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2003 年第 1 期 唐都学刊 No11 , 2003

第 19 卷 ( 总 75 期) Tangdu Journal General No175 ,Vol119

五代官告院与绫纸钱
杜文玉
(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2)

  摘  要 : 官告院是五代时期创置的专门掌管官员告身的机构 ,绫纸钱即指告身的成本费 ,又称朱胶轴钱 。官告


院及绫纸钱是研究唐至五代官员考核及选官与待遇的重要资料 。
关键词 : 官告院 ; 告身印 ; 绫纸钱
中图分类号 : K24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1 - 0300 ( 2003) 01 - 0033 - 05

[2 ]
废。 ) 如官告院是后梁所置 , 则唐
( 卷 24《诸使杂录》

庄宗决计不会予以承继 , 中书门下也决不会糊涂到
官告 ( 诰) 院是五代时期的一个机构 , 关于其始 将其看成“本朝故事”。从上面引文看 , 官告院是隶
置时间 ,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 ,最早见于史籍的时间 属于吏部的一个机构 ,其主管官员为何人 ,却没有明
是后唐同光二年 ( 924 ) , 据《五代会要》卷 14《吏部》 确的记载 ,另据宋人记载 : 官告院 “国初于右掖门东
,
载 ,这年正月中书门下奏曰 : 廊置院 ,四司告身案并集于此 ,以各中书除改 。本司
“‘准本朝故事 , 如封建诸王 、
内命妇及宰相 、 翰 郎中各主其事 。淳化五年 , 始专置官 , 属于省内 , 掌
林学士 、中书舍人 、
诸道节度 、 观察 、团练 、
防御 、
留后文武官将校告身及封赠”。 [3 ]
( 卷 9《官告院》) 可见官告
官告 ,即中书帖吏部官告院 ,索绫纸 、 襟轴 ,下所司修院是由吏部郎中掌管 ,直到宋太宗淳化五年 ( 994) 才
写印署毕 ,进入内宣赐 。其文武两班并诸道官员及 设置了专官 ,既如此 ,五代时期的官告院也应由本司
奏荐将校 ,救下后 , 并合是本道进奏院 , 或本人自于 郎中掌管了 。所谓专官 , 指官告院设提举一人以知
所司送纳朱胶 、 绫纸价钱 ,各请出给 。今后请除内司 制诰充 , 另设判院一人 , 以带职京朝官充 。 [4 ]
( 卷 60
大臣并侍卫及赏军功将校转官外 , 并请官中不给告 《职官考十四》 ) 官告院除了以上主管官员外 , 还置有
敕’。从之 。” 不少吏员 ,唐五代的情况不得而知 , 宋代的编制是 :
从引文之义来看 ,官告院似乎不是后唐所始置 。 “主事一人 , 令史二人 , 书令史九人 , 守当官一十二
[5 ]
从中书门下上奏的时间看 ,距灭梁仅仅三个月 ,百废 人 ,正贴司八人 , 私名一十人 , 法司一人”。 ( 卷 163
待兴 ,后唐不可能在此之前新置这种并不急迫的机 《职官志三》官告院在宋代的职能是 , 掌管所谓“四司
)

构。“准本朝故事” 一句中的所谓“本朝”,即指唐朝 。 告身案”。其中“四司”, 即指吏部司 、 兵部司 、 司封


既是本朝故事 ,那么官告院则应是唐朝固有的机构 , 司、
司勋司 ,它们分别掌管文官 、 武官的选授和王公
[3 ]
而现存有关唐史的典籍中 ,却无官告院的记载 ,所以 命妇勋臣的封赠等事 。 ( 卷 9《官告院》) 也就是说以

其很可能是唐末所增置的一个机构 。会不会是后梁 上四个部门所管的各种官员选授和封赠 , 其告身均


时期设置的机构呢 ? 可能不是 , 因为唐庄宗攻进汴 由官告院提供 。从上引《五代会要》 之文看 ,诸王 、

梁的数天后 ,即下诏将“天下官名 、 府号及寺观门额 , 命妇及宰相以下官员的告身 , 由中书省向官告院索
[1 ]
曾经改易者 ,并复旧名”。 卷 30《唐庄宗纪四》) 又因
( 取绫纸 、
襟轴 ,然后才命所司修写并印署毕 , 再进行
为仪 仗 法 物 使 一 职 是 后 梁 设 置 , 便 将 其 公 然 罢 宣赐这里提到的“所司”,即中书舍人或翰林学士 。

收稿日期 :2002 - 01 - 23
作者简介 : 杜文玉 ( 1951 - ) ,男 ,陕西渭南人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唐史研究所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
・3 3 ・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襟轴 , 均为制作告身的专用材料 ① , 后
所说的绫纸 、 道“
: 国朝命妃皆发册 ,妃辞则罢册礼 。然告在有司 ,
来也作为告身的代称 。如宋代在发生大灾荒时 , 地 必候旨而后进 。又 ,凡制词即授问门宣读 ,学士院受
方官员往往“请于朝 , 得度牒 、
缗钱 、
绫纸 , 以助娠 而书之 , 送中书结三省衔 , 官告院用印 , 然后进内 。
[4 ]
恤”。 ( 卷 32《国用考・娠恤》) 这里所说的“绫纸”,实即 张美人进号贵妃 , 宋祁适当制 , 不俟旨 , 写告不送中
告身 ,它和度牒一样 , 都可以变卖成钱财 , 用于救灾 书 ,径取官告院印用之 , 亟封以进 。妃方爱幸 , 冀行
度荒 。这 种 现 象 在 唐 代 就 已 有 之 , 并 非 始 于 宋 ”[ 9 ] ( 卷 165 )
册礼得告大怒 ,掷地不肯受 。祁坐是黜 。
[6 ]
代。 ( 卷 253 唐僖宗乾符五年四月 ) 所以五代时期的官 时宋祁任翰林学士 、
右谏议大夫 、
知制诰 , 故既可书
告院和宋代一样 ,都是掌管官员告身的机构 。 告 ,同时又可利用其提举官告院的方便条件 “径取
,
唐代官员的告身上要加盖告身印 ,方才为合法 , 官告院印用之”。但是册封贵妃乃是非常隆重的大
关于此印 , 高承《事物纪原》卷 1《告身印》条引《通 事 ,其告应当先送中书 , 并要经过门下省的审议 , 由
典》 云“
: 唐明皇开元二十三年七月 , 吏部尚书李景 三省长官结衔署名 ,然后到官告院用印 ,宋祁不懂此
奏 ,告身印与曹印文同 ,请加告身两字 ,即‘吏部告身 道 ,被贬黜自然是难免的了 。从这些情况看 ,则以上
[7 ]
之印’,始自唐李胄也”。 唐代的吏部和兵部分掌 四司的告身印应是由官告院掌管的了 。正因为如
文官与武官铨选 ,既然吏部有了告身印 ,那么兵部按 此 ,宋朝有事则直接向官告院索取空名告身 ,如熙宁
理也应有其告身印 ,这是不言而喻的 。孙逢吉《职官 九年 ( 1076) 四月 “令官告院给空名国子博士
, 、
殿中
分纪》 卷 9《官告院》载 “
: 凡官告各以主司告身印印 丞、
卫尉丞大理评事 、
内殿崇班 、
供备库副使告身各
之 ,文臣用吏部 ,武臣用兵部 ,王公命妇用司封 ,加勋 [9 ]
九十二道 ,讨安南以招降赏功”。 ( 卷 274 ) 这种空名
用司勋 。” 另据宋人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 32《典 告身无疑是加盖了告身印的 。
故沿革》载 “ : 凡文臣及节度观察防团刺史 、诸司使 目前存世的唐代告身原件及复制件为数不少 ,
副、内殿承制崇班 ,皆用吏部印 ; 管军至军校环卫官 , 其中有“颜真卿告身”,相传为颜真卿本人所写 ,故人
用兵部印 ; 封爵命妇用司封印 ; 加勋用司勋印 。”[ 8 ] 以为至宝 , 迭经翻刻 , 流传极广 。告身可以自写 , 可
可见宋代确有四司告身印无疑 。唐五代是否也四司 见唐朝在这个问题上并未有严格地限制 。宋人洪迈
告身印 ,不敢妄断 , 但吏 、
兵两部有这种印应是没有 说“
: 唐人重告命 , 故颜鲁公自书告身 , 今犹有存者 。
问题的 。然《文献通考》卷 52《职官考六》却载 “
: 官
韦述《集贤注记》,记一事尤著 ,漫载于此 ‘
: 开元二十
告院主管官二员 , 旧制掌吏 、
兵、勋、
封官告 , 以给妃
三年七月 ,制加皇子荣王已下官爵 ,令宰相及朝官工
嫔、 王公文武品官 、
内外命妇及封赠者 。四选皆用吏
书者 ,就集贤院写告身以进 。于是宰相张九龄 、
裴耀
部印 , 惟蕃官用兵部印 。
”没有提到司封 、
司员告身
卿、
李林甫 , 朝士萧太师嵩 , 李尚书晨 , 崔少保琳 、

印 ,与上述两书记载颇不同 。由于以上记载均未写
黄门希烈 ,严中书挺之 ,张兵部均 ,韦太常陟 ,诸谏议
明相应的时间 ,很可能宋朝制度前后有所变化 ,而修
庭诲等十三人 , 各写一通 , 装缥进内 。上大悦 , 赐三
史者又忽略了时间的记载 , 致使后人无所适从 。另
相绢各三百匹 , 余官各二百匹 。
’以《唐书》考之 , 是
据记载 : 官告院“掌吏兵 、
勋、封官告 , 以给妃嫔 、

时 ,十三王并授开府仪同三司 ,诏诣东宫 、
尚书省 ,上
公、
文武品官 、 内外命妇及封赠者 , 各以本司告身印
日百官集送 ,有司供帐设乐 , 悉拜王府官属 , 而不书
印之文臣用吏部 , 武臣用兵部 , 王公及命妇用司封 ,
”[ 10 ] ( 卷 3《唐人告命》) 尽管洪迈对此事颇为怀
此事 。
加勋用司勋 。官制行 ,四选皆用吏部印 ,惟蕃官则用
疑 ,但却未对他官皆可书告之事否认 ,可见在唐代写
兵部印记 。”[ 5 ] ( 卷 163《职官志三》) 所谓“官制行”,指宋
告者 ,并非是中书舍人或知制诰的专任 。宋人则多
神宗元丰年间对官制的改革 , 这就清楚地说明了元
以专官领此事 ,与唐制颇不相同 。
丰改制后 ,才出现了告身只用吏部 、 兵部告身印的情
宋神宗元丰五年 ( 1082 ) , 改革职官制度 “文武
,
况而司封 、司勋两司之印不再用 。
告身属吏部 ,蕃官告属兵部 , 封赠及命妇告属司封 ,
自从官告院设置以来 , 告身印由其四司分别掌
管 ,还是由官告院专掌 ,史书没有明确记载 。有关五
① 《资治通鉴》卷 275 唐明宗天成元年十月条胡三省注引
代的情况 ,从上引“即中书帖吏部官告院 ,索绫纸 、 襟
陆游的话说 “: 江邻几《喜 杂志》言唐告身初用纸 ,肃宗
轴 ,下所司修写印署毕进入内宣赐”等语看 , 官告院
朝有用绢 ,贞元后始用绫 。余在成都见周世宗除刘仁赡
似未掌管告身印 。五代沿袭唐制 , 可以推知唐代也 侍中告 ,乃用纸 ,在金彦亨尚书之子处 。
”按 : 五代包括后
应是如此宋代的情况就不同了 , 宋人李焘在记宋仁 周告身皆用绫纸 , 史籍中已有明确记载 , 此处云周世宗
宗庆历八年 ( 1048 ) 十月册张美人为贵妃一事时写 给刘仁赡告身用纸 ,不是有误 ,便是特例 。
・34 ・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加勋并将校告属司勋 。官告院四部告身案及吏人 , 通已上官告 ,限三日内印署 , 三十通已上限五日 , 五
[4 ]
随事隶本部”。 ) 这样就等于撤消
( 卷 14《职官考十四》 十通已上 ,中书门下与限催促 。如临时缓急宣赐 ,不
了官告院 ,其分管四司告身案的吏员根据其所管事 ”[ 2 ] ( 卷 14《吏部》) 这次变动不仅涉及到绫纸
拘此限 。
项 ,分属于吏部 、
兵部 、
司封 、
司勋四司 。由于这时官 钱的问题 ,而且还规定了告身印署的时限 。总的来
告院已经不存在了 , 所以其原所管的告身印自然又 看 ,这次有关绫纸钱的问题变化不大 ,只是将特恩授
复归诸司分掌 。又由于这时只用吏部与兵部告身 官和外国外族进贡者授官的告身 ,纳入免费之列 ,其
印 ,所以其余两司告身印只好封存不用了 。元丰七 它方面并无变化 。
年 ( 1084) ,又将司封 、
司勋所管告身案并入吏部的 五代的这种规定很不合理 , 并造成了很不好的
预书库收掌 。宋徽宗崇宁四年 ( 1105) ,设造官告局 , 后果 , 据新五代史卷 55《刘岳传》载 “
: 唐明宗时 , 为
隶属于吏部 。大观元年 ( 1107) ,复置官告院 ,隶于尚 吏部侍郎 。故事 , 吏部文武官告身 , 皆输朱胶纸轴
书省左右司 。大观三年 ( 1109 ) , 改隶于吏部 。政和 钱 ,然后给 。其品高者 ,则赐之 ,贫者不能输钱 ,往往
三年 ( 1113) ,令官告院仍然置主管官二员 ,并命少府 但得敕牒而无告身 。五代之乱 , 因以为常 。官卑者
监铸印 ,印文为“吏部制造告身案记”。自此之后 ,终 无复给告身 , 中书但录其制辞 , 编为敕甲 。岳建言 ,
[4 ]
南宋一代 ,官告院再无发生过任何变化 。 ( 卷 14《职 以谓‘制辞或任其材能 ,或褒其功行 ,或申以训诫 ,而
官考十四》) 受官者既不给告身 ,皆不知受命之所以然 ,非王言所
从这个“吏部制造告身案记”的印文来看 , 显然 以告诏也 。请一切赐之’。由是百官皆赐告身 ,自岳
是用来加盖在告身上 ,以防止作伪假冒现象的发生 , [ 12 ]
始也”。 关于此事 《资治通鉴》
, 卷 275 记在唐明宗
这和其原来掌管的告身印有很大的不同 。据《宋史》 天成元年 ( 926) 十一月 ,并且与上引《刘岳传》 所记详
卷 163《职官志三》载 “
: 宣和元年诏 ‘
: 官告院立条 , 略不同 ,现录其文如下 :
凡制造告身法物 ,应用绫锦 ,私辄仿效织造及买贩服 “旧制 , 吏部给告身 , 先责其人输朱胶绫轴钱 。
用者 , 立赏许告 。
’”可见假冒仿造告身者 , 在当时确 丧乱以来 , 贪者但受敕牒 , 多不取告身 。十一月 , 甲
实大有人在 ,以至于政府除了颁布法规惩治外 ,也不 戌 ,吏部侍郎刘岳上言 ‘ : 告身有褒贬训诫之辞 ,岂可
得不采取一些防伪措施 。由于官告院所掌之印已经 使其人初不之睹 !’ 敕文班丞 、 郎、
给、谏 ,武班大将军
改换 ,加之史籍中没有提到告身印重归官告院掌管 , 以上 , 宜赐告身 。其后执政议 , 以为朱胶绫轴 , 厥费
所以吏部与兵部告身印应仍由两部分掌 。 无多 ,朝廷授以官禄 ,何惜小费 ! 乃奏 ‘ : 凡除官者更
不输钱 ,皆赐告身’。 ”
二 可见自刘岳奏后 ,并非一步到位 ,免除了所有官员的
任命官员所颁发的告身 ,是否由个人出资 ,历代 朱胶绫轴钱 ,而是有一个过程 。这一过程其实延续
对此规定并不一致 。唐代规定选人一旦通过了书判 了好数年时间 。从《五代会要》卷 14《吏部》的记载
[ 11 ]
考试 ,铨选得官后 ,是要交一笔官告费的 。 ( 卷 636 看 ,直到天成四年 ( 929 ) 方才完全免去一切费用 , 这
) 五代在后梁时期全部由朝廷出资 ,
《铨选部・考课二》 年十一月敕曰 :
并不向个人收钱 ,所谓“伏自伪梁 ,不分轻重 ,并从官 “今后应是官告 ,除准宣破外 ,其陈乞除官 ,并追
[1 ]
给”。 ) 从上引《五代会要》
( 卷 31《唐庄宗纪五》 之文 封、追赠 、
叙封 、进封等官告 ,及举人冬集 ,绫纸 、
罗襟
看 ,后唐在同光二年 ( 924) 规定 ,除了“内司大官并侍 轴、锦袋等 ,宜令并与官破 ,仍勒各随色样尺寸 ,如法
卫及赏军功将校转宫外”,其余均须交纳绫纸朱胶价 装修 ,疾连书写印署进纳”。
钱 ,即告身的成本费 , 谓之绫纸钱 , 也有称朱胶轴钱 “其月敕 ‘
: 应诸道州府令 、 录等官告敕牒 , 元是
的 。地方官员可以通过诸道进奏院交纳 , 在京官员 中书进纳入内 , 令离门宣赐 。其判官 、 主簿官告 , 旧
则需本人到所司交纳 。所谓内司大官 , 指内诸司使 是所司发遣受恩 。今后赴本任 , 地理远近 , 各有程
系统的高官 ; 侍卫指侍卫亲军系统的武官以及因为 限 ,比候进纳 , 恐有停滞 , 况绫纸 、
襟轴 , 价钱近已官
建立军功而迁转官职的官员 。这是唐庄宗时期宦官 破 ,今后所除州县官告身敕牒 , 宜令中书门下指挥 ,
势力重新抬头 , 以及重武轻文政策的又一体现 。至 不要进纳 ,并委宰臣当面给付 。 ’

同光三年 ( 925) 正月又改为 “
: 今后特恩授官 ,侍卫军 除了规定宫告一切费用均由朝廷承担外 , 还将
功改转 ,内廷诸司带职 , 外来进奉受官 , 绫纸并宜官 外州府新任官员 , 本来入宫由离门使代表皇帝宣赐
给 。其官告 , 若是旨除授及品秩合进呈者 , 准例进 告身钱 ,均改为由宰臣当面给付 。但是 ,至后周显德
内 ,余并送纳中书门下 , 点检给付 。敕画到本司 , 十 五年 ( 958) 闰七月 , 经吏部南曹奏请后 , 又恢复了绫
・3 5 ・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纸钱的交纳 。“每年及第举人 ,自于官诰院纳官钱一 钱的旧规 。绍兴十一年 ( 1141) 十一月 ,吏部上言 :
千 ,买绫纸五张 ,并襟轴 ,于当曹写印缝缝给 ,于官诰 “
‘一 、
绫纸钱内 , 文臣太中大夫 , 武臣观察使以
院却每人牒送朱胶钱三百到曹 , 支备铨中及当司公 上盖免 ; 文臣中散大夫 ,武臣遥郡刺史以上 ,二十贯 ;
使。

“官诰院牒送到朱胶钱一千内抽二百文 ,敕送到 文臣朝奉大夫 ,武臣武翼大夫以上 , 十五贯 ; 文臣通
[2 ]
都省 ,充抽贯钱”。 ) 这里虽然说的
( 卷 22《吏曹裁制》 直郎 ,武臣修武郎以上 ,一十贯 。以上各欲增五贯 。
是贡举及第人要交纳此钱 , 但也反映了后周时期不 一、封赠绫纸钱 : 三公 、三少 、
开府仪同三司 , 七
再免除此钱的事实 。至于后周恢复交钱的缘故 , 据 贯五百文 ; 东宫三师 、
三少 、
特进 、太尉 、
金紫 、
银青光
《资治通鉴》
记载 “
: 当是时 ,所除正员官之外 ,其余试 禄大夫 、 左右金吾卫 、 左右卫上将军 、节度使 、
承宣观
衔、
帖号止以宠激军中将校而已 , 及长兴以后 , 所除 察使 , 六贯 ; 宣奉 、
正奉 、
通奉大夫 、
左右骁骑以下诸
浸多 ,乃至军中卒伍 ,使 、
州、镇、
戍胥史 ,皆得银青阶 卫上将军 ,三贯五百文 ; 通议 、
太中大夫 ,三贯 。以上
及宪官 ,岁赐告身以万数矣 。
”对于文中所谓“试衔”、 并欲增一倍 。中大夫 、 中奉 、 中散大夫 、
防御 、 团练
“帖号”,胡三省解释说 “
: 试衔 , 谓试某官某阶 , 皆以 使、 诸州刺史 、
左右金吾以下诸卫大将军 , 二贯六百
入衔也 。帖号 ,谓帖以诸衔将军 、
郎将之号 。
”文中所 文 ;朝议 、
奉直 、朝请 、( 朝 ) 散 、
朝奉大夫 , 二贯三百
谓“使”
与“宪官”,胡三省注云 “
: 使谓诸道节度使 、
观 文 ; 朝请 、
朝散 、
朝奉 、
承议郎 、诸卫将军 、
太子诸率府
察使司 。御史台官谓之宪官 , 此亦言试衔官也”。 [6 ]
率 ,一贯八百文 ; 奉议 、通直郎 、
太子诸率副率 , 一贯
(卷 275 唐明宗天成元年十一月及胡注 ) 所谓“岁赐告身 五百文 ; 宣教郎以下 ,一贯 。已上并欲增一倍 。母及
以万数矣”,说的虽是五代授官之滥 , 但授官越多则 朝奉大夫 、 遥郡刺史以上妻 , 七贯二百五十文 , 欲增
朝廷支付的告身钱也就越多 , 这大约是后周恢复收 四贯八百文 。余妻六贯四百五十文 , 欲增三贯五百
取绫纸钱的一个重要原因 。实际上早在后唐清泰二 五十文 。武功 、
武德 、武显 、
武节 、 武略 、武经 、
武义 、
年 ( 935) 就有人提出了恢复收取绫纸钱 ,这年七月御 武翼大夫 、遥郡同 ,二贯三百文 ; 武功 、
武德 、武显 、

史中丞卢损上奏说 “
: 准天成元年七月及四年十一月 节、
武略 、
武经 、
武义 、
武翼郎 , 一贯八百文 ; 训武 、

敕 ‘应中外官除授
: , 不计品秩 , 一例宣赐告身’。请 武、
从义 、
束义 、
忠训郎 ,一贯五百文 。以上并欲增一
依旧制 ,合赐外 ,各令自出绫纸 。
”只是由于皇帝不同 [ 13 ]
倍’。从之”。 ( 职官一一之七 ○)
[ 11 ]
意 ,才没有实行 。 ( 卷 633《铨选部・
条制五》
) 从以上规定看 , 南宋初期的绫纸钱收取的数额
两宋时期沿袭后周制度 , 对官员收取官告钱 。 极大 ,而且呈不断增长之势 ,已经不再仅仅是收取告
如宋太宗淳化元年 ( 990 ) 五月二十五日诏 “
: 百官为 身的制作成本费 , 而变成了一种政府收费 。之所以
[ 13 ]
父有官 ,先曾降麻制授官者 , 纳钱五千”。 ( 职官一 出现这种情况 ,与当时南宋政府财力紧张不无关系 。
一之六一) 至道元年 ( 995 ) 二月诏 “
: 应中书除授幕职 不过这一时期对于高级官员还是免收费用的 。随着
州县官绫纸 ,并令赐与 , 不更纳钱 , 其吏部拟授四川 南宋政治局势的变化 ,财力的增长 ,这种情况肯定是
官 ,亦免所纳朱胶绫纸钱六贯四百五十 。 ”[ 13 ] ( 职官一 要改变的 。宋孝宗隆兴元年 ( 1163) 七月诏 “
: 自今文
一之六一) 这就说明此前这类官员是要交纳钱的 。宋 武臣转官 、
初补 、
循资 、
叙复 、
封赠之类 ,合纳绫纸钱 ,
仁宗天圣四年 ( 1026 ) 七月提举官吉院程林言 “ : ‘选 并与免纳 。仍令敕令所将绫纸钱条格删去 。”[ 13 ] ( 职
人官告小绫纸一副 、
木轴 、
小锦襟 、
青带 , 合纳钱一 官一一之七三 ) 即将所有的官员包括封赠在内 , 都统
千 ,中绫纸一副 、
中牙轴 、
中锦襟 、
青带 , 合纳钱一千 统免去了绫纸钱 , 与此同时还干脆删去了收取绫纸
五百 ,并八十陌 。欲望自今小绫纸纳钱五百 ,中绫纸 钱的相关格条 ,不过在宋孝宗以后的诸帝统治时期 ,
纳钱一千 ,只于本院绫纸库送纳 。若选人料钱十贯 此事仍有过反复 。
”[ 13 ] ( 职官一一之六四 ) 对选人料
己下 ,不纳’。从之 。 对于官阶不同的官员 , 其告身所用的绫纸也不
钱低于十贯者 ,免于纳钱 。以上情况说明 ,北宋对官 同 。唐代在唐宪宗元和八年 ( 813 ) 八月规定 “
: 五品
职低微 、
收入较少的官员 、
选人 , 一度采取了免收或 以上 ,用大花异纹绫纸 ,紫罗里 ,檀木轴 ; 六品已下朝
少收朱胶绫纸钱的政策 ,这与五代的情况正好相反 。 官 ,装写大红绫纸 , 及小花绫里 , 檀木轴 ; 命妇邑号 ,
到了南宋时期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 绍兴六年 ( 1136 ) 许用五色笺 , 小花诸杂色锦裱 , 红牙 、 碧牙轴 。 ”[ 14 ]
三月一日 ,诏日 “
: 文武官磨勘给吉 , 并量收绫纸钱 。 ( 卷 75《杂处置》 ) 五代的规定与唐代不同 , 后唐同光二
先是 ,文思院织造告绫费用倍多 , 臣僚以为言 , 故有 年 ( 924) 规定 “
: 当司所给王公封爵承袭告身 ,如带同
”[ 13 ] ( 职官一一之六九 ) 这次变化是由于造绫费
是诏 。 中书门下 ,使色背金花绫纸 ; 如节察不带使相者 , 白
用增长 ,遂又恢复了对所有官员一律收取朱胶绫纸 背金花绫罗纸 ; 已下诸官 ,并使白绫纸 。其追封并邑
・36 ・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号 ,则不系品位高卑 ,并使色背金花罗纸 。其纸面除 侯) 以上 ,供奉官以下及三司勾院覆官以上 , 检校至
内出翰林修写告身外 , 不得辄画龙凤 。 ”[ 2 ] ( 卷 14《司 尚书省技术官 、 至朝官同正官 ( 者 ) , 用中绫纸 、 中锦
封》) 这里所说的“所司”, 即指官告院 ; 所谓“节察”, 襟、 中牙轴 、 青带 ; ( 京官) 、
灵台 ( 郎) 、
保章正 、 幕职州
指节度使与观察使 。而宋代对此的规定则复杂得 县官 、 高班内品 、翰林 ( 诸) 待诏 、 医官 、中书行首 ( 省)
多 ,现将其节抄如下 : 守当 ( 官) 、
枢密院主事 、 令史 、法直 、 礼直官 , 用小绫
“凡宰相 、
亲王 、
使相 ,用五色背金花绫纸 ,犀轴 、 纸、 小锦襟 、 木轴 、青带并五张 ; 诸蕃蛮子授大将军 、
晕锦襟袋 、 色带 ; 三师 、三公 、 枢密使及曾任宰臣 , 官 (将军 ) 、司阶 、
司戈 、司候 、军将等 , 用大绫纸 、
大牙
至太子三师 、 仆射以上 , 嗣王 、 郡王 、节度使 , 用白背 ( 锦) 轴 、
法锦襟 、色带”。①

金花五色绫纸 、 犀轴 、晕锦襟袋 、 色带 ; 参知政事 、宣 另据《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一之六一载 , 以上为


徽使 、枢密副使 、 太子三师 、 仆射 、御史中丞 ( 大夫 ) 、 宋真宗成平三年 ( 1000 ) 九月重新修订的规定 。此
两京留守 、 皇弟 、 皇子 、
皇侄 、 皇孙 ,用白背五色绫 ( 纸 后 ,宋代在这个方面还有作过多次的修订 。除了对
八晕锦襟 ( 袋) 、大牙轴 、 色带 ; 尚书 、文华殿学士 、 太 各级官员告身所用绫纸有详细的规定外 , 宋代还对
子三少 、 京牧 、( 大都督 ) 、
大都护 、 两省侍郎 、 京尹 、 妃嫔 、公主 、
各级官员母妻的封赠 , 对官员的追赠等
( 统军) 、
上将军 、 两使留后 、 观察使 , 用白背五色绫 所用绫纸 ,都作了相应的规定 。五代 、两宋时期在告
纸、 法锦襟 、大牙轴 、 色带并 ( 十 ) 七张 ; 三司使 、
翰林 身所用绫纸上的这些规定 , 实际上是等级制度在官
学士 、侍读 、( 侍讲 ) 学士 、枢密直学士 、 尚书省 、
御史 员告身问题的具体体现 。
台四品 、 两省五品以上 , 诸司 、 东宫三品 , 王傅 、 中都
[ 参考文献 ]
督、诸府尹 、 上都护 、 下都护 督 昭文馆 、
( ) 集贤院学
士、左右庶子 、 詹事 、
诸卫大将军 、 防御 、团练使 、刺 [ 1 ] 刘日句 1 旧五代史 [ M ] 1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61
史、横班诸使 、 昭宣使 、枢密都承旨及诸使司 ( 诸司 [ 2 ] 王溥 1 五代会要 [ M ] 1 上海 : 古籍出版社 ,19781
使) 、军职带刺史者 ,用大绫纸 、 大 ( 法) 锦襟 、
大牙轴 、 [ 3 ] 孙逢吉 1 职官分纪 [ M ] 1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81
[ 4 ] 马端临 1 文献通考 [ M ] 1 北京 : 十通本 ,中华书局 ,19861
色带 ……三司副使 、 升朝官 、 太常博士以上 , 京府少
[ 5 ] 脱脱 1 宋史 [ M ] 1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71
尹、 赤县令 、 王府长史 、 司马 、( 诸司马) 、 诸司副使 、枢
[ 6 ] 司马光 1 资治通鉴 [ M ] 1 北京 : 中华书局 ,19561
密副 ( 都) 承旨 ,节度行军 、 副使 、( 两使 ) 判官检校至
[ 7 ] 高承 1 事物纪原 [ M ] 1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91
常侍 、 中丞以上者 ,诸军都指挥使 、( 御前忠佐都军头
[ 8 ] 江少虞 1 宋朝事实类苑 [ M ] 1 上海 : 古籍出版社 ,19811
以上者 ,[ 藩 ] 方马步军都指挥使 ) 及供奉官 、 军职加 [ 9 ] 李焘 1 续资治通鉴长编 [ M ] 1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51
爵邑者 , 用大绫纸 、
大锦襟 、
大牙轴 、
青带并七张 ; 升 [ 10 ] 洪迈 1 容斋随笔 [ M ] 1 上海 : 进步书局排印本 1
朝官 、
五官正 、郎将以上 ,内殿崇班及同门祗候 、( 京) [ 11 ] 王钦若 1 册府元龟 [ M ] 1 北京 : 中华书局影印本 1
官带馆阁 、
三司职事者 , 防团副使 、 两使判官 、畿令 、 [ 12 ] 欧阳修 1 新五代史 [ M ] 1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41
诸州别驾 、
幕职 、
州县 ( 官) 检校至员外郎者 ,中书 、
枢 [ 13 ] 徐松等辑 1 宋会要辑稿 [ M ] 1 北京 : 中华书局 ,19571

密主事以上 ,两省主事 、 入内高班内品以上 , 诸军都 [ 14 ] 王溥 1 唐会要 [ M ] 1 北京 : 中华书局 ,19551

虞侯 忠佐副军都头 、
( 诸班指挥使 、 藩方马步军都虞
[ 责任编辑  朱伟东 ]

Guan Gao Y uan and L i ng Zhi Qian of the f i ve Dynasties Period


DU Wen2yu
( College of History an d Cult u re , S haan x i N orm al U ni versity , Xi ’an 710061 , S haan x i , Chi na )

Abstract : Guan Gao Y uan was an organization in charge of officials’certificate for promotion wit h L i ng Zhi
Qian as it ’s cost . Guan Gao Y uan and L i ng Zhi Qian are very important reference material for st udy on offi2
cials’check ,appoint ment and t reat ment in Dynasties f rom t he Tang to t he f i ve Dynasties Period.
Key Words : Guan Gao Y uan ;Certificate for Promotion Stamp ; L i ng Zhi Qian

① 《职官分纪》
卷 9《官告院》。
・3 7 ・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