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88 ・

      史  学  月  刊             2006 年   第 7 期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宋代监修国史和提举修史制度变化考
王 盛 恩
( 河南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7)

[ 关键词 ] 宋代 ; 监修国史 ; 提举修史


[ 摘  要 ] 宋初沿袭唐 、
五代以来次相监修国史的制度 ,在仁宗朝变为首相监修的同时 ,建立起以临时命
官提举为特征的修史制度 ,监修国史逐渐变成了一个徒有监修之名而无监修之责的虚职 。元丰五年以后 ,
监修国史之职不再除授 ,修史但以提举修国史系衔 。南宋绍兴三年恢复监修国史制度 ,九年又恢复提举制
度 ,使监修 、
提举分领日历和国史的修撰 。绍兴二十六年 ,监修 、
提举为左 、
右宰相分领 , 遂成为定制 ,相位
虚 ,则由参知政事权领 。
[ 中图分类号 ] K245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058320214 (2006) 0720088207

A Study of the System of Governance on State History


Compilation in the Song Dynasty
WAN G Sheng2en
( S oci al Develop ment S chool , Henan N ormal Uni versit y , X i n x i ang 453007 , Henan , Chi na)

Keywords :t he So ng dynasty ; supervision of state histo ry co mpilatio n ; Ti J u compilation of state histo ry


Abstract : In t he early Song Dynasty t he state history compilation system , under which t he seco nd minister was responsi2
ble of t he compilation of t he state history , was a continuance of t he t raditio n of t h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In t he
Empero r Ren Zo ng reign , t he first minister became t he superviso r , in t he meantime a temporary official Ti J u was ap2
pointed in charge of t he co mpilatory work , t hus t he superviso r existed only in no minal sense. Since t he fift h year of
Yuan Feng t he old system was terminated , Ti J u became t he respo nsible official o n histo ry co mpilation. Yet t he old
system was resto red in Sout hern Song times , t he supervisor and Ti J u were responsible of calendar and state histo ry
compilation respectively. In t he twenty2sixt h year of Shao Xing , t he first and second minister acted as t he supervisor
and Ti J u separately , t hereafter it became an established system. In case of t he absence of first o r seco nd minister , t he
subminister perfo rmed t heir tasks.

  大臣监修史籍的制度 , 早在北魏就已出现 , 书的修撰多由监修国史宰相担任提举 ,但监修国


魏太武帝拓跋焘命司徒崔浩“监秘书事”“ , 综理 史宰相非经重新授命则不得插手史书的修撰 。
史务 ”, [ 1 ] (p824)
实为后世监修国史制度之滥 对于这种提举制度 ,各种史学著述少有涉及 。虽
觞 [ 2 ] (p413)
。北齐时 重臣监 修国 史成 为制 度 , 以 然学者在不同的著作中常常提及“提举” 之名 ,但
“监国史”系衔[ 3 ] 卷一八《高隆之传》 , 北周始称为“监修 往往将提举与监修混为一谈 。如有学者在论及
( )

国史”[ 4 ] (卷三二《柳敏传》) 。唐朝前期 , 沿袭北齐以来 宋代修史制度时说 “


: 宋朝有专门的官署编撰史
的监修国史制度 ,多由宰相或其他重臣一人或数 著 ,这就是国史院 ,他以宰相为监修国史 ,朝官充
人同时兼领监修国史 之职 。自开 元五 年 ( 717 修撰 , 京 官 充 直 馆 。负 责 编 本 朝 史 和 前 朝
年) 以太常卿监修国史的姜皎被罢免以后 , 形成 史。 ”[ 6 ] 有的学者在论及《神宗实录》修撰时
(p228)

了史馆设宰相一人任监修国史的定制 。 [5 ]
宋初继 则说 “ : 《神宗实录》 初修于北宋哲宗元祐年间 ,司
承唐末五代以来的监修国史制度 ,次相除授监修 马光 、 吕公著 、 吕大防先后监修 ,赵彦若 、
范祖禹 、
国史 ,具体负责国史的修撰 。到宋仁宗临时命官 黄庭坚 、 陆佃等同修 。 ” 这即是将监修国史混同
[7]

提举修史以后 ,提举制成为宋代官方修史的重要 于提举修史官 。因为在 宋代 , 监修 国史 为“馆


制度 。提举制是一种临时差遣制度 ,即临时命官 职”,即宰相兼史馆之职 , 俗称“史馆相公”, 具体
负责修史 ,史成职停 。虽然在提举制下 , 重要史 负责史馆事务 。而国史院 ( 又称“编修院” ) 作为
・8 9 ・

国史 ( 包括正史 、
实录 、
会要 、
日历等 ) 的修撰机 三曰慰劳制书 ; 四曰发敕 ; 五曰敕旨 ; 六曰论事敕
构 ,并没有自己的属官 ,修史时皆临时命官 ,监修 书 ; 七曰敕牒 。皆宣署申覆而施行之 。 ”
对于这七
国史宰相多被任命为提举 , 但并非全是 。初修 种王言 《新唐书》
, 讲得更清楚 :“凡王言之制有
《神宗实录》 在元祐年间 ,时馆职皆废 ,司马光 、
吕 七 : 一曰册书 ,立皇后 、
皇太子 、
封诸王 、
临轩册命
公著 、吕大防等均为“提举” 而非“监修”。作为高 则用之 ; 二曰制书 , 大赏罚 、
赦宥虑囚 、
大除授则
校教材的《中国史学史纲要》,认为宋代“国史 、 日 用之 ; 三曰慰劳制书 , 褒勉赞劳则用之 ; 四曰发
历由宰相监修 ,实录由宰执提举”[ 8 ] ,是不明
(p146)
敕 ,废置州县 、
增减官吏 、
发兵 、
除免官爵 、
授六品
了宋代监修国史与提举修史的制度变化 。宋立 以上官则用之 ; 五曰敕旨 ,百官奏请施行则用之 ;
民先生在《宋代史官制度研究》一书中虽然注意 六曰论事敕书 ,戒约臣下则用之 ; 七曰敕牒 ,随事
到了监修国史与提举修史的变化 ,也注意到神宗 承制不 易 于 旧 则 用 之 。皆 宣 署 申 覆 然 后 行
时期监修国史以外的宰相也可以担任提举官 ,但 焉。
”[ 10 ] (p1210) 这应该是唐代皇帝发号施令时实行
因注意的只是名称变化而非制度变化 ,最后只能 的制度 。不过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 也发生了
归结为 “至此 , ,监修国史与提举官已渐分为二途 册书和制书合一的变化 。赵升在《朝野类要》卷
矣”[ 9 ] (p259)
,而看不到提举和监修是两种不同的 四中说 “: 自元和初 ,凡赦书 、德音 、立后 、 建储 、

制度 。为了有助于学界对监修国史和提举修史 诛讨 ,拜免三公 、宰相 , 命将 , 曰制书 , 并用白麻 ,
制度的认识 ,兹谨掇拾有关史料试做考述 。 不用印 。
”监修国史是宰相之职 ,属于“大除授”

列 ,即使按元和以来形成的命官制度 , 也当用制
一  北宋监修国史的除授制度及其演变
书 ,不能用敕书 。这应该是李焘所说“非旧典”

唐末五代实行的是次相监修国史的制度 ,一 原意 。叶梦得在其《石林燕语》卷六中说 “
: 宰相
般宰相三人 , 皆带馆职 。首相兼弘文馆大学士 , 除授 ,虽兼职 , 故事亦须用麻 。乾德二年赵韩王
次相兼监修国史 ,再次相兼集贤殿大学士 。在宰 ( 普) 以门下相兼修国史 , 有司失于讨论 , 遂止降
相所兼馆职中 , 惟监修国史有职事 , 负责国史或 。至今不能改 。

《石林燕语》
成书于南宋初年 ,
前代史书的修撰工作 。宋太祖赵匡胤假“禅让” 由此可知 , 终北宋一朝 , 监修国史除授用敕不用
之名开国 , 因袭五代之制 , 后周宰相王溥仍以次 制已形成制度 ① , 这从另一方面说明李焘所说
相监修国史 , 史馆于建隆二年 ( 961 年 ) 修成《唐 “非旧典” 的“旧典”,不是宋代之制 。
会要》、 建隆三年修成《周世祖实录》、 乾德元年 ( 二)  宰相除授监修国史的沿革变化
( 963 年) 修成《五代会要》,皆以监修国史王溥名 对于宋代监修国史的除授 , 宋敏求在其《春
誉上进 。其后 ,监修国史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 。 明退朝录》
中的一段论述被后人广泛引用 :
( 一)  除授用敕不用制   本朝置二相 , 昭文 、
修史 , 首相领焉 。集贤 , 次
宋太祖乾德二年 ( 964 年) , 赵匡胤敕赵普监 相领焉 。三馆职惟修史有职事 , 而颇以昭文为重 ,
修国史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太祖乾德二年 自次相迁首相 ,乃得之 。赵令 ( 普) 初拜 ,止独相 ,领
正月壬寅条云 “: 敕赵普监修国史 。先是宰相兼 集贤殿大学士 ,续兼修国史 , 久之方迁昭文馆 。薛
职皆内出制处分 ,今止用敕 ,非旧典也 。 ”对于“旧 文惠 ( 居正 ) 与沈恭惠 ( 义伦 ) 并相 , 薛自参政领监

典”,有学者认为是“宋命官 、 赐封 ,有制 、
诏书 、

书之别”的“旧制”。 [ 9 ] (p257)
这种解释既不合作者 ① 按唐宋制度 ,凡事重者都要用“制”,凡立后妃 , 封亲王 ,
拜宰相 、枢密使 、
三公 、
三少 ,除开府仪同三司 、节度使 、
原意 ,也不合历史实际 。所谓“旧典”, 指的是宋
加封检校官 ,并用制书 。余官用敕书 。“敕”与“制”在
代之前的典章制度 ,而不是宋代的制度 。宋朝建 制作和发布程序上也不同 。用“制”时 , 一般皇帝多在
国之初 ,三馆命官实际沿袭的是唐五代以来的制 晚上御内殿宣诏学士院值班学士 , 面谕内容 , 给笔札 ,
让其书所得旨意 ,然后禀奏 。皇帝满意后 , 值班学士再
度 。故李焘在“非旧典也”之下接着说 “ : 国朝因
回到学士院书写制词 , 此时内侍锁上院门 , 禁止出入 。
唐及五代之故 , 命相分领三馆 。首相为昭文馆 夜漏尽时 ,值班学士带着写好的制词进入宫中 , 誊写在
( 宋避宣祖讳改“弘”为“昭”
) 大学士 ; 其次为监修 专用的白麻纸上 。及天明 ,由阁门使引授中书 , 中书授
舍人宣读 。而用“敕书”除授官员 ,只要皇帝写个札子 ,
国史 ; 其次为集贤院大学士 。 ”
很明显 ,这里的“旧
用御宝封了 , 遣内侍送学士院 , 锁上门让值班学士书
典”指的是唐五代以来的旧制 。 《旧唐书 ・职官 写 ,然后再由内侍带入宫中盖上御印发布 。( 参见《宋
志》载 “: 凡王言之制有七 : 一曰册书 ; 二曰制书 ; 史》卷一六二《职官志》 )
・90 ・

修 ,拜相仍旧 。而沈领集贤 。毕文简 ( 士安) 与寇忠 修国史于一身”的制度决不限于“英宗及神宗初


愍 ( 准) 并相 ,而毕领监修 , 寇领集贤 。王太尉 ( 旦 ) 期”, 至少应包括仁宗 时期 。在仁 宗天圣 元年
独相 ,亦止领集贤 。近时王章惠 ( 随 ) 、
庞庄敏 ( 籍 ) ( 1023 年) 至嘉祐八年 ( 1063 年) 的 41 年间 ,除了
初拜 及 独 相 , 悉 兼 昭 文 、修 史 二 职 , 非 旧 制
庆历三年三月~九月间“吕夷简罢相而带监修国
也。
[ 11 ] (p12)
史”、
只除首相章得象昭文馆大学士外 ,只有至和
《春明退朝录》
成书于宋神宗熙宁年间 ,作者
二年 ( 1055 年) 陈执中罢相后 ,文彦博 、
刘沆分别
对于各种制度又比较留意 ,其说自然具有较大影
除授昭文馆大学士和监修国史 ,不过这两次除授
响 。今人宋立民先生在谈及此项制度时说 “
: 敏
都是另有原因的 。
“庆历三年吕夷简罢相而带监
求所论乃仁宗朝及其以前之制 , 英宗及神宗初
修国史”主要是宋仁宗为了“优延老臣”,故“( 章)
期 ,首相往往兼昭文 、
监修国史于一身 ,至神宗熙
得象止除昭文馆大学士 , 至夷简致仕 , 得象始领
宁三年王安石任监修国史始变其制 。
”[ 9 ] 然
(p259)

之 ( 监修国史 ) ”。
[ 12 ] (p371)
至于至和二年文彦博仅
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宰辅编年录》、
《宋
除授昭文馆大学士 ,是因为文彦博和富弼同时拜
史 ・宰辅表》
等记述 ,宋初沿用的是五代之制 ,三
相 ,加上原宰相刘沆先期已领集贤 , 故三相各领
相皆带馆职 ,以次相兼监修国史 。乾德二年赵普
一馆 。这次除授 “初除弼监修国史
, ,沆止迁兵部
独相时 , 正月庚寅兼集贤殿大学士 , 当月壬寅又
侍郎 ,乃处弼下 。论者以为 ,咸平四年故事 ,吕蒙
加监修国史 , 乾德五年 ( 967 年 ) 加昭文馆大学
正领昭文馆大学士 , 李沆监修国史 , 向敏中集贤
士 ,是一人独带三馆职 。开宝六年 ( 973 年) 八月
殿大学士 。今所除非故事 , 由学士承旨杨察之
赵普罢相之后 , 薛居正和沈义伦于次月同时拜
误 。寻贴麻改沆监修国史 , 而弼为集贤殿大学
相 ,薛兼监修国史 、
沈兼集贤殿大学士 。太宗即
士”[ 13 ] 。第二年刘沆罢相 , 文彦博加监修国
(p1663)

位 ,薛居正 、
沈义伦 、
卢多逊为相 ,三相分带昭文 、
史 ,兼昭文 、
监修国史于一身 。
修史和集贤 。太平兴国七年 ( 982 年 ) 卢多逊因
可以说 ,仁宗时期实行的是首相兼昭文馆大
罪罢相之后 , 宰相一般为二人 , 仍以首相领昭文
学士 、
监修国史于一身的制度 。这种状况一直持
馆 ,次相监修国史 。因宋代“以昭文为重”, 故昭
续到宋神宗熙宁三年 ( 1070 年 ) 韩绛 、
王安石拜
文馆大学士之任时有空缺 ,如雍熙二年 ( 985 年)
相 。韩绛任昭文馆大学士 、
王安石任监修国史 。
宋琪罢相后 ,李 独相二年 ,仅领史馆 ,未除昭文
此后十几年 , 昭文 、
修史二馆要么首相 、
次相分
馆大学士 ; 淳化二年 ( 991 年 ) , 李沆 、
张齐贤任
领 ,要么不除昭文馆大学士 ,由首相 、 次相分领史
相 ,李沆只加监修国史 。当首相除授昭文馆大学
馆和集贤 。元丰五年 ( 1082 年) 宋神宗改革官制
士之后 , 方授次相监修国史 , 如雍熙元年十二月
以后 ,三馆并罢 ,宰相亦不再兼带馆职 ,以左仆射
宋琪 、
李 的除授 ,端拱元年 ( 988 年) 二月赵普 、
提举修国史 ,左仆射缺 ,以右仆射提举 ,直到北宋
吕蒙正的除授 。真宗朝 25 年 , 除授宰相昭文馆
末年未变 。
大学士职衔的仅吕蒙正 、
王旦 、
向敏中 、
丁谓 4
综上所述 ,北宋宰相除授监修国史制度实行
人 ,总带昭文馆的时间不足 11 年 。① 王旦自景
了 6 朝 123 年 , 经历了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自宋
德三年 ( 1006 年) 任宰相 ,第二年除授监修国史 ,
代开国 ( 960 年) 至真宗乾兴元年 ( 1022 年) ,原则
独相至大中祥符五年 ( 1012 年) 方除昭文馆大学
上以次相监修国史 。“昭文虽首相始得之 , 然但
士兼领三馆 。自宋真宗天禧四年 ( 1020 年) 七月
虚名 ,独监修国史有职事 ,为重也 。若止除两相 ,
庚午丁谓同时加昭文馆大学士和监修国史以后 ,
则首相监修”[ 14 ] 。首相在除授昭文馆职后 ,
(p76)
王钦若 ( 仁宗天圣元年 ,1023 年 ) 、
王曾 ( 天圣三
由次相兼领史馆 ,有时甚至不除授监修国史 。如
年) 、
吕夷简 ( 天圣七年) 、张士逊 ( 明道二年 ,1033
年) 、
王随 ( 景祐四年 ,1037 年 ) 等先后同时除授 景德二年八月 ,监修国史毕士安卒后 ,寇准独相 ,

昭文馆大学士和监修国史 。如果说宋真宗天禧 仅领集贤殿大学士 , 王旦以参知政事权领史馆

四年除授丁谓兼领昭文 、
修史二馆 ( 同年即罢) 尚
① 吕蒙正咸平四年 ( 1001 年 ) 除 , 咸平六年免 ; 王旦大中
不能代表宋代监修国史制度转变的话 ,那么仁宗
祥符五年 (1012 年) 除 , 天禧元年 ( 1017 年 ) 免 ; 向敏中
朝从一开始即同时除授昭文馆大学士和监修国 天禧三年 (1019 年) 除 , 天禧四年卒 ; 丁谓天禧四年七
史于首相的事实 ,足以说明“首相往往兼昭文 、
监 月除 ,十一月免 。
・9 1 ・

事 。次年二月 ,寇准罢相 ,王旦拜相 ,亦仅除集贤 试图变更监修国史制度的尝试 ,但这种尝试遭到


殿大学士 。直到景德四年 ( 1007 年) 八月诏修太 了非议 ,特别是修《太宗实录》, 参知政事李至指
祖、太宗正史 , 方除授王旦监修国史 。又如天禧 责钱若水不让吕端莅局是为了“专美”。 “若水称
四年十一月兼领昭文 、 修史的丁谓罢相后 , 监修 诏旨专修 , 不隶史局 。又援唐朝故事若此者甚
国史一职直到仁宗天圣元年九月王钦若拜相才 众 ,时议不能夺”。 “不隶史局”
[ 13 ] (p352)
也就是不由
除授 。第二阶段自仁宗天圣元年 ( 1023 年) 至熙 史馆负责修撰 ,不需要监修国史监修 “ ; 时议不能
宁三年 ( 1070 年) 十二月 ,除特殊情况外 ,首相兼 夺”,说明当时朝中除李至外 ,非议者不少 。为避
领昭文和修史二馆职 。第三阶段自熙宁三年十 “时议”,其后重修《太祖实录》, 又命监修国史吕
二月至元丰五年 ( 1082 年 ) 四月 , 由首相和次相 端与钱若水同领 , 但不隶史馆 , 史馆的修史之责
分领昭文和史馆 。元丰五年之后 ,不再除授监修 逐渐被史院 ( 后来称编修院) 所代替 。
国史 ,以宰相提举修史 。可见宋敏求所说“本朝 仁宗时期 ,是宋代监修制度的大变革时期 ,
置二相 , 昭文 、
修史 , 首相领焉”之制度主要是仁 这不仅表现在首相兼领昭文 、 修史二馆 , 更重要
宗时期实行的制度 。英宗在位仅 4 年 ,沿袭了仁 的是提举修史制度的建立 。乾兴元年 ( 1022 年 ,
宗时期的制度 。神宗登基的第三年就又重新恢 仁宗于二月即位 , 未改元 ) 十一月 , 诏修《真宗实
复到仁宗以前的制度 。 录》; 十二月 , 令宰相冯拯提举监修 , 此为宋代修
史设提举官之始 。此时宰相二人 ,冯拯除昭文馆
二  提举修史制度的建立
大学士 , 王曾除集贤殿大学士 , 监修国史一职未
提举修史制度是一种临时命官负责修史的 除授 ,故特令首相冯拯提举监修《真宗实录》。如
制度 。这一制度开始于仁宗时期 , 而在此前 , 太 果说这一任命是因为其时未有监修国史的话 ,那
宗、
真宗都曾为改变监修国史为当然的国史监修 么天圣五年 ( 1027 年) 诏修《真宗国史》的任命就
官进行过尝试 。 显得不同寻常 。对于这次任命 , 李焘在《续资治
监修国史之职是为纂修国史而设 ,领修国史 通鉴长编》 卷一 ○五中作了如下记载 :
乃是其主要职责 。唐及五代 , 国史的修撰在史   ( 仁宗天圣五年二月 ) 癸酉 : 命参知政事吕夷
简、
枢密副使夏竦修《真宗国史》,翰林学士宋绶 、

馆 ,监修国史成为一种馆职 , 并逐渐形成了次相
密直学士刘筠 、
陈尧佐同修 。宰臣王曾提举 。初 ,
兼领之制 。宋初沿袭五代制度 ,监修国史依旧负
内出札子 ,以先朝正史久而未修 ,虑年祀浸远 ,事或
责国史的修撰 ,如宋初国朝日历及《太祖实录》 的
沦坠 ,宜令王曾修纂之 。故事宰臣自领监修国史 ,
修撰 ,均在史馆进行 , 由监修国史具体负责 。由 至是以曾提举 ,乃别降敕焉 ( 原注 《会要》
: 云 : 修两
于宋太宗对史馆所修《太祖实录》 不满 ,故一方面 朝史时 ,王旦未领监修 , 故特授敕 。曾以监修而再
[ 15 ] 《
( 后志》
卷一)
“取实录入禁中 , 亲笔削之” , 一方面 授敕为提举 ,盖一时之制也) 。
着手改革原来的修史制度 。雍熙四年 ( 987 年) , 费衮在其《梁溪漫志》卷一《监修提举国史》
太宗借胡旦请修国史之机 “ , 诏以史馆西廊置修 条下则说 “
: 乾兴元年令冯魏公 ( 拯 ) 专切提举监
史院”。关于这次置修史院 , 程俱《麟台故事》中 修《真宗实录》,于是又增提举之名 。至天圣中诏
记曰 “: 敕旨依奏 , 仍以史馆门西廊屋别置史院 , 王沂公 ( 曾) 监修先朝正史 ,又别敕命之提举 。于
给奉祠钱五百贯充公用 , 抄写御书吏七人供其 是监修 、 提举始分而为二职矣 。 ”
役。”[ 16 ] (p314~315)“置修史院”“
、别置史院”,都说明 实际上 ,不论《会要》所说“一时之制”, 还是
“修史院”并不隶属于史馆 ,尽管它的地点仍在史 费衮所说“监修 、 提举始分而为二职”, 表达的都
馆 。淳化五年 ( 994 年) 四月 , 太宗又诏令吏部侍 不准确 。因为监修国史为宰相兼任的史馆之职 ,
郎兼秘书监李至 , 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张洎 , 右谏 自宋太宗设修史院修撰国史以后 ,史馆的修史任
议大夫史馆修撰张 、 范杲重修《太祖实录》。这 务惟有日历而已 ,乾兴元年日历的修撰又移出史
次修撰 ,亦未见有监修国史参与 。太宗卒后 , 真 馆 [ 17 ] 《
( 职官》一八之一九)
,史馆既无史可修 ,监修国史自
宗诏令集贤院学士钱若水主持修纂《太宗实录》, 然无史可监 ,监修国史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个徒
“时若水判集贤 ,因用院印 ,史馆无所预 ……吕端 有监修之名而无监修之责的虚职 ,故不应当称为
虽为监修而未尝莅局”[ 13 ] 。从太宗命胡旦修
(p352)
分职 。而这次王曾以监修国史授命提举修史以
国史到真宗令钱若水修实录 ,可以说是太宗父子 后 ,监修国史宰相必须授敕提举才能具体负责史
・92 ・
・9 3 ・
・94 ・

  综观所述 ,来源于唐及五代的宰相监修国史 [ 6 ] 高国抗 . 中国古代史学史概要 [ M ] . 广州 :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


社 ,1985.
制度 , 到宋仁宗时发生了大的变化 , 其标志是提
[ 7 ] 吴振清 . 北宋《神宗实录》五修始末 [ J ] . 史学史研究 , 1995
举修史官的设立 。提举修史官为专项史书修撰 (2) .
而设 ,职掌明确 , 容易责成其效 。北宋国史修撰 [ 8 ] 宋衍申 . 中国史学史纲要 [ M ] . 长春 :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质量高 、 速度快 ,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提举制度的 2001.

设立 。不过 ,我们必须看到 , 这种“欲重其任 , 降 [ 9 ] 宋立民 . 宋代史官制度研究 [ M ] . 长春 : 吉林人民出版社 ,


1999.
敕宰相为提举”[ 26 ] 的提举修史制度的设立 ,
(p654)

[ 10 ] 欧阳修 . 新唐书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5.


表面上是对修史的高度重视 ,实质上则是为了加
[ 11 ] 宋敏求 . 春明退朝录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0.
强皇权对修史活动的进一步监管和控制 。自宋 [ 12 ] 孙逢吉 . 职官分纪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影印本 ,1988.
太宗对史馆修史不满而几次调离史官 、 暂停修史 [ 13 ] 李焘 . 续资治通鉴长编 [ M ]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以后 , 真宗吸取了经验教训 , 命钱若水领衔在摆 [ 14 ] 费衮 . 梁溪漫志 [ M ] . 扬州 :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学海
类编本 ,1994.
脱史馆和监修国史的情况下修撰《太宗实录》,史
[ 15 ] 晁公武 . 郡斋读书志 [ M ] . 四部丛刊三编本 .
书虽成而“时议” 不容 ,其后修史只好仍由监修国
[ 16 ] 张富祥 . 麟台故事校证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2000.
史负责 。仁宗时提举修史官制度的确立 ,从制度 [ 17 ] 宋会要辑稿 [ Z] . 北京 : 中华书局影印本 ,1957.
上打破了原有的监修国史制度 ,建立了新的监修 [ 18 ] 王应麟 . 玉海 [ Z] .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944 册 .
制度体系 。在新的监修制度体系下 ,监修国史虽 [ 19 ] 脱脱等 . 宋史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7.

领史馆但无史可监 , 提举官为临时发敕任命 , 从 [ 20 ] 吕颐浩 . 忠穆集 [ M ] .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1131 册 .


[ 21 ] 李心传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8.
而保证了封建皇权对史书修撰活动的直接插手
[ 22 ] 綦崇礼 . 北海集 [ M ] .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1134 册 .
和干预 。南宋监修与提举分职 ,在避免了一人独 [ 23 ] 四库全书总目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2003.
揽国史修撰之权的同时 ,也使国史修撰重新回到 [ 24 ] 富大用 . 新编古今事文类聚 [ Z] . ( 日本) 京都 : 中文出版社 ,
了由某固定职位之官员监修的制度之下 。 1989.
[ 25 ] 陈骙 . 南宋馆阁录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98.
[ 26 ] 潘自牧 . 记纂渊海 [ M ] .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936 册 .
参考文献 :
[ 1 ] 魏收 . 魏书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4.
[ 2 ] 雷家骥 . 中古史学观念史 [ M ] . 台北 : 台湾学生书局 ,1990. 收稿日期  2005208212
[ 3 ] 李百药 . 北齐书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2. 作者王盛恩 , 历史学博士 ,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
[ 4 ] 令狐德 . 周书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1. 展学院副教授 。
[ 5 ] 翟麦玲 .“监修国史”与“兼修国史”考 [J ] . 湛江师范学院学
【责任编辑  惟  正】
报 ,2001 (4)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