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人文杂志 2002 年第 4 期

中晚唐铨选制度变化与科举及第入幕的关系
金滢坤
  内容提要  开元以后 , 选人要升迁中央清望官者 , 需先历州县佐官的原则逐
步确立 。《循资格》又确立了按选人资历深浅叙阶 。在这种情况下 , 及第举人参
加吏部铨选艰难 , 迫于铨选制度的压力而大量涌入藩镇 。肃宗 、德宗对诸使 、诸
州自择佐官采取了限制措施 。此后 , 元和十五年奏 、大和三年奏 、大和九年奏 、
会昌二年《加尊号赦文》、会昌五年六月敕 、乾符二年南郊赦 , 都在不同程度上
放宽了入幕及第举人的考限 , 超资授官 , 为科举出身者入辟使府 , 超资升迁中央
次清官 、清望官 , 开了方便之门 。在中晚唐使府与中央的用人关系方面 , 诸使府
辟僚佐 , 各自精求 , 务在得人 , 以重府望 。中央需要人才 , 又取自方镇 , 及第举
人视朝廷为 “日月”、 “霄汉”, 并多能迁至卿相 。
关键词  中晚唐  铨选制度  及第举人  入幕  升迁
〔中图分类号〕D69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 - 662X (2002) 04 - 0110 - 07

  科举制度自隋代设立以后 , 经唐前期 中央次清官 、清望官 。


不断地发展和变革 , 科举出身在社会上的 开元十八年侍中裴光庭为缓解选人人
地位不断提高 。开元 、天宝以后 , 出现了 数无限 , 而官员职位有限的局面 , 颁布了
“太平君子 , 唯门调户选 , 征文射策 , 以取 《循资格》, 按选人资历深浅叙阶 ③。
禄位”①。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科举出身者 天宝年间《循资格》确立的按选人资
和追求科名的举人 , 科举出身很快成为中 历深浅序阶的原则 , 限制了科举出身人入
晚唐诸色入仕中最具影响的出身 。与此同 仕和 升 迁 的 速 度 。天 宝 九 载 三 月 十 三 日
时 , 自高宗以来诸色入流的数量大增 , 但 敕 ④:
官员的员额有限 , 进士科出身也出现了入 吏部 取 人 , 必 限 书 判 , 且 文 学 政 事 ,
仕无门的情况 。开元 、天宝以后 , 大量及 本自异科 , 求备一人 , 百中无一 , 况古来
第举人涌入使府 。本文主要考察入幕及第 良宰 , 岂必文人 , 又限循资尤难奖擢 。自
举人及其升迁的情况 。关于举人入幕的问 今以后简县令 , 但 才 堪 政 理 , 方 圆 取 人 ,
题 , 张国刚已在《唐代藩镇研究》一书中 不得限以书判 , 及《循资格》注凝 。诸畿
作了重要的研究 ② , 本文重点从中晚唐铨选 望紧上 、中 , 每等为一甲 , 委中书门下察
制度的变化与及第举人入幕的关系进行探 问选择堪者 , 然后奏授大理评事 。其朝要
讨。 子弟中庸 , 未历望畿县 , 便授此官 , 既不
一 、盛唐铨选制度的变革对及第举人 守文 , 又未经事 。自今以后有此色及朝要
入幕的影响 至亲不得注拟 。
开元天宝年间吏部铨选失序 , 一方面
出现了中下层官员久滞不调 , 另一方面出 ①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 476 沈既济《词科论》, 上
海古籍出版社 , 1990 年版 。
现了朝廷卿士入而不出 , 聚集在京华地区
② 张国刚著《唐代藩镇研究》, 湖南教育出版社 , 1987 年
的情况 。于是士大夫阶层 , 对铨选制度改 版 。
革的呼声不断提高 。盛唐吏部铨选开始要 ③ 〔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 630 《铨选部・条制
求选人先须历地方佐官 、长官 , 方可参选 二》, 中华书局 , 1960 年版 。
④ 《册府元龟》卷 630 《铨选部・
条制二》。

・110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周秦汉唐

此条敕文强调选官 “但才堪政理 , 方 佐 , 然后闻奏吏部的原则 , 纯属应急措施 。


圆取人 , 不得限以书判 , 及《循资格》注 此举虽在平定安史之乱中起到了不次任用
拟”, 说明天宝年间选人多按《循资格》及 人才的重要作用 , 但此举也为肃代之际藩
书判为标准 , 影响了科举出身者的入仕和 镇割据的形成 , 提供了藩帅自辟僚佐 、壮
升迁速度 , 科举出身者必然会另寻出路 , 大羽 翼 的 方 便 。肃 宗 很 快 也 注 意 到 诸 使
方镇使府成了科举出身者的好去所 。此条 “自简择”佐署的弊端 , 开始了对诸使 、诸
敕文还规定 , 升迁大理评事者 , 必须先历 州自择佐官的限制 。肃宗乾元二年九月下
“望畿县”, 然后再授此官 , 权要子弟也不 《申诫刺史考察县令诏》云 : “其刺史非兼
例外 。大理评事为升迁中央次清官 、清望 节度 , 但有防御使者 , 副使 、判官委于本
官 , 所必经的若干 “次清望官”之一 ①。所 州官中推择 , 亦不得别奏人 , 并委中书门
以诸色选人 , 包括科举出身者 , 若想要升 下 , 著为常法 , 庶使官无失位 , 政有常
迁中高层清望官 , 大都要先历望 、畿县及 经。 ”⑥
一般州 、县诸曹参军或县尉等佐官 。广德 二 、中晚唐铨选制度变化与科举入仕
二年三月诏 : “中书门下两省五品以上 , 的关系
……诸王 、附马 、中要 、周綦上亲及女婿 、 德宗对诸使辟署的限制逐步明确化 。
外甥 , 不得任京兆府判司 、畿令 、赤县丞 《唐会要》卷 54 《省号上・ 中书省》云 : “贞
簿尉 。 ”② 此条敕文又使一部分子弟不得历 元二年五月二十八日敕 : 中书门下两省供
“畿令 、赤县丞簿 、尉”, 这一部分子弟为 奉官 , 及尚书省 、御史台现任郎官 、御史
取得先历州县的资历 , 只能到一般州县入 等 , 自今已后 , 诸司 、诸使并不得奏请任
仕低级职官 , 随后被诸使府辟为幕府从事 使 , 仍永为常式 。 ”这是针对肃代间诸使多
的机会也就增大 。在这种情况下 , 有相当 有召辟郎官 、御史入幕的现象 , 而采取的
一部分及弟举人入幕 , 不仅取得了升迁的 限制措施 。如大历中李抱玉镇凤翔辟监察
资历 , 而且从幕府中获取了一定的从政经 御史孙成为幕僚 ⑦ , 肃宗朝关内节度使王思
验 。宋人曹彦约评论唐人入辟使府的情况 礼就辟殿中侍御史张延赏为从事 ⑧。但贞元
云 : “及其久于幕府 , 习熟事机 , 一旦朝廷 二年敕 , 未能得到很好实行 , 贞元中后期 ,
张舟就以 “检校尚书礼部员外郎 , 换山南
用之为显宦 , 其在内则论思献纳 , 在外则
东道节度制官”⑨。元和三年三月诏云 λυg:
仗钺守边 , 其所用无施不可 。 ”③畿尉尤以长
秘书 省 、弘 文 馆 、左 春 坊 、司 经 局 ,
安 、万年尉为最 , “京国士子进士成名后 ,
书郎 、正字 , 宜委吏部 。自今于平留选人
便列清途 , 屈指以期大用 。故事 : 若登廊
中 , 择取志行贞进 , 艺学精通者注拟 。综
庙 , 须曾扬历于字人 , 遂假途于长安 、万
年之邑 , 或驾在东洛 , 亦为河南 、洛阳之
① 毛汉光《唐代荫任之研究》,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宰 。数月之后 , 必迁居阁下 , 京尹不可侔
第 55 本第 3 分 , 1984 年 。
也”④。 ② 《册府元龟》卷 630 《铨选部・ 条制二》。
安史之乱爆发后 , 玄宗为解决当务之 ③ 〔宋〕曹彦约撰《经幄管见》卷 4 , 四库版文渊阁《四库
全书》影印版 , 台湾商务印书馆 , 1986 年版 。
急 , 下制放宽了诸使自择幕僚的权力 。贾
④ 〔五代〕尉迟亻屋撰《中朝故事》, 收入《唐五代笔记小说
至《元 ( 玄) 宗幸普安郡制》云 ⑤: 大观》, 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00 年版 。
其诸路本节度 、采访 、支度 、防御等 ⑤ 《全唐文》卷 366 。
⑥ 《全唐文》卷 43 。
使 、虢王等 , 并依前充使 , 其署官属及本
⑦ 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册下 , 页 1855 , 上海古籍
路郡县官 , 并各任便自简择 。五品以下任 出版社 , 1992 年版 。
署置讫 , 闻奏 。六品以下任便授已后 , 一 ⑧ 〔后晋〕刘日句等撰《旧唐书》卷 129 《张延赏传》, 中华
书局 , 1975 年版 。
时闻奏 , 其授京官九品以上并先授 。名闻 ,
⑨ 〔唐〕柳宗元撰《柳宗元集》卷 10 《张舟墓志铭并序》,
奏听进止 。 中华书局 , 1979 年版 。
此条制文确立了诸使自择六品以下幕 υ
λ
g 《册府元龟》卷 631 《铨选部・ 条制三》。

・111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人文杂志 2002 年第 4 期

核名实 , 唯在得人 , 不须以登科及第 , 其 班一级 , 处署案牍多从干吏意愿行事 。因


书 、正字 , 限考入畿县簿尉 , 任依常格 。 此 , 进士出身者 出 任 地 方 州 县 参 军 、簿 、
这无形中减少了科举出身者注拟中央 尉 , 锻炼办事能力 , 熟习政务 , 就成为其
次清官的机会 。 能否从州县参佐 、幕僚之职 , 升迁到中央
元和十五年中书门下又奏 ①: 清望之职的关键 。
见任正员官充职掌等 , 比限两考 , 及 中晚唐及第举人入幕还与决策阶层的
授官经二周年已上 , 方许奏请 , 然后与依 选举观念的变化有关 。 《旧唐书》卷 173
资改转 , 有才在下位者 , 不免留滞 。请自 《郑覃传》云 ④:
今已后 , 诸道使应奏请正员官充职掌 , 经 覃虽精经义 , 不能为文 , 嫉进士浮华 ,
一年者 , 即依资与改转 。如未周者 , 即量 开成初 , 奏礼部贡院宜罢进士科 。初 , 紫
予同类试官 , 如此处分 , 庶将得中 ( 敕旨 宸对 , 上语及选士 , 覃曰 : “南北朝多用文
依奏) 。 华 , 所 以 不 治 。士 以 才 堪 即 用 , 何 必 文
正员官当包括刚及第举人入仕者 , 入 辞 ?”帝曰 : “进士及第人已曾为州县官者 ,
辟诸使府经一年 , 即可依资与改转 , 比按 方镇奏署即可之 , 余即否 。 ”覃曰 : “此科
规定的三考既三年 , 缩短了很多 , 这在很 率多轻薄 , 不必尽用 。 ”帝曰 : “轻薄敦厚 ,
大程度上加快了幕僚的晋升速度 , 增加了 色色有之 , 未必独在进士 。此科置已二百
对及第举人入幕的吸引力 。 年 , 亦不可遽改 。 ”覃曰 : “亦不可过有崇
大和三年十二月 , 中书门下奏 ②: 树。 ”
伏准五月八日敕节文 : 诸道诸使奏判 郑覃大和九年十一月入相 , 郑覃与文
官 , 所奏虽官资相当 , 并请限曾任正官经 宗论选士 , 当在大和九年十二月敕之前 。
六考以上者 , 比拟监察侍御史 ; 九考以上 从文宗谈话内容来看 , 文宗初年进士及第
者 , 与比拟殿中侍御史 , 以上节级各加三 人历州县官后 , 方镇方可奏署 , 文宗强调
考 , 如曾诸色登科 , 超资授官者 , 不得此 进士及第人入幕须先历州县官 。大和九年
限 。所奏宪官 , 特置考限 , 以防侥亻幸 , 深 十二月敕文规定 , 及第进士历州县参军 、
合至公 , 然节文之中 , 或有未尽 , 臣等再 簿 、尉 , 经三考后方可入幕 , 其实就是郑
四商量 。如京六品以上清资官 , 并两府判 覃认为进士科 “率多轻薄 , 不必尽用”的
官 , 及进士出身 、平判入等 、诸色登科授 政治观点 , 在具体政令中表现为对进士科
官人 , 不得在此限 , 其在使府及监察已上 入仕的一种限制 。
者 , 亦任准元和七年八月二十二日敕文 , 会昌年间又对及第进士大量入幕使府
依月限处分 , 余望准前敕施行 ( 依奏) 。 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 。武宗会昌二年四月
此条奏文规定了诸色科第人在诸道 、 二十三日《加尊号赦文》云 ⑤:
诸使中供职者不受敕文限制 , 可超资授官 , 准大和元年十二月十八日敕 : 进士初
为科举出身者入辟使府 , 迅速升迁中央次 合格 , 并令授诸州府参军 , 及紧县尉 。未
清官 、清望官 , 开了方便之门 。 经两考 , 不许奏职 。盖以科第之人 , 必宏
理化 , 黎元之弊 , 欲使谙详 。近者诸州长
文宗大和九年十二月 , 中书门下奏 ③:
史 , 渐不遵承 , 虽注县寮 , 多縻使职 , 苟
伏以国家取士 , 远法前代 , 进士之科 ,
得人为盛 。然于入仕 , 须更指扌为 , 必使练
① 〔宋〕王溥撰《唐会要》卷 75 《选部下・杂处置》, 中华
达 , 固在经历 。起来年进士及第后 , 三年
书局 , 1955 年版 。
任选 , 委吏部依资尽补州府参军 , 紧县簿 、 ② 《唐会要》卷 79 《诸使下・诸使杂录下》。
尉 。官满之后 , ……不在奏改限 。如任江 ③ 《册府元龟》卷 641 《贡举部・条制三》。
④ 参考 〔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 165 《郑瑜传
淮官 , 特与勉其纲使 ( 从之) 。
附郑覃传》, 中华书局 , 1975 年版 。
此条奏文亦反映了进士出身者 , 多以 ⑤ 《唐会要》卷 75 《选部下・ 杂处置》; 《册府元龟》卷 632
文辞见长 , 对台阁仪范班行准则 , 始知一 《铨选部・ 条制四》; 《全唐文》卷 78 略同 。

・112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周秦汉唐

从知已 , 不念蒸民 , 流例寝成 , 供费不少 , 此条奏文 , 总述了贞元至大中年间进


况去年选格 , 改更新条 , 许本郡奏官 , 便 士及第后入辟诸侯府和考选升迁的大致情
当府充职 。一人从事 , 两请料钱 , 虚占吏 况 。文中明确指出从贞元元年到大和九年
曹正员 , 不亲本任公事 。其进士宜至合选 十二月 , 进士及第后便从诸侯府之辟 , 或
年 , 许诸道依资奏授试官充职 , 如奏授州 在史馆 、集贤 、弘 文 馆 等 诸 司 授 校 书 郎 、
县官 , 即不在兼职之限 。 正字等官 。此制实行了近 50 年 , 成为中
此条赦文 , 除重申太和元年赦文的规 央 、地方用人的主要方式 。大和九年十二
定内容外 , 还透漏了一些新的信息 。大和 月敕 , 只是限定了进士及第后须经三考方
九年至会昌二年间 , 进士出身者担任诸州 可入辟使府 , 会昌二年 、五年改制亦基本
府参军及紧县簿尉 , 不至两考 ( 按原来规 遵循前制 , 只将三考改为两考 , 而大中二
定须三考 ) , 还未能体察民情 , 熟悉吏治 , 年奏文 , 又进一步放宽了进士入幕的限制 ,
便在本郡使府中供职 。出现了一人在两处 只要及第后三年就可入辟幕府 , 不再先受
供职 , 两请俸料 , 虚占官位 , 又不亲历政 历州县 、考选年限的限制 , 大大方便了进
务 。这种情况虽被禁止 , 却正好反映了中 士入辟诸府的机会 。于是会昌年间出现了
晚唐进士出身者喜从幕职 , 有着直接的经 及第举人多不参加关试的现象 。如《玉泉
济利益和政治利益 。《通鉴》卷 243 太和二 子》云 : 大中七年崔瑶知贡举 , 放宗人崔
年闰三月条胡注云 : “使府 , 节度使幕府 环进士第 。崔环向崔琮云 : “夫一名男子 ,
也 。御 史 , 幕 僚 所 带 寄 禄 官 , 亦 谓 之 宪 饬身世以为美也 , 不可以等埒也 。近岁关
官。 ”中晚唐诸使僚佐多带宪衔 , 可见两请 试内多以假为 名 , 求 适 他 处 , 甚 无 谓 也 。
俸料之普遍 。 今乞侍郎不可循其旧辙”。崔瑶以为然 。文
会昌二年加尊号敕的规定 , 后来得到 中所云 , “关试内多以假为名 , 求适他处”,
进一步补充 , 会昌五年六月敕 ①: 正是反映了大中年间进士及第多不参加吏
诸道所奏幕府及州县官 , 近日多乡贡 部关试 , 便求入幕使府的社会风气 。
进士奏请 , 此事已曾厘革 , 不合因循 , 且 所以在乾符二年又出现了对进士及第
无出身 , 何名入仕 。自今以后 , 不得更许 便入辟使府的情况加以限制 。乾符二年正
如此 , 仍永为定例 。 月辛卯 , 南郊大赦 。制曰 ④:
会昌四年四月李德裕 , “以州县佐官太 词科出身 , 士林所重 , 本贵践历 , 渐
冗 , 奏令吏部郎中柳仲郢裁减 , 六月仲郢 至显荣 。近者唯扇浇风 , 皆务躁进 , 麻衣
奏减一千二百一十四员”②。会昌五年六月 才脱 , 结绶王畿 。是前十年宦途 , 今来半
敕 , 对进士及第者 、进士奏请诸使 、州县 岁迁授 , 颇为讹弊 , 须举重明 。自今以后 ,
佐官的限制 , 就是仲郢奏减州县佐官的一 进士及第 , 并须满二周年后 , 诸道藩镇及
个反映 。 户部度支 、盐铁 , 及在京诸司 , 方得奏请 。
大中年间科举出身人入幕使府和考选 如未及奏官限内 , 有摄职处 , 一任随牒摄 。
限制的放宽 , 加快了科举出身人的晋升速 其弘文馆 、集贤院奏请直馆校理 , 并依此
度 。大中二年 , 中书门下奏 ③: 月限 。如出身后 , 诸道奏已请初衔 , 未得
从贞元元年 , 太和九年秋冬前 , 皆是 两考者 , 辄便奏畿内尉充在职两考 , 方得
及第 , 便从诸侯府奏试官 , 充从事 , 兼史
馆 、集贤 、宏文诸司诸使奏官充职 。以此
① 《唐会要》卷 79 《诸使杂录下》。
取人 , 常多得士 , 由是长不乏材用 。大和 、 ② 〔宋〕司马光编著 、〔元〕胡三省音注《通鉴》卷 247 会
会昌末 , 中选后四选 , 诸道方得奏充州县 昌四年四月条 , 中华书局 , 1956 年版 。
③ 《唐会要》卷 76 《贡举中・ 进士》。
官职 ; 如未合选 , 并不在申奏限 。臣等昨
④ 〔宋〕宋敏求编 《唐大诏令集》卷 72 《乾符二年南郊
已奏论 , 面奉进止 。自今已后 , 及第后第 赦》, 商务印书馆 , 1959 年版 ; 参考《新唐书》卷 9 《僖 宗 本
三年 , 即任奏请 ( 从之) 。 纪》。

・113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人文杂志 2002 年第 4 期

依资除官改转 。其授使下官 , 先自有月限 反映了唐朝在大和三年 、大和九年 、会昌


资序 , 一一须守旧规 , 不得超越比拟 。准 二年 、大中二年的几次大幅度地放宽及第
咸通十四年十月九日敕文 。 举人入幕的限制 , 导致了入幕人数在宪宣
此条敕文反映了大中二年以后进士入 朝大幅度增加 。而德顺朝入幕人数较少 ,
辟使府的条件放宽之后 , 出现进士及第后 除其他因素外 , 德宗对使府辟属的权力限
“皆务躁进 , 麻衣才脱 , 结绶王畿 , 是前十 制当为一重要原因 。懿哀时期 , 入幕科第
年宦途 , 今来半岁迁授 , 颇为讹弊”。所以 人大为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黄巢之乱 、中央
乾符二年南郊赦规定与会昌旧制不同的是 控制藩镇的力量减弱 、铨选失序 , 科第人
及第进士不必历州县 , 反强调 “进士及第 入幕后升迁中央清望官的机会减少 , 一定
并须满二周年后 , 诸道藩镇及户部度支 、 程度上影响了科第人入幕积极性 。
盐铁 , 及在京诸司方得奏请”。这一时期 , 三 、中晚唐诸科出身人入幕与清望官
又出现了及第进士未经诸使奏官 , 便有摄 的选拔关系
职 , 不 在 正 常 选 官 之 限 内 , 指 “未 授 王 中晚唐科举出身人入幕后的迁升与使
命”①。又有一部分进士及第后 , 由弘文馆 、 府的强弱 、府主的地位高低 , 有着直接的
集贤院奏请为直馆校理之职者 , 亦须满两 联系 。因此 , 入幕及第举人又视首辟之使
年后方可依资授官 , 这反映了晚唐诸色出 府为恩地 。《金华子杂编》卷下云 : “以恩
身人选官不断增加 , 员额有限 , 从而以时 地为恩府 , 始于唐马戴 。戴 , 大中初为掌
限 , 缓解选官压力 。此外 , 对进士及第后 书记于太原李司空幕 , 以正言被斥 , 贬朗
已在诸使府中任职位者 , 又奏请畿内尉者 , 州龙阳尉 。戴著书自痛不得尽忠于恩府 ,
须历职满两考 , 方得依资除官 ; 这一方面 而动天下之浮论”⑤。马戴进士及第在会昌
反映了员额有限与不次选拔之间的矛盾 , 四年 , 于大中初入李司空幕 , 并视其幕府
亦反映了晚唐进士出身者多有超资升迁 , 为恩地 , 可见及第举人对府主的感激之情 。
一枝独秀 。 又《北梦琐言》卷 3 《杜审权斥冯涓》云 :
及第举人参加吏部铨选艰难 , 为其入 “大中四年 , 进士冯涓登第 ……初除京兆府
幕的又一重要因素 。韩愈贞元八年登第进 参军 , 恩地即杜相审权也 。
”亦知及第进士
士 , 十 一 年 便 进 《上 宰 相 书 》云 , 自 己 视首辟之府地为恩府 。
“四举于礼部乃一得 , 三选于吏部卒无成 ; 关于中央与藩镇在用人方面的关系 。
九品之位其可望”; 并抱怨不如归隐 , “求 陆贽认为才能之士 , “列之于朝则王室尊 ,
老农老圃而为师”②。韩愈身为中唐才子 , 分之于土则藩镇重”⑥。因此 , 中央政府非
博学强识 , 却 “三选于吏部卒无成”, 一定 常注重吸引藩镇人才入京做官 , 藩镇幕僚
程度上反映了中唐及第举人由吏部铨选而 也渴望京官 。及第进士即使在藩镇幕府任
入仕的机会甚少 。晚唐李商隐进士及第后 , 职 , 其志仍在效忠中央政权 , 故韩愈《二
亦“三选于天官阶九品”③ , 及第举人参加
吏部铨选的艰难 , 便成了及第举人转而入 ① 〔宋〕赵严卫撰 、傅根清点校《云麓漫钞》卷 4 , 中华书
局 , 1996 年版 。
幕的重要原因 。
② 〔唐〕韩愈撰 、马其昶校注 、马茂元整理《韩昌黎文集
中晚唐铨选制度的变化与及第举人入 校注》卷 3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6 年版 。
幕的关系 , 亦可从进士科及第者在不同时 ③ 《樊南文集补编》卷 8 《献舍人彭城公启》。
④ 参考笔者博士论文《中晚唐五代科举与社会变迁》附录
期入幕统计人数的变化反映出来 。德顺时
Ⅳ∶《中晚唐进士科出身者入幕方镇分布简表》。
期入幕人数为 161 人次 , 宪宣时期入幕人 ⑤ 〔宋〕王谠撰《唐语林》卷 2 《文学》, 本文采用 〔宋〕
数为 386 人次 , 懿哀朝入幕人数为 111 人 王谠撰 、周 勋 初 校 证 《唐 语 林 校 证 》, 中 华 书 局 , 1987 年 版 ;

次 ④。这仅为史书所记载的部分情况 , 可作 〔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 54 略同 , 中华书局 , 1965 年版 。


金按 : 李司空不知何人 , 似《金华子杂编》有误 。
为科举出身者入幕风气的大致情况 。从统 ⑥ 〔唐〕陆贽著 、刘泽民点校《陆宣公集》卷 21 《论朝官
计数据来看宪宣朝及第举人入幕最多 , 正 阙员及刺史等该转伦序状》, 浙江古籍出版社 , 1988 年版 。

・114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周秦汉唐

・115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人文杂志 2002 年第 4 期

・116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