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2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1 年第 9 期

2000 年宋史研究概况

曲鸣丽

(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北京  100732)

  2000 年出版的宋史研究专著虽然不多 , 但涉及到政治 、


经济 、
文化等诸多领域 , 主要有王
善军的《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 河北教育出版社) ,李勇先的《宋代添差官制度研究》( 天地
出版社) ,陈峰的《武士的悲哀》(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史继刚的《宋代军用物资保障研究》( 西
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李晓的《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 中国青年出版社) , 郭声波的
《宋朝官方文化机构研究》( 天地出版社) ,诸葛忆兵的《宋代宰辅制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 ,崔海正的《宋代齐鲁词人概观》( 中国文联出版社) ,雷家宏的《奠基陈桥驿 : 赵匡胤的治国
谋略》( 华夏出版社) ,汤勤福的《朱熹的史学思想》( 齐鲁书社) ,徐洪兴的《旷世大儒 — ——二程》
( 河北人民出版社) 《、千秋兴亡・宋》( 长春出版社) 和石训 、
朱保书主编的《中国宋代文化》( 河南
人民出版社) ,李华瑞主编的《中国改革通史・两宋卷》( 河北教育出版社) ,吴松弟的《中国人口
史・ 辽宋金元卷》( 复旦大学出版社) ,高纪春的《 〈宋史・本纪〉考证》( 河北大学出版社) ,徐规的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点校 、
辑佚》( 中华书局) 。论文集有四川大学宋代文化研究中心编辑的
《宋代文化研究》( 巴蜀书社) 、 戴建国的《宋代法制初探》(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裴汝诚的《半粟
集》( 河北大学出版社) 。主要会议有 :8 月 2 —5 日在保定举行的国际宋史研讨会暨中国宋史
研究学会第九届年会 ,会议共收到论文 68 篇 ,分政治 、
经济 、
文化三组对宋代历史展开讨论 。9
月 13 —16 日在广东省韶关学院举办了余靖千年诞辰学术研讨会 。除论著外 ,本年度宋史研究
另有论文 200 余篇 ,以下试从五个方面作一简要介绍 ,不当之处 ,敬请指正 。

一、
政治史研究

宋代政治史研究比较活跃 ,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 。
11 政治 。邓小南《“正家之法”
与赵宋的“祖宗家法”
》《( 北京大学学报》第 4 期) 认为 ,赵宋
的“祖宗家法” 实际上是宋代帝王历代相承的正家治国的方略 ,作为帝王之家的“家法”,从精神
上制约着“国法” 的取向与施行 。乐文华 、
陈志强《宋神宗与“祖宗家法”》《
(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第 1 期) 详细地分析了宋神宗对“祖宗之法”的矛盾心态 ,指出神宗在其“锐意求治”和“祖宗家
法” 之间很难调和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熙丰变法的失败 。史继刚在《宋代军用物资保障研
究》 一书中 ,论述了宋代供军粮草保障 、军服和营舍保障 、 兵器制造与军械保障 、 马政与战马保
障等问题 。该书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考察指出 “ : 两宋时期所以长期推行一条消极防御的备边政
策 ,不能说与军队物资后勤保障不充分无关 。 ”禹明先《宋代播州杨氏军制考》《( 贵州文史丛刊》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000 年宋史研究概况 3

第 3 期) 就宋代播州杨氏军制进行了探讨 。赵忠祥《试论宋代的吏强官弱》《 ( 西北师大学报》 第


2 期 认为 ,吏强官弱是宋代社会政治的一大特征 , 它与集权专制及官僚政治分不开 。张邦炜
)
就北宋亡国问题进行了探讨 ,他在《北宋亡国与权力膨胀》《 ( 天府新论》
第 1 期) 中认为 ,北宋亡
国的根源在于北宋开国初期所建立的一整套权力制约体系全面崩溃 ,宋徽宗手中的皇权被外
朝和内朝恣意滥用 。他在《论北宋晚期的士风》《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第 2 期) 中指出 ,作为北
宋时期的执政阶层 ———士大夫已经堕落 ,这也是促成北宋王朝覆灭的因素之一 。张金岭也就
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 晚宋士大夫无耻考论》《中华文化论坛》
, 第 4 期) 。曲家源就宋代清议
之风展开议论 ,他认为造成宋代清议风气的原因是 : 重用文臣 ,大力加强监察部门的设置及职
权 ,造成有宋一代台谏官名高望重 《 ( 论宋代官场清议》《社会科学战线》
, 第 3 期) 。邱书林《宋
代官员外贸走私腐败探析》《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第 4 期) 对宋代各级官员在国内商业和对外
贸易中出现的走私舞弊 ,牟取丰厚利润的现象进行了分析 。“崇文抑武”现象是宋代历史上一
个极为复杂的问题 ,陈峰《武士的悲哀》 一书 ,从开国气象 、
太宗嬗变 、
真庙风云 、
仁庙岁月 、
振武
与衰亡五个部分 ,论述了尚武精神的沦落及教训 。陈峰还在《试论宋初武将精神面貌的转变》

( 河北大学学报》第 5 期) 中指出 ,北宋初期统治集团实行的一系列压制措施 ,使武将队伍逐渐
被挤压成循规蹈矩 、 无能怯懦的群体 。陈峰 、
张明《从名将狄青的遭遇看北宋中叶武将的境况》
(《中州学刊》
第 4 期 通过北宋名将狄青的种种遭遇 ,窥见北宋中叶武将的社会地位急速跌落
)
的境况 ,剖析了北宋统治集团所奉行的“重文轻武”政策 。顾宏义 、 孙建民《宋初大将自晦现象
初探》《( 军事历史研究》第 1 期) 对宋初大将中普遍存在的不勤政务 ,甘于平庸的自晦现象作了
分析 。
21 制度 。宋代政治制度史仍然是研究的热点。刁忠民继续台谏制度的研究 , 他在《关于
北宋前期谏官制度的几个问题》《 ( 中国史研究》第 4 期) 中 ,从宋初的谏院机构及其办事处所 ,
推断出北宋前期谏院实为正官二人 、 吏员二人的基本组织形式 ,而谏官应有两省谏官与谏院谏
官之别 。他在《试析熙丰之际御史台的畸形状态》《 ( 历史研究》
第 4 期) 中认为 ,宋神宗熙宁 、 元
丰时期 ,最高监察机构 ——
—御史台呈现出一种畸形状态 。他在分析其原因后指出 ,王安石等人
为实施变法而控制御史台 ,破坏了监察制度 ,开了权臣操纵御史的先例 。莫志静《宋代监察制
度弊端管见》《( 青海社会科学》
第 5 期) 从机构设置 、监察官员的职权 、 监察官员的选任三方面
考察了宋代监察制度的弊端 。冯锦《北宋司法监察制度述论》《 ( 湖北大学学报》 第 4 期) 认为 ,
北宋司法监察制度的设置虽含有不少合理之处 , 但就整个体系而言又存有不足 。成骥《浅述
宋朝秘书省的职官地位和俸禄》《( 开封大学学报》 第 2 期) 指出 ,宋代掌管图书经籍的秘书省未
取得与图书事业同步的发展 ,其官员的职官地位和俸禄跌入了历史最低谷 。杨果《唐宋时期诏
令文书的主要类型》《
( 文史杂志》第 2 期) 指出 ,唐宋时期君主诏令书的分类主要归为两大类 :
11 君主诏令 ;21 受君主之命撰述的其他文字 。前一类重于后一类 。邢琳《宋代知县 、 县令的任
期》《( 中州古今》 第 3 期) 论述了知县 、
县令的定期移任制和县级官员的考课制 。王棣《从乡司
地位变化看宋代乡村管理体制的转变》《( 中国史研究》
第 1 期) 从乡司地位的变化 ,分析了其内
在的原因 ,指出乡司的出现适应了两税法之后赋税征收体制和乡村管理体制的需要 。宋代添
差官制度是中国官制史上一个特殊历史现象 ,李勇先《宋代添差官制度研究》一书研究了宋代
添差官制度 ,指出“添差”
产生于北宋 ,并逐渐形成了添差官冗滥之弊 。添差官人数之多 、
持续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4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1 年第 9 期

时间之长 ,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论文还有杨木华的《试论两宋政府对添差官的


管理》《( 四川三峡学院学报》第 4 期) 。郭东旭《论北宋“盗贼”重法》《 ( 河北大学学报》 第 5 期)
指出 ,北宋统治者制订了“盗贼” 重法 ,以特别法的形式进行重法统治 。傅礼白《北宋审刑院与
宰相的司法权》《 ( 山东大学学报》第 2 期 ) 认为 , 宰相兼理司法的历史链条在北宋时期并未中
断 ,审刑院分割相权说不过是一种误解 。肖建新《宋朝审计机构的演变》《 ( 中国史研究》第 2
期) 阐释了宋朝审计机构及其事权的演变 ,同时兼及审计的体制 、 变因 、特色等 。宋炯《两宋居
养制度的发展 : 宋代官办慈善事业初探》《 ( 中国史研究》 第 4 期) 主要从经济角度论述宋代官办
慈善事业的发展与变化 ,以及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指出中国古代官方慈善事业始于宋代 。杜
本礼就北宋开封的慈善收容机构进行了探讨 《 ( 北宋开封的慈善收容机构》《中州古今》
, 第3
期) 。周銮书《宋代养兵政策剖析》《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第 3 期) 指出 ,宋朝养兵之费约占财政
收入 70 %到 80 % ,反映了宋代社会生产的发展是宋朝养兵政策的物质基础 。徐东升《宋代兵
工企业试探》《 (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第 1 期) 从企业史的角度对宋代兵器生产的发展变化 、 经
营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考察 。方宝璋《略论宋代财经监督机制》《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第 2 期) 认
为 ,宋代财经监督机制的主要特征是 : 一方面高度集权中央 ,另一方面多重监督 ,互相制约 。御
史台作为监察机构 ,始终兼有财经监督职能 。曾广庆《宋代官印制度略论》《 ( 中原文物》第 5
期) 对宋代设置的专门的铸印机构 — ——少府监和文思院 ,以及牌印和知印等制度进行了论述 。
31 改革 。探讨历史事件的深层内涵 ,是本年度宋代政治史研究颇具特色的一点 。黄纯艳
就北宋茶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在《论北宋林特茶法改革》《( 上海师大学报》第 1 期) 中认为 ,把
林特茶法改革置于北宋茶法演变的进程中 , 才能透彻地说明林特茶法产生的原因 、 特征和影
响 ,从而看出林特茶法改革是不彻底的 。他在《论北宋中期的茶法变动》《( 思想战线》 第 2 期)
中指出 ,北宋中期的茶法变动主要是针对东南茶而言的 ,茶法从性质上说有榷货务山场制 、 贴
射法和嘉 通商法三种 。他的《论宋代福建茶法》《(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第 1 期) 对宋代福建
茶法作了系统探讨 ,并将其与整个东南茶法作对比研究 ,从而揭示福建茶法的特点和原因 。对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历来议论纷纭 ,杨恒智《熙宁变法失败原因新探》《 ( 湖北大学学报》 第4
期) 从改革是治标还是治本 、
节支还是增支 、
缓和矛盾还是激化矛盾 、改革是否需要一个和平的
外部环境等四个方面重新探讨了这场变法失败的原因 。黄绍强则剖析了王安石在变法中用人
不当的原因 《 ( 论王安石变法用人不当的原因》《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第 3 期) 。王瑞平就
北宋中期的社会改革所带给人们的思考展开议论 《 ( 试论北宋中期的社会改革及其历史启示》,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第3期 。
)
41 科举 。朱效梅 、
郑国民《宋代科举考试与独尊儒术封建文化的关系》《 ( 社会科学辑刊》
第 4 期) 认为 ,宋初统治者所采取的抑武扬文的政策 ,其核心便是重文教科举 ,尊封建儒术 。陈
季君《宋明时期科举制度的演变》《 ( 贵州文史丛刊》 第 5 期) 就科举制度在宋明时期由盛转衰的
状况和原因进行探讨 ,认为宋代科举制度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严密的体系 。文定旭《宋代武举
弊端浅析》《( 贵州文史丛刊》第 5 期) 从武举在宋代形成制度 ,但却未选拔出一位名将的特殊现
象进行分析 ,指出宋代武举弊端的严重性 。
51 边疆与民族政策 。程苹《论宋代治理湖南瑶族的政策》《 (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第 2 期 )
认为 ,宋朝治理湖南瑶族的政策呈阶段性变化 ,可分为宋初的维持现状 、
北宋中后期的积极开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000 年宋史研究概况 5

拓、 南宋的加紧控制三个时期 。文章以此为纲 ,从政治 、 军事和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其政策进行


论述 。郭声波《试论宋朝的羁縻州管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 第 1 辑) 比较了唐宋两朝对羁縻
州管理的同异 ,认为宋朝对羁縻州的管理总体上趋向于灵活和宽松 ,其原因与宋朝一贯的文治
政策有关 。郭声波还考证了唐宋时期雅州边外羁縻州部族的状况 《 ( 唐宋雅州边外羁縻州部族
探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 第 4 辑) 。方铁《论宋朝以大理国为外藩的原因及其“守内虚外”政
策》《(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第 6 期) 认为 ,否认宋朝对大理国的歧视与疏远 ,以及宋朝与大理关
系在较长时间内的松弛 ,是不合历史事实的 。刘建丽《北宋御边政策的调整》《 ( 甘肃社会科学》
第 3 期) 认为 ,北宋政府的御边政策有一定的阶段性 ,北宋初期重北边轻西鄙 ,中期防御重心从
北边移到西北 ,自熙宁变法后 ,又以攻为守兼制西夏 。王晓波《宋太宗雍熙北伐失败后的对辽
策略》《
( 四川大学学报》第 4 期) 认为 ,北宋雍熙北伐失败以后 ,宋太宗改变了对辽策略 ,即从战
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林荣贵《北宋与辽的边疆经略》《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 1 期) 从北宋的
西北至西南边防 ,辽朝的东北 、 北部和西北边防 ,北宋与辽的海疆经营三方面论述了北宋与辽
的边疆经略 。方良就宋真宗时期对辽国的政策进行了研究 《 ( 宋真宗和辽国策平议》《苏州铁
,
道师范学院学报》 第 1 期) 。

二、
经济史研究

宋代经济史研究本年度仍然比较冷清 ,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
11 社会经济 。李伯重《“选精”“ 、集粹” 与“宋代江南农业革命”: 对传统经济史研究方法的
检讨》《
( 中国社会科学》 第 1 期) 否定了“宋代经济革命说” 的观点 。薛志清《论宋代僧尼的经商
活动》《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第 3 期) 对宋代僧尼的经商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 。叶坦《宋代浙东
实学经济思想研究》《 ( 中国经济史研究》 第 4 期) 通过叶适经济思想的个案考察 ,阐释了浙东实
学经济思想的反传统倾向与务实重用特征 ,以及在社会形态演进中的历史作用 。葛庆华《宋元
时期舟山群岛经济文化的发展》《 ( 中州学刊》
第 2 期) 指出 ,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地方官员的努力
是形成宋元时期舟山群岛繁盛局面的重要因素 。陈明光 、 毛蕾《唐宋以来的牙人与田宅典当买
卖》《
( 中国史研究》
第 4 期) 阐述了唐宋以来牙人从事田宅买卖中介的行业习俗以及由此反映
出的社会经济关系 。
21 农业 。姜锡东就宋代粮商问题展开探讨 ,他在《宋代粮商的粮食投机》《
( 史学月刊》第2
期 中认为 ,宋代粮商的投机行为 ,主要见于三方面 ,即向官府贩粜军需粮草过程中 ,利用各种
)
非法手段 ,诈取官府钱物 ; 在城市粮食贸易中投机取巧 ,从城市居民和城郊农民身上攫取暴利 ;
乡村中的地主家庭 ,趁粮食短缺之机 ,残酷地压榨农民 。他还著有《中国宋代粮商的成分 、 内部
分工与经济状况》《( 中国经济史研究》 第 3 期) 。葛金芳 、
顾蓉《宋代江南地区的粮食亩产及其
估算方法辨析》《
( 湖北大学学报》第 3 期) 指出 ,按每亩地租翻倍计算来估测宋代亩产之法 ,往
往低估了当时农业生产所达到的水平 。作者在分析其原因后 ,重估了宋代江南地区每亩单产
和农业生产所达到的水平 。柴静《两宋时期两淮地区农业经济初探》《 ( 安徽史学》
第 1 期) 把两
宋时期两淮地区农业生产状况分北宋时期粮食生产的大发展 、 南宋时期的屯垦 、经济作物状况
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6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1 年第 9 期

31 商业与贸易 。李晓在《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一书中 ,以市场调节和政府干


预的相互作用为主线 ,较为系统地探讨了宋代工商业经济的运行机制及其基本特征 。李晓还
研究了民间资本流向的问题 《 ( 论宋代民间资本的流向》《文史哲》 , 第 5 期) 。柴静《宋代两淮地
区商业论略》《(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第 1 期) 认为 ,宋代两淮地区商业呈发展趋势 ,且具有两个
明显的特点 :11 北宋时与漕运和茶 、盐的销售紧密相关 ;21 南宋时与互市及战略物资的运输联
系密切 。周建明《论北宋漕运》《 (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第 2 期) 对日本学者青山定雄以转般法
变化的情况把北宋漕运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的观点提出质疑 。作者把北宋漕运划分为四个
时期 ,以勾画出北宋漕运发展的基本趋势 。周建明还研究了北宋时期的漕运法规 《 ( 北宋漕运
法规》《学术论坛》
, 第 1 期) 。黄纯艳《论宋代贸易港的布局与管理》《 ( 中州学刊》 第 6 期) 认为 ,
宋代贸易港呈现出广南 、 福建 、两浙三个自成体系的区域 。宋政府根据形势需要建立了较为完
备的管理制度 。陈文平《宋代对日陶瓷贸易试探》《 ( 上海大学学报》
第 1 期) 就宋代陶瓷外销日
本以及促进这种陶瓷贸易的原因作了探讨 。王嘉发表了《两宋海外贸易发展的社会基础》《 ( 东
疆学刊》 第 4 期) 。
41 货币 。张文《宋代通货膨胀问题辨析 : 兼论宋代纸币的性质》《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第1
期 认为 ,宋代纸币是一种混合货币 。由纸币 、
) 金属货币和有价证券共同构成的宋代货币体系 ,
其相互关系的复杂及其不确定性 ,导致了宋代通货膨胀的复杂和持久 ,也造成了对这一问题看
法上的诸种分歧 。谢元鲁《北宋前期四川铁钱币值与流通地区的变化》《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第 3 期) 指出 ,宋初由于四川地区的铁钱与铜钱的比值不断下降 ,对四川的货币经济产生严重
影响 ,宋廷采用增铸铁钱和允许铜钱入川的办法 ,提高铁钱的价值 ,从而使铁钱与铜钱的比值
基本稳定 。王文成 、 陆敏珍对唐宋之际白银使用的发展和宋代伪造纸币问题进行了阐述 《 ( 唐
宋之际白银使用的发展》《云南社会科学》
, 第 2 期 《关于宋代伪造纸币的问题》
; 《浙江学院学
,
报》第 4 期) 。
51 茶叶与矿产 。孙洪升《试论唐宋时期的茶叶生产形态》《 (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第 1 期 )
对唐宋时期主要从事茶叶生产的茶园户以及他们的经营方式进行了考察 。刘春燕《对北宋东
南茶叶产量的重新推测》《
(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 3 期 ) 通过对北宋“买茶额”、
“岁课”、
“食
茶”
的含义以及它们与“租茶”,与“折苗茶”、
“折税茶”、
“市茶”之间的关系 ,重新推测了北宋东
南茶叶产量 。王菱菱《宋政府的矿产品收买措施及其效果》《( 中国史研究》
第 2 期) 考察了宋政
府收买矿产品的方式及效果 、收买资金的来源及数额变化和北宋与南宋时期的不同特点 。

三、
文化史研究

宋代文化丰厚的底蕴在本年度得到了体现 ,一些研究成果先后问世 。
11 文化 。石训 、
朱保书主编的《中国宋代文化》一书分四篇十八章 , 考古篇设文物 、 瓷业 、
建筑 、
城址与陵墓四章 ,评说篇设科技 、教育 、
文化 、
绘画 、 书法 、
史学 ( 上 、
下) 、包公和包公的艺
术形象共八章 ,互补篇设民族文化的融合 、 中外文化交流两章 ,深沉篇设儒学 ( 上 、 下) 、佛道哲
学、象数学三章 。姚兆余《宋代文化的传播及其影响》《 ( 甘肃社会科学》 第 4 期) 认为 ,宋代文化
对外传播有四条途径 : 使节往来 、
僧侣活动 、
商贸活动和移民 。该文还论述了宋代文化对世界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000 年宋史研究概况 7

文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都 就宋代宗室文化的特征 、 成就及其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 ( 略


论宋代宗室的宗法文化特征》《南通师范学院学报》
, 第 1 期 《宋代宗室的文化成就及其影响》
; ,
《中国典籍与文化》 第 2 期) 。郭声波《宋朝官方文化机构研究》 一书 ,将宋代官方文化机构的名
称、建制 、
沿革 、
运作机制 ,分门类 、 分时代逐一进行清理 、 考述 。郭声波还在《宋代泸属羁縻州
部族及其社会文化再探》《 ( 四川大学学报》第 3 期) 中对宋代泸州所领羁縻州的州数 、 州名 、獠
人群落分布 ,以及獠人 、
乌蛮 、 羿子等族的社会 、 经济 、 文化面貌进行了探讨 。宋代发达的经济
促进了出版业的繁荣 ,郭孟良《论宋代的出版管理》《 ( 中州学刊》 第 6 期) 认为 ,宋代印刷出版业
的兴盛引起了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从而促进了初具规模的出版传播管理控制体系的形成 。郎
国华《宋代的新闻控制现象浅析》《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第 2 期) 认为 ,宋代新闻控制体现在未
经批准的臣僚章疏 、军事情报和战况 、 朝廷机密 、
灾异 、 小报等方面 。汝企和《北宋中后期官府
校勘述论》《
( 中国史研究》 第 1 期) 对北宋仁宗后期纷繁的朝廷校勘状况进行了爬梳 ,并对史籍
中不少相舛的记载进行考证 。提出校勘记独立成书是在北宋 。韩国文化上至典章制度 ,下至
日常物品 ,都深深地打上了中国的烙印 。同时 ,韩国文化也反馈于中国 。刘强就宋代与高丽的
文化交流进行研究 《( 宋时高丽物品输入中国杂考》《东南大学学报》
, 第 3 期 ) 《宋时高丽扇
; 、
纸、 墨输入中国考》《中国典籍与文化》
, 第 2 期 。周宝珠《北宋西夏间贡赐交往中的开封与兴
)
庆 银川 》《史学月刊》
( ) ( 第 1 期 认为 ,在北宋与西夏官方的贡赐交往中 ,开封与兴庆之间的影
)
响是相互的 ,而开封对兴庆的影响是主要的 。
21 思想史与宗教 。葛兆光《洛阳与汴梁 : 文化重心与政治重心的分离 — —
—关于 11 世纪 80
年代理学历史与思想的考察》《 ( 历史研究》
第 5 期) 就理学兴起的背景进行了阐述 ,认为由于在
位官僚与赋闲官僚的趋向不同 ,现实策略与文化理想的矛盾 ,使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政统”
与“道统”“ 、师” 与“吏”、政治重心与文化重心的对立 。湖南学派是南宋时期活跃在湖南地区的
重要理学派别 ,王立新《兴衰已逝 ,遗韵长存 : 湖湘学派及其历史分期》《 (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
报》第 3 期) 认为 ,湖南学派在南宋表现为五个明显的发展阶段 ,每一阶段又具有明显的不同特
点 。性本论是其理论基础 “春秋大义”
, 是其坚守的一贯原则 ,经世致用是其一贯的学风 。相关
文章还有肖晓阳的《湖南学派与楚文化传统的冲突》《 (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第 5 期 ) 。粟品孝
《理学与非理学之间 : 朱熹对苏轼学术的批评和吸收》《 ( 社会科学研究》
第 1 期) 认为 ,朱熹对苏
轼学术的态度是扼制 ,专树理学一统 。但朱熹又能认识到苏学的某些内容符合理学发展 。杨
翰卿《略论宋代儒学及其与现代东亚文明的关系》《 ( 开封大学学报》第 2 期) 认为 ,宋代儒学批
判和融摄了佛道哲学 ,其对现代东亚文明的影响是 ,优秀成份和合理精神是现代东亚文明发展
的积极因素 “
; 重义轻利”
的价值取向 ,偏执“理”、
“欲”对立的理欲观等则产生了消极影响 。刘
固盛《论宋元老学中的儒道合流思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 1 期) 认为 ,以儒释老是宋元时
(
期老学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 ,从王安石将老子的自然之道与儒家的经世之学结合起来 ,到杜道
坚把《老子》 解释为一套“皇道帝德” 之术 ,可以得出一条较鲜明的思想线索 。漆侠《释“天地不
仁 ,以万物为刍狗 ;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义》《( 河北大学学报》第 5 期) 通过分析考释老子
《道德经》 中“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句 ,认为王安石 、 王 父子的
解释最符合老子原意 , 纠正了此前一些错误解释 。耿纪平《略论宋代庄学的“儒学化”倾向》

( 中州学刊》第 6 期) 就两宋时期颇具特色的庄子学研究中的主要思想倾向作了初步探索 。石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8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1 年第 9 期

涛《宋代对道教的管理》《 ( 山西大学学报》
第 1 期) 从管理范围 、
管理机构 、 运作方式三个方面对
宋代道教展开论述 。相关方面的研究有 : 唐代剑《论真武神在宋代的塑造与流传》《 ( 中国文化
研究》春之卷第 3 期) 、
林正秋《南宋杭州的中日佛教文化交流》《 (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第 2 期) 。
31 史学 。杜华《简论宋代史学的特点》《 (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 第 3 期) 认为 ,在中国古代史
学发展中 , 宋代史学无论是在对当代史的记述和编修中 , 还是在史书体裁 、 史学领域 、 史料考
证、 治史原则与经史关系等方面 , 都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朱熹是宋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
一 ,汤勤福《朱熹的史学思想》 一书 ,叙述了朱熹史学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朱熹的历史哲学 、 治
史态度 、治史方法 、史著编篡思想 、
史学批评思想 ,以及朱熹史学思想在宋代史学上的地位 。郝
润华《宋代史学意识与“诗史” 观念的产生》《(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第 2 期) 阐述了宋代史学意识
及“诗史” 观念 。李小树《宋代商业性讲史的兴起与通俗史学的发展》《 ( 史学月刊》第 1 期 ) 指
出 ,宋代商业性讲史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精神是积极的 。郑杰文《 〈战国策〉在北宋时期的整理和
流传》《( 山东大学学报》 第 1 期) 首先将曾 对《战国策》整理的情况及时间进行了研究 ,然后又
讨论了孙朴等人校勘《战国策》 的情况 。
41 宗族与家庭 。王善军的《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 是一部系统 、
深入地研究宋代宗族
的专著 。该书指出 “敬宗收族”
, 宗族制度的确立 ,是由于宋代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变革决定
的 ,这种新式宗族制度 ,对宋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臧健《对宋元家族制度 、 家法与女性的
考察》《( 山西师大学报》 第 2 期) 认为 ,宋代家族组织的重建及宋元以后族长 、 族产 、
族规 、
祠堂
等家族形态的完善与普及 , 是女性地位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 。王善军《宋代家庭结构初探》

( 社会科学战线》 第 3 期) 对宋代小 、 中、 大三种类型的家庭在社会中所占比例及其基本情况进
行了分析 。程民生《宋代家庭人口数量初探》《 ( 浙江学刊》
第 2 期) 探讨了宋代每个家庭单元即
每户人家的实际人口 。作者认为 ,宋代社会平均家庭人口约 7 人 ,其中 ,北方户均人口约 9 人 ,
南方户均人口约 6 人 。
51 民俗与妇女 。陈华文《论宋代城市的民俗及对后世的影响》《 ( 浙江师大学报》第 5 期 )
探讨了宋代城市民俗及其特点 ,尤其突出了妇女缠足 、
居民火葬 、 结婚喝交杯酒 、相亲等民俗对
后世的影响 。杜桂荣《宋代女子离婚 、
再嫁与社会地位》《( 湖北大学学报》
第 3 期) 认为 ,宋代社
会女子再嫁往往与其私有权缺失相关 ,无论是贞还是淫 ,都体现了父权意识形态的要求 。余贵
林《宋代买卖妇女现象初探》《 ( 中国史研究》 第 3 期) 认为 ,宋代买卖妇女现象的大量存在 ,其在
法律上的表现并不完全是禁止买卖妇女 。宋代妇女买卖有以下特点 :11 与男子相比妇女更多
地成为买卖对象 ;21 妇女本身并不是契约当事人 ;31 契约关系下的悲惨生活 。薛瑞生《两宋提
倡妇女改嫁说》《
( 文史知识》 第 7 期) 以宋代妇女改嫁为例 ,对时人有关封建礼教在宋代对妇女
禁锢最严 、 受害最深之说进行了剖析 。
61 文学与艺术 。崔海正《宋代齐鲁词人概观》 一书 ,从一个侧面探索了宋代齐鲁词人与中
华民族大文化的关系 。全书共分七章 ,首先综述了两宋社会的人文景观 ,对齐鲁词人的概况略
加勾勒 。然后分北宋 、 两宋之交 、南宋三个阶段 ,对有关齐鲁词人的史籍 、 他们的词作等作了考
述 。最后就齐鲁词人对宋代词学的贡献 、 词坛交游 、 乡恋情结等加以探讨 。张思齐《从北宋看
中西诗画关系学说之异同》《 ( 中州学刊》
第 6 期) 就北宋欧阳修 、苏轼 、
邵雍等人对诗画关系的
见解与西方的诗画关系学说的表现进行了比较研究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000 年宋史研究概况 9

四、
文物与史料研究

11 文物 。宋代官窑研究是当前古陶瓷研究中的热点之一 , 任艳《关于宋官窑研究的几个
问题》《
( 中原文物》 第 2 期 ) 回顾了宋代官窑中部分窑场的发现经过 , 对宋代官窑所包含的窑
场、
官窑制度 、 官窑瓷器的理论研究等问题进行了评价 ,指出了宋代官窑研究中尚存在的一些
问题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阳谷县张大庙遗址的发掘》《 ( 考古》 第 5 期) 报道 ,张大庙
遗址发现的窑炉结构和河南严和店的瓷窑结构相似 ,其时代应为北宋时期 。从中得知 ,北宋时
该地区手工业作坊已成为生产能力较强的专业化作坊 。史红卫《深圳发现宋代窖藏铜钱及其
用途》《( 文物天地》
第 2 期) 对深圳这个历史上的荒芜之地却蕴藏着丰富的铜钱窖藏作了考证 。
田淑华《承德地区出土的宋 、 辽、
金、元时期官印浅探》《
( 北方文物》 第 3 期) 就承德地区近年出
土和征集的宋 、 辽、
金、元时期的部分官印加以介绍 ,并进行探考 。曲冠杰《我国城市考古的重
大收获 : 扬州“宋大城”东门考古记》《
( 光明日报》5 月 28 日 ) 报道 :2000 年 3 月 , 考古工作者在
1989 年钻探出的扬州唐宋城东城墙和明代新城东城墙之间发现了宋代的瓮城遗址 。该遗址
北侧还挖出宋代古井一口 。刘明科《宝鸡市长岭机器厂宋墓时代质疑》《 ( 文博》 第 1 期) 认为 ,
宝鸡市长岭机器厂宋墓对研究宋金历史至关重要 。该文与《宝鸡市长岭机器厂宋墓清理简报》
( 见《文博》 1998 年第 6 期) 的作者就其时代及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其他发现主要有 《都江堰 :
发现西南地区最大宋代窑址》《 ( 中国文物报》6 月 14 日 ) 《
、古城扬州发现我国首例双瓮城》

( 光明日报》 4 月 24 日) 等 。
21 史料 。王智勇《 〈宋大诏令集〉 的价值及整理》《 ( 四川大学学报》 第 4 期) 通过《宋大诏令
集》
对《宋史》《 、宋会要》《
、长编》 等史籍的误载 、 漏书的补正 ,阐述了《宋大诏令集》的史料价值
及文献价值 ,并对《宋大诏令集》 的进一步整理提出了初步设想 。滕新才《 〈天城石壁记〉
的文献
价值》《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第 3 期) 认为 《天城石壁记》
, 是研究宋元万州之战最详细 、最可靠
的原始材料 ,有些记载可以补《宋史》《 、元史》之缺 ,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孔学《〈庆元条法事
类〉研究》《( 史学月刊》第 2 期) 认为 《庆元条法事类》
, 的编纂 ,客观上适应了当时要克服条法繁
多难检弊端的需要 。该文还就《庆元条法事类》 与《宋刑统》的关系及《庆元条法事类》 的缺陷进
行了探讨 。胡有源《宋代大足石刻的魅力》《
( 文史杂志》第 2 期) 认为 ,宋代石窟在风格上与前
代相比有很大的变化 ,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清丽俊逸 。

五、
人物研究

范学辉《高平之战与赵匡胤的崛起》《 ( 山东大学学报》第 4 期) 认为 ,赵匡胤得以迅速崛起


与其在高平之战前后的一系列活动有关 。该文还对赵匡胤出任殿前都虞候的时间 、 义社十兄
弟等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马明达《武术史上的宋太祖》《 ( 文史知识》 第 7 期) 结合明清武
术著作对宋太祖拳 、 棍之法进行考证 ,指出了宋太祖权谋之外的另一面 。张丽娟《北宋学者王
洙及其著作》《( 文献》
第 3 期) 通过对一些史料的整理 ,勾勒出王洙的生平 、 著述情况及其学术
贡献 。沈瑞英 、章志远就包拯与台谏制 、 包拯的惩贪思想等问题展开论述 《 ( 略论北宋台谏与包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0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1 年第 9 期

拯》《河南大学学报》
, 第 2 期 ) 《略论包拯的惩贪思想与实践》
; 《社会科学》
, 第 5 期 ) 。莫家仁
《侬智高 : 沸沸扬扬的千年议题》《 ( 广西民族研究》 第 2 期) 针对当前学界对侬智高的种种观点 ,
提出应以民族平等的思想对待少数民族的历史 ,以维护民族团结 。张尧军《韩琦三次“还乡” 判
相州及其与当时的政治权力关系》《 ( 中州学刊》
第 2 期) 通过对韩琦三次判相州经过的考察 ,追
索了他后半生政治生涯的心路变迁 ,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还乡”事件背后所隐含的复杂的政
治权力关系 。郭文佳 、 彭学宝对韩琦在御夏战争中的作用和在庆历新政及王安石变法中的表
现展开探讨 《 ( 论韩琦在御夏战争中的贡献》《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 第 2 期 《从庆历新政和王安
;
石变法看韩琦》《殷都学刊》, 第 3 期) 。陈丽《王安石与司马光人才观之比较》《 ( 黑龙江社会科
学》 第 2 期) 认为 ,高度重视人才是二人政治思想的一大特点 。王安石注重人才成长的条件 ,而
司马光则强调加强人才的自身修养 。王荣科《王安石提出“三不足”之说质疑》《 ( 复旦学报》第
1 期) 认为 ,作为地主阶级政治家的王安石 , 不可能提出根本否定北宋传统政治文化的“三不
足” 之说 。杨世利《试论王安石的内圣外王之道》《 ( 中州学刊》
第 4 期) 认为 ,王安石变法既强调
变风俗 ,以儒家经术培养 、选拔人才 ,又强调立法度 ,治国平天下 ,走的是内圣外王之路 ,从而也
预示了变法的最终失败 。漆侠《王  : 一个早慧的才华四溢的思想家》《 ( 中国史研究》 第 4 期)
认为 ,王 的主要活动是献身于学术事业 ,同时他还致力于佛道思想的探索 ,他在哲学等方面
都有不少新的创见 。刘鹏 、刘志荣《关于年号和宋徽宗五改年号之由来》《 ( 贵州文史丛刊》 第5
期) 对宋徽宗五改年号的起因进行了考证 。
周桂峰《李清照研究回顾与展望》《 (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第 3 期) 以文化学的视野 ,在时代
与个性的交叉点上 ,对李清照研究进行了全面总结 。马瑞芳《李清照再嫁之谜》《 ( 文史知识》 第
7 期) 对李清照再嫁这一百年话题展开议论 , 指出摘掉“为才女争贞节” 的有色眼镜 , 李清照再
嫁一事就不难辨明 。徐新照《论陈规的防御技术思想及其运用》《 ( 安徽史学》
第 1 期) 对陈规任
德安 、
顺昌知府 ,力主抗金的军事防御思想作了探讨 ,并对其提出的完整的防御技术体系进行
了肯定 。龚延明就岳飞与二次“班师诏” 及军事思想进行研究 《( 岳飞与二次“班师诏” 》《光明
,
日报》8 月 25 日 《评岳飞的军事思想》
; 《浙江大学学报》
, 第 3 期) 。江华《论岳飞 、文天祥的人生
悲剧》《( 社会科学辑刊》 第 2 期) 认为 ,造成岳飞和文天祥人生悲剧的主要原因是宋代理学的绝
对化和皇权与国家利益的断裂 。有学者认为杭州岳庙内的《与赵忠简书》 碑的笔迹不像苏东坡
体 ,因其与上海图书馆藏《风墅帖》续帖卷 4 的岳飞字迹不同 , 丁亚政《岳飞〈与赵忠简书〉考》

( 浙江学刊》 第 2 期) 对《与赵忠简书》 碑作了考证 。方如金《试评宋孝宗的统治》《 ( 浙江师大学
报》 第 6 期 对宋孝宗进行了全面评介 , 肯定了宋孝宗统治前期和中期的政绩 , 并指出其局限
)
性 。朱汉民《朱熹的德育方法论》《 ( 徽州社会科学》 第 2 期) 根据德育过程的各个环节 ,分别论
述了朱熹的德育方法论 。李传印《韩 胄与开禧北伐》《 (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第 4 期) 认为 ,开
禧北伐失败的原因在于战术不当 ,气候恶劣和吴曦降金等 。强加在韩 胄头上的一些不实之
词应予廓清 。徐明德 、 尹波就江万里的历史地位 、 生平业绩及对文天祥的影响进行了论述 《 ( 论
十三世纪中国江万里崇高的历史地位》《浙江大学学报》
, 第 1 期 《南宋丞相
; —
——江万里》《文
,
史知识》
第 2 期) 。
综观 2000 年的宋史研究 : 政治史研究中 ,学者们将机构 、制度等政治要素结合起来展开多
角度的探讨 ,反映了治史者视野的拓宽 ,体现了全面深入把握宋代政治史研究的趋势 。文化史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000 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 11

研究硕果累累 , 表明宋史研究在这一领域逐渐走向成熟 。不足之处 : 宋代经济史研究相对寂


寥 ,平平之作较多 。一些治史者虽有意探索那些被忽视的领域 ,但有的失之于资料不足 ,有的
略欠斟酌 。回眸 2000 年宋史研究 ,我们感到 : 史学工作者不仅要有敏锐的思辨头脑 ,更应具备
深入 、细致地运用史料的基本功 ,这是宋史研究稳步发展的前提 。

2000 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

华林甫

(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  上海  200062)

  2000 年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8 月初在昆明云南大学举行“中国历史


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 将出版论文集) ,会上专家们就历史地
理学领域内各种问题和历史地理研究中如何运用新兴的 GIS 技术展开了广泛 、 深入而饶有兴
趣的热烈讨论 。本年度出版的专著和论文集有 : 谭其骧著《长水粹编》( 河北教育出版社) 、 侯仁
之主编《北京城市历史地理》( 北京燕山出版社 ) 、 王北辰著《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 学苑出版
社) 、朱玲玲著《文物与地理》( 东方出版社 ) 、 葛剑雄著《碎石集》( 学苑出版社 1999 年 7 月 ) 、

俊雄著《唐后期政区与人口》( 首都师大出版社 1999 年 12 月) 、 景爱著《沙漠考古通论》( 紫禁城
出版社 1999 年 10 月) 、
李治安著《行省制度研究》( 南开大学出版社) 、 王妙发著《黄河流域聚落
论稿 — —
—从史前聚落到早期都市》( 知识出版社 1999 年 12 月) 、 胡阿祥著《“中国”古今称谓研
究》( 湖北教育出版社) 、 阙维民著《历史地理学的观念 : 叙述 、
复原 、构想》(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张
伟然著《湖北历史文化地理》( 湖北教育出版社 ) 、 鲁西奇著《区域历史地理研究 : 对象与方法
——
—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 广西人民出版社) 等 。吴传钧 、
施雅风二院士主编《中国地理学九
十年发展回忆记录》( 学苑出版社) ,周振鹤主编《上海历史地图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 ,华林甫
汇编《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 学苑出版社) 均已面世 。
本年度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可观 ,仅就笔者寓目的二三百篇而言 ,已经涉及到历史地理学
理论 、
历史人文地理 、历史自然地理各个领域 。下面仅择其要 ,概述一年来的研究进展 。

一、
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

“历史地理” 一词从何而来 ? 什么时候中国才有 ? 侯甬坚《“历史地理”学科名称由日本传


入中国考》《( 中国科技史料》
第 4 期) 一文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作者根据中 、
日两方面的背景资
料和依据 ,提出了“历史地理”这一学科名称在 20 世纪初由日本传入中国的看法 , 认为这一名
称于 1901~1904 年随日本近代学制而传入我国 ,二三十年代在国内学术界渐有介绍 ,1935 年 3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