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2001 年 01 月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J an.

2001
第 24 卷 第 1 期   Jou rna l of H ebei N o rm a l U n iversity (Ph ilo sop hy and Socia l Sciences Ed ition )   V o l. 24 N o. 1

【隋唐史研究】

α 试论唐前期人口重心北移及其影响
张 德 美
( 中国政法大学, 北京 100000)

摘 要: 大量史实表明, 由于唐前期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影响, 从全国范围来看, 周边地区及南方人口


日渐向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集中, 导致了唐前期全国人口分布重心北移的现象, 并对唐代社会经济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唐前期; 人口; 重心北移; 影响
中图分类号: K242.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5587 ( 2001) 0120101207

  关于唐后期全国人口重心南移问题的研究, 已经引 南府不得乐住余州, 其京城县不得住余县, 有军府州, 不


起了学者们的充分重视。但是, 要从总体上把握有唐一代 。② 这里反复强调两京畿内诸州和有军府
得住无军府州”
全国人口分布状况的变化, 了解唐朝社会经济生活的一 州的居民不得任意迁移, 似乎与移狭就宽的规定产生了
个侧面, 还必须考察唐前期的人口分布状况。大量史实表 矛盾。而对于这些居民迁移的特殊限制, 是为了保证统治
明, 由于唐前期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的影响, 从全国范 中心地区、军事重地的赋役征发有充分的来源, 以利于形
围来看, 周边地区及南方人口日渐向北方黄河中下游地 成居重驭轻的局面。
区集中, 导致了唐前期全国人口分布重心北移的现象, 并 这样, 在唐前期近 140 年的时间里, 由于政治、经济、
对唐代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拟结合有 文化等种种因素, 全国人口逐渐向唐朝统治中心地区集
关史料, 阐述唐前期人口重心变动情况, 以求教于各位方 中, 虽然唐前期没有出现像安史之乱以后那样大规模的
家。 人口迁移, 但天长日久, 唐前期的人口迁移却也造成了全
安史之乱以前, 从全国范围来看, 唐朝的政局一直较 国范围内人口分布重心的变动, 就安史之乱爆发前的人
为稳定, 人民生活比较安宁。 统治者为了有效地控制百 口布局而言, 已与隋末唐初时有很大不同。
姓, 保证赋役征发来源, 制定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五保制 隋末农民战争烽烟未息, 唐代统治者就在旧王朝的
度, 将民户牢牢地控制起来。《旧唐书・食货志》记载“武 废墟上建立了新的国家。 时值丧乱, 中原大地满目疮痍,
德七年始定律令……三年一造户籍。”
《唐律・户婚律》规 统治者面临的是:“率土之众, 百不存一, 干戈未静, 桑农
定:“诸脱户者, 家长徒三年; 无课役者, 减二等; 女户, 又 ③ 的局面。 为了巩固统治基
咸废, 凋弊之后, 饥寒重切”
减三等。”又《唐六典》卷三“户部郎中员外郎”条规定民户 础, 新王朝的建立者亟须稳定社会秩序, 休养生息, 发展
“四家为邻, 五家为保, 保有长, 以相禁约”
。 关于五保制 生产。 武德二年, 唐高祖发布《赦逃亡募人诏》, 规定:“其
度,《欧阳文忠公文集》卷百十七“五保牒”记载得更为详 义士募人有背军逃亡者, 自武德二年十二月二十日以前
细:“准《户令》
: 诸户皆以邻聚相保, 以相检察, 勿造非违, 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饥寒困弊不能自存者, 所在官司随事
如有远客, 来 过 止 宿, 及 保 内 之 人 有 所 行 诣, 并 语 同 保 ④ 武德六年四月又下令:“今寇贼已平, 天下无事,
赈给。”
知。”尽管如此, 民户迁徙还是国家许可的, 当然须符合唐 百姓安堵, 各务称职, 家给人足, 即事可期。 所以新附之
代法令的规定。《文献通考・田赋考二・历代田赋之制》 民, 特蠲徭役, 使其休息, 更无烦扰, 使 获 安 静, 自 修 产
记载:“武德……七年始定均田赋税……凡庶人徙乡及贫 ⑤ 到唐太宗贞观三年四月政府还规定:“妇人正月以
业。”
无以葬者, 得卖世业田……”
《大唐六典》也规定“乐住之 来生男者粟一石, 鳏寡孤独不能自存, 逃户初还交无粮
制, 居狭乡者, 听其从宽, 居远者听其从近; 居役轻之地 贮, 州县长官量加赈恤。”⑥
。① 但对于京畿、军府之地居民的迁移, 唐政
者, 听其从重” 毫无疑问, 唐政府的这些轻徭薄赋, 安抚流亡, 鼓励
府则予以严格控制:“畿内诸州, 不得乐住畿外: 京兆、河 生育的措施, 对于改变隋末战乱后残破不堪的局面, 恢复

α 收稿日期: 2000205221
作者简介: 张德美 (19702) , 男, 讲师, 在读博士生。
102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年第 1 期

和发展生产起了积极的作用。 把流民同大量荒地结合起 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来, 为唐初社会经济走向繁荣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特别是 经过唐初的休养生息之后, 唐代国家机器的运转很
武德年间均田制、租庸调法的实行, 造成了小农土地所有 快步入了正轨。 在政治上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和州 ( 郡)
制生存繁衍的土壤, 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有很大提高。而在 县二级制, 强化了中央集权, 在军事上实行府兵制, 做到
当时劳动生产率普遍低下的情况下, 农业生产力自身发 了兵农合一; 在赋税征收上实行租庸调制, 积累了国家财
展的要求—— 集中地表现为耕地面积的扩大—— 有可能 富; 在考试制度上实行科举制, 大量网罗人才, 等等。通过
容纳越来越多的人口, 到唐太宗贞观十三年, 全国人口已 这些措施, 封建专制的国家政权得到了空前的巩固和完
达 3041871 户, 12351681 口, ⑦ 这一时期全国人口的分布 善。到了唐玄宗时, 唐王朝终于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即开
状况已明显不同于隋代, 就南北双方比较而言则是南方 元盛世的局面。
人口总数高于北方, 现对比隋大业五年和唐贞观十三年 从 贞观十三年 ( 639 ) 到天宝十二载 ( 753 ) , 唐朝人口
户数, 列如表一: 由 12351681 增至 50975543, 人口年增长率为 12. 6‰, 114
表一 隋大业、唐贞观年间南北方户数对照表 年间人口增长到四倍强βλ , 而从全国各道州来看, 由于自
相当于 隋大 唐贞 占全国户数百分比 (% ) 然环境、社会环境不同, 人口发展很不平衡, 北方地区的
地  区
唐道别 业户 观户 隋 唐 人口增长普遍显示了异乎异常的高速度。根据《旧唐书・
地理志》所载贞观十三年到天宝十二载的户口数字, 考察
河南诸郡 河南道 2721272 275618 29. 9 9. 06
各道户口变化情况, 列如表二βµ。
河北诸郡 河北道 2163345 369730 23. 8 12. 15
表二 贞观十三年至天宝十二载唐各道州
关中诸郡 关内道 904502 398066 10. 0 13. 9
人口增减状况统计表
河东诸郡 河东道 852001 271199 9. 4 8. 92
人口 人口增加州数
陇右诸郡 陇右道 171241 55956 1. 9 1. 84 道 别 减少
州数 四倍以下 4—7 倍 8—11 倍 12—15 倍 16 倍以上
巴汉诸郡 山南道 727009 180724 8. 0 5. 94
关内道 无 11 7 1 无 无
淮南诸郡 淮南道 452976 91091 5. 0 2. 99
河南道 无 4 10 4 6 1
岭南诸郡 岭南道 367365 357348 4. 1 11. 75
河东道 2 8 5 无 无 无
岷蜀诸郡 剑南道 360184 638200 4. 0 20. 98
河北道 2 7 9 5 2 1
江表沅湘诸郡 江南道 351814 403939 3. 9 13. 28
陇右道 无 16 1 无 无 无
北方诸郡 合 计 6812361 1370569 75. 0 45. 1
山南道 3 16 8 1 1 无
南方诸郡 合 计 2265353 1671302 25. 0 54. 9
淮南道 无 1 9 2 1 无
本表参见胡道修《开皇天宝之间人口的分布与变迁》表一, 江南道 5 10 20 3 无 无
《中国史研究》1984 年第四期
剑南道 10 13 1 无 无 无
从表中数字可以看出, 由隋大业五年至唐贞观十三
岭南道 21 15 1 无 无 无
年全国的人口分布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果说隋代
乃至隋代以前中国的人口重心一直在北方的话, 那么到 资料来源:《旧唐书・地理志》
了唐初, 至少到贞观十三年, 全国人口重心已经移至南 从表中可见, 出现人口减少的州北方有 4 个, 南方有
方。 这种状况是隋末战乱中原人口流徙南下的产物。 史 39 个; 人口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人口增长速度 ( 12.
载:“西蜀僻远, 控接巴夷, 厥土沃饶, 山川遐旷, 往事隋末 6‰) 的州北方有 46 个, 南方有 55 个; 北方 ( 以河北、河南
丧乱, 盗寇交侵, 流寓之民遂相杂挠”⑧ 唐高祖武德元年下 二道最为突出) 在唐前期户口增长速度非常之快, 户口增
。⑨ 其中就有
诏说:“其隋代公卿以下爰及民庶, 身往江都” 长到 8 倍以上的州就有 20 个, 这种增长速度远不是人口
许多人因战乱流落江南。 像岭南、剑南、江南这些远离隋 的自然增殖所能达到的, 可以说这样的人口增长正是唐
末主要交战区的地方, 由于受战争破坏较小以及北方人 前期全国人口向北方地区集中的结果, 前面已经提及, 至
口流入等原因, 历隋末战乱人口减少的幅度不大甚至有 少到贞观十三年以前全国人口重心尚在南方, 而到了唐
所增加, 与北方中原地区战后户口凋零的局面相比, 唐初 玄宗天宝年间, 唐初的人口分布格局也因人口迁移有所
南方户口数要高一些, 这是不足为奇的。据此还不能推断 改变。 我们根据《旧唐书・地理志》所记唐贞观十三年
南方经济有多大程度的发展, 胡道修先生“唐初的贞观之 ( 639 ) 户口数与《新唐书・地理志》所载唐天宝十二载
治是中国南方经济高涨时期之一”βκ 的观点虽是值得商榷 ( 753 ) 户口数βν , 对比南北双方的人口分布状况, 列如表
的, 但不可否认, 唐初新的人口分布格局确实为南方经济 三:
张德美  试论唐前期人口重心北移及其影响 103

表三 唐贞观、天宝年间南北方户数对照表 有限的已开发的农业区很难再容纳更多的农业人口。 相
贞观十三年 (639) 天宝十二载 (753) 反, 华北、关中平原地区存在着大面积亟特重新利用的土
占总数之 占总数之 地资源, 这就使北方地区具备了吸引大量人口投入的农
地 区 户 数 地 区 户 数
百分比 (% ) 百分比 (% ) 业生产条件。
关内道 398066 13. 9 京畿道 547425 6. 10 再者, 唐前期北方地区商业发达。 长安、洛阳是全国
河南道 275618 9. 06 关内道 271770 3. 03
的政治中心, 四方辐凑; 关东地区沟通京畿与东北边陲、
河东道 271199 8. 92 都畿道 264120 2. 94
江淮地区之间的联系, 大运河从此经过, 这样优越的地理
河北道 369730 12. 15 河南道 1599441 17. 82
陇右道 55956 1. 84 河东道 630511 7. 03 位置以及日渐繁荣的农业生产又为商业贸易的发达创造
河北道 1487503 16. 57 了条件。当时这一地区商业活动频繁, 南北商人的足迹遍
陇右道 121413 1. 35 及黄河沿岸诸州。《通典》卷七记载了该区当时商业繁荣
山南道 180724 5. 94 山南东道 323144 3. 62
的景象:“东到宋汴, 西至岐州, 夹路列店肆待客, 酒馔丰
淮南道 91091 2. 99 山南西道 274583 3. 07
溢, 每店皆有驴赁, 客乘倏忽数十里, 谓之驿驴, 南诣荆
江南道 403939 13. 28 淮南道 390583 4. 53
剑南道 638200 20. 98 江南东道 1101450 12. 27 襄, 北至太原、范阳, 西至蜀川、凉府, 皆有店肆, 以供商
岭南道 357348 11. 75 江南西道 605254 6. 74 βτ 在这种情况下, 南北商人来此居住, 在一定程度上
旅。”
黔中道 29433 0. 33 也会造成人口的急速增长。比如:《旧唐书》载:“河南汴为
剑南道 937124 10. 44
雄郡, 自江淮达河洛, 舟车辐凑, 人庶浩繁。”χκ 自贞观十三
岭南道 388980 4. 33
北方道 1370569 45. 1 北方道 4922183 55. 0
年到天宝十二载汴州户口由 82879 到 577507, 增长了 6
南方道 1671302 54. 9 南方道 4051451 45. 0 倍。 大诗人李白这样描绘当时魏郡富贾云集的景象:“魏
郡接燕赵, 美女夸芙蓉。淇水流碧云, 舟车日奔冲。青楼夹
资料来源:《旧唐书・地理志》
、《新唐书・地理志》
两岸, 万室喧歌钟。 天下称富贵, 游此每相逢。”χλ 同期魏
很明显, 从贞观十三年到天宝十二载, 全国人口重心
州户口由 136612 到 1109870χµ , 增长了 7 倍强; 再比如兖
经历了一次自南向北的变迁。前面已经说过, 唐前期人口
州的任城县,“鲁境七百里, 郡有十一县, 任城其冲要, 东
分布格局的变化是当时人口向北方地区集中的结果。 那
盘琅琊 ( 沂州) , 西控巨野 ( 大野泽) , 北走厥国 ( 郓州中都
么唐前期全国人口向北方地区集中, 其原因何在呢?
首先从经济原因来看: 县) , 南驰互乡 ( 徐州沛县合乡故城) ……故万商往来, 四

历史上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直是我国最大的农业区, 海绵历实泉货之橐龠, 为英髦之咽喉。”χν 贞观十三年兖州

千百年来经过劳动人民的辛勤耕作, 大面积土地得到开 户口才只有 15428, 到了天宝十二载, 竟然激增至 580608,

垦, 成为土质肥沃的熟田, 像关中地区“利有近蜀之饶”
, 人口增长了 36 倍χο。若不是移民迁入的原因, 这样高的人
“田有上腴之利”, βο 河北、河南道大部分地区处于黄河下 口增长速度单靠自然增殖是无法做到的。
游冲积平原上, 虽经隋末战火洗劫, 该区土地大部分荒 其次从政治原因来看:
芜, 但适宜的气候、良好的水源条件为这里农业的复兴提 京畿地区是国家的根本重地, 居重驭轻是唐王朝治
供了便利的条件, 另外唐前期政府休养生息的政策也主 理天下的原则。 唐前期共有军府 633 个,“关内置府三百
要针对这一地区, 因为这里受战争破坏最严重, 政府轻徭 六十一, 积兵士十六万, 举关中之众, 以临四方。”χπ 这就需
薄赋、发展生产的措施也就显得比在其他地区更有意义。 要统治者把更多的编户齐民置于中央的直接控制之下,
同北方地区相比, 南方的自然条件要逊色得多。虽然经过 以达到强干弱枝的目的。德宗时曾说:“前代之制, 转天下
唐初乃至前几代的发展, 南方地区能够出现像扬州那样 。χθ 这种作法的
之租税, 委之京师; 徙郡县豪杰, 处之陵邑”
的大都市, 能够出现像润州、苏州、常州、越州等人口在 50 负作用是造成了京畿地区人口的高度集中, 统治者早就
万人以上的大州, 但至少在唐代人的观念上, 江南地区仍 面临着“地狭人稠, 耕植不薄, 菽粟虽贱, 储蓄未多”,“虽
是卑湿烟瘴之地, 如“处处山川同瘴疠”βπ、
“苦雨初入梅, 获登秋之实, 犹亏荐岁之资”χρ 的窘境。 按理说, 在这种情
βθ 之类的句子在唐人诗文中屡见不鲜, 这样
瘴天稍含毒” 况下, 政府听任畿内百姓移狭就宽是最自然不过的了, 但
的自然环境确实会给南方地区的农业开发和居民生活带 统治者又怕因此带来虚近实远的后果, 于是反而加强了
来一定困难。 这里的百姓为生活所迫卖身为奴的事例很 对京畿地区人口迁移的限制。《大唐六典》明文规定了两
多, 比如福建是唐代有名的贡奉官人的地方; 道州每年要 京、畿内诸州和有军府州的百姓不得随意迁移。唐太宗贞
βρ , 荆州、益州地区也有国家户口被和
向朝廷进贡“矮奴” 观年间曾发生这样一件事: 当时朝廷里有人提议允许狭
市为奴婢的现象βσ。 类似地区当然不会对外地居民产生 乡的百姓迁徙到宽乡, 陕州刺史崔善为上表说:“畿内之
多大吸引力。加之南方地区受隋末战乱破坏较小, 人民生 地, 是谓户殷, 丁壮之人, 悉入军府, 若听移转, 便出关外,
活一直较为安定, 在唐初人口发展便已达到了一定水平, 此则虚近实远, 非经通之议。”此事只好作罢了 χσ。 可见畿
104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年第 1 期

内百姓迁出是何等的不易。为了减轻关中的压力, 李氏朝 人民接受汉族先进文明的熏陶, 他们与汉族人民共同劳


。χτ
廷常常移驾东都洛阳, 即所谓:“乘舆时幸东都以宽之” 动, 在恢复和发展生产, 繁荣封建经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
特别是武周时期, 武则天为了打击关中李氏集团的势力, 作用。
除了让朝廷长期滞留东都外, 还迁移关内居民入洛阳及 最后从文化原因来看:
周围地区, 并鼓励他乡居民到这里附籍。 天授二年秋, 武 北方地区文化高度发达, 唐代的科举取士制度招览
则天下令“徙关内户数十万以实洛阳。”δκ 出于稳定社会秩 了天下饱学之士来到京师地区。燕赵悲歌、齐鲁文化也吸
序的考虑, 大臣徐坚反对招募关西户口移居洛阳, 但他主 引了无数英雄豪杰, 据《旧唐书・文苑传》所记载的唐前
张“检括兼检乐住之人微有资财, 情愿在洛城者, 并酬其 期 104 位文士中, 就有 60 余人为北方人, 可见当时北方文
宅铺之地, 令渐修立, 则洛阳不少于邑户, 黎庶得安于本 化之发达。受北方文化的吸引, 许多南方文人不远千里来
δλ 由此可见当时在洛阳居住的外地商人是不少的。
业。” 到京师, 或者就在河北、河南地区定居下来。比如: 武周时
同年颁布的《置鸿宜鼎稷等州制》规定:“其雍州旧管及同 进士许景先, 本“常州义兴人, 后徙家洛阳。”εκ 天宝初做过
太等州土稀人稠, 营种辛苦, 有情愿向神都编贯宜听, 仍 尚书左丞的席豫, 也是由襄阳“徙家河南”, ελ 大诗人杜甫
给复三年。百姓无田业者, 任其所欲, 即各差请强官押领, 本“襄阳人, 后徙家河南巩县”εµ , 李白“自幼好酒, 于兖州
并许将家口自随, 便于水次量给船乘, 作般次进发至都, 习业, ”后来他娶妻生子了, 在兖州定居了下来。后游至金
分付洛州各领支配安置讫, 申司录奏闻。”δµ 同时还对流落 陵曾作诗曰:“吴地桑叶绿, 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 谁
畿内的外州人附贯问题作了规定:“其有诸州人或先缘饥 种龟阴田。春事已不及, 江行复茫然。南风吹归心, 飞堕酒
岁, 流宕忘归, 或父兄去官因循寄住, 为籍贯属, 恐陷刑 εν 诗中寄托了大诗人对第二故乡的思念之情, 当时
楼前。”
名, 荏苒多时, 未经首出, 工士、杂色人等并限百日内首 许多佛道高人也纷纷来到京都, 比如: 苏州法师道恭、简
尽, 任于神都及畿内怀、郑、汝等州附贯。其官人百姓有情 州法师静迈都是在贞观年间来到长安的; εο 苏州吴县的法
愿于洛、怀等七州附贯者亦听, 应须交割及发遣受领, 并 ; επ 范
藏在如意元年受命来到东都大福先寺“检校无尽藏”
委本贯并新附州分明计会, 不得因兹陷漏户口, 虚蠲赋 阳人义净,“年十五出家, 附海舶经十五年, 游三十余国,
δν 这些史实说明民户向王朝统治中心地区迁徙, 是符
役。” 。εθ 此类事例, 不一而
以武后证圣元年赉梵本经还河洛”
合唐代统治者的政治需要的, 因而不仅为统治者所允许, 足。虽然以上所记多为个别人的迁徙流动, 但却反映了当
有时还受到鼓励。 时人们在迁移地区选择上的一种取向。 高度发达的文化
另外, 唐前期国势日强, 在对异族的军事战争中屡屡 对于当时的文人阶层无论如何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获胜, 统治者往往把战争中的俘户迁移到内地主要是中 从以上三方面原因看, 唐前期人口向北方地区集中,
原地区居住, 组织他们从事农业生产,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 是适应当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形势的。 可以说唐前
造成了中原地区人口的集中。 请看下面几条史例: 期的人口重心北移是北方地区历隋末战乱破坏后经济迅
贞观初年, 唐灭东突厥,“太宗惑 ( 温) 彦博之利口, 忽 速恢复和发展的要求。 唐前期虽然没有出现像后期那样
文贞之成算, 处其降众, 置于河南”, δο 于是“入居长安者且 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但北方战后大量荒弃地的存在, 日渐
δπ
万家。” 复兴的商业, 悠久的文化以及政府优惠的休养生息政策
高宗麟德年间, 崔知温任灵州都督府司马时,“州界 成为北方地区吸引移民投入的有利条件, 由此而导致的
有浑、斛薛部落万余帐, 数侵居人, 知温表请徙于河北, 斛 人口重心北移, 反过来又促进了唐前期经济的发展。由于
薛不愿迁移, 知温前后十五上, 诏竟从之。”δθ 大量劳动力投入到北方、中原地区, 这里大面积的土地得
总章元年十月,“司空李责力破高丽国, 虏其王, 下城七 到了开发利用。 根据《通典》卷十二轻重条所载天宝八载
十, 户六十九万七千二百, 配江淮、山南、京西”, δρ 总章二 各道义仓粮数, 估算各道垦田数额, 对比各道土地面积,
年四月:“高丽之民多离叛者, 敕徙高丽户三万八千二百 我们可以大致考察各道土地利用情况 ( 用顷g
平方公里来
。δσ
于江淮之南及山南、京西诸州空旷之地” 表示) , 列如表四ερ ( 下页) :
玄宗开元十年十一月, 康待宝余党康愿子反, 自称可 以每平方公里合 15 市顷来看, 河北、河南、河东道土
汗, 张说发兵追讨擒之, 其党悉平, 徙河曲六残胡五万余 地利用率高出其他各道。 唐前期北方修建了大量水利工
口于许、汝、唐、邓、仙、豫等州。δτ 程, 据岑仲勉《隋唐史》一书考证, 唐前期北方地区修建、
以上史实表明, 唐前期由政府组织异族俘户向内地 疏浚了 85 项水利工程, 而同期南方只修筑了 41 项。εσ 北
迁徙, 在规模上是相当大的。这种移民形式是与唐政府在 方地区的亩产量也有很大提高,《新唐书・地理志》记载:
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强盛局面分不开的。 固然这种作法 “龙门东南二十三里, 有十石垆渠。 贞观二十三年县令长
是唐朝统治者出于同化异族、减少边疆地区压力的政治 孙恕凿, 溉田良沃, 亩收十石。”ετ 另外《旧唐书・黑齿常之
目的, 但在客观上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内迁的各族 传》记载了高宗时河源军营田状况:“常之以河源军正当
张德美  试论唐前期人口重心北移及其影响 105

贼冲, 欲加兵镇守, 恐有转运之费, 遂远置烽戍七十余所, 唐前期人口向中原地区集中, 造成了全国人口分布


度开营田五十余顷, 岁收百余石。”φκ 河源军地处僻远的陇 重心北移, 总的来说它适应了唐代经济从恢复走向繁荣
右道鄯州界内, 粮食产量尚能达到每亩二石的水平, 那么 的要求, 但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某些地区人口分布过于
在生产条件相对较好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粮食亩产量应 稠密的后果。受人口变化的“惯性定律”所支配, 这些地区
该不会低于这个数字。关于唐前期经济的发展, 我们只是 的人口自然增殖和人口分布过于密集的状况在短时期内
略举农业方面这几个例子。 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一般较低 难于缓解, 由此所造成的当地人口的急剧增长速度, 将会
的情况下, 大面积土地的开垦, 水利工程的兴修, 粮食产 使这里的经济发展相形见绌。这种状况发展到一定程度,
量的提高, 都是与北方地区集中了全国大部分劳动力这 就会对唐代社会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现将天宝时户口
种状况分不开的, 唐前期的经济繁荣正是建立在北方广 密度较大的州府列如表五:
大地区人口集中、地力垦辟, 因而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 表五 唐天宝时人口密度较大州府分布状况表
展的基础上的。 每平方公里 30 人以上州府
地 区 分布地域
表四 天宝年间唐各道土地利用情况统计表 160 人以上 100- 160 人 60- 100 人 30- 60 人

义仓数 垦田数 土地面积 开发程度 贝、氵名、冀


地区 博、相 邢、恒、卫 滹沱水、
( 石) ( 顷) ( 平方公里) 顷g
平方公里 河北道 魏 深、德
赵、定 沧、棣、易 黄河之间
关内道 5946212 594621. 2 503840① 1. 18 瀛、莫

河南道 15429763 1542976. 3 281470② 5. 48 滑 河南、陕、陈 黄河下游以


郑、怀
河北道 17544600 1754460 180250 9. 73 河南道 濮 亳、郓、济、齐 南、济水流
汴、许、宋
曹 青、淄、兖 域、汴水沿岩
河东道 7309610 730961 160400 4. 56
山南道 2871668 287166. 8 280710③ 1. 02 晋、绛 汾水中下
河东道 蒲 汾
淮南道 4840872 484087. 2 112000 4. 32 太原、潞 游沿岸

江南道 6739270 673927 535000④ 1. 26 同、岐


关内道 京兆、华 渭水沿岸
陇右道 200034 20003. 4 803000 0. 07⑤ 、宁

剑南道 1797228 179722. 8 272990 0. 61 陇右道


河西道 388403 38840. 3 —— —— 眉、邛、简
剑南道 益、蜀 彭 汉 四川盆地
总 数 63177660 6317766 3694340 1. 71 梓、绵

山南道
资料来源: 义仓数, 据《通典》卷十二轻重条; 面积数, 据梁方仲《中
淮南道 滁
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P114, 甲表 28。因唐前期
道别有所变化, 故计算时所用土地面积数较原表有所 润、常、湖 苏、睦、衢 长江、浙江
江南道
杭、越、婺 明、台 下游之间
变动
岭南道
①关内道面积为原表关内、都畿两道之和;
②河南道面积为原表都畿、河南两道之和; 资源来源: 参见胡道修《开皇天宝之间人口的分布与变迁》之表七,《中国史

③④山南道、江南道面积各为原表东西二道之和; 研究》, 1988 年第四期。

⑤在计算陇右道土地利用率时, 垦田数取陇右、河西两 当时北方地区人口稠密的州府主要分布在北自滹沱


道之和。 水、南至济水之间的地带, 以每平方公里合 1500 亩土地
唐朝定鼎长安, 居重驭轻一直被统治者视为行之有 计算, 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公里 30- 160 人的州府每人仅
效的治理天下的原则。 中央集权要想巩固就必须建立一 占地 50 至 9 亩左右, 这里尚不考虑当地土地的开发利用
支由中央直接控制的数量庞大的军队, 就必须拥有足以 程度。 而据《通典》卷二记载:“天宝中应受田一千四百三
维持国家机器之所需的雄厚的财政基础。 由于唐前期兵 十万三千六百六十二顷。”φµ 以《新唐书・地理志》所记天
役、徭役摊派和赋税征收基本上是以丁身为本, 一定数量 宝十二载口数 5097543 计算, 当时每人应受田 28 亩。这样
的人口就意味着一定数量的军队和财富, 那么唐前期人 再联系各道土地开发利用程度, 便可清楚地看到, 北方地
口重心北移, 大量人口集中到唐王朝统治基础雄厚的中 区绝大多数州府受田不足的情况十分严重, 因而北方地
原地区, 就适应了唐代中央集权发展的要求, 有利于中央 区局部人口过度集中势必会加剧唐前期已经存在着的过
集权的巩固。 到了天宝八载, 天下诸色米总计 96062220 剩人口问题。
石, 仅关内、河北、河南、河东四道之和便已达到 70692580 ; φν 睿
根据历史记载, 武则天时“天下户口, 亡逃过半”
石φλ , 所以说当时全国的财赋重心也在北方地区, 这是勿 ; φο 玄宗时“虽户口至多, 而逃
宗时“人多失业, 流离道路”
庸置疑的。 唐前期人口重心、财赋重心在中原地区范围内 π 这里所说的逃户问题, 实质上就是过剩人口问
φ
亡未息。”
趋于统一, 这就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唐朝统治者居重驭轻的 题, 其产生原因是在一定条件下, 一定数量的劳动者与他
统治策略, 因而促进了唐中央集权大帝国的繁荣与昌盛。 们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 ( 主要是土地) 相分离, 因而游离
106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年第 1 期

于生产过程之外。在封建社会, 封建剥削是造成过剩人口 表六 唐前期人口年平均增殖率统计表


的主要原因, 经常性的国家赋税、日益沉重的兵役、徭役 年代 624- 640 640- 705 705- 732 732- 740 740- 752 752- 755
负担, 上自国家机器, 下至普通地主的重重剥削, 使原本 人口年平
脆弱的小农经济难以维持, 丧失土地的农民往往流离失 均增长率 9. 67 11. 86 6. 48 6. 32 6. 21 2. 79
( ‰)
所, 成为所谓的逃户、人口的高度集中虽不是过剩人口产
生的根源, 却对这一问题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唐 资料来源: 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
P186 表 36, 人民出版社, 1988 年 6
月第一版。
前期北方中原地区户口流亡的现象与其他地区相比要严
升的因素—— 唐前期几乎没有出现全国大范围的战乱、
重得多。武周时, 陈子昂在《上军国利害事》中说:“自剑南
灾荒、瘟疫等, 那么主要的因素还是人口的大量逃亡。 自
爰自河陇、秦凉之间, 山东则有青、徐、曹、汴, 河北则有
八世纪初人口增长率开始下降, 这与前述从武则天统治
沧、瀛、恒、赵, 莫不或被饥荒, 或遭水旱, 兵役转输, 饥疫
θ 狄仁杰在《言河朔人庶疏》
φ 时 期以后“天下户口逃亡过半”的历史记载是基本吻合
死亡, 流离分散, 十至四五。”
的。 由于人口分布格局的变化, 到天宝时, 形成了三个全
中说, 河朔地区“近缘军机, 调发伤重”, 百姓“家道悉破,
国主要的人口稠密区, 即黄河中下游区、四川盆地、长江
; φρ 又史载玄宗开元三年,“蝗满山东, 河南北之
或至逃亡”
σ 由于中原地区土地占有状况相当紧张,
φ 下游南岸三角地带 ( 参见表五) , 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
人, 流亡殆尽, ”
最为密集。在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 人口集中固
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显得更加尖锐, 这就加剧了社会
然可以增加这个地区劳动力的投入,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
上的动荡不安的因素。陈子昂就说:“即日山东愚人, 有亡
促进其经济的发展。但地力有限, 人口过密反过来又会加
命不事产业者, 有游侠聚盗者, 有奸豪强宗者, 有交通州
剧劳动力过剩所造成的人口流亡状况。 这样在迭经盛世
县造罪过者, 如此等色, 皆是奸雄……臣恐无赖子弟暴横
的唐前期, 官方统计的人口其增长率反而出现下降的趋
日广, 上不为国家所制, 下不为州县所羁, 又不从军, 又不
势也就不足为怪了。
守业, 坐观成败, 养其奸心, 在国家甚非长计。”φτ 如此看唐
代安史之乱及以后的藩镇割据主要发生在中原地区绝非
总之, 唐前期的人口重心北移, 适应了唐前期政治、
偶然, 这是与唐前期中原地区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分不
经济发展的要求, 因而促进了唐王朝的繁荣昌盛, 它与唐
开的。
后期的人口重心南移相对照, 形成了唐代人口迁移的历
唐前期人口分布格局的变化, 也影响着唐代人口的
史图景。 有趣的是, 人口重心自南向北移动, 正是唐王朝
增长。据赵文林、谢淑君著《中国人口史》对于唐前期六个
走向兴盛之时; 人口重心自北向南移动, 适值唐中央政权
时段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的统计, 列如表六:
衰落之机。这种人口重心的往复变动, 与唐王朝中央集权
可以看出, 唐初人口增殖率较高, 七世纪下半叶最高, 八
的兴衰过程相统一, 这是偶然的巧合, 抑或二者之间存在
世纪上半叶已经出现下降的趋势, 到天宝末年则基本停
着某种必然联系? 也许是值得学者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滞了, 唐前期人口增长日渐缓慢, 如果排除人口死亡率上

注释:
①② 《大唐六典》, 卷 3, 户部郎中员外郎条。 载:“天宝元年户八百三十四万八千三百九十五, 口四千五百
③⑤⑨ 《册府元龟》, 卷 147,《帝王部・恤下二》
。 三十一万一千二百七十二”
。 本文采用翁说。
④ 《全唐文》, 卷 1, 高祖《赦逃亡募人诏》
。 βµ  《旧唐书・地理志》
。为便于比较, 本表直接采用《旧唐书・地
⑥ 《文苑英华》, 卷 440, 翰林制诏二十《恤刑庆赐德音》
。 理志》所载旧领与天宝领各州口数; 计算各州人口增长倍数。
⑦  《旧唐书・地理志》旧领名道 ( 州) 户口数之和, 据翁俊雄考 βν  见⑦⑧
证,《旧唐书・地理志》所载“旧领”是指贞观十三年户口数 βο  《白居易集》卷 63,《议罢漕运可否》

字;“天宝领”是指天宝十二载户口数字。 ( 参见翁俊雄《各地 βπ  《宋之问集》卷上,《至端州成咏》

志所载唐开元、天宝户口数字的源流、系年和校勘》,《北京师 βθ  《白居易集》卷 10,《孟夏思渭村旧居寄舍弟》

院学报》1987 年第三期, 本文采用此说。 βρ  《旧唐书》卷 192, 隐逸之《阳城传》

⑧ 《全唐文》卷 1, 高祖《加恩隋公卿民庶诏》
。 βσ 参见《全唐文》卷 269, 张廷王圭《论置牧登莱和市牛羊奴婢
βκ  胡道修《开皇天宝之间人口的分布与变迁》,《中国史研究》 疏》, 原文为“…又荆益等州和市奴婢, 多是国家户口, 奸豪掠
1984 年第四期。 来, 一入于官”

βλ  《旧唐书・地理志》所载无天宝年间各道户口数, 故天宝十二 βτ  《通典》卷七,《历代盛衰户口》

载全国户口数取《新唐书・地理志》所载天宝元年各道户口 κ  《旧唐书》卷 190,《齐浣传》
χ 。
数之和。 据翁俊雄考证,《新唐书・地理志》所载天宝元年户 λ  《李太白全集》卷 15,《魏郡别苏明府》
χ 。
口数应为天宝十二载数字。因《通典・食货七》历代盛衰户口 µχ
χ ο  魏州、兖州及汴州户口数均自《旧唐书・地理志》

张德美  试论唐前期人口重心北移及其影响 107

ν  《李太白全集》卷 28,《任城县厅壁记》
χ 。 八载义仓数 63177660 石应为五年之积, 名道义仓数也是如
π  《唐会要》卷 72, 府名条。
χ 此。 这样据唐前期义仓税为亩纳二升之制, 可知天宝八载由
θ  《陆宣公集》卷 61,《论关中事宜状》
χ 。 政府掌握的垦田数为: 63177660 ÷5 ÷2= 6317766 ( 顷) 其余
ρ  《全唐文》卷 3, 高宗《幸东都诏》
χ 。 各道垦田数依次类推。
σ  《旧唐书》卷 191,《方伎・崔善为传》
χ 。 εσ  岑仲勉《隋唐史》下册第六十一节水利, 中华书局, 1982 年 5
τ  《资治通鉴》卷 213, 玄宗开元二十一年九月条。
χ 月第一版。
δκ  《资治通鉴》卷 204, 武后天授二年七月条。 ετ  《新唐书・地理志》

δλ  《全唐文》卷 272, 徐坚《请停募关西户口疏》
。 κ  《旧唐书》卷 109,《黑齿常之传》
φ 。
δµ δν  《唐大诏令集》卷 99,《置鸿宜鼎稷等州制》
。 λ 《通典》卷 12《轻重》所载各道正仓、义仓、常平仓粮数及《文
φ
δο  《樊川文集》卷 18, 杜牧《贺平党项表》
。 献通考》卷 2《市籴考》二所载和籴粮数之和, 参见梁方仲《中
δπ  《唐语林校证》卷 3,《识鉴》第 395 条。 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P 287 乙表五。
δθ  《旧唐书》卷 185 上,《良吏・崔知温传》
。 µ  《通典》卷 2,《田制下》
φ 。
δρ  《册府元龟》卷 486,《邦计部・户籍》
。 ν  《旧唐书》卷 88,《韦嗣立传》
φ 。
δσ  《资治通鉴》卷 199, 高宗总章二年四月条。 ο  《唐会要》卷 85,《逃户》
φ 。
δτ  《资治通鉴》卷 212, 玄宗开元十年十一月条。 π  《全唐文》卷 28, 玄宗九《禁逃亡诏》
φ 。
εκ ελ εµ  《旧唐书》卷 190,《文苑》
。 θ  《全唐文》卷 211, 陈子昂《上军国利害事》之《人机》篇。
φ
εν  《李太白全集》卷 23,《寄东鲁二稚子》
。 ρ  《旧唐书》卷 89,《狄仁杰传》
φ ;《文苑英华》卷 694, 狄仁杰《言
εο  《全唐文》卷 905, 道恭条。 河朔人庶疏》

επ εθ  《全唐文》卷 914, 法藏条、义净条。 σ  《资治通鉴》卷 211, 玄宗开元三年五月条。
φ
ερ  各道垦田数额计算方法如下: 据《通典》卷 6《赋税》载:“天宝 τ  《全唐文卷》211, 陈子昂《上军国机要事》
φ 。
中岁入地税 1240 万石, ”可知《通典》卷 12 轻重条所记天宝

[ 责任编辑 安拴虎 ]

The popula tion m igra tion to the North and its inf luence
in the f irst ha lf of the Tang D yna sty
ZHAN G D E 2m ei
( Graduate Schoo l, C ln iversity of Po litics and L aw of Ch ina, Beijing, 100000, Ch ina )

Abstract: H isto rica l fact sshow tha t due to the po lit ica l, econom ica l and cu ld tu ra l facto rs, the
pop u la t ion in the Sou th w ere qradua lly d rift ing no rthw a rd to the m idd le and low er reaches of H uanghe
R iver, w h ich cau sed the pop u la t ion m ig ra t ion to the N o rth and exercised fa r 2reach ing inflence to the
socia l and econom ica l developm en t in the first ha lf of the T ang D yna sty.
Key words: the first ha lf of the T ang D yna sty; the pop u la t ion m ig ra t ion to the N o rth; influence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