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98 年第 3 期

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州县析置的经济考察

牛来颖

  州县废置, 历代有之; 举废缘由, 情势各异。 以州县立题, 所涉至夥, 譬如行政、人口、地理、


文化、社会、民族等。 本文仅从经济角度入手, 通过高宗、武则天时期析置州县的规模及分布变
化, 透视社会经济发展中人口流向及地区经济发展趋势。 高宗、武则天时期正处于太宗贞观之
治向玄宗开元盛世的过渡嬗进阶段, 是唐代兴衰发展的关键时期。 从今天来看, 其中许多举措
都值得研讨和借鉴。其中疆域开拓成功与民户逃亡严重都是带有该时期特色的突出问题, 又皆
与州县设置密切相关。 以往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成果斐然, 却少有从州县析置着手的全面考察。
加之唐代地志对该时期州县变化缺乏详备记录, 错漏颇多, 有必要搜集、整比 ( 俟见另文) 。本文
从《兔园策府》
“均州壤”
切入, 则旨在揭示童蒙教材中均平土宇、任民乐迁的理念及对民间思想
的影响。


《兔园策府》是唐初杜嗣先仿应科目策, 自设问对, 为学子习文规范训练提供范本而撰就,
以当时众人关注的焦点问题立论, 引经史为训注。原书未著录于两唐书经籍志, 又失佚已久, 幸
赖敦煌石室写本再现, 得重为人间瑰宝, 深为蒙书研究者所珍视。①
现存本卷一中有子目五题: 辨天地、正历数、议封禅、征东夷、均州壤。 该书成于高宗初
年②, 虽仅寥寥数题, 却足以向世人展示贞观治世的煌煌功业。内有升岳告神、庆成颂德之文治
业绩; 外有扬威东夷、远邦宾服之武功彪炳。 而“均州壤”
问题, 得与上述丰功厚德比肩并论, 足
见其地位之重要, 有必要征引此节以供分析。
均  州  壤
问: 庶土交正③, 垂范前经, 地利必分, 腾规往训。 由是张衡 赋, 辨沃 于二京, 裴秀
制图, 审高卑于六体。 然则窳隆异等, 劳逸不同, 将均贡篚之差, 在京坻之积。 至乃
人稀土旷, 沧瀛有弥望之郊, 挥汗驾肩, 汾晋无立锥之地。今欲均其土宇, 任以迁居, 使
户割膏腴, 家丰菽粟。犹恐首丘难变④, 怀土易安, 食水多怨 之谣。可否之理, 应有令

① 王国维《兔园策府跋》,《观堂集林》卷 21。郭长城《敦煌写本兔园策府叙录》,《敦煌学》第 8 辑。现存《兔园策府》有P.


2573、S. 614、S. 1086、S. 1722 数件。 S. 1722 与 P. 2573 可缀合, 得序文及卷一全部。 S. 1086 为夹注本, 应为其原本。
② 该书为杜嗣先奉唐太宗子蒋王恽之令撰成, 恽徙封梁王, 时在永徽三年 (652) 前后。取名“兔园”, 乃源自梁孝王筑兔
园之典 《 ( 西京杂记》 卷 2) 。
③ 《尚书・禹贡》孔氏传云:“交, 俱也, 众土俱得其正。” 《汉书》卷 28 上《地理志》颜师古注云:“言众土各以其所出, 交
易有无, 而不失正。”
④ 语出《礼记・檀弓》 “狐死正丘首”, 以喻怀土恋乡。 《后汉书》卷 47《班超传》云:“况于远处绝域, 小臣能无依风首丘之
思哉? ”又《北梦琐言》卷 13 曰:“因有首邱之思, 遂移军于邢州。”

・129・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图, 劝导之方, 咸敷厥旨。
对: 窃闻人唯邦本, 本固邦宁①, 务本必于安人, 基邦在于弘众。 譬潭深鱼集, 林茂鸟
归, 山海不厌于高深, 家国必资于富实。
曩者隋 紊绪, 天下分崩, 荆棘旅于阶庭, 狐兔践于城邑。 我国家纂期膺历, 摄运
受终, 逢五老而受图书, 猎双童而基霸主。澄清六合, 荣镜八荒, 再让而天下自归, 一戎
而兵戈已偃。
圣上以大明统极, 提象御辰, 景化溢于幽遐, 神功畅于动殖。驾云甄海, 益地开图,
义里恒空, 闲田莫 。 犹恐州如马齿, 疏密不同, 地若龙麟, 膏腴兼倍, 将欲均平土宇,
申画郊圻。 以为汾晋黎 , 邑居湫隘②, 沧瀛郊野, 耕垦未周, 五土之利尚荒③, 四人之
务犹褊。
若夫体国经野, 训俗济时, 择利而行, 应权而动。若使广开敦谕, 各任迁居, 咸遵乐
土之诗, 共解薰风之愠。④ 使其环桑起宅, 荷锸 畴, 龙梭曳蚕妾之机, 凤粟满田夫之
积。 然后崇礼节, 务耕耘, 政令绝苍鹰之威, 聚敛无饿 之暴。 即可千仓起 , 九赋咸
均⑤, 襁负满于康 , 鸡犬闻于郊境。 谨对。
文中借助“三礼”
、《汉书》
、《文选》
等典籍中的文辞套语, 既是儒家王道政治、家国理念的充
分体现, 又是帝政时代经世济民伦理价值的深层蕴积, 通过淳熟凝练的行文风格, 成为士子科
考习学的范文而产生深刻的社会影响。作者据典论事, 尽力阐释其土宇均、劳逸同、民乐迁的理
想, 认为导致贫富劳逸差异的原因有二:
地分沃瘠。张衡在《西京赋》 ⑥ 裴秀在禹
中说:“处沃土则逸, 处瘠土则劳, 此系乎地者也。”
。⑦ 幅员广阔, 州壤异质, 致使
贡九州域图制图六体时, 也强调“各因地而制行, 检夷险之故也”
地分良莠, 这是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所致。
田有宽狭。 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与人口比重的不同, 是造成土地占有数量差异的原因。《管
子》 ⑧
称:“地大而不为, 命曰土满 ( 谓土广而功狭也) ; 人众而不理, 命曰人满 ( 谓人多而政少) 。”
,⑨
即所谓“地邑民居, 必参相得”的阐述。 汾晋之地, 是李唐王朝的发祥地, 被视为“王迹所基”
自然四方辐辏, 土地不敷使用, 而邻海远州沧、瀛所在, 却旷野弥望, 州县萧条。
上述两点则恰好指出了当时百姓耕地所有不均、赋税负担不一的症结所在。
唐代均田制尽管实质上仅是承认土地占有的一道令文, 却依然饱含着儒臣对“周礼”的推
崇与怀恋, 沿袭了滥殇于远古父系社会、成形于宗法制商周、定型乃至模式化于秦汉的传统生
活方式中对土地所有平均化的理想。 从汉代董仲舒的限田、西晋的占田、课田直至北魏和唐代
的均田, 尽管具体规定和实施条件各有差异, 但作为中国传统土地制度发展历程中的典型形

① 语出《尚书・五子之歌》 :“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改“民”为“人”, 是避太宗名讳。


② 筈,《说文》曰:“田民也。”邑居, 桓宽《盐铁论・散不足》 “田野不辟而饰亭落, 邑居丘墟而高其郭”注:“邑居, 城市住
宅。”
③ 五土, 谓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 见《孔子家语・相鲁》王肃注。
④ 乐土, 语出《诗・魏风・硕鼠》 “逝将去女, 适彼乐土” 。
⑤ 九赋,《汉书》卷 28 上《地理志》颜师古注云:“赋者, 发敛土地所生之物以供天子也。”赋分九等: 上上、上中、上下、中
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⑥ 《文选》卷 2。
⑦ 《初学记》卷 5《总载山》 。
⑧ 《管子》卷 9《霸言》。
⑨ 《全唐文》卷 1 高祖《大赦并浩等州诏》 。

・130・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态, 却是有制度更新动机的若干一致性, 基本思想都是试图“依靠皇帝的仁慈将财产平均化的
①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 土地作为最重要
恩惠思想以及抑制特定强大者的统治思想相结合。”
的生产资料, 是一切生民赖以生活的基础。至如细弱小民, 更是以土地作为生存的唯一依靠, 稳
固地拥有土地便成了生活稳定和保持社会正常秩序的前提条件。 然而, 排除巧取、兼并以及土
地经营等因素, 土地本身的沃瘠、宽狭的不均便将百姓统一的赋税负担建立于无法统一的土地
拥有量和地质沃瘠度之上。 若不合理或不公允便隐伏下不稳定的因素, 于是, 改变土地与人口
配置比例, 就成为可能谋求的改善途径。然而, 人口迁徙, 作为在现有生产力条件制约下可操作
的简便方法, 即所谓“均其土宇, 任以迁居”
, 却同时是一个触及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和思维理念
的棘手问题。
孔子曰:“君子怀德, 小人怀土。”郑注云:“重迁也。”② 孟子称:“死徙无出乡, 乡田同井, 出
③ 安土重迁, 成为中国国民传统性格的突出特
入相与, 守望相助, 疾病相扶持, 则百姓亲睦。”
征。 因着人与土地的特殊关系, 依赖耕植的乡里百姓视自身与土地的稳固结合为天经地义, 追
求的是人地共生、循环往复、落叶归根。生产与生活的固着状态, 构成以传统礼俗为准则的农业
文明生活方式的基础, 使百姓生活于封闭而自给的简单再生产和周而复始的缓慢节奏的延续
中, 铸造出恪守祖训、安分守己、循规蹈矩的保守性格和知足常乐、息事宁人的价值取向。
“首丘
难变, 怀土易安”成为普遍的社会文化心理, 若非生存环境恶化至极, 人们绝不会离乡背井, 异
地谋生。 历史上不乏不切实际的愚腐儒臣每每以孟子之“井田”为田制之理想, 以“令不得迁
徙”
的安邦之策津津乐道, 包括《通典》
作者杜佑, 也提出“谷者人之司命也, 地者谷之所生也, 人
者君之所治也”
, 道出了谷、地、人的相互关系。“夫地载而弃也, 一著而不迁也, 国固而不动, 则
, ④ 即以固着于土地, 不使迁徙为治国安民之重要手段, 这是与历代户籍政策的根本
莫不生殖”
宗旨相一致的。 传统户籍制度以限民迁徙为手段, 以期稳固纳税户口, 维持国家赋税收入的稳
定。因此, 户籍制度不啻为制约人口流动的关键。于是, 在传统礼俗与国家法令的双重限制下,
黎民百姓丧失了自由流动的权利。宽、狭乡地区堡垒和分割政策没有松动, 注录于令式的“乐住
之法”
也依旧是层层设障的禁令:
乐住之制: 居狭乡者, 听其从宽; 居远者, 听其从近; 居轻役之地者, 听其从重 ( 畿
内诸州不得乐住畿外, 京兆、河南府不得住余州。其京城县不得住余县, 有军府州不得
住无军府州) 。⑤
然而, 不均和差异所隐伏的流动势能, 却不是政府任何威严的诏令所能遏止的。天灾人祸、
战乱云扰都冲击着人地固着的结构, 成为引发人地矛盾压力释放的契机。杜嗣先提出由政府广
开敦谕、择利而行的各任迁居, 以调剂汾晋邑居湫隘与沧瀛耕垦未周的现状, 在此基础上申画
郊圻, 以行政区划的办法予以确认, 虽非独创, 却符合唐初实际, 这种办法的高明之处在于以疏
导劝诱为政策佐辅的手段, 在人口趋利而动的既成现实流动中因势利导, 最大效应地实现对人
口的控制, 使人口与土地重新紧密结合, 既解决了眼前之急, 又不失传统安民之策的本旨。一如

① [ 日 ] 沟口雄三著、赵士林译:《中国的思想》,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② 《论语・里仁》 。
③ 《孟子・滕文公上》 。
④ 《通典》卷 1《食货》1《田制》上。
⑤ 《唐六典》卷 3《户部郎中员外郎》 。

・131・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孟子所说:“民之为道也, 有恒产者有恒心, 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 放辟邪侈, 无不为
已。”① 事实上, 高宗、武则天针对户口逃亡过半的严重危机所采取的措施, 正好实现了“均州
壤”的构想, 以推动社会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流动人口并未引发社会动乱, 从而证明当时人口
政策贯彻实施的结果是成功的。


隋末离乱, 干戈云扰, 待李唐夷凶静乱, 王业初建, 留给开国君臣的是“郡县饥荒, 百姓流
亡, 十不存一, 贸易妻子, 奔波道路”② 的狼籍破败局面, 社会经济严重破坏, 导致民户大幅度减
损脱籍。据中书令杜正伦回忆, 以全国人口总量来看,“大业初有八百余万户, 末年离乱, 至武德
有二百万余户” 。③ 从各地区实际情况分析, 损
, 到贞观时, 数量仍无明显变化,“户不满三百万”
耗情况也不尽相同。经历了隋炀帝东征和割据势力厮杀以及水旱疾疫浩劫的河北、河南道损失
最为惨重, 所以, 唐初简徭役文中特别指出:“至如大河南北, 乱离永久, 师旅荐兴, 加之饥馑, 百
姓劳弊, 此焉特甚。”④ 曾居全国户口总数之冠的河北、河南两道户口从 488 万户锐减至 65 万
户, 下降达 8617% 。⑤ 这个比例与诏书中“百姓流亡, 十不存一” 的说法大致相合。 直到贞观六
年 ( 632) , 魏征为劝阻太宗东封泰山, 还提到“今自伊洛之东, 暨乎海岱, 灌莽巨泽, 茫茫千里, 人
烟断绝, 鸡犬不闻, 道路萧条, 进退艰难。”⑥ 高宗显庆二年 ( 657) 巡幸许州、汝州时, 又再次提出
“此间田地极宽, 百姓太少”⑦ 的问题。
淮南道曾经是杜伏威及江淮义军与隋军长期对峙征战之地, 直至武德七年 ( 624) 最终遭镇
压, 人口损失严重。地旷人稀的陇右道, 更是“城邑萧条, 非复有隋之比” 。⑧ 而号称“富有巴蜀,
是天府之藏”⑨ 的剑南道, 因为避乱民户迁入, 人口反而增加, 从隋炀帝大业年间的 38 万户发
展到唐太宗贞观十三年 ( 639) 的 62 万余户, 增长约 64% 。βκ 唐高祖李渊曾特颁诏令, 令“外内户
口见在京者, 宜依本土置令以下, 下官部领, 就食剑南诸郡。” βλ 所以, 剑南人口的增长除了百姓

自由的流入, 还包括由官府组织的迁徙人口。同样, 江淮地区也接纳了北方南下的避难流民, 户口


略有增长。 自然条件良好, 物产丰饶以及辽阔的土地资源使这里成为安置徙民和赈济关中的奥区。
经过贞观君臣的锐意经营, 政局稳定, 经济发展, 户口增殖, 海内 安。 唐高宗最大限度地
发挥了天性中的良善, 兴利除弊, 勤政爱民, 休养生息, 致使年丰谷足, 国富民乐。 然而, 与经济
稳步上升并存的是土地兼并的日趋加剧和浮逃漏籍现象的日益加重, 逃户问题成为高宗、武则
天时期最为严峻的社会问题之一。 《王梵志诗》中有“天下浮逃人, 不啻多一半。南北掷踪藏, 诳
他暂归贯。  自觅活, 不愁应户役。”βµ 是对浮浪流移人口的真实写照。韦嗣立也有“今天下

① 《孟子・滕文公上》 。
② 《全唐文》卷 1 高祖《定户口令》 。
③ 《通典》卷 7《食货》7《历代盛衰户口》 ;《册府元龟》 卷 486《邦计部・户籍》

④ 《唐大诏令集》卷 111《简徭役诏》 。
⑤ 《隋书》卷 29、30《地理志》 ;《旧唐书》 卷 38、39《地理志》 。
⑥ 《贞观政要》卷 2。
⑦ 《通典》卷 7《食货》7《历代盛衰户口》 。
⑧ 《资治通鉴》卷 195 贞观十四年 (640) 八月条。
⑨ 《陈子昂集》卷 8《上蜀川军事》 。
βκ 《隋书》卷 29《地理志》 ;《旧唐书》 卷 41《地理志》 。
βλ 《全唐文》卷 1, 高祖《定户口令》 。
βµ 项楚《王梵志诗校注》278 首《天下浮逃人》,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年版。

・132・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户口, 亡逃过半”① 的论述。逃脱户籍的民户, 或遁入山林, 辟莱垦荒, 自营生计; 或靠佃种他人
田地, 务农取食; 也有避于佛门②, 或流入城市, 甚至成为“光火大贼”③, 对社会秩序的稳定构成
威胁。 总体来说, 逃户流向与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相呼应。
如何使浮浪人户重新拥有土地, 使逃户重新成为国家编户? 政府采取了检括、貌阅、括逃、
招携、优复等等办法, 结果却难如人意。证圣元年 ( 695) , 凤阁舍人李峤就此问题上表, 论述积岁
淹年不供王役的浮衣寓食现状和严重后果, 认为逃亡者“或有简察, 即转入他境, 还行自容”
,致
使官司以往条科、法禁徒成虚名。而加以刑罚, 效果更差。所以, 他提请由御史到全国各地督察
检校, 作法上分三步骤: 设禁令、重恩德、施权衡。前两种是老生常谈, 包括邻保相纠, 赏罚相济,
赈乏少、助修营和前嫌尽弃等等。 最后一项才是李峤建议的关键和独到之处, 中心思想是:“逃
人有绝家去乡, 离本失业, 必乐所住, 情不愿还, 听于所在隶名, 即编为户”
,“殷富者令还, 贫弱
, 而后佐以严法, 起到威慑作用。④ 李峤为使户无所遗, 人无所匿, 施以变通之法, 改变
者令住”
以往军府地、关辅内户贯不改的旧制, 就地安置逃户, 编入户籍, 使重为纳税户。 李峤的奏议在
当时证明是获准实施了, 从天下析置州县的举措即可作为验证。 变通安置法并未引发大动乱,
证明它是成功而可行的, 同时也为开元时期宇文融括田括户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借鉴。


高宗以后、玄宗之前各道重置、新置州县, 反映了贞观至开元间州县增置、分布的概貌。 就
空间范围看, 星散四方的新州县涵盖全国, 透过对它们的审视, 获取的不仅仅是户口、行政区划
的变化, 更是政治、经济乃至人文风尚的综合信息。
第一, 两京规制: 政治功能的实现。
州县设置出于专制集权的政治、军事需要, 其主要功能是实现所载负的中央政治权力。 两
京州县, 尤以政治功能实现为先。国都所在, 四方云集, 人物繁庶。被视为一邦之本的京畿各州
( 雍、华、同、岐、豳等) 表现出萌庶孔殷、人众地狭的突出特点。高季辅曾向太宗提出“地狭人稠,
耕植不博”⑤ 的问题, 太宗在巡幸灵口时, 也亲眼目睹受田丁口人均 30 亩的现实, 为此不得不
。⑥ 高宗时, 太子李弘也就关辅之地
特颁惠民诏令,“诏雍州录尤少田者, 并给复, 移之于宽乡”
“丁壮受田, 罕能充足” 。⑦ 在单位
问题, 上言“臣家令寺有地九百余顷, 特请回授关中贫下等色”
面积产量有限的情势下, 土地数量决定着粮食产量和用度盈亏。关中地区耕植不博的局蹙情态
使之难以支付国都所需, 遂于转运江南租米和就食移户的同时, 提升陪都洛阳的地位。 高宗尤
其是武则天长期居洛, 改唐代周, 更以此为神都。 除却政治因素, 洛阳自身地理、经济优势当是
选择的主要依据。 这里曾经是周成王定鼎之地, 山川险固, 物产孔殷, 经济条件优越, 更居天下
之中, 形便势利, 交通发达, 足以制驭天下。 这些考虑都与隋炀帝继宇文 之未成夙愿, 建都洛
阳的初衷一脉相承。以洛阳为政治中心, 无疑为改善关辅人多地狭, 影响财政收入找到了出路。

① 《旧唐书》卷 88,《韦思谦传附嗣立传》 。
② 《全唐文》卷 169, 狄仁杰《谏造大像疏》曰:“逃丁避罪,  集法门。”
③ 《陈子昂集》卷 8,《上蜀川安危事》称:“今诸州逃走户, 有三万余在蓬、渠、果、合、遂等州山林之中”,“结为光火大贼,
依凭林险, 巢穴其中”

④ 《全唐文》卷 246, 李峤《请令御史检校户口表》 。
⑤ 《全唐文》卷 135, 高冯《上太宗封事》

⑥ 《册府元龟》卷 105,《帝王部・惠民》。
⑦ 《文苑英华》卷 605,《皇太子请家令寺地给贫人表》 。

・133・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天授二年 ( 691) , 武则天于雍州分置鼎、稷、鸿、宜四州, 诏书称:“京兆之地, 旧号秦中,  衏
编筈, 最为繁殖, 一州独治, 事多臃滞, 宜令雍州管内, 析置五州。”① 诏文中提出的“官稀”
与“地
狭”
的症结在于人多, 人多则事杂, 析置诸州, 正为缓解州政压力, 提高办事效率。 同时, 诏书提
出将雍州旧管及同、太等州人户向洛阳迁移。 畿内户徙往畿外, 这在此之前是不允许的。 贞观
初年有关关内人户徙宽乡的讨论中, 陕州刺史崔善提出“畿内之民, 是谓户殷丁壮之人, 悉入军
府, 若从移转, 便出关外, 此则虚近实远, 非经通议”②, 遂使移户就此搁置。 天授二年的诏令首
次打破了畿内不得乐迁畿外的禁令。
高宗在长安、万年县中分置乾封、明堂二县, 道理亦然。 其时“户口盈积, 市狱殷繁, 东西两
县, 官曹尚少, 在于抚字, 事或难周, 至于词讼, 综理时阙, 须分所职。”③ 析置二县, 直接的推动
力是人口的密集。
洛阳在高宗、武则天时期地位日隆, 尤其是武则天长期驻此, 造成一支需要奉养的庞大特
权消费群体 ( 官吏和军队) , 解决日常生活消费的基本条件是充实洛阳的经济实力, 拥有足够的
可供驱使的人口便构成东都存在的基础。天授二年 ( 691) , 徙关内雍、同等七州户数十万以实洛
阳④, 对向东都编贯的移民给予优惠,“给复三年, 百姓无田业者, 任其所欲, 即各差清强官押
领, 并许将家口自随”
, 官府提供交通工具, 船运至都。 先前流宕忘归者不予追究,“任于神都及
畿内怀、郑、汴、许、汝等州附贯”⑤。 武则天还颁诏, 以郑、汴、汝、许、陕、虢、怀、泽、潞、卫、蒲州
为王畿⑥。 这些州内属县的变动应视为武则天移户的结果。
第二, 迁降拓边: 融汇与冲突的聚合。
孱弱仁孝的高宗皇帝竟然成了有唐以来疆域最为辽阔的大国之君。 北平突厥, 南抚吐蕃,
东征高丽, 一系列拓土开疆都取得了进展。总章元年 ( 668) , 攻克平壤, 高丽悉平, 得户 6917 万,
遂分其地为 5 部, 设 9 都督府, 42 州, 百县, 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 以其酋渠为都督、刺史、县
令。 上元三年 ( 676) 移入辽东郡故城。⑦ 次年, 又移高丽户 2182 万,“量配于江淮以南及山南、
。⑧ 至仪凤初年, 又徙熊津都督府于建安故城, 先前徙于徐、兖等州
并、凉以西诸州空闲处安置”
的百济民户,“皆置于建安”⑨。
东突厥自贞观四年 ( 630) 灭亡后, 太宗采纳中书令温彦博的建议,“全其部落, 顺其土俗, 以
。βκ 自幽州至灵州置顺、皊、化、长四州都督府, 又分颉利之地置六
实空虚之地, 使为中国磗蔽”
州, 置定襄、云中都督府以统其部众, 五品以上内迁长安者数千家。 复置丰州都督府, 不领县,
“唯领蕃户” 。βλ 又以突厥降户置缘州, 治他楼城, 高宗时由此置县, 隶原州。龙朔三年 ( 663) , 分
丰、胜二州置瀚海都护府, 总章中改为安北大都护府。 据陈子昂《上西蕃边州安危事》
所载,“此

① 《文苑英华》卷 464,《置鸿宜鼎稷等州制》 。
② 《册府元龟》卷 486,《邦计部・迁徙》 。
③ 《全唐文》卷 11, 高宗《置乾封明堂县制》 。
④ 《旧唐书》卷 6,《则天皇后纪》 。
⑤ 《文苑英华》卷 464,《置鸿宜鼎稷等州制》 。
⑥ 《全唐文》卷 95, 武皇后《以郑汴等州为王畿制》 。
⑦ 《旧唐书》卷 194 下,《突厥传》。
⑧ 《旧唐书》卷 5,《高宗纪》 。
⑨ 《资治通鉴》卷 202, 仪凤元年 (676) 二月条。
βκ 《全唐文》卷 137 温彦博《安置突厥议》 。
βλ 《太平寰宇记》卷 39,《关西道》。

・134・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地逼碛南口”
,“碛北归降实厥, 已有五千余帐, 后之来者, 道路相望” 。① 调露初, 又于灵夏南境
以降突厥置六胡州, 以华人为刺史。长安四年 ( 704) , 并为匡、长二州。开元年间, 平定康待宾之
乱后曾一度将其残胡移入许、汝、唐、邓、仙、豫等州, 后重置匡、长州, 量户多寡置县。②
丝绸之路作为先进技术、生产方式乃至礼仪文化的传播孔道, 也引起了关于丝路控制权以
及商贸利益的争夺, 丝路沿线各部落的利益纷争及力量消长, 造成部族的不断迁徙。 从西汉数
十万大月氏远迁葱岭以外, 直至隋唐。 如吐谷浑部, 自凉州移入鄯州, 而后因不安其居, 徙于灵
州之境。 咸亨三年 ( 672) , 以灵州故鸣沙县置安乐州以处之。③
西南民族聚居地区, 则不断开山洞, 招慰獠、羌, 雅、黎、泸、戎、姚、福禄、松、嘉、当州等, 都
设许多羁縻州安辑。 为此, 向有“沃野”
之称的剑南各州因苛敛严酷, 人户逃散。 张柬之上表提
请罢姚州屯戍, ④ 陈子昂也屡屡上表言及蜀中重役百姓逃亡⑤, 类似这种以中央政府大量军
备、物资支出来进行的新辟州县, 往往因代价过大难以为继。除剑南以外, 辽东安东镇的情形也
是如此, 故张柬之又有请拔安东的表奏⑥。 另外, 陈子昂在奏章中还提出, 以兵役转输、疾疫死
亡而造成的流散分离, 还包括河陇秦、凉, 山东青、徐、曹、汴, 以及河北沧、瀛、恒、赵数州。 从政
府内迁、安置异族归降人口的用意来看, 主要是为了使之丧失故地, 失去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
迁之于内地便于中央政权的控制和中央军力的威慑。 从另一方面看, 妥善安置降众, 亦可为大
唐土地经营和经济开发提供人力资源。从深层意义来说, 民族迁徙进一步从血缘关系上加速了
不同民族间的融合, 巩固了各民族间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 为安置降户设置的州县, 往往因民
族关系的错综复杂, 以及各种力量对比升降变化而出现废置无常的现象。权宜性和欠稳定是这
类州县的典型特征。
第三, 宽乡旷野: 政府敦谕的效力。
由政府组织、劝诱与命令相结合的人口迁徙, 是统一国家威权的具体实施, 伴着强制性的
“乐迁”, 无田可耕的农民重新与土地结合, 在新环境中开启新生活。
邓州属山南道, 隋大业中户77 520, 至唐贞观时仅存3 745 户⑦, 减损原因是“隋末荒乱, 朱
桀起于襄、邓间, 岁饥, 米斛万钱, 亦无得处, 人民相食”⑧。战乱使人户损失严重, 留下大片荒弃
土地。从太宗至高宗, 邓州始终被作为移民、接纳来自各地流散人口之地。太宗在《劳邓州刺史
陈君宾诏》中提及关内六州及蒲、虞、陕、鼎等州“复遭亢旱, 禾稼不登, 粮储既少, 遂令分房就
食”, 邓州刺史妥善安置,“逐粮户到, 递相安养, 回还之日, 各有赢粮。 乃别赍布帛, 以申赠遗”
,

为此颁诏褒奖 。 陈君宾于贞观元年 ( 627 ) 累转邓州刺史, 次年各州“并遭霜涝, 君宾一境独
, βκ 太宗诏书当颁于此时。 高宗时, 邓州依旧是贫人就食的去处。
免”
商州往往与邓州同时接纳关中饥民。 如永淳初年关辅大饥, 高宗“令贫人散于商、邓逐

① 《陈子昂集》卷 8。
② 《元和郡县图志》卷 4,《关内道》 ;《旧唐书》 卷 8,《玄宗纪》
;《唐大诏令集》卷 128,《遣牛仙客往关内诸州安辑六州胡
敕》

③ 《新唐书》卷 221 上,《西域传》 。
④ 《全唐文》卷 175,《请罢姚州屯戍表》 。
⑤ 《陈子昂集》卷 8,《上蜀川安危事》 、
《上蜀川军事》 、
《上军国利害事》。
⑥ 《全唐文》卷 169,《请拔安东表》 。
⑦ 《隋书》卷 30,《地理志》 ;《旧唐书》 卷 39,《地理志》 。
⑧ 《朝野佥载》卷 2。
⑨ 《全唐文》卷 9。
βκ 《旧唐书》卷 185 上,《良吏传》 。

・135・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食”① 就是例证。据《太平寰宇记》
卷 27 记载, 商州于万岁通天元年 ( 696)“分丰阳县及招谕左绵
等谷逃户”
所设安业县, 正是针对各地聚集的逃户而析置, 取名“安业”
, 暗含着政府招慰逃散使
安居就田的意愿。
此外, 合州在长安三年 ( 703) 析置铜梁县, 同样是“侨户辐凑”② 的结果。
山南道以外, 江南、剑南以至岭南也都是逃户投聚之所在。 和北方相比, 这些地区都属宽
乡, 土地饶沃、山林待垦、人力资源相对匮乏, 遂吸引漂蓬无依者向这些地区靠拢, 这种南移趋
势在玄宗开天时期显现更为清晰, 人口重心的南移与经济重心的转移, 在唐前期仅是初见端
倪, 但其发展趋势却是明显和迅速的。唐政府对这类徙民举措给予高度肯定和褒扬, 一如《册府
元龟》 所说:“若乃徇人之欲, 因地之利, 就宽旷而为乐, 返旧故而攸宁, 优其振 ( 赈) 给, 加之蠲
复, 斯固有如归之美, 无失所之叹也已”③。 应当说, 不乏官府文人的虚饰溢美。
徙民宽乡安置, 在玄宗开元中期以后, 还通过召募“浮客”
、“客户”
戍边、屯垦的新形式贯彻
实施, 一方面充实了边州和边缘地区, 同时也适应了军事制度演变的新需要④。
第四, 大州要壤: 文明滋养的渊薮。
唐代城市不仅以其优越的人文环境和开放、宽容的文化氛围吸引八方之士荟萃云集, 更以
经济活动的集中, 吸引四方财富向城市流聚。 便利的地理优势所催进的城市贸易活动, 包括国
家控制的贸易、内河贸易和海上贸易, 因而吸引了众多商人纷至如归。 人口的增长丰富了城市
人力资源, 导致行业中高度的专业化分工, 也从客观上扩大了城市的规模以及内部结构、功能
的变化。 常州武进县、越州山阴县、苏州长洲县、广州番禺县的设置形成共同特点, 即都是从原
州治县中析置, 属于郭下县, 并与原州治分理州事, 形成常州分武进、晋陵共理, 苏州以长洲、吴
县共治, 越州由山阴、会稽共管, 以及番禺、南海共理广州的一州二县制⑤。 在此之前, 雍、益、
洛、汴、并、扬州先后以二郭县治州政, 至此, 江南、岭南道中四州情况, 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州城
规模及结构、功能的变化。
“当楚越之襟束, 居三吴之高爽, 其地恒穰, 故有嘉称”的常州, 望高地剧, 被誉为“关外名
邦”⑥。 在贞观时州领四县, 户21 182, 口111 606, 至开元时有户96 475 ⑦, 人口增长迅速, 号称
大州。 长安四年 ( 704) , 李峤、唐休瞡等人奏请,“望于台阁侍监妙简贤良, 分典大州”
, 遂以杨再
。⑧ 诸人中可考者包括京兆府长史、后迁任检校扬州大都督府
思等 20 人“各以本官检校刺史”
长史的杨再思⑨、汴州剌史韦嗣立、徐州剌史司马 和常州剌史薛谦光βκ。 常州位列大州, 不愧
有“毗陵大蕃”βλ 之称。
苏州, 贞观户11 859, 口54 471, 领吴、嘉兴、 山、常熟 4 县, 至开元时户增至68 093 βµ, 成

① 《旧唐书》卷 81,《李义琰传》 。
② 《唐会要》卷 71,《州县改置》 。
③ 《册府元龟》486,《邦计部・迁徙》 。
④ 参见冻国栋:《唐代人口问题研究》,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⑤ 参见〔日〕中村治兵卫《唐代における一都市 ( 一州) 二县制》,《中国都市の历史的研究》, 1988 年版。
⑥ 《全唐文》卷 316, 李华《常州剌吏厅壁记》 。
⑦ 《旧唐书》卷 40,《地理志》 ;《元和郡县图志》 卷 26,《江南道》

⑧ 《全唐文》卷 247,《请辍近侍典大州疏》 。
⑨ 《旧唐书》卷 90,《杨再思传》 。
βκ 《资治通鉴》卷 207, 长安四年 (704) 三月条。
βλ 《全唐文》卷 206, 姚崇《兖州都督于知微碑》 。
βµ 《旧唐书》卷 40,《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 卷 25,《江南道》

・136・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为堪与扬府、长安相比肩的江苏剧郡。
越州领会稽、诸暨、余姚等县, 先有户25 890, 口124 010, 开元时户至107 645 ①, 也是东南
, ② 航运要津。 据崔融上疏中描述, 时全国水陆贯通, 航行便利,“旁通巴、汉, 前指
“负海名区”
闽、越, 七泽十薮, 三江五湖, 控引河洛, 兼包淮海。 弘舸巨舰, 千轴万艘, 交贸往还, 昧旦永
日。”③ 长江、黄河、淮河、珠江将全国大小州县联结起来, 融为一体, 有利于相互间沟通往来。
广州正是一个靠发达的河海贸易而迅速崛起的大州, 人口从贞观时的12 463 户迅速增至
开元的64 250户④。 据前述于知微碑载:“久视元年又改授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地总淮海, 路兼
岭蜀, 侨旧相杂, 良猾莫分。”
由此看来, 除却自然增长以外, 广州人户的增殖与侨居户口密不可
分。虽然广州所在的岭南地区仍属穷乡僻陋之地⑤, 却为南移民户提供了大片辽阔的土地和纵
横交叉的水域。
大城市的发展, 也带动周围州县经济的发展。淮南道增设的 4 县 ( 扬子、淮阴、永阳、武寿) ,
出自扬州及毗邻的楚、滁、和州。 扬州“当南北大冲, 百货所集”⑥, 是沟通运河及长江, 联结黄、
淮、长江三大水域的交会地。该地经济的繁荣, 对接壤各州形成强烈的辐射和联动作用, 促进了
周围地区整体水平的提高。 在全国, 正是由各区域中心州县将大大小小的州县联结起来, 形成
全国统一行政区划建置体系, 也推动了经济结构的演进和社会的稳步发展。
第五, 水陆网络: 空间分布的轨迹。
州县增置最多的江南道中以鄂、湘、赣、闽等地变化最为突出。 道州于武德四年 ( 621) 平萧
铣后置州, 贞观中废, 上元二年 ( 675) 复析永州置, 领营道、唐兴、江华、永阳等县, 唐前期人口从
6 613 户增至27 440 户⑦, 增长速度明显; 虔州自武德初置州, 领赣、虔化、南康、雩都各县, 南安
, ⑧ 故于永淳元年 ( 682) 增置为县; 抚州亦武德五年置, 领县不等, 南
所在“地接岭南, 人安俗阜”
丰县屡有置废, 直至开元七年 ( 719) 卢元敏奏称, 此处“田地丰饶, 川谷重深, 时多剽劫, ”遂复
置⑨; 衡州茶陵县, 隋废, 圣历元年 ( 698) 复分攸县置, 因县有茶山而取名茶陵; 吉州领卢陵、新
淦、安福、太和县, 显庆二年 ( 657) 分太和置永新县, 以“太和通路阻远”的缘故βκ。 上述州县设
置, 地理位置上的共同特点是, 均分布于湘赣、闽赣交界地带, 反映出江南丘陵山区开发的成
绩。大凡州县边缘, 多是中央政府控制相对薄弱的地区, 便于逃户隐伏藏身, 荒山闲田正可为逃
户安家取食。 在边界开发进程中, 逃户充当了主要力量。 随着政府户口政策的变化, 他们成了
移居地的合法居人。 上述地区的开发还伴随着对土地资源开发引起的粮食生产商品化和经济
作物生产的发展, 以及反映当地经济特色的手工业, 商业的迅速发展βλ。 随着州县边缘地带的
州县新置, 以往这些地区地阔人稀、州县设置不合理、政府难于实施有效管理的弊端得以遏止,
州县配置渐趋合理、完善, 有利于内省区划改善和中央集权统治的有效实施。

① 《旧唐书》卷 40,《地理志》 ;《元和郡县图志》卷 25,《江南道》



② 《全唐文》卷 202, 王友方《对司仓拔薤父老送钱判》 。
③ 《旧唐书》卷 94,《崔融传》 。
④ 《旧唐书》卷 41,《地理志》 ;《元和郡县图志》卷 34,《岭南道》

⑤ 《全唐文》卷 226, 张说《广州都督岭南按察五府经略使宋公遗爱碑颂》 。
⑥ 《唐会要》卷 86,《市》 。
⑦ 《旧唐书》卷 40,《地理志》 ;《元和郡县图志》卷 29,《江南道》

⑧ 《太平寰宇记》卷 108,《江南西道》 。
⑨ 《太平寰宇记》卷 110,《江南西道》 。
βκ 《太平寰宇记》卷 109,《江南西道》。
βλ 参见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 岳麓书社 1996 年版。

・137・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江南道新置州县的空间分布, 大致与运河、长江水系走向相一致, 如运河沿岸的楚、扬、苏、
杭、汴、宋、泗、润、常州, 长江沿江的润、扬、和、江、鄂、沔、岳、荆、峡、归、万、涪、渝等州, 都因腹
地经济发达和商品流通便捷而有了长足发展, 形成南北、东西两条州县发展的轴线。
以水运为基础的州县网络, 还包括长江支流赣江、汉水、湘江等主要水道。江南道新置州县
中许多都沿集于这些水域。 婺州武义、东阳、兰溪县, 衢州须江、常山、盈川县都集中于谷水、东
阳江交汇的三角地带。潭州浏阳县、衡州茶陵县则分别位于湘水支流浏阳水和 水。睦州武盛
县和抚州南丰县则分布于浙江和赣水支流。江南地区丰饶的物产资源与畅达的水道, 吸引南移人口
纷纷涌入, 新入驻的移民又为该地区经济的崛起注入了活力, 遂促进江南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考察高宗、武则天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 州县析置可作为一面视镜, 反映出该
时期的特点与风貌。 通过州县析置区域的分析, 逆向分析人口流动趋向, 以了解各地区生产力
发展水平及布局变化, 从而把握各地经济发展的脉络和动向。 江南地区州县的不断析置, 反映
了江南人口与经济水平的同步增长。
养民以增赋, 是历代统治者着意重视的问题, 从隋末动荡中建立起来的大唐王朝, 更深知
人口是租庸获取的源泉, 有效地控制在籍人口, 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高宗、武则天时
期针对户口逃户严重的社会现象而采取的一系列徙民、安民政策, 同样充分体现了户口管理、
调控是以对劳动力直接掠夺的本质。 有所不同的是, 在安置和吸引逃亡户口问题上, 采取了诱
导和就地安置并辅佐刑令的宽猛相济、灵活合理的户口政策, 为以后括检户口和安置逃户提供
了成功的经验。
随着国力的增强, 塞外边疆少数民族人口的内迁和安置, 反映了民族间融合与交流的必然
趋势。正是由于各民族间源源不断的血缘结合及文化渗透, 才由此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
中华民族的形成。
以户口和财赋多寡为依据的行政区域划分, 随着户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而呈现由粗向细的
划分趋势, 有利于集权统治的稳定。 “建立州县, 列树官司” , 目的是“导俗宣风, 惩奸息暴”, 维持
治安, 贯彻中央政令, 劝民教化, 正是州县官吏的职责。 正所谓州县之置, 在于安人。 陈元光在
《漳州剌史谢表》 中指出, 当地“旧有蛇豕之区, 椎髻卉裳, 尽是妖氛之党, 治理诚难” 。 自从置州
以后, 情况大变,“我疆我理, 咸得区分, 民心有系, 土俗转淳” ①
。《唐会要》卷 70《州县改置》 也强
调“无邑县以治居民, 兼制贼盗”, 足见州县设置与社会稳定的密切关系。
最后, 州县析置的原动力是人口迁徙。 流动人口所负载的文化知识、信息、观念, 随着人口
的流动, 必然为打破地区间封闭局面、增进地区交流、传播先进文明和改善社会习俗产生重要
影响。 全国统一的人文环境形成中, 人口的流动起了催进和推动作用。 而且, 伴随州县新置而
兴建的州县官学, 在传播儒家传统伦理道德、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方面功不可没。 州县治
所正规的市场受法律保护, 更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作者: 牛来颖,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① 《全唐文》卷 164。

・138・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