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宋代江南地区慈善事业研究 ①

庄华峰  谭书龙
( 安徽师范大学  社会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摘  要 : 宋代江南地区社会慈善事业的发达 ,集中体现在官方慈善事业的繁荣和民间慈善事业的勃


兴两个方面 。官方通过兴建慈善机构 、
设置慈善粮仓 、
实施应急救济等手段来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 。民
间则通过成立慈善组织 、
实施族内济助 、
自发捐资行善等方式来促进慈善事业的进步 。宋代江南地区的
慈善事业具有机构设置早 、
规模大 、
设施全 、
济助对象多 、
慈善活动制度化等特点 。政府高度重视 、
经济
高度发达 、
古代慈善思想的影响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等 ,是宋代江南地区社会慈善事业迅速发
展的主要原因 。
    关键词 : 宋代 ; 江南 ; 官方 ; 民间 ; 慈善事业
  中图分类号 : K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 605X(2006) 06 - 0041 - 07
Charity and benevolent policy : a study on Jiangnan charity in Song Dynasty
ZHUANG Hua - feng  TAN Shu - long
( College of Sociology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
Abstract :Jiangnan social charity in Song Dynasty was very advanced ,it incarnated concertratively the prosperity of both the
official and the civilian charity. The government drove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al charity by founding charity institutions ,setting up
charity barns ,carrying through lash - up salvation ,while the civilian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charity by establishing
charity organizations , actualizing salvation between clansmen and donating the personal proper to act charitably. Jiangnan social
charity in Song Dynasty had characteristics of earlier instauration ,larger scale , completer facilities and more beneficial paupers.
The reason why Jiangnan social charity in Song Dynasty developed quickly was that the government attached greatly importance to
the charity ,flourishing economy ,the ancient charity ideology influenced ,and each personage participated actively in the social char2
ity.
Key words :Song Dynasty ;Jiangnan ;official ;civilian ;charity

① 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转型期 , 这一时 下几个方面 :


期各项社会事业都有了长足发展 , 其中社会慈善事业 1、
广建各类慈善机构 。宋政府在江南地区创建了
的发展尤为突出 。发达的社会慈善事业帮助那些弱势 一系列形式不同 、
功能不一的慈善机构 ,大致可分为济
群体度过难关 ,从而极大地缓和了社会矛盾 ,稳定了社 助贫病孤老机构 、
助葬机构和慈幼机构三类 。
会秩序 ,为宋代创造了一个相对和谐的社会环境 。故 (1) 济助贫病孤老机构 。宋政府在江南所创办的
《宋史》称赞道 “
: 宋之为治 ,一本于仁厚 ,凡振贫恤患之
济助贫病孤老机构有福田院 、
居养院 、
养济院和安济
意 ,视前代尤为切至 。”② 目前 , 学界对于宋代社会慈
坊。
善事业的研究大多从宏观着眼 , 而对于宋代江南地区
福田院 。福田院最早由北宋政府承袭唐代悲田养
慈善事业的研究 ,则无人问津 。鉴于此 ,本文试就宋代
经济最为发达的江南地区的社会慈善事业作一考察 , 病坊 ,在国都开封设置 , 有东 、
西福田院 , 以收容老幼 、
以就教于方家 。
① 本文所研究的江南区域以现今的上海 、 浙江 、福
一、
宋代江南官方慈善事业的繁荣
建、江西和江苏 、 安徽两省长江以南地区为限 。
宋代江南地区官方慈善事业的繁荣主要表现在以 ② 《宋史》
卷 178《食货上六》,中华书局 1974 年版 。
41
安徽史学 2006 年第 6 期

乞丐 、
残疾之人 。宋仁宗嘉 八年 ( 1063 ) , 又增设南 、 于养济院兼具“居养”和“济助”双重功效 , 使其在江南
北二福田院 。宋廷南迁后 ,宁宗嘉泰三年 ( 1203) , 始在 得到迅速推广 , 逐渐发展成为江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
临安府“复置福田院”①。需要指出的是 , 宋代福田院 官办慈善机构 。当时 , 江南地区最为著名的养济院有
是皇家福利机构 ,只设于京城 。因此 ,江南地区的福田 临安府和建康府养济院 。临安府养济院建于绍兴二年
院只在南宋时期的临安府有置 。 (1132) ,宋廷“令临安府两通判体认朝廷惠养之意 , 行
居养院 。居养院是救济“鳏寡孤独贫乏不能自存 下诸厢地分都监 ,将街市冻馁乞丐之人尽行依法收养”
者”
的慈善机构 ,其在江南地区的设置相当普遍 。根据 ⑩,以济助临安府众多流寓乞丐及寒饿之人度过难关 。
《宝庆四明志》记载 , 北宋时期江南明州所辖鄞 、
奉化 、 建康府养济院设于绍兴七年 ( 1137) , 由知建康府兼江
慈溪 、
定海 、 象山六县在全国率先设置居养院 ②。
昌国 、 淮制置使黄度创办 。据《景定建康志》载 “
: ( 黄度 ) 于城
此后 ,江南地区的其它市镇也多有创建 。如苏州城社 南北创两养济院 , 为屋舍百间 , 每院各度一僧掌之 , 所
坛东就有居养院建置 。南宋时期 , 江南地区居养院多 养贫民以五百人为额 ,春夏则稍汰去 ,每岁用米一千五
被养济院所取代 , 只是在少数市镇 , 仍有居养院之设 。 百斛”“费钱千缗”
, “凡穷民寒则为之衣
, ,病则予之药 ,
如徽州城的居养院始设于绍兴元年 ( 1139) “以居孤老
, 殁则为之埋葬”“流徙之民往往多聚于此”
, “皆得安居
,
废疾之人 ,置田三百亩 ,令食其中 ,亡则拨钱葬之 ,命僧 ”λ
饱食 ,不复宛转于市井 , 捐瘠于道涂 。 ϖ
g 这两个养济
”③ 苏州城的居养院在南宋淳熙五年 ( 1179 )
主其院 。 院收养了大量衣食无着的贫民及患者 , 产生了明显的
得到重建 “为屋六十有五
, , 为楹三百有十 , 为室三十 , 社会效益 。
长廊置础 ,对关列序 , 集癃老之无子妻 、妇人无夫亲者 (2) 助葬机构 。宋代的助葬机构称漏泽园 ,又称义
分处之 。幼失怙恃 ,皆得舍焉 。”④ 宋代江南居养院的 阡、
义冢 。它是用以安葬无主骸骨的公共墓地 ,最早创
大量建置 ,帮助和挽救了许多生计困顿 、
辗转流徙 、
朝 立于宋徽宗崇宁三年 (1104) 。北宋时期江南地区漏泽
不保夕的老 、
弱、病、
残、幼之人 , 充分凸显出宋政府执 园已广为分布 。如《嘉泰会稽志》就记载会稽县的“漏
政的“仁政”
之举 。 ω
泽园在县南七里 ,初崇宁三年 ( 1104) 二月有”λ
g。到了
安济坊 。安济坊是收容病患并予以救疗的慈善机 南宋 ,朝廷对漏泽园的设置更为重视 。高宗绍兴十四
构 ,其收养对象为患病的贫民 。安济坊源于苏轼在江 年 (1144) ,诏令“命诸郡收养老疾贫乏之民 , 复置漏泽
南所创办的安乐坊 。元 四年 ( 1089 ) , 知杭州苏轼上
任伊始 “作澶粥药饵
, ,遣吏挟医 ,分方治病 ,活者甚众 。
轼曰 ‘
: 杭水陆之会 ,因疫病死 ,比他处常多 。
’轼乃裒集
羡缗 ,得二千 ,复发私橐 , 得金五十两 , 以作病坊 , 稍蓄 ① 佚名 《续编两朝纲目备要》
: 卷 4 ,中华书局 1995 年
钱粮 以 待 之 , 名 曰 安 乐 。崇 宁 初 , 改 赐 名 曰‘安 济’ 版。
”⑤《宋史》
云。 载 ,徽宗崇宁元年 (1102) 八月 “辛未
, ,置 ② 方万里等 《宝庆四明志》
: 卷 3、 卷 14 、
16 、
18 、
20 、
21 ,
”⑥ 安济坊
安济坊 ,养民之贫病者 , 仍令诸郡县并置 。 宋元方志丛书 ,中华书局 1990 年版 。
的创设 ,适应了江南易发瘴疫的特殊地理环境的需要 , ③ 《弘治徽州府志》 卷 5《仓局》,台湾成文出版社 1975
因而诸多市镇竞相设置 。如北宋时期的浙江湖州城就 年版 。
建有安济坊 , 此坊在南宋绍兴三年 ( 1192) 由知州王回 ④ 曹允源等 《吴县志》
: 卷 29《公署二》,台湾成文出版
复改建为利济院 “
, 为屋二十七楹”“
, 根括孤病贫乏老 社印行本 1970 年版 。
弱之人”“拨置田亩
, , 岁收租米二百九十石养赡”⑦。 ⑤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
: 卷 435 ,中华书局 2004 年
版。
”⑧ 安济
南宋时 ,临安府余杭县“安济坊在县东半里 。
⑥ 《宋史》 卷 19《本纪第十九》。
坊的设置对于治愈病患 , 防范和应对流行病都有一定
⑦ 谈钥 《嘉泰吴兴志》
: 志 8《公廨》,宋元方志丛书 ,中
作用 ,它是中国古代疾病治防的有效尝试 。
华书局 1990 年版 。
养济院 。养济院初创于南宋初年的江南地区 , 是
⑧ 潜说友 《咸淳临安志》
: 卷 88《恤民》, 宋元方志丛
一个兼顾居养院和安济坊功能的综合济助机构 。养济
书 ,中华书局 1990 年版 。
院的具体创立时间现已无从考证 , 现存最早的有关养 ⑨ ⑩徐松 《宋会要辑稿》
: 卷 16715《食货 60 之 8 》, 中
济院的记载见于《宋会要辑稿》。南宋绍兴元年 ( 1131) 华书局 1957 年版 。
十二月十四日 , 通判绍兴府朱璞言 “
: 绍兴府街市乞丐 ϖ
λ
g 周应合 《景定建康志》
: 卷 23《养济院》,宋元方志丛
稍多 ,被旨令依去年例 , 日下赈济 , 今乞委都监抄札五 书 ,中华书局 1990 年版 。
厢界 ,应管无依倚流移病患之人 , 发入养济院 , 仍差本 ω
λ
g 施宿等 《嘉泰会稽志》
: 卷 13《漏泽园》,宋元方志丛
府医官二名看治 , 童行二名煎汤药 , 照管粥食 。”⑨ 由 书 ,中华书局 1990 年版 。
42

宋代江南地区慈善事业研究・

”① 此后 , 江南漏泽园的建置更为
园 ,葬死而无归者 。 就设于县城“门外师姑桥”⑦。宋代江南地区的常平仓
广泛 。如《梦粱录・
恩霈军民》称临安府钱塘 、
仁和 2 县 虽然主要为调节市场粮价而设 , 然常平仓之米粮也常
“置漏泽园一十二所 , 寺庵寄留木彗椟无主者 , 或暴露遗 被直接作为救助物资投入官办慈善机构 , 用于慈善救
骸 ,俱瘗其中 。 ”又如嘉定八年 ( 1215) 建康城设南 、北义 济 。其在调济市场粮价过程中所产生的常平钱 , 更常
阡 ; 端平三年 (1236) 再设覆舟山下义阡 ②; 稍后 “大使
, 被政府当作慈善机构经费的补充来源 。如宋代江南地
马公光祖任内修四义阡”。南宋绍熙五年 , 少监 、
浙东 区在经办居养院时 “依常平法给米豆
, ,若不足者 ,以常
常平李大性在会稽镇坞 、
山阴“各置义冢”。嘉泰四年 平息钱充”⑧“孤贫小儿入小学听读
, ,其衣衤阑于常平子
(1204) ,平江府常熟县北宣化门外 , 置有漏泽园 1 处 。 头钱内给造”⑨。毋庸置疑 ,此时的常平仓已兼具慈善
嘉熙元年 (1237) ,又增置义阡 1 处 “四缭以墙
, , 前列楗 粮仓的性质 。
门”,又拨田园 62 亩 ,米 42 石 “岁收为给养费”
, ③。漏 (2) 义仓 。义仓乃专门为储谷救荒而设 。宋代义
泽园在江南地区的广置 ,收葬了大量暴露遗骸 ,解决了 仓创始于太祖建隆四年 ( 963 ) “
, 令诸州于所属县各置
因贫无法入葬之家的困难 , 这是十足的道义之举 , 同 义仓 。自今官中所收二税 ,每硕别收一斗贮之 ,以备凶
时 ,此举又避免了因暴露遗骸所带来的疫病流播问题 。 ”λ
歉 ,给与民人 。 υ
g由此可见 ,义仓建置的目的就是以备
(3) 幼儿救助机构 。北宋福田院 、
居养院及南宋养 救荒 ,所以它是名符其实的慈善粮仓 。江南义仓自建
济院都含有幼儿救济的功能 , 只是当时慈幼与救助贫 立之始 ,就常被用于慈善救荒 ,到南宋时 ,则更是如此 。
病及养老混在一起 , 尚未发展成为独立的专门机构 。 如高宗绍兴十五年 ( 1145) 五月 “
, 戊午 , 命贫民产子赐

宋代专门的慈幼机构最早出现在南宋中后期的江南地 ϖ 。孝宗淳熙八年 ( 1181) “


λ
义仓米一斛”g , 诏去岁旱伤
ω, 翌年“秋
λ
郡县 ,以义仓米日给贫民 , 至闰三月半止”g
区 ,其中影响最大的为婴儿局和慈幼局 。婴儿局由湖
州通判袁甫于嘉定末年创办于湖州 “考常平敝原以增
, 七月甲戌 , 以江西常平 、
义仓及桩管米四十万石付诸
ξ 。据《宋 史 》记 载 , 理 宗 淳   十 年
λ
司 ,预 备 振 粜”g
积贮 ,核隐产 ,增附婴儿局 。
”袁甫在《湖州婴儿局增田
(1250) 、
开庆元年 ( 1259 ) , 度宗咸淳六年 ( 1270 ) 、
七年
记》
中记道 “
: 有弃儿于道者 ,人得之 ,诘其所从来 ,真弃
(1271) ,政府都曾用义仓之米在江南地区施赈 。
儿也 ,乃书于籍 。使乳母乳之 ,月给之粟 。择媪五人为
(3) 广 惠 仓 。北 宋 仁 宗 时 期 , 诏 令“置 天 下 广 惠
众母长 , 众乳各哺其儿 , 又一人焉 , 以待不时而来者 。
仓”,以救济“在城老幼贫乏不能自存者”λ ψ
g。可见 , 广
”④ 慈幼局在宋
来者众 ,则益募乳收之 , 今八十人矣 。
惠仓也是纯粹意义上的慈善粮仓 。不过 , 广惠仓在宋
理宗淳 七年 (1247) 创设于临安府 。据《淳 临安志》
代兴废无常 ,其在江南地区的发展 , 限于史料 , 无法作
载 “令临安府置慈幼局
: , 支给钱米 , 收养遗弃小儿 , 仍
更多考察 , 但从南宋宁宗庆元元年 ( 1195) 五月“丙午 ,
雇请 贫 妇 乳 养 , ……所 全 活 不 可 胜 数 。
”淳   九 年
ζ
诏诸路提举司置广惠仓 , 修胎养令”λ
g这条诏令来看 ,
(1249) 正月 , 又下诏“给官田五百亩 , 命临安府创慈幼
其在宋代江南地区慈善事业发展史上还是占有一席之
局收养道路遗弃出生婴儿”⑤。对于婴儿局和慈幼局
地的 。
的创办 ,梁其姿先生认为是“南宋最具特色的慈善机
构”,同时 , 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业并官营孤儿院之
一”⑥。此后 ,江南各地纷纷创办慈幼局 。据《永乐大 ① ⑨g ϖλ
λ ω
gλξ
g 《宋史》 卷 30《本纪第三十》、 卷 35《本纪第
典・
慈幼局》载 , 南宋后期江南地区的建康府 、
苏州府 、 三十五》、 卷 186《食货下八》。
广德军 、
江阴军等处都有慈幼局设置 。 ② 周应合 《景定建康志》
: 卷 43《义冢》。
2、
广设各类粮仓 。宋代为政 ,非常注重仓储建设 。 ③ 宋应时 《琴川志》
: 卷 1《义阡》,宋元方志丛书 ,中华
书局 1990 年版 。
终有宋一代 ,官方建立了数量庞大 、
名目繁杂的各类粮
④ 袁甫 《蒙斋集》
: 卷 12 ,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台湾商
仓 。这其中既有像常平仓这样兼附慈善性质的正仓 ,
务印书馆 1987 年版 。
也有专门为慈善救助而设的如义仓 、
广惠仓 、
举子仓等
⑤ 施谔 《淳 临安志》
: 卷 7《慈幼局》,宋元方志丛书 ,
慈善粮仓 。这些数目众多 、
类别不一的粮仓在江南各
中华书局 1990 年版 。
市镇广泛设置 , 星罗棋布 。它们是宋王朝在江南发展
⑥ 梁其姿 《施善与教化
: ———明清的慈善组织》, 河北
官方慈善事业的重要经济来源或补充渠道 。 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37 - 38 页 。
(1) 常平仓 。常平仓主要用来调节市场粮价 ,防止 ⑦ 吴自牧 《梦粱录》
: 卷 10《本州仓场库务》,浙江人民
“谷贱伤农 , 谷贵伤民”。受灾之年常用于慈善救济 。 出版社 1984 年版 ,第 86 页 。
宋代常平仓始设于太宗淳化三年 ( 992 ) 。真宗景德三 ⑧ ⑩徐松 《宋会要辑稿》
: 卷 10900《食货 60 之 3 》, 卷
年 (1006) ,开始在江南地区的江南 、
两浙等路设立 。此 17541《食货 53 之 19》。
后 ,常平仓在江南普遍设置 。如南宋余杭县的常平仓 ψ
λ ζ
g λg
《宋史》 卷 37《本纪》。
43
安徽史学 2006 年第 6 期

(4) 举子仓 。举子仓初创于南宋绍兴五年 (1135) 江 论述 ,此不赘 。


南福建路的建 、
剑、汀、
邵四州 。在宋代 , 一些贫困家
庭 ,生子不举殆为常事 ,这种现象到南宋更为严重 。南
二、
宋代江南民间社会慈善事业的勃兴
宋中期的福建一带 “
, 闽俗 , 生子往往不举 。
”举子仓创 宋代江南地区除了官方慈善事业极为繁荣外 , 民
办后 “凡贫不能举其子者
, , 以书其孕之月而籍之 。及 间慈善事业也在北宋中后期逐步兴起 。南宋中后期 ,
”① 庆元元年
期 ,官给之米 ,而使举其子 ,所全活甚众 。 盛极一时的官方慈善事业随着国力的衰微而逐步萎
(1195) ,南宋朝廷“将建 、
剑、汀、
邵四州没官田产免行 缩 ,而江南民间慈善事业却在民间慈善组织和个人的
”② 此后 ,举子
出鬻 ,官收其课 ,以给助民间举子之费 。 积极推动下蓬勃发展 。以下从民间慈善组织和个人慈
仓在江南地区逐步开设起来 。举子仓的设立 , 是宋代 善事业两个层面对宋代江南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加以
江南地方官员的创举 , 对于贫困家庭养育子女给予了 考察 。
莫大的帮助 。 1、
民间慈善组织开展的慈善事业
3、
临时性慈善措施 。宋政府除建立上述官办慈善 (1) 佛教寺院 。宋代从事慈善事业的宗教组织主
机构并开展慈善活动外 , 还在江南一带广泛开展应急 要是佛教寺院 。佛教自从汉代传入中国之后 , 因其教
性慈善救济活动 。这类慈善活动可分为以下两类 : 义的因果报应和慈悲观念的作用 , 促使佛教在古代中
(1) 开展季节性慈善赈济 。这一类的慈善赈济往 国一落根就和慈善事业紧密相联 。魏晋南北朝时期已
往在冬春两季进行 , 其赈济对象主要为市镇贫民和乞 有许多寺院从事零散的济贫和施医活动 ⑥。降至唐
丐 。由于冬春两季天气的严寒和粮价的季节性上涨 , 代 ,佛教寺院组织创办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民间慈善
往往导致江南市镇贫民生活状况的恶化 , 生存面临危 机构 —
——悲田养病坊 。到了宋代 , 佛教寺院逐步世俗
机 。每逢此时 ,宋代江南市镇的为政者往往要对这些 化与社会化 ,影响力颇大 ,而江南地区更为兴盛 。诚如
贫民进行季节性慈善赈济 , 以助困乏者度过难关 。如 《梦粱录》所言 “
: 释老之教遍天下 , 而杭郡为甚 。然二
《宋会要辑稿・食货》载 ,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 ( 1186) 冬 , ”⑦ 临安城
教之中 ,莫盛于释 ,故老氏之庐 ,十不及一 。
南宋朝廷诏令临安府对杭州城内外贫民进行慈善赈 内外寺院数量之多更能说明宋代江南地区佛教之盛 。
济 “于封椿库
, 、
丰储库支拨钱米 ,将城内外贫乏老疾之 “(临安) 城内寺院 , 如自七宝山开宝仁王寺以下 , 大小
人 ,措置计口赈济 。
”次年正月 ,再次进行慈善赈济 “每
, 寺院五十有七 。倚郭尼寺 , 自妙净福全慈光地藏寺以
口支钱四百文 , 米二斗”, 共支出“钱一十万贯 , 米五万 下 ,三十有一 。又两赤县大小梵宫 , 自景德灵隐禅寺 、
石”。淳熙十六年 ( 1189) 冬 ,孝宗又下诏 “令封椿库支
, 三天竺 、
演福上下 、
圆觉 、
净慈 、
光孝 、
报恩禅寺以下 ,一
现钱二十三万贯 , 委守臣将贫乏老疾之人措置赈给”, 百八十有五 。都城内外庵舍 ,自保宁庵之次 ,共一十有
事后知府张匀上报称 “
, 在城九厢 , 城南 、
城北两厢 , 共 三。
”⑧宋代江南地区佛教寺院的广泛分布 , 使得佛教
抄札到二十六万八千余口 。
”据《开庆四明续志・赈济》 寺院组织的慈善活动在江南地区得到普遍开展 。这些
记载 ,庆元府在宝 四年 (1256) 至开庆元年 ( 1259) 的四 慈善活动 , 概而言之有四 : 一为水利工程的修建与维
年中 ,每年一次性赈济人数依次为 17609 人 、
20034 人 、 护 ;二为桥梁的兴建与维修 ; 三为道路的修筑 、
维护和
17650 人 、
20439 人 , 这和当时该城的人口规模相比 , 其 接待路人 ; 四为养老 、
济贫 、
赈饥 、
慈幼 、
医疗等救济事
赈济比例是相当高的了 ③。另外 ,宋代江南的市镇中 , 业 ; 五为漏泽园 、
义冢 、
浴室等慈善事业 。
还散布着大量流寓乞丐 , 官府也常于冬季对他们进行
慈善赈济 。如宋孝宗隆兴元年 ( 1163 ) 十月十四日 , 诏
① 傅增湘 《宋代蜀文辑存》
: 卷 71 ,江安傅氏刊本 1943
“每岁饥冻乞丐之人 , 令临安府措置养济 , 率以十月十
年版 。
五日抄札 ,十一月一日为始亻表散钱米 ,至次年二月终住
② ④徐松 《宋会要辑稿》
: 卷 4784《食货 61 之 43》、

支 。大人日支米一升 ,钱一十文足 ,是小儿减半 。
”④
20900《食货 60 之 12》。
(2) 实行灾时慈善救济 。灾时慈善救济的对象无
③ 梅应发等 《开庆四明续志》
: 卷 8《赈济》, 宋元方志
疑是受灾民众 。宋代灾患极多 ,据载 ,两宋时期共遭受
丛书 ,中华书局 1990 年版 。
各种自然灾害 874 次 ,平均每年达 3 次 ⑤。而江南地区 ⑤ 参见庄华峰 《宋代的社会救济事业》
: 《光明日报》
,
历来是水旱 、
疫病的多发地区 。一旦灾害发生 ,民众便 2002 年 3 月 19 日 B1 版 。
流离失所 ,并有大量百姓伤亡 。此时 ,宋政府往往要进 ⑥ 参见 周 兆 望 、 蔡定益 《 : 魏晋南北朝慈善事业初
行灾时救济 ,其主要形式有赈粮 、
施粥 、
施药 、
免税 、
减 探》《南昌大学学报》
, 2004 年第 4 期 。
赋等 。如南宋临安府受灾后 ,朝廷即诏令“临安府为粥 ⑦ ⑧吴自牧 《梦粱录》
: 卷 15《城内外诸宫观》《 、僧塔
食饥民”。关于宋代灾时慈善救济 ,已有不少学者作过 寺院》,第 136 - 137 页 。
44

宋代江南地区慈善事业研究・

(2) 宗族家族 。宋代江南民间慈善事业发展的一 刘府君行状》所载宋宗室赵不诊居于平江府常熟县开


个显著标志就是出现了宗族家族慈善组织 —
——义庄 元乡 “数以俸馀施贫乏
, , 岁或不登 , 取贷子钱者 , 券悉
( 又称义田) 。义庄最早由北宋仁宗时期范仲淹在江南 焚之 。
”绍兴年间 ( 1131 - 1162) , 镇江发生瘟疫 , 隐士艾
平江府建立 ,当时范仲淹购田千余亩 , 以赡宗族 , 使其 敬文“视证惟香苏饮为宜 , 而不能家至户晓 , 因置钅奇釜
“日有食 ,岁有衣 ,婚娶凶葬皆有赡”,号为“义田”或“义 煮药于庭 , 来者饮之 , 或恣 酌 取 以 去 , 所 全 活 不 可 胜
庄”。其主要模式是用族产公田的收入来赈济贫困 、
孤 ”⑥ 除了赈济 ,乡居善士还热衷于兴修水利 。如被
计。
寡及遭遇灾荒与不测事件的族人 , 赈济的方法是计口 称为“乡里长者”
的潘好古 ,就曾“发钱十万”,兴修婺州
授给 。如苏州范氏 , 其族众“每人月可支米三升 , 冬可 西湖旁两所废塘 ⑦。刘大同见“有大东塘 ,溉田数十百
”① 由
支绢一匹 ,娶妇支二十贯钱 , 嫁女支三十贯钱 。 顷 ,岁久不治 ,将遂圯废”,便“捐金鸠民筑之”⑧。捐资
于范氏义庄的赈济模式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 因而义 修路架桥的也有之 。如丹徒县“市东有桥 , 实跨要津 ,
庄随之在江南各地迅速而广泛地建立起来 。如当时有 ”⑨ 乡居善士的
里人蔡包吴三氏实始募浮屠创作之 。
南宋知扬州兼淮东安抚朝议大夫楼王寿在四明所立楼氏 善举有力地促进了宋代江南乡村慈善事业的发展 。
义庄 “置腴田五百亩
, , 立名义庄”“
, 自同曾祖下至缌
麻 ,而贫于无服 ,而行业有闻者 ,人廪给有差”②。宗族 三、
宋代江南慈善事业发展的特点
通过对同宗者的财富分配作有限的调节 , 以求得把本 宋代江南地区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 , 其特点约有
血缘团体的成员团聚在一起 ,保持和谐与稳定延续 ,从 以下数端 :
而成为官办社会保障的有力补充 。 1、
江南成为全国慈善事业的滥觞之地 。宋代绝大
2、
个人实施的慈善事业 多数的慈善机构都滥觞于江南 。如宋徽宗崇宁三年
(1) 地方官员 。宋代江南的不少地方政要在积极
(1104) 诏 令 全 国 推 广 的 居 养 院 , 早 在 哲 宗 元 符 元 年
发展官方慈善事业的同时 , 也不忘以个人的力量支持 (1098) 就在明州所辖的鄞 、
奉化 、
慈溪 、
定海 、
昌国 、

慈善事业 。他们在慈善活动中身体力行 , 常以自己的
山六县分别设置 ,可见 ,江南所建第一所居养院比政府
私财投入慈善事业 。前揭范仲淹用私财办义庄已可为
诏令在全国推广居养院的时间要早 16 年 。宋徽宗崇
证 。另如宋孝宗乾道四年 ( 1168) 绍兴知府史浩在创办
宁元年 ( 1102) 诏令全国设置的安济坊 , 较其前身 —
——
绍兴府义田时 “
, 捐己帑 , 置良田 , 岁取其赢 , 给助乡里
苏轼于元 四年 (1089) 在杭州所创安乐坊 ,要晚 13 年 。
”③ 又如淳
贤士大夫之后贫无以丧葬嫁遣者附于学 。
宋徽宗崇宁三年 ( 1104) 二月 , 漏泽园在江南会稽县草
熙五年 (1178) 六月 ,吴兴 ( 湖州 ) 提举常平事张体仁“捐
创 ,其后才有开封附近的漏泽园之设 。再如养济院 ,其
”④ 总之 , 宋代江南地方官
米五百石 ,付学添助收养 。
诞生地在绍兴府 , 婴儿局最早由湖州通判袁甫于嘉定
员以私财 、
私俸捐赠慈善事业的例子是极为常见的 。
末年 ( 约 1208 年) 创办于湖州 , 慈幼局最早于南宋理宗
(2) 市镇富士 。宋代江南市镇活跃着大量士绅 、

淳 七年 (1247) 设于临安府 ,它们比宝 四年 ( 1257) 全
贾 ,他们中有不少人也热衷于慈善事业 。吴自牧在《梦
国仿行建置慈幼局的时间分别早了 49 年和 10 年 。此
粱录》
中就对南宋临安城的富士行善作了记述 “
: 杭城
外 ,义庄 、
举子仓等慈善组织和慈善粮仓的创办地也都
富室多为外郡寄寓之人 , ……数中有好善积德者 ,多是
恤孤念苦 ,敬老怜贫 。
”每当杭州城外来的一些生意人
“买卖不利 ,坐困不乐”
时 ,富士们便“观其声色 ,以钱物 ① 范仲淹 《范文正公文集》
: 卷 8《义庄规矩》, 文渊阁
周给 ,助其生理”,对“死无周身之具者 ,妻儿罔措 ,莫能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 年版 。
② 王元恭 《至正四明续志》
: 卷 8《乡曲义田庄》, 宋元
支吾”
的 “则给散棺木
, , 助其火葬 , 以终其事”; 对冬日
方志丛书 ,中华书局 1990 年版 。
“或遇大雪 ,路无行径 ,长幼啼号 ,口无饮食 ,身无衣盖 ,
③ 施宿等 《嘉泰会稽志》
: 卷 13《义田》。
冻饿于道者”,则“沿门亲察其孤苦艰难 ,遇夜以碎金银
④ 谈钥 《嘉泰吴兴志》
: 志 8《公廨》。
或钱会插于门缝 , 以周其苦”; 寒冬之际 , 他们也常散
⑤ 吴自牧 《梦梁录》
: 卷 18《恤贫济老》,第 175 页 。
“绵被絮袄给贫丐之人 ,使暧其体”⑤。可见 ,市镇富士
⑥ 俞希鲁 《至顺镇江志》
: 卷 19《人才・隐逸》, 宋元方
是宋代江南地区发展慈善事业的又一重要力量 。 志丛书 ,中华书局 1990 年版 。
(3) 乡居善士 。宋代江南乡村也散落着许多好善 ⑦ 吕祖谦 《东莱集》
: 卷 10《朝散潘公墓志铭》,丛书集
乐施之人 ,或谓乡居善士 。在平日 ,他们常会对贫民施 成初编本 。
行赈粮 、
施药 、
施棺 、
助学 、
宽免逋欠 、
助人婚嫁等慈善 ⑧ 杨万里 《诚斋集》
: 卷 130《刘君季从墓志铭》, 文渊
活动 。发生饥疫时 ,这些乡居善士更是慷慨解囊 ,提供 阁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7 年版 。
钱米 ,竭尽全力地从事赈灾活动 。如洪适《盘洲文集・ ⑨ 俞希鲁 《至顺镇江志》
: 卷 2《桥梁・ 丹徒县》。
45
安徽史学 2006 年第 6 期

在江南地区 。综上可见 , 宋代的慈善机构大都滥觞于 稳定性和连续性特点 。宋代江南地区慈善机构设置之


江南地区 ,其慈善活动的开展在全国也最早 。 后 ,往往都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因而许多慈善机构建立
2、
慈善机构规模大 、
设施全 。这是宋代江南地区 后 ,能够长期存在 ,其中不少机构一直续存至宋王朝倾
慈善事业的一个显著特征 。如前揭南宋重建的苏州居 覆方才停办 。二是慈善活动普遍进行制度化管理 。宋
养院 “为屋六十有五
, , 为楹三百有十 , 为室三十 , 长廊 代江南慈善机构一般对救济对象 、
救助标准都有详细
置础 ,对关列序 ,集癃老之无子妻 ,妇人无夫亲者 ,分处 的规定 。如真德秀所立慈幼庄 “
, 凡有遗弃小儿 , 即时
之 。幼失怙恃 ,皆得舍焉 , 集官民畴千六百六十亩 , 募 责邻保勘会 , 见得遗弃分明 , 再委官审实”⑥。即首先
民以耕 ,岁得米七百石有奇 。旁著三廪 ,浚二井 ,庖舍 、 对遗弃小孩进行鉴定 , 在确认为弃儿并报送官府审核
蔬圃 、
食用毕具 。又立僧坊 ,主其供给 ,病给医药 ,死给 后 ,方才予以收养 。再如居养院规定收留对象必须是
”① 可见苏州居养院有着宏大的规
木慧椟 ,入丛冢以葬 。 “鳏寡孤独贫乏不能自存者”, 不符合条件者一律不被
模、
齐全的设施和充足的供给 ,为收养者提供了良好的 收养 。另外 ,各个慈善机构都制定有详细的救助标准 ,
生存保障 。又如会稽县的居养院“为屋三十间者 ,初遇 一般为“每名日支米一升 ,钱一十文 ,小儿半之”⑦。同
寒 ,惟给纸衣及薪 。久之 , 冬为火室 , 给炭 , 夏为凉棚 。 时 ,宋代的慈善机构 , 不管是官办还是民办 , 一律实行
什器饰以金漆 , 茵被悉用澶毛帛 , 妇人小儿置女使及乳 制度化财务管理机制 , 即对慈善资金进行会计化管理
”②
母 ,有司先给居养安济院等用度 ,而兵食顾在其后 。 及政府强制介入监管 。综上可见 , 宋代江南慈善活动
一个小县城 ,其居养院的设施之全 、
档次之高 , 以当时 已初步做到制度化 。
的条件 ,实令人叹为观止 。
四、
宋代江南慈善事业发展的原因
3、
慈善机构相对集中 。这呈现出两方面的特点 :
一是慈善机构大多集中分布于市镇 。如官办慈善机构 宋代江南地区慈善事业所以如此发达 , 我们认为
居养院 、
养济院 、
广惠坊 、
慈幼局 、
婴儿局等都设在京城 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
或府 、
县级市镇 。官办慈善粮仓也是如此 。宋代江南 1、
政府高度重视 。宋政府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
地区的常平仓 、
义仓等官办慈善粮仓基本上都分布于 都更为重视慈善事业 。北宋哲宗就曾多次颁诏 , 要求
市镇及其周边 。二是慈善机构又相对集中于经济发达 各地设立居养院 、
安济坊 、
漏泽园等慈善机构 , 发展慈
的市镇 。如苏州一城之中就有 8 所慈善机构 。其中 , 善事业 。宋徽宗更是把慈善事业视为仁政之本 , 认为
居养安济院 2 所 ,安养院 、
济民药局 、
太平惠民药局 、
慈 “居养 、
安济 、
漏泽为仁政先”“
, 鳏寡孤独有院以居养 ,
济局 、 慈幼局各 1 所 ③。
广惠坊 、 ”⑧
疾病者有坊以安济 , 死者有园以葬 , 王道之本也 。
4、
慈善事业覆盖面广 , 受济人数多 。宋代江南地 到了南宋 ,江南地区成为宋王朝统治的核心区域 ,南宋
区的慈善事业涉及面极广 ,覆盖了慈幼 、
养老 、
医病 、
送 帝王更是关注江南地区的社会慈善事业 , 要求各地建
葬、
赈灾 、
济贫诸方面 。从慈善机构设置来看 , 其养老 置慈善机构和开展慈善活动的诏令连年有之 。帝王对
机构就有福田院 、
居养院 、
养济院 、
广惠坊等 ; 慈幼机构 慈善事业的高度关注势必对江南慈善事业的整体发展
有慈幼庄 、
婴儿局 、
慈幼局 ( 福田院 、
居养院 、
养济院也 产生重大影响 , 促使江南各地方官员热衷于创办慈善
含此功能) 等 ; 医病机构有安济坊 、
安养院 、
济民药局 、 机构 ,开展慈善活动 ,从而最终推动江南地区慈善事业
太平惠民药局等 ; 助葬机构有漏泽园 、
慈济局等 。可 的快速发展 。
见 ,宋代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包括了生老病死各个方 2、
经济高度发达 。不言而喻 , 发展慈善事业的一
面 。从其受助对象来看 , 多为社会下层的贫民及少数 个必要前提是要有大量的慈善资金来源 , 没有慈善资
贫宦 。从慈善活动受益人数来看 , 可谓受益者甚众 。 金的投入 ,慈善事业的开展便无从谈起 。众所周知 ,至
如苏州的广惠坊 ,其所收养老人达 200 人之多 , 养济院
收养人数达 300 人 。另如绍兴五年 ( 1135) 提举浙东常
① 曹允源等 《吴县志》
: 卷 29《公署二》,台湾成文出版
平李大性于会稽 、
山阴所置漏泽园 “自庆元改元夏
, ,讫
社印行本 1970 年版 。
于冬十月 ,野处之棺 ,官为覆藏者 ,凡千二百九十有三”
② ④施宿等 《嘉泰会稽志》
: 卷 13《漏泽园》。
④。绍兴六年 (1136) 八月 “两浙常
, 、
秀、湖州 ,平江府等 ③ 参见王卫平 《 :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民间慈善事
处水灾”“
, 逐州管下共二十五县 , 赈济总四十三万余 业》《社会学研究》
, 1998 年第 1 期 ,第 84 页 。
口”⑤。这些数据都客观地反映了宋代江南地区慈善 ⑤ 徐松 《宋会要辑稿》
: 卷 15239《食货 57 之 14》。
事业受益人数之众 。 ⑥ 周应合 《景定建康志》
: 卷 23《庐院》。
5、
慈善活动初具制度化 。宋代江南慈善活动的制 ⑦ 施谔 《淳 临安志》
: 卷 7《慈幼局》。
度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 一是慈善机构的设置具有 ⑧ 《宋史》 卷 178《食货》。
46

宋代江南地区慈善事业研究・

宋代 ,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南方 ,江南业已成为全国经 带有佛教慈善思想的俗谚 “


: 作善者降百祥 ,天神佑之 ;
济最发达的地区 。正如北宋富弼所言 “
: 朝廷用度 , 如 作恶 者 降 于 灾 , 鬼 神 祸 之 ; 天 之 报 善 罚 恶 , 捷 于 影
军食 、
匕帛 、
茶盐 、
泉货 、
金、铜、
铅、银 ,以至羽毛 、
胶漆 , ”⑤ 第四 ,是民间善书的广泛流播及其影响 。所谓
响。
尽出九道 ( 指两浙 、
江东 、
江西 、
淮南 、
湖南 、
湖北 、
福建 、 善书即宣扬伦理道德 , 以劝人行善为宗旨的民间通俗
广东 、
广西) 。”① 宋朝官方也承认“自祖宗以来 , 军国 书籍 。我国古代善书早已有之 , 秦汉之际问世的《孝
之费多出于东南”②。宋代慈善资金的筹集主要有政 经》,以通俗的语言 ,阐述了儒家主张的孝道 ,被公认为
接受捐赠和以田养业三种形式 ③。宋代江南
府直拨 、 儒家善书的鼻祖 。宋代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 , 善书在
地区高度发达的经济有效地保证了这三种渠道慈善资 民间大量出现 ,其中包括并称为“善书三圣经”的《太上
金的正常筹集 。首先 , 政府直拨经费需要政府有良好 感应篇》《
、文昌帝君阴骘文》和《关圣帝君觉世真经》。
的税源 ,而江南地区发达的农业 、
手工业 、
商业正是官 这些教人“以行善功”的善书在江南地区民间的广泛流
方良好税源的保障 。官府有了充裕的税收作保障 , 才 播 ,极大地推动了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 ⑥。
有能力广建慈善机构 ,开展大范围慈善赈济活动 ,并逐 4、
与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有关 。宋代江南慈善事
步使之规模化 、
制度化 、
长期化 。其次 , 接受捐赠的前 业的发达自然离不开社会各届人士的积极参与 。宋朝
提是必须有大量殷贾富室的存在 , 而江南繁荣的经济 帝王三令五申地下诏要求江南各地兴办慈善机构 , 开
造就了数量众多的殷贾富室 。良好的区域经济基础 , 展慈善活动 。地方官员各尽所能 , 在江南各地竞相创
又使得这些殷贾富室有着稳定的经济来源 , 因而他们 办慈善机构 ,并号召民众积极开展捐赠 、
救灾 、
施药 、

才乐意并无后顾之忧地慷慨解囊 , 捐资慈善事业 。再 棺等慈善活动 。佛教寺院除自行开展施药 、
施粥 、
收养
次 ,以田养业需要农业高产稳产 ,而江南地区温湿的气 弃儿外 ,还派有德僧人参与官办慈善机构的日常管理 。
候、
良好的水利 、
高产的水稻恰能保证农业的高产稳 富士商贾 、
乡居善士通过捐钱 、
捐粮 、
捐地 、
散财 、
修建
收 。农业的高产稳产 , 可为靠以田养业模式运营的慈 公共设施等形式参与慈善活动 。普通民众则通过领养
善机构提供稳定的粮食来源 , 继而使它们能够长期并 慈幼机构里的弃儿 、
传播慈善思想等方式来支持慈善
有效的存续下去 。概言之 , 宋代江南地区高度发达的 活动 。总之 ,宋代江南地区慈善事业的发展是全景图
经济 ,有效地保证了慈善机构的资金筹集 ,充裕的慈善 式的 ,是在上自帝王 ,下至民众的社会各届人士积极而
资金为宋代江南地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 广泛地参与之下 ,才得以兴盛发展起来的 。
质保障 。 作者简介 : 庄华峰 ( 1957 — ) , 男 , 安徽歙
3、
古代慈善思想的影响 。宋代江南慈善事业的发 县人 ,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 图书馆馆
展与中国古代慈善思想的广泛传播有着密切关系 。首 长 ; 谭书龙 ( 1977 — ) ,男 ,安徽天长人 ,安徽师
先 ,是古代民本主义思想的影响 。早在西周时期 ,统治 范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生 。
者就非常重视民众的作用 , 并采取了六项惠民政策 :
责任编辑 : 陈  瑞
“一曰慈幼 ,二曰养老 ,三曰振穷 ,四曰恤贫 ,五曰宽疾 ,
”④ 这无疑是爱民护民的举措 。此后历代
六曰安富 。
帝王几乎都继承和发展了这种慈善思想 。宋代帝王则
更是视之为“仁政”“王道之本也”
, ,并在施政中大力宣
扬和推行 。其次 , 是儒家仁义学说的影响 。儒家学说
的核心是“仁”,孔子即主张统治者要“养民也惠”,孟子
更提出了人要有“恻隐之心”, 主张行善 。到了宋代特
别是南宋 ,新儒学占据统治地位 , 成为官学 , 此时掌握
了执政权力的新儒家弟子们 , 在施政过程中便不折不
扣的以“仁政”为中心 , 这也是宋代江南地区许多地方
① ②《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 128 、
466 。
官员热衷于创办慈善机构的又一重要原因 。第三 , 是
③ 参见谭书龙 《宋代官办慈善机构管理初探》
: 《社
,
佛教因果报应 、
慈悲精神的影响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 会科学辑刊》 2005 年第 4 期 ,第 119 - 120 页 。
后 ,在江南地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 尤其到了宋代 , 佛 ④ 阮元 《十三经注疏・
: 周礼》卷 2《地官・司徒》, 中华
教在江南地区的传播更为迅速 。佛教所宣传的因果报 书局 1980 年版 。
应和慈悲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众 , 促使民众广 ⑤ 吴自牧 《梦粱录》
: 卷 18《恤贫济老》,第 175 页 。
泛关注慈善事业 , 积极从事慈善活动 。这从宋代江南 ⑥ 参见王卫平 《论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
: ,
地区的俗谚中可以得到反映 。如南宋临安一带就盛传 《江苏社会科学》 1999 年第 2 期 。
4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