You are on page 1of 5

《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Social Sciences in Yunnan No.

民讼官——宋代民众对官员的诉讼抗争论略
牛 杰
(北京大学 法学院,北京 100089)

摘要:宋代社会民风好讼并非只体现于民众之间,也体现于民众对官吏的诉讼活动中。官员被民所讼与行政能力有
关,但更大诱因在于其对民众权益的不法侵害。民讼官的频繁,不仅因为民众维护权益意识的觉醒,也是中央政府的政
策使然。豪强与胥吏在官民诉讼斗争中角色复杂,胥吏讼官更多体现统治阶层之间的矛盾,豪民对官员的讼争客观上与
一般民众的利益有一致性。
关键词:民讼官;豪民;胥吏;权益要求模式
中图分类号:D929.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691(2005)03—0102 —05

  随
  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民众诉讼活动趋于 普 官。第三,官员家庭和民众家庭间户婚田土之讼,在法
遍化,江南产生民间讼学,讼师也在历史舞台上活跃 律关系上基本属于平等主体间的诉讼,类似于现代的民
[1]
起来 。在此社会背景下,民众与官员之间的矛盾也频 事诉讼,不能划入民讼官的范围。
频以诉讼方式表现出来,但这一问题并未被学者所注
意。民讼官是宋代诉讼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秩序和 一
国家司法活动有重要影响。有鉴于此,本文就民讼官问
题作一初步探讨。   宋代民众状诉地方官之事很多,其中既有状诉文官
  民讼官,即民告官,是社会民众对管理社会的国家 者也有状诉武官者,但总体上看,民众诉讼对象主要是
官员所提出的诉讼。民,是指被管理的平民百姓,官包 地方文职官员。因为地方官作为社会的管理者、组 织
括文官和武官。宋代文官,一般是指通过科举考试或者 者,其行政或司法活动会大大影响民众的生产和生活,
恩荫入仕的国家正式文职官员。而民众所告的武官,主 其举措不当时,很容易引起民众的广泛反应。民讼官所
要是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社会管理,与一般民众接触较多 依靠的裁判机关一般是路级监察机关,有时百姓会直接
者。另外,胥吏虽不是官,却辅助正式官员进行社会管 向中央机构或皇帝诉告官员的不法行为。如南宋时,百
[2] ( P302 ~ 303 )
理,胥吏家庭与官员家庭一样属于形势户。 姓王孝先“邀高宗驾”,讼阆州守官王声对其用刑 惨
[4](刑法三之二八)
但胥吏与正式官员的关系并不平等,在其与官员进行诉 酷。
讼对抗中,又和民众的地位类似。因而民讼胥吏和胥吏   宋代以前也有民讼官案件,但值得注意的是,宋代
讼官,也应纳入这个观察视角之内。 民讼官,不仅有民众个体对官员的诉讼,而且还有民众
  现代社会的诉讼主要分为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和行 集体对官员的诉讼斗争。如淳熙五年(1178年),江州
政诉讼。民事诉讼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诉讼,刑事诉 德安县民众以诉讼驱逐一县丞:“民以丞暴溺,群诉于
[5](卷一百)
讼的起诉方为国家检察机关,二者不属于民告官的范 漕台……丞竟罢去。” 有的地区民讼官成为普
畴。而行政诉讼起诉方为公民、法人等被管理者,被诉 遍风习。如江西百姓:“一不得气,诋郡刺史,讪诉官
[6](卷十九)
者为国家行政机关及其代表,是典型的现代民告官。古 长。” 再如洪州新建县民:“俗健讼,好持吏
[7](卷二六)
代中国称诉讼为“狱讼”,“讼谓以财货相告者”, 短长。” 这说明,宋代民众对地方官的诉讼抗
[3](卷三十四)
“狱谓相告以罪名” ,这种分类无助于对民讼 争规模有所扩大,频率有所提高。
官现象的理解,因而需要具体分析。首先,涉及管理与   那么,民众究竟因为哪些原因而向官员发起诉 讼
被管理关系的、类似于现代行政诉讼的官民间诉讼,属 呢?首先,行政活动引起的民讼官案件,与官员的能力
于本文研究范围。其次,当民众不接受司法裁判时,有 有关。对于同一行政命令,有的官员可以执行得很好,
时也将诉讼的矛头直接指向审判官,这也是一种民讼 有的则会激起民众的不满。如北宋汪榖任泰兴县令时,

收稿日期:2005—03—18
作者简介:牛 杰(1974~),男,山西平顺人,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

102
[4](刑法六之二六)
当地及附近地区都遭水灾。朝廷派遣御史视察灾情,抚 明之子将周用告于官府,得以查明实情。 此
恤百姓,经过别的县时,民众纷纷状诉县官裁减赋税不 类案件与官员的公务不直接相关,但与其滥用职权有一
均,而泰兴却无人论诉汪榖,原因在于汪榖行政能力较 定关系。
[8](卷二四《奉议公行状)
强,处理事情“有经式” 。   从史料记载看,民讼官得到较好处理的情况很多,
[6] (卷十九 )
  其次,民讼官与官员的失职行为有关。南宋一份关 如江西百姓讼官,“类多见听追逮证佐” 。歙
[13](卷三十六)
于科考的判词中讲:“膺试官者,方受他人陶镕,今当 州民“善持吏短长,吏稍绳之以法,辄得罪去” 。
[14](卷二)
陶镕他人,未审有何国事殷心,急于出院。自八月至 醴陵、太和百姓“中吏以法,吏多不免” 。有的
今,词讼交至,不言试官之有私,则云考校之有弊。试 官员怙恶不悛,利用职权对诉冤民众进行报复。如南宋
榜未开,而报者纷纷,其所报之人,多与二十七状内姓 某官员闻知百姓章夔等人将其劣迹诉于监司后,即差寨
名符合……今将所申八十三号权与封下,仰就所黜卷 兵下乡勒索章夔七百贯钱,并将“民词八十余纸判送南
[9] (P59 )
内,别选二百四十九名,候当职来到院日,自有 区 书房,当厅烧毁”,这一知县最终被贬职。 但 有
[9] (P99 )
处。” 科举考试中考官与士子也属于管理与被管 的地方官会设法逃脱惩罚。如南宋时,常山县令“为民
[15](卷九八)
理关系,只是考官对士子权益侵害形式比较隐蔽。考生 所讼”,即通过权贵的干预,逃脱了惩罚。
认为试官故意不公平操作,判词作者王遂则把此事件看   民众对官员的诉讼,使士大夫倍感头痛,因此很多
作是试官失职行为引起,对试官很留情面,仅批评了他 人在记载此类事例时,往往用“健讼”、“把持”等含
们急于结束考试,但词状中所述考校之弊并非全无踪 有贬义的词语。朱熹认为龙岩县民“把持告讦,无所不
[15] ( 卷一 百 )
影,这使他又不得不认真对待。北宋也曾发生过类似事 至” 。黄庭坚讲,江西“健讼之民,一不得
[6](卷十九)
件。天禧二年(1018年),开封府解榜公布,士子廖复 气,讪诉官长” 。秦观记歙州之民“善持吏短
[13] ( 卷三 六 )
未被录取,于是率领众人到鼓院诉告负责考官不公正。 长” 。但士大夫也不全是如此,杨侃认为:
朝廷委派钱惟演重新考试,结果前次落榜的70多位士子 “其在上者紊其法,故民得以纷纭其下也。呜呼!吏不
[10] [16](卷六七)
在这次考试中榜上有名,前次考官被贬官外郡。 也 许 廉,法不平,非袁民口不可塞也。” 袁采认识
是在天子脚下,失职试官受到较严重的处分,案件得到 更为深刻,他说:“士大夫相见,往往多言某县民淳,
更明确的结果。 某县民顽。及询其所以然,乃谓见任官赃污狼籍,乡民
  第三,地方官员有明显的执法错误或者贪酷不法而 吞声饮气而不敢言,则为淳;乡民列其恶,诉之州郡监
被民众诉讼。一类是官员司法审判活动引起诉讼。如北 司,则为顽。此其得顽语,岂不枉哉?今人多指奉化为
宋初年,郑州民李思美卖私盐,罪不至死,而被判官杨 顽,问之奉化人,则曰:所讼之官皆有入己赃,何谓奉
[17]
瑛判为死罪,其妻告于御史台,经审理,杨瑛被判处失 化为顽?如黄岩等处人言皆然。” 以此看来,当时士
[11](卷二七○)
入,徒二年半。 此案中,官员被诉是由于具 大夫用“健讼”、“把持”一类词语来描述民众,在很
体案件中执法错误,涉及面较小。影响较大的是官员在 大程度上是失之公正的,民讼官并非因为人民刁蛮,实
司法活动中对不特定对象非法侵害。如南宋某知县,要 由官员自身违法行为引起。由于儒家文化无讼的传统,
求百姓诉讼时“必须官纸,必买两券,受词必须传押, 儒士本来就厌恶诉讼,加之他们作为地方官,民众频繁
亦须定价……甚至有宣教纸墨钱,县主彩坯钱”,而且 的诉讼活动不仅加大了他们的工作量,而且时刻可能威胁
懈于公务,“大辟刑名公事,件件不理,但有纵吏受 到他们的官位甚至生命,因此很容易形成这样的偏见。那
赇,贪声载路”,引起民众公愤,数十人将其诉于监 些富有正义感的士大夫能客观地看待民众的诉讼活动,实
[9](P67~ 68)
司。 另一类是官员在行政活动中对民众的侵害引 为难能可贵。事实上,正如袁采调查所得,作为民众诉讼
起民众诉讼。蔡杭做监司巡行各地,某县百姓纷纷状诉 对象的官员,大多有违法犯罪行为。民众对官员的诉讼,
权摄县政的黄某,“诉之者不知其几状,计赃不知几千 透露出他们在权力面前的一种抗争精神,其举动只不过是
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黄某“检验受赇,恣为奸 对官员的违法行为进行揭露,并通过法律程序来反抗官员
利”,“积奸稔恶”,使百姓感到极大愤恨。其被追证 对其的利益侵夺,以合法渠道来实现自己的合理意愿。
[9](P49)
离任时,百姓“争以瓦砾粪壤抛掷唾骂”。
  此外,对官员个人生活中的隐蔽性较强的违法行 二
为,受害者也常诉于公堂。如洪州别驾王蒙正,诬其父
婢霍某所生子为异姓,“以规取财产”,霍某击登闻鼓   民
  众之中,既有贫弱下户,又有豪民。宋代一般民
[12]
诉之,结果王蒙正被编管永南。 太平州指挥使周用, 户与豪民之间在国家法律中地位是平等的,但豪民常依
殴打妻子阿龚致死,并设计欲使阿龚前夫朱明阵亡。朱 靠经济优势或地方威慑力侵害民众利益,侵害方式之一

103
[9](P410)
就是诉讼。如鄱阳豪民骆省乙,“武断行于一方……健 ”,经监司判决,杖脊杖十五,发配池州。 胥吏侵
[9](P456)
于公讼,巧于鬻狱” 。建康豪民操执中“善谐结 害民众的特点在于滥用公权,形式上似乎要比豪强要隐蔽
府县胥徒,以为嚣讼也”,为侵夺邻人田地,故意制造 一些,只是社会中存在着许多根本的善恶是非标准,只要
[18](《辛志》卷六)
争端诉于官府,然后达到目的。 是为非作歹,即使打着公权的旗号,也人人尽知其本质,
  豪民在侵害民众时与官府人员不同程度地勾结,同 何况胥吏的侵害又太嚣张,其被民所诉也是自然而然。
时又有矛盾斗争。在斗争中,诉讼也是豪民的得力武   胥吏违法使用权力,往往与官员的默认或不觉察有
器。宋代有些地区有官弱民强之说,一些士大夫认为: 关。官员默认之时,胥吏和官员即为同一命运共同体,
[9](P458)
“所谓强者,非谓一切齐民,盖谓一等豪民也。” 他们勾结在一起,共同剥夺百姓利益。可是并非所有官
豪民“作奸犯科……监司才要究见分晓,自度不得志, 员都和胥吏同流合污。对那些较正直的官员,胥吏采取
即越经台部,埋头陈词”。诉讼手段颇易得手,甚至“其声 欺骗手段。欺骗不能得逞之时,双方会产生矛盾。矛盾
[9](P459)
价非特可与州郡相胜负,抑可与监司相胜负矣” 。 激化的重要表现就是诉讼,有时双方的诉讼对抗很激
[19](卷七)
巢县一豪民“敛钱数百千”以讼县令。 刘 克庄 的 朋 烈。如北宋王辟之任忠州知州之后,“拊养柔良”,“鉏
[6](卷十七)
友治理青田,“豪强敛迹,贫弱吐气”,但豪强“腾口 治奸猾”,恐慌的胥吏们“群诉于部使者” 。知
[20]
摇撼”,想以诉讼将其扳倒。 吴雨岩辖内一个豪强, 沂州鲁某对属吏管理严格,引起库吏怨恨。录事参军王
在受罚之后潜身京城诉告家乡官吏,两月之内“经户部 缮家贫,求鲁预支了一些俸钱,库吏得知后,即诉鲁某
[9]( P461) [22]
者四,经刑部者四” 。豪强讼官,有时为虚,有 并王缮。 杨某知慎县,对一犯法胥吏“绳之急”,此
[23](卷六八)
时为实。胡伸处理上述巢县案件时,“察所诉不实”, 吏即收买人诉杨某于户部。 有时官员为胥吏所
即对豪民给以打击;而吴雨岩所受理之案中,受罚豪强 诉也确有其事,如北宋种世衡知青涧城时,“为属吏所
[24]
在京城的诉讼,就使被诉官受到惩罚:官员曹杰徒一 讼以不法事,按验皆有状” 。有的胥吏靠掌握官员的
年,编管五十里,徐超杖一百。往往因为官员有违法行 把柄保证自己违法不被追究。当然这会受到士大夫的厌
为,豪强才敢于同官员抗衡。如安陆县豪民“令不之 恶,有机会则给予惩罚,如为高密县吏扬盖“每阴疏令
[21](卷二六) [24]
从,则持其短长以逞” 。在南宋兴化,有豪滑 过,胁持为奸”,县丞“暴其罪,黥之” 。
[15](卷九八)
之民,“素以挟持郡县为事者数辈” 。某地豪民   胥吏掌握着一定的实际权力,其讼官行为,更多体
[11](卷三一九)
范伟“持府县短长,数犯法” 。官员有“短 现着统治者内部的斗争,而豪强则不然。为了谋取非法
长”,豪强才能挟持,那些正直的官员,并不畏惧豪 利益,豪强会勾结胥吏和正式官员,但他们毕竟不是权
强,如庄徽任安陆县令后,对县中的豪强“一切以法裁 力的合法拥有者,其经济势力和地方威慑力与国家权力
[21](卷二六)
之” 。傅自得即将任职兴化,那些挟持郡县的 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他们对国家权力系统的依附性比
[15](卷九八)
豪强闻知后“尽携其家以逃” 。 胥吏要弱得多。甚至他们的势力膨胀到一定程度,往往
  与豪强相似的还有胥吏。胥吏是正式文官的辅助人 过分忽视国家的管理,机会来临之时,政府即对他们进
员,在管理社会过程中握有很多实际的权力,其作用不 行镇压,《名公书判清明集》的“豪横”类,就记录了
可或缺,因其无俸或少俸的情况居多,所以更有枉法行 很多此类事件。豪强与政府官员的关系,随条件变化而
事倾向;且长期在固定的地区从事公共事务,对本地的 变化,时而勾结,时而对立。对立既可能由于豪强的横
社会环境更为熟悉,在司法、行政活动的具体操作方 行无忌,又可能由于官员的贪酷不法。当官员贪酷不法
面,甚至比官员更有优势。也正因如此,胥吏对民众利 之时,豪强的讼官行为与一般民众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
益危害更严重。民众对胡作非为的胥吏极其愤慨,有监 是一致的。时人留下的著述,往往站在某一方的立 场
司巡视过境,便争相投诉。如南宋中期,弋阳县吏孙 上。在赞颂官员的墓志铭和针对豪强的判词中,豪强基
迴、余信等人,对百姓横行侵夺,民众不堪忍受,监司 本上是一种邪恶的形象;但在针对贪官的判词中,只突
蔡杭经过时,“百姓争来哀诉,节次收六十四状,或专 出官员之贪酷凶残而淡化讼官者的身份。这些讼官者之
状,或联名,佝偻拜起,纝纝车前,伏地不去,唏嘘号 中有没有豪民呢?朱熹所否定的“轻侮官司,公肆 咆
[15](卷一百)
呼”。据百姓状,孙迴号“立地知县”,其弟孙八万 哮”者 ,黄庭坚所批评的“一不得气,讪诉官
“横行井市”,弟兄二人“提人殴打,辄用纸裹 木 长”的“健讼之民”,杨侃和袁采所理解和肯定的“纷
棒”,“分布爪牙,竞为苛虐,私押入狱”。其行为不 纭其下”,列官员之恶,“诉之州郡监司”的顽民,都
仅激起百姓愤怒,也使监司无法忍受,最终判孙、余等 是指民众整体而言。如果没有特别的证据,这些 “袁
[9](P412)
人决杖刺配。 某州吏黄德,“假公济私……据良人 民”、“乡民”、“奉化人”等作为泛称,也应该包括
妇,打荡食肆,扰害市井”, “诉其取乞赃妄者非一人 豪民。豪民讼官与贫弱下户的情况不完全一样,但这并

104
[14](卷六一) [16]
不表明豪强参与讼官的实际社会效果一定与一般百姓的 记之。有讼则取以证” ;“引条指例而自陈”
(卷十三)
利益要求不一致。前述豪民进京诉官的案例中,尽管吴 ;“藏去交亲尺牍,有讼,则转相告言,有司据
[21](卷三二一)
雨岩对豪强深恶痛绝,对“官终弱,民终强”的局面深 以推诘” 。人们已经开始了解法律的价值并
为不满,但仍对官员与豪横都处以刑罚制裁。这种结果 在积极实现法律对自己生活的意义,而对法律的和证据
即证明,豪民对贪官的诉讼斗争,对处于贪官压迫下的 的重视即使不能明确鼓励民众讼官行为,至少也在潜意
民众是很有利的。 识中激励着民众运用诉讼手段的积极性。民众在采取诉
讼手段之时,诉状内容未必全有法律条文的援引,有时
三 可能是以观念中的善恶标准为依据。但由于潜意识中对
法律的和证据的重视,再加上官员作为社会管理者和特
  豪强、胥吏乃至一般民众为什么敢于常常向官员发 定区域内举足轻重的人物,其行政、司法行为合法 与
起诉讼挑战呢? 否,最容易被人深刻感受和认知,因此那种善恶依据往
  宋代社会民风好讼实际上反映出一种权益要求模式 往与法律精神相重叠。
的形成,这一模式的特征主要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纠纷经   在意识到并促进着恶者与权力相分离的同时,民众
常性地以法定手段和诉讼程序来解决。这种表达利益要 必须寻找合法性与权力的更佳结合者以实现这种分离。
求的渠道一旦形成,无论合法要求还是另有不法目的, 当被诉地方官的权力合法性在民众心目中失落之后,民
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其达到自己的目的,即使面 众就在更高级别的政府机构中寻找合法性的依靠。因接
对握有权力的官员的侵害,也是如此。 触的有限性,上级官员在民众心目中是种假设的良好状
  任何时代,当民众感受到官员之恶时,他们会意识 态,无论这位上级官员是否违法,只要还未暴露,民众
到恶与非合理性甚至非法性的联系,也许此种认识在很 就认为对方是合法权力的代表,会正确执行法律。虽然
长时间都是模糊的,但这种认识不可能不存在。在宋代 合法性与权力在这一层的结合也未必完美,有时民众也
之前的中国社会中从来都不缺少民众对统治者的恶的不 失望而归,但无论结果如何,诉讼这种权益要求模式起
满,阶级矛盾在和平年代中更显示为善恶的矛盾。当他 码为民众提供了一个便利的渠道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对
们不仅能感受到权力者的行为之恶,而且能感受到权力 官员之诉讼,既与这种模式下法律与权力的分离有关,
者之恶与权力的联系并非必然时,就会努力促使权力者 又促进这种分离,进而加固这种权益要求模式的地位。
与权力分离。每一次改朝换代如果失去社会最广大民众   另外,宋代民讼官的活跃与朝廷政策有一定关系。
的支持都是不大可能的——这种政权改换既意味着新政 民之所以能告官是因为政府允许并开放诉讼通道,如果
权合法性对旧政权非法性的代替,又暗含着民众对政府 统治者将这一通道封闭了,民也告不成官。宋王朝建立
和政府代表合法性的认识和态度。 在地方政权长期割据的五代之后,统治者很注意对地方
  宋代民讼官现象的繁多体现出民众对官员的恶行表 官的控制。除了中央御史台外,宋朝还设有安抚使、转
达不满的方式的改变,这种表示不满的方式是制度内 运使、提点刑狱司使等路级监察官员在各州县终年 巡
的、缓和的,而非王朝衰退时期疾风暴雨式的;不是与 行。在前文案例中,很多民讼官的案件都是由监司处理
政府极端对立,而是基本符合统治阶级所制定的国家法律。 的。此外,政府还不断颁下法令,鼓励民众陈诉冤情或
  宋代民众对官员的诉讼,表现出他们对官员行为的 灾伤,或者不定时地派出监察人员视察各地。如仁宗皇
合法性程度的质疑。官员天然合法的地位在民众观念中 佑元年(1049年)诏:“民有冤不能诣阙者,听诉于监
[11](卷十一)
已有一定程度的改变,其担任的国家职务与其个人的特 司以闻。” 皇佑五年(1053年)下诏给予州郡
殊性分离,其权力的合法性与其个人的非法行为相分 对监司的监督权:“民诉灾伤而监司不理者,听州郡以
[11](卷十四)
离。诸多民讼官案件能够达到民众目的,即官员被调离 状闻。” 哲宗元佑元年(1086 年)“以四方牒
[11](卷十七 )
或被处罚而不能再欺压和侵害民众。这意味着官员个人 诉上尚书者或冤抑不得直,令御史分案之” 。
之恶与合法权力和地位在事实上的分离,也就是说民众 徽宗政和七年( 1117 年)五月,“以监司州县共为奸
[11](卷二十一)
的思想转化为现实;反过来,这种事实反映了民众思想 赃,令廉访察奏,仍许民径赴尚书省陈诉” 。
观念中也许朦胧却不无强烈的拒绝合法权力中之恶并促 据学者研究,政府规定,对非法侵人物业,典卖田产不
使恶从合法权力系统中剥离的努力。 即割税,官吏受纳租税不依法,私自科敛,非理科配,
[25] (P596 ~
  诉讼的合法化和经常化,必然连带结果是对诉讼依 私置税场,受理词讼违法等,都准许民户越诉。
609)
据的关注。宋代民众对法律规定和诉讼证据非常重视, 这些鼓励措施无疑为民众提供了依据,促使他们不断
“民习律令……凡闻人之隐私,毫发坐起语言日时,皆 向官员进行诉讼抗争。民众毕竟是民众,作为被统治者

105
群体,他们若想在某个时代中迸发出闪亮的精神火花, [8]汪藻.浮溪集[M].四部丛刊本.
还需要社会主导思想或组织力量的引导。宋代民众的诉 [9]名公书判清明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87.
[10]方勺.泊宅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讼精神,与政府的鼓励不无关系,豪强、胥吏及一般民
[11]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众之所以能够频繁用诉讼手段来对抗官员,离不开朝廷 [12]范镇.东斋记事[M].北京:中华书局,1980.
对官员的严密控制和对民众诉讼权利的开放。 [13]秦观.淮海集[M].四部丛刊本.
[14]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M].四部丛刊本.
参考文献: [15]朱熹.朱文公文集[M]. 四部丛刊本.
[1] 郭东旭. 宋代之讼学 [A]. 宋史研究论丛[C]. 保定:河北大学出 [16]袁州府志[C].天一阁本.
 版社,1990.许怀林. 宋代民风好讼的成因分析[J]. 宜春学院学 [17]袁采.袁氏世范[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
 报, 2002 ,( 1 ). 陈景良 . 讼学、讼师与士大夫 [J]. 河南省 政 [18]洪迈.夷坚志[M].扬州:江苏广陵刻印社,1984.
 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 (1). [19]罗愿.新安志[M].四库全书本.
[2]王曾瑜.宋朝阶级结构[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0]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M].四部丛刊本.
[3]周礼注疏[M].四库全书本. [21]汪藻.浮溪集[M].四部丛刊本.
[4]徐松.宋会要辑稿[M]. 北京:中华书局,1997. [22王辟之 .渑水燕谈录[M].北京:中华书局, 1987.
[5]楼钥.攻媿集[M].四部丛刊本. [23]晁补之.鸡肋集[M].四部丛刊本.
[6]黄庭坚.豫章文集[M]. 四部丛刊本. [24]司马光.涑水纪闻[M]. 北京:中华书局,1989.
[7]吴郡志[M].台北:大化书局,1978. [25]郭东旭.宋代法制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On the Lawsuits of Common People Versus Government Officials


in the Song Dynasty
NIU Jie
(School of Law,Peking University,Beijing,100089,China)

Abstract: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the common people often took lawsuits not only against themselves but also
against the government officials. The common people brought suits because officials couldn't manage the government affairs
very well, and the important reason was that the officials' unlawful activities towards the populace. The frequent lawsuits
against officials caused by the government policy indicated the common people became aware of their right and the role of
the law. Tyrannical and petty officials played a complicated role in the struggle, the lawsuits of petty officials versus formal
officials reflected their contradictions in a large degree, but objectively, tyrannical were in agreement with common people in
the struggle.
    Key words: Lawsuits of common people against officials ; Tyrannical ; Petty officials ; The pattern of
requirement for right

[责任编辑:杨 宪]

(上接第101页) [34]朱越利.《灵剑子》的年代、内容及影响[J].道韵,2001,(9).
[33]郭武.白玉蟾生平略考[J]. 道教文化,1995,5,(11). [35]高上月宫太阴元君孝道仙王灵宝净明黄素书[A].道藏 [C].c

A Surve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ing-ming-dao


and Traditional Taoist Sects
GUO Wu
(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610064,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 reviews the thoughts and rituals of Taoist Jing-ming sect in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t and traditional Taoist sects such as Tian-shi sect, Ling-bao sect, Shang-qing sect and Zhong-lv-jin-
dan sect, and believes that Jing-ming sect is a new sect which combines the theories of Fu-lu and Nei-dan.
Key words: Taoism;Jing-ming sect;Fu-lu;Nei-dan
[责任编辑:杜雪飞]

10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