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3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二 ○○三年第一期

明清江南的富民阶层及其社会影响
冯贤亮
( 华东师范大学  历史系 ,上海  200062)

[ 内容提要 ] 明清两代的江南地区 ,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并未因水旱灾害 、


嘉靖倭乱等环境波动而出现
停滞或衰退 ,其原因除了地方政府的有效控制外 ,更主要的还与以士绅 、
退职官吏 、
地主 、
商人 、
富裕的民
户等为主的地方中层社会对稳定的维护和保持密不可分 。传统儒教伦理对这个富户型阶层的道德批
判 ,以及来自国家和底层民众因受这个阶层利益上的侵害所发的政策限制与舆论遣责 ,都是对富民阶层
的负面影响的基本反应 。但政府的“保富”
措施和士绅们的相关“保富”言论并未因此停止 ,因为他们在
认识到富民阶层的局限性外 ,更加重视他们对整个社会和国家的贡献 ,而且在有效管理和控制乡村社会
方面 ,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是其他任何阶层所无法取代的 。
[ 关键词 ] 江南 ; 富民 ; 中层社会 ; 保富
[ 中图分类号 ] K248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02422x ( 2003) 0120044213

关于明代仕宦阶层的深入探讨《明代的新仕宦
一、
问题的缘起
阶级 , 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关系及其生活》, 综
国外学者普遍认为 ,在过去一千年里 ,士绅 合了社会 、文化 、
政治以及生活等多方面的内
越来越多地主宰着中国人的生活 , 日本学者还 容 ,但主要仍侧重于揭示这一阶层的阴暗面 ,对
将明清时期称作“士绅社会”。关于“士绅” 的概 他们给底层民众和上层国家社会所带来的负面
念 ,国内外有许多学者下过各种不同的定义 ,也 影响阐述甚力 。在这篇长文中 , 吴晗特别指出
都已充分认识到“乡绅” 的研究是把握明末以来 旧地主在加入朱元璋集团后“因劳绩而成为新
中国社会的关键所在 。本文所要论述的富民 , 朝的中层基础”, 出任新政府和农民的中间人 ,
包容于这个士绅阶层 , 如富裕的民户 、
地主 、商 如粮长 、
里长 、
甲长等 ,或者直接参加政府 ,其大
人、 举监生员 、
在任或退职的下层官吏等 , 他们 量土地和社会地位也因之为法律所默认 。②而
积聚了一个社会中最大部分的财富和知识力 对于晚明时期这一阶层的生活 , 吴晗更有专文
量 ,并获得了一定的政治资源 ,从而在政府与下 予以详细表明 , 不过讨论的中心已转向士大夫
层民众之间构成了一个十分有影响的“中层社 “狎优”等 ③ , 由此亦
们的“放纵生活”, 如赌博 、
会”。①然而在社会动荡时期 , 主要是在水旱大 可表现他们十分优裕的生活和富庶的境况 。与
灾阶段 , 这个阶层如果不表现出积极的救赈行 此接近 , 许大龄详细地论述了大地主阶级在明
为以响应政府的救荒措施 , 那么他们不仅会引 代初期的重新调整 , 虽然指出了这个阶层的进
起政府的不满 , 而且更会导致贫苦百姓更多的 步倾向 ,但更多的仍在揭示其“腐朽反动”与历
责难 。 史局限性 。④对于上述“中层基础”或者富民社
在这方面 , 学术界的研究多有涉及 。早期 会 ,傅衣凌在《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一书中
代表性的研究 , 是吴晗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 的专门分析略有不同 。他首先讨论了明代江南

[ 收稿日期 ]2002208220

・44 ・
的富户经济 , 对地主经济的新发展作了初步研 关系角度 , 揭示出在经历了鸦片战争和太平天
究 ,所论富户基本以地主 、
商人 、
产业家庭三种 国等社会动荡后 , 两者之间的良好关系是意料
类型为主 ,认为明代江南财富是极为集中 ,富户 之外的安定与持续 ; 而在荒政与地方社会稳定
的经济具有过渡期的特点 ; ⑤而且在明清之际 的检讨中 , 更是强调富户阶层在其间的巨大作
的江南以及东南沿海地区 , 已出现了最初的原 用 。λζ
g
奥崎裕司在其著名的《中国乡绅地主研
始富农形态 。⑥这是从经济角度对于明清时代 究》中 , 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 , 深入分析了明清
富户较为翔实的考察 。伍丹戈对绅衿地主发展 时期这个乡绅地主为主体的“富户” 阶层的典型
状况的研究 ,也集中于明代 ,认为“绅衿”
集团享 代表及其历史影响 , 在乡村里甲制的编成 、 “村
受着财赋上的特权和豁免权的同时 , 仍凭借权 落共同体” 问题的探讨和赋役制度的改革过程
势不断攫取财富 , 但这种兴盛状态与衰落同样 中 ,对乡绅地主都采取了较为肯定的态度 。λ{g而
是容易而迅速的 ; ⑦他还进一步指出 , 江南的城 在对于小农收取租税的具体事务中 , 即使自清
镇乡村遍布着工商产业的经营者们 , 使人口中 末以来的乡绅地主阶层 , 与租户之间仍竭力保
“务本”
的民户逐渐减少 ,加速了贫富的分化 ,而 持一种缓和的关系 , 避免两者之间的矛盾在社
|
λ
g
富有阶层的生活却越来越奢侈 “货币财富”
, 取 会变革时期出现激化的态势 。 而从乡村控制
得了更多的支配权 。⑧ 的角度看 ,以富户为主的社会阶层 ,能够在很大
另一方面 ,在社会动荡时期这个富民阶层 程度成为乡村底层民众的真正代言人 。鹤见尚
仍然是维护稳定的有力保障和救危扶难的重要 弘与小岛淑男关于明清两代乡村控制的细致考
支持 , 因为从中央到地方救助毕竟是十分有限 述 λ}g,都可以表明 , 乡村的自组织和充分发展 ,
的 。这一点已为许多学者所揭示 。悉尼大学的 必须首先存在这样一个阶层 。
邓海伦 ( Helen Dunstan) 曾以囤户与饥荒的关系 然而 ,对于传统社会后期富民的研究仍未
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细致地分析了在 18 形成集中的论断 。特别是富户阶层对于社会的
世纪的清帝国高级官僚奏折中所映的囤户的角 贡献 ,在中华帝国后期的明清两代 ,从上层社会
色 ,让我们深刻地意识到当时社会对自然灾害 至下层民众也有着不同的看法 。值得注意的
反应的复杂性 。⑨这类投机粮商因缘灾害积聚 是 ,明清时期的士绅们关于其富民们及其利益
财富 ,也构成了社会富有阶层的一分子 ,但他们 的许多论议 ,多是倾向于保护 ,认为这将有助于
在法律上是被禁止的 ,在舆论而言也多受声讨 。 社会稳定和区域发展 , 从而减轻地方政府的负
从思想文化史的研究领域中 ,学者们也已提出 , 担 ,维护底层民众的最低利益 。显然 ,这对极重
关于乡村下层民众之社会秩序并非由政府出力 公共道德的儒教而言 ,显然是反调 ,更与我们传
维持 , 而民间活动之主体在于大多数农工负贩 统对于这个阶层的宣教是相违背的 。因此 , 有
以及富户殷商 。⑩注重研究明清“乡绅”社会的 必要从历史事实出发 , 对富民这一中层阶级作
日本学者的成果一直较为引人注目 , 如滨岛敦 一番全面的考察 , 揭示其社会影响及与此相关
俊的《明代江南农村社会研究》λϖg、
森正夫的《十 的各种社会反映 ; 本文在这方面论述所及的地
六———十八世纪荒政与地主佃户关系》λω
g
、宫崎 域范围 ,仍以江南为限 。由于江南的发展与繁
ξ
λ
g
市定的《明代苏松地方的士大夫和民众》 等 , 荣形态较诸中国其他地区要丰富和先进得多 ,
都较具代表性 , 强调了该阶层对于处理地方事 因此以江南为例 , 完全能够满足考察各种问题
务所达到了官方未能具备的效力 ; 而檀上宽从 的需要 。∼
λ
g

“地域社会 ( 共同体 ) ”的概念出发 , 以《郑氏规


二、
富民的力量
范》为素材 ,对富民阶层与明朝国家权力进行了
ψ
λ
g
直接而具体的探讨 。 所以日本学者有关明清 早在元末明初 , 江南地主的经济实力与社
两代“富户”阶层的研究中 , 已经出现了与否定 会声望一直维持着增长的态势 , 这使明初政府
富户历史作用的传统观点的不同意见 , 更多的 采取了强制性措施 ,将地主豪户迁向新都南京 ,
是宣扬其积极作用 , 如从地主富户与租佃户的 或者更远的地方 。但在整个明代 , 土地集中之
・45 ・
υ
ν
g
势一直十分严重 。如 , 常州府无锡县东亭地方 的都是“富民钱”。 雍正初期海宁人陈世倌在
的华氏 “田跨三州”
, , 每年收租即可达 48 万之 山东为巡抚 ,在负责捕蝗和疏通运粮漕道时 ,特
巨 ; 其家族从洪武初年发展到清初 ,虽经由战乱 向雍正帝提出 , 要借助富民的力量 , 劝其输谷 ,
的影响 , 仍有“废宅及五大墓 , 子孙无算”, 家业 以补乡间社仓 。νϖg所以 , 在灾荒发生期 , 单纯依
依然庞大 。苏州府齐门外的钱  ,也是“田跨三 靠政府的支助来救助乡村 ,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
州”,每年收租更多 , 有 97 万 。µυg湖州府乌程县 需要富户们表达他们的社会贡献 。以明代崇祯
人董份 ( 1510 - 1595) ,凭借其早年的政治势力 , 年间的大灾为例 , 崇祯十五年的旱情与蝗灾都
大量兼并土地以聚积财富 , 田产散布于浙江及 极严重 νω
g
,湖州府地方因水旱连年 , 粮食早已空
南直隶地区 。曾以“铁御史”名震海内的冯恩 绝 ,最后发展到吃人肉的现象 。地方政府至此
( 1491 - 1571 ) 退居乡里后 , 积产达到了 3 万亩 已是穷困难耐 ,极力向富户们“劝籴”; 虽然有一
之多 。不过这些与徐阶聚敛的 24 万亩之数相 些富家大户常能在一般的灾荒年岁“敲朴”穷
ϖ
µg
比 ,就差远了 。 此外 , 一些寒士身登仕籍后 , 民 ,谋取很多的利益 , 但在这次大灾期间 , 随着
“一切大姓富室 ,尽寄其门 ,出平日力役之费 ,以 百姓死亡相继 ,大户人家也所剩无几 。νξ
g
在嘉兴
供本宦薪水之资 。 ”µω
g
这种情况在明清两代都是 府 ,饥荒严重 ,斗米价高至四钱 “路殍相望”
, 。νψ
g

一样的 ,由此从另一个方面表明 “富室”


, 等有力 桐乡地方的米价之高令人惊诧 , 那里一斗米已
之家 ,往往与地方政治权势有着多方面的联系 , 可买两个奴婢 。死人棺敛者并未送至野外 , 其
为其地位稳固营造了许多保障 。 用器 、材木 、瓦石铺满街头 ,无人顾问 ; 文庙的祭
从经营 、生产方面来说 ,江南富室的致富方 品更是被盗食一空 。νζg
湖州府在崇祯十四年的
式是多样化的 。其中 ,从事经济产业 ,是其致富 大灾后 ,采取的一大措施是“厂籴”,但是立粥厂
的一种主要方式 。在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 , 栽 ( 即粥场) 似乎更为当时所推重 。府州县地方都
桑养蚕比粮食生产在农家经营中占据了更多的 大张告示 , 下令每区立二座或三座粥厂 “随地
,
比重 。湖州府在当时几乎已是尺寸之堤必种桑 各济饥民”。每座粥厂开办的经费是从地方财
树 ,富家大户因田地广阔 , 所以广种桑麻 , 桑麻 政中支领崇祯十三年存贮的赈银二十两 , 灾后
ξ
µ
g
收入完全可与粮食收入相匹敌 。 嘉兴府的近 米价的高昂使这笔有限的经费只能应付一半的
ψ
µg
镇村坊 , 也都种桑养蚕 , 以织纟由为业 。 丝业极 开支 。所以在救荒期间 , 政府只有迫令大族及
为发达 , 王江泾镇地方已是“丝衣被天下 , 大贾 豪富之家分担赈灾的部分责任 , 以减轻政府的
鹜集”。µζ
g
从明代的江南地区来说 , 丝业处于全 负担 ,从而也体现了国家权力的强制性 。当时
国领先地位的 ,首推湖州府的归安县 ,其次是德 的涟川沈氏家族 , 独立承担了一个粥厂的赈济
清县 ,再次是嘉兴府的桐乡 、 崇德两县 , 以及杭 任务 , 除领取赈银维持粥厂外 , 所需费用“皆出
{
µ
g {
νg
州府的仁和县 。 这些地区的乡村民众和富室 自囊物”, 最后才“勉力竣事”。 这一事例显示
因丝业生产而大获其利 。张瀚就曾指出 “ : 大都 了当时象沈氏这样的乡间地主所具有的雄厚财
东南之利 ,莫大于罗绮绢纟宁 ,而三吴为最 。即余 力。
先世 ,亦以机杼起 ,而今三吴之以机杼致富者尤
三、
财富的消散
众”µ|g。这又表明 , 除了乡村下层民众外 , 士大
夫家也是“多以纺绩求利”。} µ
g
就明代来说 ,嘉靖倭乱大爆发前 ,江南地方
在这样的环境下 , 富民以其长期积聚的社 一直是人物阜蕃 , 百姓生活十分安逸 “士大夫
,
会经济实力 , 成了地方保持稳定的重要依靠 。 仕于朝与游宦于其地者 , 率目之为乐土”; 百姓
就全国而言 , 也是如此 。如 , 明景泰年间 , 淮河 只知努力耕作以供赋税 ,到老死都不知有兵争 、
南北发生大饥荒 , 沿淮上下商船在政府号令下 战斗 、 危阽之忧 。ν|g在这样的背景下 ,乡村
死亡 、
出米散赈 “ , 全活百八十五万余人”; 富民出米 民众生活的富裕与奢侈都同时产生了 。我们看
25 万多石 “给饥民五十五七千家”
, 。µ∼g清代康熙 到 ,富户们的奢侈生活对整个乡社会能够产生
年间的福建提督蓝量 , 在家乡修桥 、平道路 , 用 风靡性的影响 。
・46 ・
从明初江南巨富沈万三广辟田宅至至明代 者”。ο∼g江南东部的松江府 , 生活日用极尚工巧 。
中后期 ,人们争以求富为务 ,生活饰物更是争奇 万历时松江人范濂就曾指出 , 在他年轻时细木
}
νg
斗巧 。 万历年间的王士性指出 , 杭嘉湖地区俗 家俱如书桌 、 禅椅之类“曾不一见”,民间所用只
尚繁华 “雅文物
, ,喜饰  巾兑”; 巨室大豪很多 ,其 是银杏金漆方桌 , 但当有人从苏州购来几件细
家僮数量往往在千百左右 “鲜衣怒马 , , 非市井 木家俱后 ,很快导致了松江日用家俱的变革 ,从

ν
g
小民之利”。 差相同时的张瀚也认为“大都江 隆庆 、万历以来 “, 虽奴隶 、
快甲之家 , 皆用细
南侈于江北 , 而江南之侈尤莫过于三吴 。 ”υοg到 器”,而“徽之小木匠争列肆于郡治中 ,即嫁装杂
明代后期 , 江南的奢侈品生产已在全国处于了 器 ,俱属之矣”; 富庶之家又开始追求更高级的
ϖ
ο
g
领先地位 。 而日益扩张的城市经济 , 更使江南 家俱制品 ,凡是床 、 厨、
几、桌之类 ,都用花梨 、

地区“市浮于农”, 增强了民众对于工商业的依 木、乌木 、相思木与黄杨木做成 “极其贵巧
, ,功
赖性 οωg
, 而繁荣的市民经济与奢化的生活随之 费万钱”。πυg居室的奢华还体现在门庭的营造
很快出现 。 上 。清代上海人叶梦珠描述了居室大门样式的
奢侈之俗无论是大的城市 , 还是偏僻的小 流变 ,认为“皆始于世家 ,后及于士类 ,甚且流于
村落 ,都有增无减 。如杭州与湖州边境的唐   医卜胥吏之家”,都趋于奢华 。πϖg当然 , 松江地方
镇 ( 即唐栖镇 ) , 地方并不属于通达之所 , 却是 富豪之家虽都是朱碧辉煌 , 但倾椽颓墙的贫困
ξ
ο
g
“世风日奢 , 人心日恣”。 嘉定县虽地瘠如故 , 人家也并不少见 。πω
g
尽管如此 , 富民们对于奢靡
然而“俗之勤且俭者日非”,从清道光末年开始 , 之风的追求 , 对普通的下层民众仍有很大的倡
地方上“渐趋华竞”“浮薄少年”
, 因衣食稍裕 ,出 导作用 。如清代的昭文县乡村地方 ,酒楼 、 茶肆
行动辄乘坐车轿 ; 就是务于耕织的乡村百姓 ,生 日渐增多 , 而较为懒惰的人可以“不纫针 、 不举
ψ
ο
g
活也颇习华靡 “ , 非茶肆听书 , 即酒家醵饮”。 火 ,而 服 食 鲜 华”, 被 地 方 政 府 斥 为“风 俗 之
苏州府的常熟县等地 , 到天顺 、 成化之际 , 百姓 靡”。ξπ
g

日益富庶 , 风俗“复崇侈尚靡”; 在嘉靖年间 , 地 这种奢风发展 ,往往会被灾害的发生 、 战乱


方上更是“崇栋宇 、 丰庖厨 、
溺歌舞 、嫁娶丧葬任 的兴起所阻断 。富民们的优裕生活由此大受打
ζ
ο
g
情而逾礼”。 吴江县黎里镇地方在八月十五日 击 ,下层贫民百姓的生活自然更毫无保障 。崇
常年举办“太平神会”,规模很大 ,乡村百姓在此 祯十四年的大旱期间 , 江南的殷富人家也只能
前后举行了盛大的仪式 , 富家大室更是陈设骨 找些豆 、麦来裹腹 ; 贫困之家如果能买到几斗糠
董以互相炫耀 。清人特别指出 , 黎里地方别无 皮 ,就喜出望外了 。πψ
g
但在灾害过后 ,战乱甫平 ,
{
ο
g
靡费 ,只有此项活动费资甚大 。 这方面的消 凭借雄厚的生产发展基础和人文条件 , 江南的
费 ,富户们是极为铺张的 。由于江南地区风俗 经济生产很快复兴 ,奢风顿起 。如上海县 ,在嘉
信巫好鬼 , 多祠庙 , 城乡民众极喜做“迎神赛 靖年间极受倭寇侵害之苦 “闾阎凋瘵”
, ,到万历
会”,地方社会在其间的财力消耗是巨大的 。如 时期不过三十余年 , 地方习俗又奢华起来 “右
,
苏州府乡村地方的五六月间 ,多有“社田” 仪事 , 族以侈靡争雄长”“市井轻佻十五为群
, ,家无担
ζ
π
g
并伴有“舍会” 活动 ,巨室大户即毕力经营 ,以金 石 ,华衣鲜履”。 甚至许多生计贫寒的人家 , 都
{
π
g
珠翠钿装饰其孩童 “或坐台阁
, ,或乘俊骑 ,以耀 “耻穿布素”。 最为贫窘 、
最尚俭朴的书生也开
|
ο
g
市人之观”,衿夸其所具的财力 。 始崇尚鲜衣华服 , 并说这是“习俗移人 , 贤者不
江南百姓的日常生活起居所用 , 更是远较 免”。|πg有人还对江南奢风作了简括的描画 , 称 :
其他地方为富裕 。即便是西部较为偏僻的湖州 家家效缙绅之饰 ,人人修命妇之容 。π}g
府安吉地区 , 普通民家的居室已都是“瓦屋砖 对江南风俗的奢华和富民们这种消耗财富
墙 ,茅房甚少”; 富户则“多架高堂 , 颇事壮丽”, 的行为 ,明清时的很多士绅都提出了批评 。松
}
ο
g
所居楼房较多 ,三间五间不等 。 在僻处湖荡密 江人范濂认为从嘉靖 、 隆庆以后 , 松江地方“豪
布区的分湖地方 ,民众的居室“竞尚华侈”,到道 门贵室导奢导淫 , 博带儒冠长奸长恶”, 奢风遍
光年间 , 已是旧宇改观 “且有事雕刻以伤农事
, 染乡 村 田 姑 野 媪 , 堪 称“伦 教 荡 然 , 纲 常 已
・47 ・

π
g
矣”。 万历间的桐乡人李乐 , 生长于青镇 , 对当 陈龙正为代表的嘉善富户救赈活动是有典型意
地尚奢的风俗也十分痛恨 。他指出 , 青镇地方 义的 , 一方面它说明了富户们在救济饥荒时的
百姓“日用 、会社 、
婚葬皆以俭省为耻 ,贫人负担 作用 , 另一方面则表现了这种救赈方式可以在
之徒 , 妻多好食希 , 夜必饮酒 , 病则祷神 , 称贷而 最大限度上减却动乱的发生 。陈龙正在嘉善县
赛”; 与青镇一河之隔的乌镇虽也有尚奢者 , 但 地区主持社会救济时 , 采取的上述以地缘为中
以俭朴者居多 ,所以当地富室悠久 ,中人之家亦 心的方法 , 指导思想直接来自历代以来在救荒
υ
θ
g
绵延不至卖房移徙 。 还有人开始担忧这种奢 方面总结出来的经验 ,如救荒须“六先”,即先示
靡之风“日甚一日而不知反”, 将使“家给人足” 谕、 先请蠲 、 先处费 、
先择人 、
先编保甲 、先查贫
ϖ
θ
g
变得不切实际 。 有的甚至认为这是“自盛入 民 ; 另外 ,还有“八宜”“
、四权”“
、五禁”“
、三戒”,
ω
衰” θ
的一种征兆 。g
但是有人还表示了不同的看 规则极细 。θ|g这些都在陈龙正的救荒工作中得
法 ,认为奢俭之风当随俗之贫富而变 ,江南人民 到了印证 。有人还认为 , 救荒工作并不是一府
善于营生 ,使风俗趋奢 ,是先富而后奢 。θξ
g
一县的私事 , 江南地区应该联合进行平价 、 闭
籴、劝借等方面的工作 ,从而限制米价上涨和乱
四、
富民的社会贡献与负面影响
民哄抢 ,达到共同控制以获均利的目的 。θ}g这就
1. 社会贡献 是明末嘉兴府嘉善等地并没有出现像苏 、 松地
富民的社会贡献是多方面的 , 一般集中体 区因 赈 济 不 周 而 产 生 的 暴 乱 事 件 的 根 本 原
现于水旱灾害 、
战争发生时期 。 因 。θ∼g因此 ,为了从最大限度上减低或消除因环
就嘉靖倭乱时期而言 , 富户们为巩固地方 境变化带来的导致社会动荡的可能性 , 政府总
防护起了很大作用 。江南地区一些富庶的绅士 是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 , 要求富户在维护社
义民都很支持政府的城防行为 , 因为这对他们 会稳定的过程作出一定的贡献 , 而且多有以行
个人的利益在倭乱时期免受更多的侵扰 , 不无 政命令强迫富户提供援助的行为 。如乾隆二年
稗益 。如常熟县城 , 在嘉靖三十二年知县王钅夫 宜兴 、
荆溪地方发生水灾时 , 县令即“劝富民出
负责重筑城防时 , 有位富民谭晓就义输银 4 万 粟分乡赈粥”ρυg, 从从而达到维护地方秩序 、

两帮助筑城 。又如江阴县城 , 在嘉靖二十二年 持社会稳定的目的 。
由巡江御史冯璋领导修固城防 ,砖为面 ,几成三 总的来说 ,在大灾期间 ,官方的救赈较为有
之一 ,但仍未能尽撤土而为砖 。其中的原因可 限 ,富户们在此时的积极工作 ,确已达到了官方
能就是经费不足 ; 到三十一年 ,倭患已经扰及浙 所未能具有的效力 。在社会稳定期 , 也存在类
中地区 , 地方政府马上组织力量进一步完善城 似的情况 。嘉靖七年 ( 1528) 到太仓州任知州的
市的防护 ,修复了“北隅之缺”。有个义士黄銮 , 陈璜就说 , 凡地方兴革等大事 “必集儒绅耆彦
,
ϖ
ρ
g
专门输银 6 千作为修城之资 ,造城达 300 多丈 。 议”。 明末著名绅士刘宗周也指出 , 在江南这
可见 ,城防的巩固工作虽然由官方主持 ,但是社 个冠盖辐辏之地 “无一事无绅衿孝廉把持
, ,无
ψ
θg
会力量的支持 ,则可以得到更多的保障 。 明末 一时无绅衿孝廉嘱托 , 有司惟力是视 , 有钱者
嘉善著名乡宦陈龙正 , 在主持嘉善县地区的社 生。”ρω
g
所以除了中央和地方士绅 , 官吏最无顾
会救济中 , 采取的方法就是由籍贯某乡村的乡 忌的只有小民 ,因为得罪小民后还可施“弥缝之
绅指导该区域内的“大户”、“富记”、
“殷户”, 进 术”。ξρ
g
士绅富室就成了官员们维持地方安定的
行具有以区和圩为单位 、按地缘结合乡绅和富 最大依靠 。嘉靖丙戌中进士 , 后任御史等职的
ζ
θg
户为特征的救济活动 。 这体现了大灾期间政 松江人冯恩 ,御职后 ,出资买瘠田 ,雇贫民耕种 ;
府对富户的绝对依赖性 。而陈龙正本身就是一 广瞻 同 族 ; 遇 大 饥 疫 , 则 煮 粥 剂 药 ,“全 活 甚
位在官府与地方之间起着关键作用的重要士 众”。ρψ
g
嘉兴府桐乡人李乐 , 于隆庆二年 ( 1568 )
绅 ,陈氏家族又是嘉善地方的大族之一 ,其赈灾 中进士 ,曾任给事中 、 尚宝司卿等职 , 为官以耿
{
θ
g
救荒的行为与策议时刻影响着政府的施政 。 介闻 ,闲居桐乡期间 , 嘉兴士绅仍对他十分敬
值得注意的是 , 在崇祯十三 、
十四年间 , 以 惮 。ρζ
g
万历十六年 ( 1588 ) 大灾期间 , 在桐乡青镇
・48 ・
与乌程乌镇之间的荒镇主持赈济 , 发动典铺商 “贫民富民 , 多不相得 , 富者欺贫 , 贫者忌富”的
人义捐 ,自己也与亲友义输米粮 ; 同时向地方县 说法 。σζ
g

令提出 , 要严禁因年荒桑叶价高而使百姓将蚕 如果说上述的保富行为有囤积居奇之嫌 ,


{
ρ
g
种扔弃的行为 ,以保护春蚕的正常育养 。 大悖传统的儒教伦理的话 , 那么富户们在制度
实际上 ,富户为地方作的最突出的贡献 ,是 上的类似行为将引起整个国家和大众的强烈批
代表地方承担国家的赋税征取 。在苏 、 松、常、 判。
嘉、湖五府地区 ,民间最为沉重的赋役当属北运 早在洪武初期 , 中央政府已经在为田赋方
白粮 。最初明都南京 ,距江南极近 ,运送白粮尚 面的弊陋问题作出了制度上的努力 。两浙地区
未见疲累 ; 但迁都北京后 “走三千里外
, ,转二十 的富民为避徭役 ,常常田产诡托亲邻佃仆 ,称作
一万四千八百石之粟”ρ|g。而粮长都由地方较 “铁脚诡寄”, 久而久之就“相习成风”, 形成了
为殷实的大户佥运 , 由于北运京师除路途遥远 “乡里欺州县 ,州县欺府”的普遍情况 ,所以又称
外还受层层盘剥 。ρ}g生活于明代中后期的松江 {
σ
g
“通天诡寄”。 明初所定的黄册和鱼鳞册制在
华亭人何良俊即指出 ,其家族自祖父以来 ,担任 明代中期以后逐渐崩坏 。豪室官僚要加强对土
粮长之役长达五十年 ,后来“时事渐不佳”,可能 地的占有或掠夺 , 地主富户要设法将本应自己
出于财力不支 , 便告脱此役 。在何氏的父亲担 承担的赋役推洒到别人身上 , 以及部分乡村基
任粮长时代 ,乡村百姓仍是十分怕见官府 ,有所 层胥吏等要减轻或脱免赋役 , 往往都需从变更
谓“终身不识城市者”, 政府的赋役摊派和社会 黄册或鱼鳞册的登载入手 。当时田赋之弊 , 以
|
σg
公共工程营建等事 ,都交由粮长代办 ; 国家税粮 江南为甚 。 嘉靖六年 ( 1527 ) , 世宗皇帝在一份
办理要到农历八月中才能完毕 , 到十月初又要 诏书中也明确指出了这一弊陋 ,他说 : 民间差徭

ρ
g
办理新一年的税粮征交 。 此事一方面表明何 的不均大多由“飞诡税粮” 而起 ,奸豪 、 富民与大
氏家族的富厚程度 , 另一方面也昭示了粮长在 户本来有很多土地 , 但通过“贿嘱”官吏 、 里书 ,
乡村公共事务管理中所负的重要地位 。清人赵 “虚捏名字 、花分诡寄”, 将一人之田分作数户 ,
翼曾特别指出 , 仅此一役可使许多富户为之倾 “规避” 重差 ; 又有将田地隐寄于“乡宦 、 势要之
υ
σg
家荡产 。 但如果粮长所佥人员非富民 “, 中人 家”, 假称典卖 , 虚立文券 , 多方作弊 , 使“小民”
之产辄为之倾”σϖg,这也表明富户所具的财力实 困苦不堪 。σ}g政府对于造册以及户科 、 户部的稽

σ
g
非一般 。在这种情形下 , 过去多方谋求粮长一 查 ,又往往视作“儿戏”。 在清初的江南 、 浙江
职来“升官发财”的大户 , 即转而多方设法摆脱 等处政府 ,对富户也多有勒迫 ,如在顺治年间当
ω
粮长一职 。 σ
g
地政府巧立机户等名目 “由富家承充”
, 。τυg
2. 负面影响 明代嘉靖 、 隆庆时期 , 国家虚耗十分严重 ,
ϖ
τ
g
地主 、
商人等富户致富之源 ,除从事经济产 “公私贝宁蓄 , 殊可寒心”。 田地的“投献”、
“诡
ω
τ
g ξ
τg
业、商业活动和部分农业生产外 , 还多有“谋取 寄” 与税粮的“包揽” 造成了国家税粮征收的
私利”的行为 , 对国家而言是利益上的破坏 , 对 最大阻碍 ,明人甚至认为投献田地人口是“今世
于下层贫民来说 , 则多为盘剥 。这是他们在传 最害人之事”。τψ g
到万历年间 ,江南的苏 、松、嘉、
统时代常受批判的基本原因 。如在社会变乱时 湖等地 ,往往有“有力之家买田 ,不收其税粮” 而
期富室们自身的“保富” 行为就是一个显例 。在 中下之户“投靠仕宦以规避” 的普遍情况 。很多
明清两朝更迭伊始 ,国家钱粮虽缓于征纳 ,但地 富户虽被迫充当粮长 、 解头 ,但由于上述种种社
ζ
τ
g
方米豆价格早已昂于昔日 。富室大户忙于购买 会弊端的存在 “即赔贝皮衰落矣”
, 。
田宅 “庄行田有至十两之外者”
, 。就是靠海的 另外 ,明代中叶以前 ,国家的田赋征收是实
白沙乡地方 ( 属松江府青村 ) , 每亩也要六七 行两税法 ( 夏税和秋粮) ,在差役上分为里甲 、

两 。σξ
g
清初苏州地方的“有田之家”, 多贮米谷 , 徭和杂泛三种 。由于各地的田土高下很不相
待价格上涨 , 然后出粜 , 称作“栈囤”, 因此被政 同 ,所以在征收的科则上也不一致 ,大体按田地
ψ
σ
g
府视为“地方之蠹”, 要予严禁 。 当时还有所谓 山荡分为三等九则 , 而据此摊分在各府州县的
・49 ・
课额仍是不同的 ,有的还多于或少于九则 ,且主 明) ,以及水旱大灾 、
战乱等社会动荡时期 。
要以户和丁作为征发对象 ,分银差和力差两种 。 仍以崇祯十三年大水灾后的江南乡村为
这仅以民户及民田而言 。明初的这套赋役制度 例 ,当时以一些士绅为代表的地方精英 ,一致要
到中期就无法继续下去了 。地主富户大量欺隐 求乡绅 、富室都进行平粜 。在嘉善县地方 ,乡宦
田粮人丁 ,连明世宗朱厚  也不得不承认 : 民间 陈龙正指出 , 由于富户并未完全依政府法令进
差徭不均多由飞诡税粮为害而起 ,更有“将田地 行平粜 ,对整个救荒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为
{
τg
隐寄乡宦势要之家”,假称典卖而虚立文券 。 此 ,他在崇祯十三年八月发布了一份劝谕 , 说 :
在江南这个水乡泽国 ,富户为谋私利 ,对水 “邑中几稍赢余之家 ,酌理写数 ,本心自认 ,原非
利等公共事业的破坏 , 时有发生 。这种负面影 勉强 ,乃闻既写之后 ,有即时发铺 ,粜足原数者 ,
响一直给政府和下层民众以很坏的记忆 。就水 有半粜者 ,有全未粜者 ,待哺嗷嗷 ,于心何忍 ,群
利来说 ,江南水利兴废无常 , 河道也屡浚屡淤 , 情汹汹 ,势亦非安 。
”希望富户们依照规定平粜 ,
ψ
βκ
g
如湖州府乌程 、长兴两县的氵娄港到明嘉靖时已 “以慰群望”。 另外 ,在救荒工作中 , 大户的“私
|
τ
g
淤塞过半 。 富户的侵占等破坏行为负有重要 贩”米粮出境是一个严重问题 ,也是导致米价高
责任 。江南水利本来就以江湖为巨区 , 出现坍 昂的主要原因 。同样在嘉善县 , 当时曾有一名
涨 ,就要“随宜修治”。但是 , 官豪富室每遇涨 私贩被抓获 , 正好为政府严禁私贩作了一个榜
滩 ,就希图“承佃”, 更有甚者 “割江湖之界限”
, 样 。该犯一方面承认自己是“首犯禁令”, 同时
来兴筑阝是岸 , 并开垦成土丘畎 , 称作“荡田”, 然后 又表示愿以三十石米粮入官 , 认真依照政府所
报官给帖 , 就正式占为私产 。水利设施的破坏 定的制度办事 ,将四石充赏 ,在本村又平粜米粮
}
τ
g
往往由之而起 。 地方豪强侵占河湖可垦地区 一百石 , 所有这一切不过是想免去枷责之罚 。

τ
g
的情况 ,在太湖上游地区也十分严重 。 明人杨 政府指出 ,对县境内类似这样的射利小人 ,要以
溥更尖锐地指出土豪大户的侵占在江南地区十 此例为禁 。gζ
βκ
当然 ,也有一些大户富室在此期间
分严重 ,多为私利而将池塘占据养鱼 ,将湮塞之 往往想通过“闭籴”以赢得私利 , 结果招致乡民
处又霸作私田进行垦种 。即使有水利设施保存 百姓的强烈不满 , 强行上门逼粜 , 如不同意 , 就
完好的 ,也不过“十中之一”,实际处于“废弛” 状 毁碎其家 , 号称“打米”。这种情况在各村镇时
态的要多得多 。gυ
βκ
周忱也指出 , 太湖流域多有豪 有发生 。g
{
βκ

强私筑圩田而阻遏湖水的现象 。g ϖ
βκ
这实际上就 所以 ,限制富民囤积居奇或私贩 ,是政府可
是将私占合法化的恶果 。地方政府更贪图其短 以对富民救赈饥荒的力量予以充分利用的基本
利 ,对地方豪民所占吴淞江沿江淤地广植芦苇 保证 。当然 ,还可予以适当的表彰 , 以扬其德 。
等物 , 不但不加阻止 , 反而“规取其税”, 教之以 如在明武宗时 ,富民纳粟赈济在千石以上者“表
“塞江之道”。g
ω
βκ
其门”,九百石至二三百石者“授散官”“ ; 义民”
捐谷二十石者 , 即给冠带 , 多者授官正七品 , 达
五、
传统政策与社会舆论
五百石的“有司立为坊”。g|
βκ

在明清两代 , 政府对于富民的传统政策大 官方与富室的合作 , 可以为稳定发挥巨大


致可归纳为保护 、依靠 、
监控和限制四个方面的 的作用 , 政府的强制性措施在其间仍是很必要
策略 。 的 。前文已述 , 富民对于国家在江南的水利事
1. 稳定的保障 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侵害行为 ,在这一情况下 ,
首先 ,就后三种策略来说 ,政府在依靠富民 政府采取了法律罚治的严禁措施控制这种行为
力量的同时 ,必须加强监控 。有学者指出 ,在地 的不断产生 ,同时更重要的 ,是强迫富民为维护
方的饥荒 、 大型水利工程等重要活动中 ,国家的 水利作贡献 。这样的事例在江南也屡见不鲜 。
动力支配地位就显得更加重要 。gξ
βκ
富民在国家 如 ,到明代后期 , 江南地方政府曾作过努力 , 希
或政府意识中最有贡献 、
最具力量的时期 ,是国 望以法令约束 ,强行挑浚河港 ,在嘉 、湖、杭、
苏、
}
βκ
g
家固定的赋税征取阶段 ( 这一点前文已经表 常、 镇七府地方一起展开这项工作 。 万历四十
・50 ・
二年 ( 1614) , 乌程知县曾国祯根据巡按李御史 九十以上“乡士”; 江南等地的富民八十以上为
的要求 ,对当地氵娄港水利进行勘查 ,提出对杨氵娄 “里士”,九十以上则为“社士”“皆与县官均礼
, ,
|
βλ
g
等 19 个港要重加修浚 , 依照有田之家“照亩科 复其家”。 保护富民利益 , 摒绝对其利益的任
派”的办法 “, 主者出银 、
贫者出力”, 多的就以 何侵扰 ,这也是政府的一种传统政策 。如对于
“钱”计 ,少的则以“分”计 。g

βκ
这一事实 , 已由滨 商人的经常性事业行业的生存和发展 , 明清两
岛敦俊先生对江南水利的考察所揭示 。他认 代政府都十分重视 , 一方面要坚决禁止地匪楷
为 ,江南地区在万历年间 ,水利方面的劳力负担 徒等危害行业生活势力的干扰 , 以政治强迫的
原则已由“田头”制向“照田派役”制转变了 , 在 手段维护行业全体人员的共同利益 , 另一方面
此基础上 ,水利工事直接由佃户支出劳力 、 地主 也要及时排解不同行业之间或同一行业之间的
负担“工本” 的阶级关系得到了明确 。g υ
βλ
利益纠纷 , 从而希望行业社会为地方的稳定与
在万历三十六年 ( 1608 ) , 江南发生了一次 发展作出必要的努力和贡献 。这也是明清两代
特大水灾 ,湖州府的武康 、 孝丰 、 安吉 、德清被灾 商人社会生活提高的一种表现 。g}
βλ
为了保护富
最重 。地方上根据勘灾情况 , 分别各种灾情作 户的利益 ,政府长期采取了一种法制性的规定 ,
出相应的赈济措施 “, 以本地之储蓄 , 扌求本地之 即有所谓“不法”人员侵害了他们的利益 , 必须
灾伤”。gϖ
βλ
这种做法基本上就是以地域为范围 , 予以严禁 。这种情况在今天江南地区流传下来
确定灾等 , 然后才展开的救赈 。在后世的救荒 的大量碑刻实录中可以得到充分的反映 。例
工作中 ,都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 。松江府地方 如 ,清康熙年间嘉兴府新丰镇上有一班专营丧
曾在万历年间的一次大灾时期 , 为防止动乱的 葬的“土工”, 每逢地方有死葬诸事 , 就横行勒
发生 ,甚至贴出了“饥民必救 ,乱民必斩”
的大幅 索 ,甚至纠党逞凶 , 地方富户百姓都不敢抗违 。
告示 。救荒工作更要求“禁抢第一 ,平价次之”, 对此 ,康熙四十二年政府曾作了“土工分坊坐日
将禁止抢掠行为置于了首要地位 。g ω
βλ
青浦县令 索诈之禁”, 后来在雍正年间再次立碑示明严
曾亲自到乡村负责救赈工作 , 取得了较好的效 禁 ,以期永除其弊 。g

βλ

果g
ξ
βλ
,但这种情况在江南地区并不多 。在常州 明清两代的一些士绅不断地提出他们关于
府无锡地方 ,崇祯十一年大旱期间 ,士绅为防止 保富的种种建议和政策 , 其社会反应也是多方
民变作了很多努力 ,时人即云“幸在江以南不致 面的 。万历年间的吏科左给事中张养蒙 , 因南
激成大变 , 若秦晋兖豫即揭竿斩木之徒由兹而 北多水旱 ,上奏提出要“爱富民”,将其重要性与
起矣”。但在崇祯十三年的灾荒期间 ,当地还是 关注“治奸民”、 “恤流民”二事并列 。g
υ
βµ
这种“爱
出现了饥民抢掠富室的现象 。gψ
βλ
富民”的意见 , 是当时许多上层人士的共识 , 也
许多资料表明 ,明末大灾期间的江南地区 , 是作为稳定保障的前提来倡行的 。鉴于富民阶
政府与地方采取了密切合作的态度 , 尤其是在 层在地方社会的影响力 , 以及在特殊时期他们
政府自身已无力全面施展赈济工作时 , 对地方 所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许多官吏 、
士绅都十分
乡绅富室和商人典户采取了强迫的政策 , 要求 注意保护江南地区富户的利益 ( 当然他们中的
他们通过平粜全力施赈 。士绅 、
富户与商人在 绝大部分在地方上也可纳入富户的范围) ,认为
灾荒时期也有出现投机牟利的现象 , 然而迫于 富户对于江南地区在赋税征取 、 社会稳定 、
济养
政府压力 ,还是保持积极响应的姿态 ,完成分派 穷困等方面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明末的嘉善
的平粜任务 。g ζ
βλ
另一方面也表明 , 在灾荒期间 , 人钱士升 ,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曾对一
政府若救助无能 , 将使下层百姓的生活更为困 名武生所提“括江南富户报名输官 ,行首实籍没
苦 ,即便是富庶地区的居民也不能幸免 。g {
βλ
之法” 的建议 ,表示了强烈的反对 ,认为这是“乱
2.“保富”的传统 本”,指出即便在灾荒时期 “保富”
, 更是传统荒
明初立国伊始 ,曾徙江南富民实京师等地 , 政十二条之一 。gϖ
βµ
对长期由富裕的大户充当粮
但另一方面却给富民以优礼 。洪武十九年 , 中 长的做法 , 陈龙正表示了他的反对意见 。他提
央政府下令 ,凤阳富民年八十以上赐爵“社士”, 出 ,可由乡绅充北运 ,不查报大户 ,从而“安富以
・51 ・
保贫”, 使富民不苦于供应 , 贫民由之获得更多 均粜 ,以济饥荒 ; 一遇寇警 , 则令集庄客 , 缮器
的依赖 。gω
βµ
丁宾也认为 , 一个县中如果富户较 械 ,以助城守捍御之用 。即今日因粮输饷 ,富家
多 ,那么小民就不会受困 ; 反之 ,富室荡然 ,则小 居多 。 ……故富家者非独小民倚命 , 亦国家元
民不会受福 。g ξ
βµ
松江地方贫富不均情况较为严 ”g
气所关也 。 ϖ
βν

重 ,所以城郭小民非依托富豪大家则不能自
六、
余   论
立 。gψ
βµ
尤其在灾荒年岁 , 国家的救赈相当有限 ,
小民就更需富室的救助 。如在乾隆五十年嘉兴 在传统社会后期 , 富户阶层实际上完全占
等地出现大旱 , 导致秋禾歉收 , 次年饥民大增 , 据着乡村地方的绝大部分社会财富 , 由于他们
都聚向富家索食 。嘉兴县令就在普明寺 、 梅里 当中多有在职或退职的地方官吏 、 举监生员等 ,
ζ
βµ
g
镇 一名王店镇 两处地方主持粥厂赈济 。
( ) 因此又拥有了知识力量 , 毫无疑问地成了乡村
如何保护富民的利益 , 清代在政策上有了 民众的领袖 。尤其是在江南地区 , 富民的力量
较多的调整 。康熙元年 ( 1662 ) 至乾隆六十年 早已不再局限于经济或社会范畴 , 已经扩展到
( 1795) 属清代的全盛时期 , 中央政府对明代给 政治领域 。所以 , 国家在推行一些“保富”政策
江南造成较大影响的许多例规作了大幅度的调 的同时 ,还要限制富户的某些活动 ,并不是单纯
整 。在康熙六年 ( 1667) 间 ,经过中央批准 ,松江 地任由富户干预乡村和城镇的管理事务 , 即使
府地区也按嘉兴 、 湖州等地的做法 ,都将原来的 在明清易代之际 , 国家权力几乎处于真空的时
北运白粮改为官收官解 ,细布改官买官解 ,漕粮 候 ,江南的地方官们仍不忘这一点 ,他们的措施
改官收官兑 , 总催白银改为自封投木具 , 总甲 、 分 在此时呈现出了很大的强制性 。
催、公 正 、图 书 、塘 长 、排 年 等 项 也 一 并 被 革 但无论如何加强对富户阶层的控制 , 地方
除 。g
{
βµ
而且“顺庄法”在乡村社会的推行 , 也是政 政府乃至中央政府都很清楚地认识到 , 富户是
府希望从基层体系的层面永除保甲之弊 、 里书 他们施政 、
管理地方的重要支持和依靠 。传统
之弊 、 重耗之弊等社会问题 。g
吏蠹需索之弊 、 |
βµ
道德所反对的富户对底层民众的盘剥 、 对上层
另外 “ , 摊丁入地”制度的推行 , 则确定了民间 国家公共利益的破坏 , 最终也只以舆论遣责和
“富民为贫民出身赋 , 贫民为富民供耕作”。清 道德批判的方式处之 ,一旦处于水旱大灾 、
战争
人认为这在输纳赋税方面“两利相资 , 益昭简 发生等环境变动或国家定时的赋税征取阶段 ,
便”。g}
βµ
如果“富室空虚 , 中产沦亡”, 那么穷民将 即将地方政府常见的这些棘手问题 , 毫不犹豫
更“无所为赖”。g ∼
βµ
所以“摊丁入地”在推行过程 地摊在他们身上 , 也是对政府一贯遵循和称赏
中 ,如果摊诸无田地的富户 ,那么富户的佃民必 的儒教道德的背叛 。
将期其完纳粮额 , 并不合理 , 需要重作调整 , 否 值得注意的是 , 传统时代散布于城镇乡村
则不但赋无所出 , 而且还会引起下层贫民的反 的富户 ,曾是地方社会的有力支柱 ,而且往往也
抗 。g
υ
βν
在国家与地方社会之间提供了一种缓冲性的作
富室显然是江南社会安稳的支柱 。钱士升 用 ,一方面他们本身需要国家对其在乡村中的
指出 : 江南“士民富家数亩以对 , 大率以百计者 这种特殊地位予以认可 ,并在此有力保障下 ,为
十之六七 ,千计者十之三四 ,以万计者千百中一 国家在乡村营建较为稳固的社会秩序 ; 另一方
二耳 。江南如此 , 他省可知 。 ……凡富家必有 面 ,他们在乡村中也需获得民众的身份认同 ,使
庄田 ,有庄田必有佃户 , 佃户力田完租 , 以便富 其被自然地推举到这样一个中层代言人的地
家办纳粮税 ,而因收其余以养八口 ,至于穑事方 位 ,并为地方利益的维护 , 代表民众与国家对
兴 ,青黄不接之际 , 则富家出每母钱以贷之 , 而 抗 。因之 ,明清以来并未正式设置行政机构的
商贾之拥厚资者亦以质库应民之急 , 且富家之 乡村之控制 ,尤其是在江南地区 ,长期处于一种
用物也宏凡养生 、送死 、
宾客 、
游观之费 ,百工力 较为良性的状态下 , 使区域社会持续稳定和繁
役皆仰给焉 。则是富家者固穷民衣食之源也 。 荣 。但这样一个阶层 , 在近现代以来的社会变
不宁惟是 ,地方水旱则有司檄令出钱 ,储粟平价 迁过程中 ,已经趋于消逝 ,代之而起的是政府基
・52 ・
层机构的正式下延 , 乡村完全处于政府的直接 版社 2002 年版 ,第 32 - 33 、
61 - 100 页 。
控制之下 ,民众直接面对的是国家 ,已经不存在 ϖ
λ
g[ 日 ] 滨岛敦俊 《
: 明代江南农村社会 の研究》, 东京

一个能够与国家展开对话 、 利益等方面评判的 大学出版会 ,1982 年 。


ω
λ
g[ 日 ] 森正夫 《
: 十六 —
——十八世纪 にぉける荒政 と
社会阶层 。从某种程度上说 , 它给乡村带来的
地主佃户关系》,载《东洋史研究》,1969 ,27. 4 :69 -
并非是稳定上的好处 , 较多的则是长期的贫困
111 。
和自我发展停顿 。
ξ
λ
g[ 日 ] 宫崎市定 《明代苏松地方的士大夫和民众》
: ,
今天的社会发展 ,依然推行“让一部分人先 载《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六卷“明清”,
富起来”, 从而带动其他人来共同致富 , 并非是 中华书局 1993 年版 。
对于传统社会富民政策的单一回归 , 因为就传 ψ
λ
g[ 日 ] 檀上宽 《
: 〈郑氏规范〉の世界 —
——明朝权力 と
统社会来看 , 共同致富的不可能早已是不争的 富民层》,载 [ 日 ] 小野和子编 《
: 明清时代 の政治 と
事实 。所以 ,从今天的角度来回顾传统社会的 社会》,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 昭和五十八年三
富民与社会反应 ,有其特殊的内涵 ,对今天许多 月 ,第 1 - 41 。
关于“富民”的政策仍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 ζ
λ
g详参 [ 日 ] 川胜守 《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史研究
: , 京大
学出版会 1992 年版 ,第四章“荒政 と长江 g g g の
社会”、
第八章“清末 、
江南 における租  ・业户・佃
注释 :
户关系”。
{
λ
g详参 [ 日 ] 奥崎裕司 《
: 中国乡绅地主研究》, 汲古书
①有关“士绅”
和“中层社会”概念的详细考察与界定 ,
院 1978 年版 。
详参拙作《传统时代江南的中层社会与乡村控制》,
|
λ
g[ 日 ] 铃木智夫 《
: 近代中国 の地主制 —
——租  の研
载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 年第二期 , 第
究译注》,汲古书院 1977 年版 ,第 1 - 51 页 。
166 - 175 页 。
}
λ
g[ 日 ] 鹤见尚弘 《明代
: における乡村支配》, 载《岩波
②吴晗 《明代的新仕宦阶级
: , 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关
讲座 世 界 历 史》第 12 卷 , 1971 年 , 第 57 - 92 页 ;
系及其生活》,1943 年 2 月作于昆明 , 后载《明史研
[ 日 ] 小岛淑田 《清末
: の乡村统治 につぃて—
——苏州
究论丛》
第五辑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 年版 ,第 1 -
68 页 。 府 の区・图董 を中心》, 载《史潮》第 88 号 ,1964 年 ,

③吴晗 《晚明仕宦阶级的生活》
: , 原载《大公报》 “史地 第 16 - 30 页 。

周刊” 第三十一期 ( 1935 年 4 月 19 日) ,后收入北京 ∼


λ
g本文所论江南以太湖流域的松江 、
苏州 ( 包括清代
市历史学会编《吴晗史学论著选集》第一卷 , 人民出 析置的太仓州 ) 、
常州 、
湖州 、
嘉兴五府的全部以及
版社 1984 年版 ,第 508 - 516 。 杭州与镇江二府的各一部分 。有关江南地区的界
④许大龄 《明清史论集》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 定 ,参拙著《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
第 324 - 347 页 。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

⑤傅衣凌 《
: 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 上海人民出版 υ
µ
g[ 清 ] 钱泳 《登楼杂记》
: , 转引自洪焕椿编 《
: 明清苏
社 1957 年版 ,第 24 - 56 页 。 州农村经济资料》,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8 年版 , 第
⑥傅衣 凌 《
: 明 清 社 会 经 济 史 论 文 集》, 人 民 出 版 社 87 页 。
1982 年版 ,第 143 页 。 ϖ
µ
g详参 [ 美 ] 赵佶 《
: 试论明代后期权势之家与中央及
⑦伍丹戈 《
: 明代绅衿地主的发展》, 载《明史研究论 地方政治间的关系 : 董份与湖州之变》, 载《中国社
丛》
第二辑 ,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3 年版 , 第 9 - 25 会历史评论》
2000 年第二卷 ,第 96 - 104 页 。
页。 ω
µ
g[ 清 ] 赵宏文 《请均赋役以收民心疏》
: , 载 [ 清 ] 贺长
⑧伍丹戈编著 《
: 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 龄、
魏源等编 《
: 清经世文编》卷二十九户政四赋役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9 年版 ,第 82 - 85 页 。 一 ,中华书局 1992 年影印本 。
⑨ [ 澳 ] 邓海伦 ( Helen Dunstan) 《
: 囤户与饥荒 —
——18 ξ
µ
g同治《湖州府志》卷三十舆地略・蚕桑上 、
卷三十一
世纪高级官僚奏折中所反映囤户的角色》, 载复旦 舆地略・
蚕桑下 ,同治十三年刊本 。
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 《
: 自然灾害与中国社 ψ
µ
g[ 明 ] 天然痴叟 《
: 石点头》卷四《瞿凤奴情愆死盖》,
会历史结构》,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211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57 年版 ,第 92 页 。
233 页 。 ζ
µ
g[ 清 ] 谈迁 《北游录》
: “纪程”,中华书局 1960 年版 ,第
⑩王尔敏 《
: 近代文化生态及其变迁》, 百花洲文艺出 2 页。
・53 ・
{
µ
g[ 明 ] 陈全之 《蓬窗日录》
: 卷一寰宇一・浙江 , 上海书 海进步书店印行本 。
店 1985 年影印本 。 ϖ
π
g[ 清 ] 叶梦珠 《阅世编》
: 卷三建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µ
g[ 明 ] 张瀚 《松窗梦语》
: 卷四商贾纪 , 中华书局 1985 1981 年版 ,第 66 页 。
年版 ,第 85 页 。 ω
π
g[ 清 ] 施鸿 《徵景堂宦游小集》
: 卷四《门面》, 清康熙
}
µ
g[ 明 ] 于慎行 《谷山笔麈》
: 卷四相鉴 , 中华书局 1984 刻本 。
年版 ,第 39 页 。 ξ
π
g雍正《昭文县志》
卷四风俗 ,雍正九年刻本 。

µ
g 《明史》
卷一百七十七《王 传》。 ψ
π
g[ 明 ] 陈其德 《灾荒又记》
: , 载光绪《桐乡县志》卷二
υ
ν
g 《清史稿》
卷二百六十一《蓝理传》。 十杂志上・
祥异 ,光绪十三年刊本 。
ϖ
ν
g 《清史稿》
卷三百三《陈世倌传》。 ζ
π
g万历《上海县志》
卷一风俗 ,万历间刻本 。
ω
ν
g同治《湖州府志》
卷九十四杂缀二引《仙潭文仙》, 同 {
π
g[ 清 ] 龚炜 《巢林笔谈》
: 卷五 “吴俗奢靡日甚”
, 条 ,中
治十三年刊本 ; 光绪《嘉兴府志》卷三十五祥异 , 光 华书局 1981 年版 ,第 113 - 114 页 。
绪五年刊本 。 |
π
g[ 明 ] 范濂 《云间据目抄》
: 卷二记风俗 , 民国年间上
ξ
ν
g同治《湖州府志》
卷九十四杂缀二引《仙潭文仙》, 同 海进步书店印行本 。
治十三年刊本 。 }
π
g[ 清 ] 金埴 《不下带编》
: 卷五杂缀兼诗话 , 中华书局
ψ
ν
g光绪《嘉兴府志》
卷三十五祥异 ,光绪五年刊本 。 1982 年版 ,第 91 页 。
ζ
ν
g[ 清 ] 张履祥 《桐乡灾异记》
: , 载光绪《桐乡县志》卷 ∼
π
g[ 明 ] 范濂 《云间据目抄》
: 卷二记风俗 , 民国年间上
二十杂志上・
祥异 ,光绪十三年刊本 。 海进步书店印行本 。
{
ν
g[ 明 ] 沈氏 《奇荒纪事》
: , 民国《双林镇志》卷三十一 υ
θ
g[ 明 ] 李乐 《
: 见闻杂记》卷 十 一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文存附条议 , 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六年铅印本 ; 又 1986 年影印万历间刻本 。
载蔡松纂 《双林镇志新补》
: ( 不分卷 ) “艺文”
, , 嘉兴 ϖ
θ
g[ 清 ] 龚炜 《巢林笔谈》
: 卷五 “吴俗奢靡日甚”
, 条 ,中
图书馆藏民国四年稿本 。 华书局 1981 年版 ,第 113 - 114 页 。
|
ν
g[ 明 ] 沈  《石联遗稿》
: 卷四《别郡公唐岩先生叙》, ω
θ
g[ 明 ] 陈继儒 《白石樵真稿》
: 卷二《松江志小序》“风
,
明万历间刻本 。 俗”
条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崇祯刻本 。
}
ν
g[ 明 ] 黄省曾 《吴风录》
: ( 一卷) ,百陵学山本 。 ξ
θ
g[ 明 ] 陆楫 《蒹葭堂杂著摘抄》
: ( 不分卷) “纪录汇编”
,

ν
g[ 明 ] 王士性 《广志绎》
: 卷四江南诸省 , 载周振鹤点 本。
校 《王士性地理书三种》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年 ψ
θ
g参拙作《城市重建及其防护体系的构成 —
——十六世
版 ,第 323 页 。 纪倭乱在 江 南 的 影 响》, 载《中 国 历 史 地 理 论 丛》
υ
ο
g[ 明 ] 张瀚 《松窗梦语》
: 卷四百工纪 , 中华书局 1985 2002 年第一辑 ,第 11 - 29 页 。
年版 ,第 97 页 。 ζ
θ
g[ 明 ] 陈龙正 《几亭全书》
: 卷二十五政书・乡筹三《辛
ϖ
ο
g李伯重 《江南的早期工业化
: ( 1550 - 1850) 》,社会科 巳 ( 崇祯十四年 ) 六月公议各乡平粜约》, 康熙云书
学文献出版社 2000 年版 ,第 487 页 。 阁刻本 ; [ 日 ] 森正夫 《
: 十六 - 十八世纪 にぉける荒
ω
ο
g秦佩珩 《
: 明代经济史述论丛初稿》, 河南人民出版 政 と地主佃户关系》, 载《东洋史研究》,27. 4 : 69 -
社 1959 年版 ,第 2 - 3 页 。 111 ,1969 。
ξ
ο
g光绪《唐木妻志》卷十八事纪・纪风俗 , 光绪十六年刻 {
θ
g关于陈龙正及其在晚明的社会活动 , 详参拙文《陈
本。 龙正 : 晚明士绅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载《浙江学
ψ
ο
g光绪《嘉定县志》
卷八风土志・风俗 , 光绪六年重修 、 刊》
2001 年第六期 ,第 113 - 119 页 。
尊经阁藏版 。 |
θ
g[ 明 ] 陈龙正 《
: 救荒策会》( 上海图书馆藏崇祯十五
ζ
ο
g嘉靖《常熟县志》
卷四风俗志 ,嘉靖间刻本 。 年洁梁堂刻本) 卷六《荒政议总纲》“
: 救荒 ……有八
{
ο
g嘉庆《黎里志》
卷四风俗 , 嘉庆十年吴江徐氏孚远堂 宜 ,曰次食之民宜赈粜 、
极贫之民宜赈济 、
远地之民
刻本 。 宜赈银 、
垂死之民宜赈粥 、
疾病之民宜救药 、
罪系之
|
ο
g同治《苏州府志》卷三风俗 , 同治年间重修 、
光绪八 民宜哀矜 、
既死之民宜募瘗 、
务农之民宜贷种 ; 有四
年江苏书局刊本 。 权 ,曰奖尚义之人 、
绥四境之内 、
兴聚贫之工 、
除入
}
ο
g同治《安吉县志》
卷七风俗 ,同治十二年刊本 。 粟之罪 ; 有五禁 , 曰禁侵欺 、
禁寇盗 、
禁抑价 、
禁溺

ο
g道光《分湖小志》卷六别录下 , 风俗 , 道光二十七年 女、
禁宰牛 ; 有三戒 ,曰戒后时 、
戒拘文 、
戒忘备 。其
胜溪草堂柳氏刻本 。 纲有五 ,其目二十有六 。

υ
π
g[ 明 ] 范濂 《云间据目抄》
: 卷二记风俗 , 民国年间上 }
θ
g[ 明 ] 陈继儒 《白石樵真稿・
: 尺牍》卷三《与钱抑之宫
・54 ・
詹》,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崇祯刻本 。钱抑之 ,即钱 ψ
σ
g《清高宗实录》
卷一八九 ,乾隆八年四月二十六日 。
士升 ,嘉善人 , 万历丙辰进士 ; 崇祯元年起少詹事 , ζ
σ
g[ 清 ] 魏禧 《救荒策》
: , 载 [ 清 ] 贺长龄 、
魏源等编 《清
:
掌南京翰林院 , 后任礼部右侍郎 ; 崇祯六年任礼部 经世文编》
卷四十一户政十六荒政一 。
尚书 ,兼东阁大学士 。参 [ 清 ] 孙静庵 《
: 明遗民录》 {
σ
g[ 明 ] 余继登 《典故纪闻》
: 卷四 ,中华书局 1981 年版 ,
卷三十七《钱士升》, 上海新中华图书馆民国元年 第 77 页 。
版 ,页三 。 |
σ
g[ 明 ] 张瀚 《松窗梦语》
: 卷四三农纪 , 中华书局 1985

θ
g苏松地区的一些富室大户 , 期望通过在米价高昂时 年版 ,第 75 页 “
: 里胥飞走 ,繁琐难革 。其间有重租
的“闭粜”行为 , 获得更多的利益 , 引起了乡民们极 官田 ,或因前代旧额 , 或系国初籍没 , 小民肆力耕
大的愤怒 , 由此出现了一系列抢米 、
抗租等行为 。 种 ,不足办粮 。事穷势迫 , 多作民田出卖 。遗粮在
事实表明 ,在明末崇祯年间江南地区出现的抢米事 户 ,倍纳不敷 ,多致逃窜 。摊税之苦 ,负累里甲 。

件是十分严重的 。同样在崇祯十三 、
十四年间 , 苏 }
σ
g[ 明 ] 傅凤翔编纂 《
: 皇明诏令》卷二十 , 嘉靖六年二
州与松江都曾发过大规模的抢米运动 。苏州抢米 月十三日“宽恤诏”,嘉靖二十七年补刻本 。
的起因 ,是因米贵而钱贱 ; 松江的抢米 ,除了受灾害 ∼
σ
g[ 明 ] 王世贞 《
:  山堂别集》卷十八 “
, 户口登耗之
影响外 ,还与当地纺织业的衰落有关 。 异”
条 ,中华书局 1985 年版 ,第 327 页 。
υ
ρ
g嘉庆《重刊荆溪县志》
卷杂志・
祥异 ,嘉庆二年刊本 。 υ
τ
g 《清世祖实录》
卷五十四 ,顺治八年闰二月十二日 。
ϖ
ρ
g[ 明 ] 陈璜 《太仓州大东门闸记》
: ( 嘉靖十年) ,载 [ 明 ] ϖ
τ
g[ 明 ] 李诩 《
: 戒庵老人漫笔》卷七 “
, 江陵论财赋揭
张国维 《吴中水利全书》
: 卷二十五 ,四库全书本 。 帖”
条 ,中华书局 1982 年版 ,第 293 - 294 页 。
ω
ρ
g吴晗 《明代的新仕宦阶级
: , 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关 ω
τ
g[ 明 ] 范濂 《云间据目抄》
: , 民国年间上海进步书局
系及其生活》, 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 印行本 ,卷四记赋役 “
: 诡寄之妨赋有二 : 其一 ,自贫
研究室编 《
: 明史研究论丛》第五辑 , 江苏古籍出版 儒偶躐科第 , 辄从县大夫干请书册 , 包揽亲戚门生
社 1991 年版 ,第 1 - 68 页 。 故旧之田 。 ……其二 , 自乡宦年久官尊 , 则三族之
ξ
ρ
g[ 明 ] 谢肇氵制 《五杂俎》
: 卷十三事部一 ,伟文图书出版 田悉入书册 ,其间玩法子女至 , 及妻族内亲 , 如俗所称
社有限公司 ( 台北) 1977 年印行 ,第 348 页 。 老婆舅之类 , 辄谓有司无可奈何乡宦 , 而乡宦又无
ψ
ρ
g[ 明 ] 范濂 《云间据目抄》
: 卷一纪人物 “冯恩”
, 条 ,民 可奈何我们 ,于是动辄欺赖 ,仅与管数人雇倩代杖 ,
国年间上海进步书局印行本 。 迁延岁月而已 。

ζ
ρ
g乾隆《浙江通志》卷一百九十人物・介节九上 , 乾隆 ξ
τ
g有关晚明社会诸如在“加派”、
“优免”、
“包揽”、
“诡
元年重修本 。 寄”“
、分洒”
等方面弊病的诠解 , 可参李文治编 《晚
:
{
ρ
g参 [ 明 ] 李乐 《见闻杂记》
: 卷三 、
卷九 , 上海古籍出版 明民变》, 上海书店 、
中华书局 1989 年版 , 第 6 - 7
社 1986 年影印万历间刻本 。 页。
|
ρ
g[ 明 ] 陈继儒 《
: 晚香堂集》卷五《松董漕方公旦心遗 ψ
τ
g[ 明 ] 陆师贽 《过庭随笔》
: 卷二 ,传抄本 。
爱碑记》,明崇祯刻本 。 ζ
τ
g[ 明 ] 叶权 《贤博编》
: ( 不分卷) ,中华书局 1987 年版 ,
}
ρ
g[ 明 ] 陈龙正 《
: 几亭外书》卷四《乡邦利弊考》“
, 北 第 26 页 。
运”“
、乡绅充北运”条 ,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崇祯间刻 {
τg[ 明 ] 傅凤翔编纂 《
: 皇明诏令》卷二十 , 嘉靖六年二
本。 月十三日“宽恤诏”,嘉靖二十七年补刻本 。

ρ
g[ 明 ]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
: 卷十三史九 , 中华书局 |
τ
g[ 明 ] 伍余福 《三吴水利论》
: 之六《论七十三氵娄》,嘉靖
1959 年版 ,第 110 页 。 吴郡袁氏嘉趣堂刻《金声振玉集》
本。
υ
σ
g[ 清 ] 赵翼 《廿二史
:  记》卷三十四明史 “明乡官虐
, }
τ
g[ 明 ] 沈  《
: 吴江水考》卷五水议考下 , 清乾隆五年
民之害”
条 , 商务印书馆 ( 北京 ) 1958 年重印本 , 第 沈守义刻本 。沈  , 字子由 , 正德中领乡荐 , 凡七
720 - 722 页 。 举 ,至嘉靖十七年始成进士 , 授官南工部主事 。参
ϖ
σ
g 《明史》
卷七十八《食货志》。 [ 清 ] 潘柽章 《松陵文献》
: 卷五人物五 “沈
,  ”条 , 康
ω
σ
g梁方仲先生对粮长的经典研究《明代粮长制度》( 上 熙三十二年潘耒刻本 。
海人民出版社 1957 年第一版 、
2001 年第二版 ) , 深 ∼
τ
g光绪《重修丹阳县志》
卷三水利 ,光绪十一年刊本 。
刻地分析了这种转变的事实与原因 。 υ [ 明 ] 杨溥 《预备仓奏》
βκ
g : ,载 [ 明 ] 陈子龙等选辑 《明经
:
ξ
σ
g[ 清 ] 曾羽王 《乙酉笔记》
: , 旧抄本 , 载上海人民出版 世文编》
卷二七《杨文定公奏疏》,中华书局 1962 年
社编 《清代日记汇抄》
: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 , 影印本 。
第 12 页 。 ϖ《明史》
βκ
g 卷八八《河渠志》。
・55 ・
ω [ 明 ] 归有光 《
βκ
g : 震川先生文集》卷八《论三区赋役水 途 ,而悍者劫掠于市 , 从江南到湖广地方贩米的商
利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年版 ,第 169 页 。 贾因此都不敢来浒墅 。参 [ 明 ] 陈继儒 《
: 白石樵真
ξ Mary Backus Rankin , Some Observations on a Chinese
βκ
g 稿》
卷四《浒墅关长玉钱公去思碑记》, 北京大学图
Public Sp here , in : Modern China , Vol. 19 , No. 2 , 书馆藏明崇祯刻本 。
1993. | 《明史》
βλ
g 卷三《太祖本纪》。
ψ [ 明 ] 陈龙正 《庚
βκ
g : 、
辛救荒平粜事宜》, 载《几亭全书》 } 详参拙作《传统社会末期江南地区的行业生活与互
βλ
g
卷二十五政书・
乡筹三 ,康熙云书阁刻本 。 济行为》,载《思想战线》2000 年第二期 , 第 91 - 93
ζ [ 明 ] 陈龙正 《又启刘邑尊书》
βκ
g : , 载《几亭全书》卷二 页。
十五政书・
乡筹三 ,康熙云书阁刻本 。 ∼ 雍正十三年《永除土工碑》, 碑原在新丰镇黎林庙
βλ
g
{ 乾隆《吴江县志》卷四十灾变 , 乾隆十二年修 、
βκ
g 石印 内 。碑文摘自《新丰镇志略初稿》
第十五章“六 碑”,
本。 浙江图书馆藏民国三十四年油印本 。
| 《明史》
βκ
g 卷七十八《食货志》。 υ 《明史》
βµ
g 卷二百三十五《张养蒙传》。
} 《吴中水利通志》, 不著撰者 , 卷十一公移 , 明嘉靖三
βκ
g ϖ 光绪《重修嘉善县志》卷十九名宦 , 光绪十八年刊
βµ
g
年锡山安国铜活字本 。 本 《明史》
; 卷二百五十一《钱龙锡传》。
∼ 崇祯《乌程县志》卷二氵娄港 ,崇祯十年刻本 。原文中
βκ
g ω [ 明 ] 陈龙正 《
βµ
g : 几亭外书》卷四《乡邦利弊考》“
, 北
“主者出银 , 贫者出力”, 据前后文意 , 似应为“富者 运”“
、乡绅充北运”、
“勿查报大户”条 , 北京大学图
出银 ,贫者出力”
之意 。 书馆藏崇祯间刻本 。
υ [ 日 ] 滨岛敦俊 《明代江南
βλ
g : の水利 の一考察》, 载《东 ξ [ 明 ] 丁宾 《复邑侯蔡培自书》
βµ
g : , 载光绪《重修嘉善县
洋文化研究所纪要》
第四十七册 。 志》
卷三十一奏疏 , 光绪十八年刊本 。丁宾 , 字礼
ϖ [ 明 ] 王在晋 《
βλ
g : 越镌》卷二十湖属扌求灾议 , 中国科学 原 ,嘉善人 ,隆庆五年进士 ,授句容知县 ,征授御史 ,
院图书馆藏万历三十九年刻本 。 万历年间起南京大理丞 , 累迁南京右佥都御史兼督
ω [ 明 ] 撰人不详 《
βλ
g : 云间杂志》卷中 , 奇晋斋丛书本 。 操江 ,召拜工部左侍郎 ,寻擢南京工部尚书 ; 后加太
据松江华亭人陈继儒云 “
, 饥民必救 , 乱民必斩”八 子少保 ,崇祯六年卒 , 谥清惠 。详参《明史》卷二二
字源于王阳明的救荒之策 。参其著《白石樵真稿》 一《丁宾传》。
卷二《松江志小序》“荒政”
, 条 《白石樵真稿・
; 尺牍》 ψ [ 明 ] 陈子龙 《
βµ
g : 安雅堂稿》卷四《赠上海令王侯政绩
卷一复陶太守救荒 ,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崇祯刻 序》,载《陈子龙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 年
本。 影印本 。
ξ 其具体救赈办法是 : 在乡村 , 令民坐田睦间 , 通过水
βλ
g ζ 光绪《梅里志》
βµ
g 卷七蠲血卩 ,光绪三年仁济堂刻本 。
路 ,随舟散给 ; 在城市 , 则令饥民列于城上 , 随车唱 { [ 清 ] 姚廷遴 《历年记》
βµ
g : 卷五“记事拾遗”,稿本 。载上
给 。参 [ 明 ] 陈继儒 《
: 白石樵真稿》卷四《青浦鹏南 海人民出版社编 《
: 清代日记汇抄》, 上海人民出版
韩侯德碑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崇祯刻本 。 社 1982 年版 ,第 163 页 。
ψ 民国《无锡开化乡志》卷下灾祥 , 民国五年侯学愈活
βλ
g | 雍正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湖州府《奉行顺庄条议》,
βµ
g
字本 ,页四十三 - 四十五 。 载同治《安吉县志》
卷四户口 ,同治十二年刊本 。
ζ 详参拙著《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
βλ
g } [ 清 ] 张培仁 《静娱亭笔记》
βµ
g : 卷一明代苛敛之重 , 清
第五章“明末江南地区的大灾荒与社会应变”, 上海 刻本 。
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 ∼ [ 清 ] 唐甄 《富民》
βµ
g : ,载 [ 清 ] 贺长龄 、
魏源等编 《清经
:
{ 梁其姿 《
βλ
g : 施善与教化 : 明清的慈善组织》, 台北 : 联 世文编》
卷七治体一原治上 。
经事业出版公司 1997 年版 , 第 44 页 。又如在著名 υ [ 清 ] 袁枚 《随园文选》
βν
g : ,上海 : 大达图书供应社 1934
的榷关浒墅地方 , 万历年间一次大水灾后粮价爆 年版 ,第 61 - 64 页 “
: 记富察中丞四事”。
涨 ,地方行政长官虽下达远籴 、
闭籴 、
平籴三令 , 但 ϖ [ 明 ] 钱士升 《定人心消乱萌疏》
βν
g : , 载光绪《重修嘉善
无实际效果 ,富人囤积米粮 ,抬高利息 ; 饥民僵仆于 县志》
卷三十一奏疏 ,光绪十八年刊本 。

・56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