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 史学经纬

多样性与统一性 : 中国历史分期的多元视角
张国刚
( 清华大学 历史系 ,北京 100084 )

  “封建”在汉语古义 间的差别。但是 ,尽管许多词汇 (如“经济”


) 只涉及词
中是“封邦建国”之 意。 汇本身意涵的变化 ,却有另外一些词汇如“封建”
因还
其典型的意义是指西周 涉及社会形态的识别 ,故而比较复杂。
建立后实行的分封诸侯、 进一步说“封建”
, 一词之所以在古义、
西义以及泛
屏藩周室的政治制度 ①。 化之今义之间发生转换 ,并不仅仅是语词翻译的问题 ,
这一制度历春秋战国的 而是一个意识形态问题。首先是以“西”铸“中”的结
变化而被统一六合的秦 果 ——
—西 方 有 的 中 国 也 有 ; 然 后 才 有 以“今”度
始皇所彻底废除。汉代 “古”——
—现实的需要促使我们从当下的眼光去看待中
以后也有分封制度 , 但 古历史上的“封建时代”。因而“封建”
这样一个具有特
是 ,其内容已经发生了很 定古义的中国概念 ,首先是被点化成舶来品 ,以描述欧
大变化。近代以来 “封建”
, 这个词语被用来翻译欧洲 洲中世纪社会 ,然后才格义为中国中古时代的社会标
中世纪的采邑制度 ,进而用封建社会来翻译“Feudal2 签。斯大林总结的五种社会形态或者五种生产方式的
ism”。尽管两个词汇的内容很不相类 ,但是并没有太大 普世化是“封建”
概念被移植于中国社会历史的关键所
的错误。这种格义之译法至少在魏源的《海国图志》 中 在。
就已经使用过 ,只是当它通过日本的转口和放大 ,被用 总之 ,借用“封建”
这个中国古代词汇来描述西欧
来指称中国从上古到近代之间的那段历史 (也可以称 法兰克王国开始建立的采邑制度 ,并不算太过。找一
为中国的中世纪) 之时 ,便产生了混乱。因为它所描述 个现成的古汉语词汇描写外来事物 ,这大约也是翻译
的主要是秦到清的那段历史 ,而这恰恰是废除了西周 史上的通例。问题出在把它社会形态化 ,又用这个社
封建制度之后的皇权时代。中国皇权时代的分封制 会形态化的概念来反观中国。
度 ,在整个国家政治生活和经济制度中并不占有举足
轻重的地位。 二

一 就“封建”
一词本身的词义转化来说 ,问题的实质
并不仅仅是一个词汇表述问题 ,而是对于中国晚清之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是旷古未有之大变局。为了 前的中国社会形态的认知问题。一般人也许不清楚
适应 19 世纪以来中国社会、
文化和学术的新变化 ,输 “封建”
之古义与今义的区别 ,但如果说郭沫若、
范文
入和造作了大量的新词汇。这些新词汇大多来源于西 澜、
翦伯赞、侯外庐这些饱读古书的大学者在使用“封
语或者日语。移译之际 ,改造古代汉语词汇 ,作为西学 建主义”
的概念时 ,不知道彼封建 (封邦建国) 不同于此
引入过程中的“格义” 工具 ,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于是 , 封建 ( Feudalism) ,那就说不通了。记得“文革”
中讲儒
洋为中用者有之 ,古为今用者有之。其古今之词义相
法斗争 ,毛泽东号召读柳宗元的《封建论》,可以说人人
差甚大者 ,也不只是“封建” 一词。比如“经济”
, 的古义
熟知柳子厚所言的“封建”
绝对不是“文革”
中批判“封、
是经邦济世之意 “经济之学”
, 大体指个人通过科考而
资、
修”中的那个“封建”。因此 ,今天我们探讨“封建”

经营仕宦前途之术《红楼梦》
, 中无意于仕途的贾宝玉
题 ,显然不能从字面上去找解决方案。我们今天其实并
就被指不通经济之事 ,而近代以来以“经济” 翻译西文
非突然发现了“封建”
的本义与今义的差别而要做“封建
“economics”,两者含义相距甚远。举凡此类词汇都有
一个先借用古义 (原本义) 诠释西义 ,然后又抽象而成
① 按照柳宗元《封建论》的说法 , 尧、
舜、禹、
汤、文、
武皆行封建 “
, 尧、
泛化之今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难免发生词义的 舜、
禹、汤之事远矣 ,及有周而甚详”(见《柳宗元集》,第 70 页 ,北京 ,
转化 ,我们不必硬要去寻找古义与今义、 泛化的转义之 中华书局 ,1979) 。

・129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学术月刊  2007 ・2

考论”,而是感受到了用西方历史范式“封建社会”
这个概 时代农业经济有比较大的发展 ,各个民族在这个时期
念来描述中国中世纪历史或有疑窦 ,这才生发出字义辨 都会处于中世纪时期 ;只有到了工业时代 ,才具备了走
析的冲动。换言之 ,词义的辨析只是表层的原因 ,深层的 出中世纪、
进入近代社会的条件。这样一种依据生产
问题还是对于中国中世纪社会的认知问题。 力发展水平划分的上古、
中古、
近代的历史阶段论 ,与
如果我们认同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具有相同的发 唯物史观并不矛盾 ,可以说异曲同工。然而无论采用
展轨迹 ,那么用“封建”
这个词也无可厚非 ,即使这个现 哪种标准 ,以往都存在着试图将中国历史发展编年同
代概念与其中文的古义有很大差别 ;如果我们觉得中 西欧历史发展编年完全平行的教条主义错误 ,这是我
国社会与西方社会具有各自独特的发展道路 ,历史上 们要加以注意的。
东方国家的社会形态不同于西欧社会形态 ① ,那么就应 当然 ,即使我们否定用“封建”
这个概念来描述中
该放弃沿用了多年的“封建” 概念。这个问题本是史学 国秦到清的历史 ,也不能因此而说中国没有自己的中
界经过长期的争论也没讲清楚的问题 ,在这篇短文里 世纪 ,或者说我们否定秦到清是中国的中世纪。只是
自然也无法谈清楚。但是 ,我们至少要有一些共识 ,以 对于这个中国的中世纪如何界定、
如何表述 ,可以继续
作为讨论的基础。这个共识就是 ,我们是不是承认世 探讨 ,可以有不同的看法。②
界各国各个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多样性 ,也具有统一 过去由于教条主义作祟 ,往往无视中西历史发展
性。只有承认世界各国历史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 ,才 的差异性 ;但是 ,我们在看到历史的差异性和各自特色
有可比较的基础和前提 :因为是多样性的 ,所以需要比 的同时 ,也要认识到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同一性。人类
较 ;因为具有统一性的基础 ,所以能够加以比较。 社会的发展本来就是同中有异 ,异中有同 ;如果只谈中
首先 ,我们对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可以有各种 西历史之异 ,不谈异中之同 ,也不是正确的科学态度。
不同的观察角度和不同的划分标准。比如 ,从经济基 人类的历史有共性 ,也有个性。我们不能把人类社会
础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来划分社会形态 ,这 发展纳入单线发展模式 ,也不能认为东西方历史毫无
是唯物史观的标准。从这个标准出发 ,凡是以地主与
可比性的共同基础。
农民之间的经济关系为主导的社会形态就是封建社
会 ,即使中国的地主制封建社会与西方的领主制封建 三
社会不一样 ,也不妨碍都可以称之为封建社会。而如
除了可以用唯物史观的标准把中国的中世纪叫做
果从现代化理论出发、 以历史发展的时序设立标准 ,则
封建社会外 ,还可以按照生产力发展水平 ,用上古、

人类社会可以划分为古代 ( Ancient ) 、 中古或者“中世
古、
近代的划分。海外的学术界并不用“封建”
的概念
前近代 ( Early Modern) 以及近代 ( Mod2
纪”( Medieval) 、
来讲述中国秦到清的历史。比如 ,日本和中国港台地
ern) 。在欧洲 ,希腊罗马时代是古代或古典时代 ( Clas2
区的学术界一般用上古、
中古、
近古来叙述中国历史 ;
sic time) ,蛮族入侵、古罗马帝国解体之后的漫长时期
西方学术界一般把中国的秦到清的历史时期称为帝制
是欧洲的中世纪 ,文艺复兴之后则进入了近代时期。
时代 (imperial China) ,并且有早期中华帝制时代 ( Early
而欧洲以外的其他多数文明社会也都有自己的古代
晚期中华帝制时代 (Later imperial chi2
imperial china) 、
(青铜时代) 、
中古 (铁器时代) 和近代 (工业文明时代) ,
na) 、 近代中国 ( Modern Chi2
中古中国 ( Medieval China) 、
只是社会内涵各有不同罢了。中国在春秋战国之前是
na) 等不同用法。可见 ,用时序来划分历史阶段 ,海外学
青铜时代 ,明清时代江南出现了早期的工业化。但是 ,
术界具有相同之处。采用这种做法 ,使国内外学者完
近代工业文明的出现应该是 19 世纪中叶以后的事情。
全可以在学术上做到沟通和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 ,尽管采用不同的社会历史划分标
准 ,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人类历史并非全无共性可言 ,并
① 比如 ,马克思用亚细亚生产方式来描述东方社会的独特性格 ,大约
非完全没有可比性的基础 ,只是一种社会形态并非共
感到东西方历史的差异。
时性地出现在各个社会里。不是说欧洲的古典时代就 ② 也许有人诘问说“中世纪”
, 本来是西方的概念 ,西方有古典时代 ,有
一定要与中国的青铜时代同时存在 ,否则中国的“古 文艺复兴之后的近代 ,两者之间社会被称为中世纪。中国何曾有中
世纪 ? 其实 ,这是很肤浅的看法。任何一个术语名词都有其初起时
代”
就不叫古代。事实上 ,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人类社会
的特定的狭义内涵。但是 ,当它被抽象成某一普通名词时 ,就超出
发展的共同基础 ,而且具有标杆意义。史前社会之后 了原来的狭义范围。中世纪用来说明上古时代和近代之间的社会
的上古时代 ,一般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是青铜时代 ;铁器 历史 ,完全可以适用于西方之外的民族和国家。

・130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史学经纬

尽管我们承认世界历史发展的共同性和可比 和时代”,皇帝制度进入历史博物馆 。尽管走向共和


性 ,但并不能因此否定中国历史的特殊性 。冯天瑜 的历史十分曲折 , 但是 , 完全复辟只能是痴人说梦 。
教授在《“封建” 考论》书中设想 , 用“宗法地主专制” 而秦代以前的历史可以叫“族邦时代”。这样 , 史前
社会来定性秦到清朝的历史 。我认为 ,就“宗法地主 时代 、 族邦时代 、皇权时代 、
共和时代一组概念就构
专制” 所提炼的三个关键词来说 ,其历史内涵的准确 成了划分中国历史发展阶段性的另一系列 。
性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异议 ; 但是 ,用这个概念并不能 总之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 ,中国历史上的中
取代“封建” 二字 。因为“封建主义” 是从社会经济形 世纪也可以称之为“封建社会”( 此词已经约定俗
态 ( 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主要反映为地主与 成) ,但它只是表示那段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经济关
农民之间的经济矛盾) 来立论的 ,而“宗法地主专制” 系是地主与农民的关系 , 是一个农业经济社会 。从
概念则是混合型的概念 。另外 , 探讨足以反映中国 现代化的立场出发 ,中国历史又可以划分为上古 、 中
中世纪社会特色的概括词 , 不仅仅是要表征秦 —清 世纪和近代等时段 , 这个划分标准反映了生产力发
的历史 ,还要考虑秦代以前以及 1911 年之后的历史 展的阶段性 ,也具有在世界学术范围内的可比性 、 相

特性 。“宗法地主专制”中的三个概念 ( 宗法 、
地主 、 通性 。 从政权形式的变化出发 , 中国的历史又可以
专制) 似乎也符合 1911 年以后北洋军阀和蒋介石政 用“皇权时代”来描述秦朝到清朝之间的那段历史的
权统治下的中国 ,其特征色彩并不明显 。 特殊性 。三种划分标准出发点不一样 , 在时段节点
我觉得 ,用“皇权时代”来表述秦到清的历史比 上也不会完全重合 ,但是 ,它们应该都是认识中国历
较合适 。理由有二 : 第一 , 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之 史发展阶段性的一个概念工具 ,互相并不矛盾 。
后 ,中国历史就进入了皇权时代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
个皇朝 ,用皇权时代来命名这一段历史名副其实 。 ① 张国刚 《本土化
: : 重建中国社会形态理论的根本》, 载《历史研
究》,2000 (1) 。
第二 ,相对而言 ,1911 年以后中国的历史进入了“共
[ 张国刚 ( 1956 — ) ,男 ,安徽省宿松县人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研究员 ,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 、 教授 ,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 。]

自秦迄清中国社会性质是“宗法地主专制社会”
吗?

——与冯天瑜教授商榷

许苏民
( 南京大学 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 ,江苏 南京 210093)

  20 世纪以来 , 中国 念的运用、概念的批判审定入手 ,廓清了长期以来由于


史学界关于自秦迄清中 “封建”
概念的误用所造成的思想理论混乱 ,这在中国
国社会性质问题展开过 史学界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其所论述的“历史文化
多次讨论 ,先后出现了郭 语义学”的学理和方法 ,对于历史学的学科建设亦是富
沫若的“封建社会” 说 ,刘 于创意的有力的推动。然而 ,对于冯教授提出的关于
兴唐的“后期封建社会” 自秦迄清中国社会的性质为“宗法地主专制社会”或
说 ,李达的“变相封建社 “地主社会”
的观点 ,我却有一些疑问和不同看法 ,提出
会”说 ,王亚南的“官僚主 来请教。
义封建社会”说 ,吕振羽 疑问一“封建”
: 概念既然不可以泛用 “宗法”
, 概念
的“封建地主制社会” 说, 是否就可以泛用呢 ?
陶希圣的“商业资本主义社会” 说 ,胡秋原的“专制主义 我认为“宗法”
, 概念不足以区分秦以前的“封建”
社会”
说 ,等等。冯天瑜教授的
《“封建” 论考》一书 ,从概 社会与秦以后的社会形态。因为宗法是与封建相依存
・131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史学经纬

专制的程度是更高了。 有者的皇帝与享有经济政治特权的官绅豪右兼并之家
疑问三 :自秦迄清中国社会性质是“宗法地主专制 的专制。“皇帝与数大臣共治国家”,是专制官僚政治
社会” 还是“皇权官僚专制社会”? 体制的常态 “; 乾纲独断”,则是皇帝的至尊地位、
皇权
判定社会性质的标准主要是经济标准 ,是作为生 的独占性和皇帝对于政治的最终决定权的表现。皇帝
产力与生产关系之统一的生产方式特别是生产关系。 与数大臣统领着一支犹如金字塔式的庞大的官僚队
但是 ,在运用这一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标准时 ,还须考虑 伍 ,士大夫的意志与皇帝的意志形成了一个合力 ,使得
到特殊社会形态的特殊性。马克思、 恩格斯在论述亚 保障官僚特权、 特别是官绅豪右兼并之家的经济政治
细亚生产方式时 ,就是采用了政治与经济之统一的标 特权 ,成为这一体制的最根本的职能 ,同时也是这一专
准。 制政治体制运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所谓“为与士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与经济之统一的标准 ,我 大夫治天下 ,非与百姓治天下也”① —
——宋人文彦博的
认为自秦迄清中国社会性质是皇权官僚专制社会。这 这一千古名言 ,正是对这一体制之职能的明火执仗的
一观点是否排除了衡量社会形态的最基本的依据即社 表述。官僚本位渗透一切、 支配一切 ,成为自秦迄清中
会经济制度的标准呢 ? 不然。中国传统社会的特殊性 国社会的根本特点或本质特征。这一时期社会的主要
就在于经济与政治是融为一体的。皇帝是最高的土地 矛盾是人民大众与皇权官僚专制主义的矛盾 “乱自上
,
所有者 ,是可以任意抄人的家、
任意剥夺任何人的生命 作”“
、官逼民反”,乃是导致周期性的社会震荡和王朝
和财产的 ;作为各级官僚的土皇帝 ,也是可以用各种合 更迭的根本原因。
法或非法的手段来攫取社会财富 ,甚至草菅人命的 ,真 根据以上理由 ,我认为应把自秦迄清中国社会的
正法权意义上的土地私有制 ———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 性质界定为“皇权官僚专制社会”,而不是什么“宗法地
犯”“、风可以进 ,雨可以进 ,皇帝不能进”
意义上的私有 主专制社会” 或“地主社会”。洛克说得好 “
: 一个明白
制 ———在中国并不存在。传统社会的经济制度以超经 道理的人 ,是抱着几分怀疑主张己见的。”我的这些看
济强制为其根本特征 ,而行政权力直接介入并支配社会 法不一定正确 ,还请冯教授和学术界同仁多多指教。
经济运作 ,正是马克思在论述亚细亚生产方式时所特别
强调的 ,是中国传统社会形态的特殊性之所在。 ①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
: ,卷 221 。
② 罗素 《西方哲学史》
: ,第十三章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 。
自秦迄清中国社会的专制 ,是作为最高的土地所
[ 许苏民 ( 1952 — ) ,男 ,江苏省如皋市人 ,南京大学教授 、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
( 本组专题讨论的责任编辑 : 常山客)

A Revie w of “Feudal Society”( Symposium)


Feng Tianyu , Chen Qiyun , zhang Guogang & Xu Sumin
Abstract : Feng Tianyu holds t hat it has been a misunder standing to call a Chinese“feudal societ y”for t he
history of t wo t ho usand year s f ro m Zho u2to2Qin Dynasties to t he middle of Qing Dynast y and made it as a
co nclusio n of“Marxist histo riograp hy”for a lo ng time. Chen Qiyun holds t hat t he historical fact shows a
co2existence of bot h “feudal pat tern ”and “unificatio n and dictator ship ”, and so metimes t hey govern by
t urns. Zhang Guogang holds t hat while difference and individual feat ure in history are to be o bserved , t he
same is t rue fo r t he unit y of histo rical develop ment of human being. Hence t he divisio n of historical stages
can be do ne according to t he historical view of Materialism , t he level of t he develop ment of p roductive
force , or t he co ncept s like p rehistory , t ribe2state , royal t hro ne , and rep ublic , etc. Xu Sumin believes t hat
Feng ’s viewpoint is to be debated , because t he nat ure of Chinese societ y f ro m Qin to Qing is in fact a soci2
et y of royal bureaucratic mo narchy , according to Marxist standard of t he unit y of politics and eco no my.
Key words : feudalism , feudal societ y , universal , unit y , landlord societ y , royal bureaucratic mo narchy

・133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