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第 29 卷  第 2 期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 年 3 月

Vol. 29  No . 2 Journal of Sout 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Mar. , 2003
Ξ

略论两宋时期自然环境恶化的人为因素
刘旭东
( 涪陵师范学院 经政法系 , 重庆 涪陵 408000)

摘  要 : 两宋时期我国自然环境遭到大规模破坏 , 灾害频繁并且严重 。自然环境恶化的因素很多 ,


但人为因素对宋代自然环境的影响尤为显著 。表现在四个方面 : 毁林开荒 , 围湖造田 , 军队屯垦 , 大兴土
木。
关键词 : 两宋时期 ; 自然灾害 ; 自然环境 ; 人为因素
中图分类号 : N9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22677 ( 2003) 0220119205

  两宋时期我国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 与此相伴 流域下游的太湖流域更是平均每两 、三年发生一


的是我国自然环境的大规模破坏 , 且破坏的程度 次洪涝 [ 3 ] (p307) 。此外 , 旱灾 、地震 、风灾 、虫
远甚于唐代 。这与宋代所处的特殊的国情密切相 灾 、冰雹 、霜冻等灾害也是接连不断 , “民饥”之
关 : 内部 , 国土面积狭小 , 人口不断增多 , 人口 记载 , 几乎无年不见 , 这类记载在 《宋史・ 五行
与耕地的矛盾越加突出 ; 外部 , 宋朝自建立起就 志》里俯拾皆是 。又据县志载 : 青浦县宋代以来
不断受到少数民族政权侵扰 , 一直处于战火之中 , 洪涝 93 次 , 旱灾 93 次 , 风 、潮灾害 47 次 。灾害
生存需要超过了其他任何需要 , 这就必然导致人 之频繁可见一斑 。每当灾害发生 , 受灾百姓境遇
类违背规律地改造自然 。因此 , 宋代对自然环境 极惨 , 如元丰四年 ( 1081 年 ) , 吴江县 “湖水侵
的破坏远远超过唐代 , 也就不足为奇 。对于宋代 没居地 , ……死者万余人”[ 3 ] (p308) 。而苏湖水灾
的环境问题 , 有的学者从历史地理或农业地理的 之后 , “洪潦汗漫连千里”[ 4 ] ( 卷三 , 《和常父湖州界
角度有所涉及 。而从整体加以研究的 , 据我所知 , 中》) , 有的 “举家田苗没在深水底 , 父子聚哭”[5 ]

迄今尚无专文 。有鉴于此 , 本文拟对宋代环境恶 (卷四五一 ) “大田不复见 , ……贫者往往鬻儿


,
化的人为因素作一初步探讨 。 [4 ]
女” ( 卷三 , 《和常父湖州界中》) 。总而言之 , 宋代自
北宋的疆域与唐代相比大大缩小 , 仅有黄河
然环境恶化具有自然灾害频繁、范围广、损失严重
中下游 、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 。南宋疆域更为狭
的特点。然而 , 这一切灾害的发生 , 不仅仅有自然
小 , 只有长江 、珠江两大流域 。除珠江流域或是
的原因 , 还与宋代社会的大规模活动密切相关。
踞宋都城较远 , 或是当时还系蛮荒之地 , 尚未开
发 , 对自然灾害的记录较少外 , 长江 、黄河两大   一 、对山区 、丘陵的滥垦乱伐
流域的自然灾害都十分频繁 。宋代的水涝之灾在
历朝历代中都是最为严重的 。以北宋时黄河流域 两宋时期 , 人口增长与耕地的矛盾越来越突
为例 , 在北宋一百六十七年内 , 黄河每两三年即 出 。北宋东 、南到海 , 西到今甘肃 , 北到天津 、
发生一次决口 , 每三四十年就有一次重大改道[ 1 ] 河北霸县 , 山西雁门关一线与辽接界 , 土地面积
(p11) 。另据《宋史・ 真宗纪》和《续资治通鉴长 比唐代大大缩小 , 只有唐的 1/ 3 。相反 , 人口却
编》记载 , 自大中祥符元年 ( 1008 年 ) 至乾兴元 大大超过唐代 , 据《元丰九域志》载 , 北宋经济
年 ( 1022 年) 的十多年间 , 黄河决口便计 12 次 。 发展的元丰年间 , 全国共有 1 657 万户 , 8 200 万
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同样灾害频繁 。据统计 , 长江 人口 , 是唐代人口的 1. 63 倍 [ 1 ] (p26) 。南宋时绍
流域在唐代平均 18 年发生一次洪涝灾害 , 而宋代 兴三十二年达 1 158 万余户 , 以后全国户数基本
增加到平均每五 、六年一次 [ 2 ] (p445) , 尤其长江 上在 1 100 万户至 1 200 万户之间徘徊[ 6 ] (p121) 。

Ξ 收稿日期 : 2002 - 10 - 29
作者简介 : 刘旭东 ( 1965 - ) , 男 , 四川眉山人 , 涪陵师范学院经政法系 , 讲师 , 主要从事历史教学和中国史研
究。
119
仅从数字看 , 南宋略低于北宋 , 但南宋的疆域比 一) 。沿江两岸一些可用于建材的高大林木已遭较
起北宋缩小了近一半 , 因而人口密度远远大于北 大砍伐 , 有的地方砍伐线已深入到沿江 50 里以外
宋 , 更大于唐朝 。宋时 , 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人 地区 [ 14 ] (p158) 。
口的流动造成的 。由于北方长期战乱 , 为逃避战 其三 , 山民用薪耗材也很大 。一是由于三峡
火 , 大量人口从北方迁往南方 , 使原来经济发达 地区大规模的盐业生产 , 所用薪柴皆采自附近林
地区更加“地狭人众”, 以致原先经济比较繁荣的 区 , 致使 “两山树木芟  , 悉成童山”[ 15 ] ( 卷 174 ,
东南地区和成都平原的耕地已无法满足人们生存 《夔州路・涪州》) 。二是人口滋生 , 为解决燃料问题 ,
的需要 , 宋政府为解决这一越来越突出的矛盾 , 加快了林木砍伐 。赵 《三游洞》称三游洞一带
提倡徙民宽乡 , 鼓励人们向 “土旷民稀”的山区 已是 “樵户人家随处见”, 王十朋感叹 “夔山皆
迁移 。这一政策的实施 , 使得原来尚未开发的山 童”[ 16 ] ( 卷一二) , 由此提出要植树造林的想法 。用
区人口大幅度增多 。据日本学者斯波义信统计 , 薪对林木的损耗在局部地区成为三峡森林破坏的
两宋时期 , 人口增长率在 100 %以上的地区几乎 一个主要原因 。
都是原来经济不发达的落后山区 , 甚至有的地方 森林的过度砍伐的直接后果就是山区失去林
[1 ]
人口增长率高达 1000 % 。 (p169) 迁移到山区的 木草皮的保护 , 一遇山洪 , 土壤泥沙随之而下 ,

人口 , 其经济行为主要在三方面 : 造成水土流失 。范成大《吴船录》卷下载 : “自黔


其一是开荒垦地 , 使很多不宜开垦的丘陵 、 州来合大江 , 大江怒涨 , 水色黄浊 , 黔江乃清泠
山林大面积被毁 。最典型的一是秦岭 、黄土高原 如玻璃 , 其下悉是石底 。自成都登舟至此 , 始见
一带 , 史云 : “唐 、邓 、襄 、汝等州 , 治平以前 , 清江 。 ”从这里可看出 , 南宋长江上游至涪陵段在
地多山林 , 人少耕植 。自熙宁中 , 辐辏开垦 , 环 汛期都浑浊 , 说明长江上游含沙量增多 , 长江主
数千里并为良田”[ 7 ] ( 《食货》九之一三) 。范祖禹也 流沿江两岸森林已遭较大破坏 , 水土流失已较明
称 , 唐州的 “山林榛莽之地”, 已 “皆为良田”[ 8 ] 显 。因此在丘陵 、山区急速 、普遍地毁林开荒 ,
( 卷四三 , 《集贤院学士致仕高公墓志铭》 ) 。二是四川东部 、
虽然短期内会使农业生产得到较大发展 , 暂时解决
湖北西部的三峡地区的开垦已广泛展开 , 且普遍 人们的生活所需 , 但同时也会给整个环境带来难以
采取了一种粗放的土地垦殖形式 — —
—畲田 , 即所 估量的恶果。对于毁坏植被所造成的严重水土流失
谓的刀耕火种 。这种生产方式不仅产量低 , 对森 问题 , 宋人是有清楚认识的 : “昔时巨木高森 , 沿溪
林的毁坏尤其严重 。宋人李复所作《夔州旱》就 平地竹木蔚然茂密。虽遇暴水湍激 , 沙土为木根盘
反映了人们这种靠天吃饭的生产情形 。三是岭南
固 , 流下不多 , 所淤亦少。近年以来 , ……斧斤相
地区 , 元丰初年整个广西路不过开垦 550 多顷[ 9 ]
寻 , 靡山不童 , 而平地竹木亦为之一空。大水之时 ,
(卷四 , 《田赋考》 ) , 到南宋初仅桂州垦田就增加到一
既无林木少抑奔湍之势 , 又无包揽以固沙土之积 ,
万多顷 [ 10 ] ( 卷二六) 。四是东南丘陵山区 , 由于林
致使浮沙随流而下 , 淤塞溪流 , ……由是舟楫不通 ,
深草茂 , 人们采用火耕畲田的耕作方式进行开垦 。 [17 ]
[ 11 ]
田畴失溉。 ” (卷上) 清楚地道明了毁林是造成水土
致使一些地区出现了 “一寸之土 , 垦辟无遗”
流失、农业旱涝失控的主要原因。
( 卷一 , 《投巩宪新田利害札子》 ) 的现象 。斤斧所至 , 原

来茂盛的森林迅即变成了农田 。   二 、大规模围湖造田


其二是在经济利益驱动下 , 大量砍伐森林 。
秦岭山区曾经森林覆盖 , 当地人修筑房屋全用木 原先的经济繁荣地区 , 如太行山 — —
—山峡一
( 卷四九二 , 线以东地区 , 土地开垦量占全国总额 83. 1 %以
[ 12 ]
材 , 称为 “板屋”, 直至宋初皆如此
[1 ]
《吐蕃传》) 。欧阳詹就在 《栈道铭》中盛赞过秦岭 上 (p28) 。这些高垦殖率地区人口在不断增长 ,

“可构之材无穷”。宋时这里每年都要被砍伐大量 却早无空闲之地可供开垦 。除了精耕细作 , 便只


木材 , 结成巨大的木筏 , 通过渭河运到外地 。这 能向湖泊等要耕地 。因此 , 从北宋前期就开始有
一方面说明秦岭在宋时还有大量森林 , 另一方面 人盗湖围田 , 如越州境内蓄水 、灌溉能力最强的
则说明宋代对秦岭森林的砍伐是非常严重的 。而 鉴湖 , 在大中祥符年间始 , 至宣和二年 , 围湖面
三峡地区在唐代森林还很茂密 , 李白《荆江浮舟 积就达 2200 多顷 , 时人惊呼 “湖废尽矣 。 ”[ 18 ] ( 卷
望蜀江》诗云 : “碧树森森迎”, 杜甫则在《白帝》 中) 与此类似 , 越州境内汝仇湖 、夏盖湖 、明州
一诗中写道 “古木苍藤日月昏”。然而 , 宋代以 广德湖也都遭到同样命运 。南宋时盗湖现象更为
[ 19 ]
来 , 三峡地区的森林仍然遭到了严重破坏 , 峡州 严重 , 势家大姓 “障陂湖以为田 , 日广于旧”
江面曾 “浮出巨材千数 , 皆串贯成排”[ 13 ] ( 丙・卷 (卷三三 , 《吴门芹宫策问二十一首》) , 致使许多溉田不过
120
百顷的小湖 , 也陆续被盗为田[ 20 ] ( 卷一 ○) 。这种 远输”[27 ] ( 《河东奉使奏草》卷下 , 《请耕禁地札子》) , 上书
现象到南宋后期更加普遍 。 “隆兴 、乾道之后 , 豪 请垦禁地 , 获准“以岢岚军北草城川禁地募人拒敌
宗大姓相继迭出 , 广包强占 , 无岁无之 , 陂湖之 界十里外占耕”。至和二年 , 韩琦亦 “请如草城川
利日 月削 ……三十年间 , 昔之曰江 、曰湖 、曰 募弓箭手”[12 ] (卷一九 ○, 《兵志》四) , 得到朝廷首肯 ,
草荡者 , 今皆田也”。尤其对缓解长江中下游水旱 开始对代州、宁化军一带禁地进行开垦。熙宁八年
灾害起着重要作用的太湖 , 围水造田最初 “只及 神宗又下令 , 在岢岚、火山军等处 , 将 “西陲等
[7 ]
陂塘 , ……已而侵到江湖”[ 21 ] ( 卷一三 , 《论围田札 寨 , 未开官地堪种者渐次招置弓箭手” ( 《兵》四之

子》) , 面积大大缩小 。除了豪族大姓占湖为田之 六) , 至此 , 河东路沿边禁地率先得到大面积开垦。

外 , 流民也是盗湖的一支力量 。由于这些人的侵 北宋西北沿边地带是宋夏双方不断争夺之地 ,


耕 , 使 得 太 湖 周 围 的 白 岘 湖 、练 湖 “皆 成 围 北宋政府允许军队在此大兴垦殖 。曾在吴堡 、葭
田” ( 卷中) 。特别要指出的是 , 长江中下游的湖 芦间号称 “膏腴”之地的木瓜原上用兵18 000 余
[ 22 ]
[7 ]
泊星罗棋布 , 对于调节长江中下游的水旱灾害起 人垦地 ( 《食货》六三之四八) 。元丰初年在绥德一
[ 12 ]
着重要作用 , 而大量围湖造田使这些湖泊的调节 带辟地4 000顷 ( 卷三三四 , 《高永能传》 ) , 米脂一带

作用大大降低 , 致使农田 “涝则水增溢不已 , 旱 辟田数量更多 , 知太原吕慧卿曾上书道 : “葭芦 、


[ 12 ]
则无灌溉之利”[ 23 ] ( 卷一一 , 《乞废东南湖田札子》) , 成 米脂里外良田不啻一二万顷” ( 卷一七六 , 《食货志》
为长江中下游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 上四) 。以后 , 环庆道 、镇原道 、镇戎军 、德顺军
对此现象 , 宋人也曾有所认识 。如沈讲曾经慨叹 也进入大范围开垦之中 。如熙宁八年 , 德顺军 、
[7 ]
说 : “鉴湖千顷山四连 , 昔为大泽今为田 , 庸夫况 仪周可耕官田达 “四千八百八十八顷” ( 《兵》四
可与虑始 , 万年之利一朝毁”[ 24 ] ( 卷三 , 《鉴湖》) 。 之七 。崇宁二年德胜军又打量出耕地共 “四万八
)
[ 12 ]
他说的 “万年之利”就是指湖泊的调蓄水量的作 千七百三十一顷有奇”
( 卷一九 ○, 《兵志》四) 。这

用 。甚至宋代还有人将所有的水旱灾害 , 统统归 一带的黄土坡梁几乎全被辟为农田 。此外 , 渭河


上中游地带和兰州附近也大片辟为农田 , 仅兰州
结为 “弊在于围田”[ 25 ] ( 卷一 , 《赵林水利》) 。对此 ,
以东的定西一带垦田就达一二万顷[ 5 ] ( 卷四六 ○) 。
自南宋高宗起就开始发布废田为湖的诏令 , 禁止
北宋沿边地带大多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
在围田最盛的两浙地区继续围垦 。之后的南宋皇
而上述屯垦地点遍及这一地区 。在黄土高原大面
帝大多都执行了同样的政策 , 相继于乾道二年 、
积开垦土地 , 必然要对自然环境造成恶性影响 ,
淳熙三年 、八年 、庆元三年 、开禧二年颁布一系
而兵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性尤为严重 。这是因为 ,
列诏令 , 禁止围田 [ 12 ] ( 《高宗本纪》、《孝宗本纪》、《宁宗
军队开垦土地的目的不过是取得粮食 , 解决一时
本纪》) 。这一系列诏令 , 一方面反映朝廷已经就围
之需 。而军队时常换防 、调动 , 屯驻地点并不固
田对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有所察觉 ,
定 , 因而他们无意珍惜和涵养地力 , 往往采取粗
另一方面也说明朝廷 “废田为湖”之令 , 根本未
放的掠夺性耕作方式 。这种经营土地的方式 , 必
得到严格执行 , 否则 , 无须不厌其烦 , 一再重申 。
然加剧对植被的毁坏 , 造成水土流失 。并且一经
自宋代以来 , 太湖流域内平均两 、三年发生一次
毁坏 , 便很难恢复 , 以致后患无穷 。
洪涝 , 长江流域平均五 、六年发生一次洪涝 , 其
自北宋末年 , 随着金人的南下 , 宋金双方的
洪涝灾害的频繁不能不说与人们大面积的围湖造
边界基本上保持在秦岭 — ——淮河一线 , 两淮 、荆
田有密切关系 。
襄 、川陕成为抵御金人南下的前线 。为解决这一
  三 、战争对环境的破坏 带屯驻军队的粮食问题 , 绍兴元年 , 即金人南下
的第二年 , 南宋朝廷就令驻守淮南的孟庚 、韩世
在宋代 , 战争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作用主要表 忠等 “措置将兵马为屯田之计”[ 28 ] ( 卷一四) 。绍兴
现在三个方面 : 其一是军队的屯田 。所谓屯田 , 五年 , 朝廷正式下诏 , 令 “淮南 、川陕 、荆襄屯
刘才邵指出 “用兵以耕 , 名曰屯田”[ 26 ] ( 卷一 ○, 田”[ 12 ] ( 卷一七六 , 《食货志》上四) 。并命韩世忠 、刘
《南省策问》) 。北宋时 , 自东向西与辽 、夏接界的是 光世 、张俊 、吴 δ 、岳飞 “五大将及江淮荆襄利
河北东 、西路 、河东路 、永兴军路 、秦凤路 , 北 路帅臣悉领营田使”[ 29 ] ( 卷一六 , 《营田》) , 兼管营田
部沿边地带最初均为禁地 , 军队驻扎于此 , 粮食 事务 ( 虽然刘才邵认为屯田与营田意义不同 , 但
[12 ]
主要靠内地供应 , “往者边土不耕 , 仰给于内” 实际上到南宋时已经在混淆使用屯田 、营田这两
) 。仁宗庆历年间 , 欧阳修奉使 个概念 , 都指的是军队对土地的开垦 。
(卷三三二 , 《游师雄传》 ) 。绍兴五
河东 , 看到当地“禁膏腴之地不耕 , 而困民之力以 年 , 吴 δ 率军在汉中一带屯田 , 继吴 δ 之后 , 其
121
他统兵将领也都继续奉行这一政策 , 屯田地点遍 九) 的诗句 , 可见它的清澈 。然而 , 唐代维修长
布兴元府 、洋州 、金州 、凤州 、西和州 、阶州 、 安就在这些山中取材 , 使这里的森林遭到破坏 。
成州等地 [ 29 ] ( 乙集卷十七 , 《王德和括关外屯田》) 。南宋 北宋时营建都城开封宫殿 , 未将附近嵩山 、崤山
的屯田将北宋对环境的破坏又向南扩大了许多 。 等作为砍伐重点 , 只因为这些山区已无巨大松木 ,
这也是宋代战争对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一个方面 。 不得不采伐距离较远的 “秦陇岐同之松 , 岚 、石 、
其二对森林 、草场的破坏 。军营的修建常常 汾阳之柏”, 而且砍伐规模比唐时在岚 、胜两州更
[ 34 ]
使周围的森林遭到毁坏 。如宋初高防知秦州后 , 大 ( 卷十一 , 《宫室土木》 ) 。当时吕梁山东麓的汾阳

就设立采造事务 , 避地数百里 , 建筑堡寨 , 以渭 木场每年都要砍伐大量木材外运 , 据说北宋末年


河为界 , 把秦州纳入军人砍伐的范围 。高防特招 一次汾阳大旱 , 运木材的小河水涸 , 于是 “修楠
[ 35 ]
募三百士卒 , 专职进行采伐 , 岁可得大木一万多 巨梓”, 积压的材木竟达万株 ( 卷三四一 , 周炜《润

根 [ 12 ]
( 卷二七 0 , 《高防传》) 。又如 : 延路兴修米 济侯庙记》) 。甚至距开封很远的陇山以西的森林也
脂 、浮图等寨 , 就选派兵丁到宋夏边界的横山山 成为开封城中迫切需要的木材的来源地 。以后 ,
脉采木 [ 7 ] ( 《方域》十九) 。以致 州 ( 今富县 ) 、延 砍伐重点除秦岭 、陇山外 , 还延伸到黄龙山一带 。
州 ( 今延安市) 、保安军 ( 今志丹县) 等处 , 因砍 唐时尚无史料提到黄龙山的森林 , 而宋代却把它
[ 36 ]
伐过甚 , 竟至绝少林木 , 造成当地“暑雨之期 , 湍 纳入了砍伐之列 (p276) , 由此可见 , 秦陇山区

走大石” (卷九 , 《上枢密尚书书》) 。此外 , 军队边地 的森林已不能满足开封城修建之需 , 从另一角度


[30 ]

戎马也占据了大量农田。入宋以来 , 牧监纷纷移向 证明了宋代对秦陇山区的破坏程度 。和唐代不同


内地 , 仅邢、洛、赵三州就被牧监“占有沃壤万五 的是 , 宋代不光政府砍伐 , 朝中权贵们自赵普以
[ 12 ]
千顷”[31 ] ( 卷十一) , 此外 , 大名府、相 州、卫 州、 下也纷纷派人到秦陇山区砍伐木材 ( 卷 256 , 《赵

澶州也均有牧监[7 ] ( 《兵》二一之四、五) 。牧监向南推 普传》) , 私自贩卖 , 从中牟利 , 据说可 “岁获大木


移本身也说明了北方的环境破坏严重。 万本以给京师”[(5卷三 ]
) , 竟致当时开封城内 “良材
[ 12 ]
其三是对河流的破坏 。有两个事例可作证明 : 山积” 二七六《张平传》) 。由于大量砍伐 , 致使采伐
(

一是从北宋太宗淳化四年始 , 人为地将滹沱 、胡 线不断西移 。北宋初年采伐线已达秦州的夕阳镇


[ 12 ]
卢 、永济等河引入今白洋淀至文安洼一线低洼地 ( 今甘肃省天水以西) ( 卷二五七 , 《吴延祚传》 ) , 30

带 , 筑塘蓄水 , 梦想 “倚为藩衙”[ 32 ] ( 卷十三) , 防 年后 , 采伐重点移到洛门寨 ( 今甘肃省武山县


[ 12 ]
御辽朝骑兵侵扰 。这种做法使得河北中部的湖泊 西) , 更后达到河州 ( 今甘肃省临夏县) ( 卷四五

逐渐干涸 , 而导入塘泺的河流又将大量泥沙带来 , 二 , 《忠义传・景思忠传附景思立传》) 。京城的修建造成的

导致海河水系一旦涨水 , 就泛滥成灾 , 人民深受 对森林的破坏有两点可作佐证 : 一是对秦陇山区


其害 。二是南宋建炎二年 ( 1128 ) 冬 , 金兵渡河 森林破坏彻底 , 不仅高大木材被砍 , 就连烧木炭
南下 , 宋东京留守杜充在滑县李固渡 ( 今河南滑 用的薪材也毁之竟尽 , 秦州百姓只好偷偷到西夏
县南沙店集南三里许) 以西人为扒开河堤 , “决黄 和羌人控制地区去采伐 [ 7 ] (《兵》二十七) ; 二是汾水
河入清河以沮兵”[(10 ]
卷十八) , 结果使黄河发生了一
不仅流量受到影响 , 并且含沙量大为增加 , 河水
次重大改道。这次决河不仅使河南、山东及苏北平 变得浑浊 , 北宋时竟采用河流中挟带的泥沙来淤
原的人民遭受洪水的侵害 , 更使北宋以前 , 独流入 田 [ 37 ] (p33) 。与唐时尚能浣纱的汾水相比 , 说明
海 , 水系稳定 , 洪涝灾害小的淮河水系遭到破坏 , 汾水流域森林在宋代破坏的程度 。森林破坏了 ,
使黄河逐步夺淮入海 , 导致淮河流域灾害频发 , 严 引起侵蚀 , 泥土随河水流下 , 使黄河中游的支流
重制约了流域经济发展。 含沙量增大 , 必然对黄河下游造成严重的影响 ,
使河床淤积抬高 , 河水更加容易泛滥 。
  四 、京畿重地 , 大兴土木 综上所述 , 自然环境的急剧恶化 , 贯穿于整
个两宋时期 , 范围几乎遍及全国 。究其原因 , 除
北宋时 , 北部沿边地带主要包括了黄河中下 了自然的因素外 , 在宋代这个战乱不断的特殊时
游地区 , 黄河中游有渭水 、洛水 、汾水等几条主 代 , 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有着更为密切的互动关
要的支流 。渭水流经的陇山 , 汾水发源的管涔山 , 系 , 人类的违背自然规律的改造活动 , 或者在短
流经的芦牙山 、霍太山 、吕梁山脉等都曾是著名 期内满足了人类的生存需要 , 但就长期来看 , 往
的森林地区 , 茂盛的森林保护着土壤 , 使得河水 往造成对自然的更大破坏 。
的含沙量很小 。唐时薛能 《怀汾上旧居》曾有 参考文献 :
“素汾千载傍吾家 , 常忆衡门对浣纱”[ 33 ] ( 卷五五 [ 1 ]  韩茂利 . 宋代农业地理 [ M ] . 太原 : 山西古籍出版社 ,

122
19931 [ 20 ]  施宿 . 嘉泰会稽志 [ A ] . 四库全书 [ M ] . 上海 : 上海古
[ 2 ]  吴华林 , 沈焕庭 . 我国洪灾发展特点及成灾机制分析 [ J ] 籍出版社 , 19871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1999 , (8) 1 [ 21 ]  卫泾 . 后乐集 [ A ] . 四库全书 [ M ]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
[ 3 ]  杨世伦 , 陈吉余 . 太湖流域洪涝灾害的形成和演变 [ J ] . 版社 , 19871
地理科学 , 1995 (4) 1 [ 22 ]  杨潜 . 绍熙云间志 [ M ] . 徐氏校刊 , 光绪甲午 1
[ 4 ]  郭祥正 . 青山续集 [ A ] . 四库全书 [ M ] . 上海 : 上海 [ 23 ]  李光 . 庄简集 [ A ] . 四库全书 [ M ]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
古籍出版社 , 19871 版社 , 19871
[ 5 ]  李焘 . 续资治通鉴长编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791 [ 24 ]  沈遘 . 西溪集 [ A ] . 四库全书 [ M ]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
[ 6 ]  胡道修 . 宋代人口的分布与变迁 [ A ] . 宋辽金史论丛 [ 版社 , 19871
C]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911 [ 25 ]  龚明之 . 中吴纪闻 [ A ] . 四库全书 [ M ] . 上海 : 上海古
[ 7 ]  徐松 . 宋会要辑稿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571 籍出版社 , 19871
[ 8 ]  范祖禹 . 范太史集 [ A ] . 四库全书 [ M ] . 上海 : 上海古 [ 26 ]  刘才邵 . 溪居士集 [ A ] . 四库全书 [ M ] . 上海 : 上海
籍出版社 , 19871 古籍出版社 , 19871
[ 9 ]  马端临 . 文献通考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861 [ 27 ]  欧阳修 . 欧阳修全集 [ M ] . 北京 : 中国书店 , 19861
[10 ]  李心传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 A ] . 四库全书 [ M ] . 上 [ 28 ]  周应合 . 景定建康志 [ A ] . 四库全书 [ M ] . 上海 : 上海
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71 古籍出版社 , 19871
[ 11 ]  倪朴 . 倪石陵集 [ A ] . 四库全书 [ M ] . 上海 : 上海古籍 [29 ]  李心传 .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 A ] . 四库全书 [ M ] . 上
出版社 , 19871 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71
[ 12 ]  脱脱等 . 宋史 [ A ] . 四库全书 [ M ]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 [ 30 ]  范仲淹 . 范文正公集 [ A ] . 四库全书 [ M ] . 上海 : 上海
版社 , 19871 古籍出版社 , 19871
[ 13 ]  洪迈 . 夷坚志 [ A ] . 四库全书 [ M ]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 [ 31 ]  曾巩 . 隆平集 . 四库全书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 ,
版社 , 19871 19871
[ 14 ]  蓝勇 . 历史时期三峡地区经济开发与生态变迁 [J ] . 中 [ 32 ]  沈括 . 梦溪笔谈 [ A ] . 文渊阁四库全书 [ M ] . 台北 : 台
国历史地理论丛 , 1992 , (1) 1 湾商务印书馆 , 19831
[ 15 ]  王象之 . 舆地纪胜 [ M ] . 南海伍氏校刊 , 咸丰五年 1 [ 33 ]  全唐诗 [ A ] . 四库全书 [ M ]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 16 ]  王十朋 . 梅溪后集 [ A ] . 四库全书 [ M ] . 上海 : 上海古 19871
籍出版社 , 19871 [ 34 ]  洪迈 . 容斋随笔 [ A ] . 四库全书 [ M ] . 上海 : 上海古籍
[ 17 ]  魏岘 . 四明它山水利备览 [ A ] . 四库全书 [ M ] . 上海 : 出版社 , 19871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71 [ 35 ]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 [ M ] . 成都 : 巴蜀书社 19851
[ 18 ]  庄绰 . 鸡肋编 [ A ] . 文渊阁四库全书 [ M ] . 台北 : 台湾 [ 36 ]  史念海 . 河山集 [ M ] . . 北京 : 三联书店 , 19811
商务印书馆影 19831 [ 37 ]  史念海 . 黄土高原主要河流流量的变迁 [J ] . 中国历史
[ 19 ]  陈造 . 江湖长翁集 [ A ] . 四库全书 [ M ] . 上海 : 上海古 地理论丛 , 1992 , (2) 1
籍出版社 , 19871 责任编辑  张颖超

On Man2made Factors of Worse Natural Circumstanceduring the Two Song Dynasties

L IU Xu2dong
( Depart ment of Political Economics and L aw , Fuli ng Norm al College , Fuli ng , Chong2qi ng 408000 , Chi na)

Abstract : The natural circumstance of our country during t he two song dynasties was extensively destroyed. And serious disas2
ters often occurred. There are many factors t hat made t he natural circumstance worse , among which man2made factor is con2
spicuous. It ’s shown in t he following four ways : destroying forests and reclaiming wasteland ; making lakes become cultivated
land ; stationing troops to open up wasteland ; going in for large2scal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 t he two Song Dynasties ; disaster ; natural circumstance ; man2made factor

12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