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2003 年 3 月 西北师大学报 ( 社会科学版) Mar.

2003  
 第 40 卷第 2 期 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Vol140 No12  

著腔子唱好诗
———宋人歌诗方法分析

杨晓霭
( 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 , 甘肃 兰州  730070)

[ 摘  要 ] 宋人歌诗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方法 ———“著腔子”, 即借用现成的曲调歌唱 。这一现象 , 前贤略有述及 , 惜未


作细致分析 。宋人唱好诗 , 所借之腔主要有《阳关》 ( 《渭城曲》) 、《小秦王》、《瑞鹧鸪》、《木兰花》、《竹枝》、《柳
枝》、 《鹧鸪天》等 , 所歌诗体主要为七绝 、七律 。歌七绝多用《竹枝》, 歌七律惯用《瑞鹧鸪》。歌唱方法或加和声 ,
或用叠 , 或依字而歌 。文中对之作了尝试性分析 。
[ 关键词 ] 宋代 ; 诗歌 ; 歌唱 ; 分析
[ 中图分类号 ] I 2061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129162 (2003) 0320044205

[ 收稿日期 ] 2002212209
[ 作者简介 ] 杨晓霭 (1962 —) , 女 , 甘肃秦安人 , 西北师范大学副教授 , 扬州大学博士生 , 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44
五十六字 , 五平韵 。与正规七律相较 , 首二句同以平起 。 鱼 , 题下小序 : “除夜 , 依逆旅主人 , 寒雨不止 , 夜酌 。 ”
清沈辰垣等奉赦修纂《历代诗余》, 卷三二录之 , 注 : “《瑞 见《全宋词》3 \ 2165 ; 韩氵虎 “南兰陵郡鹧鸪词”, 叶上平
鹧鸪》, 五十六字 , 一名《舞春风》, 一名《鹧鸪词》, 通首 声四支 , 题下注 : “辛镇江有长短句 , 因韵偶成 , 愧非禹步
皆平韵 , 与七言近体诗无异 。若用仄韵 , 即系 《玉楼春》、 尔 。 ”见《全宋词》4 \ 2250 ; 李廷忠 “洛浦风光烂漫时”,
《木兰花》调也 。 ”λ|g 叶上平声四支 , 见《全宋词》4 \ 2265 ; 徐照 “雨多庭石上
宋人所作《瑞鹧鸪》, 《全宋词》录四十多首 , 《全宋词 苔文”, 叶上平声十二文 , 见《全宋词》4 \ 2425 ; 方岳 “中
补辑》λ}g补九首 ( 残篇未计) 。其中除柳永三首 、晏殊一首为 元过后恰三朝”, 叶下平声二萧 , 见《全宋词》4 \ 2849 ; 彭
长短句 以 外 , 其 余 均 为 七 言 八 句 五 十 六 字 体 。与 《浣 溪 元逊 “背人西去一莺啼”, 叶上平声四支 , 见《全宋词》5
沙》、 《鹧鸪天》、《水调歌头》等 48 个宋人使用频率较高的 \ 3314 ; 无名氏 “临鸾常恁整妆梅”, 叶上平声十灰 , 见
“常用调”相比 , 显得沉寂 。五十余首的数量在近二万首宋 《全宋词》5 \ 3635 ; 又 “汉宫铅粉净无痕”, 叶上平声十三
词中也仅占四百分之一 。但文人歌唱七言八句 , 几乎只用 元 , 题下注 : “蜡梅 。 ”见《全宋词》5 \ 3635 。黄人杰 “江
了一个《瑞鹧鸪》, 并且亦用来唱七绝 。 梅还是嫁东风”, 风 、融 、钟 、容 、冬 , 上平声一东与二冬
齐言《瑞鹧鸪》, 从格律上分析 , 主要有下列几种形 通叶 , 见 《全宋词补辑》页 61 ; 赵希蓬 “强将纸 帐 醉 梅
式: 花”, 叶下平声六麻 , 见《全宋词补辑》页 77 ; 又 “长亭无
( 一) 七言八句 , 五十六字 , 五平韵 。首句平起 。为七 路对孤斟”, 斟 、心 、情 、程 、成 , 下平声十二侵 、下平声
律平起首句入韵格式 。如周纯 “一痕月色挂帘栊”, 叶上平 八庚通叶 , 见 《全宋词补辑》页 77 ; 又 “温柔乡 里 睹 春
声一东 , 见《全宋词》第 2 册 700 页 ( 以下省略作 2 \ 700 容”, 容 、松 、风 、宫 、中 , 上平声二冬与上平声一东通
形式) ; 葛胜仲 “两年人住岂无情”, 叶下平声八庚 , 调名 叶 , 见《全宋词补辑》页 77 ; 汪元量 “内家雨宿日辉辉”,
下注 : “和通判送别 。 ”见《全宋词》2 \ 721 ; 林逋《山园小 辉 、机 、妃 、漪 、吹 , 上平声五微 、四支通叶 , 见 《全宋
梅二首》其二 , 叶上平声十三元 , 见 《全宋词》1 \ 8 , 又 词补辑》页 85 ; 李夫人 “新晴庭院暑风轻”, 叶上平声八
见《全宋诗》2 \ 106 \ 1218 ; 杜安世 “夜来风雨损余芳”, 庚 , 见《全宋词补辑》页 99 。以上共四十首 。
叶下平声七阳 , 见《全宋词》1 \ 183 ; 苏轼 “碧山影里小 ( 二) 七言八句 , 五十六字 , 五平韵 。首句仄起 。如张
红旗”, 叶上平声四支 , 题 作 “观 潮”, 见 《全 宋 词》1 \ 孝祥 “香佩潜分紫绣囊”, 叶下平声七阳 , 见《全宋词》3
295 ; 苏轼 “城头月落尚啼乌”, 叶上平声七虞 , 见《全宋 \ 1716 ; 史铸 “底事秋英色厌黄”, 叶下平声七阳 , 题下
词》1 \ 323 , 唐圭璋先生案 : “此首亦见《东坡集》卷四 , 注 : “咏桃花菊 。 ”见《全宋词》5 \ 3076 ; 无名氏 “柳未回
作七律 , 题 作 《寒 食 未 明 至 湖 上 , 太 守 未 来 , 两 县 令 先 青兰未芽”, 叶下平声六麻 , 题下注 : “蜡点梅花 。 ”见《全
在》。 ”清王文诰辑注 《苏轼诗集》卷九 , 案 : “又考本集 宋词》5 \ 3635 ; 无名氏 “试问谢庭兰与芝”, 叶上平声四
《瑞鹧鸪词》凡二首 , 此其一也 。王 、施注强以为诗 , 今姑 支 , 题下注 : “贺人螟子 。 ”见《全宋词》5 \ 3775 ; 陈彭年
仍其旧耳 。 ”λ∼
g
张元干 “雏莺初啭斗尖新”, 叶上平声十一真 , “尽出花钿散宝津”, 叶上平声十一真 , 《全宋词》录入误题
见《全宋词》2 \ 1091 ; 邓肃 “北书一纸惨天容”, 上平声一 撰人姓名词存目 ; 华岳 “挑尽银缸半夜花”, 叶下平声六
东二冬通叶 , 见《全宋词》2 \ 1104 , 又见《全宋诗》31 \ 麻 , 见《全宋词补辑》页 73 ; 又 “华月楼前见玉容”, 容 、
1769 \ 19684 ; 侯  “遥天拍水共空明”, 叶下平声八庚 , 题 松 、风 、宫 、中 , 上平声二冬与上平声一东通叶 , 见《全
下注 : “送晁伯如舅席上作 。 ”见《全宋词》3 \ 1438 ; 赵彦 宋词补辑》页 73 ; 赵希蓬 “把定离觞不肯斟”, 叶下平声十
端“芙蓉池馆一重重”, 叶下平声八庚 , 题下注 : “为婶 二侵 , 见《全宋词补辑》页 77 。以上共八首 。
寿。 ”见《全宋词》3 \ 1455 ; 又 “榴花五月眼边明”, 叶下 (三) 七言八句 , 五十六字 , 仄声韵 。葛胜仲 《瑞鹧
平声八庚 , 见《全宋词》3 \ 1460 ; 姚述尧 “司花着意惜春 鸪》: “火云欲避金风至 , 秀气充闾初降瑞 。去家丁令却归
光”, 叶下平声七阳 , 题下小序 : “王清叔赏海棠 。翌日 , 来 , 还燕悬弧当日地 。金章紫绶身荣贵 , 寿福天储昌又炽 。
赵顺道再翦数枝约同舍小集 , 且云 : 春已过半 , 桃杏皆飘 怪来一岁四迁官 , 还过当生元太岁 。 ”曲调名下注 : “工部
零 , 惟此花独芳 , 尤不可孤 。因索再赋 。 ”见 《全宋词》3 七月一日生辰 。 ”见《全宋词》2 \ 721 。共一首 。
\ 1556 ; 尤袤 “梁 溪 西 畔 小 桥 东”, 叶 上 平 声 一 东 , 题下 特例 1 : 七言八句 , 五十六字 , 前后四句分别叶韵 。首
注 : “落梅 。 ”见《全宋词》3 \ 1632 ; 郭世模 “倾城一笑得 句仄起 。李清照《瑞鹧鸪》: “风韵雍容未甚都 , 尊前甘橘
人留”, 叶下平声十一尤 , 题下注 : “席上 。 ”见《全宋词》 可为奴 。谁怜流落江湖上 , 玉骨冰肌未肯枯 。谁教并蒂连
3 \ 1721 ; 吕胜己 “与君蹑足共凭阑”, 叶上平声十五删 , 题 枝摘 , 醉后明皇倚太真 。居士擘开真有意 , 要吟风味两家
下注 : “登博见楼作 。 ”见《全宋词》3 \ 1760 ; 又 “几时芟 新。 ”曲调名下注 : “双银杏”。见《全宋词》2 \ 933 。 《花草
棘翦蒿蓬”, 叶上平声一东 , 见《全宋词》3 \ 1760 ; 赵长卿 粹编》卷六录 , 唐圭璋案 : “赵万里氏注云 : 虞真二部 , 诗
“宝奁常见晓妆时”, 叶上平声四支 , 题下注 : “遣情 。 ”见 余绝少通叶 , 极似七言绝句 , 与《瑞鹧鸪》词体不合 。 ”
《全宋词》3 \ 1808 ; 辛弃疾 “暮年不赋短长词”, 叶上平声 特例 2 据 《全宋诗》 38 \ 2138 \ 24131 附 : 七言四
( )
四支 , 题下注 : “京口有怀山中故人 。 ”见 《全宋词》3 \ 句 , 二十八字 , 叶下平声十一尤 。首句平起 。姜特立《诞
1963 ; 又 “声名少日畏人知”, 叶上平声四支 , 题下小序 : 日戏作亦可以〈瑞鹧鸪〉歌之》: “梅山诞日簇觥筹 , 更挟
“京口病中起登连 沧 观 偶 成 。 ”见 《全 宋 词》 3 \ 1964 ; 又 娉婷共胜游 。此去只求闲富贵 , 人生须是老风流 。 ”
“胶胶扰扰几时休”, 叶下平声十一尤 , 见 《全宋词》3 \ 三种平仄格式不同的律诗同属于《瑞鹧鸪》一调 , 前
1964 ; 又 “江头日日打头风”, 叶上平声二冬 , 题下注 : “乙 后四句不同韵的诗 , 调名亦作《瑞鹧鸪》, 一首七言四句的
丑奉祠归舟次余干赋 。 ”见《全宋词》3 \ 1964 ; 又 “期思溪 绝句仍能以《瑞鹧鸪》歌唱 , 这显然与守律极严 , 如李清
上日千回”, 叶上平声十灰 , 见 《全宋词》3 \ 1964 ; 程垓 照要求的分五音 , 又分五声 , 又分六律 , 又分清浊轻重的
“东风冷落旧梅台”, 叶上平声十灰 , 题下注 : “瑞香 。 ”见 “歌词”有所不同 。那么 , 一首七言八句诗用《瑞鹧鸪》到
《全宋词》3 \ 2001 ; 卢炳 “客里惊嗟又岁除”, 叶上平声六 底如何歌唱 ? 七言四句的绝句又怎样歌法 ?

45
46
见出 。 歌唱过 , 但考其声律及创作场合 , 与姜特立所说皆相类似 。
以《瑞鹧鸪》歌七言八句诗 , 从上文所引作者所加注 依此推测 , 也许苏轼的口号正是写来在赵成伯母亲的生日
语或小序看 , 往往用于宴会 , 且多用于祝寿 。葛仲胜所作 上歌唱助兴的 。由个人祝寿的歌唱联系到教坊致语口号 ,
七言八句五仄韵诗 , 格律尽管与《木兰花》无异 , 曲调名 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 : 作为教坊致语口号的诗作几乎全
却明确题作《瑞鹧鸪》, 并有小序说明是为 “工部七月一日 是七律 , 并且是平起首句入韵的五平韵格式 。王文诰以为
生辰”而作 。因此 , 按所用歌唱场合的习惯推测 , 葛仲胜 它们是乐语的一种 : “又口号虽似七言律 , 而在乐府 , 为
作《瑞鹧鸪》而不题《木兰花》, 说明它是用《瑞鹧鸪》歌 《瑞鹧鸪曲》, 自有声调节奏 , 与诗不同 。 ”οζ
g
王氏之说未知有
唱了的 。这样就更能说明如《瑞鹧鸪》、《木兰花》等一类 无本事可寻 , 但倘若《黄楼致语口号》歌唱事实成立 , 那
“乐府”, 其齐言歌辞的声诗特征了 。因为是 “著腔子”, 尽 么 , 是否可以说教坊致语口号总是以《瑞鹧鸪》歌唱的呢 ?
管格律相同的一首七言八句诗 , 套用的曲调不同 , 则歌唱 倘若果真如此 , 那么 , 诗在宋代便不是入不入弦歌的问题 ,
声情不同 。《木兰花》多用于唱挽歌 , 葛仲胜作诗为上司祝 而是朝廷大宴 、郡斋小会等场合如何歌唱得那么普遍的问
寿 , 自然不好选用它了 。 题了 。即使王案无本事可寻 , 宋人作乐语口号或致语口号
四 、因《瑞鹧鸪》而生的联想 均撰为平起首句入韵五平韵七律的情况也很值得注意 , 这
北宋神宗时期 , 曾被定为 “元 党人”的范纯仁作七 是否正是因为应歌而形成的定式 ? 与此相关联 , 宋人还有
言八句诗 : “三十年来解榻宾 , 今朝重喜奉陈蕃 。松筠雅操 题作乐章 、乐词的作品 , 体为七律 , 平起首句入韵 , 五平
寒逾劲 , 胶漆深情老益敦 。槐位已惭同致主 , 棠阴还许继 韵 。如蔡襄《寒食乐词》: “皇州令节已藏烟 , 帝渥乘时赐
为藩 。古今此会应难得 , 醉饮休辞磬绿尊 。 ”οω
g
七律 , 仄起首 广筵 。和气去添春色重 , 恩光来助日华鲜 。千声凤吹朱门
句入韵 , 叶下平声十三元 。题云 : 《赠持国持国以 〈瑞鹧 里 , 一番花香谷雨前 。更喜簪裳嘉宴日 , 亲逢干羽 治 平
鸪〉歌之》。持国 , 韩维字 。从内容看 , 这首诗作于老友重 年。 ”ο{g胡次焱《步瀛桥乐章》: “跨海虹霓浸不收 , 植楹鲵背
逢的酒宴上 。二人悲喜交集 , 一人作诗 , 一人即套上熟悉 耸于楼 。直通两岸东西路 , 横截一溪上下流 。纲罗学士唐
的曲调歌唱 , 痛饮狂歌 , 尽情抒发大难不死 、离易会难的 天子 , 管领英雄张状头 。醉墨淋漓题柱上 , 与君从此步瀛
万千感慨 。南宋孝宗年间 , 姜特立诞日作七绝 , 题为 《诞 洲。 ”ο|g题中标明是 “乐章”、“乐词”, 自然不是徒诗 , 是否
日戏作亦可以〈瑞鹧鸪〉歌之》。姜特立卒年不详 , 以能诗 亦借了《瑞鹧鸪》而歌唱 ? 张耒《倚声制曲三首》} ο
g
, 颇为
称 , 与陆游 、杨万里 、范成大等多唱和 。孝宗淳熙十一年 典型 , 三首均七言八句 , 五十六字 , 五平韵 , 尽管平仄黏
(1184) 献诗百篇 , 召试中书 , 时年六十 。以他六十岁诞日 对与通常律诗不能严合 , 但也是入《瑞鹧鸪》歌唱之常体 。
计算 , 淳熙十一年时 , 《瑞鹧鸪》还是人们借以歌 “诗”的 张耒未题《瑞鹧鸪》, 而声律与《瑞鹧鸪》相近 , 这是有意
曲调 。韩维与姜特立的歌唱 , 让我们联想到苏轼《黄楼致 为之还是暗合 ? 张耒倚声作曲 , 特意加序 , 说明自己是刻
语口号》和《赵亻卒成伯母生日致语口号》。苏轼的《黄楼致 意为之 , 应该不是暗合 。这又是否说明 , 在北宋中期 , 宋
语口号》, 即为平起首句入韵的五平韵七律 , 清人王文诰题 人唱诗的惯例是制成五平韵的七言八句 , 再配乐歌唱 , 而
下案 : “元丰元年九月九日 , 在徐州作 。是日大合乐于黄 这一格式逐渐固定下来成为《瑞鹧鸪》曲调了呢 ?
楼 , 歌此词 。 ”οξ
g
《赵亻卒成伯母生日致语口号》是一首七绝 : 本文是笔者据所见资料而作的尝试性分析 , 旨在抛砖
“今朝寿酒泛黄花 , 郁郁葱葱气满家 。愿得唐儿舞一曲 , 莫 引玉 , 就教于大方之家 。
嫌国小向长沙 。 ”οψ
g
这首口号 , 苏轼未注明是否以《瑞鹧鸪》

[ 注  释 ]

① 四库全书本 。 ξ
λ
g 文莹《湘山野录》卷下 , 郑世刚 、杨立扬点校 , 北京 ,
②③ 任半塘《唐声诗》上编第八章《杂歌与声诗》之三 中华 书 局 , 1984 , 页 58 。文 莹 所 录 陈 彭 年 诗 , 拙 存
《附见唐以后之歌诗》,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2 , 《杜甫瑞鹧鸪词考》一文考为杨郇伯作 。见《文史》二
页 435 。 辑。
④ 清王文诰等辑注《苏轼诗集》卷 15 , 孔凡礼点校 , 北 ψ
λ
g 任半塘《〈教坊记〉笺订》, 中华书局 , 上海编辑所编
京 , 中华书局 , 1982 , 页 753 。 辑 , 1962 , 页 164 。
υ
µ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 39 《长短句》, 廖德明
⑤g ζ
λ
g 任 半 塘 《唐 声 诗》下 编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
校点 , 北京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62 , 页 323 。 1982 , 页 585 。
⑥ 邵伯温 《邵氏闻见录》卷十 , 李剑雄 、刘德权点校 , {
λ
g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音乐学文集》, 济南 , 山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83 , 页 101 。 东友谊出版社 , 1994 。
⑦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第 17 册卷 990 , |
λ
g 清沈辰垣等纂《历代诗余》卷三二 , 四库全书本 。
页 11394 。 }
λ
g 孔凡礼辑《全宋词补辑》,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81 。
⑧ 《全宋诗》第 42 册卷 2302 , 页 26447 。 ∼
λ
g 王文诰等辑注《苏轼诗集》, 孔凡礼点校 , 北京 , 中华
⑨ 《全宋诗》第 49 册卷 2645 , 页 30982 。 书局 , 1982 , 页 442 。
⑩ 参 王 兆 鹏 《唐 宋 词 史 论》, 北 京 , 人 民 文 学 出 版 社 , ϖ
µ
g 沈知白《沈知白音乐论文集》, 上海 , 上海音乐出版
2000 。 社 , 1994 。
ϖ
λ
g 唐圭璋编《全宋词》,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65 , 第 2 册 , ω
µ
g 文莹《湘山野录》卷一 , 郑世刚 、杨立扬点校 , 北京 ,
页 779 。 中华书局 , 1984 , 页 10 。
ω
λ
g 《全宋词》第 3 册 , 页 1555 。 ξ
µ
g 任半塘《〈教坊记〉笺订》, 中华书局 , 上海编辑所编

47
Accompany Tunes with Good Poems

———The analysis of the method for Songπs people to sing poems

YANG Xiao2ai
( College of Literature , Northwest Nomal University , Lanzhou , Gansu , 730070 , PRC)

[ Abstract] The people of Song Dynasty adopted a particular way to sing poems — ——“ZhuQiangzi ”, that is to say ,
people used the ready2made tunes to sing , the previous scholars exptained this phenomenon roughly but didnπt analysize
twther. In Song Dynasty , people sang good poems by the tunes that mosty include “The tune of Yang Guan”, “The
tune of Wei Cheng”, “The little King of Qin”, “The Auspicious Zools”, “The Flowers of Mulan”“The Branch of
Banboo”, “The Branch of Willow”, “The Sky of Zools”and so on. The style of poems sang by people were mostly
Seven2syllable quatrains and Seven2syllable regulated verses. people usually used “The tune of Banboo Branch”to sing
Seven2syllable quatrains , but “The Auspicious Zools”for Sever2syllable regulated verses. Moreover , the methods of
singing poems indude accompaniment . a ternatron and singing in the turnes of word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analysize
the subject further.
[ Key words] Song Dynasty ; Poem ; Sing ; Analysis
( 责任编辑   周蓉 g校对   小舟)

4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