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10

WSN & IOT

outline
• WSN 簡介
• WSN 技術
• WSN 應用
• Zigbee 介紹
• IOT 未來
What is WSNs?(cont.)
• WSNs:
–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 無線感測網路。針對使用者所需要監控之區域,佈署大
量具有感測能力及通訊能力之節點(Sensor Node),這
些節點所形成之網路系統,即可稱為無線感測網路。
– 在系統中的各個節點,各自進行感測、運算及儲存,
之後透過無線傳輸的方式,經由其它節點或是直接
地將資料傳回到資料聚集中心。
– 資料聚集中心除了負責資料之蒐集,同時也可用來
發起一個網路並充當協調者的角色。
– 使用者將可從資料聚集中心來取得所需要的資料,
並加以使用這些資料。
What is WSNs?(cont.)
• WSNs:
– 基於上述的運作原理,這些無線感測節點並不
需要安裝太多昂貴的晶片及元件;並可視不同
的應用,安裝不同的元件,更能減少無線感測
節點的成本。
– 利用大量佈署節點,來達到等同於一些昂貴器
材的效能,這更是無線感測網路的特色之一。
What is WSNs?(cont.)
What is WSNs?(cont.)
• WSNs:
– 美國早於越戰期間便有類似的概念。
– 在地面上佈署音響感測器,用來偵察裝甲車以
及部隊所造成的地面震動,利用C130運輸機將
空投式振動偵測裝置(The air-delivered seismic
detection, ADSID)空投到越南這個巨大的戰爭
實驗場。
– 在1999年,美國著名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
就提到了這個可能成為21世紀最偉大發明的無
線感測網路。
What is WSNs?(cont.)
• WSNs:
– 在2003年IEEE Journals,CHEE-YEE CHONG、
SRIKANTA P. KUMAR 也在其著作 “Sensor
Networks: Evolution,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中,提到無線感測網路,並且以
Cheap, smart devices來稱呼它。
– 由於微電子技術的進步,使得WSNs的相關元件
成本得以下降至合理的範圍,成本的下降也讓
更多人願意嘗詴這項新科技以取代傳統的監控
方式。
What is WSNs?(cont.)
• WSNs:
– 傳統的監控任務,通常是人工的方式進行監控,
或者是利用感測器收集資料後,再經由人工的
方式回收資料至中央控制端。
– 相較於上述的方式,WSNs有著全自動的資料回
收流程,利用無線網路的傳輸,即可有效率的
回收感應到的資料。
– 一些相關的通訊及計算的演算法也在同步發展
中,讓這個電力資源有限的無線感測網路系統,
能夠得到最高的效率。
設計考量
• 無線感測器設計的時候,主要有幾個需要
考量的因素,如:
– 運作環境.
– 擴充性.
– 硬體成本.
– 電量消耗.
– 容錯能力.
– 網路拓樸.
設計考量(cont.)
• 不同的無線感測網路應用,搭配上不同的設計,
除了可以有效的節省成本外,也可以得到更高
的系統效能。

• 運作環境:
– 無線感測網路的應用範圍相當廣泛,如:居家照護、
野生動物追蹤、森林火災監測、化學環境監測以及
戰場監測等。
– 感測器的設計必須能夠因應各種不同環境而有不同
的設計,以便更快速且正確地蒐集不同環境所產生
的資料。
設計考量(cont.)
• 設計考量:
– 運作環境:
• 無線感測網路的應用範圍相當廣泛,如:居家照護、
野生動物追蹤、森林火災監測、化學環境監測以及
戰場監測等。
• 感測器的設計必須能夠因應各種不同環境而有不同
的設計,以便更快速且正確地蒐集不同環境所產生
的資料。
設計考量(cont.)
• 設計考量:
– 擴充性:
• 依照應用的不同,感測器所需的數量也不相同,數
量可從數十個、數百個到甚至數百萬個。例如:在
車輛追蹤的應用上,每個區域中就可能會部署數十
個無線感測器。
• 如果需要較高的精準度,甚至可以將密度提高到數
千個無線感測器,以增加準確度。
設計考量(cont.)
• 設計考量:
– 硬體成本:
• 由於感測器部署的數量往往極為龐大,所以必須要
降低設計開發時所花費的系統成本。因此,考慮什
麼時候要裝配定位裝置、溫度感應裝置、溼度感應
裝置等,這些硬體方面的取捨,都是可以成為我們
減少成本的考量因素。
設計考量(cont.)
• 設計考量:
– 電量消耗:
• 無線感測器是一個微電子裝置,所能裝配的電量也
因此受到限制,其一般的系統中,通常是以電池來
提供電力的。
• 在某些應用環境中要更換電池是不可能的。
• 在進行事件感測、資料運算以及資料傳輸都會消耗
感測器的電量,因此要怎麼減少電源的消耗以及如
何管理電源就顯得相當重要。
設計考量(cont.)
• 設計考量:
– 容錯能力:
• 無線感測節點很可能因為電力耗盡或是遭到環境因
素的影響而故障,而這些故障的節點必須不能影響
到整個網路的運作,因此我們必須設計容錯的機制,
來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
• 在容錯的部分我們也會視應用的不同而分為不同等
級,例如:用於感測居家環境的溫度、溼度時,只
需要等級較低的容錯機制;如果是在軍事環境中,
用來監測敵方行動的情況,則需要較高的容錯等級,
以便因應一些緊急的狀況。
硬體規格
• 在無線感測器的硬體架構上,目前已經有共通的規
範,也就是不管是由哪家廠商所生產製造的無線感
測器都會包含感測元件、處理元件、傳送元件與提
供電源的電力元件。
硬體規格(cont.)
• 針對感測器硬體中的幾個重要部份,說明
其設計及應用之原理:
– 感測單元(Sensing Unit)
– 處理單元(Processing Unit)
– 傳送單元(Transceiver Unit)
– 電力單元(Power Unit)
硬體規格(cont.)
• 硬體規格:
– 感測單元:
• 分為感測元件與訊號轉換元件兩部分。
• 其中感測元件主要是用來負責偵測環境,例如:光
的強度、溫度、濕度等。
• 這些蒐集到的資料是以類比訊號表示,因此便要有
一個訊號轉換的元件,將感測器所感測到的類比訊
號轉換成數位訊號,之後再將資料送到處理元件加
以處理。
硬體規格(cont.)
• 硬體規格:
– 處理單元:
• 分為儲存元件與處理元件兩部分。
• 其中儲存元件功能就類似個人電腦中的記憶體,儲
存感測到的資料。
• 而處理元件就是嵌入式系統上的微控制元件,就像
是個人電腦的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PU),主要負責執行事先燒錄的韌體,或是透過
後端發送命令,控制感測元件來收集資料,之後再
透過傳送元件將感測到的資料,以無線的方式傳送
回去資料聚集中心。
硬體規格(cont.)
• 硬體規格:
– 傳送單元:
• 用來連結網路上的節點,也就是負責將其所存在的
無線感測器與其它無線感測器連結,讓無線感測器
之間能夠進行溝通,或是將感測器所感測到的資料
回傳至資料聚集中心。
– 電力單元:
• 提供所有元件電力的主要來源。尤其,可以視應用
的需求加裝太陽能電池來增加電能。
硬體規格(cont.)
• 大部分的感測任務中都需要藉由獲得無線
感測節點所在的位置來提高準確率,因此
可以安裝定位裝置來輔助系統運作。
• 或是當系統執行較特別的任務時,也可以
視情況加裝不同的元件,來取得更精準的
實驗數據。
硬體架構圖
• 1.感測單位(Sensing Unit)

• 2.處理單位(Processing Unit)

• 3.傳輸單位(Transceiver Unit)

• 4.電力供應單位(Power Unit)
MICA (2002)
Storage:功能類似個人電腦中的硬碟等儲存裝置,將蒐集到的環境資訊儲存在儲存
Sensor:負責偵測環境,將蒐集到的資料使用類比訊號表示
傳輸單位:負責sensor與sensor間的溝通,或是將感測器的資料傳送給無線資料蒐集器。
通常感測器的電力是由電池所支援,因此在軟硬體的設計上,
元件中 ADC(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s),負責將感測元件感測到的類比訊號轉換成數位
有效的分配電力是很重要的。
Processor:類似CPU,負責執行事先儲存好的程式碼,以協調並控制感測器之間不
訊號,並將資料送到處理單位加以處理。
同的單位元件。
軟體規格
• 作業系統:
– 無線感測器的由於硬體簡單,雖然可以直接在硬體
上製作應用程式,但是在應用開發上出現問題時,
設計人員便需要直接對硬體進行處理,無法得到一
般作業系統可提供的強大支援。
– 若是直接使用現有的嵌入式作業系統,例如:
WinCE、Linux等,由於這些作業系統主要支援嵌入
式系統領域較複雜的應用,其功能對於感測器而言
依舊過於複雜。
– 且系統程式相當龐大,無線感測器的硬體資源相當
有限,故一般作業系統很難在這樣的資源環境下正
常運作。
軟體規格(cont.)
• 作業系統:
– 因此,加州柏克萊大學針對感測器網路的特點設計了
目前最普及的感測器作業系統TinyOS。
– TinyOS作業系統有一些特點,例如:輕量級線程技術
(Lightweight Thread)、事件驅動模式(Event Driven)、組
件編程(Component-Based Programming)等。
– TinyOS作業系統、函式庫及應用程式都是用Network
Embedded System C(nesC)語言撰寫而成的,這是一種全
新的概念。
軟體規格(cont.)
• 程式語言:
– nesC利用編寫組件結構化的原理,來實現TinyOS的架構
化概念和執行模型設計,其主要用於感應器網路嵌入
式系統。
– nesC具有類似於標準C語言的語法,但支援TinyOS的協
同模型。TinyOS定義了許多在nesC中所表達的重要概念。
– nesC基本概念是讓架構和內容的分離。
– 程式由許多組件構成,它們利用配線連結在一起(Wire)
構成一個完整程式。
– 組件的定義有兩種:
• 一種用於它們的描述,包含它們介面請求名稱。
• 一種用於它們介面的補充與執行。
軟體規格(cont.)
無線感測網路的發展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 最早是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UC Berkeley),
David Culler教授主持的一項研究計劃,稱之為
「智慧灰塵(Smart Dust)」。這項計劃是由美國
國防部研究計劃單位(DARPA)所支助,原先的
構想是應用在軍事上,例如:戰場監控…
• 隨著IC與電子通訊技術的發展以及無線傳輸科
技之普遍,量測系統趨向無線化、小型化、模
組化、網路化及經濟與省電化發展。
• 分散式多頻道遠端監控與即時分析之資料擷取
系統的架設已由有線發展至無線
Sensor

各種感測器

28 2008/9/11
特點與限制

數量大

體積、能量、運算能力、記憶體皆有限制

密度高,容易固障

網路拓樸常改變

使用擴播或群播通訊

不適用傳統IEEE802
29 2008/9/11
為WSN訂作的通訊標準

ZigBee
 低傳輸速率
 彈性距離
 低消耗功率
 架構簡單

應用方向
 家庭裝置自動化
 環境安全與控制
 個人醫療照護

30 2008/9/11
無線感測網路
• 整合了sensor , processor , communication
• 設計以…
1.省電
2.價格低廉
3.體積小
學術上的研究(cont.)
• Topology:
– 由於無線感測網路的節點是以任意的方式來佈滿整
個需要監控的區域,所以並沒有辦法事先得到節點
的散佈方式,以及這些節點間連線的詳細資料。
– 明顯地,如果節點之間沒有辦法連線,它們就無法
傳送感應到的資料回到中央控制端,使用者也就無
法得到相關的訊息。
– 同時,如果系統雖然有辦法連線,但是卻以較沒有
效率的方式來連線,在這種情況下將會快速的消耗
節點的生命週期(life time),這種情況將不會是
使用者希望看到的。
學術上的研究(cont.)
• Topology:
– 有關連線方式的改良,近年來著名的LEACH(Low-
Energy Adaptive Clustering Hierarchy)演算法就是一個
很好的例子。
– 利用下面幾頁的簡介,可以很清楚的看出該演算法利
用簡單的創意,卻能有效的延長整個系統的生命週期。
– 麻省理工學院:
– LEACH演算法是針對原有的分群網路更進一步改良的分
群演算法。
– 該演算法首先在分群網路中收集分群節點的資料來加
以處理以降低全區域的通訊量,然後再隨機選擇分群
網路的領導節點來與遠端的中央控制中心通訊,如此
便可將能量消耗平均地分散在所有的感測節點,進而
延長系統的生命週期。
學術上的研究(cont.)
• Topology:
– 使用相同的節點分佈模型,並且利用傳統的
Direct communication和MTE(minimum
transmission energy)來相比於LEACH,可以很
清楚的看出,在經過1200次回傳資料至中央控
制端,無線感測節點的存活率已有相當大的差
別。
學術上的研究(cont.)
• Volume:
– 無線感測器的體積,也是科學家們一直相當投入的一個
領域。
– 節點除了會散佈於大自然中,以用來執行監控環境的任
務;同時,這些節點也有可能被放置於人們所無法到達
的洞穴、或需監控的機器空隙中,這時候節點的體積大
小就是相當重要的了。
– 加州柏克萊大學:
– 該校的研究計畫Smart Dust專案,則是探索感測器硬體最
小化的可行性。
– 該計畫成果將感測器、微處理器、電源及無線傳輸晶片
整合在一個僅僅只有一立方英吋的微小節點上。由於這
項計畫的成功,使得感測器的最小化設計,有了進一步
的創新成果。
Ad Hoc Network Routing Protocol ?
Network Topology規模愈大則網路收斂時間愈長,
Network Topology規模越大,主動(proactive)路由協議的路
由收斂時間和需求(on-demand)路由協議的路由發現時間就越
長,相對地, Network Topology愈小, 發現時間則越短。

導致:
1. 在MANET中工作很好的路由協議,在Sensor Network性能
卻可能顯著下降,甚至根本無法使用。
2. 且傳統協議以最短路徑或最小延遲為優化目標,必然導致
通往Sink結點的關鍵路徑上結點能量迅速耗盡。

2004/11/1
Example
Ad Hoc網路中,有名的路由協定(routing protocol)
DSR(Dynamic Source Routing) and
AODV(Ad-hoc On-Demand Distance Vector Routing)
便無法直接運用於Sensor Network。
Sensor Network的特性:網路變化性很大,為節省能量
及增加效能,在資料送回基地台之前必須加以處理,
此過程通常稱為資料聚集(data aggregation)或資
料融合(data fusion)。
但Ad Hoc網路協定如DSR及AODV皆無法支援資料融合的
功能,因此它們將無法有效運用於感測器網路上。

2004/11/1
路由協定(routing protocol)
由於Wireless Sensor Network 低能量、低記憶體, 無共通的
identification等特性, 因此大多數路由協定必須將降低能量
消耗列為首要考量。

以下列出幾個比較重要的協定:
1. SPIN(Sensor Protocols for Information via Negotiation)
2. DD(Directed Diffusion)
3. LEACH(Low-Energy Adaptive Clustering Hierarchy)
4. GeRaf(Geographic Random Forwarding)
5. Medium Access Control,MAC
6. S-MAC
7. 睡眠排程演算法

2004/11/1
SPIN
(Sensor Protocols for Information via Negotiation)

主要是解決因泛播(flooding)傳送所導致的資料大量重複傳
送的缺點。當網路中任一節點要傳送資料給它的鄰居時,它
先廣播一個稱為超資料(meta-data)的資料描述符號
(information descriptor)給它的鄰居。
而它的鄰居先比對此超資料是否已經接收過並存於資料庫
中。如果沒有,則利用事先設計的規則(中提供數種針對
不同的應用所設計的規則)通知傳送超資料的節點將真正
資料傳送給它們。

2004/11/1
直接擴散(directed diffusion)
直接擴散(directed diffusion)協定是一個以資料為中心(data-
centric)的方法。
此協定的特色是每一節點不以位址來區分,而是以它所感測到
的資料來定址。
在此協定中,觀測者首先送出一個詢問(query),然後此詢
問將透過網路中其它節點擴散出去。當任何一個節點擁有滿
足此詢問的資料時,它便將本身的資料傳回基地台。因為直
接擴散協定傳送詢問及感測器回傳資料皆是區域性交換資訊
(即鄰居們互相交換資訊),因此這個協定十分適合動態網
路架構,而且每一個感測器不需儲存太多路由資訊。

2004/11/1
LEACH
(Low-Energy Adaptive Clustering Hierarchy)
LEACH(Low-Energy Adaptive Clustering Hierarchy)是一個可以
應用於直接傳送或多重跳躍的路由協定。此協定主要是將多個
鄰近的感測器組成一個個叢集(Cluster)。
每個叢集中再經由一定的程序選出一個叢集頭(cluster head)。
叢集頭則負責將此叢集中其它感測器的資料加以整理或進行資
料融合後傳送給基地台。如此可避免每一個感測器皆將資料傳
回基地台,因而消耗大量的能源。至於選擇叢集頭及如何形成
叢集的程序主要是以節省能量及分散式的方式進行。其中最重
要的規則是於一定時間內讓每個感測器能夠消耗差不多的能量
以延長整體網路的有效工作期間。LEACH的架構非常適合進
行資料融合,因此可更進一步節省能量。

2004/11/1
GeRaf
(Geographic Random Forwarding)
GeRaf(Geographic Random Forwarding)被提出以容許各種
睡眠機制應用於感測器網路上。GeRaF假設每個感測器
知道自己及基地台的位置。當傳送資料前,感測器先
廣播自己的位置(及基地台的位置)給它的鄰居。如
果有鄰居的位置比它還要靠近基地台,這些鄰居將依
事先製定好的規則回應給此感測器。如果此感測器成
功收到一個鄰居的回應,它便將資料傳給這個鄰居。
此鄰居再依同樣的方式將資料前傳至下一個距離基地
台更近的感測器。GeRaF的好處是只需要每個感測器知
道自己的位置,而此訊息通常是一個感測器網路所必
備的。同時因為路徑並不需於傳送資料前先尋找及設
定,因此GeRaF非常適合網路架構經常變動的應用,也
同時適合任何睡眠機制。再加上此協定所提出的降低
碰撞機會的MAC(Medium Access Control)(此部份將
於下一單元中描述)系統,它於能量消耗上將大幅降
低。

2004/11/1
通道進接控制
(Medium Access Control,MAC)
通道進取控制機制主要是解決共用通道的使用權問題。
一般而言,無線感測器網路的通道進取控制必須考量
如何降低能量的消耗,亦即如何減少碰撞的次數。對
於感測器而言,無線傳輸所消耗的能量已被證實為最
主要的能量消耗部份。例如傳送1位元100公尺所需的
能量大致等於感測器內部執行3000個指令。因此如何
避免碰撞並降低傳送次數是MAC設計的主要考量。

2004/11/1
S-MAC
• S-MAC主要是將睡眠機制置入IEEE 802.11的MAC系統
中以節省能量的消耗。設計一個有效率的睡眠排程
(sleeping schedule) 為S-MAC的主要節省能源的方法。
此排程安排互為鄰居的感測器同步建構一個睡眠排程。
此方法的缺點為同步維護是一個經常性的額外消耗能
源的裝置。

2004/11/1
睡眠排程演算法
• 4. 睡眠排程演算法
• 睡眠機制是最有效節省能源的一個方式之一。但如何
安排睡眠排程而不影響感測器網路的正常運作十分重
要。尤其此排程不能影響感測器網路感測的功能,亦
即網路的感測涵蓋範圍(sensing coverage)不能降低太
多,否則此網路便無法正常運作。
• S-MAC雖然將睡眠排程溶入IEEE802.11 MAC中,此排
程基本上屬於隨機(random)排程。亦即每個感測器
依據一定的機率進入睡眠狀態。則強調增加網路中感
測器的數目,並允許多餘的感測器進入睡眠狀態。不
過主要的考量為感測涵蓋範圍而非節省能量。

2004/11/1
傳統網路傳輸方式
• infrastructure型的網路
• 需要central server (AP),用戶必須透過AP
與其他電腦溝通。

• Ad-hoc型一種不須要 central server (AP)的


wireless Peer-to-Peer 傳輸模式
• 在ad-hoc的網路架構下,任兩台mobile devices
若在彼此的通訊範圍中,則兩台mobile devices
可直接互相通訊。(例:波灣戰爭美軍特戰隊…)
WSN網路傳輸方式
• WSN的架構最接近ad hoc,然而卻無法直
接應用。
• 限制在於…
– 由於sensor node數非常大且很多node可能進行同樣的
偵測及任務,因此sensor可能沒有類似IP network中的ip
address來作為共通的識別證(identification)。
– sensor node主要使用廣播通訊(broadcast
communication)而大部份ad hoc網路使用點對點
(point-to-point)通訊。
– 假如兩點之間距離太大,很難通訊
WSN網路傳輸方式
• 解決: 利用Multi-hop
– 在兩個相對遠距的sensor node中,尋找另一個node當
作轉傳的收發站,則可用接力的方式,來達成不同
node的通訊。

A
C Broadcast:
B 會有Flooding的問題
因此…
D E 1.Shortest-path routes
F 2.Avoids overlap
G
Still researching!!!
WSN網路傳輸方式
• WSN的傳輸方式:
(1)Star(星狀)
(2)Tree(樹狀)
(3)Mesh(網狀)
無線感測網路架構

•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SN): A system consisting of a


collective of networked sensor nodes designed to
intercommunicate via wireless radio.
WSN region

網路
衛星
其他傳輸媒介

server

Wireless Data Collector


無線感測網路優點
• 具有省電(電池可用幾個月甚至到三年)
• 安全保密性
• 高度擴展
• 低成本
• 技術簡單
• 使用複雜度低
• 網路的擴充性很強
• 可通過網路連結做遠端的控制
• 低傳輸速率應用
• 反應時間快
應用
• 整合遙控器:短距離無線通訊標準可以設置在手機上或一
個遙控器上,不再有各種遙控器齊飛的情形。

• 博物館的室內定位導覽技術:整個環境均配備傳輸介面,
每位旅客身上掛一個收/發器,手上還有一個具備同樣介
面的 PDA,每到一項展品前面就會自動顯示展品背景,
如果和同伴一同前往參觀,還可以藉由這個技術找到已
經逛到別的展區的同伴。

• 其它:門禁管理系統、人員考勤系統、資通安全系統、環
境監測系統、燈光控制系統、即時訊息傳輸系統、 USB
滑鼠模擬系統等
實際應用 1

軍事安全
戰況偵測
國家安全監控

民生應用
病人、醫療設施監測
家電感測
無線PC週邊控制
家電遙控
參考文獻:無線感測網路中心 http://www.wsnc.ntu.edu.tw/
55 2008/9/11
實際應用 2

無人飛機

智慧灰塵

56 戰場上2008/9/11
實際應用 2

無人飛機

資料上傳

智慧灰塵

57 戰場上2008/9/11
實際應用 2

無人飛機

資料下載

資料分析

58 2008/9/11
生活上的應用(cont.)
• 生活上的應用:
– 工研院電光所晶圓廠務區:
生活上的應用(cont.)
• 生活上的應用:
– 台積電WSN示範應用計畫:
實際應用(example)
• 1.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pplications (Digital Sun)

Precision Agriculture, Water


quality management

• 2. Structural integrity modeling and monitoring

Golden Gate Bridge – San Francisco A thin arch dam - Switzerland


research
Redwood microclimate
• 70% of H2O cycle is through trees, not ground
• Can only observe top surface of the forest
• Need to understand what happens within the trees

Berkeley/SF
結論
• WSN的發展,在Intel與柏克萊大學合作研究
後,已有許多國外廠商如Intel、Crossbow、
Digital Sun、Senera、Sensicast Systems等在進
行研究並研發商品,而國內也開始進行研究
與發展。

• 因為擁有省電、價格低廉、體積小的優點,
相信在各項應用上會愈來愈普及。
Zigbee
什麼是ZigBee群峰無線網路

• 藉由在物品中置入一個低耗電量以及低成本的無線
模組來達到存取資訊以及進行控制的技術。
• ZigBee技術是一種無線傳輸技術,符合
IEEE802.15.4標準,工作頻率為868MHz (歐洲) 、
915MHz(美國)或2.4GHz。強調低成本、低耗電、
雙向傳輸、感應網路功能等特色。目前推動Zigbee
標準的主要廠商包括Mitsubishi、Motorola 與Philips,
以及20多家的IC設計製造與系統廠商。
ZigBee介紹
• ZigBee是一種短距離無線網路技術,強調低
成本、低耗電、雙向傳輸、感應網路功能
等特色。

• ZigBee為IEEE802.15.4標準,主要是用來改
善藍芽技術的缺點。
IEEE 802.15 Working Group

UWB Zigbee
ZigBee/802.15.4 Architecture
• ZigBee Alliance
– 45+ companies:
semiconductor mfrs, IP
providers, OEMs, etc.
– Defining upper layers of
protocol stack: from
network to application,
including application
profiles
– First profiles published
mid 2003
• IEEE 802.15.4
Working Group
– Defining lower layers of
protocol stack: MAC and
PHY
ZigBee基本規格
頻段 全球的2.4GHz ISM頻段、歐洲的868MHz頻段,以
及美國的915MHz頻段

鍊結數 支援主從式或點對點方式運作,同時最多可255個
裝置鏈結(Master×1,client nodes×254)
接取方式 直列展頻技術DSSS

網路架構 Star、Tree、Mesh

傳輸速率 20kbps~250kbps

傳輸距離 30公尺(依耗電量之不同,可提昇至100公尺)

可使用頻道數 在2.4GHz的ISM頻段,可使用的通道數為16個
在915MHz的ISM頻段,可使用的通道數為10個
在歐洲的868MHz頻段,可使用的通道數為1個
ZigBee運作頻段示意圖

Operating Frequency Bands


868MHz/ Channel 0 Channels 1-10
2 MHz
915MHz
PHY
868.3 MHz 902 MHz 928 MHz

2.4 GHz
PHY Channels 11-26 5 MHz

2.4 GHz 2.4835 GHz


為什麼選擇ZigBee?
Feature(s) IEEE 802.11b Bluetooth ZigBee
電源持續力 hours days years
複雜度 Very complex complex Simple
節點數 Many
建立連線速度 Upto 3 seconds Upto 10 30 ms
seconds
傳輸距離 100m 10m 70m ~ 300m
擴充性 Roaming no Yes
possible
資料傳輸率 11 Mbps 1 Mpbs 250 Kbps
安全性 SSID 64bit, 128bit 128bit AES
具有最省電、最大網路節點數及最低成本等優點,專為低
成本多節點的低功耗網路所設計
ZigBee Applications
security TV
HVAC VCR
AMR DVD/CD
lighting control remote
BUILDING CONSUMER
access control ELECTRONICS
AUTOMATION

patient ZigBee mouse


monitoring Wireless Control that keyboard
fitness Simply Works joystick
PERSONAL PC &
monitoring HEALTH CARE PERIPHERALS

asset mgt
security
process RESIDENTIAL/ HVAC
control LIGHT lighting control
environmental INDUSTRIAL COMMERCIAL
CONTROL CONTROL
access control
energy mgt
lawn & garden irrigation
ZigBee 主要特性
 全球標準的低資料量網路
 Approved May 2003, Initial Products Dec 2004
 傳輸距離 30 -100+ 公尺 (Single Hop:0 db)
 彈性的網路拓樸 (Star, Cluster-Tree,Mesh)
 可靠性, 簡易性, 低功率 & 低成本
ZigBee Alliance
 ZigBee聯盟 (ZigBee Alliance) 是由多家公司
組成的産業組織,主要目標是實現以開放性
全球標準爲基礎、工作可靠、低成本、低功
耗、無線網路連接的監測和控制産品。
ZigBee聯盟是一個成長快速的非營利性産業
組織,其成員涵蓋世界各地的主要半導體廠
商、技術供應商、OEM製造商和最終使用者,
會員資格並對所有人開放。
台灣ZigBee產業聯盟
推動新一代低速率無線通訊(zigbee)技術之
上中下游合作,促成國內可應用產品與新一
代短距離通訊技術發展密切結合;並結合國
內產、官、學、研的資源,共同投入zigbee
短距離無線通訊技術的整合及應用,統籌運
用組織的力量,搶佔全球市場先機。
Basic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 65,536 network (client) nodes

• Optimized for timing-critical applications and


power management
– Time to Join Network: <30ms
– Sleeping to active: <15ms
– Channel access time: <15ms

• Full Mesh Networking Support

Network coordinator
Mesh Full Function node
Reduced Function node
Star
Communications flow
Virtual links
PAN coordinator
Cluster Tree
Full Function Device
Reduced Function Device
ZigBee的優點
• 彈性的傳輸距離
可依需求決定傳輸距離(數公尺~數百公尺)
• 多節點傳輸
多節點與快速系統化
• 長效電源
使用一對AAA電池可以工作數年的時間
• 低成本
• 優秀的抗干擾能力
融合Wireless LAN的CSMA/CA及CDMA的
DSSS抗干擾技術
ZigBee RFID較符合人類習慣

• ZigBee RFID可以從一堆雜亂的物品中正
確的判別物品內容
• Hands –Free (門禁、停車場管理等)
ZigBee 主動式RFID的優勢是?

ZigBee RFID標簽成本雖然較被動式高,
但仍具下列優勢:
• 較長的傳輸距離(hands-free)
• 可以傳輸溫度、卡片距離等額外資訊,
同時進行控制
• 可以進行人員與物品定位(倉儲管理)
• 可以調整感應距離(危險區域控制)
• 同時監控龐大數量的標籤(65536=2bytes,
4ms/個)
ZigBee RFID與Active RFID的差異是?

• 主要是在標籤上

ZigBee Tag Active RFID Tag

雙向傳輸 優 良

網路涵蓋範圍 大 中

抗同頻干擾 強 弱

最大標籤數 65535 200~1000


ZigBee 適合應用哪些方案 (I)

• 貨物倉儲管理
無需額外人工盤點與存取貨
• 醫療監控
取得病人位置與病人的履歷資料(功率小)
• 老人看護
構築老人更便利的生活環境
ZigBee 適合應用哪些方案 (II)

• 停車場管理
無需進行過卡動作
• 居家管理
禾伸堂 demo room
• 車隊管理

• Hands-Free 門禁系統
出入更方便
物聯網簡介
物聯網時代來臨
消費性電子產品都會內建聯網寬頻模組
互聯網+物聯網=智慧地球
美國 ,中國與韓國將物聯網提升為國家戰略級產業
2020年可望成為全球經濟新一輪的增長點, 商機高
達上兆元
人 物件 , 人 人 , 物件 物件

98
何謂「物連網」?
「物連網」是甚麼?
前言- 定義及概念:

• 目前資訊科技ICT已經越來越成熟,先前介
紹過網路發展由Web 1.0,使用者只能接收
訊息的單項傳輸方式轉變成Web 2.0時代,
強調社群成員之間的互動分享,彼此協同合
作的過程,因此社群網路式目前大家很關注
的一項議題。簡單來說物連網就是除了人與
人之間的互動外,是否也能讓我們生活周遭
的物件、真實的物體,也能連結到網路上,
讓物品也能透過上網來進行互動與溝通的過
程。
何謂「物連網」?
「物連網」是甚麼?
定義及概念:

• 也叫「傳感網」,它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
出的,目前也沒有一個規範統一的定義,
一般情況下理解成:把所有物品通過射頻
識別等信息傳感設備與互聯網連接起來,
實現智能化識別和管理 。
• 「物聯網」是一套讓真實世界中的任何物
體隨時連結的網絡,透過網際網路技術讓
各種實體物件、自動化裝置彼此溝通和交
換資訊。
何謂「物連網」?
定義及概念:

• 因此物聯網是在計算機互聯網的基礎上,
利用RFID 、無線數據通信等技術 ,構造
一個覆蓋世界上萬事萬物的“Internet of
Things.
物聯網
物聯網,即透過裝置在各類物體上的射頻識別(RFID)、
感測器、二維碼等,經過介面與無線網路相連,從
而給物體賦予「智能」,實現人與物體的溝通和對
話,也可以實現物體與物體互相間的溝通和對話,
將物體聯接起來的網路。
物聯網範籌

資料來源:資策會 FIND 103


物聯網架構

資料來源: 2010 FIND


104
物聯網範疇
• 物聯網一般為無線網,由於每個
人周圍的設備可以達到一千至五
千個,所以物聯網可能要包含
500億至一千萬億個物體,在物
聯網上,每個人都可以應用電子
標籤將真實的物體上網聯結,從
一瓶牛奶到一架飛機,在物聯網
上都可以查找出它們的具體位置,
即使在地球的另一邊。

• 可以透過物聯網用監控主機對機
器、設備、人員進行集中管理、
控制,也可以對家庭設備、汽車
進行遙控,以及尋找位置防止物
品被盜等各種應用。
物聯網發展的三個維度
• 時
• 地
• 物
物聯網架構
機會
研究機構Forrsester預估,物聯網可望成為下一個10
兆美元的通訊業務;中國移動無錫物聯網研究院也
預估,2012年物聯網將帶來100億人民幣的商機,未
來物件皆可與電腦主動進行資料傳輸,提供人類更
多自動化的整合服務及便利的生活。
威脅
• 24H 服務

• 駭客入侵

• 廣告騷擾

• 隱私問題
「物連網」所需技術
• 運用技術包括各種有線、無線通訊技術、感知、儲
存、嵌入式系統等.
• 如:自動識別(RFID)技術 (物連網的一種技術).
• 物聯網涵蓋了幾類技術,包括支援的硬體、網絡軟
體和通訊協定、以及一套各種電腦通用的物體描述
語言。
• 國際知名商業顧問公司SRI將物聯網相關技術歸納
成2大類:
• 第一類:是打造物聯網元件的技術,包括電子通訊
介面和協定、微控制系統、無線通訊技術、RFID技
術、能源補充技術、感測器、動作器、定位技術以
及各種軟體。
• 第二類:物聯網技術是讓物件彼此溝通的協同技術,
包括地理資訊標籤、生物認證、機器人、機器視覺、
擴增實境、親臨實境(Telepresence)、個人黑箱
與生活記錄器、觸控介面、潔淨科技等技術。
結論
• 物聯網的終極目標是讓真實世界的任何物體
可以隨時和其他物體溝通,透過現有的網際
網路技術串連起各種實體物件,讓他們彼此
可以交換資訊,達到控制和通訊的目的。
• 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的企
業網路和RFID部門首席Gerald Santucci表
示,物聯網是繼WWW網際網路、行動網際網
路(Mobile Internet)之後的第三代網路
架構。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