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2002 年 8 月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Aug.

,2002
第 31 卷  第 4 期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Vol. 31  No . 4

唐人的陶渊明批评
高林广
( 内蒙古师范大学 汉文系 ,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 摘  要 ]  钱钟书先生讲 “渊明文名


, ,至宋而极”,但在唐代 ,陶渊明的地位已经得到了确立 。陶渊明身
上所体现出来的任真率性 、
高雅俊爽 、
追求理想的气节和品质与唐代士人的审美情趣相契合 ; 与唐代弘丽富
艳、
深雅 丽的时代风尚相关 ,唐人普遍视桃花源为仙境 ,这又直观地显现出了唐人独特的诗学个性 。此外 ,
陶诗的艺术精神及其审美特征也引起了唐代不少人的关注 。
[ 关键词 ]  唐人 ; 陶渊明 ; 批评
[ 中图分类号 ] I207. 2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127623 ( 2002) 0420102205

  钱 钟 书 先 生 曾 说 :“渊 明 文 名 , 至 宋 而
身 ,秉性醇厚 , 热爱自然山水 , 并有着丰富的躬耕
极。 ”[ 1 ] ( P88) 的确 , 宋以前的陶渊明并未受到足够
隐居的生活经历 。他曾说 “ : 尝读《高士传》, 最嘉
的重视 。钟嵘《诗品》仅列之于中品 , 只是称他为 陶徵君 。日耽田园趣 , 自谓羲皇人 。 ”《
( 仲夏归南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稍后的《文心雕龙》《 、宋
园寄京邑旧游》对陶渊明之娱情山水 、
) 高蹈出世
书・ 谢灵运传论》《 、南齐书・文学传论》 等都曾大量
十分仰慕 。在这首诗中 ,孟浩然对自己“栖栖徒问
叙录刘宋以来的诗人及诗作 , 但都只字不提陶渊 津”“、中年废丘壑” 的生活颇感厌倦 ,并表示“因声
明 。时至唐代 , 陶渊明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 谢朝列 , 吾慕颖阳正”。孟浩然的田园诗清新自
的重视 。唐代许多著名文人如王昌龄 、 高适 、
孟浩
然 ,醇朴省净 , 深受陶诗的影响 。沈德潜说 , 唐人
然、 王维 、 李白 、 杜甫 、 白居易 、
韩愈 、刘禹锡 、
祖述陶诗者 “孟山人
, 司空 ( 浩然 ) 有其闲远”《( 说诗日卒
图都曾论及陶渊明及其诗歌创作 。据钱钟书先生 语》 卷上) ,此论颇为精当 。孟浩然自己也曾讲过 :
的统计 ,唐人“每赋重九 、 归来 、县令 、
隐居诸题 ,偶
“我爱陶家趣 ,林园无俗情”《 ( 李氏园林卧疾》 ) ,明
用陶公故事”者 , 及称美其人其文者计有三十多 确表达了对陶诗洗脱凡俗 、 闲远洒落气象的崇尚 。
家 [ 1 ] ( P89) 。这使得陶渊明批评成为了唐代诗学中
孟浩然对诗歌创作的理论总结不太重视 , 对前代
一个非常醒目的问题 。 诗人诗作也很少作评论 。因此 , 对陶渊明人格及
其诗歌创作所作的评价 , 就成为了体现其诗学倾

向的十分难得的材料 。
唐人评陶 ,涉及最多的是陶渊明的人格精神 。 沈德潜《说诗日卒语》 曾明确将王维列为祖述陶
唐人对陶渊明任真自然 、 率性适意的个性特征十 诗者 ,但实际上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与陶诗存在着
分赏识 。此外 , 陶渊明平和实际 、
耿介狷洁 、
达生 较大的差异 , 王维也不专致于学陶 。正如钱钟书
自足的品性特征也屡屡为唐人所称引 。唐代诗人 先生所讲 “ : 王右丞田园之作 , 如《赠刘蓝田》《 、渭
中 ,孟浩然与陶渊明的经历比较接近 。他布衣终 川田家》、 《春日田园》, 太风流华贵 , 持较陶渊明

[ 收稿日期 ] 2002204220
[ 作者简介 ] 高林广 ( 19652) ,男 ,内蒙古察右前旗人 ,内蒙古师范大学汉文系副教授 。

・102 ・
《西田获早稻》《 、下 田舍 》《 、有会而作》等诗 , 是有托而逃者焉 。
”《( 送王秀才序》
) 韩愈认为 “不
,
[ 1 ] ( P90)
似失之过绮 。 ” 由于个人经历及思想特点等 平则鸣”是诗歌创作的重要规律 ,来自现实社会的
方面的差异 ,王维对陶渊明之归隐田园并不赞许 。 困厄和压抑常常使诗人“未能平其心”, 而这恰恰
( 详下文) 不过 ,王维对陶之“任天真”、 耽酒傲世却 是诗人创作的最重要的动因 。在韩愈看来 , 陶渊
是持肯定态度的 。他说 “ : 陶潜任天真 , 其性颇耽 明亦属不平者 ,正是由于“为事物是非相感发”,因
酒 。自从弃官来 , 家贫不能有 。 ”《
( 偶然作》其四 ) 而才“托而逃者焉”,用一种特殊的方式鸣其不平 。
“酌醴赋归去 ,共知陶令贤”《 ( 奉送六舅归陆浑》 )。 陶渊明自然属韩愈所重视的“善鸣者”之列 , 因此
李白评陶 , 多涉酒 、醉、
歌等 。如 “ , 陶令白日醉 , 才受到了韩愈的高度评价 。元好问《论诗绝句》 所
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 , 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 谓“陶渊明 ,晋之白乐天”,正与韩愈之论相同 。
窗下 , 自谓羲皇人 。何时到栗里 , 一见平生亲” 刘禹锡更从分析现实入手 , 深刻剖析了陶渊

( 戏赠郑溧阳》 ) 。再如 “渊明归去来
, , 不与世相 明之所以遗世绝俗的社会政治原因 。他说 “ : 仕途
逐 。无为杯中物 ,遂偶本州牧 。因招白衣人 ,笑酌 多礼数 ,鹏晏鸟各逍遥 。何事陶彭泽 ,抛官为折腰 。 ”
黄花菊”《( 九日登高》) 。他最仰慕的是陶渊明白 《
( 寓意二首》 ) 显然 , 刘禹锡还借此传达出了他对
衣送酒 、
重九酌菊 、
葛巾漉酒 、
素琴无弦等高雅生 中唐社会现状的强烈不满 。
活 ; 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和节操 ,更与 晚唐论及陶渊明人格精神和个性品质的言论
乃心相契 , 于是李白唱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 也有不少 ,典型的如 :
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 的旷世 不疑陶令是狂生 ,作赋其如有定情 。
高歌 。由于李白并没有绝意于功名 , 因而他对陶 —
——司空图《白菊三首》
其一
渊明之归隐田园并未表示出特别的关注 。 靖节之风不可攀 ,此中犹坠冻醪间 。
白居易早年曾退居下圭阝故里三年 , 期间对陶 —
——陆龟蒙《漉酒巾》
诗之淡泊清赡 、 悠柔婉顺的风格特点有了更深入 此外 ,唐人还屡屡提到了陶渊明“耻事二姓”
的体会 ,因而写成了《效陶潜体诗》十六首 。这些 的问题 。 “耻事二姓”之说较早见于沈约的《宋书・
诗不仅在语言 、 风格及境界等方面有意学习陶渊 隐逸传》“ : 潜弱年薄官不洁去就之迹 ,自以曾祖晋
明 ,而且对陶之品格 、
精神亦屡屡称颂 。如 “吾闻
, 时宰辅 , 耻复屈身后代 , 自高祖王业渐隆 , 不复肯
浔阳郡 ,昔有陶徵军 。爱酒不爱名 , 忧醒不忧贫 。 仕 。所著文章 , 皆题其年月 , 义熙以前 , 则书晋氏
……归来五柳下 ,还以酒养真 。人间荣与利 ,摆落 年号 , 自永初以来 , 惟云甲子而已 。”此后 , 不少人
如泥尘”等等 。被贬江州后 , 由于江州乃陶之故 认为 “耻事二姓”
, 是陶渊明隐居的真正原因 。在
地 ,加上白居易此时的思想更倾向于吟玩情性 、 知 唐代 《南史・
, 隐逸传》承袭了此说 , 六臣注《文选》
足保和 ,因而写了不少题咏陶渊明的诗 ,著名的如 也赞同这样的观点 。此外 , 颜真卿也突出强调了
《访陶公旧宅》《、题浔阳楼》等 。在《访陶公旧宅》 陶渊明的这一气节 :“呜呼陶渊明 , 奕叶为晋臣 。
一诗中 , 白居易讲到 “
: 垢尘不污玉 , 灵凤不啄  。 自以公相后 ,每怀宗国屯 。题诗庚子岁 ,自谓羲皇
呜呼陶靖节 ,生彼晋宋间 。心实有所守 ,口终不能 人。”《
( 咏陶渊明》
) 在今天看来 , 陶渊明的隐居或
言 。永惟孤竹子 ,拂衣首阳山 。 ……不慕樽有酒 , 许也有“耻事二姓” 的原因 ,但“纵观陶渊明的整个
不慕琴无弦 。慕君遗荣利 , 老死此丘园 。 ”白居易 思想 ,他隐居的更重要的原因是对上古圣德之君
以玉 、
灵凤 、孤竹等来比拟陶渊明 , 显示出对陶之 羲皇 、神 农 、炎 帝 之 后 的 封 建 社 会 的 全 面 否
任真自然 、率性适意等高洁品质的崇尚 。在唐代 定”[ 2 ] 。
诗人中 ,论及陶渊明最多者是白居易 。尽管他在 谈到对陶渊明隐居问题的评述 , 还必须举出
《与元九书》中从倡导讽喻精神的立场出发 , 对陶 高适 、 王维等人的论述 。
之“偏放于田园” 进行了批评 ,但陶渊明之文思高 高适在其《封丘县》 一诗中讲 “ : 拜迎长官心欲
玄、不慕荣利仍使他“目想心拳拳”( 同上) 。 碎 ,鞭挞黎庶令人悲 。归来向家问妻子 ,举家尽笑
中唐另一位著名文人韩愈还对陶渊明守节归 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 , 世情付与东流水 。梦
田的内在精神进行了剖析 “ : 乃知彼虽偃蹇不欲与 想旧山安在哉 , 为衔君命日迟回 。乃知梅福徒为
世接 , 然犹未能平其心 , 或为事物是非相感发 , 于 耳 ,转忆陶潜归去来 。”高适对“拜迎长官心欲碎 ,
・103 ・
鞭挞黎庶令人悲” 的县尉生活感到十分寒心 ,他站 难者 , 而不是乘风御奔 、
饮风吸露 、
绝对超越于世
在一个小官吏的立场上 ,深刻地体会到屈节折腰 、 俗之外的仙人 ; 桃花源中所展现的是一幅井然有
鞭挞黎庶的苦楚 ,因而在思想上十分仰慕陶渊明 。 序的农耕生活场景 , 这与传统神仙题材中的谈玄
但 ,另一方面 “举家尽笑今如此”
, , 使他看到了这 说道 、
援琴长啸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正如陈寅恪
一社会现象的普遍性 , 而“衔君命”之故又使他迟 先生所讲 “: 陶渊明《桃花源记》寓意之文 , 亦纪实
[ 4 ] ( P188)
疑不决 。因而 , 他的归隐还只是停留在表面上 。 之文也 。” 因此 , 桃花源有其存在的历史依
王维《偶然作》则对陶之归隐表示了明确的否定 : 据和现实基础 。
“陶潜任天真 , 其性颇耽酒 。自从弃官归来 , 家贫 唐人多视桃花源所描绘的境界为仙境。唐人
不能有 。九月九日时 ,菊花空满手 。中心窃自思 , 以桃花源为题材的诗很多 ,据笔者的初步翻检 ,计
倘有人送否 ? ……生事不曾问 , 肯愧家中妇 。”在 有包融的《武陵桃源送人》、王维的《桃源行》、卢纶
王维看来 ,弃官后的陶渊明家贫至于不能有酒 ,更 的《同吉中孚梦桃源》、武元衡的《桃源行送友》、权
兼愧对妻子 , 实不足取 。王维还进一步说道 “: 近 德舆的《桃源篇》、韩愈的《桃源图》、刘禹锡的《游
有陶潜 ,不肯把板屈腰见督邮 ,解印绶弃官去 。后 桃源一百韵》《
、桃源行》《、十五日夜桃源玩月》《、
贫 《乞食》
, 诗云 :‘叩门拙言辞’, 是屡乞而惭也 。 晚岁登武陵城顾望水陆怅然有作》、 施肩吾的《桃源
尝一见督邮 ,安食公田数顷 。一惭之不忍 ,而终身 词》二首、李群玉的《桃源》、
张乔的《寻桃源》、章谒
惭乎 ?”《
( 与魏居士书》
) 据此 ,王维认为 ,陶之解印 的《桃源》、
李宏皋的《题桃源》、皎然的《晚春寻桃源
弃官乃“忘大守小”之举 。王维的这些评述 , 反映 观》、
曹唐的《题武陵洞》五首、 胡曾的《武陵溪》、

出了他对入世与出世问题的基本看法 , 是其真实 浩然的《武陵泛舟》等共二十余首。这些诗中 ,除韩
思想的自然流露 , 但后人却大不以为然 。如郑文 愈的《桃源图》持“神仙有无何渺茫 ,桃源之说诚荒
焯就曾反驳说 “: 志士苦节 , 宁乞食于路人 。不肯
唐”的观点、 对神仙之说进行了公开批评外 ,其他诗
折腰于俗吏 ,正是大异于人处 ,此意岂右丞所知 ?”则往往对这一境界表现出了十分浓厚的兴趣。如 ,

( 陶集郑批录》 ) “石髓云英甘且香 ,仙翁留饭出青囊。相逢自是松
总的看来 , 唐人对陶渊明任真率性 、 知足自 乔侣 ,良会应殊刘阮郎”( 权德舆《桃源篇》 , 见《全
适、高雅俊爽的气节和品质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 唐诗》 卷三百二十九) “绝壁相奇支是洞门
; ,昔人从此
唐代是一个青春焕发 、 热烈辉煌的时代 ,崇尚弘丽 入仙源。数株花下逢珠翠 ,半曲歌中老子孙”( 章谒
富艳之美 、
追求个性价值是整个社会的主导风尚 。 《桃源》,见《全唐诗》 卷六百六十九) “; 溪口回舟日
在这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 ,陶渊明率性自然 、 卓 已昏 ,却听鸡犬隔前村。殷勤重与秦人别 ,莫使桃
然超群的个性风范自然为唐人所赏识 。另外 , 唐 花闭洞门”(曹唐《题武陵洞五首》 其二 ,见《全唐诗》
人对陶渊明身上所表露出来的反抗黑暗 、 高雅脱 卷六百四十一) 等等。
俗等品质也表现出相当浓厚的兴趣 , 这使得陶渊 在众多的以桃花源为题材的唐诗中 , 王维的
明在唐代的地位得到了迅速的提高 。不仅如此 , 《桃源行》、刘禹锡的《游桃源一百韵》《、桃源行》、
陶渊明身上所显露出来的诸种优秀品质也就长久 权德舆的《桃源篇》 及韩愈的《桃源图》诸诗最堪称
而又深入地影响到了唐代士子的行为和品质 。 道 。王维的《桃源行》是一首七言长诗 , 计有 16
联 。在敷演桃花源神仙故事的同时 , 该诗与陶渊

明原作之间在情节的设置上有一些细微的差异 。
《桃花源记》并诗是陶集中最为后人所称道的 其一 ,变陶作中之避地而居为“初因避地去人间 ,
传世名篇 。该篇及诗描述了一幅无贵无贱 、 无君 更闻神仙遂不还”; 其二 , 变陶作中之“率妻子邑
无臣 、
人人躬耕自食 “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的理 人 ,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 遂与外人隔绝”为“不以
想社会图景 。可以说 , 它既是作者社会政治理想 灵境难闻见 , 尘心未尽思乡县”。概而言之 , 王维
的形象化表述 , 也代表了那个时代生活在动乱中 的诗增加了慕仙和思乡的新内容 。而这一改变恰
的人民对太平生活的普遍向往 。但客观地看 , 陶 恰最真实地体现了王维的仕隐观 , 反映出他之所
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与传统的神仙故事有着明显的 以在出世与入世问题上徘徊顾瞻的真正原因 。刘
差异 。桃花源中生活着的是一群纯朴 、勤劳的避 禹锡在“永贞革新”失败后曾被贬朗州 , 朗州管辖
・104 ・
武陵 、龙阳两县 。刘禹锡曾讲“予至武陵 , 居沅水 原因 ,唐室对道教一直非常重视 。高祖李渊时 ,即
旁。”《
( 伤我马词》) 他没有想到 ,这一居就是九年 。 奉老子为皇族祖先 ; 高宗封老子为“玄元皇帝”; 玄
由于这样的生活经历 , 使得刘禹锡写了不少与武 宗又建“太上玄元皇宫”及“老君庙”, 将《道德经》
陵及桃花源有关的诗 ,其中最著名的是《桃源行》。 列为众经之首 , 使道教拥有了崇高的社会地位 。
本诗依照陶作的顺序描述了桃花源的神仙境界 , 与此同时 , 文人重道 、崇道 、甚至入道之风蔚为盛
突出了仙境的和谐 、 高雅和安适 “
: ……清源寻尽 行 。道家重风骨 、 主空灵 、
崇自然等思维方式也长
花绵绵 ,踏花觅径至洞前 。洞门苍黑烟雾生 ,暗行 久地影响到了文人的思想和行为 , 至于“终南捷
数步逢虚明 。俗人毛骨惊仙子 ,争来致词何至此 。 径”更成为了文人仕进的重要范式 。在这样的时
须臾皆破冰雪颜 , 笑言委曲问人间 。因嗟隐身来 代及文化氛围中 , 唐人普遍视桃花源为仙境就不
种玉 ,不知人世如风烛 。筵羞石髓劝客餐 ,灯 松 难理解了 。韩愈以“抵排异端 、 攘斥佛老”《
( 进学
脂留客宿 。鸡声犬声遥相闻 , 晓色葱茏开五云 。 解》) 自任 ,因此也就否定了仙境的存在 。第二 ,与
渔人振衣起出户 ,满庭无路花纷纷 ……。”从“不 唐代弘丽富艳 、
热情奔放的社会风尚有关 。唐代
知人世如风烛”、“ 尘心如垢洗不去”等诗句中可 是一个激情奔放 、青春焕发的时代 ,整个社会的文
以看出 ,此诗明显显露了刘禹锡政治失意后的愤 化风尚和审美心态体现出了浑雅 丽 、 意气浩然 、
懑心情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在刘禹锡这里 ,仙境 天真烂漫 、富于幻想的特点 。与宋人长于理性思
之冲澹高雅正好反衬出了世俗的污浊和黑暗 , 而 辨不同 ,唐人更重感知和体悟 ,这使得唐诗充满了
仙家之逍遥自适也恰好与自己之困顿淹蹇形成对 青春气息和浪漫风格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 , 求
照 。因此 ,刘禹锡的《桃源行》不仅具有与唐人同 仙慕道 、追求超越就成了唐诗中的重要主题 ,视桃
类诗相同的慕仙喜道 、 追求超越的主题 ,而且还包 花源为仙境也正是这一文化风尚的反应 。唐人之
含着深沉的身世感遇之叹和一定的现实批判精 喜欢写仙境 , 似乎还可以举出许多例子 。从李白
神 。权德舆的《桃源篇》既写到了祥云缭绕 、
桃花 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到白居易的《长恨歌》, 从李
掩径的仙家景象 ,也突出了庞眉秀骨 、
瑶琴斜倚的 贺的《梦天》
再到李商隐的《重过圣女祠》, 这类诗
仙人风度 ,这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显然已相去 在唐人诗集中比比皆是 《全唐诗》
, 卷八百六十至
甚远 ,它所体现的是唐人的思想和情趣 。本篇末 八百六十四还专门列出仙 、 神两类诗 。第三 ,与唐
句“忽闻丽曲金玉声 , 便使老夫思阁笔”在唐人中 人普遍的崇尚理想 、憎恶黑暗的文化心态及文化
尤其具有代表性 , 它真实地体现了唐人求仙慕道 性格有关 。对神仙之境的崇尚 , 实际上正体现了
的思想倾向 。韩愈的《桃源图》 则对神仙之说持否 对伟岸崇高的社会理想的追求 ,从某种意义上讲 ,
定和批评态度 。该诗开篇即云“神仙有无何渺茫 , 这也正是激昂慷慨的社会风尚的外化显现 。与此
桃源之说诚荒唐”,认为所谓的桃花源仙境是虚无 相适应 ,即是对现实的不满和憎恶 。正是因为在
缥缈而不可求的 。接着 , 作者从描述一幅桃源图 现实中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 因此才借助
起笔 ,蜿蜒写到了桃花源的本事 。篇末“世俗宁知 于仙境以求得慰藉和超脱 。从这个意义上讲 , 对
真与伪 ,至今传者武陵人” 一句 ,以议论作结 ,回应 神仙世界的向往和崇尚也正蕴含了对现实的不满
开篇 ,点明主题 。该篇纵横奇伟 , 虚实相生 , 其立 和批评 。这种倾向在中唐诸人的桃源诗中表现得
意构思 、措词着色等均做到了别具一格 ,方东树以 尤为明显 。
为可“抵一篇游记”。其中关于仙境的描述 ,如“自 总之 ,对桃花源仙境的认识是唐人陶渊明批
说经今六百年 ,当时万事皆眼见”“ 、夜半金鸡啁哳 评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
鸣 ,火轮飞出客心惊”等 , 文笔纵横 , 气势磅礴 , 甚 唐代社会弘丽富艳 、深雅 丽的时代风尚对唐人
得后人好评 。 的审美趣味及文化心态均产生了巨大影响 。而这
综上 ,视桃花源为仙境 ,这是唐人在解读陶渊 一影响又非常直观地映现在了诗学领域 , 从而使
明及其作品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最为普遍的倾 唐人的诗学倾向具有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
向 。这一倾向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原因 , 但大致

说来主要有 : 第一 ,道家思想的影响 。道家尊老子
李耳为始祖 , 而唐朝恰为李姓王朝 。由于这样的 唐人陶渊明批评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对陶渊明
・105 ・
诗的艺术精神及其审美特征的认识和评判 。 映出了唐人对陶诗的艺术成就缺乏必要的重视 ,
《蔡宽夫诗话》曾讲 “
: 渊明诗 , 唐人绝无知其 更没能作进一步的理论上的探讨 。正如钱钟书先
奥 。惟韦苏州 、
白乐天 、
薛能 、郑谷皆颇效其体 。 ” 生所言 “ ”[ 1 ] ( P90)
: 虽道渊明 ,而未识其出类拔萃 。
韦应物曾作《与友生野饮效陶体》 及《效陶彭泽》 等 传为王昌龄所作之《诗格》 “诗有五趋向”
节曰 “: 闲
诗 ,白居易退居下圭阝故里期间也曾作《效陶潜体十 逸三 。陶渊明诗‘众鸟欣有托 , 吾亦爱吾庐’。 ”认
六首》,因此 ,说韦苏州 、 白乐天等人“颇效其体” 是 为陶渊明《读山海经》 中的这一诗句具有闲逸的品
不差的 。但除此之外 ,唐人效陶体者尚有很多 ,如 质 。局部地看 ,这一评价符合作品实际 ,但吉光片
柳宗元 、刘禹锡 、孟郊 、 崔颢等 , 对此 , 钱钟书先生 羽式的评判毕竟不能对陶诗的艺术成就做出合理
[ 1 ] ( P90)
曾有较详尽的论述 。此外 , 唐人还对陶渊 的总结 。倒是皎然的一句话颇中肯綮 , 他说 “ : 陶
明诗的艺术精神及其审美特征作了一定的探讨 。 令田园 ,匠意真直 。春柳寒松 ,不雕不饰 。”《讲古
(
这些探讨尽管不是很具体和充分 , 但也部分地体 文联句》 ) 总的看来 , 唐人对陶诗艺术精神及其审
现了唐人的审美趣向 。 美特征的总结主要集中在文思高玄 、流畅清晰 、

杜甫在其《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一诗中 , 逸自然 、
不事雕琢等几个方面 。这些概述尽管都
以“焉得思如陶谢手 , 令渠述作与同游”来对比自 是切合陶诗的创作实际的 ,但都不够深入和具体 。
己之“老去诗篇浑漫与”, 表现出对陶渊明文思敏 比起对陶渊明人格精神的评判 , 唐人在这方面的
捷的钦慕 。在这里 ,杜甫以陶谢并举 ,而这一做法 论述就显得特别有限 。
在唐人中较为常见 , 如“陶谢不枝梧”( 杜甫《夜听
[ 参  考  文  献 ]
徐十一诵诗》 )“
、只将陶与谢 , 终日可忘情”( 皎然
《赠韦卓陆羽》 ) 等均属此类 。此外 ,唐人还时时将 [ 1 ]  钱钟书 . 谈艺录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4.

陶韦 、
陶李并举 。前者如白居易《题浔阳楼》 “常爱 [ 2 ]  高建新 . 陶渊明隐居及其思想再评价 [J ] . 内蒙古

陶彭泽 , 文思何高玄 ; 又怪韦江州 , 诗情亦清闲”; 社会科学 ,2001 , ( 9) .


[ 3 ]  陈寅恪 . 桃花源记旁证 [ A ] . 金明馆丛稿初编 [ C ] .
后者如薛能《论诗》 “李白终无敌 ,陶公固不刊” 等。
北京 : 三联书店 ,2001.
无论是将陶谢并举 , 还是将陶韦 、 陶李并举 , 都反

THE OPINION OF TAO YUAN2MING HELD BY THE PEOPLE IN THE TANG DYNASTY

GAO Lin2guang
( Chi nese Depart ment , I n ner M ongolia N orm al U ni versit y , Huhhot , Chi na 010022)
Abstract  Q IAN Zhong2shu says , “ TAO Yuan2ming ’s fame reached it s height in t he Song dynasty ?”
However , in t he Tang dynasty , his position in t he poetic circles had already been established. Tao ’s
st raightforwardness , his elegance and nobility , his moral courage to pursue ambition , all t hese were con2
formed wit h t he aest hetical taste of t he Tang people and were somewhat connected to t he rich and gorgeous
fashion of t he Tang dynasty. People of t he Tang dynasty generally regarded“t he land of peach blossom”as
a paradise. . Besides , t he artistic quality , t he aest hetical feat ures also att racted t he attention of t he Tang
people.
Key words  Tang people ; TAO Yuan2ming ; critic

[ 责任编辑  张九玲 ]

・106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