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3

第 21 卷第 4 辑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Vol. 21 ,No .

4
2006 年 10 月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 hy Oct . ,2006

历史时期江南地区水域景观
体系的构成与变迁
———基于嘉兴地区史志资料的探讨

安介生
(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 上海 , 200433)

[ 提  要 ] 江南地区水域景观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地处杭嘉湖平原的嘉兴地区水域景观种类繁多 , 体系完整 ,


其中以水田景观 ( 即圩田) 为主体形态 。本文以水田及捍海塘建设为例 , 指出历史时期嘉兴地区的景观体系经历了三
个各具特色的发展阶段 , 即 : ( 一) 先秦至南北朝以 “三江五湖”为主要标志的原生态景观形态 ; ( 二 ) 唐五代直到宋
元时期围垦式景观体系的全面形成 ; ( 三) 明清以来水网如织 、陂塘密布式精细化景观 ( 即整治景观 ) 系统的最后定
型 , 揭示出导致这一地区景观变化的最主要动力来自历代人民推动农业与水利事业发展的艰苦努力 , 进而从一个角度
突出地展示了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与地理环境变迁之间的密切关系 。
[ 关键词 ] 泽国水乡  水域景观  圩田  捍海塘  水利景观
[ 中图分类号 ] K928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125205 ( 2006) 0420017213
[ 收稿日期 ] 2005211207
[ 基金项目 ] 国家 “十五”“211 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 “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与长江三角洲 ———历史变迁
的多维视野研究”
[ 作者简介 ] 安介生 ( 1966 - ) , 男 , 祖籍北京市 ,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教授 , 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人文
地理 。

  “江南好 ,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 州湾大海两大水域之间 , 历史时期常常面临太湖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至迟至唐代 , 积水下泄与杭州湾海水倒灌的双重威胁 , 水域覆
江南地区已成为名闻天下的风景绝胜之区 , 引来 盖面积广大 , 水域景观的变化也最为显著 。因此
无数文人骚客的极力赞美 , 而对江南景观的赞 深入研究嘉兴地区水域景观体系的构成与历史变
美 , 往往离不开对 “江花”、
“江水”等水域景观 迁 , 对于杭嘉湖地区乃至长江中下游的景观研究
的歌颂 。可以说 , 在江南地区繁富的景观体系 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
里 , 应以水域景观内容为最为集中 、丰富 , 因而 近年来 , 水域景观的研究已受到不少学者的
也最具研究价值 。历史时期文献中所谓 “江南” 关注 , 然而 , 目前有关历史时期水域景观演变的
所涵盖的地域范围不尽相同 , 然而 , 自隋唐以
来 , 嘉兴地区 ( 即指明清嘉兴府所辖地域) 所在
的杭嘉湖平原地区无疑是人们心目中 “江南”核
心区之所在 ①。这一地区水域景观的演进历程较
①周振鹤 : 《释 ‘江南’
》, 《随无涯之旅》, ( 北京 )
之周边地区更能展示江南地区的景观变化特征 。 三联书店 , 1996 年 ; 徐茂明 : 《江南的历史内涵与区域
嘉兴地区素以 “泽国水乡”著称 , 处于太湖与杭 变迁》, 《史林》, 2002 年第 3 期 , 第 52 - 56 页 。
・17 ・
研究成果似乎还较为少见 ①。在本文中 , 笔者试 观项或景观体 , 同样是认识与复原景观体系变迁
图结合嘉兴地区史志资料 , 对水域景观的定义 、 极为关键的基础性工作 , 笔者以为 : 梳理与归纳
景观类别及内容的确定等基础问题进行一个总结 景观项的最重要工作之一 , 莫过于史志等历史文
与梳理 , 并在此基础上对历史时期江南地区水域 献中出现的各种地名资料 。通常 , 史志资料关于
景观体系发展阶段及相应特征进行初步的分析 , 景观项的记载与描述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于
抛砖引玉 , 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 复杂化 , 明清时期的史志资料所记载的景观内容
较之古代著作必然要丰富得多 , 从而也就成为我
一  历史时期江南水域
们进行分类与解析的主要依据 。当然 , 随着时间
  景观体系的基本构成 的推移 , 景观本身以及人们的认识 、观察角度也
  历史时期景观形态研究是历史地理学的重要 会发生变化 , 因此 , 参照古代志书的相关内容也
② 是十分必要的 。
研究课题之一 。正如现实世界景象万千一样 ,
景观种类与内容也是包罗万象 , 极为庞杂 , 因 素有 “泽国水乡”之称的杭嘉湖平原地区在
此 , 分类工作可谓当前景观研究中的最为棘手的 历史上形成了极为独特的水域景观系统 , 以嘉兴
难题之 一 。宏 观 而 言 , 学 术 界 将 景 观 ( land2 地区为例 , 历史时期出现的各种水域景观纷繁复
scape) 分为两大类 : 一类是原始自然景观 ( o2 杂 。如清代学者魏源曾指出 : “太湖汇源水之来 ,
riginal nat ural landscape) , 即在经过人类活动重 湖所不能容者 , 则亚而为荡 , 为漾 , 为茆 ( 应为
大改变 以 前 存 在 的 景 观 ; 另 一 类 是 文 化 景 观 泖) , 为淀 , 凡百有奇 , 如人之有腹乎 ? 三江导
( cult ural landscape) , 即原始景观经由人类活动 尾水之去 , 江所不能遽泄者 , 则亚而为浦 , 为
改变以后的景观 。事实上 , 对于人类活动持续存 港 , 为渎 , 为洪 、泾 、浜 、  , 凡千有奇 , 如人
在上千年的区域 , 文化景观在其景观格局中所占 之有肠胱脉络 , 以达尾闾乎 ?”④ 又如光绪《嘉
的比例必然是越来越高 , 甚至居于主导地位 ③。 兴府志》卷 12 《山川篇》称 : “嘉兴水多山少 ,
在此基础上 , 研究者往往根据不同的侧重与标准 实为泽国 ……惟他郡以山源水 , 嘉郡以山障水 ,
划分出不同种类的景观系列 , 如以自然地理风貌 异矣 。汇为河 , 停为湖 , 为荡 , 为漾 ; 分为泾 ,
为依据 , 可以分为山地景观 、水域景观 、沙漠景
观 、森林景观 、草原景观等 ; 以产业功能为依 ①目前关于水体景观研究的论文主要有 : 薛惠锋 、
苗治平 : 《水域景观美学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人文地
据 , 可以分为工业景观 、农业景观 、牧业景观
理》, 第 9 卷第 2 期 (1994 年 6 月 ) , 第 15 - 20 页 ; 丁
等 ; 以文化功能为依据 , 可以分为民俗景观 、教 颖 : 《试论水体景观》, 《安徽建筑》, 2002 年第 2 期 , 第
育景观 、宗教景观等 ; 而以宗教差别为依据 , 又 35 - 36 页 ; 薛惠锋 : 《景观水资源与水域景观的相关研
可以分为基督教景观 、道教景观 、佛教景观等 ; 究》, 《经济地理》, 1994 年第 2 期 , 第 89 - 91 页 ; 丁圣
以聚落形态为依据 , 可以分为城镇景观 、村落景 彦 、曹新向 : 《清末以来开封市水域景观格局变化》,
《地理学报》, 第 59 卷第 6 期 ( 2004 年 11 月) , 第 956 -
观等等 。
963 页 。
水域景观 ( landscapes of water areas) 无疑 ②刘盛佳 :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华中师范大
是以自然地理风貌为依据而划分出的景观体系类 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 第 31 卷第 2 期 (1997 年 6 月 ) ,
别 。顾名思义 , 所谓 “水域景观”就是以水体作 第 231 - 235 页 。
③关于 “景观”概念较为正式的范定 , 见 : [ 美 ] 理
为景观构成的最基本的要件 , 既包括那些由各种
查德 ・哈特向著 : 《地理学的性质》第五章 “L AND2
形态的水体独立形成的景观本身 , 即水体景观 SC HA F T 和 景 观”, ( 北 京 ) 商 务 印 书 馆 , 1996 年 ;
( landscapes of water body ) 或 称水景 ( water2 [ 英 ] R. J . 约翰斯顿主编 : 《人文地理学词典》相关词
scapes) , 如河流 、湖泊 、池塘等 , 也包括那些 条 ,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2004 年 ; [ 英 ] Susan May2
hew : 《牛津地理学词典》相关词条 , ( 上海 ) 上海外语
直接与水体粘着在一起的景观项目 ( water side
教育出版社 , 2001 年 ; 吴必虎 、刘筱娟著 : 《中国景观
landscapes) , 如桥梁 、圩岸 、水坝 、海塘等等 。
史 ・绪言》,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04 年等 。
历史地理采用的最基本研究方法之一是对于文献 ④《魏源集》 ( 上册 ) 所收 《东南七郡水利略叙》,
资料的整理与研究 , 而梳理与归纳历史时期的景 ( 北京) 中华书局 , 1976 年 , 第 395 页 。
・18 ・
为港 ; 澄为潭 , 为池 , 而所以防其泛滥 。
”可见 , ( 二) 为农田水利及航运交通而疏浚 、开掘
嘉兴境内诸山实际上只不过起到了天然坝堰的功 而成的水体及水域景观 。常言道 : “水利为农业
能 , 而水体一经分割则形成了形态各异的景观 之命脉 。
”这一点用于以 “泽国”著称的嘉兴地
项 。民国《嘉兴新志》又称 : “嘉兴阖境 , 水道 区可谓恰如其分 。清朝人士王庭曾指出 : “嘉郡 ,
纵横 , 干河之旁 , 则有支河 , 支河之旁 , 后有横 古泽国 , 其源自天目 , 南承浙西诸水 , 北达吴
港及小浜 , 略计每方里有水道一里 , 全县约有水 ”④ 经过近现
淞 , 故郡西皆漕渠 , 水利为最急 。
道三千二百里 。
”可以说 , 宏观上讲 , 整个嘉兴 代地理学家长期而深入的考察 , 已探知太湖流域
地区的水乡景观事实上构成了一个水域景观组合 处于一个地质沉降带 , 特别是太湖周边地区 , 其
体 。当然 , 为了便于更深入地进行探讨 , 还是有 沉降趋势还是相当突出的 。在这种沉降运动的作
必要将水乡之水域景观进行分类与梳理 。笔者以 用下 , 太湖水域不断扩大 , 同时引发了沿海海域
为 : 就嘉兴地区而言 , 史志资料记载的当地水域 的海水回溯 ( 即所谓 “咸潮” ) 。在这种双重威胁
景观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类型 ①: 的不利状况下 , 没有系统的治理及水利工程的支
( 一) 为天然聚合的水域及水体景观 , 如海 、 撑 , 杭嘉湖地区就缺乏开展农业生产的基本条
河 、溪 、湖 、湾 、潭 、泉等 。就外在形态而言 ,
这类天然水体景观既有以平面形停滞型的水域 , ①出于景观定义的不确定性与种类的复杂性的考虑 ,

又有线状流动型水体 。前一类的水域名称有海 、 笔者认为在景观的研究与选取中应注重强调以下几种特


征 : 第一是景观的具象性 。就景观概念而言 , 无论是原
湖 、荡 、陂 、湾 、潭等 ; 后一类线状水体景观名
始景观还是文化景观 , 景观 ( landscape) 的最本质特征
称有河 、水 、塘 、溪 、泉等 。嘉兴地区涉及的最 之一是具有可视性的形态 , 即具象性或直观性 。景观研
宏阔的水域景观无疑是南面杭州湾大海 , 嘉兴史 究的核心部分在于 “一个地区的外貌 、产生外貌的物质
志中关于大海的记载及文学著作相当丰富 。如清 组合以及这个地区本身”。一些研究者提出的所谓 “非
代嘉兴人陈元礼在《秦驻山望海赋并序》中指 具象性景观”涉及内容较为复杂抽象 , 作为初步探讨的
成果 , 笔者在本文中暂不涉及 。第二是景观间的组合性
出 : “夫盐 ( 即海盐县) 为小邑 , 海号巨观 , 石
与系统性 , 这也是景观最基本的特性 。因为孤立而与其
塘亘乎南北 , 千丈如银 ; 秦岭峙于西南 , 万寻若 他周边环境毫不相关的景观是不存在的 , 因此 , 我们在
翠 。登斯峻巘 , 瞩彼大洋 , 其为壮览 , 诚非他境 水域景观研究时 , 必须注意景观间的相互联系 , 以及景
”② 湖与泽同义 , 如《尚书禹贡传疏》
所得侔也 。 观之间组合的系统关系 。第三是主体景观与附属景观之
间的直接相关性 。与主体景观相联系的附着景观数量繁
云 : “大泽畜水 , 南方名之曰湖 。
”嘉兴西北紧邻
多 , 因此 , 在选取时有必要注意彼此的直接相关性 。就
太湖 , 境内同样湖泊众多 , 如天星湖 、  湖 、幽 水域景观而言 , 水道上的船舶与水体本身之间联系固然
湖等 ,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南湖 。南湖 , 又名鸳 紧密 , 但并不是不可分离的胶着关系 , 另外 , 如水榭亭
鸯湖 。
“  李 ( 嘉兴之古称) , 泽国也 , 东南皆陂 台也不是水体必然的附着物 。最后是宏观性与社会性 。
湖 , 而南湖尤大 , 计百有二十顷 , 而其利实潴水 笔者想着重强调 : 地理学意义上的景观不能简单等同于
风景或景色 ( scenery) , 即那些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景
”③ 对于农业生产而言 , 泽湖都
以资土田灌溉 。
观体与景观组合 。就目前景观研究而言 , 不少研究者偏
是天然水库 。比湖面积略小的平面型水体还有 重于景观的美学价值 , 却忽略景观形成与社会历史发展
荡 、泖 、湾 、潭等 。 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 , 这种取向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削
关于嘉兴境内线性水体的分布 , 据光绪《嘉 弱景观所包含的社会历史意义 , 景观种类可谓包罗万
象 , 而那些缺乏社会意义的 、或与百姓生计毫无关联的
兴府志》卷 13 《山川篇》辑录 , 嘉兴县有谷水 、
景观项不在笔者关注的范围之内 。另外 , 城市内外之园
长水 、六里塘河 、永新河等 ; 秀水县有秀水 、月 林景观不少也有与水体相关 , 为景观形态学或景观艺术
河 、宝带河 、锦带河等 ; 嘉善县有文水 、平川 、 学关注的重要内容 , 因其较为微观 , 并不在本文的探讨
缾山河 、谦河 、柳溪等 ; 海盐县有谷水 、殷水 、 之列 。笔者对于水域景观的选取与探讨工作都是基于上
述原则进行的 。
彭墩河 、横河 、秦溪 、白洋河 、六里河 ; 平湖县
②[ 清 ] 许瑶光 : 《嘉兴府志》卷 13 《山川篇》, 光绪
有秦河 、过家溪 、戈家溪 、香草溪 ; 石门县有语
三年刊本 , 下同 。
溪 、车 溪 、烂 溪 ; 桐 乡 县 有 桐 溪 、车 溪 、烂 ③光绪《嘉兴府志》卷 12 《山川篇》。
溪等 。 ④光绪《嘉兴府志》卷 5 “保安桥”。

・19 ・
件 , 更不用说取得较大成就了 。嘉兴地区的水利 已出现 “围堰”与 “水塘”两种意义 。而在杭嘉
类水体景观按规模大小可分为两类 : 一类是规模 湖地区 , “塘”更多被用来指代线状水体 。如关
较小的线型水体 , 一类是规模较大的人工水道 。 于嘉兴境内河流 ( 即线性流动型) 的基本状况 ,
就数量而言 , 规模较小的线形水体居多 , 如  、 明人赵文华《嘉兴府图记》称 : “府境之水其大
港 、浦 、溆 、泾 、沟 、渎 、浜等 , 名目繁多 , 但 者 , 曰漕渠 ( 俗呼运河) , 曰长水塘 , 曰海盐塘 ,
在实际意义上差别并不大 , 试作简要解析 : 而漕渠最大 。
”所谓 “漕渠 ( 又称为运河塘) ”即
1 、  与泾 、沟三者意义相近 , 古人称田道 指京杭大运河的江南段 , 是典型的人工河道 。又
水道曰沟 ,  意谓通水之沟 , 而江南人习称沟渎 云 : “嘉兴县四境皆水 , 约举干河凡十有一 。
”而
为泾 。
《至元嘉禾志》载海盐县内有 “古泾三百 这 11 条干河都被称为塘 , 这 11 条干河分别为长
零一所”, 为唐代长庆年间县令李鳄所开 , 泾宽 水塘 、练浦塘 、海盐塘 、麒麟塘 、空庙塘 、众欢
均可通小舟 。 塘 、三王子塘 、沈庄塘 、平湖塘 、钟带塘 、嘉善
2 、港 , 意谓大水之支流 , 其阔足可通舟楫 塘等 ②。这种一词多义的状况不免为我们的景观
者 。如《玉篇 ・水部》称 : “港 , 水派也 。
”南宋 分类带来很大的困惑 。
大诗人陆游有诗句称 “水生支港钓船通”, 显然 嘉兴地区最著名的的人工水体景观则非京杭
是小港 , 并非如近现代专称之港口 ( 即大型船舰 大运河莫属 。京杭大运河 ( 方志通称为 “运河
停泊之处) 。 塘”、漕渠 、官塘等 , 运河为其俗称 ) 的修建 ,
3 、浦 、溆同义 , 《广韵 ・姥部》引《风土 又是中国古代水利交通建设的一个重大成就 , 唐
记》云 : “大水有小口别通曰浦 。
”《至元嘉禾志》 代大诗人白居易曾有诗句赞之云 : “平河七百里 ,
记载海盐县境内有澉浦 、横浦 、石亭浦 、乍浦 、 沃壤二三州 。
”描写的正是 江南 运河 的壮 丽景
蓝田浦等 。其中蓝田浦又名鲁公浦 , 在县南三 象 ③。江南段运河横贯嘉兴地区 , 自然也成为嘉
里 , 长达十里 。下有考证云 : “浦有蓝田庙 , 宋 兴地区水域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北大运河虽
咸平六年 ( 1003 年 ) 知县鲁肃简公宗道重开 , 然是在隋代始全线贯通 , 但江南运河的疏通却是
特利于农 , 至名桥为思鲁桥 , 其浦为鲁公浦 , 浦 千百年来江南河浦改造的结晶 , 为保障运河正常
面阔一丈七尺 。
” 营运 , 江南人民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明朝人士赵
4 、浜 ( 音帮) 。今天江南地区多以 “浜”字 文华在《修运河塘记》中指出 : “嘉兴为东南水
为名 , 而究其原意 , 《集韵 ・庚韵》云 : “沟纳舟 陆之冲 , 运河经其城隈 , 延袤百余里 , 贡赋 、漕
者曰浜 。
”即将能通舟楫的水沟称为浜 。明人李 輓 、輶使 , 皆出焉 。南极语儿境 , 为土塘 ; 北入
翊《俗呼小录》又称 : “绝潢断港谓之浜 。
”即穿 闻川 , 为石塘 , 皆障水便陆 。自闻川以南 , 处杭
插于泾港之间的水道也可称为浜 。 嘉下游 , 其水特大时 , 水泛滥 , 辄奔驶横决 , 伤
在明清以来的史志资料的研究中 , 仅凭名号 沿河诸塘 , 而田者又依塘浚河 , 行水溉田 , 故塘
之区分 , 我们似乎难以区分天然与人工水体之间 ”④ 运河不仅自身形制有土
益受伤 , 其势易败 。
的差别 , 这种分辨的疑惑在所谓以 “塘”为名号 塘与石塘之分 , 而且在实际流通上也不是一条孤
的水域景观上反映得最为明显 。如陂塘是古代文 立的水道 , 而是与其他水道及水田灌溉体系构成
献中常见水域景观 。《至元嘉禾志》载嘉兴县境 了相当严密的水利系统 。如光绪《桐乡县志》卷
有 “广济陂”: “在县南八里 , 南北三十五丈 , 东 2 称 : “运河之在桐境者 , 凡四十里 , 介于六乡
西一里一百步 。
”明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 17
称 : “陂塘 , 《说文》曰 : 陂 , 野池也 , 塘 , 犹堰 《农政全书》,
① ( 北京) 中华书局 , 1956 年 , 下同 。
也 , 陂必有塘 , 故曰陂塘 。
”又云 : “水塘 , 即   ②光绪《嘉兴府志》卷 13 《山川篇》。
③语出《想东游五十韵》, [ 清 ] 董诰等编 : 《全唐
池 , 因地形坳下 , 用之潴蓄水潦 , 或修筑圳堰 ,
诗》卷 450 。原注曰 : “自常 ( 州 ) 至杭 ( 州 ) 凡三百
以备灌溉田亩 , …大凡陆地平田 , 别无溪涧井泉
里。”《钦定四库全书》卷 98 注称 : “按《元和志》, 常州
以溉田者 , 救旱之法 , 非塘不可 , 夫江淮之间 , 至苏州一百九十里 , 苏州至杭州三百七十里 , 此误 。 ”
”① 很显然 , 在此书之中 , “塘”一字
在在有之 。 ④光绪《嘉兴府志》卷 29 《水利》。

・20 ・
之中 。沿塘有泾通于支港 , 盖塘以行水 , 泾以均 ……③”不少研究者在论著中深切指斥了所谓
水 , 塍以御水 , 坞以储水 , 脉络通贯 , 纵横分布 “围湖造田”的危害性 , 其实不难发现 , 圩田营
于六乡三百余围之间 , 彷 井田遗象 。
”可见 , 造主要集中于那些水面低浅的浅水区域及滩地 ,
运河两岸塘 、泾 、塍 、坞纵横交织 , 各尽其用 , 不可能覆盖所有湖区 , 特别是那些较深的水域 。
相辅相成 。 如关于《周礼》中 “泽薮”与 “浸”之间的区
( 三 ) 水 田 景 观 , 主 要 包 括 圩 田 ( polder ; 别 , 宋朝学者叶梦得曾在《避暑录话》卷下指
low2lying paddy fields surro unded wit h dykes ) 、 出 : “《周官》: 九州有泽薮 , 有川 、有浸 。扬州
湖荡田地等 , 就所占面积而言 , 以圩田为主 。圩 泽薮为具区 , 其浸为五湖 。 ……凡言薮者 , 皆人
田 ( 又称围田) 是中国南方水乡地区独特的土地 资以为利 , 故曰薮 , 以富得名 ; 而浸则但水之所
利用方式 , 也形成了一种颇具地域特色的水域整 钟也 。今平望 、八尺 、震泽之间 , 水弥漫而极
治景观 , 很早就引起众多农业史学者的关注 , 研 浅 , 与太湖相接 , 而非太湖 , 自是入于太湖 , 自

究论著十分丰富 。在这些论著中 , 不少学者也 太湖入于海 , 虽浅而弥漫 , 故积潦暴至无以泄
对圩田景观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 。关于圩田的 之 , 则溢以害田 , 所以谓之震 , 犹言三川皆震
外在形态 , 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在《圩丁词十 者 。然蒲 、鱼 、菱 、芡之利 , 人所资者甚广 , 亦
解》中指出 : “江东水乡 , 堤河两岸而田其中 , ”④
或可堤而为田 , 与太湖异 , 所以谓之薮泽 。
谓之圩 , 农家云圩者 , 围也 。内以围田 , 外以围 ( 四) 水域附着景观 , 这些景观直接与水域
水 , 盖河高而田反在水下 , 沿堤通斗门 , 每门疏 相连 , 主要为水上交通设施及水利设施 , 如桥
港以溉田 , 故有丰年而无水患 。
”他又作诗文描 梁 、坝 、堰 、埭 、分水墩等 。在水网密布的江南
述云 : “圩田元是一平湖 , 凭仗儿郎筑作圩 , 万 地区 , 陆上交通对于桥梁的需要非常急迫 , 即所
雉长城倩谁守 ? 两堤杨柳当防夫 。
”又 : “两岸沿 谓 “匪桥不通”。经过千百年的建设 , 江南地区
堤有水门 , 万波随吐复随吞 。君有红蓼花边脚 , 万水千桥成为水域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 数量十
补去修来无水痕 。
”在这里 , 诗人对圩田景观外 分可观 。元朝人徐硕所撰《至元嘉禾志》就开列
在形态进行了十分简明扼要的勾勒 , 现代研究者 了数量可观的桥梁名称 。又如万历《秀水县志》
也强调围堤 、内河 、堰闸三者是建立围田的基本 称 : “邑水秀出委蛇 , 其官道据运河之冲 , 而肘
条件 ②。 腋又多支流 , 不便行旅 , 以故舆梁棋置 , 大者利
然而 , 元朝人王祯与明朝人徐光启都强调 舆马 , 小者利担屩 , 有司以时修 , 水涸之令 , 好
“围田”与 “圩田”之间的差异 , 在他们的论述 义者亦多创焉 。
”该志记载明代秀水县已建有桥
中 , “圩田”在外在结构上似较 “围田”更为复 梁 257 座 。又光绪《平湖县志》记载当地桥梁也
杂 。如《农政全书》卷 5 称 : “围田 , 筑土作围 有 328 座 。
以绕田也 ……复有圩田 , 谓叠为圩岸 , 捍护外 同样 , 闸 、坝 、堰 、埭等设施是水利工程中
水 , 与此 相 类 , 虽 有 水 旱 , 皆 可 救 御 。
”王 桢 不可或缺的建设项目 , 随着江南地区水利建设的
《农书》卷 7 则称 : “又有据水筑为堤岸 , 复叠外 发展 , 闸 、堰等景观项也是星罗棋布 , 数量可
护 , 或高至数丈 , 或曲直不等 , 长至弥望 , 每遇
霖潦 , 以  水势 , 故名曰圩田 。内有沟渎 , 以通 ①赵崔莉 、刘新卫 :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古代圩田
研究综述》, 《古今农业》, 2003 年第 3 期 , 第 58 - 69
灌溉 , 其田亦或不下千顷 。
”尽管宋元以来 , 对
页。
围田危害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 , 然而 , 在围田或 ②缪启愉 : 《太湖塘浦圩田史研究》, ( 北京 ) 农业出
圩田兴创之始 , 的确收到了极佳的效果 , “实近 版社 , 1985 年 , 第 12 - 13 页 。
古之上法 , 将来之永利 , 富国富民 , 无越于此”。 ③[ 元 ] 王祯著 , 王毓瑚校 : 《农书》, ( 北京 ) 农业
出版社 , 1981 年 , 第 186 页 。
故而早在元代 , 江淮地区已广泛传颂着这样的诗
④[ 清 ] 胡渭《禹贡锥指》卷 6 转引时 , 改 “八尺”
篇 : “度地置围田 , 相兼水陆全 。万夫兴力役 ,
为 “八赤”, 并注云 : “平望镇在吴江县南四十五里 , 八
千顷入周旋 。俯纳环城池 , 穹悬覆幕天 。中藏仙 赤市在县南二十里 , 震泽镇在县西南八十五里 。 ” (上
洞秘 , 外绕月宫圆 。蟠亘参淮甸 , 纡回际海壖 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96 年 , 第 169 页 。
・21 ・
观 。如清代平湖县境内有伍子塘坝 、石井塘坝 、 与外在特征都是相当显著的 。明人赵文华对嘉兴
章坝等坝堰建筑 50 余处 。清朝人梁徽在《柳洲 地区的形势描述是相当精到的 : “巨海环其东南 ,
亭筑坝记》中反复强调了伍子塘坝的重要意义 , 具区浸其西北 , 表里吴越 , 首尾苏杭 , 井邑繁
其中讲道 : “治城北郭有伍子塘 , 其水自胥山贯 雄 , 漕贡辏集 , 而又平原沃壤 , 海滨广斥 , 饶于
城北行 , 直泻而下 , 无所收束 , ……此水去县治 稻粱 、鱼盐之利 , 而丝帛之属视苕霅次之 , 实江
若干步间 , 一水汪洋北注 , 端直如矢 , 纵目所 ”⑤ 这 种 北 湖 南 海 ,
左之泽国 , 浙右 之 会 府 也 。
”①
极 , 约二十里而遥 , 则此坝实为一邑之锁钥 。 运河贯其中 , 浜港如织的自然地理形势 , 与表里
另外 , 分水墩也是嘉兴地区水利工程的组成部 吴越 , 首尾苏杭等文化地理形态相辅相成 , 相得
分 。如桐乡县青镇与湖州府乌镇之间分水墩最为 益彰 , 即使是在江淮地区也是十分难得 。
著名 。邑人李乐新《分水墩记》称 : “乌 、青 , 其次 , 嘉兴地区水域景观体系各部之间衔接
泽国之下游也 , 跨三州 , 控五邑 , 当三江五湖之 的完整性与严密性更是极为突出 。正如笔者在前
冲 , 众流交汇 , 非节宣以分杀其势 , 为害最重 。 面已经指出的那样 , 江南水乡中的水体景观彼此
镇北分野之崎有孤屿屹立中流 , 水至此而萦绕 之间并不是孤立的 , 而是结成了环环相扣 、相互
焉 , 名曰分水 , 其意深远矣 。
”然而 , 天然的孤 依存 、密不可分以及纵横交织的空间与功能的组
屿经受不住河流的冲击 , 故而当地官员多次重 合关系 。这不仅反映在地理位置上 , 也体现在水
修 , 以维持其分水之作用 ②。 利功能效用之上 。正如 “三江”为 “五湖”的泄
捍海塘 , 又是江南地区水域附着景观中的一 水通道 , 没有大海 , 也就没有捍海塘一样 , 任何
大亮点 , 素有 “海上长城”的美誉 。杭嘉湖地区 一类水域景观都无法与其他水体景观完全剥离开
捍海塘之修建 , 以海盐 、平湖 、海宁等地最为集 来 。这正符合了水利治理的核心理念 : 通则为
中 。清朝人士张惟赤在《海塘疏》中指出 : “东 利 , 滞易为患 。如共有 11 条干河流迳嘉兴县境
南财赋所关 , 捍海塘最要等事 。窃惟江 、浙二 内 , 旧志作者指出 : “以上诸条乃众水之纲领 ,
省 , 杭 、嘉 、湖 、苏 、松 、常 、镇七郡 , 皆濒于 此外纵横其间者 , 则有罗汉塘 、伍子塘诸水 , 停
海 , 民之不为鱼鳖 , 田土庐舍之不荡于波臣者 , 潴其间者 , 则有  湖 、相家湖诸水 。凡脉络所
”③ 较为成熟的捍海塘外型
以海塘之捍其外也 。 ”⑥ 这种特性在圩田
关 , 又为诸小水之纲领也 。
大致由石塘 、矮石塘 、附土石塘以及土备塘等几 建设中也同样表现得相当突出 。如明人章潢指
个部分组成 , 结构相当严密 : “塘 , 工以条石叠 出 : “圩田四围皆泾港环绕 , 所以决田中之水 ,
砌 , 凡十七层 , 为石塘 ; 次则纵横包砌 , 填以碎 以泄诸湖塘 , 而达之海也 。必使修治阔而可以容
石 , 凡五层 , 为矮石塘 ; 积土培于石塘内 , 使石 纳之地 , 则田之积水可蓄于沟港 , 沟港通流则可
不内矬 , 为附土石塘 ; 远于石而另筑土岸 , 以土 以散灌于塘浦 , 塘不遏则可以疾趋于江海 , 而水
副之 , 为土备塘 。其曰土堤者 , 犹太平塘之旧址 ”⑦ 可以说 , 泾港湖塘系统以渲泄水
之患息矣 。
也 。至 编 列 字 号 , 则 创 于 嘉 靖 中 佥 事 黄 光 流为主要功能 , 正是圩田建构的基础 , 也是水乡
”④
升云 。 地区农田水利设施的核心部分 。以太湖周边地区
无法否认 , 水畔亭台楼榭与市镇及私家别
墅 、园林中修造的水域景观本应是江南地区水域 ①[ 清 ]江峰青 、顾福仁等 : 《平湖县志》卷 1 《山
水篇》, 光绪刊本 。
景观体系中极有代表性与观赏价值的一部分 , 因
②[ 清 ] 严辰等 : 《桐乡县志》卷 2 《古迹篇》, 光绪
其种类过于繁多 , 涉及范围有限 , 且与该地区水 十三年刊本 。
域变迁缺乏无法剥离的必然联系 , 故不列为本文 ③光绪《嘉兴府志》卷 30 《海塘篇》。

统计与分析的范畴 。 ④[ 清 ] 彭润章 、叶廉锷 : 《平湖县志》卷 2 按语引 ,


光绪十二年刊本 。
当然 , 除了逐项解析景观内涵之外 , 我们也
⑤嘉靖《嘉兴府图记》卷 2 《邦制一》。
有必要对嘉兴地区水域景观系统的总体特征进行
⑥光绪《嘉兴府志》卷 13 《山水篇》。
较为宏观的阐明 : 《图书编》卷 36 《叁吴水利篇》, ( 扬州 ) 广陵古

首先 , 嘉兴地区水域景观格局总体的完整性 籍刻印社 , 1988 年影印明万历年间刻本 。
・22 ・
为例 , 研究者称赞道 : “有了横塘和湖  的布置 , 现出三种主要形态特征 。这三个阶段与三种特征
就给围垦大片湖滩创造了条件 。也就是说 , 横塘 分别是 : 1. 从先秦至南北朝时期原生态景观特
与太湖间沿湖滨沙芦丛之地 , 在横塘纵  的水网 征 ; 2. 从唐五代至宋元时期的围垦式景观体系
系统下 , 才能逐步开发为湖壖良田 , 并逐步发展 的全面形成 ; 3. 明清以来水网如织 、陂塘密布
成为 ‘湖  圩田系统’。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因地 的更新或精细化景观形态的最后定型 。下面笔者

制宜的独特创举 。
” 试结合嘉兴地区史志资料对这三个阶段及三种景
第三 , 就景观所占面积而言 , 水田景观无疑 观特征进行简要的说明 。
是嘉兴地区最主要的水域景观项 。在江南景观变 ( 一) 先秦至南北朝以 “三江五湖”为标志
迁中 , 水田景观应是最具代表性的 , 也是规模最 的原生态景观形态 (original nat ural landscape)
为宏大的水域景观项目 。据嘉靖《嘉兴府图记》 杭嘉湖地区地处长江下游 , 其文化景观特征
卷 8 记载, 当时嘉兴府共约有官民田地 在总体上与历史时期江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450061 84 顷 , 其中官田约有 102401 81 顷 , 民田 相一致 。长江横贯东西 , 长达数千公里 , 广义的
约有 279381 44 顷 , 官田与民田主要为狭义的水 “江南” ( 即长江中段以南 ) 涉及的地域极其广
田 ( 即圩田) , 其面积合计为 381791 25 顷 , 占全 袤 。先秦到秦汉时期 , 相对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而
府田地面积总数的 841 8 % 。其实 , 全府承担赋 言 , 长江以南地区常被称为 “楚 、越之地”, 农
税的田地类别里还有荡 、滩 、浜 、港 、泾 、池 、 业生产相对滞后 , 当地居民又以荆越民族为主 ,
 、涂 、潭 、水面等多种与水域有关的名目 , 可 故而不少汉族士大夫长期将 “江南”视为畏途 ,
以归为广义的水田范围 。既然圩田已占有如此广 《楚辞 ・招魂》篇末有云 : “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
的地域范围 , 故而 , 不少方志将圩田作为其地理 魂兮归来哀江南 。
”《文选》注文云 : “江南土地
疆域构成的基本单位与社会组织基层单位 。以秀 僻远 , 山林险阻 , 诚可以哀伤 , 不足处也 。
”因
水县为例 , 据万历《秀水县志》卷 1 载 , 明代秀 这两句诗句极为凄侧哀婉地道出了诗人心中的感
水县下有白苧乡 、象贤乡等 9 乡 , 白苧乡有 6 条 伤情怀 , 成为后世才人骚客反复引用的名句 。两
支河 、24 条圩岸 , 这些圩岸分别是黄字圩 ( 岸 汉史学家司马迁与班固在其著作中重复表达了对
塍三千八百一十二丈 , 围田三顷七十二亩七分二 这一地区的消极观感 : “江南卑湿 , 丈夫早夭 。

厘) 、洪字圩 ( 岸塍三千五百一十丈 , 围田三顷 应该说 , 中原士大夫对江南地区的悲观情绪 , 不
三十八亩一分) 等 。又如光绪《平湖县志》卷 1 仅出于对江南气候的畏惧 , 也出于对于当地民族
《疆域篇》对境内圩田所属村庄 、编号 、地名及 构成问题的疑虑 。《汉书 ・地理志》注引臣瓒之
田亩数量都作了更为详细的记载 , 如 “致圩”下 言曰 : “自交趾至会稽 , 七 、八千里 , 百越杂处 ,
记云 : “青莲庄 , 编号一百九十三号 , 地名锯匠 各有种姓 。
”即当时江南地区 ( 从今天的江浙地
浜 , 田陆佰柒亩肆分五厘一毫 。
”又 “霜圩”下 区到岭南) 居民以百越民族为主 , 汉族人士难以
云 : “朱江庄 , 编二百三十四号 , 地名江塘村 , 适应 , 可谓情有可原 。
田陆佰壹拾玖亩柒分叁厘柒毫 。
”这些记载让我 秦汉乃至南北朝时期 , 杭嘉湖地区的水体景
们对于明清时代的圩田外在形制有了非常直观的 观组成并不特别复杂 。当时太湖与周边地区的水
了解 。 域景观格局就是所谓的 “三江五湖”。而关于古
籍中 “三江五湖”的地理方位 , 古今学者众说纷
二  历史时期江南水域景观
纭 。如在《尚书 ・禹贡》一文的分区中 , 今天的
  体系阶段性特征与成因
杭嘉湖地区属于 “扬州”。
《禹贡》称扬州 “其泽
  任何景观体系的生成与构建 , 都需经历漫长 薮曰具区”, “其浸曰五湖”。太湖 , 古称 “震泽”
的历史发展进程 。纵观从先秦时期至明清时期的 或 “具区”, 应该说 , 并不能代表五湖 。在上古
江南地区发展状况 , 如以嘉兴地区水田景观及捍
海塘的建设过程作为考察重点 , 不难看出其水域 ①缪启愉 : 《太湖塘浦圩田史研究》, ( 北京 ) 农业出
景观体系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 并相应地呈 版社 , 1985 年 , 第 44 - 45 页 。
・23 ・
时期原始农业时期 , 长江三角洲地区 , 特别是杭 桑 , 日月于是出入 , 与天汉乎相望 。左有苞
嘉湖平原一带 , 浅水沼泽面积远远大于今天 , 因 山 (即 今 太 湖 中 洞 庭 西 山 ) , 连 以 醴 渎 ,
而学者们指出 , 当时所谓 “震泽”绝非仅指今天 ……右有平原广泽 , 蔓延旁薄 , 原隰陂阪 ,
太湖水域 。对于《禹贡》中的 “三江既入 , 震泽 各有条格 ……③
底定”之语的解析 , 清代学者朱鹤龄在《尚书埤 在这里 , 作者直接将太湖与东海视为一体 ,
传》一书中指出 : “吾意今吴越之间 , 凡滨河而 浩浩荡荡 , 其无垠之状已呈无可比拟之状 。文中
沃衍者 , 皆古震泽地 , 特世代荒远 , 川隰更移 , 所称太湖之右的 “平原广泽”应指今天杭嘉湖地
其故迹不可详耳 ……盖川浸通流 , 今古不改 , 薮 区 。这里的 “广泽”应指面积广大的泽卤之地 ,
泽稀水 , 最易淀淤 , 历数千年而湮没不可考 , 无 即沼泽不适耕种之地 。当时平原广泽的原始景观

足怪者 , 奚独具区为然耶 ?” 现在不少学者倾 特征为 “原隰陂阪 , 各有条格”。这种条格景观
向于将三江视为太湖通海的三条干流 , 即吴淞 形态 , 应该是千百万年水流冲刷所形成的自然生
江 、娄江与东江 , 而其中东江在湮塞之前是经过 态特征 。现存文献记述虽然疏阔 、简单 , 但这些
今嘉兴地区流入杭州湾 。 记载中呈现的概貌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真实
先秦时期 , 嘉兴地区处于吴 、越两国的交界 的状况 。
地区 。“泽国”之谓 , 本意即指滩涂 、沼泽及浅 ( 二) 唐五 代直 到宋 元 时 期 的 围 垦 式 景 观
水区在自然地貌的构成上占有相当可观的比例 , ( cultivated landscape) 的全面形成
故《禹贡》关于扬州有 “厥土惟涂泥”之语 。可 我们从嘉兴地区政区建置的情况也可看出其
见 , 嘉兴地区原始农业生产条件并不优越 , 在先 农业开发的演进轨迹 。嘉兴地区在古代属吴越之
秦时期甚至成为吴 、越两国之间的瓯脱之地 。如 地 , 秦汉时期 , 这一地区仅有由拳与海盐二县 ,
清代《嘉兴府志》称 : “禾郡地名 , 其见于《春 至三国时始改由拳为嘉兴 , 境内依然只有二县 。
秋》、《国语》、《越绝》诸书者 , 曰  李 , 曰御 隋朝时曾废嘉兴县 , 至唐朝时复置 , 后因人口繁
儿 , 曰平原 , 三者而已 , 皆在嘉兴一府之地 , 盖 盛升为望县 。五代时改为秀州 , 南宋庆元元年
自吴 、越兵争 , 三江播荡 , 地荒而不治 , 民徙而 ( 1195 年 ) , 升为嘉兴府 , 元朝时 改为 嘉兴 路 。
失业 , 数百里之间 , 靡然榛莽 , 可见春秋当日嘉 明朝复设嘉兴府 。宣德五年 ( 1430 年 ) , 嘉兴府
兴实为吴 、越分界 , 所以战争多在椒 、笠泽 ( 太 所辖由四县增至七县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 、嘉兴
湖异名之一) ……盖不独两国兵争荡为墟莽 , 其 籍学者谭其骧先生曾撰文指出 : “嘉属之平湖 、
实 , 杭 、湖二府春秋时尚未开辟 , 自越之会稽 嘉善 、桐乡亦迟至明代始立县者 , 殆由于其地介
( 今绍兴市) 至吴之  李 ( 今嘉兴市南) , 三 、四 湖 、海之间 , 古代三江 ( 太湖下流有松 、娄 、东

百里 , 旷无人居 , 不在版图之内 。
” 三江) 易塞 , 湖水辄弥漫无归 , 盐潮日至 , 滨海
在当时的文人墨客眼中 , 太湖之广袤似已难 多斥卤之地 , 故生聚较难 ; 唐 、宋以来浙西水利
以言语表述 。如《越绝书》称太湖 “周三万六千 日修 , 三江宣泄无阻 , 杭州湾北岸之海塘逐渐告
顷”, 恐怕只是推算而已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成 , 斥卤化为良田 , 天然之患既除 , 生民乃得以
释 “湖”云 : “大陂也 , 从水 , 胡声 。扬州有五 ”④可以
滋息 , 更历数百年 , 新县遂因而析置焉 。
湖浸 , 川 、泽所仰 , 以灌溉也 。
”三国时期吴国 说 , 唐宋时期是杭嘉湖区域开发的第一个重大飞
人杨泉所作《五湖赋》集中代表了当时人对太湖
及周边地区水域景观的直观印象 : ①[ 清 ] 朱鹤龄 : 《尚书埤传》卷 5 , 四库全书本 。
……受三方之灌溉 , 为百川之巨都 , 居 ②[ 清 ] 顾栋高 : 《春秋大事表》卷 6 之中《春秋列
杨 ( 通扬) 州之大泽 , 苞吴越之具区 。南与 国地形犬牙相错表》,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93 年 , 第
659 页 。
长江分体 , 东与巨海合流 , 太阴之所毖 , 玄
③[ 唐 ] 欧阳询 : 《艺文类聚》卷 9 , ( 北京) 中华书
灵之所游 , 追湖水而往还 , 通蓬莱与瀛州 。
局 , 1982 年 , 第 169 - 179 页 。
尔乃详观其广深之所极 , 延袤之规方 , 邈乎 ④谭其骧 : 《浙江省历代行政区域》, 《长水集》上
浩浩 , 漫乎洋洋 , 西合乎  汜 , 东苞乎扶 集 ,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1987 年 , 第 414 - 416 页 。
・24 ・
跃时期 , 为明清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而其最 河道及排泄系统 , “以沟为天”一语十分精辟地
重要的贡献就在于农田水利事业上所取得的巨大 道出了当时整治工作以疏泄为主的时代特点 。元
成就 。 朝王祯所作《农书》即主张江南围田的兴起 , 主
嘉兴地区大规模的农田改造 , 即开始于唐 要得益于屯戍制度 。他指出 : “凡边江近湖 , 地
代 , 这对当地农业生产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 多闲旷 , 霖雨涨潦 , 不时掩没 , 或浅浸弥漫 , 所
“安史之乱”后 , 为了尽快摆脱全国经济的凋弊 以不任耕种 。后因故将征进之暇 , 屯戍于此 , 所
局面 , 从广德初年 ( 763 年 ) 开始 , 唐朝在全国 统兵众分工起土 , 江淮之上 , 连属相望 , 遂广其
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屯田垦荒活动 。“择封内闲 利 。亦有各处富有之家 , 度视地形 , 筑土作堤 ,
田荒壤 , 人所不耕者为之屯 。
”唐人李瀚《苏州 环而不断 , 内地率有千顷 , 旱则通水 , 涝则泄
嘉兴屯田纪绩颂》一文对大理评事朱自勉所领导 ”② 可见 , 圩田之初建 , 面积
去 , 故名曰围田 。
的嘉兴地区的屯田活动进行了较好的记述 , 史料 广大 , 是大规模统筹协作的水利整治工作 , 绝非
价值颇高 。在序文中 , 李翰特别强调了嘉兴地区 一家一户所能负担 。
屯田活动的重要意义 : “浙西有三屯 , 嘉禾为大 。 五代后期及南宋时期 , 政治中心的南移增加
乃以大理评事朱自勉主之 。且扬州在九州之地最 了对杭嘉湖地区农业发展的倚重 , 也大大促进了
广 , 全吴在扬州之域最大 , 嘉禾在全吴之壤最 杭嘉湖地区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 。如元朝人任都
腴 , 故嘉禾一穰 , 江淮为之康 ; 嘉禾一歉 , 江淮 水在《水利议》一书中总结 : “钱氏及宋南渡 ,
为之俭 。
”李翰之文字未免有夸饰之处 , 但从中 全藉苏 、湖 、常 、秀数郡所产 , 以为国计 , 常时
我们依然可以发现朱自勉农田整治工作的重点及 尽心经理 , 高田 、低田各有制水之法 , 其间水利
特征 。“嘉禾土田二十七屯 , 广轮曲折 , 千有余 当兴 , 水害当除 。合役军民 , 不问繁杂 ; 合用钱
里 。公画为封疆属于海 ,  其畎浍达于川 。
”可 粮 , 不吝浩大 , 必然为之 。又使名卿重臣 , 专董
见屯田涉及地区覆盖嘉兴全境 , 而首要任务便在 其事 , ……又复七里为一纵浦 , 十里为一横浦 ,
于疏通河道 , 保证积水不滞 , 泄水不阻 , 进而化 田连阡陌 , 位位相接 , 悉为膏腴之产 , 以故二三
沼泽为良田 。其颂文生动描述了当时农田景观的 ”③ 杭嘉湖地区水网密布 ,
百年之间 , 水灾罕见 。
改变 : 河道纵横的水田景观特征也至此时可谓规模
……嘉禾之田 , 际海茫茫 , 取彼榛荒 , 初具 ④。
画为封疆 。朱公莅之 , 展器授方 。田事既 对于海盐 、平湖等沿海县区而言 , 修建捍海
饬 , 黎人则康 , 我屯之稼 , 如云漠漠 , 夫伍 塘 , 截住海潮侵袭是维护农田 , 保障农业生产的
棋布 , 沟封绮错 ……畎距于沟 , 沟达于川 , 关键所在 。从唐朝开始 , 嘉兴地区已有修建捍海
故道既湮 , 变沟为田 , 朱公  之 , 执用以 塘的尝试 , 如《至元嘉禾志》记载海盐县境内有
先 。浩浩其流 , 乃与湖连 。上则有涂 , 中亦 “太平塘”: “旧名捍海塘 , 在县东二里 。考证 :
有船 。旱则溉之 , 水则泄焉 , 曰雨曰霁 , 以 西南至盐官县 ( 治今海宁县西南) , 东北接华亭

沟为天 , 俾我公私 , 永无饥年 …… 县 ( 治今上海松江县) 界 , 防海水涨溢 , 故名捍
细读此文 , 可知李翰并非耳食为计 , 敷衍成 海塘 。
”但当时限于技术水平 , 往往沿海岸起筑
文之辈 , 他对当时农田整治效果的描述实多出于 土塘 , 抵御咸潮的能力非常有限 , 处于屡修屡毁
亲身的观察与思考 。
“嘉禾之田 , 际海茫茫”, 当 的循环之中 。正是在这种无奈的状况下 , 当时的
时捍海塘之建尚在起步阶段 , 嘉兴地区的农田耕
地毗邻大海 , 且受海潮影响十分严重 。朱自勉倡 ①[ 清 ] 董浩等 : 《全唐文》卷 430 , ( 北京 ) 中华书

导的农田整治工作集中于疏浚沟渫 。
“畎距于沟 , 局 , 1983 年 , 第 4375 - 4376 页 。
②[ 元 ] 王祯 : 《农书》, 第 41 页 。
沟达于川 , 故道既湮 , 变沟为田 , 朱公  之 , 执
③光绪《嘉兴府志》卷 29 《水利篇》。
用以先 。浩浩其流 , 乃与湖连 。
”畎 、沟之本意 ,
④何勇强 : 《论唐宋时期圩田的三种形态 % %以太湖
均为田间水道 , 改造沮洳斥卤之地的前提就是排 流域的圩田为中心》, 《浙江学刊》, 2003 年第 2 期 , 第
干积水 , 利用畎沟与太湖水系相连 , 构造稳定的 105 - 112 页 。
・25 ・
人们却大量修坝筑堰 , 努力阻挡或削弱海水对境 同时 , 从唐五代到宋元时期 , 海潮的不断侵
内土地的进一步损坏 , 这也是一个景观建设的时 蚀与海塘防护能力的孱弱 , 造成嘉兴沿岸地区发
代特征 。如宋人范成大《吴郡志》卷 19 称 : “今 生严重的内坍现象 , 沿海景观也随之发生了显著
秀州滨海之地 , 皆有堰以蓄水 , 而海盐一县 , 有 的变化 。如万历《嘉兴府志》卷 8 称 : “海塘去
堰近百余所 。
”元朝人徐硕《至元嘉禾志》卷 5 郡城百里 , 而远亘海盐 、平湖二县之境 , 延袤百
考证云 : “海盐 , 海奠其东 , 水无源流 , 独藉官 七十里 , 南与会稽 、四明相望 。《宋志》: ‘海盐
塘一带以灌十乡之农田 , 十日不雨 , 车戽之声一 东南五十里有贮水陂 , 南三里有蓝田浦 , 东三里
动 , 则其涸可立而待 , 而又下通太湖 , 松江之水 有横浦 , 东通顾邑 , 南入海 。又有三十六沙 、九
倾注而去 , 犹居高屋之上建瓴下也 。是以堰闸之 涂 、十八冈及黄盘七峰 , 布列海堧 。
’今县治去
设 , 视他邑尤为急务 。
”故而在两宋时期海盐县 海仅半里 , 旧陂塘之迹 , 悉沦于海 , 而金山相去
境内所修闸堰数量最多 。《至元嘉禾志》所载堰 益远 。
”明清时期海塘建设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扭
坝也以海盐县为数最 多 , 合 计达 70 座 ( 见 表 转这种 “人退海进”的严峻局面 。
1) , 而松江府则只有 19 座 。 ( 三) 明清以来水网如织 、陂塘密布式精细
表 1  元代海盐县境内堰坝一览表
化景观形态 ( 即整治景观 , tamed landscape) 系
属乡名称 堰坝名称 合计 统的最后定型
张泥 堰 、新 朱 堰 、钱 泾 堰 、周 大 堰 、 明清时期 , 杭嘉湖地区农业开发得到了空前
开济乡 8
许家堰 、徐泾堰 、落汇堰 、朱泾堰 的发展与巨大的成就 。以农田开发为例 , 据研究
二泾 堰 、钱 家 堰 、丁 汇 堰 、朱 泾 堰 、 者的分析 , 按照嘉靖《浙江通志》记载 , 全省官
永宁乡 8
练浦堰 、陶泾堰 、白塔堰 、孔家堰 民田 、地 、山 、荡 等 项 总 计 为 438904181 6 亩 ,
徐泾 堰 、铁 城 堰 、黄 泥 堰 、高 峰 堰 、 其中田 、地 、园的面积占 302440521 4 亩 , 按雍
长水乡 大王堰 、小华 家 堰 、大 华 家堰 、东 吴 8 正《浙江通 志》记载 , 雍正 十三年 ( 1735 年 )
市堰 全省田 、地 、山 、荡等项总计为 46123672 亩 ,
北横泾堰 、彭 村 湖堰 、八 楞庵 堰 、马 其中 “实在”田 、地和 “实在”屯田 、屯地为
家堰 、滕 家 庙 堰 、倪 家 堰 、庞 家 堰 、 32300349 亩 。根据浙江省计经季研究所和浙江
德政乡 13
杨家 堰 、卫 港 堰 、六 里 堰 、三 里 堰 、 省国土整治办公室 1986 年 12 月编印的《浙江国
孙家堰 、汤家堰
土资源》记载 , 浙江目前耕地面积 ( 包括水田和
十八 里 堰 、白 马 堰 、李 家 堰 、孙 堰 、 旱地) 为 27081 95 万亩 , 园林面积为 5441 81 万
武原乡 7
沈驼堰 、孙三堰 、马厩堰 亩 ( 均为统计数 ) , 合计为 32531 76 万亩 。前后
王山堰 、小山泾堰 、钟礬堰 、湖口堰 、 数字如此接近 , 可见明清时期浙江耕地开发已相
小黄泥堰 、代 夅 堰 、清 水 墓堰 、李 塔 当广泛 、深入 ①。其中嘉兴地区又可为其平原水
齐景乡 堰 、沈墓 堰 、东 裴 塔 堰 、西 裴 塔 堰 、 16 乡地区的典型 。研究者明确指出 : “明代地籍中
邱沈 堰 、马 朵 堰 、杨 渎 堰 、东 闸 堰 、 的山 、塘 、湖 、荡 、滩等都是非耕地 , 它们之所
墓夅堰
以与田 、地一块登记 , 是因为这些土地也要承担
西闲堰 、祗园堰 、俞家堰 、大芒塘堰 、 一部分赋税 。从地方志的记载来看 , 这些土地类
麦塔堰 、西黄泥堰 、朱洞堰 、杨荡堰 、 型是否被征税 , 不仅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关 , 与
华亭乡 15
俞家 堰 、夏 角 堰 、姚 星 堰 、翁 庄 堰 、
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很大的关系 。 ……
沈福庄堰 、志公堰 、大孙堰
尤其是杭嘉湖平原一带 , 土地利用水平最高 , 田
戴堰 、冯奥堰 、钱 家 堰 、许 洞 堰 、月 种稻 , 地种桑 , 山产茶 , 水荡养鱼放藕 , 无处不
大易乡 5
河堰
田 , 也无处不赋 。如嘉兴府 , 课以赋税的土地有
共计 70

  资料来源 : [ 元 ] 徐硕 : 《至元嘉禾志》卷 5 , 清道 ①李志庭 : 《浙江地区开发探源》, ( 南昌 ) 江西教育


光十九年补校本 。 出版社 , 1997 年 , 第 123 页 。
・26 ・
田 、地 、山 、荡 、滩 、浜 、港 、泾 、  、埂 、 中看出 , 当时官民对于水田治理与水利开发已经
潭 、河 、池 、水 面 、荡 田 、涂 、壕 等 共 18 积累了较为丰富而成熟的经验与对策 , 嘉兴地区

种。
” 可以说 , 明清时期杭嘉湖地区不仅做到 的水利水网建设正是在这样的维修与改建过程中
了无田不耕 , 而且向非耕地要收益的努力也已经 不断完善起来 , 从而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
取得了不少的进展 。 保证 。
必须看到 , 促进与保障农业开发成功的最主 与唐宋时期相比 , 造成明清时期水域景观向
要原因是基于明清时代水利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 精细化方向发展的最主要动力之一是分圩的趋
就 。当时 , 兴修水利 、整治水道依然是各级地方 势 。围田 ( 圩田) 兴建初期 , 每圩所占面积相当
官员的首要工作 。如明人赵文华十分精辟地指 广大 , 动辄曰围田千顷 , 这种状况对于抵抗水旱
出 : “郡境川原平衍 , 厥土涂泥 , 膏腴硗瘠 , 一 及农田管理都是不利的 。由于史志资料较为详
视诸水 , 故抚监以通渠定泽为上功 , 守令以沟洫 实 , 不少研究者在分圩问题的研究中常常将嘉兴
田畴课殿最 。 ②
” 至于水田维护的具体措施 , 明 地区作为重点考察对象 。如日本学者滨岛敦俊教
代嘉善人周鼎所作《水利议》一文作了较为详尽 授在圩田研究中特别注意到景观形态问题 。其立
的解释 。他指出 : “水之为利大矣 , 其为害亦不 论的主要依据出于嘉兴秀水县的资料 , 如当时秀
小 , 在反其所为害者以为利耳 ! 本邑地势卑下 , 水县各圩是以 “千字文”来命名 ⑤。研究者也对
积旬淫雨辄内外交浸 , 虽竭力车戽 , 人若不能胜 嘉兴地区分圩前后数量变化进行了探讨 , 如万历
天 , 一围之中 , 又不能无高下 , 沿边可车 , 腹心 《秀水县志》
载其县有圩共 576 个 ,合计有 584786
则力不能及 , 虽尝界为里塍 , 奈无土可增 。揭取 亩 ,平均每圩为 10151 25 亩 。又光绪《平湖县志》
旁近田面才四五寸 , 则瘦削不可以稼 。彼远田众 载明天启年间平湖全县共有 83 个大圩 , 622 个
分其利 , 而独损其近者 , 往往碍此则莫之为策 小圩 , 总 计 田 荡 434727 亩 , 平 均 每 大 圩 田 荡
也 。窃谓或五百亩 , 或三百亩为率 , 凿深沟广二 50541 97 亩 , 每小圩田荡 6561 69 亩 。至清乾隆

丈 , 旁为塍 , 内广八尺 , 袤一百二十丈 , 不过坏 五年 ( 1740 年 ) 已 被 分 割 为 1129 圩 , 共 有


”③ 砌土
田四五亩 , 而四五百亩皆无内浸之忧 。 415764 亩 , 平均每圩有田 3681 26 亩 ⑥。

为围 , 取土问题相当关键 , 深凿沟渠 , 既畅水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 , 明清时期 , 江南地


流 , 又利取土 , 可谓一举两得之良策 。如明朝正 区与农业开发 、水利建设等相应的水域景观也得
德年间 , 嘉善县丞倪玑就在兴修水利方面作出了 到极大的丰富 。现存嘉兴地区河港圩田数量较

令人称道的成绩 。倪玑到任伊始 , 便以兴修水利 早 、较完整的一组统计数据出自明朝嘉靖年间赵

为要务 , 意识到 “县治以南 , 地势高亢 , 不有所 文华所编《嘉兴府图记》 ( 见表 2 ) , 尽管表中所

蓄 , 吾民其病旱乎 ; 迤弱水所委输 , 不有所泄 , 记数量已相当可观 , 但据后世学者的观点 , 似乎


远不能反映当时的真实状况 : “案赵《图记》论
吾民其病涝乎 ?”然而 , 比较而言 , “大都以涝为
列各县各乡原隰形势 , 颇得要领 , 惟郡境水道至
尤急也”。于是 , “首浚于河及所支曲 , 俾罔壅
塞 。自思贤乡至奉贤乡二十八所 , 以丈计者 , 三
千八百六十有奇 。又筑圩岸 , 益卑削为高坚 , 自 ①王社教 : 《苏皖浙赣地区明代农业地理研究》, ( 西

三十三都至四十都三百八十二所 , 以丈计者 , 一 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99 年 , 第 76 - 77 页 。


②[ 明 ] 赵文华 : 《嘉兴府图记》卷 7 《物土篇二》
万五千二百 。若圩之尤下者 , 仍筑圩岸其中 , 俾
按语 , 嘉靖二十七年刊本 。
有守分 。自下保东区至奉九北区 , 亦一十五所 , ③[ 清 ] 江峰青等 : 《嘉善县志》卷 2 《水利篇》, 光
以丈计者 , 六千四百九十 。高亢之地 , 并加疏 绪刊本 。
辟 , 又潴为陂塘 , 散为沟洫 , 使具脉络 ……”④ ④光绪《嘉善县志》卷 2 《水利篇》。
⑤[ 日 ] 滨岛敦俊 : 《关于江南 “圩”的若干考察》,
水利工程的功用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 , 其效益的
《历史地理》第七辑 , (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90
保持在于持续的维护 , 可以说 , 倪玑所领导的水
年。
利改造活动不过是明清时期嘉兴地区众多水利兴 ⑥魏嵩山 : 《太湖流域开发探源》, ( 南昌 ) 江西教育
建活动的一个典型例证而已 , 然而我们也可以从 出版社 , 1993 年 , 第 94 页 。
・27 ・
表 2  明代嘉兴府河港与圩田数量统计表

属县名称 附郭县 秀水县 嘉善县 海盐县 平湖县 崇德县 桐乡县 合计



大河数量 15 23 279 29 9 355

支河数量 ② 169 225 572 171 58 176 139 1510

圩田数量 359 629 665 165 69 203 173 2263

4260181 ④
圩田面积 ③ 841191 595581 864373 534820 440780 425261 449384
( 单位 : 亩)

圩田单位面积 2343 947 1300 3241 6388 2095 2598 1883

  说   明 : ①这里统计的大河数量应为经过其各乡都的河段数量 , 也包括个别湖区 。


②支河的名称 、类型较为复杂 , 包括市河 、港 、塘 、浜等 。
③这里圩田面积只统计官田与民田的数量 。
④各县圩田合计数量为 4151390 亩 , 与原书记载有所出入 , 但仍以原书记载为准 。
  资料来源 : 1 、[ 明 ] 赵文华 : 《嘉兴府图记》卷 7 《物土篇二》与卷 8 《物土篇三》, 嘉靖二十七年刊本 。
2 、[ 清 ] 许瑶光 : 《嘉兴府志》卷 27 《水利篇》, 光绪刊本 。
繁 , 自长川巨浸 , 以及支浜曲汊 , 不啻千万 ! 计 塘建设继承了明代的诸多成功之处 , 并进行了不
《图记》所开 , 为数甚略 , 或当日仅就里胥册报 少的完善工作 , 完成工程的数量与技术上的成
书之 , 难以凭准 , 但《袁志》、
《吴志》相沿 , 登 就 , 也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 ④。如据道光年
”①
载已久 , 一时无从更正 。 间纂修的《续修海塘新志》, 清代后期的海塘结
明清时期又是海塘建设的重要时期 , 四百多 构更加严密合理 , 其主体主要有鱼鳞大石塘 、条
公里的江南海塘已全线形成 , 如经过明朝一代的 块大石塘等 , 又辅之以塘后土堰 、土备塘 、备塘
努力 , 基本奠定了今天海塘的规模与形制 。以海 河 、备塘石闸等设施 ⑤。此外 , 还应该看到 , 捍
盐为例 , “海盐石塘筑法有二 , 其一为陂陀塘 , 海塘的建设 , 对于改变江南地区的水系格局产生
改叠砌为竖石斜砌 , 垒碎石于内支之 。成化十三 了至关重要影响 。如明朝人士郑若曾指出 : “海
年 ( 1447 年 ) 杨  所定也 。一为鱼麟塘 , 纵横 塘之制 , 本为捍御咸潮害稼而设 , ……其长起于
叠石 , 下 阔 上 缩 , 累 十 七 层 , 嘉 靖 二 十 二 年 嘉定之老鹳嘴以南 , 迄于海宁之澉浦以西 , 高如
( 1542 年) 黄光升 、宏治 ( 应为弘治 ) 中王玺之
地 ( 应为城字之误) 垣 , 内外皆有塘沟相夹 。自
而变通也 。二法最善 , 至今犹沿之”②。可见嘉 设此塘之后 , 而松 、嘉 、杭无入海水口 。
《禹贡》
兴地区海塘最基本的两种筑法与形制都在明代得
曰 ‘三江既入’, 今三江之中 , 东江独湮 , 漫无
到了实施 。明清时期海塘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依然
”⑥ 不容否认 , 东江的改道
可考 , 职此之由也 。
摆脱不了屡建屡毁的厄运 。据光绪《嘉兴府志》
与湮废 , 与海潮的频繁侵袭也有一定的关系 , 而
卷 30 所列资料初步统计 , 仅有明一代 , 嘉兴地
捍海塘的长期修建 , 直接改变了境内河流的入海
区捍海塘遭到较大规模损毁的灾害事件竟达 19
路线 , 对于改变 “三江五湖”水系格局的作用更
次之多 。最严重的一次发生于万历三年 ( 乙亥 )
五月 , 当时 , “大风潮 , 塘尽崩 , 水出地二丈余 ,
①光绪《嘉兴府志》卷 27 《水利篇》。
溺死三千余人 , 县河皆成咸流”。海盐人董份描
②光绪《嘉兴府志》卷 30 《海塘篇》。
述当时惨况云 : “ ( 盐邑) 数被患 , 视濒海诸郡县 ③光绪《嘉兴府志》卷 30 《海塘篇》。
尤剧 , 而塘辄易败 , 明兴 , 数苦之矣 。乙亥 , 飓 ④周天麟 、俞美璋 : 《杭嘉湖地区历代海塘工程的状

作涛 , 溢入 , 而塘败十六七 , 民漂不可胜计 , 数 况与发展》, 《嘉兴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4 年增刊 ,


第 81 页 。
十里家室为墟 , 而浙西数百里间 , 水微卤 , 有海
⑤[ 清 ] 富呢扬阿等 : 《续海塘新志》卷 4 《工程篇》,
”③ 就是在这种恶劣状况下 , 江南人民
鱼游焉 。
道光年间刊本 。
表现出了非常坚韧的精神 , 屡毁屡建 , 为维护沿 《郑开阳杂著》卷 2 《论海塘之设》, 陶风楼 , 1932

海地区的农业生产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清代的海 年石印本 。


・28 ・
为直接与显著 。 地理环境及自然演变过程 , 如地势低平 , 降水丰
富 , 毗邻湖 、海等宏大水域 , 咸潮涌溢 , 沼泽广
三  结   语 布 。对于区域开发及农业生产而言 , 嘉兴地区的
原始生态环境显然毫无十分优越可言 。就泽国水
任何门类的景观体系的形成 , 都是客观历史 乡而言 , 农业生产面临的首要问题 , 莫过于水利
发展的结果 。在人类长期繁衍生息的区域内 , 大 事业的兴建 。可以说 , 杭嘉湖地区特别是嘉兴地
多数景观不可避免地逐渐演化为人类社会生产劳 区的发展非常典型地证明了这一点 。嘉兴地区的
动对原始自然环境再加工后的具象化作品 , 事实 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 , 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水利
上表现为人类生产劳动实践成果的外在形态 。众 工程建设的推动 , 如京杭大运河的疏通 、捍海塘
所周知 , 原始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发祥的自 的修建 、难以数计的水道疏浚 、大面积圩田建设
然地理基础 , 本身就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物质系 以及大批桥梁的构建等等 , 不仅全面地构建起杭
统 , 是自然界亿万年演化的结果 , 但是 , 对于人 嘉湖平原水网体系 , 为这一地区的农业开发与经
类的生存繁衍而言 , 原生态自然环境并不是完美 济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 同时这种发展特征也在
无暇的 , 不可能完全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一地区的水域景观面貌 。可
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就是人类按照自身的要求与愿 以说 , 明清时代嘉兴地区的水域景观系统在某种
望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改造 , 日积月累 , 作为其 意义上又可称之为 “水利景观” ( irrigatio n land2
成果的外在形态展现 , 原始及原有的景观风貌必 scape ) 体系 。
将被不断刷新 。因此 , 我们在进行历史时期景观 从原生态为主的水域景观逐渐向精密化景观
问题研究之时 , 既不能忽视自然地理基础特征 , 的演变 , 在一个侧面反映了江南地区水利建设 、
也需要结合当地人民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来 农业发展乃至社会公益事业取得的成就 。而江南
加以考察 , 这样才能对景观进行综合而全面的考 农业生产的巨大成就与水域景观体系的建立 , 远
察与分析 , 从而避免孤立地就景观论景观 。 不是一蹴而就的 , 这一漫长而艰苦的历程不仅较
历史时期江南地区景观形态的变迁 , 与江南 为典型地反映了人们社会生产实践对于自然地理
地区的经济开发及水利建设密切相关 。嘉兴地区 环境变迁的重大影响 , 也从一方面展示出江南人
的早期原生态风貌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观 民建造家园的艰巨历程 。

Study on Formation and Changing of the System of Waterscape and Waterside Landscape
in Ancient Jiang Nan (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ed on Historical Documents of Jiaxing Region
An J iesheng
( Center f or H istorical Geog ra g hy , Fu dan U nversit y , S han g hai , 200433)

Abastract : Water scape and water side landscape in J iang Nan regio n po ssess great research value.
J ia Xing dist rict which is located in Hang2J ia2 Hu Plain sees systematic and vario us water scapes and
water side landscapes , amo ng t hem paddy field occupies t he greatest p roportio n. The aut hor of t his pa2
per point o ut t hat t he system of waterscape in J ia Xing regio n wit nessed t hree dramatic step s of evolu2
tio n : ( 1) The o riginal ecolo gical pat tern of landscape f ro m p re2Qin to t he So ut h and Nort h Dynast y
period ; ( 2 ) The overall system of cultivated water scape being shaped up during t he Tang , Wu Dai
( t he Five Short2duratio n Dynast y ) and So ng Dynast y. ( 3 ) The finalizatio n of t he tamed water scape
system since t he Ming and Qing Dynast y. The main dynamics for t he making of waterscape co me f ro m
t he unremit ting effort paid by t he people of t he J iang Nan regio n to imp rove agricult ure and water2co n2
t rol p roject s. The p rogress f ully p roves t he interactio n bet ween social activit y and geograp hical envi2
ro nment f ro m a special angel .
Key words : inundated area , water scape , polder , seawall , irrigatio n landscape
・29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