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唐宋之际里正的变迁

梁建国
( 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 ,北京 100732)

摘要 : 唐贞观九年设置的乡长 、 乡佐 ,贞观十五年就废罢了 。但乡仍是县以下的一级区划 , 其功能


即是通过“里正”来体现 。从唐中后期开始 , 里正的职责范围不断缩小 , 不仅治安事务由耆长来负责 ,
财税方面的事务虽然和唐代大体一致 , 但也增配了户长和乡书手来共同完成 。在北宋前期里正的职
责经历了一个转移的过程 ,由最初在乡村承担催税和圈派差役等事务 , 转而被派往州县承担衙前 , 直
到至和年间被彻底废罢 。
关键词 : 唐代 ; 北宋前期 ; 里正
中图分类号 : K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 6320 ( 2008) 02 - 0026 - 05

  近年来 ,对于乡村基层社会的研究已经成为史学 有两种设置 ,一种为乡长 、 乡佐 、里正 ; 另一种为父老 、


界的热点问题之一 。从唐代到北宋初期 ,作为乡役人 望乡 、 耆寿等 。后者只是作为唐王朝颁赐给乡村年高
的里正一直是政府对乡村实行管理的主要执行者之 德劭者的荣誉称号 , 这是政府尊老敬贤 , 借以教化乡
一 ,其在基层社会的作用举足轻重 。目前 ,孔祥星 、 赵 民的一项举措 。这些老年人并不承担乡村行政事务 ,
吕甫 、李浩 、 杨廷炎等先生已有数篇探讨唐代的里正 而执行政令的主要成员则是乡长 、 乡佐和里正[3 ] 。
论文发表 。对宋代里正 《东方杂志》
, 第 40 卷第 20 期 乡长 、 乡佐存在的时间很短 ,贞观九年设置 , 贞观
费海玑的《宋代之里正制及所牵涉之诸问题》《东洋 , 十五年就废罢了 。乡长 、 乡佐的废罢是否就意味着乡
学报》 1952 年第 34 期河上光一的《宋初的里正 、 户长 、 一级区划的终结呢 ? 有学者认为 “ , 里是名副其实的
耆长》有所论述 。但是 , 对于里正在唐宋之际这一跨 基层政权机构 ,是直接统治人民的权力机关 , 唐代封
朝代的变迁 , 学界的研究还鲜有专门论述 。客观上 建统治者是通过里来实现其阶级统治 ,贯彻它的各项
讲 ,唐宋时期的乡村制度处于一个转折阶段 , 里正的 政策法令的”[4 ] 。
职责等曾发生重大转变 ,以至于在至和年间被彻底废 笔者认为此说值得商榷 。 《唐会要》载开元十八
罢 ,其前因后果实为复杂 。笔者不揣浅陋 , 拟对里正 年十一月敕中有“诸户籍三年一造 ,起正月上旬 , 县司
责手实计账 , 赴州依式勘造 , 乡别为卷”[5 ] 卷85《籍账》 。
( )
在唐宋之际的变迁做初步的探讨 , 不当之处 , 敬请方
家批评指正 。 这表明 ,县之下户籍的编造是以乡为单位来进行的 。
《新唐书・食货志》载 “ : 凡田 ,乡有余以给比乡 , 县有余

以给比县 ,州有余以给近州 。 ”
“凡里有手实 ,岁终具民
宋代史籍在提及本朝乡役人时 , 常有“宋因前代 之年与地之阔狭 , 为乡账 , 乡成于县 , 县成于州 , 州成
之制”[1 ] 卷177《役法上》 “
, 国朝循旧制”[2 ] 卷12《职役一》 的记 ”[6 ] 卷51《食货》 这也说明 , 乡仍是县以下的一级
( ) ( ) ( )
于户部 。
述 。因此 ,欲探讨宋初的里正 ,须追溯其在唐 、 五代时 区划 ,承担着县之下的各项相关职能 。那么其职能是
期的演变轨迹 。据杜佑《通典》卷 33 所载 “ : 大唐凡百 由谁来承担的呢 ?
户为一里 ,里置正一人 ; 五里为一乡 , 乡置老一人 , 以 《唐律》第 4 卷《户婚律》规定 “ : 诸里正 , 依令授人
耆年平谨者县补之 , 亦曰父老 。贞观九年 , 每乡置长 田 , 课农桑 。若应受而不授 , 应还而不收 , 应课而不
一人 ,佐二人 ,至十五年省 。 ”
《旧唐书・太宗纪》也载 , 课 ,如此事类 ,违法者 , 失一事笞四十 ( 注略) , 三事加
贞观九年三月 ,每乡置长一人 , 佐二人 ; 十五年“十一 一等 ; 县失一事笞三十 ,二十事加一等 ; 州随所管县多
月壬戌 ,废乡长”。 《唐会要》卷 59 载 “
: 开元二十九年 少 ,通计为罪 ( 注云 : 州县皆以长官为首 , 佐职为从) 。
七月十七日 ,每乡置望乡 ……并取耆年宿望 , 谙识事 各罪止徒一年 , 故者各加二等 。 ”从这条律文来看 , 收
宜 ,灼然有景行者充 。天宝十二载七月十三日敕 , 诸 授均田和课农桑等工作在县级以下的执行是由里正
郡父老 ,宜改为耆寿 。 ”以上种种材料反映出唐代乡村 来负责的 。 《唐律疏议》引《田令》说 “ : 应收授之田 , 每

收稿日期 :2007 - 10 - 29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项目“宋代乡村管理体制研究”
的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 :01BZS007 。
作者简介 : 梁建国 (1978 — ) ,男 ,河南省孟州市人 ,历史学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主要从事宋史研究。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008 年第 2 期               梁建国 : 唐宋之际里正的变迁                    
・2 7 ・

年起十月一日 ,里正预校勘造簿 , 县令总集应退应受 唐初的治安功能已经丧失 。像唐初设有村正一样 , 后


之人 ,对其授给 。 ”里正直接和县令发生工作关系 , 中 唐统治者还重新委任乡村有力阶层管理基层事务 。
间没有别的环节 。可见 , 在乡村真正发挥作用的是 长兴 2 年 ( 930 年) ,后唐政府下令诸道观察使“于属县
每村定有力户一人 , 充村长”[9 ] 卷448《长兴二年六月诏》 , 负
( )
里正 。
分析和研究吐鲁番、 敦煌文书的学者均发现 : 很 责村中行政事务 。关于乡书手的最早记载可追溯到
多簿籍和文牒都是以乡为中心制作或申报的 , 但牒辞 后唐天成四年 ( 929 年) 。 《五代会要》卷 19 载 “ , 户部
结尾往往由一个里正签名或者有几个里正联合签署 , 奏三京邺都诸州府逐年所征夏秋租 ,兼盐曲折征诸般
如: 钱谷 ,先定格流如后 ,若限满后 ,十分中系欠三分以上
  合当乡新旧 ( 口良贱见输白丁) ……里正阴 者”“乡里正
, 、孔目 、 书手各徒二年 ,仍配重役”“ ; 十分
曹曹 、里正李 ( 下缺) 里 ( 下缺) ; 牒仅通当乡去年 中 系 欠 二 分 者 ”,“乡 里 正 、孔 目 、书 手 等 杖 八
十”[10 ] 卷19《县令上》 。可见 , 在后唐里正已配备了乡书
( )
( 下缺) ……里正李义感 。
当乡元无此色民娶妻妾可显谨牒 ……里正 手协助其催征赋税 。
王定牒敦煌乡里正董靖 。 关于户长的最早记载见于《新五代史》卷 66《楚
当乡所通欠地丁并皆据实 ……里正阕职官 世家第六・周行逢》。周行逢的妻子严氏“岁时衣青衣
民田见种麦 ……里正汜素牒 。 押佃户送租入城”。行逢劝她说 :“吾贵矣 , 夫人何自
文牒都称呼以“当乡”, 署名者却是里正 。对此 , 赵吕 苦邪 !”严氏曰 “ : 公思作户长时乎 ? 民租后时 , 常苦鞭
甫先生认为 “唐代乡一级政权机构的籍账都是在乡
, 扑 , 今贵矣 , 宜先期以率众 , 安得遂忘垄亩间乎 !”可
长官直接监督下由一批杂任 、 里正协同斟酌编成的”。 见 ,十国的楚设置有户长 。
但是贞观十五年乡长 、 佐废罢之后 , 乡的事务实际就 到了后周显德五年 ( 958 年) 朝廷下诏 :
是由里正来负责的 , 里正和县府之间并不存在“乡长   诸道州府令团并乡村 , 大率以百户为一团 ,
官”。县府下达政令 , 实现其对乡村人户的管理是以 每团选三大户为耆长 。凡民家之有奸盗者 , 三大
乡为单位来贯彻的 ,而乡一级的行政功能由里正来承 户察之 ; 民田之有登耗者 ,三大户均之 ,仍每及三
[2 ] ( 卷12《职役一》
) [9 ] ( 卷486《邦计部・户籍迁徙》 )
担 。因而应该把里正看做乡一级的负责人 ,不能因为 载 ,即一如是 。
“里正”带有个“里”字就认为里正是里的负责人 。这 这样 ,后周政权对乡村人户进行了重新整顿 , 以百户
正说明乡一级区划仍具有行政意义 ,只不过其功能不 为一团 ,作为乡村行政单位 , 每团选三大户充耆长管
是通过原来的“乡长 、 佐”,而是通过“里正”来体现的 。 理本团的事务 。这也从侧面说明后周时里正的维护
关于里正在唐代的设置 《 , 通典》卷 3《食货三》 治安等方面职能已经废弛 ,因此才需要重新设置耆长
载 “大唐令诸户以百户为里
, ,五里为乡 ,四家为邻 , 三 来承担相应的职责 [11 ] 。
家为保 ,每里置正一人”, 里正的主要职责乃“按比户

口、 课植农桑 、 检察非违 、催驱赋役”。对于唐代里正
问题 ,除了孔祥星 、 赵吕甫之外 , 李浩也有专文论述 , 关于户长 、 乡书手与里正的关系 , 在五代的史料
大致认为 ,里正的任用 、 考核和职掌运作都由县级政 中未见相关记载 。但从不少宋代的材料看 ,至迟到了
权直接管理[7 ] 。其选派标准是“勋官六品以下 、 白丁 北宋初 ,户长已是作为里正的副贰 , 乡书手作为里正
清平强干者”。 的下属 。 《赤城志》卷 17 载 :
杨廷炎先生还认为里正从唐中期以后有一个逐   建隆初 , 里正、 户长掌课输 , 里正于第一等
渐瓦解的过程 ,在唐初均田制比较能够推行 , 因此里 差 ,户长于第二等差 ,乡书手隶里正 ,于第四等差。
正制度还能够实现 。但自武则天时期 ,均田制便开始 从这条材料也可以看出里正、 户长和乡书手的户等。太
破坏 ,在农村中贫富两极化逐渐发展 ; 豪强地主兼并 宗淳化五年 (994) 三月 ,又专门重申了差派里正、 户长的
之风日炽 ,而无田主户逃亡亦日多 ,结果 ,农村中的清 户等标准“诏两京诸道州府军监管内县
, ,自今每岁以人
平白丁数目便日少 。另一方面 , 自武后时起 , 朝廷开 丁物 力 定 差 , 第 一 等 户 充 里 正 , 第 二 等 户 充 户
始滥发勋阶 ,勋官数目越来越多 ,其特权相应减少 , 其 长”[12] (卷35) 。但考虑到各地的实际情况 , 并不是一成不
[13] (卷17
《奏里正衙前事》 )
劳役却越变越重 , 社会地位也就日见低落 。此时 , 由 变的“乡狭户少者
, ,至差第三等充” 。
他们来担任统治地方的职责 , 就未必能胜任自如了 。 关于里正的任职期限 ,我们先看看时知并州的韩
到了玄宗时期 ( 712 ~ 756 ) , 农村中土地兼并更为炽 琦的上疏 :
烈 ,而逃户亦日益增多 , 里正之役也更为困苦 。乡村   州县生民之苦无重于里正衙前 ,兵兴以来残
中的有力户不愿担当里正之役 ,结果只能由贫弱户勉 剥尤甚 ……每乡被差疏密与赀力高下不均 , 假有
强承担 ,他们自然无能力负起统治乡村的责任 , 于是 一县甲乙二乡 , 甲乡第一等户十五户 , 计赀为钱
唐朝 透 过 里 正 来 掌 握 乡 村 的 统 治 体 制 也 就 逐 渐 三百万 ,乙乡第一等户五户 ,计赀为钱五十万 , 番
瓦解[8 ] 。 休递 役 , 即 甲 乡 十 五 年 一 周 , 乙 乡 五 年 一
[12 ] ( 卷179)
但是 , 从现存唐代的史料来看 , 里正在五代时依 周。
然存在 。不过 ,其职能范围已缩小 , 主要是负责催征 可见 “甲乡第一等户十五户”
, “
, 甲乡十五年一周”;
赋税 ,而且出现了户长 、 乡书手与里正共同负责 ; 其在 “乙乡第一等户五户”“乙乡五年一周” , 。从中可以看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8 ・ 南 都 学 坛                  2008 年第 2 期  

出里正为一年一替 。 漏户口者 , 一口笞四十 , 三口加一等 , 过杖一百 , 十口


关于里正的佥选范围 ,正如夏维中先生指出的那 加一等 , 罪止徒三年”[18 ] ( 卷12《户婚律・脱漏增减户口》) 。里正
样 “里正早在唐代中后期就已开始兼具乡职的职能
, 。 案比户口 ,攒造簿书 ,随时申报增减脱漏户口 , 便于上
通过五代及北宋初年的改革 ,里正一职已由原来的以 司及时掌握人口变动情况 ,进而实现赋税的征收和差
里佥选而改为以乡佥选”[14 ] 。笔者认为此说是有道 役的征派 。否则 , 若里正查核户口失实或失职 , 不觉
理的 。 脱漏或妄脱漏增减 ,政府将严厉惩处 。
关于里正的设置人数 , 司马光曾说“曩者每乡止 3. 劝课农桑 。 《宋刑统》规定 :“诸里正依令授人
有里正一人”[15 ] 卷38《衙前 子》 。如果孤证难以令人信
( )
田 ,课农桑 ,若应受而不授 ,应还而不收 ,应课而不课 ,
服 ,让我们从户长的设置人数来加以旁证 ,见表 1 。 如此 类 违 法 者, 失 一 事 笞 四 十, 三 事 加 一
表 1  宋初户长人数设置表 等。 ”[18 ] ( 卷13《户婚律・课农桑》) 宋初 ,统治者十分重视恢复农
县名 乡数 户长数 业生产 ,从法律上规定里正必须刻意农桑 , 不得失一
事 ,违者笞 。太宗时 , 为了不误农时 , 适时耕种 , 在乡
闽县 12 21
里内部实行调剂 , 特地推选能勤稼穑 、 谙会种植者为
连江 7 11
农师 ,与里正 、 耆户长一道督促农业生产 。“凡谷 、 麦、
侯官 10 28 麻、 豆、 桑、 枣、 果实 、 蔬菜之类 ,但堪济人 ,可以转教众
长溪 4 11 多者 ,令农师与本村里正 、 村耆相度 ,具述土地所宜及
长乐 4 8 其家见有种子 ,某户见有阙丁 ,某人见有剩牛 , 然后分
给旷土 , 召集余夫 , 明立要契 , 举借粮种 , 及时种莳 。
福清 7 16
……惰 农 务 为 饮 博 者 , 里 胥 与 农 师 谨 察 教 诲
古田 4 11 之。 ”[19 ] 《食货》1之16) 水利灌溉乃农田之急务 , 里正须亲
(

永福 3 4 自管理 。知怀州许衮上言 :“今据河内县里正申超等


闽清 2 4 分析到 ,缘河两岸使水二十村 ,二百二十五户 , 浇得田
”[19 ] 《食货》7之4) 里正还必须保证所
(
土约六百八十余顷 。
宁德 3 6
辖地区内土地不得荒芜 , 设若遇上自然灾害 , 须及时
罗源 3 6
申报县里 。“诸部内田畴荒芜者 ,以十分论 ,一分笞三
怀安 9 16 十 ,一分加一等 ,罪止徒一年 。 ”“诸部内有旱涝 、 霜雹 、
  弄清宋初一乡设置户长的额数虽然没有找到直 虫蝗为 害 之 处 , 主 司 应 言 而 不 言 , 及 妄 言 者 , 杖 七
”[18 ] 卷13《户婚律・旱涝霜雹虫蝗》
( )
接的史料记载 ,但是从《淳熙三山志》的相关记载可以 十。
做出推断 。这组数据是熙宁年间闽州地区各县的乡 4. 圈派州县差役和差科 。这是个值得注意的问
数和户长数 。分析乡数和户长数的关系可以发现 , 每 题 ,后文将专门展开论述 。
乡设置的户长少于三名 、 多于一名 ,一般在两名左右 。 《宋史》卷 177《食货上五》载 “ : 宋因前代之制 ,以衙
这是至和年间“增差户长”之后的数据 。因为至和初 , 前主官物 , 以里正、 户长、 乡书手课督赋税 , 以耆长、 弓
[1] (卷177《食货上五》
“罢里正 , 增差户长”[16 ] 卷14《耆户长保正副》 , 那么 , 至和之
)
( )
手、 壮丁逐捕盗贼。 ” 《云麓漫钞》卷 12 也
前户长的名额势必会少于两名 。户长作为里正的副 载 “国初
: ,里正、 户长掌课输 ,乡书手隶里正 ……耆长掌
”[17] 卷12《国朝州郡役人之制》
( )
贰 ,而且在里正承担衙前的时候代其催税 , 因而每乡 盗贼烟火之事 ,其属有壮丁。
均会设有 。由此 ,可以推断每乡可能设置一名户长 。 这说明宋初乡村存在着两个体系的管理组织 , 一
里正的副贰户长一乡还不超过两名 ,里正的数额 个是以“里正 、 户长 、 乡书手”为主体的财税体系 , 一个
也不可能超出此数 。 是以“耆长 、 壮丁”为主体的治安体系 ,两者各司其职 。
根据现存史料考察宋初的里正在乡村事务中承 而对于劝课农桑 、 招抚流亡等事务往往是由里正 、 户
担的职责 ,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 长、 耆长 、 乡书手等共同来负责 。比如 , 太宗时 , 为了
1. 催征赋税 。“国初 , 里正 、 户长掌课输 , 乡书手 不误农时 ,适时耕种 ,在乡里内部实行调剂 ,特地推选
[17 ] ( 卷12《国朝州郡役人之制》
隶里正 。 ”
)
里正 、
户长 、乡书手要 能勤稼穑 、 谙会种植者为农师 ,与里正 、 耆户长一道督
促农业生产 [19 ] 《食货》1之16) 。
(
完成作为封建政府经济命脉的赋税的催征任务 。里
正、 户长 、乡书手为了履行其催税职责 , 必须做到两 总的来看 ,从唐中后期开始 , 里正的职责范围是
点 : 定数 ,所催赋税不得少于政府所规定税户应缴纳 在不断缩小 ,不仅治安事务由耆长来负责 , 财税方面
的数目 ; 定期 ,所催二税及其他杂税必须在规定的期 的事务虽然和唐代大体一致 ,但也增配了户长和乡书
限内催征完毕 。 手来共同完成 。
2. 攒造户口 、 租税账簿 。建立户籍制度不仅是政 这一变化的原因何在呢 ? 笔者认为 ,这与唐宋之
府控制人户的有效手段 ,而且是轮充差役的依据 。宋 际乡的合并不无关系 。自唐到宋 , 乡 、 里的性质发生
初 , 政府十分重视户口 、 户籍问题 。宋初 , 以后周《显 了变迁 。唐初 ,乡 、 里是按照“百户为一里”“ , 五里为
德刑统》为基础别加详定而成的《宋刑统》, 从法律上 一乡”的原则来编排的户籍单位 。历经唐末 、 五代的
规定“里正之任 , 掌案比户口 , 收手实造簿书 , 不觉脱 变迁 , 乡 、 里均已失去其人户控制的功能 。北宋的人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008 年第 2 期               梁建国 : 唐宋之际里正的变迁                    
・2 9 ・

口不比唐初少[20 ] ,但乡的数目较之唐代大为减少 ( 以 实 ,差科摊派不均 , 这客观上杜绝了里正在安排乡村


京兆府各县为例 ,见表 2) ; 因而一乡所辖的户数必定 差役过程中作弊的可能 。比如建隆元年 ( 960 年) 十
远远超过唐初的 500 户 。 月 “据诸道所具版籍之数
, ,升降天下县望 。 ……三年
表 2  京兆府唐宋各时期乡数对照表 一责户口之籍 , 别定升降”[12 ] 卷1) 。政府通过适时地
(

( 此表参考了王棣《宋代乡里两级制度质疑》 所列的表格) 调整户等 ,加强对户籍的管理 , 进而使得差役的摊派


乡数 有客观公平的依据 ,杜绝里正在圈派差役时的随意妄
为 。建隆三年 ( 962 年) “ , 诏县令佐检察差役 , 务底均

县名 《唐天宝 唐代《太 宋太平兴 宋熙宁时 平 。或有不当者 , 许民自相纠举”[12 ] 卷3) 。由县令佐
(
号 初年地志 国时《太平
平寰宇记》 《长安志》 直接对乡村差役进行监督检察 ,减少里正作弊的可能
残卷》 寰宇记》
性 。开宝元年 ( 968 年) , 下诏县令佐在检定苗税 , 安
1 万年 62 45 7 7 排差役 , 征 收 赋 税 , 判 决 刑 狱 的 过 程 中 , 要 力 求 公
平 [12 ] 卷9) 。开宝四年 ( 971 年) 春正月 ,下诏“诸州府并
(
2 长安 79 59 6 6
3 咸阳 20 20 5 5
置形势版簿 ,令通判专掌其租税”, 以约束“职役户负
恃形势 ,输租违期”[12 ] ( 卷12) 与朝廷分割税租的倾向 。
4 兴平 24 20 6 6
通过以上种种措施 “ , 科禁渐密 , 凡差户役 , 皆令
5 武功 20 14 4 4 佐亲阅簿书 ,里正代纳逃户税租及应无名科率 , 亦有
6 三原 24 24 14 12 未曾催纳 ,已勾集上州主管纲运”[12 ] ( 卷179) 。可见 , 在
7 雩县 34 24 5 5 县府采取了严密的监督手段之后 ,里正催税造簿过程
中纳贿作弊 、 中饱私囊的机会减少和失去了 , 甚至还
8 蓝田 28 22 4 4
要代纳逃户税租 。更为不幸的是 , 里正“役满更入重
9 醴泉 23 16 6 6
难衙前”[12 ] ( 卷179) 。里正被差往州县承担衙前 , 这样 ,
10 栎阳 28 25 4 4 里正的职责实际上已经由承担乡村事务转向了州县
11 泾阳 24 18 6 6 衙前 。其在乡村的催税任务就落在其副职户长头上 ,
“夏秋二税 , 并是户长催驱”[21 ] 卷7《请罢里正只差衙前》 。正
( )
12 富平 29 40 10 11
是这一转移造成了里正之役的不勘重负和最终废罢 。
13 乾  3 4 5
衙前又可分为将吏衙前、 长名衙前、 押录衙前以及
14 渭南 26 19 8 4 乡户衙前几种。将吏衙前是武人出身 ,押录衙前是人吏
15 蒲城 20 22 10 10 出身 ,长名衙前是应募投充的 ,都不属于差役范围。宋
16 奉天 23 19 6 4 初 ,凡招募衙前不足时 ,则抽押录期满者充当衙前 ,因此
宋初只有里正衙前是差役之民。宋初 ,里正法用第一等
户充 ,所以里正衙前不仅是第一等户 ,而且“官为择民之
但是 , 随着一乡所辖户数的增多 , 每乡设置的里 [22] (卷1
《元符三年应诏封事》 )
物力最高者为衙前” 。其物力标准
正人数并没有增加 , 反而大大减少了 。如前所述 , 唐
初是百户置里正一人 ,但宋初每乡只有里正一人 。也 各地 不 尽 相 同 , 有“家 赀 满 三 百 千 则 充 衙 前 之
就是说 ,一个里正负责的户数要远远多于唐初的“百 役”[23] (卷上《惠政》) ,也有二百千 ,百多千者。总之要选择当
户”。可以想见 ,这对于里正来说其工作量无疑大为 地物力最高者充当衙前。因为他们“有庄田、 家属 ,有罪
[15] (卷47
《乞罢免役状》 )
加重了 。在这种情况下 , 设置耆长 、
户长和乡书手与 难以逃亡” ,损失官物能够赔偿 ,这是宋
里正共同承担乡村事务也是合情合理的 。 初选第一等户的根本原因。但里正衙前是乡户地主 ,他
们主管官物 ,押运官物 ,经营坊场。没有经验而经常损
三 失官物 ,往往由于赔偿损失而破产。所以 ,一等户深感
以上所述乃宋初的里正在乡村的职责 ,但问题并 利少弊多 ,不愿为里正衙前。韩琦上疏云 “ : 州县生民之
不是如此简单 。事实上 ,里正的职责在北宋前期经历 苦 ,无重于里正衙前。有孀母改嫁 ,亲族分居 ,或弃田与
了一个转移的过程 ,由最初在乡村承担催税和圈派差 人 ,以免上等 ,或非命求死 ,以就单丁 ,规图百端 ,勾免沟
役等事务 ,转而被派往州县承担衙前 , 继而在至和年 壑之患。每乡被差疏密 ,与资力高下不均。……请罢里
间被彻底废罢 。 正衙 前 ……里 正 主 督 租 赋 , 请 以 户 长 代 之 , 二 年 一
[1] (卷177)
宋初的里正在催督夏秋两税之外 ,还要负责圈派 易。 ” 包拯也上疏“乞罢逐路里正 ,逐乡税赋只委
县中差役等事 。宋代差役原则上是按户等轮差的 , 五 户长催纳” 《请罢里正只差衙前》) [21] (卷7《请罢里正只差衙前》) 。各
[24] (卷7

等版籍上还录有每等户“所更色役”。“国朝置里正 , 地转运 司 考 虑 利 害 , 都 认 为 便 利 。至 和 元 年 ( 1054


主催税及预县差役之事 。 ”[12 ] ( 卷179) 轮充差役是先由里 年) , 宋 廷 正 式 下 诏 “罢 里 正 , 增 差 户
正圈定 ,然后再上报县府审定执行 。在造置五等丁产 长”[17 ] ( 卷12《国朝州郡役人之制》) [25 ] ( 卷17) 。里正被废之后 , 一
簿时 ,里正往往乘机作弊纳贿 , 中饱私囊 , 里正一役 乡的催税之责就完全由户长代之 。这样 ,原来里正在
“号为脂膏”。 乡村的事务就名正言顺地由户长来承担 ,虽然户长在
由于宋廷不断出台一些措施 ,以防止户等版籍不 之前已经实际上承担了下来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30 ・ 南 都 学 坛                  2008 年第 2 期  

里正衙前被罢之后其职责由谁来承担呢 ? 最著 衙前改为乡户衙前依然没有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到英
名的解决办法是蔡襄、 韩琦的衙前“五则法”。此法的 宗治平年间 ,司马光复上疏为乡户衙前叫苦。他说 ,乡
基本内容是罢里正衙前 ,改差乡户衙前[26] 。其办法是 户衙 前“行 之 至 今 , 已 逾 十 年。民 间 贫 困 逾 甚 于
旧”[15] 卷38《衙前札子》 。请罢乡户衙前 ,募人为之。
( )
将上户按资力和役重均分为五等 ,按户等高下轮差 ,户
等高者差重役 ,户等低者差轻役。据《长编》 记载 : 对于里正的废罢对乡里区划的影响 , 夏维中先生
  凡差诸州军乡户衙前 , 以产钱与物力 , 从多 认为这导致“乡的职役功能被剥离”, 因此 “ , 在至和之
至少 ,置簿排定户数 ,分为五则 ; 其重难差遣 ,亦分 后 ,乡已基本上变成了一种地域单位”。他认为里正依
等准此。若第一等重难十处合用十人 , 即排定第 乡设置 ,承载着乡一级的职役功能。因此 ,里正被废之
一等一百户 ; 若第二等五处 , 即排定第二等五十 后 ,乡的作用大大下降[27] 。但是 , 我们从以上论述可
户 ,以备十次之役。其里正更不差人 ,所置籍封在 以看到 ,里正的职责在至和之前已由乡村转向州县衙
通判厅 , 每遇差人 , 即长史以下同按视之。转运 前 ,其原来的催税职责早已由户长承担了。到至和二
使、 提点刑狱巡历至州 , 即取簿点柜 , 仍察其违失 年里正被废之后 , 户长正式取代了里正 , 负责相关事
[12] ( 卷179)
者施行。 务。乡的职责由户长来体现 ,其作用并未大大下降。
罢里正衙前 ,差乡户衙前 ,实际上是将第一等户中物力 至和年间里正被罢 , 里正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
最高者承担衙前 , 改为乡村全部上三等户轮差衙前。 后世没有再设置过里正之役。北宋末年及南宋史料中
这样一来扩大了承担衙前这一重役的户等和人户的范 再出现的“里正”之名是宋人对保甲法中“保正”的别
围 ,轮差的周期会自然延长。 称 ,已非至和之前的“里正”,不能混为一谈。保正已非
但是 ,由于衙前的负担性没有根本的改变 , 里正 本文探讨的范围 ,此处不做赘述。
[ 参  考  文  献 ]
[1 ]脱脱 ,等 . 宋史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究 ,2003 , (4) .
[2 ]马端临 . 文献通考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91 [15 ]司马光 . 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 [M]. 四部丛刊初编本 .
[3 ]赵吕甫 . 从敦煌 、 吐鲁番文书看唐代“乡”的职权地位 [J ]. [16 ]梁克家 . 淳熙三山志 [M]. 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
中国史研究 ,1989 , (2) . [17 ]赵彦卫 . 云麓漫钞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6.
[4 ]孔祥星 . 唐代里正 [J ].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1979 , (1) . [18 ]窦仪 ,等 . 宋刑统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4.
[5 ]王溥 . 唐会要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55. [19 ]徐松 . 宋会要辑稿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57.
[6 ]欧阳修 ,宋祁 . 新唐书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20 ]路遇 ,滕泽之 . 中国人口通史 [M]. 济南 : 山东人民出版
[7 ]李浩 . 论里正在唐代乡村行政中的地位 [J ]. 山东大学学 社 ,2000.
报 ,2003 , (3) . [21 ]张田 . 包拯集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3.
[8 ]杨廷炎 . 北宋乡村制度 [A ]. 宋史论文集 — ——罗球庆老师 [22 ]晁说之 . 嵩山文集 [M]. 四部丛刊本 .
荣休纪念专辑 [ C]. 香港中国史学研究 ,1994. [23 ]王得臣 . 麈史 [A]. 全宋笔记 :第一编 [ C]. 郑州 : 大象出版
[9 ]王钦若 ,等 . 册府元龟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0. 社 ,2003.
[10 ]王溥 . 五代会要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8. [24 ]包拯 . 包孝肃奏议 [M]. 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
[11 ]梁建国 . 北宋前期的乡村区划 [J ]. 史学集刊 ,2006 , (3) . [25 ]陈耆卿 . 赤城志 [M]. 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
[12 ]李焘 . 续资治通鉴长编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9. [26 ]李志学 . 北宋差役制度的几个问题 [J ]. 史学月刊 ,1983 ,
[13 ]文彦博 . 文潞公集 [M]. 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 (3) .
[14 ]夏维中 . 宋代乡村基层组织衍变的基本趋势 [J ]. 历史研 [27 ]王棣 . 宋代乡里两级制度质疑 [J ]. 历史研究 ,1999 , (3) .

Changes of Lizheng in the Tang2Song Dynasties


LIANGJian2guo
( Institute of History , China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 Beijing 100732 , China)
Abstract : Xiangzhang and Xiangzuo were set up in the 9th year of Zheng2guan ( Emperor Tangtaizong) , but were dismissed
in the 15th year of Zheng2guan. However , Xiang whose founction was carried out by Lizheng was still one administrative district
inferior to county. Since the middle and late Tang Dynasty , its power has been limiting gradually. On the one hand , the securi2
ty affairs were in the charge of the elders. On the other hand , although the revenue affairs were generally the same as those in
the Tang Dynasty , they were partaken by Huzhang and Xiangshu . While Lizheng’s function experienced a progress of transfor2
mation in the early Northern Song Dynasty. Originally , it was changed from levying tax and assigning corvé e in village to serve
as Yaqin in Zhou and county , then to be dismissed completely in the years of Zhi2he ( Emperor Songrenzong) .
Key words : the Tang Dynasty ; the Early Northern Song Dynasty ; Lizheng
[ 责任编辑 : 张天景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