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第 25 卷  第 4 期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Vol. 25  No.

4
2003 年 8 月 Journal of Huzhou Teachers College Aug. ,2003

近十年来明清江南区域经济研究综述

郑卫荣
(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 ,上海 200234)

  摘  要 : 明清时期的江南区域 ,商品经济发达 , 市镇勃兴 , 稳居明清全国的经济中心之位 。纵观明清两代 , 江


南区域与全国其他经济区域及海外市场关系密切 、
互动频繁 ; 江南区域系统内部层次多样 、
结构复杂 ; 作为区域经
济元素的江南市镇经济繁荣 、
类型迥异 。历史的辉煌 , 加及近年来区域史研究的升温 , 这双重因素催生了近十年
来江南区域经济研究的丰硕成果 。笔者将撷取有关研究成果 ,试从宏观 、
中观 、
微观三个视角 ,略加评述 。
关键词 : 明清 ; 江南 ; 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 : G424. 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1734 (2003) 04 - 0068 - 04

近年来 ,区域史研究颇受关注 。在众多的研究区域中 ,江南以其市镇勃兴 、 商品经济发达聚焦了众多


学者的关注 ,研究成果蔚为壮观 。这里的区域“江南”,包括今天的苏南 、 浙北 ,既明清时期的苏 、
松、常、
宁、
杭、嘉、湖 8 府及后来从苏州划出的太仓直隶州 。这 8 府 1 州不但同属太湖水系 ,内部生态具有统一性 ,经
济方面联系十分紧密 [1 ] 。笔者将在此界定基础上 ,对近十年来有关江南区域经济的研究状况及动态 ,试从
宏观 、
中观 、 微观三个视角作一概述 ,以抛砖引玉 。


宏观视角的研究状况 。宏观视角 , 即以江南区域为单位 , 考察江南与全国其他区域或海外的经济联
系 。对宏观研究江南区域经济影响较大的是“施坚雅模式”。 “施坚雅模式” 是一种宏观区域理论和集市体
系理论 ,其核心概念是“中心地区学说”[2 ] 。根据这一理论 ,江南地区是一个具有独特结构功能的实体 ,它
对外与其他区域相联系 ,对内又担负着作为东南沿海区域中心地的角色 。这一双重功能通过经济物资的
交流得以实现 。孙竟昊认为明清江南地区市场对国内市场的输出 、 输入功能分别由丝织品和粮食的流动
来体现 [3 ] 。范金民 、
夏维中以江南丝绸贸易为媒介 ,系统考察了明代江南丝绸国内贸易的形式 、 商品总量
后指出 ,明代江南丝绸贸易的兴盛是由江南丝绸的特有优势 、 当时社会的时尚和各地的依赖等因素促成
[4 ]
的 。赵金鹏肯定明代江南粮布对北部地区的贡献 ,指出了明代京师及北方政治集团的需求对江南粮布
生产的积极影响 。但他认为 ,江南粮布倚靠政治等非经济因素加速了自身粮食生产从单一粮食种植到多
种经济作物种植 、 从粮食外销到内销的质的转变 ,同时也为明朝后的衰弱埋下了伏笔 [5 ] 。张海英认为由这
种非经济因素造成的经济交流的繁荣具有虚假性 ,它带来的江南农业 、 手工业商品化只是“过重田赋的一
种办纳手段”[6 ] 。此外 ,张海英考察了明清江南与江西 [7 ] 、
两湖 [8 ] 、
闽粤 [9 ] 等地区的经济交流和市场互动 ,
肯定了江南区域经济的全国中心地位 [10 ] (P172) 。在区域比较研究上 ,张家炎比较了明清长江三角洲与两湖
平原农村经济结构的演变 [11 ] ; 蒋正华探讨了明清江南与河南集镇的异同 [12 ] ; 许檀分别考察了江南 、 珠江
三角洲 、 华北平原等六个不同的经济区 [13 ] 。
除了探讨江南与全国范围内的区域联系 ,一些学者的视野扩展到了海外 。范金民考察了江南丝绸出
口日本的贸易情况 [14 ] 。孙竟昊分析了明清经济结构与市场格局的变化 ,认为江南商品性生产受到了海外
市场拓殖的刺激 。江南海外贸易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私人海外贸易 , 具有偶发性和武装性的两个明显特
征 [3 ] 。唐力行从徽州海商切入 ,揭示了徽商以江南区域为根据地对外从事“双向经营”,联络明代江南与日
本、 东南亚等国 ,促进了江南市镇与海外市场的良性循环系统的形成 [15 ] (P150) 。

Ξ 收稿日期 :2003 - 06 - 06
作者简介 : 郑卫荣 (1979 - ) ,男 ,浙江湖州人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2002 级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 。
第 4 期              郑卫荣 : 近十年来明清江南区域经济研究综述 69

对于江南区域与海外市场的经济联系 ,众多学者并未予以过高的评价 。范金民在详尽地分析了江南


国际市场后 ,指出清代江南丝绸的消费主要在国内而非国外 [16 ] (P236) 。孙竟昊基于明清政府
丝绸的国内 、
的外贸政策以及中国农业立国的特点 ,认为海外市场对江南商品经济结构 、 消费结构的影响是偶发的 、 扭
微小的 [17 ] 。
曲的 、


中观视角的研究状况 。中观视角是以江南区域为系统 ,江南市镇为元素 ,分析区域经济的层次 、 结构 。
中观的视角实际上就是区域经济研究 。
在中观研究中 ,众多学者从施坚雅的“中心地区和边缘地区”概念获得研究框架 。即认为 “ : 不仅大区
域经济具有核心 — ——边缘结构 , 它的每一层次上的区域系统都呈现出和大区域 结 构 类 似 的 内 部 差
[18 ] (P3)
别” 。小田依据中心地学说 ,从规模层次 、 分布密度 、专业分工等方面探讨了江南市场网络的结构及
其内外功能 [19 ] (P28) 。单强认为江南乡村的基层市场是一个以市镇为中心 ,6 村为内层 ,12 村为外层 ,共约
(P24)
36 平方公里的以道路交通为连接的系统 [20 ] 。赵世瑜也认为明清长江三角洲的市镇网络以间距 12 ~
36 公里为常见 ,这是因为市镇作为农副产品的集散地 , 其繁荣是建立在附近乡民农副产品或家庭手工业
的交换上 [21 ] (P205) 。在市场层级结构的研究上 ,单强将近代江南市场分为农村集市 、 乡镇市场 、城市市场三
[20 ] (P29)
种贸易体系 。乡镇市场是连接集市 ( 基层市场) 、 城市 ( 中心市场 ) 的中级市场 。杨素华把明清江南
地区市场划分为三个等级 ,苏州作为江南区域的中心城市 ,是本区域的集散汇聚中心 ,也是对外区域的输
出中心 [22 ] 。王卫平认为在中心城市苏州与市镇市场之间还存在着如无锡 、 盛泽 、 吴江等地方城市的市场 。
据此 ,他构建了一个以城镇网络系统为背景的江南市场体系结构 ,苏州在杭州 、 南京之上是该系统中的超
地域中心城市 。陈忠平认为明清江南地区已经形成了以 400 多个市镇初级市场为基础 , 数十个城镇专业
市场为支柱 ,苏杭两大城市中心市场为枢纽的立体商品流通网络 。单强认为在 18 世纪中后期 ,以农村集
市为基础 ,以城镇市场为主体 ,以区域性大都市为核心的江南区域市场体系已基本形成 [23 ] 。以上对市场
网络的考察 ,既吸收了施坚雅理论的层次概念 ,又运用了符合江南实际的网络理论 。这些研究都强调了明
清江南经济之所以蓬勃并不在于生产力 、 生产关系的重大突破 ,而是市场机制的作用 [24 ] 。
在市场层级结构研究的基础上 ,有的学者从商品经济的各个环节入手来进行中观研究 。在生产领域 ,
孙竟昊认为明清江南商品生产结构是以小农经济结构为特征 ,总体上处于简单商品生产阶段 [25 ] 。江南市
场机制主要由外地的商业资本控制 , 这些资本较少进行资本投资 , 不利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26 ] 。
单强则通过考察明清江南家庭劳动的结构与功能 , 认为商品生产具有了资本主义家庭劳动的一般特
征 [27 ] 。有关明清江南资本主义的萌芽问题需另述 。洪焕椿总结了明清江南传统经济的优势 : 以农为主 ,
农副相兼 ,农工相兼 ,农商相兼 ,农村经济走向农工副商相结合的综合发展道路 [28 ] 。在商品流通领域 , 单
强以商品种类为标准 ,把江南乡镇市场划分为 : 棉布与棉花 、 丝绸与蚕丝 、 其他 ( 如粮食 ,运输 ,水产) 等三类
[20 ] (P68)
专业市场 。刘秀生则按商品的流通形式将清代的江南市场结构划分为商品的收购市场 ,集散市场 ,
零售市场等三级 [29 ] 。陈学文利用“商书”记载 , 从明清水运史的角度考察了江南商品的运输系统 [30 ] 。在
商品分配和消费领域 ,孙竟昊从分析分配结构的内涵入手 ,讨论了分配结构及其变动与江南商品经济的相
互影响 ,认为后者是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 , 经济因素与超经济因素的冲突和纠缠 [31 ] 。从消费结构的内涵
入手 ,他又认为人口密集的压力是促使商品经济发展的最初消费动因 ,江南商品经济与全国消费需求 、 结
构的互动使江南具有了“超区域辐射功能”[17 ] 。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 ,江南区域经济的运转主要由丝 、 棉、
粮为载体 。对丝 、 棉、 粮的研究又涉及到江
南的农业和手工业 。黄宗智在对江南地区小农生产及家庭手工业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过密型增长” 的理
论 ,认为明清江南经济的增长是一种“没有发展 ( 就劳动生产率而言) 的增长 ( 就总产量而言) ”[32 ] (P43) 。黄
以此来解释江南农民生产的多样化 、 商品化和家庭化等现象 。李伯重将明清江南经济的成长称为“斯密型
成长”,即经济的成长是以劳动分工和专业化为动力 ,以贸易为条件 ,并取决于市场的变化 [33 ] 。关于“明清
江南经济走的是怎样一条道路” 的问题 ,黄宗智 、 李伯重模式不尽相同 ,但都强调了江南的特殊性 [34 ] ,否定
了英国模式 [35 ] (P536) 。这反映了近年来江南的研究对西方中心主义史观的摆脱和对中国中心主义史观的
回归 。
此外 ,经济学的一些研究方法也被引入到中观研究中 ,如“增长极理论”等 。这类研究集中于对苏州 、
7                   
0 湖 州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 25 卷

上海的研究 ,主要强调“增长极” 的极化和扩散效应 ,与腹地的互动关系 。张海英认为明清江南商品市场从


原来分散格局发展为网状市场体系 , 苏 、杭是将区域市场导向全国市场的中心地 [36 ] 。孙竟昊认为 , 苏 、

取得区域中心城市市场的地位 ,在于本身具备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较为健全的市场机能 ,在相当程度上发
挥了江南地区物资集散中心和资本金融中心的作用 [3 ] 。张海林考察了鸦片战争后 ,上海取代苏州作为江
南市场网络中心的影响 。他通过分析苏州进出口项目 、 货值等数据 ,揭示了新崛起的上海对周边地区的极
化影响 : 上海的开埠虽然打破了江南传统城市经济的自给性 、 封闭性 ,实现了与外界的双向贸易交流 ,但由
于资金数量 、 质量及流向的严重不平衡性 , 江南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却受到了制约 [37 ] 。张海泉运用城镇发
展的 4 个考察指标 ,探讨了上海开埠对江南 ,尤其是苏南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作用 ,认为这是增长极扩散效
应的显证之一 [38 ] 。


微观视角的研究状况 。微观视角 ,相当于个案研究的视角 ,即将研究视角集中于个别市镇 ,以充分解
析该市镇的历史变迁 ,正确评估其历史地位 。它具有“取景小 、 分析深 、透视广”的特点 [39 ] 。市镇个案研究
较突出的是樊树志 、 陈学文等 。小田认为市镇或乡镇“是以中心结点 ( 乡镇 ) 为依托 , 从中心到辐射点 ( 村
庄) 为半径所构成的网状面”[19 ] (P32) 。樊树志集中对作为中心结点的市镇进行大量个案研究 , 涉及江南苏
州府 、 松江府 、
杭州府 、 嘉兴府 、 湖州府等 41 个典型市镇 [40 ] (P287) 。松张浦通过研究浒塾关的物资流通 , 考
察了清代苏州的水运和经济状况 [41 ] (278) 。陈学文着重研究杭嘉湖地区的双林 、 南浔 、
新市 、 硖石 、长安 、

[42 ] (149 - 266)
镇等经济市镇 。在“明清江南典型县份个案研究”课题中 , 他选取了嘉定 、 乌程 、 崇德 、
安吉等 4
个不同社会经济结构的县份 ,得出了关于江南经济的一般性认识 : 明清江南商品经济发达并导致新生产方
式因素的萌芽 ,市场网络开始形成 ,江南社会经济结构在封建社会经济环境中仍具有相当弹性 [43 ] 。微观
分析的方法犹如解剖麻雀 ,优势不言而喻 。但反映江南区域经济一般性特征 ,不仅需要大量的个案积累 ,
更需要中观 、 宏观的研究视角的支持 。
囿于笔者所见 ,上述摘述挂一漏万 。但可以肯定的是 ,江南作为明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 ,
又得契机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探讨 ,近十年来的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 ,研究论文的数量 、 质量都要高于同
时期其他区域的研究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 ,缺憾同样存在 : 就研究的视角而言 ,宏观研究往往局限于区域
间简单的经济交往 ; 中观研究以苏沪为核心的纵向市场体系研究成果多 ,而常杭嘉湖间的横向联系研究较
少 ; 微观研究往往为个案而个案 。这些不平衡将限制江南研究向纵深方向的发展 ,也反映了江南研究缺乏
必要的组织性和计划性 。在研究时段上 ,当前的研究较集中于鸦片战争前 ,对战后的研究相对匮乏 。然而
江南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不因为人为的分期而断裂 。近代江南是最早发生市场转型的区域 ,这一过程由明
清沿至近代 ,市场转型的影响持续至今 ,关注战后的江南区域经济有着学术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在研究方
法上 ,现有研究大多囿于经济史的传统方法 ,材料以地方志为主 。施坚雅模式的应用值得肯定 ,但也有明
显的硬伤 。建立一套适合江南实际的研究方法和体系 ,扩大经济史研究素材的来源 ,将有利于江南区域经
济研究水平的整体抬升 。克服以上局限 ,将更有利于凸现明清江南区域经济的先进性 、 多样性和整体性 。

参考文献 :
[1 ] 李伯重 . 简论“江南地区” 的界定 [J ] .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91 , (1) .
[2 ] 任放 ,杜七红 . 施坚雅模式与中国传统市镇研究 [J ] . 浙江社会科学 ,2000 , (9) .
[3 ] 孙竟昊 . 明清江南商品市场结构与市场机制探析 [J ]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1996 , (5) .
[4 ] 范金民 ,夏维中 . 明代江南丝绸的国内贸易 [J ] . 史学月刊 ,1992 , (1) .
[5 ] 赵金鹏 . 明代江南粮 、布对北部地区的贡献 [J ] . 社会科学 ,1995 , (5) .
[6 ] 张海英 . 明代江南与西北地区的经济交流 — ——兼论“官方市场” 对江南经济发展的影响 [J ] . 社会科学 ,2000 , (3) .
[7 ] 张海英 . 明清江南与江西地区的经济联系 [J ]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1995 , (1) .
[8 ] 张海英 ,叶军 . 清代江南与两湖地区的经济联系 [J ] . 江汉论坛 ,2002 , (1) .
[9 ] 张海英 . 明清江南与闽粤地区的经济交流 [J ] . 社会科学 ,2002 , (1) .
[10 ] 张海英 . 明清江南商品流通与市场体系 [M] .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11 ] 张家炎 . 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平原农村经济结构演变探异 [J ] . 中国农史 ,1996 , (3) .
[12 ] 蒋正华 . 略论明清河南集镇与江南集镇之异同 [J ] . 中州学刊 ,1994 , (3) .
[13 ] 许檀 . 明清时期区域经济的发展 — ——江南 、华北等若干区域的比较 [J ] .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99 , (2) .
第 4 期              郑卫荣 : 近十年来明清江南区域经济研究综述 71

[14 ] 范金民 . 清时期中国对日丝绸贸易 [J ] .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92 , (1) .


[15 ] 唐力行 . 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 [M] . 合肥 : 安徽大学出版社 ,1999.
[16 ] 范金民 . 南丝绸史研究 [M] . 北京 : 农业出版社 ,1993.
[17 ] 孙竟昊 . 明清江南商品经济与消费结构关系探析 [J ] . 齐鲁学刊 ,1995 , (4) .
[18 ] 施坚雅 . 中华帝国晚期的城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2001.
[19 ] 小田 . 江南乡镇社会的近代转型 [M] . 北京 :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7.
[20 ] 单强 . 江南区域市场研究 [M]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99.
[21 ] 赵世瑜 . 狂欢与日常 — ——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 [M] . 北京 : 三联书店 ,2002.
[22 ] 杨素华 .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市场的等级划分及特征 [J ] . 历史教学问题 ,1998 , (6) .
[23 ] 单强 . 江南区域市场的历史考察 [N ] . 光明日报 ,1997 - 04 - 08.
[24 ] 许檀 . 明清时期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及意义 [J ] . 中国社会科学 ,2000 , (3) .
[25 ] 孙竟昊 . 明清江南地区商品生产结构的市场窥测 [J ] . 学术界 ,1995 , (3) .
[26 ] 孙竟昊 . 南商人资本市场结构与功能探析 — ——兼析该地区货币财富形态的品性 [J ] . 浙江学刊 ,1996 , (4) .
[27 ] 单强 . 江南资本主义家庭劳动的结构与功能 [J ] . 苏州大学学报 ,1995 , (2) .
[28 ] 洪焕椿 . 明清江南农村的综合型产业结构和市镇经济的兴盛 [ A ] . 洪焕椿 . 明清史偶存 [ Z] . 南京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1992.
[29 ] 刘秀生 . 清代中期的三级市场结构 [J ] .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91 , (1) .
[30 ] 陈学文 . 明清时期江南的商品流通与水运业的发展 — ——从日用类书中商业书有关记载来研究江南的商品经济 [J ] . 浙
江学刊 ,1995 , (1) .
[31 ] 孙竟昊 . 明清江南商品经济与分配结构关系探析 [J ] . 史林 ,1996 , (4) .
[32 ] 黄宗智 . 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92.
[33 ] 李伯重 . 英国模式 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 [J ] . 历史研究 ,2001 , (1) .
[34 ] 黄宗智 . 发展还是内卷 ? 十八世纪英国与中国 — ——评彭幕兰《大分岔 : 欧洲 ,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J ] . 历史研
究 ,2002 , (4) .
[35 ] 李伯重 . 江南的早期工业化 [M] . 北京 : 文献出版社 ,2000.
[36 ] 张海英 .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市场功能与社会效果分析 [J ] . 学术界 ,1990 , (3) .
[37 ] 张海林 . 从晚清苏州的商业变化看江南城市的开放格局 [J ] . 江海学刊 ,2000 , (3) .
[38 ] 张海泉 . 上海开埠后苏南城镇化的考察指标和指标考察 [J ] . 江海学刊 ,2000 , (3) .
[39 ] 任放 . 二十世纪明清市镇经济研究 [J ] . 历史研究 ,2001 , (5) .
[40 ] 樊树志 . 明清江南市镇探微 [M] . 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0.
[41 ] [ 日 ] 松张浦 . 清代苏州的水运 [ A ] . 姚传德译 . 转引自唐力行 . 家庭 社区 大众心态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C ] 合
肥 : 黄山书社 ,1999.
[42 ] 陈学文 . 明清时期杭嘉湖市镇史研究 [M] . 北京 : 群言出版社 ,1993.
[43 ] 陈学文 . 明清时期安吉县的社会经济结构 — ——明清江南典型县份个案研究之四 [J ] . 浙江学刊 ,1996 , (4) .

On the Researches of the South - Yangtze - Rigion Economy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ZHENG Wei - rong
( College of Humanities ,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 Shanghai 200234 , China)

Abstract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 the South - Yangtze - Region , with developed commercial econo2
my and prosperous cities and towns , played a leading part in Chinese economy. It also had close business relations
with other economic areas and oversea markets , and constantly interacted with each other as well . The economic system
of this region had various levels and complex structures. The economy of the southern region was fairly flourishing and
of different varieties. The brilliant history of this region and warming - up historical research led to the bumper
achievements in the recent decade. According to ralative research achievements , the author is going to explore and
make a brief comment on the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es.
Key words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 the South - Yangtze - Region ; regional economy

[ 责任编辑  杨  敏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