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总 211 期  第 7 期 贵州社会科学 Vol . 211 ,No .

7  
          
 2 0 0 7年 7 月 Social Sciences in Guizho u J uly1 2 0 0 7  

试析唐代土地制度的转型与农民
身份地位的变化
李建军
( 云南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91)

摘  要 : 唐代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重大变革时期 。在这一历史变革中 , 土地制度的转型与农民身份


地位的变化极为显著 ,两者相辅相成 。均田制的实行促进了农民身份地位的提高 , 生产经营自主权的扩大 。
唐中叶 ,均田制崩溃 ,土地私有制的兴起 ,在经济制度上则更进一步保障了农民已取得的相对自由 。
关键词 : 唐朝 ; 土地制度 ; 农民身份 ; 商品经济
中图分类号 : K24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2 - 6924 ( 2007) 07 - 140 - 147

  土地制度是中国古代极为重要的经济制度。 隶主是社会生产和交换领域中最活跃的分子 , 也
近代著名学者张荫麟曾指出 “: 在一个‘农业经济’ 是剥削阶级中的骨干。 ”[ 2 ] ( P19)
魏晋南北朝时期 ,由
的社会里 , 土地分配几乎可以说是‘生产关系’的 于社会动荡 , 地方豪强乘机兴起。 《三国志 ・魏
全部。所以拿经济因素做出发点研究中国社会史 志 ・文帝纪》 记载 “
: 山东大者连郡国 ,中者婴城邑 ,
的人 ,首先要注意各时代土地分配的情形。 ”[ 1 ] 唐宋 小者聚阡陌 , 以还相吞灭 。 ”一般平民百姓为了谋
社会的一个显著变革就是均田制这一土地国有制 生 ,纷纷投靠豪右大姓所设置的坞堡 ,沦为地方豪
形式的崩溃和以租佃契约关系为主的土地私有制 强的依附民。曹魏九品中正制的实行 , 表明国家
的兴起。唐代中叶均田制的式微是中国古代土地 在政治上正式承认了农民与豪族的依附关系。何
制度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本文试图从农民身 兹全先生曾指出 “ : 中古时代 , 人口不全为国家所
份地位的变化来分析这一时期土地制度转型的内 有 ,依我们前面的叙述 ,社会人口是为大族寺院所
在动力 ;而民户土地产权的进一步明晰和产权意 分割的 , 被分割了的人口对国家无租役调的义
识的强化 ,更进一步保障了农民已取得的相对自 务。 ”[ 3 ] 日本学者川胜义雄也认为 ,六朝时乡村的构
由。 造成了以豪族为中心的阶级关系和共同体关系的
综合体[ 4 ] 。魏晋时期 ,贵者不仅拥有大量奴婢 ,而
  一 、
均田制下的农民身份地位 且还控制着大量非奴婢性质的客 , 这些生产者对
  唐以前 ,社会矛盾主要表现为“贵”“、贱”的二 主人的依附关系日趋强化 , 国家所控制的土地和
元对立。唐长孺先生认为 :“两汉时期特别是西 人口日渐减少。
汉 ,是奴隶生产制最盛的时代 ,奴婢占全国总人口 北魏均田制的实行其主要目的即在于打破地
中的比例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时期 , 也是在 方豪族对土地和人口的垄断 , 使豪强地主的依附
社会经济生活中起作用最大的时期 , 工商业及农 民附藉于国家 , 由国家直接控制土地和农民 。李
业领域的大宗商品生产 , 大抵出于奴隶或带有奴 安世在建议实施均田制时曾指出 “ : 雄擅之家 , 不
隶化烙印的佣、 客之手。大工商业及大种植业奴 独膏腴之美 ;卑陋之夫 ,亦有顷亩之分。所以恤彼

  作者简介 : 李建军 ,贵州大学教授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


 第 7 期 试析唐代土地制度的转型与农民身份地位的变化 141

贫微 , 抑兹贪欲 , 同富约之不均 , 一齐民于编户 “武德六年 ( 623 ) 三月令 : 每岁一造帐 , 三年一造


……愚谓今虽桑井难复 , 宜更均量 , 审其径术 , 令 籍”“开元十八年
, ( 730 ) 十一月敕 : 诸户籍三年一
分艺有准 , 力业相称 , 细民获资生之利 , 豪右靡余 造。起正月上旬 , 县司责手实计帐 , 赴州依式勘
地 之 盈 …… 守 分 之 土 , 永 免 于 凌 夺 造。乡别为卷 ,总写三通 ,其缝皆注某州某县某年
[ 5 ] ( 卷5李孝伯传附安世传)
矣。 ” 国家要将在豪族依附下的农 籍 ,州名用州印 , 县名用县印。三月三十日纳迄。
民争取过来 , 只有在保障农民生产之本“土地”的 并装潢一通 , 送尚书省 , 州县各留一通”。唐前期
前提下 ,才能真正使农民摆脱对豪强的依附 “ , 永 对户籍的登记极为严格认真 ,必须经过“貌阅”,再
免于凌夺矣”。李安世的均田奏疏 ,其中心问题是 制定“手实”, 最后才是根据手实制定户籍。从敦
为了解决土地占有不均的问题 “ , 民困饥流散 , 豪 煌出土文书所反映的户籍资料来看 , 唐代对户籍
右多有占夺”。 [5]
均田制的实行 ,国家将大量农民从 编造之详细 、 认真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如唐开元九
贵族的依附民中解放出来 ,配给一定的土地。 《旧 年 721 帐后户籍残卷 : [ 7 ] ( P24 、25)
( )
唐书 ・食货志》记载武德七年 ( 624) 令 “ : 以度田之 户主杨法子  年叁拾玖岁  卫士下中户 ,课户 ,见不输。
制 ,五尺为步 ,步二百四十为亩 ,亩百为顷。丁男、 妻阴 年叁拾陆岁 卫士妻
中男给一顷 ,笃疾给四十亩 ,寡妻妾三十亩。若为 罗乾昱 年捌岁 小男
户者 ,加二十亩 。所授之田 , 十分之二为世业 , 八 女娘子 年壹拾贰岁 小女
为口分。世业之田 , 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 ; 口分 , 廿亩永业
则收入官 ,更以给人。 ”这样 ,均田制下的农民其生
叁拾玖亩   己受一十九亩口分
产、 生活的独立性比在豪强依附下有显著提高。
合应受田壹顷壹亩
唐前期对人身等级制度的规定较严格 , 李伯
六十二亩未受
重将唐代社会分为四个等级 : ( 1) 皇帝等级 , ( 2) 应
( 以下为详细田亩数及四至 ,略)
议请减赎当免等级 , ( 3) 凡人等级 , ( 4) 部曲奴婢等
从这则史料可知当时编造户籍之仔细 , 在当
级[ 6 ] 。这种阶层划分是一种以法律上不平等的身
时户籍中 ,详细记载了全家人的年龄 、 性别以及土
份等级为标准 , 其划分的标准是贵与贱的对立。
地授予情况。韩国磐先生通过对籍帐残卷的研
从身份上看 , 当时社会有三条较大的鸿沟 : 贵族、
究 ,认为当时造籍均田是十分频繁的 “ : 以所见于
良人、 奴婢。唐代法律明令良贱不得通婚。 《唐律
籍帐残卷的四十八次 , 加上《唐会要》这里的七个
疏议》 卷 14《户婚》 规定 “
: 诸与奴娶良人女为妻者 ,
年次 ,则在唐朝建国到大历四年 ( 618 - 769) 这一百
徒一年半 ; 女家 , 减一等 。离之。其奴自娶者 , 亦
五十二年中 ,就看到有五十五年次编造过籍帐 ,即
如之。主知情者 , 杖一百 ; 因而上籍为婢者 , 流三
平均每三年左右 , 我们就看到其中有一年曾编造
千里。即妄以奴婢为良人 ,而与良人为夫妻者 ,徒
籍帐。 ”[ 8 ] ( P19) 唐前期均田制是严格控制“人”( 表现
二年。各还正之。 ”
在户籍上) ,从而控制“地” 的一种土地制度。因此 ,
自北魏以来的均田制是一种按口授田的土地
其对农民的人身自由的控制是极为严密的。
制度。当时的按口授田 , 明显具有按身份占田的
均田制严格控制土地买卖 《唐律疏议》 , 卷 12
精神。 《通典》卷 2《田制下》记载开元二十五年
《户婚》 记载 “ : 诸卖口分田者 ,一亩笞十 ,二十亩加
(731) 田令 “ , 丁男给永业田二十亩 , 口分田八十
一等 ,罪止杖一百 , 地还本主 , 则没不追。即应合
亩”。这里的丁男指的是凡人等级 , 即一般良人。
卖者 ,不用此律。 ”同卷还记载了对占田过限者的
至于贵族阶层 ,则可根据身份地位放宽 《通典》 , 同 处罚 “ : 诸占田过限者 ,一亩笞十 ,十亩加一等 ,过杖
卷记载亲王可占永业田百顷 , 职事官正一品六十 六十 , 二十亩加一等 , 罪止徒一年。若于宽闲之
顷 ,按等级往下递减 , 至最低的云骑尉、 武骑尉也 处 ,不坐。 ” 农民对自己的土地没有完全的所有权 ,
可占永业田六十亩 ,而对于奴婢则没有授田规定。 只有根据国家法令对其进行使用。如均田民对永
由此可见 ,均田制是一种按身份地位来均平占有 业田的使用也要遵守政府规定 《唐律疏议》 , 卷 13
土地的制度。 《户婚》规定 “ : 户内永业田 , 每亩课植桑五十根以
唐代均田制的实行 ,使农民固定在土地上 ,并 上 ,榆、 枣十根以上。土地不宜者 ,任依乡法”。 “其
严格户口登记制度 。 《唐会要》卷 85《籍帐》记载 : 里正皆须依令造簿通送及课农桑。若应合受田而
142 贵州社会科学 总第 211 期  

不授 ,应合还公田而不收 , 应合课田而不课 , 应课
先生认为均田制的实行与土地兼并是对立的两个
植桑、 枣而不植 ,如此事类违法者 ,每一事有失 ,合
方面 “均田制的推行对土地的兼并也发生了阻遏
,
笞四十。 ” 作用 ,虽然这种作用是有限的 ,最后是兼并战胜了
当然 ,均田制下的农民毕竟不是地方豪强的 均田制 ,但兼并的过程却不得不比较缓慢地发展。
依附民 ,均田制将国有土地和人户累世之业纳入 这是均田制的又一积极作用 。 ”[ 11 ] 由此可见 , 均田
一个统一体中 ,因此土地国有制和私有制并存 ,形 制正是为了限制土地兼并而出台的 , 土地兼并不
成均田制下土地所有权的两重性[ 9 ] 。国家授予农
仅不会导致均田制的崩溃 , 反而有可能增强其存
民一定数量的土地 , 使其生产经营自主权大大增 在的可能性。均田制在北魏时的出现 , 其主要原
强。其中永业田还可世袭 “ , 世业之田 , 身死则承
因便是“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所占夺”, 李安世于
[ 10 ] ( 卷48食货志)
户者便授之”。 均田民还可根据法令 ,在
是上疏 “臣闻量地画野
, ,经国大式 ;邑地相参 ,致治
一定程度上买卖土地。 《通典》 卷 2《田制下》记载 :
之本。并 税之兴 , 其来 日久 ; 田 莱之 数 , 制 之以
“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 ,听卖永业田。即 限”。 [5 ]
北魏孝文帝也正是看到了土地兼并的严重
性才接受了李安世的主张。北齐时 , 土地兼并十
流移者 ,亦如之。乐迁就宽乡者 , 并听卖口分 ( 原
注 :卖充住宅、 邸店、 分严重 “其时强弱相凌
碾硙 者 , 虽 非乐迁 , 亦听 私
, , 恃势侵夺。富者连轸亘
[ 12 ] ( 卷2田制下)
卖) 。
”唐代均田制是由国有向私有过渡的一种土 陌 ,贪者无立锥之地”, 而均田制并未败
地制度。而均田制下的农民 , 是国家为了与地方 坏 ,照样实行。
豪强大族争夺劳动人手 , 打击和限制豪强大族势 人口的增加 , 土地不敷分配也与均田制的败
力 ,使豪强地主的依附民附籍于国家 ,与国有荒闲 坏无关。隋炀帝时 ,户 8907536 ,口 46019956 ; 唐玄
宗时户达到 8914709 ,口 52919309[ 12 ] 。而这一人口
土地相结合 , 向国家交纳租调 , 提供摇役 , 由国家
直接控制的劳动人手。 极盛时期 , 均田制并未崩溃 , 相反 , 其在土地分配
[ 9 ] ( P10)
农民从地方豪族的依
附民中解放出来 ,成为由国家控制的依附民 ,其依 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通典》卷 2《田制下》记载
附性依旧。但因为均田制的二重性 , 使得农民在 开皇十二年 (592)“文帝以天下户口岁增 。京辅及
这一转变过程中 , 获得了相对经济自主权。由此 三河地少而人众 , 衣食不给 , 议者咸欲徙就宽乡。
可见 ,均田制下的农民身份也具有二重性 ,既依附 帝乃发使四 ( 方) 出 ,均天下之田”。均田制的核心
于国家 ,又有部分自主权 , 比部曲、 精神是限田 ,限制土地的兼并 ,并在一定范围内调
奴婢的地位明
显提高。 整土地的分配 , 使人口和土地达到一种和谐 “ , 令
  二、 唐代农民身份地位的提高与均 分艺有准 ,力业相称”。杨际平认为过去研究均田
制实行与否的标准就看是否实际收授田土 “现在 ,
田制的崩溃 看来 ,这种认识是很片面的 ,不合《田令》精神。按
  唐代中叶均田制的败坏是唐宋土地制度转型
的起始点。过去许多学者认为均田制的崩溃 , 主 《田令》规定 , 由政府实际收授田土是均田制的实
要原因在于土地兼并、 人口增加、
国有土地日益减 行 ,把各户原有田土登记为已受田 ,或以户内帐面
调整方式进入土地还授 ,也是均田制的实行”。 [ 13 ]
少、 土地不敷分配等 ,即主要从国家所控制的土地
因此 ,国家是否掌控大量国有土地 ,土地是否足够
情况来分析均田制崩溃的原因。其实 , 国有土地
人口的分配并不关系均田制这一制度是否实行。
的减少是均田制败坏的一个结果 , 而不是原因。
况且均田制崩溃于安史之乱以后 , 在德宗建中元
唐中叶 ,均田制崩溃的真正原因是这一时期商品
年 (780) 两税法实行 ,均田制彻底崩溃时 ,当时两税
经济的发展 ,农民要求对土地拥有更多的自主权 , 户只有 3805076[ 14 ] ( 卷84户口) 。这一时期国家不是土
具有二重性的均田制日益不适应于当时经济的发 地不足 , 而是出现了严重的人口不足。 《旧唐书》
展 ,因而在农民争取经营自主权的斗争下 ,均田制 卷 114《鲁灵传》 记载 “ : 南阳遭大乱以后 ,距邓州二
日趋衰落 ,最终被新型的私有制所取代。 百里 ,人烟断绝 ,遗骸委积于墙堑间。 ”郭子仪在收
均田制主要是渊源于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 复洛阳时曾指出 “ : 东周之地 ,久陷贼中 ,宫室焚烧 ,
是周秦以来授田制、 占田限田的继承和发展 ,均田 十不存一 。百曹荒废 , 曾无尺椽 , 中间畿内 , 不满
制的明显特征就是授田与限田相统一 。胡如雷 千户。井邑榛棘 ,豺狼所嗥。 ”[ 10 ] 卷120郭子仪传 安史之
[9 ] ( )
 第 7 期 试析唐代土地制度的转型与农民身份地位的变化 143

乱使全国户口减少到令人惊讶的数字 《新唐书》 , 居然受利 。望今凡所占田 , 约为条限 , 裁减租价 ,


卷 149《刘晏传》记载 “ : 开元、 天宝间天下户千万 , 务利贫人。仲舒所言则今之分租 ,贽所言 ,则今之
至德后残于大兵 ,饥疫相仍 ,十耗其九 ,至晏充使 , 包租也然犹谓之豪民 ,谓之兼并之徒。宋已下 ,则
户不下二百万。 ”均田制在隋唐两代人口鼎盛时期 公然号为田主矣。 ”[ 16 ] (卷10苏松二府田赋之重) 土地占有者
仍照田令精神严格执行 ,反而在荒地增多 ,人口不 从“豪民”“ 、兼并之徒”到“田主”称谓的改变 ,表明
足的唐中后期崩溃 ,可见人口数、 国家掌控土地的 社会对土地拥有从不合法到合法观念的改变。唐
多少与均田制的崩溃无关。 宋时期 ,土地私有的兴起与这一时期农民身份地
均田制崩溃于德宗建中元年 ( 780 ) 两税法的 位的提高有重大的关系 , 它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
实行。这一时期唐政府为什么要放弃均田制而实 然结果。
行两税法呢 ? 这应当从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 东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 从事农业生产者
民身份地位的变化着手 , 来分析这一国家政策改 大部分是属于贱民性质的部曲 、 奴婢等依附民。
变的内在原因。 均田制的实行 , 使大部分隶属于地方豪族的依附
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私有制的兴起产生了 民依附于国家 ,成为既依附于国家 ,又有相对独立
巨大影响。李诞先生曾指出 “ : 商品经济在农村的 性的均田民 。当然这一时期仍存在一些依附于贵
发展必然引起农村经济的变化 , 特别是土地所有 族的部曲、 奴婢 。部曲 、 奴婢属于贱民等级 《唐律 ,
制的变化。不言而喻 ,在农业生产中 ,土地是主要 疏议》 卷 22《斗讼》规定 “ : 诸部曲殴伤良人者 ( 原
的生产资料。没有土地 , 便不可能生产。因此生 注 :官户与部曲同) ,加凡人一等。奴蝉 ,又加一等 。
产者对自己所耕种的土地享有什么权利是极为关 若奴婢殴良人折跌肢体及瞎其一目者 , 绞 ; 死者 ,
切的。当然 ,在土地可以私有的时代 ,他们最希望 各斩”“其良人殴伤杀他人部曲者
, ,减凡人一等 ;奴
的是得到完全的土地所有权。 ” 随着生产力的发
[ 15 ]
婢 ,又减一等。若故杀部曲者 , 绞 ; 奴婢 , 流三千
展 ,集约经营逐渐取代了粗放农业 ; 唐中叶人口的 里”。法律明确规定良人比部曲、 奴婢地位要高。
滋长 ,在狭乡人口压力大 ,这更进一步推动了集约 均田民其经济、 人身受到国家的严格控制 ,在完成
农业的发展。江南水利开发成本大 , 但水利工程 国家所规定的租庸调后 ,具有一定的经济自主权。
建成后 ,能为农民带来丰厚的利益 ,如《唐会要》卷 《唐会要》卷 83《租税上》记载了武德七年 ( 624 ) 始
89《疏凿利人》 记载荆州地区水利田的开垦 “ : 贞元 定均田制后的赋役令 “ : 每丁岁入粟二石 , 调则随
八年 ( 792) 三月 ,嗣曹王皋为荆南节度使观察。先 乡土所产 , 绫绢絁各二丈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
是 ,江陵东北七十里 ,厚田旁汉古堤 ,坏决凡二处 , 者 ,兼调绵三两 ;输布者 ,麻三斤。凡丁 ,岁役二旬 。
每夏则为浸溢。皋使命塞之 ,广良田五千顷 ,亩收 若不役 ,则收其庸 ,每日三尺。 ”在均田制下的租庸
一钟。 ”这亩收一钟的良田 , 其使用者当然想尽力 调制是按丁计征的一种赋役制度 , 因而唐前期政
拥有完全的产权。唐代中叶 , 茶叶等经济作物获 府对“丁” 的控制极为严格 “丁” , 既是土地分配的主
得较大的发展 , 而茶叶种植生长时间长 , 成本大 , 要对象 ,又是赋役的主要来源。政府之所以重视
农民只有获得对土地的稳定使用权 , 当然最好是 户籍制度 ,即是为了严格控制“丁”,以保证其财政
所有权 ,才能放心大胆地投资。在均田制下 ,政府 收入。在敦煌出土的户籍残卷中 , 还明确记载了
将桑田作为农民的永业田 ,其原因即在于此。 其户的赋役情况。如武则天大足元年 ( 710) 沙州敦
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发展至唐中叶 , 逐渐退出 煌县效谷乡籍 : [ 17 ] ( P130)
历史舞台。两税法的实行 ,使得“不抑兼并”“ 、田制 户主邯寿寿年伍拾陆岁   白丁  课户见输
不立”成为后世土地制度发展的基本历史趋势。 女娘子年拾叁岁 小女
明清之际的大儒顾炎武曾敏税地觉察到唐宋时期 一亡弟妻孙年叁拾陆岁 寡
土地制度的巨大变革 “ : 汉武帝时 ,董仲舒言 : 或耕    计布二丈五尺
豪民之田 , 见税什五。唐德宗时 , 陆贽言 : 今京畿    计麻三斤
之内 ,每田一亩 , 官税五升 , 而私家收租有亩至一    计租二石
石者 ,是二十倍于官税也。降及中等 , 租犹半之。 国家一方面严格控制均田民 , 限制其土地买
夫土地 ,王者所有 ; 耕稼 , 农夫所为 , 而兼并之徒 , 卖 ,另一方面也尽力扶植小农经济。君主专制的
144 贵州社会科学 总第 211 期  

中央集权制政府是依赖于小农而存在 , 为了维系 政策 ,承认逃户的合法地位。 《唐会要》卷 85《逃


其存在的基础 , 使它自身的历史形成的结构得以 户》 记载 “
: 大历元年 ( 766) 制 :逃亡失业 ,贫乏无依 ,
在社会再生产的基础上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 , 并 时宜招绥 , 使安乡井。其逃户复业者 , 宜给复二
充分地发挥正常的机制作用 , 它就必须采取必要 年 ,无得辄有差遣。如有百姓先货卖田宅尽者 ,宜
的政策和措施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得到不断 委本州县取逃死户田宅 , 量丁口充给。 ”而且允许
的延续 ,以维系和板结小农经济[ 18 ] 。均田制的实 逃户在新居所在地登记户口 ,如《唐会要》卷 85 记
行 ,其实质即是国家为了与地方豪族争夺劳动力 载宝应二年 (763) 九月敕 “ : 客户若住经一年己上 ,
而尽力培植小农经济的一种土地政策。 自贴买得田地 , 有农桑者 , 无问于庄荫家住 , 及自
均田制下的农民从贵族的人身依附中解放出 造屋舍 ,勒一切编附为百姓差科 ,比居人例量减一
来 ,获得了部分土地所有权和人身自由权 ,其独立 半 ,庶填逃散者。 ”这里编附为百姓者只是要求“住
性大大增强。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 土地经营的 经一年已上”,而且只需“自贴买得田地 ,有农桑者”
集约化更进一步诱发了对土地产权的要求。唐初 便可 ,这与宋代有土地便是主户 ,无土地便是客户
就出现了租佃现象 , 不过当时租佃的原因是田地 有相似之处 。这条敕令一方面反映了当时逃散者
分布的零散和相距遥远 , 因此 , 不能不大量出租。 之多 ,影响到了国家的政策 ; 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租
私田出租大多是小土地占有者之间的交错出租 , 佃土地和买卖土地的禁令基本废弛。 《册府元龟》
剥削性质较轻[ 19 ] 。但这一现象也表明农民有权力 卷 495《邦计部 ・田制》记载的天宝十一载 ( 752 )
将自己所使用的土地租佃 , 农民对土地的产权日 诏“: 如闻王公百官之家 ,比置庄田 ,恣行吞并 ,莫惧
渐增强。在均田制下 , 国家在限制土地买卖的同 章程。借荒者皆有熟田 ,因之侵夺 ; 置牧者唯指山
时 ,也允许民户在特殊情况下可进行土地交易 ,这 谷 ,不限多少。爰及口分、 永业 , 违法卖买。或改
也为后来土地市场的发展打开了一个缺口。这正 籍书 , 或云典贴 , 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乃别停客
如宋代叶适所说 “ : 要知田制所以坏 , 乃是唐世使 户 ,使其佃食 ,既夺居人之业 ,实生浮惰之端 ,远近
民自卖其田始。前世虽不立法 , 其田不在官也不 皆然 ,因循己久。 ”这一诏令反映了当时土地租佃
在民 ;唐世虽有公田之名 , 而有私田之实。其后 , 和买卖已较盛行。
兵革既起 ,征敛烦重 ,遂杂取于民 ,远近异法 ,内外 国家试图严格控制“人”和“地”, 使农民依附
异制 ,民得自有其田而公卖之 , 天下纷纷 , 遂相兼 于国家的政策在逃户的冲击下土崩瓦解了 。这
并 , 故 不 得 不 变 为 两 税。要 知 其 弊 , 实 出 于 样 ,由国家从地方豪族手中解放的均田民 ,在已获
[ 12 ] ( 卷2田制下)
此。 ” 均田制是在承认人户累世之业的前 得相对独立性的前提下 ,又开始向国家挑战 ,要求
提下提出的一种限田政策。因此 , 随着商品经济 挣脱对国家的依附 , 以求得更大的经济自主权。
的发展 ,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农民要求获得对土地 均田制正是在农民这一争取土地产权的斗争中走
的更大产权便是必然的了。 向崩溃。由此可见 , 唐中叶均田制崩溃的最根本
唐代中叶出现的逃户对均田制造成了巨大的 原因是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份地位的提
冲击 ,是均田制崩溃的直接原因。唐中叶 ,人口流 高。均田制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农民 , 但随
动加剧。一个原因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 草市镇 着时代的发展 , 要求获得更大自主权的农民便向
兴起 ,城市经济功能彰显 ,对农村剩余人口有极大 这一制度挑战了 ,唐中叶的逃户便是显著表现。
的诱惑力 ;另一个原因是国家赋役的繁重 ,迫使农
  三、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与农民身份
民不得不抛弃自己的田地 , 沦为逃户。杜甫曾指
出 “蜀之土肥
: ,无耕之地。流冗之辈 ,近者交互其 地位的变化
乡村而已 ,违者漂寓诸州县而已 ,实不离蜀也。大   均田制下的农民主要隶属于国家 , 唐前期出
[ 20 ] ( 卷360东西两川说)
抵只与兼并豪家力田耳。 ” 这表明 , 现的租佃与唐中后期出现的租佃在性质上完全不
由于国家赋役的繁重 , 许多均田民宁愿放弃自己 同。日本学者西嶋定生认为 “ : 当时租佃关系的性
的田地 “与兼并豪家力田”
, ,即宁愿去作地主的佃 质跟唐末以后的佃客关系不一样。因为 , 在高昌
农 ,也不愿当国家的均田民。安史之乱前政府还 县的田主也好 ,佃户也好 ,都是给田对象的均田农
力图消除逃户现象 ; 安史之乱后 ,政府不得不改变 民 ,他们的身份都与国家有直接关系。他们之间
 第 7 期 试析唐代土地制度的转型与农民身份地位的变化 145

田主和佃户的关系不是固定的 , 往往是一个人又 中 ,以贫富为差”。这一制度的实行 , 解除了国家


是田主又是佃户 ,因此 ,难于发展成为身份上的隶 对农民人身自由的限制 , 国家征税对象从按“人”
属关系。这种性质与唐末以后的受身份隶属关系 转向到以“土地” 为主的资产上来。
约束的佃户关系不一样。这种佃作关系是由于所 均田制的崩溃 , 使农民从国家依附中解放出
给田地过于分散 , 受田人不可能亲自耕作而必然 来。土地私有产权的增强 ,导致土地租佃、 买卖日
产生的结果。 ”[ 21 ] ( P473)
唐代初期 , 均田民附籍于国 渐频繁 ,乡村社会中的地主和农民形成了一种新
家 ,在法律身份上是平等的。当时法律严格规定 型的关系。无地和缺地的农民同地主签订契约 ,
不得将良人沦为部曲、 奴婢 , 如《唐律疏议》卷 17 租佃地主的土地 , 佃农和田主的关系主要建立在
《贼盗》 规定 “ : 诸略卖人为奴婢者 , 绞。 ”同书卷 12 契约关系上 , 两者均有明确的权力和义务。如唐
《户婚》规定 “ : 诸放部曲为良 , 已给放书而压为贱 咸通二年 ( 861) 齐像奴出租地契 ;唐天复二年 ( 902)
者 ,徒二年 ; 若压为部曲 , 及放奴婢为良而压为贱 兹惠乡百姓刘加兴出租地契 ; 唐天复四年 ( 904) 神
者 ,各减一等 ; 即压为部曲 , 及放为部曲而压为贱 沙乡百姓僧令狐法性出租土地契[ 23 ] 。乡村地主由
者 ,又各减一等。各还正之。 ”对于已放良的奴婢 , 两汉时期的豪民、 兼并之徒向田主转化 , 宋代“田
法律便承认其自由人身份 , 如再压为奴婢、 部曲 , 主” 称号的出现 , 反映了私有产权增强后 , 人们对
则给予惩罚。因此 , 均田民的人身自由权只与国 以财富占有土地方式的一种承认。均田制是一种
家发生关系 ,贵族、 地主不得将其沦为自己的依附 按身份等级占有土地的形式 , 是国家对土地资源
民。 配置的一种宏观调控 。均田制的崩溃 , 土地私有
唐中叶以后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农民对土 制的兴起 , 宣告了国家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彻底
地产权的要求日趋强烈。这一时期 , 逃户现象十 失败 ,从此 ,中国古代的土地配置开始由国家宏观
分严重。唐长孺先生认为 , 大约从武则天以后到 调控转向市场调控 “田制不立” , 、
“不抑兼并”成为
中宗睿宗统治时代 , 课丁数字大幅度下降 “ : 武周 后世不易之势。
以后 ,附籍丁户大量逃亡。不但贫苦农民在繁重 在租佃关系下的田主和佃农与前代的贵族和
赋役和地主、 商人、 高利贷盘剥下被迫逃亡 , 甚至 依附民的关系在性质上完全不同。部曲、 奴婢等
较富裕的农户也通过逃亡和各种隐匿手段以逃避 依附民其人身自由依附于贵族 , 在法律上属于贱
加在他们头上的重担。这就使国家丧失了大量课 民等级 ;而租佃制下的田主和佃农其法律地位均
丁。 ”[ 22 ] ( P284)
均田制下按丁计征的租庸调制由于贫 为良人 ,田主不得将其沦为贱民 ,田主和佃农主要
富发展的不均衡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不满。马端 是因经济利益而结成的一种契约关系 , 田主拥有
临在《文献通考 ・田赋考》中即指出了按丁计征与 土地但缺少劳动力 , 而佃农有劳动力而缺少耕种
贫富不均的矛盾 :“历代田赋 , 皆视丁中 , 以为厚 的土地 ,故田主和佃农具有互相依赖的关系 。
簿。然人之贫富不齐 ,由来久矣。今有幼未成丁 , 由于两税法的实行 , 以土地为主的资产成为
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 , 乃簿赋之 ; 又有年齿已 赋役的重要衡量 ,而奴婢、 部曲作为资产的一部分
壮 ,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 , 乃厚 赋之 , 岂不背 会导致其拥有者要多承担赋役。 《文苑英华》卷
缪 !”
以贫富代替以丁计征的新赋役制度成为了时 488《策》 部记载独孤郁《对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
代的要求 ,政府也只有从按丁计征转向以资产为 “今天下困于商税不均可谓甚矣 ,百姓之忘本而久
宗才能真正解决隐漏课丁导致财政紧张的局面。 矣。昔尝有人有良田千亩 , 柔桑千本 , 居室百堵 ,
这样 ,德宗于建中元年 (780) 接受杨炎的建议 ,正式 牛羊千蹄 ,奴婢千指 ,其税不下七万钱矣。然而不
实行两税法 “ : 凡百役之费 ,一钱之敛 ,先度其数而 下三四年 , 桑田为墟 , 居室崩坏 , 牛羊奴婢十不余
赋于人 , 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 , 以见居为簿 ; 人 一 ,而公家之税曾不稍蠲 ,督责鞭笞 ,死亡而后已。 ”
无丁中 ,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 ,在所郡县 这则史料表明在按丁计征的租庸调下 , 土地、 财
税三十之一 ,度所与居者均 ,使无侥利。 ”[ 10 ]
杨炎的 富、 奴婢拥有者纳的税不多 ,而在以资产为宗的两
两税法与租庸调制完全不同 , 它打破了严格的户 税法下 “ , 资产少者则其 税少 , 资产 多者则其税
[ 20 ] ( 卷465均节赋税恤百姓)
籍制 “户无主客
, , 以见居为簿”, 也废除了均田制 多” ,谁拥有的土地多 ,财产多 ,奴
下以丁额为主要征收赋役对象的政策 “ , 人无丁 婢多 ,其承担的赋役也多 ,因而导致了大量贵族的
146 贵州社会科学 总第 211 期  

破产。部曲、 奴婢要作为户等评定的考量 ,这使得 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 , 比比皆是也 。


”在
地主不得不考虑利用部曲、 奴婢进行生产是否有 租佃制下 ,尽管农民并非已获得完全的自主权 ,在
利。唐中叶两税法的实行 , 使一些地主将己有的 经济上仍依附于地主 , 但在法律身份上具有平等
部曲、 奴婢放为良人 ,成为自己的佃农。如唐文宗 关系。农民在农闲之间 , 可从事工商业以弥补农
时崔觐“以田宅家财分给奴婢 ,令各为生业。觐夫 业生产的不足。因此 , 农民这一人身束缚的解放
妻遂隐于城固南山 , 家事一不问 , 约奴婢过其舍 , 大大有利于当时工商业的发展 , 而唐宋社会的变
[ 10 ] ( 卷192崔觐传)
至则供给酒食而已”。 宫崎市定在《从部 革正是基于这一点而发生的 。
曲走向佃户》一文中指出 “ : 宋代的政治和前代的
  四、
小结
相比 ,有几个特殊的优点 , 打破过去的身份制 , 树
立在独裁君主之下万民彼此平等的原则可算是其   唐初农民在均田制下摆脱了与地方豪族的人
中之一。 ”[ 24 ]
具有贱民性质的部曲、 奴婢在唐中叶 身依附关系 , 获得了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权 。但
已开始走向消亡 , 只是这一过程要到宋代才宣告 均田制并非是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所有 , 而是
完成。杨际平认为 “ : 唐代 ,由于战俘转化为奴婢 , 国家按照身份等级对土地资源的一种宏观配置 ,
罪犯籍没为奴婢都大为减少 , 政府又严抑良人为 农民对名下所使用的永业田和口分田并不拥有完
贱之禁 , 并鼓励奴婢放良 , 所以贱口奴婢日益减 全的产权。与均田制相配套的租庸调制是按丁计
少 ,贱口奴婢的数量逐渐变得不足以构成一个独 征的一种赋役制度 , 即均田民所承担的赋役主要
立的社会等级。到了宋代 , 贱口奴婢就不再作为 是按丁来计算。这样有助于促进均田民生产的积
一个社会等级存在 ……唐宋时期良贱制度的变 极性。陆贽在《均田赋税恤百姓》中曾清楚地指出
化 ,准确点讲 ,应该是法律规定为贱人的奴婢阶层 这一点 “: 夫财之所生 ,必因人力 ,工而能勤则富 ,拙
消失了 ( 良贱界限亦随之泯灭) , 具有良人身份的 而兼惰则窭空。是以先王之制赋入也 , 必以丁夫
奴婢凸显出来 ,名称依旧 ,性质变了。 ”[ 25 ] 奴婢作为 为本无求于力分之外 , 无贷于力分之内 。故不以
“人”的意识在唐后期至宋代已开始彰显 , 宋人赵 务穑增其税 , 不以辍稼减其租 , 则播种多 ; 不以殖
彦卫于《云麓漫钞》卷 4 中指出 “ : 《刑统》 皆汉唐旧 产厚其征 , 不以流寓免其调 , 则地著固 ; 不以饬励
文 ,法家之五经也。当国初 , 尝修之 , 颇存南北朝 重其役 , 不以窳怠蠲其庸 , 则功力勤。如是 , 然后
之法及五代一时旨挥。如奴婢不得与齐民伍 , 有 能使人安其居 ,尽其力 ,相观而化 ,时靡循心 ,虽有
[ 20 ] ( 卷465)
奴婢贱人 , 类同畜产之语 ……不可为训 , 皆当删 惰游不率之人 , 亦己惩矣。 ” 唐初 , 荒地较
去。 ”
从敦煌出土文书可知 , 唐代后期出现了大量 多 ,租庸调制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人们垦荒致富 ,
放免奴婢从良的现象[ 23 ] 。 对于游惰而导致穷困的不减免赋役 ,一律以“丁夫
唐中叶土地私有制取代均田制后 , 社会各阶 为本”,当然也不因农民丰收了而增加赋役。均田
层经过分化、 组合 ,一个新兴的阶层 ———富民阶层 制的实行 , 使乡村社会出现了贫富分化 。如唐前
开始崛起。富民作为一个阶层其最为显著的标志 期民间诗人王梵志在《富饶田舍儿》里记载了无官
便是拥有丰厚的财富。当然 , 富民相对于官僚阶 无势但有钱的富人 “纵有重差科
, ,有钱不怕你”,在
层来说 ,其不同点在于无“势”,他们是作为“民”与 《贫穷田舍汉》 里也记载了“妇即客舂捣 ,夫即客扶
“官”相对立的一个阶层 , 不过在财富上比一般劳 犁” 的雇佣劳动者[ 26 ] 。
动者富有罢了。富民阶层的兴起是唐代门阀制度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 农民对土地产权的要
衰落后财富力量崛起的产物 , 按身份等级占有土 求日趋强烈 。乡村社会贫富分化导致按丁计征的
地的均田制的败坏 , 为拥有财富者以资购买土地 租庸调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唐中期民间
打开了方便之门。作为地主的富民与佃农一样 , 出现了大量的租佃关系 , 陆贽曾指出 “ : 今制度弛
在法律身份上均是属于“民”。 紊 ,疆理隳坏 , 咨人相吞 , 无复畔限。富者兼地数
均田制崩溃后 , 在租佃制下的农民其经济自 万亩 ,贫者无容足之居 ,依托豪强 ,以为私属 ,贷其
主性大大增强。宋人王柏在《社仓利害书》中敏锐 种粮 ,赁其田庐 ,终年服务 ,无日休息 ,罄输所借 ,常
[ 20 ] ( 卷685均节赋税恤百姓)
地看到了唐宋时期农民经济的巨变 “ : 今之农与古 患不充。有田之家 , 坐食租税。 ”
之农异。秋成之时 ,百逋丛身 ,偿之余 ,储积无几 , 由于国家对农民的压迫更重 , 不堪重负的农民宁
 第 7 期 试析唐代土地制度的转型与农民身份地位的变化 147

愿依附地主也不愿重返自己的家园。逃户现象成 [ 4 ] [ 日 ] 川胜义雄 . 六朝贵族制社会的成立 [ A ]. 日本学

为唐代中叶的突出问题 , 国家所控制的“人”走失 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 (四) [ C]. 北京 :中华书局 ,1992.


[ 5 ]魏收 . 魏书 [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越多 ,在按丁计征的情况下 ,其财政收入当然也更
[ 6 ]李伯重 . 唐代社会等级的划分与命名 [ A ]. 千里史学
少。正是在这一情况下 ,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 ,
文存 [ C]. 杭州 :杭州出版社 ,2004.
实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
[ 7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料室编 . 敦煌资料 ( 一) ,北
两税法的实行 , 使国家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
京 :中华书局 ,1961.
控制 ,承认了乡村社会的土地租佃和土地买卖。 [ 8 ] 韩国磐 . 唐代社会经济诸问题 [ M ]. 台北 : 文津出版
从此 ,国家将注意力从控制均田民中的“丁”转移 社 ,1999.
到以“土地”为主的财产上来 , 作为地主的富民成 [ 9 ] 参阅武建国 . 均田制研究 [ M ]. 昆明 : 云南人民出版
为这一制度下的主要赋役承担者。在租佃制下 , 社 ,1992.
佃农与地主都是“民”,这和均田制下的“官” 与“民” [ 10 ]刘  . 旧唐书 [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7.
的关系有着质的不同。佃农与作为地主的富民是 [ 11 ]胡如雷 . 唐代均田制研究 [J ]. 历史研究 ,1955 (5) .

一种互相依赖的经济契约关系 , 他们在法律身份 [ 12 ]杜佑 . 通典 [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4

上是平等的。正是因为租佃制的发展 , 唐中叶以 [ 13 ]杨际平《


. 唐令 ・田令》的完整复原与今后均田制的
研究 [J ]. 中国史研究 ,2002 (2) .
后 ,属于贱民性质的部曲、 奴婢也向佃农转化 , 一
[ 14 ]王薄 . 唐会要 [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5.
种新型的经济契约关系取代了旧的人身隶属关
[ 15 ]李诞 . 再论我国的封建的土地国有制 [ A ]. 史学论丛
系。
(二) [ C].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6.
综上所述 , 唐代土地制度的转型与农民身份 [ 16 ]顾炎武 . 日知录 [ 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地位的变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均田制将农民 [ 17 ]唐耕耦 、
陆宏基编 . 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 ( 一)
从地方豪族的依附中解放出来 , 在一定程度上限 [ M]. 北京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6.
制了地方豪族对小农的盘剥 , 也在一定程度上培 [ 18 ]武建国 . 小农与专制集权政府的作用力方向及其影
育了小农经济的独立发展。唐中叶 , 商品经济的 响 [J ]. 云南社会科学 ,1987 (1) .
发展 ,小农经济独立性的增强 ,农民开始要求摆脱 [ 19 ]参阅沙知 . 叶鲁番佃人文书里的唐代租佃关系 [J ].
国家对其人身的控制。这一时期 , 作为贵族的门 历史研究 ,1963 (1) .
阀士族走向衰落 , 对小农经济起到保护作用的均 [ 20 ]董浩 . 全唐文 [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 21 ][ 日 ] 西嶋定生 . 中国经济史研究 [ M ]. 北京 : 农业出
田制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均田制提高了农民的身
版社 ,1984.
份地位 ,然而提高了地位的农民又反过来要求打
[ 22 ]唐长孺 .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 M ]. 武汉 : 武汉大
破这一制度对其人身自由的羁缚 , 要求增大土地
学出版社 ,1993.
自主权。均田制的崩溃 , 土地私有制的兴起为农
[ 23 ]沙知录校 . 敦煌契约文书辑校 [ M ]. 江苏 : 江苏古籍
民地位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今 , 出版社 ,1998.
之农与古之农异”。 [ 24 ][ 日 ]宫崎市定 . 从部曲走向佃户 [ A ]. 日本学者研究
参考文献 : 中国史论著选译 (五) [ C]. 北京 :中华书局 ,1993.
[ 1 ] 张荫麟 . 北宋的土地分配与社会骚动 [J ]. 中国社会经 [ 25 ]杨际平 . 唐宋时期奴婢制度的变化 [ A ]. 中国社会历
济史研究集刊 (六) (1) ,1939. 史评论 (四) [ C].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
[ 2 ] 唐长孺 .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 M ]. 武汉 : 武汉大学 [ 26 ]张锡厚 . 王梵志诗校辑 [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出版社 ,1993. [ 责任编辑 : 明秀丽 ]
[ 3 ] 何兹全 . 中古大族寺院领户研究 [J ]. 食货 ,1936 ( 4)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