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2000 年 3 月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Mar.

,2000
第 29 卷 第 1 期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 Vo1. 29 No. 1

【唐史研究】

盛 唐 手 工 业 简 论
王双怀
(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学系 ,陕西 西安 710062)

摘  要 : 手工业是唐代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 。盛唐时期 ,由于统治者采取了鼓励手工业的措


施 ,加之社会消费的良性刺激 ,各种手工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发展 。从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
看 ,盛唐时期丝织 、
制瓷 、
铸造等手工业分布广泛 ,专业化程度明显提高 ,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
超过了前代 。可以肯定 ,盛唐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 ,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
唐代的物质文明 。
关键词 : 盛唐手工业 ; 丝织业 ; 制瓷业 ; 铸造业 ; 物质文明
中图分类号 : F429104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25293 ( 2000) 0120106208

唐玄宗统治的开元天宝年间 ,是唐王朝的鼎盛阶段 。古代史学家称之为太平盛世 ,当代史


学家也说它是唐王朝的黄金时代 。构成这个“盛世”的因素固然很多 ,社会经济的发展无疑是
一个重要的方面 。从大量资料来看 ,盛唐时期的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无论是农业 、 手工
业还是商业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 。在农业 、 手工业和商业这三个经济部门中 ,手工业的发
展尤为突出 。但由于古代文献中对盛唐手工业的记载较少 ,因而过去很少有人对它进行专门
的研究 。20 世纪以来 ,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许多盛唐时期的文物 ,为我们研究盛唐时期的手工
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本文拟以丝织业 、 制瓷业和金属铸造业为例 , 根据文献资料和考古资
料 ,对盛唐时期的手工业进行一下具体的探讨 。

一 、盛唐时期的丝织业
丝织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据专家研究 , 先秦时代 , 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纺
车、 织机和提花机 。秦汉以后 , 在培育桑树 , 制备蚕种 , 防治蚕病方面 ,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 1 ]
( P382 - 391) ,丝织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开元年间 ,唐玄宗为了提倡节俭 ,
曾一度“焚绵绣” 于殿前 ,罢两京织锦坊 ,采取限制锦绣生产的手段[ 2 ] 《
( 新唐书》卷 5《玄宗本纪》) 。
但是 ,由于这一措施 ,仅实行于开元初年很短的一段时间 ,且局限于锦绣 ,并没有涉及整个丝织
行业 ; 由于当时坚决实行了劝课农桑的政策 ,把蚕桑丝织提到了很高的地位 ; 由于丝织品是当
时庸调征收和诸州贡赋的主要对象 ,因此 ,总的说来 ,丝织业并没有受到多少限制 ; 相反 ,却是
得到了鼓励和提倡 。在这种情况下 ,盛唐时期的丝织业继续呈现出发展的趋势 。
与前代相比 ,盛唐时期丝织业的分布区域进一步扩大 。关于盛唐丝织业的地理分布 ,史念
海、 严耕望 、 汪  、佐藤武敏诸先生在有关隋唐丝织业的论文中都有涉及 ,他们采用的从诸州贡

收稿日期 : 1999209220
作者简介 : 王双怀 ( 1961 —) ,男 ,陕西铜川市人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史学博士 。
106
赋入手研究的方法亦是可以借鉴的 。查记载唐代诸州贡赋的古籍 , 有《大唐六典》《 、通典》和
《元和郡县志》 等 ,各书所载颇不一致 。 《大唐六典》作于开元年间 ,所载诸州贡赋与《开元十道
图》 所载情况完全相同 ,无疑是对开元实况的反映 。因此 ,当以《大唐六典》为据 。 《大唐六典》
所载贡丝织品之地凡 114 州 。其中山南道出丝州最多 ,其次是河南道 、 河北道 ,再次是剑南道 、
江南道 。显然 ,黄河中下游和巴蜀地区是当时最主要的养蚕织丝基地 。黄河中下游地区尤为
重要 ,故时人有“河南北桑蚕倍多”之说 [ 3 ] 《 ( 全唐文》卷 269 张廷 《请河北遭旱涝州准式折免表》 )。
当然 ,进贡丝织品的州府并不是产丝州府的全部 。河东道 、 陇右道所辖的一些州县 ,也出产丝
绸。 《通鉴》 卷 216 所谓天宝中陇右地区“桑麻翳野” 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问题 。当时丝
织技术在西部中国已得到广泛传播 [ 4 ] ( P146 - 151) ,并逐渐形成了西州 、 庭州 、于阗三个小型的
丝织业中心 。所以 ,当时的丝织品产地还不止 114 州 。据《册府元龟》卷 486《邦计部・赋税》条
载 ,当时交纳丝帛的丁男达三百余万 , 由此亦可以看出丝织业地理分布的广泛 。这一情况表
明 ,盛唐时期丝织业的分布区域已远远超过了秦汉 。秦汉时期的丝织业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 ,
此时已达到吴越 、 岭南等地 。
从有关资料看 ,盛唐时期的丝织业有官营和私营两种形式 。官营丝织业以两京织锦坊为
代表 。两京织锦坊隶属于少府监 ,由织染署具体管辖 。每坊按照定制有绫锦巧儿 365 人 ,内作
使绫匠 83 人 ,掖庭绫匠 150 人 ,内作巧儿 42 人 。实际人员恐怕要多于此数 。官营丝织作坊的
主要任务 ,是为皇帝 、 后妃 、公卿大臣制作冠冕礼服及寝室用品 ,因而所选工匠都是训练有素的
能工巧匠 。 《大唐六典》 卷 22 载 ,官营丝织作坊的分工很细 。织丝之作有八 : 绢 、  、 纱、 绫、罗、
绵、 绮、   。练染之作有六 : 青 、 绛、 黄、 白、皂、 紫 。所制丝料今已无存 , 但《唐会要》卷 31《章服
品第》 条载开元十九年敕云 “ : 应诸服 褶者 ,五品以上 ,通用绸 、 绫及罗 ,六品以下小绫”“凡裥 ,
色衣不得过十二破 ,浑色衣不过六破”。当时文武三品以上服紫 ,四品服深绯 ,五品服浅绯 ,六
品服深绿 。品级不同 ,章服就有差异 。这些都从不同的侧面说明 ,官营丝织业的花色品种是复
杂多样的 。私营丝织业一般是以农民家庭副业的形式出现的 ,亦有专以丝织为业者 。定州富
豪何明远“家有绫机五百张”[ 5 ] 《 ( 朝野佥载》 卷 3 ) , 即属此类 。政府对私营丝织业的产品规格有
一定的要求 “ : 罗、 锦、绫、 段 ( 缎) 、
纱、 毂、 、 绸之属 , 以四丈为匹”[ 6 ] 《( 大唐六典》卷 3《金部郎
中》) “好不得过精
, ,恶不得至滥”[ 7 ] 《( 通典》卷 6《食货六・赋税下》) 。各地私营丝织业的生产水平
颇有差异 。唐玄宗曾组织专家对各地的绢进行过评议 ,结果将绢划分为八等 。据《大唐六典》
卷 20《太府寺》 条所载 ,河南 、 河北两道不仅出绢的地方多 ,而且绢的质量也高 ; 山南 、 剑南两道
出绢的地方虽亦不少 ,但绢的质量属于一般 。当然 ,私营丝织业并非仅仅生产绢帛 ,还生产绫 、
锦等等 。 《大唐六典》 所载诸州贡赋中的绫就有文绫 、 方纹绫 、 仙文绫 、
樗蒲绫 、 镜花绫 、 范阳绫 、
两窠细绫 、 鱼纹绫 、 花纹绫 、绯绫 、 交梭绫等十几种 。日本龙谷大学收藏的开元天宝间西州物价
表上提到的丝织品名 ,亦有绫 、 纱、 锦、 罗、晕、  、 练、绢、缦、绵等 10 余种 。此外 ,20 世纪 50 年
代以来 ,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自治区博物馆在吐鲁番阿斯塔那・ 哈拉和卓等地唐代墓
葬中发现的盛唐丝织品中 ,能辩明的也有锦 、 绫、 纱等数种 。这说明 ,私营丝织业的花色品种也
是丰富多彩的 ,甚至超过了官营丝织业 。
无论是官营丝织业还是私营丝织业 ,在制作工艺方面都有一定创新 。最明显的成就是经
锦的成熟和纬锦的发展 。开元以前 ,纬锦流行 。到盛唐时 ,花样翻新 ,出现了生产工序十分繁
复的纬锦 。经锦也已成熟 ,实物已在阿斯塔那唐代墓葬出土 。其次 ,蜡缬法进一步传播 。蜡缬
又称夹结 。 《唐语林》 卷 4《贤嫒》 条载 : 玄宗柳婕妤妹性巧慧 “因使工镂板为杂花象之
, ,而为夹
107
结 , ……后渐出 ,遍于天下”。阿斯塔那 108 号等墓所出绛地花云 、 棕地散花 、 黄地花云蜡缬绢 ,
皆绘工精致 ,浸染均匀 ,显示出蜡缬法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准 。当时 ,还出现了“锦上添花”、 “浮
地小花” 等多种新产品 。 “锦上添花” 锦目前发现的实物 ,是一件晕提花裙 。锦用黄 、 白、绿、 粉
红、 茶褐 5 色经线织成 。小团花用金黄色细纬线织出 ,显得十分和谐 。 “浮地小花” 锦作法与绵
上添花基本相同 ,只是小花浮现在锦面上 ,立体感很强 。此外 ,丝织色谱进一步丰富 。据有人
分析 ,不同色阶的红有银红 、 水红 、 猩红 、绛红 、 绛紫等 5 色 ; 黄有鹅黄 、 菊黄 、 杏黄 、 金黄 、土黄 、
茶褐等 6 色 ; 青蓝有胥青 、 天青 、翠蓝 、 赤青 、藏青等 6 色 ; 绿有葫绿 、 豆绿 、叶绿 、 果绿 、 墨绿等 5
色 ; 加上黑 、 白等 ,共达 24 色之多 [ 8 ] 。因此 ,当时的丝织品比前代更加绚丽多彩 。
值得注意的是 ,盛唐时期丝织业的产量也是惊人的 。这一点 , 史书上没有具体的统计数
字 。但我们可以从有关政府收支和民间用储等方面的记载中看出 。租庸调法规定 ,丁男庸调
出绢 ,故绢作为丝织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政府的财政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 《册府元
龟》 卷 487《邦计部・ 赋税一》 载 ,天宝八载 “约计出丝绵郡县计三百七十余万丁
, ,庸调输绢约七
百 40 余万匹 ,绵则百八十五万余屯”。除了庸调绢以外 ,产丝州县还必须上贡一定数量的丝织
品 。上贡数额按规定并不算大 ,一般从几匹到几十匹 ,但实际数量并不止此 。天宝时 ,益州一
次贡春缣 10 万匹 [ 9 ] 《 ( 旧唐书》 卷 9《玄宗纪下》) 。显然 ,作为贡品的丝织物也不在少数 。还有 ,掌
漕诸臣 ,或转市东南轻货 ,其中当亦有一定数量的绢 、 绫、 锦等丝织品 。如果将此三者合计 ,其
数量当不少于 750 万匹 。政府丝织品收入量之大 , 还可由支出情况窥见一斑 。当时皇室 、 后
妃、 官吏 、 总数在 40 万以上 ,对丝织品的耗费自不待言 ,镇兵所需衣 1 000 万余匹中 ,亦当有一
定数量的丝织品 。此外 ,当时赏赐也多用丝织品 。如 ,开元八年 ,赐左武卫大将军郭知运“杂采
千段”[ 9 ] 《
( 旧唐书》 卷 103《郭知运传》) 。开元二十年 “令裴耀卿采绢二十万匹
, ,分赐立功奚官”[ 9 ]

( 旧唐书》 卷 98《裴耀卿传》) 。开元二十三年 , 赐辅国大将军张守 “杂采一千匹” [9 ]《
( 旧唐书》卷
103《张守 传》 。如果政府每年收入的绢物数量较小 , 像这样大的开支是无法应付的 。当时民
)
间对丝织物的需求量也很大 。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载 “ : 凡货贿之物 , 侈于用者不可胜纪 。丝
布为衣 ,麻布为襄 , ……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这就是说 ,丝织品作为衣物 ,在社会上是普遍现
象 。开元末全国人口将近 5 000 万 。设每人年耗半匹 ,即需 2 500 万匹 。何况一些富家大户 ,
往往屯积居奇 。 《南部新书》 卷辛云 “ : 玄皇尝召王元宝 , 问其家财多少 。对曰 ‘ : 臣请以绢一匹
系陛下南山树 ,树尽 ,臣绢未穷’ ”。《资治通鉴》卷 216 载 ,杨国忠“积缣至三千万匹”。这两条
记载虽有夸张 ,但仍能说明这方面的问题 。此外 ,当时为了矫正滥铸铜钱之弊 ,十分强调绢帛
的货币职能 。如开元二十年九月二十九日敕 “ : 绫罗绢布 ,杂货等交易 ,皆合通用 。如闻市肆必
须见钱 ,深非道理 。自今后 ,与钱货兼用 ,违者准法罪之”[ 10 ] 《 ( 唐会要》卷 88《杂录》) 。开元二十
二年十月六日敕 “ : 货物兼通 ,将以利用 。而布帛为本 ,钱刀是末 。 ……自今已后 ,所有 宅 、 牛
马交易 ,并先用绢布绫罗丝绵等 。其余市价至一千以上 ,亦令钱物兼用 。违者科罪”[ 10 ] 《 ( 唐会
要》 卷 89《泉货》 。可见 ,在流通领域 ,亦有一定数量的丝织品 [ 11 ] 。
)
上述情况表明 ,盛唐时期的丝织业在产地分布 、 专业化程度 、 花色品种 、 产品数量等方面都
超过了前代 。 《史记》 所谓“采千匹比千乘家”的情况 ,已不复存在 。其整体技术水平对后世的
影响至为深远 。

二 、盛唐时期的制瓷业
制瓷业是唐代重要的手工业之一 。考古资料表明 : 早在 4 000 年以前 , 我国就发明了瓷
108
器 。汉魏以降 ,造瓷业渐趋成熟 ,但产量较低 ,质量也不太高 ,并未在社会上造成重大的影响 。
到了唐代 ,政府限制用铜制造器物 ,王公庶民需要瓷器以充当必须的餐具 、 茶具 、酒具 、明器和
装饰品 ; 另一方面 ,陶瓷工匠经过长期的摸索 , 也已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 。这就为盛唐时期
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有关资料判断。盛唐时期的制瓷业较前有了飞跃性的发展。
首先 ,盛唐时期的造瓷窑场显著增加 。陆羽《茶经》中提到的窑场计有越州窑 、 鼎州窑 、 婺
州窑 、 岳州窑 、寿州窑 、 洪州窑等 6 所 [ 12 ] 《
( 茶经》 卷中) 。
《大唐六典》 卷 3 载 : 河南府 ,贡“瓷石之
器”,邢州贡“瓷器”,则该地有窑场无疑 。 《唐语林》卷 5 载宋 与玄宗论羯鼓事 ,言及“鲁山花
磁 ( 瓷) ”。鲁山属于汝州 。 《全唐诗》 卷 226 载杜甫《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诗云 “ : 大邑烧瓷轻
且坚 ,扣如哀玉锦城传”。大邑属邛州 。又 《本草》 , 载“: 白瓷屑 , ……广州良 , 余皆不如”。 《景
德镇陶录》 引《浮梁县志》 载唐初景德镇有陶窑 、 霍窑 。“武德中 ,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 ,称为
假玉器 ,且贡于朝 ,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景德镇属饶州 。从上述记载看 ,当时的窑场在河南
府、 邢州 、越州 、鼎州 、婺州 、岳州 、
寿州 、 洪州 、 汝州 、饶州 、邛州 、广州均有分布 。20 世纪以来 ,
考古工作者在河北 、 山西 、
山东 、河南 、 陕西 、 江苏 、浙江 、安徽 、
湖南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广西 、 四
川等 14 个省 、 自治区发现了许多唐代瓷窑遗址 。 《中国陶瓷》一书所附《中国古代重要瓷窑遗
址一览表》 提到的有 66 处 。这 66 处只是“重要的”, 并不是全部 。如《一览表》列山西唐窑 2
处 ,而山西陶瓷史编写组确认山西唐窑至少有 4 处[ 13 ] 。 《河南考古》说河南有唐窑 17 处 《一 ,
览表》 仅列 14 处 。浙江金华地区唐窑有 22 处 ,而《一览表》所列浙江全省唐窑仅 21 处 。在已
发现的这些唐窑中 ,有些是上述文献中涉及的 ,如邢窑 、 越窑 、
婺州窑 、 寿州窑 、 岳州窑 、 洪州窑
等 ; 有些则不见任何文献记载 。根据烧造特点和沿革情况 ,结合文献记载进行比较分析 ,可以
看出属于盛唐时期的窑场至少有 47 处 ,已遍及河北 、 河南 、河东 、关内 、 江南 、 山南 、 岭南 、
剑南
八道 。这种情况是前所未有的 。在目前所发现的古代瓷窑遗址中 ,属于汉魏者甚少 ,属于隋代
者亦不到 20 座 ,而属于盛唐者近 50 座 。这说明 ,盛唐时期的制瓷规模有所扩大 。
其次 ,制作陶瓷的工艺水平明显提高 。瓷器的制造要经过原料洗炼 、 胎釉配合 、 成形上釉 、
烧结加彩等一系列工序 。据陶瓷学家研究 ,盛唐时期的瓷器都是以高岭土为原料的 。邢窑的
胎料经过充分的选择 、 淘练和陈腐 ,结构致密 ; 越窑的情况也是如此 。在制胎方面 ,已能塑造各
种各样的产品 。考古学家在唐代墓葬 、 城市遗址和瓷窑遗址中发现的盛唐瓷器 , 计有碗 、 盘、
杯、 盅、 碟、壶、罐、钵、 盒、盂、 洗等生活用品 ,还有狮 、 象、 牛、羊、猪、狗、马、 鸡等动物玩具 。瓷器
“造型的总倾向 , 是浑圆饱满 。不论大件器物还是器皿都不例外 , 在质量上要求更高 , 小中见
大 ,精巧而有气魄 ,单纯而有变化”[ 14 ] ( P219) 。隋代瓷器在选料制胎方面比南北朝有了较大的
发展 。与隋代相比 ,盛唐时期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上釉加彩是极为重要的工艺环节 。盛唐
时期的陶瓷工匠 ,已经精确地掌握了一些矿物质的性能 ,能够调制出青 、 白、 黄、黑、 酱、绿、 灰、
褐等多种釉色 ,从而保证瓷色的稳定性 。从已发现的实物来看 ,盛唐瓷器多为青 、 白二色 。当
时烧造青瓷的窑场 ,主要有越州窑 、 鼎州窑 、 婺州窑 、岳州窑 、 铜官窑 、青羊官窑 、 邛崃窑等 。烧
造白瓷的窑场 ,主要有邢州窑 、 曲阳窑 、 苋县窑 、 鹤壁窑 、 密县窑 、登封窑 、 郏县窑 、 荥阳窑 、安阳
窑、 浑源窑 、 耀州窑等 。南方尚青 ,北方尚白 ,已经奠定了“南青北白” 的格局 。白瓷以邢窑为代
表 “类雪”
, “类银”: 青瓷越窑为代表 “类冰”
, “类玉”,互相补充 ,各有千秋 。无论是白釉还是青
釉 ,工艺水平都超过了隋代 。盛唐时期的制瓷工匠 ,也比较注重瓷器的装饰 。并开始打破过去
单调的装饰方法 ,向多样化发展 ,表现出大胆的创造精神 。习见的装饰有花草 ,如忍冬 、 莲瓣 、
串花 、 梅花 、菊花 、
宝相花 、 团花 、蔓草 、 树木等 ; 有动物 ,如蟠 、 螭、马、狮子 、 大象 、 鸾鸟 、 鹦鹉 、 蝴
109
蝶等 ; 有人物 ,如武士、 奴仆、力士等 ; 有图案 , 如联珠、流云、 星辰等 : 千姿百态 , 美丽大方 [ 14 ]
( P222) 。
当然 ,各个窑场的生产规模和技术力量是有差异的 。陆羽《茶经》中所提到的越 、 鼎、婺、
岳、 寿、 洪等六州窑场 ,无疑是当时著名的窑场 。文献中所提到的鲁山 、 大邑等在当时的窑场中
亦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这并不等于说除此以外皆等而下之 。 《新唐书・ 地理志》载 : 邢州在盛唐
时期进贡“磁器”,河南府贡“埏埴盎缶”,越州贡“瓷器”。 《旧唐书・韦坚传》载 ,天宝初 ,广运潭
成 ,集舟载诸州特产 ,其中就有豫章郡 ( 饶州) 的“名瓷酒器 、 茶釜 、
茶铛 、茶碗”。
《元和郡县志》
卷 5 载 : 河南府在开元年间贡“白瓷器”。 《通典・ 食货・
赋税》 载“
: 河南府 ,贡瓷器十五事”。 《大
唐六典》 卷 3 亦载 : 河南道贡“瓷石之器”,河北道贡“邢州瓷器”。据此 ,则越州 、 饶州 ,特别是邢
州和河南府当是盛唐陶瓷的主产地 。尽管各窑场的情况参差不一 ,但总的说来 ,都在不同程度
上有了发展 。新西兰著名陶瓷学家路易・ 艾黎曾经说过 “ : 形成一件美好的陶瓷器 ,要经过原料
的精选加工 、 制作者的精工细作和恰到好处的炉火温度”[ 15 ] ( P3) 。现在我们发现的盛唐瓷器
都是相当精美的 。这些精美的瓷器正好体现了盛唐时期高超的制瓷水平 。

三 、盛唐时期的铸造业
铸造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也很密切 。盛唐时期 ,铸造业与制瓷业一样 ,已成为一个不可或
缺的手工业部门 。当时 ,中央设少府监 ,辖金银等作坊院 ,以铸官金 ,造金银器 ; 辖掌冶署 ,以理
“熔铸铜铁器物之事”[ 6 ] 《 ( 大唐六典》卷 22《少府监》 ) ; 又有诸冶监 “掌熔铸铜铁之事
, , 以供少府
监”; 军器监“掌善造甲弩之属”“以时纳于武库” , ; 诸铸钱监 , 设炉以铸铜钱 [ 6 ] 《
( 大唐六典》 卷 22
《少府・ 军器监》) 。因而官营铸造业规模颇大 。与此同时 ,对于天下诸州出铜铁之所 , 采取了“听
人私采 、 官收其税” 的政策 ,除西北缘边诸州以外 , 冶金铸造皆不限制 [ 6 ] 《 ( 大唐六典》卷 22《少府
监》) 。所以私营铸造业也日趋发达 。官营铸造业与私营铸造业异曲同功 , 使铸造业呈现出空
前繁荣的局面 。这在金银 、 铜铁的铸造方面 ,都有突出的表现 。
金银为稀有金属 ,本无货币职能 ,亦往往不通时用 ,但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为财富的象征 ,
为历代所重 。开元初年 ,唐玄宗为了提倡节俭 ,曾下令将御用金银器物销毁 “铸为铤” , “以供
,
军中”[ 16 ] 《
( 唐大诏令集》 卷 108《禁珠玉锦绣敕》) 。同时限制百官的金银装饰 , 凡百官所服带及酒
器、 马衔 、 马镫所饰 ,四品以金 , 五品以银 “ , 自余皆禁之”[ 17 ] 《
( 资治通鉴》卷 211 开元二年七月 ) 。
但这只是临时的措施 ,对金银冶铸并没有造成重大影响 。开元天宝之际 ,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
和发展 ,上流社会爱重金银制作的食器 、 饮器 、 装饰品 、 日用品和殉葬品 ,从而对金银铸造业形
成很大的刺激 。 《大唐六典》 和《元和郡县志》 对盛唐时期的金银产地皆有记载 。所载产地相同
者凡 15 处 ,不同者 27 处 ,总计 42 处 。其中以南方诸道为多 。事实上 ,当时出产金银的州府还
不止 42 处 。据《大唐六典》, 仅岭南道贡银者即有 50 余州 。只是《六典》没有全部列出州名 。
关于金银的年产量 ,当时没有进行过统计 ,现在已无法考知 。从《新唐书・食货志》 “元和初 ,天
下银治废者四十 ,岁采银万二千两” 和《元和郡县志》卷 28 饶州银山“岁出银十余万两”的记载
推测 ,亦当不在少数 。至于当时金银质量 ,有人曾对银器进行过专门分析 ,发现其成色在 98 %
到 99 %之间 [ 18 ] 。说明当时从选矿 、 采矿 、碎矿到熔结 、 提纯都掌握了较高的技术 。
关于盛唐金银器的生产情况 ,史书上几乎看不到什么记载 。好在半个多世纪以来 ,考古界
发现了许多金银器物 。如 1970 年在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窖藏金银器 270 多件 [ 19 ] 。1982 年
在江苏丹徒丁卯桥附近出土窖藏银器 950 余件 [ 20 ] 。这些器物中有些是盛唐时期的作品 , 为
110
我们探讨当时的金银工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何家村等地发现的金银器当中 ,属于盛唐者
大抵有刻花赤金碗 、 素面赤金碗 、 乐工八棱金杯 、 舞伎八棱金杯 、 掐丝团花金杯 、 金锅 、 金盆 、金
钗、 金腰带 、 宝相花纹银盖碗 、 素面银碟 、 翼牛纹六瓣银盘 、 狩猎纹高足银杯 、 舞马衔杯纹仿皮襄
银壶 、 线雕双凤银盒 、 镂空银熏球等 。这些器物或多或少受到制瓷工艺和波斯金银器风格的影
响 [ 21 ] ( P135) 。器物成型艺钣金浇铸为主 。切削 、 抛光 、 焊接 、 铆、镀、刻凿等手法普遍使用 。焊
接有大焊 、 小焊 、 两次焊 、 掐丝焊等等 ,皆能做到焊口平直 ,不露焊缝 。切削起刀 、 落刀点显著 。
各种物件 ,很少有轴心摆动的现象 。装饰富丽繁缛 ,花形不同 ,鸟状各异 ,富于变化 ,新颖可喜 。
“工艺水平之高 ,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 22 ] ( P594) 。临潼庆山寺遗址出土的金棺银椁等器物都
是盛唐时期的作品 [ 23 ] 。据《临潼唐庆山寺舍利塔基精室清理记》,该遗址出土的金银类器皿
有 : 金莲花 2 、 鎏金管状器 1 、 鎏金高足杯 1 、 银勺 2 、 银筷 4 、鎏银宝瓶 1 、 鎏银钵 1 、 鎏银虎腿兽面
衔环熏炉 1 、 铸首金杖 1 、 金银棺具 1 。其中金银棺具由鎏金珍珠工字须弥座和镶宝银椁金棺
组成 。金棺置于椁内 ,椁置于须弥座上 。座下有壶门 , 上有栏杆 , 四周嵌珍珠 6 圈 。椁下为方
开镂空座 ,上为弧形椁盖 。盖顶中央饰鎏金宝装莲花 ,以白玉为蕊 ,玛瑙为心 。周有小团花四
朵 。四角用珍珠粘成梅花 。前档錾门 ,门上垂环 。扉上各粘一鎏金浮雕菩萨 。后档粘浮雕金
摩尼宝珠 。棺下为长方形镂空座 。上有弧形盖 。盖中粘缠枝鎏宝相花 。盖两侧及后档皆粘珍
珠团花 。前档粘团花宝珠 ,下粘两只浮雕鎏金护法狮子 。可谓造型精美 ,工艺绝伦 。
铜铁是需求量最大 ,使用最普遍的金属 。铜主要用来铸钱 、 造像 、 作日常用品 ; 铁则主要用
来铸造农具 、 兵器和其他物品 。文献中对铜铁冶铸情况记载较少 。 《大唐六典》 卷 22 载 “: 掌冶
署令 ,掌熔铸铜铁器物之事 ,丞为之贰 。凡天下诸州出铜铁之所 ,听人私采 ,官收其税 ,若白蜡
( 当作 ) 则官为市之 。其西边北边诸州 ,禁人无置铁冶及采铆 。若器用所须 ,则其名数移于所
由 ,官供之 。私者私市之 。凡诸冶所造器物 ,皆上于少府监 ,然后给之 。其兴农冶监所造者 ,唯
供陇右诸牧监及诸牧使”。以此观之 , 似乎除西边北边诸州外 , 天下产铜的冶监也为数不少 。
但究竟哪些州府出产铜铁 ,到底设置了多少冶监 《六典》 , 只字未提 ,仅在卷 3《尚书户部》条下
略云 : 太原府贡钢铁 ,利州贡钢铁 ,扬州贡铜镜 ,桂州贡铜盘 。此外 ,文献中所提到的与冶铸铜
铁有关的事仅有两件 。一是毁天枢 。从开元元年七月开始 ,至二年春季 ,将武则天所造天枢销
毁[ 9 ]《( 旧唐书》 卷 8《玄宗纪》) 。二是冶铸铜钱 。由政府设八十九炉以铸铜币 。其中“绛州三十
炉 ,扬 、 宣、 鄂、 蔚各十炉 ,益 、 邓、 郴各五炉 ,洋州三炉 ,定州一炉”[ 6 ] 《 ( 大唐六典》 卷 22《少府・诸铸
钱监》) 。这是开元二十五年以前的情况 。开元二十六年 “诏出铜所在置监 , , 铸开元通宝钱 , 京
师库藏皆满”,而“天下盗铸益起 ,广陵 、 丹杨 、 宣城尤甚”[ 2 ] 《 ( 新唐书》卷 54《食货志四》 ) 。尽管这
些记载十分零碎 ,但大体上还可以看出 ,当时的铜铁铸造是比较普遍的 。20 世纪 70 年代 , 考
古工作者在扬州发现了唐代冶铸作坊遗址 ,其规模之大 ,出人意料 。虽然我们不能断定这是盛
唐时代的遗物 ,但多少可以反映盛唐时期冶铸作坊的一些情况 。此外 ,考古工作者发现的盛唐
时期的铜 、 铁器物也比较丰富 。1955 年至 1961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西安西郊张
家坡 216 号 、 东郊郭家滩 414 号 、 韩森寨 546 号盛唐墓葬中出土的铜铁器 ,就有铜镜 、 铜钗 、铜
洗、 铜钱 、 铁剪等等 [ 24 ] ( P78 - 83) 。在 1983 年山西平陆县出土的 59 件佛道铜像 ,1984 年临潼
县武屯乡出土的 300 余件鎏金铜造像 ,1985 年临潼庆山寺故址出土的铜盒 、 铜剪刀 、 铜凤头人
面壶 、 铁锁等器物中 , 亦有盛唐时期的作品 。这些实物大体上反映了当时铸造铜铁的技术水
平。
在盛唐时期的铸造业中 ,铜镜的铸造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据文献记载 ,自开元十七年
111
之后 ,每当玄宗生日 ,群臣皆进献“金镜”[ 25 ] 《 ( 册府元龟》卷 2《帝王部・ 圣诞》) 。当时扬州 、 太原 、桂
州的铜镜是最有名的 [ 6 ] 《( 大唐六典》 卷 3《尚书户部》) 。
《太平广记》卷 237 载 : 天宝三载五月十五
日 “扬州进水心镜一面
, , 纵横九寸 , 青荧耀日 。背有盘龙长三尺四寸五分 , 势如生动”。1963
年 ,陕西省博物馆收集到一件金银平脱天马鸾凤镜 。1975 年 ,河南遂县发现一面宝相花透光
镜 。其后 ,又在西安东郊长乐坡基建工地发现一面鸾鸟绶带纹金银平脱镜 。这些镜子被许多
学者认作是盛唐的遗物 ,工艺水平无不高超 。金银平脱天马鸾凤镜径 30 厘米 ,重 2450 克 。正
面 :跃马与翔凤各自相对 ,饰以麻雀 、 天鹅 、牡丹 。背面 : 凤翅马鬃 ,银白如雪 ,在褐色漆底衬托
下闪闪发光 。宝相花透光镜背面有七朵怒放的花朵 ,如以镜面对准太阳 ,花纹会被折光显现出
来 。鸾鸟绶带纹金银平脱铜镜圆形薄身 ,金花鸾鸟作展翅飞翔之状 ,别有一番情趣 。沈从文先
生在《唐宋铜镜》 一书中说 : 唐镜中比较精美的鸾卸长绶镜 、 飞龙镜和特别是加工精制的金银平
脱镜 、 镙钿镜 ,大多完成于开元天宝年间 。陕西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对西安地区隋唐墓出土的铜
镜进行了认真研究之后说 “ : 开元天宝时期 ,铜镜的工艺技术有重大发展 , ……采用了平脱 、 螺
钿、 鎏金 、鎏银 、
捶金 、
捶银以及嵌镶松石等工艺”[ 21 ] ( P133 - 134) 。从考古资料来看 , 这些说法
都是比较切合实际的 。
显然 ,盛唐时期的铸造业也是比较发达的 。如果说唐初金银器的数量比较少 ,至高宗武则
天时“数量锐增”,那么 ,开元时的金银器数量 ,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到天宝时 ,金银器造
形优美 “整个图案结构严谨
, ,气韵生动 ,富于写实意味 。充满勃勃生机”[ 22 ] ( P593 - 594) 。虽然
铜铁铸造在整体上并没有超出武周的水平 ,但铜镜的铸造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与前朝后
代相比 ,盛唐时期的铸造业一点也不逊色 。难怪日本学者对盛唐工艺称赞不已[ 26 ] ( P6 、P77 -
78) 。陈乔先生在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序言》 中说 “
; 唐代的金银手工业和铜镜制造十分
发达”。我想这句话用在盛唐时期是再也恰当不过了 。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清楚地看出 : 盛唐时期的丝织业 、 制瓷业和铸造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
展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 盛唐时期的手工业是相当发达的 。手工业是盛唐时期重要的经济部
门 。因此 ,手工业的发展无疑是当时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 。从宏观上讲 ,盛唐时期手工业的发
展 ,与统治者的经济政策有关 ,与当时的经济体制也有一定的关系 。由于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
鼓励手工业发展的措施 ,加之农业和商业发展所带来的良性刺激 ,促使盛唐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而盛唐手工业的迅速发展 , 又反过来刺激了社会消费 , 丰富了人们的生
活 ,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 。盛唐时期的手工业不仅与农业 、 商业等经济
部门共同构成了“开元天宝盛世” 的支柱 ,而且对后世的手工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点 ,
只要我们看一看宋元以后的手工业就会明白 。
[ 参  考  文  献 ]
[ 1 ] 自然科学研究所 .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 M ] . 北京 :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7.
[ 2 ] 新唐书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5.
[ 3 ] 全唐文 [ M ]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 4 ] 文化部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 . 出土文献研究 [ M ] . 北京 : 文物出版社 ,1985.
[ 5 ] 朝野佥载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5.
[ 6 ] 大唐六典 [ M ] . 台北 :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4.
[ 7 ] 通典 [ M ]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1935.
[ 8 ] 武敏 . 吐鲁番出土汉唐丝织物中的唐代印染 [J ] . 文物 ,1973 ( 10) .
[ 9 ] 旧唐书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5.
112
[ 10 ] 王溥 . 唐会要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55.
[ 11 ] [ 日 ] 加藤繁 . 唐代绢帛之货币用途 [J ] . 傅安华译 . 食货 ,1934 ,1 ( 2) .
[ 12 ] 陆羽 . 茶经 [ M ] . 台北 : 文星书店 ,1964.
[ 13 ] 山西陶瓷史编写组 . 山西古陶瓷窑址调查 [ N ] . 山西日报 ,197823217.
[ 14 ] 中国硅酸盐学会 . 中国陶瓷史 [ M ] . 北京 : 文物出版社 ,1982.
[ 15 ] [ 新西兰 ] 路易・
艾黎 . 瓷国游历记 [ M ] . 北京 : 轻工业出版社 ,1985.
[ 16 ] 唐大诏令集 [ M ] . 上海 : 学林出版社 ,1992.
[ 17 ] 资治通鉴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56.
[ 18 ] 一冰 . 唐代冶银术初探 [J ] . 文物 ,1972 ( 6) .
[ 19 ] 陕西省博物馆 . 西安南郊何家村发现唐代窖藏文物 [J ] . 文物 ,1972 ( 1) .
[ 20 ] 丹徒县文教局 ,镇江博物馆 . 江苏丹徒丁卯桥出土唐代银器窖藏 [J ] . 文物 ,1982 ( 11) .
[ 21 ] 文物编辑委员会 . 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 [ M ] . 北京 : 文物出版社 ,1980.
[ 22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 M ] . 北京 : 文物出版社 ,1984.
[ 23 ] 临潼县博物馆 . 临潼唐庆山寺舍利塔基精室清理记 [J ] . 文博 ,1985 ( 5) .
[ 24 ]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 西安郊区隋唐墓 [ M ]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1966.
[ 25 ] 册府元龟 [ M ] . 台北 : 台湾中华书局 ,1967.
[ 26 ] [ 日 ] 阿部弘监修 . 正仓院与唐朝工艺 [ M ] . 东京 : 平凡社 ,1981.
[ 责任编辑  许正文 ]

Brief Discussion on Handicraf t Industry of


the Prosperous Tang Dynasty
WAN G Shuang2huai
( T he History Depart ment of S haanxi Norm al U niversity , Xi ’an S haanxi 710062)
Abstract: Handicraft indust ry was one of t he most important economic branches in Tang
Dynasty. During t he period of prosperous Tang Dynasty , owing to t he rulers ’ measures to
encourage t he handicraft indust ry and stimulation by social consumption , t he handicraft indust ries
got develop ment in varying degree. According to t he document and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 silk
fabrics , china making and casting indust ris were dist ributed widely. And t he specialization level
was obviously improved ,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handicraft product s exceeded much over t hat of
t he dynasties before. To be sure , develop ment of handicraft indust ry during t he period of
prosperous Tang Dynasty improved economy and society , which also made material civilization go
up during t he Tang Dynasty.
Key words : handicraft indust ry in t he high Tang ; silk fabrics manufact uring indust ry ; china
making indust ry ; foundry indust ry ; material civilization

11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