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2007 年 6 月 枣庄学院学报 Jun.

2007
第 24 卷  第 3 期 JOURNAL OF ZAOZHUANG UN IV ERSITY Vol. 24 NO. 3

近 40 年来江南市镇社会经济史研究综述
安涛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 ,上海  200234)

[摘  要 ]自从傅衣凌开创市镇研究以来 ,在几十年中 ,江南市镇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成为“显学 ”


江南学中的重
要一支 。江南市镇的研究虽然方兴未艾 ,但也存在着有待发展的方面 ,如缺乏基础史料的整理 ,缺乏比较研究和学术
争鸣 ,在理论和方法方面落后于国外汉学界 ,在某些领域还存在空白点等 。对前辈学者的学术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 ,
以便推动江南市镇的研究更加深入 。
[关键词 ]江南 ; 市镇 ; 综述
[中图分类号 ] F129.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7077 (2007) 03 - 0077 - 06
3
  早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我国学者陶希 宏观和微观的全方位的研究 ,展现了明清时
圣、
全汉升 、
鞠清远 、
吴景超等学者以《食货 》 期江南市镇的历史发展与整体面貌 。正如其
杂志为阵地 ,开始了中国古代城市及市场的 在该书的绪论中所说 :“仅仅从经济史角度研
研究 。但到 1964 年 ,傅衣凌发表《明清时代 究江南市镇显然是不能令人满足的 。市镇作
江南市镇经济的分析 》
一文 ,江南市镇才正式 为一个地理实体 , 兼具经济 、
文化等多种功
成为学者探索的主题 。关于江南市镇研究的 能 ,因而需要多角度 、
多侧面地进行全方位的
学术回顾 ,范金民 、
范毅军 、
樊树志 、
颜晓红 、 探讨 ;另一方面 ,目前的研究 ,宏观分析较多 ,
方志远 、
常建华和任放等学者已有详细而全 微观分析尚嫌不足 ,需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引
[1 ] [2 ] (P11)
面的论述 , 现择要简而论之 。 向深入 。” 该著不但从宏观上分析了江南
市镇的兴起与发展 、
分布与结构 、
市镇网络及
基本研究现状
市镇文化 ,还从微观上对苏 、
松、杭、
嘉、湖 5
1964年 ,傅衣凌在《历史教学 》
第 5 期开 府 41个市镇逐一作了详细探讨 。发掘了大
创性地发表《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经济分析 》
一 量史料 ,描述了江南市镇的大体面貌 。他尤
文后 ,江南市镇的研究便开始在“资本主义萌 其强调由网络和结构而非孤立存在的角度来
芽”
的大讨论中展开 。其间虽有中断 , 但自 探讨江南市镇 ,并指出江南市镇的社会结构 、
1980年代以来 ,有关江南市镇的研究 ,可谓明 网络体系及市镇本身的发展在乡村都市化的
清史研究的显学 ,到目前为止 ,特别是在打破 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其发表的数十篇论
传统史学研究路径 ,进行跨学科 、
多角度研究 文中 ,对明清江南市镇的各个层面如各类丝
后 ,江南市镇的研究视野开阔 ,成果斐然 。其 绵业市镇的兴衰 、
各类市镇的形态分析 、
粮食
代表学者有 : 傅衣凌 、
刘石吉 、
洪焕椿 、
樊树 市场与米市和棉纺织品的内外贸易等 ,都作
志、
王家范 、
陈学文 、
陈忠平 、
蒋兆成 、
范金民 、 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证 。
傅宗文 、
何荣昌 、
叶依能 、
李国祁 、
范毅军 、
包 陈学文也对明清时期杭嘉湖地区的市镇
伟民 、
朱小田 、
吴仁安 、
单强等 。江南市镇的 进行了深入研究 ,其主要贡献是将该地区的
基础性研究当数刘石吉 、
陈学文和樊树志三 12个典型市镇的社会经济结构作了微观个案
位学者 。樊树志的论著《明清江南市镇探 分析 ,对双林 、
南浔 、
新市 、
硖石 、
长安 、
乌镇 、
[3 ]
微》,从经济和文化的层面对江南市镇进行了 濮院等 25个专业市镇作了概括性的描述 。

3 [收稿日期 ] 2007 - 03 - 05
[作者简介 ]安涛 ( 1974 - ) ,男 ,山东泰安人 ,枣庄学院政法与历史学系讲师 、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2005 级博士研究
生 ,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 。

・77・
枣庄学院学报 2007年第 3期

其在江南市镇研究的史料整理方面也作出了 号布庄等 。 2. 社会层面 : 社会组织 、


社会结
重要贡献 。这些著作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 构、
慈善事业 、
社会救济 、
灾害与民间信仰 、

值 ,是从事江南市镇研究者的必备书目 。 人与市镇的关系 、
市镇的著姓望族 、
人口考
王家范在其《明清江南市镇结构及其历 察、
城镇化 、
近代教育等 。 3. 政治层面 : 行政
史价值初探 》
一文中也强调市场网络在江南 管理 、
社会控制 、
地方权力关系等 。 4. 文化层
市镇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论述了明清多 面 :市镇文化 、
休闲娱乐包括庙会和茶馆等 。
样化市场结构 ,指出市镇是江南区域市场形 另外还进行了江南市镇与华北 、
河南等地区
成的中间环节 。更为重要的是 ,他对用“资本 市镇的比较研究 。台湾学者范毅军也对江南
主义萌芽 ”
的研究模式来研究江南市镇提出 市镇的研究作了学术回顾 ,他认为江南市镇
[4 ]
了批判 。 此对江南市镇的研究思路的创新 研究“大体归纳成五大探索趋向 :市镇的起源
坚定了学理基础 。 与定义 ;关于江南市镇在明清两代盛衰起伏
陈忠平也对江南市镇作了详尽的研究 , 的时序及数量上的变动 ; 江南市镇的地理分
其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 ,对江南市镇经济结 布趋势 ,网络与层级的关系 ; 市镇的类别 、

构、
布号与布庄 、
牙人与牙行 、
徽商 、
闽粤商人 能与活动内容 ; 市镇在明清社会经济发展史
[8 ] (P87~133)
在江南市镇的活动情况 、
市镇人口 、
手工业发 中的作用与意义 ” 。
展状况等领域都作了考察 ,同时还进行了长 有关江南市镇的研究有四大学术基地 ,
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市镇的比较研究 。[5 ]
在美国以施坚雅和黄宗智为代表 ,他们的重
在对明清时期江南市场的考察中 ,他认为 ,明 大贡献是创建了一套理论模式 ,被国内学者
[9 ]
代中叶以后 ,江南地区市场作为一种经济关 称为“施坚雅模式 ”
、“过密化 ”
理论等 。 日本
系的发展主要表现于城乡之间 、
内部各区域 学者以加藤繁 、
森正夫和藤井宏为代表 ,他们
之间及江南与外地之间商品交换关系的扩 贡献在于细致严密的分析 ,特别是在市镇社
[10 ] (P72~83)
大 。作为经济实体的发展则是城市与市镇数 会史方面有独特的贡献 。 国内和台湾
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展 。江南市场体系由三 学者在市镇研究方面以丰富的史料和大量的
个等级 :市镇初级市场 、
城镇专业市场及城市 学术论著见长 。
中心市场构成 。 日本学者研究对中国市镇的研究起步较
范金民在《南京大学学报 》1990 年第 4 早 ,早在 1926年 ,日本学者加藤繁发表《关于
期上发表的《明清时期苏州市镇的发展特点 》 唐宋的草市 》
一文 ,开始了日本学者研究中国
一文 ,勾画了苏州市镇发展的三个阶段 ,三个 市镇的先河 。此后他又相继发表了一系列的
地域的市镇在经济结构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及 论文 ,对唐 、
宋、清代城镇及市集的分布 、
运作
其不平衡性 ,反映了苏州经济发展的多样性 性质与活动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最先注
和综合发展水平 。 意到江南市镇的兴起与同时期该地区商品经
马学强在其《从传统到近代 :江南城镇土 济发展的内在联系的是藤井宏 ,其主要观点
地产权制度研究 》
著作中 ,对近代江南城镇的 体现在《新安商人的研究 》
一文中 。随后 ,学
土地产权问题作了详细的分析 , 富有创意 。 者斯波信义发表了数篇关于中国都市史研究
吴仁安的多篇论文论述了上海地区市镇的发 及宋代江南村市 、
庙市及部分市镇个案研究
[6 ] [2 ] (P11)
展阶段及其特征 。 罗仑 、
夏维中 、
钱建国等探 的系列论文 。 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 ,川
讨了江南运河的传统经济功能于沿岸市镇兴 胜守 、
林和生 、
森正夫 、
香坂昌纪 、
山本进 、

衰的内在联系 。张研《清代市镇管理初探 》 岛淑男 、
松浦章 、
滨下武志等先后发表文章 ,

( 清史研究 》
第 1期 )一文 ,探讨了分属官方 从地理环境 、
水陆交通 、
会馆公所 、
榷关 、
米粮
和民间的市镇管理体制和多重管理机构 。 流通 、
棉布业发展 、
海外贸易及政策等方面 ,
江南市镇的研究成果 ,既有宏观的整体 开始以明清江南市镇及商品流通的更加细致
[11 ] (P9)
研究 ,也有中观的小区域研究 ,还有微观的个 的研究 。
[7 ] (P168~182)
案研究 。 研究从单一的市镇经济到市 美国的施坚雅有关中国市场的研究在中
镇的社会 、
政治 、
文化等各个层面 。具体包 国影响最大 ,其代表作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括 : 1. 经济层面 :市镇的兴起分布 、
市镇经济 、 社在 1988年出版的《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
经济结构 、
地权关系 、
市场关系 、
市镇网路 、
布 结构 》
和中华书局 2000 年再版的《中华帝国
・78・
安涛  近 40年来江南市镇社会经济史研究综述

晚期的城市 》
。在其著作中 ,运用历史学 、
社 以单位工作日收益递减 ,而不是通过生产的
会学 、
经济学 、
人类学 、
地理学等学科的理论 资本化来实现的 。假定所有形式的商品化和
和方法 ,从区域发展的新视角 ,探讨了农村集 所有类型的市场都必然与资本主义或经济发
市的等级结构及其性质 。虽然他的研究是以 展相联系是说不通的 。明清和民国时期长江
四川成都平原的实地调查及大量的文献资料 三角洲农村的商品化与其说是质变的 ,不如
我蓝本 ,但是 ,他所得出的中国农村市集 、
市 说是过密型的 。这种过密型商品化导致过密
镇分布的六角型模式以及层级地域结构理论 型家庭生产 ,使用低报酬的家庭劳动力 ,形成
在某种程度上也适用于江南市镇的研究 。施 一个无法与之竞争的生命力极强的生产体
坚雅认为 ,“中国的村庄是以基层市场为中心 系 ,虽可提高总产量与总产值 ,但每个劳动日
形成共同体的 ,基层市场是能满足农户所有 的报酬则是逐渐递减的 。有关黄宗智的过密
基本贸易需要的农村集市 ,它不仅是市场区 化理论在中国展开了热烈的谈论 ,《史学理论
域内农户交换商品的场所 ,而且是农产品 、
手 研究 》
在 1993 年刊登了大量的论文 ,成为讨
工业品上流至更高层次市场体系的起点 。他 论的阵地 。
把中国的农村基层社会作出了一个明晰的模 美国学者中第三个代表是彭慕兰 ,在江
式 ,使人们能清楚的看到自然村 、
集市 、
市镇 、 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分流 ———欧洲 、
中国
县城等中国基层社会结构的关系及市场与中 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
中集中体现了彭慕
[11 ] (P2)
国基层社会的密切关系 。” 其《中华帝国 兰的观点 ,其用大量的史料回应了传统的“西
晚清的城市 》
一书的贡献之一 ,“在于它讨论 欧中心论 ”
和“冲击 ———回应 ”
说 。提出了许
了社会经济层级作为一种理论构架对于分析 多中西比较的新课题 。本书讨论了各家的论
明清时期中国的社会进程 、
经济交流和文化 点 ,详细考察了 18世纪欧洲和东亚的社会经
变迁的重要意义 。自本书的问世迄今已有 20 济状况 ,对欧洲的英格兰和中国的江南地区
余年 ,在此期间 ,这种区域体系分析方法已为 作了具体的比较 ,以新的论证方法提出了许
(P1)
西方研究中国史的学者所熟悉 ”[12 ] 这一理 多创新性的见解 。本书的基本观点是 : 1800
论体系 ,对中国历史学家“大都仍以从明清官 年以前是一个多元的世界 ,没有一个经济中
僚制度下产生 、
调整而形成的行政区划作为 心 ,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 、
完全为西方自己
理解空间的唯一框架 ”,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独有内生优势 ;只是 19 世纪欧洲工业化充分
施坚雅的理论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引起了国 发展以后 ,一个占支配地位的西欧中心才具
内外诸学者的强大反响 ,用台湾学者范毅军 有了实际意义 。此书同样引起了广泛的争
的话来说就是 ,“中日学人袭其概念套用其方 论 ,我们姑且不去管其观点 ,他的研究视角确
法的亦比比皆是 ,影响所及 ,东西方中国聚落 实是相当的独特 ,对国内学术界的启发意义
[8 ] (P87)
史学界俱奉为圭臬 。” 非常巨大 。三位美国学者的研究具有理论模
美国学者中另一个对中国江南研究作出 式的意义 ,对中国学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重大贡献的是黄宗智 ,中华书局先后出版的 台湾学者对江南市镇的研究发端于 20
《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
和《长江三角洲 世纪 70年代刘石吉的硕士论文 ,其以《明清
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 》
是其代表作 。黄宗智 时代江南地区的专业市镇 》
《太平天国运动后
的理论同样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 江南市镇的发展 》
和《明清江南市镇之数量分
注 ,他认为 ,造成中国未能迈向近代化的主要 析》
三篇论文的形式分别在《食货 》
和《思与
原因是中国农业经济的“过密化 ”
特点 。他指 言》
上发表 , 1987 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结
出 ,各类商品生产对推动经济发展具有不同 集出版《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
。该论著对
的潜力 ,可按其等级系列来考虑 。谋利推动 江南市镇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起了带动和启
的商品化模式下小农生产 ,在合理化 、
资本化 发意义 。洪焕椿和陈忠平对该著给予了很高
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方面显然最具潜力 。但 的评价 。“该文进行的计量研究虽还不是尽
是 ,农民为糊口而进行的商品生产 ,以及为家 善尽美 ,但在市镇研究上却是具有创造性的
庭急需而借款 ,对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并不 ……作者对社会学 、
经济学 、
地理学等学多科
起作用 。通过劳动密集化而提高总产量 ,一 理论方法的娴熟自如 ,灵活多样的运用 ,为一
般依赖于动员未经利用的劳动力来实现 ,是 般中文论著所不多见 ”,同时 ,“在明清时代江
・79・
枣庄学院学报 2007年第 3期

(P32)
南地区的专业市镇中 ,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 : 决定了史料永远是基础 。”[15 ] 注重史料 、

作者不是孤立地研究江南市镇 ,而是将江南 究实证是我们治史的传统 ,“以义理见长或以
市镇的发展与整个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分发展 实证见长的史学 , 均有各自的贡献 , 比较而
变化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并将江南市 言 ,富有传世价值的 ,足资后世参考的还是那
镇结构与整个经济地区的区域经济体系有机 些实证史学的著述 ,凡是实证性的著作人们
的联系了起来进行研究 ,从而开拓了市镇研 不会忘记它 ,不讲实证忽略史实 ,就失去了历
[16 ] (P4)
究的新方向 。” [13 ] (P96~97)
台湾学者范毅军对江 史学的特征 ,哪里还成其为史学著作 。”
南市镇的研究贡献颇大 。1998年 ,其在《新史 求真是史学的永恒主题和永远追求 ,而求真
学》
第 9卷第 3期上发表《明清江南市场聚落 便要依靠史料 ,“史料是破解历史的密码 ”

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对江南市镇的研究作 综观江南市镇的研究 ,各位学者都发扬
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 。 了充分利用史料的传统 ,其研究都是建立在
史学研究必须借助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才 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之上的 。运用的史料主
能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并在此基础之上发 要包括档案材料 、
国家记录 、
地方志 、
个人记

现其现实意义 。法国年鉴学派学者强调“没 录、
报刊 、
调查报告 、
口述史料 、
碑刻等 。根据

有理论就没有历史学 ”
。他们认为 ,历史学家 史料的来源 ,江南市镇研究所用的史料主要
有以下特点 :一是丰富性和广泛性 ,这是显而
不仅要把史料搜集起来 ,而且要揭示出史料
易见的 ;二是通俗性和易懂性 ,由于论著中利
后面的丰富的意蕴 ,这就需要建构理论模式 。
用了大量的报刊资料和民歌民谣 ,因此 ,在文
没有一定的理论和方法的关照 ,要想“揭示出
本的表述上一改传统史学的艰涩 ,变的通俗
史料后面的丰富的意蕴 ”
是不可能的 ,最多也
易懂 ,更具有乡土气息 。这应该是我们史学
是史料的堆积 ,成为缺乏思想灵魂的干枯僵
表述所追求的 ,也是史学研究的趋势 。有利
硬的历史碎片 ,难以实现史学研究的社会价
于历史知识的普及和传播 ; 三是区域性和补
值 。“20世纪中国史学研究的实践证明 ,理
证性 。江南市镇研究本身就决定了运用史料
论是基础 ,任何一次史学实践的重大发展 ,都
的区域性 ,特别是在县级以下档案缺失 ,缺乏
是以史学理论的进步为前导 。在古老的历史
必要的统计资料 ,地方志和报刊是最为宝贵 、
学中 ,史学理论是常青的 ,从而使历史学永葆
[14 ] (P20) 最有价值的史料 ,因此史料的区域性非常明
青春 ,不断获得前进的动因 。” 关于市镇
显 。另外 ,地方志在编写时由于受到各种条
研究所运用的理论和方法 ,任放做了较为系
[15 ]
件的限制 ,往往对史学研究有价值的社会经
统的总结和归纳 。 目前市镇研究的所借鉴
济史料记载不详和缺漏 ,报刊 、
民谣也仅是只
的主要理论分析模式有“现代化理论 ”
、“核心
言片语 ,这就需要用档案 、
奏折 、
官书 、
文集等
与边缘 ”
、“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 ”
、“原始工
加以补证 ,才能做到真实可靠 ,所以市镇研究
业化理论 ”
、“传统 —近代 ”
、“过密化 ”
等 。对
所用史料具有很强的补证性 ,这一点也决定
待理论问题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任何一种
了其史料的丰富性和广泛性 。
理论只不过是一种研究方法 ,一种看问题的 在史料的运用上 ,唐力行先生作出了新
视野 ,它仅仅是一种方法而已 ,我们不可把理 的尝试 ,“乡镇志与家谱的关系密切 ,将两者
论人为地神圣化 。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存在 结合起来研究 ,有助于我们了解社会生活的
的空间 ,更有其局限性 ,它的产生往往有一个 实态 。从家谱与乡镇志看徽商迁徙与定居活
前提预设 ,它仅适用于一定的研究领域和一 动是笔者的一次尝试 。”[17 ] (P34)
这一新的尝试无
定的地理空间 ,在不同领域和不同的国度 ,由 疑将开创江南市镇研究的新的局面 。另外 ,
于不同的历史和不同的文化背景 ,其适用范 陈学文在其《明清时期商业书及商人书之研
围和解释能力都是有限的 。理论仅仅是我们 究》
一书中 ,“则将研究视角转向了以往不太
观察问题的“眼睛 ”
而已 。它能使我们看的更 被人重视的明清时期的民间商书 ,在原始资
远、
更清晰 。 料的进一步开拓及研究视野的扩展方面 ,颇
[11 ] (P5)
具启迪作用 。”
史料来源和特点
江南市镇研究的不足
“史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色是时
间性 ,而其研究的对象为已逝的往昔 ,这一点 江南市镇的研究自开创以来 ,不断借用
・80・
安涛  近 40年来江南市镇社会经济史研究综述

其他学科的理论模式和研究框架 ,如社会学 、 州市镇不能如江浙平原市镇推动并实现社会


经济学 、
人类学 、
地理学等 。虽然取得了丰富 转型 ”,“江浙平原市镇推动了社会转型 ,而徽
(P27~29)
的研究成果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综观以上 [21 ]
州市镇近代化发展滞后 ” 。以上是从
研究 ,共时性的静态研究成果较多 ,历时性的 宏观角度对江南市镇变迁的考察 。在微观个
个案动态研究成果较少 。从时段上来看 ,大 案研究方面 ,赵世瑜和孙冰通过对浙江湖州
多集中于明清时期 ,民国时段上的研究成果 双林镇在光绪二十六年 ( 1900) 三月发生的
较少 ,缺乏明清民国时段的贯通之作 ,不能清 “东岳会风波 ”
的考察 ,透视了一个江南小镇
(P125~152)
晰地展现江南市镇长时段的动态发展过程 。 [22 ]
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的权力网络关系 。
从研究领域来看 ,学者主要从经济史的角度 该文可谓江南市镇政治史的典范 。综观有关
关注江南市镇 ,强调市镇在市场体系中 、
或在 江南市镇社会经济变迁的研究 ,宏观分析较
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 、
文化层 多 ,微观个案研究较少 ,
面的研究略显薄弱 。从研究空间来看 ,大多
应注意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集中在苏 、
松、太、
杭、嘉、
湖地区 ,上海周边市
镇的个案系统性研究为数不多 ,江宁 、
常州 、 江南市镇的研究要想获取更大的突破 ,
镇江等地的市镇研究成果较少 。在理论和研 应在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新史料的发掘和
究方法上也有待创新和突破 。范金民在《江 利用 ,没有新史料就没有新突破 。以往的研
南市镇史研究的走向 》
一文中把江南市镇的 究所使用的主体资料是地方志资料 ,其他资
[18 ]
研究缺憾和不足归结为 7个方面 。 料由于较分散 ,利用率较低 ,在今后的研究中
江南市镇的研究之所以大都集中在明清 注意收集和整理地方报刊资料 ,特别是研究
时期 ,民国时期研究薄弱 ,这与史料的丰富集 民国时期的江南市镇 ,报刊资料是相当珍贵
中与缺乏分散有很大的关系 ,这也是史学研 的 。家谱 、
文集 、
笔记 、
民间契约文书 、
小说等
究的特点决定的 。江南市镇近代变迁的研究 也是我们需要利用的重要资料 。口述史料对
以包伟民的《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 》
为代表 市镇研究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 ,由于市镇的
力作 ,该著主要运用了现代化理论 ,详细论述 文本资料相对较少 ,口述史料是一重要补充 ,
了江南市镇在近代的变迁 ,但也有一定的缺 田野调查是我们了解市镇的另外一个窗口 ,
陷 ,正如他在书中所说 :“为了将研究限定在 从目前的市镇研究来看 ,田野调查还十分薄
江南农村地区市镇的近代转轨 ,即其源于专 弱 ,从某种程度上说 ,对民国时期江南市镇的
业经济的传统市镇结构对工业主义渗透的反 研究离不开田野调查资料 ,因为这一时期的
应 ,我们认为应该尽可能撇开政治影响因素 , 文献资料相对较分散和缺乏 ,需要用田野调
所以本书在原则上将不涉及政权所在的都邑 查的方式加以补充 。二是在研究理论和方法
如县城等 ,而集中探索纯粹意义上的农村市 上要有新的突破 ,新的史料发掘和整理固然
[19 ] (P16)
镇。” 另外 ,小田也用现代化理论 ,从历史 重要 ,但由于种种原因要有大的突破和进展
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角度 ,考察了江南市镇 是不容易的 。利用旧的的史料 ,采用新的视
的近代变迁 。指出“乡镇是乡镇社会变迁的 角和方法重新解读江南市镇是推动研究的一
依托 ”,表现为乡镇是“乡镇工业的集聚地 ;商 个重要突破口 。这需要重新整合现有的中外
品经济的枢纽 ; 现代生活的窗口和乡村领袖 研究理论和方法 ,对已有的研究采取批判的
[20 ] (P305)
的摇篮 ” 。 态度以获取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在比较研究方面 ,主要表现为区域之间 首先 ,在史学求真精神的支配下 ,提倡对
的市镇比较 ,特别是江南与华北市镇的比较 , 江南市镇研究的多层次 、
多角度探索 。在研
成果突出 ,江南市镇之间的比较尚显不足 ,比 究专题方面 ,应对较为薄弱的市镇文化 、
市镇
较的水准也有待提高 ,江南市镇的共性和个 社会生活 、
市镇治理方式等内容投入较多的
性还没有揭示出来 。杨春雷对徽州和江浙市 精力 。其次 ,应广泛开展关于区域史研究理
镇的社会转型进行了比较研究 ,其通过对徽 论的探讨 。区域史研究应成为以历史学为主
州山地市镇与江浙平原市镇在布局 、
功能和 干 ,融合社会学 、
文化人类学 、
地理学 、
经济学
文化上的不同的分析 ,认为“徽州山地市镇与 等学科而形成的综合性课题 ,只有得到多种
江浙平原市镇所表现出来的诸多差异 ,是徽 学科方法的支撑 ,区域史研究才能不断深入 。
・81・
枣庄学院学报 2007年第 3期

在分析 、
总结本区域历史变迁成败得失的同 开展区域史研究尚需进行社会调查与田野考
时 ,应多着眼于外部世界的近代化进程 ,加强 察 ,此举一方面可以扩大史料范围 ,另一方面
比较 。同时 ,应注意区域内外各种因素的互 有助于文字与非文字史料的相互验证 。“可
动关系 , 使研究对象得到较为完满的诠释 。 以预见 ,一个对于江南市镇全方位 、
多角度 、
史学的基础就是史料 ,区域史研究应充分挖 长时段 、
高水准的研究热潮必将兴起 ,江南市
掘地方史料 ,这是开展相关研究的首要工作 。 镇的研究由此当会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境
前面提到 ,国内已出版了不少地方性史料 ;而 界 ,其全新的成果也必将构成江南区域史研
[18 ] (P13)
各地档案馆 、
图书馆 、
文史研究馆 、
博物馆等 究中的重要篇章 。”
均收藏着大量的地方文献 ,足供利用 。此外 ,

参考文献
[ 1 ]樊树志 . 明清江南市镇社会史研究评价 [ J ]. 中国史研究动态 , 2001, ( 2 ) .
[ 2 ]樊树志 . 明清江南市镇探微 [M ]. 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1990.
[ 3 ]陈学文 . 明清时期杭嘉湖市镇史研究 [M ]. 北京 : 群言出版社 , 1993.
[ 4 ]王家范 . 明清江南市镇结构及其历史价值初探 [ J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 1984, ( 1 ) .
[ 5 ]陈忠平 . 明清时期长江 、
珠江三角洲商品经济发展的比较 [ J ]. 学术研究 , 1989, ( 5 ) .
[ 6 ]吴仁安 . 明清上海地区城镇的勃兴及其盛衰存废变迁 [ J ]. 中国经济史研究 , 1992, (3).
[ 7 ]任放 . 20 世纪明清市镇经济研究 [ J ]. 历史研究 , 2001, ( 5 ) .
[ 8 ]范毅军 . 明清江南市场聚落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J ]. 新史学 , 1998, ( 3 ) .
[ 9 ]施坚雅主编 ,叶光庭等译 . 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 2000.
[ 10 ]常建华 . 日本 80 年代以来的明清地域社会研究述评 [ J ].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 1998, ( 2 ) .
[ 11 ]张海英 . 明清江南商品流通与市场体系 [M ].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2.
[ 12 ]施坚雅 . 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中文版前言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 2002.
[ 13 ]陈忠平 . 刘石吉著《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
述评 [ J ].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 1988, ( 3 ) .
[ 14 ]于沛 . 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 ———20 世纪我国史学理论研究的回顾和思考 [ J ]. 史学理论研究 , 2000, ( 3 ) .
[ 15 ]罗志田 . 见之于行事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可能走向 [ J ]. 历史研究 , 2002, (1).
[ 16 ]任放 . 近代市镇研究的方法论 [ J ]. 清华大学学报 , 2006, ( 3 ) .
[ 17 ]郑克晟 . 冯尔康感言 [A ]. 明清史探实 [M ].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01.
[ 18 ]范金民 . 江南市镇史研究的走向 [ J ]. 史学月刊 , 2004, (8).
[ 19 ]唐力行 . 徽商在上海市镇的迁徙与定居活动 [ J ]. 史林 , 2002, (1).
[ 20 ]包伟民 . 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 [M ]. 北京 : 知识出版社 , 1998.
[ 21 ]小田 . 江南乡镇社会的近代转型 [M ]. 北京 : 中国商业出版社 , 1997.
[ 22 ]赵世瑜 ,孙冰 . 市镇权力关系与江南社会变迁 ———以近世浙江湖州双林镇为例 [ J ]. 近代史研究 , 2003, (2).
[责任编缉 : 吕艳 ]

A Rev iew on South′


s Ch ina Town Soc ia l Econom ic H istory Study dur in g the La st Forty Y ears
AN Tao
(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Communications,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China )

Abstract: Since Fuyiling starting to study town, In forty years. The study of China′
s town acquired p rodigious achievement. It
became a important moiety of South′ s China were p rom inent, It was insuffi2
s China study. A lthough the study harvest of south′
ciency. for examp le: the basal historical data weren ′
t all - right cleaned up, It were short of comparative study and learned
controversy. The theory and method trailed overseas study. It was blank in some field, and so on. W e sum up forepassed learn2
ed harvest, in order to impulse the study much more p rogress.
Key words: South′
s China; town; summarize

・8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