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二 ○○三年第四期

明清地域商人与江南市镇经济
范金民
( 南京大学  历史系 ,江苏  南京  210093)

[ 内容提要 ]明清时期 ,各地地域商人特别是外地商人在江南市镇中十分活跃 ,在江南市镇的发展过


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江南市镇从其命名 、
性质 、
功能以及作用影响来看 ,都与商业发展 、
商人活
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 。江南市镇的大量兴起和迅速发展 ,完全是由商业发展和商人活动促成的 ,
新增加的市镇绝大部分就是随商品贸易和商人活动发展起来的 。江南市镇由小到大 、
由兴到盛的持续
发展过程 ,也有赖于各地商人的经营活动 。明后期到清前期 ,江南市镇日益兴盛 ,各地商人极为活跃 ,江
南市镇的繁盛程度与商人活动的程度相一致 ,地域商人成为江南市镇规模扩大市况繁盛的有力推动者 。
各地商人通过组织商品生产和制定种类式样等支配市镇商品生产 ,各地市镇的经济发展特色深受商人
活动的影响 ,地域商人的活动推动着江南市镇的商品生产 。地域商人的活动甚至直接制约着各地市镇
的盛衰 ,影响着不同市镇之间的经济走势 。
[ 关键词 ] 地域商人 ; 江南市镇 ; 经济
[ 中图分类号 ] K248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02422x ( 2003) 0420052210

马克思说 “ ”①
: 商业依赖于城市的发展 , 而城市的发展也要以商业为条件 。这是不言而喻的 。
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特点 ,最明显的可能就是商品化和城镇化 。商品化必然带来城镇化 ,而城
镇化必然推动促进着商品化 。在商品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 ,各地商人特别是外地商人十分活跃 ,发
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既有研究于江南市镇经济可谓繁硕 ,于商人在江南的活动也时有新论 ,惟于
商人在江南市镇发展中的作用则着墨不多 。今试作探讨 ,期望有助于深化江南市镇和明清商人商
帮的研究 。

一、
商人活动促使市镇兴起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大量兴起和迅速发展 ,既是江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 ,又是江南商业
繁荣的具体体现 ,也是商人资本活动的直接结果 。其具体发展 ,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即明正德
嘉靖年间 、清乾隆年间和同治光绪年间 。第一阶段体现为大批市镇在村落的基础上迅速形成 ,第二
阶段体现为市镇数量的增加和市镇规模的扩大 ,第三阶段主要体现为数量的增加和内部结构的变
化 。无论哪个阶段 ,绝大部分市镇的兴起和形成 ,都是商品生产 、 商人活动和商业发展的结果 。试
以下表显示鸦片战争前江南市镇发展的两个阶段 。
下表是有严重缺陷的 。为求标准一致 ,各府市镇材料依据的大多是省志 、 府志 ,而尽量不用县
志 ,这就比各县县志载录的市镇数量要少得多 ; 府志省志所载内容大多移录于前此的县志 ,因此表
中所列没有及时反映当时的市镇发展实况 ; 苏州 、 松江府的“行”,江宁府的“集”,镇江府的“沙”,其
性质与“市” 类似 ,数量不少 ,为求统一 ,表中一概未收 ,表中所录 ,大多是较上规模的市镇 。上述种
种因素 ,使得表中所列市镇数远比实际市镇数为少 。如表中所列江宁府的市镇 , 乾 、 嘉时只有 38
个 ,而实际市镇集其时多达 120 余个 ; 表中乾 、
嘉时常州府江阴县市镇仅列 7 个 ,而据道光《江阴县
志》 记载实际多达 36 镇 。尽管有这些严重缺陷 ,但是由于我们不可能根据既有材料按照统一标准

[ 收稿日期 ]2003210203

・52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确切地统计出某一时期的市镇数量 ,所以表中所列作为考察江南市镇增加的大致趋势的参考则还
是可以的 。
下表表明 ,江南市镇的发展在明代嘉 、 万时期形成第一个高峰 ,数量约 300 个 ,到清代乾隆时期
形成第二个高峰 ,达到 500 个左右 实际可能在 600 个以上) ,将近翻了一番 。其中以苏州 、
( 松江 、

州、嘉兴等府最为明显 。事实上 ,常州府的市镇由明入清也获得了迅速发展 。
明清江南市镇数量表
市  镇  数 市  镇  数
地  区 地  区
嘉靖 —万历 乾隆 —嘉庆 嘉靖 —万历 乾隆 —嘉庆
吴 7 9 上元 4 5
长洲 8 7 江宁 4 3
元和 9 句容 2 3
吴江 7 9 溧阳 2 16
震泽 5 溧水 8 4
昆山 9 11 江浦 4 3
新阳 4 六合 3 3
常熟 13 12 高淳 5 1
昭文 24 江宁府 32 38
苏州府 44 90 仁和 10 21
太仓 14 12 钱塘 4 20
镇洋 9 海宁 7 26
嘉定 15 18 富阳 5 6
宝山 11 临安 6 11
太仓直隶州 29 50 余杭 6 9
华亭 22 8 新城 4 5
娄 11 于潜
金山 13 昌化 2 6
奉贤 8 杭州府 44 104
青浦 31 嘉兴 4 4
上海 22 15 秀水 4 4
南汇 15 嘉善 4 7
川沙 6 海盐 4 6
松江府 44 107 石门 3 3
武进 5 5 平湖 5 9
阳湖 2 桐乡 4 7
无锡 9 5 嘉兴府 28 40
金匮 5 乌程 4 6
江阴 14 7 归安 5 5
宜兴 6 2 长兴 5 5
荆溪 4 德清 2 2
靖江 5 武康 3 2
常州府 39 30 安吉 3 3
丹徒 10 8 孝丰 1 1
丹阳 5 5 湖州府 23 24
金坛 3
镇江府 15 16
  资料来源 : 嘉靖《南畿志》
卷四 、
一二 、
一六 、
一八 、
二 0 ; 正德《姑苏志》卷一八 ; 乾隆《苏州府志》卷一九 ; 嘉庆《直
隶太仓州志》
卷五 ; 嘉庆《松江府志》
卷二 ; 乾隆《江南通志》卷二五 ; 嘉庆《江宁府志》卷一二 ; 嘉庆《溧阳县志》卷二 ;
光绪《金坛县志》
卷一 ; 光绪《丹阳县志》
卷四 ; 光绪《丹徒县志》
卷四 ; 万历《杭州府志》卷三四 ; 乾隆《杭州府志》卷五 ;
万历《嘉兴府志》
卷一 ; 嘉庆《嘉兴府志》
卷四 ; 万历《湖州府志》
卷三 ; 乾隆《湖州府志》
卷二二 。
试以苏州府为例 。该府市镇在明代以吴江 、
常熟和嘉定等县最为突出 。吴江县弘治县志仅载

・53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 市 4 镇 ,嘉靖年间增为 10 市 4 镇 ,明末清初又增为 10 市 7 镇 。其中 村 、
盛泽 、
双扬 、
严墓 、
檀邱
等 ,明初都是只有几十家居民的小小村落 ,到嘉靖时却发展到百家乃至数百家 ,形成初具规模的市 。
该县市镇大多在那时即已产生 。嘉定县市镇由正德年间的 15 个增加到万历时的 3 市 17 镇 ,另有
“行”6 个 ,几乎增加了一倍 。常熟县市镇由正德年间的 14 个增加到嘉靖年间的 22 个 ,唐市 、 归市 、
徐家新市等 ,大抵都在明中期开始兴起 ,镇 ,常熟县的大河市 、 田庄市 、 范家市 、 鹿苑镇 ,昭文县的苏
家尖市 、 陈家市 、白茅新市 ,吴江县的黄溪市等 ,都是明后期后发展起来的 。其中尤以常 、 昭增加为

多 ,由明末的 9 市 5 镇增为乾隆时的 34 市 8 镇 ,增了整整两倍 。
再以松江府为例 。比较正德和崇祯两部《松江府志》,可见该府在明后期市镇增了一半 。正德
《松江府志》 和嘉靖《南畿志》 都载市镇为 44 个 ,而崇祯《松江府志》 载市镇为 65 个 ,新增了 21 个 ,即
莘庄镇 、 一团镇 、龙华镇 、 北桥镇 、
陈家行 、
王家行 、 沈巷镇 、刘夏镇 、 北竿山镇 、 郏店镇 、 魍镇 、 艾祁
镇、 古塘桥镇 、 金家桥镇 、 杨扇镇 、
黄渡镇 、
朱家角镇 、 王兴庄镇 、双塔 、 王巷 、
杜家角等 。
江南市镇这种迅速发展的势头 ,完全是由商业发展和商人活动促成的 。江南市镇从其命名 、 性
质、 功能以及作用影响来看 ,都与商业发展 、 商人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 。正德《姑苏志》卷
十八称 “: 商贾所集谓之镇 。 ”正德《嘉善县志》 卷一谓 “: 大曰都邑 ,小曰市镇 ,所以聚民而致货者也 。 ”
乾隆《乍浦志》 也谓 “
: 商贾贸易之所为市 ,远商兴贩所集为水陆要冲 , 或设官将以禁防焉 , 或设关以
征税焉 ,为镇 。 ”这些解释或描述 ,都将市镇与商业和商人活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至迟咸丰时已有
的“无徽不成市” 的谚语 ③ ,更揭示了商业流通和商人活动特别是徽商活动在市镇兴起中的关键作
用。
从江南市镇的发展来看 ,新增加的市镇绝大部分就是随商品贸易和商人活动发展起来的 。如
吴江盛泽镇 ,明初是只有五六十户居民的“青草滩”,弘治《吴江志》所载 2 市 4 镇还无其名 ,到成化
年间“居民附集 ,商贾渐通”,嘉靖间“以绫绸为业 ,始称为市”④。其形成完全是因丝绸生产而发展
起来的丝绸贸易所推动的 。再如青浦县的朱家角镇 ,直到嘉靖时 ,地方文献未见其名 ,明后期 ,苏州
郊区洞庭东山的棉布商人以该镇为大本营 ,巨商席 、 许、 翁、
万诸家族皆寓居镇上 ,席氏和严氏在镇
上开典铺 ,四姓商人于万历二十七年捐资兴建慈云寺 。席端樊还捐建义冢 ⑤。明末市集之盛为松
江府之最 。同县的唐行镇 ,因唐氏在那里“商贩竹木 , 遂成大市”⑥。该县的盘龙镇 , 因清初南京人
陈君化在那里开设典当铺和布庄 ,由此而“标客凑集 ,遂成市 ,为盘龙镇”⑦。昆山县的方泰镇 ,直到
清初仍然居民鲜少 ,康熙时因陈 、 严“两家以猗顿之术起家 ,由是房屋陆续增添 ,街衢渐次改观 ,布庄
开张 ,典商望风而至 ,百货骈集 ,遂成闹市 ……方泰镇之称 ,实始于此”⑧。镇上多有布庄开张 ,徽州
布商相当活跃 。嘉定东南的马陆镇 , ,出产刷线布 、 泗泾布 、标布 “元明以来
, ,由村成镇”。江南市镇
形成原因 、 产生条件容有千差万别 ,但是最基本的 ,可以说都是奠立在商品流通 、 商业发展和商人活
动的基础之上的 。

二、
商人活动促使市镇规模不断扩大
地域商人展开的商品贸易不但导致了江南广大市镇的兴起 ,而且持续推进着江南市镇由小到
大、 由兴到盛的不断发展过程 。
江南市镇一般都经历了由市到镇的发展过程 。如常州府的江阴县 ,在明嘉靖时有 21 市 10 镇 ,
清道光时清一色成为 36 镇 ,就是突出的事例 。前述苏州府不少市上升为镇 ,亦复如是 。
即使同一市镇 ,其规模和经济作用前后也大不一样 ,多数市镇规模日趋扩大市场繁荣 。往往是
生产越发展 ,商人越活跃 ,商业越兴盛 ,市镇发展越迅速 ,规模宏大 。专业生产市镇几乎无不如此 。
前述盛泽镇 ,因丝绸生产在明中期兴起后 ,到明后期近镇四五十里间乡民尽逐绸绫之利 。康熙
时 “富商大贾数千里辇万金而来
, ,摩肩连袂 ,如一都会”,在苏州府“诸镇中推为第一”。到乾隆时 ,
“居民百倍于昔 ,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出现了“薄海内外 ,寒暑衣被之所需 ,与夫冠婚丧祭黼黻文章
之所用 ,悉萃而取给于区区一镇 。入市交易 ,日逾万金 。人情趋利如骛 ,摩肩侧颈 ,奔走恐后 ,一岁

・54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中率以为常” 的繁盛景况 ⑨。当地人甚至自诩为并峙苏杭 ,热闹等于苏州阊门 。这种交易盛况正是
由各地商人的活动推动的 。道光时的《徽宁会馆碑记》称 “ : 凡江 、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 , 俱萃于
是 。商贾辐辏 ,虽弹丸地 ,而繁华过他郡邑 。皖省徽州 、 宁国二郡之人服贾于外者 ,所在多有 ,而盛

镇尤汇集之处也 。 ” 实际上除了徽州 、 宁国商人外 ,镇上还集中了来自江苏南京 , 浙江湖州 、 宁波 、
绍兴 ,山东济南 、 济宁 ,以及山西 、 陕西等省域的丝绸商人 , 建立了诸如徽州会馆 ( 后扩建成徽宁会
馆) 山西会馆 、 华阳会馆 ( 又名红花会馆 ) 、 宁绍会馆 、 济东会馆 、 济宁会馆 、 金陵会馆等地域商人会
馆 ,在那里展开激烈的商业竞争 。盛泽日新月异的变化过程 ,实际就是各地商人激烈竞争丝绸贸易
迅速发展的过程 。
杭州府仁和县的塘栖镇 , 元季开通运河 , 东西而贯 , 始见起色 。明末有户 2200 余 , 水陆辐辏 ,
“财货聚集 ,徽 、 杭大贾视为利之渊薮 ,开典 、 顿米 、 贸丝 、 开车者骈臻辐辏”“岁计食货贸迁
, , 无虑数
ϖ
λ
g
十百万 ,而他物不与焉” 。入清后 , 地域商人活动更盛 。试举徽商为例 。清中期 “徽州同人之商 ,
于斯者不下千数 ,休 、 歙、黟、 绩为盛 , 婺 、祁次之”λω g
。据说徽商于道光十年 ( 1830 ) 起就在该镇建有
会馆及义冢 ,厝房有数十间 ,可停棺木 200 余具 ,看来规模较大 。因经费充裕 ,以后不断修葺 。咸丰
十一年 ( 1861) 毁于太平天国期间战火 ,片瓦无存 。同治四年 ( 1864 ) ,同人公捐日厘 ,掩埋已故乡人
未葬之棺柩 ,有茶叶 、 漆业之方正泰者捐款尤多 。在镇同人数十人 ,邀集他地同乡之力 ,在原址起造
怀仁堂会馆 ,作为旅梓公所 ,规模初具 。同治九年 ( 1870 ) ,徽州茶商江明德带头捐款 ,并向松江 、 闵
行、 嘉兴 、余杭四处徽商抽捐 ,次年又增塘栖 、 南浔两处 ,凡出口茶箱 ,每箱抽 12 文 ,六处分派 ,名为
六善堂捐 。从同治十年到光绪二年 6 年间共收茶捐银 1265 元 。自同治四年到光绪二年有 197 家
商号或个人捐款 ,其中有木商 、 乐耕书屋 、 公益兴等 4 家衣庄等 。同治四年到光绪二年捐交茶叶堆
ϖ
λ
g
金的商号或个人 357 ,交钱 1891 千文 。徽 、 杭大贾的活动使塘栖镇保持着久盛不衰的势头 。
位于秀水 、 桐乡交界的嘉兴濮院镇 ,元大德间名永乐市 ,因织绢帛而迅速兴起 。元末战乱 ,民房
大半被毁 ,到明嘉靖时 ,因“机杼之利 ,日生万金 ,四方商贾 ,负赀云集”ω λ
g
。万历间土机改为纱绸 ,绸
业更盛 ,街衢规模日扩 ,从此而“机杼为阖镇恒产”,号称“烟火万家”“日出万绸” , 。清前期 ,镇上绸
业分工细密 ,有络丝 、 织工 、挽工 、牵经 、 刷边 、 运经 、扎扣 、 接头 、 接收 、
修绸 、 看庄 、 复庄等 “或人兼数
,
业 ,或专习一业”,另有专门从事染色的 坊 “于是绸无花素 , , 各直省客商 , 熙熙攘攘 , 按期采买 , 而
ξ
λ
g
可以衣被海内矣” 。濮绸交易量极为可观 “是以一镇之内 , , 坐贾持衡 , 行商麇至 , 终岁贸易 , 不下
ψ
λ
g
数十万金” 。因为丝绸业为镇上最重要的支柱行业 ,所以新丝出市后市面最盛 , 所产丝除了供应
当地机户外 ,苏 、 沪、 杭、 绍、 南京 、镇江 、 盛泽各帮商人也前往购买 。“新丝于小满开秤 ,如客帮需货
而丝价提高 ,则远如石湾等处乡丝亦麇集于镇”λζ g
。而所产濮绸更畅销海内外 “富者居积 , , 仰京省
至 ,陆续发卖 。至于轻重诸货 ,名目繁多 ,总名曰绸 ,而两京 、 山东 、
山西 、 湖广 、 陕西 、 江南 、 福建等
{
λ
g
省 ,各以时至 ,至于琉球 、 日本 ,濮绸之名几遍天下” 。镇上汇集了各地的工商业者 “典当司柜多 ,
|
λ
g
徽州人 ,成衣木局多宁波人 ,针工半句容人 , 染坊 、 银匠多绍兴人 , 漆工多江西人” 。清前期 , 徽商
在镇上建有新安义园 ,为徽籍客死者停厝之所 。宁波 、 绍兴人则于嘉庆年间创建了宁绍会馆 λ}g。
湖州府归安县双林镇 ,明永乐间始兴 ,成化间因丝绸生产而人口大增 。为了购丝 “端午前后 , ,
闽广客商聚贸于镇”。所产包头绢 ,明代隆 、 万以后品种花样尺幅繁多 “各直省客商云集贸易
, ,里人
贾鬻他方 ,四时往来不绝”λ∼g。康熙年间 , 宁国府泾县绢商朱 、 明、 洪、郑、 汪五姓及旌德县刘姓公建
绢业公馆 。雍正时 ,各地绢商又建新公馆 。据说清前期阖镇有 2 万多人 ,衣庄 70 余所 ,乾隆时尚存
十分之六 ,有“小苏州” 之称 µυg。嘉 、
道年间 ,泾县人在镇上开设加工丝绸的皂坊 , 专制绫绢 , 运销江
宁、 徽、 宁等处 “人数颇众
, ,营业极盛”,来自泾县的工匠兴盛时也多达数百人 ,泾县人共建有泾县会
馆 。江宁 、 镇江的绢商在镇上建有金陵会馆 。宁波 、 绍兴商人则建有宁绍会馆 。徽州商人于乾隆时
由孙 、 吴、汪、 程、 俞等 16 姓祖籍休宁者捐资购地 ,建了新安义园 ,为休宁人客死暂殡之所 ,又置店屋
五处 ,以所获租金为葬费及迁柩回籍之用 。道光年间 ,徽州典商筹资重建义园 ,凡徽州六县之商人
客死者皆得入殡 µϖg。

・55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归安菱湖镇 ,明初设税务司 ,到成化 、 弘治年间 “商贾蕃凑
, , 丝业尤甲一邑”。入清后 , 每至“小
ω
µ
g
满后新丝市最盛 ,列肆喧阗 ,衢路拥塞” ,号称万家烟火 。镇上丝业分工细密 “其专买乡丝载往上 ,
海与夷商交易者 ,曰‘丝行’,别有小行买之以饷大行及买丝客人者 , 曰‘钞庄’, 更有招乡丝代为之
售 ,稍抽微利 ,曰‘小领头’,俗呼‘白拉主人’。镇人大半衣食于此”µξ g
。各地商人蜂攒蚁聚 。徽商在
镇上建有新安会馆 。
位于苏 、 浙交界的南浔镇 ,南宋以前仅是一个村落 《元丰九域志》, 记湖州府 6 个市镇 , 并无其
名 ,南宋末年始设为镇 。明初镇内荒地甚多 , 居民寥寥 。发展到清中期 , 竟成为南北 5 里 , 东西 3
里 “烟火数万家”
, 的巨镇 。鸦片战争后 ,随着中国生丝出口的剧增 ,南浔更发展成为江南最大的丝
市 。全国各地著名丝商如徽州 、 宁波 、绍兴 、南京等地商人纷纷在镇上设立会馆 ,与当地丝商竞争 。
温丰《南浔丝市行》 描写道 “: 熙熙而来攘攘往 ,一日贸易数万金 ……小贾收买交大贾 ,大贾载入申江
界 。申江鬼国正通商 ,繁华富丽压苏杭 。番舶来镇百万计 ,中国商人皆若狂 。 ”µψ
g
南浔成为直接沟通
江南生丝产地与全国最大通商口岸上海的雄镇 。
介于嘉湖苏三府六县 、 为乌程和桐乡两县共辖的乌青镇 ,元末遭兵燹 ,民庐寺观多为灰烬 。明
代嘉靖年间成为“人烟辐辏 ,环带数千家” 的大镇 ,万历时居民近万 。该镇“市逵广袤十八里 ……名
ζ
µ
g
为镇而具郡邑城郭之势” 。发展如此之快之巨 , 与商人活动大有关系 。嘉靖年间 , 徽州等处客商
因商业或其它纠纷争斗致命者就不下百数 µ{g。由于四乡产丝 , 入清后 “ , 蚕毕时 , 各处商客投行收
买 。平时则有震泽 、 盛泽 、双林等镇各处机户另买经纬自织”µ|g。双林所产的丝 ,通过商人的活动销
往各地 。
苏、松地区的棉布业市镇也是如此 。试举南翔镇 , 以概其余 。南翔镇是江南少有的棉布生产 、
加工和集散巨镇 。正德以前已成大镇 ,嘉靖间遭倭寇骚扰 ,一度萧条 。隆庆 、 万历年间 “多徽商侨
,
}
µ
g
寓 ,百货填集 , 甲于诸镇 。比为无赖蚕食 , 稍稍徙避 , 而镇遂衰落” 。, 清初 , 因名产刷线布销路趋
旺 ,南翔镇再度繁荣 “生齿日繁
, ,廛舍日扩 ,镇东新街南 、 黄花场北 、 金黄桥外 ,渐次成市”。康熙时
人誉称 ,镇为“东南一都会也 。市井鳞比 ,舟车纷繁 ,民殷物庶 ,甲于诸镇”。其时的南翔 ,东西 5 里 ,
南北 3 里 “四方商贾辐辏
, ,廛市蝉联 ,村落丛聚 ,花 、 豆、
米、 麦百货之所骈集”。镇上从事棉布加工
的踹坊字号多达十余家 ,人称“布商各字号俱在镇 ,鉴择尤精 ,故里中所织甲一邑”µ∼g。南翔布业和
市镇的兴衰完全取决于布商 。明清两代 ,徽州和洞庭布商在镇上极为活跃 。明歙人任良佑 ,当嘉定
人呼吁朝廷将漕粮改折时 ,首捐千金为入京活动资金 ,又捐二千金重修白鹤寺 ,捐资建玉皇阁藏经
楼 。清徽人方如鲤 ,康熙三十二年倡捐百余两银修云翔寺 。歙人罗采 ,置漏泽园 ,雍正时岁饥 ,独力
设厂赈粥 νυg。
江南广大丝棉织业市镇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由盛而衰 ,甚至衰而复盛的发展历程 ,十分清晰地
显示了商人活动和商品贸易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明后期到清前期 ,江南市镇日益繁荣的时期 ,也正
是江南商品贸易日益兴盛的时期 ,也是各地商人在江南最为活跃的时期 。地域商人成为江南市镇
规模扩大 、 市况繁盛的有力推动者 。

三、
商人活动推动市镇商品生产
马克思说 “ ”νϖg明清时期江南的商品生产 ,也
: 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阶段中 ,商业支配着产业 。
是由商业支配着的 ,甚至是由商人支配着的 。商业的发展程度和商人的活跃程度决定了商品生产
的程度 。
明清时期江南的专业化生产既然是商品生产 , 生产者生产什么商品 , 生产何种品种式样的商
品 ,就完全取决于市场的需求 ,有赖于商人的经营 。直到明后期 ,江南棉布在北方有着广阔的市场 。
入清后 ,由于北方棉织业的兴起 ,经营标布的巨商罕至 ,商人资本也大不如前 ,但销向湖广 、 江西 、两
广等地的中机布转而热销 ,当年经营标布者多改为经营中机布 。单行于江西的小布价格也一度飚
升 ,康熙八年以后因为江西饶州商人不至 “此种小布遂绝”
, 。值得注意的是 ,小生产者在这种布匹

・56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生产的转移过程中 ,始终处于被动剥削的境地 。叶梦珠形象地描写了布商在棉布产地人们心目中
的地位 “ : 牙行奉布商如王侯 ,而争布商如对垒 。 ”νω
g
牙行如此 ,棉布小生产者生计所关 , 就更迫不及
待 。徐献忠《布赋》 描写棉布小生产者渴望出售布匹的情形道 “ : 腾口说而售我 ,思得金如攫 ,媚贾师
以如父 ,幸而入选 ,如脱重负 。 ”这种情形 ,一如恩格斯所说 “一切商品生产者, ,都应该毕恭毕敬地匍
ξ
νg
匐在货币面前 。 ”整个江南布产区 “贸易财源赖布商”
, ,一凭布商定价 , 利源在人 , 生产者深受商业
资本的支配 。
马克思曾说 “ : 商人资本的任何一种发展 ,会促使生产越来越具有以交换价值为目的的性质 ,促
使产品越来越转化为商品 。 ”νψ
g
以交换价值为目的的商品生产 ,必然受市场的支配 ,必然仰仗于商人
资本的活动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人资本对于市镇商品生产的支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一是组织起庞大的商品生产 。广大市镇乃至乡村的棉布生产 ,虽然是生产者在自己的家中展
开的个体生产 ,却是在统一的市场体系中进行的 ,是由商人资本控制着的 。徽州 、 洞庭等棉布商人
将商业资本转化成产业资本 ,在南翔 、 朱泾 、枫泾等著名棉布市镇开设字号 ,按照一定的规格收购布
匹 ,按照统一的要求组织踹染加工 ,再按照各地市场的具体要求分类批发销售 ,生产者是在按商人
的要求进行生产 。凡一字号 “漂布 , 、
染布 、 看布 、行布各有其人 , 一字号常数十家赖以举火”νζ g
。字
号为了加强竞争 ,通常在广大棉布生产和集中的市镇开设布庄收布 ,所谓“乃自募会计之徒出银米
采择”{ ν
g
,直接从生产者手中购买布匹 。地方文献中提到的各地布商 , 不少就是这种布庄商人 。为
确保布匹质量 ,字号往往直接向织户发银定织 。嘉庆间人缪元英诗 “秋间刚得拈针线 , ,贾客肩钱定
|
ν
g
布机”,作者自注 “吴门布客每认机定织”
, ,说明在清中期棉布字号是通过定织收购布匹的 。字号
商人起着组织商品生产的作用 。字号验收布匹在白布 、 染色 、 光布等各个环节都有具体的标准 。至
迟形成于乾隆初年的《布经》 一书 ,大约就是由专门为字号看布之人传授的经验总结 ,全书大体上依
照字号自门庄收布到验看光布的自然流程 , 着重介绍验看各种布匹的诀窍及染布方法 、 染料来路
}
ν
g
等 。这说明字号商人实际上已经在棉布生产的各个环节发挥着资本的作用 。
地域商人组织生产在丝绸业市镇中同样表现得极为明显 。前述康熙年间宁国府泾县朱 、 明、
洪、 郑、 汪五姓及旌德县刘姓绢商在双林镇上公建绢业公馆 , 后来徽州商人于乾隆时由孙 、 吴、 汪、
程、 俞等 16 姓祖籍休宁者捐资购地创建新安义园 ,嘉 、 道年间 ,泾县商人在镇上开设加工丝绸的皂
坊 ,专制绫绢 ,工匠兴盛时多达数百人 。而且鸦片战争后 ,摇经工作也是由经行组织的 。地方文献
谓“: 吾镇向无经行 ,各乡所产细丝 ,一名运丝 ,均由震泽经行向本镇丝行抄取 , 发车户成经 , 转售上
海洋庄为出口货 ,名辑里丝 。 ”∼ ν
g
所有这些 ,说明双林镇的丝绸生产乃至加工是由徽州 、 宁国等地商
人组织控制的 ,双林镇发达的丝绸生产 ,是由广大生产者和徽州宁国商人共同经营的结果 。在吴江
盛泽 、 震泽镇 “纺经以己丝为之
, ,售于牙行 ,谓之乡经 ; 取丝于行 , 代纺而受其值 , 谓之料经 ; 织绸则
有力者雇人 ,贫者多自为之 。其花样逐时不同”ουg。有力者雇人织绸 ,这种有力者 ,由镇上活跃着各
地富商来看 ,很可能就是商人 。双林 、 盛泽如此 ,其它地域商人极为活跃的丝绸市镇濮院 、 王江泾 、
南浔 、 塘栖 、 临平 、 新市等当存在类似情形 。
二是制定品种式样要求 。商人是市场活动的主体 ,也是市场的营造者 ,时尚的引领者 。他们预
测行情 ,创造商机 ,按照市场的要求定货 ,为此而对产品的种类式样有着具体的要求 ,生产者几乎就
是在按商人的要求生产商品 。盛泽镇 、 黄家溪的丝绸生产 “ , 花样轻重必合北客意 , 否则上庄即
ϖ
ο
g
退” ,按照经销商的意志生产 。并且“其花样逐时不同”, 不同季节对产品有不同要求 。江南各地
的丝绸生产 ,因为“一省有一省所行之货”“西路所行之货 , ,其绸匹至长至重 ,其绫纱绢 □至轻至短 ,
ω
ο
g
例系预付牙行定” ,机户接受商人的委托生产 。明中后期起 ,江南各地纷纷改进丝绸织造方法 ,竞
添品种纹样 ,更显示了商人引导商品生产的作用 。双林镇以生产包头绢著称 “正 , 、嘉以前 ,南溪仅
有纱绢帕 , 隆 、 万以来 , 机杼之家相沿比业 , 巧变百出 , 有绫有罗 , 有花纱 、 绉纱 、 斗  、
云缎 , 有花有
素 ,有轻至三四两者 ,有重至 ( 十) 五六两者 ,有连至数丈者 ,有开为十方者 ,每方有四尺五尺至七八
尺不等 。其花样有四季花 、 西湖景致 、 百子图 、 八宝 、 龙凤 , 大小疏密不等 。 ……。又有生绢 、 官绢 、

・57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灯绢 、 褙绢 ,俱付别工小机织造之 。今买者欲价廉而造者愈轻矣”οξ
g
。这段话虽就双林一镇而言 ,但
它大体上反映了明中后期开始的江南丝绸新品迭出的趋势 ,带有普遍性 。如濮院镇就是如此 “万 ,
ψ
ο
g
历中改土机为纱绸 ,制造尤工 ,擅绝海内” 。直到乾隆时 ,人称江南各地丝绸生产“年来机杼更翻
新”οζ
g
。而盛泽镇到清后期一直是“花样叠翻新样”ο{g。丝绸生产这种叠翻新样 、源源推出新品的盛
况 ,显然是由国内外市场所驱动的 ,同时是由各地商人的活动推动的 。
山西、陕西、 山东、
福建、广东等省和徽州、 宁国、
洞庭、宁波、
绍兴等地商人活跃在江南广大丝绸、
棉布市镇 ,生产型市镇的繁盛程度与商人的活跃程度相一致 ,本身就说明了江南市镇的商品生产是由
各地商人所推动的。而江南各地之所以形成上述大量的丝绸、 棉布业等生产型市镇和交通转输型市
镇 ,既与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特色有关 ,也与不同地域的商人在不同市镇的活动有关。

四、
商人活动直接影响市镇盛衰
江南不少市镇的盛衰 ,直接受商品流通和商人活动的制约 。
前述棉布巨镇嘉定南翔就是典型 。与南翔相似的是其附近的罗店镇 。罗店也为棉布市镇 ,万
历时 ,因“徽商凑集 ,贸易之盛 ,几埒南翔矣”ο|g。镇上有漏泽园 “系徽商捐置 , , 埋徽商之死于镇而无
}
ο
g
可归者” 。雍正年间 ,徽州人金集出资掩埋灾民尸体 ,又买田置义冢 , 乾隆年间减价粜粮 , 救济灾
民 ,又倡设施棺局 ,创立怡善堂 ,开展善后公益事业 ο∼g。
元和县的名镇唯亭镇 ,布 、 纱、 毛毯织造业 ,蒲包芦席编织业 ,酿造业等均极发达 ,所造夏布 、 毛
毯名闻四方 “各处客贩及阊门字号店皆坐庄买收
, ,漂染俱精”,坐庄收买布匹以山东商人最为突出 ,
至有“山东归客尽腰缠” 的说法 πυg。由于苏州阊门棉布字号商人及山东商人的出庄采购 , 唯亭镇布
业生产长期兴盛 。
嘉定县的外冈镇 ,位于嘉定 、 宝山二县交通要道 ,也是个著名的棉布产地 ,其兴即由于商人从事
棉花经营 。据说“当时初设市镇 ,民居寥寥 ,有远商韩 、 宋二人贩花为业 ,筑楼居之”,从此市况日盛 。
嘉靖间经倭寇骚扰 , 居民逃亡殆尽 。万历时 “ , 四方之巨贾富驵贸易花布者 , 皆集于此 , 遂称雄镇
焉”。 “雄镇”是与徽商麇集在镇上经营布业有关的 。而且有意思的是 “惟外冈布因徽商僦居钱门 ,
ϖ
π
g
塘收买 ,遂名钱门塘布” 。外冈布居然由于徽商在钱门塘收买而改名钱门塘布 。后来 , 外冈所出
浆纱布又被商人称为“冈尖”。这种“冈尖” 布 “以染浅色
, ,鲜妍可爱 , 他处不及 , 故苏郡布商多在镇
开庄收买”。远近闻名的外冈布 ,其品牌的改名和声誉的提高 ,都与布商经营有紧密关系 ,似乎带有
ω
布商有意开发的成份 。外冈后来又织飞花布 “纱必匀细 , ,工必精良”πg ,布业市场更大 。
常熟支塘镇的赤沙村也有同样的情形 。该地出紫花棉 “织成布 , , 色紫 , 较贵于本色 , 布商皆珍
之”。当地“居民善织作 , 闽贾至江南贩布 , 以赤沙所出为第一 , 远近牙行兢于布面钤赤沙字样
焉”πξ
g
。赤沙布之名扬遐尔 ,是由于福建布商的推销 。
太仓棉花的畅达销路则与闽 、 粤商人的推介有关 。太仓鹤王市特产优质棉花 “比之他乡 , ,柔韧
而加白 ,每朵有 砂斑一点 ,离市十数里即无”“闽广人贩归其乡者, ,市题必曰太仓鹤王市棉花 。每
ψ
π
g
秋航海来贾于市 ,无虑数十万金 ,为邑首产” 。由于盛名在外 ,当地棉花市场持续兴旺 “每岁木棉 ,
ζ
π
g
有秋 ,市廛阗溢 ,远商挟重资自杨林湖泾达 ,而市之沃饶甲于境内” ,其交易额一季即达白银数十
万两 。
位于松江娄县和嘉兴嘉善交界处的枫泾镇 、 朱泾镇 ,是明后期两个棉布生产加工中心 ,以出产
{
标布著称 ,每到秋季 “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
, ,白银动以数万计 , 多或数十万两”πg。镇上集中了
商人开设的加工棉布的字号 ,人称“前明数百家布号 ,皆在松江枫泾 、 朱泾乐业 ,而染坊 、 踹坊商贾悉
|
π
g
从之” 。 “康熙初 ,里中多布局 。局中所雇染匠 、 砑匠皆江宁人 , 往来成群 , 扰害闾里”。土著筹集
巨资 ,关闭里门水栅 ,设计杀害工匠 ,死者数百人 ,公推济美布业字号黄翁出理讼事 π}g。经此踹坊工
匠与地方势力的冲突 ,镇上商人字号大伤元气 ,后来棉布加工中心逐渐转到了苏州城 π∼g, 市镇发展
当也受到了影响 。

・58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在江南棉布产地 ,随着商业利润的下降和竞争的日趋激烈 ,布商不断转移出庄收购地点 。清中
期 “布商始萃南翔
, , 近则黎明至广福 、 石冈 、 戬滨 , 迁徙不常 。非抱布者厌故喜新也 , 祗争锱铢
υ
θ
g
尔” 。由于布商活动地点的转移 ,另一批市镇兴盛起来 。
商人实力的下降更直接导致市镇的衰落 。如纪王庙 、 诸翟镇等 “向时各省布商先发银于店
, ,而
徐收其布 ,故布价贵 ,贫民竭一日之力 ,赡八口而有余 。今布有余积 ,而商无现银 ,遂从此日落 ,民生
之计益蹙矣”θϖg。
商品流通 、 商人活动直接影响市镇盛衰以流通型市镇表现得更为明显 。
上海县的乌泥泾镇 ,元时海运漕粮 ,在镇上建有粮库 ,因而“人民炽盛于他镇”,明前期因漕粮改
由河运 ,商人罕至 ,镇“则鞠为茂草”。
同县的青龙镇 ,宋元间设有市舶提举司 “海舶辐辏 , , 风樯浪楫 , 朝夕上下 , 富商巨贾 , 豪宗右姓
ω
θ
g
之所会也 ,人号小杭州”。元末因海口游塞 ,商流不通 “其市渐徙于太仓” , 。
相形于青龙镇的衰落 ,则是太仓刘河镇的兴起 。刘河镇的兴起得力于元代和明初官方的大规
模海运 。明中期起 ,刘河镇所在的太仓州是重要的棉花种植和棉布商品生产基地 ,刘河镇成为太仓
本地以及嘉定 、 宝山等地棉花棉布的出口基地 ,闽 、 粤等地商人以之为贩运货物的大本营 。清代康
熙二十三年开海通商后 ,作为江海关分关的刘河镇 ,重新出现“百货岔集”的局面 ,再度成为江南与
外地特别是北方沿海地区的商品转输地 。关东 、 山东及江苏北部的豆麦杂粮多从海道由刘河转输
江南各地 。由于进出口贸易量巨大 ,刘河镇“自海关至外口十有余里 ,商船相接 ,有四缆停泊者 ,直
至口外四五里”“海舟停泊 , ,稠密如城”。刘河镇每年从各地输入的商品仅豆麦杂粮就达四五百万
石 ,因而一度成为“万商云集” 的大商埠 。各地商人在那里极为活跃 。仅山东商人就有登州帮 、 胶州
帮和莱阳帮等 。其他则有徽州商人 、 宁波商人以及关东 、 苏北 、
海宁 、 上海 、昆山 、
崇明等地商人 。这
些商人大多在镇上设立豆粮字号 ,仅登州商人就有字号十六七家 ,胶州帮字号更多达 20 余家 。字
号商人拥有巨额资本 ,者多至“千百万” 两银 ,兴盛时 ,逢期收银 ,送于苏州 ,一日三标 “每标动以廿 ,
ξ
θ
g
万” 。乾隆十六年 ,太仓刘河镇的商人联名呈文 ,吁请仍照旧例 ,听由商人雇写装载 , 不得藉词创
设海埠扣收牙用 ,太仓州允从商人请求勒碑示禁 ,碑中具名的东省 ( 即山东省) 字号有范利吉等 31
家 ,南省 ( 即江南省) 字号有汪天春等 59 家 ,共计字号多达 90 家 θψ g
。可是随着嘉庆中期进出刘河的
沙船改泊上海 ,刘河镇就迅速衰落 ,而且一蹶不振 。嘉庆十三年 ,兵备道颁发告示 ,允许商船自定泊
地 “自此以后
, ,刘河一口竟无一船至矣”“是以南北商人皆席卷而去
, 。向之所谓字号者 ,去者去而
倒者倒矣 ; 向之所谓保税行者 ,烧者烧而拆者拆矣 ; 向之所谓豆行 、 杂货行者 ,今无一船进口”。当地
人慨叹 “镇之居民宛如涸鲋”
, “, 刘河之所有者 , 惟一天明月 , 两岸苇风 , 萧瑟之韵与啼饥号寒之
声”θζg
。毫无疑问 ,刘河镇的空前兴盛在于开海后的商品流通 ,刘河镇的急剧衰落也在于海口淤塞
后的商流不通 ,同样在于各地豆粮商人的纷纷撤资转移经营地域 。
位于嘉兴府平湖县的乍浦镇 ,是个沿海军事重镇 ,也因海运贸易和商人活动而经济职能日益明
显 。康熙开海后 ,乍浦镇作为浙海关的分关所在地 ,其对外商品流通日趋频繁 。大体上自闽广输入
木材 、 糖、 靛青 、水果等 ,自浙东输入竹 、 木、 炭、 铁、盐、 鱼、 笋干 、
蕃薯等 ,从沿海输入各种海产品和腌
制品 ,从山东 、 辽东输入大豆 、 豆饼及杂粮 ,从江北输入瓜子 、 干果 、 牛骨等 ,又向沿海各地输出江南
的棉布 、 书籍等大宗日用品及各种工艺品 ,甚至从海外各国输入各种商品 θ{g。发达的对外贸
丝绸 、
易 ,使乍浦镇“通衢四达 ,市廛栉比 ……街各有巷 , 由巷度小街 , 又子巷”θ|g。各地商人特别是福建 、
浙东商人在乍浦十分活跃 。尤以经营木材者最众 ,所谓“闽省之贸迁于乍城者不一事 ,而业杉者十
居二三”θ}g。康熙四十五年福州商人在南门内建立三山会馆 。乾隆十三年兴化商人在南门外建立
莆阳会馆 。乾隆十四年汀州商人在南门外总管弄建立鄞江会馆 ,俗名靛青会馆 ,靛商皆集于此 。此
外 ,各地各行商人“会议公事率有公所”。各地木商于乾隆四十年在长木桥西建成神圣宫 ,为木商公
所 。炭商则于乾隆五十年在苦竹山北建立咸宁公所 ,俗名炭会馆 “凡炭商会议公事咸集于此” , 。广
东糖商在闸口之北建有潮圣庙 。浙江本省靛商在参将署东建有兴隆庵 。浙南腌货等商在海关之北

・59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建有海蛰会馆 。南来青果等商在天妃宫东建有灵水夫人殿 。南来蕃薯等商在天妃宫下建有蛟门公
所、 四明公所 θ∼g。可见乍浦开海后的兴盛局面是由福建商人为主体的各地商人造就的 。
与青龙镇 、 刘河镇的由盛而衰相反 ,常熟的梅李镇 ,在光绪年间因“洋纱盛行 ,小布出数愈多 ,浒
浦流通 ,江海之沙船远集 ,盐铁塘浚 ,沪渎之洋货纷来 ,商贾辐辏 ,贸易颇盛”ρυg。
沿运河和处于交通要道的市镇如枫桥 、 平望 、
王江泾 、
乌青等 ,嘉靖年间都遭倭寇蹂躏 ,有的后
来还屡经明末清初的兵燹以及太平天国的战火 ,然而由于地通南北 ,货畅其流 ,商人接踵而至 ,每次
总能衰而复盛 。如平望镇 ,明前期即呈现“商舶之走集无虚日 ,廛市憧憧 ,罗络旁午” 的繁忙景象 ,人
称“地为八省通衢 ,冲繁最剧 ,地方三里 ,居民千家 ,百货凑集如小邑然”。嘉靖时因为水灾和倭寇劫
掠 “庐舍人烟荡焉欲尽”
, 。嗣后数十年因为海宇承平 ,商流“熙攘盈繁 ,屹为吴江巨镇”。到清前期 ,
“居民数千家 ,物产毕陈 ,商贾辐辏 ,比之苏之枫桥 ,时人号曰小枫桥”。后来经过太平天国时期近十
ϖ
ρ
g
年的拉锯战 “平望数十里片瓦无存”
, 。光绪时 ,长江上中游之米粮直运上海 ,运河米流量大减 ,平
望更了无生气 。平望历经数次战火 ,屡劫屡振 ,商流不畅 ,商人罕至 ,才成为灭顶之灾 ,有力地说明
了商品流通和商人活动对江南市镇盛衰的影响作用 。

注释 :
①马克思 《资本论》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 25 卷 ,人民出版社 ,1975 年 ,第 371 页 。
②参见拙文《明清时期苏州市镇的发展特点》《南京大学学报》
, 1990 年第 4 期 。
③关于“无徽不成市”,不少论著均作“无徽不成镇”,也未标明何时出现 。笔者所见 ,一是同治四年休宁人程嘉武作
《募建唐栖新安会馆缘起》 时称 “相传有
, ‘无徽不成市’
之谚”《
( 新安怀仁堂征信录》,光绪四年本 ) ; 另一是大约成
书于咸丰 、同治年间的《典业须知》
中称 ,新安一府六县 “俗有
, ‘无徽不成市’之语”《
( 典业须知》原藏美国哈佛燕
京图书馆 ,杨联 辑本刊于《食货月刊》
复刊第 1 卷第 4 期 。
)
④乾隆《盛湖志》
卷上《沿革》; 乾隆《吴江县志》
卷四《镇市村》。
⑤嘉庆《珠里小志》
卷六《寺庙》、
卷一 0《义冢》、
卷一一《人物》。
⑥崇祯《松江府志》
卷三《镇市》。
⑦光绪《盘龙镇志・
镇巷》。
⑧嘉庆《方泰志》
卷一《发凡》。
⑨康熙《吴江县志》
卷一七《物产》; 康熙《吴江县志续编》卷一《市镇四》; 乾隆《吴江县志》卷四《镇市村》; 乾隆《盛湖
志》,仲周霈跋 。
⑩江苏省博物馆编 《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
: ,三联书店 ,1959 年 ,第 446 页 。
λ
ϖ
g胡元敬 《栖溪风土记》
: ,光绪《唐栖志》
卷一八《事纪》。
ω
λ
g嘉庆《濮川所闻记》卷一《开镇源流》。
ξ
λ
g乾隆 、
嘉庆《濮院琐志》卷一《地宇》《
、机杼》。
ψ
λ
g嘉庆《濮川所闻记》卷三《织作》。
ζ
λ
g民国《濮院志》
卷一四《商业》。
{
λ
g乾隆《濮镇纪闻》卷一《风俗》。
|
λ
g乾隆 、
嘉庆《濮院琐志》卷七《杂流》。
}
λ
g民国《濮院志》卷九《任恤》。

λ
g乾隆《东西林汇考》卷四《土产志》。
υ
µ
g同治纂 、
民国补纂《双林镇志》卷一五《风俗》。
µ
ϖ
g同治原纂 、
民国补纂《双林镇志》 卷八《公所》。
ω
µ
g同治《湖州府志》
卷二二《村镇》; 光绪《菱湖镇志》卷一《疆域》。
ξ
µ
g光绪《菱湖镇志》
卷一一《物产》。
ψ
µ
g民国《南浔镇志》
卷三一《农桑》。
ζ
µ
g康熙《乌青文献》
卷一《形势》。
{
µ
g万历《乌青镇志》
卷四《艺文志》。
|
µ
g康熙《乌青文献》
卷三《土产》。

・60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µ
g万历《嘉定县志》
卷一《疆域考》。

µ
g嘉庆《南翔镇志》
卷一《物产》。
υ
ν
g嘉庆《南翔镇志》
卷七《人物》、
卷一 0《杂志》。
ν
ϖ
g马克思 《资本论》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 25 卷 ,人民出版社 ,1975 年 ,第 371 页 。
ω
ν
g叶梦珠 《阅世编》
: 卷七《食货五》。
ξ
ν
g嘉庆《马陆里志》卷一《疆域》、
卷七《风俗》。
ψ
ν
g马克思 《资本论》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 25 卷 ,人民出版社 ,1975 年 ,第 365 页 。
ζ
ν
g乾隆《长洲县志》 卷一 0《风俗》。
{
ν
g褚华 《木棉谱》
: 。
|
ν
g许灿 《梅里诗辑》
: 卷二三 。
}
ν
g《布经》 一书 ,笔者经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卞利教授指点 , 得睹全书 , 在此深致谢意 。其具体内容请参见拙文
《清代江南棉布字号探析》《历史研究》
, 2002 年第 1 期 。

ν
g民国《双林镇志》
卷二一《工商》。
υ
ο
g道光《震泽镇志》
卷二《风俗・ 生业》。
ο
ϖ
g道光《黄溪志》
卷一《风俗》。
ω
ο
g康熙五十年《杭州府仁和县告示商牙机户并禁地棍扰害碑》,见陈学文《中国封建晚期的商品经济》所附碑文 ,湖
南人民出版社 1989 年 ,第 120 页 。
ξ
ο
g乾隆《东西林汇考》 卷四《土产志》。由乾隆《湖州府志》
引《双林镇志》
可知 “五六两”
, 应为“十五六两”。
ψ
ο
g康熙《濮川志略》卷一《开镇说》。
ζ
ο
g陈璨 《西湖竹枝词》
: 。
{
ο
g同治《盛湖志》
卷三《物产》。
|
ο
g万历《嘉定县志》卷一《疆域考》。
}
ο
g光绪《罗店镇志》
卷二《祠墓》。

ο
g光绪《罗店镇志》
卷三《营建》、
卷六《人物》。
υ
π
g道光《唯亭志》
卷三《物产》、
卷一《都图》。
π
ϖ
g崇祯《外冈志》
卷一《沿革》、卷二《物产》。
ω
π
g乾隆《续外冈志》卷一《古迹》、
卷四《物产》。
ξ
π
g乾隆《支溪小志》卷五《杂志一》、
卷一《地理志》。
ψ
π
g道光《增修鹤市志略》卷下《物产》; 乾隆《镇洋县志》
卷一《物产》。
ζ
π
g道光《增修鹤市志略》卷上《原始》。
{
π
g叶梦珠 《阅世编》
: 卷七《食货五》。
|
π
g顾公燮 《消夏闲记摘抄》
: 卷中 。
}
π
g吴遇坤 《天咫录》
: ,光绪《枫泾小志》卷一 0《拾遗》。

π
g参见拙文《清代江南棉布字号探析》《历史研究》
, 2002 年第 1 期 。
υ
θ
g嘉庆《石冈广福合志》
卷一《风俗》。
θ
ϖ
g嘉庆《淞南志》
卷二《风俗》。
ω
θ
g弘治《上海志》
卷二《镇市》。
ξ
θ
g道光《刘河镇记略》
卷五《盛衰》。
ψ
θ
g《太仓州取缔海埠以安海商碑》。碑在太仓浏河镇天妃宫纪念馆 。
ζ
θ
g道光《刘河镇记略》
卷五《盛衰》。
{
θ
g乾隆《乍浦志》
卷一《城市》; 道光《乍浦备志》
卷六《关梁》。
|
θ
g道光《乍浦备志》卷三《城池》。
}
θ
g余正健 《三山会馆记》
: ,道光《乍浦备志》
卷二 0《祠祀》。

θ
g乾隆《乍浦志》
卷一《城市》。
υ
ρ
g光绪《新续梅李小志》。
ϖ
ρ
g道光《平望志》,宣德五年卢英序 ,卷一《沿革》; 光绪《平望续志》,张大任序 。

・61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