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26 ・

      史  学  月  刊             2003 年   第 7 期

宋人谥号初探
杨  果  赵 治 乐
( 武汉大学 历史系 ,湖北 武汉 430072)

[ 关键词 ] 宋代 ; 谥号 ; 文化
[ 摘  要 ] 古人谥号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通过对宋人谥号的统计与分析 ,可见如下几点 : 二字复谥至宋
代已成主流 ,且“文”
多“武”
少 ; 神宗 、
哲宗提倡事功 ,而南宋更注重倡导忠 、
节 ; 文化重心南移及南文北武得到
印证 。另外 ,宗室谥号多用“孝”
字 ,且近支美谥少 ; 而私谥“节”字最常见 “
; 肃”、
“庄”、
“壮”等字也有其特殊的
用法及含义 。以上现象反映了宋代的某些时代特点 。
[ 中图分类号 ] K244 ; K892. 98 = 4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058320214 ( 2003) 0720026206

Prel iminary Research on Posthumous Titles in Song Dynasty


YAN G Guo  ZHAO Zhi2le
( Depart ment of History , W uhan U niversity , W uhan 430072 , Hubei , Chi na)

Key Words :Song Dynasty ; post humous titles ; culture


Abstract :Cultural information in post humous titles of Song Dynasty is discussed in t his article. From t he statistics of post humous
titles used in Song officials , some conclusions were drawn :1. Post humous titles wit h two words of Wen (literary) and W u ( mili2
tary) became predominant ; 2. Emperor S hen and Zhe encouraged achievements , and loyalty was promoted more in Sout hern
Song Dynasty ; 3. Ancient Chinese cultural center moved to Sout hern China ; 4. For members of t he royal clan , filial obedience
was t he chief moral standard. In addition , preliminary explanations were given to all t hose p henomena.

  谥号是中国古代礼制的一项重要内容 , 被视 人谥号进行统计 、
分析的基础上 ,探讨宋人谥号用
为“国之大典”,有关谥号 、 谥法的研究也因此成为 字所反映的时代特点与政治文化信息 。
中国古代的一门“显学”,无论是朝廷典制 、 私家规
一  宋代谥法简述
训或是文人撰述 ,有关“谥” 的内容相当丰富 ,比较
有代表性的研究论著如宋代苏洵的《谥法》, 针对 尽管对于谥法起源于何时 ,学术界众说纷纭 ;
此前的各种谥法版本 ,斟酌损益 ,审定谥号用字的
意义 ,为后世礼家所宗 ; 明代王圻《谥法通考》、 清
① 以出版先后为序 , 主要著作有 : 张卜庥《谥法及得谥人
代刘长华《汉晋迄明谥汇考》也从用字释义 、 谥法
表》(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7 年版 ) , 汪受宽《谥法研究》
源流方面作了简述 , 并且综录了历史上的各类人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年版) ; 论文有 : 屈万里《谥法滥
物及其谥号 。20 世纪以来 ,由于谥号具有丰富的 觞于殷代论》《 (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 13 本 ,1948 年
版) ,郭沫若《谥法之起源》《 ( 金文丛考》, 人民出版社
政治文化意义 ,对于历史文献整理 、 历史人物评价
1954 年版) ,王国维《 敦跋》《 ( 观堂集林》卷 18 , 中华书
也有着重要价值 , 因此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就国 局 1959 年版) , 吴 静 渊《谥 法 探 源》《 ( 中 华 文 史 论 丛》
内学术界来说 , 从王国维 、郭沫若 、
童书业等学术 1979 年第 3 期) ,童书业《周代谥法》《 ( 春秋左传研究》 附
前辈到以彭裕商 、 杜勇等为代表的众多中青年学 录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 , 黄奇逸《甲金文中王号
生称与谥法问题的研究》《 ( 中华文史论丛》1983 年第 1
者 ,都对谥号 、谥法问题进行过研究 ,迄今为止 ,已 期) ,杨希牧《论周初诸王之生称谥》《 ( 殷都学刊》 1988 年
发表的专门论著多达数十种 ① ,对谥的起源 、 谥法 第 3 期) ,杜建民 、 崔吉学《论谥号文化内涵的演变》《 ( 史
的规定 、 谥号的种类以及谥法研究的意义等 ,都作 学月刊》1994 年第 5 期) , 师宁《论生称谥及谥法起源问
题》《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1994 年第 6 期) ,彭裕商《谥法
了有益的探索 。但是 ,谥号自产生以来 ,其内涵和
探源》《 ( 中国史研究》 1999 年第 1 期) ,程大鲲《清代宗室
特征是随着时代的演替而不断变化的 , 对不同时 郡王封谥考》《 ( 满语研究》2000 年第 1 期 ) , 杜勇《金文
期谥号的变化及其蕴涵的意义进行研究很有必 “生称谥”新解》《 ( 历史研究》 2002 年第 3 期) 等 。
② 上述《论谥号文化内涵的演变》 和林德春《中国古代谥号
要 ② ,已有的成果集中于对西周谥法的研究 ,其他
与谥法评述》《 ( 松辽学刊》 1996 年第 1 期) 等文有关谥法
断代多涉及到唐代以前与明清时期 , 有关宋人谥 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 谥号所反映的社会观念及文化内
号用字的研究则基本属于空白 。本文试图在对宋 涵的探讨 ,对笔者颇有启发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7 ・

谥号是否曾经用于生者 ,学者们也有不同看法 ① ,
二  宋代大臣谥号用字特点
但是 ,有关春秋以后谥号已有了褒贬性质 ,学术界
基本达成了共识 。一般认为 , 谥号的直接作用主 为了对宋人谥号进行统计分析 , 笔者在整理
要有两个 : 一是对死者生平的总结 。“谥者 ,何也 ? 和参考几种古今典籍的基础上 ② , 共搜罗了宋人
”[ 1 ] (卷一上) 二是
谥之为言引也 。引 , 列行之迹也 。 谥号 1161 个 ,其中大臣谥号 856 个 ,宗室 225 个 ,
以谥号来代替死者本名 ,利于避讳 。所谓“周人卒 佛教徒 30 个 , 私谥 50 个 。另有皇帝 、
后妃 、
公主
哭而讳 , 将葬而谥 。有讳则有谥 , 无讳则谥不立 谥号 ,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宋代为佛教徒赐谥 ,与
……生有名 , 死有谥 , 名乃生者之辨 , 谥乃死者之 朝廷优容甚至扶持佛教的政策相关 , 但由于资料
辨”[ 2 ] 。宋 人 也 认 为 :“古 者 将 葬 请 谥 以 易 有限 ,也不展开讨论 。而宗室谥 、
私谥有较独立的
名。”[ 3 ] (卷中《宋史・
)
彭龟年传》记载 “章颖等请易
, 特点 ,将在下文单独讨论 。
名 ,赐谥忠肃”,即为实证 。 这里仅以 856 个大臣谥号为抽样代表 , 对其
两宋时期 ,谥号用字直接对应于死者生平 ,包 用字特点加以分析 。
含着强烈的惩恶扬善之意 。历代对谥号都非常重 粗略地看 ,宋代大臣谥号用字有两个显著特
视 ,甚至认为其重要性超过官位爵禄 ,宋代知识分 点:
子讲究名分 , 自然更加如此 。程颐认为 “
: 古之君 1. 二字复谥占绝对优势 ( 带有“先生”后缀的
子相其君而能致天下于大治者 ,无他术 ,善恶明而 四字谥 ,实际亦属二字谥) 。与各朝比较来看 , 在
劝惩之道至焉尔 ……至要莫先于谥法 , 何则 ? 刑 张卜庥《谥法及得谥人表》一书中 , 共搜罗各朝谥
罚虽严 ,可警于一时 ; 爵赏虽重 ,不及于后世 ; 惟美 号 6767 个 , 其 中 单 谥 141 种 , 2296 个 , 占
恶之谥一定 , 则荣辱之名不朽矣 。故历代圣君贤 33. 93 % ; 所录宋人谥号 1007 个 , 其中单谥仅 19
相 ,莫不持此以励世风 。 ”[ 4 ] 所以 , 司马光反对给 种 ,37 个 , 只占 3. 67 % 。本文所搜罗的宋臣谥号
夏竦赠美谥“文正”, 认为“陛下念 ( 夏 ) 竦不已 , 则 中 ,单谥 28 个 ,占3. 27 % ; 四字谥 1 个 ,占0. 12 % ,
莫若厚抚其家 , 至于谥者 , 先王所以劝善沮恶 , 非 其余均为复谥 。③ 单谥比例远远低于各代平均水
[ 5 ] (卷一八)
供恩泽之具也”。 为了陈执中的谥号 , 礼 平 ,二字复谥基本成为定制 。
官韩维两次辞职 。也正因为如此 , 所以时人认为 2.“文”
谥多 “武”
, 谥少 。在 856 个谥号中 ,含
“先忧后乐”、
砥砺名节的范仲淹无愧于“文正”这 “文”者共 244 个 , 占 28. 5 % 。虽然“文”在《谥法》
一“至美” 的谥号 ; 而千古罪人秦桧 , 先谥“忠献”, 中有多种含义 , 但文学因素是必不可少的 。如沈
竟与“两朝顾命定策元勋”韩琦相同 , 遭到强烈反 伦之子因父亲谥中无“文”,便怀疑是因“臣父起家
对 ,后来改谥“谬丑”,方才大快人心 。 不由文学”,遂引王溥 、
薛居正谥号为参照 ,要求改
正式颁谥的对象是有身份要求的 。唐宋以前 谥 。但官方认为王 、
薛“皆奋迹辞场 ,历典诰命 ,以
是“卿 大 夫 有 爵 , 故 有 谥 ; 士 无 爵 , 故 无
谥”[ 6 ] (卷一 ○四) 。在宋代 , 得谥条件也十分明确 , ① 王国维认为 :“谥法之作 , 其在宗周共 、
懿诸王以后乎 ?”
“王公及职事官三品以上薨”方可得谥 ; 不过 “蕴 , 《
( 敦跋》) 郭沫若主张“当在春秋之中叶以后”《 ( 谥法
德丘 园 , 声 实 明 著 , 虽 无 官 爵 , 亦 奏 赐 谥 曰‘先 之起源》) 。传统看法认为谥法兴于西周初年 。王国维
[ 7 ] (卷一二四) 还对西周王号为死谥的传统说法表示异议 , 率先提出金
生’”。 到南宋初年 ,由于长期对金作战 ,
文中有“生称谥”的用法 《 ( 敦跋》) , 郭沫若在《谥法之
“守臣守御临难不屈 , 死节昭著之人 , 若限以官品 起源》中亦附和王说 。当代学者杜勇则指出 “ : 那种认为
赐谥 ,即节义之人 ,其名不显 ,无以激劝 ,应守臣守 西周王号为生称而非死谥的看法可能是不符合历史实
际的 。 ”《( 金文“生称谥” 新解》)
御 ,临难不屈 ,死节昭著 ,不以官爵上下取旨 ,特赐
② 主要资料来源于《宋史》、 《宋会要辑稿》、 《隆平集》、 《东
谥”[ 8 ] (五八之六 、七) 。 都事略》《 、春明退朝录》《 、咸淳临安志》《 、续文献通考》。
宋代谥法还有其他一些变化 , 如《春明退朝 并参考 [ 清 ] 陈梦雷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 中华书局 、
巴蜀书社 1985 年版) 、 张卜庥的《谥法及得谥人表》、 杨
录》 记载 “ : 国初以来 , 惟正官三品方得谥 , 兼官赠
震方的《历代人物谥号封爵索引》(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三品不得之 。真宗命陈彭年详定 , 遂诏 ……赠至 年版) 、 昌彼得的《宋人传记资料索引》( 台湾鼎文书局
正三品 , 许请谥 。
”此外 , 对于符合得谥条件者 , 不 197721980 年版) 、邓广铭的《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4 年版) 等 。
论死者亲属是否请谥 ,都一律议谥 ,并不再由死者
③ 林德春已注意到 “ , 汉以后一般公侯之谥多为两个字”
亲属供应酒馔 。这些都是制谥规范化和公正化的 《
( 中国古代谥号与谥法评述》 ) 。至宋代 , 这种情况更为
进一步发展 。 普遍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8 ・

为谥 ,允合国章”[ 7 ] (卷二六四) ,不同意给沈伦改


‘文’ 2. 南方获谥总数比北方多 2/ 3 左右 ( 占南方
谥 。而且 ,宋代与后来的明清不同 ,还没有出现凡 总数的62. 3 %) ,这不仅是因为北方大部分地区先
翰林必谥“文” 的规定 , 因此“文”谥更显得货真价 后被辽 、夏、金、蒙古占领 , 在宋政权控制范围之
实 ,弥足珍贵 。连大名鼎鼎的王安石 、 杨亿得谥号 外 ,而且因为在靖康之乱后 , 大量北方人口 ( 尤其
“文”, 也被宋人议论道 :“文乎 , 文乎 , 岂是之谓 是官僚和士人 ) 南迁 , 致使南宋除初年一段时间
乎 ?”[ 9 ] 因此 , 高比例的“文”谥 , 完全是与宋代文 外 ,臣子们的籍贯大都成了南方人 ,得谥者自然会
化、
教育的发达相对称的 。与此相对照 ,856 个谥 多于北方人 。这似乎也可以说明 , 宋朝廷在对官
号中 “武”
, 字谥总共只有 36 个 , 占 4. 21 % 。在上 僚的选择上 ,并没有表现出对南方或北方籍士人
引张书中 , 宋以外的各朝 “ , 武”谥为 341 例 , 占 的明显偏好 。
5. 92 % ; 宋朝“武”
谥 39 例 ,占3. 87 % ,也明显低于 3. 以“文”字为例 , 获“文”谥最多的 3 个省份
平均水平 。由此足见宋代重文轻武国策的影响 。 (浙江 、 福建 、
江西 ) 都在南方 , 在某种程度上印证
了文化重心南移的说法 。而且 ,南北方对比 ,南方
三  宋代大臣谥号与地域的关系
诸省中 “
, 文”谥占本区得谥总数的 40. 4 % , 北方
按照大臣得谥者的籍贯 ( 以现行行政区划为 “文”谥仅占总数的 17. 7 % , 大体可说明南方官员
准 ,四川与重庆合计作“川渝”,籍贯不明者不计) , 由文学起家的比例高 , 反映出南方重文的风气 。
分别统计得谥总数和其中的“文”
谥数 “
、武”
谥数 , 表 1 所示 “ , 文”谥占当地得谥总数比例最高的 3
可得表 1 。 个省份依次是福建 ,48. 3 % ; 江西 ,47. 9 % ; 川渝 ,
表1  宋代大臣谥号分省统计简表 44. 1 % ( 上海基数太小 , 不具备统计意义 , 未计
今省份 今省份 入) 。这种状况也是与这几个省份在宋代的文化
总谥数 “文”谥 “武”谥 总谥数 “文”谥 “武”谥
( 北方) ( 南方)
发展水平相一致的 。
河南 123 27 5 福建 87 42 1
4. 以“武”
字为例 ,在籍贯明确的 31 例谥“武”
山西 42 6 5 浙江 131 51 1
者中 ,北方达 26 例 , 占该区得谥总数的9. 4 % ; 而
山东 33 9 广西 3 1 1
南方只有 5 例 , 不到该区总数的 1. 1 % 。究其原
甘肃 13 4 江苏 50 17
因 ,大致有以下几点 : 其一 , 宋朝开国是以河南等
河北 48 6 9 川渝 59 26
北方地区为中心 , 征伐 、 扩张而成 , 大批将领出身
陕西 14 1 3 江西 73 35
于北地 ; 其二 ,大多数战争集中在北方 ,如宋与辽 、
北京 2 安徽 28 6 2
西夏 、金的战争 , 北方长期处于战争前线 , 北人多
宁夏 2 上海 2 1
被征兵 ,习武者众 ; 其三 ,北方战乱频仍 ,百姓食不
小计 277 49 26 湖北 10 4
果腹 ,往往可以利用宋政府的养兵政策 ,到兵营中
广东 6 1
糊口 。而南方由于相对富裕安定 , 世人皆以科举
湖南 9 1
为荣 ,耻于从武 , 视当兵为畏途 。另外 , 北人与南
小计 458 185 5
人在身体素质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 。北宋时就流
  据表 1 ,可以看到几个明显事实 : 传着这样一种说法 “ : 地势西北高 , 东南下 。地高
1. 河南 、
浙江分别作为北宋 、
南宋都城所在 而寒 ,其民体厚而力强 , 气刚而志果 。地下而温 ,
地 ,其得谥总数远远超出其他各地 。其原因不外 其民体薄而力弱 ,气柔而志回 。故西北之兵 ,能辛
乎以下几点 。首先 ,两地人口较多 ,构成了一个较 苦 ,有成功 。而东南之士 ,少所立 。此士大夫咸知
大的人口基数 。单单是汴京 、临安两城市 ,人口都 之也 。 ”[ 10 ] (卷一七) 宋代募兵有一定的身高标准 , 南
曾超过 100 万 , 是当时中国乃至世界上人口最多 方人一般较难达到 。直到南宋初年 , 募南方人入
的城市 ; 其次 , 皇城根下的人有更多的机会 , 两地 伍已 成 当 务 之 急 , 张 守 仍 说 :“止 是 格 尺 不 及
的高级官僚数量是首屈一指的 ; 再次 ,作为都城所 耳。 ”[ 11 ] (卷一一五) 在上述背 景 下 , 南 、北 人 谥 号 的
在地 ,两地对外地人才的吸引力很大 ,在都城及其 文、
武强烈反差 , 自在情理之中 。这种现象 , 也进
附近 , 聚集着各地的精英 , 天长日久便积淀下来 , 一步印证了南方文弱 、 北方武勇的传统观点 。
使当地的整体素质得到较大提高 ; 最后 ,首都及其 5. 从得谥总数看 , 江苏 、
湖北 、
湖南诸省为数
附近地区的官员不但有更多的升迁机会 , 死后也 较少 。值得注意的是 ,江苏在唐代已十分发达 ,但
更容易得到朝廷注意 ,获得赠谥 。 在表 1 所见得谥情形中 ,却并不特别靠前 ,可见其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9 ・

在宋代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相对式微 。湖北 、 湖南 和道德标准 ,这里将宋朝各帝在位时期的赐谥用


此时的发展则显然比较落后 , 此 2 省虽有拱卫东 字制成表 2 加以分析 , 有助于我们了解该时期的
南半壁江山的地理优势 ,但缺乏人才优势 。 某些政治与社会状况 。

四  宋朝各帝赐谥用字分析

赐谥的重要目的之一 , 是倡导某种价值取向

  表 221   北宋各帝赐谥用字概况 ①

帝  号 ② 太祖 太宗 真宗 仁宗 英宗 神宗 哲宗 徽宗 北宋小计 ③
赐谥总数 6 17 37 90 8 36 28 36 260

用字排序 1 恭/ 2 惠/ 7 文/ 12 文/ 30 文/ 3 忠/ 7 敏/ 9 文/ 12 文/ 70
用字排序 2 武/ 4 武/ 7 忠/ 14 元/ 2 敏/ 6 文/ 6 忠/ 8 忠/ 44
用字排序 3 恭/ 3 忠/ 7 惠/ 10 肃/ 5 简/ 5 定/ 6

用字排序 4 忠/ 3 惠/ 7 肃/ 10 文/ 5 简/ 5
用字排序 5 肃/ 懿/ 定/ 5 恭/ 8 康/ 4 敏/ 4

①表中斜线后的数字 ,表示该用字出现次数 。下表同 。


②钦宗朝赐谥总数少 ,且用字极分散 ,故未予排序 ,但纳入小计中 。改谥者以改谥时间及用字为准统计 1 次 。下表同 。
③含赐谥时间不详者 。下表同 。

表 222   南宋各帝赐谥用字概况

帝  号 高宗 孝宗 光宗 宁宗 理宗 度宗 恭宗 南宋小计
赐谥总数 67 48 6 55 70 9 8 265

用字排序 1 忠/ 35 忠/ 20 文/ 3 文/ 27 文/ 29 文/ 5 忠/ 6 忠/ 104
用字排序 2 文/ 10 简/ 12 忠/ 2 忠/ 15 忠/ 24 清/ 3 文/ 3 文/ 88

用字排序 3 愍/ 10 文/ 11 肃/ 2 定/ 8 节/ 10 忠/ 2 节/ 3
用字排序 4 靖/ 6 肃/ 7 节/ 8 肃/ 10
用字排序 5 节/ 定/ 6 肃/ 8 清/ 8

①端 、 朝赐谥总数少 ,且用字极分散 ,故未予排序 ,但纳入小计中 。

  由表 2 可见 : 所论虽有溢美 ,但多少反映了部分实情 。


1.“文”谥在总数中占了很大比例 , 但各个时 3.“忠”字谥 , 北宋共计 44 例 , 南宋共计 104
期略有差别 。仁宗 、 宁宗 、
理宗 3 朝的“文”谥数量 例 ,差别很大 。这与南宋国势始终紧张 ,朝廷大力
最为突出 ,基本与这几朝的文化盛况一致 “ ; 文”
谥 提倡忠君爱国关系较大 。例如 《建炎以来系年要
,
占当朝谥号总数比例最低的几朝 ,分别是太祖 、 太 录》 卷十八就记录了宋高宗的诏书曰 “ : 耳目风宪 ,
宗、 高宗 、
孝宗 、
神宗 、
哲宗在位时期 。很明显 , 前 有言达于予听 ,必忠必诚 ,毋夺于私 ……中国爪牙
4 位君主分别是北宋和南宋的开创时期 , 文学的 之臣 , 敌忾戡难 , 毋贻名节羞 ; 军民战士 , 咸奋忠
力量还不那么重要 ,即使朝廷有心右文抑武 ,但正 力 ,毋至失业 。
”同时 , 理学在南宋的兴盛 , 无疑也
所谓“百年树人”, 文学人才不可能一蹴而就 。神 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理学宗师朱熹上奏时 , 就
宗、 哲宗朝则属另一种情况 ,详见下文 。 总是以“振肃纪纲 ,变化风俗” 为言 。另外 “节”
, 字
2. 神宗 、
哲宗朝 “敏”
, 字谥占本朝谥号总数的 谥 ,在北宋仅 5 例 ,南宋却高达 31 例 ,表明了同样
比例远较其他各朝为高 。苏洵对“敏” 字的释义为 的价值观 。
“应事有功”,说明这两位倡言改革的皇帝注重事 4. 高宗朝多“愍”字 , 主要赠给不屈死节者 。
功。 《宋史・神宗纪》“赞”曰 :“其即位也 , 小心谦 这正是当时现实形势与赠谥条件变化的直接反
抑 ,敬畏辅相 ,求直言 ,察民隐 ,恤孤独 ,养耆老 ,振 映。
匮乏 ; 不治宫室 ,不事游幸 ,励精图治 ,将大有为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30 ・

而成 。得谥者或为有影响的学者 , 或为造福一方
五  宗室谥号及其特点
的官员 ,还有宋亡后的一些遗老遗少 。除部分遗
按照传统 ,宋朝宗室指皇帝本人除外的太祖 民以外 ,得私谥者一般职位较低 ,他们不可能获得
3 兄弟及其男性直系后代 。统计他们所得谥号 官方赠谥 , 但因节操出众 , 受人尊敬 , 因此获得私
225 例 ,可见如下几点 : 谥 。私谥是一种来自民间的评价 , 往往比官方赐
1. 赠谥很滥 。有些连名字都没起便夭折 、 甚 谥更为真实 。
至有只活了一晚上的宗室婴儿 ,都能得到谥号 。 私谥多后缀“先生” 2 字 , 合计 4 字 , 但也有特
2.“悼”“ 、怀”、 “冲”等字多 , 这与宗室早夭者 例 ,如“靖君”“ 、元中子” 等。
多有直接关系 。① 私谥不用“忠” 字 ,而多以“节” 字代替 ,大约因
3.“恭”、 “孝”等字多 。据计 , 宋宗室 谥 中 , 为“忠”字多由官方认定 。宋亡以后获私谥的人
“孝 ”为 47 例 ,“恭 ”为 40 例 , 分 别 占 总 数 的 中 ,入元不仕者占很大比例 ,故“节” 字的使用频率
20. 9 % 、 17. 8 % ,其中“孝” 字尤为突出 。大臣谥中 在私谥中是最高的 。在笔者统计的 50 例私谥中 ,
仅有 5 例 ( 包括原蜀主孟昶之谥“恭孝” ) , 只占其 “节”字共有 15 例 , 占 30 % , 超过“文”谥 ( 共 11
总数的0. 58 % 。二者差别如此之大 , 原因不外乎 例 ,占 8 %) 。谢枋得所获私谥即“文节”。
两点 : 其一 “孝” , 标示着宗室子弟的道德准则 , 是 另外 ,私谥的避讳也没有官谥那么严格 。如
对他们的特殊要求 。宋朝皇帝曾明确予以鼓励 : “贞” 字 ,因是宋仁宗赵祯的嫌名 ,在很多场合均须
“敕 : 祖宗之义 , 仁孝为先 , 孝故专笃于亲 , 仁故闵
回避 ; 而在私谥中 ,有“文贞”“ 、贞白” 等好几例 。
劳于事 ,虽丰功盛烈 ,不见于宗室 ,而令名美实 ,克
私谥中某些动宾结构的词组 , 如“明道”、 “存
全于始终 。 ”[ 12 ] (卷五 ○) 值得注意的是 , 意为“盛襄
道” 等 ,也是官谥中所不存在的 。官谥用字往往是
纯固”“ 、临患不忘国”“ 、推贤尽诚”“、廉公方正” 的
几个形容词连用 ,因而字序可以互换 ,然后继续用
“忠”字谥 , 大臣常用 , 宗室却极少得到 ( 总共仅 7
于他人 ,如“文忠”和“忠文”、 “简肃”和“肃简”等 ,
例) 。可见 ,在家天下的传统社会里 , 对于皇族宗
这大约与美谥用字有限 , 而官方的赐谥对象又大
室来说 “孝” , 即是“忠”“忠” , 即是“孝”,忠 、 孝是二
体相类有关 。
而一的事情 。宋哲宗就曾对吴王赵颢说 “ : 今王诸
子 , 性 于 忠 孝 , 渐 于 礼 义 …… 朕 甚 嘉 七  几个谥号用字小辨
[ 13 ] (卷一六)
之。 ” 其二 , 宗室赠谥过滥 , 得谥者往往
1.“文” 谥与“武” 谥
并没有特别业绩值得称道 , 只能以“孝”字来纪念
很明显 ,谥号含“文”字者 , 全部是文官 , 而且
其德行而已 。
4. 美谥少 , 且多为南渡后的疏属所得 。仍以 绝大部分是科举出身 ,仅有少数例外 ,但也是文才
“忠” 字为例 ,全部 7 个“忠”谥 , 均为南渡后所赐 , 足以担当“文”字者 , 如钱惟演等 。“武”谥则绝对
且全部赐予疏属 。这大约是因为宋初为防止宗室 给予武将 。 “文”“ 、武” 泾渭分明 。此外 ,就笔者所
干政 ,对他们崇爵厚禄 ,但不赋予事权 。宗子既无 见 ,宦官是既不能得“文” 谥 ,也不可获“武” 谥的 。
缘建功 ,当然就得不到美谥 。范镇就曾说过 “ : 方 2.“肃” 谥
今宗子众多 ……皆赋以重禄 , 别无职业 , 使展其 “肃” 字在议谥时的含义是“刚德克就”“ 、执心
[ 16 ] (卷六)
效 。祖宗后裔 , 岂无贤才 , 而一概废而不用 , 深可 决断” , 此二者正是台谏官和刑狱官应当
惜也 。 ”[ 14 ] (卷三二) 至北宋中叶 “ , 熙宁初 , 始命宗子 具备的品质 。据计 ,大臣谥号中含“肃”字者共 85
[ 15 ] (卷三二)
出补外官 , 分事任列于有职之臣” 。南 例 ,在其生前职务可查的 81 例中 , 曾较长时间担
渡后 ,经立国以来一二百年的繁衍 ,许多宗室疏属 任台谏 官 或 刑 狱 官 的 至 少 有 55 例 , 占 总 数 的
已与普通百姓区别不大 ,对皇位已不构成威胁 ,无 67. 9 % 。可见 “肃” , 字谥主要用于台谏官和刑狱
须刻意提防 ; 加上南渡以后国势紧张 ,不可能继续 官 。鲁宗道因性格及处事方式刚正 , 初议谥“刚
将数量剧增的宗室疏属供养起来 , 因此这些人补 简”,后改为“肃简”, 有人以为不得其实[ 17 ] (卷一) ,
官任事 、 取得功名的明显增多 ,如赵汝愚 、 赵汝谈 、 殊不知礼官的依据正在于“肃” 字更符合其生前的
赵士 等 ,得美谥也就较为容易了 。 任职 。

六  私谥及其特点
① 有学者认为 ,皇室中的条件如此之好 , 宗室婴儿却仍然
私谥一般由死者的门生故吏或亲朋好友合议 难以存活 ,是否赵氏家族中存在某种遗传疾病 。待考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31 ・

3.“愍”
谥 断其谥号应以“襄”
为是 。
《逸周书・谥法解》第五十四对“愍”字的解释 【收稿日期】 2002 —08 —24
【作者简介】 杨果 ( 1954 — ) ,女 ,湖南长沙人 ,武汉大学历
为“在国连忧”“
、在国逢难”“、祸乱方作”“
、使民折
史系教授 , 从事宋代政治史研究 ; 赵治乐 ( 1974 — ) , 男 ,
伤”。在宋大臣谥中 , 含义主要指前两种 , 多赠给
湖北红安人 , 武汉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 , 从事宋史研
死不得其所者 。因此“愍”又常与“忠”、
“节”等连
究。
用 ,如徐元杰 、 寇准等谥“忠愍”。
【责任编辑  惟  正】
4.“庄” 谥与“壮” 谥
“庄”“ 、壮” 2 字 ,虽然苏洵等人认为在习惯上
[ 8 ] (五八之四)
参考文献 :
已通用 , 但在苏洵本人的《谥法》一书 [ 1 ] 班固 . 白虎通 [ M ] . 上海 : 商务印书馆 ,1936.
中 ,二者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 : 壮”为“胜敌克乱”、 [ 2 ] 郑樵 . 通志二十略 ・谥略 ・序论第一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
“武而不遂”等义 ; 而“庄”为“严敬临民”、 “威而不 1995.

猛”“
、履正志和” 等义 。因此 “壮”
, 字必用于武官 , [ 3 ] 宋敏求 . 春明退朝录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0.
[ 4 ] 程颐 . 为家君上宰相书 [ A ] . 二程集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
而“庄”字多用于文官 , 用于武官者极少 , 如谥“武
1981.
庄”的郝质 。据统计 ,可确认的“壮” 谥共 16 例 ,得
[ 5 ] 司马光 . 论夏竦谥第二状 [ A ] . 司马文正公传家集 [ M ] . 上海 :
谥者生前担任武职的 16 例 , 即 100 %用于武人 , 商务印书馆 ,1937.
这是一个很有力的佐证 。 [ 6 ] 杜佑 . 通典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4.

5. 其他 [ 7 ] 脱脱等 . 宋史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7.


[ 8 ] 徐松 . 宋会要辑稿・礼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57.
由于避讳的缘故 , 别朝常用的“敬”字不见于
[ 9 ] 叶绍翁 . 四朝闻见录・丁集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9.
宋朝 “文贞”
, 变成“文正”, 而“文献”不能连用 ( 先
[ 10 ] 李觏 . 李觏集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1.
已赐谥者如王溥等因此而改谥) 。 [ 11 ] 李心传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8.
宋人谥号用字的诸般变化 , 在某种程度上折 [ 12 ] 皇伯仲婴赠奉宁军节度使追封申国公制 [ A ] . 宋大诏令集
射出宋代的社会精神 。于研究者而言 , 还可作为 [ Z]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62.
[ 13 ] 王称 . 东都事略 [ M ] . 台北 : 文海出版社 ,1979.
宋代古籍纠谬的一个依据 。比如 ,余靖的谥号 ,在
[ 14 ] 范镇 . 上仁宗乞宗子以次补外 [ A ] . 赵汝愚 . 诸臣奏议 [ Z] . 台
《宋会要辑稿》中作“节愍”,在《宋史》中作“襄”,另
北 : 文海出版社 ,1970.
有资料认为是“襄靖”。按照避讳的原则 “襄靖”
, [ 15 ] 赵詹若 . 上神宗乞立宗子课试法 [ A ] . 赵汝愚 . 诸臣奏议 [ Z] .
一说 显 然 有 误 ; 考 察 余 靖 的 生 平 , 也 不 可 能 谥 台北 : 文海出版社 ,1970.
“愍”; 再结合其他资料 , 尤其是宋人笔记 , 可以判 [ 16 ] 逸周书 [ Z] . 长沙 : 商务印书馆 ,1937.
[ 17 ] 欧阳修 . 归田录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1.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