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文  史  哲 JOURNAL OF L ITERATURE, H ISTORY AND PH ILOSOPHY

2006 年第 3 期 (总第 294 期 ) No13, 2006 ( Serial No1294 )

宋朝置场收购的法规与执行
1 2
李  晓  孙尧奎
(11中国政法大学 商学院 ,北京 102249  21济宁师范专科学校 历史系 ,山东 济宁 272025)

  摘  要 : 宋朝政府购买体系中的置场收购 ,在法律层面上和实际执行层面上都是最常规最基本的购买办


法 。宋人通常把置场收购视为比较公平合理的交易方式 ,且往往将之作为制止强制性征购的一种手段 。置场
收购的给价之所以较为优惠 ,与宋政府优价惠民 、
避免谷贱伤农的政治需要和经济政策有一定关系 ,但更深层
次的原因还在于这种交易方式面临的制度状况和市场环境 。虽然置场收购一定程度上能做到自愿买卖 ,但它
自身仍然存在强买强卖问题 。说明在官民双方交易主体严重不平等的情况下 ,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买
卖、
公平交易 ,尽管法律条文有着严密且严格的规定 。
关键词 : 宋朝 ; 政府购买 ; 置场收购 ; 法规 ; 财政
中图分类号 : K24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511 - 4721 ( 2006 ) 03 - 0125 - 07

  置场收购是宋朝政府购买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交易方式 ,其制度内部的衔接状况和外在的表现
形态 ,足以反映宋朝政府购买制度的若干深层次问题 ,值得深入剖析 ,但迄今只见朱家源和王曾瑜先生
[1]
的《宋朝的和籴粮草 》 就“置场和籴 ”
作过简略论述 。本文拟从法律规定和实际执行两个层面 ,对宋朝
政府购买体系中的置场收购制度进行较全面的考察 。
“置场 ”是宋朝的官方常用语 , 大体意思是官府为了与百姓进行交易 , 在某地设置一个交易场所 。
这种情况在唐朝多称为“开场 ”,宋朝也有不少称“置场 ”为“开场 ”
的事例 。宋朝官府置场交易的内容
非常丰富 ,大致官府设置一个场所买卖物品 、 甚至兑换货币 、
发行回笼票据等 , 皆谓之置场 。由于“置
场”
这个词语含义广泛且复杂 ,我们在讨论属于政府购买范畴的置场收购时 ,应注意甄别 。

一、
置场收购在政府购买体系中的地位
在法律层面上 , 置场收购是宋朝政府购买体系中最基本最常规的交易方式 。宋哲宗绍圣四年
( 1097 )十一月颁布了一则诏令 ,对政府购买活动所应采取的交易方式作了较明确的规定 :“‘诏 : 户部严
戒诸路监司 ,应承诏旨抛买物色 ,并令体访出产多寡 ,所在约度数目 ,令逐州军置场 ,用见钱和买 ,召人取
情愿赴场中卖 。其逐州军如不系出产或出产数少 ,及虽系出产而当年偶阙 ,即具因依回申本司 ,别行下
出产数多处贴数和买 。如本路诸州军实买不足 ,令监司具诣实事状申陈 ,即州县辄有科买及监司不为申
陈者 ,并以违制论 。仍令提举常平司觉察 ,如有违犯 ,具事因及官员名衔申尚书省 ,仍许被科扰人户直经
[ 2 ] (卷 493)
提举常平司陈诉 。如本司不为行遣者 ,一等科罪 。每遇和买 ,备此诏旨全文揭榜晓示 。’” 这则诏
令可以称为“绍圣四年诏 ”。
从立法史的角度看 ,“绍圣四年诏 ”
可以说是把以往若干随机性的就事论事式的规则 , 上升为一般

收稿日期 : 2005 - 11 - 25
作者简介 : 李晓 ( 1963 - ) ,男 ,山东胶州人 ,历史学博士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 孙尧
奎 ( 1963 - ) ,男 ,山东即墨人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历史系副教授 。
基金项目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 ”
规划项目“宋朝政府购买研究 ”,项目编号 : 01JA770032。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26 文史哲 ・2006 年第 3 期

性的对于所有政府购买活动都构成约束的法律规则 。其要点大致有四 :
其一 ,凡是各路监司按照中央下达指令进行的采购活动 ,必须首先考察本路各州军的物产情况 ,据
之确定采购数量 ,由所在州军置场收购 ,发布信息 ,号召百姓自愿前来交易 ,并用现钱当场付款 。
其二 ,若接到了采购指令的州军不出产某种物品 ,或者虽然出产但数量较少 ,或者虽然出产但当年
缺少 ,则当地官府必须如实禀报本路监司 ,由监司另行安排给其他出产数多的州军置场收购 ; 若一路范
围内的所有州军都收购不足 ,本路监司必须如实上报户部 。
其三 ,若州县不置场收购而摊派强购 ,或者州军 、 监司不将物产情况及能否完成采购任务情况如实
上报者 ,皆以违法论处 ; 由提举常平司负责监督 ,并允许遭受摊派强购的百姓向提举常平司申诉 ,若提举
常平司不予受理 ,亦一律治罪 。
其四 ,各地官府每次开展置场收购时 ,都必须将此诏令全文张榜公布 。
总体看来 ,这个“绍圣四年诏 ” 的条文虽多 ,但其核心内容只有一条 ,就是所有的政府购买活动都必
须采取置场收购的方式 ,禁止强制性的摊派购买 。至于根据物产情况安排采购任务 、 如实上报及时调整
采购指令 、
提举常平司监督 、 允许百姓申诉等规定 ,实质上都属于保证置场收购做到自愿买卖公平交易
的辅助性条件 。而第四条所反映的 ,则是“绍圣四年诏 ” 具有广泛的普适性 ,对于所有的政府购买活动
都构成法令约束 。
宋哲宗元符二年 ( 1099 )闰九月 ,朝廷再次就政府购买的交易方式作出规定 :“诏 : 诸供官之物 ,转运
司豫先相度计置钱 ,令本州选官于出产要便处置场作料 , 次请比市价量添钱和买 。并许先一年召保请
[ 2 ] (卷 516)
钱 ,认数中卖 。如辄抛降下县收买 ,及制造物色者 , 并以违制论 ,不以去官赦降原减 。” 这则诏令
可以称为“元符二年诏 ”,从内容上看完全属于对“绍圣四年诏 ” 的补充规定 。其要点 , 一是要求所有的
置场收购都必须由转运司预先准备好购买资金 。二是允许百姓提前一年在有担保的情况下从官府获得
预付货款 ,承包某种物品的供应 。前者的作用 ,在于从资金的角度完善了置场收购的辅助条件 ,使得置
场收购的现钱当场付款更有保障 。后者的作用 ,在于把已经普遍推行的政府购买承包制在法律上固定
下来 ,作为与置场收购相并列的又一种被政府提倡的交易形式 。这也反映了宋朝力图扩大承包制这种
交易方式以及预先付款这种结算方式的制度诉求 。
“绍圣四年诏 ”和“元符二年诏 ”
的内容后来被合并到一起 ,构成了宋朝关于政府购买交易方式的基
本法律规定 。这一点可以从《庆元条法事类 》 著录的一则《关市令 》中得到证明 :“诸供官之物 ,转运司预
度出产处 , 计置价钱 , 下本州选官体访所产多寡约数 , 于要便处置场 , 作料次请钱 , 比市价量添价和买
(物数少不须置场及就出产处者 ,临时相度 ) ,召人中卖 。即愿先一年召保请钱认数中卖者 ,听 。非出产
或所产数少 ,或偶阙 ,即申本司 ,下出产多处贴买 。本路实阙或不足 ,本司保明申尚书户部 ,即不得擅科
折 。提举常平司觉察 , 违者具官吏申尚书省 。其被科折之人听经本司陈诉 。每遇和买 , 仍检举榜
[ 3 ] (卷 48《赋役门 》)
示 。”
可见 ,“绍圣四年诏 ”
和“元符二年诏 ”, 一直到南宋依然保持其有效性 。这表明 , 无论北宋还是南
宋 ,在法律规定的层面上 ,除了承包制以及“物数少不须置场 ” 之外 ,置场收购都属于政府购买活动中最
基本最常规的交易方式 。或者说 ,宋朝的制度设计者提倡和鼓励的政府购买交易方式只有两种 : 一是置
场收购 ,二是承包收购 。
在实际执行的层面上 ,置场收购又居于怎样的地位呢 ?
宋朝开国伊始 , 就有了置场收购政府消费物资的记录 。《宋史 ・食货志上三 》 云 :“和籴 ,宋岁漕以
广军储 、
实京邑 。河北 、
河东 、
陕西三路及内郡 ,又自籴买 ,以息边民飞 之劳 ,其名不一 。建隆初 , 河北
连岁大稔 ,命使置场增价市籴 ,自是率以为常 。” 宋仁宗天圣七年 ( 1029 ) ,“臣僚上言 : 诸州军逐年夏秋 ,
[ 4 ] (《食货 》39之 15)
例各置场和籴 、入中诸般粮草 ,准备军须 ” 。这说明每年夏秋季节都置场收购军需粮草 , 已
成为定制 ,属于各地官府的日常工作 。
粮草当然是置场收购的大宗物资 ,事实上除了粮草 ,宋朝政府消费需要的各种物品几乎都采取过置
[ 2 ] (卷 94) [ 2 ] (卷 229)
场收购的交易方式 。例如置场收购木材 , 置场收购治理黄河所用的梢草 , 置场购买制造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宋朝置场收购的法规与执行 127

[ 5 ] (《河北奉使奏草 》
卷上《乞放行牛皮胶鳔 》) [ 2 ] (卷 257)
武器的牛皮筋角 ,置场收购绢帛 ,置场收购官府所需的贵重药材如麝
[ 4 ] (《食货 》38之 5、6) [ 4 ] (《职官 》43之 157)
香、
熊胆 、
朱砂等 ,置场收购官府铸钱所用的木炭 , 为减轻运输成本 , 置场收购
[ 2 ] (卷 393) ; [ 6 ] (卷 1《乞代纳上供银奏状 》) [ 7 ] (卷 179)
轻赍上供物资 ,置场收购战马饲料等 。
这些事例显示 ,置场收购的方式在宋朝政府购买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大致可以说只要某种物资在某
个地区的采购量达到了一定规模 ,其常规的做法就是置场收购 。

二、
置场收购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愿性和公平性
大致自唐朝以来 ,人们就通常认为官府置场收购属于比较公平合理的交易方式 。大诗人白居易即
[ 8 ] (卷 58《论和籴状 》)
作如是之观 ,他比较了和籴 、 置场 、
折籴三种办法 , 认为“配户不如开场 , 和籴不如折籴 ” 。
他所说的和籴 ,实际是指带有很大强制性的摊派科籴 ; 而所谓的折籴 ,本质上并非真正的市场买卖关系 ,
仅仅是把应该交税的一种东西按一定比价折成另一种东西罢了 (这种情况在宋朝称为折变 ) 。不管怎
样 ,白居易的结论还是很清楚的 ,即认为置场收购与和籴 (实为科籴 ) 、 折籴相比 ,具有较多的自愿性和
公平性 ,是一种“两和商量 ”
的交易方式 。
宋人通常也认为置场收购属于比较公平合理的交易方式 ,而且往往把置场收购作为制止或减少强
制性购买以优价惠民的一种手段 。
例如 ,四川地区在王小波 、李顺起义后 , 宋政府为安抚人心 、
稳定局势 , 于宋太宗至道三年 ( 997 ) 九
月诏令 :“西川峡路州军自今应收酒税盐诸般课利 , 并据合纳课额 , 只令送纳见钱 , 不得更折金银匹帛 。
如官中阙用 (金银匹帛 ) ,即转运司于合收买州军 , 依本处见卖时价置场收买 ,仍取情愿 , 不得抑勒及亏
[ 4 ] (《食货 》36之 4)
价钱 。时川陕寇盗之后 ,议宽民力 , 故有是诏 。” 宋仁宗时 , 与西夏战争 ,“急于馈运 , 常赋之
外 ,调发相继 ”
。权三司使包拯建议 :“今后应系军需所用之物 , 并令三司预先计度 , 于出产州军置场收
[ 9 ] (卷 4《请罢天下科率 》)
买 。 ……所贵重困之民渐获苏息 。” 宋钦宗甚至在一道手诏中 ,把实行置场收购作为纠
正其父宋徽宗时期盛行的科买之弊的一项善政 , 往年“常赋之外 , 横加籴买 , 均籴 、 贻籴 、
结籴 、
括籴 , 其
名甚众 ,惟以官告 、 度牒之类 ,等第科配 。已诏三省 ,自靖康元年正月以来 ,抛给诸路籴本 ,并用实钱 ,仰
[ 10 ] (卷 5)
今后州县并须置场 , 不得复行科配 ” 。南宋时期 , 凡遇购买政府消费物资 , 每每强调必须置场收
[ 4 ] (《食货 》37之 35)
购 ,不得强行摊派 。直到南宋末年 ,曾主持籴买事务的李曾伯也结合自己的体会认为 :“臣
两年承准朝廷指挥 ,和籴粮饷 ,为数浩瀚 ,知敷派之非便 ,惟招诱之是行 ,官价既俾之随时 ,民旅自乐于为
[ 11 ] (卷 19《奏乞免今年和籴 》)
市 。”
置场收购之所以有别于强制性购买 ,是因为置场收购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做到自愿买卖 ,较少强制
性 ,且有时支付价格相对较高 。
例如 ,宋真宗天禧三年 ( 1019 ) ,黄河在滑州一带决口成灾 , 朝廷计划来年正月兴工治理 , 届时调发
士兵 67000 人 、 民夫 20000 人服役 。为了筹措这些治河者的口粮 , 京西路 、
河北路转运司原计划征调河
东晋州 、 绛州等地的“粮储三千万赴滑州 ” 。三司使李士衡言 : 河东晋 、
绛诸州到滑州 , 山路险峻 ,运输困
[ 2 ] (卷 94)
难 ,只怕难以接济 ,建议“止于滑州 、 通利军入中 , 优给其直 ”, 朝廷采纳其议 。天禧四年 ( 1020 )
底 ,京城开封出现了粮食短缺 ,粮价上涨 。朝廷诏令开场 14 处 ,贱价发售常平仓粟以济贫民 。此次京城
之所以销售 常平 仓粮 , 以 平抑 物价 , 正是“时 许 、滑州 入中 粮 储 , 行 商 辇 运 奔 赴 京 师 , 谷 食 踊 贵 故
[ 2 ] (卷 96)
也” 。政府在滑州等地置场购粮 ,吸引大量商人贩运而来 , 竟引起了京城粮食短缺 。倘若此次置
场收购的给价不高 ,是缺乏吸引力的 。
置场收购之价比市价高些 , 并非只是一时一地的权宜措施 , 而是宋朝政府在政策层面上较为一贯
的要求 。宋太祖 “建隆中 , 河北谷贱 , 添价散籴以惠贫民 。自后诸道丰稔 , 必诏诸道漕司增价和
[ 4 ] (《食货 》41之 1)
籴” 。宋真宗景德二年 ( 1005 ) 十月 ,“诏东京畿内和买刍稾比市价已令优给 , 宜更增其
[ 4 ] (《食货 》37之 4)
直” 。宋仁宗宝元二年 ( 1039 )九月 ,“三省言 : 准敕收买秆草一千万束 ,行人估定每束一十三
斤 ,末等价例 一十 九文 。省司 欲依估 价 、依旧 例更 支 脚 钱 五 文 收 市 。诏 令 三 司 特 更 添 五 文 , 余 从
[ 4 ] (《食货 》39之 19)
之” 。担任河阳知县的陈襄也说 : “本州每岁抛降和籴小麦万数 , 多是过时收籴 , 每一斗 ,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28 文史哲 ・2006 年第 3 期

官支价 钱 不 下 九 十 文 以 上 至 一 百 二 十 文 , 比 之 民 间 麦 熟 之 时 所 直 市 价 , 常 多 三 、四 十
[ 12 ] (卷 6《知河阳县乞抛降和籴小麦价钱状 》)
文 。”
置场收购之价理应比市场价高些 , 似乎成了宋人的普遍看法 。如宋仁宗时 , 韩琦说 :“和籴价不高
[ 4 ] (《食货 》41之 2)
于市籴 ,何人肯粜与官 ? ” 南宋萧振说 :“浙西凡秋成米贱之时 ,其价概以官斗 ,每一斗民间率
用钱三百足 、 亦有三百已下 。今来收籴 , 须是量增价直 (如民间每斗用钱三百足 , 官中须用钱三百三十
[ 4 ] (《食货 》40之 23)
至四十文足 ,其价随时低昂 ,为之增减 ,常使官中比民间价十分中多一 、
) 二分 。” 宋高宗绍兴
[ 7 ] (卷 182)
二十六年 1156 右正言都民望亦谓 :“若和籴之价 ,不高于市直 ,人谁肯就场申籴 [粜 ] ? ”
( )

三、
置场收购给价较高的原因
事实上 ,倘若置场收购时出价太低 ,无人愿意与之交易 ,这种购买方式也就无法维持下去了 。如宋
孝宗乾道七年 ( 1171 )时 ,侍卫马军司移屯建康府 , 该军“所用马料 , 每岁拨上供钱 , 令江东漕司籴五万
石 ,淮西漕司籴六万石 ,每石定价一千二百文 。偶淳熙四年淮甸大稔 ,减价一半 ,遂为定例 。由是州县不
复置场 ,只以物力高下科抑人户 。其后 , 江东臣僚陈乞增作八百文 , 而淮西如故 ” 。到了淳熙十六年
( 1189 ) ,有官员言 :“岁有丰歉 , 谷有贵贱 , 自古和籴 , 每因时而立价 , 无一定不易之理 。” 于是朝廷诏令
[ 4 ] (《食货 》41之 20 - 21)
“淮西 、 江东和籴马料 , 令逐路漕司措置 , 依时价收籴 , 不得分科州县 , 敷扰于民 ” 。可见
江东 、
淮西收购马料最初应是置场的 ,后来减价并固定不变 ,置场收购维持不下去 ,购买方式遂变为强制
摊派 。这说明价格因素与置场收购有着高度的正向关联 : 当给价较高时 ,置场收购就易于推行 ; 否则 ,难
以存在 。
再进一步看 ,置场收购的给价之所以常比市场价高些 ,虽然与宋政府优价惠民 、 避免谷贱伤农的政
治需要和经济政策有一定关系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这种交易方式面临的制度状况和市场环境 。
宋政府对于有关官吏的赏罚制度 、 置场收购的交易对象 、 置场收购的定价制度等因素 ,都在不同程度上
起着作用 。
首先看官吏赏罚制度的作用 。置场收购向来是由各级官府以及各相关机构选派官吏主持的 。如宋
仁宗天圣二年 ( 1027 ) ,有诏令云 : 朝廷“每年抛降夏秋色粮草与逐处收籴 、 便籴 、
博籴 ,转运司于州军差
[ 4 ] (《食货 》39之 16;《食货 》39之 13)
官往彼 ,专监入纳 ” 。南宋时发运司收购军粮 ,是“本司别自选官置场收籴 ,或委逐
[ 4 ] (《食货 》40之 24)
州知 、
通选差现任官 ” 。宋孝宗淳熙十四年 ( 1187 ) , 江西提刑司“闻广南循 、梅诸州与赣州
[ 4 ] (《食货 》41之 18)
龙南 、 安远接近 ,今岁大稔 ,亦一面选委官吏前去置场收籴 ” 。南宋人蔡戡叙述他自己遣官
置场收购的行政过程是 :“臣先准尚书省札子 、 同奉圣旨 ,令本所籴桩管米三十万石 ,限岁终了足 。臣即
时恭稟指挥 , 就 鄂 州 委 官 置 场 , 及 照 年 例 分 委 官 于 产 米 地 头 措 置 收 籴 , 仍 严 切 戒 约 , 不 得 科 扰 于
[ 6 ] (卷 3《乞免增籴二十万石桩管米札子 》)
民 。”
对于这些负责置场收购的官吏 ,宋政府规定了许多非常细致的赏罚制度 。如宋仁宗时规定的收购
军需粮草的赏罚标准是 :“其粮草及得元抛万数 ,即优与酬奖 ; 七分已上 ,替日磨勘理为劳绩 ; 五分已上 ,
[ 4 ] (《食货 》39之 16)
替日磨勘与家便近地一任差遣 ; ……若不及三分以上 ,即取勘申奏 ,量与责罚 。” 宋徽宗宣和
二年 ( 1120 ) 的一则诏令亦云 : 购粮结束之后 ,须“比较逐州军知 、
通及所委籴官 ,首先籴买了足 ,或收籴
[ 4 ] (《食货 》40之 8)
数多 ,保明闻奏 ,当议重行旌赏 。或弛慢不切用心 , 收籴数少 , 即重行责罚 ” 。南宋初年规
[ 7 ] (卷 182)
定 ,籴买场的“官吏量给汤茶食钱 ,  籴及五万石 , 减磨勘半 , 多者并赏 ” 。宋孝宗乾道九年
( 1173 )正月 ,有臣僚言 :“省仓 、
丰储仓等处收籴米斛有二 : 曰坐仓和籴 、
曰收籴客米 。其收籴客米系户
[ 4 ] (《食货 》40之 55)
部专一置场招接收籴客人贩到米斛 ,每籴及十万硕 ,监官二员各减磨勘一年 。” 实践中 ,这种
赏罚一般能够落实 ,事例很多 。赏的例子有 ,乾道元年 ( 1165 ) 正月 ,知吉州葛立象因“措置和籴米三十
[ 4 ] (《食货 》40之 40)
万硕 ,职事修举 ,特转一官 ” 。罚的例子有 , 元丰六年 ( 1083 ) ,“江 、
淮等路发运司言 :‘江东
转运司去冬并不计置籴纳粮斛 ,乞取问转运判官郏亶所因 ,仍令据未足粮斛额一并运致淮南 。’ 诏 :‘转
[ 2 ] (卷 334)
运司专以经理财用 ,供办岁计为职 ,今亶旷弛如此 ,宜令发运司选官劾罪 。’”
由于这套赏罚制度主要考核收购任务的完成情况 ,最重视数量 ,间或考核购买物资的质量 ,而对购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宋朝置场收购的法规与执行 129

买经费的给价情况缺乏有力约束 ,这就很自然地把相关官吏导向了为完成任务不惜高价收购的轨道 。
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 ,就是北宋前期沿边地区便籴军需粮草所出现的“虚估 ” 、
“加抬 ”,官府以交引支付
[ 13 ]
的给价居然高出市价数倍乃至数十倍 。
又由于所有的政府购买机构都面临着赏罚问题 ,也就必然导致了各机构之间为完成任务而互相竞
争 。这种情况十分普遍 ,且长期存在 。如河北地区虽然规定各机构的购粮价格不得超过籴便司 ,以保证
籴便司的优先权 ,但其他机构不甘示弱 , 总是千方百计突破禁令 , 高价抢购 。宋哲宗元符元年 ( 1098 ) ,
河北措置籴便司向户部告状 : 本司与转运司同在赵州置场购粮 ,本司的出价是“文钞每一十贯加饶钱三
[ 2 ] (卷 494)
百文 ”,而“转运司籴本文钞 ,每一十贯加饶钱七百文 ” 。陕西地区也长期存在这类情况 ,“自来籴
[ 4 ] (《食货 》40之 2)
买粮草 ,经略 、
转运司各自置场 , 竞争价直 , 互相违戾 , 致籴买不行 ” 。河东也出现过“体量
[ 2 ] (卷 271)
司、
转运司出钱争籴 ,物价踊贵 ” 。即使南宋时期 ,各机构之间抬价竞争的事例也是有的 。彭龟
年有疏云 :“去年朝廷以淮 、 浙并饥 , 江 、 湖小熟 , 遂下和籴之令 , 严遏籴之禁 , 惠甚渥也 。 ……而江 、
淮、
两浙帅仓 ,以至总司戎帅 ,皆散遣官吏 ,多赍钱物 ,四处收籴 ,其所差人 ,争先趋办 , 迭增价直 ,以相倾夺 ,
[ 14 ] (卷 6《乞权住湖北和籴疏 》)
米价既长 ,害及细民 。” 这使得宋政府屡屡诏令各机构“止作一场籴买 ”,“共作一场籴
[ 4 ] (《食货 》39之 35; 40之 4)
买” 。
置场收购的交易对象主要是大大小小的商人 、 地主 、
官吏 ,是导致宋政府给价较高的市场因素 。
一方面 ,由于置场的地点多集中在州县所在地和交通便利之处 ,在空间上与分散性的个体生产有一
定距离 ,事实上必须充分利用现成的商业网络 。普通农户的剩余产品不多 ,如果直接运输到官府设场的
地方出卖 ,可能会得不偿失 。宋神宗时河北置场和籴就遇到过此类问题 。当时宋政府分别在定州 、 瀛州
各设立了一处大型仓廒 ,谓之都仓 ,开场收购粮草 。权河北缘边安抚司李谅说 :“中下之家 , 田收至少 ,
[ 2 ] (卷 338)
尽赴二州中籴 ,则所得赢余 ,不偿脚乘 。” 另一方面 ,普通百姓的蓄积能力又弱 , 稍有余物也往往
尽快出卖以应付各种急需 。这使得市场上的大量商品落入商人囊中 ,“民户不能蓄积以待善价 ,必为射
[ 4 ] (《食货 》39之 37)
利之人乘时贱取 ,闭籴以待官场之急 ” 。因而总体上看 ,置场收购的交易对象虽然有不少个
体小农 ,但主要的交易对象还是大大小小的商人 、 地主 、官吏 。
假若官府置场收购的需求量是一定的 ,那么市场的供给状况则是由商人 、 地主等主要交易对象操纵
的 ,后者控制了市场供给的主动权 ,往往迫使急于完成任务的官府不得不支付较高价格 。欧阳修曾形象
地描述说 : 河北“每年客人虽有斛斗 ,不肯便行入中 ,须待体探年岁丰俭 ,及伺候官中价例高低 ,常至三 、
[ 5 ] (《河北奉使奏草 》 卷上《乞展便籴斛斗限 》)
四月间 ,方始猛来入中 ” 。元丰年间 , 长期在河北负责市籴粮草的王子渊也
[ 15 ] (《食货志上三 》)
说 :“商人入中 ,岁小不登 ,必邀厚价 。” 枢密使吴充则说 : 陕西的熙河地区 ,“置场和籴 ,则猾
[ 2 ] (卷 270)
民得以乘时要价 ,以困公上 ” 。
在官吏参与入中交易的情况下 ,置场收购给价高就更是势所必然了 。自宋初以来 ,政府就严禁官员
[ 4 ] (《食货 》62之 3)
参与入中 ,且惩罚极其严厉 。但官吏明里暗里向官府籴买场售粮以牟利之事史不绝书 。宋
仁宗天圣七年 ( 1029 )二月 ,“臣僚上言 : 诸州军逐年夏秋 , 例各置场和籴入中诸般粮草 ,准备军需 , 其中
亦有所定物价高大 ,所入粮草伪弱 。察其弊源 ,盖逐处官员自将收获职田及有月俸余剩 ,或籴买粗弱斛
斗中籴 ,是以互相容隐 。不惟亏损官钱 ,兼且仓库守支 ,易为损恶 。以至军人请得陈次口食 ,或形嗟怨之
[ 4 ] (《食货 》39之 15)
语” 。官吏们借入中之机的损公肥私 ,有时极其猖獗 。宋徽宗时 , 赵挺之奏称 :“和籴入粟 ,
鄯州以每石价至七十贯 ,湟州五十余贯 。盖仓场利于客人入中乞取 ,而官吏利于请给斛斗 ,中官获利百
[ 15 ] (《兵志四 》)
倍 ,人人皆富 。是以上下相蒙 ,而为朝廷之害 。” 由于供不应求 ,熙河地区的粮价一直较高 ,宋
神宗元丰元年 ( 1078 )九月 ,“诏 :‘闻熙 、 河州官场籴米 , 斗钱百五十 , 在市乃百二十 , 令叶康直根究虚增
[ 2 ] (卷 292)
价因依以闻 。’” 籴买场的收购价比市场价高些 ,只达到每斗 150 文 ,朝廷尚且特地诏令当地长官
追查缘由 ,可以看出宋徽宗时的收购价高达每石 50 - 70 贯 ,实在是太离谱了 。赵挺之所谓的“乞取 ”,
大概可以理解为籴买场的官吏购粮时高定价格 ,从商人处索取回扣 。而官吏们以每石 50 - 70 贯的高价
向籴买场售粮 ,则简直无异于抢劫了 !
置场收购时 ,由行会商人参与的定价制度 ,进一步为商人 、
地主操纵市场提供了便利 。宋仁宗天圣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30 文史哲 ・2006 年第 3 期

三年 ( 1025 )十月 ,权三司使范雍奏称 :“天下和籴和买夏秋粮草 ,虽逐处开场 , 多被经贩行人小估价例 ,


外面添钱收买 。候过时 ,乘官中急市 ,即添价却将籴买者中卖 。兼多方拌合均减 ,致粮草怯弱 ,又枉费官
钱不少 。” 范雍建议“自今和籴和买须及时早开场 ,委知州军同通判与监官 ,当面勒行人依在市见卖价例
[ 4 ] (《食货 》39之 10)
估定钱数 ,仍须趁时籴买 ,不得容信作弊 ,直至过时 ,大估价钱 ” 。但并未从制度上剥夺行会
商人参与定价之权 。宋孝宗时 ,户部尚书曾怀也说 :“访闻从来委官置场和籴米斛 ,多是被牙侩 、 公吏与
中卖之人通同作弊 ,比之市直 ,高抬价例 ,赢落官钱 ,所委官恬不省察 ,或籴湿恶米斛 ,不耐久贮 ,因而腐
[ 4 ] (《食货 》40之 49)
烂 ,失陷官物 。” 宋朝的行会商人有协助官方评定“时估 ”
的义务 , 官府根据“时估 ”
所定价格
收购粮草 ,这就为商人利用“时估 ” 牟利提供了机会 。在官府开场前或置场之初 , 商人们故意把“时估 ”
之价定得低些 ,使人们不愿与官府交易 ,自己却暗中用比“时估 ” 高些的价格大肆抢购 ,囤积居奇 。官府
置场收购往往有时间限制 ,等到官府完不成购买任务而急需之际 ,商人们又反过来乘机高定“时估 ”,向
官府倾销 。通过人为地操纵价格和供求形势 ,再加上掺杂使假 ,必然转手之间获利不赀 。
可见置场收购时官府给价高些 ,与市场状况 、制度因素都有一定关系 , 只是普通农民并没有从高价
中得到多少实惠 ,多数好处落入了商人 、
地主 、
官吏的腰包 。尽管如此 ,置场收购相对而言仍属于有较多
[1]
自愿性的交易方式 。所以王曾瑜先生说 :“可知置场和籴往往是名符其实的和籴 。” 置场收购在一定
程度上能做到自愿买卖 ,表明宋朝的政府购买虽有严重的强制性 ,有的甚至最终蜕化成了赋税 ,但毕竟
有相当一部分依然保持着市场交易的性质 。

四、
置场收购也有不少强制性
不过 ,说置场收购具有较多的自愿性 、公平性 ,实际上只是就总体而言的 ,绝不能说所有的置场收购
都基于自愿交易 。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 1014 )八月的一则诏令称 :“乘彼丰登 ,是宜积谷 ; 阻其价赈 ,岂
(
曰通商 ? 特颁优假之文 ,庶协公私之便 。应百姓商旅将带诸色斛斗 ,并取便于州县及上京籴货 ,逐处籴
[ 4 ] (《食货 》39之 8)
场 ,不得约拦收籴 。如敢固违 ,重行朝典 ,宜令逐路转运司下逐州军 ,出榜晓示 。”
该诏令所说的“逐处籴场 ”,“约拦收籴 ”,就明确地指出了置场收购时存在对百姓商人强买强卖的
问题 。这种现象在两宋时期非常普遍 ,时人谓之“遏籴 ”(北宋时多称“闭籴 ”) 。从北宋到南宋 ,朝廷虽
然颁布了不少敕令严厉禁止 ,如该诏令说“如敢固违 ,重行朝典 ” 云云 ,其实收效甚微 。这方面的事例不
胜枚举 ,苏轼知颍州期间的遭遇就堪称典型 。
宋哲宗元祐六年 ( 1091 )十一月 ,知颍州苏轼奏报 : 据汝阴县百姓朱宪告状 , 今年本地旱伤 , 稻苗全
无 ,往淮河以南籴得晚稻 16 石 ,于九月二十八日到固始县朱皋镇 , 被把守的官吏拦住 , 不肯放过河来 。
苏轼调查发现 ,颍州因遭灾 ,“见今在市绝少斛斗 ,米价翔贵 。本州见阙军粮 , 亦是贵价收籴不行 ” 。而
市场上之所以米少价贵 , 原来是“淮 南官场 收籴 , 出 立赏 钱 , 不 得津 般粳 米过 淮南 界 , 是 致在 市少
[ 16 ] (卷 33《奏淮南闭籴状二首 》)
米” 。为了保证本地方的官府能够完成粮食收购任务 , 淮南西路提刑司发布告示规
定 :“如有细民过渡 ,回运米斛 ,不满一硕 , 即勒白日任便渡载外 , 有一硕以上 , 满一席者 , 并仰地分捉拽
赴官 ,依法施行 。犯人 ,备赏钱一贯 ,每一席 ,加赏钱一贯 。若或夜间过渡 ,一硕以下 ,犯人出赏钱一贯 ,
每席 ,加一贯 。其所捉来到米数 ,却勾栏前来 ,于本县元籴处出粜 。若系他人捉到 ,其经历地分勾当人 ,
[ 16 ] (卷 33《奏淮南闭籴状二首 》)
并勾追勘断 。” 从汝阴县百姓朱宪稻种被拦的情况看 ,这样的规定在淮南地区得到
了认真实施 。但受此影响 ,不仅正常的商品流通无法进行 ,就连许多生产生活用米的调度也受妨碍 。
苏轼指出 ,地方官府的这种做法是完全违法的 。他过去担任杭州知州时 ,就“亲见秀州等处为官籴
上供粳米 ,违条禁止贩卖 ”,“今来淮西提刑 ,既欲收籴官米 ,自合依市直立定优价 ,则人户岂有不赴官中
卖之理 ? 今乃明出榜示 ,严行重赏 ,令人捉拽勾栏收籴 ,显是强买人物 。为国敛怨 ,无甚于此 ! 况提刑司
明知《编敕 》‘虽遇灾伤 ,不得禁止贩卖斛斗 ’, 乃敢公出榜示 , 立赏禁绝 。 ……其逐州 、 县、镇官吏 , 亦明
知有 上 条 及 臣 已 坐 条 关 牒 , 并 不 施 行 , 宁 违 朝 廷 《编 敕 》条 贯 , 不 敢 违 监 司 乖 戾 指
[ 16 ] (卷 33《奏淮南闭籴状二首 》)
挥” 。淮南西路上上下下的官吏们之所以敢于明目张胆地置有关法律于不顾 , 公然
擅立禁条 、
“强买人物 ”,其根源无非是置场收购赏罚制度所造成的利益驱动 。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宋朝置场收购的法规与执行 131

除了强买强卖之外 ,置场收购时拖欠商人货款之事亦时有发生 。如宋神宗熙宁九年 ( 1076 ) 四月 ,


“相度措置熙河路财利大理评事孙迥言 : 熙州籴场自去年十一月至今年正月 ,欠入中斛斗商人刘义等四
[ 2 ] (卷 274)
百二十户钱钞共四万一千三百六十余缗 ” 。元丰元年 ( 1078 ) 九月 ,“陕西都转运司言 : 秦凤等路
缘边籴场 ,积欠商人入中粮草钱五十九万缗 。诏三司特于年额外 ,给盐钞三十万缗 ,以资次先后 ,均二年
[ 2 ] (卷 292)
印给 ” 。 59 万缗是个什么概念呢 ? 元丰七年 ( 1084 ) 朝廷核定熙河路的财政预算是每年 200 万
,则秦凤路拖欠的货款额相当于熙河路年度财政预算的 2915% 。熙河路仅三个月时间就
[ 4 ] (《食货 》39之 38)

拖欠了 420 户商人的货款达 41360 余缗 ,此拖欠面和数额也是不小的 。
当强买强卖之类的现象在置场收购中越来越多时 ,置场收购能否继续做到价格优惠是令人怀疑的 。
特别是随着宋朝财政状况愈形恶化 、 政治日趋腐败 , 与优惠价格相联系的置场收购势必越来越难以支
撑 ,而强制征购者愈演愈烈 。宋徽宗时担任御史中丞的王安中就说 :“凡买物曰置场之类者 , 不均敷则
[ 17 ] (卷 141王安中《论知县阙官札子 》)
不能应抛降之数 ; 凡卖物曰铺户之类者 ,不抑配则不能及桩立之额 。”
既然连置场收购都难以避免强买强卖之弊 ,这说明在专制政治下 ,尽管法律条文有着严密且严格的
规定 ,但由于官民交易主体之间的严重不平等 ,真正意义上的自愿买卖 、 公平交易恐怕是罕见的 。
参考文献 :
[ 1 ]朱家源 ,王曾瑜 1宋朝的和籴粮草 [ J ] 1文史 , 1985, (总第 24 辑 ) : 127 - 1561
[ 2 ]李焘 1续资治通鉴长编 [M ] 1北京 : 中华书局 , 20041
[ 3 ]谢深甫 1庆元条法事类 [M ] 1东京 : 古典研究会影印静嘉堂文库藏本 , 19681
[ 4 ]宋会要辑稿 [M ] 1北京 : 中华书局 , 19571
[ 5 ]欧阳修全集 [M ] 1北京 : 中国书店 , 19861
[ 6 ]蔡戡 1定斋集 [M ] 1四库全书本 1
[ 7 ]李心传 1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M ] 1北京 : 中华书局 , 19561
[ 8 ]白居易集 [M ] 1北京 : 中华书局 , 19791
[ 9 ]包拯集校注 [M ] 1合肥 : 黄山书社 , 19991
[ 10 ]靖康要录 [M ] 1四库全书本 1
[ 11 ]李曾伯 1可斋杂稿 [M ] 1四库全书本 1
[ 12 ]陈襄 1古灵集 [M ] 1四库全书本 1
[ 13 ]李晓 1北宋榷茶制度下官府与商人的关系 [ J ] 1历史研究 , 1997, ( 2) : 40 - 531
[ 14 ]彭龟年 1止堂集 [M ] 1四库全书本 1
[ 15 ]宋史 [M ] 1北京 : 中华书局 , 19771
[ 16 ]苏轼文集 [M ] 1北京 : 中华书局 , 19861
[ 17 ]杨士奇等 1历代名臣奏议 [M ] 1四库全书本 1

Sta tutes and Execution of the Zh ichang Purcha se in the Song D yna sty
L i Xiao; Sun Yaokui
( S chool of B usiness, Ch ina U n iversity of Politica l S cience and L aw, B eijing, 102249;
D epa rtm en t of H istory, J in ing N orm a l College, J in ing, 272025, Ch ina)
Abstract: The Zhichang purchase in the purchase system of the Song government, is the most conventional and fundamental way
of purchase both in law and p ractical execution1 Peop le of that tim e usually regard the kind of purchase as the comparatively fair
and reasonable style of trade, and make it a means to p revent compulsory purchase1 The fairly p referential p rice of the Zhichang
purchase has something to do w ith the political needs and econom ic policies of the Song government, but the deeper reason lies in
the relative system condition and market environment1 A lthough to some extent, the voluntary deal can be realized in the Zhich2
ang purchase, the p roblem of forced business still exists1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real free business and fair trade can hardly be at2
tained under the circum stances of grave inequality betw 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eop le, no matter how tight and strict are the
legal p rovisions1
Keywords: the Song dynasty; governmental purchase; Zhichang purchase; statutes; style of trade

[责任编辑  王大建  范学辉 ]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