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1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0 年第 4 期

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人私有地产的经营

苏金花
  佛教是宣扬出世的宗教 。僧人抛却父母家庭 ,离家潜心修道 ,是为了达到所谓的摆脱世俗
一切欲望缠绕 ,明心见性 , 证成圣果的境界 。因而除三衣六物之外 , 佛律禁止僧人私蓄财物 ,
《四分律》云僧应“不把持金银七宝 ,不娶妻妾童女 ,不蓄养奴婢 、 象、 马、物、
车乘 、鸡、狗、猪、
羊、
田宅 、
园观 ,蓄积蓄养一切诸物 ,不欺诈 ,轻称小斗 , 不合和恶物 , 不治生贩卖 。 ……量腹而食 ,
”① 但“出世”的宗教和出家的僧人都不能不生活在世俗社会中 , 不能不
度身而衣 ,取足而已 。
受这个私有制社会的影响 。在中国封建社会地主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许多下层僧众成为寺院
的劳动者 , 而一部分上层僧侣逐渐积蓄个人产业 , 成为僧侣地主 。内律对僧侣个人蓄财的限
制 ,在实际中往往被无情的摧毁 。
土地是封建社会财富的象征和源泉 。无论官僚贵戚还是士农工商 , 都以获取土地为最大
利益 。世俗的经济规律同样适用于僧侣世界 ,占有土地从事地产经营是寺院僧侣私有经济发
展的主要表现形式 。唐代僧人拓殖私产之风颇盛 ,高级僧侣通过朝廷的巨额赏赐 、 信众的大量
施舍 、个人的买田置地以及向官府请射等手段 ,拓殖了大量私有地产 ,普通僧众则通过授田等
方式获得了私有土地 ②。延至五代宋初 ,流风愈炽 。本文即据敦煌文献 ,对唐后期五代宋初敦
煌寺院僧侣的土地经营情况作一梳理 。

一、
僧人以粮食生产为主兼及园圃种植和家庭畜牧的农业生产活动
从寺院和世俗的大量消费和借贷文书可以看出 ,敦煌地区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是麦 、
粟、
豆及黄麻等 。黄麻作为经济作物既可以榨油又可以织布 。则僧人的土地上必也植有这类作
物。
另有资料显示出敦煌可能种植过稻谷 。S1542《戌年诸寺丁口车牛役簿》③ 乃是一份吐蕃
时期的寺院文书 ,记录了寺户在教团上役的情况 ,其中登录了张光进等寺户曾于“子年十二月
差舂稻两驮”,舂稻即是为稻谷脱粒 。文书还记录了寺户回造粳米的状况 ,如张进国“回造粳米
三日 ,稻一驮半 ,寅年死 。回造稻谷两驮”。回造即是进行粮食加工 。看来这一时期 ,寺院田地
里曾种植稻谷 。但从有关资料来看 ,当时种植稻谷在敦煌并不是普遍的现象 。
在寺院或世俗的各类粮食收入帐中很少有稻米的记录 ,即使有 ,在各类收入中所占比例也
很小 。S14728《寅年乾元寺堂斋修造两司都师文谦诸色斛斗入破历算会牒残卷》④ 载 “从丑
,
年二月廿日于前都师神宝幢手下交入见斛斗 ,兼自年新附 课油梁课直 ,及诸家散施麦粟油面

① 《四分律》卷 53《杂犍度》之 3 《大正藏》


, 卷 22 ,965 页下 。
② 张弓 《唐五代僧侣地主及僧尼私财的传承方式》
: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 11 期 ,武汉大学出版社 。
③ 唐耕耦 、陆宏基编 《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
: 2 辑 ,381 ~393 页 , 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 ( 以下简称《释
录》) 。
④ 《释录》3 辑 ,309 —312 页 。

・120 ・
豆米纸布绢回色折色等总贰伯陆硕贰升半”,其中有“叁升半米”,这三升半米是前帐回残 ,在丑
年新附入的各项收益中不见有“米”。又如归义军时期一份文书 , P12049 背《后唐长兴二年
( 931 年) 正月沙州净土寺直岁愿达手下诸色入破历算会牒》① 载 “右愿达, ,从庚寅年正月一日
已后 ,至辛卯年正月一日已前 ,众僧就北院算会 ,愿达手下丞 ( 承) 前帐回残 ,及一年中间田收 、
园税 、 梁课 、散施 、
利闰 ( 润) 所得 ,麦粟油酥米面黄麻 滓豆布 纸等总壹阡捌伯叁硕半抄”,其
中“壹斗玖升米”,一斗四升是旧帐回残 ,新附入“伍升米”,是“行像社入”。由上可知 “米” , 并不
是田收 、 税课及利润所得 ,一般为散施而入 ,在各类收入中所占比例实际是微乎其微 。
由于稻谷在敦煌是比较稀有的食物 ,在日常生活中极少食用 。在寺院大量的粮食破用历
中 ,支出米的记录仅是个别的特例 , 一般都用于比较重要的场合 。如招待重要人物之时 。
S13074《某寺白面破历》② 记 “
, ( 九月 ) 十九日 , 出白面伍升 、
 柒升 、
米伍升 , 付朱判官差科头
纳”,又 S16233《诸色斛斗破历》③ 中记出米一斗五升“屈番教授”。还用于重大佛事活动中 ,
S16829 背《某寺修造破用斛斗布等历》④ 载 “
, ( 七月) 八日 , 出酥贰升半 , 面壹硕肆斗 , 米壹斗 。
供众僧泥佛殿阶”。又如 S11733《诸色斛斗破历算会稿》⑤ 载 ,出白面九石 ,米五升 ,油六斗九
升 ,酥七升及椒等物造胡饼 “已上物三年七月十五日煮佛盆及供养众僧等用”
, 。在吐蕃时期 ,
粳米还用作送给瓜州节度使的奉贺之礼 。前引《役簿》中有曹进玉“子年送瓜州节度粳米”,曹
进进“送瓜州节度粳米” 等寺户给瓜州节度使送粳米的记载 。瓜州节度使乃是吐蕃统治时期设
置的管理瓜州 、
沙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教团每年给瓜州节度使送粳米 ,反映了这一时期政权和
教权的密切关系 。
归义军时期 ,无论是寺院还是世俗社会消费米的记载更少 。P13234 背《诸色入破历算会
稿》和 P12032 背《后晋时期净土寺诸色入破历》都是前引 P12049 所载净土寺自 931 年以后的
寺院入破历 ⑥。两份帐历史均保留了“壹斗玖升米”旧帐回残的记录 ,但在以后新附入的各项
收益中均没有“米” 的记录 。在其他寺院和归义军衙内面油等诸色破用历中 ,也很难见到有关
“米”
的支出 。可见 ,植稻在敦煌并不普遍 。
园圃种植是僧人农业经济的重要补充形式 。我国自古有重视园圃种植的传统 。无论统治
者和老百姓 ,都把园圃种植摆在极为重要的地位 。佛教既根植于重视园圃的社会中 ,加之僧侣
逐渐戒荤食 ,饮食全恃植物性食品的生活特点 ,所以 ,教团对于园圃种植的重视更甚于世俗社
会 ⑦。
许多僧人都拥有私人园圃 ,作为固定财产的重要部分 。富有僧侣地主一般占有庄园型园
囿 。P13774《丑年 ( 821 年) 十二月沙州僧龙藏牒》⑧ 载 “齐周
, ( 龙藏) 所是家中修造舍宅 , 竖立
庄园 ,犁铧锹  ,车乘钏锏靴鞋 ,家中少小什物等 ,并是齐周营造”。分家后龙藏仍拥有这些财
产 “庄园”
, 自然也归其所有 。又 P13140《沙州僧崇恩处分遗物凭据》⑨ 载崇恩所遗产业中有

① 《释录》3 辑 ,369 —389 页 。


② 《释录》3 辑 ,169 —171 页 , (26 行) 。
③ 《释录》3 辑 ,172 页 , (10 行) 。
④ 《释录》3 辑 ,146 —147 页 。
⑤ 《释录》3 辑 ,299 —300 页 。
⑥ 《释录》3 辑 ,441 —444 页 、 452 —472 页 。
⑦ 谢重光 《晋唐寺院的园圃种植业》
: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 ,1989 年第 3 期 。
⑧ 《释录》2 辑 ,283 —286 页 。
⑨ 《释录》2 辑 ,150 —152 页 。

・121 ・
“田庄”。地主型的庄园一般规模较大 ,园囿与实际居住分离 ,一般富家都城内有房舍城外有庄
田。
普通僧人的园地面积较小 ,一般与宅舍相连 。P13744《年代未详 ( 840 年 ?) 沙州僧张月光
兄弟分书》① 载僧月光兄弟分家时 “平都渠庄园田地林木等
, ,其年七月四日 ,就庄对邻人宋良
取平分割”。僧月光取“舍西分壹半居住 ,又取舍西园从门道直北至西园北墙 ,东至治谷场西
墙直北已西为定 , 其场西分壹半”。可知 , 僧月光的私人地产中有面积较大的园圃 , 与宅舍毗
连 。又 P13394《唐大中六年僧张月光吕智通易地契》② ,乃是前引僧张月光在分家之后与僧人
吕智通交换园舍地的契据 。其中僧张法原 、
吕智通均拥有园舍地与僧月光园相邻 ,如“南至张
法原园及子渠并智通园道 ,法原园   墙下开四尺道 , 从智通舍至智通园与智通往来出入为
主己 ……。
”看来 ,唐后期五代普通僧人占有园圃者已非少数 ,他们所属的园地一般面积较小 ,
多是宅园相连 。
种植树木是园圃的主要标志 。敦煌园圃中的树木有果树及用材树木 。果树种类 : 有梨树 ,
P12629《年代不明 ( 964 年 ?) 归义军衙内酒破历》③ 载 “
, ( 廿六日) 支索僧正纳梨酒壹角”, 此僧
官向归义军衙内纳梨可能是代表寺院 ,也可能是以个人名义奉贺 。有柰树 ,其果实味道十分香
美 ,曾经有僧人为求得一些柰子 ,极尽阿谀之态 。S15804《门僧智弁请赐美柰状》④ 记 “右智 ,
弁楼上转念之次 ,忽闻参君 ( 军) 郎君出  ( 廓) 于园柰 。 心望在参君 ( 军) 郎君特赐美柰一赖
( 篮) ……智弁愿尽驱驰 ,转念感恩 ,生死荣幸”。有桃树 ,P12040 背《后晋时期净土寺诸色入破
历算会稿》⑤ 载 “粟叁斗沽酒
, , 大众下桃来就僧统院分时 , 看判官等用”。亦有枣树 , P12032
背《后晋时代净土寺诸色入破历算会稿》⑥ 记载 “
, 白面叁升 , 粗面叁升 , 园内斫香枣木僧食
用”。另还有杏树等果树 ⑦。
除果树外 ,园圃中还种植有用材树木等 。P15007《敦煌诗》⑧ 云 “万顷平田四畔沙
, , 汉朝
城垒属蕃家 ,歌谣再复归唐国 ,道舞春风扬柳花 ,任女尚囗天宝髻 ,水流依旧种桑麻 ……”从诗
中可知当地植有杨 、
柳、 麻等木材 。杨柳树可能主要用于建筑用材 。前引 P12040 背 ⑨ 载 ,
桑、
“面壹斗 ,罗平水园内折梁子僧食用”“面贰斗
, ,城东园斫木及城北张家庄斫木人夫食用”,所斫
之木虽未明是何种类 ,但是杨柳当在此列 。至于桑树无疑主要用于发展桑蚕业 。
园圃中还可以种植葡萄和瓜等 。归义军官府南沙庄有葡萄园 , 每年都要举行赛神仪式 。
υ
见 S11366《年代不明 980 —982 年 ? 归义军衙内面油破用历》λ
g 载 “准旧
, , 南沙园结莆桃赛神
细供伍分 ,胡饼五十枚 ……” 葡萄可用来酿酒 。敦煌自汉代以来以产瓜出名 。敦煌僧人许多人
都拥有瓜园 。P13396 背《年代未详 ( 十世纪 ?) 沙州诸渠诸人瓜园名目》λ
ϖ
g 载 , 大第一金唐 梨

① 《释录》2 辑 ,145 —147 页 。


② 《释录》2 辑 ,2 页 。
③ 《释录》3 辑 ,271 —276 页 , (68 行) 。
④ 《释录》5 辑 ,7 页 。
⑤ 《释录》3 辑 ,401 —436 页 (261 —262 行) 。
⑥ 《释录》3 辑 ,455 —512 页 (432 行) 。
⑦ 郑炳林 《晚唐五代敦煌园囿经济研究》
: ,载《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
⑧ 黄永武主编 《敦煌宝藏》
: 135 册 ,157 页 ,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 1986 年版 。
⑨ 《释录》3 辑 ,401 —436 页 , (21 行 、23 行) 。
υ
λ
g 《释录》3 辑 ,281 —286 页 (21~22 行) 。
ϖ
λ
g 《释录》2 辑 ,461 页 。

・122 ・
瓜园 ,报恩长德 梨瓜园 ,显宋 梨瓜园 ,布多 梨瓜园 ,乾明僧李长朵瓜园 ,大云王 梨瓜园 ,
三界富进 梨瓜园 ,向东龙兴城 梨瓜园 ,新城河母三界赵 梨瓜园 ,莲台郭 梨瓜园 ,程家渠
莲台僧令狐僧奴瓜园 ,显德僧安不勿瓜园等 。足见敦煌产瓜之盛和僧人种瓜之多 。园圃中还
种有苜蓿 。S16981《年代不明诸色斛斗破历》① 载 “五月甘三日
, , 粟肆斗 , 垒苜蓿园看十乡判
官用”,苜蓿一般作牲口饲料 。
蔬菜是园圃种植中的又一主要品类 ,敦煌园圃中有萝卜 、
葱、韭等类 。前引 P12629《酒破
历》② 载 “六月甘日
, ,支董富子纳罗葡酒壹斗”“九月一日
, ……支葱户史骨子等酒壹瓮”,萝葡
即萝卜 ,葱作为佐料需求量较大 ,有专门农户种葱为官府供应 。想必僧人也不会放过这一敛财
机会 。还有韭菜 。P12838《唐中和四年 ( 884 年 ) 正月上座比丘尼体圆等诸色入破历算会残
卷》③ 载 “麦叁斗
, ,油壹升 ,城南园内种韭斋时用”。还植有草豉 、
椒、 蓉等 。S11733《年代不
明诸色斛斗入破历算会稿》④ 载 “椒一升
, , 草豉三升”又“ 蓉二升”及其他面食等物造胡饼
用。
当然 ,园圃地也可以种植粮食 ,这在敦煌文献中多见 ,不赘 。
敦煌地区的园圃中还普遍种植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 —
——红蓝花 。红蓝可制作胭脂及染
烛和油料 ,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 ⑤。敦煌普遍种植
料 ,也可供药用 ,其籽可作车脂 、
红蓝 ,并作为官税向官府交纳 。ДX12168《墩煌县孟受渠康章六等瓜粟田纳蓝历》⑥ 记 “三界
,
寺师瓜田蓝伍升 ,僧王住盈瓜田蓝壹斗 ,僧赵不勿瓜田蓝壹斗”,又 P13396《十世纪诸渠诸人粟
田历》⑦ 载 “龙法律南壹亩
, ,永安寺李 梨瓜田南壹亩”,南即蓝指红蓝 。从而得知 ,僧人亦大
量植红蓝 ,并向官府纳税 。
园圃种植业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效益 ,推动了商品交换关系的发展 。尤其 ,园圃种植业和手
工业相结合 ,大大提高了林木产品的价值 ,扩大了林木产品商品化的途径 。也加强了僧人私有
经济和世俗经济的交流 ,加速了僧人生活的进一步世俗化 。
敦煌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自古以来就是个良好的畜牧场所 ,畜牧业是当地经济的重要组成
部分 。唐后期五代宋初 ,畜牧业与农业相互结合 ,构成了敦煌的经济基础 ,维系了敦煌社会的
生存和发展 。归义军政权和寺院都曾设专门机构来经营和管理畜牧业 。
不仅如此 ,在个体私有经济中 ,畜牧业也深受重视 ,作为私营经济的重要辅助形式而存在 。
前引 P13774《龙藏牒》⑧ 载 “
, ( 龙藏) 先家中无羊 ,为父是部落使 ,经东衙算赏羊卅口 、
马一疋 、
耕牛两头 、
 牛一头 、
绯毯一 。齐周 ( 龙藏) 自出牧子 ,放经十年 。后群牧成 ,始雇吐浑牧放 。至
丑年羊满三百 ,小牛驴共卅头”。上述畜群 ,是龙藏的父亲和龙藏出家前苦心经营所得 ,故与大
兄分家后 ,牲畜仍归龙藏所有 ,从而可见畜牧业在龙藏的私有经营中所占比例之大 。从牒中还
可得知 ,敦煌个体家庭中畜养牲畜比较普遍 。龙藏家内的牲群曾经被贼打劫 ,耕牛尽失 。为补

① 《释录》3 辑 ,142 —144 页 (20 行) 。


② 《释录》3 辑 ,271 —276 页 (47 行 、90 行) 。
③ 《释录》3 辑 ,322 —327 页 (11 —12 行) 。
④ 《释录》3 辑 ,299 —300 页 。
⑤ 王克孝 《Д
: х,2168 号写本初探 — ——以“蓝”的考证为主》《敦煌学辑刊》
, 1993 年第 2 期 。
⑥ 《释录》2 辑 ,426 页 。
⑦ 《释录》2 辑 ,460 页 。
⑧ 《释录》,2 辑 ,283 —286 页 。

・123 ・
充畜力曾“请得知己亲情百姓 ,遮得羊一百卅口 ,牛驴共十一头”“又知己亲情与耕牛
, : 安都督
一头 、
赵再兴一头 、
张英玉一头 、
安恒处二齿牛二 。博得牛两头 , 人上得牛五头”。这些人慷慨
相助 。说明了世俗百姓普遍也都拥有牲畜 。
僧崇恩也是拥有庞大畜群的高级僧侣 。仅在遗嘱中注明者驴两头 ,马两匹 ,牛七头 。另在
净土寺还有数量不明的畜群 。这些高级僧侣畜养牲畜较多 ,经营规模较大 。都有专门的劳力
放牧经营 。僧龙藏的畜群先是“自出牧子”“后群牧成
, ,始雇吐浑放牧”。唐后期 ,吐蕃当局 、

义军政权及寺院都有官营畜牧业 ,其中专门放牧的人称牧子 。这种牧子多属雇工 。相当于农
业生产中的雇农 。但龙藏自出的牧子似乎是其家内的依附人口 。龙藏在畜群扩大后 ,又专门
雇吐浑牧人放牧 ,此吐浑应属雇工性质 。
被雇佣的牧子 ,身份自由 ,具有一定社会地位 。其劳作要领取相应雇价 。短期牧佣的佣质
分雇价 、
佣食 、
节日酒食三部分 ,雇价供牧人赡养家口 ,佣食供牧人放牧期间自用 。长期牧佣除
一次付给雇价外 ,可能每口另由牧主提供熟食 ,节日亦供酒食之类 ①。牧子一旦受雇 , 要承担
一系列责任和义务 。向牧主报告牲畜的异动情况 ,接受牧主的定期算会 ,即对牧子所牧牲畜检
查核实 ,包括牲畜的岁口和各岁口及公母头数 、
当年的产仔数 ,同时与上年度比较以及各类别
羊毛 等物 ②。
的欠缺 。另外 ,牧子还需向牧主缴纳畜皮 、
高级僧侣的畜牧业营利性质极为明显 。牲畜中部分牛 、
马、驴可用于耕地 、
运输 、
推磨 , 有
的驼 、
驴则供人雇用 ,赚取雇价 。养羊可以用来取酥 、
剪毛 、
制  ,除上述用途外 ,更主要的恐怕
还是在于售卖 ③。
普通僧人因生产需要一般也有牲畜 ,但他们的畜牧规模与僧侣地主无法相比 ,畜养的牧畜
数量较少 。P13410 中僧文信曾得到崇恩遗赠耕牛一头 , P13394 , 僧张月光折卖园地的树木等
得到青草驴一头 ,S15820 ,S15826 拼合文 ,尼明相有黑 牛一头 。有的僧人可能还畜有羊 、

等 ,但一般数量亦少 。
普通僧众畜养牲畜和世俗自耕农一样 ,主要是用来提供生产中的畜力 ,如耕地 、
运输 、
推磨
等 。这些牧畜一般作为生产者家庭资产的主要成分 。上引尼明相“为无粮食 ,及有债负”,将唯
一黑 牛出卖以解燃眉之急 。对于个体劳动者而言 ,一头耕牛乃是其全部生产劳动的基础 ,不
到万不得已轻易不会出卖 。总之 ,普通僧众的畜牧业无法与僧侣地主型的畜牧业相比 。其畜
养羊群 、
牛群一般是作为家庭副业存在 ,乃是其私有经济中农业生产的辅助手段 。

二、
僧人以土地为基础的商业及手工业活动
据敦煌文献资料反映 ,唐后期五代宋初 ,敦煌寺院僧人不仅从事以土地为基础的农业生产
活动 ,而且还普遍介入高利贷 、
碾  、
油梁等经济活动中 。放高利贷 、
开酒房 、
经营油梁 、
碾 虽
然是具有商业性质的经济活动 ,但由于这些经营活动仍然以土地生产为前提 ,以农业经营为条
件 ,故仍将其列为以土地为基础的经济活动 。
( 一) 僧人以高利贷为主的商业活动

① 张弓 《唐五代敦煌寺院的牧羊人》
: 《兰州学刊》
, 1984 年第 2 期 。
② 雷绍锋 《论曹氏归义军时期官府之
: “牧子”》《敦煌学辑刊》
, 1996 年第 1 期 。
③ 谢重光 《关于唐后期五代间沙州寺院经济的几个问题》
: ,载《敦煌吐鲁番出土经济文书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 1986
年版 。

・124 ・
中国佛教僧众生活中最明显的特点之一 ,就是允许僧侣们在管理自己的财产中保留有很
大的自主性 。僧侣们可程度不同地从事属于世俗范畴内的活动 ,亦可从事放债质钱的高利贷
活动 。
唐后期五代间 ,沙州频经战乱 ,人民的生产生活多受影响 ,不得不告贷济急 ,给借贷业的发
展造成了极有利的条件 。这一时期 ,寺院僧人放债质钱十分活跃 。高利贷是僧人私有经济发
展的重要内容 ,也是僧人经济生活日益世俗化的表现 。
经营高利贷需要以丰厚资产为资本 ,不是所有僧侣都能从事质钱 ,而仅仅是某些人 ,即其
中的最为富裕者或身居要位的人 。于敦煌文书中 ,放债质钱多为教团和寺院的高级僧侣 ,他们
凭借特权有能力经营借贷业 。
教团或寺院中的“法律”“ 、 梨”等高级僧官多有出贷质钱者 。三界寺法律戒德即是其中
一位 。P13015《丙辰年 ( 956 年) 僧法宝贷绢契》① 记三界寺僧法宝 “往于西州充使
, ,欠   ( 少
疋帛) ,遂于同寺法 ( 律) 戒德面上贷黄丝生绢壹疋 ……”。显德寺王僧正 、  法律也出物放贷 ,
P13935《丁酉年 ( 997 年 ?) 洪池乡百姓高黑头状》② 载 ,高黑头债负深广 , 多处借贷 “右黑头早
,
年男会兴执显德寺王僧正物 ……又对还 法律粟四石六斗”。又 P13860《丙午年 ( 886 年 ) 翟
信子欠麦粟契》③ 载“翟信子及男定君二人 ,先辛丑年 ,于 法律面上 , 便麦陆石 , 粟两石 。 ”不
知此 法律是否即前 法律 。又如龙兴寺张法律 ,S15811《乙丑年 ( 905 或 965 年) 索猪苟为与
龙兴寺张法律借还麦纠纷诉状》④ 载 “索猪苟为少种子
, , 遂于龙兴寺张法律寄将麦叁硕”, 并
因此引发了还贷纠纷 。其他如某寺李法律 ,P13565《甲子年 ( 904 或 964 年) 怀通兄弟贷生绢
契》⑤ 记 “当巷 怀通兄弟等
, , 家内欠少疋白 ( 帛 ) , 遂于李法律面上贷白生绢壹疋 ……”。另
有某寺翟法律 、 王法律均是“少有斛斗出便与人” 的高利贷食利者 。
我们再来看高级僧官“ 梨”等的放贷营利 。如某寺高 梨 , P14782《甲申年十一日僧子
昌偿高 梨欠粟凭》⑥ 载 “僧子昌欠高 梨团粟两硕陆斗”
, 。又某寺李 梨 ,S18443A - H《甲辰
年—— ( ) ⑦
—丁未年 944 —947 年 ? 李 梨出便黄麻麦名目》 记载了甲辰年 、
乙巳年 、 丙午年 、 丁未
年大约四年间李 梨放贷的情况 ,从中可见其经营高利贷的资产颇为雄厚 。
寺院里还有一些僧腊较长 ,资历较深的僧人 , 几十年中积累了不少资财 , 也贷物营利 。龙
兴寺上座心善 、 深善都放贷出息 。P13453《辛丑年 ( 941 年 ) 十月二十五日贾彦昌贷生绢契》⑧
载 “贾彦昌缘往西州充使
, , 遂于龙兴寺上座心善面上贷生绢壹疋”。又 P13004《乙巳年 ( 945

年) 徐富通欠绢契》 载 “龙兴寺上座深善先与官中有恩择绢柒疋
, , 当便兵马使徐富通 , 招将
υ
觅职”。又 P13472《戊申年 ( 948 年) 徐富通绢契》 云 “其富通觅官职之时
λ
g , ,招邓上座绢 ,恩择
还纳 ,更欠他邓上座绢价叁疋半”,此件实为上件未了债务的再生契 ,其中邓上座便是深善 。有

① 《释录》2 辑 ,125 页 。
② 《释录》2 辑 ,311 页 。
③ 《释录》2 辑 ,111 页 。
④ 《释录》2 辑 ,112 页 。
⑤ 《释录》2 辑 ,128 页 。
⑥ 《释录》2 辑 ,255 页 。
⑦ 《释录》2 辑 ,216 —221 页 。
⑧ 《释录》2 辑 ,120 页 。
⑨ 《释录》2 辑 ,122 页 。
υ
λ
g 《释录》2 辑 ,123 页 。

・125 ・
的学者认为这两位上座可能为一人 ①。深善一次就出贷生绢七匹 , 可见其资产不薄 。另一位
邓上座如 P13124《甲午年 ( 874 或 934 年) 邓善子贷生绢契》② 记 “邓善子阙少疋物
, ,遂于邓上
座面上贷生绢壹疋 ……”,不知此邓上座是否即彼龙兴寺邓上座 。
敦煌文献中还有一些身份不明的僧人的出贷历 。S15632《辛酉年 ( 961 年 ) 陈银山贷绢
契》③载 ,陈银山“于弟师僧银 ? 坚面    ( 上贷) 绢壹疋 ……”,银坚是陈银山家的弟弟 ,并小
有资财 。另金光明寺僧庆戒和僧法成也曾放贷营利 , 握有“出便与人的抄录”或“出便与人名
目”④ ,是一些“稍有斛斗”
的食利者 。这些僧人如果不是资产雄厚的僧侣地主 , 那应该是小有
家资的富裕僧人 ,否则他们无力经营借贷 。
由于高利贷利润十分可观 ,只要稍有余财 ,有的僧人便放贷营利 。P13854 背《唐大历七年
( 772 年) 客尼三空请追征负麦牒并判词》⑤ 记 ,僧尼三空客居敦煌 , 虽自称是“贫客”“衣钵悬
,
绝”,却也将为数不多的余粮出便与他人 ,以获取高额利润 。普通僧众踊跃介入高利贷活动 ,反
映出唐后期以来借贷业在敦煌的兴盛 ,同时可见寺院僧侣私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
“高利贷资本的发展 ,和商人资本的发展 ,并且特别和货币经营资本的发展 ,是联系在一起
的”⑥。但敦煌的借贷业 ,在唐后期五代却主要以实物借贷为主 。这与敦煌地区特殊发展的商
品经济有关 。唐后期五代 ,敦煌地区的商品贸易中金属货币退出了流通领域 ,绢帛和粮食等实
物货币成为商品交换中主要的货币形态 。这是特殊地区特殊贸易发展的特殊表现 ,并不完全
是商品经济滞后的反映 ⑦。于是便形成了唐后期敦煌以实物借贷为主的高利贷特征 。
绢帛作为主要的货币形式是僧人放贷营利的重要手段 。
借贷绢帛通常要注明绢的种类 、 尺寸及数量 。P13124 中 ,邓善子货龙上座绢两疋 ,其中一
匹“长叁丈捌尺五寸 ,福 ( 幅) 壹尺玖寸”,另一匹“长叁丈玖尺 ,幅壹尺玖寸”,只注明尺寸 、 数量 ,
未注明绢的种类 。P13453 ,贾彦昌于龙兴寺上座面上借贷“生绢壹疋”
“长叁拾柒尺贰寸 ,幅壹
尺捌寸”。又贷一匹“帛 绵绫”,尺寸“长贰丈叁尺陆寸 ,幅壹尺玖寸半”。注明绢类 、
数量 、

寸 。又 P13051 记 ,僧法宝从法律戒德面上所贷绢 , 品类为“黄丝生绢”, 数量“一疋”, 尺寸“长
肆拾尺 ,幅阔壹尺玖寸”。P13565 记 , 怀通兄弟于李法律上所贷为“白生绢”,数量“壹疋”,尺
寸“长叁丈捌尺 ,幅阔贰尺半寸”,上述绢帛虽然都是一匹但实际长度却不同 。不同类别的织品
造价实际也不同 。文书中也见有出贷褐布者 。S14445 ,何愿德于僧长千面上“贷出褐三段 ,白
褐一段”,陈佛德则于长千面上货“红褐一段”, 褐乃是麻织品 。贷绢契中注明绢帛的品类 、

量、
尺寸主要便于确定利息标准 。
高利贷资本以剥削利息为其存在的基础 ,不同的借贷原因 ,决定了绢帛不同的利息率及本
利支付方式 。
临时借贷 ,一般指因出使或经商而形成的借贷 。这种借贷没有规定明确的期限 ,只规定充
使和经商回来后归还 。还贷利息一般为百分之百 。前引贾彦昌往西州充使 ,贷邓上座生绢一

① 陈国灿 《敦煌所出诸借契年代考》
: 《敦煌学辑刊》
, 1984 年第 1 期 。
② 《释录》2 辑 ,109 页 。
③ 《释录》2 辑 ,127 页 。
④ 《释录》2 辑 ,223 页 ,259 页 。
⑤ 《释录》2 辑 ,280 页 。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 25 ,671 页 。
⑦ 苏金花 《唐五代敦煌商品经济的主要货币形态》
: 《敦煌研究》
, 1999 年第 2 期 。

・126 ・
匹 ,帛 绵绫一匹 。西州回来后 ,要偿还邓上座“利头好立机两疋”。又僧法宝往于西州充使贷
法律戒德黄丝生绢一疋 ,其绢“利头立机壹疋 ,到日填还”,一些世俗者出贷给出使者的绢帛 ,利
息也为百分之百 ,有些高达百分之二百 ①。外出经商的利息 ,如前引何愿德到南山买卖 , 贷僧
长千褐布共四段 “比至南山到来之日
, ,还褐六段”,利率为百分之五十 。
这些临时借贷的利率一般为百分之五十 、
百分之百 , 还有高达百分之二百者 , 高低悬殊 。
其原因一是可能由于外出的路程有远近 ,决定归还期限有长短 ,利息率有轻重 。另外 ,因当时
局势不稳 , 旅途危险 , 出贷者要冒很大风险 , 若债务人不能平安回来 , 出贷物极有可能收不回
来 ,因而利息一般较普通利率高 ,僧人经营临时借贷 ,虽承担一定风险 ,但获利较高 。
定期借贷一般包括年利 、 半年利等类型 ②。P13565《 怀通兄弟贷绢契》③ , 乃是
季度利 、
典型的年利借贷 。甲子年三月一日 , 怀通兄弟等因有内欠少“疋帛”,于李法律处贷白生绢一
匹 “其绢贷后
, ,到秋还利麦粟四石”,比至来年二月末为期一年 。利息以粮食支付“麦粟四石”
至秋还纳 。按通常比价粟四石相当于绢一匹 ,即合年利百分之百 。但利息提前半年交纳 ,以利
作本再贷出去 ,实际得利达两倍 。P13004《徐富通欠绢契》④ 中 ,徐富通因招将觅职 ,向龙兴寺
上座深善借恩择绢七疋 ,已还了两匹半 “更残四疋半绢
, ,诸杂断当更限五年填还者”,亦是年利
贷。
“其绢壹疋断价贰拾贰硕”,这比通常的绢粟比价 ,绢一匹相当于粟二石多至四石多 ,相差
四至九倍 ,很可能这种折算已包括利息在内 。
以上年利借贷利息一般为百分之百 ,利息以粮食支付 ,甚至本金也可以折算成粮食归还 。
这可能是据债权人的需要及债务人的实际支付能力而定的 。
季度利 。即为期三个月的利息 。S14445《陈佛德贷褐契》⑤ 载 “己丑年十二月十二日
, ,陈
佛德于僧长千面上贷红褐二段 、
白褐一段 ,比至三月十五日 ,著还出褐三段 、
白褐一段”。此借
贷期为三个月 ,利率为百分之三十三 ,要求本利同时归还 。另 P13124 ⑥ 载 “甲午年八月十八
,
日 ,邓善子阙少疋物 ,于邓上座面上贷生绢两疋”“其绢限至十一月填还”
, ,此契以季度为限 ,未
注明利息 ,也未注明还绢数量 ,可能属无息借贷 ,邓善子可能与邓上座有某种宗法关系 。也可
能此利息按当地习惯计算 ,无需再标明 。
至于半年期利 ,其借贷特点与年利 、
季度利的借贷形式基本一样 。当然 , 借贷中还有其他
的利息类 ,不赘 。
不论是临时借贷 ,还是长期借贷 ,利息一般都较高 。利息的支付方式也是多样的 , 既能纳
以绢帛又可以代以粮食折算 。这些借贷活动都规定了“违限生利 , 牵掣家资 , 保人代偿的要
求。
”可见僧人一旦成为食利者 ,其剥削本性与世俗高利贷者并无二致 。
绢帛作为由出家人所保留的一种财产类型 ,其储量有很 。大量资料显示 ,僧人们的借贷业
普遍以放贷粮食进行营利 ,粮食借贷与绢帛借贷的形式基本相同 。S114754v《酉年 ( 817 年) 下
部落百姓曹茂晟便豆种贴》⑦:

① 唐耕耦 《唐五代时期的高利贷
: ———敦煌吐鲁番出土借贷文书初探》《敦煌学辑刊》
, 1986 年第 1 期 。
② 唐耕耦 : 前揭文 。本文所引利息率均参考唐文 。
③ 《释录》2 辑 ,128 页 。
④ 《释录》2 辑 ,122 页 。
⑤ 《释录》2 辑 ,118 页 。
⑥ 《释录》2 辑 ,109 页 。
⑦ 《释录》2 辑 ,83 页 。

・127 ・
11 酉年三月一日 ,下部落百姓曹茂晟为无种子 ,遂
21 于僧海清处便豆壹硕捌斗 ,其豆自限至秋八月
31 三十日已前送纳 。如违不纳 ,其豆请陪 ( 倍) ,一任掣夺家
41 资杂物 ,用充豆直 。如身东西 ,一仰保人代
51 还 。中间或有恩敕 ,不在免限 ( 后略)
这是关于僧人放贷粮食的文契 。僧海青是灵图寺专门管理佛帐物者 。但此契应属私人性质的
借贷 。因为其贷物未注明“佛帐”
字样 。可见 ,海清是双重身分的高利贷者 。曹茂晟因无种粮
向海清便豆种 ,还贷期限为“秋八月三十日已前”,未注明利息 ,可能是按当地通行习惯法计算 。
契据中也规定了违约处罚和保人代偿的要求“如违不纳 ,其豆请倍 ,一任掣夺家资杂物用充豆
直 。如身东西 ,一仰保人代还”。
随着借贷业的日益普遍化 ,贷粮契据开始趋向简便化 ,大多数贷粮契简化为只载录借贷时
间、 借贷人名 、 还贷时间及数量的“出便与人名目”或“出便与人抄录”。如 S14654 IV《丙午年
( 946 年) 金光明寺庆戒出便与人名目》①:
11 丙午年正月九日 ,金寺僧庆戒小有斛斗出便与 ( 人名目)
21 同日 ,李进通便八斗 ,秋壹硕贰斗 。
31 同日 ,吕粉堆便豆两石 ,秋叁石 。
41 十三日 ,孟 梨便豆两石 ,秋叁石 。见人福海
51 十四日 ,张清奴肆硕五斗 ,秋陆硕柒斗伍升 。见人僧囗囗 ( 后略)
文书后残 ,现存十八人 。其中借贷量最高者为四硕五斗 ,最少者为七斗 。从借贷者的人数 、

贷物种 类 及 借 贷 数 量 来 看 , 僧 庆 戒 是 一 资 产 丰 厚 , 食 利 为 主 的 高 利 贷 者 。另 外 S18443 、
P12932 、
北图 83 :1901 等都是有关僧人的出贷与人的名目历 。
上述粮食出便文书 ,期限一般为三个月 、
半年或半年以上 , 利息均为百分之五十 。不论何
时借贷 ,其本利均要求“至秋还纳”,不象贷绢契一般先纳利后还本 。贷粮契据的简化 ,说明借
贷粮食的营利活动已成为高利贷活动的主要方式 ,也揭示出僧人私有土地的发展是他们经营
粮食借贷的根本基础 。
上层僧侣或富裕僧人的高利贷活动 ,是他们聚敛财富 ,扩展私有经济的重要手段 。从高利
贷违约处罚的规定即可见 ,这些高利贷者根本不满足于只榨取债务人的剩余劳动 ,而且要夺取
劳动条件本身“掣夺家资杂物”,使小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 ,更有甚者 ,还把小生产者本身降
为奴婢而据为已有 ②。
僧人从事高利贷 ,促使了其私有财产的积累及社会地位的提高 。僧人长千本来穷困不堪 ,
靠借贷为生 , Дх11377《乙酉年 ( 925 年) 五月十二日莫高乡张保全贷生绢契》③ 中百姓张保全
因家中“欠少疋帛”,向人借贷 ,其保人为儿子长千“若也保全身东西不平善者 ,一仰口承男长千
面上取绢”,长千后来出家为僧 ,几年间便积累了不少资财 ,由以前的债务人摇身为放贷食利的
债权人 。S14445 乃是两份僧长千与人借贷的文契 。一份是陈佛德贷“红褐”“白褐”
, 契 , 另一
份是何愿德贷“出褐”“白褐”
, 契 。仅几年时间 ,僧长千就营造了一份可观的私产 ,可见僧人私

① 《释录》2 辑 ,223 页 。
② 唐耕耦 : 前揭文 。
③ 《释录》2 辑 ,136 页 。

・128 ・
有经济发展之迅速 。
高利贷为僧人扩大私有地产提供了机会 。P13214《唐天复七年 ( 907 年) 高加盈出租土地
充折欠债契》① 载 ,高加盈因欠僧愿济麦两硕 ,粟一硕 “填坏不 
, ( 办 ) ”,将“宋渠下界地伍亩 ,
与僧愿济贰年佃种”
则僧愿济以高利贷方式 ,攫取了借贷人五亩二年的耕种权 。
高利贷也为僧人提供典身性质的劳动力 。前引 P13150《癸卯年 ( 943 年) 吴庆顺典身契》②
中吴庆顺“为缘家中贫乏 ,债负广深 ,今将庆顺已身典在龙兴寺索僧政家 。见取麦壹拾硕 ,黄麻
壹硕陆斗 。准麦叁硕贰斗 ,又取粟玖硕 ,更无交加 。自取物后 , 人无雇价 , 物无利头 , 便任索驱
驰”。可见 ,高利贷不仅夺取劳动条件本身 ,而且把小生产者降为依附劳动力 。
( 二) 商业性质的手工业生产
传统的内律是禁酒的 。
“但使是酒 ,乃至草木作者 , 无酒色香味 , 若非酒而有酒色香味 , 并
不合饮 。若酒煮酒和合食饮一切堕 。若甜醋酒食 酒糟一切吉罗”③。南朝 , 梁武帝曾作《戒
酒肉文》,将酒列为僧人的生活禁忌之一 。即使是病僧也不得以“沽酒下药及以浸药为名食啖
鱼肉葱薤贵 ( 桂) 圆补益”④。但在实际生活中 , 敦煌诸寺每年都要消费大量酒类 。S11519 (2)
《辛亥年十二月七日后某寺直岁法胜所破油面等历》⑤:
“( 辛亥年十二月) 九日 ……酒壹角 ……贾法律东窟到来迎用”
“十四月 , 酒壹斗 ,
平法律拽椽到来迎用 ……又 ……酒半瓮 ,大岁日拜节及戒斋用 ……又 ……酒伍升 ,大
岁夜祭吴和尚用 。又酒肆瓮 ,诸和尚节料用 。又酒壹瓮 ,张法律贺官用”。
同号文书中又有 :
“又酒壹斗 ,马家庄上应将赛神用 。 ……酒半瓮 ,十五日东窟上燃灯及赛天王用 。
甘九日 ,请翟水官助行像用 。

从中可知 ,在迎贺政府官员 、
迎送及拜祭僧官 、
燃灯赛神及节日供料等方面 ,寺院僧侣地主挥霍
了大量麦酒和粟酒 。这些酒帐堂而皇之地记录在寺院的粮食入破历中 ,可见寺院消费酒在敦
煌是普遍和经常的 。中原内地 ,僧人一沾酒字 ,便会受到寺院 、
世俗社会等各方面的指责 。从
而得知 ,敦煌寺院僧人生活的特殊性 。
寺院日常消费的酒 ,除用现粮现购“沽酒”,还经常预付粮食作为酒本 ,然后由酒户提供酒 。
酒户 ,在唐代史籍中指交纳榷酒钱而得到特许经营及制造酒类的人户 。归义军时期 ,为寺院供
有关 ⑥。
酒的酒户并非寺户酒户 ,而与当时榷酒制度下的“酒户”
寺院以预付酒本的形式同酒户发放“安家酒本”⑦ ,这种“安家酒本”在酒户经济困难时有
某种贷款性的职能 。酒户由此以低于按廉价出售时盈利的水准为寺院“卧酒”,并随时按寺方
需求提供酒供 。领取了“安家酒本”
的酒户 ,由此而赋予了归义军使衙“官酒户”所赋有的一种
色彩 ,即 : 由于预付酒本而形成了一定时期对寺院的依赖 ,并使寺院得到低于时价水平的供酒 ,

① 《释录》2 辑 ,27 页 。
② 《释录》2 辑 ,51 页 。
③ 《四分律删繁补阕行事钞》卷中三 《大正藏》 , 卷 40 ,85 页 。
④ 《禅苑清规》卷 4《延寿堂主净头》。
⑤ 《释录》3 辑 ,178 页 。
⑥ 姜伯勤 《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
: ,306 —308 页 ,中华书局 1987 年版 。
⑦ 也有学者认为 “安家”, 当释为安姓酒户 。

・129 ・
从而对酒户形成某种超额的剥削 ①。寺院的供酒户中 , 有些僧人也从事造酒和卖酒的活动 。
S16452 (5)《辛丑年至壬午年付酒本麦粟历》② 载 “辛巳年十二月廿六日
, , 法律店酒本粟叁硕
伍斗”,又“壬午年十月廿二日 ,郭法律酒本麦壹硕贰斗 、 粟壹硕贰斗”。
这些供酒户从事造酒 , 往往本身就开有酒店 。从上引 法律 、
郭法律店预支寺院酒本来
看 ,他们经营的酒店 ,除用零售方式营利外 ,还要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向寺院供酒 ,而那些经济
势力雄厚 ,完全有自营能力的僧人的酒店则嬴利颇多 。前引僧龙藏曾自开一酒店 “自雇人
, ,并
出本 粟卅石造酒 。其年除 用外 ,得利 价七十亩 、
柴十车 、
麦一百卅石 。
”这份收入应该在
龙藏的私有经济中占重要比例 。经营酒店 ,从事酒类生产是高级僧侣私有经济发展的重要手
段。
此外 ,有的僧人还可能经营油梁 、碾 等具有工业作坊性质的产业 。
碾 和油梁是构成资产的重要成分 。唐后期五代 , 敦煌寺院普遍拥有这类设备 , 课 、

课是寺院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油梁和碾 是一种财富和特权的象征 。只有少数僧侣有能力
进行私营 。P13744《沙州僧龙藏牒》载僧龙藏在城南佛堂置有油梁 。龙藏所营油梁应和世俗
及寺院的经营方式一样 ,或交由家内依附人口自营 ,或出租于梁户收取租课 ③。碾 经营方式
完全是商业化的 ,即通过粮食加工 ,收取加工费用 ,赚取利润 。因资料所限 ,僧人经营碾  、

梁等产业详情暂付阙如 。
敦煌僧人私有经济的迅速发展 ,是唐代寺院僧人私有经济发展的具体反映 。唐代中后期
中原僧人蓄财者日增 ,财势逼人 ,如僧人道标 ,广“置田亩 ,岁收万斛”④; 圆观则“好治生 , 获园
”⑤; 而胡僧慧范“畜资千万”⑥“货殖流于江
田之利 ,时谓之‘空门猗顿’ , 、剑”。⑦ 封建政府虽加
以抑制 ,但已无法阻挡这股潮流 ,敦煌僧人普遍的地产经营 ,便是这股潮流发展的体现 。敦煌
僧人殖产之风盛烈也是当时地方政权予以扶持的结果 ,这一点与中原稍异 。归义军初期遭受
战争创伤生产凋敝 、人口凋零 ,劳动力极为缺乏 ,而当时沙州寺院僧尼有千人之众 ,若仍住寺居
止由社会供养 ,实是不堪负荷的重担 。为增加劳动力 , 恢复生产 , 发展经济 , 张义潮推行了将
“旁系亲属合为一户 ,僧俗混在一起” 制度 ,允许僧人与世俗百姓一样受田纳税 ⑧。僧
的“合户”
俗混籍共同受田 ,使僧人合法占有土地 ,从事寺私有经济活动 ,逐渐摆脱了“待耕而食 ,待织而
衣”的寄生生活 。这是敦煌地区寺院僧人事产之风大盛的原因所在 。

作者苏金花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系博士生 。北京 ,100102 。

① 姜伯勤 : 前揭书 ,308 —309 页 。


② 《释录》2 辑 ,243 页 。
③ 姜伯勤 : 前揭书 ,246 —268 页 。
④ 《宋高僧传》卷 15《道标传》。
⑤ 《宋高僧传》卷 20《圆观传》。
⑥ 《新唐书》卷 83《高宗三女・太平公主》。
⑦ 《旧唐书》卷 183《武承嗣传・附攸暨妻太平公主》。
⑧ 冷鹏飞 《唐末沙州归义军张氏时期有关百姓受田和赋税的几个问题》
: 《敦煌学辑刊》
, ,1984 年第 1 期 。

・130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