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2001 年第 2 期            厦门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2 2001
( 总第 146 期)       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Arts &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 146

论 唐 末 文 人 的 愁 苦 心 态
———从咸通十哲看唐末文人的处境与风貌

吴 在 庆
( 厦门大学 中文系 ,福建 厦门 361005)

摘  要 :咸通十哲的人生道路和诗歌创作 ,展现了唐末兵连祸结 、
帝王文人播迁漂寓 、
民生哀
艰的末世景象 ,以及文人的独特境况 。这一时期的一般文人 , 其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日益下降 。
家境出身低微贫寒者 ,人生出路更为狭窄单一 ,科举道路更加艰难险恶 。因此这一时期的文人气
局志向不高 ,自卑 、
自贱 、
自疑 ,时尔有之 ,他们常是悲凄愁苦 、
精神萎弱 ,以致失路绝望 , 其笔下呈
现出的多是末世的面影风貌 。
关键词 : 咸通十哲 ; 唐末文人 ; 挫折 ; 愁苦 ; 精神风貌
中图分类号 : I20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38 - 0460 (2001) 02 - 0142 - 07

唐末诗坛上许棠 、 张乔 、
喻坦之 、
剧燕 、
任涛 、
吴罕 、
张虫宾 、
周繇 、
郑谷 、
李栖远 、
温宪 、
李昌符
等 12 人 ,文学史上称这一诗人群体为咸通十哲 。他们生非一地 ,出身不尽相同 ; 虽均生活于咸
通间 ,但也略有年辈上的早晚之异 ; 各人的生活 、 仕宦情况也不尽一致 ,但都生于晚季 ,具有这
一时代的某些共同特色 。因此这一群诗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他们的命运与特色 ,颇能体现唐
末一般文人的状况 。同时他们也像一面面镜子 ,映照出唐末一般文人的面容与风貌 。

要了解唐末一般文人的处境与精神风貌 , 有必要简略了解这一时代的状况 。我们拟以咸


通十哲现存的诗歌与资料真实具体地展示它 。展现在诗人笔下的唐末之世是国势衰微 、 内忧
外患 、
兵连祸结的景象 。郑谷《渚宫乱后作》
从一个侧面作了描述 “
: 高秋军旅齐山树 ,昔日渔家
尽野营 。牢落故居灰烬后 ,黄花紫蔓上墙生 。 ”许棠遇到的是 “
: 满野多成无主冢 ,防边半是异乡
人、 [1 ] ( P6983) ”
“步步经戎虏 ,防兵不离身 。山多曾战处 ,路断野行人 。 ”[1 ] ( P6969) 郑谷是一位身
经广明烽火与昭宗时强藩作乱 、 军阀混战的诗人 , 因此在他笔下多有“乱离未定身俱老”[ 1 ]
( P7741) “、故国无消息 ,流年有乱离”[1 ] ( P7724) 之咏 。一幅幅兵戎与烽火的战乱图景构成了唐末

Ξ 收稿日期 :2000 - 06 - 12
基金项目 : 国家教委九・ 五规划社科基金项目 (96JAP750111 - 44023) 。
作者简介 : 吴在庆 1946 - ) ,男 ,福建厦门人 ,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 。
(
・142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历史画卷的主要部分 。
帝王播迁 ,朝臣奔避 ,士人漂离流寓也是这一时代的景象 。郑谷集中的《奔问三峰寓止近
墅》《
、顺动后蓝田偶作》《、回銮》《、咸阳》
等诗均是涉及唐皇避乱播迁返正之事 。其众多诗句颇
可表现乱离时代以及人们的悲哀 “ : 宫阙飞灰烬 ,嫔墙落里闾”[ 1 ] ( P7712) 、
“奔避投入远 ,漂离易
感恩”[1 ] ( P7729) “ 、那堪流落逢摇落 ,可得潸然是偶然”[1 ] ( P7741) 。上述景象如与《资治通鉴》卷
256 、 264 的记载并读 ,即可明了诗人所咏的历史真实性 : 军阀秦宗言于光启中兵“围荆南二年 ,
张 婴城自守 ,城中米斗直钱四十缗 , 食甲鼓皆尽 , 击门扉以警夜 , 死者相枕 。 ”天 元年 ( 904
年) 正月 ,朱全忠兵围宰相崔胤第 ,杀胤及郑元规 、 陈班等大臣 ,逼昭宗迁都洛阳 “促百官东行 , 。
戊午 ,驱徙士民 ,号哭满路”。 “毁长安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 ,取其材 ,浮渭沿河而下 ,长安自此
遂丘墟矣 。 ”
昭宗谓侍臣曰 “ : ‘朕今漂泊 ,不知竟落何所 !’ 因泣下沾襟 。 ”诗史并读 ,乱世之惨烈
清晰可见 。
咸通十哲用诗笔描述了田园荒芜 ,民生哀艰的唐季末世面影 。许棠家乡虽在较富庶的江
淮一带 ,但战乱使“乡国乱离后 ,交亲半旅游”、 “败苇迷荒径 ,寒蓑没坏舟”、 “闾里故人少 ,田园
荒草深”。[1 ] ( P6975) 这一景象绝非许棠家乡如此 。张虫宾也诉说着“故国别来桑柘尽 ,十年兵践
海西舟差”[1 ] ( P8078) 。张乔痛感“干戈足别离” 而导致“南人废耕织”, 不由得祈望“早晚罢王师”
[1 ] P7331 。战争使得帝都空虚荒败 ,满目疮痍 ,所见到的是 “
( ) : 落日孤兔径 , 近年公相家 。可悲
闻玉笛 ,不见走香车”[1 ] ( P7720) 。昔日“终日是红尘”的驿站 ,变成“废巷荆丛合 ,荒庭虎迹新”。
[1 ] ( P8076) 在诗人笔下 ,景象场景大多萧瑟荒败 。残月 、 孤店 、 寒宵 、 瘴雨 、 秋风 、摇落 、
夕阳 、 老
树、 危堞 、 荒庭 、瓦砾堆 、断桥 、 废田 、危巢 、
乱鸟 、无主冢 、
惊麋 、 古坟等景物充斥诗篇 。他们表述
情感的词汇亦多是魂消 、 乡泪尽 、 蹉跎 、病吟 、
尽日泣 、惆怅 、悲愁 、 潸然 、 沾巾 、 客恨 、浩叹 、
流涕 、
愁颜 ……这一切均是社会现实的客观写照 ,是唐末社会的惨淡面影 ,也是文人为其时代吟就的
一支支哀伤的歌曲 。它形象地印证《旧唐书・僖宗纪》所记述的 “ : 国步犹艰 , 群生寡遂 , 灾 荐
起 ,寇孽仍臻”“江右 , 、
海南 、 疮痍既甚 ,湖湘荆汉 ,耕织屡空” 的凋敝艰难世态 ,从中可以看到唐
末文人处在一个怎样动荡荒乱的没落时代 。

唐代文人的处境 ,初盛与中晚时期有明显的不同 ,而晚唐一般文人的社会地位 ,比中唐更


趋低下卑微 ,处境更困厄艰难 。这尤以唐末为显著 ,从咸通十哲的处境即可感受到这一点 。
唐代曾带给文人较之前代宽松优裕的生活环境 、 较高的社会地位与辉煌的前程 。随着盛
世的消逝 ,文人的处境日趋艰难 。初盛唐的文人社会地位及经济状况普遍较好 ,如十八学士 、
珠英学士 、文章四友等 。《旧唐书・
王维传》
载“: 维以诗名盛于开元 、天宝间 。昆仲宦游两都 ,凡
诸王附马豪右贵势之门 ,无不拂席迎之 。宁王 、薛王待之如师友 。”他晚年虽不甚得意 ,但生活
上却优裕而悠然自得 “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
, ,弹琴赋诗 ,啸咏终日”[ 2 ] ( P5052) 。而那位性格放
纵 ,不加规检的四明狂客贺知章 ,在颇享荣华后 ,厌倦官宦生活 ,自请为道士返乡 。唐玄宗“诏
赐镜湖剡溪一曲 ,以给渔樵 。帝赋诗及太子 、
百官祖饯”[3 ] ( P238 - 239) ,何等尊崇荣耀 。曾几何
时 ,文士的优游荣耀已成往日云烟 ,晚季一般文人的地位一落千丈 ,生活上也贫寒困厄 。
咸通十哲的家庭出身除郑谷出身于刺史之家 ,其余诸人均家世低微 ,无显荣富裕的家庭背
・143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境 。因此咸通十哲从其社会门第背景而言 ,可以说绝大多数是低微卑下的 。这就显示了唐末
的文人大都出于社会的中下层 ,而以下层为多 。从唐人所注重的门第而论 ,一般文人是处于劣
势的 ,这也就决定了他们的人生道路 ,特别是科举仕宦途中的艰难困厄 。
如从他们本身的社会地位及最终遭遇方面考察 , 其结果也多是令人寒心的 。唐末由于政
治黑暗 、
社会动荡与战乱 ,已不像初盛唐那样优礼文人 ,统治者所看重的是处乱理世的干材与
武将 ,而不是擅经学诗艺的一般文人 。而且此时有些权势者又因变态的心理等原因而仇视文
人 。如《资治通鉴》卷 265 记“李振屡举进士 , 竟不中第 , 故深疾扌晋绅之士”“
, 言于朱全忠曰 :
‘朝廷所以不理 ,良由衣冠浮薄之徒紊乱纲纪 ,且王欲图大事 ,此曹皆朝廷之难制者也 ,不若尽
去之 。
’全忠以为然”。又说 “
: 此辈常自谓清流 ,宜投之黄河 ,使之浊流 ! 全忠笑而从之 。
”故“朝
士贬官者三十余人于白马驿 ,一夕尽杀之 ,投尸于河 。
”而朱全忠也鄙视文士说 : 书生辈好顺口
玩人 ,即命人将顺从他柳木“宜为车毂”
之说的书生“悉扑杀之”。这虽然是极端的例子 ,但也反
映了动乱之世 ,即使是这些已挤身朝中的文人官僚也尚为人所轻贱疾忌残害 ,更遑论一般的文
士了 。
而做为一般文人 ,最主要的出路就是攀桂入仕 ,但这一道路并不平坦 。咸通十哲 12 人中 ,
经艰苦拼搏 ,尽管他们都是那一时代优秀的人才 ,但张乔 、
喻坦之 、
剧燕 、
任涛 、
李栖远等人终生
不第 。而及第者也屡遭挫折 ,没有畅达前程 。如许棠及第已是历经三纪 ,年过 50 ,又未能即入
仕途 ,悲叹着“丹霄空把桂枝归 ,白首依前著布衣”[ 1 ] ( P6984) 。郑谷千辛万苦奔波举场 16 年及
第 ,晚年才仕至都官郎中 ,又属冷曹 。他身遭烽火连天 ,漂泊奔避不暇 ,不免于“漂泊病难任 ,逢
人泪满襟”[1 ] ( P7719) ,哀叹着“此生多车感轲 ,半世足漂离”[1 ] ( P7723) ,最后绝望于国运仕途 ,弃官
归隐仰山而终 。温宪出身于文人家庭 ,可其父也落拓 ,并为人所疾恨 ,因此他虽大著诗名 ,也长
期为权势者抑而不录 。他哀毁悲愤 , 赋《题崇庆寺壁》诗云 “ : 十口沟隍待一身 , 半年千里绝音
尘 。鬓毛如雪心如死 ,犹作长安下第人 。 ”
以此才为人所悯 ,谓“父以窜死 ,今孽子宜稍振之 ,以
厌公议 ,庶几少雪忌才之恨”[3 ] ( P852) ,遂放及第 。然而这也没改变他的命运与地位 ,仍然回到
山南幕为小从事 ,没没而终 。及第者尚且如此 ,未第者更是身世凄凉 。喻坦之屡举不第 ,正应
了李频赠诗所言“修身空有道 , 取事各无媒”[ 1 ] ( P6838) , 只好归隐草莱 。张乔虽以《月中桂》诗
擅场 ,然机遇不佳 ,尽管疲于行卷投谒 ,还是“阙下难孤立 ,天涯尚旅游”[ 1 ] ( P7322) ,在落魄羁旅
的“梦残灯影外 ,愁积苇丛边”咀嚼着“三更雨到船”[ 1 ] ( P7316) 的凄凉滋味 , 最后无奈地归隐 。
更可悲叹的是任涛和剧燕 。前者也“章句之名早擅”, 但“应数举 , 每败垂成”, 最后遽然而逝 。
后者“工为雅正诗”,也曾为王重荣所称赏 , 但名落孙山 , 最后又为人所不容 “竟为正平之祸”
,
[4 ] ( P112) 。综观十哲 ,尽管均是佼佼者 ,但这并没让他们赢得光明的出路 。他们社会地位大多
卑下 ,结局也多困厄终生 。
咸通十哲的生活处境也与唐末大多士人一样 , 不仅社会地位日趋卑下 , 而且生活困厄艰
难 。盛唐提供给王维 、
贺知章等文人的名誉地位以及优游别墅山川的生活境遇已随着盛世而
逝 ,代之的是广大士人的贫寒凄苦以及精神上的痛楚 。十哲诸人大都出身贫寒 ,倍受落拓穷愁
之苦 。《唐才子传》 对此颇有记述 : 喻坦之“咸通中举进士不第 ,久寓长安 ,囊罄 ,忆渔樵 ,还居旧
山 。 ……( 李) 频以诗送归云 ‘
: ……彼此无依倚 , 东西又别离 。
’盖困于穷蹇 , 情见于辞矣 。”张
虫宾“初以家贫 ,累下第 ,留滞长安 , 赋诗云‘月里路从何处上 , 江边身合几时归 ? 十年九陌寒风
夜 ,梦扫芦花絮客衣 。’ ”
周繇“家贫 ,生理索寞 。”
这种贫寒落拓的境遇 ,十哲诗也经常诉及 ,让人
・144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强烈地感受到他们所遭受的困扰 。喻坦之《陈情献中丞》 自诉云 “ : 孤拙竟何营 ……归无瘠土耕
……尘襟痕积泪 ,客鬓白新茎 。”
张乔在《送友人游蜀》 中哀叹“无食拟同去 ,有家还未归”。许棠
言愁言贫苦之什每见于诗篇 “: 乡程长恨远 , 旅梦亦愁贫”[ 1 ] ( P6970 ) 、
“不耐饥寒迫 , 终谁至此
行”[1 ] ( P6969) “
、欲吟先落泪 ,多是怨途穷”[1 ] ( P6964) 。
仅从上述咸通十哲的家世出身 、 社会地位 、 人生旅程及其生活境遇诸端 ,我们不难看出唐
末一般文人的处境 , 体会到初盛 、 中晚唐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有所不同的地位 、 处境与遭遇 。
而各时期文人的处境遭遇 ,也就影响了他们的心态与精神风貌 。

人们的精神风貌是深受特定的社会现实 、 社会地位 、生活处境 、


经济状况以及文化教养等
方面影响决定的 。一定时期的某一类型的人们 ,尽管各个人之间存在些区别与不同 ,但大而言
之还是具有某些共同特色 。作为唐末一般文人代表的咸通十哲 ,也确能展现这一时期文人的
精神风貌 。我们拟从咸通十哲的若干方面来探索唐末一般文人的精神世界 ,展现其风貌 。
中国古代文人大都具有以天下为己任 ,忧国忧民 , 慷慨报国的志向 。以唐代而言 , 魏徵即
有《述怀》之咏 “ : 中原初逐鹿 ,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 , 慷慨志犹存 ……请缨系南粤 , 凭轼下
东藩 ……岂不惮艰险 ,深怀国士恩 。 ”王维也曾有“忘身辞凤阙 ,报国取龙庭 。岂学书生辈 ,窗间
老一经”[5 ] ( P142) 的志向 。杜甫“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济世匡君的志向最为突出 。中唐
以降 ,白居易 、 刘禹锡 、 韩愈 、柳宗元 、
杜牧 、
李商隐等一大批文人 ,虽然壮志未酬 ,百遭磨难 ,但
仍然抒发高昂的建功立业 、 匡世济民之志 。唐末 ,慷慨报国之音是否依然高吭 ? 咸通十哲是否
有着前辈的报国志向与精神 ?
咸通十哲抒发立功报国志向的歌声与初盛唐的诗人相比是那样的微弱乃至于寂寥 。当然
个别人如郑谷在烽火连天 , 奔避流离中只能抒发“兵革未休无异术 , 不知何以受君恩”[ 1 ]
( P7752) 无奈的自愧之情 。这固然表明诗人忧时念乱 , 心想报国之情 , 但为现实地位所拘 , 这一
情志比之杜甫 、 杜牧等人却显得那样无力与苍白 。具有一点政治地位的郑谷尚且如此 ,其他人
就更不在话下了 。许棠最豪迈的抒怀之句也只是身临边塞发出的“虚负男儿志 ,无因立战功”
[1 ] ( P6976) 之声 。张虫宾有感于“边事多更变 ,无心亦为忧”,抒发的也是无奈之音 “
: 无门展微略 ,
空上望西楼”[1 ] ( P8075) 。其《献所知》 的“登龙不敢怀他愿 ,只望为霖致太平”,虽也不能不说是
“达则兼济天下” 观念的反映 ,但在为求一第的场合 ,不免有些套话味道 ,让人颇觉滑稽 。
总之 ,在咸通十哲的诗中 ,我们很难找到发自于内心 ,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热切慷慨的
匡世济民情志之句 ,这与他们之前的文士颇异其趣 。我们感触到这一时期大多数文人的政治
热情的消退 ,他们的眼光已从天下与苍生收敛至周围与自身 ,他们的胸怀已很少激荡着救济苍
生非我其谁的责任感与豪情 。比之前辈 ,政治情感的冷淡 ,心胸的局促 ,精神的萎弱 ,意气的低
落 ,是咸通十哲给我们的感觉 。表面看来 ,这一现象令人惊讶 。唐末是极为混乱与凋敝的 ,诚
如《旧唐书・懿宗纪》所记“诸道州府 ,或兵戈之后 ,灾 之余 ,户口逃亡 ,田畴荒废 ,天不敷佑 ,人
多艰危 。乡闾屡困于征徭 ,帑藏因兹而耗竭 。”
这本是士人们慷慨痛切 ,壮怀激烈 ,以身报国之
秋 ,可十哲却显得如此消沉与无奈 ,这究竟为什么 ? 其实这除了唐末恶劣的政治形势已使士人
们深感失望外 ,也正是大多数文士被排斥在政治生活之外 ,处境更为贫寒困厄 ,前程更显得无
・145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望而造成的 。这只要回首前述的十哲的处境 ,结合下述他们的追求 、
困扰与心态 ,就可以悟出
其间的道理 。
咸通十哲及唐末大多数文人苦心追求的是什么 ? 这就是登科入仕 。做为文人 , 登第入仕
是绝大多数人的立身之本与起码追求 。晚唐以降 ,文人社会地位的日趋低微与家境贫寒 ,更使
他们把登第入仕看作最佳的途径 。而且这一时期 ,盛唐文人通过隐逸以及从军立功之路成功
的条件机遇对他们来讲已很难走通 ,终南捷径只是盛世的产物 。在兵革屡作 ,帝王避乱播迁 ,
内忧外患的唐季 ,执政者自顾不暇 ,哪有心思枉驾举闲逸 ! 而广大士子生活贫寒 ,无力支撑优
游隐逸的生活 。唐末内战频仍 ,边境却相对安宁 ,诚如张乔所述“羌戎不识干戈老 ,须贺今时圣
主明”[1 ] ( P7325) 。再者文人也从历史与现实中体悟到从军立功的不切实际 , 他们看到的是如
曹松所揭示的“一将功成万骨枯” 的残酷事实 。在这一情势下 ,登科入仕乃是文人必须先择取
的道路 。十哲几乎均长期奔波于此 ,虽几经挫折而忍辱负重苦苦追求 。如李昌符“有诗名 ,久
不登第”,以至“常岁卷轴 ,怠于装修”, 后来竟冒着“为女尔妪辈怪骂腾沸 , 尽要掴其面”的耻辱 ,
以《婢仆诗》50 首出奇制胜及第 。[6 ] ( P84) 温宪也为人久“抑而不录 。既不第 , 遂题一绝于崇庆
寺壁”,以哀情动人 ,让执政者一改“深怒嫉之” 的态度而嘱人放其及第 。[7 ] ( P1042) 许棠以及第
是求 ,忍受着“终年唯旅舍 ,只似已无家”[ 1 ] ( P6973) 之苦 , 过着漂泊的觅举干谒苦日子 , 而似此
竟长达二纪三朝以上 。而终生未第的任涛 ,无成而遽逝 ; 张乔虽也抱着“且了髫年志 ,沙鸥未可
群”[1 ] ( P7326) 之志孜孜求第 ,但最后“竟山且山吾名途”[ 3 ] ( P882) 。显然 ,唐末文人的出路显得单一
狭窄 ,几乎是别无选择 ,只有把终生的穷通 ,人生与价值押在科举的赌注上 。在未达目的之前 ,
他们自顾不暇 ,很难有更多的心思与余力志怀高远 、 慷慨激奋 。
登第这既是唐末士子的追求 ,也带来身心交瘁的苦难 。如上述由于出路的狭窄使奔趋于
场屋的举子增多且竞争激烈 。 《唐摭言》 卷一记进士“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时登科已是“艰
难”。这还不是指唐末而言的 。 《剧谈录》卷下 “: 自大中 、
咸通之后 ,每岁试春官者千余人”,人
数已增多 。更何况中晚唐后举场的竞争 , 乃至结为朋甲把持操纵科场的现象更为激烈险恶 :
“进士举人各树名甲 ……开成 、
会昌中 ,又曰 ‘
: 鲁、 绍、
 、蒙 , 识即命通 。
’又曰 ‘
: 郑、
杨、段、
薛,
炙手可热 。’……后有 值韦罗甲 ,又曰 ‘: 王皇 、
值、 都、 雍 , 识即命通 。’
”[ 8 ] ( P139) 唐末举场的险
恶艰难 ,使黄滔不禁慨叹 “: 咸通 、
乾符之际 ,龙门有万仞之险 ,莺谷无孤飞之羽 。 ”众多举子“以
梦笔之词 , 金之学 ,半生随计 ,没齿衔冤”。[9 ] ( P3858 - 3859)
基于这一情势 ,就可以理解文人在科场上的艰辛 。而这必然从心灵 、 人格上折磨着文人 ,
使他们的心态 、精神严重扭曲 。由于贫寒的处境 ,他们在觅举中常常哀贫叹穷悲病嗟老 。李昌
符《客恨》 云“
: 半夜病吟人寝后 , 百年闲事酒醒初 。 ”[ 1 ] ( P6953) 张虫宾《边游别友人》亦自诉贫病
云 “家贫随日长
: , 身病涉寒多”。许棠吟“久贫成蹭蹬 , 多病惜支离”。为了一第 , 他们行卷干
谒 ,卑怯自抑地哀哀求人 。张虫宾困于举场 25 年 , 因此他现存不多的诗中却颇多如《上所知》、
《投所知》《、献所知》《 、投翰林萧侍郎》之类的求情之什 。其干谒时低声下气 ,自我菲薄向人讨
好“: 举家贫拾海边樵 ,来认仙宗在碧霄 。丹穴虽无凡羽翼 ,灵椿还向细枝条”。[1 ] ( P8079)“九仞
墙边绝路歧 ,野才非合自求知 。灵湫岂要鱼栖浪 ,仙桂那容鸟寄枝 。纤草不销春气力 ,微尘还
助岳形仪 。”[1 ] ( P8079) 以“凡羽翼”、
“细条”、
“鱼”、
“鸟”、
“纤草”、
“微尘”自我比拟作贱 , 可谓极
谦恭卑微 。又如喻坦之乞求援引时亦极呈可怜相 。他先自我贬抑“贡乏雄文献”,又言“意纵求
知切 ,才惟惧鉴精 。五言非琢玉 ,十载看迁莺 。 ”
而后又以身心交瘁之哀惋搏取哀怜云 “: 取进心
・146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甘钝 ,伤嗟骨每惊 。尘襟痕积泪 ,客鬓白新茎”,并一表歌功颂德 、 感恩载德之情 “: 顾盼身堪教 ,
吹嘘羽觉生 。依门情转切 ,荷德力须倾 。 ”[ 1 ] ( P8198) 许棠更惧于长期的孤立无援求名之难 , 从
而更发出违心之论以讨好 ,自谓 “: 无才副至公 ,岂是命难通”[ 1 ] ( P6979) 。这真是扭曲心灵的自
贱 ! 同样是援引 ,初盛唐诗人的气势则不一样 , 如杜甫“赋料扬雄敌 , 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
面 ,王翰愿卜邻”
的高自标置和不为一第折腰的气概 “
: 焉能心怏怏 ,只是走   。今欲东入海 ,
即将西去秦”“、白鸥没浩荡 , 万里谁能驯”。[ 10 ] ( P25) 玄宗时进士王冷然敢以上书指责御史高
昌宇“不可以富贵骄人 ,亦不可以礼义见隔”,并竟要挟云 “ : 傥也贵人多忘 ,国士难期 ,使仆一朝
出其不意 ,与君并肩台阁 ,侧眼相视 ,公始悔而谢仆 ,仆安能有色于君乎”。[ 4 ] ( P22) 相形之下唐
末士子的卑微萎弱也就更加鲜明了 。这完全是他们社会地位的卑微 ,处境的困顿造成的 。
长期受挫 ,处境艰难 ,唐末文人总是愁容满面 , 自怨自哀 , 情绪低落 。张乔尽管“终年九陌
行 ,要路迹皆生”, [1 ] ( P7318) 勤于干谒 , 然而一再落第 。当他听到“旁人贺及第 , 独自却沾襟”,
[1 ] ( P7307) 从而以变态的心理自疑自非 “ : 只应抱璞非良玉 , 岂得年年不至公”。[ 1 ] ( P7329) 许棠
累下第后也心中惶惶 ,竟有身世无依之恐惧 “
: 行藏如此辈 ,何以谓谋身”[ 1 ] ( P6979) 、
“半生为下
客 ,终老托何人”[1 ] ( P6962) , 甚至羞愧难言 “
: 渔父时相问 , 羞真道姓名”[ 1 ] ( P6972) , 颇有羞见江
东父老之气馁羞愧 。
情绪的消沉低落也改变了他们观察事物的眼光 , 他们更多地注目于衰败荒凉的景物 。许
棠在洛城所见到的是 “
: 夕阳唯照草 ,危堞不胜风 。岸断河声别 ,田荒野色同”[ 1 ] ( P6979) 。郑谷
途中所见是 “
: 秋风满关树 ,残月隔河鸡”[ 1 ] ( P7718) 、
“冻河孤棹涩 ,老树叠巢危”,以此让他更兴
起“莫问今行止 ,漂漂不自知”[1 ] ( P7720) 之悲慨 。时代的兴衰之异 ,文人处境 、
精神的好坏高低
之别 ,必然从他们的景色描写中呈现出来 。唐末文人眼中世纪末的萧飒阴沉与悲凉 ,只要我们
比较盛唐诗人笔下的同一景物的描写 ,就更加明显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 所见到的“白日依山
尽 ,黄河入海流”
是何等壮阔雄浑 ,而“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所抒发的又是何等焕发高远的
情志 。然而在张乔《题河中鹳雀楼》 中 ,却成了这样一幅景象 “
: 高楼怀古动悲歌 ,鹳雀今无野燕
过 。树隔五陵秋色早 , 水连三晋夕阳多 。渔人遗火成寒烧 , 牧笛吹风起夜波 。十载重来值摇
落 ,天涯归计欲如何 ?”悲凉衰败景象 ,羁旅落拓异乡的处境 ,欲归不能的无奈 ,正是末世的景象
与情调 。与王之涣诗相比 ,盛衰之别真不可以道里计 。
时代的风会改变着文人的情志 ,文人的处境也影响着精神风貌 。在咸通十哲身上 ,再也没
有盛唐文人恢宏慷慨的气概 、 那种为时代所激发的自豪与信心 ,那种李白式的在挫折面前依然
葆有的“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的乐观与自信 。相反 ,他们有浓得化不开的失落的
痛苦与哀吟 “
: 游秦复滞燕 ,不觉近衰年 。旅貌同柴毁 ,行衣对骨穿 。”[ 1 ] ( P6975)“每到花时恨道
穷 ,一生光景半成空”[1 ] ( P7329) “
、流年俱老大 ,失意又东西”。[1 ] ( P7706) 张虫宾遭多次落第 ,对科
考已心怀战栗 ,他《言怀》 诗以战马 、 伤禽比喻临考时的心情云 “ : 战马到秋长泪落 , 伤禽无夜不
魂飞 。”坎坷的遭遇 ,运乖命蹇 ,使文人困惑自疑 ,甚至失去了信心 ,进取之心渐渐消磨殆尽 。许
棠“连春不得意”
后 ,遂有“所业已疑非”[ 1 ] ( P6963) 之惑 。喻坦之连遭挫折 , 赋诗自陈云 “
: 孤拙
竟何营 ,徒希折桂名 。始终谁肯荐 , 得失自难明 。
”[ 1 ] ( P8198) 他在失意之极中感到“人情谁可
会 ,身事自堪疑”[1 ] ( P8200) ,最后认识到“误入杏花尘 ,晴江一看春”[ 1 ] ( P8201) ,否定了自己所追
求的道路 。张虫宾也“十载声沉觉自非 ,贱身元合衣荷衣”[1 ] ( P8081) ,在碰壁之后自非认命 ,不敢
存有“贱身人”的非非之想 。而张乔起初虽怀有“功名如不立 , 岂易狎汀鸥”[ 1 ] ( P7311) 之志 , 但
・147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后来进取之心消磨殆尽 ,归隐九华山 。就是为郎中的郑谷 ,在历尽宦海飘离之苦后 ,体验到末
世的黯淡悲凉 ,常起皈依佛道 ,隐栖故山之念 “ : 丧志嫌孤宦 ,忘机爱澹交 。仙山如有分 ,必拟访
三茅 。
”[1 ] ( P7719) 最后也走上了弃官归隐之路 。
十哲在初入世途时本就气局不大 ,志向不高 , 在挫折磨难中 , 他们痛楚 、 自卑 、
自贱 、
自疑 ,
又逐渐失意丧志 ,最后又大都看破红尘 ,泯灭用世之心 。如许棠所述的“万事不关心 ,终朝但苦
吟 。 ……荣枯应已定 ,无复系浮沉 。
”[1 ] ( P6990) 这实际上是唐末一般文人的精神风貌与心态心
理路程 。一个混乱黑暗萧条走向没落灭亡的时代 ,只能造就广大文人这样的面影与精神风貌 ,
规定了这样的人生道路 。

参考文献 :
[1 ] 全唐诗 [ Z]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9.
[2 ] 旧唐书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5.
[3 ] 辛文房 ,孙映逵 . 唐才子传校注 [M] .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
[4 ] 王定保 1 唐摭言 [M]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5 ] 王维 ,赵殿成 . 王右丞集笺注 [M]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6 ] 孙光宪 . 北梦琐言 [M]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7 ] 计有功 . 唐诗纪事 [M]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8 ] 王谠 . 唐语林 [M]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9 ] 司直陈公墓志铭 [A ] . 全唐文 : 卷 826[ Z]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10 ] 杜甫 ,杨伦 . 杜诗镜铨 [M]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 责任编辑 : 贺秀明 ]

On the Melancholy Mood of the Poets towards the End of the Tang Dynasty

WU Zai - qing

Abstract : The life and works of twelve important poets of the Xiantong era show the declining social condition towards
the end of the Tang Dynasty. During that time the country was ravaged by successive wars and officials as well as the com2
mon people suffered greatly. The social status of men of letters fell sharply. Most of them lived a poor life and could find lit2
tle way out of the predicament. As a result they were often in a rather low mood and felt frustrated , humiliated and de2
spaired. There can be found a fin de siecle trace in their works.
Key words : twelve poets of Xiantong era , men of letters towards the end of the Tang Dynasty , frustration , melan2
choly , mood.

・148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