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第 20 卷第 3 辑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Vol. 20 ,No .

3
2005 年 7 月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 hy J ul. ,2005

古代江南地区圩田开发
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庄华峰1 ,2
( 11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 湖北武汉 , 430072 ; 21 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 安徽芜湖 , 241000)

[ 提  要 ] 江南地区的圩田大致滥觞于三国之际 , 迅速发展于两宋 , 全盛于明清 , 是我国江南人民在长期治田治


水实践中创造的农田开发的一种独特形式 。文章以大量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 , 全面考察了江南地区圩田开发的历程与
特点 , 研究了江南圩田兴盛的历史因素和自然条件 , 并简要分析了圩田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 , 具体探讨了圩田开发对
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 认为因过渡围垦破坏了江南地区原有的湖泊河流水文环境 , 造成 “水不得停蓄 , 旱不得流
注”的严重局面 , 这便给圩田大大增加了防患水灾的压力 ; 历代地方政府在圩田管理方面也是各自为政 , 各地圩田缺
乏相互间的协作 , 使因破圩而形成的局部水灾年年有之 ; 大量构筑圩田 , 使湖泊面积大为缩小 , 影响其调节水量的功
能 , 破坏了本地区的生态条件 , 致使灾害频频发生 。此外 , 围湖特别是废湖以后 , 使众多的水生资源也遭到了严重
破坏 。
[ 关键词 ] 古代 ; 江南地区 ; 圩田开发 ; 生态环境 ; 水生资源
[ 中图分类号 ] K9281 7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125205 ( 2005) 0320087208
[ 收稿日期 ] 200421129
[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7 —19 世纪长江下游圩田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 ( 项目编号 : 04BZS013 ) ;
安徽省高校学术技术带头人科学研究首次资助项目 “历史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圩田开发与水患防治研究” ( 项目编号 :
2002 HBW10) 。
[ 作者简介 ] 庄华峰 ( 1957 —) , 男 , 安徽歙县人 , 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 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 , 安徽
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 : 环境变迁与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社会史 。

  圩田 ( 又称围田) 是江南地区人们在长期治


田治水实践中创造的农田开发的一种独特形式 , 一  江南圩田的发展及其特点
它广泛分布在江苏西南部 、安徽南部和浙江西北
部 , 是该地区土地利用的重要形式 。目前专门探 圩田是一种在浅水沼泽地带或河湖淤滩上通
讨圩田开发的文章尚不多见 , 而在仅有的一些零 过围堤筑圩 , 围田于内 , 挡水于外 ; 围内开沟
星研究中又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对圩田的开发给予 渠 , 设涵闸 , 实现排灌的水利田 。南宋著名诗人
了很高评价 , 对其弊端则或避而不谈 , 或语焉未 杨万里在考察了 “上自池阳 , 下至当涂”的圩田
详 。本文则认为 , 在充分肯定圩田开发所产生的 后 , 曾说道 : “江东水乡 , 堤河两涯而田其中 ,
积极作用的同时 , 也应看到它对生态环境所造成 谓之 ‘圩’。农家云 : 圩者 , 围也 。内以围田 ,
的负面影响 。 外以围水 。盖河高而田反在水下 , 沿堤通斗门 ,
”① 杨万
每门疏港以溉田 , 故有丰年而无水患 。

①( 宋) 杨万里 : 《诚斋集》卷 32 《圩丁词十解序》。


・87 ・
里对于圩田的解释是确切的 , 他所提到的江东即 过战国 、秦汉时期的努力 , 围田进一步开拓 。到
属江南地区 。先秦时期 , 这一地区由于劳动力稀 了南朝 , 围湖造田又有新的发展 , 太湖地区呈现
少 , 加之生产技术的落后 , 开发水平极其低下 。 出 “畦畎相望”、“阡陌如绣”⑦ 的局面 。唐代太
《史记》云 : “楚越之地 , 地广人稀 , 饭稻羹鱼 , 湖地区的水利营田 , 已进入一个新的开发时期 ,
”① 可
或火耕而水耨 , 果陏羸蛤 , 不待贾而足 。 无论是圩堤建设的规模 , 还是防洪 、排灌工程兴
见 , 江南地区在当时基本上还处于待开发状态 。 建的数量 , 都比以前有所提高 。五代时期的吴越
江南地区的大规模开发始于三国时期的圈圩筑 在太湖流域治水治田 , 发明并完善 “塘浦制”,
堤 。三国之际 , 魏 、吴在江 、淮地区长期对峙 , 七里十里一横塘 , 五里七里一纵浦 , 纵横交错 ,
为解决粮秣补给问题 , 东吴 “表令诸将增广农 横塘纵浦之间筑堤作圩 , 使水行于圩外 , 田成于
田”, 就近屯兵垦殖 , 并于湖县 ( 今当涂县 ) 设 圩内 , 形成棋盘式的塘浦圩田系统 。
督农都尉治 , 对古丹阳湖区 ( 位于苏 、皖交界 入宋以后 , 江南地区兴建起大批圩田 , 主要
处) 进行军屯 , 从而拉开了圈圩垦殖的序幕 。今 集中于太湖流域及长江沿岸的江宁 、芜湖 、宁
青弋江 、水阳江下游一带的当涂大公圩 、宣城金 国 、宣州当涂等地 。其中宣城圩田最多 , 共 179
宝圩 、芜湖万春圩等圩均始筑于三国东吴时期 。 所 , 化成 、惠民都是大圩 , 连接起来圩长达 80
大公圩有江南首圩之称 , 吴景帝永安三年 ( 260 余里 , 面积占全县垦田一半以上 。当涂的广济圩
年) , 丹阳都尉严密 “建丹杨 ( 阳) 湖田 , 作浦 93 里有余 。庐江的杨柳圩 , 周长 50 余里 。建康
里塘”②。浦作水边解 , 塘作堤解 , 乃指水边筑 府溧水县的永丰圩 , “四至相去皆五六十里”, 占
圩 , 其范围在今大公圩内 。金宝圩原为古金钱 地 950 余顷 。宋代最大的圩田是芜湖万春圩 。该
湖 , 孙权称帝后 , 命丁奉为五路总兵 , 驻守宣城 圩位于芜湖县荆山之北 。太平兴国年间为大水所
一带 , 丁奉亲自察勘金钱湖区 , 他看中了这个有 毁 , 废弃近八十年 , 嘉祐六年 ( 1061 年) 岁饥 ,
近二十万亩的金钱湖滩 , 亲手拟定筑圩计划 , 围 转运使张颙 、判官谢景温奏准用以工代赈办法实
湖造田 , 四年竣工 , 先叫金钱圩 , 后改惠民圩 , 行修复 , 十日之内募得民丁 14000 人 , 四十日而
因其像个金色的宝贝 , 又称金宝圩 。万春圩一带 毕其功 。修复后的万春圩宽 6 丈 , 高 1. 2 丈 ,
属于万顷湖的一部分 , ( 丹阳 ) 都尉严密修复浦 长 84 里 , 夹堤植桑数万株 , 治田 127000 亩 ; 接
里塘以后 , 对古丹阳湖区继续进行围垦 , 筑成了 着又修通沟渠 , 大渠可以通小船 ; 筑大道 22 里 ,
大量圩田 , 万春圩即其中的一个圩区 。这时围筑 可以两车并行 , 道旁植柳 ; 并建造水门 5 个 , 也
的圩田数量虽不多 , 规模却很大 。孙吴屯兵于皖 是四十日而毕功 。修复后 , 官府按圩田产量的百
河口 , 建 望 江 西 圩 , 周 30 里 , 垦 田 3. 7 万 分之十 五 取 租 , 每 年 得 粟 36000 斛 , 另 收 菰 、
亩 ③。建衡元年 ( 269 年) , 丹阳湖周围陆续围垦 蒲 、桑 、   ( 音 xì, 麻类) 之利 , 为钱 50 余万 。
圩田达一百多万亩 。在河湖滩地上围田 , 解决好 治平二年 ( 1065 年 ) , 长江下游地区水灾严重 ,
排灌问题是关键 , 人们在圈圩垦殖的同时 , 兴修 江南的宣州 、池州等地大小 1000 多个圩田被洪
了一些水利工程 , 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如为了 水淹没 , 唯万春圩屹立无恙 , 附近各小圩也赖以
确保江北含山 、和县等地圩区的灌溉和防洪安
全 , 东吴在牛屯河上建铜城闸 , “遇旱则积 , 遇
《史记》卷
① 129 《货殖列传》。
涝则启”④ , 从而使含山 、和县七十二圩环 200
《三国志》卷
② 64 《濮阳兴传》。
里之域免遭洪水威胁 , 30 万亩圩田均得灌溉之 ③( 清) 顾祖禹 : 《读史方舆纪要》卷 29 《江南八》。
利 。太湖流域水土资源的利用 、开发历史悠久 , ④( 清) 顾祖禹 : 《读史方舆纪要》卷 29 《江南一
发展到春秋时期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随着水利技 一》。
⑤光绪《高淳县志》: “春秋时 , 吴筑固城为濑渚邑 ,
术的进步和生产发展的需要 , 浅沼洼地的围垦 ,
因筑圩附于城 , 为吴之沃土 。

在春秋末期已渐出现 。如吴在固城湖区筑圩 , 变
⑥( 清) 钱中谐《三江水利条议 、论吴淞江》引明曹
涂泥 “为吴之沃土”⑤ , 越在太湖下游淀泖地区 胤儒语 : “自范蠡围田东江渐塞 。

围田 ⑥ , 这是两起最早围垦湖沼浅滩的活动 。经 《陈书》卷 5 《宣帝纪》。

・88 ・
不毁 。这项工程经济效益很高 ①。除万春圩外 , 柳 , 河渠交错 , 舟楫扬帆 , 屋舍有致 , 并设有排
芜湖尚有陶新 、政和 、独行 、永兴 、保成 、咸 水门 , 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农田水利图画 。另据
宝 、保胜 、保丰 、行春等 9 个较大的圩田 。此 《宋会要辑稿 ・食货》载 , 沿江圩田在形制上多
外 , 广德 、和州 、无为等县及黄池镇 , 尚有 10 为两层 , 圩堤之外 , 还有大堤 , 即使圩堤稍有损
多个圩田 。据不完全统计 , 宋代江东一路的官圩 坏 , 一时也不致圩内农田遭殃 。由此可见 , 江南
即有 79 万余亩 。太湖流域及周边平原地区的圩 圩田的构造是十分完善的 。
田 , 更为普遍 。如江阴境内的芙蓉湖 , “周围一 二是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管理和养护方法 。在
万五千三百顷 , 又号三山湖 , 今皆为圩田”; 端 管理方面主要是对圩内农田进行有计划的布局 。
平二年 ( 1235 年 ) , 常熟一县有圩田 54016 亩 ; 据沈括《万春圩图记》载 , 芜湖万春圩 , 圩内共
景定初年 , 建康府共有围田 714192 亩 , 占全府 有 1270 顷农 田 , 每 顷 农 田 为 一 方 , 全 圩 分 为

耕地总面积 4341643 亩的 16. 5 % 。史载 : “二 1270 方 , 按照天地日月山川草木取 1270 字 , 为
浙地势高下相类 , 湖高于田 , 田又高于江海 。水 每一方田定名 。同时为便于农田排灌和人员往
少则吸湖水以灌田 , 水多则泄田水 , 由江入海 , 来 , 每方四周辟之以水沟 , 相互贯通 。如此严密
”③
惟潴泄两得其便 , 故无水旱之忧 。 的规划有力地推动了集约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
在宋代 , 江南圩区出现了联圩这一新的围垦 圩堤的护养上 , 采取了人工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
形式 。从筑圩到联圩 , 这是人们认识上的一大飞 方式 。从工程方面加固圩堤 , 是人们治圩的主要
跃 , 也是治水的有效举措 。联圩即通过筑长堤 , 举措 , 其方法是将圩堤的用料由原来的泥土换为
将众多小圩联并起来 , 以收 “塞支强干”和防洪 石板 , 从而大大加强了圩堤的抗潮强度 。对此 ,
保收之效 。江南联圩的成功范例当首推大官圩 杨万里在 《诚斋集 ・圩丁词十解》中形容说 :
( 今当 涂 县 大 公 圩 ) 。宋 绍 兴 二 十 三 年 ( 1153 “岸头石板紫纵横 , 不是修圩是筑城 。
”在生物措
年) , “宣州水泛滥至境 , 县诸圩尽没”, 地方官 施上则是在堤岸上植以各种树木 , 深植于堤中的
吏据实 上 报 , 朝 廷 准 予 联 圩 , 迨 至 乾 道 九 年 树根勾络在一起 , 成为护堤的屏障 。其中种植最
( 1173 年) “太平州黄池镇福定圩周四十余里 , 多的是杨柳 , 杨万里《诚斋集 ・圩田》诗 : “古
延福等五十四圩周一百五十余里 , 包围诸圩在 今圩岸护堤防 , 岸岸行行种绿杨”, 描写的就是
内”④。这里所说的便是大官圩的联圩情况 。宋 杨柳护岸的情景 。
代宣州的化成 、惠民两圩 , “埂岸虽已圈固 …… 三是建立了人工管理系统 。沿江圩田有官私
圩腹内包裹私圩十五所”⑤。说明化成 、惠民两 之分 。官圩设有圩吏 , 私圩设有圩长 。官圩的维
圩也是通过联圩形成的 。这方面的例子尚能举出 修与养护由官府出面组织人力 ; 私圩则由圩长召
许多 。圈堤联圩有效地提高了圩区防御旱涝的能 集圩丁 , 于每年雨季来临之前修筑圩岸 、浚治沟
力 , 堪称筑圩史上的一大创举 。 渠和防护圩田 。“年年圩长集圩丁 , 不要招呼自
总的看来 , 宋时江南圩田已发展得十分成 要行 ; 万杵一鸣千畚土 , 大呼高唱总齐声”; “儿
熟 , 其特点有如下数端 : 郎辛苦莫呼天 , 一岁修圩一岁眠”⑧。这些诗句
一是规模宏大 , 且构造合理 。当时的许多圩
田往往 “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 , 中有河渠 , 外 ①参见 ( 宋) 沈括 : 《长兴集》卷 21 《万春圩图记》。
②嘉靖《江阴县志》卷 3 《山川》; 孙应时 : 《琴川
有门闸”⑥。关于圩田的结构 , 沈括在 《万春圩
志》卷 6 《版籍》; 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 40 《田赋
图记》中给我们提供了绝好的研究材料 , 说万春 志》。
圩圩堤 “博六丈 , 崇丈有二尺 , 八十四里以长 。 ③( 宋) 卫泾 : 《后乐集》卷 13 《论围田札子》。

夹堤之脊 , 列植以桑 , 为桑若千万 。堤中为田千 《宋史》卷 173 《食货上一 ・农田》。



⑤( 清) 徐松 : 《宋会要辑稿 ・食货七》。
二百七十顷 。 ……方顷而沟之 , 四沟浍之为一
⑥( 宋) 范仲淹 : 《范文正公全集 ・奏议》卷上《答
区 , ……圩中为通途二十二里以长 , 北与堤会 ,
手诏条陈十事》。
其袤可以两车 , 列植以柳 , 为水门五”⑦。可见 ⑦( 宋) 沈括 : 《长兴集》卷 21 《万春圩图记》。
这种圩田不仅圩堤高阔 , 坚实不摧 , 而且植桑种 ⑧( 宋) 杨万里 : 《诚斋集》卷 32 《圩丁词十解序》。

・89 ・
描写的都是一年一度圩长率领圩丁维修圩堤的热 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 。这是一方面 , 另
闹场面 。正由于形成了这样一个人工管理系统 , 一方面 , 由于沿江地区泥沙淤积 , 使湖床 ( 或沙
因而 使 沿 江 圩 田 的 维 修 与 护 养 有 了 可 靠 的 洲) 日益增高 , 为围湖筑圩创造了条件 。早在战

保证 。 国时期 , 长江上 、中游就有水土流失的现象 , 至
明清两代江南地区人口迅猛增长 , 对土地的 宋代更为严重 。如南宋诗人陆游看到湖口以下江
要求更为迫切 , 从而有力地推动了该地区圩田的 水之浊 , 曾云 : “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 , 盖江
发展 , 圩田开发因此进入了全盛阶段 。统计表 西路也 。 ( 长) 江水浑浊 ……。南江 ( 指湖口流
明 , 明清两代 , 江南各地筑圩达 3000 多个 。其 ”② 湖
出之水 ) 极清澈 , 合处如引绳 , 不相乱 。
中千亩以上的大圩 , 约有一百多个 。其数量之 口对岸为彭蠡泽 , 江水至此产生洄流 , 所以泥沙
多 , 为前世所不及 。圈堤联圩是这一时期江南圩 淤积严重 。稍晚于陆游的蔡沉对巢湖泥沙淤积之
田开发的一个重要特点 。如清咸丰年间 , 同马大 因作出了解释 : “北则江汉之浊流 , 其南则鄱阳
堤沿岸因淤积甚速 , 江道改走南边 , 后经数次大 ( 湖) 之清涨 ……巢湖大而源浅 , 每岁四五月闲
水冲击 , 圩埂圮毁 , 清朝政府遂联并同仁堤 、丁 蜀岭雪消 , 大江泛滥之时 , 水淤 ( 指泥沙 ) 入
家口堤 、德化圩 、泾江长堤和马华堤等圩堤 , 形 湖 , 至七八月 , 大江水落 , 湖水方泄 , 随江以
成了同马大堤的雏形 。无为大堤围筑于明永乐三 ”③ 对这种因淤积而筑圩 , 清代魏源分析为 :
东。
年 ( 1405 年) , 后历经江潮和大水冲洗 , 坝堤日 “浮沙壅泥 , 败叶陈根 ……随大雨倾泻而下 , 由
渐毁坏 。清乾隆三十年 ( 1765 年 ) 将沿江各圩 山入溪 , 由溪达江达汉 , 由江汉达湖 , 水去沙不
联成四段 , 形成一个大圩 。 去 , 遂为洲渚 。洲渚日高 , 湖底日浅 , 近水居
纵观古代江南地区圩田的开发 , 它具有两个 ”④ 魏氏的剖析十分精到 。
民 , 又从而圩之田之 。
显著的特点 , 一是阶段性 。也就是说圩田开发经 由此可见 , 圩田是江南人民充分利用沿江湖床垫
历了几个大的发展阶段 , 即滥觞于三国之际 , 迅 高等自然生成的条件而采取的一种有效土地利用
速发展于两宋 , 全盛于明清 。二是不平衡性 。即 形式 , 对于促进该地区将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转
各地区间圩田发展是很不平衡的 , 两宋时期 , 当 化为农业生产的潜力 , 起到了积极作用 , 这是江
涂 、芜湖 、宣州三地的圩田开发最为发达 , 其他 南地区圩田开发的根本动力所在 。
地区几乎没有开发 ; 至明清时期 , 虽然整个沿江 21 封建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有力地推动了江
圩区几乎都开发了出来 , 但最发达的也仅限于当 南地区圩田的开发 。
涂 、芜湖 、宣州 、巢湖 、安庆几个地区及太湖周 封建统治者对江南地带圩区的开发 , 其目的
围 , 其他地区则仍然相对较弱 。 经历了由军事需要向发展经济需要的转变 。东吴
为解决驻军粮秣补给而令诸将广开屯田 , 遂有五
二  江南圩田兴盛的原因分析 路总兵丁奉 、丹阳都尉严密围湖圩垦之举 ; 东晋
南朝时期 , 大规模的军事屯田仍是本地区农业开
古代江南地区圩田的兴起和发展 , 并不是偶 发中的主要方式 。唐中叶以后 , 随着经济重心的
然的 , 它是 由 一 定 的 历 史 因 素 和 自 然 条 件 决 逐渐南移 , 江南地区成为封建政府财赋的重要来
定的 。 源地 , 唐代诗人韩愈曾云 : “赋出天下而江南居
11 圩田是江南劳动人民针对本地区优越的 ”⑤ 江南地区由先秦之 际的 “地广 人稀”
十九 。
自然条件而采取的有效土地利用形式 。
江南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 具有气 ①参见韩茂莉 : 《宋代农业地理》, 山西古籍出版社 ,
候温和 , 无霜期长 , 雨水丰沛等特点 , 夏季暖湿 1993 年 , 第 123 - 124 页 。
②( 宋) 陆游 : 《入蜀记》, 载《丛书集成初编》。
气流活跃 , 降雨较为集中 , 年均降水量一般在
③( 宋) 蔡沉 : 《禹贡》注 。
1240 毫米上下 。长江及其 24 条支流使这一地区
④( 清) 魏源 : 《湖广水利论》, 《魏源集》, 中华书
水网密布 , 并在沿江及近湖附近形成大片土质肥 局 , 1976 年 。
沃的低洼地 。因此 , 从自然环境上看 , 这里无疑 ⑤( 唐) 韩愈 : 《韩昌黎集》卷 19 《送陆歙州诗序》。

・90 ・
变为封建政府的赋税重地 , 足见该地区农业经济 圩田建设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 所以江南圩田开
对封建政府的重要性 。唐宪宗也认为 : “天宝以 发便从此进入了一个兴盛的阶段 , 奠定了该地区
后 , 戎事方殷 , 两河宿兵 , 户赋不加 , 军国费 圩田发展的规模 。明清时期 , 随着江南的经济在
用 , 取资江淮 。 ①
” 两宋之际 , 由于圩田在宣州 、 政府赋税中所占的地位日趋重要 , 封建政府进一
太平州 、宁国府垦田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 产量又 步加大了沿江圩堤建设的力度 , 沿江圩田更为
高 , 因而也就成为政府一笔极为可观的赋税收 兴盛 。
入 。宋高宗曾称 : “今公私兼裕 , 一岁军饷 , 皆 31 人地矛盾也是促进江南圩田开发的一个
”② 这表明 , 唐宋以后 , 封建政府对江
仰圩此 。 重要原因 。
南地区的开发已不仅仅限于军事需要 , 更主要的 从沈括《万春圩图记》“江南大都皆山也 ,

是想通过加快这一地区的开发以攫取大量的赋 可耕之土皆下湿厌水濒江”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
出 , 古代江南地区可直接用于耕种的土地是相当
税 。无论封建政府出于何种目的开发这一地区 ,
有限的 。先秦之际 , 该地区 “地广人稀”, 人口
其组织功能以及人力 、物力和财力的大量投入对
与可耕地之间的矛盾尚不太尖锐 , 人们采用火耕
于江南地区圩田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 这一点
水耨的低水平生产 , 便足以维持 “无冻饿之人 ,
在宋代表现得尤为明显 。众所周知 , 在古代中
亦无千金之家”⑤ 的平均生活状态 。后来该地区
国 , 兴修大规模水利工程所需的人力和物力 , 是
人地矛盾的激化与数次大规模移民潮不无关系 。
个体小农所无法承担的 , 唯有封建政府才有这种
我们知道 , 从西晋末年至宋代 , 我国历史上曾经
能力 。如前揭嘉祐六年 ( 1061 年 ) , 转 运使 张
有过三次黄河流域向南大规模移民的浪潮 , 那是
颙 、判官谢景温 、宁国令沈披重建万春圩时 , 政
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 、唐代中期的安史之乱和唐
府曾出粟 30000 斛 、钱 40000 缗 , 并募集宣城等
末 、宋金之际的靖康之乱 。这些移民主要迁徙到
县贫 民 14000 人 投 入 其 中 。宋 孝 宗 乾 道 九 年
南方 , 其中第一次移民从北方迁往南方的大约有
( 1173 年) , 太平州诸圩 “几四百里为水浸沫”,
90 万 , 第 二 次 约 为 650 万 , 第 三 次 约 为 1000
政府出资整修 , 耗费 “计米二万一千七百五十七 万 ⑥。这三次大规模北人南迁的结果 , 一方面给
硕五斗 、计钱二万三千五百七十贯一百三十七文 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与生产
省”③。宋代沿江圩田多属官圩 , 这一事实证明 技能 , 同时也直接导致了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人
封建政府在圩田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口的骤增 , 致使江南地区耕地严重不足 。当时这
宋朝政府除积极组织军民修复五代以来湮毁的圩 里已 “野无闲田 , 桑无隙地”, 于是人们将目光
田水利工程 , 并加快圩田开发步伐外 , 还制定 投向不宜开垦的山地和湖滩 , 开始了大规模以围
《农田利害条约》 ( 即农田水利法 ) , 将圩田等水 江 、围湖为主的造田运动 。迨至明清两朝 , 虽因
利工程的兴废作为对在任官吏升黜的考核依据之 战争 、水灾 、瘟疫等原因 , 使人口大量死亡 , 但
一 , 以督促官吏加强对圩田的管理与维护 。如将 人口总数还是增多了 。如宋崇宁年间 , 沿江的安
防护圩岸的制度刻成碑文立于圩田之上 , 州 、县 庆 、宁国 、太平三府约有 84 万人口 , 而明洪武
官每年秋后检查一次 , 成为定制 。对于私圩 , 宋
政府也给予积极的资助 , 如筑圩或圩田生产的钱
米不足 , 官方规定可在常平仓项下借支 , 依据青
《全唐文》卷 63 《宪宗元和十四年七月二十三日

苗钱之例分期归还 。若工程过大 , 民户无力修
上尊号赦》。
筑 , 则由官府支钱米雇丁夫修筑 。若圩内人力不 《宋史》卷 474 《奸臣四 ・贾似道传》。

足或缺工食 , 政府还可酌量添助 。正由于封建政 《宋史》卷 173 《食货志》上一《农田》。

府在沿江圩田开发过程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 , ④( 宋) 范仲淹 : 《范文正公全集 ・奏议》卷上《答


手诏条陈十事》。
因此 , 在朝政腐败的时期 , 圩田建设便不可避免
《史记》卷 129 《货殖列传》。

会受到影响 。如宋初 , “慢于农政 , 不复修举江
⑥参见邹逸麟 : 《我国环境变化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
南圩田”④。就连五代以来较为完善的圩田水利 初探》,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 2002
系统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由于宋朝政府在 年第 3 期 。
・91 ・
二十 六 年 ( 1393 年 ) 三 府 人 口 增 加 到 了 121 万石租粮 , 太平州可生产 79 万石租粮 , 再加上

万 。大量人口的涌入使该地区原本宽缓的人地 芜湖 、当涂 、合肥县等地的圩田 , 租粮生产数额
关系一下子又紧张了起来 , 如何安置这些流民也 十分可观 ⑦。对于宋朝政府来讲 , 这是一笔非常
就成了封建政府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 。在以农为 可观的收入 。因此有人便认为 “天下根本在于江
本的封建社会里 , 束民于土地发展生产是安辑流 淮 , 天下无江淮不可以足用 , 江淮无天下自可以
民的最好途径 , 这样 , 江南沿江低洼地区大量的 为国”⑧。正由于圩田农业产量很高 , 所以有宋
湖滩地便成为吸引流民大规模开发的最佳去处 。 一世 , 政府对兴筑 、修复圩田总是特别热衷 , 及
因此无论是宋代 , 还是明清时期 , 封建政府都不 至明清 , 圩田开发日渐深入 , 圩区经济在封建国
遗余力地募集流民在此进行开发 , 从而有效地扩 家赋税中所占的份额也越来越大 。圩田高产 、稳
大了耕地面积 , 很大程度上缓和了一度紧张的人 产的事实表明 , 圩区土地开发利用的价值是很高
地矛盾 。 的 。此外 , 圩田开发对于缓和该地区数度出现的
人口压力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些都是应该充
三  圩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分肯定的 。
不过 , 圩田这种垦殖形态利弊并存 , 过度地
江南圩田开发相沿近两千年 , 对圩区的社会 开发势必会带来相应的环境问题 。正如恩格斯所
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 云 :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
圩田的开发十分适合江南地区水乡泽国的地 对于每 一 次 这 样 的 胜 利 , 自 然 界 都 报 复 了 我
理特点 , 使大量沿江沿湖滩涂变成了良田 。这种 ”⑨ 事实确实如此 , 正当人们陶醉于自己围
们。
土地利用形式是江南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的伟大创 湖造田的胜利之时 , 自然界为此作出的各种灾难
举 , 它在抗御旱涝 、夺取稳产高产方面 , 有着诸 性的报复也就接踵而至了 。
多的优越性 。诗人杨万里 、韩元吉等都曾作诗赞 第一 , 破坏了原有的湖泊河流水文环境 , 废
美圩田 : “圩田岁岁续逢秋 , 圩户家家不识愁 。 湖为田 , 或随意改变河道 , 致使众多的圩田将水

夹路垂杨一千里 , 风流国是太平州 。
” “东西相 道系统全部打乱 , 外河水流不畅 , 圩内排水和引
望五百圩 , 有利由来得无害 。 ……请看今来禾上 水也增加难度 , 造成 “水不得停蓄 , 旱不得流

场 , 七百顷地云堆黄” 。这些诗句都逼真地描 注”的严重局面 。对于围湖为田给圩区水环境所
绘了当时江南圩区的丰收景象 。元代农学家王祯 造成的影响 , 唐末即有人指出 : “害大利小者 ,
对于圩田的作用也是赞不绝口 , 他称赞道 : 圩田 ”λυg 直斥其弊 。顾炎武亦说 :
其以湖为田之谓欤 。
“据水筑为堤岸 , 复叠外护 , 或高至数丈 , 或曲 ”λϖg 由
“宋政和以后围湖占江 , 而东南水利亦塞 。
直不等 , 长至弥望 , 每遇霖潦 , 以捍水势 ……内 于圩田多建立在水流要害之处 , 且田面反在水面
有沟渎 , 以通灌溉 , 其田亦或不下千顷 , 此又水 之下 , 因此对水利要求甚高 , 稍有罅隙 , 便有内

田之善者 。
” 王祯甚至认为圩田 “虽有水旱皆
可救御 , 凡一熟之余 , 不惟本境足食 , 又可赡及 ①参见李则刚 : 《安徽历史述要》, 安徽省地方志编
邻郡 , 实近古之上法 , 将来之永利 , 富国富民 , 纂委员会 1982 年版 。
无越于此”⑤。这种人工创造的乐土 , 成为当地 ②( 宋) 杨万里 : 《诚斋集》卷 32 《圩丁词十解序》。
③( 宋) 韩元吉 : 《南涧甲乙稿》卷 2 《永丰圩》。
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 。据张问 《张颙墓志铭》
④( 元) 王祯 : 《农书》卷 3 《灌溉篇》。
载 , 万春圩计 127000 亩 , “岁得米八十万斛”, ⑤( 元) 王祯 : 《农书》卷 11 《田制篇》。
每亩平均产量 6 斛 2 斗 。北宋末年的贺铸 , 曾作 ⑥( 宋) 贺铸 : 《广湖遗志诗集拾遗》。

《题皖山北濒江田舍》诗云 : “一溪春水百家利 , ⑦( 元) 马端临 : 《文献通考》卷 6 《田赋考》。


⑧( 宋) 李觏 : 《李直讲先生文集》卷 28 。
”⑥ 亩产量达到 5 石 。关于圩
二顷夏苗千石收 。
《马克 思 恩 格 斯 全 集 》第 20 卷 , 人 民 出 版 社 ,

田的亩产量 , 我们还可以从当时的租税中得知一
1971 年 , 第 519 页 。
二 。据有关资料统计 , 并依高宗绍兴元年 ( 1131 g( 清) 董诰 : 《全唐文》卷 871 《复练塘奏状》。
υ
λ
年) 建康府圩田租额类推 , 宣州圩田可生产 49 g( 清) 顾炎武 : 《日知录》卷 10 《治地》。
ϖ
λ

・92 ・
涝之患 。宋徽宗统治时期 , 当涂路西湖建成的政 增多为其主要趋势 。这一发展态势无疑是与太湖
和圩 , 使 “山水无以发泄 , 遂致冲决圩垾”。永 流域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紧密相联的 。
丰圩自政和五年 ( 1115 年 ) 围湖成田 , 嗣后五
十余年 “横截水势 , 不容通泄 , 圩为害非细”。
焦村私圩 , “梗塞水面 , 致化成 、惠民频有损
害”。宣城童家湖系徽州绩溪与广德军建平二水
会合之处 , 其势阔远 , “政和间有贵要之家请佃
此湖围成田”, “绍兴间有淮西总管张荣者诡名承
佃 , 再筑为圩 ……自后每遇水涨 , 诸圩被害”①
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
第二 , 历代地方政府在圩田管理方面也是各 图 1  太湖地区东晋至清各代水旱比较示意图
自为政 , 各地区的圩田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系 ( 转引自郑肇经 : 《太湖水利技术史》, 农业出版社 ,
统 , 缺乏相互间的协作 。特别是豪强贵势私筑圩 1987 年 , 第 255 页 。
)

垾 , 对圩区水利系统及小农生产的破坏尤甚 , 这 第四 , 围湖造田的结果还破坏了水生资源 。
一点在南宋宁宗嘉定三年 ( 1210 年 ) 卫泾所上 江南地区的湖泊 , 水生资源极为丰富 , 如丹阳练
的奏折中体现得甚为明显 : “隆兴 、乾道之后 , 湖 , 在唐代就有 “菰蒲茭芡之多 , 龟鱼鳖蜃之
豪宗大 姓 , 相 继 迭 出 , 广 包 强 占 , 无 岁 五 之 , 生 , 厌饮江淮 , 膏润数州”之称 ③; 四明广德湖
……围 ( 圩 ) 田一兴 , 修筑岸 , 水所由出入之 有 “菰蒲凫鸟 , 四时不绝”之绕 ④。越州鉴湖更
路 , 顿至隔绝 , 稍觉旱干 , 则占据上流 , 独擅灌 有 “鱼鳖虾蟹之类不可胜食 , 茭荷菱芡之实不可
溉之利 , 民田坐视无从取水 ; 逮至水溢 , 则顺流 胜用”之誉 ⑤。这些水生资源 , 一方面为人们提
疏决 , 复以民田为壑”。② 由于彼此间缺乏协作 , 供了丰富的食品 , 另一方面又为牲畜提供了饲
使因破圩而形成的局部水灾年年有之 。 料 , 为编织 、造纸提供了原料 , 有的还是良好的
第三 , 大量构筑圩田 , 影响到湖泊的蓄水 药材 , 故此 , 具有颇高的经济价值 。围湖造田以
量 。大型湖泊 , 作为陆地水系中的枢纽 , 具有吞 后 , 特别是废湖以后 , 这些水生资源便面临了绝
洪吐涝 、调节河川径流的重要作用 。江南地区大 灭之灾 。对此 , 历代有识之士都给予了极大关
量利用湖边滩地修筑圩田 , 使湖面缩小 , 破坏了 注 。如徐次铎在《复镜湖议》中如是说 : “使湖
生态平衡 。如太湖地区在圩田出现以前 , 本有一 果复旧 , 水常弥满 , 则鱼鳖虾蟹之类不可胜食 ,
个天然形成的水面与陆地合理的比例 。太湖就是 茭荷菱芡之实不可胜用 , 纵民采捕其中 , 其利自
蓄洪的天然水库 。而湖边的滩地是水库的一部 ”⑥ 陈仲宜等在上徽宗书中也指出诸路湖泺
溥。
分 , 能够发挥调节的功能 。自从人们大量利用太 池塘陂泽被围占以后 “贫窭细民 , 频失采取莲荷
湖边上的滩地修筑圩田后 , 湖面不断缩小 , 从而 蒲藕 、菱芡 、鱼鳖虾蚬蚌螺之类 , 不能糊口营
影响了其调节水量的功能 , 破坏了太湖地区的生 生”⑦。类似的记载尚能举出不少 。这些史料无
态条件 , 由此灾害便接踵而至 。水旱失调自然是 疑都说明古代江南地区围湖造田后水生资源遭到
小农民首遭其殃 , 接着公私圩田大户也同受其
祸 。因水中筑堤之后 , 水中泥沙向堤外淤积 , 湖 ①( 清) 徐松 : 《宋会要辑稿 ・食货七》。
底升高 , 于是圩堤又可向湖心延伸 , 这样 , 湖便 ②( 明) 王圻 : 《续文献通考》卷 3 《田赋》。
③( 唐) 李华 : 《润州丹阳县复练塘颂》, 《全唐文》
逐渐缩小 , 以至于消失 , 一旦河水暴涨 , 湖已不
卷 314 。
能容纳 , 势必将大小堤岸冲垮 , 导致水灾频频发
《四明郡志 ・鄞县 ・山川》。

生 。如图 1 所示 , 太湖流域从东晋到明清 , 其水 ⑤( 宋) 徐次铎 : 《复镜湖议》, 引自《农政全书》卷

旱演变情况大致可分为两个最少期 , 四个较多期 16 《水利 ・浙江水利》。


⑥( 宋) 徐次铎 : 《复镜湖议》, 引自《农政全书》卷
和四个最多期 , 表现为宋以前由少到多 , 再由多
16 《水利 ・浙江水利》。
到少的过程 , 而在宋以后 , 则以水旱灾次的愈益
⑦( 清) 徐松 : 《宋会要辑稿 ・食货六一》。

・93 ・
了严重的破坏 ① 。 况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整治 。以防治水患为前
近年来 , 随着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 , 江 提 , 提高圩田开发水平 , 同时 , 要加大治理江南
南地区水灾频仍 。圩田由于自身抗洪能力的低 地区河流湖泊的力度 , 加强湖泊生态工程建设 ,
下 , 其弊端也更显突出 , 成为制约本地区社会经 切实禁止新的围堤筑圩 , 对过度围筑的田地 , 要
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如何使这种传统水利田继续 根据条件和可能 , 有计划地退田还湖 , 移民建
发挥作用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作为史学 镇 , 改善生态环境 , 以保证该地区 “生态 —
——
工作者 , 我们在继续深入研究圩田史的基础上 , 经济 —
——社会”三维复合系统的健康运行与可
应该以史为鉴 , 结合历史上对圩田的治理献计献 持续发展 。
策 , 更多地关注目前江南圩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
我们应该与水利部门合作 , 摸清圩田形成的历史 ①参见闵宗殿 : 《两宋东南围湖》, 载《太湖水利史

过程 , 总结利弊 , 根据不同的地貌特征和水文情 论文集》 ( 打印稿) , 1986 年 。

Cultivation of Diked Paddy - Fields in Ancient South - East China


and Their Effects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Zhuang Huafeng1 ,2
( 11 Col lege of H istory , W uhan U ni versit y , W uhan , 430072 ;
21 Col le ge of S ociolog y , A nhui N orm al U ni versit y , W uhu , 241000)
Abstract : The diked paddy - fields ( low - lying paddy - fields surro unded wit h dikes ) , ro ughly
int roduced in t he period of Three Power s , rapidly developed during t he times of Nort h and So ut h So ng
Dynasties and reaching t heir p rime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 are a peculiar form of farming fields
created by t he people of So ut h - East China t hro ugh t heir lo ng p ractice in water co nt rol and field man2
agement . The essay , based o n large amo unt s of histo rical document s , co mp rehensively loo ks into t he
co ur s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 he cultivatio n of diked paddy - fields in So ut h - East China , researches
o n t he historical and nat ural factor s of t heir p ro sperit y and briefly analyzes t heir f unctio ns. On such a
basis , it co ncretely discusses t he effect s of t he cultivatio n o n ecological enviro nment and holds t he
view t hat t he damage of t he original hydro geological enviro nment by over - cultivatio n in So ut h - East
China result s in t he serio us sit uatio n of“no reservatio n of water and no irrigatio n when dro ught ”and
t hus greatly increases difficulties in flood p reventio n. Local government s t hro ugh ages act o n t heir
own way wit ho ut cooperatio n amo ng diked paddy - fields in different areas and t herefore local floods
take place every year due to breakdown of t he dikes. The great shrinking of lake areas because of too
much reclamatio n affect s t he f unctio n of lakes in adjusting water volume and dest roys ecolo gical co ndi2
tio ns of t he area , leads to f requent disaster s. In additio n , af ter reclaiming , especially draining lakes ,
vario us aquatic reso urces are gravely ruined.
Key words : ancient times ; So ut h - East China ; cultivatio n of diked paddy - fields ; ecological envi2
ro nment ; aquatic reso urces

・94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