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2006 年 5 月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May.

,2006
第 35 卷 第 3 期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 Philosop 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 35 No. 3

■唐史研究

唐代官员的退休制度
许正文
( 陕西师范大学 学报编辑部 , 陕西 西安 710062)

摘  要 : 官员年老退休是我国自古至今对国家官员的一项管理制度 。唐代对官员的退休年龄 、
退休待遇等方
面问题都有了明确规定 ,官员退休后基本都能享受原俸禄的一半以上 ,中高级官员退休还可享受“荫补”特权 ,这虽
保证了退休官员晚年生活 ,防止了官僚队伍老化 ,但却形成了唐代中后期中高级官员的世袭制 ,严重影响了政府机
能活力的正常运转 。
关键词 : 唐代社会 ; 致仕 ; 退休制度
中图分类号 : K24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2 - 4283 ( 2006) 03 - 0096 - 05
收稿日期 : 2005 - 06 - 03
作者简介 : 许正文 ( 1953 —) ,男 ,陕西扶风人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副教授 。

  年老退休是我国自古至今对国家官员的一项管 立 ,与过去相较 ,国家每年通过科举考试形式可得到


理制度 。古代史书中把官员退休称“致事”“ 、致仕”、 固定数量的优秀人才 , 新老更替 , 便成为必然之势 。
“致政”等 。这一名词早在先秦历史文献中即已有 因此 ,作为文官制度末端的最重要成分 — —
—退休制
之 《周礼・
, 曲礼上》中有“大夫七十而致仕”, 郑玄注 度在唐代也得到进一步完善 , 在官员退休的管理上
曰“: 致其所掌之事于君而告老”。 《春秋公羊传・ 宣 建立了固定的制度 ,并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和普遍性 ,
公元年》 条记 “ : 退而致仕”,何休注曰 “: 致仕 ,还禄位 形成了唐代退休制度的显明特色 。正是这一退休制
于君”。除此而外 , 在《左传》《 、国语》有关诸侯国家 度的大力推行 ,进出官员不断新陈代谢 ,才有力保证
官员致仕的记载更为多见 。这些记载都说明了中国 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和政治 、 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
先秦时期就有官员年老退休的思想 , 但是这一时期 不断发展 。今天分析研究唐代退休制度的显明特色
尚未形成完备的退休制度 。我国古代官员退休制度 及利弊得失 ,对于改革完善当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
的正式确立 ,则在进入封建社会的汉代 。这时在退 会主义干部退休制度当是有益借鉴 。
休年龄 、 条件 、 待遇等各种具体措施方面逐渐完备起
来 。西汉平帝元始元年 ( 公元 1) 曾下诏规定 “ : 天下
一 、退休年龄
吏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 , 三分故禄 , 以一与之 , 唐代时官员退休基本依据汉代“七十而致仕” 的
终其身 。 ”[ 1 ]卷42 这一带有法律性的诏令可以说它标 年龄规定 ,但也绝非“皆龄致仕”, 即“一刀切”。“年
志着我国古代退休制度的最早确立 。到了唐代 , 我 七十 以 上, 应 致 仕, 若 齿 力 未 衰, 亦 听 厘
国封建国家的经济 、 文化 、
政治等各方面的发展达到 务。”[ 2 ]卷43《职官志》二“诸文武选人六品以下 , 有老病不
了鼎盛时期 。在政治领域中官吏管理制度的两端也 堪公务 ,有劳考及勋绩情愿给阶授散官者依 ; 其五品
最终完备起来 ,即作为文官来源制度中最具有显著 以 上, 籍 年 虽 少, 形 容 衰 老 者, 亦 听 致
特征的初端 — — —科举考试及文官制度的末端 — —
—退 仕。”[ 3 ]卷33《致仕官》由上两条史料可知 ,即 70 岁为退休
休制度 。由于“公开考试 , 择优取仕”这一制度的建 年龄 ,但身体较好者亦可延长 ; 对那些政绩显赫的官
96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员 ,70 岁 以 上“亦 听 厘 务”。而 对“有 老 病 不 堪 公 亡后的丧葬补贴等 。但这种待遇多对五品以上高级
务”,多年不干工作 , 才能政绩庸庸碌碌 , 甚少作为 官员 。
者 ,不能等着混到 70 岁才退休 ,亦可提前 。 11 退休官员的政治待遇
唐代虽则官吏退休的年龄标准较为灵活 , 视其 唐代允许退休官员参政议政 , 这是唐代政治制
年龄 、 身体 、
政绩状况 , 可提前或推后 , 但根据两《唐 度中的一大特点 , 尽管退休后能参政者绝大多数都
书》 及《资治通鉴》 等书所记 ,绝大多数朝中官员都不 是三品以上高级官员 , 但其意义和作用是重大的 。
是 70 而退休 , 不是提前就是推后 。如唐初 24 位功 唐太宗贞观二年 ( 628) 九月一日诏 “ : 内外文武群官 ,
臣中有 3 人被杀 ,12 人卒官 ,其中正常退休者只有 9 年老致仕 ,抗表去职者 , 朝参之班 , 宜在本品见任之
人 ,这 9 人中除程知节年龄史书记载不明外 ,杜如晦 上。”[ 4 ]卷67《致仕官》李靖退休后太宗允许他“每三 、两
退休时才 45 岁 ,魏征 57 岁 ,高士廉 68 岁 ,尉迟敬德 日至门下 、 中书平章政事”[ 2 ]卷67《李靖传》。玄宗时曾
59 岁 ,李靖 64 岁 ,刘弘基 54 岁 , 虞世南 81 岁 , 唐俭 再次下诏重审这一制度 ,开元五年 ( 717) 十月敕 “致 ,
72 岁 [ 3 ]卷196《唐太宗贞观十七年》,竟然没有一人是 70 岁按 仕官 应 物 , 令 所 由 送 至 宅 。三 品 以 上 并 听 朝 朔
时 退 休 的 。再 如 太 宗 年 间 共 任 用 宰 相 29 望”[ 4 ]卷67《致仕官》。开 元 六 年 ( 718 ) 八 月 五 日 又 敕 :
人 [ 4 ]卷1《帝号上》,除 4 人被杀 ,6 人致仕时却未有一个 “九族既睦 , 百官有序 , 至于班列 , 宜当分位 , ……致
是恰好 70 岁 。19 人卒官 ,卒官的 19 人中 ,有 13 人 仕 官 各 居 本 司 之 上, 仍 永 为 常
可知其死时年龄 。其中 60 岁以下者 5 人 , 60 —70 式。 ”[ 4 ]卷25《亲王及朝臣行立位》从上述几条规定中清晰可
岁 6 人 ,70 岁以上者 2 人 。可见大都是卒于 50 —70 见 ,退休官员每月初一日和十五日在朝觐时行立序
岁 ,活到 70 岁以上者尚少 , 看来确是人到 70 古来 位高于现任官 。这一规定的目的就是为了能继续发
稀 。但高级官员年到 70 岁而不愿退休者亦不乏其 挥老臣的顾问作用 ,趁朝参时对重大决策发表建议 ,
人 。如令孤德 芬 木 官至 80 岁 , 贺知章官至 86 岁 。更 发挥余热 ,这显然对国家各项大政方针的正确决策
有个别官员一直到死 。武则天时宰相苏良嗣年已 都是有益的 。不仅如此 ,某些官员退休后 ,还要长期
85 岁 ,仍不退休 , 有一日他去朝见则天时 “ , 谢恩拜 兼职在身 ,成为终身顾问 。如太宗时名臣魏征 ,多次
伏 , 便 不 能 复 起 , 舆 归 其 家 ”, 当 日 便 死 请求退休 ,太宗不好再予拒绝 ,只好允许 ,但又“拜征
[ 2 ]卷75《苏世长传子良嗣附传》 [ 2 ]卷71《魏征传》
了。 懿宗时卢龙节度使张允伸 特进 , 仍知门下事”, 直到魏征病死至 。
已 88 岁 , 重病在身 , 自知来日无多 , 即上书辞职 , 在 右仆射高士廉退休后 “其开府仪同三司
, 、勋封如故 ,
[ 5 ]卷212《藩镇卢龙传》 [ 3 ]卷197《贞观 17年条》
朝命未归时即死 。 由此看来 , 唐王朝 仍同门下 、 中书三品 ,知政事”。
在贯彻退休制度措施上的不得力以及在退休年龄规 除过这种参政议政 、 发挥顾问作用外 ,唐代高宗
定上的灵活性 ,导致真正 70 岁时退休的官员为数甚 时 ( 657 —684) 规定在职官员佩带鱼袋 。鱼袋颜色同
少。 官服一样 ,因官品的不同而有区别 ,它是官位高低的
唐时官员在办理退休手续时先写出书面申请 , 一种外在标志 。玄宗开元九年 ( 721 ) 以前规定 “其 ,
有专门规定的政府部门及官员负责退休的执行工 离任及致仕即去鱼袋”[ 4 ]卷31《鱼袋》, 即退休官员是不
作 。退休官员根据品级的不同由皇帝和尚书省分别 能再佩带鱼袋的 。到了开元九年以后曾规定 “ : 至开
批准 。“若请致仕 , 五品以上表闻 , 六品以下申尚书 元九年九月十四日 ,中书令张嘉贞奏曰 : 致仕官及内
[ 6 ]卷2《致仕官条》
省闻” 。“表闻”
即五品以上高级官员的 官五品以上 ,检校 、
试判及内供奉官见占阙者 , 听准
退休申请由皇帝直接负责签发处理 ; 而对六品以下 正员例 ,许终身佩鱼 。 ”[ 4 ]卷31《鱼袋》并对声望极高 、 品
官员的退休申请在中央者经所在单位审查 , 在地方 端行正官吏退休回家时 , 曾组织百官列队送出宫城
者经所在州 、府审查为官期间的清正廉洁和贪赃枉 外 。天宝三年 ( 744) 太子宾客贺知章告老还乡 ,玄宗
法行为 ,然后再上交尚书省 ,由尚书省负责办理退休 亲为饯行 , 赋诗惜别 , 并令六卿百官供帐长安青门
手续 ,此即“省闻”。 (长安城东门) 。对此玄宗曾言 “ : 岂惟崇德尚齿 , 抑
亦励俗劝人 。”就是说 ,这不仅是惜贤尊老 ,也是在教
二 、退休待遇 育臣民百姓 ,要形成一种风气 。
为了鼓励官员们按时退休以及酬劳从政功绩和 由于这种政治待遇上的优惠政策 , 进一步激发
保证晚年生活所需 , 唐代曾规定退休官员可享受各 了元老重臣的爱国热情 。元老重臣因多年从政 , 经
种优厚待遇 ,如政治 、
俸禄 、
升转官资 、
荫补子孙和死 验丰富 ,社会见识广 、
联系多 、阅历深 ,尤其是处理各
97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98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知道 ,老年人的主要问题是生活保障问题 ,这种保障 “补助费”, 除此外 , 还可追封 、 陪葬 、
致哀 、
建庙 、立
主要包括物质生活和情感需求 。唐代时对高级官员 碑。
退休后的物质生活从前所述可见 , 已有了充足的保 玄宗开元“六年 ( 718 ) 五月二十四日敕 , 曾任高
障 ,即有原俸禄的一半作为依靠 。而对六品以下的 品者 , 不缘贬责为卑品者 , 致仕身亡 , 并听同高品
下级官员便无从满足保障了 , 为了使五品以上官员 例”[ 4 ]卷67《致仕官》,即退休官员在葬礼的规格等级方
满足家庭情感的需求 ,唐时又规定 : 如果在京城工作 面同在职现任官时的等级是相同的 。 《唐会要・卷
的高级官员退休 “子弟无京官者, ,其在外者 ,听一人 91・内外官料钱上》 记 : 德宗贞元“十年 ( 794) 二月诏 :
[ 4 ]卷67《致仕官》
停官侍养” , 并且为了使因侍养而停官 应文武朝官有薨卒者 , 自今以后 , 其月俸料宜皆全
者的生活得到保障 ,还出台了“文武五品以上解官充 给 ,仍更准本官一月俸钱以为赙赠 ,若诸司三品以上
侍者, 宜 准 致 仕 例, 每 给 以 半 禄, 并 赐 赚 官 ,及尚书省四品官 ,仍令有司举旧令闻奏 。行吊祭
帛”[ 8 ]卷505《俸禄一》。除此法律对高官的侍养规定外 , 之礼 ,务从优备 。
”这条史料虽则是针对在职高级官
皇帝特赐“以官供养” 的事例也不在少数 。如武则天 员死亡后的一个政策规定 。从此规定中可以看出 :
圣历初年 ( 698) ,大臣陈子昂儿子上表“以父老 ,表解 一是官员死亡之月 , 无论时日 , 当月俸禄全给 ; 二是
官归侍 , 诏以官供养”[ 5 ]卷107《陈子昂传》。这显然是武 按死者的官阶再给一月的俸禄 ,即“赙”; 三是对曾任
则天对陈子昂及儿子的一种优厚待遇了 “在职”
, 比 三品以上正官及尚书省四品官者 , 可行吊祭之礼 。
“解官”
好处大多了 , 俸禄全拿 。这样便可使在京城 对在职的高级官员死后 ,在追封 、 陪葬 、致哀等方面 ,
工作的高级官员年老退休后 ,既有物质生活的保障 , 早就有了不成文的政策规定 , 如马周于贞观二十二
又有家庭情感 —
——天伦之乐的保障 。 年 ( 648) 死后 “
, 赠幽州都督 , 陪葬昭陵”。“高宗即
“荫补”
就是官吏制度方面的封建官员世袭制 。 位 ,追赠尚书右仆射 、 高唐县公 。垂拱 ( 武则天年号)
唐代的“致仕荫补” 就是五品以上官员退休后子孙依 中 ,配 享 高 宗 庙 庭。 ”[ 5 ]卷89《马周传》高 宗 永 徽 二 年
其长辈特权获取官位的一种特殊途径 。这一制度曾 ( 651) 九月 ,张行成卒 “高宗哭之甚哀
, ,辍朝三日 ,令
规定 : 从高宗总章元年 ( 668) 起 ,第一等功臣 ,其亲属 九品已上就第哭 。比佥欠 ,中使三至 , 赐内衣服 , 令尚
在朝无五品以上官者 ,后代可选一人接五品官 ; 第二 宫宿于家 ,以视殡佥欠 。赠开府仪同三司 、 并州都督 ,
等功 臣 , 无 五 品 以 上 官 者 , 后 代 可 选 一 人 为 从 六 所司备礼册命 ,祭以少牢 , 赙绢布八百段 , 米粟八百
品 [ 4 ]卷45《功臣》。这一官员退休时荫补亲臣的制度规 石 ,赐东园礻必器 , 谥曰定”[ 2 ]卷78《张行成传》。刘仁轨于
定 ,使唐代时文武官员退休时荫补入仕的子弟越来 武则天垂拱元年 ( 685) 卒 “则天废朝三日
, ,令在京百
越多 ,结果高官逾退 ,冗官逾多 。因为荫补官员的才 官以次赴吊 ,册赠开府仪同三司 、 并州大都督 , 陪葬
[ 2 ]卷84《刘仁轨传》
能、 工作能力不如通过科举考试这种经过严格筛选 乾陵 ,赐其家实封三百户”。
的正常程序入仕的官员 , 这样便在很大程度上削弱 从以上诸如此类的政策规定及对退休官员的死
了国家各部门的正常管理职能和发展 , 也使退休制 亡待遇实例中 ,可以看出 ,封建国家和皇帝对退休官
度在一定程度上未能起到积极的正面作用 。 员的死亡待遇亦是非常优厚的 , 但这种待遇只限于
41 退休官员的“升转官阶”
和“丧葬”
待遇 高官者之中 。
“升转官阶” 即指唐代时官员在被批准退休时一
般都要比现任官的官品高出一阶或几阶不等 , 以此
三 、小  结
作为对退休官员多年辛劳从政的一项优待 。对此唐 从上述可见 , 唐代时官员退休虽有一套较为完
书多有所记 : 如 , 刘仁轨“以疾辞位 , 进金紫光禄大 备的制度 ,但在退休的年龄和退休后的待遇方面 ,还
夫 , 听致仕”[ 5 ]卷108《刘仁轨传》。杨恭仁“乞骸骨 , 诏以 存在不少弊端 ,主要表现在 :
特进归弟”[ 5 ]卷100《杨恭仁传》。唐俭“永徽初 , 致仕 , 加 首先 ,从退休年龄看 ,虽则有 70 岁的规定 ,但因
特进”[ 5 ]卷89《唐俭传》。虞世南于贞观“十二年 ( 638 ) 致 较为灵活 ,弹性太大 , 不是政府部门强制执行 , 缺乏
仕 ,授银青光禄大夫 , 弘文馆学士如故 , 禄赐防阁视 实施这种制度的相关措施 , 而是由官员自己主动上
京官职事者 。 ”[ 5 ]卷102《虞世南传》李玄道“致仕 , 加银青 书申请 。又因有“年七十已上 , ……若齿力未衰 , 亦
光禄大夫 ,以禄归弟 。 ”[ 5 ]卷103《李玄道传》 听厘务” 的规定 ,这就为贪恋官位的官员提供了借口
“丧葬”
即指退休官员去世时 , 在丧葬费用上都 和依据 ,致使那些永不知足的部分元老重臣和皇亲
有一定的优待 ,这种优待主要有“赙”,即举办葬礼的 国戚们 ,久仕不退 。有些甚至老到耄耋之年 ,仍服朱
99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持笏 ,老死于官位 。
《旧唐书・窦威附诞传》记 , 驸马 优厚“补助费”, 解除了后顾之忧 。而对六品以下的
都尉窦诞精神衰耗 , 殊异时常 , 与太宗说话已“昏忘 下级官员退休后 , 在公元 750 年前只能享受 4 年的
不能对 ,仍尸禄而不退”。又如前所举的虞世南 、 令 半禄待遇 ,4 年后即予取消 。后又规定从 750 年至
孤德 芬木、
贺知章 、苏良嗣 、
张允申等都已 80 开外 。对 827 年的这 70 多年间退休后可终身享受半禄 , 但
此类个别无自知之明 、 贪于官位利禄者 ,大诗人白居 827 年后退休就又分文未有了 。按理应一视同仁 ,
易曾在著名的《秦中吟・ 不致仕》诗中予以猛烈抨击 : 均可拿到半禄待遇 , 保证晚年生活 。从此待遇比较
“七十而致仕 , 礼法有明文 ; 何乃贪荣者 , 斯言如不 看 ,两者相差甚远 ,这对中下级在职官员的工作积极
闻 ? 可怜八九十 ,齿堕双眸昏 。朝霞贪名利 ,夕阳忧 性无疑是一极大挫伤 , 自然会使他们对退休后的晚
子孙 。挂冠顾翠缕 ,悬车惜朱轮 。金章腰不胜 ,伛偻 年生活顾虑重重 , 不可能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
入君门 。谁不爱富贵 ? 谁不恋君恩 ? 年高须告老 , 作中去 。而唐代后期 , 尤其是“安史之乱”后所形成
名遂合退身 。少时共 消 , 晚岁多因循 。贤者汉二 的长期积弱不振 ,这也是其原因之一 。
疏 ,彼独是何人 ? 寂寞东门路 , 无人继后尘”。可见 [ 参  考  文  献 ]
任何政策 、法令的贯彻执行都必须有相应的制度措 [ 1 ] 徐天麟 . 西汉会要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57.
施保证其执行 ,否则对部分权高位重者来说只是一 [2 ] 刘日句 , 张昭远 , 贾纬 , 等 . 旧唐书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75.
纸空文 。
[ 3 ] 司马光 . 资治通鉴 [ M ] . 北京 : 古籍出版社 ,1956.
其次 , 从唐代时对高级退休官员除过政治上的
[ 4 ] 王溥 . 唐会要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55.
优遇外 ,在经济待遇上可拿到原俸禄的一半以上 ,有
[ 5 ] 欧阳修 ,等 . 新唐书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5.
些因皇帝的赐敕 ,还可拿到全俸禄和其他赐给物品 。
[ 6 ] 张九龄 . 唐六典 [ M ] . 台北 : 商务印书馆 ,1983.
即此而外 ,还有对其的“侍养”、
“荫补”、
“升转官阶” [ 7 ] 杜佑 . 通典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4.
和“丧葬”
时的优厚待遇 , 这样既完全保证了高官权 [ 8 ] 王钦若 . 册府元龟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8.
贵者们的晚年生活 , 又保证了死亡后可得到安葬的 [ 责任编辑  杜  敏 ]

The Off icial System of Retiring in the Tang Dynasty


XU Zheng2wen
( Editorial Depart ment of t he Journal , S haanxi Norm al U niversity , Xi ’an 710062 , S haanxi)

Absatrct : Retiring of aged officials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 he national systems of administering government
officials since t he ancient times. As early as t he Tang Dynasty , t here were established rules proscribing t he age
and t reat ment of retired officials. According to t hese retiring rules , a retired official should enjoy more t han half
his salary in office , and a medium - or - high - rank might even enjoy some previlidge of“imperial allowance”.
These rules assured t he retired officials’needs for life and prevented t he aging of t he bureaucratic team , but t hey
resulted in t he hereditory system of medium - and - high - rank officialship , seriously affecting t he normal
operation of governmental f unction.
Key Words : society in t he Tang Dynasty ; resign f rom an official post ; retiring system

100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