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9

國中自然

第一冊

部編版 學習手冊
主題:孕育生命的搖籃
單元壹:生命起源的過程

一、 地球環境的演變與生命的發展
地球約於 46 億年前形成,當時的地球環境相當炙熱,並不適合生物的生
存,但慢慢隨著地球形成降雨而溫度漸漸降低,造就了生命發生的環境,
從此地球上的生命經過幾十億年的演變,而成為今日生物豐富的面貌。
以下將介紹地球環境演變及生命發生的過程:
1、地球形成之初,火山活動頻繁,整個地球呈現熔融狀態,不適合生
命的發生。
2、火山噴發出的水氣形成降雨,降雨使得地表慢慢冷卻,形成岩石地層,
而後雨水累積形成原始海洋。而火山噴發出的水氣、氨、甲烷及二氧化
碳就是當時大氣的主要成分。
3、原始大氣經過閃電作用,各氣體之間發生反應而互相結合,形成許多
新的物質,這些物質形成後融入海洋中,而後在海洋中又不斷反應結合
及改變,而形成原始的生命型態。而大約在 35 億年前形成最早的生命。
4、原始生命形成後,經過 35 億年不斷的演變與改變,而形成地球上各式
各樣的生命型態。而生命的發生也因地球環境不斷的改變,各種生物不
斷演變出現在地球上,也有些生物因不適應環境而消失。(詳細內容請
參考主題 9:生物體的演化)。
5、生命的發生依循著以下幾個原則進行:
(1)從單細胞的生物演變為多細胞生物。
(2)從構造簡單的生物演變為構造複雜的生物。
(3)從海洋生物演變為陸地生物(大部分生物依此方向演變)
二、 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
1.生物
生物的個體均能表現出各種的生命現象,這些現象包括:生長、代謝、感
應、繁殖等現象,生物體包括:動物、植物、菌物與微生物等(詳細內容
請見主題 10:地球上的生物)。
而生物若要表現出生命現象,則需要陽光(註)、空氣、水和養分等生命生
存的基本物質來維持生命。而大部分生命所使用的能量來自於太陽,透過
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將太陽能轉化成其他生物可以利用的型式,供給生物利
用來維持生命現象的運轉。
註:有些生物棲息於海底火山附近,以火山湧出的物質與能量維生,是少
數不需要依賴陽光而能生存的特例。
2.非生物
不能表現生命現象的物體,例如:岩石、塑膠及各種礦物等。
主題:孕育生命的搖籃
單元貳:生命生存的環境

一、 大氣層的演變與功能
1、大氣成分的演變
(1)約 46 億年前地球剛形成之際,大氣中主要的氣體為:氫氣、氦氣、
甲烷及氨等氣體。
(2)因地球萬有引力不強,導致無法將較輕的氣體留在地球上,使得氫
氣與氦氣散逸到太空中。
(3)原始地球上火山活動劇烈,地球內部的氣體隨著火山的噴發而出現
於大氣層中,這些氣體主要有:水氣、二氧化碳和氮氣等。
(4)隨著地球漸漸冷卻,水氣凝結成水而降落地表,形成原始海洋。而
部分的二氧化碳溶解於海洋中,和海洋中的鈣質結合形成石灰岩。
(5)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出現後,使用二氧化碳作為光合作用的原料,並
釋放出氧氣,因此使得氧氣的含量增加,二氧化碳的量則減少。
(6)大氣的成分不斷地演變,直至今日,大氣中的主要氣體為:氮氣、
氧氣、水氣、二氧化碳及其他氣體等。
2、現在大氣層的組成與功能

氣體 比例 重要性

氮氣 78% 氮為組成蛋白質的元素

氧氣 21% 提供生物呼吸、幫助燃燒

氬氣 1% 穩定的氣體、用於有色燈管

0%-4%
水氣 影響天氣變化
(含量會變動)

少量 植物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二氧化碳
(含量會變動) 與溫室效應有關

少量
臭氧 吸收紫外線
(含量會變動)

3、大氣的重要性
(1)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能夠將部分由地表反射的
光線再次反射回到地球上,藉此來維持地球的溫度。
(2) 太空中的物質,受到地球萬有引力的吸引而墜落至地球上,這些
物質在墜落的過程中,因高速摩擦大氣層而產生高溫通常會使太
空物質燃燒殆盡,而不至於讓這些物質撞擊到地球表面,使地球
上的生物獲得保護。
(3) 大氣中的氧氣是生物呼吸所需要的氣體,二氧化碳則是行光合作
用的原料,臭氧則具有吸收有害紫外線的功能,水氣造成的天氣
變化讓水可以循環利用,而氮氣可以轉變成生物體內重要的組成
構造。大氣中的氣體對於生物的生存有著重要的影響。
二、水的形成過程與水循環
1.水的形成過程
約 40 億年前,因原始地球慢慢地冷卻,使得大氣中的水氣凝結而形成降
雨,雨水流經地表形成河川、湖泊,而後匯聚而形成海洋。
雨水屬於淡水,於地表上形成河川、湖泊、冰川,有些流至地下而形成地
下水,這些淡水資源是陸地生物生存所需要的水的來源,相當重要。
而地表的淡水在流經岩石時,會將岩石中的礦物質溶解出來,這些礦物質
隨著河川流入大海中,經過長時間的累積,形成現今海洋的面貌。海洋中
最主要的礦物質鹽類為氯化鈉,是造成海水鹹味的主因,其次則為氯化
鎂,使海水嚐起來帶有些苦味。
現今地球海洋面積佔全球總面積的 70%,主要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與北極海,其中以太平洋的面積最大。
2.水循環的過程
透過太陽所提供的能量,使得水能夠於海洋、大氣及陸地間不斷的以液
態、氣態及固態轉換循環的過程,稱為水循環。水循環的過程主要包括:
蒸發、凝結及降水三個過程,以下將作詳細介紹:

圖片來源:國立編譯館
(1)蒸發:
海水、淡水及生物體內的水分藉由太陽的蒸發,使得液態的水轉變為水蒸
氣,而進入大氣之中。
(2)凝結:
水蒸氣在不斷上升到大氣的過程時,因高空溫度不斷的降低,使得水蒸氣
凝結成水滴或冰晶,而形成天空中的雲。(所以我們平日所觀察到的雲,
是由液態的水滴及固態的冰晶所組成的,而不是氣態的水蒸氣喔!)
(3)降水:
當雲朵中水滴或冰晶的數量累積越來越多時,受到地球重力的影響,雲朵
中的水就會以雨、雪或冰雹的型式降落到地表或海洋中。而降落於地表的
水就會儲存於河川、湖泊、地下水等水體中,是陸地生物賴以維生的重要
淡水資源。而後陸地、海洋及生物體中水再透過太陽的蒸發,又進入下一
次的水循環過程。

三、陸地與土壤的形成過程與功能
地球陸地占地表面積的 30%,主要由岩石所組成,岩石經過風吹、日曬、
雨淋等大自然風化作用及生物活動所造成的破壞,使得岩石變成碎塊,碎
塊再變成碎屑,最後形成地表中的砂及土壤。土壤中所蘊含的水分、空氣、
礦物質等,能提供陸地生物生長所需;而土壤中的物質也經由河川或風力
傳送到大海中,提供海洋生物礦物質的來源。
當然陸地環境的多樣化,提供生物多樣化棲息的空間,使得各式各樣的生
物能夠生活於陸地上。
主題:孕育生命的搖籃
單元參:生物圈的介紹

一、 生物圈的定義和範圍
1、生物圈的定義:
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與活動的範圍,稱為生物圈(Biosphere)
,其範圍
會隨著生物的發現或消失而有所變動。
2、生物圈的範圍:
生物的生存範圍主要分佈於低層大氣、地殼表面與水域環境中,而大多
數的生物生活於地表及淺水環境中,少數生物如:細菌,因構造簡單對
環境適應力強,而能生存於空氣稀薄的高空中,以及不見日光的深海海
溝中。而此生物分佈的範圍,大約是海平面垂直上下各約 10 公里的範
圍。此生物圈的範圍與整體地球半徑相比,大約只有 1/300 的比例而
已,所以在整個地球上,生物生存與利用的區域,只占一小部分地球範
圍而已。

二、 生物的生存環境與適應
地球經過長時間的變動,擁有多樣化的生態環境,生物經過長時間適應環
境的結果,造成生物在適應上的多樣性。以下將舉一些生物來說明牠們如
何適應環境。
1.仙人掌生長於炎熱乾旱的沙漠環境,其葉子退化成針狀有助於防止水分
的散失,而其膨大的莖則能儲存水分來度過乾旱的環境。
2.生活於極地寒冷環境中的北極熊與企鵝,體內均儲存豐富的脂肪,有助
於適應寒冷的環境。
3.具有綠色體色的樹蛙,能讓樹蛙於葉片上活動時具有良好的保護色,避
免其受到天敵的攻擊。
4.紅樹林植物生長於河口溼地環境中,因溼地受潮汐影響,水中鹽分變化
大,故紅樹林植物具有排鹽機制,避免體內鹽分累積過多。
5.蝙蝠生活於黑暗洞穴中,其視覺退化但發展出超音波系統來偵測獵物的
所在位置,藉此來取代眼睛的功能,使之能夠生活於洞穴中。

在任何環境中生存的生物,都有牠們自己一套適應環境的方法,來幫助牠
們適應環境並生存下去,當然若環境變動太過於劇烈,造成生物無法適應
的情況,則生物就會消失在這個環境中,導致生物的多樣性下降喔!
主題:生物體的組成
單元壹:細胞的基本構造

一、 細胞的發現
三百多年前,英國科學家虎克(Hoooke),用自己製作的顯微鏡觀察軟木
塞的薄片,發現軟木塞是由許多蜂窩狀且中空的小格子所組成的,後來虎
克就稱這些小格子為細胞,這也是「細胞」一詞的由來。
後來許多科學家們陸續發現,動植物的組織切片中均可發現類似細胞的構
造,經過多位科學家的重複實驗,於是便確立了「細胞學說」的看法,認
為「生物是由細胞所構成的」以及「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

二、 細胞的型態與功能
不管生物的大小如何,外型的特徵如何,均是由細胞所組成的生命個體。
在這些不同的生物中,細胞的型態也具有不同的變化,細胞型態上的不同
使得各細胞具有不同的功能。以下將介紹幾種人體內常見的細胞:
1.皮膜細胞:
細胞形狀扁平,具有保護內部構造的功能。
2.神經細胞:
細胞具有許多的突起,負責傳遞訊息給腦部或脊髓,以協調全身的反應。
3.肌肉細胞:
細胞細長具有伸縮性,肌肉的伸縮有助於運動。
4.紅血球細胞:
血球細胞為雙凹圓盤狀,圓盤中可與氧氣結合,負責人體內氧氣的運送。
三、 動植物細胞的構造
細胞通常很小,要用顯微鏡才能觀察到。細胞的基本構造可分細胞膜、細
胞質和細胞核三部份(請見下圖)。

圖片來源:國立編譯館

細胞的基本構造介紹如下:
1. 細胞膜:
位於細胞最外圍的膜狀構造,能分隔細胞內外,細胞膜上的孔隙及特
殊通道能控制細胞內外物質的進出,形狀較小的物質(如:氧氣、二
氧化碳等),可直接並自由地通過細胞膜來進出細胞。而形狀較大的
物質(如:葡萄糖、胺基酸、脂肪酸等)或是較為特殊的物質(如:
水、某些礦物質等),則必須藉由特殊通道的幫助,才能進出細胞。
但是若物體過大(如:澱粉、蛋白質、脂肪等)
,則無法通過細胞膜,
會被阻擋於細胞之外。
2. 細胞核:
細胞中通常只有一個細胞核,細胞核內含有遺傳物質 DNA,外有核膜
包圍。細胞核中的 DNA 能控制細胞表現出各種生命現象,是細胞的生
命中樞,若將細胞核去除,則細胞的代謝便逐漸衰退而死亡。
3. 細胞質:
細胞質介於細胞膜和細胞核之間,有多種構造散布其間,稱為「胞
器」,這些胞器都是由膜所包圍的,可進行不同的化學反應,來執行
細胞的不同任務,維持細胞的運作。如:粒腺體、液胞和植物所特有
的葉綠體。以下將針對這些胞器的功能進行介紹:
(1)粒腺體:
細胞進行呼吸作用產生能量的場所,產生的能量將提供給細胞
利用,以維持細胞的運作,有細胞的發電廠之稱。
(2)液胞:
液胞內含有大量水分,可儲存細胞的養分與廢物。通常動物的
液胞較小,而植物的液胞較大。
(3)葉綠體:
在植物體內綠色的細胞中具有葉綠體的構造,內含葉綠素,能
幫助植物吸收光能並與二氧化碳反應以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植
物所需的葡萄糖養分,並同時釋放氧氣到大氣中。
(光合作用的過程請見主題 3:生物體的營養方式)
葉綠體並不是所有植物細胞均具有,只存在於綠色植物細胞
中。而所有生物中,除了植物外,藻類亦具有葉綠體,而藍綠
菌具有葉綠素,均可進行光合作用。
(詳細內容請見主題 10:地球上的生物)
4. 細胞壁:
植物細胞的基本構造具有細胞壁,細胞壁由纖維素組成,位在細胞膜
的外面,對植物細胞具有保護及支持的功能。而一般植物體能夠長得
比動物高大的原因,即因為植物具有細胞壁的支撐力量所導致。
虎克所觀察到的軟木塞細胞為死亡的植物細胞,內部蜂窩狀的小格子
即為細胞壁的構造。
5. 動植物細胞構造的比較:
主題:生物體的組成
單元貳: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

一、 擴散作用
分子由濃度高往濃度低的方向移動,最後呈現均勻分佈的現象,稱為擴散
作用,細胞所需要的物質,有時候可以藉由擴散作用的方式通過細胞膜
而到達細胞內;細胞內的代謝廢物,也可以透過擴散作用的方式排出細胞
體外。擴散作用最大的特色就是整個過程不需要能量來推動,自然就會發
生。
1、細胞內的擴散作用:
小分子的氣體分子(氧氣、二氧化碳)
,可以經由擴散作用直接進出細胞。
而較大的分子(葡萄糖、胺基酸)及特殊物質(水分、礦物質),必須藉
由細胞膜上特殊通道的協助,才能擴散進出細胞。
而當細胞有需求時,也會藉由主動運輸的方式(需要耗費能量),來加速
養分的運輸或加速廢物的排除。
2、自然界中的擴散作用:
中秋節烤肉的香味會自動擴散到其他地方,可說是「一家烤肉萬家香」。
而密閉教室內如果有人噴香水,香水的氣味會逐漸擴散至整間教室。
將一滴黑色墨汁滴入清水中,不需攪拌黑色墨汁會逐漸擴散至整杯水中,
直到混和均勻為止。
以上這些生活上的實例都是擴散作用最好的證明,完全不需外力及能量提
供就能自然地發生擴散作用。
二、 滲透作用
水分子藉由細胞膜上特殊通道的協助而進行擴散的現象,特稱為滲透作
用。各種生物細胞其細胞質內水分的濃度不同,若將細胞放入與細胞質內
水分濃度相同的溶液中,則水分的濃度在細胞內外均相同,導致進入細胞
膜中的水分與排出細胞膜外的水分相同,達到水分的動態平衡,則這樣的
溶液可稱為此細胞的「生理食鹽水」
。任何細胞泡在適當的生理食鹽水中,
細胞的外型及大小均不會發生任何的改變。
如果將動植物細胞泡於「濃食鹽水」中,因濃食鹽水水分濃度較低,導致
動植物細胞質內水分往外滲透,動物細胞因脫水而發生萎縮現象,而植物
細胞也因脫水而發生細胞膜與細胞壁分離的情形。
若將動植物細胞泡於「清水」中,因清水中水分濃度較高,導致水分滲透
進入動植物細胞內,當進入動物細胞的水分過多時,最後動物細胞會因水
分過多而脹破死亡,而植物細胞因有細胞壁支撐,細胞只會脹大而不會脹
破。
主題:生物體的組成
單元參:生物體的組成層次

一、 生物體的組成層次
1、單細胞生物:
僅由一個細胞所構成的生物體就稱為單細胞生物,其單一細胞就能表現生
長、代謝、繁殖及感應等各種生命現象。如:變形蟲、草履蟲、矽藻等。
2、多細胞生物的組成層次:
由許多細胞所組成的生物體稱為多細胞生物,需藉由各種細胞間的分工合
作,才能表現出完整的生命現象,如:動物、植物等。其生物體組成層次
由小到大排列如下:
(1)細胞層次:
指構成生物體的單一細胞而言,例如:動物體中的皮膜細胞、肌肉
細胞、神經細胞;植物體內的葉肉細胞、表皮細胞等。
(2)組織層次:
構造或功能相似的細胞組合起來,就形成各式各樣的組織構造。
例如:動物體中由皮膜細胞所組合形成的皮膜組織、肌肉細胞組合
形成的肌肉組織及神經細胞組合形成的神經組織等;而植物體內由
葉肉細胞組合而形成葉肉組織、由表皮細胞組合形成表皮組織等構
造。
(3)器官層次:
數種不同的組織集合起來,而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構造,稱為器官。
例如:動物體內具有口腔、胃、小腸、大腸等具有消化食物功能的
消化器官以及鼻子、氣管、肺臟與呼吸相關的器官等;而植物體中
則具有根、莖、葉與生長相關的營養器官以及花、果實、種子與生
殖相關的繁殖器官。
(4)系統層次:
在動物體內,功能相似的器官,聯合起來則形成系統。
例如:口腔、胃、小腸、大腸等消化器官組合形成消化系統;而鼻
子、氣管、肺臟等呼吸器官組合形成呼吸系統等。
而植物體因構造較為簡單,所以並無系統層次。
(5)個體層次:
動物體由各個系統聯合而形成一個機能完整的個體。
植物體則由營養器官與繁殖器官聯合而形成機能完整的個體。
主題:生物體的營養方式
單元壹:食物中的養分

一、 養分的來源
我們每天都需要從食物當中來獲取所需要的養分,而食物中到底能夠提供
什麼樣的養分呢?吃什麼食物才能獲得較多的營養呢?請參考下表的介
紹。

由上表可知,各類的食物中都含有相當多的養分,而且每一種養分對人體
都有重要的功能,所以三餐飲食中所攝取的食物必須均衡,才能獲得均衡
的營養。以下將針對各種養分的功能進行介紹。
二、 養分的種類及功能
養分的種類有六種,分別是醣類、蛋白質、脂質、維生素、礦物質及水。
其中又可依據養分中是否含有能量,而將六種養分再做分類如下:
1、可產生能量的養分:
(1)醣類:
又可稱為碳水化合物,1 公克的醣類可以產生 4 大卡(4000 卡)的能
量,是細胞中最常被利用來產生能量的養分。醣類依據分子大小又可
形成許多不同型態的醣,如:澱粉、纖維素、果糖、乳糖、葡萄糖等。
而我們所吃食物中的澱粉則必須經過消化系統的幫忙,將大分子的澱
粉轉化成小分子的葡萄糖,才能進入細胞中被使用。
(2)蛋白質:
1 公克的蛋白質可以產生 4 大卡(4000 卡)的能量,在生物體內蛋白
質可以建構身體各式各樣的構造,如:肌肉、酵素、頭髮等。在細胞
內因蛋白質具有建構身體的重要性,所以通常是最後才會被細胞使用
來轉換成能量的物質。蛋白質是大分子的物質,進入人體消化系統後
會被分解成小分子的胺基酸,才能進入細胞內使用。
(3)脂質:
1 公克的脂質可以產生 9 大卡(9000 卡)的能量,是所有養分中能產
生最多能量的。而當每日攝取養分過多時,多餘的養分就會形成脂質
儲存於身體內,等有需要的時候再分解使用。脂質為大分子的物質,
透過人體的消化系統可分解為小分子的脂肪酸及甘油,才能進入細胞
內被使用。
2、不能產生能量的養分:
(1)維生素:
維生素的種類很多,有維生素 A、維生素 B 群、維生素 C、D、E 等,
這些維生素可以調節生理的運作,相當重要。例如:維生素 A 和視覺
運作有關,缺乏時會造成夜盲症;維生素 B 群則和造血功能有關;而
維生素 D 則和鈣質的吸收有關,缺乏時會造成軟骨症。由此可見各類
維生素的重要,日常飲食中缺一不可。
(2)礦物質:
礦物質的種類也相當多,和維生素一樣具有維持生理機能運作的重要
功能,身體內的骨骼牙齒需要鈣質才能形成;人體紅血球的製造則需
要鐵質才能完成;而鈉及鉀則和神經訊息的傳遞及肌肉的收縮有關。
所以說礦物質的攝取也是每天都不可少。
(3)水:
水的含量占人體體重的 70%,人體內各個細胞內均含有大量的水分,
細胞中的水分有助於物質溶解成水溶液,可幫助代謝反應的進行。
除此之外,血液中的主要成分也是水,可以幫助血管中許多物質的運
輸;而人體每天產生的代謝廢物也需要溶解於水中,再經由排泄器官
來排除。所以水對人體具有相當的重要性,成人每天大約需飲用
2500~3000c.c.的水量,才能滿足一天所需。
主題:生物體的營養方式
單元貳:酵素的功能

一、 酵素的功能
酵素又稱為酶,是生物體內化學反應的催化劑,可以改變反應速率的快慢。
在生物體內,最常進行的二種代謝作用就是分解作用與合成作用,而這二
種作用常需要酵素的幫忙,來改變其反應的速率(如下圖所示)。

例如:當細胞內粒腺體進行呼吸作用時,就必須利用氧氣將葡萄糖氧化分
解,並釋放出能量提供細胞使用。這樣的反應就需要酵素的參與,來加快
呼吸作用的速率,以產生更多的能量供細胞使用。
我們所吃的飯中,含有澱粉這類大分子的醣類,當澱粉進入消化系統後,
口腔及小腸中會分泌醣類的消化酵素,酵素與澱粉結合後能將澱粉分解成
小分子的葡萄糖,以方便吸收利用。
例如:當體內的葡萄糖養分有剩餘時,此時體內會進行合成作用,藉由酵
素的參與將葡萄糖轉化合成肝糖儲存起來。
以上所介紹的分解與合成作用,大多都需要酵素的參與,來改變反應速率
的快慢,由上圖可知,不同的酵素因其結構上不同,只有能夠與酵素相結
合的反應物質,才能讓酵素產生作用,這種特性稱為「酵素的專一性」,
而酵素與反應物質間的關係,就如同鑰匙與鎖的關係一樣,必須能夠配對
才會發生作用。

二、 影響酵素活性的因子
酵素主要成分為蛋白質,而蛋白質的活性容易受到溫度與酸鹼度的影響,
而影響酵素活性的表現。
1、溫度的影響:
在酵素適宜作用的溫度範圍內,酵素的活性會隨溫度升高而增高,但是溫
度若高於適宜的溫度範圍,酵素很快就失去活性。而相對地,溫度越低,
酵素的活性也就越低。例如:人體內的酵素在體溫範圍內具有較佳的活
性,如果將酵素加熱超過體溫時,酵素會產生變質而失去原有的活性。
2、酸鹼度的影響:
一般而言,每一種酵素各有它適宜的酸鹼度,例如:人體胃臟內的蛋白質
消化酵素,喜歡在強酸的環境中作用,若改變其作用的酸鹼度至中性或鹼
性時,則其活性將減弱。而人體口腔中的澱粉消化酵素,則喜歡在中性的
環境中作用;另外分佈於小腸內的消化酵素,則喜歡於弱鹼性的環境中,
才具有最佳的活性。

若能夠提供酵素適當的作用溫度及酸鹼度的環境,則酵素的活性就會越
強,改變反應作用的速率就會更加明顯。
主題:生物體的營養方式
單元參:植物如何獲得養分

一、 植物如何獲得養分
三百多年前,比利時人范黑蒙(Van Helmont),在花盆中種了一棵柳樹,
5 年後,柳樹的重量增加約 75 公斤,但土壤只減少了約 60 公克。范黑蒙
覺得很特別,他認為 5 年中除了澆水之外,並沒有加入其他物質,所以推
測柳樹增加的重量應來自水。這樣的想法,你覺得合理嗎?
從養分功能的觀點來檢視這個觀點,水雖然是生物體內最多的物質,但是
水並無法被細胞分解來產生能量,沒有能量對於柳樹的生長是不可能的,
所以范黑蒙的想法只對了一半,柳樹內除了有水之外,尚含有能夠提供能
量的養分物質,而這種物質的產生經科學家的研究後發現,是由植物體進
行光合作用後自己所產生的養分。
綜合以上所述,植物體獲得養分的途徑有以下二種:
(1)植物根部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及礦物質(主要為氮、磷、鉀三類)。
(2)植物進行光合作用,自行合成的養分(剛合成時為醣類,而後再轉
化為蛋白質及脂質)。
本單元要探討的即是植物如何透過光合作用來產生養分的過程。
二、 葉子的構造及功能
葉子是植物行光合作用最主要的器官,葉子上的構造有以下幾種:
(1)上、下表皮:
表皮細胞排列整齊,透明無色,細胞外具有角質層能夠防止水分散失。
同時表皮亦能保護植物體避免受到病原體的感染。
(2)保衛細胞及氣孔:
大多數植物的表皮上具有半月形的保衛細胞,保衛細胞兩兩成對,中
間的部分則組成氣孔,保衛細胞藉由水分擴散進出細胞內外,來控制
氣孔的開閉,而保衛細胞內亦具有葉綠體,可行光合作用。
通常有光線的時候,氣孔會打開,植物體行光合作用所需的二氧化碳
即是由氣孔進入植物細胞中,而製造出來的氧氣則從氣孔釋放到大氣
之中,所以氣孔是植物體氣體進出的孔道。經觀察可以發現,陸生植
物大多數的氣孔分佈於葉片的下表皮,如此可以減少水分過度的散
失。
(3)葉脈:
葉脈是由輸導組織(維管束)所組成,能將根部維管束所吸收的水分
運送至葉子,提供葉子水分的來源,同時也作為光合作用中參與反應
的物質。
除此之外,葉脈中的維管束也能將光合作用所產生的養分運送至植物
體全身,提供所有植物細胞利用。
(詳細內容請見主題 4:生物體的運輸作用)
(4)葉肉細胞:
葉片中間含有綠色葉綠體的細胞,稱為葉肉細胞,是葉子進行光合作
用的主要場所。
三、 光合作用的過程
光合作用是指葉綠體中的葉綠素吸收太陽能,並將根部所吸收的水分和經
由氣孔進來的二氧化碳合成為葡萄糖,並同時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光合作用化學反應方程式如下:

由反應方程式可知,光合作用的進行需要水、二氧化碳作為原料,需要太
陽能來作為反應發生的能量來源,並需要在葉綠體中進行整個反應,才能
製造出最後的產物,所以光合作用的進行,以上幾個條件缺一不可。
而整體光合作用的反應,依反應發生的先後,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
為光反應、第二階段為暗反應,詳細過程敘述如下:
1、光反應(反應過程如下圖所示):
第一階段的過程需要太陽光才能進行,所以稱為光反應。在光反應過程中
葉綠體利用太陽光的能量,將水分解成氧氣、氫原子[氫],同時並產生能
量作為暗反應時的能量來源。所形成的氧氣藉由氣孔而釋放到大氣中,而
氫原子[氫]及能量則繼續參與暗反應。
2、暗反應(反應過程如下圖所示):
第二階段因不需太陽光直接參與反應,稱為暗反應。暗反應利用光反應所
產生的氫原子[氫]及能量,透過許多酵素的作用,將二氧化碳進行固定,
轉換成葡萄糖和水,所產生的葡萄糖可直接提供細胞利用,來進行呼吸作
用產生細胞所需的能量;除此之外,產生的葡萄糖亦可進一步合成為澱
粉、蛋白質及脂質等其他養分,供植物體使用。

圖片來源:國立編譯館

四、 光合作用對於生態系的重要性
1、植物行光合作用,將太陽光的光能轉化成葡萄糖的化學能,提供給大
多數生物使用,使得生物體的細胞能夠得到能量而表現出生命的現
象。光合作用串起了生命與環境間的橋樑,讓太陽光的能量可以提供
給生物使用。
2、光合作用會吸收二氧化碳並釋放出氧氣,氧氣可以提供生物呼吸所需,
所以光合作用對於維持大氣中氧氣與二氧化碳濃度的穩定具有重要的
貢獻。
主題:生物體的營養方式
單元肆:動物如何獲得養分

一、 動物的攝食構造
動物細胞內沒有葉綠體的構造,並不會行光合作用自行製造養分,而必須
透過主動覓食的方式,從環境中攝取食物來獲得養分。
而動物攝取食物的差異,在攝食的構造上也具有很大的差異,例如:珊瑚、
海葵、水螅等生物利用觸手來抓取獵物;螳螂利用特化的前肢來捕捉獵
物,並利用咀嚼式的口器將獵物吃下;蝴蝶則是利用管狀類似吸管的口器
來吸取花蜜及汁液,青蛙利用舌頭來黏住獵物並加以捕食,鳥類利用堅硬
的喙來攝取食物,而許多哺乳類動物則利用牙齒來攝食。
動物攝食的構造因所食用的食物不同而有許多的差異,就哺乳類動物而
言,牙齒的型態也因食物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例如:草食性的動物因需要
將草中的纖維質磨碎,所以臼齒特別發達;肉食性動物因需要撕裂動物的
肉來食用,所以犬齒特別發達;而雜食性動物因所有食物都食用,所以門
齒、犬齒及臼都均衡發展。

二、 人類的消化系統
人類攝取食物之後,食物就會進入消化系統,開始進行消化。而消化作用
即是藉由消化器官及消化酵素的幫助,將大分子養分轉變成小分子養分的
過程,當養分被分解成小分子之後,能有助於細胞的吸收與利用。
人類的消化系統可以分成消化管與消化腺兩部分:
消化管是食物經過的通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及肛
門等器官,藉由消化道的收縮及蠕動,可將食物進行初步的物理性分解,
同時將酵素與食物混合,有利於酵素的作用。
消化腺會分泌出消化液,大部分的消化液中含有消化酵素,可將食物分
解,消化腺包括:唾腺、胃腺、肝臟、胰臟與腸腺。
以下將詳細介紹消化道與消化腺所具有的功能:
(人類消化系統請見下圖)

圖片來源:國立編譯館
人類消化系統介紹及食物消化過程

消化管功能及消化腺 消化液的功能

消化管 消化腺 消化液


消化管功能 作用對象
名稱 名稱 名稱
(1)牙齒可以切斷、撕裂及磨碎食物。
(2)舌頭攪動有助食物於唾液混合,幫
口腔 唾腺 唾液 澱粉
助吞嚥。
(3)唾腺分泌唾液,可分解澱粉。

咽 藉由吞嚥動作,調控食物進入食道。 X X X

食道蠕動可幫助食物通過胸腔,往胃部
食道 X X X
移動。

(1)胃部呈囊狀、體積大,可儲存食物。
(2)胃壁中具有胃腺,分泌的胃液中含
胃 有鹽酸呈強酸性,可防止食物腐 胃腺 胃液 蛋白質
壞,也有助於胃液中的酵素分解
蛋白質。
(1)小腸上半部的十二指腸,可接受來
自肝臟分泌的膽汁及胰臟分泌的 肝臟 膽汁 乳化脂質
胰液,並與腸腺分泌的腸液共同作
用,來消化食物。
澱粉 脂質
小腸 (2)小腸後半段腸道內具有許多皺褶和 胰臟 胰液
蛋白質
絨毛,可增加吸收養分的面積。
絨毛內的微血管及乳糜管可吸收
小分子的養分進入血管及淋巴管 澱粉
腸腺 腸液
中。(小腸腸道構造請見下圖) 蛋白質

吸收剩餘的水分及礦物質,最後食物殘
大腸 渣加上細菌與剝落的腸壁細胞,形成糞 X X X
便。

肛門 排出糞便 X X X
經過整個消化系統的作用後,各種養分被分解成小分子,其中澱粉被分解形成
葡萄糖、蛋白質被分解形成胺基酸、脂質被分解形成脂肪酸及甘油,以利小腸
絨毛吸收。
圖片來源:國立編譯館

養分被消化作用分解後,在小腸後半段開始被吸收,腸道內的絨毛中具有微血
管,負責吸收水溶性的養分,如:水、葡萄糖、胺基酸、礦物質、水溶性維生
素等,吸收後的養分進入血管中,藉由血液運送至全身細胞使用;而絨毛內的
乳糜管則負責吸收脂溶性的養分,如:脂肪酸、甘油及脂溶性維生素 A、D、E、
K 等,吸收後的養分進入淋巴管內,透過淋巴液的運送與血液混合,再藉由血液
運送至全身細胞使用。(相關內容請見主題 4:生物體的運輸作用)
三、 生物的代謝作用
經絨毛吸收的養分被血液運送至組織細胞,細胞利用養分來進行許多代謝
作用,來維持細胞的正常運作。而代謝作用主要包括分解作用與合成作用。
1、分解作用:
將較大分子轉變為較小分子的過程,通常在此過程中會產生能量,這些能
量可提供給生物體利用。例如:細胞中的粒腺體可進行呼吸作用,將葡萄
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及水,並釋放出能量供細胞利用。
2、合成作用:
將較小分子轉變成較大分子的過程,所合成的物質可供給生物體生長所
需,或是儲存起來備用。例如:葡萄糖可在植物體內轉變成澱粉儲存於根
部、莖部或種子內,也能轉變成蛋白質、脂質供植物體利用。
主題:生物體的運輸作用
單元壹:植物體內物質的運輸

一、 植物體內的運輸構造
植物根部吸收的水分或是葉肉細胞內葉綠體行光合作用所產生的葡萄
糖,都必須透過植物體內的運輸構造,才能將水分與養分送給全身細胞使
用,而負責運送水分與養分的構造,就是植物體內的「維管束」。
植物的維管束是由許多管狀的細胞上下相連,形成類似水管的運輸構造,
由根部、莖部一直延伸到葉子,貫穿整個植物體。
維管束主要由「木質部」、「韌皮部」及「形成層」所組成。
1、木質部:
主要負責水分與礦物質的運輸,木質部細胞其細胞壁較厚,具有支持植物
體的功能,排列在維管束內側。
2、韌皮部:
主要負責養分的運輸,排列於維管束的外側。
3、形成層:
位於木質部與韌皮部中間,形成層細胞可進行細胞分裂,向外增生新的韌
皮部細胞,向內增生新的木質部細胞,使莖能夠不斷的加粗。
4、維管束的排列
植物界中雙子葉植物其莖內維管束呈環狀排列,並具有形成層,其中木本
雙子葉植物,如:榕樹、樟樹等,形成層明顯,莖會不斷加粗,而草本雙
子葉植物,如:鳳仙花、向日葵等,其形成層較不明顯,莖的變化也較不
明顯。
植物界中單子葉植物其莖內維管束呈散生排列,一般不具有形成層,所以
莖並不會變粗,如:玉米、水稻、竹子、小麥等。
二、 植物體內養分、水分與礦物質的運輸
1、養分的運輸:(請見下圖)
植物行光合作用所形成的葡萄糖,藉由韌皮部運送給全身細胞使用。養分
的運輸是雙方向的,可以由上而下,也可以由下而上。例如:夏天時葉子
所產生的葡萄糖可以往下運送到莖及根部供細胞使用,剩餘的葡萄糖可轉
變成澱粉儲存於莖及根部;冬天葉子掉落,待春天來臨需長新葉時,儲存
於莖及根部的養分就可以往上運送到新芽處,來長出新葉。

圖片來源:國立編譯館

2、水分及礦物質的運送:(請見上圖)
植物根部的表皮細胞會向外突出形成根毛,可以增加吸收的表面積。土壤
中的水分及礦物質由根部吸收,進入根部的維管束,而後由木質部運送到
莖與葉,供植物細胞使用。水分與礦物質的運輸為單方向,只能由下往上
運送。
三、 植物體的蒸散作用
植物根部所吸收的水分,除了提供細胞利用之外,大部分變成水蒸氣從氣
孔散失,這種現象稱為蒸散作用。
植物體中木質部由根部到葉子連通成柱狀結構,當水分從葉子蒸散出去
時,於管道中會形成一股將水往上吸引的拉力,使得水分能不斷被往上推
送。當白天氣孔張開時,蒸散作用較為明顯,水分的運送較為快速;當晚
上氣孔關閉時,蒸散作用則較為減弱。(請見下圖)
當移植樹木時,因植物根系受到破壞,導致水分的吸收減少,因此需要將
部分枝葉剪除,來降低水分蒸散的速度,以避免樹木因失水過多而死亡。

圖片來源:國立編譯館
四、 木材與年輪的形成過程
木本的雙子葉植物因維管束具有明顯的形成層,透過形成層細胞不斷的分
裂,向外長出新的韌皮部細胞,向內長出新的木質部細胞,導致莖部會不
斷的加粗,而死亡的木質部細胞會一直累積在莖的內側,而形成木材。
目前我們使用的木材,大多數是由木本植物死亡的木質部細胞所形成的,
在四季變化明顯的地區,木材常呈現出深淺交替的環紋,這些環紋就是由
不同顏色的木質部細胞所形成的。為什麼木質部的顏色會有深淺不同的變
化呢?
原來在四季變化明顯的地區,春夏季節的氣候高溫多雨,植物的生長較為
快速,所以這個時期所長出的木質部細胞較大,當細胞死亡後形成木材顏
色則較淺。而秋冬季節氣候寒冷雨量較少,並不適合植物生長,所以這個
時期長出的木質部細胞較小,當細胞死亡後就會形成顏色較深的木材囉!
而木材上深淺交替的環紋,就可以拿來計算樹木生長的年齡,所以這些木
材上的環紋就被稱之為「年輪」。
例如:台灣高山中有許多的紅檜神木,科學家利用鑽孔器取得神木的年
輪,經過計算就可以得知神木的年齡囉!而根據年輪環紋粗細的變化,也
可以作為判斷古時候環境變化的參考指標喔!
主題:生物體的運輸作用
單元貳:動物體內物質的運輸

一、 循環系統的分類
動物體內的氧氣、養分必須運送給細胞使用,而細胞產生的廢物也必須被
排除,如此一來動物細胞才能維持良好的運作,表現出各種的生命現象。
為了達成以上的目的,動物必須仰賴由循環器官所組成的循環系統,來運
送動物體內的物質。而循環系統主要可分為以下兩種類型:(請見下圖)
1、開放式循環系統:
此系統中的血管並沒有前後連通在一起,血管直接於組織間形成開口,血
液由心臟送出後,會於血管末端流入組織細胞之間,而後於另一端的血管
開口又流回心臟,這樣的循環方式稱為開放式循環。例如:蝦子、昆蟲的
循環系統即屬於此類。
2、閉鎖式循環系統:
此系統血管前後相連,血液由心臟送出後,均在血管內流動,具有微血管
的構造,以方便血液與組織細胞交換物質,如此反覆地進行循環,這樣的
循環方式稱為閉鎖式循環。例如:蚯蚓、魚類、兩生類、爬蟲類、鳥類及
哺乳類等生物即具有此類循環系統。

圖片來源:國立編譯館
除了以上兩種循環系統以外,單細胞生物構造簡單,可以直接透過擴散作
用與環境間交換氣體、養分及廢物,即可滿足生物體的需求。例如:變形
蟲、草履蟲等單細胞生物。

二、 人體血液循環系統-心臟、血管與血液
人體的循環系統屬於閉鎖式循環,包括血液循環系統及淋巴循環系統,將
依序介紹如后。
血液循環系統是由心臟、血管和血液組成,詳細介紹如下:
1、心臟的構造與功能:(請見下圖)
人類的心臟位於胸腔中,由肌肉構成,內有四個腔室,上面為左心房、右
心房,下面為左心室、右心室。心房-心室之間及心室-動脈之間,具有瓣
膜的構造,可以防止血液倒流,增加心臟運輸血液的效率。心臟的肌肉可
以作有規律的收縮和舒張,是血液在血管中流動的動力來源,當心臟收縮
時,血液受到壓迫流入動脈中;反之,心臟舒張時,靜脈內的血液便流回
心臟中,如此反覆即可使血液不斷地在血管中循環。

圖片來源:國立編譯館
2、血管的構造與功能:
血管負責運送血液循環全身,血管依構造與功能的不同,可以分為動脈、
微血管與靜脈三種。
(1)動脈:
動脈是將血液輸出心臟的血管,動脈中的血液壓力較大,所以動脈的管壁
比較厚而且富有彈性,以承受較高的血壓。最粗的動脈和心室相連,然後
發生分支,形成小動脈將血液輸送至身體各部。
(2)微血管:
小動脈分支的末端變成微血管,微血管管壁只有一層細胞的厚度,方便血
液和組織細胞間作物質及氣體的交換。
(3)靜脈:
血液在微血管進行氣體與物質交換後,會逐漸匯集流入小靜脈,小靜脈逐
漸匯合成大靜脈,最粗的靜脈和心房相連,將身體各部的血液送回心臟。
因靜脈中的血液壓力較小,所以靜脈的管壁比動脈薄,也比較缺乏彈性。
3、血液的組成與功能
血液由血漿和血球組成,血漿的主要成分是水和蛋白質,此外還有溶於水
中的養分、代謝廢物、抗體及激素等物質。
而血球部分則包括有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三種血球的功能如下:

血球 有無
形狀 大小 數量 功能
種類 細胞核

雙凹
紅血球 次之 最多 無 含有血紅素,可攜帶氧氣
圓盤狀

白血球可行變形運動,穿透微
不規 血管進入組織間,吞噬入侵的
白血球 最大 最少 有
則形 病原體。有些白血球可以產生
抗體,來對抗病原體。

受傷時,血小板可促使血液凝
血小板 碎片狀 最小 次之 無
固,避免失血過多。
三、 血液循環途徑與氣體的交換
人體血液在循環系統的流動路徑,可分為體循環與肺循環兩種,此兩種循
環是同時進行的,並且在心臟交會,形成一個完整的血液循環系統,不斷
週而復始的流動,來輸送動物體內的物質。(詳細過程請見下圖及說明)

圖片來源:國立編譯館
1、體循環過程:
體循環又可以稱為大循環,負責身體各部位(肺部除外)與心臟之間的血
液循環,循環路徑如下:
【左心室】->大動脈->小動脈->組織周圍微血管->小靜脈->

上下大靜脈->【右心房】
當血液流經組織周圍微血管時,血液會和組織細胞間進行氣體及物質的交
換,因血液中的氧氣濃度較高,細胞內的氧氣濃度較低,所以氧氣會擴散
進入細胞中;而細胞內的二氧化碳濃度高於血液,所以二氧化碳會從細胞
內擴散出來,進入血液中。除了氣體間的交換外,血液中高濃度的葡萄糖
會進入細胞內,提供細胞利用;而細胞產生的廢物則會進入血液中,由血
液帶至排泄器官排出體外。
2、肺循環過程:
肺循環又可以稱為小循環,負責肺臟與心臟之間的血液循環,循環路徑如
下:
【右心室】->肺動脈->肺部微血管->肺靜脈->【左心房】

當血液流經肺部微血管時,血液會和肺泡進行氣體的交換,肺泡內的血液
充滿氧氣,所以氧氣從肺泡內擴散進入血液中;而二氧化碳則從血液中擴
散進入肺泡,並從肺部排出體外。(請見下圖)

圖片來源:國立編譯館
四、 淋巴循環系統
淋巴循環系統由淋巴管、淋巴結及淋巴組成。(請見下圖)
當血液流經微血管時,血液中部分的血漿會從微血管滲出進入組織細胞
間,稱為組織液。組織液會慢慢地流入淋巴管中,形成淋巴(淋巴液),
淋巴在淋巴管內流動,淋巴管上具有許多的淋巴結會過濾淋巴,若淋巴內
含有病原體時,則會引發白血球的作用,將病原體吞噬以阻擋其蔓延。
淋巴系統與靜脈相連,最後淋巴會重新流回血液循環中,以維持血液組成
的恆定。

圖片來源:國立編譯館
主題:生物體的協調作用
單元壹:動物的神經系統

一、 動物的神經構造
動物能夠感受外在環境的變化,做出適當的反應,都需要一套能夠傳遞訊
息及判斷訊息的神經構造,而這樣的神經構造,在一些構造簡單的無脊椎
動物身上,例如:水螅、蝗蟲等,是較為簡單而不發達的。而構造複雜的
生物,如:青蛙、蛇、鳥類及哺乳類等脊椎動物,為了應付複雜多變的環
境,形成具有大腦與脊髓的複雜神經系統,以作更精確且快速的反應。
而腦部構造越複雜、腦容量越大的生物,其表現出來的學習行為就越複雜。

二、 刺激與反應
生活環境中的任何變化,都會對生物體形成刺激,動物身上具有許多
「受器」,可以感受環境的刺激,並形成神經訊號傳遞給神經系統,作出
反應。以人為例:眼、耳、鼻、舌分別能接受光、聲、氣、味的刺激,皮
膚內則有多種受器,分別接受溫度、接觸及壓力等刺激(請見下圖)。

圖片來源:國立編譯館
受器接受刺激後,能形成訊息並傳遞到神經系統,由神經系統判斷訊息並
發出命令傳到「動器」,最後由動器(肌肉或腺體)產生反應。
從接受刺激到產生反應,所需要的時間,稱為「反應時間」。神經訊號傳
遞的途徑越長,所需要的反應時間就越長,反之則越短。
而動物藉由「刺激-反應」的過程來對環境的變化產生反應,產生緊急應
變、逃避敵害、覓食、求偶等行為,最終的目的就是使個體得以生存。

三、 人體的神經系統
人體的神經系統,包括腦、脊髓和神經(請見下圖)。腦和脊髓是神經系統
的主宰,負責判斷訊息並下達命令使動器做出反應,合稱為「中樞神經」,
本質柔軟,位於腦殼和脊柱中,藉以獲得保護。而由腦和脊髓所發散出去
的神經,負責將受器產生的訊息傳送至中樞神經,或將中樞神經下達的命
令傳送給動器,這些神經稱為「周圍神經」
,周圍神經中包括腦神經 12 對
和脊神經 31 對,散佈於身體各處。

圖片來源:國立編譯館
1、中樞神經-腦的構造與功能:
腦是神經系統的總指揮,可控制全身的活動,分為大腦、小腦及腦幹三部
分(請見下圖)。詳細介紹如下:

圖片來源:國立編譯館

(1)大腦:
人類的大腦十分發達,分成左右兩半球,左半球控制右半身的活動,右半
球控左半身的活動。大腦半球又分為許多區域,分別主管運動、感覺、語
言、記憶和思考等屬於「意識的反應」,有「意識中樞」之稱。
例如:中風的病人若傷及右半球大腦負責控制運動的區域,就會影響病人
左半身的運動能力,造成手腳無力及抖動的病徵。
(2)小腦:
小腦位於大腦下方,也分為左右兩個半球。小腦的功用在協調全身肌肉的
活動,以維持身體的平衡,有「平衡中樞」之稱。所以動作敏捷的動物如
鳥類,平衡感很好的體操選手,其小腦都特別發達。另外,穿針引線、雕
刻等精細動作的完成,也需要小腦的協助。
(3)腦幹:
腦除大腦與小腦外,其它部分合稱腦幹。腦幹內有控制心搏、呼吸、體溫
及飲食的中樞,並有控制如吞嚥、咳嗽、噴嚏、眨眼、嘔吐及唾腺分泌等
反射作用的中樞。腦幹控制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的各種功能,是相當重要
的構造,具有「生命中樞」之稱,而若腦幹受損,則容易導致生物體死亡。
例如:車禍受傷所造成的「植物人」,可能大腦及小腦受到損傷,所以無
法產生意識反應,但其腦幹未受傷害,還能持續維持「植物人」的生命,
需等待更先進的醫療,來恢復其大腦或小腦的功能,才能重新恢復意識。
腦的體積雖小,需氧量卻很大,即使短時間供應不足,也會使人暈倒,若
供應斷絕較長時間,腦就會因缺氧而受到嚴重的損害,可使人癱瘓或死亡。

2、中樞神經-脊髓的構造與功能:
脊髓呈長管狀,能將身體軀幹及四肢中受器送來的訊息,向上傳達到腦
部,並將腦部發出的指令傳達到軀幹及四肢的動器,以引發反應。
除此之外,當軀幹及四肢的受器傳來警急訊號時,脊髓也能在第一時間作
出判斷,並下達指令給軀幹及四肢的動器,產生「反射動作」,以降低身
體受到傷害的時間。

3、周圍神經-腦神經與脊神經的功能:
人體由腦發出的神經,共有 12 對,分別分布於眼、耳、鼻、舌和頭部肌
肉、肩部肌肉及內臟等部位,以傳導訊息。脊髓發出的脊神經有 31 對,
分布於軀幹、四肢及內臟,負責傳導訊息。依據各神經傳遞訊息方向的不
同,可以將神經區分為「感覺神經」及「運動神經」兩種類型。
(1)感覺神經:
感覺神經負責將受器接受刺激所產生的訊息,傳送到腦部或脊髓。
例如:右手碰到燙的東西,皮膚中的受器便將訊息經由感覺神經傳到脊
髓。打羽球時,眼睛中的受器將視覺訊號透過感覺神經傳送到腦部。
(2)運動神經:
運動神經負責將腦或脊髓發出的命令傳達給動器,使動器發生反應。
例如:脊髓接收到燙的訊息後,透過運動神經將命令傳達到手臂肌肉,產
生縮手的動作。而羽球的視覺訊息經大腦判斷後,透過運動神經將指令傳
達給手部肌肉,產生揮拍動作。
透過以上的介紹,已經知道神經系統的構造及功能,接下來將介紹人類各
種反應的產生與其神經傳遞的途徑。

四、 人體的反應與神經傳遞途徑
1、意識反應及傳遞途徑:
需經由大腦判斷而後產生的反應,稱為「意識反應」。
有以下幾種反應的類型:
(1)頭部接受刺激,頭部產生反應,例如:看見朋友而產生微笑。
此反應神經傳遞的途徑為:
眼睛(受器)->感覺神經(視神經)->大腦->運動神經->

嘴巴肌肉(動器)->產生微笑

(2)頭部接受刺激,四肢產生反應,例如:看見朋友舉手打招呼。
此反應神經傳遞的途徑為:
眼睛(受器)->感覺神經(視神經)->大腦->脊髓->運動神經

->手部肌肉(動器)->舉手打招呼

(3)四肢接受刺激,頭部產生反應,例如:腳踩到石頭而尖叫。
此反應神經傳遞的途徑為:
腳底(受器)->感覺神經->脊髓->大腦->運動神經->

嘴巴肌肉(動器)->產生尖叫
(4)四肢接受刺激,四肢產生反應,例如:腳踩到石頭後用手撫摸腳。
此反應神經傳遞的途徑為:
腳底(受器)->感覺神經->脊髓->大腦->脊髓->運動神經

->手部肌肉(動器)->撫摸腳底

(5)大腦思考後,產生反應,例如:想起好笑的事而大笑。
此反應神經傳遞的途徑為:
大腦->運動神經->嘴巴肌肉(動器)->大笑

2、反射動作及傳遞途徑:
不須經由大腦判斷即可產生的反應,稱為「反射」。反射常發生在瞬息之
間,所以十分快速,在日常生活中,是用來應付外界刺激的緊急措施,也
是爭取時間和節省腦力的有效方法。
反射的控制中樞有「腦幹」及「脊髓」,分別產生不同的反射動作,詳細
介紹如下:
(1)腦幹所產生的反射動作:
腦幹負責頭部所發生的各種反射動作,例如:吞嚥、咳嗽、噴嚏、眨眼、
嘔吐及唾腺分泌等動作。
(2)脊髓所產生的反射動作:
脊髓負責軀幹及四肢所發生的各種反射動作,例如:手碰到熱燙的鍋子,
手立刻縮回或腳踩到鐵釘,腳立刻縮回等動作。
由以下圖片中的案例,來探討所產生的動作及其神經傳遞途徑:

圖片來源:國立編譯館

在以上的案例中,小女孩因右手碰到熱燙的鍋子,立刻將手縮回,這種反
應屬於反射動作(如左圖),而將右手縮回後,大腦感覺到痛而命令左手
撫摸右手,這種反應屬於大腦所控制的意識反應。

「反射動作」神經傳遞的途徑為:
右手皮膚(受器)->感覺神經->脊髓(作出判斷)->運動神經->

右手肌肉(動器)->縮回右手

而「意識動作」神經傳遞的途徑為:
右手皮膚(受器)->感覺神經->脊髓->大腦(作出判斷)->

脊髓->運動神經->左手肌肉(動器)->撫摸右手
主題:生物體的協調作用
單元貳:動物的內分泌系統

一、 動物的協調作用
動物除了藉由神經系統感受環境刺激,產生適當反應以協助生物生存之
外,還需要內分泌系統的作用,共同來維持體內環境的穩定。這兩套系統
的運作具有以下的差異:
1、神經系統:
神經訊息的傳遞多為短暫而局部,能夠針對環境的變化產生迅速的反應。
2、內分泌系統:
由多種內分泌腺體組成,腺體分泌的各種激素(又稱荷爾蒙),能夠持久
而廣泛地調節生理功能,有助於維持體內環境的穩定。
此兩種作用相輔相成,共同協調生物體的生理及行為表現,缺一不可。

二、 人體的內分泌系統
人體的內分泌系統(請見下圖),主要包括腦垂腺、甲狀腺、副甲狀腺、
胰島、腎上腺和性腺(卵巢、睪丸)等內分泌腺。這些內分泌腺能分泌各種
激素,激素隨著血液輸送到作用的細胞,藉由調控細胞的生理作用,來維
持生物體內環境的穩定。激素的分泌量必須適中,過多或過少,對生物體
都不利。
圖片來源:國立編譯館

以下將介紹各種腺體所分泌的激素,對生物體生理作用的影響:
1、腦垂腺:
腦垂腺位於腦的下方,能分泌多種激素,其中生長素能促進身體(尤其是
骨骼)的生長,若幼年時期分泌過多會長成巨人(巨人症)
,分泌過少則成
為侏儒(侏儒症)。腦垂腺並會分泌許多促進激素,來影響其他內分泌腺
體的作用,所以腦垂腺被稱為內分泌系統的總指揮。

2、甲狀腺:
甲狀腺位於喉部氣管兩旁,所分泌的激素稱為甲狀腺素,能控制細胞維持
正常的代謝作用,並影響人體生殖器官的發育。
人體在兒童時期,若甲狀腺素分泌不足,會使個體生長遲緩並影響智力發
展,造成「呆小症」。若甲狀腺素分泌過多時,細胞代謝作用旺盛,精神
上容易緊張、煩躁,長期下來會造成身體消瘦,體重減輕,大部分的患者
常有眼球突出的症狀,稱為「突眼症」。

3、副甲狀腺:
副甲狀腺包埋於甲狀腺內,可分泌副甲狀腺素,能調節體內鈣與磷的濃
度,進而影響骨骼的生長與肌肉的收縮等。
4、胰島:
胰臟不但能分泌消化液,也能分泌激素。胰臟分泌激素的組織,叫做胰島,
能分泌胰島素及升糖素,來共同調節血糖的恆定。
胰島素可以促使細胞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血糖),或將葡萄糖轉變成肝
糖而儲存,具有降低血糖的功能。當胰島素分泌過低,細胞利用血糖的能
力下降,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增加,使得葡萄糖隨著尿液排出,造成「糖尿
病」。
升糖素於血糖過低時會分泌出來,促使肝糖分解成葡萄糖並釋放到血液
中,來提高血糖濃度。
胰島素與升糖素的功能剛好相反,具有拮抗作用,在正常人體內,會視血
糖濃度的高低,來調節胰島素與升糖素分泌的量,共同來維持人體內血糖
濃度的恆定。

5、腎上腺:
腎上腺位於腎臟的上方,可分泌腎上腺素。生物在運動、發怒或恐懼時,
腎上腺素的分泌量會增加,能促使儲藏在肝臟中的肝糖轉變為葡萄糖而釋
放到血液中,增加血糖濃度,供給細胞使用來產生更多能量;同時腎上腺
素也可促使心搏加快,減慢腸胃蠕動,並促使肌肉的血管擴張,增加血液
流量,以利肌肉細胞作有力且持久的收縮,來產生強大的力量,以應變運
動、發怒或恐懼的情況。

6、性腺:
男女生性腺的構造不同,男生的性腺為睪丸,女生的性腺為卵巢。
睪丸和卵巢除了可分別產生精子及卵之外,還可以分泌性激素,如:睪丸
分泌雄性激素、卵巢分泌雌性激素,這些性激素可促使生殖器官成熟,並
影響生物表現出不同的性別特微(第二性徵),例如:女人的聲音高而尖
銳、乳房發達;男人的聲音低沈、鬍鬚濃密等性徵。
三、 人體內分泌系統的比較
主題:生物體的協調作用
單元參:動物的行為

一、 影響動物行為的因素
動物的行為除了受到生物體內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的影響外,還會受到
其他生物活動的影響,以下先就這三個面向來探討動物行為的產生:
1、神經系統的影響:
神經系統越發達的生物,其學習能力強,可表現出較複雜的行為。
例如:人類具有發達的大腦,能使用並創造出許多工具,並表現出複雜的
認知與行為。
2、內分泌系統的影響:
內分泌所分泌的激素,可調控生物體的生理機能,影響生物體行為的表現。
例如:激素可調控動物的生理時鐘,讓動物在適當的時候活動及睡覺。
生殖季節時,性激素的分泌促使生物出現求偶、築巢、育幼等生殖行為。
激素含量季節性的變動,可讓動物產生週期性的迴游、遷徙等行為。
3、受其他生物活動的影響:
生物個體會受到同種生物與他種生物的影響,而發生行為上的改變。
例如:同種螞蟻會藉由觸角來傳遞訊息進行溝通。將不同種螞蟻放在一
起,會引起攻擊的行為。小狗藉由尿液的氣味來標示領域範圍,避免其他
狗的侵入。
動物的行為表現與上述三種因素息息相關,而動物的行為依據是否需要學
習,可以區分為:「與生俱來的本能行為」與「後天學習的行為」兩類。
二、 動物的本能行為
動物出生後,完全不須學習就具有的行為,稱為本能行為。
本能行為能分為簡單的本能行為,如:趨性與反射;以及複雜的本能行為,
如:迴游、遷徙、求偶、築巢、育幼等行為。 詳細介紹如下:
1、趨性:
動物會對光線、溫度、化學物質、地心引力等刺激,產生趨向或背離的反
應,稱為趨性。若動物對刺激產生趨向的反應,稱為「正趨性」;反之,
則稱為「負趨性」。
(1)正趨光行為:夜行性昆蟲常會受到燈光的刺激,而聚集在燈光下。
(2)負趨光行為:蚯蚓、渦蟲不喜歡光線,常躲於黑暗的環鏡中。
2、反射動作:
由腦幹及脊髓所引發的反射動作,如:吞嚥、咳嗽、打噴嚏、眨眼、嘔吐、
唾腺分泌、手遇熱立即縮回與腳踏尖物而縮腳等動作均屬之。
3、複雜的本能行為:
包括覓食、定向、通訊、求偶交配、育幼(護幼)、遷徙等行為種類。
例如:鮭魚及鰻魚的迴游、蜘蛛結網、蜜蜂跳舞傳遞訊息、鳥類求偶及築
巢、候鳥遷移等行為表現。

三、 動物的學習行為
動物經過大腦的認知及不斷練習累積經驗的學習歷程,逐漸表現出的某些
行為,稱為學習行為。動物的學習能力與神經系統的發達有關,大腦越發
達的動物,其學習的行為越複雜,且能夠較快地學會某種行為。
例如:黑猩猩及海豚的表演、老鼠走迷宮、狗接飛盤、人類學習說話、用
湯匙吃飯等行為。
若訓練人類及狗接飛盤,人類因大腦較發達,學習能力強,能夠較快學會
接飛盤的動作。而且相同的動作,透過反覆的練習,可增加學習的經驗及
技巧的純熟度,使學習效果更持久。
主題:生物體的協調作用
單元肆:植物對環境的感應

一、 植物感應的類型與特色
植物雖沒有神經系統,也能接受環境中光線、水分、溫度及地球引力等刺
激,來改變體內激素的濃度,來協調植物體產生對環境的感應現象。除此
之外,也能透過細胞內水分擴散所造成膨壓的改變,使局部的構造產生感
應的現象,以下表格整理了植物感應的類型與特色,介紹如下:

植物雖能表現出這些感應的現象,但因缺乏神經系統的緣故,這些反應通
常比動物的行為緩慢。以下將依序介紹各種植物的感應現象。
二、 植物受激素影響的感應現象
1、植物的向性:
植物的根、莖、葉受到環境中光線、水分、地心引力等刺激的影響,造成
生長激素分佈不平均,來影響根、莖、葉的生長方向,使根、莖、葉出現
朝向刺激或背離刺激生長的反應,稱為向性。
常見的植物向性有以下幾種類型:

(1)向光性:
植物的莖受到光線的刺激,朝向光線方向生長的現象,此種現象可讓植物
的莖及葉子獲得更多的光線,來進行光合作用。
植物莖上的芽因受到光線的照射,造成向光側生長激素較少,而背光側生
長激素較多的現象,而莖上的芽在高濃度生長激素的刺激下,具有較快的
生長速度,所以使得芽背光側的部位生長快於向光側,因此造成莖向光彎
曲生長的現象,這就是造成向光性的原因。

(2)背光性:
植物的根受到光線的刺激,背離光線方向生長的現象,此種現象可讓植物
的根向下生長,可固定植物體並接近地下水源。

(3)向地性:(請見下圖)
植物的根受到地心引力的刺激,朝向地心引力方向生長的現象,此種現象
可讓植物的根向下生長,可固定植物體並接近地下水源。

(4)背地性:(請見下圖)
植物的莖受到地心引力的刺激,背離地心引力方向生長的現象,此種現象
可讓植物的莖往上生長,以獲得更多的光線,來進行光合作用。
圖片來源:國立編譯館

(5)向觸性:
植物的莖沿著其所接觸的物體捲旋而上的生長現象。
例如:葡萄、絲瓜、豌豆的莖會沿著支架攀爬到較高的地方,有利於植物
爭取更多的生存空間,同時獲得更多的光線來進行光合作用。

(6)向溼性:
植物的根可感受土壤中水分溼度的變化,而朝向溼度較高的方向生長,此
種現象可讓植物的根獲取更多的水分,以利植物生長。

2、植物的開花
有些植物受到適當的光照和黑暗交替的刺激,可使得植物體產生開花激素
來促使植物開花,例如:鳳仙花在光照長、黑暗短的環境中會開花;而菊
花卻在光照短、黑暗長的環境中才會開花。因此,利用人工方法控制每日
光照和黑暗的時間,可以調整植物開花的時間。
三、 植物受膨壓改變影響的感應現象
植物細胞中的液體碰撞細胞壁所造成的壓力,稱為「膨壓」。當細胞外的
水分擴散進入細胞內時,細胞內的膨壓變大,使細胞與細胞間的支持力量
增強;相反地,若水分由細胞內向細胞外擴散,造成細胞內膨壓減少,使
細胞間的支持力量降低。
某些植物的構造,在接受環境刺激時,會引起細胞內膨壓迅速的改變,使
得細胞間支持力量改變,而造成植物局部而快速的感應運動,如:捕蠅草
的捕蟲運動、含羞草的觸發運動、酢漿草的睡眠運動及氣孔的開閉等運動。
主題:生物體的恆定性
單元壹:體溫的恆定

一、 生物體的恆定性
在正常的情況下,生物體內的水分、動物的心搏和呼吸的次數、血糖濃度
和某些動物(如:鳥類、哺乳類)的體溫等,都會維持在一定範圍內,這
種現象稱為恆定性。生物體內的生理狀態若能維持恆定,對生物體而言會
具有較強的環境適應力,較不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干擾與影響,對生物的
生存是較有幫助的。以上幾種恆定性將於各單元中詳細介紹。
本單元介紹動物體溫的恆定,若將動物依維持體溫方式的不同來加以區
分,可分為恆溫動物(內溫動物)與變溫動物(外溫動物)兩類。

二、 恆溫動物的特色
生物體內部可藉由代謝作用產生熱量來維持體溫,讓體溫維持在一定範圍
內,不受環境變化而改變的動物,稱為「恆溫動物」。例如:鳥類及哺乳
類動物;而人類屬於哺乳類,也是恆溫動物。
以下將舉人類為例,說明人類如何進行體溫的調節,以維持恆定性:
1、當體溫過高時:
(1)汗腺排出汗水,藉由汗水的蒸發帶走身體過多的熱量,來降低體溫。
(2)皮膚表面微血管擴張,讓流經皮膚的血液量增加,增強皮膚與空氣
間的熱交換,加速體熱的散失,來降低體溫。
(3)身體活動力下降,減少體熱的產生,來降低體溫。
(4)打開電風扇與冷氣,增強空氣與皮膚之間的熱交換,加速體熱的散
失,來降低體溫。
2、當體溫過低時:
(1)身體顫抖引起肌肉收縮,以增加熱量的產生,來提高體溫。
(2)多吃含高熱量的食物,讓細胞利用來產生更多的熱量,來提高體溫。
(3)多穿禦寒的衣物,減少皮膚與空氣間的熱交換,降低熱量的散失。
(4)皮膚表面微血管收縮,可減少流經皮膚的血液量,減低皮膚與空氣
間的熱交換,來降低熱量的散失。

三、 變溫動物的特色
變溫動物需從外界環境中吸收熱量來維持體溫,其溫度會隨著環境變化而
改變。例如:魚類、兩生類及爬蟲類生物。
若外界溫度過高或過低時,變溫動物會利用以下方法來避免體溫上升過高
或下降過低:
(1)氣溫較低時,白天常可見爬蟲類趴在石頭上曬太陽,來吸收外界熱
量以增加體溫。
(2)當環境溫度過高或過低時,兩生類及爬蟲類生物會躲在石頭下或洞
穴中,避免自身的體溫上升過高或下降過低。
主題:生物體的恆定性
單元貳:呼吸與氣體的恆定

一、 生物的呼吸作用
生物細胞需要氧氣來進行呼吸作用,產生能量提供細胞使用,讓細胞能夠
表現各種生命現象,是生物體內最重要的代謝作用。
完整的呼吸作用即是生物細胞利用氧氣,將養分分解,產生二氧化碳、水
及能量的過程。呼吸作用的反應方程式如下:

呼吸作用除了產生能量給細胞利用之外,還會產生二氧化碳的代謝廢物,
必須透過呼吸構造將二氧化碳排除,並從空氣中吸取氧氣供細胞使用,而
維持氧氣的獲得與二氧化碳的排除,就是呼吸與氣體恆定性的主要任務。

二、 生物的呼吸構造
不同的動物具有不同的呼吸器官,負責氧氣的吸收與二氧化碳的排除,
例如:魚類的鰓、兩生類及蚯蚓可用皮膚協助呼吸、爬蟲類鳥類與哺乳類
利用肺臟來進行呼吸等。雖然各呼吸構造外型差異很大,但都具有以下三
個共通特性,以利氣體交換:
(1)具有分支、絲狀及泡狀的突起,增加氣體交換表面積。
(2)構造內部布滿著微血管,有利氣體的擴散。
(3)表面溼潤,有助於氣體的溶解。
單細胞生物直接透過氣體的擴散與外界交換氣體;而植物體則是利用氣孔
與皮孔的構造,作為氣體交換的通道。
三、 人體的呼吸系統
人體的呼吸系統由鼻、咽、喉、氣管、支氣管和肺臟所組成,各構造功能
介紹如下:(請見下圖)
(1)鼻子:
鼻腔中具有鼻毛及黏液,能將空氣中較大的灰塵濾出,讓較乾淨的氣體進
入氣管中。
(2)氣管:
氣管壁上具有許多纖毛,纖毛朝著向外的方向擺動,能使更微小的雜質隨
纖毛擺動而排出。
(3)肺臟:
肺臟位於胸腔內,由許多肺泡組成,肺泡上布滿微血管,來進行氣體的交
換。

圖片來源:國立編譯館
四、 呼吸運動與氣體的交換
呼吸運動專指「吸氣」與「呼氣」的動作,這些動作會影響胸腔體積的變
化,使得肺部因胸腔壓力改變而脹大縮小,完成氣體的交換。
1、吸氣時胸腔的變化:(請見上圖)
吸氣時肋骨上舉,橫膈膜收縮下降,此時密閉的胸腔體積擴大,造成胸腔
壓力變小,外界氣體就經鼻、咽、喉、氣管、支氣管而進入肺臟,肺臟也
隨著脹大,完成吸氣的動作。
2、呼氣時胸腔的變化:(請見上圖)
呼氣時肋骨下降,橫膈膜舒張而上升,此時密閉的胸腔體積縮小,造成胸
腔壓力變大,擠壓肺臟內的氣體往外排出,肺臟也隨著變小,完成呼氣的
動作。
吸氣與呼氣運動的比較如下表所示:

3、呼吸運動的調節:
成人的呼吸運動每分鐘約 15 到 18 次,當劇烈運動時,血液中的二氧化碳
會增加,於是刺激腦幹,促使呼吸運動加快,藉以排除過多的二氧化碳。
主題:生物體的恆定性
單元參:排泄作用與水分的恆定

一、 生物的代謝廢物與排泄作用
生物體攝取的養分經過消化作用後,分解為葡萄糖、胺基酸和脂肪酸等小
分子養分,這些養分進入細胞中參與細胞的呼吸作用,除了產生能量給細
胞利用之外,還會製造出二氧化碳、水和氨等代謝廢物,其中葡萄糖、胺
基酸和脂肪酸的代謝,均會產生二氧化碳和水的廢物,而進行胺基酸(蛋
白質)的代謝時,才會產生「氨」這種代謝廢物。
生物必須透過排泄構造,才能將這些廢物排出體外,以降低代謝廢物對生
物體的危害。而這種排除代謝廢物的過程,就稱為「排泄作用」。
1、二氧化碳的排除:
植物體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可由氣孔或皮孔排除,單細胞動物透過擴散作用
直接排除,而大型動物則透過呼吸構造將二氧化碳排除。
2、水分的排除:
植物體所產生的水可提供細胞利用,或經由蒸散作用排出體外,單細胞動
物透過擴散作用直接排除水分,而大型動物則透過尿液、汗液及呼吸時將
水分排除。
3、氨的排除:
氨的毒性很強,必須迅速排出體外,避免對生物細胞造成危害。生活於水
中的單細胞動物,可直接藉擴散作用將氨排出體外。而生活於陸地上的昆
蟲及鳥類,則會將氨先轉變為毒性很小的尿酸,並混在糞便中排出。而在
人體中,氨會於肝臟中被轉變為毒性稍弱的尿素,尿素溶於血液中經過腎
臟的過濾,與過多的水和其他鹽類形成尿液排出;另外當人體流汗時也會
將水分及尿素排出體外。
二、 人體的泌尿系統
具有排泄功能的器官,稱為排泄器官,如:人體的肺臟、皮膚及產生尿液
的泌尿系統。人體中的泌尿系統是由腎臟、輸尿管、膀胱及尿道所組成(請
見下圖),各構造的功能介紹如下:

圖片來源:國立編譯館

(1)腎臟:可過濾血液,將多餘水分、鹽類及尿素等廢物濾除形成尿液。
(2)輸尿管:將尿液送至膀胱中儲存。
(3)膀胱:能儲存尿液,當達到一定尿量時,膀胱會收縮將儲存的尿液
排出體外。
(4)尿道:將膀胱所儲存的尿液排出體外。
三、 生物體內水分的恆定
1、人體血液中水分的恆定:
水分恆定的控制中樞是腦幹。
當血液中水分過少時,腦幹會發出指令,讓大腦產生口渴的感覺,並藉由
喝水來增加體內的水分;同時腎臟也會形成較少的尿液,以降低水分的流
失。當血液中水分過多時,腦幹會發出指令,讓腎臟過濾出多餘的水分,
形成尿液排出體外。
除此之外,人類也可藉由皮膚上的角質層,來防止水分的散失。
2、其他陸生生物體內水分的恆定:
(1)植物藉由表面的角質層、樹皮或關閉氣孔等方式,來防止水分的散
失,協助體內水分的恆定。
(2)昆蟲藉由外骨骼、爬蟲類藉由鱗片或骨板,都可以防止水分的散失,
來維持體內水分的恆定。
主題:生物體的恆定性
單元肆:血糖的恆定

一、 人體內血糖的恆定
1、控制血糖恆定的激素:
人體內分泌系統中,由胰臟所分泌的「胰島素」
、「升糖素」及腎上腺所分
泌的「腎上腺素」,具有控制血糖恆定的功能,各激素功能如下:
(1)胰島素:
胰島素可以促使細胞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血糖),或將葡萄糖轉變成肝
糖而儲存,具有降低血糖的功能。
(2)升糖素:
升糖素於血糖過低時會分泌出來,能促使肝糖分解成葡萄糖並釋放到血液
中,來提高血糖濃度。
(3)腎上腺素:
腎上腺素能促使肝糖轉變為葡萄糖並釋放到血液中,來增加血糖濃度。

2、人類血糖恆定的調控:
(1)早上剛睡醒還沒有吃早餐階段:
睡覺時細胞依然會利用葡萄糖進行呼吸作用,來產生細胞需要的能量。所
以在早上剛起床時,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偏低,腦部會產生飢餓的感覺,
並引發吃早餐的想法。但在尚未吃早餐前,偏低的血糖會抑制胰島素的分
泌,並促進升糖素與腎上腺素的分泌,升糖素與腎上腺素能分解肝糖並釋
放出葡萄糖,以提高血糖濃度回到恆定範圍。
(2)吃過早餐後的階段:
早餐進食後,養分進入消化系統中開始被消化,當養分中的葡萄糖被小腸
吸收後,就流入血液中,此時造成血糖濃度偏高,而偏高的血糖,會抑制
升糖素與腎上腺素的分泌,同時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胰島素可以促使細
胞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並將葡萄糖轉變成肝糖而儲存,能降低血糖回到
恆定範圍。

(3) 接近午餐階段:
在此階段的血糖因胰島素、升糖素與腎上腺素共同的拮抗作用,使血糖維
持在恆定範圍內,變動較小。需等待午餐過後,血糖升高才需要再次的調
控。

如果激素分泌的時間適當且適量,血糖就能維持恆定。但是若胰島素分泌
不足、升糖素分泌過多或是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降低,便會影響血糖的
恆定,造成血糖濃度過高,形成「糖尿病」。糖尿病病人身體細胞長期處
於高血糖的狀態,易造成眼睛、腎臟、神經等器官的病變,危害相當大,
需要特別注意血糖的控制。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