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1

敦煌学辑刊 1998 年第 2 期 ( 总第 34 期)

唐五代归义军与周边民族关系综论

李冬梅
有史以来 , 河西地区为多种民族所杂居 , 民族成分较为复杂 , 割据势力不断涌出 , 造成
了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 , 对河西地区的政治军事形势产生深远的影响 。秦汉之际 , 羌戎聚
居 , 乌孙 、月氏 、匈奴先后控据其地 。魏晋以后 , 十六国诸胡政权纷纷涌现 , 河西地区也出
现了由氐 、卢水胡 、鲜卑等族建立的诸凉政权 , 联合汉族大姓 , 主宰河西政治 。及至隋唐 ,
不少中亚粟特民族相继涌入河西 , 吐蕃 、吐谷浑诸族势力也渐侵润其地 , 加上九世纪中叶回
鹘人的西迁 , 进一步加深了河西境内民族杂居的错综局面 。
归义军政权正是唐后期以张议潮为首的汉族大姓 , 联合部分粟特族人 , 一举推翻了吐蕃
贵族的统治 , 而建立起来的区域性政权 。值唐后期五代之际 , 归义军建节沙州 , 一度辖控河
西全境及西域东部地区 , 境内外民族交错杂居 , 有的甚至建立政权 , 与归义军发生冲突 , 争

土略地 , 民族关系异常复杂 。归义军时代 , 吐蕃 、吐谷浑 、回鹘 、龙家 、口皿 末 、羌 、王祭微 、
达怛诸部 , 或建立政权 , 或聚集势力 , 与归义军角逐于当时的政治舞台上 。
归义军时期的周边民族关系 , 构成了中古时代西北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 也是河西地区
及西域东部民族关系 、政权格局的典型缩影与集中反映 , 历来为治西北史及敦煌学者所注
重 。到目前为止 , 这方面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 。①尤其是荣新江 、陆庆夫等先生的研究 , 成
果颇富 , 贡献尤著 。然而 , 以往这一课题的研究 , 较多注重了个案的探讨 , 且很深入 , 而对
归义军与河西及西域地区诸民族关系的整体全貌却很少讨论 。笔者不揣浅陋 , 在诸家研究成
果的基础上 , 对归义军与周边民族关系作一综合论述 , 试图描绘出整体性的历史轮廓 。
唐大中二年 ( 848 年) , 张议潮率领各族人民起事 , 驱逐吐蕃守将 , 在沙州建立了归义
军政权 , 并得到唐政府的承认 , 成为唐帝国西部的一个藩镇 。以后通过与吐蕃残余势力的交
锋 , 不断向外发展 , 逐渐收复瓜 、肃 、甘 、伊 、凉等州 , 将势力扩至河西全境及西域东部地

区 。张氏归义军前期 , 势力强盛 , 疆界辽阔 , 境内居住着吐蕃 、吐谷浑 、羌 、龙家 、口皿 末
等许多少数民族 , 都归顺于归义军政权 。张氏后期 , 内部权力斗争加剧 , 对外战争失利 , 消
耗了实力 , 归义军境内诸族纷纷起来反抗 , 力图摆脱归义军的统治 。及至曹氏当政 , 东 、西
两支回鹘势力相互夹击 , 归义军势力受到钳制 , 实际管辖范围仅限二州八镇之地 , 局促于瓜
沙地区的小片绿洲上 。归义军周边民族关系成为归义军政治外交与自身生存的头等大事 。下
面我们试以归义军周边民族为对象 , 逐一探讨归义军与它们的相互关系 。

一 、归义军与西州回鹘 ( 含伊州回鹘) 的关系


九世纪四十年代初 , 因天灾人祸 , 称雄漠北的回鹘汗国发生内乱 , 可汗被杀 , 部众西
・43 ・
迁 。史书记载 : “庞特勤西奔葛逻禄 , 一支投吐蕃 , 一支投安西 。 ”②西迁的回鹘主力在首领
庞特勤的带领下 , 来到原回纥故地 , 并且很快在西域地区扎下了根 , 重建汗国 。到大中年间
”③这支以庞特勤为共主 ,
(847 —859 年) , “特勒 ( 即指庞特勤 ) 已自称可汗 , 有碛西诸城 。
在西域高昌 、焉耆地区建立起来的回鹘政权 , 在历史上被称为高昌回鹘王国或西州回鹘王
国。
应当说明 , 关于西州回鹘王国的世系一直不明 , 庞特勤虽被奉为共主 , 但在政权内部却
存在两个中心 、不同派别的分裂史实 。既有西迁新来的回鹘部众 , 又有原地留守的回鹘旧
部 , 彼此之间相互争斗 , 并不团结 。仅以西州一地的回鹘政权而论 , 大中年间有回鹘首领安
宁统领其地 。 《西州回鹘授骁卫大将军制》云 : “西州牧首颉干 ( 于) 伽思俱宇合逾越密施莫
”④据荣新江先生
贺都督宰相安宁等 , 忠勇奇志 , 魁健雄姿 , 怀西域之腹心 , 作中夏之保障 。

考证认为 , 安宁不应是庞特勤的部属 , 而很可能是原回鹘汗国在西州地区的守土封臣 。 大
中年间 , 庞特勤统有西域 , 而安宁又是西州回鹘的实际掌权首领 , 可见归义军初期 , 天山东
部地区的回鹘势力实际上族帐林立 , 各相割据 , 并没有完全统一 。直到咸通七年 ( 866 年) ,
另一支以仆固为主体的北庭回鹘才征服统一了天山地区的回鹘诸部 , 并以西州为中心 , 建立
了一个强大的西州回鹘政权 。⑥此后西州回鹘不断向外扩张 , 并与归义军发生了冲突 。
回鹘人西迁并在西域地区立国与归义军政权的建立约在同时 。大中四年 ( 850 年 ) , 归

义军收复伊州 , 并在那里设官置守 , 徙民居住 , 实行统治 。 伊州成为归义军西部疆界 。西
州地区的回鹘势力积极向外扩张 , 不断东侵 , 经常窜扰归义军西境伊州地区 。P12926 《张
议潮变文》载 : “敦煌北一千里镇伊州城西有纳职县 , 其时回鹘及吐谷浑居住在彼 , 频来抄
劫伊州 , 俘虏人物 , 侵夺畜牧 , 曾无暂安”, 可见西州回鹘势力东向发展 , 占据了伊州西部
的纳职县 , 并且经常骚扰劫掠伊州 , 对归义军构成极大的威胁 。为解决西部边境问题 , 张议
潮于大中十年发动了对纳职城回鹘的军事进攻 , 虽获胜利 , 但回鹘 “走投纳职城 , 把牢而
守”, 纳职县一直为西州回鹘所占领 。变文中同时又载大中 “十一年 , 伊州刺史王清和差走
马使至 , 云 ‘背叛回鹘五百余帐 , 首领翟都督等二将回鹘百姓已到伊州城侧”, 同样说明 ,
伊州虽在归义军控制之下 , 但西州回鹘势力不断向东渗透 , 危及伊州 。
归义军与西州回鹘最大的战争冲突是伊州的争夺与最终易手 。前文提到 , 咸通七年仆固
俊攻占西州等地 , 重建一个新的西州回鹘政权 。西州的易主 , 仆固俊似曾得到过归义军的支
持 , 仆固俊收复西州 、北庭等地的消息亦由张议潮报捷唐廷 , 双方关系较为密切 。但仆固俊
势力在西州占稳脚跟之后 , 便开始与归义军翻脸 , 不断东侵 , 欲夺取被称为西域门户的重镇
伊州 。乾符二年 ( 875 年) 张淮深在西桐海畔与西州回鹘进行了一场艰苦的战争 , ⑧归义军大
获全胜 , 这是张淮深政治军事上的顶峰 , 致 P12913 《张淮深墓志铭》中有 “乾符之政 , 以
功再建节旄 。时降皇华 , 亲临紫塞”的评语 。然而归义军在这场战争中实力消耗很大 , 就在
“乾符之政”的次年 , 伊州即为西州回鹘所攻占 。P15007 《诗》残题文字记 : “仆固天王乾
符三年四月廿四日打破伊州”, 从此伊州不为归义军所有 。
张承奉上台执政 , 试图恢复乃祖旧业 , 扩充地盘 。905 年发动对楼兰 、伊州的战争 。
S14654 《罗通达邈真赞并序》云 : “回剑西征 , 伊吾弥扫”; P13718 《张良真邈真赞并序》
亦云 : “敌毳幕于雪岭之南 , 牵星旗于伊吾之北”; 又同卷《阎子悦生前写真赞并序》载 :
“决胜伊吾之前 , 凶徒胆裂 。 ”张承奉在取得楼兰之捷后 , 乘胜攻打伊州 , 却未能获手 。可以
・44 ・
说 , 这是归义军试图收复伊州的最后努力 , 也是归义军与西州回鹘之间的一场实力较量 。进
入曹氏时期 , 归义军再也没有向西发展 , 归义军与西州 、伊州等地的回鹘政权保持友好的关
系 , 相安无事 , 往来不断 。
需要说明的是 , 西州回鹘占领伊州之后 , 在伊州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势力集
团即伊州回鹘 , 它是西州回鹘的支系 。在敦煌文书中经常有伊州使与西州使并列出现的记
载 , 如 S11366 《归义军衙内麦油破用历》载 : “西州使及伊州使上窟迎顿细供二十五分 。 ”
这表明 , 伊州回鹘虽是西州回鹘的支系 , 为其派生政权 , 但亦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 成为西州
回鹘东御归义军的一道屏障 。
伊州易手后 , 归义军与西州回鹘 、伊州回鹘之间处在相对均衡的态势之中 , 双方政治通
使 、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开始频繁起来 。P13569 《唐光启三年 ( 887 年) 为官酒户马三娘龙
粉堆支酒本和算会牒》记载西州回鹘向归义军派遣一个由三十五人组成的庞大使团 , “西州
回鹘使上下三十五人 , 每一日供酒八斗六升 , 从三月廿八日至四月廿三日 , 中间计三十二
日 , 计供酒四十五瓮五斗二升”, 受到归义军官府的隆重接待 。这个使团人数众多 , 在沙州
居留时间长 , 以及归义军款待之热情 , 都反映了这一时期归义军与西州回鹘之间官方政治交
往的友好 。曹氏时期 , 归义军与西州回鹘 、伊州回鹘之间的贡使贸易非常频繁 , S14504
《乙未年就弘子等贷生绢契》、P12652 《丙午年宋某雇驼契》、P12504 背《辛亥年康幸全贷绢
契》、P13501 《戊午年 ( 958 年) 四月廿五日伊州使头康员奴牒》等文书均记载了归义军遣
使通往西州 、伊州之事 , 他们雇驼贷绢 , 既代表归义军官方的政治出使 , 又到异地市场上进
行贸易交往 。

二 、归义军与甘州回鹘的关系
西迁回鹘除主力进入西域外 , 另外一支南下投依吐蕃 , “吐蕃处之甘州”, ⑨遂进入河西
走廊 , 游牧于甘州城周围 。大中三年 ( 849 年) , 张议潮率军东征 , 收复甘州 , 赶走吐蕃守
军 。在甘州一带的回鹘人开始与归义军发生联系 。
张氏归义军前期 , 回鹘初入河西 , 游牧散居 , 尚未形成一定的势力 。据 P13720 《张淮
深造窟功德碑》载 : “河西异族狡杂 , 羌 、龙 、口皿 日
末 、退浑 , 数十万众”; P12762 + S13329
+ S16161 + S16973 + S111564 《敕河西节度兵部尚书张公德政之碑》亦云 : “河西创复 , 犹

杂蕃 、浑 , 言音不同 , 羌 、龙 、口皿 末 , 雷威慑伏 。”说明直到张淮深当政前期 , 回鹘依然只
在甘州一带游牧生存 , 没有形成足够的势力 , 对归义军统治下的甘州城威胁不大 , 故在当时
文书中尚不见回鹘的踪迹 。
然而 , 回鹘人很快成为河西境内举足轻重的力量 。中和四年 ( 884 年 ) , 据 S12589 《肃
州防戍都状》称 : “二百回鹘常在甘州左右捉道劫掠”, 回鹘势力聚集成群 , 劫掠为生 , 已经
危及甘州 , 甚至阻断了归义军与凉州及中原朝廷的联系 。面对这一严峻局势 , 归义军似乎无
力对付甘州一带的回鹘 , 而只是以遣使通好的方式 , 来换取甘州地区的安宁和东西交往的畅
通 。S1389 《肃州防戍都状》载 : “其副使索仁安今月六日往向东 , 随从将廿人 , 称于回鹘
王边充使 , 将赤马袁马一匹 , 白鹰一联 , 上与回鹘王 。
”归义军使团达二十余人 , 队伍庞大 ,
且贡送礼物 , 态度卑和 , 足证回鹘虽尚未入主甘州 , 但已设立牙帐 , 且已称王 , 亦即可汗 ,
势力很强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 尽管归义军仍辖有甘 、凉等州 , 但实际控制大大减弱 , 这里
・45 ・
几乎成为诸蕃的天下 。甘州城内驻有龙家 、吐蕃 、吐谷浑 、通颊 、羌诸部 , 凉州则为口日皿末

等族所据 。回鹘欲夺取甘州 , 不仅与归义军会有所冲突 , 更重要的是引起甘州城内龙家等部


族的激烈反抗 。前揭 S1389 《肃州防戍都状》记载甘州城内有 “吐蕃三百 , 细小相兼五百余
众 , 及退浑王拔乞狸等”, 以及 “龙家丁壮及细小一百九人 , 退浑 、达票拱榆昔 、达票阿吴
等细小共七十二人 , 旧通颊四十人 , 羌大小三十七人 , 共计二百五十七人”, 总共十五家部
落约千余人 。龙王衷私为甘州城主 , 统领诸族共同抵御回鹘的入侵 。后因力寡不敌 , 城中断
粮 , 不得不撤出甘州 , 进入肃州 。甘州遂为回鹘人所攻取 。据荣新江先生研究 , 回鹘人在甘
州正式建立政权是在 884 —887 年之间 , λυg甘州回鹘成为河西境内的强蕃 , 势力不断西侵 , 与
归义军时相争战 , 对归义军的历史产生很大的影响 。
张氏后期 , 归义军内乱不止 , 势力日衰 , 这为日益强大的甘州回鹘的势力发展提供了有
利条件 。张承奉亲政不久 , 归义军与甘州回鹘之间发生了一次战争 , 回鹘一直打到沙州 , 焚
烧了寺院 。S13905 《唐天复元年 ( 901 年) 闰月十八日金光明寺造佛窟上梁文》载 : “猃狁
狼心犯塞 , 焚烧香阁摧残 。 ”金山国建立之后 , 甘州回鹘再度西侵 , 与金山国发生了一系列
的战争 。P13633 《龙泉神剑歌》记载 910 —911 年甘州回鹘数次入侵 , 战斗进行得相当激
烈 , 金山国许多著名将领捐躯疆场 , 遭到重创 。最后双方在沙州城下订立盟约 , 约为父子之
国 。P13633 《辛未年 ( 911 年) 七月沙州百姓一万人上回鹘天可汗状》称 : “狄银令天子出
拜 , 即与言约 。城隍耆寿百姓再三商量 , 可汗是父 , 天子是子 。 ”战争的结果以金山国的失
败而告终 , 张承奉被迫取消帝号 。从此以后 , 归义军辖境仅局限于瓜沙二州地区 , 连肃州也
成了回鹘的附庸 。
曹氏初期 , 继承了张承奉时期与甘州回鹘的父子之国关系 。但同时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
又通过和亲等方式 , 娶甘州回鹘可汗之女为妻 , 实行政治联姻 , 保持睦邻关系 。然而 , 曹议
金在稳固内部统治之后 , 趁回鹘可汗去世 、甘州发生内乱的机会 , 于 925 年率领军队亲征甘
州回鹘 , 并且攻打到了甘州城 。这次战争归义军有备而来 , 兼趁甘州回鹘汗位交替之机 , 终
获捷胜 。战争的结果虽未收复甘州 , 却打通了河西走廊的东西通道 , 并且彻底改变了过去父
子之国的屈辱关系 。与此同时 , 曹议金仍然使用和亲手段 , 将女儿嫁给新任的甘州回鹘可汗
为妻 , 形成了归义军节度使是父 、甘州回鹘可汗是子的新格局 。P13500 《童谣》中唱道 :
“甘州可汗亲降使 , 情愿与作阿耶儿 。汉路当日无停滞 , 这回往来亦无虞”, 正是当时政治局
势的反映 。归义军与甘州回鹘建立了良好的交往关系 , 从而保证了丝绸之路通往天廷的畅
达 。此后 , 沙 、甘双方基本上没有大的战争冲突 , 政治外交实现了正常化 , 同时也通过互遣
使者与贸易往来 , 加强了彼此间的联系 。S11403 《某年十二月程住儿雇驼契》、S14884 《辛
未年梁保德取斜褐契》、P13272 《丁卯年甘州使头阎物成去时书本》等文书都记载了归义军
政权派遣使者前往甘州回鹘 , 交往通好 。

三 、归义军与凉州口日
皿 末的关系

ϖ
λg 日
口日
皿 末在晚唐五代河西走廊东部凉州地区亦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 口皿 末从归义军手中

夺得凉州城 , 阻断归义军通往中原的道路 , 甚至还对甘州回鹘构成一定的威胁 。


口日
皿 末的出现 , 是在吐蕃在河陇地区的统治崩溃之后 。据《资治通鉴》及《新唐书・吐蕃

传》的记载 , 口 末原本是吐蕃贵族役使的各族奴隶 。当吐蕃内乱之时 , 这些吐蕃奴部无所

・46 ・
归投 , 乃啸合 、聚变而形成部落 , 散处在河 、陇一带 , 名号为口日 皿 末 。归义军初期 , 陆续收


复河西诸州 , 并于咸通二年 ( 861 年) 攻克凉州 。然而此时 , 口皿 末势力不断发展壮大 , 纠
合在凉州城周围 , 与归义军政权开始争夺凉州 。
ω
λ
g
《资治通鉴》记载咸通三年 ( 862 年) , “口日
皿 末始入贡”, 这表明聚集在凉州地区的口皿 末

人虽然没有控制凉州城 , 却已形成一定的政治势力 , 并与唐王朝建立了贡使关系 。由于归义


军初期对河西地区的经营统治 , 河西境内的各族人民纷纷归附归义军政权 。S16342 《张议
潮进奏表》称 : “伏以凉州是国家边界 , 口日
皿 末百姓本是河西陇右陷没子将 ( 孙 ) , 国家弃掷

不收 , 变成部落 。昨方解辨 辫 , 只得抚柔 。


( ) ”可见咸通二年收复凉州之后 , 归义军对凉州

地区的口皿 末人采取了安抚政策 。前文讲到 , 张氏归义军时期 , 河西境内各族杂居 , 吐蕃 、
吐谷浑 、羌 、龙家 、口日 皿 末等部族都依附在归义军政权之下 。

但是 , 口皿 末 逐渐走上脱离归义军统治的道路 , 并成为河西境内的一支雄蕃 。前揭
S16342 《张议潮进奏表》说 : “张议潮奏 : 咸通二年收凉州 , 今不知却废 , 又杂蕃 、浑 。近
传口日皿 末隔勒往来 , 累询北人 , 皆云不谬 。 ”这是咸通年间的事 , 距张议潮收复凉州时间很

短 。可以看出 , 口皿 末并没有因为归义军的安抚政策而完全屈服从属 。从张议潮的进奏文看 ,
凉州此时已为口日皿 末所聚居 , 兼有部分吐蕃人与吐谷浑人居住 , 实际上已不复为归义军所有 。

归义军与唐廷的交往受到口日 皿 末人的 “隔勒”, 致张议潮提议唐王朝不要放弃对凉州的经营 。

口皿 末阻断归义军与中原王朝的交往 , 一直持续到曹氏归义军时期 。P12954 《凉州书》记曹


议金时 “前载得可汗旨教 , 始差朝贡专人 , 不蒙仆射恩泽中路被口日 皿 末剽劫 , 今乃共使同臣 ,

”λξ
望仆射以作周旋 , 得达前程 , 往回平善 , 此之恩 [ 德 ] , 何憨 ( 敢 ) 忘焉 。 g
经过调解 , 归
义军与口日 皿 末的关系得到改善 , P13552 《儿郎伟》中云 : “甘州雄身中节 , 口皿 末送款旌旃 ,

西州上共 ( 贡) 宝马 , 焉祁 ( 耆) 送纳金钱 。”曹氏归义军时河西走廊的东西交通终获打通 。



不仅如此 , 口皿 末还联合吐谷浑人 , 与游牧在甘州一带的回鹘发生战争 , 打败了回鹘 ,

口皿 末势力渗及甘州地区 。史书记载 , 乾符元年 ( 874 年) 末 , “回鹘屡求册命 , 诏遣册立使
”λψ
g

郗宗莒诣其国 , 会回鹘为吐谷浑 、口皿 末所破 , 逃循不知所之 。 这里的吐谷浑 、口日
皿 末当是

占据凉州一带的势力集团 , 其势力竟能击破回鹘 , 足见其强 , 不可轻忽 。又前揭 S1389 《肃


州防戍都状》记载甘州城被回鹘所围困 , “龙王衷私发遣僧一人 , 于凉州口日 皿 末首领边充使 。

将文书称 : 我龙家共回鹘和定已后 , 恐被回鹘侵凌 , 甘州事须发遣口皿 末三百家已来同住 ,
甘州似将牢古 ( 固) 。如若不来 , 我甘州便共回鹘为一家 , 讨你口日
皿 末 , 莫道不报”, 可见凉

州口皿 末实力颇众 , 甚至能够对遏制抵御回鹘势力的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
种种事实表明 , 口日
皿 末在凉州已形成稳固的势力 , 并联合部分吐蕃 、吐谷浑人 , 成为河

西东境的一支强蕃 。在归义军与周边地区的通使交往中 , 凉州口日 皿 末也成为重要的对象 , 与

西州回鹘 、甘州回鹘 、楼兰王祭微 、肃州龙家等一同来到沙州 , 受到归义军官方的热情招待 。


P13569 《唐光启三年 ( 887 年) 年为官酒户马三娘龙粉堆支酒本和算会牒》中同时载录了西
州回鹘使 、王祭微使 、凉州口日 皿 末使及肃州使 。

四 、归义军与龙家的关系
龙家人在归义军境内主要分布于甘 、肃 、伊等州 , 以勇敢善战而名 , 并与蕃 、浑 、羌 、
口 末等部族一起 , 依附于归义军政权 。S1367 《沙州伊州地志》载 : “龙部落本焉耆人 , 今

・47 ・
甘 、肃 、伊州各有首领 , 其人轻锐 , 健斗战 , 皆禀皇化 。”之后 , 归义军疆域内缩 , 伊 、甘 、
凉等州先后丢失 , 肃州成为龙家与其它诸族的聚集地 , 不久也为甘州回鹘所吞并 。少量龙家
ζ
λ
g
人撤入瓜沙地区 , 仍然依附于归义军政权 , 为之畜牧 。
伊州地区有龙家人在 S1367 《沙州伊州地志》“伊州”条中还有提到 : “大中四年张议潮
收复 , 因沙州 8 户居之 , 羌龙杂处 , 约一千三百人 。
”到乾符二年 ( 875 年 ) 伊州为西州回
鹘所攻取 , 这部分龙家人也基本上融入回鹘人之中 , 成为伊州回鹘政权下的臣民 。
张氏归义军时期 , 龙家联合其它部族 , 主宰甘州 , 称雄于河西 。S1389 《肃州防戍都
状》记载回鹘围困甘州城 , 城内有龙家 、吐蕃 、吐谷浑 、通颊 、羌等十五家部落 。龙王衷私
主持与回鹘和谈 、领导守城及威胁口日 皿 末发兵增援诸事 , 最后城中粮绝 , 也是在 “龙家三日

众衙商量”之后 , 才决定撤离甘州 。显然 , 龙家在甘州城中有官衙 , 龙王衷私充当了甘州城


主的身份 。
另需注意的是 , 甘州既为归义军的要郡重镇 , 归义军对其势在必守 , 以确保其在河西东
部地区的稳固统治 。约在张淮深 “乾符之政”后 , 甘州实际上已为龙家等族所占有 。作为主
体力量的龙家而言 , 实力不可低估 , 否则很难理解归义军为何轻易拱手让出甘州城的控制
权 。可以肯定 , 龙家与归义军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和谐的 , 这或许也可以作为 “皆禀皇化”的
一个注脚吧 。归义军利用龙家人抵御甘州一带回鹘人的进攻 , 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正是由于归义军与龙家之间的良好关系 , 故龙家等族为回鹘所逐 , 撤离甘州之后 , 归义
” P12187 《河西都僧统唐悟真处分常住榜》云 : “龙家
军允许他们 “并入肃州 , 且令逐粮 。
披带而生降 , 达讷似不呼而自至”, 正是龙家进入肃州 、归化归义军的真实写照 。需要指出 ,
在肃州地区 , 除了归义军与龙家势力外 , 还有随同龙家一同从甘州徙来的吐谷浑 、通颊 、
羌 、达票等部族 , 因而在敦煌文书中出现了 “肃州家”一词 , 说明在肃州形成了以龙家为主
体的多民族杂居共处的混合势力集团 。P13569 《唐光启三年 ( 887 年) 为官酒户马三娘龙粉
堆支酒本和算会牒》中就记载有肃州使 。但到张承奉及曹氏时期 , 由于甘州回鹘不断西侵 ,
归义军丢失对肃州的控制权 , “肃州家”遂成为甘州回鹘的附庸 , λ{g转而与归义军为敌 。
P12155 ( 2) 《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致甘州回鹘可汗状》载 : “去五月十五日被肃州家一鸡悉
歹勺作引道人 , 领达怛贼一百已来 , 于瓜州 、会稽两处 , 同日下打将人口及牛马”; 又 P13412
《安再胜等牒》亦载 : “况再胜等闻讯向东消息 , 言说回鹘 、达怛及肃州家相合 , 就大云寺对
佛设誓 , 则说向西行兵 。
”由此可知 , 自归义军丢失肃州后 , 以龙家为主体的肃州家已沦为
回鹘附庸 , 归属于甘州回鹘 。

五 、归义军与楼兰王祭微的关系
王祭微是位于楼兰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 , 亦称作南山或仲云 。据载 , “云仲云者 , 小月支之
遗种也 , 其人勇而好战 , 瓜 、沙之人皆惮之 。 ”λ|g晚唐五代之际 , 王祭微实际上是一个由小月
氏 、吐谷浑 、吐蕃等建立的联合部族政权 , λ}g霸据楼兰 , 控制着丝路南道 , 切断归义军与于
阗的交往 , 并对归义军西南边境构成一定的威胁 。
归义军初建时 , 楼兰地区的主要居民是吐谷浑人与吐蕃人 。大中年间张议潮发动对吐谷
浑的战争 , 击败吐谷浑 、吐蕃势力 。但归义军并未有力控制这一地区 , 遂为仲云人窃据 。他
们联合吐谷浑 、吐蕃残余势力 , 建立了王祭微政权 。在张氏归义军时期 , 王祭微与归义军关系
・48 ・
不错 , 互相遣使 , 交往通好 , 使丝路南道为之畅通 。P13569 《唐光启三年 ( 887 年) 为官酒
户马三娘龙粉堆支酒本和算会牒》记载有王祭微使六人 , 与西庭 、凉州 、肃州使并列出现 ,
受到归义军官府的供酒招待 。又 P14640 《己未年至辛酉年 ( 899 —901 年) 归义军衙内破用
布纸历》记载有王祭微使僧文赞 、王祭微使钅匕悉甫潘宁 、王祭微引路人刘悉歹勺咄令等来到沙州 。
与此同时 , 归义军政权也派出使者前往楼兰 , 如 P12040 背《后晋时代净土寺诸色入破历算
会稿》第三件载 : “粟一石二斗 , 沽酒高都头南山去时送路用”, “粟三斗 , 沽酒高都头兵马
回来日迎候用 。 ”
张承奉建立西汉金山国后 , 着力外向发展 , 企图扩大地盘 。楼兰为丝路南道沙州通往于
阗的必经门户 。这一带为 “勇而好斗”的王祭微人所控制 , 经常发生劫掠事件 , 阻断丝路南
道的正常交通 。S14654 《罗通达邈真赞并序》中就说 : “于阗路阻 , 王祭微艰危 。
”905 年 , 张
承奉借口楼兰地区的王祭微政权阻碍了沙州与于阗之间的交通 , 以罗通达 、罗进达为主帅 ,
率领一千精兵征伐楼兰 , 攻克楼兰的全部五个城镇 , 消灭王祭微政权 , 恢复了唐石城镇的建
制 , 金山国的西部疆域拓至楼兰 。S1289 《李存惠墓志铭并序》记载其父李安 □被归义军节
度使曹议金任命为节度都头摄石城镇遏使 , 镇守楼兰地区 。但不久 , 石城镇再次失陷 , 不为
归义军所守 , 楼兰地区重为王祭微人所占据 。但在此后 , 归义军与王祭微之间保持相当友好的
关系 , P13016 《天兴七年 ( 956 年 ?) 十一月于阗回礼使索子全状》称 : “千里山河兆祝 , 南
山忄占然皎靖”, 保障丝路南道的畅通与归义军和于阗王国的顺利往来 。

六 、归义军与于阗的关系

λ
g
于阗是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的古国 , 距离沙州路途迢远 。 于阗与归义军建立联系 , 早在
张氏时期已经开始 , 双方互派使者 , 开展交往 。曹氏时期又通过联姻 , 与于阗保持十分密切
的关系 。
P12826 《于阗王敕张淮深札》云 : “白玉一团 , 赐沙州节度使男令公 , 汝宜收领 , 勿怪
轻鲜 , 候大般次 , 别有信物 。汝知 。其木匠杨君子千万发遣西来 , 所要不昔 ( 惜) 也 。凡书
信去 , 请看二印 : 一大玉印 , 一小玉印 , 更无别印也 。
”这里的 “沙州节度使男令公”指张
淮深 。可见在张氏时期 , 归义军与于阗之间的经济交流已经产生 , 既有于阗运往沙州的美
玉 , 也有沙州传播给于阗的木工技术 , 加强了经济上的相互补充与友好交流 。张氏后期由于
归义军与楼兰地区王祭微人关系修好 , 归义军与于阗之间的通使交往也很频繁 , 不少使者 、
僧人往来于丝路南道 。P14640 《己未年至辛酉年 ( 899 —901 年 ) 归义军衙内破用布纸历》
记辛酉年三月 “十一日支与于阗使张良真画纸一帖 ,”十二日 “又都押衙罗通达传处分 , 支
与于阗使梁明明一行画纸一束八帖”。此后不久 , 楼兰地区的王祭微人破坏与归义军的友好关
系 , 劫掠归义军与于阗的往来使节 。张承奉建立西汉金山国后 , 为重新打通丝路南道 , 以曾
经出使于阗的张良真等为战将 , 出兵攻打楼兰 。征伐楼兰之后 , 丝路南道得以畅通 , 归义军
与于阗之 间 的 关 系 更 加 密 切 , 使 节 往 来 不 断 , 许 多 于 阗 褥 、玉 等 货 物 频 频 运 至 沙 州 。
P14638 《马军宋和信状》、P13016 《天兴九年西朝走马使富住状》等均记载归义军派遣使
者 , 通往于阗 ; P12669 《年代不明 ( 964 年 ?) 归义军衙内酒破历》、S11366 《年代不明
( 980 —982 年) 归义军衙内油破历》则记载到许多于阗僧使来到沙州 , 受到归义军官方与沙
州寺院的招待 。
・49 ・
尤应注意 , 曹氏归义军时期 , 节度使曹议金曾嫁女给于阗国王李圣天 , 双方关系更形密
切 。莫高窟第 98 窟内列于阗国王李圣天与曹氏女的供养画像 , 题名为 “大朝大于阗国大政
大明天册全封至孝皇帝 、天皇后一心供养 。 ”µυg曹氏家族通过这种联姻的方式 , 与于阗王国保
持极为友好的政治关系与频繁的经贸文化交流 。P12704 《后唐长兴四年至五年曹议金回向
疏》云 : “东朝奉使 , 早拜天颜 ; 于阗使人 , 往来无滞”, “朝贡专使 , 来往不滞于关山 ; 于
阗使人 , 回骑无虞而早达”, “朝廷奉使 , 马日骑亲宣 ; 于阗专人 , 关山不滞 。”这种道途通达 、
往来不滞的盛况局面 , 正是归义军与于阗友好交往的真实写照 。而物质交流上 , 除从于阗贩
运东来的玉 、褥等物外 , 归义军政权也经常派遣使者 , 乘驼携绢 , 前往贸易 。P12638 《后
唐清泰三年 ( 936 年 ) 沙州亻亲司教授福集状》载 : “出破数 : 楼机绫一匹 , 寄上于阗皇后
用。

七 、归义军与达怛的关系
达怛在唐时曾役属于回鹘 。回鹘汗国破裂后 , 部众西迁 , 其中一部分达怛人也随之西
来 , 分布在河西北部的蒙古高原上 。归义军致力于经营河西走廊 , 控制丝绸之路 , 打通通往
中原王朝的道路 。由于归义军与达怛比邻而居 , 加上张氏后期河西走廊东部回鹘 、口日 皿 末等

族的兴起 , 甘 、凉失守 , 切断了归义军与中原的交通 。此后 , 归义军与中原朝廷的联系 , 多


改道北上绕行 , 更加深了归义军与达怛之间的关系 。
然而 , 由于达怛曾是回鹘属部 , 二者关系密切 , 故达怛常助同甘州回鹘入侵归义军 。曹
议金时与甘州回鹘交战 , 就见到有达怛的参与 , P12970 《阴善雄邈真赞并序》载 : “达怛犯
”之后 , 达怛还经常联合甘州回鹘 、肃州家进攻归义军 。P12155 背《归义军
塞 , 拔拒交锋 。
节度使曹元忠致甘州回鹘可汗状》中载 : “又去五月十五日被肃州家一鸡悉歹勺作引道人 , 领
达怛贼一百已来 , 于瓜州 、会稽两处 , 同日下打将人口及牛马”; 又 P13412 《安再胜等牒》
亦云 : “况再胜等闻讯向东消息 , 言说回鹘 、达怛及肃州家相合 , 就大云寺对佛设誓 , 则说
向西行兵 。 ”
达怛与归义军的和战逆顺 , 大多取决于归义军与甘州回鹘的关系如何 。当归义军与甘州
回鹘联姻和亲 、和平相处时 , 归义军与达怛之间也基本上保持友好的交往 , 并且有使节的往
来与货物的贸易 。P14525 《都头吕富定状》载 : “伏以富定准都官例 , 着马一匹 , 与知客赵
清汉乘骑达怛内为使”; S12472 《归义军衙内面油破历》载 : “支索都衙往达怛身故 , 助葬
细供十分 。
”归义军政权不仅向达怛派遣官员出使 , 甚至还负责为前往达怛的于阗使者在途
经沙州时提供换驼 , 如 P12733 《驼官马善昌状》载 : “伏以今月十七日换于阗去达怛骆驼 ,
替用群上大骒驼一头 。 ”同样 , 在敦煌文书中也记载到达怛向归义军派出使者 , 并贡献信物 。
P14061 背《壬午年 ( 982 年) 都头知内库官某状》载 : “伏以今月十七日达怛大部跪拜来大
”另外 , 在民间也有贸易往来 , P13579 《神
绵被子三领 , 胡床一张 。未蒙判凭 , 伏请处分 。
沙乡百姓吴保住牒》记载他曾 “于达怛达边卖老牛一头”; S16452 ( 2 ) 《辛巳年周僧正于常
住库借贷油面物历》中载 : “十五日 , 连面五斗 , 达怛边买野马皮用 。

八 、归义军与吐蕃的关系
吐蕃王国在河 、陇地区的统治崩溃之后 , 残余的部分吐蕃人仍有不少留居在归义军辖区
・50 ・
境内 。P12762 + S13329 + S11616 + S16973 + S111564 《敕河西节度兵部尚书张公德政之碑》
云 : “河西创复 , 犹杂蕃 、浑 , 言音不同 , 羌 、龙 、口日 皿 末 , 雷威慑伏”, 又 S15697 《申报河

西政情状》云 : “同缘河西诸州 , 蕃 、浑 、口皿 末 、羌 、龙狡杂 , 极难调伏 。 ”五代后晋高居
诲出使于阗 , 路经河西走廊 , “自灵州渡黄河至于阗 , 往往见吐蕃族帐”, µϖg可见在晚唐五代
的河西境内存在数量不小的吐蕃人 。
在凉州地区 , 据 S16342 《张议潮进奏表》知 , 凉州除口日
皿 末势力外 , “又杂蕃 、浑”, 这

是随张议潮军队东进而逐渐集结撤退到河西东部地区的吐蕃及其奴部的残余势力 。归义军势
力撤出凉州后 , 这一带为口日 日
皿 末人所控制 , 这些吐蕃人也融入到凉州口皿 末政权之中 。

在甘州 , 前揭 S1389 《肃州防戍都状》记载中和四年 ( 884 年 ) 回鹘围攻甘州城 , 城中


有龙家 、吐蕃 、吐谷浑等十五家部落并力拒守 , 后寡不敌众 , “其甘州吐蕃三百 , 细小相兼
五百余众 , 及退浑王拔乞狸等十一月一日并往归入本国”, 可见归义军前期甘州城中驻留八
百多吐蕃人 , 势力也非同小可 。
从肃州到瓜沙一带 , 也有大量的吐蕃人被归义军安置在这里 , 人数约在三千 , 势力举足
ω
µ
g
轻重 。有学者认为在这一带存在着一个吐蕃政权 。 归义军为有效管理这些吐蕃人 , 还专门
ξ
µ
设置了蕃部落使一职 , 统理其务 。 g
P12482 《罗盈达墓志铭并序》记载其次兄罗通信官任蕃
部落使之职 。
在楼兰地区 , 前文已经提到 , 王祭微政权实际上是由仲云 、吐谷浑 、吐蕃诸族共同建立
的 。P12962 《张议潮变文》记载这一带有一定数量的吐蕃人存在 , 依附于吐谷浑 。金山国
时张承奉攻灭楼兰 , 这些吐蕃人也被纳入归义军政权中 。
由上所述 , 归义军时期境内留居了数量不少的吐蕃残众 , 分居在河西走廊与西域东部的
各个地方 。由于归义军对他们的妥善安置与严格管理 , 并没有引起严重的对立冲突 。但吐蕃
人在其帝国崩溃之后 , 仍不失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 甚至在金山国与甘州回鹘交战的紧要
关头 , 都押衙罗通达还亲自南入吐蕃 , 搬兵求援 , 也反映了归义军与吐蕃之间关系不错 。

九 、归义军与吐谷浑的关系
吐谷浑 , 在敦煌文书中多作退浑 、吐浑 , 原为吐蕃所驱役 , 归义军时期在河西境内与伊
州 、楼兰地区均有分布 。
大中年间 , 归义军初建 , 陆续收复河西诸州 , 同时张议潮还发动了对楼兰地区吐谷浑的
战争 。吐蕃统治时 , 迁徙了附属于它的大批吐谷浑人入居楼兰 , 因人数众多 , 故这一带又被
称为退浑国 。P12962 《张议潮变文》记载吐浑王联合吐蕃人 “侵凌抄掠”沙州 , 张议潮率
军迎敌 , 经西桐海 , 驱兵深入千余里 , 一直打到退浑国内 , 虏其宰相 , 生擒三百多人 , 大胜
而归 。张议潮的军事行动 , 尽管没有占领楼兰 , 但对居住在那里的吐谷浑 、吐蕃人进行了有
力的打击 。之后 , 楼兰地区建立了王祭微政权 , 吐谷浑人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金山国时王
祭微为张承奉所灭 , 在那里设立了石城镇 , 吐谷浑人遂又归属于归义军政权 。
上揭 P12962 《张议潮变文》同时记载伊州地区也有一定数量的吐谷浑人 , “敦煌北一千
里镇伊州城西有纳职县 , 其时回鹘及吐谷浑居住在彼 , 频来抄劫伊州 , 俘虏人物 , 侵夺畜
牧 , 曾无暂安”, 是知部分吐谷浑人依附于西州回鹘 , 占据纳职县 , 对归义军所辖的伊州展
开侵夺 。乾符三年伊州失守 , 形成了伊州回鹘 , 其中吐谷浑人为其组成部分 。
・51 ・
除西域地区外 , 归义军时期河西走廊内也有吐谷浑人的分布 , 与吐蕃 、口日
皿 末 、羌 、龙

家一起 , 归伏于归义军政权 。
在凉州 , 随着张议潮军队的节节东进 , 吐蕃及其奴部吐谷浑的残余势力被驱至河西东
部 。S16342 《张议潮进奏表》云 : “张议潮奏 : 咸通二年收凉州 , 今不知却废 , 又杂蕃 、
浑。 ”乾符元年 ( 874 年) 十二月吐谷浑与口日
皿 末联合击破回鹘 , 使其 “逃遁不知所之”, 足

见凉州地区吐谷浑势力之大 。不久 , 凉州不为归义军所守 , 吐谷浑人依附于口日 皿 末 , 控据凉

州 , 阻断了归义军与中原王朝的交通 。
当回鹘人围攻甘州时 , 吐谷浑也是驻守在甘州城内的一支重要力量 , 约有一百多人 , 与
龙家等族并力抗御回鹘 。S1389 《肃州防戍都状》记载甘州诸族难敌回鹘 , 不得已部分撤
退 : “其退浑王拔乞狸 , 妻则牵驮 , 夫则遮驱 , 眷属细小等廿已来随往 , 极甚苦切 , 余者百
余奴客并不听去”, 留守在甘州城内的吐谷浑人仍与龙家等族坚城据守 , 也终因粮断 , 只得
撤出甘州 , 进入肃州 。
进入肃州的吐谷浑人与其它部族共同组成肃州家 , 初期依附于归义军 。张承奉时期 , 甘
州回鹘势力西侵 , 归义军势力蹙缩至瓜沙二州 , 由龙家 、吐谷浑等族组成的肃州家遂成为甘
州回鹘的附庸 , 开始与归义军为敌 。
在归义军政权的统治中心瓜沙地区 , 也有一些吐谷浑人居住 , 完全归化了归义军 。为方
便对他们的管理 , 归义军仍以部落的形式加以统治 。S14276 《管内三军奏请表》载 : “归义
军节度左都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大夫安怀恩并州县僧俗官吏兼二州六镇耆
老及通颊退浑十部落三军蕃汉百姓一万人”。在文书中还记载到一些吐谷浑人 , 都是归义军
瓜沙地区的管内百姓 , 如 P12932 背《甲子至乙丑年 ( 964 —965 年) 翟法律出便与人名目》
载有 “同日 , 退浑程憨多便豆一石 , 至秋一石五斗”; “十二月廿五日 , 退浑何员定便豆一
石 , 至秋一石五斗 ( 押) 。 □承男住连 ( 押) ”; “廿九日退浑王再昌便豆一硕 , 秋一硕五斗
”又 S18443 《甲辰至丁未年 ( 944 —947 年 ) 李 梨出便黄麻麦名
(押) 。 □承弟清奴 ( 押) 。
目》中也有 “退浑慕容略罗 , 便麦四硕五斗 , 秋六硕七斗五升 。
”在曹氏归义军时期 , 吐谷
浑上层贵族慕容归盈拥戴曹氏有功 , 且为曹议金的亲戚 , 出任瓜州刺史兼墨离军使之职 , 职
高位显 , 至为重要 。其孙慕容言长在曹元忠时担任玉门诸军事守玉门使君 , 并出资修建了莫
ψ
µg
高窟第 256 窟 , 即慕容家窟 。 慕容家族在曹氏时期身居懿亲 , 世袭高官 , 势力举足轻重 ,
说明部分归化归义军的吐谷浑人已经成为归义军政权的主要支持力量 。

十 、归义军与羌族的关系
据《敕河西节度兵部尚书张公德政之碑》, 归义军前期河西境内有羌族人居住 , 并形成
一定的势力 , 与吐蕃 、吐谷浑 、龙家 、口日
皿 末及回鹘等称为 “六蕃”, 活跃在河西历史舞台

上 。这一点在 P13720 《张淮深造窟功德碑》、S15697 《申报河西政情状》及《金刚般若波罗


蜜经》等文书中多次被提到 。
从具体的文书资料来看 , 羌族主要分布在伊州 、甘州与肃州境内 。S1367 《沙州伊州地
志》“伊州”条载 : “大中四年张议潮收复 , 因沙州 8 户居之 , 羌龙杂处 , 约一千三百人 。

张氏归义军前期 , 伊州在归义军有力控制之下 , 羌族人也成为归义军治下的百姓 。乾符二年
伊州为回鹘所占领 , 这些羌族也融入伊州回鹘政权之中 。在甘州地区 , 前揭 S1389 《肃州防
・52 ・
戍都状》记载有部分羌族人居住在甘州城内 , 与龙家 、吐蕃 、吐谷浑 、通颊等杂居共处 , 抵
御回鹘的侵略 。甘州城破 , “羌大小三十七人”随龙家等族撤离甘州 , 投奔肃州 , 构成了肃
州家 。金山国时 , 肃州为甘州回鹘所吞并 , 羌族最终脱离归义军而成为甘州回鹘的属部 。

注  释

①参荣新江《归义军及其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初探》, 载《敦煌学辑刊》1986 年第 2 期 ; 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 上


海古籍出版社 , 1996 年版 。
②《旧唐书》卷 195 《回纥传》。
③《新唐书》卷 217 《回鹘传》。
④杜牧《樊川文集》卷 20 。
⑤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96 年版 , 第 354 页 。
⑥《资治通鉴》卷 250 懿宗咸通七年 : “春二月 , 归义节度使张义潮奏北庭回鹘 [ 仆 ] 固俊克西州 、北庭 、轮台 、清
镇等地 。

⑦S1367 《沙州伊州地志》“伊州”条载 : “大中四年张议潮收复 , 因沙州 8 户居之 , 羌龙杂处 , 约一千三百人 。
”又
P12962 《张议潮变文》、P14660 《故前伊州刺史改授左威卫将军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殿中侍御 [ 史 ] 临甾 ( 淄) 左
公赞》分别记载大中年间王和清 、咸通年间左公出任过伊州刺史 。
⑧P13451 《张淮深变文》, 参见郑炳林《敦煌本〈张淮深变文〉研究》, 载《西北民族研究》1994 年第 1 期 。
⑨《旧五代史》卷 138 《外国列传二・回鹘》。
υ
λ
g荣新江《甘州回鹘成立史论》, 载《历史研究》1993 年第 5 期 。
ϖ
λ
g周伟洲《口日 日
皿 末考》, 载 《西北历史资料》 1980 年第 2 期 ; 陆庆夫 《唐宋之际的凉州口皿 末》, 载 《敦煌学辑刊》

1997 年第 2 期 。
ω
λ
g《资治通鉴》卷 250 懿宗咸通三年条 。
ξ
λ
g李正宇《曹仁贵归奉后梁的一组新资料》, 载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 11 期 《唐长孺教授八十大寿纪念专
辑》, 武汉大学出版社 , 1991 年版 , 第 274 —281 页 。
ψ
λ
g《资治通鉴》卷 252 僖宗乾符元年条 。
gP12482 《常乐副使田员宗启》, 参见陆庆夫《从焉耆龙王到河西龙家 ———龙部落迁徙考》, 载《敦煌研究》1997 年
ζ
λ
第 2 期。
gP14011 《儿郎伟》载 : “甘州数年作贼 , 直拟欺负侵凌 。 ……准拟再觅寸境 , 便共龙家相煎 。
{
λ ”
|
λ
g《新五代史》卷 74 《四夷附录第三》。
}
λ
g郑炳林《唐五代敦煌金山国征伐楼兰史事考》, 载《段文杰敦煌研究五十年纪念文集》,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1996
年版 。

λ
g《隋书》卷 83 《西域传》载 : “ ( 于阗) 东北去瓜州二千八百里 。

υ
µ
g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 文物出版社 , 1986 年版 , 第 32 页 。
ϖ
µ
g《新五代史》卷 74 《四夷附录第三》。
ω
µ
g汤开健 、马明达《对五代宋初河西若干民族问题探讨》, 载《敦煌学辑刊》1983 年创刊号 ( 总第 4 期) 。
ξ
µ
g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 甘肃教育出版社 , 1992 年版 , 第 493 页 , 注 ⑨。
ψ
µ
g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 文物出版社 , 1986 年版 , 第 110 页 。

・53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