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第 21 卷第 1 期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Vol .Feb.

21 ,No. 1
2001 年 2 月 JOURNAL OF SHANGRAO NORMAL COLLEGE 2001

科举制度与两宋赣文化
陈志云

( 南京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93)

摘  要 :两宋赣文化辉煌灿烂 ,其成因也错综复杂 。本文试对两宋赣文化繁荣的原因作些宏观分


析 ,并从科举制度与赣文化发展入手 ,从科举制度与两宋江西文化的大普及 ,学校教育的发达 , 文
学、 史学及学术思想的繁盛 ,政治中枢的赣人化几个方面论证科举制度对两宋赣文化的发展产生
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以有助于全面理解两宋赣文化繁荣的原因 。
关键词 : 两宋时期 ; 科举制度 ; 赣文化
中图分类号 : K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2237 (2001) 01 - 0056 - 07

  追溯历史 ,赣文化可谓源远流长。 “从大的 拔制度 ,发轫于隋朝大业二年 (公元 606 年) 。作


时段看 ,赣文化的发展与演化 ,可分为几个阶段 : 为国家 “抡才大典”,它自滥 之日起 ,便一直与
上古先秦的始发期 ,秦汉魏晋的发展期 ,隋唐五 封建政治融为一炉 ,并对赣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
代的勃兴期 ,两宋的兴盛期 ,明清近代的停滞期 , 的影响。纵观科举制度的沧桑巨变 ,赣文化的兴
[1]
现代中央苏区的重兴期 ,当代的复兴期。 ” 尤其
衰与其息息相关。
是在两宋时期 ,赣文化辉煌灿烂 ,如日中天 ,达到
在隋以前漫长的历史中 ,江西远离政治文化
远非前朝后代所能比拟的 ,登峰造极的历史高
度 ,令世人瞩目。 中心 ,经济落后 ,交通闭塞 ,因而本土文化发展的
两宋赣文化为什么能如此繁荣 ? 这是个内 脚步蹒跚 ,文化成就少为世人称道和推崇。此前
涵十分丰富 ,耐人寻味的大话题 ,决非三言两语 的官吏选拔制度 ,无论是先秦的世禄世爵制、 军
便可道出个中缘由。两宋赣文化辉煌灿烂 ,其成 功爵制和客卿制 ,还是秦汉至隋的乡举里选制、
因也是千头万绪 ,错综复杂。本文试对此作些分 征辟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对赣地文化的积极影响
析 ,并结合科举制度与赣文化发展之间与生俱来 较为有限。一方面 ,赣地文化底蕴极为薄弱 ,且
的密切联系 ,从科举制度与两宋江西文化的大普 囿于其它客观因素的制约 ,故难有长足的发展态
及、 学校教育的发达 ,文学、
史学以及学术思想的
势。另一方面 ,赣地优秀人才难有治国平天下的
繁盛 ,政治中枢的赣人化几个方面作些探讨 ,并
机会 ,士子求学只能修身齐家 ,这和此前的官吏
由此论证科举制度对两宋赣文化的繁荣产生了
巨大的推动作用 ,以有助于全面认识两宋赣文化 选拔制度的封闭和不规范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
繁荣的原因 ,并公正地评价科举制度的历史功 以征辟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为例 ,便可略知其中
过。 一二。汉时之征辟察举制 ,虽有竞争考试之意
识 ,但往往流于形式 ,官吏选拔的大权牢牢掌握
一、
科举制度的嬗变与赣文化的发展 在诸侯王、 公卿权贵及地方官手中 ,世家贵胄子
弟往往“近水楼台先得月”,跻身官吏群中。况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官吏选 且 ,当时选拔官吏的标准是以品行为重 ,而“以族

收稿日期 :2000 - 03 - 06
作者简介 : 陈志云 (1973 — ) ,男 ,江西抚州人 ,任教于抚州师专中文系 , 现就读于南京大学中文系 , 从事
赣文化研究 。
 第 1 期          陈志云 :科举制度与两宋赣文化 57

[2]
为德 ,以位为贤” 的残酷现实对于广大平民子 蒸日上 ,始有勃兴之象。
弟而言无异于一道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 ,故而对 两宋时期 ,江西经济发达 ,交通便利 ,社会安
江西的寒门士子而言 ,入仕为官只是一个可望而 定 ,为两宋赣文化的历史性腾飞创造了极为优越
不可及的美好愿望。因此 ,他们求学的热情必定 的外部条件。加之赵宋王朝“重文轻武” 的国策
大打折扣。魏晋南北朝时期 ,九品中正制的出 的影响及科举制度的沿袭与变革 ,使得赣地文化
台 ,只是为门阀士族而设 “以资定品” , 的标准直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奠定其文化辉煌灿烂的基
接导致“世胄蹑高位 ,英俊沉下僚” 的局面。 “上 础。而南宋末年 , 中原官宦 , 衣冠渡江 , 入迁江
品无寒门 ,下品无世族” 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生 西 ,又使赣文化与其它地域文化的交流中 ,兼容
动写照。因此 ,对广大江西山野寒士而言 ,通过 并包 ,杂取百家之长发展完善 ,直至颠峰。在对
求学改变个人命运“ , 难于上青天” 。即使士子孜 两宋赣文化起重要影响的诸多因素中 ,科举制度
孜以求 ,也难免“竹篮打水一场空”,徘徊在政治 无疑是首当其冲的。虽然两宋赣文化繁荣的原
权力的大门之外。因而 ,此间江西人的求学之风 因纷繁复杂 ,但经抽丝剥茧 ,我们不难发现科举
也难以高涨起来。凡此种种 ,均可制约江西文化 制度对两宋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
成就的总体提升 ,故而赣文化发展之路必然曲折 用。
而漫长。 两宋时期 ,科举制度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 ,
隋唐以降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促 日趋成熟 ,表现得更加开放和规范 ,并以其广泛
使江西得到进一步开发 ,这为赣地文化的勃兴奠 的社会触角 ,强烈的吸引力和巨大的社会功能对
定了基础。此外 ,江西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交通地 赣文化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宋代的
位的上升又为本土文化与其它同质地域文化的 科举制度通过确立公平竞争 ,择优取士授官的原
交融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加之唐末五代不少中 则 ,把读书、 应试与做官紧密地联系起来 ,真正实
原世宦为避兵乱迁入江西 ,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 行 “学而优则仕” 。至此 ,宋代科举的大门向整个
化基因 ,又加速了赣地文化提升的进程。与此同 社会敞开 ,应试几乎不受任何出身限制。此外 ,
时 ,科举制度的“出笼” 又为赣地文化的勃兴带来 科举考试严格的考试程序和严密的考试规则 ,革
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虽然隋唐五代时期的 除了 “问者登科名级 ,多为势家所取 ,致塞孤寒之
[3]
科举制度受当时的政治、 经济、阶级关系的制约 , 路” 的弊病 ,使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的原则得到
还不很完善 ,但对于此前的官吏选拔制度 ,无疑 真正的贯彻。因此 “朝为田舍郎” , 的士子 ,完全
具有极大的优越性。首先 ,科举制度的实施 ,有 可能凭借其优异的考试成绩 ,取胜于科场 ,从而
利于吸收广大庶族地主及贫民阶层参与国家政 “暮登天子堂” 。而且士子一旦登科入仕 ,功名利
权 ,扩大统治基础 ,并加强中央集权 ; 其次 ,科举 禄便滚滚而来 ,不但光宗耀祖 , 而且封妻荫子。
制度把读书、 应试与做官联系起来 ,使广大平民 至此 ,读书 — ——应试 — —
—做官成为广大士子个
阶层有望通过入仕为官 ,改变个人前途和命运 ; 人奋斗的三部曲。宋真宗赵桓则赤裸裸地鼓吹 :
再次 ,科举考试一改以前官吏选拔只重士子品行 “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
和门第的特点 ,提倡考核士子的知识和才能。科 驾高堂 ,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 ,书
举制度的出台 ,对于广大江西士子来说 ,无疑具 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 ,书中有女颜如
[4]
有广泛的吸引力和参与效应。江西的优秀士子 玉。男儿欲遂平生志 ,六经勤问窗前读。 ” 就连
也通过科举考试脱颖而出 ,介入国家政权的角 宋代的启蒙教材也直言不讳“ : 天子重英豪 ,文章
[5]
逐。虽然隋唐五代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极为有 教尔曹。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 ” 为此 ,广大
限 ,况且尚有公卿权贵把持科场的不公 ,但对于 士子视读书、 应举为猎取功名利禄的利器 ,乐此
从未真正获得过公平竞争参与国家政权的江西 不彼 ,纵然老死场屋仍名落孙山 , 亦不改初衷。
士子而言 ,功名利禄的诱惑就像挂在驴子嘴前的 有感于此 ,就连朱熹也不免感慨万千 “ : 居今之
[6]
青草 ,为了能投身宦海 ,他们也就像驴子一样 ,不 世 ,使孔子复生 ,也不免应举。 ” 陆九渊也坦言 :
知疲倦地在科举制度这根“如椽大棒” 的指挥下 , “科举取士久矣 ,名儒巨公 ,皆由此出 ,今为士者 ,
[7]
义无反顾地进行着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的努力与 固不能免此。 ” 虽然宋朝科举制度的采行 ,只能
追逐。隋唐五代时期 ,江西进士不少 ,也有状元 使为数不多的赣地学子摘取科名 ,并从此飞黄腾
产生 ,江西的人才在此时期也不断地涌现 ,赣地 达 ,但科举制度却对江西士子读书至上论和官本
文化也开始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文化成就也蒸 位思想的强化起到了无以伦比的刺激作用。在
58 上 饶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001 (第 21 卷)

科举制度的推动下 ,赣地文化在两宋时期达到辉 是科举考试的巨大诱惑使他宁愿自己一人艰辛


煌灿烂的顶点。对此 ,本文将另作具体阐述。 经营 ,供三个儿子读书应举 ,结果三子皆以进士
[12]
明清时期 ,中国封建社会日薄西山 ,日趋没 贡于乡。 后来 ,随着科举考试内容的多样化和
落 ,与此同时 ,江西经济实力一落千丈 ,加上交通 考试题型的灵活多变 ,如果应举士子只会人云亦
优势的沦丧又制约了赣文化与其它地域文化与 云 ,缺乏真知灼见 ,便很难在科场“过关斩将”,进
异质文化的接触与碰撞 ,其文化的涵摄力也大为 而 “蟾宫折桂” 。至此 ,江西读风之气有过之而不
削弱 ,文化发展也难有旧日荣光。此间 ,科举制 及。 “江西士风 ,好为奇论 ,耻以人同 ,每以立异
[13]
度也深陷于八股取士的泥潭之中 ,科举考试不但 取胜。 ” 由此可略见两宋江西读书风气之一斑。
内容刻板而且形式僵化。虽然此时江西人读书、 此外 ,两宋时期江西读书人数之多也是盛况空
应举的热情不减当年 ,在科场的表现也非同凡 前。虽然我们目前还无法统计出确切的数字 ,但
响 ,但科举制度的赣文化的推进作用也很有限。 亦可从史料的记载中略知梗概。如宋朝科举取
明清赣文化从总体而论 ,已停滞不前 ,文化成就 士受政治因素的影响 ,人才选拔存在地区差异。
值得称许之处则屈指可数 ,亦很难与两宋之辉煌 以进士科考试为例 ,各地选拔至中央参加进士科
灿烂相提并论了 ,就是和崛起的周边区域文化 考试人员 ,必须按朝廷分配的名额 (解额) 。而
(如湖湘文化、 粤文化等) 比较 ,也有些相形见绌 “诸路州军解额多寡 ,极为不均。 ”
如宋英宗治平
了。 元年 1064 年 ,欧阳修奏曰 : 东南州军取解比例
( )
为“百人取一”,西北州军取解比例为“十人取一
二、 科举制度对两宋赣 人”。[14]
汪藻在言及熙宁年间 (1068 - 1077 年) 饶州
[15]
发解数时 ,也有“应举者数千人 ,所取百裁一”
文化发展的推动
之说。至南宋时期 ,江西许多州府出现“或五六
  1. 科举制度推动了两宋江西文化的大普及 百人解送一人” [16]
的现象。解额的相对过少和应
晚唐五代时期 ,江西受中原文化的濡染与浸 举人数之多的矛盾 ,一度造成江西“虽中等以上 ,
淫 ,为此儒风绵绵 ,相续不绝 ,本土文化已有普及 取或不足”,因此“不无遗才” [17]
。 同时 ,受科举考
之端倪。两宋时期 ,统治阶级适时而动 ,改革科 试的影响而求学的江西人更是不计其数 ,经济繁
举制度 ,向广泛的社会阶层敞开政治职位 ,以此 荣 ,交通发达之地姑且不提 ,就连穷乡僻壤和以
广罗英才 ,扩大统治基础。至此 ,唐末五代时期 前的蛮荒之地 ,读书人也有增无减 ,文化得到广
[8]
“及第不必读书 ,作官何须事业” 的局面一去不 泛的普及 ,甚至也曾孕育出“时代骄子” 。如江西
复返。两宋三百年间 ,江西人求学、 应举的热情 赣州“ , 为穷绝之地 ,至于唐始有士 ,至本朝始有
[18]
在科举考试巨大利益的驱使下空前膨胀。江西 名士。 ” 虽然通过科举考试入仕为官的江西士
人读书风气之盛 ,读书人数之多也是史无前例 子相对不多 ,但对于广大落第士子而言 ,登科入
的 ,江西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亦得到前所未有的大 仕仍是他们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主要途径。为
[9]
普及。 “今吴越闽蜀 ,家能著书 ,人知挟册” 之说 了这个终极目标 ,广大的江西应试学子穷经皓
只是对当时江西文化普及盛况的笼统描述 ,但也 首 ,至死不渝。即使有个别士子心灰意冷 ,逃离
道出了其中一二。有关江西文化普及程度的记 科场 ,也只有依靠传道授业解惑之职聊以度日 ,
载较为丰富 ,最有代表性的便是江西的饶州了。 这样一来 ,又为文化的普及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
如宋仁宗时 ,吴孝宗指出“ : 古者江南不能与中土 力支持。由此可见 ,科举制度促进了两宋江西文
等。宋受王命 ,然后七闽、 二浙与江之西东 ,冠带 化的大普及。
诗书 ,翕然大盛 ……盖饶之为州 ……为父兄者以 2. 科举制度促进了两宋江西学校教育的发
其子与弟不文为咎 ,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 达
[10]
辱。 ” 又“饶州自元丰末宋天锡以神童得官 ,俚 两宋时期 ,江西的学校教育空前繁荣。各级
俗争羡之。少儿不问如何 ,粗能念书 ,问五六岁 各类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为统治者培养造
即以次教之五经。 ”
甚至不惜采取过激手段 ,将小 就了大批可用之才 ,从而推动本土文化的发展乃
儿置于大吊篮中 ,吊于树林之中 “绝其视听” , ,使 至繁荣。虽然江西学校教育的发达有其历史的
[11]
其专心致志。 其他地方 ,读书风气亦盛。如江 渊源 ,亦不乏皇帝及重臣的大力倡导 ,但其中最
州处士吴某 ,有子三人 ,皆不使事生产。有人劝 关键的原因便是科举制度所起的无以伦比的推
以谋利 ,吴某说 “ : 士而贫 ,多于工商而富矣。 ” 可 动作用。科举制度日臻完善 ,不仅极大地刺激了
 第 1 期          陈志云 :科举制度与两宋赣文化 59

江西人求学的热情 ,奠定学校教育存在和发展的   从表中统计看 , 两宋时期书院总数为 515


基础 ,而且科举考试还对江西学校产生巨大的导 个 ,而江西的书院就有 170 个之多 , 远远高于
向和拉动作用。两宋时期 ,无论是地方官学还是 其它地区 , 在数量上已占了绝对优势 。另外 ,
书院 ,在江西都达到兴盛时期。首先 ,江西的地 两宋时期 ,江西书院教育的质量也是十分突出
方官学较为完备 ,而且在两宋几乎没有中断过。 的 ,不少大政治家和文化泰斗曾从书院脱颖而
作为官方的教育机构 ,江西的地方官学虽为普及 出 ,实施治国安邦的抱负 ,如王钦若 、 王安石等
文化 ,培养人才而设 ,但实际上自始至终与科举 人就是书院的学生 。如华林书院 ,宋太祖曾两
考试联姻 ,成为科举考试的预备场所。 “虽荒服 次旌表 ,宋真宗也盛赞华林书院的教学质量 :
“据统计 ,江 “一门三刺史 ,四代五尚书 。他族未有闻 ,朕只
[19]
郡县 ,必有学” 表明其数量之多。
西 13 州军全部设有学校 , 州 ( 军) 县学共计 81 见今朝 。 ”
宋孝宗也为之大书特书 “ : 朕笔亲题
所。 [20]
” 其次 ,两宋时期江西的书院教育也步入黄 灿锦霞 ,满封官职遍天涯 。名重千古应难朽 ,
金时代。江西的书院自产生之日起 ,便与科举考 庆衍千秋宰相家 。 ”又南康洪氏雷塘书院 “自 ,
[23 ]
试结下了不解之缘 ,书院因科举兴而盛 ,书院与 端拱以来 , 岁登上第者 , 联光挂籍 。 ” 江西书
科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江西 《江州义门陈 院教育质量之高 ,由此可略见一二 ,限于篇幅 ,
氏宗谱》 的《义门家法三十条》 记载 “立书堂一所
: 在此不一一罗列 。此外 ,两宋时期江西书院的
于东佳庄 ,弟侄子孙有赋性聪敏者令修学 ,稽有 规模也是令世人叹为观止的 , 撇去“白鹿洞书
北宋时期 ,江西的书院与学官并 院 、 象山书院” 不谈 ,以“华林书院” 为例亦可知
[21]
学成者应举。 ”
驾齐驱 ,成为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重要来源之 一二 。 《宋史・ 孝义・ 胡仲尧传》载“: 胡仲尧 ,洪
一 ;南宋时期 ,江西一些地方官学因财政困难 ,学 州奉新人 , 累世聚居 。至数百人 , 构学舍于华
风不佳而凋蔽 ,而书院教育可以满足广大士子求 林山别墅 ,聚书万卷 ,大设厨禀 ,以延四方游学
学应举之需而蔚为大观 ,有些书院的地位甚至远 之士 。 ” 北宋王禹  《小畜集》卷十《寄题义门胡
在地方官学之上 ,成为南宋科举考试人才的摇 氏华林书院》 云“ : 力田岁取千箱稻 , 好事家藏
篮。两宋时期 ,江西的书院无论是数量、 质量 ,还 万卷书 。 ”
即使是宋代的国家图书馆 ( 昭文馆 、
是规模和影响 ,都居全国首位。在北宋四大书院 史馆 、集贤院 ) 在建隆重初年的藏书量也不过
中“, 白鹿洞书院” 高居首位 ;南宋时期 ,全国四大 为 12000 卷 。由此可见 ,宋代江西书院的规模
书院名闻遐迩 ,江西的“白鹿洞书院” 和“象山书 已非同一般了 。宋代的江西书院在教学活动
院” 也名列其中。此外 ,我们也可从下表中看出 之余 ,也积极开展学术研究 , 有的甚至成为一
江西书院在两宋时期的兴旺发达。 方学术中心和理学的策源地 。如德安陈氏东
北宋、 南宋书院一览表 [22] 佳书院 ,宋时期成为学术交流中心 “江南名士 ,
[24 ]
数 朝代 皆肄业于其家” 。又如“白鹿洞书院和鹅湖
量 未  详 书院 ,成为南宋理学不同学术流派争鸣的阵
北  宋 南  宋 总  数
南北宋 地 ,有力地促进了江西理学的繁盛 。最后 , 江
省份
直 隶 3 3 西各地的私塾作为地方官学和书院的补充 ,因
河 南 6 6 其收费低廉 , 方便寒门子弟入学 , 对广大草泽
陕 西 1 1
子弟尤具吸引力 。这些私塾除进行启蒙教育
山 西 1 1
山 东 4 4 之外 ,也适应科举考试之需 , 并把文化教育事
安 徽 4 14 2 20 业传播到偏僻的乡村 。总而言之 ,在科举考试
江 苏 4 18 5 27 的刺激下 ,江西的学校教育获得飞速发展 , 有
浙 江 4 60 22 86
力地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 这一点毋庸置疑 , 这
江 西 23 101 46 170
福 建 3 48 9 60 也是宋代江西文化颠峰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
湖 北 3 4 5 12 3. 科举制度促进了两宋江西文学 、 史学及
湖 南 9 29 14 52 学术思想的繁盛
广 东 4 20 15 39 两宋时期 ,江西人文荟萃 ,盛况空前 ,文学
广 西 7 4 11
贵 州 1 1 泰斗 ,史学名家 , 儒学大师层出不穷 , 各领风
四 川 4 15 3 22 骚 。文化大师们在江西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
总 数 72 417 125 515 上喷薄而出 , 灿若星河 , 使得两宋赣文化成为
60 上 饶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001 (第 21 卷)

宋代中华文化长河中的主流 。赣地文学 、 史学 与宋祁会修《新唐书》之外 , 又独撰《新五代


及学术思想领域在两宋时期异军突起 ,并涌现 史》。刘恕 、 刘分攵是《资治通鉴》 编写班子中的
出开宗立派的大师级文化泰斗 ,这与两宋科举 骨干 ,为这部史学巨著的问世作出了巨大的贡
制度有着不解之缘 。科举制度以拔取修身齐 献 。此外 ,刘恕还撰有个人著作《通鉴外纪》、
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才为终极目标 ,考试内容则 《五代十国纪年》, 均为史家力作 , 倍受称誉 。
为古代文化知识 ,因而对江西文学 、 史学 、学术 南宋徐梦莘所撰《三朝北盟会编》, 忠实历史 ,
思想领域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 “夫科场之 极具史学价值 。其侄徐天麟亦为史学名家 ,著
文 ,风位所系 ,所收者天下莫不以为法 ,所弃者 有 《西汉会要》、 《东汉会要》、 《西汉地理书》、
[25 ]
天下莫不以为戒 。 ” 科场所重 , 便是江西士 《山经》 等书 。另外 ,金石学也是宋代江西史学
子所习 。科举考试就像一只无形的手 ,导引着 家开辟的一个新园地 , 他们把历史研究的范
江西文学 、 史学及学术思想领域的前进方向 。 围 ,从古典文献拓展至金石器物 。如欧阳修的
纵览宋朝科举制度的嬗变 ,江西文学流派 《集古录》“剔除幽隐” , “证见史家阙失颇多”
, 。
的生成及文风的变更与其有着极为密切的联 洪遵的 《宋志》、 洪适的 《隶释》 均为金石学界的
系 。北宋前期 , 科举考试内容以诗词赋为重 , 力作 ,为考订史学提供了新的资料 。科举考试
江西词家辈出 , 其中尤以晏殊最为引人注目 , 除对江西史学家修史方式有所影响外 ,有时还
被美誉为“北宋词坛的报春花”, 开一代词风 , 影响到宋代江西史学家的“史笔” 变更 。科举
范仲淹 、 欧阳修 、韩琦之词得其意甚多 。词家 考试重儒家经典 ,显然是出于重建儒家伦理纲
因此把晏殊与欧阳修二人并归为“西江一派”。 常和振兴传统文化的需要 ,从而使某些江西史
北宋中后期直至南宋末年 ,科举考试仅凭诗赋 家在治史时“以论带史”“借史说教” , 。如欧阳
取士的格局被打破 , 考试内容以诗 、 赋、 策、
论 修史笔的特点便表现为文字较前人简省 ,议论
为主 。此间 ,江西文学领域百花齐放 , 大师纷 却较 前 人 为 多 。如 其 撰《新 五 代 史 ・唐 六 臣
起 ,各执文坛牛耳数十年 。唐宋古文八大家 传》,文末的史评 , 却是缘而论 , 针对北宋中期
中 ,江西独占三人 ( 欧阳修 、 王安石 、曾巩) 。另 的政界现状 。
外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 , 欧阳修作为文坛领 两宋时期 ,科举制度经过改革 , 使中央集
袖 ,擢拔曾巩 、 王安石为主力干将 , 开一代文 权 、 儒家思想与儒生阶层三位一体化 , 并促进
风 ,虽然文学领袖有极大的号召力 , 但如果没 了两宋江西学术思想的繁盛 。北宋中期 ,王安
有科举考试内容的变更作为前提 ,恐怕也很难 石改革科举 ,儒家经典从此一跃而成为应试士
获得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参与和认同 。在诗词 子的“必修课”。此后 , 虽历经新旧党争 , 宋室
领域 ,黄庭坚披坚执锐 ,开创“江西诗派”,拓一 南渡 ,但儒家经典在科举考试中的核心地位始
代诗风 ;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杨万里 , 师 终未被动摇 。江西士子若想出人头地 ,必须捧
承先人遗风又别出新裁 , 自创“诚斋体”; 南宋 起儒家经典 , 走应举之路 。至此 , 儒家思想在
的姜夔 , 精通音律 , 词作哀婉缠绵 , 令世人叹 江西得到空前的灌输和强化 。 “东南之士 , 莫
[26 ]
服 。此外 , 像“吉州二刘”“新喻三孔”
, “鄱阳
, 不以仁义礼乐为学” 之论只是泛泛而谈 , 较
四洪”,还有抗元英雄和大文豪文天祥等都是 有代表的地方便是江西的临川了 。张孝祥曾
[27 ]
名垂青史 ,赫赫有名的文学大家 。宋代江西文 指出“临川郡居民多业儒”。 陆九韶在《居家
学大师在江南不胜枚举 , 文学流派异彩纷呈 , 正本》 说得更具体 “ : 愚谓人之爱子 , 但当教人
这与科举考试的导引和刺激有着与生俱来的 以孝悌忠信 , 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
联系 。 道。”其它地方 , 儒风之盛亦不在临川之下 , 在
由于在科举考试中策论的地位突出 ,况且 此不赘言 。儒家思想的广泛流播成为江西学
其中的“论” 多为史论 ,因此广大江西应试士子 术思想繁盛的文化基础 。在经学方面 ,江西大
必须广泛涉猎史学领域 ,博古通今并学以致用 师纷出 ,各抒己见 , 开历史先河 。欧阳修是宋
方能适应科场之需 。这又为江西史学的繁盛 代“经学” 的开创者之一 , 其对《诗》《 、易》《
、春
起了催化作用 。两宋时期 ,江西史学领域成就 秋》 颇有研究 。其“于经求 , 务究大本 , 其所发
斐然 ,史学大家辈出 , 著作之多 , 质量之高 , 令 明 ,简易明白”。
世人刮目相看 。史学家不仅在修史方式上有 刘敞的 《七经小传》“以己意著书行业”, ,
所突破 ,还拓展了史学的新领域 。如欧阳修除 突破旧说樊篱 。南宋学者王应麟曾评价说 :
 第 1 期          陈志云 :科举制度与两宋赣文化 61

“自汉儒至于庆历间 ,谈经者守训故而不穿凿 , 容 ,徙观寺 ,县大夫为设坐于学宫 ,听者贵贱老


[28 ] [34 ]
《七经小传》 出而稍新奇矣 。 ” 王安石的《三 少 ,溢塞途巷 。 ” 一言以蔽之 , 科举制度对两
经新义》 则颁于学官 , 通过科举扩大影响 , 并 宋江西学术思想的繁盛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
[29 ]
“独行于世者六十年”。 就连王安石的学术 响 。在某种程度上 ,视科举制度为两宋江西学
之敌刘挚也对其评允至公 “ : 故相王安石经训 , 术思想发展的原动力 ,似乎并不为过 。
[30 ]
经旨 ,视诸儒家议多 , 得先儒之意亦多 。 ” 两 4. 科举制度导致了两宋政治中枢的赣人
宋江西“经学” 研究不仅开历史先河 ,而且研究 化
著作颇丰 ,质量亦高 。以 《诗经》 研究为例 “唐 , 在中国古代 ,文人求学的目的在于修身齐
初诸儒作为疏义 ,因为踵陋 ,百千万言 ,而不能 家治国平天下 ,通过入仕为官施展经世济民的
有以出乎二氏 ( 毛 、 郑 ) 之区域 。至于本朝 , 刘 抱负成为广大求学者梦寐以求的人生理想和
侍读 ( 敞) 、
欧阳公 ( 修 ) 、 王丞相 ( 安石 ) ……始 自我价值实现的主要途径 。因此 “学而优则 ,
[31 ]
于己意 ,有所发明 。 ” 除此之外 , 还有建昌李 仕” 的观念根深蒂固 。只是在科举制度出台之
常的 《诗传》、 鄱阳潘汝砺的《诗义》、 新喻孔武 前 ,文人入仕为官的道路充满了艰难与辛酸 。
仲的 《诗说》、 兴国王质的《诗总闻》、 婺源朱熹 王公权贵 ,门阀世族成为政权中心和边缘的主
的《诗集传》、 弋阳谢枋得的《诗作注疏》 等等 , 流 ,平民阶层成为被统治者遗忘的角落 。隋以
均阐发一家之言 , 极具研究价值 。两宋时期 , 后 ,科举制度横空出世 , 把竞争考试精神引入
江西思想界大师林立 , 儒学流派此消彼长 , 独 到官吏选拔过程之中 ,广大平民阶层才真正获
占鳌头 。儒学在有宋一代呈地域化倾向 ,并导 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机会 。虽然这个机会在隋
致儒学的复兴与繁盛 。自周敦颐在江西首倡 唐五代时期对广大江西士子来说比较渺茫 ,但
“新儒学” 之后 ,至王安石则独树一帜 ,时称“王 却加速了赣文化发展的进程 。两宋时期 ,中国
学”,与蜀学 、 关学 、 洛学齐闻于思想界 。就连 社会现状和隋唐五代相比 ,已有翻天覆地的历
程颐也不由自主地赞叹 “ : 如介甫之学 ……今 史巨变 ; 门阀世族在唐末农民战争的冲击和五
日靡然不同 ……无有异者 ……以介甫才辩 ,讠遽 代战火的洗礼后 , 日趋式微 , 逐渐淡出政治舞
[32 ]
施之学者 , 谁能出其右 ?” “自王氏之学兴 , 台 ,随之兴起的广大平民阶层在经济实力与日
[33 ]
士大夫非道德性命不谈 。 ” 由此可见北宋江 俱增之时 ,对政治地位的期望也日渐膨胀 。宋
西儒学之繁盛 。至南宋 ,朱熹成为新儒学 — —— 朝社会政治 、 经济基础的变更使得两宋统治者
理学的集大成者 。而理学的另一流派以陆九 不得不顺其自然地改革由来已久的科举制度 ,
渊为领袖 ,与朱熹展开学术争鸣 , 从而促成南 以此来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两宋的科举制
宋江西思想界“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的热烈场 度改革 ,为文人参予国家政权提供了现实性和
景 ,并最终使南宋江西思想领域至于繁盛 。纵 可能性 。况且 ,科举考试录取名额的剧增与功
览两宋江西学术思想的发展历程 ,科举制度功 名功禄的潜在诱惑 ,对两宋江西士子读书至上
莫大焉 。首先 , 科举制度的推行 , 使两宋学校 论和官本位思想的强化产生深刻的影响 。赣
教育空前发达 ,为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提供了 地学子在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面前 ,为了
极为有利的条件 , 尤其是书院教育的发达 , 更 追逐功名利禄 , 在科场搏杀 , 并有不俗表现 。
为南宋理学在江西的繁荣提供了思想阵地 。 宋朝进士总额为三万余名 ,而据清末光绪年间
如朱熹也传播理学 , 曾在江西白鹿洞书院 、 玉 《江西通志》 记载 , 两宋江西进士有 5142 名之
山草芦书院 、 德兴银峰书院 、 丰城龙山书院等 多 其中北宋 1745 人 , 南宋 3697 人 ) , 约占宋
(
地讲学 。陆九渊也在贵溪象山书院 、 铅山鹅湖 朝进士总额的 1Π6 。从此 , 江西人也界入两宋
书院 、 安仁玉员书院讲学 , 广纳门徒 , 传经布 政治中枢的角逐 ,并由此产生不少大有作为的
道 。此外 ,朱王学派也经常互访 、 辩难 ,如铅山 政治家 ,使两宋政治中枢呈赣人化倾向 ,据 《宋
鹅湖书院之争便是明证 。除此之外 ,在科举考 史・ 宰辅表》 统计 , 宰相共有 133 名 , 其中江西
试的刺激下 ,人争务学 ,非儒家经典不读 ,又为 共有 27 人任正副宰相 。如临川的晏殊 、 王安
江西培养了一大批理学的接受群体 ,因而理学 石 ,庐陵的欧阳修 、 周必大 、
文天祥等人已是家
也能在江西完成其哲学化与体系化 。如陆九 喻户晓 ,妇孺皆知的大政治家和文化泰斗 。政
渊以江西金溪故里为中心 ,来往于全省各地讲 治家们不但在政坛叱咤风云 ,在文化领域也各
学 “每诸城邑
, , 环坐者率一 、 二百人 , 至不能 显身手 ,为两宋赣文化的绚丽多姿添上浓墨重
62 上 饶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001 (第 21 卷)

彩的一笔 ,从而成为两宋赣文化长廊中一道亮 对两宋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


丽的风景线 。此外 , 伴随着科举制度的改革 , 两宋的科举考试与功名利禄的相偎相依 ,对两
江西学校教育发达 , 师道复兴 , 江西士子在追 宋赣地士子“读书至上论” 及“学而优则仕”的
求个人利益的同时 , 又趋向于追求群体利益 。 观念的强化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科举制度的
而科举考试中 , 以文取士 , 又使得江西许多具 推动下 , 两宋赣地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大普
有相同内在精神气质和外在文体风格的士子 及 ,学校教育空前发达 ,文学 、
史学及学术思想
同声相和 ,极易形成学术群体 。且一旦登科入 领域一片繁盛 。文化泰斗和大政治家在江西
仕 ,又易因地缘关系和共同的理想追求结成政 这块物华天宝的土地上纵横捭阖 ,把赣文化推
治群体 ,从而最终演变成超越政治权力的文化 向繁荣之巅 。对科举制度与两宋赣文化的这
力量 。这也是促使两宋赣文化繁荣的重要因 种密不可分的联系 ,我们不仅要给予充分的重
素之一 。 视 ,而且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启示 , 从而
综上所述 , 两宋科举制度的沿袭与革新 , 客观公正地评价科举制度的历史功过 。

参考文献 :
[1 ] 黄南南 . 区域主体意识的觉醒 ,地域特色文化的复兴 [J ] . 江西社会科学 ,1997 , (12) :61.
[2 ] 王符 . 潜夫论 [M]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3 ] 李焘 . 续资治通鉴长编 ( 卷一六)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92.
[4 ] 古文真宝 ( 前集卷首) . 转引自 : 何忠礼 . 科举制度与宋代文化 [J ] . 历史研究 ,1990 , (5) :124.
[5 ] 曾巩 . 隆平集 ( 卷一) [M] . 见 : 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 [ Z]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6 ] 黎靖德 . 朱子语类 ( 卷一三)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6.
[7 ] 陆九渊 . 象山集 ( 卷二三) [M] . 见 : 四库全书・
集部别集类 [ Z]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8 ] 赵令时 . 侯鲭录 [M] . 见 : 丛书集成初编 [ Z] . 上海 : 商务印书馆 ,1937.
[9 ] 叶适 . 水心集 ( 卷九) [M] . 见 : 四库全书・
集部别集类 [ Z]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10 ] 洪迈 . 容斋随笔 ( 四笔卷五) [M]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11 ] 叶适 . 避暑录话 ( 卷上) [M] . 见 : 丛书集成初编 [ Z] . 上海 : 商务印书馆 ,1937.
[12 ] 王安石 . 王安石全集 [M] . 上海 : 中央书店 ,1935.
[13 ] 黎靖德 . 朱子语类 ( 卷一二四)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6.
[14 ] 欧阳修 . 欧阳文忠公集 ( 卷一一五) [M] . 见 : 四部丛刊・ 集部 .
[15 ] 汪藻 . 浮溪集 ( 卷二四) [M] . 见 : 丛书集成初编 [ Z] . 上海 : 商务印书馆 ,1937.
[16 ] 黎靖德 . 朱子语类 ( 卷一 ○九)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6.
[17 ] 陆佃 . 陶山集 ( 卷四) [M] . 见 : 丛书集成初编 [ Z] . 上海 : 商务印书馆 ,1937.
[18 ] 曾丰 . 缘督集 ( 卷一七) [M] . 见 : 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 [ Z]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19 ] 吕祖谦 . 宋文鉴 卷八二 [M] . 见 : 丛书集成初编 [ Z] . 上海 : 商务印书馆 ,1937.
( )
[20 ] 周绍森 . 赣文化的辉煌与再创 [J ] . 南昌大学学报 ,1995 , (1) :12.
[21 ] 陈廷修 . 义门陈氏宗谱 [M] . 道光二十年江西宜春德星堂本 .
[22 ] 白新良 . 中国书院发展史 [M] . 天津 : 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5. 4 - 17.
[23 ] 江西出土墓志选编 [M] . 南昌 :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7. 12.
[24 ] 文莹 . 湘山野录 ( 卷上) [M] . 见 : 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 [ Z]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25 ] 苏轼 . 苏轼文集 ( 卷九)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6.
[26 ] 欧阳修 . 居士集 ( 卷二五) [M] . 见 : 四库丛刊・集部・
欧阳文忠公集 .
[27 ] 张孝祥 . 于湖居士文集 ( 卷一五) [M]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28 ] 王应麟 . 困学纪闻 [M] . 见 : 丛书集成初编 [ Z] . 上海 : 商务印书馆 ,1937.
[29 ] 陈振孙 . 直斋书录解题 ( 卷二) [M] . 见 : 丛书集成初编 [ Z] . 上海 : 商务印书馆 ,1937.
[30 ] 刘挚 . 忠肃集 ( 卷九) [M] . 见 : 丛书集成初编 [ Z] . 上海 : 商务印书馆 ,1937.
[31 ] 吕祖谦 . 吕氏家塾读诗记 [M] . 见 : 丛书集成初编 [ Z] . 上海 : 商务印书馆 ,1937.
[32 ] 程颢 ,程颐 . 二程集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1.
 第 1 期          陈志云 :科举制度与两宋赣文化 63

[33 ] 赵秉文 . 滏水集 ( 卷一) [M] . 见 : 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 [ Z]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34 ] 陆九渊 . 陆九渊集 ( 卷三十三)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0.

( 责任编辑 : 吴长庚   校对 : 徐  平  许  婴)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nd Jiangxi Culture


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Song Dynasties Period
CHEN Zhi - yun
(Nanjing University , Nanjing Jiangsu 210093 ,China)

Abstract : The cause of prosperity of Jiangxi Culture in Two Song Dynasties Period was complicated. A macroscopic
analysis of it is made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on th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nd Jiangxi Culture ,the flourish of schooling ,the boom of literature ,historical science ,schools of thought ,and the
Jiangxi natives becoming the great majority of staffs in the political leading centre ,illustrates that the Imperial Ex2
amination system promoted greatly the development of Jiangxi Culture in the period of two Song Dynasties and the
research also helps us to have an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the cause of prosperity of Jiangxi Culture in that period.
Key Words :The period of two Song Dynasties ;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 Jiangxi Culture

江西高校学报研究会二 O O O 年年会在上饶召开
  江西高校学报研究会二 O O O 年年会 12 月 20 日至 22 观考察的全省经济强县 — ——广丰县的情况。省期刊协会的
日在上饶师院召开 , 来自全省各高校学报的代表参加了会 副秘书长唐毓龙同志、 上饶师院吴长庚副校长也先后在开幕
议。上饶市委宣传部、 上饶师院的领导和省新闻出版局报到 式上讲了话。柳志慎、 郑晓江分别介绍和传达了华东编协在
处、 省期刊协会的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了年会开幕式。本次年 上海召开的会议情况、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在福州召
会的主题是“面向 21 世纪的高校学报工作”,议程主要有 : 学 开的会议精神。
术讨论与经验交流、 总结 2000 年学会工作 ,制定 2000 年学会 20 日下午 ,省高校学报研究会副会长、 江西师大学报主
工作计划 ,传达有关会议精神与信息。 编万萍教授主持了“学术讨论与经验交流” 会 ,上饶师院学报
20 日上午 ,省高校学报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南昌大 副主编江泰然同志由研究会安排首先做专题报告 ,他报告的
学学报主编郑晓江教授主持会议 ,副会长、 江西农业大学学 题目是《质量与特色 : 高校文科学报的永恒追求》,其报告受
报编辑部主任柳志慎编审致开幕词。上饶师院黄衍华校长 到了全体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接着 ,王能昌 ( 南昌大学学
致欢迎词。黄校长代表承办单位上饶师范学院、 代表上饶师 报副主编) 、 严全胜 ( 省新闻出版局报刊处处长助理) 、 陈忠
院党委、 行政和全体师生员工 ,对各位代表的与会、 对各位领 (九江师专学报名誉主编) 、 刘仁彪 ( 江西财大《当代财经》编
导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借助我国著名 辑) 、
夏焕堂 ( 南昌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编辑) 作了精彩的发言。
经济学家、 原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先生的话说 ,衡量一所大 21 日 ,与会代表就 21 世纪的高校学报工作各抒己见。
学主要看三个东西 :一是看教师队伍 ,二是看图书馆 ,三是看 代表们还参观了上饶师院校园 , 并考察了广丰县的县城小
学报。作为教育家 ,王先生的话是很有见地的 ,他对学报的 区、月兔集团和农贸市场及新建广场设施 ,听取了广丰县领
意义价值作了最精辟的诠释。学报是学界同仁进行学术交 导的情况介绍 ,广丰县城经济发展和上饶师院优美的教学生
流的桥梁 ,是发表科学研究成果的园地 ,是培养教学科研人 活环境给与会代表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代表们尤其
才的摇篮 ,也是衡量、 了解、 评判一所大学的办学质量、 办学 对上饶师院学报承办此次年会所付出的艰辛劳动表示了由
水平暨学术水平的“窗口”。黄校长还简要介绍了《上饶师范 衷的感谢 ,并一致认为这次年会是研究会成立以来开得最成
学院学报》 近几年来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绩 ,他最后预祝 2000 功最充实的年会之一。
年学报年会取得圆满成功。接着 ,上饶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郭 会议期间 ,上饶师院的黄日耀书记、 黄衍华校长到会了
安海同志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他首先对江西高校 与会代表。
学报研究会二 O O O 年年会放在上饶市召开表示热烈的祝 经研究会常务理事会研究决定 :2001 年学报年会将在抚
贺 ,并感谢各兄弟院校对上饶市和上饶师院的关心和支持 , 州市召开。
他还介绍了上饶撤地改市后的情况以及代表们将要前去参 ( 本刊记者)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