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6

农家负债与地权异动

———以 20 世纪 30 年代前期长江中下游
地区农村为中心

徐  畅

内容提要  关于 20 世纪 30 年代前期中国农村地权变化 ,学者大致有三


种见解 ,即“集中说”“
、分散说”
和“现状说”。本文以抗战前湖南 、
湖北 、
江西 、
安徽 、
江苏和浙江六省农村为中心 ,以农家负债和地权异动为视角 ,从农户土
地典押借贷比例 ,由土地典押借贷到丧失地权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农户因土
地典押借贷引起地权丧失的实况 ,中 、
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的地权变化等方
面 ,论证抗战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地权处于集中时期 。并且从地权异动的状况
论证 30 年代前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地权集中具有普遍性 、
不剧烈性 ,从地权异
动之后的土地流向论证土地兼并者的非农民性程度加强 ,从 30 年代前期地
权变化在 20 世纪上半期中的地位 , 论证此次地权集中具有转折性 。同时还
对土地买卖与地权变化在农户通融资金中的意义进行分析 ,探讨 30 年代前
期土地市场清淡对农家经济的影响 ,并由此说明 20 世纪 30 年代前期中国农
村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 。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村  农家负债  地权异动  集中  特点

一 、导  言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以来 ,关于 20 世纪上半期中国农村地权


变化研究 ,学者们在两个重要问题上逐渐形成了共识 : 一是绝大多
・78 ・
农家负债与地权异动

数学者否定了占农村人口不到 10 %的地主 、
富农占有全国 70 % —
80 %的土地 ,而占农村人口 90 %以上的雇农 、
贫农 、
中农等只占有
20 % —30 %的土地的权威结论 ; 二是绝大多数学者否定了近代中
国地权越来越集中的观点 。① 近代以来 ,随着市场逐渐扩大 ,工商
业初步发展 ,而工商业利润大大高于农业利润 ,从而引起地主和富
有资财者改变投资方向 ,财富分流 ,往往不再把土地作为最重要的
或者惟一的投资对象 ; 近代中国人口虽然没有显著增多 ,但是人多
地少的矛盾始终突出 ,诸子析产的财产继承制度对分散土地作用
的力度有所加大 ; 近代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虽然对小农提出了严
峻的挑战 ,使其经济地位更加不稳定 ,但同时也增加了其改变命运
的机会 ,抵抗土地兼并的能力有所加强 ; 近代中国社会激烈动荡 ,
依靠武力或强权 ,获取土地速度快 ,但是政局一变 ,财产消失得也
很快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 ,总的来说 ,近代中国大土地所有制越来
越弱 ,地主占有土地的最低额下降 ,中小地主增多 ,土地兼并越来
越缓和 ,地权变化总体趋向分散 。②
近代中国地权变化虽然总体趋向分散 ,但是具体到不同的历
史阶段和不同的地域 ,情况则不一样 ,有时集中 ,有时分散 ,某地集
中 ,某地分散 。虽然大多数学者对“近代中国地权总体趋向分散”
的观点表示赞同 ,但对不同历史阶段地权变化的认识却又往往存
在分歧 。关于 20 世纪 30 年代前期中国农村地权变化 , 学者大致

① 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有章有义《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地权分配的再估计》《中国社
,
会经济史研究》 1988 年第 2 期 ; 郭德宏《旧中国土地占有状况及发展趋势》《中国 ,
社会科学》 1989 年第 4 期 ; 乌廷玉《旧中国地主富农占有多少土地》《史学集刊》 ,
1998 年第 1 期 。
② 参见叶茂《中国历史上的要素市场与土地买卖 — ——“中国历史上的商品经济”系列
研讨会第四次会议纪要》《中国经济史研究》
, 2001 年第 1 期 ; 曹幸穗《论旧中国苏
南土地占有关系的演变及其推动力》《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 1990 年第 4 期 。
・7 9 ・
《近代史研究》2005 年第 2 期

有三种见解 。第一种观点认为地权变化处于集中状态 , 甚至出现


了恶性集中 ,我们称之为“集中说”。例如刘克祥先生认为 1927 —
1937 年 , 尤其是 1932 —1934 年农业恐慌期间 “集中是地权分配
,
的一般形态 ,其基本趋势和特征是 ,自耕农加速破产和无地化 , 中
小地主没落 ,大地主膨胀 , 地权恶性集中”①。第二种观点认为近
代中国地权变化总体趋向分散 ,30 年代前期地权分配继续呈现分
散态势 ,我们称之为“分散说”。例如郭德宏先生认为解放前几十
年间 ,各地区地权变化的情况虽然很复杂 ,但总的来说 , 地权是越
来越分散 ,而非越来越集中 。尽管郭德宏先生没有用文字明确指
出抗战前地权变化情况 ,但是 ,从“旧中国几十年间各阶级土地占
有状况发展趋势图”中可以看出 ,他认为 30 年代前期地权是趋向

① 刘克祥 《
: 20 世纪 30 年代土地阶级分配状况的整体考察和数量估计 —
——20 世纪
30 年代土地问题研究之三》《中国经济史研究》
, 2002 年第 1 期 。另参见刘克祥《20
世纪 30 年代地权集中趋势及其特点 — —
—20 世纪 30 年代土地问题研究之二》《 ( 中
国经济史研究》2001 年第 3 期) 和《1927 —1937 年的地价变动与土地买卖 — —
—30
年代土地问题研究之一》《 (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 年第 1 期) 的相关论述 。此外 ,
还有一些学者持类似观点 。例如 ,金德群认为“国民党统治初期 (1927 —1936) 农村
土地所有权越来越集中”、 “土地使用越来越零碎分散”、 “农村土地关系急剧恶化与
紧张”《( 试论国民党统治初期农村土地关系的恶化》, 氏著《民国时期农村土地问
题》,红旗出版社 1994 年版) 。曹幸穗通过比较工业 、 商业 、 金融业和农业利润 , 探
讨苏南地权变化状况 ,认为近代以来苏南地权总体趋向分散 ,但是 19 、 20 世纪之交
的前后 30 年间 ,地权日趋集中 ,抗战前仍然保持集中态势 ,尽管速度较为缓慢 《 ( 论
旧中国苏南土地占有关系的演变及其推动力》《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 1990 年第 4
期) 。张鸣认为“从 20 世纪初 ,中国农村的自耕农的比例开始大幅度减少 ; 随着政
治恶化的加剧 ,其减少速度越来越快”,甚至“农村中赋税最主要的承担者自耕农阶
层已经基本瓦解”《 ( 20 世纪开初 30 年的中国农村社会结构与意识变迁 — — —兼论
近代激进主义发生发展的社会基础》《浙江社会科学》 , 1999 年第 4 期) 。唐文起认
为辛亥革命后中国土地集中现象日趋严重 , 并以江苏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 ( 抗战
前江苏农村土地所有权浅析》《民国档案》 , 1993 年第 3 期) 。
・80 ・
农家负债与地权异动

分散的 。① 第三种观点认为 1912 —1937 年 “


, 华北各省 , 除河南
外 ,都是自耕农有较大增长 ,表现地权集中 ,但佃农比重是下降的 。
华中方面 ,江浙两省是自耕农减少 ,佃农增加 ,其余安徽 、 江西和两
湖则佃农比重是下降的 ,除湖北外 ,半自耕农比重增长 , 类似中农
化趋势 。东南 3 省无大变化 。惟西南 3 省则是自耕农大量减少 ,
佃农比重增加 ,尤其云贵两省 ,有明显的佃农化 、 无地化趋势 。西

北地区 ,这种趋势不很明显 。 ” 总之 , 抗战前有的地区地权集中 ,
有的地区分散 ,有的地区变化不大 ,农村佃农化 、 农民无地化趋势
主要是抗战以后形成的 ,我们姑且称之为“现状说”。
20 世纪 30 年代前期地权“集中说” 以刘克祥先生的论述最为
详尽 ,他从大量的中小自耕农失地破产 、
部分中小地主日趋没落 、
农户占田面积和阶层变化 、大地主急剧膨胀等方面 ,论证 30 年代
前期地权出现了恶性集中 。但是文章也有论证不周之处 , 例如他
没有很好地解释土地买卖清淡与地权恶性集中之间的关系 ,没有

① 郭德宏 《旧中国土地占有状况及发展趋势》
: 《中国社会科学》
, 1989 年第 4 期 。另
外 ,还有一些学者通过区域研究 ,认为抗战前地权趋于分散 。例如 ,史建云认为“从
民国成立到抗战前夕 ,华北自耕农比重逐渐提高 , 佃农比重则逐渐下降 , 自耕土地
比重的上升更为明显 。有人认为 ,30 年代华北平原出现了自耕农佃农化的趋势 ,
这种观点依据的多是个人和社会团体进行的农村调查”, 言外之意 , 该结论是不能
成立的 《 ( 近代华北平原自耕农初探》《中国经济史研究》
, 1994 年第 1 期) 。朱玉湘
认为 20 世纪以来 ,中国地权有的时候有的地区集中 , 而不是每时每地都处在集中
状态 ,并且地权总体上是趋向分散的 《 ( 中国近代农民问题与农村社会》, 山东大学
出版社 1997 年版 ,第 58 —63 页) 。史志宏通过对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河北清苑县 4
个村地权变化的研究 ,认为地主富农占地比重明显下降 , 中农占地有所上升 , 土地
分配呈分散或“平均化” 的趋势 《 ( 20 世纪三 、
四十年代华北平原农村的土地分配及
其变化 — ——以河北省清苑县 4 村为例》《中国经济史研究》
, 2002 年第 3 期) 。
② 许涤新 、 吴承明主编 《: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 3 卷 , 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 , 第
291 —292 页 。
・8 1 ・
《近代史研究》2005 年第 2 期

能够对 30 年代前期地权集中趋势进行充分的动态论证 。“分散


说” 虽然在某些区域和微观层面有非常坚实的史料支撑 ,但其缺陷
也是明显的 。例如它宏观论证不够充分 ,往往仅仅利用有关二三
十年代地权分配调查或估计数字与土改之前的调查数字进行对
比 ,然后就得出结论 ,认为地权始终处于分散状态 ,对其间的曲折
变化缺乏分析 ,说服力不足 ; 又如它很难解释 30 年代前期农户大
量负债失地破产的史实与地权持续分散结论之间的矛盾 。“现状
说”分地域 、
分时段论述 ,非常符合中国地权变化的特征 。但是 ,一
则它同样难以解释抗战前农户失地破产和“农村佃农化 、 农民无地
化趋势主要是抗战以后形成的” 论断的关系 ; 二则它的主要根据是
《农情报告》中的农户阶层变动 ,由于农户阶层划分存在缺陷 ,所以
仅凭《农情报告》,对地权变化难以作出准确判断 。
本文以 20 世纪 30 年代前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村为中心 , 以
农家负债和地权异动为视角 ,从农户土地典押借贷比例 ,由土地典
押借贷到丧失地权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农户因土地典押借贷引起
地权丧失的实况 ,中 、 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的地权变化等方面 , 论
证抗战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地权处于集中时期 。进而从地权异动的
状况论证 30 年代前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地权集中具有普遍性和不
剧烈性 ,从地权异动之后的土地流向论证土地兼并者的非农民性
程度加强 ,从 30 年代前期地权变化在 20 世纪上半期中的地位论
证此次地权集中具有转折性 。同时还对土地买卖与地权变化在农
户通融资金中的意义进行分析 ,探讨 30 年代前期土地市场清淡对
农家生计的影响 ,并由此说明 20 世纪 30 年代前期中国农村所面
临的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 。希望本文的探讨 ,能够有助于近代中
国地权变化的宏观研究 。

・82 ・
农家负债与地权异动

二 、农家负债与土地典押借贷

20 世纪 30 年代前期 , 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户负债比例极高 。
据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研究所 1933 年和全国土地委员会 1934 年
调查 ,本文讨论范围内 ,农户借贷状况如表 1 :
表 1  20 世纪 30 年代前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户借贷户数比重 ( %)

1993 年 1934 年
地  区
借  钱 借  粮 借  钱 借  粮

湖  南 52 49 41164

湖  北 46 51 37150

江  西 57 52 48180

安  徽 63 56 66105

江  苏 62 50 50182

浙  江 67 48 60184

平  均 58 51 50194

  资料来源 : 严中平等编 《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 , 科学出版社 1955 年版 ,
第 342 页 ;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 第 5 辑第 1 编 “财政经
,
济”(7)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 ,第 38 页 。

表 1 反映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户负债的一般状况 ,实际上 ,
局部调查资料显示 ,30 年代前期农户负债比例远远高出此数 。①
通常债主对农户期短额小的借贷不索要抵押品 ,但是对期长额大

① 参见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 3 辑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7 年


版 ,第 577 —579 、
749 —768 页 。
・8 3 ・
《近代史研究》2005 年第 2 期

的借贷 ,由于债权人怀疑借债农家的偿还能力 ,所以往往不仅要有


中人 、
借据 ,而且一般还要求土地抵押或典当 。随着 30 年代前期
农村经济衰退 ,农户负债比例增加 ,偿债能力减弱 ,土地抵押 、
典当
借贷成数也有所增加 。表 2 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户的土地抵押 、
典当借贷情况 。
表 2  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户土地抵押 、
典当借贷情形
地区 湖南 湖北 江西 安徽 江苏 浙江 六省平均 全国平均
调查县数 63 25 27 33 47 46 22 省 871 县
抵押 每县报告
1934 报告次数 252 80 101 155 300 167 1055
信用 4138 次

(1) 占农户
4615 4318 4218 4017 4418 4619 4216 59
百分比
田地抵 调查县数 10 9 4 10 12 10 14 省 235 县
押借贷 1934 调查区数 61 46 25 59 97 55 852
户数 年 占农户
(2) 42 3012 2512 34 43 57 3816 46161
百分比
报告次数 73 59 54 106 209 115 22 省 2377 次
典押田 1934 占农户
38 44 42 42 38 47 4118 41
地农户 年 百分比
数 (3) 1935 占农户
47 50 50 50 41 60 4917 44
年 百分比
  资料来源及说明 : ( 1) 秦孝仪主编 《
: 革命文献》第 84 辑 , 台北 , 中央文物供应社
1980 年版 ,第 538 —540 页 ,由于“抵押信用”包括了动产抵押和不动产抵押 , 所以土地
抵押借贷的百分比实际要小一些 。(2)《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 5 辑第 1 编 “
, 财
政经济”(7) ,第 42 页 。(3)《近两年来农村经济状况之变动》《农情报告》
, 第 5 卷第 7
期 ,1937 年 7 月 15 日 。
表 2 中抵押信用占农户借贷信用方式百分比和典押田地农户
占总农户的百分比来自《农情报告》,相比较而言 ,可靠性较低 ; 田
地抵押借贷户数占农户百分比来自全国土地委员会调查资料 , 准

・84 ・
农家负债与地权异动

确性较高 。① 依据土地委员会调查 , 长江中下游地区六省农户田


地抵押 、典当借贷可分为两种情况 : 江苏 、 浙江 、
湖南田地抵押借贷
成数较高 ,平均为 4715 % , 比全国 14 省平均数高 0199 % 。安徽 、
湖北平均为 2919 % ,比全国 14 省和江苏 、
江西 、 浙江 、湖南三省平
均数分别低 16171 %和 1716 % 。之所以出现这么大的反差 , 并非
安徽 、江西 、
湖北三省农村经济状况较好 ,或者借贷条件不如江苏 、
浙江 、湖南三省苛刻 ,而是因为该地区为国共双方发生激烈军事冲
突的主战场 ,农户借贷更加困难 ,债主对拥有土地的安全性产生怀
疑 ,所以大多不愿接受土地抵押 、典当借贷 ,也就是调查者所谓“殆

以‘共匪’ 骚扰之故” 。
上文农户土地典押借贷为宏观调查 ,下面我们看微观调查。据
30 年代对浙江平湖县六个区调 查 , 土 地 抵 押 借 贷 占 借 款 总 数
1913 % 。③ 江苏吴江农户田单抵押借贷占 60 % 。④ 李范对武进 30
户负债农家调查表明 ,以不动产为担保借款者 ,占借款总数 4017 % ,
“私人借贷几全为不动产担保”⑤。1930 年上海市社会局对市郊 140
户农家调查发现 ,自耕农、 半自耕农用田地契约抵押借贷者分别占
借贷总户数 8512 %和 7814 % 。⑥ 据对湖北大冶 160 家农户调查 ,抵

① 《农情报告》
报告员来自全国各地 2000 余个志愿者 ,包括小学教员 、
地方士绅 、
基层
官吏等 ,平均每县仅报告 1 —4 次 , 以此代表全县乃至全国一般状况 , 可能有失偏
颇 。而土地委员会调查范围十分广泛 ,调查队伍数量极为庞大 ,调查者素质也高于
《农情报告》 报告员 ,所以 ,其调查结果应该更接近事实 。
②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 5 辑第 1 编 “财政经济”
, (7) ,第 41 页 。
③ 中央政治学校地政学院与平湖县政府编印《平湖之土地经济》 : ,1937 年 ,第 190 页。
④ 倪松年《吴江农民借贷概况》
: 《苏农》
, 第 1 卷第 5 期 ,1930 年 5 月 31 日。
⑤ 李范《武进县乡村信用之现状及其与地权异动之关系》
: ,萧铮主编 《民国二十年代
:
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第 88 辑 , ( 台北) 成文出版有限公司、( 美国) 中美资料中心
1977 年版 ,第 46868 页。
⑥ 冯和法编《中国农村经济资料》
: 下册 ,台北 ,华世出版社 1978 年版 ,第 305 页。
・8 5 ・
《近代史研究》2005 年第 2 期

典卖田地户数分别占调查总户数的 9138 %和 3175 % 。① 金陵大


押、
学农经系对豫、
皖、鄂、
赣四省 53 县 3066 人 (系农户户主) 调查表明 ,
负债者占总人数 93 % ,其中 ,土地典质借贷者分别占 28 % 、
15 % 、
3%
和 14 % ,安徽、 湖北三省平均约占 1017 % 。②
江西、
关于农户土地抵押 、
典当借贷比例 ,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 : 即
农户隐瞒实情 。由于担心告知调查者抵押 、
典当土地 ,要向政府交
纳契税 ,于是有的农户隐瞒了土地抵押 、
典当情况 。例如浙江农户
土地抵押 ,要交纳抵价 6 %的税款 ,否则土地因抵押发生的地权转
移 ,在法律上视为无效 。③ 又如湖北黄冈每年土地买卖价额达数
十万元 ,然而有关记载中典押件数极少 ,但是据潘 观察 , 田地典

押“其数当在买卖之上” , 因为农户为了避税隐瞒 , 以致无从查
考 。田地抵押契税负担情形 ,各地不一 ,大体而言 , 债务人和债权
人分别承担 ,有时债权人基于债务人需款孔急 ,强迫债务人承担主
要乃至全部税款 ,所以有可能是典押人隐瞒了土地典押数目 ,从而
降低了土地抵押 、
典当借贷比例 。还有一种情况 ,就是农户土地两
次乃至多次抵押 , 为了避免引起债权人的不满 , 也隐瞒了土地抵
押、
典当的实际情况 。尽管如此 ,如果把上述各地田地抵押 、
典当
借贷农户数占总农户数百分比和田地抵押 、
典当借贷借款数占总
借款数百分比分别简单平均 ,则发现农户田地典押借款户数占借
款总户数比重仍达 37148 % , 农户田地典押借款数占借款总数
40 % 。由此可见 ,土地委员会调查的田地典押借贷农户占农户数

① 李若虚《大冶农村经济研究》
: ,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
: 第
42 辑 ,第 21095 页。
② 郑槐《我国目下之乡村借贷情形》
: 《农林新报》
, 第 424 号 ,1936 年 6 月 1 日。
③ 《何廉 、
方显廷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全国经济委员会档案 ,四四/ 2104 。
④ 潘 《黄冈县之租佃制度》
: ,萧铮主编 《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
: 第
60 辑 ,第 31119 页 。
・86 ・
农家负债与地权异动

百分比基本接近事实 ,即长江中下游地区大约有 40 %左右的农户


典押了田地 。
上文反映的是静态状况 ,下面我们看各地农户田地典押借贷
动态情形 。从表 2 看 ,1934 年江苏 、
浙江 、
湖南 、
安徽 、
湖北 、江西
六省典押土地农户分别为占农户数的 38 % 、47 % 、38 % 、42 % 、
44 % 、
42 % , 而 1935 年 则 分 别 上 升 到 41 % 、60 % 、47 % 、50 % 、
50 % 、
50 % ,尽管上文说《农情报告》数据不太可靠 , 但是结合其他
材料看 ,30 年代前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典押土地农户比例上升应该
还是没有问题的 ,因为大量局部调查资料支持同样的结论 。例如 ,
兴国 , 农民借钱一律需要抵押 。① 1934 年湖北
1930 年江西寻乌 、
京山 、
随县等地 ,抵押借贷极为盛行 。据 1934 年对湖北蕲春调查 ,
以前该县民间借贷“泰半系信用借贷性质 ,但近年以来 ,抵押借贷
亦极盛行”②。从农村复兴委员会对江浙两省农村调查自耕农减
少、贫雇农增加看 ,自耕农及其以下阶层农户典押土地比例毫无疑
问地在增加 ,调查人员在浙江崇德县调查时感叹道 “ : 全县农户负
债者 ,竟在百分之八 ○强 ,但调查时 ,农民大多不愿意告诉人家 ,所
以实际因借贷抵押的田亩数无从知道 。 ”③

三 、由土地典押借贷到丧失地权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土地抵押借贷是物权信用的一种方式 ,虽然它有种种不同的
表现形式 ,但是其实质基本上是一样的 。一般而言 ,土地抵押借贷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
: 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 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 , 第 145 、
201 页 。
② 参见李金铮《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第 116 页 。
③ 农村复兴委员会 《浙江省农村调查》
: ,商务印书馆 1934 年版 ,第 133 页 。
・8 7 ・
《近代史研究》2005 年第 2 期

需要债务人和债权人签订契约 ,将土地抵押给债权人 , 向其借贷 ,


债务人借得现款或实物后 ,抵押土地权属仍归债务人所有 。
据 30 年代韩德彰在浙西农村调查 , 土地抵押借贷大体分为
“定期回赎”
和“不定期回赎”
两大类 9 种形式 。
“定期回赎”
按交付
利息的手续不同 ,又可以分为两种 ,一是在指定回赎日期一并交付
本利 ,该种形式又分为 4 种情况 ,即立借票 ,另附卖活契作抵 ; 以卖
绝契作抵 ,契尾注明抵借 ; 以卖活契作抵 ; 以戤田契作抵 ; 二是在赎
田之前分期零付利息 ,此种形式又分为以借票作抵和以抵契作抵
两种情况 。
“不定期回赎”
的抵田方法分三种 ,一是按月计利 ,每年
分两次付利 ,如三期无利 ,即由债主收产管业 ; 二是按年付利 ,如利
不清 ,也由债主执契管业 ; 三是如利不清 , 以田中出产抵偿利息 。
总的看来 ,定期取赎的条件稍微宽松 ,不定期回赎的条件在有的地
方则极为苛严 。例如吴兴县汤村按月计算利息 ,每年分两次付息 ,
债务人如果拖欠 3 期 ,就丧失了取赎权 。新登县按年计算利息 ,每
年均须支付利息 ,一次也不能拖欠 ,否则抵押的田地就永远归债权
人所有 ,债务人永远不能回赎 。①
土地抵押借贷利息高低和偿还方式 , 各地不一 。据韩德彰在
浙西农村调查 , 一般是年利 2 分 。② 江苏无锡借钱 100 元 , 需田
115 亩做抵押 , 年利 2 分者每 5 年一计 , 年利 116 分者须年年支
付 ,届期不还本金或欠息 ,债主即可没收土地而使债务人成为永租

① 韩德彰 《浙西农村之借贷制度》
: 《社会科学杂志》
, 第 3 卷第 2 期 ,1932 年 6 月 。
② 韩德彰 《浙西农村之借贷制度》
: 《
, 社会科学杂志》第 3 卷第 2 期 , 1932 年 6 月 。
又 ,浙江各地土地抵押借贷利息高低不齐 “但 , ( 年利) 通常亦在二分以上 ,至于普通
借贷 ,利息三分乃是平常的事”( 农村复兴委员会 《浙江省农村调查》
: ,第 10 页) ,例
如义乌借钱 100 元 ,用半石田做抵押 ,最轻的年利是 2 分 《(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第 3 辑 ,第 358 页) 。
・88 ・
农家负债与地权异动

佃 。① 湖南田地抵押借贷称为抵契 , 抵契逾期不赎 , 或者执契管


业 ,或者发售偿款 。麻阳抵田 ,3 年不付息 ,则要“管业耕田”②。江
西都昌 、
南昌以田地抵押借贷 ,契约正文与卖契无异 ,仅在年月以
外另加附约 ,说明押钱若干 ,债户一旦拖欠本息 ,债主就可裁去附
约 ,执契管业 。③ 安徽“太和以麦 、
豆履行钱债者 , 以地为抵押品 ,
书立借券 ,谓之钱稞 。其偿还期 ,多在阴历五 、
九两月之内 ,逾期不
”④
能履行 ,即由债权人收地管业 ,俟利偿清后 ,则仍返其原产 。
农户因土地抵押借贷是否会丧失地权 ,与利息的高低和期限
的长短关系密切 。从上文所述各地农户土地抵押借贷情况看 , 尽
管利息已经不低 ,但是较之 30 年代前期非土地典押借贷还是略有
逊色 。从土地抵押期限看 ,时间一般都比较短 ,例如江苏松江 、

山、
吴县 、
武进 、
宜兴 、
镇江 、
江都 、
淮阴 、
萧县 、
灌云 、
东台 、
靖江等
地 ,土地抵押借贷年限分别为 1186 、
2167 、
3165 、
4157 、
3125 、
315 、
2183 、
3、 118 、
112 、
3 和 118 年 ,平均为 217 年 。⑤ 有的地方 ,债务人
在保证付清利息的前提下 ,可以延长抵押期限 ,但在绝大多数地方
则不行 。于是 ,债务人用作抵押借贷的土地 ,在抵押期满后有两种
去向 : 一是债务人按契约规定 ,清偿债权人本息 ,债权人和债务人
双方借贷关系解除 ,债权人对债务人曾经抵押的土地再无任何权
力 ,债务人重新获得土地所有权 。二是债务人没有能够履行契约
规定 ,例如拖欠利息 、
没有偿还或者部分偿还本金 ,债权人或者没

①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第 3 辑 ,第 377 页 。
② 陆国香 《
: 湖南农村借贷之研究》, 国民政府实业部国际贸易局 1935 年版 , 第 4 —5
页。
③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第 2 辑 ,第 552 页 。
④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第 2 辑 ,第 551 页 。
⑤ 赵宗煦 《江苏省农业金融与地权异动之关系》
: ,萧铮主编 《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
:
土地问题资料》
第 87 辑 ,第 46122 页 。
・8 9 ・
《近代史研究》2005 年第 2 期

收债务人抵押的土地 ,直接执契管业 ,或者要求债务人将土地作价


绝卖 ,或者将抵押土地加价改为典当 。30 年代前期大量调查表
明 ,农户一般是先将土地抵押借贷 ,届期不能偿清本息 , 再请人作
中 ,向债权人请求将抵押土地改为典当 ,所以“抵押土地者恒较多
于典当土地者 , 而典当者又有十之八九先由抵押而来”①。例如 ,
据农村复兴委员会调查 ,江苏邳县田地典当非常流行 ,农民卖去土
地通常要经过抵押 、典当等步骤 ,一般约占七八成 。②
土地典当也是物权信用的一种方式 ,出典人就是债务人 ,承典
人就是债权人 ,在出典人未清偿本息 ,即承典人暂时拥有出典人出
典土地权属时 ,对承典土地 ,承典人或自己经营 ,或出租与他人 ,从
承典田地获取之收益即为出典人借贷利息 。土地典当期满 , 只要
出典人根据典契偿清本息 ,即可撤消典契 ,重新获得出典土地的法
属物权 。但是到期如还不能清偿债权人本息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
债权人将债务人借款本息合计 ,如出典土地借款已达到该土地所
值一般市场价格 ,典地就被承典人没收 。如果土地典价本息总数
离该典地市价尚有差距 ,则承典人添价绝买承典土地 ,从而实现典
当土地物权的最终转移 。对承典人而言 ,他获得了承典土地的法
定所有权 ; 对出典人而言 ,他最终丧失了出典土地的法定所有权 。
土地典当借贷系以土地收获物作为利息 ,如果以对承典土地
出租后所入租额计算 , 一般而言 , 债权人因承典土地所获利息极
高 。例如 ,据对江西 4 县 24 区调查 , 永修县租额占典价 4617 % ,
清江县占 20 % ,各县平均 , 租额占典价 28149 % 。③ 由于土地典当

① 赵宗煦 《江苏省农业金融与地权异动之关系》
: ,萧铮主编 《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
:
土地问题资料》
第 87 辑 ,第 46110 页 。
② 农村复兴委员会 《江苏省农村调查》
: ,商务印书馆 1934 年版 ,第 36 —40 页 。
③ 孙兆乾 《江西农村金融与地权异动之关系》
: ,萧铮主编 《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
:
地问题资料》
第 86 辑 ,第 45308 页 。
・90 ・
农家负债与地权异动

期间农户失去了部分乃至全部土地收益权 ,所以经济实力必然更
加下降 ,还款更加困难 。由此看来 ,农户土地抵押 、
典当借贷是否
会导致丧失地权 , 土地抵押期内能否回赎至关重要 , 因为在此期
间 ,借贷数目较小 ,利息稍低 ,如果在此阶段未能取赎 ,而转入典当
阶段 ,农户在蒙受了巨大经济损失后 ,回赎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据
调查 ,土地典当期限较之抵押期限稍长 ,例如据对江苏 12 县土地
典当期限调查 ,平均为 4 年 ①; 江西典期大约在 3 —5 年 ,平均 3168
年 ②; 湖北大冶平均 3 —5 年 。③ 也就是说在 3 —5 年内出典人备足
典价仍可回赎 ,在社会承平 、 经济状况较好的年头 ,能够回赎者不
乏其人 ,甚至占很高的比例 ,但在 30 年代前期能够回赎者已经是
少而又少了 。所以 ,土地典当契约往往是绝卖的先声 ,正如孙晓村
所说 “
: 农民将土地典押之后 ,在这种越来越重的剥削关系之下 ,万
难更生 ,所以结果总是不但负担了高利息 ,而且还以最低廉的价格
将土地让渡与地主 。 ”④
近代以来 ,中国小农负债率一直就比较高 ,并且土地典押借贷
也同样占有很高的比例 ,农户因此失地者经常见诸史乘 ,但是地权
分配却总体趋向分散 。本文从农家负债与土地典押借贷入手 , 分
析农户失地状况 ,并进而分析地权异动 ,这种论证方式是否能够成
立呢 ? 当然 ,农户土地典押借贷同丧失地权不是线性关系 ,从土地

① 赵宗煦 《江苏省农业金融与地权异动之关系》
: ,萧铮主编 《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
:
土地问题资料》
第 87 辑 ,第 46130 页 。
② 孙兆乾 《江西农村金融与地权异动之关系》
: ,萧铮主编 《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
:
地问题资料》
第 86 辑 ,第 45307 页 。
③ 李若虚 《大冶农村经济研究》
: ,萧铮主编 《
: 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
第 42 辑 ,第 21095 页 。
④ 孙晓村 《现代中国之农业金融问题》
: 《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
, 1936 年 10 月冬季
号。
・9 1 ・
《近代史研究》2005 年第 2 期

抵押到土地典当 ,再到丧失地权只是一种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能否


变成现实 ,关键是看借债农户是否能够按期还本付息 , 所以 , 这里
有必要考察 30 年代以前农户的负债比例和还债能力 。
总体看来 ,20 年代农户负债程度虽然也比较高 , 但是远远没
有达到 30 年代前期的水平 。① 20 世纪 30 年代前期农户负债比例
剧增 ,主要是因为世界经济大危机对中国农村的巨大影响 、 自然灾
害频仍而猛烈和苛捐杂税增加等原因 ,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特殊
性 。20 世纪上半期乃至整个近代中国农村经济虽然一直处于慢
性危机之中 ,但是从来没有达到 30 年代前期的严重程度 。② 相比
较而言 ,20 年代及其以前农村借贷利息总体上低于 30 年代前
期 ③ ,农户土地抵押 、
典当借贷比例低于 30 年代前期 ,但是还债水
平却高于 30 年代前期 ,所以相应的农户因土地抵押 、 典当借贷丧

①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第 2 辑 , 第 471 —489 页 ; 第 3 辑 , 第 388 —496 、


749 —780
页。
② 参见徐畅《1929 —1933 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对中国农村经济影响散论》《江海学刊》
,
2003 年第 4 期 。又 ,有的学者认为“土地分配不均状况在 1928 —1933 年间 , 究竟
达到何种程度也许永远无法搞清楚 ,但产生这些变化的基本原因是清楚的 ,那就是
市场动荡冲击了整个农村”(〔美〕 费正清主编 、 章建刚等译 《剑桥中华民国史》
: 第2
部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第 294 页) 。
③ 例如 ,据调查 ,20 年代中期以前 , 浙西 、 浙东 , 江苏江阴 , 湖北谷城 、 广济 、
通山 、 京
山、 巴东 、麻城 、 郧县 ,赣南等地农村借贷利息 , 一般都在 2 分 , 重者也就 3 分为止
( 参见《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第 2 辑 , 第 540 —545 页) 。又据金陵大学调查 ,1935
年安徽 、 江西 、 湖北私人旧债月利分别为 219 分 、 117 分 、
216 分 , 而新债则分别为
319 分 、
116 分 、219 分 ( 郑槐 《
: 我国目下之乡村借贷情形》《农林新报》 , 第 424 号 ,
1936 年 6 月 1 日) 。1931 年长江大水后 ,农村借贷利息更是飞涨 。对此 ,卜凯评论
道“ : 利息如此之高 ,多数农人 ,决无法清偿 , 势非尽丧土地不止 , 则结果富者愈富 ,
贫者益贫矣”( 转引自夏明方《对自然灾害与旧中国农村地权分配制度相互关系的
再思考》,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 《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 : ,复旦
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320 页) 。
・92 ・
农家负债与地权异动

失地权的比例也应该低于 30 年代前期 。① 大量史实表明 30 年代


前期农户很难按期偿还借款 ,据《农情报告》报道 ,1934 年江苏 、 浙
江、 安徽 、 湖南 、 湖北 、 江西六省未能还清债款的农户分别占负债总
农户 57 % 、54 % 、52 % 、55 % 、56 % 、49 % , 1935 年 分 别 为 63 % 、
63 % 、
60 % 、
67 % 、
62 % 、59 % 。② 又据江西省政府统计室农村金融
调查 ,1936 年江西 56 县中 , 农户到期不能偿还债务之比例 , 全县
2 —3 成者 24 县 ,5 成者 11 县 ,1 成 、
6 成者各 1 县 ,4 成 、
7 成者各
4 县 ,8 成者 2 县 ,9 成者 1 县 , 总计半数农户到期不能还债 。③ 不
仅宏观调查如此 ,微观调查亦然 。例如江苏铜山县八里屯“全村农
民已经破产的约在半数以上 ,耕地愈当愈少 ,债台越筑越高 ; 因此
支付能力格外薄弱 ,无力纳税 ,无力付息 。这使地主和债主也惊慌
”④ 宜兴债户“对于所负之债务非特不能按期偿清 , 且有抵
起来 。
赖本金之企图”⑤。既然农户不能按期偿还债务 , 那么 , 从土地抵
押到土地典当 ,进而由土地典当发展到丧失地权就是自然而然的

① 例如据 20 年代末期对湖北阳新 、
武昌 、
鄂城等县农村调查 ,无论是典田农户占总农
户百分比 ,还是农户典田数量占其所有田地数量百分比都比较低 ,而且回赎率一般
都很高 ( 参见赵学诗 、 叶雅各《阳新县调查统计说明书》《湖北建设月刊》 , 第 1 卷第
9 期 ,1929 年 3 月 20 日 《
; 武昌县调查统计说明书》《湖北建设月刊》 , 第 1 卷第 7
期 ,1929 年 1 月 20 日 《鄂城县调查统计说明书》
; 《湖北建设月刊》
, 第 2 卷第 1 期 ,
1929 年 7 月 20 日) 。
② 《近两年来农家经济状况之变动》《农情报告》 , 第 5 卷第 7 期 ,1937 年 7 月 15 日 。
③ 孙兆乾 《江西农村金融与地权异动之关系》
: ,萧铮主编 《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
:
地问题资料》 第 86 辑 ,第 45278 页 。
④ 铜山民众教育馆 《八里屯农村经济调查报告》
: 《教育新路》
, 第 12 期 ,1932 年 12
月。
⑤ 徐洪奎 《宜兴农村信用之概况与地权异动之关系》
: ,萧铮主编 《民国二十年代中国
:
大陆土地问题资料》 第 88 辑 ,第 46382 页 。
・9 3 ・
《近代史研究》2005 年第 2 期

事了 。①

四 、农户因土地典押借贷丧失地权的状况

下面我们看各地农户因土地抵押 、
典当借贷丧失地权的状况 。
据农村复兴委员会调查 ,1933 年江苏盐城富农 、 中农 、贫农出
卖的土地分别相当于 1928 年土地数的 1018 % 、 014 %和 1012 % 。
启东除地主买进土地以外 ,其余各类农户都在买卖中丧失土地 ,8
个村中农和贫农分别卖出 44 亩和 5 亩 , 占 1928 年总土地数的
8184 %和 6164 % , 富农 、
中农 、
贫农典出土地数分别占 1928 年总
数的 018 % 、
1166 %和 313 % , 回赎率均为零 。② 武进县 1930 年以
后土地买卖减少 “ , 一般小农 , 因所入不敷所出 , 渴望经济上之救
援 ,因对于其土地不肯贸然出售 ,不得已而投入高利贷之门 , 任人
宰割 ,及后 ,农人因经济不堪压迫”,只有将土地抵押借贷 , 届期不
能归还本息 ,进而转为土地典当 ,所以“一反十几年前之现金购地 ,
变成高利贷之兼并”。③ 震泽“租田者无不放债 , 放债者无不有租

① 由上文所述可知 ,土地抵押 、
典当期限合计 , 一般在 5 —8 年之间 , 土地典押借贷的
结果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本文讨论的时限 ,也就是说在本文讨论的时段范围内 ,不能
完全观察到 30 年代前期农户因土地典押借贷丧失地权的状况 。对于这个问题 ,笔
者将在讨论 20 世纪 30 年代前期地权集中的特点时加以解释 。
② 农村复兴委员会 《江苏省农村调查》
: , 第 36 —40 页 。又 , 按农村复兴委员会规定 ,
“自种自田 ,或租种多数租田 ,不雇工耕种 , 亦不被雇于人 , 仅足保持简单再生产者
为中农 ; 耕种少量自田或租田 ,即靠其他收入亦难维持生活 , 其再生产趋向缩小者
为贫农 ; 自己完全不耕种或仅耕种极少数农田 ,其大部或全部时间被雇佣为农业劳
动者为雇农”( 参见农村复兴委员会《浙江省农村调查》“ , 凡例”; 农村复兴委员会
《江苏省农村调查》“凡例”, ) 。由此可见 ,在农村复兴委员会的调查中 ,中农大体相
当于《农情报告》 和土地委员会调查中的自耕农 ,贫农大体相当于佃农 。
③ 李范 《武进县乡村信用之现状及其与地权异动之关系》
: ,萧铮主编 《民国二十年代
:
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 第 88 辑 ,第 46939 —46940 页 。
・94 ・
农家负债与地权异动

田 ,农民既一借债 ,终必为佃户 ,更不得不借债 ,二三年间而片瓦无


存者比比皆是”①。吴县“农村因生产力锐减 ,经济濒于破产 ,以至
自耕农不得不将土地求售于大地主 ,以调剂播种用 ,年复一年 , 自
耕农变为半自耕农矣”②。据秦翊对江宁县 10 个村庄 287 家农户
调查 ,30 年代前期丧失部分地权者达 113 家 , 平均每家典出 1184
亩 ,卖出 518 亩 ,其中因为借高利贷丧失的土地占 7814 % 。③ 铜山
县的状况在苏北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众多小农户因天灾人祸负债 ,
“一时无法偿还 ,只能将己有的田地 ,暂时押当 ,得值还债 , 以资周
转”,但一旦负债 ,很难短时期内还清 ,所以“农村中占主要成分的
自耕农普遍的呈着破产的现象 ,负债的结果 ,他们的土地渐渐地缩
小 ,大部分流到了地主的手里 ,小部分散到克勤克俭的佃农手中去
了”④。
著名经济学家何廉 、
方显廷 1934 年对浙江农村经济状况进行
调查后认为 ,自耕农因负债丧失土地是普遍的事实 。
“特别在浙东
一带 ,原来之小自耕农 ,因受苛捐杂税之压迫 ,与大利债主之剥削 ,
已多卖其田而成佃农焉 。结果此处土地日益集中于少数人之手 ,
且此少数人非土著 。吾人应注意一种田地抵押制度 ,盛行于浙省 ,
有使承抵押者与抵押者之关系等同于地主与佃农关系之趋势 。在
此制度之下 ,抵押田地之主权 ,归抵押者 ,抵押者耕种承抵押人田
地 ,并给农产一部分与承抵押者 ,作为抵押利息 ,自表面上观之 ,抵

① 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 《
: 中国经济年鉴》, 商务印书馆 1934 年版 , E179
页。
② 朱梦梅 《吴县农村之经济危机》
: 《农村经济》
, 第 2 卷第 1 期 ,1934 年 11 月 1 日 。
③ 秦翊 《农村信用与地权异动关系的研究》
: 《地政月刊》
, 第 2 卷第 6 期 ,1934 年 6
月 。原文计算有误 ,已更正 。
④ 刘承章 《铜山县乡村信用及其与地权异动之关系》
: ,萧铮主编 《民国二十年代中国
:
大陆土地问题资料》
第 90 辑 ,第 47579 —47580 页 。
・9 5 ・
《近代史研究》2005 年第 2 期

押者是一自耕业主 ,但在实际上 ,已成为佃农 。


”“浙江农场租佃之
”① 对于何廉 、
增加 , 与农场缩小之情形 , 同时发生 , 各处皆然 。 方
显廷这段话 ,我们应注意以下三点 : 第一 ,原有自耕农丧失土地 ,土
地趋向集中 ; 第二 ,抵押土地的自耕农实际上成为佃农 , 笔者称之
为“虚名自耕农”; 第三 ,土地流向不在地主手中 。
农村复兴委员会对浙江农村调查后认为 “借贷关系实处于掮
,
客地位 。因为农村中土地所有权的集中 ,其最重要的杠杆首推高
”② 地权转移的方式主要是典当和买卖 “
利贷 。 , 至于典当之后能
备价赎回者 ,在过去的时期 ,约占典出亩数百分之六十 , 到了近年
以来 ,则典者既少 ,能赎回者 ,更是绝无仅有的事”③。东阳县因为
宗法关系 ,地权转移较小 ,但也不乏因为借贷而典地者 , 虽然这种
借贷方式不至于一下子完全丧失土地 ,但“现在农村经济是走入了
没落的险途 ,贫苦的农民哪里有钱来回赎呢 ? 所以这种希望也只
”④ 崇德农村土地买卖 , 有“四分之
是镜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及了 。
三是经过典当这一手续的”,而且“典出的田亩 ,大部分是没有力量
去回赎 ,只有找价绝卖以救目前急需罢了”。⑤ 崇德 8 村 1928 年
有 118 户中农 ,除去分家关系 ,1933 年共有 21 户沦为贫农 ⑥ ,地权
变动主要是因为农民田地抵押借贷 ,进而典当田地 ,最后绝卖 。农
户“出典的田产能回赎者甚少 ,在崇德各村不到十分之二 ,吴兴亦
绝少 。出典田多的 ,大多是贫困的农民 。
”崇德 8 个村从 1928 年到

① 《何廉 、
方显廷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全国经济委员会档案 ,四四/ 2104 。
② 农村复兴委员会 《浙江省农村调查》
: ,第 10 页 。
③ 农村复兴委员会 《浙江省农村调查》
: ,第 27 页 。
④ 农村复兴委员会 《浙江省农村调查》
: ,第 80 页 。
⑤ 农村复兴委员会 《浙江省农村调查》
: ,第 81 页 。
⑥ 农村复兴委员会 《浙江省农村调查》
: ,第 127 页 。
・96 ・
农家负债与地权异动

1933 年中农和贫农共典出 5914 亩 , 但“赎回的未见一亩”①。海


宁、
杭县 、 吴兴农村农户卖地 ,经过先典后卖程序者占 6 —8 成 , 崇
德少者 5 成 ,多者 9 成 ,普通 7 成 。② 永嘉农民出卖土地前普遍经
过抵押 、典当 ,一般占 8 成 “至于已经典出的田地而能赎回者
, ,那

是很少很少的事” 。
安徽“年来水灾频繁 ,富绅趁小农求生不得之际 , 以低价广事
收买田产”,故“水灾一过 ,富绅之田产 ,必随以大增 ,而自耕之小农
咸一变而为佃农”。④ 据对滁县张八岭 70 户佃农由来调查 “有一 ,
年而典 当 土 地 全 部 以 尽 者 , 有 五 年 中 连 续 典 当 全 部 家 产 以 尽
者”⑤。据郭汉鸣 、 洪瑞坚调查 ,阜阳自耕农或大率负债 ,或既已典
当土地而降为佃农 。第四区刘寨 、 马寨 1930 年原有自耕农及地主
兼自耕农 32 户 ,但到 1935 年调查时 ,地主兼自耕农和自耕农典当
土地户数分别为 2 户和 5 户 。地主兼自耕农当去土地的 2 户中 ,1
户降为自耕农 , 当去土地的 5 户自耕农中 ,2 户降为自耕农兼佃
农 ,1 户成为佃农 。现存 5 户自耕农全部以土地作抵押向地主刘
某借债 ,换言之 , 该 5 户自耕农已经成为前文所说的“虚名自耕
农”,调查者称“皖北其它各县农村中情形大率类此”⑥。
江西经过连年战乱和灾荒打击 ,在世界经济大危机波及到中
国后 ,农户入不敷出 , 负债连连 。据土地委员会对永修 、南城 、

① 农村复兴委员会 《浙江省农村调查》
: ,第 135 页 。
② 农村复兴委员会 《浙江省农村调查》
: ,第 136 页 。
③ 农村复兴委员会 《浙江省农村调查》
: ,第 182 页 。
④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第 3 辑 ,第 725 页 。
⑤ 郑槐 《滁县张八岭农佃制度调查》
: 《农林新报》
, 第 370 号 ,1934 年 12 月 1 日 。
⑥ 郭汉鸣 、
洪瑞坚 《安徽省之土地分配与租佃制度》
: , 正中书局 1936 年版 , 第 46 —47
页。
・9 7 ・
《近代史研究》2005 年第 2 期

江、 莲花 28 区农户土地典当原因调查 , 家用不敷者 17 区 , 约占
61 % 。① 并且因为负债 , 农户土地典押借贷者所在多有 。据土地
委员会对南昌 1745 家农户调查 , 转移地权面积达 6763167 亩 , 平
均每户转移 3187 亩 。又据对 1936 年 1 —6 月南昌县土地转移登
记统计 ,总共 1107 次 ,平均每月 18415 次 。就全省范围看 ,地权变
化也是逐年增大 。土地买卖契税的增减能够说明地权变化状况 ,
因为契税即政府按买价向土地购买者征收的税款 。契税多 , 说明
土地买卖频繁 ; 契税少 , 说明土地买卖清淡 。1932 —1935 年江西
土地买卖契税收入总数分别为 1612 万元 、 1918224 万元 、
241477
3912149 万元 ,说明 30 年代前期江西地权存在一定程度的
万元 、 ②

异动 ,农户丧失了部分土地 。
湖北黄梅农户“俗尚守成 ,不轻卖产”,但是 30 年代前期“接连
荒歉 ,用度不敷 ,卖田之风 , 日渐盛行”③。据程理 研究 ,30 年代
前期湖北“自耕农户之大量减少即足以证明地权异动之激烈”“农 ,

民放弃其土地所有权者 ,日渐增多”。
总之 ,由于 30 年代前期中国农村经济衰败 , 长江中下游地区
农户负债比例上升 ,还债能力下降 ,所以尽管存在地区差异 , 但是
各地农户均因土地典押借贷而丧失了一定数量的土地 ,从而造成
了地权趋向集中 。

① 孙兆乾 《江西农村金融与地权异动之关系》
: ,萧铮主编 《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
:
地问题资料》
第 86 辑 ,第 45391 页 。
② 孙兆乾 《江西农村金融与地权异动之关系》
: ,萧铮主编 《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
:
地问题资料》
第 86 辑 ,第 45408 页 。
③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第 3 辑 , 第 725 页 。
④ 程理  《湖北农业金融与地权异动之关系》
: ,萧铮主编 《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
:
地问题资料》
第 86 辑 ,第 45695 —45696 页 。
・98 ・
农家负债与地权异动

五 、中微观层面的地权集中考察

上文考察了农户土地典押借贷百分比、 借贷利息和期限、从土
地典押借贷到丧失地权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以及各地农户因为土地
典押借贷丧失地权的状况。下面再通过局部和区域等中、 微观层面
的农户阶层变迁看 30 年代前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地权集中现象。
通过农户阶层变化论证地权趋于集中 ,主要是从自耕农减少 ,
半自耕农和佃农增多来说明 。当然 ,这种论证方式也有一定的缺
陷 。例如 ,30 年代前期关于“自耕农”、
“半自耕农”的划分 ,没有考
虑田产多寡 “自耕农”
, 不但包括贫农 、
中农和富农 ,而且包括经营
地主 ,半自耕农和佃农可能是贫农和中农 ,也可能是富农 。又如 ,
这种划分方式没有涉及已经完全失去土地和失去部分土地从而成
为雇农以及失去土地而离村的农户 。但是 ,尽管如此 ,中国农业经
营的统治形式是小农经营 ,佃农中的绝大多数是农村中最贫困的
阶层 ,而且 ,地权的集中 、农民的失地和无地化趋势在农户结构方
面 ,通常总是表现为自耕农的减少和半自耕农 、 佃农的增多 , 因此
可以作为地权集中的标志 ,虽然这种标志是不完全的 。①
据国民党江苏省高邮县党部宣传所调查 ,1930 、 1931 、
1932 年
高邮自耕农 、 半自耕农 、
佃农的百分比分别为 : 58 % 、
42 % 、40 % ,
21 % 、
15 % 、
15 % ,21 % 、 45 % ② , 也就是说 3 年期间自耕农下
43 % 、
降了 18 % ,半自耕农下降了 6 % , 而佃农上升了 24 % 。丹阳县自

① 参见《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第 3 辑 , 第 730 页 ; 刘克祥《20 世纪 30 年代土地阶级
分配状况的整体考察和数量估计 — —
—20 世纪 30 年代土地问题研究之三》《中国 ,
经济史研究》2002 年第 1 期 。
② 吉 《高邮农民惨痛生活一般》
: 《农村经济》
, 第 1 卷第 6 期 ,1934 年 4 月 1 日 。
・9 9 ・
《近代史研究》2005 年第 2 期

太平天国之后 ,地权一直比较分散 ,自耕农数量较多 。例如该县第


三区 1931 年以前 ,自耕农几乎占半数 ,半自耕农次之 ,佃农比重甚
微 。但是其后因受经济窘迫影响 , 自耕农典地者增多 , 故数量急
减 ,佃农数量剧增 。1931 年和 1936 年丹阳第三区自耕农 、 半自耕
农、 佃农比例分别为 : 45 % 、
30 % ; 40 % 、 35 % 。① 即自
35 % ; 15 % 、
耕农 、
半自耕农各下降了 15 %和 5 % , 而佃农上升了 20 % 。30 年
代前期吴江县自耕农明显衰落 ,佃农在各类农户中所占比重 ,有的
地方高达 95 % ,最低也占 40 % 。② 据 1933 年秋天调查 , 如皋县自
耕农占 1619 % ,半自耕农占 717 % ,佃农占 7514 % ,盐城县佃农占
十分之七八 。③ 据 1934 年调查 , 铜山县自耕农占 15 % , 佃农占
50 % ,其余为半自耕农 。④ 据农村复兴委员会对盐城 、
启东 、
常熟
几个村庄调查 , 因为土地典押买卖 ,1928 —1933 年农户阶层变化
如表 3 。
表 3  江苏 3 县农户阶层变迁 ( 1928 —1933 年)   总户数 = 100
地  主 富  农 中  农 贫雇农 其  他
地  区
1928 1933 1928 1933 1928 1933 1928 1933 1928 1933

盐  城 016 1718 1519 3716 3813 3517 3716 819 716

启  东 013 015 914 712 3613 3114 5018 5718 312 311

常  熟 113 113 2  119 2811 2513 6011 6516 815 519

  资料来源 : 严中平等编 《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 ,第 265 页 。

从表 3 可以看出 ,1928 —1933 年 , 除盐城外 , 启东 、


常熟几个

①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第 3 辑 ,第 733 页 。
② 潘 《江苏省地政局实习调查报告日记》
: ,萧铮主编 《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
:
问题资料》 第 118 辑 ,第 62758 页 。
③ 张惠群 《江苏省土地局南通盐垦公司实习总报告》
: ,萧铮主编 《民国二十年代中国
:
大陆土地问题资料》 第 108 辑 ,第 57393 、
57403 页 。
④ 李惠风 《江苏铜山县的农民生活》
: 《中国农村》
, 创刊号 ,1934 年 10 月 。
・100 ・
农家负债与地权异动

村无一例外的中农所占比例下降 ,贫雇农比例上升 ,总体表现为地


权趋向集中 。至于富农比例略有下降 ,地主阶层变化不大 ,主要是
因为土地流向城居地主 。①
据对浙江平阳县古祝乡调查 ,1929 —1932 年佃农指数由 100
120 和 125 。② 吴兴原本是浙西大地主的王国 ,30 年
递增为 110 、
代前期自耕小农的田产纷纷为大地主兼并 ,结果大地主田产进一
步增加 。③ 嘉兴县“因受农村经济崩溃之影响 , ( 自耕农) 多数系不
能维持其生计 ,变卖田产者有之 ,典卖田产者有之”“于是自耕农
,
日渐衰落三分之一 ,而佃农逐渐增加”。1930 、
1935 年嘉兴县自耕
农分别占 2716 % 和 1812 % , 半自耕农兼佃农分别占 3613 % 和
3415 % , 佃 农 分 别 占 3415 % 和 4514 % ④ , 5 年 间 自 耕 农 下 降 了
914 % , 半 自 耕 农 兼 佃 农 下 降 118 % , 而 佃 农 则 增 加 了 1019 % 。
1928 —1933 年崇德许多中农沦为贫农 , 贫农急剧地增加 ⑤。龙游
县 1928 —1933 年“田产转移中最可注意的 , 便是贫农及雇农阶层
中所卖出的田 ,占了他原有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中农递降为贫农
,
者 ,有四分之一之多”, 同时地主明显增多 。⑥ 据农村复兴委员会
对龙 游 、东 阳 、崇 德 、永 嘉 几 个 村 庄 调 查 , 因 为 土 地 典 押 买 卖 ,
1928 —1933 年农户阶层变化如表 4 。
从表 4 可以看出 , 如同农村复兴委员会对江苏农村的调查 ,
1928 —1933 年 , 龙游 、
东阳 、
崇德 、
永嘉几个村也基本上是中农所

① 参见徐畅《抗战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地主城居述析》《文史哲》
, 2002 年第 4 期 。
② 郑洪范 《浙江平阳县古郑乡的真况》
: 《申报月刊》
, 第 4 卷第 7 期 ,1935 年 7 月 5 日 。
③ 吴晓晨 《蚕桑衰落中的吴兴农村》
: 《东方杂志》
, 第 32 卷第 8 号 ,1935 年 4 月 。
④ 钱承泽 《嘉兴之租佃制度》
: ,萧铮主编 《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
: 第
59 辑 ,第 30253 —30255 页 。
⑤ 农村复兴委员会 《浙江省农村调查》
: ,第 127 页 。
⑥ 农村复兴委员会 《浙江省农村调查》
: ,第 24 —25 页 。
・1 0 1 ・
《近代史研究》2005 年第 2 期

占比例下降 ,贫雇农比例上升 ,表现为地权趋向集中 。地主 、


富农
阶层变化不大 ,主要因为土地流向何廉 、方显廷所说的“非土著” 地
主手中 。
表 4  浙江 4 县农户阶层变迁 ( 1928 —1933 年)     总户数 = 100
地  主 富  农 中  农 贫雇农 其  他
地区
1928 1933 1928 1933 1928 1933 1928 1933 1928 1933

龙游 616 712 616 6  2419 1719 5015 5619 1114 12  

东阳 013 013 119 118 611 611 6116 5915 3011 3213

崇德 213 213 015 018 3017 2416 6117 6719 417 415

永嘉 114 114 111 1  618 611 7518 7614 1419 1511

  资料来源 : 严中平等编 《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 ,第 265 页 。

据对安徽合肥南乡和北乡 180 家农户调查 ,1930 年和 1935


年自耕农 、
自耕农兼佃农 、 佃农 、 地主兼自耕农 、 地主兼佃农的百分
比分别为 25157 % 、
22177 % , 2127 % 、
2122 % , 70145 % 、
73133 % ,
0157 % 、
0156 % ,1114 % 、
1111 % ① , 由此可见 , 农户变迁中较为激
烈的是自耕农比例下降和佃农比例上升 ,而地主变化则较小 。有
人对安徽凤阳 、寿县 、五河 3 县 12 个村农户阶层变化做了调查 ,结
果如表 5 。
分析表 5 可见 ,凤阳 、
寿县 、五河 3 县 12 个村自耕农所占比例
普遍下降 ,而自耕农兼佃农和纯粹佃农所占比例都上升了 。
相比较而言 ,湖北在南方属于地权比较分散的省份 ,农户以自
耕农为主 。但是 30 年代以来 ,自耕农 、半自耕农破产现象增多 ,佃
农增加 ,土地趋向集中 。据调查 ,1931 —1933 年湖北宜城 、
枣阳 、
钟祥 、
广济 、
蕲水等县都是自耕农减少 ,佃农和半自耕农增加 。例

① 赵世昌 《合肥租佃调查》
: ,萧铮主编 《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
: 第 58
辑 ,第 29826 页 。
・102 ・
农家负债与地权异动

如 ,宜城 1931 —1933 年佃农分别占 55 % 、


65 % 、
65 % ,自耕农分别
占 35 % 、
20 % 、
20 % ,半自耕农分别占 10 % 、 15 % 。① 据 1927
10 % 、
年对黄冈农村调查 ,佃农所占比例不高 ,一般为十分之三四 , 自耕
农、
半自耕农超过半数 ,占十分之六七 ,雇农寥寥无几 。但 30 年代
以来 “因农产物价低落
, , 农村破产 , 自耕农 、
半自耕农被迫变卖田
产 ,以救目前之急 ,大半变为佃农 ,佃农则变为雇农 , 结果自耕农 、
半自耕农逐渐减少 ,佃农数量增加”②。
表 5  安徽 3 县 12 村中农自耕与佃耕成分增减表 ( 户数 %)

凤  阳 寿  县 五  河
类  别
1931 1935 增减 1931 1935 增减 1931 1935 增减
纯粹耕种自田者 75163 71129 - 4134 84 80188 - 3112 74148 64125 - 10123

纯粹耕种租田者 1182 2197 + 1115 3134 4137 + 1103 8185 13104 + 4119
耕种一部分或大
20173 23176 + 3103 11133 13166 + 2133 13154 17188 + 4134
部租田者
全部出租者 1182 1198 + 0116 1133 1109 - 0124 3113 4183 + 1170

  据调查 ,1931 —1933 年湖南汉寿 、


桃源 、
永顺 、
益阳 、
长沙 、

阳、
晃县 、
衡阳 、
永兴 、
阳明等县农户阶层变化均为自耕农减少 , 佃
农增加 。例如 ,桃源 1931 —1933 年佃农分别占 75 % 、
80 % 、
80 % ,
自耕农分别占 20 % 、 15 % 。③ 又如阳明 1931 —1933 年佃农
15 % 、
分别占 40 % 、
50 % 、
50 % , 自耕农分别占 20 % 、
15 % 、
15 % , 半自耕
农分别占 40 % 、 35 % 。④ 30 年代前期临武不但佃农无法谋
35 % 、

① 中国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 《
: 中国经济年鉴续编》( 中 ) , 商务印书馆 1935 年版 ,
G24 —25 页 。
② 潘 《黄冈县之租佃制度》
: ,萧铮主编 《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
: 第
60 辑 ,第 31107 —31108 页 。
③ 《中国经济年鉴续编》( 中) , G30 —31 页 。
④ 《中国经济年鉴续编》( 中) , G31 页 。

・1 0 3 ・
《近代史研究》2005 年第 2 期

生 ,即使中农和较富裕的农民亦大呼困苦 ,结果小农破产 , 地权趋


向集中 。① 湘西溆浦土地主要为中小地主所有 , 其次为大地主和
小农所有 ,但是“近年来农产歉收 ,一方面使农民粮食缺乏 ,他方面
则促成物价高涨 。从此一般小自耕农和佃农 , 逐渐不能维持生
计。 ”②
据调查 ,1931 —1933 年江西临川 、 都昌 、 余江 、 南城 、新淦 、 清
江、 安福 、 吉水 、 永丰等县农户阶层 ,或者自耕农减少 , 佃农和半自
耕农增加 ; 或者自耕农 、 半自耕农变化不大 ,但是佃农大幅增加 ,总
体看 来 , 地 权 趋 向 集 中 。例 如 永 丰 1931 —1933 年 佃 农 分 别 占
40 % 、
40 % 、
45 % ,自耕农分别占 20 % 、 15 % 。③ 即使是非国
20 % 、
共战争地区 ,1920 年代末期以来 ,因为“各种农工 ,入不敷出 ,负担
日重 ,累赔之多 ,不得不出于典卖田产之一途 ,故有大多数自耕农
变为佃农 ,佃农变为雇农者”④。
总之 ,尽管各地农户阶层变化存在差异 ,而且一些地区地权即
使在 30 年代前期仍然保持分散趋势 ⑤ ,但是 ,从总体上看 ,30 年代
前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地权的变动以自耕农减少 ,半自耕农 、
佃农增
加占主导地位 ,诚如全国土地委员会调查报告所说 “租佃制度有
,
与年俱增的趋势”⑥。

① 后秀 《湖南临武农村经济一瞥》
: 《新中华》
, 第 2 卷第 16 期 ,1934 年 8 月 。
②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第 3 辑 ,第 720 页 。
③ 《中国经济年鉴续编》( 中) , G31 —32 页 。
④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第 3 辑 ,第 735 页 。
⑤ 参见《中国经济年鉴续编》( 中) , G1 —44 页 ; 刘克祥《20 世纪 30 年代土地阶级分配
状况的整体考察和数量估计 — —
—20 世纪 30 年代土地问题研究之三》《中国经济,
史研究》2002 年第 1 期 。
⑥ 全国土地委员会编 《全国土地调查报告纲要》
: , 全国经济委员会 1937 年版 , 第 12
页。
・104 ・
农家负债与地权异动

六 、宏观层面的地权集中考察

上文通过中 、
微观层面的农户阶层变化 , 论证了 30 年代前期
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村地权的集中趋势 ,下面再以省为单位 ,对农户
阶层变化进行宏观考察 。关于省级农户阶层变化 ,学者们经常引
用的是《农情报告》 第 5 卷第 12 期和国民政府主计处编制的《中国
租佃制度之统计分析》中的有关数据 。现在依据这两个材料 , 把
30 年代前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户阶层变化情况制为表 6 。
表 6  20 世纪 30 年代前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户阶层变化 ( %)
类  别 佃农增减 自耕农增减 半自耕农增减
资料来源
年  代 1931 —1936 1931 —1937 1931 —1936 1931 —1937 1931 —1936 1931 —1937

湖 +3 - 6 +3 (1)

南 +3 - 3 - 6 - 1 +3 +4 (2)

湖 +1 +3 - 4 (1)

北 +1 - 4 +3 +9 - 4 - 5 (2)

江 - 6 +3 +3 (1)

西 - 6 - 8 +3 +3 +3 +5 (2)

安 - 3 +1 +2 (1)

徽 - 3 - 8 +1 +6 +2 +2 (2)

江 - 4 +5 - 1 (1)

苏 +8 + 12 - 11 - 17 +3 +5 (2)

浙 - 1 - 1 +2 (1)

江 - 1 - 3 - 1 +4 +2 - 1 (2)

- 1167 + 0183 + 1128 (1)


平  均
+ 0133 - 2133 - 1183 + 0167 + 015 + 1167 (2)

  资料来源 : (1)《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第 3 辑 ,第 728 —730 页 ; (2) 国民政府主计处
编 《中国租佃制度之统计分析》
: ,正中书局 1942 年版 ,第 6 —7 页 。

由表 6 可见 ,按照《农情报告》第 5 卷第 12 期数据 , 佃农阶层


・1 0 5 ・
《近代史研究》2005 年第 2 期

1931 —1936 年 平 均 减 少 1167 % , 自 耕 农 和 半 自 耕 农 分 别 增 加


0183 %和 1128 % 。按照《中国租佃制度之统计分析》
数据 ( 根据《农
情报告》 第 6 卷第 6 期农户阶层变化数据和金陵大学调查数据加权
平均编制 ) , 佃农和半自耕农 1931 —1936 年分别增加 0133 % 和
015 % ,自耕农减少 1183 % ;1931 —1937 年自耕农和半自耕农分别增
加 0167 %和 1167 % ,佃农减少 2133 % 。从表 6 我们还可以看出 ,只
有湖南和江苏分别依据《农情报告》 第 5 卷第 12 期和《中国租佃制
度之统计分析》 数据 ,表现为自耕农减少 ,佃农和半自耕农增加 ,符
合地权集中的结论。而其他各省无论根据那种材料 ,农户阶层变化
都显得非常混乱 ,而且基本上是佃农阶层减少 ,自耕农和半自耕农
阶层增加 ,据此似乎应该得出地权分散而不是地权集中的结论。但
是 ,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假象。20 世纪 30 年代前期长江中下游地区
地权集中具有隐蔽性 ,即地权转移的幅度和转移的过程都不是十分
清晰 ,必需经过认真辨析 ,才能看清其面目。
首先 ,自耕农占有田地数量变化与地权异动 。表 6 只是反映
了农户阶层变迁状况 ,而没有反映各阶层农户土地占有数量变化
状况 ,所以我们不能仅仅根据农户阶层变化 — ——比如自耕农比例
有所增加 ,就遽然得出地权分散的结论 ,30 年代前期一部分自耕
农“身份” 虽然没有改变 ,但是实际占有的土地数量却减少了 ,即成
为笔者所谓的“虚名自耕农”。例如 ,据调查 ,1928 —1933 年常熟 7
个村中农占地平均减少 11105 亩 ,崇德 8 个村中农占地平均减少
0117 亩 。① 无锡自耕农占田面积 30 年代前期急剧缩小 , 全县 10

① 农村复兴委员会 《江苏省农村调查》
: , 第 33 页 《
; 浙江省农村调查》, 第 131 页 。详
细情况参阅《江苏省农村调查》《、浙江省农村调查》
附表 。又 ,我们不能轻视小农丧
失少量的土地的意义 ,对于占地本来就不多的小农来说 ,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经济
损失 。
・106 ・
农家负债与地权异动

亩以下土地所有者 ,1922 、 1932 年分别为 38135 % 、


1927 、 4115 %和
5013 % 。 据 1937 年 7 月调查 , 常熟全县 80 %的土地为地主所

有 ,自耕农 、 半自耕农所有土地不及 20 % ,每户农家所占耕地平均


约为 3 —5 亩 , 有的往往只有数分而已 。② 所以即使在有的地区 ,
自耕农数量确实较多 ,但由于大多数自耕农占有土地面积缩小 ,地
权仍然趋于集中 ③ ,此其一 。如前所述 ,有的地区农户田地抵押借
贷后 ,虽然名义上仍然是自耕农 ,实际上已经成为佃农 , 但是在农
户阶层统计上 ,这种变化还没有能够反映出来 ,此其二 。凡此都说
明从某一个角度上说 ,自耕农阶层些微增多 ,并不一定就说明地权
趋于分散 。此外 ,表 6 还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 ,无论是依据《农情
报告》 第 5 卷第 12 期数据 ,还是依据《中国租佃制度之统计分析》
数据 ,绝大多数省份半自耕农阶层比例上升 ,应该主要视为自耕农
失地所致 ,因为 30 年代前期由雇农和佃农阶层上升为半自耕农的
可能性非常小 。
其次 ,通过农户阶层变化分析地权异动 , 必须考虑 30 年代前
期农民大量离村因素 。当时就有学者指出 “近数年来水旱频仍
, ,
无地农民无以聊生 ,弃耕而流亡者为数甚多 ,佃农减少 , 自耕农之
比例即相形而似有所扩大 , 实则并无增加”④ , 章有义先生也有类
似提醒 ⑤。据 1933 年调查 , 湖南 、
湖北 、
江西 、安徽 、
江苏 、
浙江全

① 唐文起 《抗战前江苏农村土地所有权浅析》
: 《民国档案》
, 1993 年第 3 期 。
② 李若虚 《常熟县地政局实习日记》
: ,萧铮主编 《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
:
料》
第 99 辑 ,第 52166 页 。
③ 参见刘克祥《20 世纪 30 年代土地阶级分配状况的整体考察和数量估计 —
——20 世
纪 30 年代土地问题研究之三》《中国经济史研究》
, 2002 年第 1 期 。
④ 赵宗煦 《江苏省农业金融与地权异动之关系》
: ,萧铮主编 《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
:
土地问题资料》
第 87 辑 ,第 46149 —46150 页 。
⑤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第 3 辑 ,第 730 页 。
・1 0 7 ・
《近代史研究》2005 年第 2 期

家离村农户分别占所报告各县总农户 8 % 、 1012 % 、
617 % 、
7 %、
413 %和 217 % ,据 1935 年调查 ,上述六省占地 5 亩以下离村农户
分别 占 农 户 离 村 总 数 5313 % 、50 % 、4416 % 、3011 % 、5211 % 和
6218 % ,占地 5 —10 亩离村农户分别占农户离村总数 2313 % 、
3313 % 、 3514 % 、
25 % 、 3615 %和 2812 % , 两者合计 , 占地 10 亩以
下离村农户分别占所报告各县离村农户总数 7616 % 、 8313 % 、
6916 % 、
6515 % 、
8816 % 和 91 % 。 根据上述数据计算 , 湖南 、


北、 江西 、 安徽 、 江苏 、 浙江六省 5 亩以下离村农户分别占所报告各
县总农户 4126 % 、 511 % 、
2191 % 、
211 % 、
2124 %和 1169 % ,5 亩至
10 亩离村农户分别占各县所报告总农户 1186 % 、 3139 % 、
1167 % 、
2147 % 、
1156 %和 0176 % ,10 亩以下农户全家离村者分别占各县
所报告总农户 6112 % 、
8149 % 、
4158 % 、
4157 % 、
318 %和 2145 % 。
由此可见 ,所谓“全家离村农户”基本上为占地 10 亩以下农户 , 如
果把这个数字加入各省佃农或者半自耕农占总农户百分比 , 则可
以看出佃农和半自耕农阶层所占比例明显增加 , 说明地权趋向
集中 。
又次 ,如果没有特殊原因 ,在一定时期内 , 农村劳动力总量和
各阶层劳动力数量分配应该基本上是稳定的 ,所以 ,各阶层劳动力
变化也可以侧面反映地权变化状况 。据陈正谟调查 ,30 年代前期
浙江浦江“年来农村经济破产 ,农人生产不易 ,因之 ,农工特增 。最
”② 嘉兴雇农各处都有增加 , 原因之一是
近 ,减低工资亦无雇主 。
“本地农村经济衰落 ,自耕农沦为半自耕农 ,复沦为佃农 ,一部分沦
为雇农 ,无形中增多雇农之数量”③。江苏武进因为农工过剩 , 造

①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第 3 辑 ,第 886 —887 页 。
②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第 3 辑 ,第 684 页 。
③ 冯紫岗编 《嘉兴县农村调查》
: ,浙江大学 1936 年版 ,第 100 页 。
・108 ・
农家负债与地权异动

成工资低落 。① 安徽泗阳“农工太多 , 其原因大多由于前年 ( 1931


年) 大水为灾 ,农村经济濒于破产 。一般平民为维持生活计 , 不是
卖地 ,即是借债 , 以致多数自耕农及佃户一变而为农工 , 以谋生
活。”② 湖南沅江县农工“近三年 ( 1931 年以来 ) 来总是呈现太多 。
其原因由于农村经济拮据 ,捐税繁多 ,致使失业者众 ,小农户亦变
”③ 据 1933 年调查 ,湖南 、
为雇农了 。 湖北 、
江西 、
安徽 、
江苏 、
浙江
雇农分别占各该省农村人口 11109 % 、
6104 % 、
10187 % 、
8124 % 、
8178 %和 9127 % ④ ,这个比例明显高于从前 ⑤。总之 ,30 年代前期
长江中下游地区雇农普遍增多 ,主要由小农失地破产而来 。
最后 ,表 6 中的农户阶层变化数据只具有相对意义 。表 6 没
有一一列出农户阶层历年变迁状况 ,如果分析其历年变动情形 ,真
可谓漏洞百出 ,我们以《中国租佃制度之统计分析》中农户阶层变
迁略作评论 。⑥ 先看佃农阶层变化情况 。江苏佃农 1932 —1933
年上涨 14 % ,1933 —1934 年又下降 5 % ; 江西 1933 —1934 年减少
16 % , 1934 —1935 年 增 加 5 % ; 湖 南 1935 —1936 年 增 加 3 % ,
1936 —1937 年又减少 6 % ,如此等等 ,不一而足 。一年之内佃农阶
层发生如此大的变动 ,实在令人费解 。自耕农阶层变动状况也是
如此 。江苏 1932 —1933 年自耕农减少 19 % ,1936 —1937 年减少
6 % ; 江西 1933 —1934 年增加 11 % ; 湖南和湖北 1936 —1937 年分
别增加 5 %和 6 % ; 江苏 1936 —1937 年减少 6 % ; 浙江和安徽均增
加 5 % ,一年之间 ,自耕农阶层如此大起大落 , 恐怕很难得到合理

① 张履鸾 《江苏武进物价之研究》
: 《金陵学报》
, 第 3 卷第 1 期 ,1933 年 5 月 ,第 24 页 。
②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第 3 辑 ,第 686 页 。
③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第 3 辑 ,第 686 页 。
④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第 3 辑 ,第 770 页 。
⑤ 参见《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第 2 辑 ,第 449 —463 页 。
⑥ 参见国民政府主计处编《中国租佃制度之统计分析》,第 6 —7 页 。

・1 0 9 ・
《近代史研究》2005 年第 2 期

的解释 。1933 —1934 年湖南半自耕农增加 5 % ,江西增加 5 % ; 湖


北 1935 —1936 年减少 5 % ; 安徽 1933 —1934 年增加 8 % ,1934 —
1935 年减少 5 % ,同样很难做出有力的解释 。此外 《农情报告》 , 第
5 卷第 12 期和《中国租佃制度之统计分析》两个材料关于同一省
份某一阶层农户同时期内的变化 ,相互之间出入太大 。例如 ,依据
上述两种材料 ,1931 —1936 年江苏佃农分别减少 4 %和增加 8 % ,
自耕农分别增加 5 %和减少 11 % , 半自耕农分别减少 1 %和增加
3 % ,凡此 ,都不容易得到合理的解释 。鉴于以上分析 ,我们必须说
有关 30 年代前期农户阶层变迁数据只具有相对意义 ,只有结合其
他材料综合运用 ,才能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 。

七 、地权集中的特点

通过上文论证 ,笔者认为 30 年代前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村地


权处于集中时期 ,并且具有较为明显的特点 。
首先 ,从地权集中的规模看具有普遍性和不剧烈性 。
所谓普遍性 ,第一个方面是就地域而言 ,地权集中不是个别地
区的现象 ,而是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村都存在这种情况 。当然 ,
普遍性并不是说各处地权集中程度是均衡的 ,事实上 ,各地互有差
异 ,大概而言 ,江苏和浙江两省地权集中幅度高于湖南 、湖北 、
江西
和安徽四省 。第二个方面是就农户阶层而言 ,它涉及的范围广泛 ,
不仅自耕农及其以下阶层农户丧失土地 ,而且一部分中小地主也
加入了失地人群 。地权集中具有普遍性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 ,
但最主要的原因是 30 年代前期受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中国农
村破产 ,农民普遍贫困化 ,农户负债比例大幅度攀升 ,在生存第一
原则的支配下 ,小农只有把自己最大的资产 —
——土地作为度过难
关和活命的凭藉 ,于是一部分小农抵押 、
典当乃至绝卖土地 , 从而
・110 ・
农家负债与地权异动

引起地权集中 。
刘克祥先生认为 20 世纪 20 年代 ,约有 30 % —40 %的农民完
全没有土地 ,60 % —70 %的有地农户约占有全国 40 % —50 %的土
地 ,其余 50 % —60 %的土地为地主 、富农占有 ①; 但是 30 年代前期
1118 %的地主 、 富农占有 6117 %的土地 , 而占人口 8812 %的中农
和贫雇农 ,占有 3813 %的土地 ,其中占人口 66 %的贫雇农 ,占地比
例为 1712 % ,所以 30 年代前期地权变化的显著特点之一是恶性
集中 。在这里刘克祥先生是就 30 年代前期全国范围地权集中程
度而言的 ,至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笔者以为地权集中是事实 , 但是
并没有形成土地兼并狂潮 ,没有达到“恶性集中” 的程度 。
按理 ,既然 30 年代前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村地权集中具有普
遍性 ,其幅度就应该是很大的 , 地权演变成恶性集中的可能性很
大 ,但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 ,从表 6 看 ,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户阶层
并没有发生非常显著的变化 。其次 ,从各地地权变化状况也看不
出 30 年代前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地权分配达到了恶性集中的程
度 。② 例如 ,据农村复兴委员会对江苏 、浙江农村调查 , 尽管农户
负债比例很高 ,自耕农及其以下阶层农户丧失了土地 ,但是地权转
移并不是非常剧烈 。农村复兴委员会对浙江各县农村调查后认
为 ,土地“转移情形并不十分显著”③。江苏盐城“农田买卖情形 ,
近来不甚活跃”④。江都县 1931 年以后 ,因为粮价与地价猛跌 ,土
地买卖减少 。据第九区某中人说 ,1931 年以前 , 他做土地买卖中
人 “年可得佣金三
, 、
四百元 , 民二十年以后 , 年约得佣金二 、三百

① 汪敬虞主编 《中国近代经济史
: (1895 —1927) 》
中册 , 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 第 783
页。
② 另参见《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第 3 辑 ,第 706 —717 页 。
③ 农村复兴委员会 《浙江省农村调查》
: ,第 8 页 。
④ 农村复兴委员会 《江苏省农村调查》
: ,第 40 页 。
・1 1 1 ・
《近代史研究》2005 年第 2 期

元 ,去岁 ( 1933 年 ) 竟无土地转移之事实矣”①。泰县 1931 —1934


年间 ,因农村经济恐慌 ,土地“买卖关系 ,几乎全成停滞状态 , 虽纵
有转移情形发现者 , 亦不过作债务之抵押”②。常熟的“田产转移
比较停滞 ,这是近年来都市膨胀 , 农村偏枯情形下必然发生的现
象”③。湖北大冶 30 年代前期土地买卖呆滞 “因为在迭经兵祸之
,
后 , 有钱的不愿再买地 , 无钱的就更不用说了”④ , 所以地权很分
散 。因为经济衰落 ,30 年代前期黄冈土地买卖也不如从前活跃 ,
地权转移受到限制 。⑤ 湖南湖田地区出现小地主驱逐大地主 , 小
经营排斥大经营现象 ,地权也趋向分散 。⑥
之所以 20 世纪 30 年代前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村地权没有出
现恶性集中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
第一 ,土地所有者和富有资产者转移投资对象 。时人评论道 ,
虽然 30 年代前期“中国地权分配实不平均 ,地权颇见集中 ; 不特如
此 ,而且有渐渐愈趋不平均之势 ,即地权有渐渐集中的趋势”,但是
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大土地所有者卖地和有资产者投资工商业而
不愿投资土地 ,所以“在最近几年中 ,长江流域并无显著的土地集
中趋势”⑦。据曹幸穗先生考察 ,抗战前江南地区土地投资的年纯

① 吴致华 《江都耕地分配》
: ,萧铮主编 《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
: 第 66
辑 ,第 34792 页 。
② 许荣肇 《江苏泰县土地概况调查》
: 《金大农专》
, 1936 年 10 月秋季号 。
③ 农村复兴委员会 《江苏省农村调查》
: ,第 37 页 。
④ 李若虚 《大冶农村经济研究》
: ,萧铮主编 《
: 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
第 42 辑 ,第 21041 页 。
⑤ 潘 《黄冈县之租佃制度》
: ,萧铮主编 《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
: 第
60 辑 ,第 31138 页 。
⑥ 彭文和 《湖南湖田问题》
: ,萧铮主编 《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
: 第 75
辑 ,第 39390 页 。
⑦ 吴文晖 《现代中国土地问题探究》
: 《新社会科学》
, 第 1 卷第 4 期 (1934 年冬季号) 。
・112 ・
农家负债与地权异动

利润为 818 % , 而工商业平均利润率分别为 3012 %和 3114 % , 前


者明显低于后者 , 所以“最富有者对购买田地已不感兴趣”①。总
之 ,社会经济中心转移的宏观背景是 30 年代前期长江中下游地区
地权没有出现恶性集中的深层原因之一 。
第二 ,国共战争的影响制约了地权转移。20 年代中期以后 ,随
着农民运动的高涨和中共开展的土地革命 ,地主饱受冲击 ,往往视
土地为祸源和累赘。例如有的评论说 “ , ‘赤区’
的存在 ,以及各省各
县农民抗租抗捐行动的频发 ,对于田产的转移 ,已经给予严重的威
胁 ……(地主、
富农) 非但不敢买进田产 ,倒反尽力将自己所有的田
产相机出卖。这种情形在福建、 江西、安徽、 湖北、湖南等省最为明
”② 湖北地主“怵于过去因田买祸”,30 年代前期土地“即使每亩
显。
价值一元或二元 ,也无人问津”。③ 不仅战区如此 ,风声所及 ,连长江
下游地区的江浙地主也怀有同样心理 ,对买进土地持有戒心。
第三 ,限制地权大幅度集中的最主要原因是 30 年代前期农村
破产 ,自然灾害频仍而猛烈 ,农民负担加重 ,土地收益大幅下降 ,换
言之 ,30 年代前期农村经济危机自身限制了地权大幅度集中 。农
村经济危机期间 ,虽然土地供给市场急遽扩张 ,为地权转移和土地
兼并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是 ,危机同时也造就了一个相对萎缩的土
地需求市场 。因此 ,农村经济危机一方面提供了土地兼并的可能
性 ,但是另一方面又限制了土地兼并 。当时的情况是有地者人人
皆欲出售土地而活命 ,从而形成土地市场供大于求 ,以致有地卖不
出去的局面 。这种状况在两个方面极大地限制了地权集中的程

① 曹幸穗 《论旧中国苏南土地占有关系的演变及其推动力》
: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
1990 年第 4 期 。
② 陈翰笙等主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
: 第 2 辑 ,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7 年版 ,第 195 页。
③ 湖北省民政厅编印《湖北县政概况》
: 第 4 册 ,1934 年 ,第 1134 页。
・1 1 3 ・
《近代史研究》2005 年第 2 期

度 ,一是使有机会出售土地的农户减少 ,二是使农户能够卖出的土
地数量减小 。① 总之 ,30 年代前期地权变化的畸形性限制了土地
集中的幅度 。
此外 ,小农零星细碎地抵押 、 典当直至绝卖土地的复杂过程 ,
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土地丧失速度 , 限制了地权集中程度 ; 30 年
代前期小农普遍贫困化 ,由于担心贷款的安全性 ,高利贷者不肯轻
易放贷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权集中程度 ; 同时即使在农村
经济危机期间 ,影响地权分散的因素 ,诸如诸子均产 、小农力农致
富等因素仍然继续在发生作用 ,凡此都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地权
的恶性集中 。②
其次 ,从地权异动之后的土地流向看 ,土地兼并者的非农民性
程度加强 。农村地权是在社会各阶层之间不停地流转的 , 虽然从
前土地兼并的钱财一般也来自农业部门以外 ,即土地兼并者的非
农民性也非常强 ③ , 但是没有达到 30 年代前期水平 , 这主要表现
在两个方面 。
第一 ,土地大量流入城居地主手中 。上文所述何廉 、方显廷所
说浙江农村“土地日益集中于少数人之手 ,且此少数人非土著”,就
是最明显的例证 。而且这绝非个别现象 。30 年代前期由于平民
地主 、
富农 ,尤其是专靠收租的地主日子越来越难 ,他们受到多方
面的冲击 ,有时也是入不敷出 ,不得不典当 、
出卖部分土地 ,所以农
村小地主对自耕农及其以下阶层农户丧失的土地吸纳能力有限 ,
相当一部分土地流向资产雄厚同时又与农村有着较为密切联系的

① 参见《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第 3 辑 ,第 706 —717 页 。
② 参见夏明方《对自然灾害与旧中国农村地权分配制度相互关系的再思考》, 载复旦
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
③ 参见〔美〕
德・希・
珀金斯著 、
宋海文等译《中国农业的发展 (1368 —1968) 》,上海译文
出版社 1984 年版 ,第 118 —119 页 。
・114 ・
农家负债与地权异动

城居地主手中 。尽管 30 年代前期土地收益减少 ,有钱人不愿收买


土地 ,但是土地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流入若辈手中 。① 据农村复兴
委员会调查 ,江苏盐城沙沟镇一带 ,农民破产 ,纷纷典卖田产 ,而买
主多为在外之商人 、 高利贷者和官僚地主 。② 江苏“铜山县四乡
( 尤其是近郊) 土地 ,已大多集合在少数城市大地主手中”③。据金
陵大学 30 年代前期对江西 、
安徽 、
湖北地权异动之后土地流向的
调查 ,同样显示相当部分土地流入城居地主手中 。④ 据土地委员
会对 30 年代前期地权分配状况调查 ,承典土地者“商逾十之二 ,余
为士绅地主等 。可见土地逐渐转移于非农民手中 。 ”⑤
第二 ,30 年代前期土地兼并者相当比例为政府官员 , 尤其是
基层政权官吏占有相当比例 。近代中国政权的性质越往基层 , 封
建性越强 ,赤裸裸的掠夺性越明显 ,保甲长 、
乡村长 、
包税人常常利
用手中的权力强占或“强贱买”土地 ,更具有血腥味 。随着南京国
民政府向社会基层延伸政权 ,农村官吏多了起来 ,自然也就增加了
彼辈买田置地 、乃至强行霸占土地的机会 。据对无锡 518 个村长
中的 104 人调查 ,9113 %为地主 ,717 %为富农 ,1 %为商人 。⑥ 江
苏邳县 、常熟的村长和乡长相当多是地主兼高利贷者 。⑦ 徐州包
税人李西堂包收丰 、 沛、 萧、砀、
铜 5 县酒池税捐 , 因此发了大财 ,

① 参见左楷康《中国地权分配的动向》《社会经济月报》
, 第 3 卷第 7 期 ,1936 年 7 月 。
② 董成勋编 《中国农村复兴问题》
: ,世界书局 1935 年版 ,第 186 —187 页 。
③ 铜山民众教育馆 《八里屯农村经济调查报告》
: 《教育新路》
, 第 12 期 ,1932 年 12
月。
④ 参见金陵大学农学院农经系编印《豫鄂皖赣四省之租佃制度》,1936 年 , 第 78 —79
页。
⑤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 1 辑第 1 编 “财政经济”
, (7) ,第 48 页 。
⑥ 陈翰笙著 、
黄汝骧译 《现代中国土地问题》
: 《中国经济》
, 第 1 卷 4、
5 期合刊 ,1933
年 8 月 25 日 。
⑦ 农村复兴委员会 《江苏省农村调查》
: ,第 62 页 。
・1 1 5 ・
《近代史研究》2005 年第 2 期

七年间即买地近六百亩”①。铜山县因苛捐杂税不断增加 ,差
“六 、
役也获得从中肥私的机会 “
, 三年以来购置田产三十至四十亩左
者比比皆是 。② 之所以在土地收益减少而负担加重的形势下 ,
右”
基层官吏还愿意收进土地 ,一是因为其土地来得容易 ,二是因为他
们能够“利用地位的优越 ,苛捐杂税可以逃避 ,田赋可以飞洒诡寄”
而继续获利 。③
其实 ,官僚 、
地主 、
商人 、
高利贷者往往是一体的 。正如钱俊瑞
所说 ,这些新兴的土地兼并者“在城镇里面就是银行钱庄的存户 ,
甚至就是他们的股东 ,同时还是商号 、
当铺的老板 ; 在乡村里他们
是收税吏 ,小店铺和高利贷的主人 。当然除此以外 ,他们又是乡村
”④ 他们身兼多种角色 , 并互相转换 , 以最有利的
行政上的领袖 。
方式购买田产 ,逃避税捐 ,成为地主阶层中的骄子 。总之 “简单地
,
说 ,中国的新式地主 , 大多是身居都市远离土地的贪官 、
污吏 、

高利贷者及重利盘剥的商人”⑤。
人、
最后 ,从 30 年代前期地权变化在 20 世纪上半期地权分配变
化中的地位看 ,此次地权集中具有转折性 。
关于近代中国农村地权分配变化 ,一般认为 “清代中叶以后
,
地权有较快的集中趋势 ,但经过太平天国运动 ,长江流域几省地权
分散 ,自耕农大量增加 ,70 年代以后军人 、
商人地主兴起 , 地权再
趋集中”,“大 约 到 19 世 纪 末 , 土 地 占 有 状 况 基 本 上 与 战 前 相

① 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印 《地主罪恶种种》
: ,无出版时间 ,第 31 页 。
② 冯和法编 《中国农村经济资料》
: ( 续编) ,黎明书局 1935 年版 ,第 2 页 。
③ 刘承章 《铜山县乡村信用及其与地权异动之关系》
: ,萧铮主编 《民国二十年代中国
:
大陆土地问题资料》
第 90 辑 ,第 47749 页 。
④ 《钱俊瑞选集》,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 ,第 279 页 。
⑤ 左楷康 《中国地权分配的动向》
: 《社会经济月报》
, 第 3 卷第 7 期 ,1936 年 7 月 。
⑥ 许涤新 、
吴承明主编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 第 3 卷 ,第 290 页 。
・116 ・
农家负债与地权异动

同”⑥ ,进入 20 世纪以后 ,地权分配总体上逐渐趋向分散 。笔者认


为 20 世纪上半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地权分配变化大体上经历了以
下几个阶段 :20 世纪初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 由于晚清军功地主
继续存在 ,加上民国初年又出现一批大小军阀地主 ,所以地权基本
维持在 19 世纪末期集中的状态和程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
20 年代中前期农村经济好转 , 地权有所分散 。① 20 年代中后期 ,
湖南 、
湖北 、
江西受大革命洗礼 ,农民运动兴起 ,土地革命高涨 , 地
主深受打击 ,纷纷逃亡或者转移投资对象 ,从而使得长江中游地区
并且连带下游的江浙地区 ,因政治形势影响 ,地权也有所分散 。20
年代末期以后 ,尤其是 30 年代前期 ,地权再趋集中 。并且 ,笔者认
为 30 年代前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地权集中程度达到了 20 世纪上半
期的最高峰 ,此后地权渐趋分散 ,所以我们说 30 年代前期地权集
中具有转折性 。抗战爆发后 ,长江中下游局部地区汉奸勾结日伪 ,
强占土地 ,地权有所集中 。② 但是大部分地区地主在日伪统治与
国统区政权苛捐杂税的逼压下 ,或者破产流亡 ,或者分散资产以减
轻负担 ③ ,相当比例的地主成为富农乃至中农 ,地主阶级新陈代谢
激烈 ,占有土地呈分散的趋势 。同时由于物价上涨 , 货币贬值 , 反

① 例如 20 年代物价上扬 ,茧价高涨 ,江南农村经济较好 ,有余资购买田产而成为自耕


农的贫农不在少数 。参见丁沧水《近代嘉湖地区土地关系的变化》《湖州师专学 ,
报》 1995 年第 1 期 ; 张履鸾《江苏武进物价之研究》《
, 金陵学报》第 3 卷第 1 期 ,
1933 年 5 月 。
② 参见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印《浙江省农村调查》,1952 年 , 第 3 —8 、
180 —184 页 ; 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印《安徽省农村调查》,1952 年 ,第
38 —40 页 。
③ 战争来临后 ,随着大量地主逃亡 ,一部分债务往往也就不了了之 ; 为了逃避赋税 ,抗
战爆发后 ,富户分家比例明显增大 ,参见〔美〕马若孟著 、 史建云译《中国农民经济 :
河北和山东的农民发展 ,1890 —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 , 第 62 、
88 —89 、
127 —128 页 。
・1 1 7 ・
《近代史研究》2005 年第 2 期

而使得小农回赎 30 年代前期典押土地的可能性增大 。① 还有就


是抗日根据地经过土改 ,地权自然分散 。所以 ,总体上看 , 抗战时
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村地权趋向分散 。抗战结束到全国解放时
期 ,地权变化进入较快的分散时期 ,尤其是 1947 、
1948 年以后更加
明显 ,这主要是因为解放战争波及长江中下游地区 ,而且国共双方
决战前景已经基本明朗 ,一部分地主 、
富农纷纷转移财产 , 出卖土

地 ,导致地权继续分散 。

八 、余  论

地权是农村社会的全息元 ,土地买卖与地权异动具有多方面
的意义 ,可以反映农村社会多方面的变化 ,但这里仅就其对农户通
融资金和农家生计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 。
对于自耕农及其以下阶层占有少量土地的小农来说 , 土地是
生存之根本和衣食之源 ,一般情况下 ,绝对不肯轻易出售 。但是在
遭遇突发事件 ,生计困难 ,无以为继的时候 ,他们只能抵押 、 典当 、
出卖一部分甚至全部土地 ,负债度过难关 。经过若干年的辛苦劳
作 ,省吃节用 ,幸运的话 ,再加上风调雨顺 ,政局稳定 , 他们有可能
赎回自己抵押或典当的土地 ,甚至还可以增置一定的土地 。如果
此后又遇到突发事件 ,就再次抵押 、 典当或者出卖土地 , 如此往复

① 参见马若孟《中国农民经济 : 河北和山东的农民发展 ,1890 —1949》,第 80 页 。费孝


通先生也认为抗战时期货币贬值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民清理债务 , 虽然这会引
起纠纷 《
( 内地农村》,生活书店 1947 年版 ,第 193 页) 。
② 参见杜润生主编《中国的土地改革》( 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6 年版) 第 9 —10 页 ; 段本
洛、单强《近代江南农村》(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第 602 —603 页 ; 樊树志《中
国封建土地关系发展史》( 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 第 611 页 ; 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
改革委员会编印《江苏省农村调查》 第 185 、
206 页 。
・118 ・
农家负债与地权异动

不已 。① 所以 ,对于小农来说 , 土地具有财富蓄水池 , 或者说银行


存款的作用 ,有钱则买 ( 存款) ,无钱则卖 ( 取款) 。从某一个角度上
讲 ,小农拥有的几亩薄田就是在不断的抵押 、 典当 、出卖 、
回赎或买
地、 抵押 、
典当 、出卖这个过程中循环实现的 。从一个较长的历史
时段看 , 我们不必把小农抵押 、 典当甚至绝卖土地看成是死路
一条 。
如上所述 ,小农抵押 、 典当乃至出卖土地是为了暂时摆脱困境
而采取的一种万不得已的方法 ,同时也可以视为通融资金的一种
方式 ,但在 20 世纪 30 年代前期 ,小农这种传统上赖以解决困难的
办法变得不灵验了 。小农通过典押土地渠道通融资金变得非常滞
涩 ,其主要表现是土地买卖交易大幅度减小 ,农村地权转移几乎全
为债务关系所致 。30 年代前期地权变化的非常态 ,对于小农生计
不仅无益 ,反而有害 。
20 世纪 30 年代前期全国范围内地价暴跌 ,但是 ,奇低的地价
并没有带来大规模的土地交易 。② 江苏盐城“低廉的田价并不能
招揽得多量主顾 ,田地还是和不能脱售的商品一样 ,禁锢在贫农的
手里日趋硗薄”③。因为经济贫困 ,武进“农民被迫而售田者日多 ,
而城市间因商业萧条 , 与银根奇紧 , 愿意投资土地者亦不多”④。
1930 年以后 ,武进“农人稍有储蓄者 , 见土地之纯收益减少 , 不愿
再购买土地 ,以作土地投资之用 ,宁可将多余之资金 ,置之高阁 ,或

① 参见德・
希・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 (1368 —1968) 》, 第 129 页 ; 张忠民《前近代中
国社会的土地买卖与社会再生产》《中国经济史研究》
, 1989 年第 2 期 。
② 必须指出的是 ,土地买卖交易减少与农家负债失地不仅不矛盾 ,反而说明农户是在
更悲惨的条件下失去了土地 。
③ 农村复兴委员会 《江苏省农村调查》
: ,第 40 页 。
④ 李范 《武进县农村信用之现状及其与地权异动之关系》
: ,萧铮主编 《民国二十年代
:
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
第 88 辑 ,第 46895 页 。
・1 1 9 ・
《近代史研究》2005 年第 2 期

乘机放高利贷款”①。宜兴“往日以土地为财富之源泉 , 竞相投资
于土地 ,今则裹足不前 ,反投资于工商业 ,甚至将资金藏于地窖 ,或
收回一半债金 ,而清偿债务”②。农村复兴委员会对浙江农村调查
后认为 “所有原来投向土地的购买资本
, , 因鉴于农村露骨地在崩
溃着 ,非在最有利的条件下是绝对裹足不前了”③ , 例如长兴县 30
, 与前相较 , 仅值半价 , 尚无人过问”④。安徽
年代前期地价大跌 “
天长县南乡和盱眙东乡地价下降 50 % , 仍无人购买 。⑤ 萧县农村
中有钱人 ,30 年代前期不再买地 “以免水旱之灾
, ,赋税之累 , 除做
可靠的买卖 ———买新卖陈以外 , 便放高利贷”⑥。江西万载 1931
年以前 ,上等田“每十把之地价可售三十元 ,今 ( 1933 年) 仅在十元
以下求售 ,尚无雇主”⑦。
20 世纪 30 年代前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村土地市场状况对农
户通融资金和农家生计的影响 ,至少有两点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
首先 ,地权变化中现金交易减少 ,土地市场极度萧条 , 农家虽
有几亩薄产 ,但却很难脱手出卖 ,小农只能坐以待毙 。据杜岩双在
浙江调查 ,乡农告知他 “一村每年土地之转移
, , 常在二十亩左右 ,
但自民十八以后 ,土地交易实为绝无仅有之事 ,尤以民二十年以后

① 李范 《武进县农村信用之现状及其与地权异动之关系》
: ,萧铮主编 《民国二十年代
:
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
第 88 辑 ,第 46939 页 。
② 徐洪奎 《宜兴农村信用之概况及其与地权异动之关系》
: ,萧铮主编 《民国二十年代
:
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
第 88 辑 ,第 46258 —46259 页 。
③ 农村复兴委员会 《浙江省农村调查》
: ,第 8 页 。
④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第 3 辑 ,第 711 页 。
⑤ 冯和法编 《中国农村经济资料》
: ( 续编 ) 上册 , 台北 , 华世出版社 1978 年版 , 第 82 、
89 页 。
⑥ 佚名 《萧县农村剪影》
: 《农林新报》
, 第 438 号 ,1936 年 10 月 21 日 。
⑦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第 3 辑 ,第 712 页 。
・120 ・
农家负债与地权异动

为甚 ,土地转移事鲜 ,则中农通融资金之路隘”①。由于贫农 、 中农
破产 ,虽然他们尽量压低价格 ,但还是无人承买 “结果
, , 留在他们
手里的田产 ,也只能当作一文不值 。同时 ,因为卖不得现金益发枯
竭 ,因此生活更难维持”,所以“这种田产转移的停滞非但没有停止
了农民的破产 ,倒反扣住了农村大众的咽喉”。② 诚如有的学者所
说 ,当“大多数小农连受剥削受掠夺的机会都被剥夺者剥夺的时
候 ,也就是中国农村经济危机最深刻最尖锐化的时期”③。
其次 ,小农地权异动一般都要经过抵押 、
典当直至绝卖几个步
骤 ,本来这个过程没有什么新鲜的 ,但是 20 世纪 30 年代前期 , 在
土地转移过程中 , 经过这三个步骤 , 小农所受的损失特别大 。30
年代前期地价跌落 ,土地抵押 、
典当借款随之降低 ,但小农却要付
出高昂的利息 ,借贷利息和土地抵押 、
典当能够借到的款数成反比
例增 长 。据 调 查 , 江 苏 12 县 平 均 , 土 地 抵 押 价 格 仅 占 地 价
4618 % ,土地典价占 5415 % 。④ 据对湖北 5 县调查 ,土地抵押价格
占地价 50 %左右的情形最多 , 土地典价占地价一般为 80 % 。⑤ 据
李金铮先生考察 ,30 年代前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地抵押借款比
1920 年代减低了 15 % —30 % 。⑥ 之所以出现土地抵押 、
典当借款
降低的现象 ,除了土地价格普遍下跌外 ,还因为债主深知农村经济

① 杜岩双 《浙江之农村金融》
: 《申报月刊》
, 第 3 卷第 9 期 ,1934 年 9 月 15 日 。
② 钱俊瑞 《中国现阶段的土地问题》
: 《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
, 1934 年 8 月秋季号 。
③ 夏明方 《对自然灾害与旧中国农村地权分配制度相互关系的再思考》
: ,复旦大学历
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 《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
: ,第 324 页 。
④ 赵宗煦 《江苏省农业金融与地权异动之关系》
: ,萧铮主编 《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
:
土地问题资料》
第 87 辑 ,第 46129 页 。
⑤ 程理  《湖北农业金融与地权异动之关系》
: ,萧铮主编 《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
:
地问题资料》
第 86 辑 ,第 45666 —45667 页 。
⑥ 李金铮 《民国乡村私人
: 、
店铺借贷的信用方式 —
——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中
,
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2002 年第 4 期 。
・1 2 1 ・
《近代史研究》2005 年第 2 期

凋敝 ,农户普遍负债 ,无以为生 ,于是他们借小农急需用款的心理 ,


极力压价 ,在最有利的条件下 ,以极低的代价掠取小农的土地 。于
是 ,小农往往是以低廉的价格抵押 、 典当土地 ,而在付出高昂利息

之后 , 最终却丧失了土地 , 所以小农还不如直截了当地绝卖土
地 ,所获价钱反而比将土地抵押 ,进而典当 ,最后绝卖所获的价钱
多 。但是小农一般都不肯轻易一次性绝卖土地 ,总是希望有一天
经济状况好转 ,能够赎回祖遗的几亩薄产 。对此 ,同时代的学者不
无讥讽地哀叹道农民这种保留土地的方式不仅骗过了死人 , 而且
也骗过了活人 。
总之 ,20 世纪 30 年代前期 , 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户普遍负债 、
地权趋于集中 、土地市场清淡 、
地权非常态异动等多重看似矛盾的
现象交织在一起 ,说明中国农村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的严峻形
势 ,也昭示了中国农村孕育着巨大的 、甚至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 不
经过剧烈的社会动荡 ,不足以解决之 。

  〔作者徐畅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  济南


 250100〕

【特邀责任编辑 : 史建云】

① 例如江苏南通由借贷而典卖的上等田价只相当于中等田的价格 , 而中等田典卖的
价格只相当于下等田的价格 ( 湛然 《
: 南通的农村》《新中华》
, 第 2 卷第 6 期 ,1934
年 3 月 25 日) 。
・122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