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 总第 33 期) 《中国文化研究》 ( TOTAL No.

33)
          
2001 年秋之卷 CHINESE CUL TURE RESEARCH AUTUMN EDITION 2001

唐永贞年间翰林学士考论
傅璇琮

提  要  唐顺宗永贞元年 ( 805 ) , 翰林学士王叔文与同为学士的王亻丕 、


凌准一起 , 并
联结外廷刘禹锡 、 柳宗元等有识之士 ,进行一系列政治改革 ,历史上 称为永贞新政 。有关
这一历史事件 ,近 20 年来已有不少论著述及 ,但尚未从唐代翰林学士的特殊职能角度 ,对
此作具体考察 。所谓永贞新政 ,实际上即以翰林学士王叔文为代表的文人集团与当时握
有军政大权的宦官集团的一场政治斗争 。这次新政的实施及最后遭致失败 , 既表现出这
一时期文人集团极不寻常的政治抱负 ,也反映出王叔文等过高估计自己力量的弱点 。
关键词  永贞新政  翰林学士  宦官集团  文士参政

   翰林学士 ,他是想发挥唐代翰林学士的特殊职能来
一 进行改革的 , 那末中唐时翰林学士的发展情况如
永贞是唐顺宗年号 ,实际是他让位于太子时所 何 ; 顺宗朝的翰林学士有多少人 ,其政治表现如何 ;
补立的年号 ,时为公元 805 年 。这年正月下旬德宗 永贞新政行施不过半年 ,就遭失败 , 这与翰林学士
死 ,子李 诵即位 , 后称顺宗 。他即位就病风  , 说 的职能 、
作用有何关系 ,等等 ,一般都未论及 。
话、
行动不便 ,他就重用在东宫时所信用的翰林待 我于 1984 年撰成《唐代科举与文学》后 , 曾在
诏王叔文 ,来实际主持朝政 。王叔文于二月由待诏 自序中提到唐代的翰林院与翰林学士 ,认为翰林学
升为翰林学士 ,与同为学士的王  、
凌准一起 ,外廷 士与唐代科举进士 、
明经 ,以及地方方镇幕僚 ,都是
联结刘禹锡 、
柳宗元等有识之士 , 进行一系列的政 研究唐代知识分子生活的重要方面 。②后我为戴伟
治改革 ,历史上即称为永贞新政或永贞革新 。关于 华先生《唐方镇幕僚文职考》
所作的序中 ,又说及翰
永贞时期的政治措施与王叔文的为人 ,有些论著尚 林学士 ,认为唐代翰林学士是以文采名世的政治型
有不同的看法 ,但基本上对此还是肯定的 。由白寿 知识分子 ,他们接近于朝政核心 “宠荣有加
, , 但随
彝先生担任总主编 、
史念海先生担任分卷主编的 之而来的则是险境丛生 ,不时有降职 、
贬谪 ,甚至丧
《中国通史》
第六卷《中古时代・
隋唐时期》
明确标出 生的遭遇 。他们的人数虽然不多 ,但看看这一类知
“永贞革新”,与其后宪宗时的“元和中兴”并列 , 认 识分子 ,几经奋斗 ,历尽艰辛 ,得以升高位 ,享殊荣 ,
为顺宗即位后重用王叔文等人 ,在政治上进行了改 ”③我觉得 , 永贞时期以
而一旦败亡 , 则丧身破家 。
革① 王叔文为代表的翰林学士参预政治 ,在整个唐代是
近一 、
二十年来 ,论述永贞新政 ,以及与之相关 很有代表性的 ,在这之前 ,还没有一个翰林学士像
的王叔文 、
刘禹锡 、
柳宗元以及韩愈等著作已经不 王叔文那样直接把握朝政 ,而且大胆提出措施 , 要
少 ,有些还相当深入 , 如 2000 年出版的查屏球著 把唐朝中央兵权从宦官手中夺过来 ,但由此也就遭
《唐学与唐诗 ———中晚唐诗风的一种文化考察》( 商 到彻底的失败 。这是中唐社会文人参预政治而遭
务印书馆) ,胡可先著《中唐政治与文学 ———以永贞 致惨败的一个值得注意的事例 ,也是文人生活与政
革新为研究中心》( 安徽大学出版社 ) , 以较新的视 治联系的一种文化现象 。
角 ,从南北学风 、
南北地域的不同来考察永贞新政 , 为避免重复 ,本文不拟全面论述永贞一朝的政
很有见识 。但现有的论著似忽略一点 ,即王叔文是 事 ,谨就王叔文如何以翰林学士的身份来参预政

93
唐永贞年间翰林学士考论

事 ,重点来探讨唐代翰林学士究竟能在中枢机构中 道、
书、画、
琴、棋、
数术之工 ,皆处之 ,谓之待诏 。
”清
发挥什么作用 ,以及所谓参预高层次政治会给文人 顾炎武《日知录》卷 24 有《翰林》一条 , 即据两《唐
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 书》,记唐代历朝工艺书画之徒 , 及僧人 、
道士 、

二 官、
占星等 ,均入“翰林待诏”
之列 ,而这些人又称之
王叔文 《旧唐书》
, 卷 135 《
、新唐书》卷 168 有 为翰林供奉 。这就是说 , 当时翰林院有两类人 , 一
传 ; 其事迹又见韩愈《顺宗实录》。比较起来 , 柳宗 是属于文学之士 ,主要为皇帝起草文书 , 并陪侍皇
元的《故尚书户部侍郎王君先太夫人河间刘氏志 帝作诗文唱酬 ,另一类是书画琴棋等才艺之士及僧
文》《( 柳 宗 元 集》卷 133 ) 、刘 禹 锡《子 刘 子 自 传》 道医卜等 ,也属于宫中陪从的行列 。后至开元二十

( 刘禹锡集笺证》 外集卷 9) 所记较为确切 。④柳 、 刘 六年 ( 738) ,玄宗另建学士院 ,把上述第一类的文士
与王叔文共同参预新政 ,柳文作于永贞元年六 、
七 移入学士院 ,称翰林学士 “专掌内命”
, ; ⑧第二类人
月间 , ⑤此时王叔文虽已失势 ,但尚未贬谪 ; 刘文作 则仍在翰林院 ,称呼未改 。在唐代 , 其社会声誉和
于武宗会昌二年 ( 842) ,时年七十有一 ,且距永贞已 政治待遇 ,翰林学士是明显高于翰林待诏或翰林供
37 年 ,故对王叔文均不会有所讳避 。 奉的 ,但待诏 、
供奉中仍有出色的人才 ,如玄宗时著
两《唐书》
本传及《顺宗实录》都说王叔文为越 名书法家蔡有邻 、
韩择木 ,书写有不少碑文 ,见宋佚
州 ( 今浙江绍兴) 人 。柳宗元《河间刘氏志文》
称“夫 名《宝刻类编》; 中唐时书法家唐玄度 、
韩秀实 ,见宋
人既 五年 ,从于北海王府君讳某”。所谓北海 ,刘 陈思《宝刻丛编》; 唐玄度还是一位字体专家 , 于开
禹锡《子刘子自传》曾言及“叔文北海人 , 自言猛之 成时曾据《说文》,勘正古今异体字 ,覆定九经字样 ,
后 ,有远祖风”, 也就是说这北海人是王叔文自言 见《玉海》卷 43 。大历时江南著名诗人张志和 , 也
的 ,还是唐代借重名门郡望的习俗 。钱大昕《廿二 曾为翰林待诏 ,颜真卿《张志和碑》
记张年轻时受到
史考异》
卷 54 也说 “
: 此云北海者 ,举其族望也 。
”柳 肃宗的赏识 “令翰林待诏
, ,授左金卫录事参军”。⑨
宗元《河间刘氏志文》记王叔文之父曾应明经举及 至于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初在长安入为翰林供奉 ,已
第 ,授任城尉 ( 任城为今山东济宁) 。又云 “
: 今世多 为大家所知 。可见翰林待诏 、
翰林供奉 , 在唐代与
难 ,不克如志 ,卒以隐终 。
”可能安史之乱起 ,即归居 翰林学士一起 ,应是一个有较高层次的文化群体 ,
山阴 ,隐居不仕 。柳文连其名字也未记 , 可见王叔 我们今天不应以其品位低而仍轻视之 。
文家世确是薄寒的 。 由柳宗元《河间刘氏志文》,可知王叔文在李诵
《顺宗实录》
称王叔文“以棋入东宫”( 卷五) ,与 的太子宫中时间是相当长的 ,在这 18 年中 ,不只是
王 “俱待诏翰林 , 数侍太子棋”( 卷一 ) 。刘禹锡 以棋陪侍太子 ,还“献可替否 ,有匡弼调护之勤”,也
《子刘子自传》
也说“时有寒隽王叔文以善奕棋得通 就是刘禹锡《子刘子自传》
所说的“因间隙得言及时
籍博望”。博望苑为汉武帝为其子卫太子所建交接 事”。太子李诵是很关心时事的 ,常与左右议论 ,但
宾客之所 ( 见《汉书》卷 63《戾太子刘据传》及注 ) 。 王叔文对此却很谨慎 。如《顺宗实录》、
两《唐书》本
这就是说 ,王叔文虽门第低微 , 但却因善棋得入于 传都记有一事 : 太子曾有一次与诸待读谈论当时的
太子宫中 。又柳宗元《河间刘氏志文》
称王叔文“贞 宫市之弊 ( 即宦官利用专权强占市场之利 , 详后 ) ,
元中待诏禁中 ,以道合于储后 ,凡十有八载”。顺宗 就表示要向皇帝进言 ,在座诸人都极赞同 , 独王叔
李诵于贞元二十一年正月即位 ,柳文说王叔文在太 文不言 。事后李诵单独问王叔文为何不表态 ,王叔
子宫中有十八年 ,则其入宫当在贞元四年 ( 788 ) 。⑥ 文就说 “
: 皇太子之侍上也 , 视膳问安之外 , 不合 
按据柳氏所记 ,作此文时王叔文为 53 岁 ,则当生于 预外事 。陛下在位岁久 , 如小人离间 , 谓殿下收取
玄宗天宝 12 载 ( 753) ,其于贞元四年入宫侍侯太子 人情 ,则安能自解 ?”《
( 旧唐书》
本传) 王叔文的这段

当为 36 岁 ,这时太子李诵为 28 岁 。 话是很合乎情理的 ,在德宗当时对朝臣常有猜忌的
唐玄宗即位之初 ,即建翰林院 ,设置翰林待诏 , 情况下 ,这番话尤有识见 。王叔文在东宫虽常与太
也称翰林供奉 。
《新唐书・百官志》及唐韦执谊《翰 子议及时政 , 但正如刘禹锡《子刘子自传》所说 ,
林院故事》、
李肇《翰林志》都有所记叙 。
《资治通 “如是者积久 ,众未之知”,就是说王叔文与太子议
鉴》
卷 217 天宝十三载正月有所记 , 比较清晰 “
: 上 及朝政时事 ,十分谨慎 , 时间虽久 , 外界却并不知 。
即位 ,始置翰林院 ,密迩禁廷 ,延文章之士 ,下至僧 、 这应当是符合实际的 。韩愈在《顺宗实录》中记述

94
( 总第 33 期) 《中国文化研究》 ( TOTAL No. 33)
          
2001 年秋之卷 CHINESE CUL TURE RESEARCH AUTUMN EDITION 2001

此事时 ,把王叔文訾为“诡谲多计”, 应当说是出于 这里再补记一事 。有些论著说王叔文早年曾


嫉视偏见 。 在江南作一小吏 ,引述《通鉴》
的一段话及胡三省注
王叔文在此时期也注意交结外面一些有识之 为证 。按《通鉴》
卷 236 曾记窦群在谒见王叔文时 ,
士 。如他较早就注意结识当时任翰林学士的韦执 向其进言 “
: 去岁李实怙恩挟贵 , 气 一时 , 公当此
谊。
《旧唐书》
卷 135《韦执谊传》“
: 执谊幼聪俊有 时 ,逡巡路旁 ,乃江南一吏耳 。今公一旦复据其地 ,
才 ,进士擢第 ,应制策高第 , 召入翰林为学士 , 年才 安知路旁无如公者乎 ?”元人胡三省于此处有注 :
二十余 。
”又据丁居晦《重修翰林学士璧记》,韦执谊 “叔文本苏州司功 ,故云然 。
”按此事《通鉴》所记在
于德宗贞元元年 ( 785) 即入为翰林学士 。此年翰林 永贞元年三月 ,当时窦群为侍御史 ,扬言刘禹锡“挟
学士共 8 人 , 年令最高者为归崇敬 , 年 74 , 顾少连 邪乱政 ,不宜在朝”,又往见王叔文 , 说了上面一段
年 45 ,陆贽年 32 ,其他如吴通微 、
吴通玄兄弟 ,吉中 话 。据此 ,则所谓“去岁李实怙恩挟贵”, 即指贞元
孚、
张周 ,当都较陆贽年令为高 ,而韦执谊则二十岁 二十年 ,这时李实正在京兆尹任上 , 确如《顺宗实
刚出头 ,这是中唐时入翰林学士之年令最轻者 。不 录》
于永贞元年二月贬词中所谴责的“颇紊朝廷之
只如此 ,韦执谊在入院的第二年 ,即贞元二年 ,撰写 法 ,实惟聚敛之臣”,因此新政实施后贬其为通州刺
《翰林院故事》,把自开元二十六年建院以来的学士 史 。窦群以李实的下场来讽喻王叔文 。不过若以
姓名都按入院先后记录下来 ,这是唐代有关翰林学 窦群的话 ,说那时王叔文只不过为江南一吏 , 则不
士第一部系统著作 , 可见其很有识见 。同时 , 韦执 合事实 。按柳宗元《河间刘氏志文》
记顺宗即位后 ,
谊也是德宗一朝翰林学士任期最长的一位 。据丁 王叔文“由苏州司功参军 ,为起居舍人 、
翰林学士”。
居晦《重修翰林学士壁记》
及岑仲勉《注补》,他于贞 《通鉴》
卷 236 永贞元年二月壬戌也记 “
: 苏州司功
元元年入院 ,贞元十六 、
七年间因母卒丁忧出院 ,十 王叔文为起居舍人 、
翰林学士”。表面看来 ,王叔文
九年服阙官吏部郎中 ,则任翰林学士有十六 、
七年 。 的确在苏州做过司功参军的 , 实际上则不然 , 这牵
《旧唐书・
韦执谊传》载韦执谊入充学士后 , 得 涉到唐代翰林学士 、
翰林待诏官阶设置的情况 , 似
到德宗皇帝的信赏 “相与唱和歌诗”
, , 并记 “
: 德宗 乎为现在有些研究者所忽略 。
载诞日 ,皇太子献佛像 ,德宗命执谊为画像 ,上令太 唐代的翰林学士 , 实际上只是一种差遣之职 ,
子赐执谊缣帛以酬之 。执谊至东宫谢太子 ,卒然无 并非官名 。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五谓 “
: 如翰林
以藉言 ,太子因曰 ‘
: 学士知王叔文乎 ? 彼伟才也 。
’ 学士 、
侍讲学士 、
侍书学士 ,乃是职事之名耳 。
”清人
执谊因是与叔文交甚密 。俄丁母忧 。
”据此 ,则韦执 钱大昕讲得更清楚 “
: 学士无品秩 ,但以它官充选”,
谊在贞元十六 、
七年丁忧出院前就与王叔文“交甚 “学士亦差遣 , 非正官也”《
( 廿二史考异》卷 44 ) ;
密”
了 。正因如此 , 贞元二十一年 ( 即贞元元年 ) 正 “亦系差遣 ,无品秩 ,故常假以它官 ,有官则有品 ,官
月下旬顺宗即位 ,二月韦执谊就因王叔文推荐 , 任 有迁转 ,而供职如故也”( 同上卷 58) 。
《石林燕语》
命为宰相 ,共同行施新政 。 卷四还举家中所藏的唐碑 ,引录两个例子 ,一是《李
王叔文是很重视翰林学士对朝政的作用的 。 藏用碑》,撰者为“中散大夫 、
守尚书户部侍郎 、
知制
他在贞元末 ,德宗将去世前 ,又设法引进凌准为翰 诰、
翰林学士王源中”,一为《王巨镛碑》,撰者为“翰
林学士 ,从而使其成为顺宗时新政的参预者之一 。 林学士 ,中散大夫 、
守中书舍人刘 ”,其中“户部侍
丁居晦《重修翰林学士壁记》
记凌准“贞元二十一年 郎”“
、守中书舍人”都是官名 。叶梦得原意为唐代
正月六日自侍御史充”。又《旧唐书・
德宗记》,贞元 翰林学士的结衔 ,有时官名在学士之上 , 有时在学
二十一年 “
, 春正月辛未朔 , 御含元殿受朝贺 。是 士之下 ,无定制 ,但不管在先在后 ,是一定要带有官
日 ,上不康 。丙子 ,以浙东观察判官凌准为翰林学 衔 ,没有只称翰林学士的 。因为只有带正式的官
士。
”再过十几天 , 正月二十三日 , 德宗即去世 。而 衔 ,才有一定的品位 , 一定的薪俸 。在翰林学士任
至贞元二十年年底 , 当时在任的翰林学士已有 6 期内 ,经过考核 ,也可以升迁官位 。翰林学士如此 ,
人 ,为什么这时又要加进一个呢 ? 这确如《旧唐书》 翰林待诏 、
供奉也是如此 。如清胡聘之《山右石刻
卷 135《凌准传》
所载 ,是“王叔文与准有旧 ,引用为 丛编》
卷六载《大唐龙角山庆唐观纪圣之碑》, 碑阴
翰林学士”。凌准与王叔文同为浙江人 , 凌准也家 有撰者吕向署衔 ,为“朝议郎 , 守尚书主客郎中 , 集

世微薄 , 也是“有旧”
的原因 。 贤院学士 、
翰林院供奉 ……”,又宋《宝刻类编》
卷五

95
唐永贞年间翰林学士考论

载唐玄度所篆的碑记 ,其名下署为“翰林院待诏 、
梁 来其对立的态度是明显的 。因此永贞元年三月 ,宦
王府司马 、
沔王友”。其“尚书主客郎中”、
“梁王府 官俱文珍为了分散王叔文的权势 , 又考虑到顺宗
司马”
都是任翰林待诏时的官衔 。可以注意的是 , “疾久不愈”,就策划建立接班人 , 这时他们首先考
所署也有地方官衔的 , 如《金石萃编》卷 107《阁国 虑的就是联络郑纟因 、
卫次公 。
《通鉴》卷 236 永贞
公 ( 梁守谦) 功德碑》,篆额者为翰林待诏陆邳 ,其衔 元年三月载 “
: 宦官俱文珍 、
刘光琦 、
薛盈珍皆先朝
为“朝议郎 、
权知抚州长史 、
上柱国 、
赐紫金鱼袋”。 任使旧人 ,疾叔文 、( 李) 忠言等朋党专恣 ,乃启上召
又白居易有《侯丕可霍丘县尉制》,此侯丕原也是翰 翰林学士郑纟因 、
卫次公 、
李程 、
王涯入金銮殿 ,草立
林待诏 ,现在则为“可守寿州霍丘县尉 ,依前翰林待 太子制 。
”这样 ,遂于四月初一正式立顺宗子李纯为
ϖ
λg
诏”。 这就是说 ,侯邳此时仍在长安宫中任翰林待 太子 。宦官俱文珍等之所以召集郑纟因等四人参议
诏之职 ,不过给予寿州霍丘县尉的官衔 。白居易在 此机密之事 , 当事先即有所选择 。郑纟因态度很坚
制词中说得很明白 ,这是“既宠之以职名 ,又优之以 决 ,说不必事先请示皇上 ,他只写“立嫡以长”
一纸 ,
俸禄”,因唐代中期以后地方官的薪俸是高于京官 待顺宗一点头 ,就由他起草《立广陵郡王为皇太子
的。 诏》《
、册皇太子赦诏》,以及后来的《顺宗传位皇太
由此可知 ,王叔文之苏州司功参军 , 即为他任 子改元诏》等 。λξ
g
也正因为如此 , 宪宗于八月初即
翰林待诏时所带的官衔 ,并不是他真的在苏州任过 位 ,十二月就任郑纟因为相 。
此官职 。苏州司功 , 按唐时官阶 , 当属于中州诸司 前面提到 ,郑纟因与卫次公于贞元八年起一直
参军事 ,为正八品下 ( 见《旧唐书・
职官志》
一) ,品阶 充任翰林学士 ,这牵涉到德宗朝翰林学士的情况 ,
较低 ,因此窦群故意以轻视之语 , 讽其为“江南一 拟再作一些介绍 。
吏”。 德宗即位之初 , 是想有所作为的 , 如施行两税
三 法 ,对河北 、
淮西藩镇有所抑制 , 但由于措施无方 ,
顺宗即位后 ,当时任翰林学士的 ,除王叔文 、
王 又对朝臣多所猜忌 ,致使方镇作乱 ,兵祸连结 ,待贞
外 , 还有 7 人 , 即郑纟因 、
卫次公 , 李程 、
张聿 、
王 元初政局稍为平静后 ,就宠信宦官 , 重新让宦官掌
涯、
李建 、
凌准 。一个时期有九人在学士院 ,这是自 握中央军权 ,而对外廷的宰相 ,就一直不信任 ,不让
玄宗开元二十六年 ( 738) 设置翰林学士以后所未曾 宰臣长久在任 。据《新唐书・宰相志》, 贞元十年至
有的 。由于人数多 , 政治纷争加剧 , 也就造成内部 二十年 , 当时每一宰相的在任期 , 一般不过二 、

的分化 。文人参预政治 , 在中枢机构中 , 不单与外 年 ,最长不超过四年 ,即使在位 ,也如《唐语林》( 卷
廷的中书门下尚书三省 ,内廷的宦官集团 , 会有矛 六) 所说 “
, 贞元以后 , 宰相备位而已”。但与此同
盾 ,而且必然在内部也有各种是非 、
利害冲突 。顺 时 ,却对内廷的翰林学士 , 采取长期稳定的措施 。
宗之前的德宗朝 ,陆贽就曾被同院的吴通微 、
吴通 这里不妨也以贞元十年 ( 794 ) 为例 , 作一些分析 。
玄兄弟排挤出学士院 ,过了几年 , 吴通玄又因与宰 这年学士共六人 : 吴通微自建中四年 ( 783) 入 ,已十
相、
李氏宗室有所勾连 ,加以与陆贽的矛盾 ,为德宗 二年 ,大约贞元十四年或稍后才卒官 。韦绶于贞元
ω
λ
g
所忌 ,就被贬谪而死 。 顺宗朝以后 , 中晚唐时期 , 七年 ( 791) 入 ,十六年 ( 800 ) 出 , 共十年 。郑余庆于
翰林学士内部的纠纷还是经常发生的 。这也可以 贞元八年 ( 792 ) 入 , 贞元十三年 ( 797 ) 出 , 共六年 。
说是文人与政治关系研究中值得注意的现象 。 韦执谊于贞元元年 ( 785 ) 入 , 约贞元十六 、
十七年
这 7 人中 ,郑纟因与卫次公年资最深 ,他们二人 ( 800 、
801) 间出 ,共十六 、
七年 。郑纟因 、
卫次公于贞
在德宗贞元八年 ( 792 ) 就已入学士院 , 至永贞时已 元八年 ( 792) 同时入 , 一直到顺宗即位 , 还在院内 ,
有 14 年 ,一直没有出过院 。他们最初对永贞新政 , 已十四年 。也就是说 , 贞元十年的六位翰林学士 ,
尚“守道中立”《
( 旧唐书・
郑纟因传》) ,并未有明显的 都比贞元时期任何一位宰相的任期都长 。这也使
反对 ,但也并不合作 。到后来 , 则二人“同在内廷 , 宪宗元和时李肇在《翰林志》中表示这一看法 “
: 贞
多所匡正”《( 旧唐书・卫次公传》) “
; 顺宗立 ,王叔文 元末 ,其任益重 ,时人谓之内相”。但实际上还是陆
等用事 ,轻弄威柄 ,次公与纟因多所持正”《 ( 新唐书・ 贽于贞元三年上疏中所说 ,翰林学士乃“天子之私
卫次公传》) 。现在所见到的有关史料 ,还未发现他 人”。λψ g
也就是德宗出于对外朝宰相的疑忌 ,于是就
们对王叔文等新政措施有哪些具体不同意见 ,但看 倚信于内廷的学士 ,不像后来宪宗将“军国枢机 ,尽

96
( 总第 33 期) 《中国文化研究》 ( TOTAL No. 33)
          
2001 年秋之卷 CHINESE CUL TURE RESEARCH AUTUMN EDITION 2001

ζ
, 由是中外咸理 , 纪律再张”, λg有一
归之于宰相”“ 及 ,可见在这十三年的长时期中他也是默默度过
个正常的行政机制 。不过德宗朝中期以后翰林学 的。
士的处境也是很不正常的 ,李肇《翰林志》
也已注意 至于宦官俱文珍谋立太子时召集商议的另外
于此 ,谓 “
: 而上多疑忌 ,动必拘防 ,有守官十三考而 两位翰林学士 ,即李程 、
王涯 ,他们对当时的新政措
不迁 ,故当时言内职者 ,荣滞相半 。
”就是说 ,德宗让 施也没有公开反对的表示 。李程是唐朝宗室 ,他与
翰林学士较长期稳定在职位上 , 但不升官 , 这确是 王涯于贞元二十年九月才入院 《旧唐书》
, 卷 167 本
很奇怪的 。如前第一节所说 , 唐代的翰林学士只 传说“顺宗即位 ,为王叔文所排 ,罢学士”,不确 。实
是一种差遣 ,他还必须带有官衔 , 来定其品位与薪 际上他在顺宗朝及此后宪宗初一直在学士院 ,至元
俸 ,学士可以在任期内经过一定的考核来升官阶 和三年 ( 808 ) 才出院为随州刺史 。λ}g李程的仕宦主
的 。德宗中期以后的翰林学士却反常 , 如郑纟因与 要在以后 ,仕途顺利 ,在敬宗时还做过宰相 ,不过史
卫次公 ,贞元八年初入院时 ,一个是司勋员外郎 ,一 书称他“性放荡 ,不修仪检 ,滑稽如戏”, 因此“物议
个是左补阙 , 一直到贞元二十一年正月德宗去世 轻之”,甚至死后还被谥为“缪”。λ∼
g
王涯在永贞时也
时 ,还是如此 ,这在外廷三省是绝未有的 。但这些 未有什么表态 。他于贞元二十年九月自京畿蓝田
学士还是羁于这清誉之职 ,未提出异议 。而且这些 尉入为翰林学士时 ,刘禹锡还特地作有一诗表示祝
学士 ,表面上虽受到德宗的眷顾 ,而实则战战兢兢 , 贺 ,其《逢王十二学士入翰林因以诗赠》
云“: 厩马翩
不敢有什么举动 ,更未有像陆贽当初在职期间敢直 翩禁外逢 ,星槎上汉杳难从 。定知欲报淮南诏 , 促
言极谏 ( 当然因此也就受德宗的忌恨而最终被贬远 ”µυg但王涯入充翰林学士后 ,特别是
召王褒入九重 。
出) 。如顾少连 ,同时友人杜黄裳为其所作的碑文 永贞时期 ,却不与刘禹锡 、
柳宗元等交往 ,而投向于
中 ,说他在翰林近十二年 “以周密自制”
, “
, 以谨审 郑纟因等 。其仕宦主要在宪宗以后 ,在宪宗 、
文宗朝
{
λ
g
见称”“谠言硕画
, ,人莫得闻”。 又如与郑 、
卫一起 还两度为相 ,后于大和九年 ( 835) 十一月因受李训 、
共事有九年的韦绶 《旧唐书》
, 本传说 “
: 绶所议论 , 郑注事牵累为宦官仇士良所杀 ,且全家抄斩 。可见
常合中道 , 然畏慎致伤 , 晚得心疾 , 故不极其用”。 他永贞时虽依附宦官 ,但最终还是受宦官之祸 。
因经常畏惧其职而最终得心脏病 , 不能尽其用 , 可 在几个翰林学士中 , 列于王叔文集团的 , 是凌
见一般 。韦绶后来以母年老为籍口 , 请求解职赡 准 。前面第一节曾提及 ,他于贞元二十一年正月入
养 ,还使得德宗很不高兴 。 学士院 ,当因与王叔文有旧 , 而为荐引 。
《通鉴》卷
郑纟因也是如此 “德宗朝
, ,在内职十三年 ,小心 236 永贞元年正月记德宗去世时 “
, 仓猝召翰林学
|
λ
g
兢谦”。 他在十三年任期内唯一可记者 ,为贞元十 士郑纟因 、
卫次公等至金銮殿 , 草遗诏 。宦官或云 :
二年 ( 796) 六月一件事 。据《通鉴》卷 235 所记 , 这 ‘禁中议所立尚未定 。
’众莫敢对 。次公遽言曰 ‘
: 太
年六月 ,德宗任命宦官窦文场 、
霍仙鸣为左右神策 子虽有病 ,地居冢嫡 ,中外属心 。必不得已 ,犹应立
军中尉 ,窦文场要求任命文书用白麻书写发布 , 德 广陵王 ( 按广陵王即顺宗长子李纯 ———引者 ) , 不
宗就命郑纟因起草 ( 按规定 ,白麻诏令是由翰林学士 然 ,必大乱 。
’纟因等从而和之 , 议始定 。
”此又见两
起草的) 。郑纟因遂向德宗说 ,依照惯例 ,封王 、
命相 《唐书》
卫次公本传 ,但未载于韩愈《顺宗实录》, 不
才能用白麻 ,现在用来任命中尉 , 是陛下特以表示 知何故 ,或于宦官不利 , 后为其所删 。这里突出卫
对窦文场的宠爱呢 ? 还是以此定为法令呢 ? 德宗 次公之功 ,但柳宗元另有一说 。按凌准于宪宗即位
觉得有难处 ,就作罢 。应当说 ,郑纟因此举确是对宦 后 ,也被列入八司马之列 ,被贬为连州司马 ,第二年
官待遇提高的一种抵制 ,且其对德宗的答语也表现 ( 即元和元年) 即卒于连州 ,柳宗元这时也被贬为永
一定的机智 ,但并不很强硬 ,而且也并不因此而影 州司马 , 特为其撰写志文和悼诗 。µϖg柳宗元在志文
响窦文场等的实力 ,因此《通鉴》仍云 “
: 是时窦 、
霍 中特地述及 “
: 德宗崩 ,迩臣议秘三日乃下遗诏 , 君
势倾中外 ,藩镇将帅多出神策军 , 台省清要亦有出 独抗危词 ,以语同列王  ,画其不可者十六七 ,乃以
其门者矣 。
”对这种不正常的情况 , 郑纟因以及其他 旦日发丧 ,六师万姓安其分 。
”可见当时对抗宦官 、
翰林学士都未有议论 。 议立顺宗 ,凌准也有独特之功的 。
卫次公与郑纟因于德宗朝中后期同在翰林 , 两 另外两人 ,张聿 、
李建 ,似处于中间状态 。张聿
《唐书》
本传对卫次公这期间的情况 , 都无一字提 也与李程 、
王涯同时于贞元二十年九月入院的 , 李

97
唐永贞年间翰林学士考论

建则稍晚 ,为贞元二十年十二月下旬 。张聿 ,两《唐 卫次公于贞元八年入院时所授的 ,至此提到从六品


书》
无传 ,事迹不详 。他于宪宗元和二年 ( 807) 正月 上 。十三 、
四年来第一次提升官阶 , 这应当是特殊
湖州刺史 。µω
才出院 ,后曾任衢州 、 g
可见他虽未被俱 的眷顾 。
文珍召入参与谋立太子李纯之议 ,但也未列入王叔 同年三月十七日 ,李程自监察御史 ( 正八品上)
文集团而被贬出 。李建的情况也有些特殊 。他可 改为水部员外郎 ( 从六品上 ) , 张聿自秘书省正字
能与刘禹锡 、
柳宗元 、
吕温同于贞元九年登进士 (正九品下) 改为左拾遗 ( 从八品上) ,王涯自蓝田县
第 , µξ
g
有同门之旧 。也正因此 , 柳宗元贬在永州司 尉 ( 正九品下) 改为左补阙 ( 从七品上) ,李建由秘书
马时 ,元和四年 ( 809 ) , 特地写一复信给李建 , µψ
g
李 省校书郎 ( 正九品上) 改为左拾遗 ( 从八品上) ,凌准
建此时还在任翰林学士 。据柳宗元这封书信 ,在此 自侍御史 ( 从六品下) 改为都官员外郎 ( 从六品上 ) 。
之前他曾收到李建的来信 ,又从刘禹锡的贬所得到 二、
三月间对翰林学士官阶都作了大幅度的普遍提
李建给刘的信 ,因此说 “
: 仆在蛮夷中 , 比得足下二 升。
书 ,及致药饵 ,喜复何言 !”
柳、刘当时都是贬谪的罪 与此同时 ,所施行的新政 ,主要是 : µζ
g

人 ,而李建却能主动给他们写信 ,并赠送药物 ,在这 二月六日 ,罢翰林院中医工 、


相工 、
占星 、
射覆 、
种世态炎凉的情况下 , 实为难得 。于是柳宗元又 冗食者四十二人 。( 韩愈《顺宗实录》
说王叔文原也
说“
: 仆曩时所犯 ,足下适在禁中 ,备观本末 ,不复一 是翰林待诏 ,现作此举动 ,是因为害怕这些同行与
一言之 。
”可见在柳宗元看来 , 当时李建在院中 , 对 他捣乱 。韩愈之说出于偏见)
王叔文等所行新政 ,并不持反对的态度 ( 当然也不 二月二十一日 ,谴责京兆尹李实“残暴掊敛之
参预) 。正因此 ,柳宗元在信的末尾 , 特地叮嘱 , 说 罪”,远贬为通州长史 。“市井欢呼 , 皆袖瓦砾庶道
他也曾有信写给京中裴埙 、
萧亻免 , 足下如要看 , 可 伺之 , ( 李) 实由间道获免”。
以“求取观之”,但“相戒不示人”。这时韩愈的挚友 二月二十四日 , 罢宫市 、 五坊小儿 。 《通鉴》卷
崔群也已为翰林学士 ,柳宗元信中说崔现“在近地” 236 记此事 , 把宫市视为“贞元之末政事为 人 患
( 按“近地”
即宫中 ,指学士院) ,我不便写信给他 ,你 者”。早在贞元十三年 ( 797 ) , 徐州刺史 、
徐泗濠节
或者可“默以此书见之”。由此可见当时翰林学士 度使张建封入京师参见德宗 , 就议论过此事 , 要求
对接触人事 ,是很注意回避的 , 而柳宗元之能如此 予以禁止 。
《旧唐书》卷 140《张建封传》载 “
: 时宦
写 ,也可见他与李建的交情 。 ( 按柳宗元此信对研 者主宫中市买 ,谓之宫市 , 抑买人物 , 稍不如本估 。
究唐翰林学士 ,很有参考价值 ,但却未引起注意) ……人将物诣市 ,至有空手而归者 ,名为宫市 ,其实
由此可见 ,永贞年间的九位翰林学士 , 三个是 夺之 。
”但当时户部侍郎苏弁“希宦者之旨”,说不宜
新政的积极参预者 ( 王叔文 、
王  、
凌准) ,四个是新 停 ,于是“上 ( 德宗 ) 信之 , 凡言宫市者皆不听用”。
政的反对者 ( 郑纟因 、
卫次公 、
李程 、
王涯 ) ,不过其中 前第一节曾说及 ,顺宗为太子时 , 左右也曾与他议
李程 、
王涯只是附和 ,并无明显反对的迹象 ; 两个是 论过宫市 ,可见这是贞元中期后有关长安民生的大
中立者 ( 张聿 、
李建) ,其中李建对柳宗元 、
刘禹锡当
事 。韩愈虽对王叔文有偏见 , 但也记此 , 并说因而
是暗中同情的 。可见虽有文翰清华之誉 ,文士一旦 “人情大悦”。
涉及政事 ,不免各有所投 ,这也使永贞新政未能顺 二月二十五日 ,罢盐铁使额外献进 。
利进行的一大原因 。 三月一日 ,出宫女三百人 , 又出掖庭教坊女乐
四 六百人 ,召其亲属归之 。
《顺宗实录》
记云 “
: 百姓相
其实 ,王叔文 、
王 还是很注意团结当时的翰 聚 ,欢呼大喜”。
林学士同仁的 。如永贞元年二月二十二日 ( 壬戌 ) , 三月三日 ,下诏追还德宗时被贬远出的名臣 ,
王叔文由翰林待诏入为翰林学士 , 同时即以郑纟因 即忠州别驾陆贽 、
郴州别驾郑余庆 、
杭州刺史韩

由司勋员外郎升为中书舍人 。司勋员外郎为从六 本、道州刺史阳城等返回京城 。可惜陆贽 、
阳城未
品上 ,是郑纟因于贞元八年刚入院时所授的官衔 ,十 及闻诏而卒 。
余年间一直没有提升过 ,至此则迁为正五品上的中 应当说 ,上述的这些措施都是得人心的 , 也能
书舍人 ,越了好几阶 。同日 , 卫次公则由左补阙迁 为一般朝臣所接受 ,即使罢宫市影响宦官的额外之
为司勋员外郎 ,赐绯鱼袋 ,左补阙 ( 从七品上 ) 也是 利 ,但对其上层权势影响还并不大 。因此这些新政

98
( 总第 33 期) 《中国文化研究》 ( TOTAL No. 33)
          
2001 年秋之卷 CHINESE CUL TURE RESEARCH AUTUMN EDITION 2001

尚能取得共识 。即使对王叔文深有成见的韩愈 ,在 政即已停止 ,此后 , 六月份 , 王叔文母病重将死 , 柳


其所著《顺宗实录》
中 ,于三月十七日任王叔文为度 宗元虽代为其上表 ,请求母亲病情稍为好转 “冀微
,
支盐铁副使 、
依前翰林学士 ,还著录了任命的制文 , 臣驽蹇再效”, µ}g但根本未有回复 ,这时大权都已在
其中称王叔文“精识 材 , 寡徒少欲 , 质直无隐 , 沈 俱文珍等掌有实权的宦官手中 。等王叔文之母于
深有谋 。其忠也 ,尽致君之大方 ; 其言也 ,达为政之 六月份内去世 , 即迫王叔文丁忧 , 免去一切官职 。
要道 。
”这是当时的原始材料 ,是新政实施过程中至 接着 ,七月份 ,迫使顺宗下令 ,让太子监国 ; 八月初 ,
此时朝中的评议 。后来柳宗元在永州贬所给京兆 顺宗禅位 ,太子李纯正式称帝 , 并立即贬王叔文为
尹许孟容的信中 ,也说他当时与王叔文共事 , 其宗 渝州司户 ,王 为开州司马 ; 九月 ,柳宗元 、
刘禹锡 、
{
µ
g
旨即在于“立仁义 ,裨教化”“利安元元为务”。
, 其 凌准等也都贬出 ,所谓永贞新政 ,正式宣告破产 。
意为 ,当时所行的新政措施 , 一切都是为了民生 。 从上述可以看出 , 所谓永贞新政 , 实际上即是
柳宗元这时已远贬在外 ,无所顾忌 ,讲的确是实话 。 以翰林学士王叔文为代表的文人集团与当时握有
从当时新政实施的先后过程来看 ,关键时刻是 军政大权的宦官集团的一场政治斗争 。这一文人
在五月 。
《顺宗实录》载 : 五月 “
, 辛未 , 以右金吾大 集团确有革新的志向 ,而且如上所述 , 其最初几个
将军范希朝为检校右仆射 ,兼右神策京西诸城镇行 月的所为 ,是得人心的 ,韩愈《顺宗实录》有好几处
营兵马节度使 。叔文欲专兵柄 , 藉希朝年老旧将 , 特地标出“人情大悦”等字句 。刘禹锡在时隔三十
故用为将帅 ,使主其名 ; 而寻以其党韩泰为行军司 余年所作的《子刘子自传》,也说这时王叔文“其施
马专其事”。这件事引起宦官极大的震动 “宦者始
, 所为 ,人不以为当非”。µ∼
g
关键就在夺兵权 , 这既表
悟兵柄为叔文等所夺 ,乃大怒曰 ‘
: 从其谋 , 吾属必 现这一时期文人集团很不寻常的抱负 ,也表现出王
死其手 。
’”于是立刻下令地方将领 , 不要把兵权移 叔文等过高估计自己力量的弱点 。
交给范希朝 。范希朝到京西奉天 ( 今陕西乾县) ,没 王叔文施行新政 , 也确有不少毛病 , 主要是过
有一个将领来见他 。韩泰马上把这一情况告知王 高估计自己 ,以为凭翰林学士的地位 , 一方面在宫
叔文 , 王 叔 文 也 计 无 所 出 , 只 得 叹 息 :“奈 何 ! 奈 中值班 ,靠近皇帝 ,并通过顺宗左右的所谓牛美人
何 !”µ|g就在这五月内 ,宦官俱文珍设法将王叔文移 和另一宦官李忠言 ,可以使顺宗信从他们的计议 ,
至外廷任户部侍郎 ,免去翰林学士之职 。王叔文大 一方面又与宰相韦执谊 ( 据说也是王叔文向顺宗推
惊 ,对人说 “
: 我是要每天到宫里来商议公事的 , 如 荐的) 联通 ,从而控制处廷 。实际上 ,唐代翰林学士
果没有这一职务 ,我怎么还能来呢 !”
王 特地为他 的职务 ,说得好听一些 ,只不过当时人所说 , 乃“ 
疏请 ,但仍未允许 ,只不过让他每隔三 、
五日入院一 丝纶之密命 ,参帷幄之谋猷”, νυg也就是替皇帝起草
次 ,这就与任翰林学士大不一样了 。 重要性文告 ,为皇帝提供有关朝政的咨询 。这也就
这五月份对永贞新政来说确是一个关键时刻 。 是一种中央机要秘书的职能 。这算是古代文人参
因为如上所说 ,在此之前 ,所颁行的措施 ,并没有引 预政治的较高的层次 。但文人往往是不自量力的 。
起大的波动 ,即使其间有些人事变动的纠纷 , 也未 翰林学士应只不过是一个文人机构 ,其本身是缺乏
影响大局 。正因为如此 , 王叔文想进一步推动改 政治实力的 。在当时 , 总是由宦官俱文珍等带头 ,
革 ,以谋求有新的突破 ,乃迈出一大步 ,以朝中之将 一方面联络朝臣 ,使其与内廷的翰林学士割开 , 一
范希朝来统驭神策军 。这确是中唐社会的一大改 方面又联结某些方镇 ( 如当时的川西 、
荆南 、
河东 ) ,
革 ,如果成功 ,则宦官集团就失去军权 ,唐朝政局出 促使他们上表劝告请太子即位 。同时 ,他们又分化
现新变 ,并如有些史家所论 ,宪宗也不至于最终为 翰林学士内部 。其实郑纟因 、
卫次公等作为资深学
宦官所弑 。但从德宗时期积聚下来的局面来看 ,宦 士 ,虽表面上显示所谓“守道中立”, 实际上仍是依
官掌握军中大权已成定局 ,凭王叔文等文人集团 , 附于宦官集团 ,现在有些论著把中唐以后的翰林学
根本不可能扭转这一格局 ,结果俱文珍等就立即进 士政治职能提得太高 ,认为翰林学士已作为一个单
行根本性的反击 ,罢免王叔文的翰林学士之职 , 把 独实体 ,与外朝宰相 、
内廷宦官 ( 枢密使) ,共同构成
他从内廷驱逐出去 。我们可以从现有的史料中考 新的中枢机构 ,甚至认为翰林学士之实权已能超出
见 ,所谓永贞新政 ,其施行时期实际只二 、
三、四月 , 宰相 ,这种误解就是由于没有对唐代翰林学士作具
五月以后再无举措 ,也就是从王叔文出院以后 , 新 体的考察 。永贞时期 ,王叔文拟发挥翰林学士的特

99
唐永贞年间翰林学士考论

殊作用 ,积极参预中央重大决策 , 这是唐代翰林学 的籍贯 ,柳宗元《故连州员外司马凌君权厝志》《


( 柳宗元

士的一次突出事件 , 但很可惜 , 其最终仍告失败 。 集》卷 10) 记其为富春人 “


, 以孝悌闻于其乡 , 杭州刺史常

这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翰林学士史一个很值得深 召君以训于乡”。 ⑩白居易集笺证》卷 51 , 上海古籍出版


社 1988 年 12 月 。 ω
λ
g见拙作另一文《唐德宗朝翰林学士考
入探讨的课题 。
ξ
论》,载《燕京学报》新第 10 期 ,2001 年 4 月 。 λ
g见《全唐
本文本拟还就当时的宰相机构及实际作用 ,韩
ψ
文》卷 511 。 λ ζ
g见李肇《翰林志》,陆贽集中未见 。 λ
g见《旧
愈《顺宗实录》
的纂修过程及史实可靠程度 ,再作一
{
唐书》卷 15《宪宗纪》末引史臣蒋亻系语 。 λ
g《全唐文》卷
些探讨 ,以便较为全面论永贞新政 。限于篇幅 , 就
|
478 杜黄掌《东都留守顾公神道碑》。 λ
g《旧唐书》卷 159
暂以此结束 ,待以后有机会再加补述 。 }
《郑纟因传》。 λ
g见丁居晦《重修翰林学士壁记》《新唐书》
,
附注 : ∼
卷 131 李程本传 。 λ
g见《旧唐书》卷 167 《
、新唐书》卷 131

《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 上海人 υ
本传 。 µ
g《刘禹锡集笺证》卷 24 。 µ
ϖ
g见《柳宗元集》卷 10
民出版社 ,1997 年 12 月 。 ②
《唐代科举与文学》, 陕西人 《故连州员外司马凌君权厝志》, 卷 43《哭连州凌员外司
民出版社 , 1986 年 10 月 。 ③戴伟华《唐方镇文职幕僚 马》。 µω
g参见岑仲勉《丁居晦〈重修翰林学士壁记〉注补》。
考》,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4 年 1 月 。 ④
《柳宗元集》, 中华 ξ
µ
g《全唐文》卷 631 有吕温《祭座主故兵部尚书顾公文》,
书局 ,1979 年 10 月 《
; 刘禹锡集笺证》, 上海古籍出版社 此座主顾公为顾少连 ,卒于贞元二十年 , 所列门生有刘禹
1989 年 12 月 。 ⑤据柳宗元所作这篇志文 , 王叔文之母刘 锡 ,柳宗元 、
吕温 、
李逢吉 、
李建 、
王播等 。按顾少连于贞
氏卒于贞元元年六月二十六日 , 卒后“天子使中谒者临问 元九年 、
十年知贡举 , 刘 、
柳、吕为贞元九年登进士第 , 王
其家”,而后又云“是年八月某日 ,礻付于兵曹君之墓”, 则此 播、
李逢吉为贞元十年登进士第 , 故均可称门生 。唯清徐
文似作于八月 。但宪宗于八月庚子 ( 初四日 ) 即位 , 壬寅 松《登科记考》卷 13 于这两年均未列李建名 , 则为未考见
( 初六日) 即下令贬谪王  、
王叔文 。柳文不可能作于八 ψ
吕温文 。李建当在贞元九年或十年登第 。 µ
g《柳宗元集》
月 ,可能即作于六 、
七月间 , 其“八月某日 礻付于兵曹君之 卷 30《与李翰林建书》。 µ ζ
g据两《唐书》本纪 、《通鉴》, 及
墓”,乃预设之词 。 ⑥
《柳宗元集》百家注本引孙氏曰 , 也 《顺宗实录》。 µ {
g《柳宗元集》卷 30《寄许京兆孟容书》。 µ |
g
说“叔文善棋 ,贞元初 ,出入东宫 , 娱侍太子”。 ⑦据《旧唐 见《通鉴》卷 236 。 µ
}
g《柳宗元集》卷 38《为户部王侍郎陈情
书・顺宗纪》, 李诵生于肃宗上元二年 (761) , 德宗建中元 表》。 ∼
µ
g《刘禹锡集笺证》外集卷 9 。 υ
ν
g《全唐文》卷 478 杜
年 (781) 正月立为皇太子 , 时年二十 。 ⑧见《新唐书・百官 黄裳《东都留守顾公神道碑》,贞元二十年作 。
志》一 。 ⑨
《颜鲁公文集》卷 9 。 ⑩
《唐书》本传都未记凌准

100
 作 者 简 介 
  ・
刘明武  1952 年生 , 河南新郑人 。工程师 , ・
赵冰波  1955 年生 ,河南开封人 。中共河南
从事科学和文化研究 ,近年发表论文数十篇 。 省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部副教授 。

周延良  1950 年生 ,山东青岛人 。天津师大 ・
陈  清  1937 年生 ,福建福州人 。北京语言
中文系教授 。著有《汉藏比较文学概论》《
、敦煌情 文化大学教授 。著有《中国古今哲学家评述》
及《中
爱曲词研究》《
、 < 楚辞・天问 > 与唐虞三代文明》 国哲学史》
等。
等。 ・
傅璇琮  1933 年生 ,浙江宁波人 。曾任中华

葛荣晋  1935 年生 ,河南济源人 。中国人民 书局总编辑 、
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副组
大学哲学系教授 、
中国实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
中 长 ,现为中华书局编审 、
清华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 。
华孔子学会领导小组成员 。著有《王廷相生平学术 著有《唐代诗人丛考》《
、唐代科举与文学》《
、李德裕
编年》《
、中国哲学范畴史》《
、道是什么》
等。 年谱》
等 ,主编《全唐诗》
及《全宋诗》《
、续修库全书》

彭清深   1949 年生 ,甘肃兰州人 。西北民族 等。
学院西北民族研究所副所长 、
副研究员 。 ・
许倬云  美国匹斯堡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兼

汤用彤  ( 1893 - 1964) 早年留学美国 , 主修 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 、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
哲学 。后历任东南大学 、
南开大学 、
中央大学 、
北京 ・
张  炯  1933 年生 ,福建福安人 。中国社科
大学教授 、
文学院院长 、
中央研究院院士 、
评议员 。 院文学所研究员 、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
中国当代
1951 年后一直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1955 年被选 文学研究会和中国丁玲研究会会长 ,前《文学评论》
为中科院哲学社科部委员 ; 数十年从事中国佛教 主编 、
文学所所长 。著有《文学真实与作家职责》、
史、
魏晋玄学 、
印度哲学 、
欧洲大陆理性主义 、
英国 《张炯文学评论选》《
、新时期文学评论》《
、创作思想
经验主义研究 , 是现代中国会通中西 、
接通华印 、 导向》《
、社会主义文学艺术论》
等。
熔铸古今的学术大师之一 。著有《汉魏两晋南北朝 ・
乐黛云   1931 年生 ,贵州贵阳人 。北京大学
佛教史》《
、魏晋玄学论稿》《
、印度哲学史略》
等。 中文系教授 、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 、
国际比较文

孙中原  1938 年生 ,河南郑州人 。中国人民 学学会副会长 。著有《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
大学哲学系教授 。著有《中国 逻 辑 学》、
《墨 学 通 《比较文学原理》
及英文著作《面向暴风雨》
等。
论》《
、墨学及其后学》
等。 ・
陈铁民  1938 年生 ,福建泉州人 。中国社会

谢友祥   1956 年生 ,广东大埔人 。广东应嘉 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著有《王维新论》、
《王维集
大学副校长 、
中文系副教授 。 校注》《
、岑参集校注》( 合著) 《
、唐代文学史》
等。

李传印  1964 年生 ,安徽太湖人 。安徽安庆 ・
王  绯  北京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
师范学院副教授 、
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 。著有 研究员 。著有《女性与阅读期待》、
《睁着眼睛的
《古代文化奇观》《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
等。 梦》《
、自己的一张桌》《
、画在沙滩上的面孔》
等。

陈胜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 。 ・
李子云  1931 年生 ,福建厦门人 。文学评论

刘克敌  山东郓城人 。文学博士 , 山东科技 家 。著有《净化人的心灵》《
、当代女作家散论》《
、涓
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
教授 。 流集》《
、远视和近视》《
、许多种声音》
等。

方立天   1933 年生 ,浙江永康人 。中国人民 ・
陈惠芬  1954 年生 ,上海人 。上海社会科学
大学哲学系教授 、
宗教研究所所长 、
中国宗教学会 院文学所副研究员 。著有《神话的窥破》
等。
副会长 、
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 。著有《魏晋南北 ・
胡福君  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生 。
朝佛教论丛》《
、佛教哲学》《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
漆永祥   1965 年生 , 甘肃漳县人 。文学博
及《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
等。 士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著有《乾嘉考据学研

王  杰  1963 年 生 , 山 东 淄 博 人 。哲 学 博 究》
等。
士 ,中央党校出版社副编审 。著有《诸子集成・荀 ・
李庆本  1965 年生 , 山东莱州人 。文学博
子注释》《
、儒家文化的人学视野》
等。 士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教授 。著有《20 世纪中国浪

陈代湘  1964 年生 。湘潭大学哲学系副教 漫主义美学》《
、走出浑沌》
等。
授 ,南开大学哲学系在读博士 。 ・
顾关元  中国传统文化文史研究专栏作家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