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山东师大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年第 3 期 ( 总第 176 期)

3
隋唐五代陶渊明接受史概论
李剑锋
( 山东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0)

  摘要 : 对隋代初唐读者来说陶渊明已不陌生 , 但主要还是一位风雅高士 , 而非诗人 。盛唐人虽有不满陶的一


面 ,但总体上欣赏渊明风流 ,以群体的形式发现并开拓了田园诗 。中唐人则将陶的平淡自然精神进一步凝定 、
普遍
化 。晚唐对陶的接受无多大进展 ,但也有特色 。隋唐五代人之所以接受陶渊明是有其特定原因和条件的 。
  关键词 : 隋唐五代 ; 陶渊明 ; 接受
中图分类号 : I206.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5973 (2001) 03 - 0042 - 05

  在隋唐五代 , 陶渊明为人和诗文的魅力再也遮 陶渊明的一个大知音 , 他在饮酒和诗文创作中都深


挡不住 ,他象上弦月一样日益流光溢彩 。他的个性 受陶渊明影响 。别人把他称为当时的陶渊明 。实际
风神 、
他的诗歌精神从隐居之地走出来 , 向社会 、
文 上 ,王绩真是陶渊明为人和诗文的嫡系真传 。王通 、
化、
诗歌创作辐射 、
渗透 。这种辐射 、
渗透是强有力 王绩兄弟对陶渊明的抑扬开启了唐人对陶渊明的基
的 ,又是如春雨润物般细而无声的 。它贯穿于整个 本态度 。
隋唐五代陶渊明接受史 。 对初唐人来说 ,陶渊明主要还是一位颖脱不群 、
伴随着南北文化的融合 , 隋代人对陶渊明已不 好酒拔俗的风流雅士 ,而不是一位诗人 。因此 ,初唐
陌生 。由南北朝入隋的诗人江总 、
卢思道等都曾在 史家魏征等《隋书・文学传序》《
、隋书・经籍志》集部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诗》《
、听鸣 论、
令狐德 等《周书・
王褒庾信论》,文学家“四杰”、
蝉篇》
等诗中用到陶渊明诗文中的词语和典故 。这 由初唐入盛唐的张说《唐西台舍人赠泗州史徐府君
种情况在隋代诗人中也不止一例 。又如孔德绍《登 碑》
等 ,在历述 、
称引到中古时期著名作家时 ,动则曹
白 马 山 护 明 寺 诗 》云 :“今 日 桃 源 客 , 相 顾 失 归 植、
王粲 、
刘桢 、
阮籍 、
嵇康 、
潘岳 、
陆机 、
张协 、
左思 、
[1 ] (P2722)
途。
” 孙万寿《别赠诗》云 “
: 酒随彭泽至 , 琴即 郭璞 、
谢灵运 、
江淹 、
徐陵等等 ,独不及陶渊明 。这表
[1 ] (P2640)
武城弹 。
” 李巨仁《登名山篇》云 “
: 避世桃源 明 ,初唐人在一般泛论文学史历代作家时 ,往往忽视
[1 ] (P2726)
士 ,忘情漆园吏 。
” 胡师耽《登终南山拟古诗》 了陶渊明 。类似的情况在一定范围内是隋唐五代陶
云“
: 结庐终南山 ……且对一壶酒 , 安知世间名 。寄 渊明接受史上的一种常见现象 。如盛唐殷 《河岳
[1 ] (P2730)
言朝市客 , 同君乐太平 。
” 杨 《与逸人王真 英灵集》
评王昌龄语 、
中唐李华《扬州功曹萧颖士文
[2 ] (P4060)
书》
云“: 彭泽遗荣 , 先有《归来》之作 。
” 由隋 集序》、
韩愈《荐士》
诗、晚唐顾陶《唐诗类选序》、
李商
入唐的刘孝孙 、
王通 、
王绩等人对陶渊明都有或多或 隐《献相国京州公启》、
后晋刘 《旧唐书・
文苑传序》
少的接受 。被当时人称为“王孔子”
的文中子王通一 等也没提到陶渊明 。这显示了陶渊明的诗文在初唐
生致力于周孔之道 ,恪守儒家道德规范 ,主张即使不 直至五代知音稀少 、
被轻视的一面 。但知音稀少并
得已而退隐 ,也应不忘兼济天下 。因此当有人问他 不等于没有知音 , 轻视并不等于没有注意 。同前期
对陶渊明的评价时 , 他回答说 “
: 放人也 。
《归去来》 相比 ,从初唐开始 ,陶渊明的知音 、
读者便有增无减 。
有 避 地 之 心 焉 ,《 五 柳 先 生 传 》则 几 于 闭 关 上至最高统治者 , 下至著名文人乃至一般文人大都
[3 ] (卷9)
矣。
” 他也批评效仿陶渊明的弟弟王绩说 “
: 汝 欣赏陶之为人 ,常常在宴会等集体场所称引陶好酒
[3 ] (卷3)
忘天下乎 ? 纵心败矩 , 吾不与也 。
” 王绩倒是 的情趣 。初唐“四杰”
可为其中的代表 。

3 收稿日期 :2001 - 02 - 23
作者简介 : 李剑锋 (1970 — ) ,男 ,山东沂水人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博士 。

42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盛唐时 ,王维 、
李白 、
杜甫等人都对陶渊明的人 大量在“九日”
诗中称引陶酒 、 东篱菊以加强重阳节
生选择和襟怀抱负有不欣赏的一面 ,王维在《与魏居 高雅的文化品位 , 使陶酒与东篱菊成为日后“九日”
士书》中云 : 诗中的两种典型意象 。当然 , 称陶好酒并不仅仅出
  近有陶潜 ,不肯把板屈腰见督邮 ,解印绶弃 现在“九日”诗中 , 如王维《送六舅归陆浑》、孟浩然
官去 。后贫 《乞食诗》
, 云“ : 叩门拙言辞 。
”是屡 《和卢明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什》、 杜甫《奉寄河南
乞而多惭也 。尝一见督邮 ,安食公田数顷 ,一惭 韦尹丈人》 及《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等诗也称陶
之不忍 , 而终身惭乎 ? 此亦人我攻中 , 忘大守 好酒 。好酒的确是盛唐人对陶渊明的最深的印象 ,
[4 ] (P335)
小 ,忘 □其后之累也 。 因此王维那首著名的咏陶之作《偶然作六首》 之四便
李白《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 云: 扣住“酒”字一气呵成 :
[5 ] (P993)
  龌龊东篱下 ,渊明不足群 。   陶潜任天真 ,其性颇耽酒 。自从弃官来 ,家
杜甫也在《遣兴五首》其三中表现了唯一一次贬 贫不能有 。九月九日时 , 菊花空满手 。中心窃
低陶渊明的思想 : 自思 ,倘有人送否 ? 白衣携壶觞 , 果来遗老叟 。
  陶潜避俗翁 ,未必能达道 。观其著诗集 ,颇 且喜得斟酌 ,安问升与斗 。奋衣野田中 ,今日嗟
亦恨枯槁 。达生岂是足 , 默识盖不早 。有子贤 无负 。兀傲迷东西 ,蓑笠不能守 。倾倒强行行 ,
[6 ] (P563) [4 ] (P74)
与愚 ,何其挂怀抱 。 酣歌归五柳 。生事不曾问 ,肯愧家中妇 。
这是前代读者所没有提出的新的接受史现象 。 王维遗形取神 ,对陶渊明一切个性 、言行 、心理的刻
承接初唐 , 在盛唐 , 对陶渊明的兴趣 ( 主要是对 画都围绕着一个“酒”字 ,陶诗篇篇有酒 ,王诗则句句
他的隐逸和饮酒) 进一步由个体走向群体 , 向社会 、 有酒 ,在浓郁的酒香中 ,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任真自
文化渗透 。 然、
潇洒飘逸 、遗世傲兀的醉酒的陶渊明形象 。
据盛唐人的诗文史料 , 当时有的《高士传》中收 然而盛唐人中 ,真正继承陶渊明饮酒之风 ,而又
有陶渊明 。如孟浩然《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旧游》 饮出自己丰满传神的个性的却只有大诗人李白 。中
(P120)
: 尝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7 ]
云“ ,李白《口号 国酒文化源远流长 。在文学史上 , 以饮酒闻名而又
赠杨征君》 云“: 陶令辞彭泽 , 梁鸿入会稽 。我寻《高 独具个性的优秀作家 ,当先要数的应是阮籍 、陶渊明
士传》, 君与古人齐 。”[5 ] (P511) 其实 , 陶渊明可能是唐 和李白 。阮籍是狂闷之饮 ,陶渊明是率真之饮 ,李白
代人最后补充进《高士传》 的 。吴筠《高士咏序》
中就 则是豪情之饮 。然就师承关系而言 , 李白的饮酒之
把陶渊明看作最后一位高士 。作为一位名隐 , 陶渊 风既受阮籍为代表的竹林名士的影响 , 也受陶渊明
明的个性特征 ,李白在《戏赠郑溧阳》中是这样描绘 166 篇杂文中 ,[5 ] 据初
的影响 。在现存的 990 首诗 、
的: 步统计 , 至少有 78 篇诗文与陶渊明有较直接的关
  陶令日日醉 ,不如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 ,漉 系 ,而在这 78 篇诗文中则有 21 篇与陶渊明饮酒有
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 , 自谓羲皇人 。何时到 关 。概而言之 ,李白学陶饮酒主要有如下三点值得
[5 ] (P541)
栗里 ,一见平生亲 。 注意 : 第一 ,表现隐逸高雅之趣 , 流露率然天真的个
旷达知足 、怡情于酒 、
遗世独立 、 悠然自得 ,正是盛唐 性 。第二 , 展现外视名利 、
洒脱自得的风姿 , 突出个
人所理解的典型的陶渊明形象 。饮酒是陶渊明表现 体的人格意识 。第三 , 借酒消除悲愁 , 流露怀才不
其旷达任真个性的典型行为 , 而陶渊明又爱重九之 遇、时光空逝的悲叹 ,以及由此产生的深深的孤独意
名 ,尝于九月九日无酒坐菊丛中怅望久之 ,见白衣人 识。
王弘送酒至 ,即便就酌 。因此盛唐人每于九日诗中 盛唐人在陶渊明接受史上最重要的一个贡献
称引渊明 ,且与饮酒 、
菊花联系 ,如崔国辅《九日》、
崔 是 ,他们以群体 ( 而非个体 ) 的形式发现并深入学习
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王昌龄《九日登高》、刘 了陶渊明的田园诗 。即 , 从盛唐开始 , 陶诗 ( 特别是
虚《九日送人》、高适《九月九日酬颜少府》及《重 陶的田园诗) 开始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产生大面
阳》、
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明府》及《复愁十二首》 积而又较深刻的影响 。盛唐人对陶诗的学习已不是
其十一 、
张均《九日巴丘登高》、
孟浩然《卢明府九日 单纯的典故使用 ,也不是词句的局部借鉴 ,而是在融
岘山宴袁使君张郎中崔员外》等都是如此 。重阳节 合陶 、
谢 ( 灵运) 诗的基础之上创造了辉煌的山水田
饮菊花酒本是古老的民间习俗 ,自从陶渊明赋予菊 、 园诗 。李白于《早夏于将军叔宅与诸昆季送傅八之
酒以一种典型的高雅脱俗的意味后 , 盛唐人第一次 江南序》、 杜甫于《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等诗文中
43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不约而同的将陶 、
谢 ( 灵运) 并称 ,显示出陶诗在有识 地学习和效仿 ,并进一步创造了独具个性而且成就
之士心中诗史地位的提高 。陶渊明对盛唐山水田园 辉煌的盛唐山水田园诗及山水田园精神 , 对后世的
诗的影响是全面而广泛地展开的 。就广泛而言 , 以 陶渊明接受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 、
王、储等人为
王、孟为中心 ,绝大多数写过山水田园诗的盛唐诗人 主的山水田园诗派发展壮大了始自陶 、 谢的山水田
无不受陶渊明影响 ,如明显受陶诗影响的诗人有 : 包 园诗传统 ,特别是将陶 、
谢开创的山水田园诗传统凝
融、丘为 、
崔颢 、
王昌龄 、张九龄 、
裴迪 、
祖咏 、殷遥 、
卢 聚成一种淡雅自然 、率性任真的艺术精神 。这种精
象、
綦毋潜 、 刘 虚 、
高适 、
储光羲 、杜甫 、
李白等等 。 神对整个中晚唐乃至更远的宋 、 元、
明、清诗歌产生
从创作成就和影响大小来看 , 尤以王 、 孟、储最具代 了深远的影响 。
表性 。据清人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 王维现存 盛唐人贬抑陶渊明的观点直接影响了中唐文
479 首诗中 , 与陶有明显关系的约 50 首 , 约占总量 人 ,象顾况 、
李端 、白居易等人都对陶略有微词 。但
的 1/ 9. 6 ; 据近人李景白《孟浩然诗集校注》, 孟浩然 从整体 、主流看 ,中唐人比盛唐人更加理解陶渊明的
现存近 270 首诗中 , 与陶有明显关系的有 42 首 , 约 人生追求 。在盛唐人 ( 如李白) 看来 ,陶渊明的隐逸 、
占总量的 1/ 6. 4 ; 据《全唐诗》卷一三六至一三九 , 储 饮酒显示出洒脱不群 、 憧憬自由的个性特征 ,隐逸与
光羲现存 225 首诗中 , 有 17 首与陶明显相关 , 约占 仕途尚是基本对立的两种不同生活 。中唐人则比盛
总量的 1/ 13 。当然 , 这些受陶影响的诗作中 , 山水 唐人更加津津乐道于陶渊明的隐逸闲趣 , 并把这一
田园诗占绝大多数 。如果再考虑到没有陶诗明显痕 闲趣普遍化 、平俗化 , 从田园引向官衙 、
从理想引入
迹 ,而在题材 、 审美态度等方面受陶影响的作品 , 盛 世俗 。由此 , 隐逸闲趣进一步超越形迹 , 向心灵内
唐山水田园诗中的学陶之作的数量和比例是惊人 敛 ,变为超越出处 、仕隐而又不避世俗的闲适 。这在
的 。就全面而言 , 是说盛唐山水田园诗对陶渊明田 韦应物 、白居易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因此 ,盛唐人
园诗所开创的写作典范都有继承和创造性的发展 。 学陶以示不羁个性的隐逸 、饮酒 ,在中唐则成为独善
受陶诗影响的诗人中 ,李白 、
杜甫 、
祖咏 、
裴迪等大小 生活 、
心灵超越状态下闲适之趣的佐助 。中唐的韦
诗人的山水田园之作 , 虽然在风格上也有陶诗的影 应物 、
柳宗元直接继承了导源于陶 、 谢 , 壮大于盛唐
子 ,但巍然独自成家 、
以鲜明的个性为后代读者所确 的山水田园精神 。特别是韦诗 , 其艺术渊源首先是
认的优秀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却是王维和孟浩然 , 陶渊明 ,然后才是其他诗人诗作 。韦诗继承并发展
此外还可加上一个储光羲 。他们学陶而自成格局 , 了陶诗恬淡冲和 、
真率自然的精神 。他进一步把这
创造出了新的诗歌境界和个性风格 。王 、 孟、
储三人 种精神大量带进其它题材的诗歌创作中 , 特别是写
受陶诗自然冲淡风格的影响 , 分别形成了自己的主 官场 、
官衙的诗作中 。正是从打破诗歌题材 、将陶诗
导风格 : 清腴自在 、
疏淡闲旷 、
质朴古雅 。在田园诗 精神普遍化这个意义上 ,从韦应物开始 ,陶诗以平淡
里 ,盛唐人最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和意象是“桃源”。 自然 、
率真无饰为内核的田园精神才真正成为中国
我们可以夸张地说 , 整个盛唐山水田园诗在共同诉 传统的艺术精神和理想的人格境界之一 。也正是受
说一个桃花源的母题 , 即桃花源已不仅仅是一个普 韦诗的直接影响 , 才产生了白居易的闲适诗 。白居
通意象 ,而是一个凝聚着盛唐诗人的理想和憧憬 ,甚 易闲适诗强化了来自陶诗和韦诗的恬适精神 , 并进
至某种潜意识体悟的原型母题 。桃花源与盛唐人的 一步将其贯穿于抒写各种题材的作品里 , 使这一以
理想有着异体同构的关系 , 因此它成为盛唐山水田 超越 、
化解悲情为特点的恬适精神成为诗歌和人生
园诗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母题原型 。以盛唐的四大诗 共同追求的精神境界 。从而对渊源于陶诗 、 以平淡
人而言 ,孟浩然有 12 次明确写到桃源 ,王维有 8 次 , 自然为理想的宋诗精神和人生追求产生了最直接的
李白有 14 次 ,杜甫有 8 次 。 深远影响 。柳宗元诗中虽没有提到陶渊明 , 极少有
盛唐山水田园诗对陶渊明诗文的接受情况表 来自陶渊明诗文的典故 、
词语 ,但他的许多诗 ,如《南
明 ,陶渊明及其诗文所代表的审美追求 、 价值追求在 涧中题》、
《觉衰》、
《首春逢耕者》、 《夏初雨后寻愚
盛唐已经被从一定程度上较为普遍地肯定或认同 , 溪》《
、田家》三首 、
《饮酒》、《读书》等作品不但在意
它作为一种与城市 、社会 、
官场等世俗世界相对立 趣、题材上借鉴了陶诗 ,而且在风格上萧散简远 , 醇
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价值 、人生价值向知识阶层 厚有味 ,放之渊明集中 ,几乎难辨 。因此 ,苏轼《题柳
进一步扩散并初步定型 。人们虽然尚没有在理性上 子厚诗》云 :“柳子厚晚年诗 , 极似陶渊明 。”[8 ] (P2109)
给予充分的重视 ,但在审美上 、
生活上却在较为普遍 中唐韩孟诗派因诗学追求的差异 , 于陶诗虽接受不
44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多 ,但韩愈也赞赏“古淡”《 ( 酬赠张秘书》 )、自然的诗 ”[12 ] (王绩《游北山赋》,P1)
役心而守道 , 故将委运而乘流 。
作 ,所以他的《秋怀诗十一首》其一和其五 《 、晚菊》、 仅王绩文集提到的隐士就有十多人 , 足见当时避世
《南 溪 始 泛 》、
《江 汉 虽 云 广 》等“未 尝 不 师 法 陶 之风的兴盛 。当隐逸本身就代表着一种高雅的价值
公。”[9 ] (P89) 孟郊《隐士》、
《秋怀》、
《奉报翰林张舍人 观念之后 ,隐逸便成为时尚 , 盛唐如此 , 而动乱之后
见遗之诗》 等诗写淡泊闲适之趣也明显受陶诗影响 。 的中唐更是如此 。安史之乱的刺激使“大历时期的
继盛唐李白 、 杜甫 、
王昌龄等人以审美感悟的方式点 人总体上显示出一种逃避现实 、 追求个人安逸的苟
[13 ] (P11)
评陶诗之后 ,中唐有更多的诗人以更为明确和理性 安心理 。” “吏隐”
遂成时尚 。隐逸不再是盛唐
的态度发现了陶诗 , 特别是皎然在《诗式》《 、诗古文 人的点缀品 ,而是成为中唐士人的生活本身 。晚唐
联句》 中明确运用当时的诗学观点对陶诗的艺术特 五代 ,时世艰难至于凶险 , 士人对政治极度失望 , 他
点、艺术价值进行发掘 ,并在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了陶 们的心态又螺旋式的回到隋末唐初 , 避世心态尤其
诗在诗史上非同寻常的地位 。这标志 、也代表了唐 严重 。在正直士人眼里 ,轩冕不值一钱 ,战乱逼迫他
代人对陶诗的最高理性认识 。 ”[14 ] (司空图《丁未岁归王官谷》,P7249) 隋
们“长歌深入武陵溪 。
晚唐五代人对陶渊明便几乎没有微词了 。他们 唐五代陶渊明接受史中三个转折性的重要读者王
虽仍然认为陶渊明是嗜酒的县令 、 高雅的隐士 ,但推 绩、韦应物 、
司空图恰好出现在社会动荡之时 , 不能
崇之情溢于言表 。初盛唐人大多把陶看作有优点也 不说明时世影响之巨 。政途失意也是尚隐心态的刺
有缺点的朋友对待 , 对陶是欣赏和宽容的 。到中唐 激源 。如初唐“四杰”中接受陶渊明最多的卢照邻 ,
[10 ] (白居易《醉中得上都亲友书以予停
有人自称“异世陶元亮”, 一生只做过几任小官 ,很不得意 ,便常借陶渊明寄托
俸多时忧问贫乏偶乘酒兴咏而报之》(P837) [15 ] 《于时春也慨然有江湖之思寄此赠柳九陇》
(
  对陶是倾慕和效仿的 。 “江湖之思”。 ,P14)

而晚唐似乎又回到了萧统的观点 ,有对陶极为仰慕 、 唐白居易开始大力接受陶渊明的最直接动因就是退
将陶理想化的一面 。他们更加突出了陶不愿同流合 居渭上和遭贬江州两大事件 。他的《效陶潜体诗十
污、不满现实 、高蹈避世的鲜明个性 。晚唐五代诗人 六首》和《题浔阳楼》等追模 、赞颂陶渊明的诗作都作
中的大家 、名家如杜牧 、
李商隐 、
杜荀鹤等对陶渊明 于政治失意之时 。
的接受甚少 ,但众多的小诗人对陶诗有或多或少的 其次 ,自然价值的确立 ,是唐人接受陶渊明的思
接受 。特别是在业已形成的崇尚淡泊的诗歌精神的 想动因 。自然价值实质上是以建功立业 、 积极进取
影响下 ,他们在写隐逸淡泊情思时往往受陶诗的影 为主要特征的盛唐精神的另一面 , 即“希企隐逸 、 徜
[11 ] (P83)
响 ,如唐彦谦 、
司空图 、
李建勋 、
徐铉等人都有不少明 徉于山水 、追求个体的独立自由 。” 自然价值
显受陶影响的作品 。其中司空图的诗歌理论倡导冲 是魏晋六朝这一人的觉醒时代长期积淀的结果 。在
淡之美 ,提出“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的诗论命题 , 魏晋六朝 ,以庄老释思想为核心的玄思淡化了儒家
并以深受陶诗影响的王维 、 韦应物诗作为典范 。虽 思想影响下的名利观念 , 促使生命个体在理性上的
未明言陶诗如何 ,但联系宋代梅尧臣 、
苏轼等人的论 觉醒 ; 士人承认并投身于世俗功利之外的非功利人
陶言论 ,司空图这一时代诗歌理论在揭示陶诗美学 生 ,对自然山水及其所体现的人性美给予高度肯定 。
内涵上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 南北一统后的唐代政治局面唤醒了士人建功立业 、
唐人接受陶渊明并不是偶然的 。尚隐 、以酒入 求取名利的理想和欲望 。但有着强烈用世之心的唐
诗是唐人接受陶渊明为人的基本原因 , 庄园经济的 人并没有因此抛弃东晋南朝就已经定型的崇尚自然
发达 、
庶族文学的兴起和新的美学追求是唐人接受 的价值观念 ,仍然认为山水风月足以澡雪精神 、兴寄
陶渊明诗文的重要原因 。陶渊明诗文和传记通过各 情思 ,更何况又有日益渗入传统文化的佛教思想的
种途径在唐代的传播则为唐人接受陶渊明提供了必 进一步影响 。如果说山水为人格之形貌 , 那么独立
要条件 。以上原因 , 笔者曾专文探讨过 ,[11 ] (P83 - 87) 自由则为之神髓 。在等级制度之下进入仕途 , 焉能
在此再从三个方面进一步申论之 。 不折腰向人 ! 追求以独立自由为核心的自然价值
首先 ,尚隐不仅仅来自统治者对道教的重视 ,还 的唐代士人 ,对此折腰之苦感受殊烈 ,意气风发的盛
来自社会动荡和仕途失意的刺激 。陶渊明所处乃晋 唐人尤其突出 。高适“拜迎长官心欲碎”“转忆陶潜 ,
[16 ] 《封丘县》
( ,P170)
宋易代之际 , 社会动荡 , 尚隐成风 。隋唐易代之际 , 归去来 。 ” 岑参亦以“头白反折腰”为
[17《衙君守还》
] ,P211)
大背景与陶渊明的时代很相似 , 天下多事 , 世道衰 耻, 李白更是高歌“按能摧眉折腰事
敝 ,有才难施 。因此 ,许多有才之士知难而退 “不能
, 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5《梦游天姥吟留别》 ] ,P708)
陶渊明
45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独立精神和归去来兮的自由心 陶诗也日益从历史云雾中凸现出它迷人的光彩 , 难
[20 ] (P262)
声 ,引起了人格高扬的盛唐人的共鸣 。陶渊明是自 怪唐人已经在说“只应陶集是吾师”
了。
然价值最集中的体现者之一 ,他于田园山水 、
人格自
由两方面都为后人标示了典型 , 唐人的精神也在他 参考文献 :
[ 1 ] 逯钦立辑 .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 Z]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95.
那儿找到了寄托 。
[2 ] 严可均辑 .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 Z] . 北京 : 中华书局 ,
再次 ,陶诗之所以引起唐人较为普遍的关注 ,与
1958.
中国古典意境理论在唐代日益成熟分不开 。六朝人 [ 3 ] 隋・王通撰 ,宋・阮逸注 .《中说》[M] . 台湾 : 商务印书馆 ,1983.
论诗不论是求形似 , 还是讲吟咏情性 , 亦或是讲“圆 [ 4 ] 清・赵殿成注 . 王右丞集笺注 [ Z]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美流转”, [18 ]《王筠传》
( ,P609)
都极少综合考虑诸因素综 [ 5 ] 清・王琦注 . 李太白全集 [ Z]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7.

合而成的意境美 。唐人 ,尤其是盛唐之后 ,随着大量 [ 6 ] 清・仇兆鳌注 . 杜诗详注 [ Z]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9.


[ 7 ] 李景白校注 . 孟浩然集校注 [ Z] . 成都 : 巴蜀书社 ,1988.
富于意境之美的优秀诗作的诞生 , 意境理论也及时
[ 8 ] 孔凡礼点校 . 苏轼文集 [ Z]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96.
得到总结 。这些总结建立在敏锐的审美基础之上 , [ 9 ] 钱钟书 . 谈艺录 ( 补订本)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4.
成为衡量古典诗歌的崭新标准 。初唐人重兴寄风 [ 10 ] 顾学颉校点 . 白居易集 [ Z]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9.
骨 ,功利味道过浓 , 于陶诗仍极隔膜 , 到盛唐人重兴 [11 ] 李剑锋 . 论唐代人接受陶渊明的原因和条件 [J ] . 文史哲 ,1999 ,

象、重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便发现了富于意境美的陶 (3) .


[ 12 ] 韩理洲校点 . 王无功文集 [ Z]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诗 。如 , 盛唐王昌龄《诗格》认为“物色” ( 景物 ) 与
[ 13 ] 蒋寅 . 大历诗人研究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95.
“意兴”( 情致) 兼融方好 。在此前提下 , 他分五“格”
[ 14 ] 全唐诗 [ Z] . 北京 : 中华书局排印本 .
[19 ] (P39)
论诗时 ,便摘引陶诗为例 。 中唐皎然以情 、
格、 [ 15 ] 徐明霞点校 . 卢照邻集 [ Z]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0.
事论诗 ,于《诗式》 中 14 次举陶诗为例进行论析 。晚 [ 16 ] 孙钦善校注 . 高适集校注 [ Z]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唐司空图的诗论推崇冲淡的意境美 , 将意境理论推 [17 ] 陈铁民 , 侯忠义校注 . 岑参集校注 [ Z]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1.
向成熟 ,为宋代人把对陶渊明的接受引向深入和理
[ 18 ] 唐・李延寿等 . 南史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97.
性奠定了基础 。王昌龄 、 皎然 、
司空图的意境理论一
[ 19 ] 中国历代诗话选 ( 一) [ Z] . 长沙 : 岳麓书社 ,1985.
脉相承 ,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独创 ,更是时代审美观 [ 20 ] 严寿  ,黄明 ,赵昌平注 . 郑谷诗集笺注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念的总结 。因此 , 唐人以群体的形式较为普遍的接 1991.
受了陶诗 。伴随着意境理论的成熟 , 富于意境美的

Brief Account of the Reception of Tao Yuanming during Sui , Tang and the Five Dynasties

Li Jianfeng
( College of Arts and Mass Media , Shanding University , Jinan , Shandong 250100)

Abstract : To readers of Sui and early Tang Dynasties ,Tao Yuanming was no stranger ,but they took him for a charming
recluse rather then a poet . Scholars in the prime of Tang Dynasty ,though unsatisfied in some respect ,appreciated his ele2
gance ,and developed the pastoral poetry. People from mid2Tang Dynasty affirmed Tao’s simple and natural spirit . No fur2
ther development showed in the reception of Tao in late Tang Dynasty but with special features. There were special reasons
and conditions in terms of receiving Tao by the scholars of Sui ,Tang and the Five Dynasties.
Key Words : Sui ,Tang and the Five Dynasties ; Tao Yuanming ; reception

责任编辑 : 方晓明

46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