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2004 年 3 月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Mar .

,2004
第 33 卷 第 2 期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 niversity ( Philosop 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 n) Vol . 33 No . 2

■唐史研究

唐五代的助礼钱与诸司礼钱
杜文玉
(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 陕西 西安 710062)

摘  要 : 助礼钱是唐五代时期藩镇进献给朝廷用于举行重大祭祀活动的经费 。诸司礼钱包括光署钱 ( 光省
钱) 、
光台钱 、
光院钱 、
光学钱等 ,是唐五代时期的三省 、
御史台 、
翰林院与国子监等机构 ,向新任职的官员 、
检校或兼
任本司的官员以及从本司升迁的官员所征收的礼钱 。诸司礼钱主要作为这些部门的公使钱使用 , 如用于公廨维
修、
食料开支 、
购置办公用品以及其他各种开支 。唐五代的这一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弊政 ,是唐后期及五代时期财政
开支紧张的一种折射 ,对后世尤其是两宋时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并为其所沿袭 。
关键词 : 唐五代财政 ; 助礼钱 ; 光署钱 ; 光台钱 ; 光院钱 ; 光学钱
中图分类号 : K24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2 - 4283 ( 2004) 02 - 0076 - 07
收稿日期 : 2003 - 10 - 18
作者简介 : 杜文玉 ( 1951 —) ,男 ,陕西渭南人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唐后期尤其是五代时期中央机构中的尚书省 、 进助礼钱”。助礼钱数额的多少没有统一的规定 ,通
门下省 、
中书省 、
御史台 、
国子监与翰林院等部门 ,均 常视各地藩镇的经济实力而定 , 有时皇帝也规定数
对担任这些部门的职官或学生收取礼钱 , 其中三省 额 ,如“( 天成) 四年 ,明宗将有事于南郊 ,遣李仁矩责
收取的称光省钱 , 亦称光署钱 , 御史台则称光台钱 , ( 孟) 知祥助礼钱一百万缗 。知祥觉唐谋欲困已 , 辞
国子监称光学钱 , 翰林院称光院钱 。皇帝举行重大 不 肯 出。 久 之 请 献 五 十 万 而
[2 ]《
( 新五代史》 卷64《后蜀世家》)
祭祀活动时 ,也向各地藩镇征收助礼钱 ,或者称为大 已”。 东川节度使此次则进献了
[3 ]《
( 册府元龟》 卷169《帝王部・
纳贡献》
)
礼钱 ,并且形成为一种长设的制度 。这一制度影响 10 万缗钱 。 可见这种助礼钱
颇大 ,并为宋朝所沿袭 。关于这一问题目前极少有 的数额还是不小的 。不过这只是一种特例 , 因为当
人研究 ① ,本文试对其再做进一步地探讨 , 以求正于 时西川节度使孟知祥与东川节度使董璋均有割据跋
方家 。 扈之心 ,后唐朝廷已经有所觉察 ,因此才在南郊祭祀
时向其催征巨额钱款 ,借以削弱其经济实力 ,在通常
一 、助礼钱及其渊源 情况下不过是数千贯至数万贯不等 , 如后唐天成三
有关这一制度的史料多见于五代时期 , 唐朝的 年 ( 928) “西川进助大礼钱五千万
, 、
白熟布十万匹”。
相关史料反倒极少 , 说明这一制度主要盛行于五代 这里所记的五千万 , 即 5 万贯钱 。其他官员也可以
时期 。如唐哀帝天礻右二年 ( 905 ) 七月“辛酉 , 赐 ( 朱 ) 进献这种助礼钱 ,如这一年“前北京皇城使李继中弟
全忠《迎銮记功碑文》, 立于都内 。全忠进助郊礼钱 侄三人进马二百五匹 、
金器八百两 、
银万两 、
家机锦
[1 ]《
三万贯”。 ( 旧唐书》
卷20下《唐哀帝纪》)
这种钱便是藩镇向中 百匹 、
白罗三百匹 、
绫三千匹 、
绢三千匹 。继中者 ,故
央进贡的协助皇帝举行南郊大典的经费 , 至于其始 昭义帅嗣昭之子 。少有心疾 , 其母杨夫人自潞州积
于何时 ? 史籍缺载 ,不好论定 ,但肯定早于天礻右时期
则是无可置疑的 。五代时期凡皇帝举行南郊祭祀均 ① 惟有张国刚的《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论集》一书中的第
向各地藩镇征收助礼钱 , 这种钱通常由各地藩镇主 261 —265 页涉及过光署钱与光台钱 , 其认为唐代的光署钱
动进献 ,但有时皇帝也派人赴各地催征 , 据《新五代 就是五代的光省钱和光台钱 ,本文观点与其颇有不同 。该书
史》
卷 26
《李仁矩传》
载“: 明宗祀天南郊 , 东 、
西川当 由台湾文津出版社 1994 年出版 。
76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聚百万 ,辇于荆州私第 。继韬之叛 ,没之于官 。庄宗 臭。
’则刺史二千石迁除 ,皆责助理宫室钱 ,大都至二
[ 3 ] ( 以上见《册府元龟》
卷169《帝王部・
纳贡献》
) [9 ]《
( 通典》
卷11《食货十一・
鬻爵》
)
南郊 , 助 太 平 赏 给”。 李 三千万 。钱不毕 ,至自杀”。
继韬为李继忠 ( 中) 之兄 ,在唐庄宗时任昭义留后 ,因 唐五代时期的这一制度却与卖官鬻爵无关 , 最
为反叛其家产被没收入官 , 其母杨氏贿赂宦官及皇 初只是官员升迁后宴请同僚的一种费用 , 至五代时
后 ,遂释而未治罪 。从“庄宗南郊 ,助太平赏给”
一句 才成为中央诸司的一项经常性收入 。据 《旧唐书》卷
看 ,当是李继韬及其母在庄宗南郊时 ,以助礼钱的名 《陆 传》
179 载“: ( 乾宁 ) 三年正月 , 宣授学士承旨 ,
义进献过钱财 ,遂得以发还家产 。 寻改左丞 。其年七月 , 改户部侍郎 、
同平章事 。故
诸侯助天子祭礼为自古以来的通例 , 并非始于 事 ,三署除拜 , 有光署钱以宴旧僚 , 内署即无斯例 。
唐五代 ,如“周公相成王 , 王道大洽 , 制礼作乐 , …… 拜辅相之月 ,送学士光院钱五百贯 , 特举新例 , 内
郊祀后稷以配天 , 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四海 署荣之”。可见光署钱是陆 用来宴请三省新同僚
[4 ]《
( 汉书》
卷25上《郊祀志上》)
之内各以其职来助祭”。 西周实行 的 ,而光院钱却是其用来宴请翰林学士院旧同僚的
宗法制 ,天子为大宗 , 即宗子 , 诸侯为小宗 , 即支子 。 费用 。从“故事 ,三署除拜 ,有光署钱以宴旧僚”
一句
宗子虽然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
, 然宗子欲统一族 看 ,这种做法并非始于乾宁三年 ( 896 ) , 至于始于何
[5 ]《
( 日知录集释》
卷14《祭礼》)
众 ,无如祭法”。 因此诸侯助祭不 时 ,史无记载 ,不得而知 。自从翰林学士院收取光院
仅是掏一点费用的问题 , 而是体现了高下尊卑的宗 钱后 ,其他机构也纷纷仿效 , 皆设定例 , 所谓“仍定
法关系 ,关系到维护和巩固天子统治地位的大问题 。 例 ,将相各二百千 ,使相五百千 ,观察使三百千 ,度支
《史记正义》
引杜预语曰 “
: 郑桓公友 ,周宣王之母弟 , 三 百 千, 盐 铁 二 百 千, 户 部 一 百
[6 ]《
( 史记》
卷4《周本纪》)
封郑 ,有助祭泰山汤沭邑在礻方 。
” 这是 千”。 [ 10 ] 《
( 唐会要》
卷57《翰林院》)
文中所提到的度支 、
盐铁 、

诸侯助祭的一个实例 。汉武帝元鼎五年 ( 前 112 ) 九 部 ,均指新任这三个部门使职的官员 。
月 “列侯坐献黄金酎祭宗庙不如法夺爵者百六人”
, 。 五代时期未见到有光院钱的记载 , 但光署 ( 省 )
服虔曰 “
: 因八月献酎祭宗庙时 , 使诸侯各献金来助 钱五代时期却仍然收取 ,称之为台省礼钱 ,如后唐庄
祭也”。如淳曰 “
: 《汉仪注》: 诸侯王岁以户口酎黄金 宗同光三年 ( 925) 正月诏曰 “
: 起今后特恩授官及侍
于汉庙 ,皇帝临受献金 , 金少不如斤两 , 色恶 , 王削 卫诸军将校 、
内诸司等官 ,其告身官给 ,旧例朱胶钱 、
[4 ]《
( 汉书》
卷6《武帝纪注》)
县 , 侯免国 。
” 这是诸侯没有很好履 台省礼钱并停 。其余合征台省礼钱 , 比旧数五分中
行助祭职责而受到处罚的一个典型事例 。唐朝前期 [ 11 ] 《
许征一分 , 特恩者不征”。 ( 旧五代史》
卷32《唐庄宗纪六》
)
这一
没有实行藩镇制 , 国家统一 , 中央政府财力丰厚 , 故 段记载颇有互相矛盾之处 ,既曰台省礼钱不征 ,又说
未实行此制 。后期尤其是统治末期 ,藩镇纷纷割据 , 其余台省礼钱只按旧例的五分之一收取 , 至于不再
朝廷财力匮乏 ,然必要的祭祀活动又不能中止 ,于是 收取的原因也没有说清楚 。另据记载 “
: ( 同光) 三年
便只好沿袭古制 , 借助于藩镇的资助了 。五代因袭 正月戊戌敕 : 兵 、
吏部以台省礼钱为名 , 所司妄有留
唐制 ,遂使这一做法更加制度化 。需要指出的是 ,由 滞 ,在京者遽难应付 ,外来者固是淹延 ,须至条流 ,冀
于后世不再实行宗法制度 , 因此唐末五代的这项制 绝讹弊 。自此后特恩授官 ,侍卫军功改转 ,内廷诸司
度表面上看只是体现了一种经济关系 , 但实质上更 带职 ,外来进奉阙廷 , 绫纸并宜官给 , 无令收买 。旧
多的则体现了君臣之间的政治关系 。 例朱胶一切停废 , 礼钱亦不征取 。 ……至于台省礼
钱宜特蠲减 ,比旧数五分许征一分 , 其特恩已下 , 并
二 、诸司礼钱之名目 [3 ]《
( 册府元龟》
卷61《帝王部・
立制度二》)
不得征纳礼钱 。
” 可见此次
唐五代中央诸司所收取的各种礼钱 , 并非空穴 停收的只是以上几类官员的礼钱 , 至于其他官员的
来风 ,而是有故事依据的 。早在东汉时就有这种先 台省礼钱仍旧要收取 ,只是比之以前有所减少而已 。
例存在 。汉灵帝中平六年 ( 189 ) “灵帝欲以
, ( 羊) 续 《五代会要》
卷 14
《吏部》,亦有大致相同的记载 。众
为太尉 。时拜三公者 ,皆输东园礼钱千万 ,令中使督 所周知 ,吏部掌文官铨选 , 兵部掌武官铨选 , 而且是
之 ,名为‘左驺’。其所之往 ,辄迎致礼敬 ,厚加赠赂 。 负责中级以下文武官员的铨选 , 高级官员的选授则
续乃坐使人于单席 , 举 袍以示之 , 曰 ‘
: 臣之所资 , 不在其掌管范围之内 。从“在京者遽难应付 ,外来者
唯斯 而 已 。
’驺 白 之 , 帝 不 悦 , 以 此 故 不 登 公 固是淹延”
一句看 ,五代时期收取这种钱的范围已经
[7 ]《
( 后汉书》
卷31《羊续传》)
位”。 东汉时期出现的这种现象 , 被 大大地扩展了 ,致使一些中下级官员无力应付 ,留滞
后世视为一种卖官现象 , 如桓范说 “
: 灵帝置西园之 京师 ,从而成为一种弊政 。后唐庄宗此次只是免除
邸 , 卖 爵 号 , 曰 礼 钱。钱 积 如 屋 , 封 涂 漆 了一小部分官员的礼钱 , 大部分官员尤其是中下级
[8 ]《
( 太平御览》
卷836《资产部十六・
钱下》)
书”。 灵帝卖官之事并不仅 官员的礼钱并未免除 ,只是有所减少而已 ,应该说力
此一例 ,据杜佑记载 :“灵帝悬鸿都之榜 , 开卖官之 度还是不大 。至于引文中所提到的朱胶钱 , 又称绫
路 ,公卿以降 ,悉有等差 。廷尉崔烈入钱五百万 , 以
买司徒 。其子钧曰 ‘
: 大人不当为三公 , 论者嫌其铜
77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纸钱 ,笔者已有专文论及 , ① 兹不赘述 。 及蠲减钱数如左 : 防御 、
团练 、
刺史 、
诸道郎官 、
从同光三年颁布的这道诏书中还看不出五代时 三司职掌 ,检校左右散骑常侍 ,旧例各纳钱一十
期台省礼钱具体数额的规定 ,后唐明宗即位之初 ,曾 五千 ,今减外各纳钱五千 。两府及次府少尹 、

颁布过一道敕书 ,比较重要 ,录之如下 : 右司马 、
别驾 、
长史 ,旧例各纳钱一十千 ,今减外
“后唐天成元年七月二十七日 ,尚书省准堂 各纳钱四千 。诸道将校 ,旧例纳钱五千 ,今减外
帖‘
: 应内外带职除官 ,自三公至郎官 ,合纳礼钱 各纳钱三千 。都押衙至大将军 ,各纳钱五千 ,今
送尚书省 ,都司具旧例如左 : 检校太师 、
太尉 ,旧 减外各纳钱二千五百 。进奏官各纳钱二千 。其
例各合纳钱四十千 ,准蠲减外 ,今各合纳钱二十 余都头 、
指挥使已下 ,并与免放 。
’右奉敕 ‘
: 宜令
千 。检校太傅 、
太保 , 旧例各纳三十千 , 减外今 门下 中 书 两 省 准 此 , 逐 月 具 数 申 中 书 门
纳十五千 。检校司徒 、
司空 , 旧例各纳二十千 , 下。
’”[ 12 ] 《
( 五代会要》
卷13《门下省》)

减外今纳钱一十千 。检校仆射 、
尚书 ,旧例各纳 从以上的引文可以看出 , 五代时期实际上是将
一十五千 , 减外今纳七千 。检校郎中 、
员外郎 , 内外官员应收取的礼钱作了分配 , 尚书 、
中书 、
门下
旧例各纳钱一十千 , 减外今纳三千四百 。
’敕 : 三省根据检校官职的不同 , 各有自己的征收范围 。
‘会府华资 ,皇朝宠秩 ,凡 新命 ,合纳礼钱 。爰 那么 ,对于带平章事的节度使 、
观察使 ,即所谓使相 ,
自近年 ,全隳旧例 , 方当提举 , 宜振规绳 。其间 又要交纳多少礼钱呢 ? 据《旧五代史》卷 37《唐明宗
除翊卫勋庸 、
藩垣将佐自军功迁陟外 ,其余自不 纪三》
载 : 天成元年十二月“丙午 , 中书门下奏 :‘故
带平章事节度使及防御 、
团练 、
刺史 、
诸道副使 、 事 ,藩镇节度 、
观察使带平章事 , 于都堂上事刊石记
判官以下 ,三司职掌监院官 、
县令 、
录事参军 、
判 壁 ,合纳礼钱三千贯 ,以充中书及两省公使 。今欲各
官等 ,凡关此例 , 并可征纳 。其检校官 , 自员外
纳礼钱五百千 , 于中书立石亭子 , 镌勒宰臣使相官
郎至左仆射 , 祗取初转一任纳钱 , 若未改呼 , 不
氏、
授上年月 ,余充修葺中书及两省公署部堂什物 。

更征纳 。仍委尚书省都司逐月具数 , 申中书门
从之”②。可见使相所纳的礼钱则主要归政事堂及
[ 12 ] 《
( 五代会要》
卷14《尚书省》)
下。
’”
中书 、
门下两省所有 ,而且所纳之钱的数额大大高于
以上所载只是新任检校尚书省官应纳的台省礼
其他诸司官员 ,这就说明五代时期确定征收礼钱的
钱 ,至于其他地方官员虽然有交纳礼钱的规定 ,但却
数额时 ,除了依据官员官职的高低外 ,还考虑到了不
未记应纳的数额 。此外 , 史籍中也未说明上面所记
同官员之间经济实力的差异 , 这是确定任使相者交
的旧例合纳礼钱的数额 , 是指同光三年减少后的数
纳礼钱较多的一个重要因素 。
据 ,还是减少前的数额 。据笔者所见 ,很可能是指减
御史台官员交纳光台钱虽然始见于唐代 , 不过
少后的数据 ,理由是唐朝收取的此类钱数额较大 ,大
并非国家制度的规定 , 而是官员之间的个人行为 。
都在百余贯至数百贯不等 , 而五代多者也只有数十
《御史台记》
记有一事 , 原文如下 “
: 唐有监察御史不
贯 ,另外唐明宗作为异姓刚刚取得帝位 ,不可能比唐
工文 ,而好作不已 。既居权要 , 多为人所谀 , 不之觉
庄宗时收取更多的钱 ,只能比其少 ,否则将如何收买
也 。每篇辄为宋务先书以光台 , 月俸几尽 , 其妻谓
人心 ,取得内外官员的支持呢 ?
曰 ‘公经生
: , 素非文笔 , 所称篇咏 , 不为外人所传 。
后唐明宗的上述规定由于只涉及到检校尚书省
此必台中玩公 , 折俸助厨耳 。奈何受人嗤玩 ?’自后
官职 ,对地方官员任检校官者只是说“凡关此例 , 并
虽吟咏不辍 ,不复出光台钱矣 。或问之 , 以妻言对 。
可征纳”,但却未见减免 , 所以后唐朝廷又于同年 9
诸 御 史 退 相 谓 曰 :‘彼 有 人 焉 , 未 可 玩 也 。
’乃
月针对地方官检校左右散骑常侍者应交的台省礼钱
[ 13 ] 《
( 太平广记》
卷255《宋务先》)
止”。 可见监察御史宋务先拿出
做了详细规定 ,具体情况如下 :
“门下中书两省状 ‘
: 准旧例 ,检校官合纳本 月俸作为光台钱 ,完全是个人行为 ,当其发觉同僚对

省礼钱 。伏见尚书省检校官礼钱 ,近降敕命 ,除 他的愚弄后 ,便不愿再拿出钱了 ,而御史台对其行为

翊卫勋庸 、
藩垣将佐外 , 其余不带平章事节度 则完全没有约束力 。至五代时期光台钱的交纳便已
使 ,及防御 、
团练 、
刺史 、
诸道副使 、
郎中已下 ,并 经制度化了 ,目前尚未见到对新任御史台职官者收
三司职掌监院官 、
县令 、
录事参军 、
判官等 ,凡关 取光台钱的史料 , 很可能是这方面的相关史料已经
此例 ,并可征收者 。伏缘省司旧例 , 别无钱物 ,
祗征礼钱 , 以充公廨破使 。盖值离乱 , 致失规 ① 参见拙作《五代官告院与绫纸钱》《唐都学刊》
, 2003
绳 ,即日纵有检校官 , 未奉敕命许令依旧征理 , 年第 1 期 。
其检校左右散骑常侍 , 乞依尚书省 , 除翊卫勋 ②《五代会要》 卷 13《中书省》有与此大致相同的记载 ,
庸、
藩垣将佐外 , 并许征收 。所冀朝廷故事 , 免 惟有两点不同 : 其一 《会要》
, 记使相原纳钱数为一千贯 ,而不
失于根源 ,省阁旧仪 ,长存于规制 。谨具本朝元 是三千贯 。其二 《会要》
, 所记带平章事者只提到节度使 , 而
征旧例钱数 , 乞奏闻者 。中书约本省旧征礼钱 未涉及到观察使 。
78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亡佚之故 ,所能见到的多为他官兼宪官衔时应交纳 “国子监又奏 ‘
: 当监旧例 , 初补监生 , 有束
的数额规定 。 修钱两贯文 , 及第后光学钱一贯文 。切缘当监
后唐同光二年 ( 924 ) 三月三十日 “
, 御史台奏 : 诸色举人及第后 , 近日多不于监司出给光学文
‘所除诸道节度观察防御经略等使 、
刺史 、
县令及诸 抄 ,及不纳光学文钱 , 只守选限年满 , 便赴南曹
道幕府 ,兼诸司带宪衔兼官 , 合纳光台钱 , 谨具本朝 参选 。南曹近年选人 , 并不收置监司光学文抄
元纳及减落钱数如后 : 兼御史大夫 , 元纳三十千 , 减 为凭 。请自后欲准例 ,应诸色举人及第后 ,并却
外纳一十五千 。兼御史中丞 ,元纳二十千 ,减外纳一 于监司出给光学文抄 ,并纳光学钱等 ,各有所业
十千 。兼侍御史 ,元纳八千三百 ,减外纳四千一百五 次第 , 以备当逐年修葺公使 。
’奉敕 ‘
: 宜准往例
[3 ]《
( 册府元龟》
卷620《卿监部・
举职》
)
十 。兼殿中侍御史 ,元纳一十一千三百 ,减外纳五千 指挥 。 ……’

六百五十 。兼监察御史 ,元纳一十三千三百 ,减外纳 从上面的记载看 , 五代国子监向科举及第的学
六千六百五十’。
”为了保证这项钱款能如数交到御 生收取光学钱并非始于天成五年 , 只是由于这些学
史台 ,御史台还提出了收取的具体办法 , 即“应有诸 生及第后多不主动交纳光学钱 ,选限满后 ,直接赴吏
道节度观察使 、
经略防御等使及诸道幕府上佐官 ,并 部南曹参选 ,而南曹也不验收国子监发给的光学文
诸司班行新受兼官者 ,并合送纳前件光台宪衔礼钱 , 抄 ,便允许其参加铨选 , 所以才提出按旧例办事 , 即
今欲准例勒辞谢枢使官申报 , 兼牒兵部 , 勒告身案 , 要求学生及第后 ,先到国子监交纳光学钱 ,领取光学
除准宣取外 ,准例候送纳光台礼钱毕 ,朱钞到方可给 文抄 ,凭此文抄才可以参加铨选 。
付 。仍转帖诸道进奏及诸州使院等 , 准前事例申报
[ 12 ] ( 以上见《五代会要》
催征 , 无致有隳旧规”。 卷17《御史台》)
即有
三 、诸司礼钱之用途
关部门只有收到御史台的朱钞 ,证明光台钱已交后 , 唐五代时期中央诸司所征收的这些名目繁多的
方可给兼任宪官者发给告身 。对于此前已经领取了 钱款 ,其用途不同时期也不相同 。在唐代其用途无
告身的官员 ,则通过诸道进奏院和诸州使院进行催征。 非两个 ,即宴请同僚与修缮学舍 , 前者如光署钱 、

至后周世宗显德五年 ( 958) 时 ,又再次对光台钱 台钱 、
光院钱等 ,类似今天某人有了好事 、
喜事 ,出钱
的数额进行了压缩 , 这年闰七月一日 “御史台申见
, 设宴请大家吃一顿 ,以示庆贺 。这只是一种定例 ,虽
行事件如后 ‘
: 应新除节度 、
防御 、
团练 、
刺史 、
宾幕 、 然长期施行 ,却并非定制 ,也就是说它不具有强制性
州县官兼带五院宪衔 , 合征光台礼钱 , 如是已曾纳 的约束力 。后者如光学钱 , 也只是一种临时性的举
过 ,准旧例不征 。兼御史大夫 , 元征三十千 , 今征六 措 ,并没有长期施行 。这种情况历代皆有 ,虽然没有
千 。兼御史中丞 , 元征二十千 , 今征四千 。兼侍御 光学钱的名目 ,但均属于捐资助学的性质 。
史 ,元征八千三百 ,今征一千六百六十 。兼殿中侍御 五代的情况与唐代不同 ,首先 ,五代时期所有的
史 ,元征一十一千三百 ,今征二千二百六十 。兼监察 这些礼钱都是具有强制性的规定 , 已经形成了固定
御史 , 元 征 一 十 三 千 三 百 , 今 征 二 千 六 百 六 的制度 。其次 ,这些礼钱的性质已经变为相关部门
[ 12 ] 《
( 五代会要》
卷17《御史台》)
十’
”。 与后唐同光二年规定的光 的一种收费 ,成为补充政府机构经费不足的一项收
台钱数比较 ,可以明显地看出 ,后周规定的数额已经 入 。再次 ,这些礼钱主要是作为公使钱使用 。其用
大大地降低了 。后周经过周世宗的改革 , 社会经济 途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 11 办公钱 , 用于
有所发展 ,国家财力有所增强 ,所以有条件较大幅度 笔墨纸张及铺陈什物等方面的开支 。五代时期很少
地压缩此项钱款 。此外 ,周世宗曾大力整顿过吏治 , 将收入的礼钱作为办公钱使用 , 但也不能排除少量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 提高监察官员 使用的可能 ,如天成元年十二月 ,中书门下在奏请中
的工作积极性 ,减轻其经济负担便不失为一种有效 就提到欲将收入的礼钱 , 除了用于立石亭子 “镌纪
,
的办法 ,否则谁还愿意兼任此类官职呢 ? 宰臣使相爵位姓名 ,授上年月”
外 ,其余部分“请充中
光学钱也始置于唐代 ,据《新唐书》卷 160《刘伯 书 修 建 公 署, 及 添 置 都 堂 内 铺 陈 什
刍传附刘允章传》载 : 刘伯刍“子允章 , 字蕴中 , 咸通 [ 12 ] 《
物”。 ( 五代会要》
卷13《中书省》)
21 用于相关部门官吏的食
中为礼部侍郎 。请诸生及进士第并谒先师 ,衣青衿 、 直粮课开支 ,即所谓食料 。食料本来属于官吏俸禄
介帻 ,以还古制 。改国子祭酒 ,又建言 ‘
: 群臣输光学 的构成部分 ,发放范围比较广泛 , 上至部门长官 , 下
钱治庠序 ,宰相五万 , 节度使四万 , 刺史万 。
’诏可”。 止胥吏 ,皆给之 。这部分费用本来应由朝廷负担 ,五
可见唐代的这种光学钱只是群臣出资改善国子监办 代时期由于财力不足 ,遂以各部门收入的礼钱开支 。
学条件的一个举措 ,并非经常性的制度 ,而五代时期 如同光三年 ,当唐庄宗颁敕减免了吏 、
兵二部的部分
的光学钱则与唐代不同 , 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经常性 礼钱后 “又虑所司人吏
, ,不办食直粮课 ,逐月两司各
[ 12 ] 《
( 五代会要》
卷14《吏部》)
的制度 。此外 ,五代光学钱的征收对象也与唐代不 支钱四十千”。 可见礼钱收入的减
同 ,不是群臣而是学生 。现将后唐天成五年 ( 930) 正 少直接影响了这两个部门食料的发放 , 所以皇帝才
月的规定转述如下 : 不得不另外拨款进行补充 。31 用于公廨的修葺 。
79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如后唐明宗长兴元年 ( 930) 正月 “
, ‘国子监请以监学 引《旧唐书》卷 179《陆 传》记有“故事 , 三署除拜 ,
生 束 修 及 光 学 钱 备 监 中 修 葺 公 用。
’从 有光署钱以宴旧僚”
一句 ,张书据《旧五代史》卷 149
之”。 [ 11 ] 《
( 旧五代史》
卷41《唐明宗纪七》
)
41 其他方面的开支 。五 《职官志》
引后晋殷鹏上言 “
: 而况北省为陛下侍从之
代时期凡一些临时出现的开支 ,往往动用礼钱支出 , 臣 ,南宫 掌 陛 下 经 纶 之 务 , 宪 台 执 陛 下 纪 纲 之 司 ,
如后周太祖广顺三年 ( 953 ) 六月 , 尚书左丞 、
兼判国 ……”。认为所谓三署 ,应是指中书 、
门下 、
尚书三省
子监事田敏进献板印的《五经文字》《
、五经字样》二 及御史台 ,所以光署钱应包括光省钱 、
光台钱在内 ,
书 。周太祖颁敕 “
: 乃分政事堂厨钱及诸司公用钱 , 进而认为五代的台省礼钱 , 就是光省钱与光台钱的
又 纳 及 第 举 人 礼 钱, 以 给 工 合称 。但是《新唐书》
卷 183《陆 传》却说 “
: 自三省
[3 ]《
( 册府元龟》
卷608《学校部・
刊校》
)
人。
” 这是动用光学钱给雕板 得宰相 ,有光署钱留为宴资”。可以看出《旧唐书》

印刷工人支付工钱的一个例子 , 可能由于光学钱数 说的“三署”,就是《新唐书》
所记的“三省”,两者为同
额不足以支付工钱 , 这才将政事堂厨钱 , 即食料钱 , 一个意思 。段鹏所说“三署” 一词 , 只是对北省 ( 中
以及诸司公用钱分出一部分用于这方面的开支 。 书、
门下) 、
南宫 ( 尚书省) 、
宪台 ( 御史台) 等部门的合
五代时期向官员征收礼钱用于弥补国家经费的 称 ,并不能证明“三署”
一词专指以上机构 。如《新唐
不足 ,但是却对禁军将校及藩镇军队中的军官格外 书》
卷 49 上《百官志四上》
“太子家令寺”
条载 “
: 凡三
关照 ,即不向他们收取这类钱物 。如唐庄宗同光三 署出纳 ,皆刺于詹事”。这里的“三署”, 显然是指太
年就规定 “
: 起今后特恩授官及侍卫诸军将校 、
内诸 子家令寺所属的食官 、
典仓 、
司藏等三个部门 。这样
司等 官 , 其 告 身 官 给 , 旧 例 朱 胶 钱 、台省礼钱并 的例子还很多 ,限于篇幅 ,就不一一列举了 。这就说
[ 11 ] 《
( 旧五代史》
卷32《唐庄宗纪六》
)
停。
” 特恩授官的 对 象 不 是 功 明唐代所谓的“三署”并非是段鹏所说的那些机构 ,
臣 ,便是皇帝的宠臣 ,自然不收取礼钱 。当时唐庄宗 有时也是一种泛称 。不过在通常情况下 , 如果没有
正宠信宦官 ,所以也不向内诸司等官收取礼钱 。至 前提条件而单提三署 ,则专指三省 ,如唐文宗大和二
于侍卫亲军将校 ,是皇帝赖以维持统治的军事支柱 , 年 ( 828) 六月甲辰 “诏宰臣集三署四品已上常参官
, ,
[1 ]《
( 旧唐书》
卷17上《文宗纪上》)
因此也不能向其将校征收礼钱 。五代的其他皇帝虽 议讨王廷凑可否”。 这里所说的
不都宠信宦官 ,但对禁军将校却是优宠有加 ,如唐明 “三署”,也是指三省 ,即皇帝要求宰相召集三省四品
宗在天成元年七月确定征收礼钱的范围时也规定 : 以上高官讨论是否出兵讨伐王廷凑反叛的问题 。另
“但缘其间 ,翊卫勋庸 , 藩宣将佐 , 自军功而迁陟 , 示 据《新唐书》
卷 217 下《回鹘传下》
载“: 或谓黠戛斯小
恩 泽 以 奖 酬, 须 议 从 权, 不 在 其 种 ,不足与唐抗 ,诏宰相与台省四品以上官议”。
“台
[ 11 ] 《
( 旧五代史》
卷36《唐明宗纪二》
)
例”。 即将他们排除在征收范 省”
即指三省 ,这个问题下面还要详论 。可见宰相召
围之外 。这年 9 月确定地方官员检校左右散骑常侍 集三省四品以上商议军国大事是唐朝的一项重要制
者征收礼钱的数额时 , 也规定“其余都头 、
指挥使已 度 ,根本与御史台无涉 。
[ 12 ] 《
( 五代会要》
卷13《门下省》)
下 ,并与免放”。 之所以出现这种 至于台省礼钱是否就是光省钱与光台钱的合称
现象 ,是五代时期实行的重武轻文政策的必然反映 。 问题 ,关键在于对“台省”一词如何理解 ? 它是否就
五代时期在较大的范围内征收各种礼钱的根本 是御史台与三省的合称 ? 笔者认为“台省”也称“台
原因 ,与其社会动荡 , 生产衰退 , 国家财力紧张的现 阁”,在唐代就是专指尚书 、
门下 、
中书三省 。如《新
状分不开的 ,因为朝廷拿不出充足的经费满足中央 唐书》
卷 145
《元载传》
载“: 籍其家钟乳五百两 , 诏分
诸司的需求 ,只好向官员自身开刀 。所谓“伏缘省司 赐中书 、
门下台省官”。这是称中书 、
门下两省为台
旧例, 别 无 钱 物, 只 征 礼 钱, 以 充 公 廨 破 省的例子 。再如李巽 “拔萃登科
, , 授雩阝县尉 。周历
[ 12 ] 《
( 五代会要》
卷13《门下省》) [1 ]《
( 旧唐书》
卷123《李巽传》)
使。
” 便是这种现状的真实反映 。 台省 ,由左司郎中出为常州刺史”。
对于五代的这些弊政 ,引起了后世史家的抨击 ,马端 这是称尚书省为台省的例子 。再如张文  “累迁水
,
临曾经指出 “
: 五代弊法 ,凡官府公使钱 ,多令居官者 部员外郎 ,时兄文琮为户部侍郎 ,旧制兄弟不许并居
[1 ]《
( 旧唐书》
卷85《张文 传》)
自出 ,其费宰相则有光省钱 , 御史则有光台钱 , 至于 台阁 , 遂出为云阳令”。 张九龄开
监生亦令其出光学钱 ,则贫士何所从出 ? 既征其钱 , 元中任中书令时 , 曾对唐玄宗说 “
: 然陛下擢臣践台
[1 ]《
( 旧唐书》
卷106《李林甫传》)
复 不 蠲 其 役, 待 士 之 意 亦 太 薄 阁 , 掌 纶 诰 ”。 这些事例均说明
[ 14 ] 《
( 文献通考》
卷41《学校考二・
太学》
)
矣”。 由于官吏负担过重 , 尤 “台省”
决不是御史台与三省的合称 。之所以以“台
其是一些出身贫寒的官吏 ,更是难以承受 ,在这种情 省”“
、台阁”
称三省 ,与历史上尚书省前身为尚书台 ,
况下欲要五代的官员清廉自律 ,无疑是缘木求鱼了 。 中书省别称凤凰池 , 简称凤阁有关 , 相沿成习 , 在唐
正因为这样 ,对五代时期的吏治败坏 ,社会风气的糜 代遂以台省 、
台阁作为三省的称呼 。既然三署并不
烂便不难理解了 。 包括御史台在内 , 那么以此为依据而认为光署钱包
下面谈谈唐代的光署钱是否就是五代的光省钱 括光省钱与光台钱的说法便不能成立 , 笔者认为唐
与光台钱的问题 ( 参见第一页脚注张国刚之书) 。前 代光署钱就是五代的光省钱 ,即台省礼钱 ,在上引的
80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文献通考》
中 ,著名史家马端临也是将光省钱与光 力负担 ,于是便在宋徽宗时期出现了大礼银绢 ,名为
台钱分列的 ,可见其也没有将台省视为御史台与三 进奉 ,实为加赋 。至南宋时 , 加上其他各种赋税 , 百
省的合称 。 姓 负 担“较 之 祖 宗 无 虑 数 十 倍 , 民 困 极
[ 15 ] 《
( 宋史》
卷434《蔡幼学传》)
矣”。 因此著名史家马端临批评
四 、诸司礼钱之影响 说 : 郊赉之费 “尤为无名” , [ 14 ] 《
。 ( 文献通考考》
卷24《国用》)

唐五代时期的这种制度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 此外 ,宋代仍然有兼任宪官者交纳礼钱的规定 ,
尤其是对两宋时期有直接影响 。早在北宋建立之 宋人石介就有一首《御史台牒督光台钱牒云以凭石
初 ,中书门下就于宋太祖建隆 三 年 ( 962 ) 上 奏 说 : 柱镌名因戏书呈通判寺丞景元》 的诗 , 其中有两句

‘准唐天成元年诏 , 故事 , 藩镇带平章事 , 合于都堂 云:“幕 中 久 次 无 他 术 , 衔 内 兼 官 带 宪
[ 16 ] 《
( 徂徕集》
卷4)
视事 ,刊石以记官族 , 输礼钱三千贯 。近年颇隳曩 司”。 可见这里指的是幕职官带宪官衔 。
这就与五代的制度完全相同 , 说明宋代的光台钱仍
制 。自今藩镇带平章事者 ,输礼钱五百千 ,刻石记岁
是沿袭五代而来的 。
月 。其钱以给两省公用 , 望举行之 。
’诏‘
: 自今宰相
宋代还继承了唐代的光院钱 。宋人苏耆次的
及枢密使兼平章事 、
侍中 、
中书令者 ,输礼钱三百千 ,
《续翰林志》
说“: 唐制 ,学士每有除拜他职 ,必纳光院
藩镇五百千 ,刻石以记如旧制 。增秩者不再输 ,旧相
[ 15 ] 《
( 宋史》
卷120《礼志二十三》
) 钱 ,以为公用 ,自丞相而下 ,各有差等 。五代以还 ,其
复入 者 输 如 其 数’
”。 关于此事
仪久阙 。公振举而复之 ,自是院中费用 ,及待诏而下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3 亦有大体相同的记载 , 所不
伏腊之资告足 。公入参之日 ,首纳百千 ,上恩诏特令
同的是后一书说 “
: 自今宰相 、
枢密使带平章事 、
兼侍 [ 17 ] 《
( 翰苑群书》
卷 9引 )
回赐 。” 文中所云的“公”, 指苏耆次之
中、
中书令 、
节度使者 , 依故事纳礼钱 , 宰相 、
枢密使
父 ,所谓“入参”,是指其充任参知政事 , 按照当时制
三百千 ,藩镇五百千”。如是这样则宰相 、
枢密使兼
度也应纳光院钱 100 贯 。
节度使也要纳礼钱 ,没有提到节度使兼任宰相之事 ,
宋代不仅沿袭了唐五代的这一制度 , 而且还有
却又说其也要纳钱 500 贯 , 显然后一书在行文上存
所发展 ,竟然出现了光馆钱这一种类 。这种钱是南
在讹误 ,故应以前一书的记载为准 。可以看出北宋
宋时期在光院钱的基础上新创设的 , 据《南宋馆阁
的这一规定便是直接沿袭了后唐的制度 , 所不同的
录》
卷6《故实》
载:
是北宋还规定了宰相兼侍中 、
中书令 ,枢密使兼平章
光馆钱 : 乾道五年 ,秘书少监周必大仿翰林
事、
侍中 、
中书令时 ,也要交纳礼钱 。
旧规光院钱参立 。监修 、 提举初至一百二十千 ,
宋代也向新及第进士收取礼钱 , 宋庠《元宪集》
迁转一百千 。提举秘书省初至一百千 , 迁转七
卷8
《庚午春观新进士赐宴琼林苑因书所见》诗云 :
十千 。初入馆十千 , 他官再兼史职同 。侍从修
“饰喜优坊伎 ,均恩醵礼钱”。诗中所说的礼钱 ,原注
史初至二十千 , 迁职转官二十千 , 迁二府一百
云“
: 诸君子合钱以劳供帐优伶之费”。也就是说新
千 。本省迁职 ,若转官十千 ,选人改官倍之 。本
及第进士要出礼钱 , 作为宴会中雇请优伶的费用 。
省迁他职十五千 , 迁侍从倍之 。本省别加兼职
此外 ,宋代皇帝举行南郊 、
明堂 、
封禅 、
祭太庙等重大 十千 ,迁官别加兼职同 。史馆迁职 , 若转官十
祭祀时 ,仍要征收大礼钱 ,又称大礼银绢 。不过这种 千 ,修史侍从倍之 。祖父母 、 父母封叙二十千 ,
钱征收的对象与唐五代不同 , 不是官员而是普通百 封至夫人者三十千 。以下三馆通用 : 亲族同官
姓 ,据南宋官员蔡幼学的说法 “自大观
, 、
宣和始有大 十五千 , 异姓有服亲十千 , 知贡举五十千 , 考试
[ 15 ] 《
( 宋史》
卷434《蔡幼学传》)
礼进奉银绢”。 这种钱绢给地方州 二十分之一 ; 奉使视职任轻重而定多寡之数 ,止
县造成了极大的经济负担 , 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于一百千 ; 锡赉二十分之一 , 止于一百千 ; 生子
卷 186 载 : 湖南道州“地不过六百里 ,民不过四万户 , 三十千 ; 荫补十五千 ; 子弟登科二十千 , 一月之
舟车不至 ,商贾不通”,百姓困苦 “衣食之余
, ,质钱输 内两遇以上者 ,止从一多 。
税 ,仅足者无几”。以前每年交大礼钱 29 000 余缗 , 文中所说的“初入馆”, 是指初入三馆任职 , 即昭文
“绍兴十年以后 ,所科大礼钱三万五千余缗 。渔夺民 馆、史馆 、集贤院等三馆的合称 ; 所说的“本省”,指秘
财 ,莫不嗟怒”。该书又说衡州每年交大礼钱 35 000 书省 ,宋代自元丰改制后 , 遂将三馆改隶秘书省 ; 所
余缗 、
郴州 9 600 余缗 。由于百姓负担太重 , 所以本 说“二府”,指政事堂与枢密院 。从上面的引文可以
州知州季南寿奏请减少大礼钱数额 。陆游《入蜀记》 看出 ,南宋不仅将官员的祖父母 、
父母的叙封纳入征
卷 2 亦有“以提刑司檄 ,来督大礼钱帛”
的记载 ,反映 收礼钱的范围 ,甚至将亲族同官 、异姓有服亲 、
知贡
宋代大礼钱绢得过重的相关记载 , 在宋人文集中还 举、 奉使差遣等情况的发生 , 都纳入进来 , 最可笑的
有不少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 ? 原因是宋代没 是 ,竟然把获得赏赐 、
生子 、
荫补得官 、子弟登科等类
有实行藩镇制 ,自然无法向其征收礼钱 ,而朝廷的祭 情况 ,都纳入征收光馆钱的范围。这样不仅大大扩展
祀费用却有越来越多的趋势 ,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 了征钱的范围 ,而且极大地增加了官员的经济负担。
卷 310 载 “
: 景德郊费六百万 ( 缗) ,皇礻右一千二百万 , 宋代的社会经济要比唐五代时期更加繁荣 , 政
治平一千三百万”。巨额的费用终于使政府财政无 府的财政收入也大大高于唐五代 , 本应革除唐末五
81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代以来的这些弊政 ,为什么非但没有革除 ,反而有进 [ 7 ] 范晔 . 后汉书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65.
一步地发展呢 ? 根本原因就在于宋代始终存在着严 [ 8 ] 李  . 太平御览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60.
重的“三冗”
现象 ,使得其财政负担十分沉重 ,为了维 [ 9 ] 杜佑 . 通典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8.
持国家机器的运转 , 便不得不把一些负担转嫁到官 [ 10 ] 王溥 . 唐会要 [ M ]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员身上 ,这就是宋人明知这些都是弊政 ,而却不愿革 [ 11 ] 薛居正 . 旧五代史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6.
除的原因之所在 。这也是尽管宋代官员俸禄丰厚 , [ 12 ] 王溥 . 五代会要 [ M ]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然却不时有人提出如何“养廉”
问题的原因之一 。 [ 13 ] 李  . 太平广记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61.
[ 参  考  文  献 ] [ 14 ] 马端临 . 文献通考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6.
[ 1 ] 刘  . 旧唐书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5. [ 15 ] 脱脱 . 宋史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7.
[ 2 ] 欧阳修 . 新五代史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4. [ 16 ] 石介 . 徂徕集 [ M ] . 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 台湾 : 商务印书
[ 3 ] 王钦若 . 册府元龟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60. 馆 ,1989.
[ 4 ] 班固 . 汉书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62. [ 17 ] 洪遵 . 翰苑群书 [ M ] . 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 台湾 : 商务印
[ 5 ] 顾炎武 ,等 . 日知录集释 [ M ] . 长沙 : 岳麓书社 ,1994. 书馆 ,1989.
[ 6 ] 司马迁 . 史记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59. [ 责任编辑  许正文 ]

Sacrif icing Funds and Congratulating Gif t of Money in the


Tang and the Five Dynasties
DU Wen2yu
( College of History a n d Ci viliz ation , S haa n x i N or m al U ni versit y , X i ’a n 710062 , S haa n x i )

Abstract : Sacrificing f unds were expendit ure co nt ributed to t he court ’s important memorial
ceremo nies by t hose military governors in t he Tang and t he Five Dynasties. And co ngrat ulating gif t of
mo ney included co ngrat ulating gif t s of mo ney respectively of t he Depart ment s , of t he Subordinate
Councils , t he Imperial Academy and of t he Imperial College , w hich were co nt ributed by new2co mers ,
members of p roof reading staff , co2officials and newly2p ro moted officials. This part of inco me was largely
used for office expendit ure , such as repair and p reservence of office facilities , allowance for food , office
statio nery and ot her expenses. This system of t he Tang and t he Five Dynasties was act ually a kind of
maladminist ratio n , w hich was an indicatio n of expendit ure tensio n in t hose days and affected t he
administ ratio n in t he later dynasties.
Key Words : financingin t he Tang and t he Five Dynasties ; sacrificing f unds ; t he Depart ment ’s
co ngrat ulating gif t of mo ney ; t he Subordinate Council ’s co ngrat ulating gif t of mo ney ; t he Imperial
Academy’s co ngrat ulating gif t of mo ney ; t he Imperial College ’s co ngrat ulating gif t of mo ney

本刊主编张积玉编审被聘担任《中国知识资源总库》
编委
由清华大学主持的被誉为信息时代“四库全书”
的《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于 2003 年 10 月正式启动建设 。著名科学家杨振
宁担任《总库》
顾问委员会名誉主任 ,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周光召担任顾问委员会主任 ,中国科学院院士 、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名誉主任 、
前校长王大中担任编委会主任 。我国学界 200 余位著名专家担任顾问及编委 。本刊主编 、

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副理事长张积玉编审应邀担任《总库》编委 , 参与资源建设规化委员会的工作 。应邀担任编委的期
刊界专家有《求是》
杂志总编王天玺 《
、中国科学》
杂志总编华婉君 《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总编秦毅 《
、中国工程科学》杂志总编
汪旭光 《
、中国农业科学》
主编翟虎渠 《
、管理世界》总编谢悦 《
、北京大学学报》主编龙协涛 、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社总编王德
等。
《中国知识资源总库》
工程计划在 3 年内完成 200 万本中文图书和 200 万本国内馆藏外文图书的建库 、
互联网资源整合 、
网络数据库的合作链接工作 ,计划收录我国各类知识资源的 80 % ,力求囊括国内外各个学科专业领域的所有研究成果和知识
内容 ,提炼知识精华 ,梳理知识结构 ,建立知识网络 , 构造各类知识控制模型 , 为知识学习和知识发现提供全面服务 。
《总库》
的建设分为基本信息库 、
知识仓库 、
知识元数据库三个层次 ,计划到 2006 年国内各类科技文献收全率达到 90 % ,国内馆藏外
文人文社科图书文献收全率达到 60 % ,并在此基础上将隐含在文献资料中的知识单元提取出来 ,建成知识元数据库 ,直接对
知识进行分类 ,构建它们间的链接网络 。
杨  军
82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