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2007 年 7 月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July, 2007

                           


第 20 卷  第 4 期 Journal of Yunnan University Law Edition Vol120  No14

文章编号 : CN53 - 1143 /D (2007) 04 - 0056 - 07 法学论坛

唐代司法“三司 ”
制度考论

陈  玺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 西安  710063 )

摘要 : 唐代司法活动中 ,“三司受事 ”
是由中书舍人 、
给事中 、
御史组成的常设上诉机构 。“三司推
事” 是由刑部 、 御史台 、
大理寺组成接受差遣推鞠大案的临时组织 。“三司受事 ” 主要作为常设的最高
上诉机构存在 ,必要时可以奉诏理问要案 ;“三司推事 ” 自始至终是接受差遣审断重大案件的临时机
构 ,终唐之世并未有承担上诉审职能的明确授权 。
关键词 : 三司受事 ; 三司推事 ; 三司使 ; 大小三司使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A

  唐代司法机构已臻完备 , 实践中存在两个“三 “三司 ”


是唐代法定的一级常设司法机关 , 其日常司
司 ”,一曰“三司受事 ”,是唐代常设上诉审机关 ; 一曰 法审判行为名曰“三司理事 ” 。
“三司推事 ”, 是承受王命负责审理要案的临时会审 (一 )“三司理事 ”
的性质与职能
组织 。长期以来 ,诸学者论及唐代“三司 ”, 或以大理 “三司理事 ”
是唐代常规性司法活动 , 给事中 、


寺、
刑部 、
御史台“三司推事 ”
一言蔽之 ; 或对“三 书舍人及御史在朝堂按日轮流值班 , 接受词状 , 理问

司”
及大 、
小三司使含义之诠释缺乏必要文献佐证 。 怨滞 ,承担上诉审的职责 。《大唐六典 ・门下省 ・给
王宏治先生《唐代司法中的“三司 ”》
和刘后滨先生 事中 》
条注曰 :“每日令御史一人共给事中 、
中书舍人
《唐代司法“三司 ”
考析 》
二文于唐代“三司 ”
制度的 受词讼 ,若告言官人事害政者及抑曲者 ,奏闻 ; 自外依
[ 1 ] 180
讨论创获良多 , 但对于唐代司法“三司 ”
问题的理解 常法 。” 三司受事的功能主要在于审核刑部 、
大理
仍有偏颇 。本文在阐明该制度源流嬗变的基础上 ,着 寺及地方州府办理的狱讼 , 监督其判决 , 以保证司法
重探讨安史之乱以后“三司 ”
使职化问题以及“三司 审判合乎法定的程序和制度 ,其不合制度者则驳回原
受事 ”
传统的恢复 , 试图澄清唐代司法实践中“三司 审单 位 重 新 审 理 , 一 般 不 直 接 审 讯 人 犯 , 处 断 狱
[ 2 ] 102
受事 ”
、“三司推事 ”
、“三司使 ”
以及大 、
小三司使之具 案。 理事“三司 ”
作为常设性司法机构 , 其地位得
体内涵以及相互关系 ,兹略陈管见 ,以就教于方家 。 到唐代职官制度的明确认可 ,《旧唐书 ・职官二 》 记
一 、“三司理事 ”
制度 载 :“凡察天下冤滞 , (中书舍人 ) 与给事中及御史三
[ 3 ] 1851
见诸律典的唐代“三司 ”
首先应当是指中书 、
门 司鞫其事 。” 《新唐书 ・百官三 》
亦云 :“凡冤而
下、
御史台三机关职能部门组成的上诉审机构 , 由中 无告者 , 三司诘之 。三司 , 谓 御史 大夫 、
中书 、
门下
[ 4 ] 1235
书省中书舍人 、
门下省给事中 、
御史台侍御史组成的 也 。” 《通典 》
则将上述制度称为“三司受事 ”

收稿日期 : 2007 - 03 - 25
作者简介 : 陈  玺 ( 1976 - ) ,陕西西安人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献专业博士生 , 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教师 , 主要从事法律史教学 , 古籍整
理和唐宋文献研究 。
① 张晋藩认为 :“唐代中央司法机关由大理寺 、 刑部和御史台组成 ,他们不仅各有机构 ,职责 ,还存在一种互相配合 、 制约的关系 。 ……对于
一些重要的申诉案件 ,御史台的侍御史还与中书省的中书舍人 、 门下省的给事中一起审理 。 ……这被称为‘三司理事 ’, 也有称‘小三司 ’ 。”张晋
藩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第四卷《隋唐 》 第 615 页 、624 页 ,法律出版社 , 1999 年 。曾宪义认为 :“唐代三法司为大理寺 、 刑部 、
御史台 。”见曾宪义主
编 :《中国法制史 》 第 173 页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2000 年 。
② 例如 : 徐永康认为 :“以门下省给事中 、 中书省中书舍人和御史台御史组成特别法庭 , 称为‘小三司 ’ 负责审理申冤案件 。” 见徐永康主编
《中国法制史 》 第 148 页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 1994 年 。再如韦庆远 、 柏桦认为 :“ (唐代 ) 遇有大案 ,由三个部门 (刑部 、 大理寺 、
御史台 ) 的长官共
同审理 ,称为‘三司推事 ’,地方大案则由刑部员外郎 、 大理寺评事 、 监察御史共同审理 , 称为‘三司使 ’; 京师大案由门下省给事中 、 中书省中书舍
人、 御史台侍御史共同组成临时法庭审理 ,称为‘小三司 ’ 。”见韦庆远 、
柏桦编著《中国政治制度史 》 第 225 页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05 年 。对
于上述观点的辨析见本文第五部分 : 两“三司 ” 的关系及大 、 小“三司使 ”的含义 。

56
唐代司法“三司 ”
制度考论

特定情况下 ,“三司 ”
也可以依旨在朝堂以外的 诉冤屈抑 ,不得与投匦之列 ,后方获申明 ,所由之官 ,节
[ 9 ]956
其他地点办公 ,唐高宗朝曾有三司在南衙门下外省办 级科罪 ,冀寰中靡隔 , 天下无怨。” 至此 , 中书 、

公的情况 : 高宗仪凤二年十一月十三日敕 :“见在京 下和御史台又掌管理匦事宜 ,在此后相当一段时间内 ,
诉人 ,宜令朝散大夫守御史中丞崔谧 、 朝散大夫守给 “三司 ”受表理事和理匦使申冤上达并存 ,二者均直接
事中刘景先 、 朝请郎守中书舍人裴御史中敬彝等 , 于 向皇帝负责 ,但其层级关系尚不明确 。
南衙门下外省共理冤屈 , 所有诉讼 , 随状为勘 。其当 玄宗时期秉承并总结了相沿已久的“三司理事 ”
[ 5 ]申理冤屈制
理者速即奏闻 。” 制度 ,“开元二年四月五日敕 ,在京有诉冤者 , 并于尚
审断具体案件并非“三司 ” 的日常事务 ,“三司 ” 书省陈牒 ,所司由为理 。若稽延致有屈滞者 , 委左右
可受皇帝临时差遣依特诏推鞠重大案件 ,如“贞观十 丞及御史访察闻奏 。如未经尚书省不得辄于三司越
[ 9 ] 985
七年夏四月庚辰朔 ,承基上变 ,告太子谋反 ,敕长孙无 诉 。” 开元二十七年颁布的《唐六典 》 对当时的诉
忌、房 玄 龄 、萧 ] 、李 世 勣 与 大 理 、中 书 、门 下 参 讼审级作了系统的总结 :“凡有冤滞不申欲诉理者 ,
[ 6 ] 6193
鞠之 。” 先由本司 、 本贯 ; 或路远而踬碍者 , 随近官司断决之 。
(二 )“三司理事 ” 在唐代诉讼审级中的地位 即不伏 ,当请给不理状 ,至尚书省 ,左 、 右丞为申详之 。
对于经过各级审判机关审理的案件 ,如当事人称 又不伏 , 复给不理状 , 经三司陈诉 。又不伏者 , 上表 。
怨 ,可逐级上诉 , 直至皇帝 , 而“三司受事 ”
正是仅次 受表者又不达 , 听挝登闻鼓 。若孤 、 独、老、
幼不能自
[ 1 ] 148
于皇帝的最高上诉审级 。这种地位不但见诸律典之 申者 ,乃立肺石之下 。” 可见 , 当事人对判决表示
明文规定 ,更在中 、 晚唐历代帝王发布的敕令中被反 异议并逐级上诉是“三司 ” 获得管辖权的前提 。冤滞
复重申 。 案件可以经由县 、 州、府、 尚书省 ②、
省、 三司 、
直至通
唐永徽四年颁布的《永徽律疏 》 中明确规定了 过“挝登闻鼓 ”、
“立肺石 ”等方式直诉皇帝 。《唐六

“三司 ” 作为最高上诉审级的地位 。《斗讼律 ・越 典》在总结唐前期制度的基础上 ,以律典形式明确了
诉》 曰 :“问曰 : 有人于殿庭诉事 , 或实或虚 , 合科何 “三司受事 ”
的上诉审地位 。
罪 ? 答曰 : 依令 :‘尚书省诉不得理者 , 听上表 。’
受表 二、“三司推事 ”制度
恒有中书舍人 、给事中 、 御史三司监受 。若不于此三 高宗 、
武后时期 , 出现了另一个由刑部 、 御史台 、
司上表 ,而因公事得入殿庭而诉 , 是名‘越诉 ’ 。不以 大理寺组成负责审理重大案件的“三司 ”,“自永徽以
[ 7 ] 483
实者 ,依上条杖八十 ; 得 实者 , 不坐 。” “三 司理 后 ,武氏已得志 , 而刑滥矣 。当时大狱 , 以刑部尚书 、
[ 4 ] 1414
事”并非《永徽律疏 》
首创 , 以中书 、 门下等机构三司 御史台 、大理寺杂按 , 谓之‘三司 ’”。 《通典 ・职
更直朝堂 ,受理词诉的传统在唐初即见于文献记载 , 官六 》记载 :“其事有大者 , 则诏下尚书刑部 、 御史台 、
[ 10 ]卷二十四
贞观二年五月癸丑 , 太宗以公卿难言为政善恶 ,“敕 大理寺同按之 , 亦谓此为‘三司推事 ’ 。” 可
中书令 、侍中于朝堂受词讼 ,众庶以上有陈事者 ,悉令 见 ,“三司推事 ”
是刑部 、御史台 、
大理寺接受差遣推
[8]
封上 ,帝皆亲览焉 。” 帝王部《永徽律疏 》“三司 ” 受 鞠大案的司法活动 , 而进行“三司推事 ” 的机关各有
表鞠案的记载正与《旧唐书 ・职官三 》 记载 “三司理 职掌 ,案件审理完毕 ,“三司 ”
迳行解散 。
事”的诉讼职能完全吻合 :“凡三司理事 , (侍御史 ) 与 唐代大理寺是中央最高审判机关 ,“ (大理寺 ) 卿
[ 3 ] 1862
给事中 、 中书舍人 、更直直于朝堂受表 。” 之职 ,掌邦国折狱之事 。少卿为之贰 。凡犯至流死 ,
[ 3 ] 1884
武后垂拱二年 ,设立四铜匦 ,其中西面白匦用以申 皆详而质之 , 以申刑部 ; 仍于中书 、门下详覆 。”
冤 ,由“谏议大夫 、补阙 、
拾遗一人充使 ,知匦事 ; 御史中 刑部掌管司法行政和流刑死刑案件复核 。“ (刑部尚
[ 4 ]1206 - 1207 [ 3 ] 1837
丞、 侍御史一人 ,为理匦使。” 设置铜匦的初衷 书 )掌天下刑法及徒隶 、 勾覆 、
关禁之政令 。” 御
仍是申理冤屈 ,但是疏理冤滞案件的首要职责仍属“三 史台为中央监察机关 ,掌管纠察 、 弹劾百官违法行为 ,
司 ”,同时下达的敕令说 :“三司受事 ,本防冤滞 ,如有人 “ (御史 )大夫中丞之职 , 掌持邦国刑宪典章 , 以肃正

① 日本学者仁井田陞 、 牧野巽曾撰《故〈唐律疏议 〉制作年代考 》,认为唐律疏议为开元二十五年颁布的开元律的疏文 。杨廷福先生在《〈唐


律疏议 〉 制作年代考 》 一文中从文献著录 、避讳 、
地名 、
职官 、
版本等七方面论明《唐律疏议 》 即为《永徽律疏 》。参见杨廷福 :《唐律初探 》, 天津人民
出版社 , 1982 年 。
② 早期尚书省左右仆射可直接受理词讼 ,唐太宗明令“尚书细务属左右丞 ,惟大事应奏事者乃关左右仆射 。” 见《唐会要 》卷五十七《左右仆
射》。左右丞为都省实际长官 ,都省具体勾稽任务又左左丞掌吏 、 户、礼三部 , 右丞掌管兵 、
刑、 工三部主要通过审复 、勾检公文案卷监督司法 。对
尚书省的司法职能 ,武周朝狄仁杰言 :“故左右丞 ,徒以下不勾 ; 左右相 , 流以上乃判 。”见《资治通鉴 》卷二 ○四“唐则天后天授二年条 ” 。所以 , 上
诉案件经尚书省“申详 ” 是“三司 ”
受案前不可逾越的必经程序 。

57
云南大 学学 报法 学版
[ 3 ] 2832
朝廷 。凡 天 下 之 人 , 有 称 怨 无 告 者 , 与 三 司 讯 御史大夫高智周与法官推鞠之 。” 开元十四年夏
[ 3 ] 1862
之 。” 对大理寺审理的案件进行监督 。同时 , 御 四月壬子 ,张说因涉嫌“引术士夜解及受赃等状 ” 而
史台兼具司法审判职能 ,参与重大案件的审判 。 遭弹劾 , 玄宗遂“敕宰臣源乾濯 (按 : 源乾濯时任侍
最早见于记载的“三司推事 ” 事例是唐高宗龙朔 中 )、
刑部尚书韦抗 、大理少卿明 g 、
御史大夫崔隐甫
[ 3 ] 3055
二年大理寺 、 刑部 、御史台三大机关对李义府案的审 就尚书省按问 。” 其次 ,“三司推事 ”
具体办案官
理 ,“夏四月乙丑 ,下义府狱 ,遣司刑太常伯刘道祥与 员数额并非严格以三员为限 ,司法实践中时常有所变
[ 6 ] 6334
御史 、 详刑共鞠之 ,仍命司空李勣监焉 。” 胡三省 通 。天宝六载 ,王鉷诬告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杨慎衿
注 曰 : “司 刑 太 常 伯 即 刑 部 尚 书 , 详 刑 , 大 理 阴谋恢复隋朝 ,“玄宗震怒 ,系之于尚书省 , 诏刑部尚
[ 6 ] 6334 - 6335
也 。” 此后 ,“三司推事 ”
即不绝史书 , 成为朝 书萧隐之 、 大理卿李道邃 、 少卿杨  、 侍御史杨钊 、
殿
[ 3 ] 3227
廷审理重大案件的主要方式 。 中侍御史卢铉同鞠之 。” 推鞠案件者凡“三司 ”

司法实践中“三司推事 ” 的具体运作模式与两唐 人 。第三 ,初唐 、
盛唐时期“三司推事 ” 中御史台地位
书及《通典 》 的记载略有出入 , 所谓“三司推事 ” 的人 显赫 ,参与推鞠大案几为定制 。但凡审理重大案件 ,
员配置仅属于原则规定 ,案件的实际审判过程存在较 御史台必有官员参推 , 此传统一直延续至“安史之
大变数 。首先 , 参与“三司推事 ” 的人员并非必须出 乱”以后 。 (详见唐“三司推事 ”
典型案例统计表 ) 至
自大理寺 、刑部和御史台 ,中书 、 门下官员亦经常参加 玄宗朝 ,两个“三司 ”并存的格局已经基本定型 ,“三
“三司推事 ” 。例如 ,调露二年 ,“崇俨为盗所杀 ,则天 司受事 ”主要负责审断日常上诉案件 ,而“三司推事 ”
疑贤所为 , ……诏令中书侍郎薛元超 、 黄门侍郎裴炎 、 负责承受差遣推鞠重大案件 。
唐“三司推事 ”
典型案例统计表
推鞠案件 审理时间 大理寺官员 刑部官员 御史台官员 中书省官员 门下省官员 其他官员
司刑太常 伯
李义府案 龙朔二年 详刑 御史
刘道祥
御史大夫 高 中书侍郎 薛 黄 门 侍 郎
章怀太子案 调露二年 法官
智周 元超 裴炎
长安二 年十 大 理 卿 崔 御 史 中 丞 凤阁侍郎 韦
张昌宗案
二月 神庆 宋  承庆
玄宗开 元十 大 理 少 卿 尚 书 刑 部 御史大夫 崔
张说案 侍中源乾濯
四年 明g 韦抗 隐甫
侍御史杨钊 、
大理卿 李道 刑部尚书 萧
杨慎衿案 天宝六载 殿中侍御 史
邃、
少卿杨寿 隐之
卢铉
御史大夫 崔
宪部尚书 严
杜甫上疏案 至德二年春 光远 、
御史大
真卿
夫韦陟
刑部侍郎 兼 御史大夫 李
兵部侍郎
伪官案 至德二年冬 大理卿严向 御史中丞 韩 岘 、御 史 中
吕諲
择木 丞崔器
凤翔马坊押 大理卿 严向 刑 部 侍 郎 御史中丞 崔
乾元二年
官劫再审案 权献 李晔 伯阳

吏部尚书刘
晏 、右 散 骑
常侍 萧 昕、
大历十 二年 御 史 大 夫
元载案 兵部侍郎袁
三月 李涵
傪 、礼 部 侍
郎 常 衮 、谏
议大夫杜亚

员外司马卢 贞元十 二年 大理寺 评事 刑部员外 郎 监察御史 郑


南史赃犯案 五月 陈正仪 裴  楚相

58
唐代司法“三司 ”
制度考论

续表
推鞠案件 审理时间 大理寺官员 刑部官员 御史台官员 中书省官员 门下省官员 其他官员
玄法寺僧法 大 理 卿 郑 御史中丞 宇 功德使判官
贞元十三年 刑部侍郎张
凑案 云逵 文邈 诸葛述
大 理 卿 武 刑 部 侍 郎 御史中丞 薛
于敏案 贞元十六年
少仪 王播 存诚
中 书 舍 人 给 事 中 严 尚书左丞韦
南曹伪官案 大和二年
高钺 休复 景休
刑 部 侍 郎 御史中丞 高
伪太后弟案 开成四年 大理卿崔郇
孙简 、 元裕
元 和 四 年 刑 部 尚 书 御史中丞 李
杨凭案 大理卿赵昌
七月 李鄘 、 夷简
大 理 少 卿 左司员外郎
 瑗案 元和四年 侍御史韦顗
胡g、 胡证

  三 、安史之乱后“三司 ” 的使职化 之设 ,开元以后 ,使职影响甚至凌驾于正式职官之上 。


谈及唐代所谓“三司使 ”, 首先应当对司法实践 唐人李肇说 :“开元以前 , 有事于外 , 则命使臣 , 否则
中“三司使 ” 的内涵进行界定 ,《新唐书 ・百官一 》 记 止 。自置八节度 、 十采访 、 始有坐而为使 ,其后名号益
载 :“凡鞫大狱 ,以尚书侍郎与御史中丞 、 大理卿为三 广 。大抵生于置兵 、 盛于兴利 、 普于衔命 。于是为使
[ 4 ] 1199 [ 3 ] 50
司使 。” 宋人赵彦卫在总括唐代“三司使 ” 制度时 则重 ,为官则轻 。” 《通典 ・职官一 》 言大唐官制
说 :“唐三司使有三 : 凡鞫狱以尚书侍郎与御史中丞 、
[ 10 ]
“设官以经之 , 设使以纬之 ”, 卷十九“三司使 ” 作
大理卿为三司使 ; 中叶以后 ,有三司使 ,总户部 、 盐铁 、 为动态的鞫案使职 , 与常态的司法机关并存 , 共同参
度支 ; 皇 太 子 监 国 , 则 詹 事 、左 右 庶 子 , 亦 号 三 司 与司法活动 。自《唐六典 》 颁布以后 , 唐代常设职官
[ 11 ] 120
使 。” 此处只限于“鞫狱三司使 ”的讨论 。 基本定型 , 这正符合唐代官制“职有常守而位有常
[ 4 ] 1181
“三司使 ” 设立于安史之乱平定两京以后 , 审理 员 ” 的基本特点 。中唐以后 ,社会生活发生重大
伪官过程中 ,《旧唐书 ・刑法志 》 载 : 肃宗克复京城以 变化 ,使职以其不循资历 ,因事而置的特点 ,能更有效
后 ,“两京衣冠多被胁从 , 至是相率待罪阙下 。而执 应对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 。
[ 13 ] 120
唐穆宗长庆年间 , 御
事者务欲峻刑以取威 ,尽诛其族 ,以令天下议久不定 , 史中丞 、 刑部侍郎 、大理卿奉诏出使 、 巡查滞狱 , 疏决
竟置三司使 。以御史大夫兼京兆尹李岘 、 兵部侍郎吕 囚徒 ,“三司 ” 的使职化倾向日益明显 ,“四年六月辛
諲、 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崔器 、 刑部侍郎兼御史中丞 巳诏曰 : 近者夏麦垂熟 , 霖雨稍多 , 虽不甚损伤 , 亦是
[ 3 ] 2151
韩择木 、 大理卿严向等五人为之 。” 此后“三司用 阴阳小  ,必虑囚徒之中 ,或有冤滥 。宜令御史中丞 、
刑连年 ,流贬相继 ” 以至大狱迭兴 , 人人自危 。中唐 刑部侍郎 、 大理卿同疏理 , 决遣讫闻奏 。其在内诸军
以后 ,三司使推鞠案件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 。德宗建 使囚徒 ,亦委本司疏决闻奏 。” 帝王部“三司使 ”
[8]

中二年 ,杨炎欲于曲江南立私庙 ,“有飞语者云 :‘此 出现 ,使本属临时差遣性质的“三司推事 ” 制度得到
地有王气 , 炎故取之 , 必有异图 。’ 语闻 , 上愈怒 。及 长足发展 ,为后世“三法司 ” 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 3 ] 3425
台司上具狱 , 诏三司使同覆之 。” 德宗贞元十六 安史之乱后 ,“三司推事 ” 制度也发生了相应变
年 ,“湖南观察使河中吕渭奏发永州刺史阳履赃贿 , 化 ,“三司 ” 使职性质日益显现的同时 ,“三司推事 ” 制
履表称所敛物皆备进奉 , 上召诣长安 。丁丑 , 命三司 度的实际运行出现变乱趋势 。肃宗朝曾出现两个御
[ 6 ] 7895
使鞫之 。” (元和 ) 年间 , 于頔子敏因贿赂梁正言 史大夫和刑部尚书共同审案的情况 , 至德二载 ,“拾
请托出镇未果 ,“诱正言之僮 , 支解弃于溷中 。八年 遗杜甫上表论房绾有大臣度 ,真宰相器 ,圣朝不容 ,词
春 ,敏奴王再荣诣银门告其事 ,即日捕頔孔目官沈璧 、 旨迂诞 ,肃宗令崔光远 (御史大夫 ) 与陟 (御史大夫 )
[ 3 ] 2916
家僮十余人于内侍狱鞫问 。寻出付台狱诏御史中丞 及宪部尚书严真卿同讯之 。” 代宗朝审理元载党
薛存诚 、 刑部侍郎王播 、 大理卿武少仪为三司使按问 , 羽 ,参推人员更加混乱 ,“ (大历 ) 十二年三月 ,诛宰臣
[ 3 ] 4131
乃搜死奴于其第 ,获之 。” 元载 ,晏 (按 : 刘晏时任吏部尚书 ) 奉诏讯鞫 。晏以载
“三司使 ” 是受皇帝差遣出使推鞠重大案件的临 居任 ,树党布于天下 ,不敢专断 ,请他官共事 。敕御史
时机构 ,而所谓差遣使职 , 是政府正式组织以外的非 大夫李涵 、 右散骑常侍萧昕 、 兵部侍郎袁傪 、 礼部侍郎
[ 3 ] 3514
常设 、 非正规的临时组织 。唐自武德后历朝均有使职 常衮 、谏议大夫杜亚同推 ,载皆款伏 。” 晚唐政治
59
云南大 学学 报法 学版

风云多变 ,“三司推事 ” 制度已经很难得到认真贯彻 , 措 ,完全是向安史之乱以前“三司受事 ” 旧制的回归 。


审理重大案件的人员配置愈发随意 , 长庆二年五月 , 可以认为 ,肃宗朝形成“三司使 ” 制度以后 , 两个“三
审理刺客于方者即为左仆射韩皋 、 给事中郑覃与兵部 司 ”按 : 指御史 、
( 中书舍人 、 给事中组成的“三司 ” 和
[ 3 ] 4426
尚书李逢吉 。 大理寺 、 刑部 、 御史台官员组成的“三司 ”) 并行不悖 ,
四 、安史之乱后“三司受事 ” 传统的恢复 长期并存 ,所谓两“三司 ” 合一之说可终矣 !
刘后滨先生认为 :“肃宗时期形成“三司使 ” 的制 试图将司法秩序引领至正常轨道的努力在穆宗 、
度以后 ,‘三司受事 ’ 的制度就不复存在了 。自此以 文宗 、 武宗等朝仍在继续 。穆宗时专门设立“参酌
[ 14 ]
后 ,唐代只有一个司法三司 。” 这种观点似可商榷 。 院 ”,强化给事中和中书舍人详复重大案件的职能 。
事实上 ,在经历肃宗朝短暂变乱以后 ,自代宗朝始 ,历 “长庆初 ,每大狱有司断罪 ,又令给事中 、 中书舍人参
今审刑即其地也 。” ②
[ 15 ] 48
代帝王多次发布敕令 , 力图恢复和强化“理事三司 ” 酌出入 ,百司呼‘参酌院 ’
作为常设最高上诉机关的法定地位 。 文宗时仍存在中书舍人 、 给事中接受差遣 , 与他
代宗在整肃司法秩序 、 重塑“三司 ” 形象 , 最终明 官共同推鞠案件的实例 ,太和二年 ,审理南曹伪官案 ,
确了“投匦 ” 是与邀车驾 、 挝登闻鼓 、 立肺石并列的直 “诏给事中严休复 、 中书舍人高钺 、(尚书 ) 左丞韦景
[ 3 ] 4563
诉方式 ,而冤滞案件在以投匦方式直诉皇帝之前 , 必 休充三司使推按 。” 此处虽以尚书左丞暂代御史
须经过“三司 ” 申理 ,“三司 ” 作为皇帝之下的最高审 之职 ,但中书舍人 、 给事中参与司法审判当为依循唐
级的法定地位被再次重申 。大历十二年崔造陈奏 : 初旧制之举措 。
申诉“亡官失职 、 婚田两竞 、 追理财物等 , 并合先本 太和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敕 :“今后大理寺行文
司 ; 本司不理 ,然后省司 ; 省司不理 ,然后三司 ; 三司不 不当 ,刑部详覆 ,于事不精 ,即委中书令舍人举书其轻
[ 9 ] 947
理 ,然后合报投匦进状 。如进状未经三处 , 及事非冤 重出入所失之事 , 然后出 。” 大理寺审理的重大
[ 9 ] 957
屈 ,辄妄来进状者 , 不在此限 。” 垂拱以来 ,“三司 案件先经过刑部复核 , 再由中书舍人详参 , 此与《唐
理事 ” 与“投匦申诉 ” 在诉讼审级上含混抵牾的弊病 六典 》 诉讼审级之规定基本一致 。
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 武宗会昌四年 , 李德裕奏请复中书舍人故事 , 强
德宗即位以后 ,继续致力于恢复和强调唐初以来 化中书舍人参与重大案件审判的职能 :“今日以后 ,
的“三司受事 ” 职能 ,大历十四年六月一日 , 德宗赦书 除机密及诸镇奏请 ,有司发遣钱谷等 ,其他台阁常务 、
规定“三司使 ” 人员组成“准式以御史中丞 、 中书舍 州县奏请 ,系于典章及刑狱等 ,并令中书舍人商量 ,臣
[ 8 ]宰辅部
人、 给事中各一人为之 。” 其职能则明确规定为“每日 等详其可否 ,当别奏闻 。”
[ 3 ] 2153
于朝堂受词 ,推勘处分 。” 恢复了御史中丞 、 给事 五 、两“三司 ” 的关系及大 、 小“三司使 ” 的含义
中、 中书舍人更直受表 ,申理诉讼的传统 。同时 ,扩充 俞鹿年先生对“三司推事 ” 和“三司受事 ” 作了如
了“三司 ” 的办公场所 ,“大历十四年六月三日敕 , 御 下描述 :“唐代的三司会审 ,有两种不同含义 , 一指三
史中丞董晋 、 中书舍人薛蕃 、 给事中刘迺宜充三司使 , 司推事 ,一指三司受事 ,都具有临时法院性质 ,进而认
仍取 右 金 吾 厅 充 使 院 , 并 于 西 朝 堂 置 幕 屋 , 收 词 为“唐代对于重大案件和上诉要案 , 由大理寺卿会同
[ 9 ] 1440 ①
讼 。” 虽仍然名曰“三司使 ”, 实行旧时“三司理 刑部尚书 (或侍郎 ) 、 御史中丞共同审理称为‘三司推
事” 之事 ,不但“三司 ” 人员组成一如旧制 , 职能也是 事 ’,是一种特别法庭 , 其组成人员为三司使 , 因其审
受理日常词讼 。“仍取右金吾厅充使院 ” 之谓 , 说明 理的案件均属重要案件 , 故称‘大三司 ’ 。‘三司受
“三司受事 ” 固定办公场所的出现也断非始于此时 ; 事’ 则因其组成人员不是三省长官 , 审理的案件不如
[ 16 ] 316
“幕屋 ” 之专设 ,为“三司 ” 受理词状 、 审理怨滞提供了 三司推事重要 , 故称‘小三司 ’ 。” 这些认识与唐
较为固定的办公场所 ,“三司理事 ” 制度出现正规化 、 代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都相去甚远 。
专门化的发展趋势 。建中元年三月 ,“于朝堂别置三 杜佑通典论及唐代司法“三司 ” 时曾言 :“ (侍御
[ 3 ] 3568
司 ,以决庶狱 , 争者辄击登闻鼓 。” 这里所谓“别 史 )又分直朝堂 ,与给事中 、 中书舍人同受表里寃讼 ,
置三司 ”,目的是与实践中行年日久的由大理寺 、 刑 迭知一日 ,谓之‘三司受事 ’ 。其事有大者 , 则诏下尚
部、 御史台组成的推事“三司 ” 以及肃宗朝设立的“三 书刑部 、 御史台 、 大理寺同案之 , 亦谓此为‘三司推
[ 10 ]卷二十四
司使 ” 有所区别 , 代宗 、 德宗两朝施行上述反正之举 事’ 。” 《资治通鉴 》 胡三省注言 :“唐制 : 凡国

① 关于恢复“三司受事 ”传统的问题 ,《资治通鉴 》 卷二二五 ・大历十四年六月条也有相关记载 :“天下冤滞 , 州府不为理 , 听旨三司使 , 以中


丞、舍人 、
给事中各一人 ,日于朝堂受词 。” 。
② 《旧唐书 》
与《唐国史补 》
的记载略有不同 :“长庆初 , 上以刑法为重 , 每有断大狱 , 又令中书舍人一员参酌而出之 , 百司呼为参酌院 。” 见
《旧唐书 ・刑法志 》
以及《唐国史补 》第 50 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79 年 。

60
唐代司法“三司 ”
制度考论

之大狱 ,三司详决 。三司谓给事中 、 中书舍人与御史 对于大小“三司使 ” 问题可以作以下的概括 : 建中二


[ 6 ] 6193
参鞫也 。” 又曰 :“唐自永徽以后 , 大狱以尚书刑 年十月以后 ,所谓“大三司使 ” 是由御史中丞 、 刑部侍
[ 6 ] 6334 - 6335
部、 御史台 、 大理寺杂按 , 谓之三司 。” 可见 , 郎与大理卿组成的推鞠大案的司法机构 。所谓“小
两“三司 ” 建制有别 ,执掌亦殊 。 三司使 ” 则是由刑部员外郎 、 御史 、
大理寺司直或评
关于大 、 小“三司使 ” 的人员组成 ,《唐会要 ・诸 事组成审断疑难案件机构 。大 、 小三司“皆事毕日
使杂录上 》 做了这样的描述 : 建中二年十月以后 ,“有 罢 ”,属于临时组成的审判机关 。事实上 , 大小三司
大狱即命中丞 、 刑部侍郎 、 大理卿鞫之 ,谓之‘大三司 人员皆出自大理寺 、 刑部和御史台 , 三机关首长组成
使 ’,又以刑部员外 、 御史 、 大理官为之 , 以决疑狱 , 谓 的审判机构名“大三司 ”, 一般官员组成的审判机构
[ 9 ] 1440
之‘三司使 ’, 皆事毕日罢 。” 《旧唐书 ・、 职官 称“小三司 ”,与“三司受事 ” 的人员组成相异 ,更与三
三》 明确规定大理寺出使推鞠案件的职责 :“司直六 省长官无涉 。
[ 3 ] 1884
人 , 评事十二人 , 掌出使推覆 。” 《通典 》 言 :“凡 六 、唐代三省体制与“三司 ” 制度的关系
三司理事 ……若三司所按而非其长官 , (侍御史 ) 则 唐代中枢机构继承并发展了隋以来的三省六部
[ 10 ]
与刑部郎中员外 、 大理司直评事往讯之 。” 卷二十 制度 ,三省为尚书省 、 中书省和门下省 。中书省为最
四对于这种由刑部员外郎 、 御史 、 大理寺司直或评事 高政令发布机关 。主要负责草拟诏书 ,处理上行奏章
组成审断疑难案件的“三司使 ”, 后世为了与前述的 公文 ,并参与司法审判活动 。门下省主掌封驳 , 也参
“大三司使 ” 区别 , 将之命名为“小三司使 ” 。贞元十 与军国大政 。尚书省为最高执行机关 ,尚书令“总领
二年五月 ,信州刺史姚冀举奏员外司马卢南史赃犯 , 百官 ,仪刑端揆 ”[ 1 ]14 领吏 、 户、礼、兵、
刑、 工六部二
中央拟派遣“小三司 ” 出使审断 ,“是日 , 令监察御史
十四司 ,“凡都省 , 掌举诸司之纲纪 , 与百僚之程式 ,
郑楚相 、 刑部员外郎裴  、 大理寺评事陈正仪充三司 [ 1 ] 19
[ 9 ] 1034
以正邦理 ,以宣邦教 。”
使 ,同往复按之 。” 后裴  以事既无多 ,不必三司
受宋儒的影响 ,学者长期将中书门下的职能简单
尽行 ,而请独往 。该案虽以监察御史替代了侍御史 ,
归结为“中书出令 , 门下审驳 , 分为二省 。而尚书受
但是御史台 、 刑部 、 大理寺三机机构一般职官会审却 [ 18 ] 456
成 ,颁之有司 。” 其实 ,三省体制与唐代“三司 ” 制
是事实 。
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关系 ,三省相互配合制约的
如果说“三司理事 ” 审判冤滞疑难案件的职来自
运行机制是“三司 ” 制度赖以存续的基础 。中书 、 门
诸律典的明确规定 , 那么“三司推事 ” 鞠问重大案件
下、 御史台三机关分派职官组成的“三司 ”, 主要是对
的权源似乎应归结于司法实践中形成的惯例 。唐代
冤滞案件进行法律审的上诉机构 。受表理诉是中书
的确存在两个“三司 ”, 但是二者执掌各有侧重 ,“三
省中书舍人的法定职责 ,“专掌诏诰 ,侍从署敕 , 宣旨
司受事 ” 主要作为常设的最高上诉机构存在 ,必要时
劳问 ,援纳诉讼 ,敷奏文表 ,分判省事 。 ……中书舍人
可以奉诏理问要案 ;“三司推事 ” 自始至终是接受差 [ 10 ]卷二十
为文士之极任 ,朝廷之盛选 , 诸官皆莫比焉 。”
遣审断重大案件的临时机构 ,终唐之世并未有承担上
诉审职能的明确授权 。那思陆先生在追溯明代“三 门下省掌管驳正 ,“出纳王命 ,职当喉舌之官 , 光阐帝
法司 ” 历史源流时曾言 :“‘三司推事 ’ 并非常态 ,而仅 猷 , 化处腹心之地 。恪勤之誉 , 未出于丹闱 , 舛谬之
[ 19 ] 6
适用于少数特别案例 。” 肃宗朝以后 , 伴随“三
[ 17 ] 14 愆 ,已尘于清宪 。” 而具体参与司法者是给事中 ,
司” 使职化趋势的加强 ,两个“三司 ” 在承受王命审理 封驳权与纠理权是给事中参与“三司理事 ” 的基础 。
重大案件领域 ,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俞鹿年先生“唐 《白居易集 ・郑覃可给事中制 》 将中书舍人的职责概
代对于重大案件和上诉要案 ,由大理寺卿会同刑部尚 括为 :“凡制敕有不使于时者 ,得封奏之 ; 刑狱有未合
书 (或侍郎 ) 、 御史中丞共同审理称为‘三司推事 ’” 的 于理者 ,得驳正之 ; 天下冤滞无告者 , 的与御史纠理
[ 20 ] 1010
说法显然是混淆了两个“三司 ” 的基本功能 。 之 ; 有司选补不当者 , 得与侍中裁退之 。” 御史
宋人于唐代大 、 小三司使之分言之甚详 ,钱易曰 : 台为中央司法监察部门参与三司活动的依据为监察
“ (建中二年十一月后 )有大狱即命御史中丞 、 刑部侍 权 ,“御史大夫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 , 中丞
[ 4 ] 1235
郎、 大理卿充 ,谓之‘大三司使 ’; 次又以刑部员外郎 、 为之贰 。” 对于冤滞申告案件由御史台 、 中书 、 门
御史 、 大理寺官为之 , 以决疑狱 , 谓之‘小三司使 ’ 皆 下三司承办 ,重大案件上奏皇帝 , 对于一般案件驳回
所记与之略同 ①。 重申 ,或交大理寺再审 , 而后具体审案事宜仍由大理
[ 15 ] 48
事毕日罢 。” 赵与时《宾退录 》

① “唐髙宗武后之时 ,屡兴大狱 ,多以尚书刑部 、 御史台 、大理寺杂案 ,谓之‘三司 ’


。其后有大狱 ,或直命御史中丞 、 刑部侍郎 、大理卿充三司
使 ,次又以刑部员外郎 、 御史 、
大理寺官为之 ,以决疑狱 。时因有‘大三司使 ’、‘小三司使 ’之别 , 皆事毕罢 。”
赵与时 :《宾退录 》
第 75 页 , 台北新文
丰出版公司 , 1984 年 。

61
云南大 学学 报法 学版

寺等机构主持 。即所谓“大事奏裁 , 小事专达 。 …… 可以认为 , 伴随“三省六部 ” 体制的消亡 , 由中


[ 4 ] 1235
有制覆囚 ,则与刑部尚书平阅 。” 书、 门下 、
御史台组成的“三司受事 ” 的基础不复存
“三司 ”
与唐代“三省 ” 有着复杂而密切的联系 , 在 ,大理寺 、刑部 、御史台“三司 ”
逐渐成为司法活动
就从属关系而言 ,唐代尚书刑部作为尚书省下属司法 的主力 ,至明清时期 ,唐司法“三司 ” 最终演变为中央
行政职能机构存在 ; 作为“九寺 ” 之一的大理寺仅是 最高司法机构 — ——“三法司 ”

负责审判的专职机构 , 并不具备垄断司法的独立地 参考文献 :
位 。御史台也仅以司法监督机构的身份参与案件司 [ 1 ]〔唐 〕
李林甫等撰 . 唐六典 [M ]. 东京 : 广池学园事业部 , 1973.
[ 2 ]张晋藩 . 中国司法制度史 [M ]. 北京 : 人民法院出版社 , 2004.
法活动 。唐人苏冕曰 :“九寺三监 、 东宫三寺 、 十二
[ 3 ]〔后晋 〕
刘  等撰 . 旧唐书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75.
卫 ,及京兆河南府 , 是王者之有司 , 各勤所守 , 以奉职 [ 4 ]〔宋 〕
宋祁 ,欧阳修撰 . 新唐书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75.
[ 9 ] 1438
事 。尚书准旧章立程度以颁之 。” 司法机构职责 [ 5 ]〔宋 〕
宋敏求編 . 唐大诏令集 [M ]. 洪丕谟点校 . 上海 : 学林出版社 ,
的独立绝不能等同于机构法律人格的独立 ,在中国封 1992 .
建时代行政权力主导 , 司法行政合一的模式下 , 三省 [ 6 ]〔宋 〕
司马光撰 . 资治通鉴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55.
[ 7 ]〔唐 〕
长孙无忌等撰 . 唐律疏议 [M ]. 刘俊文点校 . 北京 : 法律出版
六部制度框架以内 ,专职司法机构的价值主要在于促
社 , 1999.
使国家政务正常运行 ,司法权力依始终附于强大的行 [ 8 ]〔宋 〕
王钦若等撰 . 册府元龟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60.
政权力 ,国家权力的分配乃至制衡在此时尚无从谈 [ 9 ]〔宋 〕
王溥撰 . 唐会要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55.
起 。唐代实行从县而州 ,从州而大理寺 、 再至尚书省 、 [ 10 ]〔唐 〕
杜佑撰 . 通典 [M ]. 上海 : 鸿宝书局 ,光绪廿八年石印本 .
三司 、最终直诉皇帝的逐级申诉模式 , 而作为最高上 [ 11 ] 〔宋 〕赵 彦 卫 撰 . 云 麓 漫 钞 [ M ]. 傅 根 清 点 校 . 北 京 : 中 华 书
局 , 2000.
诉审环节的“三司受事 ”, 正是这种行政主导 、 司法附
[ 12 ]〔唐 〕
李肇撰 : 唐国史补 [M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79.
从架构的集中反映 。另一方面 ,“三司 ” 的出现却改 [ 13 ]于志新 : 隋唐使职制度研究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 2005.
变了周 、秦、两汉乃至魏晋时期中央最高司法机构单 [ 14 ]刘后滨 : 唐代司法“三司 ”
考析 . [ J ]. 北京大学学报 , 1991, ( 2) .
一设置的格局 ,唐代的司法机构已经趋于完善 , 司法 [ 15 ]〔宋 〕
钱易撰 . 南部新书 [M ]. 黄寿成点校 . 北京 : 中华书局 , 2002.
实践中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也在逐步形成 。“三司推 [ 16 ]俞鹿年 : 中国政治制度史 [M ]. 第五卷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1996.
[ 17 ]那 思 陆 : 明 代 中 央 司 法 审 判 制 度 [ M ]. 北 京 : 北 京 大 学 出 版
事” 制度的发展加速了唐代司法权力的扩张和司法
社 , 2001.
机关的独立 ,“三司 ” 使职化发展提升了司法部门官 [ 18 ]〔宋 〕
马端临撰 . 文献通考 [M ]. 杭州 : 浙江古籍出版社 , 2000.
僚序列中的地位 ,三个主要司法机关开始以集团身份 [ 19 ]〔唐 〕
张鷟撰 . 龙筋凤髓判 [M ]. 田涛 , 郭成伟点校 . 北京 : 中国政
在审判实践中发挥日益重要作用 , 这一切都为后来 法大学出版社 , 1997.
“三法司 ”的形成开辟了道路 。唐代“三司 ” 制度的出 [ 20 ] 〔唐 〕白 居 易 撰 . 白 居 易 集 [ M ]. 顾 学 颉 点 校 . 北 京 : 中 华 书
局 , 1979.
现 ,标志着中国古代司法机关独立人格的初步形成 ,
并为后世会审制度的形成开辟了道路 。

The textua l research of“three departmen ts”


In Tang D yna sty jud ica ture
CHEN X i
( H istory and civilization college of Shaanxi Normal U niversity, X i’an 710063, China )
Abstract: In the Tang Dynasty judicature activity, “ three departm ents who accep t and hear the case ”are the
standing appellant organization composed by the Zhong Shu She Ren, Gei Shi Zhong and the the censor. “Three de2
partm ents who judge the case ”are the p rovisional organization ordered by the emperor and composed by the M inistry
of Punishments in feudal China, the censor and Dali Buddhist temp le. “Three departm ents who accep t and hear the
case ”is by standing highest appellant organization existence and may p resent the im perial edict p rincip le to ask the
serious case when it is necessary; “Three departm ents who judge the case ”are the p rovisional organization who or2
dered by the emperor to hear and judge the significant case from beginning to end, until the end of Tang Dynasty, who
have not got the specific and jural authorization of undertaking the judgem ent of appeal.
Key words: three departm ents who accep t and hear the case; three departm ents who judge the case; san si shi;
high and low san si shi

6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