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2003 年 11 月               河 北 学 刊                Nov.

,2003
第 23 卷  第 6 期           Hebei Academic Journal             Vol. 23  No . 6

论唐宋时期丧葬中的佛事消费习俗
丁双双 ,魏子任
( 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84)

[ 摘  要 ]佛事消费习俗是唐宋时期一项重要的丧葬消费习俗 ,这一习俗的形成受到了社会政治、
经济、
文化诸因素的影响 ,与时
人的心态观念密不可分 ;反过来 ,该习俗又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反作用。唐、
宋丧葬中的佛事消费习俗既有相通之处 ,又因佛道
二教的发展等原因而各具特色 ,但总起来看 ,佛事消费习俗在唐宋时期的丧葬消费习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
着人们的生死观、
价值认知、
社会崇尚等一系列追求倾向和消费倾向 ,影响后世深远。
[ 关键词 ]唐宋时期 ;丧葬 ;佛事 ;消费习俗
[ 作者简介 ]丁双双 (1977 —) ,女 ,河北省乐亭县人 ,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科研部编辑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
魏子任 (1975 —) ,男 ,河北省馆陶县人 ,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教师 ,主要从事地区、
国别史和文化史研究。
[ 中图分类号 ] K2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3 - 7071 (2003) 06 - 0151 - 05   [ 收稿日期 ]2003 - 06 - 16

  中国古代 ,丧葬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大事 ,随着历 者面临天堂地狱 ,福祸不定 ,为了让其进入天堂 ,早获


史的演进 ,逐渐形成了种种庄严隆重且具神秘色彩的 生缘 ,生人每隔七天要为其设斋祭奠 ,延请僧道诵经资
丧葬礼仪及习俗。唐宋时期亦如此 ,人们在丧事活动 福 ,直到四十九天为止 ,故名“七七斋”。唐贞观十二年
中从事着各种各样的消费 ,进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消 (638 年) ,虞世南去世 ,唐太宗令“于其家为设五百僧
[1 ]《虞世南传》
( )
费习俗。在唐宋统辖下的汉民族范围内 ,佛事消费习 斋 ,并为造天尊像一区” 。洛阳焦生葬妻后 ,
[2 ] (卷5)
俗是一项较为独特且又影响深远的丧葬习俗。 仍“为之饭僧看经 ,造功德备至” 。在佛教盛行的
敦煌地区 ,此俗更盛。当地民间诗人王梵志曾做诗云 :
一 “急手卖资产 ,与设逆修斋。 [3 ]《家口总死尽》
” ( )
由于当时佛
唐宋时期 ,佛道二教盛行 ,人们的死亡观中除传统 事盛行 ,以至对此极为反感的唐代名相姚崇也只得屈
的鬼神观念、 世俗的鬼神迷信外 ,又融入了佛教的转世 从之 ,他临终告诫子孙 “ : 若未能全依正道 ,须顺俗情 ,
轮回、因果报应、 天堂地狱观念及道教教义中的祈福禳 从初七至终七 ,任设七僧斋。若随斋须布施 ,宜以吾缘
灾、驱鬼降妖等成分。表现在行动上 ,就是僧道直接参 身衣物充 ,不得辄用余财 ,为无益之枉事 ,亦不得妄出
[1 ]《姚崇传》
( )
加丧、葬、祭等活动 ,诵经礼忏、 设坛作斋、炼度超荐 ,俗 私物 ,徇追福之虚谈” 。
称“做佛事”或“做道场”。这种习俗的形成 ,使得传统 入宋以来 ,佛教对丧葬的影响更甚 ,宋人胡寅言 :
的儒家丧葬、 祭祀礼仪增加了新的内容 ,也相应地增加 “自佛法入中国 ,以死生转化 ,恐动世俗千余年间特立
[4 ]《悼亡别记》
( )
了新的消费支出项目。 不惑者 ,不过数人而已。 ” 时人普遍认为 ,请
作佛事贯穿于丧葬活动的始终 ,有的丧家自始丧 僧道 为 死 者 超 度 积 德 , 可“使 死 者 免 为 馁 鬼 于 地
[5 ]《叔诬告侄女身死不明》
( )
就延请僧道参加。佛事活动时间长短不一 ,依丧家财 下” ,往好处托生。司马光曾说 “世 :
力而定 ,一般为七天 ,多者可达四十九天 ,甚至一百天。 俗信浮屠诳诱 ,于始死及七七日、 百日、 期年、 再期、 除
此外 ,死者亡后一周年、 两周年、除丧及时节祭祀时也 丧饭僧 ,设道场 ,或作水陆大会 ,写经造像 ,修建塔庙 ,
有请僧道追荐的。参加佛事的僧道人数也依丧家之力 云为此者 ,减弥天罪恶 ,必生天堂 ,受种种快乐 ; 不为
[6 ]《魂帛》
( )
而或多或少 ,少者几人 ,多者成千上万。 者 ,必入地狱 ,锉烧舂磨 ,受无边波吒之苦。 ” 为
佛教虽然兴盛于魏晋南北朝 ,但这一时期战乱频 了给死者积“功德”,使其死后入天堂而不下地狱 ,丧家
[7 ] (卷3)
仍 ,丧事相对简薄 ,故而丧葬时做佛事的习俗在唐代才 纷纷延请僧道诵经设斋 ,礼佛拜忏 ,曰“资冥福” 。
真正开始流行起来 ,其中“七七斋” 最为普遍。佛教认 而且 ,不仅限于设“七七斋”,死者百日、 期年、再期、 除丧
为 ,人死后会转世投胎 ,从始死之日算起 ,每七天为一 甚至岁时祭祀时也为其作佛事 ,上自朝廷 ,下达闾巷 ,
[8 ]《跋向伯元遗戒》
( )
期 ,最多至第七期四十九天 ,定会降生。在此期间 ,死 “治丧礼者 ,一用其法” 。
151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河北学刊  2003・
6

[16 ]《斋醮灵验》
( )
做佛事的开支数目浩大 ,是丧葬消费中的一大项。 满’ ” 。百姓辛勤挣得的钱财就这样成了
唐宪宗时“太皇后为 平公主追福
, ,奏置奉慈寺 ,赐钱 “酒食之资” 和焚化的纸钱。可是 ,千百年来 ,这一消费
二十 万 , 绣 帧 三 车 , 抽 左 街 十 寺 僧 四 十 人 居 习俗并未因耗资多、 耗时长而被士庶所弃 ,相反却影响
[9 ]《寺塔》
( 下)
之” 。宋代朝廷对佛事道场更为推崇 “道场 , 后世深远。究其原因 ,除了佛道二教对人们生死观的
斋醮 ,无日不有 ,或七日 ,或一月 ,或四十九日 ,各挟主 影响之外 ,还可以从陆游的几句话中窥出一二 “ : 吾见
名 ,未始暂停 ,至于蜡、 蔬、膏、 面、 酒、 稻、 钱、帛 ,百司供 平时丧家百费方兴 ,而愚俗又侈于道场斋施之事。彼
[10 ] (仁宗宝元二年十一月)
亿 ,不可赀计” 。官僚士大夫们也为 初不知佛为何人 , 佛法为何事 , 但欲夸邻里 , 为美观
[17 ]
世俗力量所驱动 ,于丧祭之时花费巨资大兴佛道之事。 尔 !” 可见 ,夸耀于邻里的心态及佛事良好的观美效
开元中 ,将军裴 花重金聘请画匠吴道子为其母“于东 果也不失为一二主客观原因。
[11 ]《吴道玄》
( )
都天宫寺画神鬼数壁 ,以资冥助” 。沧州饶 做佛事主要集中在葬前与服丧祭祀阶段 ,但宋代
安县令死后 ,其妻刘氏为其“修营佛像 ,造作经文 ,罄竭 除服后的岁时祭祀时也常有之 ,因此 ,可以看做宋代一
[12 ] (P59)
家资 ,望垂不朽” 。由于作佛事所需花费甚大 ,俸 项特有的祭祀消费习俗。尤其是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
禄微薄的低级官员往往无力筹办。南宋绍兴年间 ,吴 节“诸宫观设普度醮
, ,与士庶祭拔。宗亲贵家有力者 ,
县宰陈祖安为吴旺荐福 ,因水陆道场“费侈”,贫不能 于家设醮饭僧荐悼 ,或拔孤魂。僧寺亦于此日建盂兰
办 , 只 好 在 王 葆 彦 做 斋 时 ,“以 俸 钱 为 旺 设 盆会 ,率施主钱米 ,与之荐亡”[18 ]《解制日》
( )
。此外 ,宋人
[13 ]《吴旺诉冤》
( )
位” 。一些富裕百姓在做佛事上也极为奢 在安葬死者入土之后 ,还往往在坟墓旁兴建坟庵、 坟
侈 ,比官僚阶层有过之而无不及。宋代平江城北富民 寺、坟院等 ,赡养庵僧守墓 ,并为死者诵经祈福。陆游
周氏之子死后 ,其父“愈悲凄 ,为治阳山祖茔之侧 ,创一 曾云“南方不族墓
: ,世世各葬 ,若葬必置庵赡僧。……
大刹 ,徙尊相寺故额 ,仿城中万寿寺之制 ,规模宏伟 ,仍 吾墓但当如先世 ,置一庵客 ,岁量给少米。拜扫日 ,给
[13 ]《周麸面》
( ) [17 ]
度数僧居之。凡费十余万缗” 。有的人怕死 之酒食及少钱 ,此乃久远事也。 ” 四明汪氏的赡茔田 ,
[19 ]《汪氏报本庵记》
( )
后无资办佛事 ,就于生前存下资财 ,特修功德之用。如 “用供 (守墓) 僧徒” 。南宋绍兴年间 ,汪
饶化百姓江三 ,生前“藏小儿手镯一双 ,妇人金耳环一 朝议为其祖父在徽州城外三里置坟庵 “招僧惠洪住 ,
对 ,金牌一枚。用小瓦罐子盛埋于门东壁下”,以“作功 持”;其实“僧但饱食安坐
, ,未尝诵经课念 ,于供事香火 ,
[13 ]《江络匠》
( ) [13 ]《汪氏庵僧》
( )
德追修” 。至于一些贫穷百姓之家 ,也不惜 亦极简略” 。可见 ,岁时祭祀时的佛事活动
变卖物品以求心理上的安稳与平衡。如淮阴百姓丧其 虽不像葬前与服丧祭祀阶段的佛事活动那样办得轰轰
[13 ]《淮阴民女》
( )
女“经寒食节
, ,欲作佛事荐严” 。更有一些 烈烈 ,花费的钱财也不多 ,可是持续的时间却很长。这
贫窭之家 ,无力自营佛事 ,便在他人做斋醮之时 ,为自 表明 ,到宋代 ,随着佛道观念与世俗迷信的合流 ,传统
己的亡亲附度。 “叶武仲母 ,死经年”,家贫无力请僧道 的祭祀与佛道二教的超度斋戒等活动逐渐结合起来 ,
超度“适叶平钟德茂家启九幽醮
, ,许外人附度。叶买 成为世人心目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慰藉。从消费意
纸衣 一 通 , 诣 坛 下 , 主 醮 者 程 国 器 为 祝 而 焚 义上讲 ,天平上的砝码则更偏重于精神消费一方了。
[13 ]《叶武仲母》
( )
之” 。总之 ,无论花费多少资财 ,通过何种
方式超度拜忏 ,丧家的目的是相同的 ,表达的心态也是

一样的。通过为死者超度诵经积累功德 ,希望其顺利 做佛事在唐代开始流行起来 ,到宋代达到兴盛的
升入天堂 ,来生过上幸福生活。进一步说 ,就是以此作 地步。归结起来看 ,两个时期的佛事消费习俗有相通
为自己后世的模板。不难看出 ,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之处 ,都反映了人们的某种心态、
观念。
是积极的、 现实的。 1. 孝道观念。孝道观念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一种社
士庶之家为亡亲资冥福、 修功德的虔诚之心 ,给僧 会现象。尤其是对我国影响至深的儒家 ,历来提倡孝
人提供了获利的大好时机 “黄冠辈见僧获利”
, ,也“从 道 ,把养生与送死等量齐观 ,甚至送死的程度超过了养
[14 ]《建安白云山崇梵禅寺罗汉堂记》
( )
而效之” 。他们在做佛事前 生。传统的“事亡如存”的丧葬观念深深印入唐宋时期
常常和丧家讲条件、 论财利 ,在要求得到满足后 ,才为 人们的头脑中。他们把丧葬视为人生中头等大事 ,认
[15 ]《惠历寺轮藏》
( ) [20 ]《孙仆射行状》
( )
死者超度 ,故时有“闽于天下 ,僧籍最富” 为“孝莫重乎丧” 。人们厚葬亲人 ,表达孝
之说。徐道人为淮人林月溪建道场 ,索要一百二十贯 , 思 ,传统的表现形式就是备下丰厚的随葬品及舒适的
“留三十贯于纸铺 ,重造纸钱 ,余者悉以为酒食之资”。 “阴宅” 供其享用 ,准备隆重的仪式送其上路 ,定时定期
林月溪等了一个多月 ,徐道人才开始斋戒 “就道堂打 , 地祭祀以免其所需之物的匮乏及居住环境的破坏。在
坐。一 日 至 晚 , 将 纸 钱 烧 化 , 贺 林 云 :‘善 功 圆 佛道影响下的佛事虽然有违于儒家的传统礼仪 ,但也
152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社会经济史研究 ◆

是人们孝道观念的体现。当时 “举天下凡为丧葬 , ,一 摆排场 ,而一些贫贱之家也只得“打肿脸充胖子”,罄竭


归之浮屠氏 ,不饭其徒 ,不诵其书 ,举天下诟笑之 ,以为 家产 ,大办佛事。
[21 ] (郑獬
《礼法》
)
不孝” 。请僧道为亡人诵经设斋、
礼佛拜
忏 ,最基本的用意就是希望除去亡人身上的罪孽 ,死后

升入天堂 ,得到幸福的新生。在佛事活动中表达的是 唐、
宋两个时代的佛事消费习俗虽然具有传承性 ,
多数生者对亡人的真情实感 ,寄托了对死亡长辈的孝 有相通之处 ,但是横向比较 ,又可以看出其中的一些变
思与怀恋。这种情感与其他厚葬方式涵盖的内容有相 化 ,即宋代的佛事较唐代更盛。唐代的佛事主要表现
通之处 ,故而能够共存以至融合在一起。 为“七七斋”,一般在葬前集中举行 ,而且这一消费习俗
2. 惧死恋生心态。唐宋时期 ,佛教中有关死亡的 在佛教盛行的地区如敦煌表现得更为突出一些。宋代
“转世轮回” 说、
“天堂地狱”
观念 ,与道教及世俗迷信中 的佛事消费习俗则表现出全民性 ,渗透到各阶级、 各阶
的鬼怪神仙说融合在一起 ,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观念 ,几 层中 ;时间也较唐代长、 次数多 ,葬前、
葬后的服丧期 ,
乎渗透于每一个家庭细胞之中 ,整个社会沉沦于一种 祭祀及以后的岁时祭祀中均可做佛事 ;除集中举行外 ,
“谄渎乎鬼神 ,怵惕乎妖妄 ,听荧乎巫卜 ,拘拘乎青囊珞 还发展为长期的、 小规模的为死者诵经礼忏 ,超度亡
[22 ] (俞希音
《序》
)
之书 ,屑屑乎姑布子卿之说” 的状态中。 魂。这一变化 ,与唐宋时期佛道二教的发展及对丧葬
狂热的鬼神迷信中蕴涵着时人的两种心态 ,一是畏惧 消费习俗的影响程度有关。
鬼魂、 畏惧地狱及畏惧死亡的心态 ;二是取悦鬼魂的心 (一) 佛教在宋代的世俗化使其在世人的丧葬消费
态 ,即由畏惧死亡而产生的恋生求福心态。人们畏惧 中拥有了更多的市场
死亡 ,但又无法超越死亡 ,只得想方设法从观念上去寻 唐代是佛教大为盛行的时期 ,在统治者的提倡下 ,
求心理平衡 ,消减对死亡的恐惧。佛道二教宣扬的做 佛寺遍布天下 ,佛教势力极大 ,僧徒地位很高 ,组织严
佛事道场可以消除死者的前生罪孽 ,死后升入天堂、 获 密的各类佛教宗派也纷纷形成。各派之间不仅相互争
得新生等正迎合了人们畏惧死亡、 恋生求福的心态。 斗 ,同时还与儒学、
道教分庭抗礼 ,以扩大影响。佛教
这样做可以为生者提供一个模板 ,生者死后也可享受 注重对佛学理论的研讨 ,极力向统治阶级靠拢 ,对平民
这样的“待遇”,享受子孙长久的祭祀与超度。这样就 百姓则有一些“清高” 之风。但是 ,在经历了鼎盛之世
冲淡了生者对死亡的畏惧 ,获得了一丝心灵上的安慰。 后 ,佛教入宋开始走向低谷 ,理论日益衰微 ,组织也逐
3. 人情面子心态。宋人戴表元曾言 ,在丧葬中人 渐溃散。为了求得生存 ,佛教只得另辟新路 ,内而诸宗
们“不惜资财 ,以供杂祀广会”,目的是“以沽儿童妇女 融合 ,外而三教合一 ; 同时 ,走向世俗社会 ,用诵经、

[23 ]《中枝山葬记》
( )
之称誉” 。这寥寥数语昭示了宋代的厚 祷、超度亡灵等神学迷信活动代替对深奥的佛学理论
葬之俗 ,也揭示出了这一习俗形成的重要原因 — —
—人 的研究 ,以争取更多的信徒。就这样 ,佛教在宋代变得
情面子心态。作为唐宋时期一项重要的丧葬消费习 更为世俗化、 中国化 ,虽然不能像唐代那样辉煌 ,却比
俗 ,做佛事同样反映了时人的这种心态。佛事极具观 唐代更为深入民心 ,为广大民众所接受。
美效果 ,南宋人俞文豹说 “ : 外方道场 ,唯启散时用铙 道教在唐初因统治者的积极扶植而极为兴盛。安
钹 ,终夕讽呗讲说 ,犹有恳切忏悔之意。(而京城) 唯只 史之乱后 ,随着唐王朝的日趋衰落也由盛转衰。入宋
从事鼓钹 , 震动惊撼 , 生人尚为头 疼 脑 裂 , 况 亡 灵 以后 ,道教也对自身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革 ,与佛
[24 ]
乎 ?” 此话虽然含有批评之意 ,但从中不难体会出佛 教、
世俗迷信融合 ,重点强调祈福祛灾 ,驱鬼降妖 ,也使
事的作用。延请大批僧道终日诵经奏乐 ,无形中将丧 其活动更加世俗化。于是 ,在宋代 ,佛教、
道教与传统
事的消息传递得更远、 更广 ,向更多的人展示丧家对丧 封建迷信融合起来 ,大行于世。一时间 ,释老之教遍及
[25 ]《寺观》
( )
事的重视程度。谁家请的僧道多 ,做佛事的时间长 ,就 天下“浮屠、
, 老氏之宫” 亦“遍天下” ,信徒更是
表明谁家对死者孝顺 ,表明谁家的家力殷实。丧家在 难以数计 ,以至北宋天禧三年 (1119 年) 二月 ,越州知州
超度声与铙钹声中尽情地展现着自我、 发现或炫耀着 高绅上言 “ : 瓯越之民 , 僧俗相半 , 溺于信奉 , 忘序尊
[10 ] (真宗天禧三年二月)
自我 ,以此获得心理满足。而且 ,从世俗角度看 ,地位 卑。”
高、 势力大、
财富多的家庭、 家族受到人们的尊崇与敬 佛道二教在宋代的世俗化 ,深刻影响了丧葬消费
畏 ,不敢等闲视之 ; 相反 ,家微力薄之家则落人眼下。 习俗 ,这是唐代所不及的。做佛事、 做道场 ,导引送葬
这也是数千年来中国文化传统中功利性的一面。这种 队伍要延请僧道 ,甚至一些家族的功德寺、 坟庵也要请
功利性对佛事习俗的兴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 僧道住持 ,定期为死者超度。这一方面与僧道的积极
了维护个人及家庭的面子 ,富裕之家自然不甘落后 ,大 入世、 主动抢占消费市场有关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佛道
153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河北学刊  2003・
6

二教在社会上的影响之深 ,信徒之广。 言“王者设棺椁之品


: ,封建树之制 ,所以厚人伦而一风
[26 ]《本纪》
( 二)
(二) 佛道二教的生死观改变了人们对死亡的看法 化也。” 为此 ,唐宋统治者在一次次颁布的礼
佛道二教的教义中包含着许多有关生死的观念 , 书中依死者生前的等级贵贱对丧葬中的方方面面作了
这也是其吸引了众多信徒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佛道宣 具体而细致的规定 ,同时 ,为保证丧葬礼制的实施 ,还
扬转世轮回、 因果报应 ,认为人死后要转世重生 ,但这 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条文 ,并随时颁布诏令以防止越礼
种生死轮回要由人的功德过失决定 ,有功与有过之人 违制之事发生。这些儒家礼制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
得到的报应不同 ,来世就会在不同的境界中轮回。同 了那些富有资财但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家在葬事上的铺
时 ,佛教还为死者创造了令人向往的天堂与阴森可怖 陈 ,但佛事习俗中却没有等级规定 ,只要丧家有钱 ,尽
的地狱 ,宣称积德行善者死后进天堂 ,作恶多端者死后 可以在佛事道场中大摆排场。于是 ,盛大的佛教斋会、
入地狱。在这种生死观的指导下 ,佛教主张人生时注 水陆道场便成了富裕之家表白“孝心”、 夸富斗富以及
重现世“功德”的积累 ,经常以钱物布施僧寺 ,并诵经念 寻求精神慰藉的最好手段 ,也成了宋代盛行的丧葬消
佛 ;死后亲属还要为其“资冥福”“
、积功德”,延请僧道作 费习俗 ,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儒家丧葬礼制。 “富商大
[1 ]《高宗纪》
( 下)
佛事道场 ,超度亡灵。只有这样 ,才能免于下地狱 ,来 贾厚葬越礼” ,成为冲破礼制樊笼的“先驱
生投入富贵之家。道教与佛教的生死观不同 ,它宣扬 者”。他们“或冒利犯禁 ,奢侈违命 ; 或过误可悯 ,别为
[27 ]《刑法志》
( 三)
得道成仙、 羽化升天 ,主张通过道教的斋醮、符录、祝咒 赎法” ,送死逾度 , 甚者“商贩之类或 王
[28 ]《论十事札子》
( )
等活动 ,借助天神的力量来为死者的家庭驱鬼降妖、 祈 公” 。贫贱之家虽不能与富户相比 ,也要
[29 ]《禁殡葬违法诏》
( )
福禳灾。 “殚其资产” ,大办佛事 ,一旦遇到转机 ,
虽然佛道二教的生死观不同 ,但你中有我 ,我中有 如“及第登科”之类 ,便“倾资竭产 ……丧葬皆越于礼
[30 ]《乾符二年南郊赦》
( )
你 ,都触动了人类的本能欲望 ——
—生存和人们最担心 仪” 。不难看出 ,统治者苦苦营构的统
的事情 — —
—死亡。正因为人们有着对生的需求 ,即对 治秩序受到了丧葬中的佛事消费习俗强有力的冲击。
死的恐惧和忧虑 ,才希望能够通过某种方式来消减、 消 21 加重了国家及民众的负担。唐宋时期 ,帝王皇
除这种恐惧 ,甚至希望能够永远满足这种生的欲求。 室的厚葬对人民来说本身就是一项极大的负担 ,凿建
[11 ]《孝敬皇帝弘传》
( )
传统的鬼魂观念也是这种心态的反映。然而 ,鬼魅世 帝陵“工费钜亿
, ,百姓厌役” “国丧之
,
[31 ]《永诏陵寺札子》
( )
界毕竟与人世有着阴阳之别 ,无法转化 ,佛道正可以解 后 ,支给赏赐 ,供奉山陵 ,帑藏空虚” ;唐
决这个棘手的问题。 “积功德”“
、资冥福” 便可使生者 宋时兴盛起来的佛事消费习俗更进一步加重了人们的
在转世轮回中获得幸福的新生 ,而且方法很简单 ,花费 负担。据《宋史・宋祁传》称 ,宋代“道场斋醮 ,无有虚
些钱财请僧道为死者超度即可。道教的驱鬼祛邪、 祈 日”“百司供亿
, ,至不可赀计”,国库的衰竭空虚 ,国力的
福禳灾也满足了生者恋生求福的心理。可见 ,做佛事 削弱不能不从中找出一些原因。此外 ,佛事习俗也加
有着一举两得之功效 ,何乐而不为 ? 佛道二教宣扬的 重了士庶之家的经济负担。佛事开销费用极大 ,许多
生死观迎合了时人惧死恋生的心态 ,所以才得到了人 丧家都为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甚至倾家荡产。如福
们如痴如醉的信仰 ,并将佛道移入丧葬活动中 ,形成了 建之地“奉浮图
, ,会宾客 ,以尽力丰侈以为孝 ,否则深
久盛不衰的习俗。在唐代 ,尽管佛道二教在统治者的 自愧恨 ,为乡里羞。而奸民游手无赖子 ,幸而贪饮食 ,
支持下盛行于世 ,但似乎站得较高 ,与人们的现实生活 利钱财 ,来者无限极 ,往往至数百千人 ,至有亲亡秘不
离得较远。到了宋代 ,佛道二教的世俗化才使人们的 举哭 ,必破产办具 ,而后敢发丧者。有力者乘其急时 ,
这种心态真正得以在僧、 道的超度声中找到平衡。 贱买 其 田 宅 , 而 贫 者 立 券 举 债 , 终 身 困 不 能
[32 ]《端明蔡公》
( )
偿” 。
四 31 改变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儒家对丧葬礼仪规定
唐宋时期 ,丧葬中的佛事消费习俗与人们的生活 甚严 ,丧、 葬、祭中每一步骤都不得僭越违反 ; 可是 ,佛
息息相关 ,也对社会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事却冲击了传统的道德观念 ,违背了儒家典礼。治丧
11 影响了唐宋社会统治秩序。丧葬在中国古代社 时 ,丧家“广集浮屠 ,大作佛事 ,甚至逾月经旬 ,以极斋
会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 ,是统治者用来维护统治秩序 羞布施之盛 ,顾其身之衰麻哭踊 ,反若虚文也”。这种
[22 ]《治丧》
( )
的重要手段。统治者限制丧葬仪物等级的目的就是要 行为在儒家传统观念面前是“害礼之甚” 。对
用它来制约风尚 ,严明礼制 ,保护特权阶层的利益 ,在 此 ,一些士大夫纷纷起而批判。司马光说 “ : 死者形神
现实社会与虚妄的阴间世界中时刻保持尊卑有序、 贵 相离 ,形则入于黄壤 ,腐朽消灭 ,与木石等 ;神则飘若风
贱有别的金字塔般的等级序列。正如宋太祖赵匡胤所 火 ,不知何之。假使锉烧舂磨 ,岂复知之 ?”[6 ]《魂帛》
( )

154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社会经济史研究 ◆

若水认为“谓人死后遇第七日
, ,其魄必经由一阴司 ,受 [4 ]胡寅. 斐然集[M]. 台北 :商务印书馆 ,1983.

许多苦 ,至于七七 ,过七个阴司。又有百日 ,有三年 ,皆 [5 ]名公书判清明集 [ Z]. 北京 :中华书局 ,1987.


[33 ] [6 ]司马光. 司马氏书仪[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经阴司 ,本是欺罔愚夫惑其说。 ” 俞成也认为 “为善
,
[7 ]王木永 . 燕翼诒谋录[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
即 天 堂, 为 恶 即 地 狱, 天 堂 地 狱 不 在 乎
[34 ] (卷下
《天堂地狱》
) [8 ]朱熹. 朱子文集[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他” , 完全用不着作道场。陆游则说 :
[9 ]段成式. 酉阳杂俎[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
“送魂登天 ,代天肆赦 ,鼎釜油煎 ,谓之炼度 ……可笑者
[10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17 ]
甚多 ,犹无足议。” 他们对于遭受佛事消费习俗冲击 [11 ]李  ,等. 太平广记[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1.
的传统伦理道德极力加以维护 ,并试图禁止、 扭转这一 [12 ]周绍良. 唐代墓志汇编[ Z].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丧葬消费习俗。然而 ,习俗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政治、 经 [13 ]洪迈. 夷坚志[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
济、文化背景 ,不是一两个人甚至一两个阶级阶层所能 [14 ]韩元吉. 南涧甲乙稿[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扭转的 ;习俗产生的巨大影响 ,已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 [15 ]费衮. 梁奚谷漫志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面 ,深入到绝大多数人的头脑中 ,也不是一世一代所能 [16 ]无名氏. 湖海新闻夷坚续志[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17 ]陆游. 放翁家训[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改变与厘革的。唐宋时期丧葬中的佛事消费习俗的形
[18 ]吴自牧. 梦粱录[M]. 上海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6.
成受到了社会上诸多因素的影响 ,反过来在一定程度
[19 ]楼钥. 攻女鬼集[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1
上又促动了社会的变革。在佛事消费习俗中体现出来
[20 ]宋祁. 景文集[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1
的人们的生死观、 价值认知、
社会崇尚等一系列追求倾 [21 ]吕祖谦. 宋文鉴[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21
向和消费倾向 ,影响着唐宋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 ; 同 [22 ]谢应芳. 辨惑编[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1
时 ,在这一习俗中反映出来的人们的种种心态 ,汇集成 [23 ]戴表元. 剡源集[M]. 台北 :商务印书馆 ,1983.
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 ,与当时的社会道德、
国家制度一 [24 ]俞文豹. 吹剑录外集[M]. 台北 :商务印书馆 ,1983.
起规范制约着我国的丧葬文化 ,使这一因死亡而产生 [25 ]潜说友. 咸淳临安志[M]. 台北 :商务印书馆 ,1983.
的文化 ,演化为一种特殊的生存文化 ,拥有了独特的社 [26 ]王称. 东都事略[M]. 台北 :商务印书馆 ,1983.

会性、
现实性、 教育性功能。 [27 ]脱脱 ,等. 宋史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28 ]程颢 ,程颐. 河南程氏文集[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
[参 考 文 献 ] [29 ]董诰 ,等. 全唐文[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30 ]宋敏求. 唐大诏令集[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59.
[1 ]刘煦 ,等. 旧唐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31 ]司马光. 温国文正公文集 [M]. 上海 :上海书店 ,1989.
[2 ]张齐贤. 洛阳缙绅旧闻记 [ M]. 江苏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
[32 ]朱熹. 三朝名臣言行录 [M]. 上海 :上海书店 ,1989.
1983.
[33 ]车若水. 脚气集[M]. 上海 :上海书店 ,1990.
[3 ]张锡厚. 王梵志诗校辑[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34 ]俞成. 萤雪丛说[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The Funeral Buddhist Ceremony Consumption


Convention in Tang and Song Dynasty
DIN G Shuang - shuang , WEI Zi - ren
( S hijiazhuang L and Force Command College , S hijiazhuang 050084 , 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funeral consumption convention in Tang and Song Dynasty , the formation of Buddhist
ceremony consumption was influenced by a lot of factors such as the politics , economy , culture and so on. At the
same time , the convention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The Buddhist ceremony consumption con2
ventions in Tang and Song Dynasty shared some homology characteristics ,yet they had separate features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Buddhism and Taoism . To sum up , Buddhist ceremony consumption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funeral consumption custom in Tang and Song Dynasty , which in a certain extent reflected people’s way of
looking at the birth and death , attitude to the world , trends of the times . Buddhist ceremony consumption con2
vention influenced the latter generation profoundly.
Key Words :Tang and Song Dynasty ;funeral ;Buddhist ceremony ;consumption convention
[ 责任编辑 、
校对 : 田卫平 ]

155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