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安徽农业科学 ,2004 ,32 (1) :193 - 196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唐宋时期江南经济区形成及特点分析

周 敏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杨凌 712100)


摘要  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江南地区自古以来即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地区 ,唐宋时期取代了黄河流域成为全国经济中心。这一时
期江南地区生产力发展 ,经济发达 ,具备了经济区形成的有利条件 ,江南经济区最终形成并在形成中具备了自己的特点。
关键词  唐宋时期 ; 江南经济区 ; 农业 ; 形成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 - 6611 (2004) 01 - 0193 - 04

Analysis of Economic 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in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Tang - Song Dynasty
Zhou Min  (Northwest Sci - Tec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Yangling ,Shanxi 712100 )
Abstract  TaiHu Basin —the center in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has been the famous economic region. From Tang Dynasty to Song Dynasty ,
this area became economic center of the whole country instead of Huang River Basin. In that period ,productivity developed and economy was flour 2
ishing. The economic region had been formed finally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Tang - Song Dynasty ,Economic region ,Agriculture ,Formation

  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江南地区位于我国长江三角 湖之利”。他概括长江中下游江南地区的社会生活说 :
洲 ,自古以来即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区域 。太湖地区悠久 “楚越之地 , 地广人稀 , 饭稻羹鱼 , 或火耕而水耨 , 宋隋赢
的历史从考古发现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 , 远在那时 , 蛤 ,不待贾而足 , 地势饶食 , 无饥馑之患 , 以故訾窳偷虫 ,
就有人类文明的足迹 , 著名的吴越文化即发源于此 。我 无积聚而多贫 。是故江淮以南 , 无冻饿之人 , 亦无千金之
国封建社会前期 , 经济重心主要是在黄河流域 。虽然长 家”[1 ] ,说明了汉代江南是一片待开发的富庶地区 。这里
江流域物产丰富 ,自然环境优越 , 但经济开发程度在唐宋 北沿长江 ,东临大海 ,大小湖泊星罗棋布 , 河道纵横交错 ,
以前却远远落后于黄河流域 。直至唐初 , 生产发展水平 这种历史形成的客观环境 , 有利于农田水利的开发和农
仍然在北方之后 , 开元天宝时期 , 大体才与北方并驾齐 业的发展 。
驱 。安史之乱后 , 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江南地区逐步超 1. 2  农田水利的建设与发展 , 是江南经济区形成的重要
越北方 ,经济中心也从此南移 。 条件  唐以前 , 江南已出现坡 、
塘、渠、
堰及水门等 , 但地
江南地区 ,汉代属扬州境 , 唐代为江南道的浙东观察 区较为局限 。唐代江南水利工程 , 已远非前代所能比拟 。
使和浙西观察使所管 , 宋代则为两浙路所辖 , 古代亦称 据初步统计 ,江南道水利工程有 86 项 ,灌溉面积过百顷者
“江左”或“江东”地区 , 近代通称为江南 。自三国时期孙 35 项 ,而在 86 项中 ,建于唐前期的有 24 项 ,唐后期 45 项 ,
权占据江东以来 ,江南经济区就开始了经济开发的历程 。 唐以前及无年代可考的仅 17 项 , 多数工程是在唐后期兴
六朝时期 ,由于北方人口避乱南迁 , 带去了先进的农业生 建的 。这反映了唐代水利对江南经济的贡献 。永泰元
产技术 , 以及东晋南朝时期这一地区农田的开垦和水利 年 , 转运使刘晏重开淤塞百年的丹阳练湖水利 “
, 增理故
的开发 ,促进了太湖平原农业的发展 , 为江南经济区的形 , 疏为斗门”[2 ] , 以利灌溉与漕运 , 使丹
塘 ,广湖八十里”“
成奠定了基础 ; 而唐宋时期 , 随着全国的统一 , 国力的强 阳、
延陵 、
金坛三县免于水旱之害 。元和八年常州刺史孟
盛以及南北大运河的沟通 , 农业生产力迅速提高 , 形成了 简 “引江水南注通漕
, , 灌田四千顷”[3 ] 。元和二年观察使
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江南经济区 , 并最终取代了北方的 韩皋 ,刺史李素开常熟塘 , 自苏州齐门北抵常熟长 90 里 ,
黄河流域 ,成为封建经济的重心 。 名元和塘 “旁引湖水
, , 下通江潮 , ……实出灌溉之利 , 故
1  江南经济区形成的条件 名常熟塘”[4 ] 。会稽的鉴湖建于东汉 , 溉田九千余顷 , 至
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江南经济区的逐步形成及其最 宋初“八百余年 , 民受其利”[5 ] 。吴越在江浙的农田水利
终取代黄河流域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生产力发展 也很有成绩 ,创设了专治太湖水利的“开江营”, 以保护农
的结果 。 业生产 ,为吴越立足江南奠定了物质基础 。
1. 1  长江三角洲的太湖流域 , 地处长江下游的平原地 宋代的范仲淹 、
单锷 、
苏轼等人 , 都对太湖流域水利
带 ,有优良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  这里气候温和 , 雨量 的治理提出过认识与看法 。宋朝政府对太湖主要出水口
充沛 ,土壤肥沃 , 物产丰富 , 汉代司马迁说其有“三江五 吴淞江也进行数次整治 。天圣元年 “
, 苏州水坏太湖外
塘 ,诏浚积潦自吴江东赴海 , 复良田数千顷 , 流民得自占
作者简介 : 周敏 (1979 - ) ,女 ,安徽省合肥市人 ,硕士研究生 。 者二万六千家 ,岁出租苗三十万”[6 ] 。景佑中范仲淹治苏
收稿日期 :2003209228 时 “深究利病”
, , 认为吴淞江不能尽泄震泽众湖之水 , 主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94                      安徽农业科学                     2004 年

张向北开辟通江河道 , 引湖水“东北入于扬子江与海”。 动力 ,历史上太湖水利的开发 , 湖田的开辟 , 就是六朝开


宋朝南迁后“大致南渡后水田之利 , 富于中原 , 故水利大 创的 ,如丹阳练湖为晋时所修 , 溉田数百顷 , 常州的阳湖
[7 ]
兴” 。江南水利的建设 ,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 “宋元嘉中修废成良畴数百顷”[17 ] 。江南“地广人烯”的情
海塘的修建 , 也是太湖流域水利事业的一项成就 。 况到六朝时已发生变化 。在六朝统治江南的三百多年
最早见于《水经注》中就提到过钱塘江的海塘修筑 , 而大 中 ,长江三角洲的建康 、
京口 、
丹阳 、
晋陵 、
吴郡 、
吴兴 、

规模的兴修则在唐宋时期 。唐代开元年间重筑的捍海 稽等地都是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的地方 。如南齐时 , 吴郡 、
塘 ,堤长 124 里 。吴越时钱廖于开平四年“命运巨石 ,盛以 吴兴 、
会稽被称为“三吴奥区 , 地惟河辅 , 百废所资 , 罕不
竹笼 ,植巨材捍之”[8 ] , 以加固堤基 。宋代继承了吴越的 自出”[18 ] 。南京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 , 也是商业城市 ,
经验 ,继续加以扩建 ,在杭州湾沿岸的海宁 、
海盐 、
平湖等 “建业自六代为都邑 , 民物浩繁人才辈出 , 实士林之渊
地继续修筑海塘以保护沿海农田 。 薮”[19 ] 。可见 ,六朝割据江南时期 ,人民群众对其的开发 ,
1. 3  对江南地区土地的开垦利用使得这一地区成为农 使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得以持续发展 , 为唐宋江南经济区
业生产较为稳定 , 产量较高的富饶地区  
《江南通志》水 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利序中说到 “
: 治水所以治田也 , 禹贡扬州之田下下 ,今吴 此外 ,隋朝大运河的开凿以及历代割据江南政权推
中赋入几半九州 ,良由三江五湖之利 ,经历代脉分镂刻使通 行的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政策都是唐宋时期江南经济区形
灌溉 ,遂号上腴”。可见 ,由于水利的兴修 ,发展了灌溉 ,提高 成的不可缺少的历史条件 。运河的开通 , 使长江三角洲
了地力 ,使圩田水利发达 ,进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形成了一个以江南运河为干线 , 沟通了江南水系的排灌
水利的发展 , 使江南荒地垦殖 , 耕地面积显著扩大 。 系统和交通网络 , 对农业生产力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唐咸通九年 ,抚州新创千金坡 “
, 灌注原田 、
新田共百有余 产生了重要作用 。江南各割据政权为了自身的生存 , 注
顷 ,自此田无荒者 , 民悉力而开耕 , 尔后不可胜纪其顷亩 意采取的一些有利发展生产的措施和政策 , 对江南地区
[9 ]
矣” 。可见新建一项水利工程 , 往往随之开垦出一些新 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
的耕地 ,并为以后继续垦荒创造了条件 。史书中有关水 2  江南经济的发展与江南经济区的形成
利工程多记有“开田”、
“得田”数 , 如大历十二年句容县修 唐朝统一后 , 结束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动荡不安 。而
复绛岩湖 “开田万顷”
, ; 元和八年宣州建大农坡 “
, 辟荒梗 在唐代几百年的历史上 , 安史之乱未波及江南 , 黄巢起义
数万亩”; 元和三年洪州筑捍江堤 “
, 得田万二千顷”。还 时江南也未经兵火 。唐代这两次规模最大的内战 , 江南
有些史籍记载了江南土地的垦殖情况 , 如桂州“堰江水 , 均得幸免 , 使其得到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安定环境来发
[10 ]
开屯 田 数 千 顷” ; 裴 债 为 信 州 刺 史 ,“劝 民 垦 田 二 万 展生产 。中唐以后 , 经济发达的北方黄河流域因经历了
[11 ]
亩” ; 贞元二年容州“开垦屯日五百余顷”, 元和初又置 八年的安史之乱 ,接着又是藩镇割据的动荡年代 , 社会经
[12 ]
“屯田二十四所”。 唐代江南道仅灌溉面积即接近十二 济被严重破坏 , 人烟断绝 , 千里萧条 , 这时的南北社会经
万顷 ,可见 ,唐代江南的垦荒成绩异常显著 。 济发生了新的变化 。
随着荒地大量垦殖 , 许多地区出现了所谓“湖田”。 2. 1  唐宋时期太湖地区的农业生产力继续向前发展 , 先
如杭州钱塘湖 “
, 湖中有无税田 , 约十数顷 , 湖浅则田出 , 进的生产技术与农具都在江南地区得以使用  著名的农
湖深 则 田 没 。田 户 多 与 所 由 计 会 , 盗 泄 湖 水 , 以 利 私 具有陆龟蒙的《耒耜经》所载的江东犁 ( 即曲辕犁 ) , 以水
[13 ]
田” 。又如润州练湖 , 周围四十里 , 附近百姓“筑堤横 力为动力的“水轮”以及宋代的“踏车”等新的灌溉工具 。
截”“取湖下地作田”
, , 造成了“湖中地窄 , 无处贮水”[14 ] 。 苏轼有《无锡道中赋水车》一诗 , 陆游有《入蜀记》记载“妇
在向湖要田的同时 ,也改造了许多沼泽地 。例如宣州“渚 人足踏水车 , 手犹织麻不置”, 说明宋代水车在江南的普
田尽避”。唐诗中也有以湖田为吟咏题材的 , 如“来酌林 及 。唐人张籍的《江村行》诗中有“雨中移秧颜色鲜”, 宋
中酒 ,云耕湖中田”、
“且卖湖田酿春酒”、
“湖田谷熟雁来 代苏轼在江南看到农民拔秧使用的“秧马”后介绍推广到
时”等[15 ] 。说明湖田已相当普遍 。湖田的继续发展 , 即成 福建 、
广东各地 ,表明了移秧法在唐宋时期已经使用 。当
为了宋代的“围田”或“圩田”。 时人民对圩田水利技术已掌握了丰富的经验 “
, 低田常无
1. 4  六朝以来广大人民对江南的不断开发 , 为经济区的 水患 ,高田常无旱灾 ,数百里之内 ,常获丰熟”[20 ] 。更值得
形成奠定了基础  自东汉末以来 , 中原一直处在频繁的 注意的是后世成为江南最主要种植方式的稻麦复种制 ,
战乱与社会动荡之中 ,难得有几十年的和平安定 , 而江南 也正是出现于唐代 ,这是江南粮食产量增高的重要原因 。
在六朝时代则有着较长的和平安定时期 。沈约说这段时 宋代很重视粮食作物的种植 , 在北方推广种水稻 , 并在宋
期“年逾六纪 , 农户繁育 。地广野丰 , 民勤本业 , 一岁或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颁布诏令 , 使占城稻在长江中下游江
[16 ]
稔 ,则数郡忘饥” 。自汉末以来 ,由于人民南迁避乱 , 大 南地区普遍推广 。北宋元丰年间方志记载当时苏州一郡
量人口进入“地广人稀”的江南地区 , 他们为江南带来先 所交的田赋粮已达三十四万九千斛 , 可知太湖地区农业
进的文化 、
生产工具 ,给长江三角洲增添了生产技术和劳 的发达 ,故有“苏湖熟 ,天下足”的谚语 。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32 卷 1 期             周 敏  唐宋时期江南经济区形成及特点分析 195

2. 2  蚕桑业和丝织业的迅速发展  六朝时期江南蚕桑 天 ,不服役时可输庸代役 。妇女明令不再服役 。力役对


业与丝织业就有了相当发展 , 但由于地域很局限 , 而且丝 农业经济的摧残极为严重 , 唐代役法有如上重大改进 , 江
织业产量也不多 ,因此其成就远不如唐宋时期 。唐代时 , 南更得输庸代役 , 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建业
江南农村的蚕桑业和丝织业有了重大发展 , 这项副业生 中元年以后实行两税法 , 江南农民的赋役负担大大加重 ,
产已扩及全地区七州 。据《唐六典》《
、元和郡县志》记载 , 但较之六朝时代 , 情况仍要好得多 。两税法本是长江流
江南七州上贡物中都有丝织品或丝 、
棉 。唐代文人的大 域地区的产物 , 早在南朝时期 , 两税法的许多重要内容 ,
量诗篇 , 更直接表现了唐代江南蚕桑业与农村丝织业的 如以钱为赋 , 折纳杂物等都已经出现了 。不过由于那时
兴盛 : 如《全唐诗》卷 536 许浑《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
: 村 江南地区农业生产落后 , 所以这些内容尚未成为统一税
居风俗旧曾谱 , ……篱上青桑待晚蚕 ……”《
; 全唐诗》卷 制 ,并且时行时止 。到了唐代 , 经过前期一个多世纪的发
625 陆龟蒙《奉和袭美见访题小斋次韵》:“四邻多是老农 展 ,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空前提高 , 两税法得以颁布和长期
家 ,百村鸡桑半顷麻 , 尽趁晴明修 网 架 , 每 和 烟 雨 掉 缲 施行 , 这也正是因为它符合当时和以后国家赋税主要来
车”。中唐以前 , 关东 ( 河南 , 河北二道) 是我国蚕桑业生 源地 —
——江南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实际 。故贞元十八年
产的中心 ,全国市场上的绢帛主要由关东提供 , 故常有北 韩愈说 “
: 当今赋出于天下 , 江南居十九”。众所周知 , 南
方商人到江南卖蚕种 。中唐以后 , 随着太湖农业的发展 , 北朝时代 ,南北税制就有较大差别 , 但由于南方经济实力
特别是粮食的增多与北方蚕桑技术的传入 , 浙江地区的 远低于北方 ,因此隋唐统一后 , 仍把北方的租庸调法作为
丝织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唐敬宋时曾令浙西观察使李德 全国统一的税制 ,行用于南方 , 直至两税法的颁布 。江南
裕 ,进缭绫一千匹 ; 五代时钱廖占据两浙时 , 积极推选“修 地区对国家赋税的重大影响 , 充分说明了江南地区经济
蚕织”政策 , 进一步加速了两浙地区蚕桑的发展 , 吴越每 实力的加强和在全国地位的上升 。入宋以后 , 随着封建
年进贡中原的丝织品已达数十万匹 。入宋以后 , 太湖流 经济重心的南移 , 北宋政权基本上沿袭了唐代的各项赋
域的丝织业已超过北方 ,成为全国著名的蚕桑基地。从宋初 税政策 , 对南方尤其是长江三角洲的江南地区的财赋依
全国各地交纳租税的丝织品数量来看 ,两浙路者居于首位。 赖日益加重 。
南宋时两浙转运使每年上贡的丝织品为一百一十七万七千 2. 5  农业生产力的日益提高 , 使得中唐以后 , 江南地区
五百匹。由此可见太湖流域蚕桑的发达程度。 开始成为全国瞩目的农业经济区域 , 在封建经济中占有
2. 3  江南郡县和人口的数量随着农业发展而迅速增加 举足轻重的作用  江南经济区内的苏州“地广人庶”, 做
 秦以来 ,江南郡县不断增加 。秦包括桂林 、
南海 、
象郡 过苏州刺史的白居易说 :“当今国用多出江南 , 江南诸州
等在内 ,江南不过 10 郡而已 ,西汉增至 22 郡 ,东汉又增加 苏最为大 ,兵数不少 , 税额至多”[23 ] 。嘉兴是唐代杭嘉湖
6 郡 。此后孙吴建权江东 , 促进了江南开发 , 至西晋太康 平原最大的屯田区 “
, 嘉禾土田二十七屯 , 广轮曲折千里
元年猛增至 73 郡 。隋代经过合并 ,江南共有 68 郡 。到了 有余”。杜牧则说 :“今天正以江淮为国命 , 杭州户十万 ,
唐代 ,新建州县远远超过前代 。据《隋书》《
、新唐书・地理 税钱五十万”, 又说浙东地区“机杼耕稼 , 提封七州 , 其间
志》隋唐时江南郡 ( 州 ) 县增置可知 ( 表略 ) : 唐代江南 、
剑 茧税鱼盐 ,衣食半天下 [24 ] 。从这些唐时人的言语中可以
南和岭南道共增设了 95 郡 365 县 , 其中江南道增设了 18 看出唐后期太湖流域江南经济区的发展及其在全国的地
郡 116 县 ,由此可看出江南郡县在唐代已发展起来了 。 位 。宋代的财赋来源已转向依靠南方 , 而主要又在长江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郡县数的增加 , 太湖流域江南经 三角洲的江南地区 。宋人论东南财用时说 “
: 唐时岁运东
济区的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汉代江南为“地广人稀”地 南粟以实关中 , 不赢二百万石 , 而宋朝漕运大增 , 岁至六
区 ,自东晋以后 , 人口不断增多 。唐元和年间 , 浙西观察 百余万石”[25 ] 。自此可看出 ,到了宋代江南经济区的农业
使所管六州有 31. 37 万户 , 浙东观察使所管七州有 10. 43 和手工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 郡县和人口数量的增长以
万户 ,合计 41. 8 万多户 。而到北宋元丰年间两浙路的人 及向封建国家所提供的赋税 , 都在全国处于重要地位 , 这
口已达 177. 89 万户 , 成为全国人口最多的地区 。其中以 些都标志着太湖流域江南经济区的正式形成及中国经济
苏州一地增长的情况来看 , 隋代只有 1. 83 万户 , 唐代为 重心南移的完成 。
[21 ]
7. 64 万户 ,至宋元丰三年增至 19. 99 万户 。人口的增 3  江南经济区的特点
长标志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 同时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 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江南经济区在长达几个世纪的
劳动力 ,加速了土地的开垦 , 一时间 , 江南出现了“四郊无 形成过程中 ,具有了自身带有地区性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
旷土 ,随高下皆为田”[22 ] 的景象 。 3. 1  太湖流域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可谓“天时地利”
2. 4  江南农民的赋役负担较前朝有所减轻 , 促进了江南  这里在唐宋时期的热量 、
光照 、
降水 、
土壤都优于今日 ,
农业的发展  六朝时的赋役制度相当复杂 , 各朝都有差 更优于六朝时代 。据竺可桢先生从物候 、
考古 、
天文等方
异 ,但一个共同的特点是 : 重赋重役 。唐前期的租庸调 面进行的研究 , 确定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中气候最
法 ,明确规定男子 18 岁成丁 ,60 老免 , 每丁每年服役 20 佳的时候 。古人说“夫稼 , 为之者人也 , 生之者地也 , 养之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96                      安徽农业科学                     2004 年

者天也”[26 ] “
; 合天时 、
地脉 、
物性之宜 ,而无所差失则事半 明州等 。苏杭在唐代时就已是著名的大都市 , 史称“东南
[27 ]
功倍矣” 。因此 ,优越的自然条件确保了江南农业的稳 名都 ,咽喉吴越 ,势雄江海”[29 ] 。到宋代更加发达 , 苏州已
步发展 。另外 “三江五湖之利”
, 是太湖流域的地理特点 。 “舟航往来 ……乃江外之一都会也”。此外 , 江南经济区
江南人民“因地制宜”, 利用这一条件 , 开发农田水利 , 发 也是唐宋时期海外贸易的重要口岸 。扬州为北端门户 ,
展农业 ,并形成了发达的水路交通运输网 。再加之有南 是唐代著名的商业城市和对外贸易港口 , 明州 ( 今宁波 )
北大运河的贯穿 ,使得江南和全国的交通十分便利 , 促进 是唐代对日本 、
朝鲜的贸易港口 。到北宋时 , 已在杭州 、
了唐宋以来长江三角洲商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 也是明 明州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 又在秀州 ( 今嘉兴 ) 华亭
清以来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有利条件之一 。 设置市舶务 。宋室南迁后 , 上海 、
温州等港口又先后继
3. 2  由于江南地区采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 , 使得 起 ,海外贸易更加发达 。
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 也促进了农业内部其他生产 太湖流域江南经济区的发展及其在唐宋时期的最终
部门的发展  江南农村的生产部门还包括蚕桑业 、
茶业 、 形成 ,是劳动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 也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
蔗业 、
丝织业 、
园圃业 。这些副业生产部门在唐代以前都 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 ,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
已存在 ,但在唐宋时期出现了较快的增长 。这主要表现 4  参考文献
在 2 个方面 : 一是较以前更加普遍 , 即有更多地方的更多 1  司马迁 (汉) . 史记・
货殖列传[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2 467.

农户从事这些副业生产 ; 二是副业生产出现了集约化 、
专 2  董诰等 (清) 撰. 全唐文 (卷 314)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1 411.
3  欧阳修 (宋) ,宋祁. 新唐书・
地理志[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1 589.
业化和商业化的倾向 。如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可以把
4  赵弘恩等 (清) 修. 江南通志・水利 [M]. 南京 :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
第一方面的发展称为是量的扩大的话 , 那么第二方面的
1987. 143.
发展就能够被视为质的深化 。以蚕桑业为例 , 江南地区 5  徐松辑 (清) . 宋会要稿・
食货 (六十四) [M]. 北京 :北京图书馆 ,1936. 95.
自唐 、
五代以来积极鼓励养蚕种桑 , 吸收北方丝织业技 6  金友理 (清) . 太湖备考・
治水[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5. 176.
术 ,发展蚕桑 , 使江南经济区成为一个农桑结合经济区 , 7  脱脱等 (元) 著. 宋史・
食货志[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1 578.
粮食生产和蚕桑业都很发达 , 家庭手工的丝织业也很发 8  林禹 (宋) . 吴越备史 (卷 1) [M]. 上海 :上海涵芬楼 ,1934. 213.

达 。唐宋时期 ,不再实行桑树散植 , 而有了密植的专业桑 9  董诰等(清) 撰. 全唐文 (卷 805)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3 754.
10  欧阳修 ,宋祁(宋) . 新唐书・
王睃传[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1 217.
园 ,并进行专门的人工剪定养型 、
施肥 , 生产集约化程度
11  欧阳修 ,宋祁(宋) . 新唐书 (卷 108)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967.
提高 。生产的发展使粮食产量增加 , 农业中的一部分劳
12  董诰 ,等(清) 撰. 全唐文 (卷 429)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1 935.
动力便分离出来 , 专门从事某些副业生产 。于是农业生
13  白居易 ,顾学颉 (唐) 点校. 白居易集 (卷 68)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9.
产中的分工发展了 ,副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进一步加强 。 1 798.
在江南地区 ,这种从事专业化副业生产的农民 , 主要有蚕 14  董诰 ,等 (清) 撰. 全唐文 ( 卷 760) [M].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农、
花农 、
茶农 、
菜农等 , 这些行业对所业者来说 , 都已属 3 066.
于主业了 。
《白乐天集》卷 56《和微之春日投简阳明洞天 15  林德保 ,等注. 详注全唐诗 (卷 622) [M]. 大连 :大连出版社 ,1997. 2 421.

五十韵》中有 “
: 产业论蚕议 , 孳生计鸭雏”, 描写了当时杭 16  沈约 (南朝梁) . 宋书・
列传[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 401.
17  光绪. 常州府志[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5. 186.
州地区蚕桑业的兴盛和专业化程度 。由于副业生产的普
18  萧子显 (朝南梁) . 南齐书・竟陵文宜王子良传 [M]. 北京 : 中华书局 ,
遍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 江南越来越多的农村副业产品
1971. 538.
转化为商品 ,再加之当时江南与其他地区间贸易的发展 , 19  嘉庆. 大清一统志・
江宁府[M].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9. 379.
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民副业生产向商品生产的转 20  范成大 ( 宋) . 吴郡志・
郏颤水利书 [M]. 南京 :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
化。
《全唐诗》卷 114 丁仙芝《赠朱中书》诗 , 描绘开元 、
天 733.
宝时杭州农村中 “
, 东邻转谷五之利 , 西邻贩缯日已贵”, 21  欧阳修 ,宋祁 (宋) . 新唐书・
地理志[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1 588.
可见丝织品买卖已深入农村 。晚唐时 , 据杜荀鹤《唐风 22  范成大 (宋) . 吴郡志[M]. 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 685.
23  白居易 ,顾学颉 (唐) 学校. 白居易集 (卷 68)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9.
集》卷上《送人游吴》诗描述道 :“君到姑苏见 , 人家尽枕
1 797.
河 , ……夜市卖菱藕 ,春船载绮罗”。此诗所述 , 为苏州农
24  杜牧 (唐) . 樊川集 (卷 16)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428.
村镇市的繁荣景象 。
25  脱脱 ,等 (元) 著. 宋史・
食货志[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1 576.
3. 3  商品经济发达 , 国内外贸易繁荣 , 也是唐宋时期江 26  吕不韦(秦) 辑. 吕氏春秋・
审时篇[M].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5.76.
南经济区的重要特点  经济区的蚕桑 、
茶叶 、
竹、漆、
果树 27  马一龙 ( 明) . 农说 [M]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352.
等经济作物都有很大发展 , 加上交通发达 , 故长江三角洲 28  朱长文 ( 宋 ) . 吴郡图经续记 [ M ] . 南京 :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
内部与外部联系密切 , 商业发达 , 志载 :“吴郡余杭 , 川泽 215.

天衍 ,有海陆之饶 ,珍异所聚 ,商贾并凑” 。在经济区内 [28 ] 29  董诰 , 等 ( 清 ) 撰 . 全唐文 ( 卷 316) [ M]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形成了一批著名的商业城市 , 如镇江 、
苏州 、
杭州 、
越州 、 1990. 1 417. ( 责任编辑 : 罗芸  责任校对 : 罗芸)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