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2002 年 7 月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J u l.

2002
 第 4 期 Jou rnal of  A ncien t  Book s Co llation  and  Stud ies N o. 4

[ 文章编号 ]1009- 1017 ( 2002) 04- 0092- 04

《旧唐书・经籍志》著录书名考误
武秀成
( 南京大学 古典文献研究所, 江苏 南京 210093)

   [ 摘要 ]  《旧唐书・经籍志》因无善本传世, 今人亦未及作专门的整理, 故通行本文字讹脱颇多。 本文从


新、旧二志的同源关系出发, 主要采用二志比勘的方法, 同时参考《隋志》等书目著录、史传记载、古书称引等,
对《旧志》著录的书名讹误进行考辨, 凡二十二条。
[ 关键词 ]  《旧唐书・经籍志》
; 著录书名; 考误
[ 中图分类号 ]  K242. 04    [ 文献标识码 ]  A

  《旧唐书・经籍志》是我们查考唐代图书流传情况的 “答问”, 故沈氏《合钞》乙之。


最基本的书目文献, 但由于点校本本身体例及时代的限 2、
“《礼论降议》三卷, 颜延之撰。”( 同上)
① ②
制 , 加之《旧唐书》版本上的缺陷 , 故其文字讹脱的情况 按:《新志》作“
《礼逆降议》”
。《仪礼・士丧礼》郑玄注
仍然颇为严重。 涉及的方面有: 著录图书的脱漏, 各类图 曰:“逆降者, 后升者先降。”
“逆降”是古代礼制中的一种
书统计数目的讹误, 著录的书名、撰人、卷数的讹脱等等, 升降仪式, 不当议“降”而不及“逆”
。《旧志》
“论”疑为“逆”
今仅就点校本《旧志》中存在的书名讹误略作考辨如下: 字之误。《隋志》
《礼》类“
《三礼杂大义》”下注曰: 梁有“
《逆
1、
“《礼仪问答》十卷, 王俭撰。”( 经部《礼》类, 第 1974 降义》三卷, 宋特进颜延之撰。《逆降义》一卷, 田僧绍撰。”
页) 此 可明颜氏正以“逆降”名书, 而讨论礼制中“逆降”之义

《礼仪答问》十卷, 王俭撰。”( 同上) 者亦非颜氏一家, 是《旧志》
“论”当作“逆”, 此盖涉其下书
按: 在同一小类中著录同一人的两部著作 ( 前后相隔 名而误。 沈氏《合钞》已察 其 非, 但 校 补 作“
《礼 论 逆 降
数种图书) , 从书名与卷数看, 除了“答问”词序的变化, 并 议》”, 则仍似未达一间。 若从《合钞》, 则不仅视《旧志》脱
没有任何实质区别, 若非误衍, 则书名必有讹误。《新唐书 “逆”字, 亦同时以为《新志》脱“论”字矣。 据新、旧志著录
・ 艺文志一》著录③:“王俭《礼仪答问》十卷, 又《礼杂答 之书名看, 一“议”字题意已足,“论”与“议”显然重复, 是
问》十卷。”
《隋书・经籍志一》
《礼》类中王俭讨论礼学的 书名仍当从《新志》
。至于《隋志》作“义”, 新、旧志作“议”,
著作有“
《礼答问》三卷”
、“《礼义答问》八卷”及“
《礼论要 其是非则已不可考矣 ( 要之, 新、旧志原文作“议”) 。

钞》十卷”等三种 , 说明王俭有关礼学的“答问”著述不止 3、
“《诘幼文》三卷, 颜延之撰。”( 经部小学类, 第 1986
一种, 是《旧志》未曾误衍, 其误当在书名。《新志》后一种 页)
称“礼杂”而非“礼仪”, 两者之析分标准虽不明晰, 但二者 按:“诘幼”一词文义晦涩, 疑误。《隋志》小学类“
《证
为不同之书名当无疑问。 因新、旧二志基本上同出一源, 俗音字略》”下注曰:“梁有《诂幼》二卷, 颜延之撰。《广诂
即皆出于唐开元毋 的《古今书录》⑤, 故对同一图书的著 幼》一卷, 宋给事中荀楷撰。”此作“诂幼”
。《说文解字・言

录, 书名理应一致 ( 尤其是不可省改的关键词语) , 是后一 部》 :“诂, 训故言也。”亦常“诂训”连言, 引申为“训”义似
种书名之“礼仪”当从《新志》作“礼杂”
。沈炳震《新旧唐书 可成立, 但“诂”后以人为对象则未见用例, 然则“诂幼”亦

合 钞》据以校改 , 是也。 刘毓崧《旧唐书经籍志校勘记》 有为疑似之词。 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卷十以为“诂

云⑦:“
《礼仪答问》十卷, 沈本‘仪’作‘杂’
。 按《新志》与今 幼”
、“诘幼”
“似皆‘诰幼’之误”。其说是也。陆德明《经典
本同,《隋志》
‘仪’作‘义’
。沈本未知何据。”此盖刘氏未见 《诰幼》”βκ ( 此条引书虽
释 文》卷三十《尔雅音义》即引作“
新志著录有两种《答问》, 故有此疑, 实则沈氏《合钞》所据 无撰人, 但因同卷仍引有“颜延之”注音文字, 并与“荀楷”
即《新志》也。 沈氏《合钞》常以新、旧两《唐书》互校, 亦常 连称, 故知其所指即颜氏《诰幼》与荀氏《广诰幼》, 而前引
以意校改, 并非别有异本为据, 其所改或是或非, 皆不举 之《诰幼》为颜氏之书亦无疑问) 。又《后汉书・舆服志上》
证, 故难以取信, 今皆当再证之而后可。 又, 前一种称“问 刘昭注引“颜延之《幼诰》”文βλ , 两处皆作“颜延之《幼诰》”
答”, 义虽无别, 但据《隋志》与《新志》著录, 其原文仍当作 ( 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漏辑一条βµ ) , 字虽互倒 ( 义无

[ 收稿日期 ]  2001- 10- 29


[ 作者简介 ]  武秀成 ( 1959- ) , 男, 汉族, 江西东乡县人。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唐宋文献、目录
学史。
・92・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区别 ) , 但仍可证“诘”
、“诂”当作“诰”《
( 诰幼》为启蒙读 “
《新撰文章家集 ( 叙) 》”《
( 新志》同) ,《隋志》即误作“
《杂撰
物, 传本非一, 刘昭所见与《隋志》所注书名二字互倒, 亦 文章家集叙》”, 而《旧 志》兵 书 类“
《杂 兵 法》二 十 四 卷”
为正常) , 皆形近致误也。然《新志》亦作“
《诘幼文》”, 是二 《
( 隋志》有“
《杂兵注》二十四卷”,“注”当为“法”之误) ,《新
志所据之《古今书录》已误。 原本既如此, 则不必校改, 但 志》又误作“
《新兵法》”, 皆其证。
《册府元龟》卷六 O 八《学
于校记中说明可也。 又《宋书》颜延之本传载其著有《庭 校部・目录》又转误作“离集”χκ。
βν
诰》一书并节录其文 , 其性质与《诰幼》相似而书目皆未 8、
“《桂氏世传》七卷, 桂颜撰。”( 史部谱牒类, 第 2013
载, 故姚氏《考证》又疑“
《诰幼》亦似《庭诰》异名”
。 页)
4、
“《山阳义纪》, 乐资撰。”( 史部编年类, 第 1991 页) 按:《新志》无此书名与著者, 而于杂传记类著录有:
按:“义纪”, 于义未安。《新志》著录作“乐资《山阳公 “
《崔氏世传》七卷, 崔鸿。”此书亦不见于《旧志》
。《旧志》
载 记》十卷”,“义纪”( 义纪) 当为“载纪”之形误 “
( 纪”与 谱牒类共著录“五十五部”图书,《新志》分之于两类, 谱牒
“记”义同, 二字古多混用) 。 证以《隋志》, 更无疑义。《隋 类保存了三十二部, 其余则全移之于杂传记类, 唯不见此
志》杂史类载:“
《山阳公载记》十卷, 乐资撰。”
《三国志》裴 书。今观《旧志》此书前著录有“
《褚氏家传》一卷、
《殷氏家
松之注亦屡引“乐资《山阳公载记》”( 或不称撰者名) βο。是 传》三卷”二种, 此书后复有“
《邵氏家传》十卷”一种, 而
书所载为献帝时军阀攻战之事, 山阳公即指汉献帝 ( 曹丕 《新志》于“
《崔氏世传》”前后亦著录有此三种图书, 序次
称帝时奉献帝为山阳公) 。《钦定四库全书考证》卷二七 亦完全一致, 且《桂氏世传》与《崔氏世传》卷数又相同,
βπ

《经籍志》
《山阳公载记》”条已指出 :“刊本脱‘公’字, 又 “崔”与“桂”字形又相近, 因而可断定二者原为同一书, 撰
‘载’讹‘义’
。”《合钞》
、《四库全书》本均已校改, 点校本不 者“桂颜”与“崔鸿”亦当为形近致误。 桂颜, 其人无考; 而
当忽略。 崔鸿, 北魏名家, 著有《十六国春秋》,《魏书》有传。再者所
5、
“《列女传》二卷, 刘向传。”( 史部杂传类, 第 2002 谓“某氏家传”
、“世传”, 一般皆为当时著姓, 崔氏为六朝
页) 时名门显姓, 而桂氏于六朝典籍中则较为罕见。 又《太平
按: 刘向撰有《列女传》, 见《汉书》本传、
《汉书・艺文 御览》卷四六五引有“崔鸿《崔氏家传》”一条 ( 卷二六二、
志》儒家类及《隋志》杂传类, 事无可疑, 然此处著录则疑 二六八、四七七复引有《崔氏家传》三条) ,“家传”
、“世传”
有讹误。《隋志》
、《崇文总目》
、《新志》著录皆为十五卷曹 其义无别, 说明崔鸿撰有此类著作无疑 ( 或即同一书) , 当
大家注本βθ , 未见有二卷本者, 姚氏《隋书经籍志考证》以 从《新志》校改。今检百纳本 ( 即影印明嘉靖闻人诠刻本) ,
为“此盖无注本”, 非是。若此果为二卷本《列女传》, 据《旧 此书名已误, 而撰者却作“崔项”, 姓氏不误, 其名虽误而
志》著录体例当次于杂传类之末“列女十六家”之内, 决不 仍可见其讹误之迹。 至沈氏《新旧唐书合钞》, 乃转误作
应出现在“高逸十八家”中 ( 实际著录亦十八家, 无误钞之 “桂颜”
。此类图书, 若非通过新、旧志的细致比较, 简直无
可能) 。 据《新志》杂传类著录, 刘向除有《列女传》十五卷 法 抉其谬误。《艺文志二十种综合引得》即作为二书处
外, 另撰有“
《列士传》二卷”, 正次于逸士传之列; 又《隋 理, 世间遂平空造出了一个虚无的著者和一本虚无的书。
志》杂传类亦著录有刘向“
《列士传》二卷”《
( 文选》李善注 9、
“《国郡城记》九卷, 周明帝撰。”( 史部地理类, 第
及《太平御览》引其文甚多βρ ) 。 是《旧志》之“
《列女传》”乃 2015 页)

《列士传》”之误也。 而原当次于“列女十六家”中的“
《列 按:《新志》称“周明帝《国都城记》九卷”
。《隋志》有
女 传》十五卷”则因传写误脱之耳 “
( 列女十六家”今仅存 “
《国都城记》二卷”, 不著撰人。 据《史记・五帝本纪》及
十家) 。《合钞》从《新志》补入刘向《列女传》十五卷甚确, 《夏本纪》
、《周本纪》
、《晋 世 家》
、《孔 子 世 家》张 守 节 正
然移“
《列女传》二卷”于类末“列女十六家”中则误。 义χλ ,《元和郡县志》卷十一《河南道七・考城县》,《初学
6、
“《杂仪》三十卷, 鲍昶撰。”( 史部仪注类, 第 2008 记》卷八《州郡部・山南道第七》
、《太平御览》卷一六 O《州
页) 郡部六・泗州》
、《太平寰宇记》卷十三《河南道・曹州》等
按: 《新志》作“鲍泉《新仪》三十卷”
。《隋志》亦曰: 书所引与《新志》著录χµ , 除有不标撰人的《国都城记》
、《都

《新仪》三十卷, 鲍泉撰。”鲍泉,《梁书》卷三十、
《南史》卷 城记》外, 同名之书另外尚有三家, 即徐才《宗国都城记》

六二均有传βσ , 皆言其撰有《新仪》
。 是《旧志》不独书名有 、皇甫谧《国都城记》χν。各家皆称“都
顾野王《十国都城记》
误, 且撰 人 亦 误 “
( 昶”又 写 作“ ”, 故 与“泉”字 形 近 易 城记”, 则《旧志》
“郡”为“都”之形误可无疑矣。《合钞》已
误) 。 姚氏《隋书经籍志考证》已言之, 惜点校本未参用。 校改。
7、
“《义熙已来杂集目录》三卷, 丘深之撰。”( 史部目 10、
“《刘 氏 法 言》十 卷, 刘 邵 撰。”( 子 部 法 家 类, 第
录类 P2011) 2031 页)
按:《新志》
“杂集”作“新集”
。检《隋志》亦作“
《义熙已 按:《新志》作“
《刘氏法论》”
。《隋志》法家类于“
《正
来新集目录》三卷”
。 又《世说新语・言语篇》刘孝标注引 论》六卷”下注曰:“梁有《法论》十卷, 刘邵撰。”刘邵,《三
是书称“邱渊之《新集录》”( 撰人名异, 乃《旧志》避唐讳 国志・魏书》有传 ( 字作“劭”, 二字古代多混用) , 亦称其
βτ
改) ” , 虽为简称, 而仍可证《旧志》
“杂集”之误。“新”
、 撰有《法论》
。 是《旧志》
“《法言》”当作“
《法论》”, 盖字坏而
“杂”( 杂 ) 形近, 二字颇易致讹。 如前例, 又如本志同类 误。

・93・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94・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95・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12 ] 施谢捷:《古玺双名杂考 ( 十则) 》,《中国古文字研究》第 1 辑,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 13 ] 施谢捷:《古玺复姓杂考 ( 六则) 》,《中国古玺印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香港中文大学, 2000 年。
[ 14 ] 裘锡圭:《战国货币考 ( 十二篇) 》,《北京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8 年 2 期。
[ 15 ] 马国权:《古玺文字初探》, 中国古文字研究会 1980 年会议论文。
[ 16 ] 吴振武:《燕国玺印中的“身”字》,《胡厚宣先生纪念文集》, 科学出版社 1999 年。
[ 17 ] 李家浩:《战国货币考 ( 七篇) 》,《中国钱币学会成立十周年纪念文集》, 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2 年。
[ 18 ] 曹锦炎:《古玺通论》第 160 页,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6 年。
[ 19 ] 徐宝贵:《战国玺印文字考释七篇》,《考古与文物》1994 年 3 期。
[ 20 ] 施谢捷:《< 古玺汇编> 释文校订》,《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8 年。
[ 21 ] 汤馀惠:《略论战国文字形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古文字研究》第 15 辑, 中华书局 1987 年。
[ 22 ] 赵平安:《汉印复姓的考辨与统计》,《文史》1999 年 3 期。
[ 23 ] 吴良宝:《< 汉印复姓的考辨与统计> 补正》,《文史》2002 年 1 期。
[ 24 ] 陈连庆:《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 413 —— 418 页,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3 年。
[ 25 ] 阎宏斌:《陕西宝鸡县博物馆拣选一件汉代铜 》,《文物》1991 年 8 期。

The sta t ist ic of double- surnam es in Anc ien t stam p and the connected com par ison

W u liang- bao
(C la ssica l R esea rch In st itu te, J ilin U n 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Abstract: A ncien t Stam p is one of the im po rtan t info rm a t ion in the P re- Q in su rnam e Study ing.
A cco rd ing to the docum en ta t ion and sta t ist ic of doub le - su rnam es in the A ncien t stam p , w e have
co llected abou t 125 R ind s of doub le- su rnam s. T he quan t ity is m uch sm a ller than tho se in the H an
dyna sty stam p. T h is a rt icle g ive a elem en ta l com p a rison and exp la ina t ion.
Key W ords: A ncien t Stam p; Docum en ta t ion and sta t islic

( 上接 95 页)

The Check ing aga in st the T itles of the Books wh ich J iutangshu. j ingj izh i Records

W u X iu- cheng
( In st itu te of Ch inese C la ssics, N an jing U n iversity, N an jing, 210093, Ch ina )

Abstract: Since the jiu tang shu, jing jizh i doesn‘t have any good ed it ion in the w o rld, and no p eop le
of now aday s have ever done any sp ecia l and im po rtan t co lla t ion abou t the w ho le book, there a re m any
erro rs in it’s genera l ed it ion. T he resea rch of th is a rt icle set s abou t from the study of the sam e o rig in
of J iuzh i and X inzh i, m o st ly u ses the w ay of co lla t ing J iuzh i and X inzh i, and a t the sam e t im e con su lt s
the reco rd s in b ib lio theca s such a s Su izh i, the reco rda t ion of h isto ry b iog rap h ies, the cita t ion s of
ancien t book s. It check s and co rrect s fo r the erro rs of the t it les of the book s J iuzh i reco rd s, get s
tw en ty tw o item s agg rega tely.
Key W ords: J iu tang shu. jing jizh i; the t it les; check the erro rs

・44・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