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二 ○○五年第四期

 社区慈善 : 两宋民间慈善活动的空间结构
张  文
(西南大学  历史系 ,重庆  400715 )

[内容提要 ]两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民间慈善发展史上一次高峰期 ,民间慈善活动十分活跃 ; 伴随着


两宋时期民间社会的逐步发育 ,以地缘为纽带的社区慈善活动也日趋活跃 ,由此导致两宋民间慈善活动
的空间结构特征呈现出两种不同类型 : 人际联系紧密主要面向“熟人 ”
的乡村社区慈善与人际联系松散
主要面向“陌生人 ”
的城市社区慈善 。
[关键词 ]两宋时期 ; 民间慈善 ; 乡村社区 ; 城市社区
[中图分类号 ] K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2422x ( 2005 ) 04 20032 209

  关于两宋民间慈善活动的研究 , 学界的相 的共同体 。它是基于同类型社会生活而形成的



关成果并不多见 。仅有的一些成果主要集中在 相对独立的地区性社会 。”
家族义庄方面 、
一般性慈善活动方面以及一些 作为一种地域性的社会实体的社区 , 与一

社会团体与个人的局部慈善活动上 。 根据笔 般行政区不同 。按照社区的历史演化轨迹来区
者的研究 , 两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民间慈善发展
分 ,社区可分为流动型社区 、
固定型社区 、
永久
史上的一次高峰期 , 民间慈善活动在诸如赈饥
性社区三种类型 ; 按社区所发挥的功能又可将
救荒 、
济贫恤穷 、
扶弱解困 、
公益事业等方面都
社区分为经济社区 、
政治社区 、
文化社区等不同
十分活跃 。究其原因 , 与两宋时期民间社会的
类型 ; 按社区所处的地理环境来分 ,又可分为山
发育有关 。伴随着两宋时期民间社会的逐步发
地社区 、
丘陵社区 、
平原社区 、
滨海社区等数种
育 ,以地缘为纽带的社区慈善活动也日趋活跃 ,
由此构成了两宋民间慈善活动的空间结构 。 类型 。社区最基本的要素是社区结构 、
功能 、

口、
组织程度等 。迄今为止的两大类型是乡村
一、
乡村与城市 : 社区的两种类型
社区和城市社区 。
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 , 意为亲密的关系和 乡村社区 ,是指以从事农业活动为主的人
共同的东西 。最早对社区概念进行定义的是美 们所组成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 是人类社
国社会学者帕克 ( Rorber E. Park ) , 他认为 :“社 会最基本的一种社区形式 。乡村社区具有人口
区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如下 : ( 1 ) 它有一群按 密度低 、
经济活动简单 、
商品交换水平较低 、

地域组织起来的人群 ; ( 2 ) 这些人口程度不同
会结构简单 、
居民的阶层分化程度较低 、
居民的
地深深扎根在他们所生息的那块土地上 ; ( 3 )
传统观念较浓厚 、
社会文化变迁速度较慢等特
社区中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种相互依赖的关
② 点 。其中 ,在人际关系上与城市社区最主要的
系之中 。” 而道特森 ( Dotson )“从社会学角度
区别在于它是“熟人 ”
的社会 。
把社区定义为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人组成的
社会组织的地域单元 ”
。 简而言之 , 社会学所
③ 城市社区 ,是指以从事工商业及其他非农
谓的社区 ,是指 :“一定地域内的人们社会生活 社会活动的居民所组成的集中度很高的人类生
活共同体 。城市社区具有人口集中 、
密度大 ,经
3 [收稿日期 ]2005 205 206
・32・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济活动复杂 、
商品经济发达 , 社会结构复杂 、
社 乡村 。孙成象 , 置第广陵郡城南 ,“轻财乐施 ,
ξ
λ
g
会流动大 ,居民的传统观念较淡薄 、
精神文化生 教子有方 , 里人以为长者 ”
。 胡弈脩 , 居杭州 ,
活丰富 ,社会生活节奏快 、
社会文化变迁速度快 “平居盛冬雨雪 , 里巷间告饥 , 则必计供家外 ,
ψ
λ
g
等特点 。其中 ,在人际关系上与乡村社区的最 尽散以给之 ,所活前后无虑万人 ”
。 谭仁显 ,居
主要的区别在于它是“陌生人 ”
的社会 。 成都 ,以医为事 。“手持数珠 , 常诵佛经于闾巷
如上所述 ,所谓社区 ,是指一定地域内的人 聚落中 。治病所得钱帛 ,随即分授于贫者 ,竟以
ζ
λ
g
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 。在这个共同体内 , 人们 不言 ,但行阴施默益之道 ”
。 以上三例指城镇
因为存在类似的生活习惯与价值观念而彼此认 较明确 。
同 。就宋朝的情况而言 , 浓厚的乡土意识就是 以邻相称的往往城乡均可有所指 , 如徐文
社区认同的具体体现 ,其中 ,乡村的乡土观念明 献 , 居义乌 ,“质厚 饬 , 以严见惮于里中 。治
显强于城市 ,表现得尤其突出 。 家训子 ,咸有节法 。 ……比邻竞者平之 ,病者药
一般而言 ,宋人对于社区慈善对象的区分 之 ,负责 (债 ) 不能偿者已之 。天大寒 , 视并舍
可分为三类 : 一是以乡相称的 ,如乡人 、
乡党 、
乡 茕独困 殍 , 日赋 之食 , 至 于春乃 罢 , 率以 为
{
λ
g
里、
乡邻 、
乡闾等 ; 二是以里 、
闾相称的 ,如里人 、 常”
。 杨泰之 ,“知富顺监 。去官 , 以禄廪数千
|
λ
g
里巷 、
闾里 、
闾巷等 ; 三是以邻相称的 , 如邻里 。 缗予邻里 ,以千缗为义庄 ”
。 此两例均指城镇 。
其中 ,以乡相称的一般情况下指乡村 ; 以里 、
闾 郑某 ,“遇宗族乡党甚信且厚 。居长兴时 , 有宅
相称的一般情况下指城镇 ; 以邻相称的则较为 一区 、
田一顷 ,在归安之琏市 ,仅足了伏腊 ,即徙
中性 ,城乡均可有所指 。 焉 ,捐其先居之产悉以与族人 。其后赀稍裕 ,葬
以乡相称的最为常见 , 如陈髦 ,“好 善乐 族党亲故者十数舆 。隆寒苦雪 , 闾里之不能衣
}
λ
g
施 ,每岁发廪济贫 , 随其自斛 , 不计偿贷 。间有 食者 ,持薪米缯絮往周之 ”
。 此例虽提到闾里 ,
偿者 ,必置一木锭于原斛中而量之 , 示不全取 但开篇即提到乡党 ,似指乡村 。

意 。乡民感其德 , 为里扁曰 :“惠施 ”
。 朱跸 , 再回到民间慈善范畴 , 城市社区与乡村社

“乡党急难 ,无亲疏 , 身任其事 ”
。 刘夔 ,“不治 区的民间慈善活动有着显著区别 , 其中最重要

财产 ,所收私田有余谷 ,则以振救乡里贫人 ”
。 的一点就是 : 城市社区主要是陌生人之间的慈
詹渊 ,“其于乡邻之谊 , 尤致其笃 , 岁小不登 , 辄 善 ,乡村社区主要是熟人之间的慈善 。前者具
出藏粟 下 其 估 以 惠 困 穷 ; 它 有 缓 急 , 尽 力 赴 有开放性特征 ,后者具有封闭性特征 。

之”
。 钟世明 ,“乡闾贫乏者给粟赈之 , 时多其
⑨ 二、封闭性慈善 :
惠”
。 以上诸例均指乡村 。黄虎 ,“恤乡邻如家
乡村社区慈善的基本特征
人 : 里之孤贫者 ,嫁娶之如子女 ; 凶年饥岁 ,以赈
以贷 ; 泥涂断港 , 必  必梁 。故邑无流殍 , 而行   宋时的乡村社会 , 多为一姓或数姓聚集的

者不病涉 。此公之处乡也 ”
。 此例凡涉及乡 自然村落 ,社会结构较为单一 ,阶层分化也不似
邻、
里、邑、
乡等概念 ,所指不明确 ,但通观全文 , 城市严重 。在这种较为单一的社会结构中 , 民
仍应指乡村 。 间慈善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往往存在千丝万缕的
以里相称的较以乡相称的要少一些 , 但也 联系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宗亲关系 。因此 ,乡村
较为常见 , 如俞  , 尝 兴义 田 、义学 , 好施 予 , 社区慈善中 , 宗亲慈善较之城市更为常见 。如
ϖ
λ
g
“里人德之 ”
。 陈光庭 ,“创东西二仓 , 节己口 专以周济宗亲为务的义庄 、
义田 ,基本都位于乡
腹 ,聚谷于中 , 令里人以物质谷 , 不取其息 。春 村 ; 对乡村社区的临时性慈善也往往先宗亲而
 则纳质以取谷 , 秋敛则纳谷以取质 , 民感德 后及于乡党 。在这一层面上说 , 乡村社区慈善
之 。又捐田八十亩以其谷置义冢 ,收遗骸 ,及资 与宗亲慈善大体是重合的 。如孙逢辰 ,“轻财
ω
λ
g
贫不能婚嫁 、
病不能医者 ”
。 此二例所指似为 重义 ,遇岁歉 ,出粟为之倡 。尝慕范文正公置义
・33・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庄赡宗族 , 买田北乡 , 以岁入给贫者伏腊吉凶 之 ; 有所称贷 ,率薄其嬴 (赢 ) ; 里中子钱家因相
费 ,市 药 疗 病 , 买 棺 送 死 , 衣 寒 食 饥 , 旁 及 乡 视为率 ,不得多责息 。尝大雨雪寒泫 , 积日 , 府

λ
g
党”
。 临邛人张元老 ,“天禀仁惠 , 而乐于义 ”, 君登楼凭眺 , 有至脯西无炊烟者 , 慨然发囷分
“于亲属尤笃爱 ”
。不幸病逝后 , 当地人的反应 赡 ,所全活甚众 。大抵设心本夫慕善 ,故近厚如
υ
ν
g
是 :“凡三族之亲 , 及其乡之士大夫 , 闻而哭曰 : 此”

‘义士死矣 ! 今而后吾属有患难 , 谁其恤 ? ’
里 王氏 ,“环其庐不自炊者盖数十室 。性不
巷之耆叟耋妇与其孤童弱女 , 闻而哭曰 :‘仁者 啬于财 ,振贫窭恐不力 : 女之不能嫁 ,丧不葬 ,倚
υ
µ
g
亡矣 ! 今而后吾家有窘困 ,谁其济 ? ’”在以上 夫人而办 ; 自内之使令 ,外而乡社 ,不知其几 ,惠
这个顺序中 , 首先是三族之亲 , 其次为乡士大 于远近之人 ; 及门无不售之物 , 负券无必得之
ϖ
ν
g
夫 ,再次方为里巷穷民 ,说明乡村社区慈善往往 诛”

更为看重血缘关系 , 对乡党的慈善也可以说是 在以上事例中 , 对乡村社区的慈善基本都
血缘关系的扩展 。鉴于这方面的事例前述已 仅限于乡党 ,有些地方在进行社区赈济时 ,赈济
多 ,此不赘述 ,单说对乡党的慈善问题 。这方面 对象明确限定为乡党 ,对外来饥民则予以排斥 。
的事例很多 ,在诸多宋人传记资料中 ,往往都涉 如淮南士人邹如闵在旱灾发生时 ,“置籍而粜 ,
及对乡党的慈善 : 止收元价 ”, 他处饥民成群 , 而“所居岗门一二
ω
ν
g
蔡必大 , 家 稍 富 ,“邻 窭 来 籴 者 , 还 其 直 。 千家 ,嬉嬉如平时 , 独无贵籴饥窘之忧 ”
。不
天久雨雪 ,察邻族不举火者 , 晨持钱置户限内 , 过 ,也有一些事例证明乡村社区慈善也有超越
ϖ
µ
g
不令知为己德 ”
。 本乡界限而呈现出开放式特征的 。如黟县人汪
戚同文 ,不善沽矫 ,“乡里之饥寒及婚葬失 勃 ,乡居期间 ,“以教训子弟 , 收恤乡里为务 : 岁
ω
µ
g νg ξ
其所者 ,皆力赈之 ”
。 新陈未接 ,必捐贾 (价 )出谷 ,旁近数郡赖之 ”

钟世明 ,“乡闾贫乏者给粟赈之 , 时 多其 应山人连舜实 , 人称处士 。“岁饥 , 出谷万斛 ,
ξ
µ
g ψ
ν
g
惠”
。 损价以鬻之 ,惠及旁邑 ”
。 南康人曹敦礼 ,人称
黄虎 ,“恤乡邻如家人 : 里之孤贫者 , 嫁娶 双桂居士 。“绍兴戊辰岁 , 乡郡大歉 , 谷斗直三
之如子女 ; 凶年饥岁 ,以赈以贷 ; 泥涂断港 ,必   百 ,民疲于奔命 。吾家百里之内 , 含哺鼓腹 , 熙
必梁 。故邑无流殍 , 而行者不病涉 。此公之处 熙如有年 ,则吾祖双桂居士之所为也 。居士以
ψ
µ
g
乡也 ”
。 仁术自生 ,居多积粟 ,岁值不偶 ,粒食踊贵 ,独能
孙贵 ,“好周乡人之急 , 平生所得廪赐 , 施 下其直之半 ,与斯人共之 。五日一启廪 ,趋之者
ζ
µ
g
与略尽 ”
。 如堵墙 。于是设规制 ,审次序 ,率众子弟与仆穷
詹渊 ,“其于乡邻之谊 , 尤致其笃 , 岁小不 日力给之 。坐待迟久 ,又资以食 ,莫不举手加额
登 ,辄出藏粟下其估以惠困穷 ; 它有缓急 , 尽力 祝其子若孙 , 后数十年犹见戴白扶杖者指屋以
{
µ
g ζ
ν
g
赴之 ”
。 相语也 ”
。 铅山人傅缜 , 有长者誉 。“岁歉 , 率
赵处温 ,“与其季滕州守亥出义庄田三百 先发廪济之 ,饶 、
信饥民入境者给粟 ,行者裹粮 ,
{
ν
g
亩以供义役 ,岁储粟千石 ,以助乡之贫而无敛及 后遇凶年 ,遂为故事 ”
。 不过 ,此种情况相比之
|
µ
g
婚葬无力者 ”
。 下并不多见 ,往往是在饥荒严重时 ,他处饥民成
}
µ
g
刘 g ,“岁饥 ,辄发粟平价以济乡里 ”
。 群而至 ,难以阻止而被迫采取的 。
胡宗汲 ,“田庐所入 , 仅足糊口 , 而遇人急 除了上述各种临时性的慈善活动外 , 宋时
难 ,极力拯救 ,虽焦首濡足不悔也 。乡邻仰以丧 的乡村社区慈善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 。最主要

µ
g
葬婚嫁 ,与病而医药者 ,甚众 ”
。 的变化是地方家族间通过合作而致力于乡村社
张绪 ,“平居周救邻曲 , 多趋人急 : 或窭且 区慈善 。其中最典型的事例有二 , 一是永新县
病 ,遗之珍药 ,不以贵靳 ; 岁计食粟 ,斥羡积平粜 的家族合作赈恤 , 二是四明乡曲义田 。关于前
・34・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者 ,据周必大所述 :“庐陵郡统县八 , 永新为大 , 宾 。如此 ,则百姓之情欢欣交通 ,而和睦之道著
ϖ
ο
g
西界湖湘 , 壤沃地偏 , 民生自足 。间遇水旱疾 矣 。”又所谓 :“为吾民者 ,父义 、
母慈 、
兄友 、

疫 ,凡邑之大家 ,分任赈恤之事 : 某家发廪 ,某家 恭、
子孝 ; 夫妇有恩 、
男女有别 、
子弟有学 、
乡闾
给薪刍 ,某家药病者 , 某家瘗死者 , 以是流殍稀 有礼 ; 贫穷患难 ,亲戚相救 (借贷钱谷 ) 、
婚姻死
ω
ο
g
鲜 。县官 推 勘 分 赏 , 必 首 及 之 , 君 子 喜 其 近 丧 ,邻保相助 。”在宋人看来 ,邻里固然较之宗
|
ν
g
古 。”关于后者 , 始于四明人沈焕 。据他自己 族为疏 ,但远亲不如近邻 , 平时的相周相济 , 往
说 :“吾乡义风素著 , 相赒相恤 , 不待甚富者能 往近邻远胜于远亲 。此即所谓 :“至于邻里乡
之 。而求者日众 , 后难继也 。”
在同乡王韪 、
汪 党 ,虽比宗族为疏 ,然其有无相资 、
缓急相倚 、

ξ
ο
g
思温及其子汪大猷等人的“合辞 ”
倡议下 ,“好 难相救 、
疾病相扶 , 情义所关 , 亦为甚重 。” 为
义者于是或捐己产 , 或输财以广费 , 积田渐多 , 此 ,袁采总结说 :“居宅不可无邻家 , 虑有火烛 ,
郡太守相继辍在官之田若钱 , 今丞相史鲁公又 无人救应 。 ……又须平时抚恤邻里 , 有恩义 。”
捐楮币附益之 ,岁得谷斛六百 ,米半之 。买地作 并举例说 :“有士大夫平时多以官势残虐邻里 ,
屋十五楹于郡之望京门里 , 扁曰 : 义田庄 , 俾乡 一日为雠人刃其家 , 火其屋宅 , 邻居更相戒曰 :
之贤有力者掌焉 ”
。救济对象为 :“ (本乡 ) 仕族 ‘若救火 ,火熄之后 , 非惟无助 , 彼更讼我 , 以为
亲丧之不能举者 ,给三十缗 ; 孤女之不能嫁者给 盗取他家财物 ,则狱讼未知了期 。若不救火 ,不
五十缗 。其亲属若邻里以闻于郡 , 郡覆实俾主 过杖一百而已 。’
邻里甘受杖而坐视其大厦为
ψ
ο
g
者行之 ,非二者弗与先后缓急 , 间从权宜 , 而郡 煨烬 ,生生之具无遗 ,此其平时暴虐之效也 。”
守与主者皆不得私焉 。始自绍兴初元 , 于今四 其二 ,乡里舆论 。在乡村社会较为单一的
}
ν
g
十载 ,义田之增置未已也 。” 不过 ,此义田专以 社会结构背景下 ,人际关系往往更为紧密 ,个体
救济本乡士人及其后人为限 , 较之全面面向本 对自身社会声望的关注也倍于人际关系松散的
乡的赈济而言 ,尚有所不及 。 城市社会 。因此 , 乡里舆论对于好施者与吝啬
综上 ,宋时乡村社区慈善是普遍存在的现 者的褒贬 , 无疑会对人们的行为取向产生巨大
象 ,究其原因有三 : 一是建立在宗亲观念基础上 影响 。宋时 ,乡村社会的舆论反应被称为乡评 。
的对乡里的认同感 ,二是乡里的舆论压力 ,三是 如任之奇 ,“从姊壻及甥壻困窭 , 皆以孥来寓 ,
乡里的现实压力 。 为之甘绝分少 。至其病 ,护视之 ,且死 ,办后事 。
ζ
ο
g
其一 ,乡里认同 。在社会结构较为单一的 常质衣周贫 ,乡评其好施 ”
。 获得乡评赞誉者 ,
乡村社会 , 基于血缘基础上的地缘认同是一个 除了能够提高自身及其家族的社会声望之外 ,
必然结果 。如范仲淹所说 :“吾吴中宗族甚众 , 还会对自身及其家族的发展带来好处 , 至少也
于吾固有亲疏 , 然以吾祖宗视之 , 均是子孙 , 固 可以为自身甚至家族提供某种安全保障 。如王
无亲疏也 ,吾安得不恤其饥寒哉 ! 且自祖宗积 安石及第 , 晏殊时为枢密使 , 对王说 :“廷评乃
{
ο
g
德百余年 ,而始发于吾 , 得至大官 , 若独享富贵 殊乡里 ,久闻德行乡评之美 。” 从中不难看出 ,
而不恤宗族 ,异日何以见祖宗于地下 ,亦何以入 尽管王安石之及第主要在于以文章取胜 , 但其

ν
g
家庙乎 ? ”类似的观念绝非仅有 , 如潘好谦所 乡评之美 , 对于王安石之及第无疑具有积极的
说 :“此谁非吾先人之姻族者 ? 吾力及焉 , 不敢 促进作用 。东平人士衮 , 字补之 , 抚养寡嫂 、

υ
ο
g
爱也 。”如此 , 则建立在宗亲认同基础上的对 惠乡里 ,有孝友誉 。试礼部不第 ,乡老与乡人即
于乡党的认同也为人们普遍提倡 。如现存宋人 欲“以补之孝友诸行 , 皆应法当举 , 方草具其
|
ο
g
所作大量劝俗文中 ,即每每有周恤乡邻的提法 。 事 ”,以补之不从而罢 。 由此可知乡评对于士
所谓 :“古者 , 五家为比 , 使之相保 ; 五比为闾 , 人应举是有促进作用的 。应山人连处士 , 平居
使之相受 ; 四闾为族 ,使之相葬 ; 五族为党 ,使之 好善乐施 ,甚孚声誉 。“尝以事之信阳 , 遇盗于
相救 ; 五党为州 , 使之相赒 ; 五州为乡 , 使之相 西关 ,左右告以处士 , 盗曰 : ‘此长 者 , 不可 犯
・35・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ο
g
也 。’
舍之而去 ”
。 由此连处士获得保全 。宜黄 有更为极端的事例 : 樊若冰原本很贫困 ,当年曾
人曹尧咨 , 平居以慈善为念 , 立通济仓以周乡 向乡人“游索 , 乡人不为礼 ”
。后樊若冰以功
里 。“绍定二年冬 ,盗发邻封 , 宜黄人亦随和而 “摺为本路转运使 。所仇之家 , 方开酒场 。樊
起 ,环邑数乡 , 攻剽燔僇无免者 。过君之居 , 独 乃于岁除日卖酒最多 ,按其所入以为额 ,其家坐
ζ
π
g
曰 :‘是家能平粜以惠乡里 。’
相戒使勿犯 。即 是输纳不逮 , 家遂破焉 ”
。 尽管有这样不同的

ο
g
乱定 ,君家庐舍邸墅皆全 ”
。 除了乡评 ,地方官 事例 ,但也可以从反面证明 ,宋人视同乡相周为
员、
士人等往往为文作诗 ,对地方上好施者与吝 当然之举 ,若不得其所请 ,则会反目成仇 。
啬者作出褒贬 ,也是乡村舆论的表达方式之一 。 除了上述三方面的原因外 ,不可否认 ,也存
υ
π
g
如真德秀在福建任上时 ,曾作《浦城劝粜 》
诗, 在一些完全出于社会责任感或是出于纯粹慈善
通过对当地好施者与吝啬者的褒贬 , 对当地舆 目的而进行的社区慈善活动 。如刘子羽 , 视姻
论进行引导 。乐清人陈光庭 , 在自家大力赈饥 亲乡党婚丧为己责 , 凡“姻亲乡党昏丧 , 悉任其
救荒 、
济贫恤穷的同时 ,“又为歌诗十首 , 以讽 责”
。所谓 :“轻财重义 , 缓急扣门 , 无爱于力 ,
ϖ
π
g {
π
g
劝藏谷之家 ”
。 这些举动无疑都会对乡村社区 振人乏绝 , 倾赀倒廪无吝色 ”
。 胡宗汲 ,“田庐
慈善产生一定影响 。 所入 ,仅足糊口 ,而遇人急难 ,极力拯救 ,虽焦首
其三 ,现实压力 。对于一些人来说 ,舆论压 濡足不悔也 。乡邻仰以丧葬婚嫁 , 与病而医药
力也许可以不在乎 , 但现实压力却往往难以回 者 ,甚众 ,以是生理益落 , 君为之不少变 。盖急
|
π
g
避 。而在乡村社会较为单一的社会结构下 , 舆 义乐施出于天资 ”
。 像胡宗汲一样 , 不少人因
论压力往往会转化为现实压力 。即如真德秀 为长期周急救穷 ,自家生活倍受影响 ,甚至破家
《浦城劝粜 》
诗所云 :“不见南浦毛 , 一惟利是 荡产 ,亦在所不惜 ,不能不说是某种信念支持下
嗜 ; 积谷幸年荒 , 生子遭黥隶 。”
其子获罪原因 的纯粹的慈善活动 。如赵克敦 ,“禄赐入门 , 亲
也许在于其他问题 , 但人们将此事与其父不恤 党之贫者待之以炊 。及公捐馆舍 , 家无余资 ”,
}
π
g
饥荒联系在一起 , 必然会对该家族产生一定的 以致于要靠其子叔盎贷俸钱来应付丧事 。 刘
现实压力 。而庐陵人龙昌裔的事例则比较明确 牧 ,素以范仲淹为师 ,“急人之穷 , 于财物无所
地说明了舆论压力转化为现实压力的作用 : 庐 顾计 ”
。当其死后 ,“家贫无以为丧 , 自棺椁诸

π
g
陵人龙昌裔 , 积米数千斛 。遭岁旱 , 米价腾贵 。 物皆荆南士人为具 ”
。 士衮 ,科举不第 ,乃努力
既而米价稍贱 ,“昌裔乃为文祷神冈庙 , 祈更一 学医 ,有成 ,尽力为乡人医治 ,人多欲厚馈之 ,辞
υ
θ
g
月不雨 。祠讫 ,还至路 ,憩亭中 。俄有黑云一朵 不受 ,“妻子日阙乏 ,未尝恤也 ”

自庙后出 ,顷之雷雨大至 ,昌裔震死于亭外 。官
三、开放性慈善 :
司检视之 ,脱巾 , 于髻中得书一纸 , 则祷庙之文
城市社区慈善的基本特征
也 。昌裔有孙婿 , 应童子举 , 乡人以其事诉之 ,
ω
π
g
不获送考 ”
。   与乡村社区相比 , 宋时的城市社区由于商
正是在上述三方面因素的作用下 , 宋时的 品经济繁荣 、
流动人口增加等因素的影响 ,居民
乡村社区慈善才显得较为普遍 。不过 , 从另一 结构较为复杂 ,血缘观念远较乡村淡薄 ,人际联
方面说 ,宋人之所以每每提倡邻里相周之谊 ,亦 系较为松散 , 由此导致城市社区慈善也呈现出
可反证现实中邻里关系往往不如人意 。即如真 与乡村社区不同的特征 , 其中最主要的区别在
德秀所说 :“今人于此二者 (宗族关系与邻里关 于 : 城市社区慈善在某种意义上说主要是对陌
ξ
π
g
系—
——引者按 ) ,往往视以为轻 。”楼钥曾提到 生人的慈善行为 ,呈现出开放式特征 ,这点在大
一事 :“先正名公有以孤生荐于乡历 , 求裹粮于 城市表现得尤为突出 。如临安城中 , 一些商人
亲故 ,终不满千钱 , 愤且惭 , 挂钱于城门 , 矢之 本着好善积德之心 ,每于严冬大雪之时 ,沿门体
ψ
π
g
曰 :‘我且显 , 当徙族以去 。’
已而果然 。” 甚至 察疾苦 ,见人穷困 , 则以金钱插于门户 , 以周其
・36・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乏 ; 沿路见有乞丐之人 , 则以绵被絮袄散给 , 以 其二 ,行业互助活动突出 。在城市中 ,人际
ϖ
θ
g
济其困 。 具体而言 ,城市社区慈善主要有三方 关系中的血缘联系变得相对松散 , 邻里关系也
面特征 : 由于社区边界不再像乡村社区那样明确而导致
其一 ,救济对象的不确定性 。在两宋有关 认同感减弱 。因此 , 以业缘为纽带的行业互助
城市慈善的史料中 , 类似临安商人那样的事例 活动在城市不断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如南宋临
比比皆是 : 安商人 ,对于买卖不利的同行 , 每每以钱物周
ω
ρ
g
天禧元年 ,河北饥民逐熟至并州 ,“州民施 济 ,或是协助料理后事 , 都是常见的事 , 即是
ω
θ
g
饭一月 ”
。 基于行业认同而进行的慈善活动 。两宋时期 ,
朱冲以药肆起家 , 遂成大富 。“每遇春夏 行会组织在城市中较为发达 , 尤其是在北宋开
之交 ,即出钱米药物 , 募医官数人 , 巡门问贫者 封、
南宋临安等大型城市中 ,加入行会的工商业
之疾 ,从而赒之 。又多买弊衣 ,择市妪之善缝纫 者人数众多 ,如北宋开封入行会者即有 8654 人
ξ
ρ
g
者 ,成衲衣数百 , 当大寒雪 , 尽以给冻者 。诸延 之众 。 由于面临外界巨大的生存压力 ,行会成
ξ
θ
g
寿堂病僧 ,日为供饮食药饵 ,病愈则已 ”
。 员们彼此在感情上更为接近 , 且形成了共同的
陈靖 , 值 岁 荒 而 徙 家 京 师 , 卖 药 以 自 给 。 风俗 。诸如“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 , 各有
“朝之公卿多故人 , 踵门者辄避去 ; 或遗金帛 , 本色 ,不敢越外 。谓如香铺裹香人 , 即顶帽披
ψ
θ
g
即散道士丐者 ,未尝有所蓄 ”
。 背 ; 质库掌事 ,即着皂衫角带不顶帽之类 。街市
ψ
ρ
g
欧阳元老隐居嵩山少林间 ,“时时多乞钱 行人 ,便认得是何色目 ”
。 鉴于行会组织的紧
ζ
θ
g
于洛阳城中 ,得即以施贫者 ”
。 密以及行会成员之间的强烈认同感 , 行会中的
成都人谭仁显 , 以医为事 。“手持数珠 , 常 互助行为便是顺理成章的事 。据刘宰说 :“向
诵佛经于闾巷聚落中 。治病所得钱帛 , 随即分 在金陵 ,亲见小民有行院之说 。且如有卖炊饼
{
θ
g
授于贫者 ,竟以不言 ,但行阴施默益之道 ”
。 者自别处来 ,未有其地与资 ,而一城卖饼诸家便
陈氏 , 靖康之乱后 ,“□辙适 □于通 衢之 与借市 ,某送炊具 ,某贷面料 ,百需皆裕 ,谓之护
|
θ
g ζ
ρ
g
侧 ,经 □士大夫饭秣宿寄往往在焉 ”
。 引行院 , 无一毫忌心 。此等风俗可爱 。” 尽管
朱友直 , 世居新安 ,“以 善人闻 于州 里 ”
。 文中未明确提到由行会组织此类互助行动 , 但
“家近城东门 , 当孔道 , 盛夏设饮具以饮行者 。 能将一城卖饼者在短时间内组织起来进行互助
有负重急往不能留酌 , 即酌以饮之 。尝解衣推 活动的 ,除了行会不会再有其他组织了 。
}
θ
g
食以济冻馁 ,且戒之曰 :‘勿与人言 。’” 其三 ,医疗慈善活动活跃 。在城市中 ,由于
宗室赵伯圭 ,每逢“雨雪日久 , 则令人走闾 人口密集 ,流动性强 , 常导致疾病流行 。为此 ,

θ
g
里赈施 ; 婴孩遗弃 ,则募乳者收育之 ”
。 常有民间人士出于悲悯之心而行医疗救济 , 医
广汉人杨椿 ,其家“故饶于医 ”,“间持缗币 疗慈善是城市社区慈善之又一重要特征 。如庆
υ
ρ
g
适市 ,遇贫急探怀袖与之 ,不省问谁氏 ”
。 元元年夏 ,“淮 、
浙疫疠大作 , 嘉兴城内 , 至浃日
胡弈脩 ,“平居盛冬雨雪 , 里巷间告饥 , 则 毙百余人 。民苏轸者 ,好善乐施 ,平时惟以庄严
必计供 家 外 , 尽 散 以 给 之 , 所 活 前 后 无 虑 万 佛刊印经咒为务 。值此恶岁 ,推不忍之心 ,择招
ϖ
ρ
g
人 ”。 老医 ,与诣病者家 , 逐一诊视 。书其姓名 , 著所
在以上诸例中 , 慈善客体多为不确定身份 患阴阳二证于其下 , 归取药饵 ……持以赠之 。
者 : 或为外地饥民 , 或为城市贫民 , 或为乞丐流 其贫不 能 自 存 , 则 济 之 以 钱 米 , 赖 以 安 者 极
{
ρ
g
民 。对于这些人的救济 , 慈善主体并不以彼此 众”
。 广汉人杨椿 , 其家“故饶于医 ”, 有感于
关系是否亲近作为行动依据 , 而是“不省问谁 “世之贫不致医以死 , 与误饵食之中道夭者 ”,
|
ρ
g
氏”
即行救济 , 其慈善行为呈现出明确的开放 乃深研医术 ,有所得 ,“则制丸剂施病者 ”

式特征 。 除了这些零星的医疗救济之外 , 尚有民间
・37・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人士出资建立慈善性质的医疗机构 , 免费或低 分 ,可以得出一个利他行为的等级秩序 , 即 : 人
价为病人诊治疾病 , 其中最著名者如洛阳胜善 们的援助行为总是首先考虑血缘亲属 , 其次扩
寺药寮 。该药寮之建 ,乃文彦博一人捐俸兴建 。 大到拟血缘的姻亲 ,再次扩展到地缘的邻里 ,然
“凡郊野之民无有远迩 , 与道路之往来有疾病 后是朋友 、
同事 ,最后才是陌生人 。这一特征可
}
ρ
g
者 ”,皆可得到免费治疗 。 此外 , 一些官方建立 以被称为人际关系优先等级 , 由此构成一个同
的医疗机构也多有民间人士出资襄助 , 亦为城 心圆模式 ,即 : 个人处于这个同心圆的中心 , 外
市社区医疗慈善之一种形式 。如赵  在越州所 圈依次是血亲 、
姻亲 、
邻里 、
朋友 、
同事 、
陌生人 。

ρ
g
创病坊 ,“多出私钱 ”
。 苏轼在杭州所建安乐 这一模式适用于各种不同文化的人际关系 , 只
υ
σ
g
坊 ,也有苏轼本人及朋友们的私人赞助 。 隆兴 是 ,在格外重视人伦与人际关系的中国传统社
府养济院 ,更是由芮烨 (辉 ) 、
赵汝愚 、
钱寔 (佃 ) 会中 ,这一特征表现得尤为明显罢了 。按照费
ϖ
σ
g
等人捐巨资所建 。 孝通的说法 ,此即所谓的人际关系的差序格局 。
不过 ,以上所述三方面的特征 ,主要存在于 由此出发 ,再来审视两宋时期的民间慈善活动 ,
大城市之中 ,而在一些中小城镇 ,由于尚存在着 则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内在
类似乡村社会那样的较为紧密的社会结构 , 而 结构 : 一是对“熟人 ”
的慈善 , 一是对“陌生人 ”
呈现出类似乡村社区的慈善行为 。如文天祥所 的慈善 。所谓对“熟人 ”
的慈善 , 是指对特定身
述 :“某所居里 ,凡千余家 , 常年家中散米一日 , 份人群的慈善 。即 : 慈善主体在实施慈善行为
不收钱 ,诸大家以次接续赈粜 , 可及三十日 , 隔 时更多地是依据慈善客体与自己的人际关系的
ω
一日粜 ,可当两月 ,此方尽可无饥 ”
。 嘉兴人陶
σ
g
远近而决定行动的 ; 所谓对“陌生人 ”
的慈善 ,
士达 ,居柳泽之陂 , 岁大饥 ,“君抄并舍二千家 , 是指对非特定身份人群的慈善 。即 : 慈善主体
发囷廪 ,下其贾 (价 )之五 ,计口赈之 ”
。 黄岩人
ξ
σ
g 在实施慈善行为时不以慈善客体与自己的人际
陈容 ,立本价庄 ,“岁出缗钱数千收粟于秋 , 而 关系远近为主要参考依据 , 而是主要根据慈善
以本价粜于春 。其素所赢余 ,每遇凶岁 ,率减市 客体的实际需要实施其慈善行为 。反映在空间
直之半 , 环邑中恒仰给焉 ”
。 黄岩人黄原泰 ,
ψ
σ
g 结构上 , 两宋民间慈善的两种不同内在结构即
“性乐施予 。岁歉 ,贸粟于闽浙 , 损半直以济邑 体现在两种不同的社区类型上 。其中 , 乡村社
人”
ζ
σ
g
。 王速 ,“春夏间倾囷所有 ,下其直以粜 ,一 区的空间范围要小于城市 , 但人际联系要比城
邑米价赖之以平 。乙酉大饥 ,为粥以食饿者 ,里 市社区紧密 , 因而慈善活动主要体现了对“熟
人劝率 ,全活甚众 ”
{
σ
g
。 这些都属于中小城镇中 人”
的慈善 ; 城市社区的空间范围要大于乡村 ,
的慈善活动 ,明显具有与乡村社区类似的特征 。 但人际联系要比乡村社区松散 , 因而慈善活动
更多地体现了对“陌生人 ”
的慈善 。换言之 , 所
四、
社区慈善 : 谓两宋民间慈善活动的空间结构 , 不过是民间
两宋民间慈善活动的空间结构 慈善两种不同内在结构的空间反应罢了 。
  从社会学角度看 , 慈善可以简单地归结为
利他行为 。不过 , 利他行为总是按照一定的结 注释与参考文献 :
①义庄方面如邢铁《宋代的义庄 》(《历史教学 》1987 年
构实施的 。按照社会学的相关理论 , 利他行为
第 5期 ) 、
王日根《宋以来义田发展述略 》(《中国经
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 亲族利他 、
互惠利他 、
道德
|
σ
g
济史研究 》1992 年第 4 期 ) 等 ; 一般性论述者如梁庚
利他 。 所谓亲族利他性慈善 ,是指个体对亲族
尧《中国历史上民间的济贫活动 》(《宋代社会经济
中其他成员的援助行为 ; 互惠利他性慈善 ,是指 史论集 》, 台北 : 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1997
基于互惠基础上的对他人的援助行为 ; 道德利 年 )等 ; 社会团体主要指佛教的慈善活动 ,如方豪《宋
他性慈善 , 是指基于纯粹精神慰藉基础上的对 代佛教对社会及文化之贡献 》(《现代学苑 》6 卷 9 ~
他人的援助行为 。在此基础上将慈善行为细 11 期 , 1967 年 ) 、
《宋代佛教与遗骸之收瘗 》(《中华
・38・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学术院 天 主 教 学 术 研 究 所 学 报 》3 期 , 1971 年 10 1990 年《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 》
影印本 。
月 )、
黄敏枝《宋代佛教社会经济史论集 》(台北 : 学 ω
µ
g(宋 )文莹《玉壶清话 》
卷一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01
生书局 , 1989 年 ) 等 ; 个人慈善方面如刘子健《刘宰 年《宋元笔记小说大观 》
点校本 。
和赈饥 ———申论南宋儒家的阶级性限制社团发展 》 ξ
µ
g《弘治将乐县志 》
卷八《人物 ・名臣 》

(《北京大学学报 》1979 年第 3 ~4 期 )等 。 ψ
µ
g(宋 )吴泳《鹤林集 》
卷三五《黄虎墓志铭 》, 文渊阁
②黎熙元 、
何肇发主编《现代社区概论 》,中山大学出版 《四库全书 》
本。
社 , 1998 年 ,第 3 页 。 ζ
µ
g(宋 )苏过《斜川集 》
卷五《孙团练 (贵 )墓志铭 》,丛书
③程玉申《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研究 》, 华东师范大学出 集成本 。
版社 , 2002 年 ,第 6 页 。 {
µ
g《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 》
卷四五《监车辂院詹君
④吴增基 、
吴鹏森 、
苏振芳主编《现代社会学 》, 上海人 (渊 )墓志铭 》

民出版社 , 2001 年 ,第 228 页 。 |
µ
g《万历 黄岩 县志 》
卷 六《人 物下 》, 上 海 古 籍 书 店 ,
⑤《嘉 靖延平 府 志 》
卷 一八《孝 义 》, 上 海 古 籍 书 店 , 1982 年《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 》
影印本 。
1982 年《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 》
影印本 。 }
µ
g 卷四一《刘文简公 ( g ) 神
《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 》
⑥ (宋 )张守《毗陵集 》
卷一四《从仕郎临安府钱塘县令 道碑 》

赠宣教郎朱君 (跸 )墓表 》,丛书集成本 。 ∼
µ
g(宋 )李光《庄简集 》
卷一八《胡府君 (宗汲 )墓志铭 》,
⑦ (宋 )李元纲《厚德录 》
卷三 ,丛书集成本 。 文渊阁《四库全书 》
本。
⑧ (宋 )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 》
卷四五《监车 υ
ν
g(宋 )范浚《范香溪先生文集 》
卷二二《张府君 (绪 ) 墓
辂院詹君 (渊 )墓志铭 》,四部丛刊本 。 志铭 》,四部丛刊本 。
⑨《弘治 将乐 县志 》
卷 八《人物 ・名 臣 》, 上 海 书 店 , ϖ
ν
g(宋 ) 陈造《江湖长翁集 》
卷三五《太孺人王氏墓志
1990 年《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 》
影印本 。 铭 》,文渊阁《四库全书 》
本。
⑩ (宋 )吴泳《鹤林集 》
卷三五《黄虎墓志铭 》, 文渊阁 ω
ν
g《江湖长翁集 》
卷二八《常平札子 》

《四库全书 》
本。 ξ
ν
g(宋 )罗愿《新安志 》
卷七《汪枢密 》, 中华书局 , 1990
ϖ
λ
g《嘉靖永丰县志 》
卷四《人物 ・孝行 》, 上海古籍书 年《宋元方志丛刊 》
影印本 。
店 , 1982 年《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 》
影印本 。 ψ
ν
g《厚德录 》
卷四 。
ω
λ
g《永乐乐清县志 》
卷七《人物 》, 上海古籍书店 , 1982 ζ
ν
g(宋 ) 曹彦约《昌谷集 》
卷一八《从兄云梦县尉墓志
年《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 》
影印本 。 铭 》,文渊阁《四库全书 》
本。
ξ
λ
g(宋 )刘挚《忠肃集 》
卷一四《赠刑部侍郎孙公 (成象 ) {
ν
g《嘉靖铅山县志 》
卷七《宫室 ・群贤堂 ・傅长者 》,上
墓表 》,丛书集成本 。 海书店 , 1990 年《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 》
影印
ψ
λ
g(宋 )李之仪《姑溪居士全集 》
卷一九《故朝请郎直秘 本。
阁淮南江浙荆湖制置发运副使赠徽猷阁待制胡公 |
ν
g《文忠集 》
卷七二《谭宣义墓志铭 》

(弈脩 )行状 》,丛书集成本 。 }
ν
g(宋 ) 方万里 、
罗  《宝庆四明 志 》
卷一 一《乡人义
ζ
λ
g(宋 )黄休复《茅亭客话 》
卷一 ○《谭居士 》,上海古籍 田 》,中华书局 , 1990 年《宋元方志丛刊 》
影印本 。
出版社 , 2001 年《宋元笔记小说大观 》
点校本 。 ∼
ν
g(宋 )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 》
卷六《附录 ・范文正公
{
λ
g(宋 )吕祖谦《吕东莱文集 》
卷七《义乌徐君 (文献 ) 墓 年谱 》,丛书集成本 。
志铭 》,丛书集成本 。 υ
ο
g《吕东莱文集 》
卷八《潘朝散 (好谦 )墓志铭 》

|
λ
g《宋史 》
卷四三四《杨泰之传 》, 中华书局 , 1977 年点 ϖ
ο
g(宋 )陈耆卿《嘉定赤城志 》
卷三七《风土门 ・天台令
校本 。 郑至道谕俗七篇 ・恤邻里 》,文渊阁《四库全书 》
本。
}
λ
g(宋 )刘一止《苕溪集 》
卷五 ○《宋故右朝请大夫郑君 ω
ο
g《嘉定赤城志 》
卷三七《风土门 ・劝俗文 》

墓表 》,文渊阁《四库全书 》
本。 ξ
ο
g《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 》
卷四 ○《潭州谕俗文 》


λ
g(宋 )周必大《文忠集 》
卷七四《朝奉郎袁州孙使君逢 ψ
ο
g(宋 )袁采《袁氏世范 》
卷三《睦邻里以防不虞 》,丛书
辰墓志铭 》,文渊阁《四库全书 》
本。 集成本 。
υ
µ
g(宋 ) 吕陶《净德集 》
卷二六《故光禄寺丞致仕张君 ζ
ο
g(宋 )刘跂《学易集 》
卷八《定陶任颖士墓志铭 》,丛书
(元老 )墓志铭 》,丛书集成本 。 集成本 。
ϖ
µ
g《正德瑞州府志 》
卷一 ○《人物 ・孝义 》, 上海书店 , {
ο
g(宋 )王铚《默记 》
卷中 ,中华书局 , 1981 年点校本 。
・39・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ο
g《学易集 》
卷八《士补之墓志铭 》
。 刊》
影印本 。
}
ο
g(宋 )欧阳修《居士集 》
卷二四《连处士 (舜宾 )墓表 》, ∼
θ
g 《攻媿集 》
卷八六《皇伯祖太师崇宪靖王 (伯圭 ) 行
中华书局 , 2001 年《欧阳修全集 》
点校本 。 状》


ο
g《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 》
卷三六《跋曹唐弼通济仓 υ
ρ
g(宋 )史尧弼《莲峰集 》
卷一 ○《广汉杨君大年 (椿 ) 墓
记》
。 志铭 》,文渊阁《四库全书 》
本。
υ
π
g《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 》
卷一《浦城劝粜 》
。 ϖ
ρ
g《姑溪居士全集 》
卷一九《故朝请郎直秘阁淮南江浙
ϖ
π
g《永乐乐清县志 》
卷七《人物 》
。 荆湖制 置 发 运 副 使 赠 徽 猷 阁 待 制 胡 公 (弈 脩 ) 行
ω
π
g(宋 )徐铉《稽神录 ・拾遗 ・龙昌裔 》,上海古籍出版 状》

社 , 2001 年《宋元笔记小说大观 》
点校本 。 ω
ρ
g《梦粱录 》
卷一八《恤贫济老 》

ξ
π
g《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 》
卷四 ○《潭州谕俗文 》
。 ξ
ρ
g《续资治通鉴长编 》
卷三 ○八“元丰三年九月甲子 ”,
ψ
π
g(宋 )楼钥《攻媿集 》
卷七 ○《跋抚州崇仁县义约 》,四 上海古 籍 出 版 社 , 1986 年 影 印 本 。以 下 简 称《长
部丛刊本 。 编》

ζ
π
g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 》
卷四《樊若水 》, 中华书局 , ψ
ρ
g(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
卷五《民俗 》, 中华书局 ,
1981 年点校本 。 1982 年点校本 。
{
π
g(宋 )张  《南轩集 》
卷三七《少傅刘公 (子羽 ) 墓志 ζ
ρ
g(宋 )车若水《脚气集 》,文渊阁《四库全书 》
本。
铭 》,长春出版社 , 1999 年《张  全集 》
点校本 。 {
ρ
g(宋 )洪迈《夷坚志补 》
卷二五《符端礼 》, 中华书局 ,
|
π
g《庄简集 》
卷一八《胡府君 (宗汲 )墓志铭 》
。 1981 年点校本 。
}
π
g(宋 )黄庭坚《宋黄文节公全集 ・别集 》
卷九《宋故宣 |
ρ
g《莲峰集 》
卷一 ○《广汉杨君大年 (椿 )墓志铭 》

州观察使赠太尉和国公赵公 (克敦 ) 行状 》, 四川大 }
ρ
g(宋 )范祖禹《范太史集 》
卷三六《龙门山胜善寺药寮
学出版社 , 2001 年《黄庭坚全集 》
点校本 。 记 》,文渊阁《四库全书 》
本。

π
g(宋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
卷九七《荆湖北路转运 ∼
ρ
g《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 》
卷一二《奏乞将知宁国府
判官尚书屯田郎中刘君 (牧 ) 墓志铭 (并序 ) 》, 丛书 张忠恕亟赐罢黜 》

集成本 。 υ
σ
g《长编 》
卷四三五“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午 ”;《宋会要 》
υ
θ
g 《学易集 》
卷八《士补之 (衮 )墓志铭 》
。 食货六八之一三 ○; (宋 ) 施谔《淳祐临安志 》
卷七
ϖ
θ
g(宋 )吴自牧《梦粱录 》
卷一八《恤贫济老 》,浙江人民 《养济院 》,中华书局 , 1990 年《宋元方志丛刊 》
影印
出版社 , 1984 年点校本 。 本。
ω
θ
g 《宋会要辑稿 》
食货五七之六 , 中华书局 , 1957 年影 ϖ
σ
g(宋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
卷七九《江西运司
印本 。以下简称《宋会要 》
。 养济院记 》,四部丛刊本 。
ξ
θ
g(宋 )龚明之《中吴纪闻 》
卷六《朱氏盛衰 》,上海古籍 ω
σ
g(宋 )文天祥《文山先生文集 》
卷五《与知吉州江提举
出版社 , 2001 年《宋元笔记小说大观 》
点校本 。 万顷 》,四部丛刊本 。
ψ
θ
g(宋 )张师正《括异志 》
卷一《陈靖 》,丛书集成本 。 ξ
σ
g(宋 )周南《山房集 》
卷五《陶宣义 (士达 )墓铭 》,文渊
ζ
θ
g(宋 )吴炯《五总志 》,丛书集成本 。 阁《四库全书 》
本。
{
θ
g 《茅亭客话 》
卷一 ○《谭居士 》
。 ψ
σ
g《万历黄岩县志 》
卷六《人物下 》

|
θ
g 《宋太夫人陈氏墓志 》,《中国西南地区历代石刻汇 ζ
σ
g《万历黄岩县志 》
卷六《人物下 》

编 》,天津古籍出版社 , 1998 年 。 {
σ
g《攻媿集 》
卷九 ○《国子司业王公 (速 )行状 》

}
θ
g(宋 )吕午《竹坡类稿 》
卷四《老屋居士朱公 (友直 ) 墓 |
σ
g郑也夫《信任论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2001 年 , 第
志铭 》,书目文献出版社 ,《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 23 ~29 页 。

・40・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