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2000 年 8 月

  东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A ug. 2000


  V o l12 N o 13
第 2 卷第 3 期 J ourna l of S outhe a s t Un ive rs ity (P h ilos ophy a nd S oc ia l S c ie nce )

      

宋时高丽物品输入中国杂考
刘 强
( 南京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93)

[ 关键词 ] 中韩文化交流; 物品输入; 铜器; 书籍; 席; 笔


[ 摘 要 ] 文化交流是双向性的。 在渊源流长的中韩文化交流过程中, 中国文化对韩国产生了
明显而又深远的影响。 韩国文化根植于中国文化, 上至典章制度, 下至日常物品, 都深深打上中国
的烙印。同时, 韩国文化也有所反馈。宋时高丽物品源源向中国输入, 就是其表征之一。带有异域
文化色彩的这些物品, 在当时受到广泛的重视和喜爱, 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 对中
国文化的建设作出了贡献。本文着重讨论铜器、书籍、席、笔等物品, 考查它们传入中国及被接受的
状况。
[ 中图分类号 ] G115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82441X ( 2000) 0320092206

宋代是中朝文化交流繁盛的时期, 高丽物品通过朝贡、使节互访及民间贸易等途径大量输入中
国。 本文选取其中铜器、书籍、席、笔等物品, 考查其传入中国及被接受的状况。

一、高丽铜器的输入
高丽铜器是高丽王朝向宋朝输入的常规贡品之一。《宋会要辑稿》 “蕃夷七・历代朝贡”中记载
天圣八年, 熙宁四年、熙宁九年的贡品清单中都有铜器的记录 。高丽“地少金银而多铜器用”[ 2 ] , 铜
[1]

制品在高丽得到广泛应用。 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所记高丽器皿中, 铜器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高丽铜器之所以能以贡品的身份传入中国, 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环境相关。 至少从卫满朝鲜
起, 它就与中国保持了紧密的联系。 尤其是文化方面, 汉文化一直是韩国历史上模仿、效法的对象。
同时, 韩国历史文化相对稳定, 改朝换代不像中国那样频繁, 具有较强的沿续性, 也提供了一个保存
古代文化的有利环境。高丽铜器对中国古制的保存, 即是其中一例。宋程大昌《演繁露》 记南唐张僚
使高丽曰:
  僚之回也, 舟至泠泉, 丽兵来卫, 中有铜器, 昼以供炊饮, 夜以系警用。颜注验之, 即刁斗矣。
东夷, 箕子之国也。 犹知重古。 三代俎豆, 至汉尚存。 则刁斗尚其传习而近者也。[ 3 ]
根据程大昌的考察, 刁斗乃三代遗物, 到汉代还有流传。南唐时, 由于战乱、时代变迁等原因, 中国已
不复存在。 高丽古器实物的被发现, 无疑使中国好古之士感到振奋。
高丽在保存中国古器的同时, 偶尔也融入自己民族的风格, 对古代器皿加以改造。 徐兢记高丽
博山炉曰:
  博山炉, 本汉器也。海中有山名博山, 形如莲花, 故香炉取象。下有一盆, 作山海波涛, 鱼龙
出没之状, 以备贮汤薰衣之用, 盖欲其湿气相著, 烟不散耳。今丽人所作, 其上顶虽象形, 其下为
三足, 殊失元制, 但工巧可取。[ 2 ]
改托盆为三足, 应该是一种艺术化的改进。 这种改动, 融入了韩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工巧可

[ 收稿日期 ] 2000- 0- 21
[ 作者简介 ] 刘强, 男, 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博士生。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3期 刘 强 宋时高丽物品输入中国杂考 93

取”
。 这也是高丽铜器在中国普受欢迎的一个原因。
高丽铜器在宋朝的输入和重视, 兹以三例为证:
曾巩有《厚卿子中使高丽》
诗曰:
          沧海路从三岛去, 玉山人到二星回。
黄金白 饶君用, 铜器应余寄我来。[ 4 ]
厚卿即安焘, 元丰元年出使高丽。一般来说, 出使高丽归来, 例有许多赏赐, 金银及异域风物颇多。曾
巩独以铜器相邀, 足见其名气之盛。
苏轼有诗, 题曰《仆所藏仇池石, 希代之宝也。王晋卿以小诗借观, 意在于夺。仆不敢不借, 然以
此诗先之》[ 5 ]。其中有句曰:“盛以高丽盒, 藉以文登玉。”
东坡自注道:“仆以高丽所饷大铜盆贮之, 又
以登州海石如碎玉者附其足。” 苏轼如此珍视仇池石, 作为附丽的高丽铜盒, 当不为庸物。
李弥远有《户部乞禁铜器 子》 曰:
  今相度欲乞将诸路见存 石、铜器物除道释功德像、钟、磬、铙、钹、铃、杵及士庶之家照子、
腰带  、鞍辔、结束真石器及高丽之物 ( 伪造者非) , 诸军所用铜锣、铃铎见存者, 许令存留, 后
来更不许铸造。 其余铜器, 仰指挥到日, 限一月拘收, 并于逐州军资库 管, 具数申取朝廷指
挥。[ 6 ]
被排除在收缴范围外的物品, 除宗教用品、日用品及军用品外, 属于文物类的则为真古器和高丽铜
器, 以此反观, 高丽铜器在宋代的输入及受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二、高丽书籍的输入
高丽于“海外诸夷中最好儒学”[ 7 ] , 因而, 中国典籍在高丽得以广泛流播。到宋代, 已有不少中原
佚书仍见存于高丽。 张端义《贵耳集》 云:
  宣和间, 有奉使高丽者, 其国异书甚富, 自先秦以后, 晋、唐、隋、梁之书皆有之, 不知几千家
几千集, 盖不经兵火。 今中秘所藏, 未必如此旁搜而博畜也[ 8 ]。
与铜器传入中国的情况相似, 宋人既知高丽异书颇多, 则这些善本、佚本必然会作为一种文化
交流的载体, 返回中国。
事实上, 高丽向中国献书, 并不始于宋代。 庞元英《文昌杂录》 载:
  周显德六年, 高丽遣使献《别叙孝经》一卷、 《越王孝经新义》八卷、 《皇灵孝经》一卷、 《孝经
雌图》三卷。《别叙》者, 记孔子所生及弟子所学之事。《新义》者, 以越王为问目, 释疏文之义。
《皇录》
者, 止说日之环晕, 星之慧孛, 亦非奇书[ 9 ]。
此事又载于《高丽史》 卷二, 光宗十年条。 其《孝经雌图》 为《孝经雌雄图》。 这一次的献书, 开启了宋
人注意高丽书籍的先河。
《东观汉记》 是东汉刘珍等人先后增续而成的一部记载汉代故实的史书。《四库总目提要》 以为
自元代以来, 其书始佚。 事实上宋时中国已不见存。 高丽曾一度以残本进奉于神宗朝, 后又毁于兵
火。 邵博《闻见后志》详记其事曰:
  神宗恶《后汉书》 范晔姓名, 欲更修之, 求《东观汉记》
, 久之不得。后高丽以其本付医官某人
来上, 神宗已厌代矣。 至元 年, 高丽使人言状, 访于书省, 无知者。 医官已死, 于其家得之, 藏
于中秘。 予尝写本干吕汲公家, 亦弃之兵火中矣[ 10 ]。
除《东观汉记》 外, 见载高丽向宋朝的贡书还有:《黄帝 经》( 见载于《宋史・高丽传》
)、《说苑》( 见载
于陆游《渭南文集》 卷二十七) 、
《京氏周易》( 见载于《玉海》卷五“天文”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94 东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卷

《朱子语类》记载了一则宋神宗向高丽访求古书的故事, 其曰:
  尝见韩无咎说高丽入贡时, 神宗喻其进先秦古书。及进来, 内有六经不曾焚者。神宗喜, 即
欲颁行天下。 王介甫恐坏他《新经》 , 遂奏云:“真伪未可知, 万一刊行后, 为他所欺, 岂不传笑夷
夏? ”
神宗遂止, 本亦不传。以某观之, 未必有是事, 盖招来高丽时, 介甫已不在相位, 且神宗是甚
次第刚明, 设使所进真有契于上心, 亦岂介甫所能止之? [ 11 ]
屈万里先生对此事有所考证, 他认为朱熹所谓“招来高丽时介甫已不在相位” 属不实, 同时屈先
生又以为宋神宗向高丽访求古书一事可能系误传[ 12 ]。屈先生的意见主要是根据朱熹对此事进行的
反驳而来, 细考朱熹所论, 当是指高丽所进之书中并无未焚六经之说, 至于宋神宗是否向高丽求书,
则不得而知。
无论神宗是否向高丽访求古书, 宋哲宗元 六年向高丽访求佚书一事当属确实。 《高丽史》 卷十
宣宗八年六月丙午条载:
  李资义等还自宋, 奏云:“帝闻我国书籍多好本, 命馆伴书所求书目授之, 仍曰:‘虽有卷第
不足者, 亦须传写附来’
。”[ 13 ]
据屈万里先生的统计,《高丽史》 所记访求书目共 128 种, 计经部 31 种, 史部 39 种, 子部 38 种、集部
20 种。对于书目中的讹误、分类等问题, 屈先生已作了详细的考订, 兹不赘述。值得一提的是, 书目
中有《高丽风俗记》一卷及《高丽志》 七卷。 这两部书是书目中惟一记高丽风俗历史之作, 作者不详。
哲宗特别加以访求, 其思想渊源当来自元丰时曾巩所奏。 巩有《请访高丽世次 子》 曰:
  今陛下仁圣文武, 声教之盛, 东渐海外。徽遣使, 方集阙下。盖高句丽, 文字之国也, 其使者
宜知其国之君长兴坏本末、名及世次。 欲乞诏谕典客之臣, 问自德武之东也, 其后何以能复其
国, 何以复失之, 尝传几君, 其名及世次可数否。 王建之所以兴者何由? 其兴也, 自建始欤? 抑
建之先已有兴者欤? 自天圣至熙宁四十三年之间, 而徽复见于中国, 其继询而立者欤? 岂其中
间复自有继询者欤? 徽于询为何属? 如其言可论次, 足以补旧史之阙, 明陛下德及万里, 殊方绝
域, 前世有不能致者, 慕义来庭, 故能穷知四夷之事, 非声教之所被者, 远不能及此。”
[ 14 ]

曾巩的议论, 鲜明地提出要重视高丽的历史、风俗和文化, 也正是在这种论调之下, 出现了宋代王云


《鸡林志》、孙穆《鸡林类事》 、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三部关于高丽的专著。 哲宗访求《高丽风俗
记》
及《高丽志》
也是这种风气下的产物。

三、高丽席的输入
高丽席的输入, 是宋代民间贸易传入高丽物品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宋代的海外贸易是我国海外
贸易史上的一个高潮时期, 政府为发展海外贸易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 15 ]。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 高
丽是宋海商选择的主要贸易对象。 据《高丽史》 统计, 从 1012 年到 1192 年的 180 年间, 宋商人到高
丽活动的共有 117 次。 其中能具体人数的有 77 次。 每次数名、数十名到数百名不等, 共计 4548
名[ 16 ]。到高丽贸易, 如果天好风便, 只需五六天便可往返一次, 一般情况下也只需十多天[ 17 ]。同时,
高丽政府也很鼓励宋商前往贸易, 在开京专设清州、忠州、四店、利宾四馆, 以待中国商旅[ 2 ]。
席的面积大, 携带不方便, 并且日用性强, 不适合作贡品或礼品, 在宋代的历次贡品清单中, 都
没有席的记载。 民间贸易恰好以其运输量大, 直接面向大众的特点, 充当了这种物品输入的媒介。
高丽织席有悠久的传统。大中祥符八年, 高丽民官侍郎郭元在向宋朝自述高丽特产时就说:“地
产龙须席、藤席、白 纸、鼠狼尾笔。”[ 18 ] 由此可见, 这几种物产在当时高丽人的思想中已有相当强
的自觉意识。 徐兢介绍高丽席的特点说: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3期 刘 强 宋时高丽物品输入中国杂考 95

  文席精粗不等, 精巧者施于床榻, 粗者用以籍地。 织草性柔, 折屈不损。 黑白二色, 间错成


文, 青紫为 , 初无定制。[ 2 ]
高丽织工技术高超, 在席上不但能织出精美的图案, 而且有色彩的变化。 特别是其原材料有柔韧的
特点, 织出来的席在屈卷折压时不会出现断裂破损的情况。
王云的《鸡林志》在介绍高丽席的特点的同时, 还指出高丽席在当时民间贸易中占有相当大的
比重, 他说:
  高丽人多织席, 有龙须席、藤席。 今舶人贩至者皆席。 草织之, 狭而密紧, 亦有小团花。[ 19 ]
所谓“舶人贩至者皆席” , 可能有夸大的地方, 但中国民众对高丽席的需求之大, 商业贩入的规模之
巨可以想见。 高丽席在宋代如此受欢迎, 以至当时便有伪造以牟厚利者。 谢伯采《密斋笔记》 云:
  凡物之真者, 即有一伪者。 久之, 知有伪者而不复知有真矣。 高丽席, 侧可卷舒, 价贵未易
得, 四明便造假高丽席。[ 20 ]
造假, 实际上是从反面来对被造假物的肯定。从模仿到改进, 高丽席的输入, 无疑会对中国造席技术
起到促进作用。

四、其它物品的输入
高丽笔。 前引郭元自述, 已言其国地产鼠狼尾笔。 黄山谷有《戏咏猩猩毛笔二首》 , 任渊注曰:
  山谷有此诗跋云:“钱穆父奉使高丽, 得猩猩毛笔, 甚珍之, 惠予要作诗。苏子瞻爱其柔健可
人意, 每过予书案, 下笔不能休。”[ 21 ]
钱穆父即钱勰, 元丰七年出使高丽。 钱勰此次带回的毛笔是否为猩猩毛所制, 一直受到怀疑。 山谷
又有《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 诗, 任渊注引《鸡林志》
云:“高丽笔芦管黄毫, 健而易乏, 旧云猩猩毛,
或言是物四足长尾, 善缘木, 毛, 或鼠须之类尔。”[ 21“旧云”
]
、“或言”二词已透露怀疑的意思, 徐兢
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 中更进一步提出质疑。他说:“( 高丽笔) 黄毫, 软弱不可书, 旧传为猩猩笔, 未
必然也。” 钱勰出使时可能曾得到一支或几支较好的毛笔, 但总的来看, 高丽毛笔在宋人眼中质量
[2]

并不很高。 从已有的材料来看, 没有把它充当过贡品或贸易对象, 可见在宋代输入的量也不大。


高丽乐器。 高丽乐分唐乐和乡乐两部, 唐乐是中国早期音乐在高丽的遗留, 乡乐为其本民族音
乐。唐乐乐器是中国之制, 乡乐乐器则颇异。徐兢记载这种乡乐乐器有: 鼓板、笙、竽、 篥、空候、五
弦琴、琵琶、筝、笛[ 2 ]。 高丽献乐器在元丰四年。 庞元英《文昌杂录》
卷四云:
  元丰四年, 高丽国遣使崔思齐, 副李子威朝贡, 并献乐器。明年正月十四日, 车驾幸集禧观,
诏思齐等侍从, 又令所遣乐工对御献乐。 赐袍带银帛有差。 思齐言:“今高丽乐是新罗乐, 乐器
有嘉配琴, 谓笛为大吟, 舞有七十余种, 止用两人, 谓之攀花云。” [9]

从崔思齐的解释来看, 高丽所献乐器与音乐, 应该是本地乡乐, 这对丰富中国音乐内容有一定贡献。


松子。 松子作为一种食品, 可能在宋以前就传入中国。 宋・吴聿《观林诗话》 云:
  唐人多作五粒松诗, 有以五粒为鬣者。大历时, 监察御史顾 《新罗国记》 云:“松树大连抱,
有五粒子, 形如桃仁而稍小, 皮硬, 中有仁, 取而食之, 味如胡桃, 浸酒疗风。”然则松名五粒者,
以子名之也。[ 22 ]
松子既可作食品, 又有药用价值。但似乎不可多吃, 高丽人主要把它用作调味品使用。徐兢介绍道:
   ( 高丽) 广、扬、永三州多大松。松有二种, 惟五叶者乃结实。罗州道亦有之, 不若三州之富。
方其始生, 谓之松房, 状如木瓜, 青润致密。 致得霜乃拆, 其实始成, 而房乃作紫色。 国俗, 虽果
肴羹 亦用之。 不可多食, 今人呕吐不已。[ 2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96 东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卷

宋代松子输入量颇多。作为贡品, 熙宁四年一次就进松子 2200 斤[ 23 ]。元丰三年, 又贡松子 2200 斤,


然因船遇风波, 货物沉没[ 23 ]。在民间贸易中, 松子亦是主要物品之一。陶 《清异录》 曰:“新罗使者
每来, 多鬻松子。 有数等: 玉 香、重堂枣、御家长龙牙子。 惟玉 香最奇, 使者亦自珍之。”[ 24 ]
高丽漆。 高丽漆有时亦称“新罗漆” 。《鸡林志》
说:“高丽黄漆生岛上, 六月刺取沈色, 若得日暴
则干。 本出百济, 今浙人号‘新罗漆’ 。” 百济地处朝鲜半岛东南端, 气候温和, 所出漆染物成金黄
[ 25 ]

色, 光彩夺目。 郑樵《通志》 谓:“ 百济) 西南海中在三岛, 出黄漆树, 似小 树而大。 六月取汁, 漆物


(
若黄金, 其光夺目。”[ 26 ] 高丽不仅向中国输入黄漆, 漆甲、漆鞍之类的漆作品亦是经常的贡物。

[ 参 考 文 献 ]

[ 1 ] [ 清 ] 徐松 1 宋会要辑高・蕃夷七之二四、三二、三三 [M ] 1 北京: 中华书局, 19571


[ 2 ] [ 宋 ] 徐兢 1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 [M ] 1 卷二三, 卷三十, 卷二七, 卷二八, 卷二三, 卷四十 1 丛书集成初编本 1
[ 3 ] [ 宋 ] 程大昌 1 演繁露 ( 卷一) [M ] 1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 4 ] [ 宋 ] 曾巩 1 元丰类稿 ( 卷八) [M ] 1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 5 ] [ 宋 ] 苏轼诗集 ( 卷三十六) [M ] 1 北京: 中华书局, 19821
[ 6 ] [ 宋 ] 李弥远 1 筠溪集 ( 卷三) [M ] 1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 7 ] [ 宋 ] 王辟之 1 渑水燕谈录 ( 卷九) [M ] 1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1
[ 8 ] [ 宋 ] 张端义 1 贵耳集 ( 卷上) [M ] 1 北京: 中华书局, 19581
[ 9 ] [ 宋 ] 庞元英 1 文昌杂录 [M ] 1 卷六, 卷四 1 北京: 中华书局, 19581 其《越王孝经新义》误印为《越王孝经新义》,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改 1
[ 10 ] [ 宋 ] 邵博 1 邵氏闻见后录 ( 卷九) [M ] 1 北京: 中华书局, 19531
[ 11 ] [ 宋 ] 朱熹 1 朱子语类・本朝七・夷狭 ( 卷一百三十三) [M ] 1 北京: 中华书局, 19861
[ 12 ] 屈万里 1 元 六年宋朝向高丽访求佚书问题 [J ] 1 东方杂志, 复刊第八卷第八期 1
[ 13 ] [ 朝鲜 ] 郑麟趾 1 高丽史・宣宗世家 ( 卷十) [M ] 1 韩国亚细亚文化社, 19901 所访求书目略, 可参阅《高丽史》1
[ 14 ] [ 宋 ] 曾巩著 1 元丰类稿 ( 卷三一) [M ] 1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 15 ] 李传印 1 宋代发展海上贸易的政策措施 [J ] 1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1992, ( 3) 1
[ 16 ] 朴真 111- 12 世纪宋与高丽的贸易往来 [J ] 1 延边大学学报, 1979, ( 2) 1
[ 17 ] 王文楚 1 两宋和高丽海上航路初探 [A ] 1 古代交通地理丛考 [M ] 1 北京: 中华书局, 19961
[ 18 ] [ 元 ] 脱脱 1 宋史・高丽传 [M ] 1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1
[ 19 ] [ 明 ] 陶宗仪, 等 1 说郛三种 [M ] 1 王云《鸡林志》现已佚, 引文见《说郛》卷七十七引 1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1
[ 20 ] [ 宋 ] 谢伯采 1 密斋笔记 ( 卷四) [M ] 1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 21 ] [ 宋 ] 黄庭坚 1 山谷诗注内集卷 [M ] 1 丛书集成初编本 1
[ 22 ] [ 宋 ] 吴聿 1 观林诗话 [A ] 1 历代诗话续编 [M ] 1 [ 清 ] 丁福保辑,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1
[ 23 ] 高丽史 ( 卷九) [M ] 1 文宗二十六年六月甲戌条 1 文宗三十四年秋七月癸亥条 1 关于这些货物沉没, 见《续资治
通鉴长编》卷三百二, 神宗元丰三年正月酉条:“高丽进奉使柳洪等以海行遇风, 飘失贡物, 上表自劾 1”
[ 24 ] [ 宋 ] 陶彀 1 清异录 ( 卷二) [M ] 1 丛书集成初编本 1
[ 25 ]《说郛》卷七十七录《鸡林志》残文 1
[ 26 ] [ 宋 ] 郑樵 1 通志 ( 卷一百九十四) [M ] 1 四夷一, 百济 1 北京: 中华书局, 19871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3期 刘 强 宋时高丽物品输入中国杂考 97

On the Korean articles im port to Ch ina in the Song D yna sty

L IU Q iang

(C h inese D ep a rtm en t, N anj ing U n iversity , N anj ing 210093, C h ina )

Key words:  Sino 2Ko rea cu ltu re comm un ica t ion; a rt icle im po rt; b ronze w a re; book; m a t; b ru sh 2
p en
Abstract:   T he cu ltu re comm un ica t ion is b i2d irect iona l. In the h isto ry of Sino 2Ko rea cu ltu re
comm un ica t ion s, Ch inese cu ltu re ha s an obviou s and fa r 2reach ing influence on Ko rea. T he roo t of
Ko rean cu ltu re is in Ch ina, from the decrees and regu la t ion s to the a rt icles of da ily lives. In the
sam e t im e, the Ko rean cu ltu re ha s reflect ion s. T he Ko rean a rt icles in t roduced to Ch ina in Song
D yna sty w ere one of the token s. In these a ricles, som e p reserved the sty les of the Ch inese cu ltu re
relics, w h ile som e w ere refo rm ed w ith the Ko rean na t iona lity’ b righ tness. T hey a lso included the
a rt s and craft s and the loca l sp ecia lt ies m ade in Ko rea. T hese a rt icles w ere very liked by the
Ch inese then. T hey en riched the Ch inese cu ltu re. T h is p ap er w ill m a in ly d iscu ss the circum stances
of b ronze w a res, book s, m a t s, and b ru sh p en s w hen they w ere in t roduced to Ch ina in Song
D yna sty.

首届国际环境行为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本刊讯 由我校建筑系、中国环境行为研究学会和大连理工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一届国际环境
行为学术研讨会, 于 5 月 26 日至 28 日在我校举行。 来自近 10 个国家和地区的 80 名代表出席会
议。中科院院士齐康教授、美国亚力桑那大学及 EDRA 协会的贝罗伯教授、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学院
的奥利弗教授、欧洲 IA PS 协会的乌兹尔教授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
环境行为学是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建筑学及城市规划等学科交叉发展起来的
边缘性新兴学科领域, 本世纪 60 年代末在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兴起, 其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到建
筑学的各个领域。 我国从 80 年代初开始对该学科进行研究应用。 研讨会收到近 100 篇论文, 其中
精华已结集出版。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