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2007 年 2 月 学术月刊 Feb.

, 2007
第 39 卷  2 月号 Academic Mo nt hly Vol. 39  No . 2

论中唐时期的疑古思潮
———以柳宗元的疑古思想为中心

冯建国   周亭松
( 山东大学 文史哲研究院 ,山东 济南 250100 )

[ 摘  要 ]中唐时期 ,学术思想活跃 ,思辨深刻 。这种局面既是盛唐昂


扬的时代精神的余绪 ,又是士大夫们面对由盛转衰的社会所作出的无
奈选择和深刻思考 。疑古思潮的兴起 ,就是这一时代的产物 。柳宗元
是中唐时期疑古思潮中的代表人物 。他以过人的学识 ,将中唐疑古思
潮推向高峰 。他的疑古思想中所蕴涵的理性精神和批判锋芒 ,不仅直
接开宋人疑古辨伪之先风 , 还使现代史学中的古史辨派产生了强烈的
共鸣 。中唐时期疑古思潮及柳宗元的疑古思想中有关古史古书的辨
伪 ,无论是方法还是成果 ,都对后世辨伪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从
而使怀疑精神成为中国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传统 ,以至在 20 世纪以来的
中国学术界大放异彩 。
第一作者近影   [ 关 键 词 ] 中唐  疑古思潮  柳宗元  古史辨派
[ 作者简介 ] 冯建国 ( 1950 — ) ,男 ,山西省长治市人 ,山东大学副教授 ,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 。
周亭松 ( 1982 — ) ,男 ,陕西省安康市人 ,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 。
[ 中图分类号 ] K242.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43928041 ( 2007) 0220134207

  近代古史辨派的领军人顾颉刚在谈论自己如何

走向疑古辨伪学术研究时 ,曾总结为“历受三层教训
的原因”① ,而其中的“第一层影响”,就是中国传统学 古史辨派在论及之所以唐代会产生柳宗元这样
术中发轫于唐代刘知 η 、柳宗元的疑古思想 。他还将 具有成熟疑古思想的人物时 ,主要归结为当时书籍的
代表柳宗元疑古思想的相关辨伪论著列为他主编的 传播流通要远远胜过以往的朝代。在这种大范围的
《辨伪丛刊》 一种 。如果我们再对柳宗元之前疑古辨 书籍传播流通中 ,人们得以比较检讨各种古籍 ,进而
伪的论著与其后的论著在《辨伪丛刊》中所占的比重 逐渐产生怀疑。此论颇有见地。但是 ,古史辨派的这
作一下对比 (柳宗元之前 ,只有四部论著入选 : 先秦一 一见解只是事情的表面现象 ,任何思想的出现与成
部 ,汉代两部 ,唐初一部 ;之后 ,宋、
元、明、
清时期的论 熟 ,自有其生长的社会文化土壤 。疑古思想之所以在
著多达四十五部) ,不难发现 ,中唐是中国疑古思潮兴 唐代得到突破性的发展 ,敢于对汉代以来奉若神明的
起的时代 ,而柳宗元则是中国疑古辨伪学术史中不可 经史产生怀疑 ,并出现了对其真伪发起挑战的柳宗元
或缺的一环 。正是经由他的大力提倡 ,才使得此前相 这样的人物 ,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的。
对零散的疑古思想 ,成为中国学术思想宝库中的重要
财富。本文拟以柳宗元的疑古思想为主线 ,考辨中唐 ① 顾颉刚《我是怎样编写
: 〈古史辨〉的》,见《古史辨》, 第 1 册 ,第 42
学术史上的疑古思潮 ,以就正于方家。 页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

・134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史学经纬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 ,封建经济的发 生服膺 ,以师事之。因此 ,当他秉承这种时代的精神


展达到了顶峰 。经过几代统治者的努力 ,出现了“开 来看待儒家典籍之时 ,探求他心中的“孔氏大趣”无疑
元之治” 的盛世局面 ,农业生产蒸蒸日上 ,手工艺品日 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就使他能够更多地用自
益精巧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正如杜甫在《忆昔》 中所 己心中的理性标尺来评估前人所言 。
盛赞的那样 “忆昔开元全盛日
: ,小邑犹藏万家室。稻 再如中唐时期的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并非单纯
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经济繁荣促进了文 的文学革新 ,它的深层动机是通过文体的改革来重振
化的繁荣。唐代统治者能以博大的胸怀对待各种文 当时影响力衰弱的儒家之“道”。这种“道”实质上是
化 ,使此时期文化的交流达到了空前的规模 ,来自域 以孟子的心性说为基础 ,汲取佛教的一些因素而形成
外的音乐、 舞蹈、 医学 、
历法 、
宗教、
建筑等被一同吸纳 的 ,偏于主体的“明心见性”。因此 ,古文运动这场以
入唐文化体系 。这种文化疆域上的不隔局面 ,不仅为 明道为目的的文学变革 ,必然对激扬士人自身理性起
唐代社会迎来了“胡琴琵琶与羌笛” 和“葡萄美酒夜光 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于韩愈
杯”,也培养了唐人自豪而开放的心态 ,使得他们视野 《原道》 《
、原人》 《原性》
、 等文章中 ,对一些过去既定的
开阔、 思想活跃 ,在与友人漫游唱和的高谈阔论里实 概念的厘定和思辨上 ,另一方面也深刻地表现在柳宗
现思想的碰撞 。同时 ,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也赋予唐 元等人敢于用其心中之道来大胆衡量辨别古书中不
王朝强大的自信心 ,这突出表现在统治者于意识形态 合于“道”“ 、理”的态度之中 。正如柳宗元在《非〈国
领域兼收并蓄的政策上 ,既不似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 语〉・序》 里谈及作《非〈国语〉》的原因时所说 :
家、
独尊儒术 , 也不似魏晋时期的诸子尽弃 、 唯奉玄   《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 ,固世之所耽嗜
门。唐代统治者主张儒、 释、道三教并用 ,希望在三教 而不已也 。而其说多诬淫 ,不概于圣。余惧世之
的冲突与交流中达到政治的稳固 。此外 ,与三教并行 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 , 是不得由中庸以入

的政策相呼应 ,那些与封建正统文化相去甚远的外来 尧、舜之道。本诸理 ,做《非〈国语〉
》。
宗教如祆教 、
景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等也得到了普遍 创作《非〈国语〉》
的直接动因是因为在阅读《国语》时
的尊重。正是这些意识形态领域的开放政策使得儒 感觉到其中许多地方“不概于圣”,这在前此的任何一
家思想的权威地位受到了动摇 ,在士人心目中 ,孔子 个时代中都是不多见的。正是这种大胆衡量辨别古
等儒家圣贤不再是只可遵从而不能非议的了 。如刘 书中不合“道”、“理”
之处的态度 ,使柳宗元在辨伪疑
知 η 就曾指责孔子说 “ ”①对待
: 饰智矜愚 ,爱憎由己 。 古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 。
儒家经典 ,他们也能摆脱章句之学的束缚而主张通大 此外 ,永贞革新也是促进中唐疑古思潮兴起的一
意、求时变 。所以 ,唐代士人不囿于故说、 敢于疑古辨 个重要契机。革新与疑古 ,其内在的精神实质本来就
伪思潮的出现 ,正是唐王朝这种开明政策的产物 。 是一致的。永贞革新就是“顺宗内禅” 宣告失败、
革新
以经学为例 ,中唐时期的经学已经由唐初的“统 参加者们的政治热情被彻底抑制之后 ,其聪明才智在
一时代” 走向分化革新的时代 。皮锡瑞在《经学历史》 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中得到了释放 。中唐疑古思潮
中说 :以啖助、赵匡、
陆质为代表的新兴儒家学派 ,突 之所以蔚成大观 ,永贞革新参加者的推波助澜起到了
破了唐初《五经正义》 所制定的“注不驳经 ,疏不驳注 , 重要作用。如革新的重要成员刘禹锡诗文中就闪耀
不取异义 ,专宗一家”②的学术训条 ,开始“舍传求经”, 着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光辉 ,且鼓荡着强烈的疑古精
“别立新意于‘三传’之外”, ③并为当时广泛接收 “故
, 神 ——
—“目览千载事 ,心交上古人”,可知其是何等的
《春秋》
之言 ,及是而光明。使庸人小童 ,皆可积学以 孜孜以求且脚踏实地 。
入圣人之道 ,传圣人之教 ,是其德岂不侈大矣哉 !”④韩 柳宗元在 “永贞革新”之前与之后的心态是截
愈就曾受其影响 ,写过“
《春秋》 ‘三传’束高阁 ,独抱遗 然不同的。贞元 、元和初期的柳宗元可谓意气风发 ,

经究终始” 这样的诗句 。此学派的观点动摇了先前 诚如田锡在《题罗池庙碑阴文》中所云 : “策名于贞
思想界对两汉时期师法章句的种种迷信 ,评判对待儒
家经典的标尺已经由外在的章句之法和师门之传回 ① 刘知 η 《史通》
: ,第 477 页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5 。
② 皮锡瑞《经学历史》
: ,第 141 页 ,北京 ,中华书局 ,1959 。
归到士人自身的理性 。专注点也转向是否符合“孔氏
③ 赵伯雄《春秋学史》
: ,第 397 页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
大趣”,而非此前被奉为圭臬的前代所传的“章句之 ④⑥ 
《柳宗元集》,第 209 、
826 页 ,北京 ,中华书局 ,1979 。
法”。柳宗元曾得新兴儒家学派中陆质的教益 ,并终 ⑤ 《韩昌黎全集》,第 79 页 ,北京 ,中国书店 ,1991 。

・135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学术月刊  2007 ・2

元之间 , 通籍于元和之时 , 阔步高视 , 飞声流辉 , 废读书求学 ,年少中进士时就“俊杰廉悍 ,议论证据今


谓王佐之才得以施 , 谓当朝大臣不我遗。 ”作为 “永 古 ,出入经史百子 ,踔厉风发 ,率常屈其座人 。名声大
贞革新”集团的重要成员之一 , 他更多地把精力投 振 ,一时皆慕与之交”⑤。而居官长安之际则时常去向
入到具体的政治改革方面 。而此后形势急转直下 , 当时的“ 《春秋》学”大师陆质讨教 “知
, 《春秋》之道久
“以谪而出 , 至死不服。如明堂之材朽于溪谷 , 如千 隐 ,而近乃出焉。京中于韩安平处 ,始得《微指》(陆质
里之马厄于辇毂 , 时耶命耶 ?”① 命运残酷地粉碎了 著) ,和叔处始见《集注》,恒愿扫于陆先生之门 。及先
柳宗元的政治梦想。此后 ,他一直受当权者的猜忌 , 生为给事中 ,与宗元入尚书同日 ,居又与先生同巷 ,始
不能在政治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 ,在怀才不遇的忧 得执弟子礼”⑥ 。而贬谪永州之后 ,他仍时刻牵挂着
愤不平中终老一生 ,可谓“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 千里之外的长安家中所藏的三千卷书 。在《与吕恭论
弃置身”。正是这种心态和环境的变化 ,使柳宗元转 墓中石书书》
中 ,他不无自豪地说道 :
而投入到对古籍的甄别和思辨中 ,绝大部分蕴涵有疑   仆早好观古书 ,家所蓄晋、
魏时尺牍甚具 ; 又
古思想的作品都作于贬谪永州之时 。他在《答吴武陵 二十年来 ,遍观长安贵人好事者所蓄 ,殆无遗焉 。
论非〈国语〉
书》中说 “自为罪人
: ,舍恐惧则闲无事 ,故 ⑦
以是善知书 ,虽未尝见名氏 ,亦望而识其时也。
聊复为之。然而辅时及物之道 ,不可陈于今 ,则宜垂 而少时随父亲宦途游历四方之际亲睹时弊 ,则在
”②时运不济而发愤著书 “永贞革新”
于后。 , 对柳宗元 柳宗元的潜意识里种下了批判精神的种子 ,这也是为
疑古思想形成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一斑。 何他日后总是站在时代变革中心的一个潜在原因 。
二 当他在政治上屡次受挫之时 ,这种批判精神却在悄悄
地与中唐时期求新创变的时代精神逐渐产生共鸣 ,最
作为文学家和政治家的柳宗元已广为人知 ,而作 终在他的疑古思想中得到释放和升华 。
为历史学家的柳宗元则鲜有论及 。事实上 ,代表着柳
柳宗元还注意汲取前代与同时代人的思想精华 ,
宗元历史学成就的疑古思想及其论著对后世的影响
亲历中唐剧变且始终处于这些充满革新求变精神运
较之他在文学和政治上的影响毫不逊色。他远绍初
动的中心。他是古文运动的有力发起者 ,又是“永贞
唐刘知 η ,近承中唐陆质 、
韩愈诸家 ,以自己深厚的学
革新”
集团的重要成员 。深厚的学力、
敏锐的探索精
养和过人才识 ,将初盛唐已现端倪而尚不够成熟的疑
神和希图有所为而不得激发的批判意识 ,使得他在日
古思想推向高峰 ,并深刻地影响着后世学术的发展 。
后将注意力投射到学术研究与古籍辨伪之际能够游
无论是宋元时期的疑古辨伪思潮 ,还是 20 世纪以来
刃有余、
左右逢源 ,从而成为这一时期疑古思潮中里
取得辉煌学术成就的古史辨派 ,无一不受惠于以柳宗
程碑式的人物 。
元为代表的中唐疑古思潮的启迪和沾溉。梁启超在
其《古书真伪及其年代》 一书中回顾中国辨伪疑古学 三
术史时 ,将中唐视为开启后世疑古思潮的转折点 ,将
综括起来看 , 柳宗元的疑古思想主要包括甄别
柳宗元视为中唐疑古思潮的标志性人物 ③ ,可谓是对
“巫”
“史” 和辨证诸子伪书两个方面。
柳宗元史学成就的中肯评价。
(一) 甄别“巫”
“史”
而从个人际遇看 ,柳宗元出身士族 ,柳氏家族曾
柳宗元之前 , 刘知 η 曾侧重从史的角度来考察
世代显赫 “, 至于唐 , 刺济、
房、兰、
廓四州”“ , 充于史
《尚书》 《
、春秋》 中记载的上古和春秋时期历史的真实
氏 ,世相重侯”。父亲柳镇为人耿直 , 精通经术 “ , 得
性 。他从自身理性出发 ,不盲从于经典 ,提出“良史以
《诗》之群《书》
, 之政 《易》
, 之直方大 《春秋》
, 之惩劝 。
博闻多识为工 ,以实录直书为贵”的治史原则 。他通
以植于内而文于外 ,垂声当时”,以明经举进士 ,并与当
过对比不同儒家典籍对相同的一件历史事件描述的
时的许多著名的学者诗人有过密切交往 “凡天下善士
,
差异 ,指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所宣扬的尧舜禅
举集焉 ,信让而大显 ,道博而无杂”④ 。加之长期任职于
府县 ,对现实社会情形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这些 ,都
① 《全宋文》,第 273 页 ,成都 ,巴蜀出版社 ,1989 。
从人格和学术上对柳宗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②④⑥⑦ 《柳宗元集》,第 824 、 273 、
819 、
826 页。
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了柳宗元好学敏求的探索 ③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 ,第 33 页 ,北京 ,中华书局 ,1936 。
精神 ,也为他打下了坚厚的学术基础。柳宗元毕生不 ⑤ 《韩昌黎全集》,第 318 页。

・136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史学经纬

让、
汤武以仁义得天下等历史很可疑 ,矛盾之处非常 柳宗元的认识虽然没有如此彻底 ,但他也能本着对孔
多。他已经隐约认识到 ,在不同历史时期 ,儒家对同 子不语怪力乱神的体察来发现《国语》 中的不实之处 ,
一件历史事件的描述并不一致。认为其原因在于 ,这 并进一步对《国语》中不实之处的形成原因作出合理
些儒家对待历史事件并不是本着“秉笔直书”的实录 地解释 ,认为或者是因为“左氏惑于巫而尤神怪之 ,乃
原则 ,而是“审形者少 , 随声者多 , 相与雷同 , 莫知指 始迁就附益以成其说 ,虽勿信之可也”⑩ ,或者是因为
实 ,摧而为论”,往往“既欲神其事 ,故谈过其实”“遂 , “是好事者追而为之”λϖg。又如 ,他在《时令论》
中认为 ,

使真伪莫分 ,是非相乱” 。因此 ,他断言道 “ : 远古之 《吕氏春秋》 中的《月令》陈腐机械地将一年四季与国

书 ,其妄甚矣。” 柳宗元继承了刘知 η 那种从自身理 家政事联系在一起 ,其内容可谓“特瞽史之语 ,非出于
性出发的怀疑精神 ,也发现了后世儒士特别是两汉儒 圣人者也。然则夏后、 周公之典逸矣”。他指出 “ : 圣
家与孔子本身的思想并不一致 ;但相对刘知 η 仅对此 人之道 ,不穷异以为神 ,不引天以为高 ,利于人 ,备于
存疑的做法 ,柳宗元的表现则要激进得多 。他对史书 事 ,如斯而已矣。观《月令》之说 , 苟以合五事 , 配五
中大量存在的所谓“天人感应” 的记载表示不满 ,认为 行 ,而施其政令 ,离圣人之道 ,不亦远乎 ?”λω
g
柳宗元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天” 是没有必然联系的。他在《天 疑古见解 ,进一步廓清了汉儒强加在前代历史中的迷
说》 中指出 “
: 天地 ,大果蓏也 ; 元气 ,大痈痔也 ; 阴阳 , 雾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大草木也 ;其乌能赏功而罚祸乎 ? 功者自功 ,祸者自 (二) 辨证诸子伪书
祸 ,欲望其赏罚者大谬 ; 呼而怨 ,欲望其哀且仁者 ,愈 如果说柳宗元对古史中迹近神巫的不经之处的
大谬矣。 ”③他在《贞符》中指出 ,人类社会根本不存在 疑难侧重于理念的层面 ,更多地折射出这位中唐疑古
那种机械对应的天人感应关系 ,那些所谓的天人感应 思潮的领军人物的过人才识 ,那么 ,辨伪无疑则是他
都是前代儒生因自己错误的观念而造成的对历史的 的疑古思想在实证层面的具体演绎 ,更多地得益于他
曲解 ,这一曲解掩盖了历史事件的真相 “ : 其言类淫巫 自身深厚的学养 。大致说来 ,柳宗元的辨伪主张主要
瞽史 ,诳乱后代 ,不足以知圣人立极之本 ,显至德 ,扬大 集中在《辨〈鹖冠子〉 》《
、辨〈亢仓子〉 》《
、辨〈鬼谷子〉》、

功 ,甚失厥趣。” 针对古史中影响最大的“受命祥瑞” 《辨〈文子〉 》
《、辨〈列子〉 》《
、辨〈晏子春秋〉 》等这一组
说 ,柳宗元还在《贞符》 中针锋相对地驳斥 “郑以龙衰
: , 文章中 ;此外《天爵论》
, 《
、守道论》《、〈论语〉辨》等文
鲁以麟弱 ,白雉亡汉 ,黄犀死莽 ,恶在其为符也 ?”⑤ 章也可以视为辨伪之作 ,同样不容忽视。单从数量上
柳宗元不盲从于陈说 ,善于理性地洞烛古史的不 看 ,中唐以前 ,尚无人有过如此众多的辨伪论著 。因
实之处 ,从而能大胆剔除那些伪史或伪事。比如 ,他 此 ,柳宗元的这些辨伪文章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可以
对《国语》 中借“神降于莘” 来预言春秋之事的说法不 视为辨伪学的兴起之作 。正如曹养吾所说 :
屑一顾 ,认为“力足者取乎人 ,力不足者取乎神。 ……   中唐以后 ,风气逐渐转移了。学者也不如从
天子以是问 ,卿以是言 ,则固已陋矣 。而其甚者 ,乃妄 前那样拘执成说 , 墨守师法了 : 赵匡、
啖助对于
取时日 ,莽浪无状 ,而寓之丹朱 。 ……斯其为书也 ,不 《春秋》的研究便是一个好例。我们总想风气一
待片言尔迂诞彰矣”⑥ 。对晋侯梦熊而后有异徵之 开 ,免不得要出几个人来把沉闷的学术界涤洗一
事 ,他认为 “鲧之为夏郊也
, ,禹之父也 ,非为熊也。熊 下子。果然 ,后来出了一个柳宗元先生 。他的成
之说 ,好事者为之 。凡人之疾 , 魄动而气荡 , 视听离 绩虽然不多 ,但是在这长期的沉闷后 ,亦可以说
散 ,于是寐而有怪梦 ,罔不为也 ,夫何神奇之有 ?”⑦对 是比较满意了 ! 他很有怀疑态度 , 他对于《列
托名孔子的言羵羊与骨节专车之事 ,他深恶痛绝 ,认 子》《文子》
、 《鹖冠子》
、 《、亢仓子》,断其为伪书或
为“
‘君子于所不知 ,盖阙如也 。 ’孔氏恶能穷物怪之形 后人杂作 。他也说《晏子》是墨子之后有齐人者
也 ,是必诬圣人矣。左氏 ,鲁人也 。或言事孔子 ,宜乎 为之 :从这点 ,我们可以看出柳先生并不是徒会
闻圣人之嘉言 , 为鲁语也 , 盍亦徵其大者 , 书以为世 说“是伪书也” 的笼统学者 ,他很可能从思想方面
法 ? 今乃取辨大骨 、
石砮以为异 ,其知圣人也亦外矣 。 寻出古书的线索来。所以我们在辨伪学不见十
言固圣人之耻 。孔子曰 ‘丘也少贱
: ”⑧ 。
,故多能鄙事’
①② 刘知 η 《史通》
: ,第 512 、
459 页。
值得注意的是 ,顾颉刚也曾在《春秋时代的孔子和汉
ϖλ
λ
③④⑤⑥⑦⑧⑩g ω
g 《柳宗元集》, 第 443 、
30 、
35 、
1272 、
1319 、
1289 、
代的孔子》 中以此为例 ,提出孔子在后世的形象随时 1291 、
1301 、
85 页。
势的需要而改变 ,而这与孔子的真实面目相去甚远 ⑨。 ⑨ 《古史辨》,第 2 册 ,第 137 页。

・137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学术月刊  2007 ・2

分发展的李唐一代 ,我们毫无疑惑的举柳先生为 也大行于后世 。明初宋濂在《诸子辨》中就充分借鉴


一代代表 。① 了柳宗元的这一发明 ,将《管子》
中的各部分内容与其
柳宗元辨伪古书的具体方法是多样的 , 既能从 他书籍相比较 ,从而辨认出它的剽窃来源。而清代惠
“理” 的角度出发来辨伪 ,又能从文献本身着手 ,用实 栋的《古文尚书考》,则将这种方法发扬到了极致 ,使
证的方法来考订古书的真假。如他在《守道论》中提 得《古文尚书》
一书真伪问题终成定论 。这些都不能
出《左传》
: 中记载的孔子所说的“守道不如守官”是 不说得益于柳宗元的这一发明。
“非圣人之言 ,传之者误也”。其理由是 : 此外 ,柳宗元还能从学术源流入手来辨伪 ,在《辨
  失其道而居其官者 ,古之人不与也 。是故在 〈晏子春秋〉
》中指出 :
上不为抗 ,在下不为损 ,矢人者不为不仁 ,函人者   司马迁读《晏子春秋》,高之 ,而莫知其所以
不为仁 ,率其职 ,司其局 ,交相致以全其工也。易 为书。或曰晏子为之 ,而人接焉 ,或曰晏子之后
位而处 ,各安其分 ,而道达于天下矣。且夫官所 为之 ,皆非也。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 。
以行道也 , 而曰守道不如守官 , 盖亦丧其本矣 。 墨好俭 ,晏子以俭名于世 ,故墨子之徒尊著其事 ,
未有守官而失道 ,守道而失官者也。② 以增高为己术者。且其旨多尚同 、 兼爱 、
非乐 、

柳宗元认为《左传》
, 之言与孔子在《论语》
等相对可靠 用、
非厚葬久丧者 ,是皆出墨子 。又非孔子 ,好言
的典籍中所反映出的思想不符 ,所以很可能是在《左 鬼事 ,非儒、明鬼 ,又出墨子 。⑤

传》成书过程中窜入或误改的 。之所以有此见解 ,是 并得出结论 “非晏子为墨也


: , 为是书者 , 墨之道也。

因为柳宗元在看待经书上能更多地注重“孔氏大趣”, 这也是后世辨伪学时常借鉴的一个重要方法 。白寿
而非“章句之学”,所以他能更多地从“理”
的角度辨别 彝总结的朱熹辨伪方法中 ,因一书的思想与所依托的
儒家经典。客观地说 ,这种主要依“理”断定古书内容 人的思想不符而辨伪 ,显然是借鉴了柳宗元所开创的
真伪的方法固然存在着容易流于主观臆测的弊病 ,但 从学术源流辨伪的做法 。
这种方式也有它的可取之处 ,因为柳宗元所依据的 在柳宗元的辨伪著述中 ,最具有启发意义的是柳
“理”
并非个人创造的 ,而是遵从《论语》
等原始儒家典 宗元辨《论语》作者非孔子弟子的《
〈论语〉辨》二篇 。
籍中孔子自身的思想 。以此来衡量后出的儒家典籍 , 在这两篇文章中 ,他如是论道 :
具有一定可行性 。而宋儒也正是沿袭此风 ,才大胆地   孔子弟子 ,曾参最少 ,少孔子四十六岁 。曾
将汉儒的不实之见推翻 ,从而出现了王柏 、郑樵等辨 子老而死 。是书记曾子之死 ,则去孔子也远矣 。
伪大家 ,出现了诸如《诗疑》《
、郑樵诗辨妄》等辨伪成 曾子之死 ,孔子弟子略无存者矣。吾意曾子弟子
就卓著的著作 。 之为之也。何哉 ? 且是书载弟子必以字 , 独曾
又如 ,柳宗元从书中人物与该书作者所处时代之 子、
有子不然。由是言之 ,弟子之号之也 。然则
间的不一致入手 ,辨伪《列子》
道: 有子何以称子 ? 曰 : 孔子之殁也 ,诸弟子以有子
  刘向古称博极群书 ,然其录《列子》,独曰郑 为似夫子 ,立而师之。其后不能对诸子之问 ,乃
穆公时人 。穆公在孔子前几百岁《列子》
, 书言郑 叱避而退 ,则固尝有师之号矣。今所记独曾子最
国 ,皆云子产、邓析 ,不知向何以言之如此 ?③ 后死 ,余是以知之 。盖乐正子春、
子思之徒与为
而他在《辨〈文子〉》
中则具体考察该书各篇思想 ,从而 之尔。或曰 :孔子弟子尝杂记其言 ,然而卒成其
发现《文子》各篇之间的思想驳杂不纯 ,根本不像一部 ⑥
书者 ,曾氏之徒也 。
有着统一思想体系的专著 ,更像是剽窃诸家学说杂糅 柳宗元从《论语》自身的内容出发 , 发现书中孔子及
在一起的托名之作 : 其诸弟子的称谓有着微妙的差异 , 并据此判断《论
  其浑而类者少 , 窃取他书以合之者多。凡 语》
为曾子的弟子所编 。宋人欧阳修就曾参考这种
孟、
管辈数家 ,皆见剽窃 ,然而出其类 。其意绪文 辨伪方法 ,他通过考定《十翼》
中的《系辞》《
、文言》

辞 ,叉牙相抵而不合 。不知人之增益之欤 ? 或者 中均有“子曰”
之称 , 从而判断应该是孔门后学而非
众为聚敛以成其书欤 ?④ 孔子本人所写 。这些通过考订文献具体内容来辨伪
这里指明作伪的重要手段是剽窃群书 ,这在先前是很
罕见的 , 也是柳宗元在具体的辨伪方法上的独特贡 ① 曹养吾《辨伪史学》
: ,见《古史辨》,第 2 册 ,第 397 页。
献 ,由此而萌发的对比群书、 指摘伪书之由来的方法 ②③④⑤⑥ 
《柳宗元集》,第 82 、
107 、
108 、
113 、
110 页。

・138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史学经纬

的做法 ,显然要比单纯从“理”的角度出发来辨伪更 如叶大庆在其《考古质疑》中汲取借鉴柳宗元辨伪


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 《列子》
的成果 ,黄震受柳宗元的启发怀疑《管子》的
概言之 , 柳宗元的疑古思想不仅从理念上开启 成书问题等等 。
了后代辨伪疑古的风气 , 而且他理证与实证相结合 事实上 ,不止是宋人 ,中唐之后历代好古敏求之
的具体辨伪方法 ,也对后世辨伪学有着很好的示范 士大都受到中唐疑古辨伪思潮的影响 。后人对中唐
作用 。 疑古辨伪思潮不仅继承了其中的怀疑精神和理性锋
芒 ,其对于中唐疑古辨伪思潮的具体方法也多有借

鉴 ,并在此基础上使之更加系统化 、
科学化 , 最终使
中唐的疑古思潮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 。梁启 得辨伪成为一门成熟的科学 , 产生了明人胡应麟的
超在谈及中唐之后疑古思想的第一个高峰宋代与中 《四部正讹》
这样的标志性巨著 。而《四部正讹》一书
唐疑古思潮的关系时说道 : 中根据前人的经验 , 系统地总结出辨伪八法 : 核之
  到了宋朝 , 辨伪学便很发达了 。宋人为学 《七略》
以观其源 ; 核之群志以观其绪 ; 核之并世之言
的方法 ,根本和汉人不同 。他们能够自出心裁 以观其称 ; 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 ; 核之文以观其
去看古书 。不肯墨守训诂 , 不肯专取守一先生 体 ; 核之事以观其时 ; 核之撰者以观其托 ; 核之传者
之言的态度 。他们的胆子很大 , 汉唐人所不敢 以观其人 。③ 在这其中 , 我们很容易发现柳宗元所
说的话 ,前人已经论定的名言 ,他们必求一个可 开创的辨伪方法的影子 。而胡应麟也对柳宗元的辨
信不可信 。在这种风气之下产生了不少的新见 伪功绩给予很高评价 “
: 子厚之裁鉴良不可诬 。所论
解 ,实在是宋人的特别处 。我们考究它的渊源 , 《国语》《
、列御寇》《
、晏婴》《
、鬼谷》《
、鹖冠》
皆洞见肝
却不能不认他们受了啖助 、 赵匡 、
柳宗元的影 ”④
膈 ,厥有功斯文之不细矣 。

响。 到 20 世纪初 , 正值西学东渐 , 中西交汇 。顾颉
由此可知 ,中唐疑古思潮对后世特别是宋代辨伪学 刚领军的古史辨派在历史学界异军突起 , 大胆地运
的影响可谓厥功至伟 。 用了西方先进的方法论来重新衡量中国传统的学
此外 , 宋人的许多辨伪著作还直接或间接采用 术 ,这其中所洋溢的现代人文科学精神自不待言 ,也
中唐疑古辨伪成果 。例如 , 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 无疑是古史辨派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因素 。但是 ,
里面就非常看重柳宗元辨证诸子的相关论断 。他在 我们切勿因此而忽略了古史辨派所继承的中唐时期
评判《鹖冠子》 的真伪时 , 就充分考虑借鉴了柳宗元 以柳宗元等人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学术中的疑古思
的观点 “
: 而柳宗元以其多取贾谊《赋》 非斥之 。
”晁公 想 。古史辨派对中唐时期疑古精神中的怀疑精神和
武同样很看重柳宗元对《亢仓子》的论断 , 在引用柳 理性锋芒的继承和发扬 , 对其代表人物柳宗元在辨
宗元关于《亢仓子》真伪的论断的基础上 , 进一步指 伪上的成果的吸收和借鉴 , 都是不容回避的事实 。
出 《亢仓子》
, 是“取诸子文义类者补其亡 。今书乃士 除了前文所引曹养吾对柳宗元在辨伪史上的地位评
元补亡者”。在《晏子春秋》的著者这个问题上 ,晁公 价以外 ,古史辨派中的马叙伦和陈文波也在辨伪《列
武更是为柳宗元的论断所折服 : 子》
的时候充分吸收借鉴了柳宗元的做法 。诚如顾
  
《晏子春秋》十二卷 , 右齐晏婴也 。婴相景 颉刚在论及古史辨派与传统学术中的辨伪疑古精神
公 ,此书著其行事及谏诤之言 ,昔司马迁读而高 的渊源时所说的那样 :
之而莫知其所为书 。或曰晏子为之而人接焉 ,   《古史辨》本不曾独占一个时代 , 以考证方
或曰晏子之后为之 。唐柳宗元谓迁之言不然 , 式发现新事实 ,推倒伪史书 ,自宋到清不断地在
以为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 。墨好俭 , 晏子以 只是承接其流而已 。⑤
工作 《古史辨》
,
俭名于世 。故墨子之徒 , 尊著其事以增高为己
术者 ,且其旨多尚兼爱 、非乐 、
节用 、非厚葬久 ① 梁启超 《饮冰室合集》
: ,第 12 册 ,第 33 页 。
丧、非儒明鬼 ,皆出墨子 。又往言墨子闻其道而 ② 《中国历代书目丛刊》,第 1 辑 ( 下) ,北京 ,现代出版社 ,1987 。
③④ 
《少室山房笔丛》,丁卷 , 广雅书局 , 清光绪二十二年 ( 1896) 刻
称之 。此甚显白 。自向歆彪固皆录之儒家 , 非
本。
是 。后宜列之墨家 ,今从宗元之说 。② ⑤  顾颉刚 《我是怎样编写
: 〈古史辨〉的》,见《古史辨》, 第 1 册 , 第
晁公武之外 ,宋代受柳宗元启发的还大有人在 , 29 页 。

・139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学术月刊  2007 ・2

怀疑精神与古籍辨伪始终是贯穿于古史辨派学 从中唐开始逐渐兴起的辨伪疑古思想有着深刻的联
术活动始末的两大主线 。美国的历史学家恒慕义在 系 。正是因为中唐疑古精神和柳宗元疑古思想的启
其《中国史学家研究中国古史的成绩》 一文中曾对古 迪 ,后人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古史古书 ,使得
史辨派的学术思想进行了如下概括 “ : 最近的史学运 怀疑精神成为中国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传统 , 以至在
动之一特色 ,就是 , 宁可怀疑的态度 、 不可以相信的 20 世纪以来的中国学术界大放异彩 。
态度来迫近这些被人尊崇的最古经典 , 因此打倒一 ( 责任编辑 : 常山客)
切自绝于知识的障碍 。 ”①钱玄同也曾说过 “: 学术发
② ①② 
《古史辨》,第 2 册 ,第 445 、
445 页 。
达之有待于怀疑精神 , 自不待言 。” 而这些 , 无疑与

The Trend of Thought In Ancient2Doubting of The Mid2Tang


———Taking Liu Zo ngyuan’s Idea of A ncient2Do ubting A s The Center of Discussio n
Feng J ianguo & Zho u Tingso ng
Abstract : The academic t ho ught is active and p rofo und during t he perio d of mid2tang. The shaping of t his
sit uatio n is not o nly because t he influence of t he vigoro us spirit of t he high2tang , but al so because t he deep
t hink and helpless choice of scholar2official s who are co nf ro nted wit h t he societ y fell form it flo urishing
age. U nder t his sit uatio n , t he idea of ancient2do ubting aro se. In mid2tang , Liu Zo ngyuan is a rep resenta2
tive perso n in t he t rend of ancient2do ubting , he p ush t he idea of ancient2do ubting to a splendid acme
t hro ugh his excellent knowledge. The ratio nal co nscio usness and critical spirit in his ideolo gy of ancient2
do ubting not o nly enlighten t he scholar s of So ng , but al so extending a deep influence o n t he school of
t ho ught of Ku2shih2pian in co ntempo rary age. When it co mes to Essence Identif y which is in The t rend of
t ho ught in A ncient2Do ubting of The Mid2 Tang and Liu Zo ngyuan’s ancient2do ubting idea , bot h it s met h2
odology and co ncrete achievement s have a p rofo und impact o n t he develop ment t he school of t ho ught of
ancient2do ubting of later age.
Key words : The Mid2 Tang , The idea of ancient2do ubting , Liu Zo ngyuan , Ku2shih2pian

[ 同行专家评点 ] 历史是一门经验科学 , 不仅历史材料里掺杂了记述者的主观成分 ( 未尝不可以称为


“伪”) ,而且人们在解释历史的过程中又添加了主观成分 ,可以说伪上加伪 。在科学的研究中 ,是不可
能避开“伪” 的 ,疑古的合理性就在于此 。有意造假的当然要辨 ( 姑且称之为第一层辨伪) ,不自觉的先
入之见也要辨 ( 姑且称之为第二层辨伪) 。冯建国 、周亭松将柳宗元的疑古思想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是
甄别“巫”“、史”,二是辨证诸子伪书 ,前者相当于我所说的第二层辨伪 ,后者相当于我所说的第一层辨
伪 ,充分说明柳宗元的疑古思想是合于现代历史学理论的 ,值得大书特书 。现在很多人对“伪” 字很反
感 ,其实正如杨倞注解《荀子 ・性恶》
“人之性恶 ,其善者伪也”所说 “
: 凡非天性而人作为之者 ,皆谓之
伪。”
可见 “伪”
, 即人为 ,与“天然”相对 。这是唐代人对“伪”字的正解 , 也可见唐代人对辨伪的态度 。
如果作者能对此展开深入的分析 ,文章会显得更丰满一些 。
( 评点人吴锐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140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