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1

2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4 年第 11 期

2003 年隋唐五代史研究概况
李君伟

( 北京出版社  北京  100011)

   2003 年隋唐五代史的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平稳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 ,除去隋唐


五代文学及敦煌学专论的研究成果不算 ,本年度正式刊发的有关隋唐五代史研究的成果 ,有专
著 20 余部 ,论文 400 余篇 。其中比较引人注意的是北京大学的重点项目“盛唐研究计划”第一
批成果 ,即吴宗国主编《盛唐政治制度研究》、 李孝聪主编《盛唐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 王小甫
主编《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 邓小南主编《唐宋女性与社会》( 上 、
下) 和荣新江主编《唐代宗
教信仰与社会》以上均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共计五种六册 。此外 ,其他方面的著作还有 :
( )
政治 、
军事 、 法律 。郁贤皓 、胡可先《唐九卿考》(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傅绍良《唐代谏议
制度与文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任士英《唐代玄宗肃宗之际的中枢政局》( 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 ,石云涛《唐代幕府制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和李鸿宾《唐朝中央集权与民族
关系 : 以北方区域为线索》( 民族出版社) 等 。
社会 、
文化 、 思想 。胡宝国《汉唐间史学的发展》( 商务印书馆) 详细阐发了其经史之学和文
史之学的思想 。岳纯之《唐代官方史学研究》( 天津人民出版社) 在概论的基础上 ,以分论的形
式论述了官方修史机构 、 五代史及五代史志 《 、晋书》和实录等史籍的编撰情况 。董恩林《唐代
〈老子〉 注释文献研究》( 齐鲁书社) 较为全面地梳理了唐代《老子》 注释文献 。葛兆光《屈服史及
其他 。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 三联书店) 上篇主要讲述了道教在中国的发展和流传情
况 ,下篇主要是对道教史研究的思考和评论 。相关研究还有林悟殊《唐代景教再研究》( 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 、 李大华等《隋唐道家与道教》(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和孙昌武《道教与唐代文学》
( 人民文学出版社) 等 。夏金华《缘起 、佛性 、
成佛 : 隋唐佛学三大核心理论的争议之研究》( 宗教
文化出版社) 是关于唐代佛教的专著 。其他专著还有王赛时《唐代饮食》( 齐鲁书社 ) 、 徐连达
《唐朝文化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
( ) 黄治安《唐代四大类书》清华大学出版社 、
( ) 吴刚《唐碑俗字
录》三秦出版社 、
( ) 姚永铭《惠琳〈一切经音义〉研究》 江苏古籍出版社 、
( ) 谢保成《贞观政要集
校》( 中华书局) 、
武秀成《〈旧唐书〉辨证》( 上海古籍出版社) 和张国印《隋唐墓志书迹研究》( 文
物出版社) 等 。另有李浩《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李德辉《唐代交通与
文学》( 湖南人民出版社) 、孙琴安《唐诗与政治》( 上海人民出版社) 和卞孝萱《唐人小说与政治》
( 鹭江出版社) 等几部专著 ,虽与文学关系更为密切 ,但其文史互证的思路值得提倡 。
经济 、
历史地理 、
人物及其他 。张泽咸《汉唐时期农业》(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按自然区域
划分十一区 ,每区都按秦汉 、
六朝和隋唐三阶段纵向探讨了农业的发展与演变 。张剑光《唐五
代江南工商业布局研究》( 江苏古籍出版社) 着重研究了浙东 、
浙西和宣歙三道的手工业 、
交通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003 年隋唐五代史研究概况 3

业和商业布局的特点 。岳麓书社将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 陈
明光《汉唐财政史论》 和杨际平《北朝隋唐均田制新探》作为“南强史学丛书”重新出版 ,唯杨际
平旧作增添了完整复原《唐令・ 田令》的研究成果 。张沛《唐折冲府汇考》( 三秦出版社 ) 主要搜
集了 20 世纪 30 年代后特别是建国以来新发现的资料 ,并作了考释 。拜根兴《七世纪中叶唐与
新罗关系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利用中韩两国的史料 ,探讨了二者的关系 ,并论及唐将
苏定方 、 薛仁贵等在朝鲜半岛的事迹 。马大正等《古代中国高句丽历史研究续论》( 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 中收录了李大龙《由校尉到都护 : 唐代东北边疆民族的演变》、 程尼娜《从唐朝对东北
羁縻府州的统辖关系论渤海政权的归属问题》和孙玉良《唐征高句丽的动机与效果》等文 。文
物考古方面的著作有 : 刘向阳《唐代帝王陵墓考》( 三秦出版社) 、 姜波《汉唐都城礼制建筑研究》
( 文物出版社)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巩义芝田晋唐墓葬》( 科学出版社) 。
2003 年还出版了一些文集和论集 : 张泽咸《一得集》( 兰州大学出版社) 主要是作者以前论
文的结集 。张国刚主编《中国中古史论集》( 天津古籍出版社 ) 收录 2000 年 8 月由中国唐史学
会、
南开大学历史系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中古史社会变迁国际学术讨论会”上
未刊文章共 27 篇 。郑炳林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续编》( 兰州大学出版社) 收录了郑炳
林、冯培红 、
陆庆夫等兰大敦煌学研究所承担的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的研究成果 33 篇 。
另外还应指出 ,在《周秦汉唐文化研究》( 第 2 辑 , 三秦出版社 。以下简称《研究》2 辑 ) 中 ,
有杜文玉等《2002 年唐研究述评》、陈文豪《2002 年台湾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综述》和陈博等
《2002 年中国大陆周秦汉唐文化研究论著要目》 等几篇综述文章 ,值得一读 。

一  政治 、
礼法与典章制度

政治制度和政治事件 。
《盛唐政治制度研究》关注实际运行的制度以及体制的本身变化 ,
从政治体制如何适应统治形势变化的需要这个角度 ,分析探讨了政治权力的分化与重组等问
题。《唐九卿考》
对九卿的沿革 、
职能 、
品级 、
编制 、
职权 、
属官 、
别称及其与中书门下 、
尚书六部
的关系都有阐发 。
《唐代谏议制度与文人》通过探讨唐代谏官与文学的关系 , 从政治文化角度
论述中国的文人与文学 。 《唐代玄宗肃宗之际的中枢政局》从政治体制变化的角度研究玄 、 肃
之际中枢政治的演变过程 。论文则有王雪玲《从滥赐铁券看唐朝政权的衰微》《 ( 陕西师范大学
学报》
3 期) 和介永强《唐代宗室管理制度论略》《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1 期) 及何根海《关于隋文
帝民族政策与开皇之治关系的思考》《安徽史学》
( 5 期 等。
)
祖慧 、龚延明《科举制定义再商榷》《历史研究》
( 6 期) 提出了“设进士 、 明经 、制科等科目招
考 ,取士权归中央 ,由朝廷定专司 、 专官知贡举 ; 招考面向全国开放 ,不限财产 、门第 ,原则上允
许平民或官员‘投牒自举’ 报考 ; 地方与中央定期 、 定点举行二级以上考试 ,命题统一 ‘以文取
,
士’ ”的定义 。赖瑞和《唐代的翰林待诏和司天台 — ——关于〈李素墓志〉和〈卑失氏墓志〉的再考
察》《( 唐研究》 9 卷 ,北京大学出版社) 论证了唐代翰林待诏的服务年限 , 认为司天台的官员由
皇室亲近的翰林待诏出任是最妥当的一种安排 。杜文玉《五代考课制度研究》《 ( 陕西师范大学
学报》 3 期) 全面考察了五代时期考课的考限 、 标准 、 奖罚办法 、
上报考簿 、循资序迁 、 流外官的
考课及存在的流弊等问题 。他还对五代时期的俸禄制度 、
封爵制度 、
殿阁制度和叙封制度作了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4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4 年第 11 期

考察 ,发表有《五代俸禄制度初探》《 ( 人文杂志》 6 期) 《
、五代十国封爵制度初探》《 ( 陕西师范大
学继续教育学院学报》 4 期) 《
、五代殿阁制度研究》《 ( 唐研究》 9 卷) 和《五代叙封制度初探》《 ( 史
学月刊》 10 期) 等文章 。此外 ,还有李军《五代三司使考述》《 ( 人文杂志》 5 期) 和樊文礼《五代的
枢密直学士》《 (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 4 期) 等 。
余蔚《唐至宋节度 、 观察 、 防御 、团练 、 刺史体系的演变》《 ( 中华文史论丛》 71 辑 ) 考察了唐 、
五代和北宋前期该体系的演变过程 , 并讨论了知州体系权责转移的实质和再三兴起的“复藩
镇” 论 。蒙曼《唐玄宗朝北衙禁军准内廷体制的形成及其影响》《 ( 北大史学》 9 期 ) 定义了“准内
廷体制”,提出了禁军脱离南衙后渐受宦官的影响和控制并由此奠定了唐后期宫廷政治基本格
局的观点 。黄楼《唐宣宗早期政治探微》《 (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0 辑 。以下简称“ 《资料》
20 辑”) 指出 ,在宣宗善于纳谏 、
体察民情等小善的掩盖下 , 大中之治实际上在政治 、 经济诸方
面都是一大倒退 。任士英《隋唐时期流外官与明清时期吏员的渊源关系》《 ( 河北学刊》 1 期) 指
出唐时的流外官属于国家职官系列 ,其中也包含着“吏” 的成分 ,到明清形成了所谓“未入流” 的
“吏员” 阶层 。金滢坤《中晚唐五代科举与清望官的关系》《 ( 中国史研究》 1 期 ) 以唐德宗至后周
恭帝期间的宰相为例 , 考察了他们的社会出身 、 籍贯 、
科第情况及其变化 。胡宝华《唐代“进
状”“、关白”考》《中国史研究》
( 1 期 认为唐中宗时开始的弹劾程序中增加“进状”
) 和“关白”后 ,
削弱了御史的自主弹劾权限 。韩 《南北朝隋唐士族向城市的迁徙与社会变迁》《历史研究》 ( 4
期) 提出士族向城市迁移 ,使得城乡呼应的士族政治形态瓦解 ,唐宋间发生了继封建制向郡县
制转变之后最具深远意义的社会转型 。陈金凤 、 梁琼《山东士族与隋朝政治论略》《 ( 山东师范
大学学报》 6 期) 认为 ,山东士族成为覆隋兴唐的力量与山东士族自北周 、 隋以来的衰微和他们
力图重振的活动相关 。严耀中《唐初期的库真与察非掾述论》《 ( 史林》1 期 ) 认为此二名皆带有
鲜卑色彩 ,发端于北魏 、 北齐 ,承袭于隋 ,在唐初消失意味着鲜卑制度对中原政体影响的最后终
止 。毛阳光《遣使与唐代地方救灾》《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4 期 ) 分析了遣使的形式 、 使臣的职
能 ,以及唐后期遣使减少的社会原因与体制背景 。唐代制度的相关研究还有张艳云和宋冰《论
唐代保辜制度的实际运用 — ——从〈唐宝应元年 ( 762) 闪月康失芬行车伤人案卷〉 谈起》《( 陕西师
范大学学报》 6 期) 、
罗恺和毛广礼《唐代宰相制演变的七个特点》《 ( 贵州文史丛刊》4 期) 、卢民
华《试论唐朝的文官制度及其作用》《 ( 黑河学刊》 4 期) 及杜文玉《五代官告院与绫纸钱》《 ( 唐都
学刊》 1 期) 等 。
黄永年《唐玄宗朝姚宋李杨诸宰相的真实面貌 — ——兼论李杨与宦官高力士之争》《 ( 中国史
研究》 2 期 论述了开元前期宰相任期短促的原因及李杨与高力士的矛盾 。侯旭东《
) 〈文馆词
林〉 载“隋文帝令山东卅四州刺史举人敕”考》《中国史研究》2 期 全面考察了这则仅见于《文
( )
馆词林》卷 691 的隋文帝敕 。任士英《唐天宝六载王忠嗣之狱发微》《 ( 研究》2 辑 ) 认为皇帝的
意志决定了案件的性质和结果 ,并反映了玄宗天宝时期中枢政局的基本特征 。石云涛《唐后期
方镇宾主关系与牛李党争》《 ( 许昌学院学报》1 期) 认为唐后期方镇使府僚佐辟署制度在朝廷
党争中曾起到不良作用 ,宣宗时建立宰相与谏官之间幕府宾主回避制度是朝廷鉴于先前宾主
在朝结为朋党的教训而采取的措施 。田耕宇《中唐牛李党争与北宋新旧党争性质论》《 ( 西南民
族学院学报》 1 期) 认为牛李党争是封建前后过渡期士庶混一政治斗争的产物 , 而北宋新旧党
争则是封建庶族政权内部为维护皇权的稳固和强化中央集权采取不同政治措施的态度和观点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003 年隋唐五代史研究概况 5

的争论 。刘高勇《玄武门事变中力量纠合的文化内因》《 (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8 期 ) 将玄武门事


变置于唐初社会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中探求事变双方力量纠合的原因 ,并认为文化取向的不同
也是导致中间力量李元吉倒向李建成的深层原因之一 。胡可先《唐大和二年制科及其相关问
题研究》《( 社会科学战线》 4 期) 认为此年的制科是中晚唐之交政治上矛盾与危机的交汇点 , 不
仅暴露出宦官专权的矛盾 ,也涉及唐代文人对藩镇割据和牛李党争的态度等多方面内容 。另
有吴建伟 、 李小凤《论中唐前期李晟 、 张延赏营妓之争与将相交恶》《 ( 宁夏大学学报》 3 期) 、

铁夫《唐顺宗被杀辨》《 ( 史学月刊》 3 期) 等文也可参看 。
地方政权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 《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 系统研究了隋唐五代尤其是盛
唐时期中原王朝与东北亚地区各国各族间关系的发展 ,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尚德抑武 、
和平共存的思想对地区合作 、 安全与国际关系产生的积极影响 。艾冲《唐代河西地区都督府建
制的兴废》《
( 敦煌研究》
3 期) 论述了凉州和瓜州二府建制的演变 。朱悦梅 、 李并成《
〈沙州都督
府图经〉纂修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 ( 敦煌研究》
5 期) 分析了 P. 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中的避
讳特征 、
书写格式 、沙州升都督府的时间 、 驿路置废的时间 、 西州岸头府等军政机构的名称和人
名头衔等 ,考查了图经的详细编纂 、添修时间 ,认为《沙州都督府图经》 自永徽二年以后在《沙州
图经》
的基础上 ,历经武周 ,直至开元初 ,按照律令在不断修纂 。相关研究还有李浩《论里正在
唐代乡村行政中的地位》《 ( 山东大学学报》2 期) 等 。
礼仪 、礼制研究 。吴丽娱《唐代婚仪的再检讨》《 ( 燕京学报》新 15 期) 通过讨论通婚书的形
式和内容及这些内容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 ,探讨了中古时代的婚姻程序与古礼的区别关系 ,
并对男到女家的婚姻形态和拜舅姑礼在唐代的落实过程作了进一步推断 ,为多角度认识中古
婚姻的特色及其来源提供了新的证明 。杨华《论〈开元礼〉 对郑玄和王肃礼学的择从》《( 中国史
研究》
1 期) 认为唐人的礼制统一过程极其复杂 , 并非简单地南北选择或郑王选择 , 其原则是
“稽周汉之旧仪”“、考图史于前典” 和“因时制范” 三点 。
法制史研究 。史睿《唐代外官考课的法律程序》《 ( 文津学志》 1 辑 ) 分州校考和省校考两部
分厘清了外官考课的基本概论和程序 ,复原了考状 、 考解及地方政府功曹关 、 牒等考课文书的
样式和功能 ,并且从立法角度来看待考课制度的运行 。潘春辉《P. 2979〈唐开元廿四年岐州 
县县尉牒集〉 研究》《
( 敦煌研究》5 期 ) 在对文书校录的基础上 , 对其反映的唐开元后政府政令
效力问题进行了探讨 。黄书建《 〈唐律疏议〉 与犯罪预防》《(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4 期)
认为唐代统治者在理论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犯罪预防机制 ,其内容主要体现在《唐律疏议》 中。
相关方面还有明廷强 、张玉珍《试析唐律的“官司出入人罪” 》《齐鲁学刊》3 期 、
( ) 解梅《P. 2754
〈唐安西判集残卷〉研究》《敦煌研究》5 期 和陈永胜《
( ) 〈宝应元年六月高昌县勘问康失芬行车
伤人案〉若干法律问题探析》《敦煌研究》
( 5 期 等。
)
“唐宋变革”研究 。李华瑞《20 世纪中日“唐宋变革” 观研究述评》《
( 史学理论研究》 4 期) 回
顾和梳理了 20 世纪中日学者有关唐宋变革观的分期理论和主要观点及对唐宋社会历史研究
的影响 。罗 楠《模式及其变迁 — —
—史学史视野中的唐宋变革问题》《 ( 中国文化研究》2 期) 从
史学史的角度回顾了中日美等学者的相关研究 。葛金芳 、 曾育荣《20 世纪以来唐宋之际经济
格局变迁研究综述》《 ( 湖北大学学报》6 期) 所论内容亦属“唐宋变革” 问题 。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6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4 年第 11 期

二  经济

财政和土地制度研究 。朱雷《唐代前期的“差科”— ——吐鲁番敦煌出土“差科簿”的考察》


( 张国刚主编《中国中古史论集》 ) 指出“差科” 按户等一年计日征敛 ,其对象过于租 、 庸、调之征
敛对象 。刘进宝《再论晚唐五代的“地子” 》《
( 历史研究》
2 期) 认为“地税”中除了“地子”外还有
税草和税柴等 “地子”, 原则上由土地拥有者交纳 ,其税率约为亩税 8 升 。该作者还有《隋唐五
代“税草” 所用计量单位考释》《
( 中国史研究》1 期) 。吴树国《唐宋之际徽州重税考》《 ( 求是学
刊》 3 期) 认为其原因是受到税制变迁和地理环境双重因素影响造成的 , 且重在杂税而非正税 。
江晓敏《唐宋时期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 ( 南开学报》 5 期 ) 重点分析了唐与宋中央与地方财
政关系的不同 。有关税收的还有刘玉峰《论唐代税收体系和结构的发展变化》《 ( 思想战线》3
期) 等 。吴大旬《试论唐前期租庸调制在西域地区的实施》《 ( 新疆大学学报》 2 期 ) 利用吐鲁番
文书考察了在西域地区实施租庸调制的情况 。李并成 、 吴超《吐鲁番出土唐前期给粮帐初探》

(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6 期) 推测了给粮对象 、
给粮标准等 。陆离《唐五代敦煌的司仓参军 、仓
曹与仓司 ——
—兼论唐五代敦煌地区的仓廪制度》《兰州大学学报》4 期 、
( ) 赵贞《唐五代“春衣”
发放考》《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3 期) 、
何勇强《论唐宋时期圩田的三种形态 — ——以太湖流域的
圩田为中心》《( 浙江学刊》
2 期) 、郑显文《唐代债权保障制度研究》《 (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1 期)
和缪坤和 、杨华星《浅论唐宋时期的信用形式》《 ( 思想战线》5 期 ) 等文从不同角度考察了隋唐
五代财政和经济制度等方面的问题 。
工商农业研究 。张宇《唐后期的士商交游及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 ( 资料》20 辑 ) 从分析
唐后期士人对商贾的看法与态度的变化入手 ,认为士商鸿沟的缩小 、 士商界限的模糊与商人入
仕现象 ,标志着唐后期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之前期已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江菊美《唐中后期以商
赈济兴起的背景及其历史作用》《 ( 鹭江职业大学学报》 3 期 ) 认为富裕的商人阶层的出现在维
持社会稳定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商赈活动随之出现 。盛会莲《从敦煌吐鲁番文书看隋至宋
初的宅舍交易》( 张国刚主编《中国中古史论集》 ) 认为当时的交易相当普遍 ,形式有买卖 、 租赁 、
质典等 。姜望来《隋末粮仓与群雄盛衰》《 ( 资料》 20 辑 ) 论述了隋末粮仓在群雄争夺中的重要
地位及粮仓得失与群雄盛衰的连环性 。相关论述还有王志胜《论唐代的榷盐商》《 ( 学术论坛》 6
期) , 魏明孔《隋代手工业前后期生产重心变化及不同结局》《 ( 中国经济史研究》4 期) ,张超林 、
李鹏军《论唐代三峡地区的经商潮》《重庆大学学报》
( 1 期 ,吴丽娱《唐宋之际南通地区的盐业
)
发展》《文史知识》
( 8 期 和陈勇 、
) 黄修明《唐代长江下游的茶叶生产与茶叶贸易》《 ( 中国社会经
济史研究》 1 期) 等 。
区域经济研究 。张荣强《唐前期剑南道地位及其特征》《 ( 中国农史》4 期 ) 指出剑南道租赋
主要配送陇右军 , 是西北军需供应的重要基地 。卢华语《从杜甫的夔州诗看唐代夔州经济》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6 期) 阐述了从其诗中看到的唐代夔州的经济情况 。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003 年隋唐五代史研究概况 7

三  军事

与去年类似 ,有关军事方面的研究成果依然不多 。陈国灿《唐代行兵中的十驮马制度 — ——


对吐鲁番所出十驮马文书的探讨》《 ( 资料》20 辑 ) 考察了六驮马 、
十驮马制度的演变过程 。贾
志刚《唐代军籍虚占与军费》《 ( 武汉大学学报》 2 期) 指出军籍虚占 、军功虚冒之风盛行 ,军费漏
洞日益严重 ,成为国政之弊 。孟宪实《略论唐前期河北地区的军事问题》《 ( 中国史研究》3 期)
从军事制度演变的视角观察河北府兵问题 ,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许序雅《唐朝在中亚建立的
防御体系述论》《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6 期 ) 指出唐先后以突骑施 、
康国为中心 , 在中亚建立了
针对大食的防御体系 ,中亚九姓胡基本上都加入这个体系中 。葛焕礼 、 王育济《魏博牙兵与唐
末五代政局的变动》《 ( 河北学刊》
1 期) 分析了魏博牙兵素骄的原因 、 节帅对其制衡及其对唐末
五代政局的影响 。黄寿成《唐代的突将》《 ( 中国史研究》2 期 ) 认为突将只是招募的骁勇战士 ,
多为节度使驱使 ,颇有战斗力 ,但也易骄横作乱 。曾超《试论唐代防秋兵的地位及其影响》《 ( 内
蒙古大学学报》2 期) 分析了防秋兵的出现 、 作用及其影响 。郭绍林《隋唐军事文书》《 ( 洛阳师
范学院学报》
3 期 考察了隋唐时期重要的军事文书奏表 、
) 诏书 、 檄文 、
书信 、牒令 、
祭文 、 露布
等 。相关研究还有姜维东《唐丽战争中的蕃将》《
(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1 期) 等 。

四  历史地理 、
民族与中外关系

历史地理方面 。
《盛唐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收入的 10 篇论文以地理学独特而综合的视
角来观察唐代的政治 、 经济 、
文化与社会 ,考察了唐代地域结构 、
区域开发 、
人口 、
经济 、 城市 、

化和文献等方面的特征 。宁欣 、 李凤先《试析唐代以幽州为中心地区的人口流动》《 ( 河南师范
大学学报》 3 期) 以人口流动的表现和特点来探讨幽州地区从政治重心边缘次中心到政治重心
中心区的转移这一变迁过程中的人口基础 。唐晓涛《唐代桂东地区发展原因浅析》《 ( 学术论
坛》2 期) 以岭西地区贬官最集中的桂管经略使辖区为切入点 , 考订了唐代贬往该地的官员人
数 ,并按州对贬官的数量 、 补录的依据 、贬官在桂的时间等问题进行逐一考析 。其他还有毛双
民《“刀州” 已有释》《( 中国史研究》3 期 ) 、
刘禄山《隋唐五代时期江西的建筑》《 ( 南方文物》3
期) 、梁中效《唐朝皇帝与蜀道》《 ( 成都大学学报》 4 期) 、乔风岐《隋文帝平陈前后三个信州之设
置及其历史沿革》《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 期 、
( ) 勾利军《唐代东都分司官居所试析》《 ( 史学月
刊》 9 期) 、
王维坤《唐乾陵应为“寿陵” 之蠡测》《 ( 研究》 2 辑) 等 。
关于城市研究 。
《唐研究》
第 9 卷是唐长安研究的专辑 ,收录了多篇关于长安研究的论文 。
荣新江《关于隋唐长安研究的几点思考》 介绍了以往对唐长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 ,并对其组织
的《两京新记》读书班的缘起和主要研究方向作了说明 。齐东方《魏晋隋唐城市里坊制度 — ——
考古学的印证》 考证了里与坊的异同 、里坊制度的形成变化及瓦解过程 、里坊的基本形态及其
管理机制和影响 ,认为里坊制度的出现适应了政治军事管理的需要 ,其崩溃也是精神和物质文
明发展的结果 。朱玉麒《隋唐文学人物与长安坊里空间》 对长安坊里之间的隋唐文学人物进行
了尝试性的解读 。王静《终南山与唐代长安社会》
认为终南山与长安之间的互动关系有着深远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8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4 年第 11 期

的传统文化与历史基础 ,不仅是具体的 、
物质上的 ,也是无形的 、
观念上的 。任士英《长安宫城
布局的变化与玄宗朝中枢政局 ———兼及“太子不居于东宫”问题》认为宫城布局的变化尤其是
太子不居于东宫局面的形成 ,使太子权力与政治上可能的发展受到控制 ,旧日屡屡出现的京师
宫城中拥立太子或太子直接出面谋取最高权力的政变相当程度上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孙英刚
《隋唐长安的王府与王宅》考察了隋代诸王的南城立宅 、 唐代前期王府变迁 、从五王子宅到十六
王宅 、
王府与王宅的分离及唐后期诸王合府的出现 、宦官押十六王宅等现象 ,指出了这些现象
的出现都与当时的政治情形密切相关 。蒙曼《唐代长安的公主宅第》考察了武周改制前 、 武周
末年至睿宗朝 、玄宗朝以后和中晚唐的部分公主的宅居分布与形制 ,并分析了其与当时政治情
况的关系 。沈睿文《关中唐陵陵地秩序研究》
研究了陵地的地理位置 、 陵址的选定方式和陵地
的秩序问题 。尚民杰《长安城郊唐皇室墓及相关问题》对埋葬于长安近郊的长安 、万年 、
昭应三
县的唐皇室的嫡系成员及妃嫔等的墓葬情况及相关的一些问题作了考察 。除上述外 ,还有荣
新江《隋唐长安史地丛考》( 主要是《两京新记》读书班部分成员的考证性文字 ,计有“赵士茂宅
即赵芬宅”“ 、章怀太子妃房氏宅即 王守礼宅”等共 26 篇) 等 。
其他还有秦建明等《唐初诸陵与大明宫的空间布局初探》《 ( 文博》4 期) 、刘文波《唐末五代
泉州对外贸易的兴起》《泉州师范学院学报》3 期 、
( ) 邓小泉《唐代科举人才区域分布概况及原
因》《西华师范学院学报》
( 5 期 等。
)
民族与中外关系研究 。钱伯泉《墨离军及其相关问题》《 ( 敦煌研究》 1 期 ) 探讨了“墨离” 的
意思及墨离军的主体等问题 。刘安志《敦煌吐鲁番文书所见“都司”考》《 ( 资料》 20 辑 ) 指出敦
煌、吐鲁番等地出土文书的“都司” 是唐朝为了集中力量对付周边民族政权而设的综合管理机
关 。廖杨《回纥的宗法统治述论》《
(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4 期 ) 认为其建立政权前的宗法统治形
式是氏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 、 军事组织“三位一体” 的结合 ,西迁回鹘建立政权以后则是
宗法封建制的统治形式 。艾冲《论唐代前期“河曲”地域各民族人口的数量与分布》《 ( 民族研
究》
2 期) 分析了当地七个民族的人口数量与分布 。石硕《从唐初的史料记载看“附国”与“吐
蕃”》认为附国并不是吐蕃 。李吉和《吐蕃在西北地区的迁徙活动》《 ( 西藏研究》 4 期 ) 指出其迁
徙一方面促使吐蕃生产方式发生了变迁 ,另一方面使迁入地出现了吐蕃化倾向 。赵晓星《吐蕃
统治敦煌时期的落蕃官初探》《 ( 中国藏学》
2 期) 分析了出现落蕃官的原因 、 其地位 、 心理 、 事迹
和历史作用等 。朱丽双《8 世纪前后吐蕃势力入西洱河地区问题研究》《 ( 中国藏学》 3 期 ) 认为
正是由于唐和吐蕃对这一地区的争夺才最终造就了南诏的兴起 。其他关于吐蕃研究的还有林
冠群《汉文史料记载唐代吐蕃社会文化“失实部分” 之研究》《( 中国藏学》 2 期) 、
杨文顺《唐代麽
些与吐蕃 、南诏关系初探》《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 期 、
( ) 艾冲《唐代河西地区都督府建制的兴
废》《敦煌研究》
( 3 期 等 。方铁《论南诏与唐朝关系的性质》《
) (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云南大学
出版社) 认为南诏是唐统治下的一个藩属政权 ,或活动在西南地区的一个局部政权 ,并非是与
其鼎立的独立国家 ,收入该书的还有郭声波《唐代姚州都督府建置的再研究》。刘惠琴 、 陈海涛
《从家世渊源观念的变化看唐代入华粟特人的汉化 — —
—以墓志材料为中心》《 ( 资料》20 辑 ) 指
出从精神皈依到心理认同的过程反映了唐代入华粟特人融入中原观念的具体趋势和进程 。
都兴智《唐代  越喜 、
铁利 、
拂涅三部地理位置考探》《
( 社会科学辑刊》4 期 ) 认为越喜部
在渤海东境 ,铁利原居地在今黑龙江巴彦 、
绥化 、
庆安和铁力一带 ,其东为越喜部故地 ,拂涅部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003 年隋唐五代史研究概况 9

在今黑龙江依兰以东 、 兴凯湖以西 。李方《隋末唐初东突厥与中原势力的关系》《 ( 中国边疆史


地研究》 4 期) 论述了隋末唐初东突厥分化操纵中原各派势力的史实 、 策略及几种具体措施的
特点及原因等 。李蓉《唐初两蕃与唐东北策略》《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2 期 ) 分析了唐对契丹 、
奚族二蕃的策略及利用契丹和奚对其他地区作战的情况 。其他还有艾冲《唐前期东突厥羁縻
都督的置废与因革》《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 期) 、吕书宝《论渤海国的对外文化交流》《 ( 北方论
丛》3 期) 等 。
关于中外关系 。朱影《唐代时日本对中国汉籍的摄取》《 (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5 期 ) 探讨了
唐时日本获取中国汉籍的途径及中国汉籍对日本政治 、 经济 、
文化等领域的巨大影响 。周保明
《大石国盐莫念“( 永徽) 六年六月遣使朝贡” 考辨》《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3 期 ) 认为大石国即大
食国 ,盐莫念并非大食之王 。其他还有林琳《唐宋时期中日图书交流的特点初探》《 ( 杭州师范
学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6 期) 、
魏华仙《略论隋炀帝时中日外交关系的空前发展》《 ( 常德师范
学院学报》 4 期) 等 。

五  文化艺术 、
社会和宗教

文化研究 。张国刚《略论唐代学术史的时代特征》《 ( 史学月刊》 6 期 ) 指出唐代学术表现出


浓重的注疏学特点 ,三教合流及趋向于心性之学是其时代特色 。朱海《唐玄宗御注〈孝经〉考》

( 资料》 20 辑) 梳理了玄宗时整理《孝经》 的详细过程 。肖世民《论唐代官学制度》《 ( 唐都学刊》
4 期) 认为唐代官学不论是学校体制 、 管理结构 ,还是入学条件 、 修业年限 , 以及教学内容和考
试制度等都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官学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特点 ,并对以后中国古代学制的
演变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此相应 ,万军杰考察了唐代的乡里村学 《 ( 论析唐代的乡里村
学》《史学月刊》
, 5 期) 。于赓哲《唐代的医学教育与医人地位》《 ( 资料》 20 辑 ) 考察了唐代医学
教育体系和医人地位 ,认为唐后期士大夫阶层已开始更多地关注医学 , 意味着儒医已初露端
倪 。乜小红《唐五代敦煌音声人试探》《 ( 敦煌研究》3 期 ) 和韩香《唐代长安译语人》《 ( 史学月
刊》 1 期) 考察了两种身份的人物 。姜伯勤《天水隋石屏风墓胡人“酒如绳” 祆祭画像石图研究》

( 敦煌研究》 1 期) 尝试了以敦煌文字文本与天水隋画像石图像本对照研究的方法 。刘永明
《唐宋之际历日发展考论》《 ( 甘肃社会科学》1 期 ) 考察了历注内容充实发展的过程和历日流
行、 对生活的渗透及其对文化的影响 。李浩《唐代“诗赋取士”说平议》《 ( 文史哲》 3 期 ) 阐述了
“诗赋取士” 的合理性 。其他相关文章还有陈德弟《五代时期后唐官府藏书事业考述》《 ( 中国典
籍与文化》 3 期) 、
顾向明《唐代太湖地区官学考析》《 (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1 期) 等 。
士人群体研究 。金宗燮《五代政局变化与文人出仕观》《 ( 唐研究》9 卷 ) 在考察五代文人天
子观的基础上 ,指出五代王朝的频繁交替使文人不能绝对地效忠于某一个天子 ,他们并不重视
王朝的交替 ,却注意到官僚的功能是安养民众 ,此种观念使当时王朝的交替对文人阶层没有带
来太大影响 。尹富《唐代量移制度与贬谪士人的心态考论》《 ( 中华文史论丛》 73 辑 ) 分析了量
移实施的具体情况 ,以及与唐代政治斗争的关系和贬谪士人的心态 。张再林《唐宋士人人格观
念的衍变与词史流程》《(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4 期) 认为 , 中唐至两宋士人的人格观念经历了从
“才子”
经“浪子”
到“官僚 、
学者 、
才子”
三位一体的发展历程 。安吉乡《从唐传奇析唐代士人的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10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4 年第 11 期

心态》《 ( 岱宗学刊》 l 期) 认为其反映出唐士人积极进取的乐观态度 、 追求女性美貌和诗才的审


美心理及对豪门世族婚姻的向往心理 。还有程国赋《论唐五代士子文化心态的嬗变及其在小
说中体现》《 ( 学术研究》 3 期) 、
黎冬梅《晚唐五代词和士人心态》《
( 三峡大学学报》1 期) 等 。
社会史研究 。黄正建《敦煌占婚嫁文书与唐五代的占婚嫁》《 ( 新世纪敦煌学论集》,巴蜀书
社) 在介绍敦煌占婚嫁文书的基础上 , 结合唐五代有关占婚嫁的记载探讨了当时占婚嫁的实
况 ,指出唐五代的占婚嫁主要有“择日” 与“合婚”二种 : 前者广泛应用于各个阶层 ,且方法众多 ,
形式日趋简便 ; 后者则刚刚兴起 ,主要用“五行命生克法”来占断夫妻是否相配 ,并且主要流行
于北方民间 ,还不大为士大夫所接受 。同作者《唐代的占卜》《 ( 文史知识》 6 期 ) 则全面地介绍
了唐代占卜的相关知识 。阎守诚《唐代的蝗灾》《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 期 ) 考察了蝗灾发生的
地域 、年份及其影响等 。靳强《唐代自然灾害问题述略 — —
—侧重于灾害资料的统计与分析》

( 资料》20 辑) 认为唐后期国家对自然灾害的关注及赈灾工作较之前期已大为逊色 , 正史中关
于唐后期对自然灾害记录次数的见少亦与此有关 。冻国栋《墓志所见唐安史之乱间的“伪号”
行用及吏民心态 ———附论“伪号的模仿问题”》《
( 资料》
20 辑 ) 讨论了安史之乱间的“伪号”行用
情况和题有安史“伪号” 的墓志所见的吏民心态及年号模仿问题 。雷闻《论唐代皇帝的图像与
祭祀》《唐研究》
( 9 卷 指出偶像崇拜在唐代皇室的宗庙祭祀实践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 构成
)
了佛道二教与国家祭祀结合的契机 ,认为唐代国家有意识地通过在佛寺道观中设立皇帝的尊
像来强化百姓对皇帝的崇拜 ,皇帝的形象由此走出深宫而更加贴近民间社会 。罗绮卫《从韦皋
“诸葛转世” 说看唐人的社会心理》《 ( 贵州社会科学》
1 期 ) 认为其反映出唐人反对藩镇割据 、期
待安定统一的社会心理 。张金桐 、 王桂巧《唐初禁卖婚诏 : 胡风唐渐的原因》《( 宁夏社会科学》6
期) 认为禁卖婚诏是胡风在唐初流行的原因之一 。尹富《 〈伍子胥变文〉与唐代的血亲复仇》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5 期) 认为在该变文中出现的变化 , 是在唐代政府对私自复仇的严厉打
击及社会主流观念倡导理性复仇的压抑下 ,民间的复仇意识在文学上的反映 。聂济东《中后唐
时七夕乞巧心理之社会考》《 (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3 期 ) 认为“七夕”在唐代发展成以女子为主
体的全民积极参与的节日 , 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特色相关 。雷闻《割耳 面与刺心剖腹
——
—从敦煌 158 窟北壁涅 变王子举哀图说起》《( 中国典籍与文化》4 期 ) 分析了唐代社会割
耳 面与刺心剖腹的葬俗 。其他有关文章还有崔岩《也谈唐代太原“黄坑”葬俗的宗教属性》
《( 洛阳大学学报》 3 期) 、
王万盈《论唐宋时代的刺青习俗》《 (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5 期) 等 。
妇女 、
婚姻 、
家庭和家族方面 。 《唐宋女性与社会》( 上 、 下) 突破了以王朝断代为限的研究
界域 ,涉及到思想史 、 书写史 、 艺术史 、 经济史 、家族史 、
医疗史 、 宗教史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多视
角研究了社会中的女性情感生活等 。郑炳林 、 徐晓丽《晚唐五代归义军节度使多妻制研究》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 4 期 主要探讨了此种制度出现的原因和作用 。姚平《论唐代的冥
)
婚及其形成的原因》《 ( 学术月刊》 7 期 ) 考察了唐代的冥婚现象及其反映的社会心理 。莫晓斌
《浅议唐代婚姻制度与社会习尚的矛盾现象》《 ( 长沙大学学报》 3 期 ) 认为这种矛盾反映出唐代
潜存的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的差异和中古中国礼教与社会风情尚未完全耦合的时代特征 。田
苗《唐代妇女眉妆演变考论》《( 西北大学学报》2 期 ) 认为当时的眉形 、眉色 、
画眉的材料 、 方法
都多种多样 ,总体演变趋势是继承细眉 、风行阔眉 、 回归细眉这样的历程 。韩 《中古社会史研
究的数理统计与士族问题 ———评毛汉光先生〈中国中古社会史论〉 》《
( 复旦学报》5 期 ) 提出了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003 年隋唐五代史研究概况 11

自己对社会史研究中数理统计方法使用的看法 。郝春文《 〈唐末五代宋初敦煌社邑的几个问


题〉商榷》《中国史研究》
( 1 期 重申了自己对社邑问题的观点 。其他相关文章还有邢铁《从三
)
组敦煌户籍说唐代均田制下的继承问题》( 张国刚主编《中国中古史论集》 )、
顾向明《试论唐代
江南旧士族及其家学渊源》《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4 期) 等 。
佛教研究 。简梅青《从“开元寺三门楼题刻”看唐代北方民众佛教信仰》《 ( 资料》20 辑 ) 指
出此题刻反映了唐代北方民众佛教信仰的一个特点是以家族为中心和具有功利性 、 世俗性的
特征 。杨君《从敦煌写经看佛经在唐朝民间的来源及其流传》《 (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 4 期 ) 初步
分析了当时民间所用佛经的产生及其流通过程 。游自勇《隋文帝仁寿颁天下舍利考》《 ( 世界宗
教研究》 1 期) 在考证舍利塔地理分布的基础上 ,揭示了此事件发生的原因 。马丽《论鸠摩罗什
对佛学及佛教文献学的贡献》《 (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5 期 ) 、
何剑平《刘禹锡与佛教》《 ( 唐都学
刊》3 期) 、张先堂《唐代净土教宗师法照与五台山 、 并州关系新探》《 ( 敦煌研究》3 期 ) 等从不角
度论述了隋唐五代有关佛教的问题 。
道教研究 。吴丽娱《论九宫祭祀与道教崇拜》《
( 唐研究》9 卷 ) 梳理了唐朝后期九宫祭祀的
过程和变化 ,探讨了九宫贵神在五行和道教方面的理论依据 ,说明道教和民间神仙信仰对国家
祭祀的影响 ,并通过宋以后十神太与九宫贵神分祭的事实论证了道教崇祀在国家礼仪方面的
扩大化 ,揭示出中古礼仪变迁以皇权为中心吸收道教思想 ,不断更新和实用化的发展方向 。王
永平《论道教法术与唐代民间信仰》《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6 期 ) 指出道教吸收的大量民间信仰
成分 ,包括禁咒 、
祈雨 、
占卜等在内的道教法术即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与唐代民间习俗有
紧密联系 ,并深刻影响当时的民众生活 。刘屹《论〈升玄经〉的文本差异问题》《 ( 文津学志》1
辑) 分析了此经在南北朝末成书与在唐代流行时的差异 ,指出这些变化是道教在发展过程中不
同的道教传统融合的反映 。同作者还有《寇谦之身后的北天师道》《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
期) 。孙亦平《杜光庭与天台山道教》《( 浙江社会科学》
6 期 ) 研究了杜是否为天台人 、 在天台山
的活动 、天台山道教的特点及其对杜的影响等问题 。相关研究还有王承文《敦煌本古灵宝经两
部佚经考证》《 ( 敦煌研究》
1 期) 《
、敦煌古灵宝经与道教“三洞经书”和“三乘”考论》《 ( 敦煌学辑
刊》
1 期) 和康中乾《成玄英“重玄” 论的道教思想》《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3 期) 等 。
关于宗教的其他方面 。余欣《唐宋敦煌墓葬神煞研究》《 ( 敦煌学辑刊》 1 辑 ) 指出佛道改变
的只是和地狱 、天堂有关的信仰 ,墓葬领域则几乎没有触动 。此外还有雷闻《论中晚唐佛道教
与民间祠祀的合流》《 ( 宗教学研究》3 期 ) 、
王越群《基督教在唐代传播之顿挫及其原因探析》
(《唐都学刊》
2期 、
) 徐永志《景教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 (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1 期) 等 。

六  人物及其他

人物 。对于人物的考证越来越细 ,除了以往关注比较多的著名政治人物以外 ,还逐渐将研


究方向转向“小人物”。这方面的文章主要有瞿林东《一个政治家的史学自觉 — ——略论唐太宗
和历史学》《 (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4 期) 、牛致功《有关高力士的几个问题 — —
—读高力士的〈神道
碑〉及〈墓志铭〉 》《
( 史学月刊》4 期 ) 、
李云《唐高力士传记资料辨析》《 (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4
期) 、
陈冠明《孔颖达世系及入唐前行实考》《 ( 阴山学刊》
5 期) 、
周相录《元稹真是一个势利小人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12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4 年第 11 期

吗 ?》《
( 中国典籍与文化》 1 期) 、
郭林生《
〈隋书・ 李德林传〉开皇元年史事浅证》《 ( 河南科技大学
学报》 4 期) 、
杨森《武则天至玄宗时代敦煌的三洞法师中岳先生述略》《 ( 敦煌研究》3 期) 、
尹占
华《〈唐国史补〉 中的一段人物品评考》《 ( 中国典籍与文化》2 期) 、
刘莉《五代名士王仁裕小考》

( 敦煌研究》 6 期) 、
浅水《五代状元黄仁颖小传》和《五代状元陈逖资料点滴》( 均见《孝感职业
技术学院学报》 1 期) 等 。
墓志碑铭 。葛承雍《东突厥承史那摸末墓志考述》《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1 期 ) 分析了其家
族世系中五代人的王位沿袭和兴衰演变 。胡可先《新出土〈李邰墓志铭〉 发隐》《 ( 中国典籍与文
化》 1 期) 指出其出土对研究晚唐宦官专权与牛李党争的政局有重要作用 。赵振华《唐薛兼训
残志考察》《 ( 唐研究》 9 卷) 在释录的基础上勾勒了其生平事迹和家世 。其他还有张幼辉等《房
彦诩墓志考》《 ( 中国历史文物》3 期 ) 、 靳阳春《略谈长安四年唐智宗墓志》《 ( 江汉大学学报》3
期) 、冉万里等《 〈唐故贵妃豆卢氏墓志铭〉考释》《 ( 文博》 2 期) 、
赵力光《唐柳公权撰〈柳  墓
志〉 考》《( 文博》 3 期) 、
赵水森《良陆亘墓志研究》《 ( 郑州大学学报》 5 期) 等 。
古籍资料的整理校勘 。陈国灿《 〈唐李慈艺告身〉 及其补阙》《 ( 西域研究》 2 期 ) 恢复了此件
告身的完整性 。牛致功《 〈中国历史大辞典・ 隋唐五代史卷〉若干人物生卒年代订误》《 ( 研究》2
辑 对张士贵 、
) 李神通 、 程知节 、 黑齿常之 、
薛元超 、 泉南生等十二人的生卒年进行了考订 。聂鸿
音《西夏本〈贞观政要〉 译证》《 ( 文津学志》1 辑 ) 对其全文进行了翻译整理 , 为中国文献史和翻
译史提供了资料 。除此之外 ,还有何锡光《两〈唐书〉中与“内供奉”有关的官职名称的错误标
点》《
( 中国史研究》 1 期) 等 。
综观 2003 年隋唐五代史的研究 ,有如下特点 : 对政治制度方面的研究 ,学者关注较多 , 成
果较丰富 ; 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考察历史事实的趋势正在进一步显现 ; 对军事 、 经济等传统的
研究领域突破不大 。总之 ,2003 年的研究在以往的基础上又取得了较多成果 , 今后的研究工
作将会有更大进展 。

近百年来魏晋至隋地方行政制度研究概况
张小稳

(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北京  100871)

  近百年来魏晋至隋地方行政制度的研究大致集中在两个时期 , 第一时期为 20 世纪 30 年
代中期至 60 年代中期 ,第二时期为 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 。30 年代中期以前几乎没有什么研究
成果 ,6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末重要的文章只有严耕望的《隋代总管府考》( 台北《中国学志》,
第 6 本) 、
蔡学海的《北朝行台制度》《 ( 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 第 5 期) 及唐长孺的《从吐鲁番
出土文书中所见的高昌郡县行政制度》《 ( 文物》1978 年第 6 期) 三篇文章 , 根据其内容与特点 ,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