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清华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年第 6 期 J OU RNAL O F TSIN GHUA UN IV ERSIT Y No . 6  2006


第 21 卷 ( Philo sop 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21

从朱延丰出国案看蒋廷黻
对清华历史学系之改造
梁  晨
( 清华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北京  100084)

  摘  要 : 20 世纪 30 年代的清华大学历史学系 ,在数年之内汇聚了陈寅恪 、


蒋廷黻 、
雷海宗等硕学名师 ,确立
了具有特色的教研方向 ,亦培养出邵循正 、
王信忠 、
何柄棣等一大批日后的著名学人 。清华历史学系一度成为国
内学坛之领风气者 。清华历史学系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 ,与时任系主任蒋廷黻的个人努力密不可分 。蒋氏依照
个人之史学观 ,结合当时中国社会之实际来树立清华史学研究的方向 ,同时精心选拔可造之才以备教研 ,促成了
清华历史学系的发展与繁荣 。朱延丰出国案恰能体现蒋氏的此种努力和用心 。
关键词 : 清华大学 ;  陈寅恪 ;  蒋廷黻 ;  邵循正 ;  朱延丰
中图分类号 : K264. 3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 - 0062 ( 2006) 06 - 0022 - 08

  关于中国现代学术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 学术 所考察的事件固然只是清华大学历史学系建立和
界已有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 , 如陈以爱对北大国 完善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 , 但通过对史事的重建
学门的考察 ,尚小明与蔡乐苏分别对北大史学系 和分析 ,恰可从中看到这一转变的关键环节 ,希望
和清华历史学系课程设置的讨论以及孙宏云对清 本研究能对我们加深对转型的认识有所助益 。
华政治学系的研究均十分深入细致 。①但就此领
域来说 ,仍有相当的开掘空间 ,如历史学科是如何 一 、蒋廷黻到任之前的
从传统的学术体系内置换至蜕变成现代人文社会 清华历史学系
学科的门类仍需继续探讨 , 单就 20 世纪 30 年代
在国内独树一帜的清华大学历史学系而言 , 转型   清华的大学教育开端于 1925 年设立的大学
过程中不仅涉及学术理念及学术目标的转变 , 培 部 ,至 1928 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 , 学校始变更
养方式的改革 , 还牵扯到部分人事纠葛 。近年来 为国立大学 。由此 ,此前的清华国学院面临停办 ,
“知识与制度的转型”成为历史学界的热点 , 本文 清华重新设立文学院 ,并先后创办中国文学系 、

① 这些研究成果分别是陈以爱 《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
: : 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为中心的探讨》,南昌 : 江西教育出
版社 ,2002 年 ; 蔡乐苏 《蒋廷黻与清华大学历史学系课程新模式的建立》
: 《北京社会科学》
, 2004 年第 4 期 ; 孙宏云 《中
:
国现代政治学的展开 : 清华政治学系的早期发展 , (1926 —1937) 》, 北京 : 三联书店 ,2005 年 ; 尚小明 《抗战前北大史学
:
系的课程变革》《近代史研究》, 2006 年第 1 期 。
收稿日期 : 2005 - 12 - 26
作者简介 : 梁  晨 ,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梁  晨 : 从朱延丰出国案看蒋廷黻对清华历史学系之改造 23

国语文系 、 哲学系以及社会学系 , ①此
历史学系 、 刘崇 以及刚从北大毕业的萧一山两位 , [ 1 ] 338 其
为清华历史学系之由来 。 中刘崇 教授西洋史 , 后开设日本史 , [ 2 ] 22 而萧一
1928 年的清华大学还是国内大学中的小字 山主要负责中国史和清史 , 师资可谓十分匮乏 。
辈 ,历史学系也是如此 。在 1925 年以前 , 清华只 后又与外文系合聘钱端升并引进孔繁 开设“史
是中等学校 , 不分科系 , 有中等与高等两科 , 分别 学方法”和“欧洲中古史”。1929 年 , 研究院国学
开设有通史 、 上古文 、中古文 、
上古史 、 中古近代史 门停办 ,原研究院导师陈寅恪为历史学系和中文
以及中国历史等通史性课程 。 [ 1 ] 159 164
尽管于 1925 系的合聘教授 ,自此清华历史学系初具规模 。
年成立的清华国学院及其四大导师已经名扬学 到 1929 年 8 月 , 蒋廷黻来清华历史学系之
界 ,但就 1925 年设大学部时之师资而言 , 却只有 前 ,该系师资力量见表 1 :
表  1

姓名 年龄 籍贯 学历 所任学科职务 专/ 兼 到校时间

陈寅恪 40 江西义宁 哈佛 、
柏林研究院 教授 ,敦煌 、
小说 、
江西诗派研究 , 中古哲 专 1926 年 7 月
学史
孔繁 37 山东滕县 芝加哥大学硕士 教授 ,西洋通史 、
欧洲中古史 、
史学方法 、 专 1925 年 8 月
西洋史学史
刘崇 33 福建闽侯 哈佛大学硕士 教授 ,美国通史 、
西洋近百年史 、
西洋史 专 1925 年 8 月
籍选读
朱希祖 52 浙江海盐 早稻田大学毕业 教授 ,中国文学 、
中国史学史 兼 1926 年 8 月
张星   44 江苏泗阳 哈佛大学 、
柏林大学毕业 讲师 ,中西交通史 兼 1928 年 1 月
李  济 34 湖北钟祥 哈佛大学哲学博士 特约讲师 ,考古学 兼 1928 年 9 月
  资料来源 《国立清华大学教职员名册》
: ( 1930 年度) ,清华大学藏档 ,编号 :122212131 。

  就课程 、 师资以及教研方向而论 ,清华历史学 以及史语所等机构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成了罗


系此时都尚未成熟定型 ,还处在建设发展的初期 。 家伦和清华的期待 。
因此 ,当 1928 年 8 月罗家伦被国民政府任命为清
华大学校长后 ,寻找合适人选来建设一个既有特 二 、朱延丰出国案的由来与经过
色又能和北大 、 燕京 、 辅仁以及南开等高校一较高
下的历史学系便成了罗氏考虑的重要问题 。恰巧 蔡乐苏提出 ,蒋廷黻建设清华历史学系的构
在清华任教并且与罗家伦合开中国近代史课程的 想 ,简要归纳就是重视三多 : 一是多语言 。清华培
郭廷以 ,拿着蒋廷黻编的《近代外交史资料辑要》 养的学生都有四五门语言 , 在国学院的时候还没
向罗氏推荐蒋廷黻 , 罗氏在美国留学时已与蒋相 有这个传统 。二是多学科 。这是蒋廷黻非常自觉
识 ,一说 即 通 , 立 即 写 信 邀 请 蒋 廷 黻 到 清 华 任 的提倡 。必须要在四年里每个年级都选外系的课
教。 [ 3 ] 115
1929 年 8 月 , 蒋廷黻成为清华历史学系 程 。三是多国档案 。蒋对档案花费了很多精力 。
教授并担任系主任之职 。② 他当了五年系主任 , 把原来国学院的一些好的传
蒋氏的到来会给清华历史学系带来怎样的变 统 ,加上当时的新史学 , 使之制度化 , 成为一种规
化 ,如何使清华历史学系在同北京大学 、 燕京大学 则。 [ 4 ] 14 15
此外 ,蒋廷黻也特别重视中外关系史的

① 社会学系原名社会学及人类学系 ,后因不能兼顾 , 对于人类学不再作专门研究 , 故更名为社会学系 。参见冯友兰 《文


:
学院概况》,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 《清华大学史料选编》
: 第二卷 ,北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1 年 ,第 295 页 。
② 蒋廷黻于 1912 年自费赴美留学 , 先后就读于密苏里州派克学堂 、
俄亥俄州奥伯林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 。1923
年春获哲学博士学位 ,旋即应天津南开张伯苓校长之聘 , 回国任教 。蒋氏进南开任历史学教授 , 初仅授西洋史 。1925
年 ,蒋氏的同乡 、
同学 、
同事何廉劝他开中国史的课 ,他便改攻中国近代外交史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4 清华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研究 ,注重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这在朱延丰出国 上书评议会 。12 月 16 日 , 清华大学评议会经过


案上体现得很明显 。 讨论得出结论 “
: 毕业生成绩均在上等以上者推荐
朱延丰 ①出国案发生在 1933 年 11 月 。清华 于评议会一条 ,其在手续上应经系主任之审核 ,非
历史学系在讨论该年资送优秀毕业研究生出国 成绩在上等以上者均必推荐 。 ”[ 5 ] 5 这一意见也意
时 ,朱延丰和邵循正 ②两位毕业研究生的课程成 味着蒋廷黻不推荐朱延丰 , 而只推荐邵循正是完
绩和论文均为优秀 ,皆符合资送出国的条件 ,但是 全符合规定的 ,并无不当 。
历史学系最终只推荐邵循正一人出国留洋 。 [5] 3
这 对于学校最高权威机构评议会的决定朱延丰
个决定让朱延丰非常不满 ,随即他先后向蒋廷黻 、 并不认同 。12 月 19 日 , 朱延丰再一次上书评议
清华评议会及校长梅贻琦申诉 , 最后甚至上书教 会 ,认为蒋损害了其“合法权益”。 [ 5 ] 7 12
同时 ,朱的
育部乃至求助律师 ,准备诉诸公堂 ,从而酿成了轰 情况得到了同级同学的同情 。在其第二次上书评
动一时的朱延丰出国案 。 议会后 ,第一级毕业留校的全体学生联名上书梅
得知未被推荐后 , 朱延丰首先给系主任蒋廷 校长 , 为朱鸣不平 , 希望学校当局重新考察这个
黻写信 , 要求其向校评议会补充推荐自己出国 。 事件 。
朱认为 : 根据研究院的章程“成绩上等的毕业生 , 但这些努力并没能改变评议会的决定 , 评议
得由系主任推荐给评议会”,也就是说只要成绩上 会依旧坚持原先看法 ,没有给朱出国留学的机会 。
等的学生 ,系主任就必须向评议会推荐 ,再由评议 至此 ,朱延丰寄希望于评议会的想法落了空 。得
会从推荐人中进行选择 。但是蒋氏认为朱的想法 不到校长和评议会的支持 , 也就意味着此事在清
是对章程的误解 。研究院章程既云“得由系主任 华校内得到解决已是不可能了 。为了争取到出国
推荐”,亦可“不由”系主任推荐 , 故主任有决定之 机会 ,朱延丰决定求助于校外力量 。于是朱延丰
权 。同时蒋也表示 : 若校长或评议会认为另有解 给教育部递交诉愿书 , 称自己在清华遭受不公平
释 ,须行推荐 ,即可照办 。
[5 ] 3
待遇 ,认为蒋是因为“个人感情的原因”,将对自己
朱延丰对此回复并不满意 。11 月 29 日 , 朱 的意见转移到出国一事上 , 打压自己 。而校长和
延丰给梅贻琦写信 , 提出 “: 顷闻国外研究生已由 评议会又和蒋“互相勾结维护”, 使自己在校内无
各系推荐于评议会 ,但生并未被历史系主任提出 , 法得到公正 。朱要求蒋从评议会中回避 ( 因蒋兼
不胜惊异 ! 查生之成绩 ,足够推荐标准 ,而竟未被 任文学院院长 ,是评议会成员) ,并进而指责蒋“把
推荐 ,不足据何理由 。”同时 , 朱延丰认为 : 据系数 持校务 ,破坏行政”。教育部对此事给予了一定关
同学之意见 “, 得由”之反面为“不得由”而非“不 注 ,但并没有过多干涉 ,只是给清华发去朱递交教
由”。 “得由”系承上文而云 ,盖谓如成绩够上标准 育部的诉愿书并请校方说明情况 。 [ 5 ] 16 22
朱延丰
时 ,始“得主任推荐”, 否则“不得由”。故“得由” 的行动不止于此 , 他还求助于北平著名律师张伯
“不得由” 系依学生成绩而转移 , 而非从一二人之 烈 ,准备必要时诉诸公堂 。张伯烈为此在报纸上
专断 。换言之 ,即应凭客观的条件为前提 ,而不应 发表声明 ,表示支持朱延丰的观点 ,指出蒋廷黻是
由主观的臆断 。故成绩达到“得由”之法律标准 在“玩弄文字 ,摧残学生”。 [ 5 ] 22

时 ,则主任即无法律的理由认为可以“不由”彼推 至此 ,朱延丰留学案就从清华校内走向校外 ,
荐。 [5 ] 3
很快 ,朱又找出研究院章程 , 寻找依据 , 并 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这应是蒋廷黻以及清华校方

① 朱延丰 ,江苏萧县人 。1925 年入清华大学 ,主修历史 ,1929 年本科毕业后任清华大学历史学系助教 , 一年后考取清华


研究院 ,师从陈寅恪 。1935 年考取中英庚款项目 ,入牛津大学林肯学院 (Lincoln College) 深造 ,后前往巴黎大学习欧洲
史 ,并曾在德国波恩大学讲授中国史两年 ,回国后曾任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1969 年病逝台北 。
② 邵循正 (1909 —1973) ,字心恒 ,福建福州人 。1930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政治学系 , 同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专攻中国近代
史 。1934 年赴欧洲留学 ,先后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 、 德国柏林大学研究蒙古史 。1936 年回国 ,曾先后在清华大学 、
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1945 年 ,应聘为英国牛津大学访问教授 。1946 年回国 ,任清华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1949 年后 ,先
后任清华大学历史学系主任 、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梁  晨 : 从朱延丰出国案看蒋廷黻对清华历史学系之改造 25

所未料及的 。不论朱本人的行为是否适当 , 蒋廷 果然 ,陈寅恪表态以后 , 事件遂逐渐平息 , 校


黻的做法确实引发了诸多不同意见和猜测 , 清华 方根据陈寅恪的信件 , 进一步声明历史学系只推
研究生院的章程和操作也暴露出一定的漏洞和 荐邵循正的决定既符合学校规定 , 也是全体教授
偏颇 。 的意见 , 而非蒋一人之独断 , 故维持原先的决定 ,
面对教育部和社会舆论的质问 , 清华方面必 而此后朱延丰也没有再继续提出异议 。
须尽快给出一个准确详细的解释 , 既要解释本校
之规定 ,也要解释为什么历史学系选择邵循正而 三 、从朱案中所见蒋对
未推荐朱延丰 。
清华历史学系改造的措施
就在各界期待事件真相时 , 此案中另一重要
人物 ,朱延丰的导师陈寅恪 ,出面解释了整个事件   作为事件最终解决之关键 , 陈寅恪的表态颇
的原委 。作为清华历史学系最重量级的教授 , 又 可玩味 。陈寅恪一向爱才 , 常为襄助有才之人而
是朱延丰的导师 ,对于选择推荐谁出国 ,陈寅恪一 不惜利用自己的影响 , 多方奔走举荐 。例如曾经
定是有发言权的 ,甚至有相当的决定权 。
是陈寅恪助手的于道泉曾在北海图书馆担任满蒙
陈寅恪在 1934 年 1 月 8 日 ①给梅贻琦的信
藏文书采访编目工作 , 但待遇不高 , 生活颇为窘
中说道 :
迫 。为此陈寅恪多次给傅斯年去信 , 希望能提高
月涵吾兄执事 : 朱君不派出洋事 ,当日教 于道泉的待遇 , 几经周折终得以实现 。
[7 ]
此外 , 陈
授会议时弟首先发表宜只派邵君一人 。廷黻 寅恪还曾经为清华国学院的毕业生们进行过集体
先生时为主席 , 询问大家意见 , 盖无主张 , 迨 举荐 ,包括了戴永祥 、
陈守寔 、
王庸 、
颜虚心 、
刘节 、
弟发表意见后 ,全体赞同 ,无一异议 。弟之主
吴其昌以及谢国桢七位 。
[ 6 ] 18

张绝不顾及其他关系 。苟朱君可以使弟发出
朱延丰为清华创设大学后的第一级毕业生 ,
洋必要之信念者 , 必已坚持力争无疑也 。至
又曾担任历史学系助教一年 , 后经过陈寅恪的严
谓系主任与之有意见 ( 无论其真有与否 ,即使
格考查而被录取为研究生 。由此推想 , 陈寅恪对
有之 ,亦与弟之主张无关涉) “其他教授亦随
,
朱延丰的各方面情况应该是比较了解且满意的 。
同系主任之主张” 者 ,则不独轻视他教授之人
而 1933 年 3 月 23 日 , 朱延丰的毕业初试似乎也
格 ,尤其轻视弟个人人格矣 。总之 ,此次史学
印证了这一点 。陈寅恪认为朱的答卷虽然“精深
系议决只派邵君而不派朱君一事 , 弟负最大
最多之责任 。此中情形经过如此 , 恐外间不 处尚少”,但也“难能可贵”; 朱自清则更是认为朱
明真相 ,特函陈述 。如有来询者 ,即求代为转 延丰“答甚佳 , 大抵能持论 , 剖析事理颇佳”。
[ 8 ] 209

述 ,藉明真相而去误会为荷 。[ 6 ] 150 151 朱延丰的学术能力得到了朱自清与陈寅恪两先生


的认可 。但为什么在推荐留学时 , 陈寅恪却没有
陈寅恪的信对事情的解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
支持他呢 ? 更令人疑惑的是陈寅恪给梅校长的信
用 。此信首先证实选派邵循正而非朱延丰是历史
似乎有点晚 。历史学系做出推荐决定是在 1933
学系教授全体的意见 ,并非蒋本人独断 。其次 ,提
出只派邵而不派朱的人并不是蒋廷黻 , 而是朱的 年 11 月 9 日 ,此后朱延丰两次上书评议会及校长
导师陈寅恪 ,说明其中并不存在蒋个人感情的问 分别是在 11 月 29 日和 12 月 16 日 , 此间该事件
题 ,也就无从论及徇私一事 。同时也说明未派朱 在校内已是闹得沸沸扬扬 。作为朱延丰导师及历
是考虑到其学术能力 ,完全是公正的 。最后 ,由陈 史学系教授的陈寅恪对这一情况肯定是清楚的 ,
寅恪出面 ,也可以促使朱延丰放弃继续纠缠此事 , 此时陈寅恪只要在私下告诉朱延丰这是自己的决
从而使整个事件到此告一段落 。 定和看法 ,就应该不会出现后面的风波 。可是在

① 在清华大学档案馆目录中 ,注明该信成文时间为 1935 年 1 月 8 日 ,但考察整个事件发展并结合《陈寅恪书信集》, 当为


1934 年 1 月 8 日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6 清华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此时段内我们并没有看到陈寅恪的行动 。直到 但蒋氏认为 ,如果有人问 “


: 杨教授 ,你能给学生和
1934 年 1 月 8 日 , 事件早已溢出清华 , 引起了教 我扼要的讲一讲汉代四百年间都发生过什么事 ,
育部及社会人士的注目 , 清华大学和蒋廷黻都面 汉代主要政治 、社会和经济变化如何吗 ?” 他会说 :
临着巨大压力时 ,陈寅恪的信才姗姗来迟地出现 。 “我从未想过这些 。书中没有讨论过这类问题 。 ”
为什么陈寅恪的表态来得如此晚呢 ? 其中是 蒋氏进而说 “
: 本来 , 版本鉴定的目的是要找到一
否另有隐情 ? 之所以说另有隐情 , 是因为有一个 本权威书籍 ,某一本书其所以能有价值是因为它
目前还未被学界关注的问题 , 即作为历史学系学 能使我们获悉某一时期 、 某一阶段我们国家的实
术上最权威和最具资历的陈寅恪同主持系务的蒋 际情形 。但是这个目的反而被人渐渐给忘记了 。
廷黻 ,谁是历史学系的核心 ? 或者说在发展清华 此种研究历史的方法在现在可能已经落伍 , 不能
历史学系 ,确定历史学系教研取向上陈蒋二人是 继续下 去 。我 们 不 能 再 把 时 间 继 续 浪 费 在 这
否存在不一致甚至矛盾呢 ? 如果有不一致 , 那是 方面 。”[ 10 ] 124
否会影响到留学人选的选择呢 ? 因此 ,蒋氏觉得首先要对清华历史学系的师
不论现在我们如何猜测 , 能够肯定的是朱延 资做一次大的调整 “我认为我应该放弃这批旧学
,
丰出国案最终得以解决 ,不仅是蒋氏本人的成功 , 者 ……希望能有一批新人来教历史 。在教书时 ,
也是蒋氏改造清华历史学系的成功 。如果了解了 他们能够告诉我们中国从什么地方发源 , 又向何
蒋氏改造清华历史学系的构想 , 也就能明白为什 处发展 ,最后定居什么地方 。我不声不响的引进
么虽然朱延丰比邵循正高一级 , 而且朱本身就是 一批年轻教授代替原来的老教授 ……我引导这批
清华历史学系本科毕业 ,又留校任助教一年 ,且导 年轻教授开始使用一套新方法”。 [ 10 ] 124
在这个过
师是学界公认的大师陈寅恪 , 却输给了从政治学 程中 , 除了引进一些新教授 , 如雷海宗 、 张荫麟等
系转来的邵循正 。 人外 ,还从清华的学生中挑选可造之才进研究院 ,
对于大学的学系建设来说 , 最重要的当莫过 利用研究院为国家培植历史教研人才 , 内中一部
于师资 、 教学和研究方向了 。教研方向的正确与 分可以满足清华历史学系的需要 。 [ 11 ] 69
邵循正就
否 ,左右了学系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发展 ,而师资不 是蒋氏这项计划中的第一个人选 。除了资送邵循
仅决定了研究方向确立后能否实现 , 还决定了教 正去巴黎深造之外 , 蒋廷黻此后又将王信忠和张
学与培养学生的成败 。透过朱延丰出国案 , 恰能 德昌分别资送东京及伦敦深造 ,学成后返校任教 ,
看到蒋廷黻对清华历史学系改造的构思 。这种构 担任中日关系以及经济史方面的研究和教学 , 为
思 ,用一句话来概括 ,就是在师资上 ,要精挑细选 、 清华历史学系的进一步发展储备了优秀青年
储备人才 ; 在教研方向上 ,要结合时代 ,革新传统 。 人才 。
蒋氏到清华后 , 发现清华历史学系的教授或 人选的确定 ,与蒋氏对历史学系发展方向的
者说传统的中国史学家的治学方法存在着问题 , 设定密不可分 ,方向的设定则源于蒋氏本人的史
“已往我国的史家以治某书开始 , 也以治某书为 学观和对历史学发展的认识 。蔡乐苏认为蒋氏的
终 。结果我们有某书的注疏考证 , 而没有某一时 史学理念表现在五个方面 ,即科学的理念 、 识世知
代或生活的某一方面的专家 。实在治书仅是工具 彼的理念 、
国际平等的理念 、 开放通商的理念和整
学 。我们虽于工具务求其精 , 然而史家最终的目 体现代化的理念 。[ 3 ] 117
蒋氏认为 , 史学研究重在
的是求了解文化的演变”。[ 9 ] 336 337
蒋廷黻认为当 考察一个时代的经济 、政治 、
军事 、
文化 、
社会 、心
时在清华历史学系授课的两汉史权威杨树达就是 理等诸多与国家民族兴衰成败相关的方面 , 一个
这种“研究版本而研究版本 、 为研究古籍而研究古 时代与相接的另一个时代之间的连续性与变异
籍”的典型 。 性 ,以及若干时代的整体发展趋势 。史家的最后
虽然杨树达通晓各种版本的前汉书和后汉 目的是求了解文化的演变 。因此 ,他指出 ,清华的
书 ,他对各种版本真伪的鉴定以及章句解释可以 历史学系为要达到这个目的 , 除兼重西史及社会
说是无出其右者 ,是公认的两本古书的最高权威 , 科学以外 ,设立的课程概以一时代或一方面为研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梁  晨 : 从朱延丰出国案看蒋廷黻对清华历史学系之改造 27

究对象 。 [ 9 ] 337
他在主持清华大学历史学系的五年 人 ,不妨考查 1933 年到 1935 年历史学系研究生
中 , 努力使其史学理念熔铸到历史学系的发展 的论文与资送留学情况 : 1933 年 , 邵循正 , 论文
中去 。 《中法越南关系史末》, 资送巴黎 ; 1933 年 , 朱延
为此 ,蒋氏首先强调外国史的讲授 。蒋氏认 丰 ,论文《突厥事迹考》;1934 年 ,王信忠 ,论文《甲
为中国已经深入国际生活中 , 闭关自守的时期早 午战争之外交背景》,资送东京 ;1935 年 ,张德昌 ,
已过去 ,研究日本和西洋各国历史 ,不过等于认识 论文《清代鸦片战争前中西海舶贸易之研究》, 资
我们的邻舍而已 , 是这个时代我们必须的工作 。 送 伦 敦 ; 1935 年 , 马 奉 琛 , 论 文《 八 旗 兵 制
而且 , 外国史学 , 尤其是西洋史学 , 有许多地方可 考》。[ 9 ] 593 594

资借鉴 。结合中国实际 , 蒋认为清华要提倡日本 可见 ,在 1935 年蒋廷黻离开清华以前 , 历史


史及俄国史研究 。因为日俄两国是我们的近邻 , 学系研究生部虽然有中国中古代史和清史两个研
而以往国人对于日俄的了解也最浅薄 。同时 , 蒋 究科 ,且中古科还拥有陈寅恪这样的史学大师 ,但
也强调史学研究需要新的方法 ,需要具备如政治 、 研究生论文题目则集中在清史 , 而且是清末的中
经济 、
哲学 、
文学 、
人类学等学科知识甚至理工科 外关系史研究上 , 这不能不说是深受蒋氏建设历
方面的知识和方法 。 “多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才 史系的影响 。还有 ,上述研究生中 ,毕业后被选中
能帮助我们了解历史的复杂性 、 整个性 ,和帮助我 资送出国留学的邵循正 、王信忠和张德昌 ,他们的
们作综合工夫”。
[ 3 ] 118
研究方向分别是中法越南关系 、 中日关系以及中
从这样的想法出发 , 蒋氏希望能从清华历史 西关系 ,这和蒋氏一再强调研究外国史 ,研究中外
学系的学生中寻找具备多学科知识与语言基础 , 关系问题是完全切合的 。因此 ,从这个角度讲 ,不
有良好史学能力的学生去从事新学科的研究与教 论朱延丰和邵循正相比学术能力有无差别 , 也无
学 。他说 , 就我所知 ,1930 年我们中国尚没有日 论陈寅恪对朱延丰是否满意 , 蒋廷黻主持下的清
本、苏俄 、
蒙古 、 泰国 、
越南等国家的历史专家 “一, 华历史学系选择邵循正都是必然之举 。而朱氏要
旦我发现一个青年 , 认为他可以研究上述某一国 想出国 , 最 后 也 只 能 是 通 过 中 英 庚 款 考 试 来
历史的话 ,我就说服他在研究院学习相关的语文 。 实现 。
[ 11 ] 70

如果他在研究院成绩好 , 我就设法推荐他到国外
去深造”。[ 10 ] 130
四 、改造之后的清华历史学系
由此 ,蒋氏选择邵循正而非朱延丰就可以理
解了 。朱延丰一直在历史学系读书 、工作 ,并不具 蒋廷黻的史学观及其改造清华历史学系的构
备良好的社会科学知识背景 。邵循正则不同 , 他 想 ,自然也有不甚合理的地方 。例如他过于贬低
是清华政治系毕业 , 本科主攻的就是国际法和国 传统史学研究的方法 ,认为不过是“治史书而不是
际关系 , [ 12 ] 486 转入历史学系研究部后 , 成绩又非 治历史”,甚至对于国文系里所设《左传》《、史记》
常突出 。朱延丰跟随陈寅恪先生 ,主攻突厥研究 , 等课程 ,他也不认为是历史学系学生所应当兼修
而邵循正的硕士论文则是做中法越南问题研究 , 的 。陈之迈就认为这一想法“研究近代史固无大
完全是中外关系领域 ,更符合蒋氏的想法 。同时 , 碍 ,研究古史恐怕就有的地方行不通了”。 [ 2 ] 23

资送 法 国 留 学 , 邵 氏 比 朱 氏 更 具 备 语 言 优 即便存在一些偏颇 , 我们也不能不承认蒋氏此举
势。[ 12 ] 486
这样 ,选择邵循正而不是朱延丰就是一 将新的史学观 、史学教育方法引进到清华 ,甚至国
种必然了 。① 内 ,将国外史学观与中国时代特色相结合 ,促进了
实际上蒋廷黻要选择的并不仅仅是邵循正一 清华历史学系的发展 。

① 曾长期担任邵循正助手的张寄谦就曾谈道 “
: 蒋廷黻对邵循正一生的学术道路影响甚巨 ,不仅体现在治学方法上 ,也体
现在学术发展的前途上 。 ”
参见张寄谦 《邵循正史学成就探源
: —
——写在〈素馨集〉出版之前》《近代史研究》
, 1994 年第 6
期 ,第 176 页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8 清华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在蒋廷黻的领导下 , 清华历史学系兼重中外 等 ,不过这些课程历年都有变动 。谭其骧所开的


历史 ,兼采中外史学研究方法以建立综合研究历 中国地理沿革史 , 与张星  的中西交通史都成为
史的中心 ,选拔培养了一批青年学生分别研究各 经常开设的专史 。同时 , 历史学系的学生还可到
方面专史 。1936 年邵循正回国 , 被聘为清华大学 别的系去选修课程 ,如国文系的中国文学史 、哲学
历史学系讲师 , 讲授蒙古史 。中日关系方面有王 系的中国哲学史 、政治系的中国宪法史 ,等等 。
信忠 ,中俄关系方面确定为朱庆永 ,经济史方面有 经过蒋廷黻的精挑细选 、 储备了一批优秀人
张德昌 ( 稍晚有梁方仲 ) , 清史方面确定为张荫麟 才以及结合中国时代之特色 , 为清华历史学系确
( 稍晚明史方面有吴晗) 等 。
[ 12 ]490
定了新的教研取向 , 使得这个时期的清华大学历
蒋氏在 1935 年离开清华前后 ,历史学系的主 史学系师资强大 ,教研创新 ,与当时北大 、
燕京 、

要阵容为 : 中国通史及古代史为雷海宗 ,隋唐史为 仁等校的历史学系相比较 , 既独树一帜又实力超
陈寅恪 , 元史为姚从吾及邵循正 , 明史为吴晗 , 清 群 。例如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自朱希祖长系以后 ,
史为萧一山 ( 北大教授兼任) ,近代史为蒋廷黻 ,西 延及蒋梦麟代理系主任 , 以及随后西洋史专家陈
洋史有刘崇 及张贵永 ,欧洲史为孔繁 ,日本史 受颐继任系主任 ,世界史也得到了极大发展 ,课程
为王信忠 ,俄国史为噶邦福 。 中有关世界各国历史的科目达到 20 余种 。除了
表 2 列出了 1937 年以前清华历史学系专任 分段讲授的西洋史或欧洲史外 , 还有西洋中古民
教师的开课情况 , 由此可见历史学系发展的主要 族迁移史 、
中亚民族史 、希腊文明史 、
外国地理 、西
面貌 。 方各国国别史 、德意志与意大利近代史 、 西洋史学
史、西洋史籍举要 、西洋史学名著选读 , 还有世界
表  2
史择题研究 、西洋近世史择题研究 ,以及科学思想
蒋廷黻 近代中国外交史 , 近代中国百年史专
史、 思想自由发达史 。但是 ,北大世界史研究的方
题研究
向 ,与当时中国实际多少有些脱节 ,使得北大世界
刘崇 西洋通史 、
西洋 19 世纪史 ( 英国史暂
史的教育 ,一直侧重于史学基本知识的灌输 ,史学
不开班)
系学生大多是以外文原本为教科书或教学参考
陈寅恪 ( 中国 魏晋南北朝史 、
隋唐史 ( 轮流开班 ) 、

文学系合聘) 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
书 ,但受外语水平制约 ,不免一知半解 。至于世界
史的学术研究 ,由于原始资料的匮乏 ,基本上无从
孔繁 欧洲中古史 ,欧洲近代史初期 、 欧洲宗
教改革时代史 ( 轮流开班 ,后两者) 谈起 。[ 13 ] 55 56

此前由清华毕业留美 , 于 1934 年返回清华


噶邦 福 ( J . J . 希腊史 、 罗马史 ( 轮流开 ) , 俄国通史 、
Gapanovich) 俄国近代史 ( 轮流开 ) , 欧洲海外发展 任教的陈之迈看到这个新的历史学系 , 不由地
史 ( 暂不开) 说“
: ( 历史系 ) 气派完全不同了 。廷黻主持清华
张荫麟 宋史 ( 暂不开) ,教育部委托研撰《中国 历史系的计划是使中国历史每一个时代都有专
(哲学系合聘) 史纲》 门学者教授和研究 , 而外国史方面则特别注重
雷海宗 中国通史 , 中国上古史 、
秦汉史 ( 轮流 中国两个邻邦 ———俄国与日本 。这是他远大的
开) ,史学方法 理想 ,而竟能在几年中实现了大部分 , 这是令人
邵循正 蒙古史 、
中国近代外交史专题研究 十分敬佩的 。这个历史系的阵营堪称当时海内
王信忠 日本通史 、
近代中日外交史 第一 ,我想是没有多少疑问的 。 ”[ 2 ] 24 当时在历史
吴晗 明史 、
明代社会史 、
清史 ( 协助教研)
学系求学 , 后来成为著名史学家的何柄棣则认
  资料来源 《清华大学史料选编》
: 第二卷 , 北京 : 清华 为“
: 回想起来 , 在三十年代的中国 , 只有清华的
大学出版社 ,1991 年 ,第 338 —348 页 。
历史系 , 才是历史与社会科学并重 ; 历史之中西
另外 ,一些有关中国的专史 ,例请外校学者充 方史 与 中 国 史 并 重 ; 中 国 史 内 考 据 与 综 合
任兼任讲师分别开课 。1934 年所开课程有钱穆 并重 。
”[ 11 ] 70
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
陶希圣的中国社会史 ,等 朱延丰出国案中所折射出的蒋廷黻改造清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梁  晨 : 从朱延丰出国案看蒋廷黻对清华历史学系之改造 29

华历史学系的措施 , 也说明了当时的清华历史 建立 [J ] . 北京社会科学 , 2004 , ( 4) .


学系至少在发展设计上是以系主任蒋廷黻为核 [ 4 ] 蔡乐苏 . 清华国学研究院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 —
——

心 。他在清华正式改建大学以后最稳定的这个 纪念清华学校研究院成立八十周年讨论纪要 [J ] . 博
览群书 , 2005 , ( 8) .
时期内对历史学系之师资和教研取向都做了关
[ 5 ] 国立清华大学研究院推荐毕业生出国研究和朱延丰
键的调整和改革 , 使得清华历史学系成为国内
案与国民政府教育部的来往文书 [ A ]. 清华大学藏
顶尖的独具特色的历史教学与研究机构 。20 世
档 , 编号 : 12221253.
纪 30 年代清华历史学系的人才 、 教研取向已比 [ 6 ] 陈寅恪 . 书信集 [ M ] . 陈寅恪 . 陈寅恪集 [ C ] . 北
国内他校更均 衡 、 合理 、完备 。“课程 模式略 同 京 : 三联书店 , 2001.
美 国 哈 佛 、哥 大 等 一 流 大 学 , 不 过 具 体 而 [ 7 ] 李健 明 . 逢 人 说 项 的 陈 寅 恪 [ N ] . 中 华 读 书 报 ,
微”。 [ 11 ] 70
蒋廷黻日后在回忆录中充满自豪但又 2004 —03 —04.
不无遗憾地谈道 :“不是因为战争爆发 , 我们循 [ 8 ] 朱自清 . 朱 自 清 日 记 [ M ] . 南 京 : 江 苏 教 育 出 版

此途径继续努力下去的话 , 我坚信 : 在十年或二 社 , 1998.


[ 9 ]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 . 清华大学史料选编 : 第 2 卷
十年之内清华的历史系 , 一定是一个名副其实
( 上) [ M ] . 北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1991.
的 ,全国唯一无二的历史系 。 ”[ 10 ] 124 125 清华历史
[ 10 ] 蒋廷黻英文口述 . 蒋廷黻回忆录 [ M ] . 谢钟琏译 .
学系及蒋廷黻这种社会科学 、 中西历史兼容并
台北 : 传记文学出版社 , 1979.
包的眼光与策略 , 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由中国人 [ 11 ] 何柄棣 . 读史阅世六十年 [ M ] . 香港 : 商务印书馆 ,
自我建设的典范历史学系的雏形 。 2004.
[ 12 ] 张寄 谦 . 素 馨 集 [ M ]. 北 京 : 北 京 大 学 出 版
参考文献 : 社 , 1993.
[ 1 ]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 . 清华大学史料选编 : 第 1 卷 [ 13 ] 郭卫东 , 牛大勇 .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简史 [ M ] . 北
[ M ] . 北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1991. 京大学历史系 , 2005.
[ 2 ] 陈之迈 . 蒋廷黻的志事与平生 [ M ]. 台北 : 传记文学
出版社 , 1967. ( 责任编辑 : 王丰年)
[ 3 ] 蔡乐苏 . 蒋廷黻与清华大学历史学系课程新模式的

JIANG Ting2f ugs Ref ormations to the History


Department of Tsinghua University
L IAN G Chen
( S chool of H um anities an d S oci al S ciences , Tsi n g h ua U ni versi t y , B ei j i n g 100084 , Chi na)

Abstract : There was a influx of many famo us scholar s to t he Histo ry Depart ment of Tsinghua U ni2
versit y during 1930s , which led t he field in History teaching and research. Many o ut standing graduates
such as S HAO Xun2zheng , WAN G Xin2zho ng and H E Bing2di , were t rained in t his Depart ment during
t his period. J IAN G Ting2f u was t he key character who bro ught t he success to t he History Depart ment of
Tsinghua U niversit y. He changed t he researchf ul emp hases of t he Depart ment according to co mbining
t he West history co nceptio n wit h Chinese act ualit y. Thro ugh t he case abo ut ZHU Yan2feng st udy a2
broad , we can find J IAN G Ting2f ugs t ho ught and effort .
Key Words : Tsinghua U niver sit y ; C H EN Yin2que ; J IAN G Ting2f u ; S HAO Xun2zheng ; ZHU Yan2
feng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