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85

國中社會

第六冊

部編版 學習手冊
主題一:世界風情畫-歐洲與美洲

單元一:歐洲概論

壹、 基本內容:歐洲的地形、歐洲的氣候分布及成因、歐洲的人種、

人文條件、歐洲聯盟。

貳、 能力指標:1-4-2 分析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及其互動如何影響

人類的生活型態。

参、重點整理:

一、 歐洲的位置:

1
【歐洲地形全圖】

1
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地理第四冊》
,民 91,頁 19。
歐洲位於歐亞大陸西側,三面環海,北接北極海,西臨大西洋,
南有地中海與黑海,東以烏拉山和高加索山與亞洲大陸接壤。
二、歐洲的地勢與地形
(一) 地勢由南向北低降。歐洲平原甚多,是聚落形成的良好地
點。山脈不高,不構成地形上的障礙。
(二) 歐洲板塊和非洲板塊擠壓碰撞形成阿爾卑斯山、庇里牛斯
山的新褶曲山脈。阿爾卑斯山是歐洲最大的山脈,山間有冰河侵
蝕形成的冰河谷,是往來交通的重要孔道。
(三) 歐洲平原面積廣大,從英國東南經法國西北往東延伸到德
國北部,是歐洲人口最稠密的地區。
(四) 歐洲三面臨海,有許多半島和海灣,海岸線綿長曲折,港灣
島與眾多,故海上活動與漁業發達。
三、歐洲的氣候
(一) 特徵:大部分都位於溫帶,受到緯度及西風影響,氣候舒適。
(二) 雖位居中高緯度,但有海灣深入內陸,氣候溫暖濕潤。
(三) 雨量分布:歐洲全境無沙漠,受到盛行西風影響,越往東邊
雨量越少;東歐則出現由溫帶海洋性氣候過渡到溫帶大陸姓氣候的特
徵,且欲往東邊溫差及雨量變化愈大。
(四) 氣候分布:
氣候類型 分布 特徵 原因
寒帶氣候 北歐極圈之內 氣候嚴寒 地處高緯
地區
溫帶海洋 西歐、北歐 夏涼冬暖,雨 西風
性氣候 量豐沛,終年 北大西洋暖流
有雨
溫帶地中 南歐地中海沿 冬雨夏乾 副熱帶高氣壓籠罩,夏
海型氣候 岸地區 季乾熱
西風帶南移,冬季降雨
溫帶大陸 東歐、俄羅斯 降雨集中夏 位居內陸距海較遠,悉
性氣候 平原 季,年溫差大 風吹拂不到
四、歐洲的人文活動與經濟發展
(一) 歐洲語言分為 日耳曼語系(西歐、北歐)
拉丁語系(南歐、羅馬尼亞、南法等地)
斯拉夫語系(東歐、俄羅斯國協)
亞細亞語系(芬蘭、匈牙利)
(二) 歐洲的區域經濟發展
1.歐洲經濟發展有利條件:A.平坦地形
B.溫和氣候
C.眾多人口
D.技術
E.礦產
F.海運技術
2.歐洲聯盟(EU)
(1) 源起:二次戰後以法、德為中心,為了促進歐洲產業合作,
以便有效運用資源,有利於國際競爭,1951 年 4 月 18 日,法國、聯
邦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在巴黎簽訂了建立歐洲煤鋼
共同體條約(又稱《巴黎條約》)
。1965 年,六國簽訂的《布魯塞爾
條約》決定將三個共同體的機構合併,統稱「歐洲共同體」
,但三個
組織仍各自存在,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
《布魯塞爾條約》於 1967 年
7 月 1 日生效,歐洲共同體正式成立。
(2) 1991 年 12 月 11 日,簽訂了以建立歐洲經濟貨幣聯盟和歐洲
政治聯盟為目標的《歐洲聯盟條約》
,亦稱《馬斯垂克特條約》
(簡稱
“馬約")
。1993 年 11 月 1 日“馬約"正式生效,
「歐洲共同體」更
名為「歐洲聯盟」

(3) 1995 年,奧地利、瑞典和芬蘭加入,使歐盟成員國擴大到
15 個。
(4) 2002 年正式發行「歐元」(EURO),成為毆盟會員國的共通
貨幣。(但英國、丹麥、瑞典三國並未加入歐元體制)
(5) 2004 年 5 月 1 日,東歐 10 個國家(塞浦路斯、匈牙利、捷
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馬耳他、波蘭、斯洛伐克和斯洛
維尼亞 10 個國家入盟)正式成為歐盟的成員國。此次擴大後的歐盟成
員國從目前的 15 個增加到 25 個,總體面積擴大近 74 萬平方公里,
人口從約 3.8 億增至約 4.5 億,整體國內生產總值將增加約 5%,從
現在的 9 萬多億美元增加到 10 萬多億美元,經濟總量與美國不相上
下,歐盟的整體實力有所增強。
(6) 歐盟的會旗 :1986 年 5 月 29 日正式懸掛,會旗為天蘭色
底,上面有 12 顆金黃色的星,表示歐洲聯盟 12 個成員國。製作會旗
的目的是表示要建立一個統一的歐洲,增強人們對歐洲聯盟和歐洲同
一性的印象。歐盟總部設在日內瓦。
(7) 歐盟的會徽:1988 年 1 月開始使用,會徽的底呈蘭色,上
面 12 顆星圍成一個圓圈,象徵著歐共體 12 個成員國,圓圈中間為各
成員國國名。

肆、延伸閱讀:

行星風系
但是當我們討論世界氣候的時候,常發現在不同緯度帶會發展成大規
2 3
模的盛行風 ,有別於規模較小的地方風系(如季風 ),這些盛行風終
年吹恆定風向,對於氣候的影響很大。在討論盛行風時我們會以行星

2
受到日照、地球自轉等因素影響所形成終年吹恆定風向的風。
3
由於海陸分佈的差異,使冬夏兩季氣壓系統產生變化,形成隨季節變化而冬夏風向相反的風。
風系(planetary wind system)作為解釋並引以為探討世界氣候的重
點。以下先將行星風系稍作解釋:
1.這是個以全球圍影響範圍的地表風系
2.這是一個理想風系,係假定地球的地軸不傾斜,地表無海陸差
異,高度一致,只受到日照和地球自轉偏向力的影響

大氣環流與行星風系
高氣壓
北極東風帶
極地氣旋帶 低氣壓
西風帶
副熱帶無風帶 高氣壓
東北信風帶
赤道無風帶 低氣壓
東南信風帶
副熱帶無風帶 高氣壓

西風帶
極地氣旋帶 低氣壓
南極東風帶
高氣壓

4
【行星風系簡圖】
歐洲受到緯度的影響,全為溫帶氣候,以下針對各個溫帶氣候的特
色及成因作一探討:

※溫帶氣候
(一)、地中海型氣候:分佈於緯度 30°~40°大陸之西部地區,在夏
季時受到下沉氣流的影響,天氣晴朗,日照強烈,氣候炎熱;冬季時
因緯度較低並受海洋調節,氣候暖和。此區年溫差較小,降雨有夏乾

4
作者自行編繪
冬雨的特性—其主因有二:
1. 風帶季移:夏季時,本區處於副熱帶高壓籠罩或其附近,因而
乾燥少雨;冬季時,日射南移,盛行西風帶移至本區,帶來降
水。
2. 氣旋通過:冬季時,來自大西洋的盛行西風帶來較多的雨水、
易降雨。
地中海氣候區因為生長季雨雨季不一致,因此農作需配合灌溉,
作物也以橄欖、葡萄等耐旱果樹為主。

【地中海型氣候—夏乾】 【地中海型氣候—冬雨】
(二)、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在緯度 40°~60°的大陸西岸,冬季不
冷、夏季溫和。本區深受暖流及西風的影響,終年面臨盛行西風,水
氣來自海洋,容易在迎風的山坡降下地形雨,年雨量較豐沛;受到海
洋調節,年溫差也較內陸地區小,其冬溫較同緯度的其他地區高。
(三)、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在溫帶海洋性氣候以東的大陸內陸及
東部(30°N~60°N),因為距海較遠或位在背風地區,因此形成夏暖冬
寒、雨量集中夏季、年溫差大的氣候特色。冬季受到強烈大陸高氣壓
影響,容易有暴風雪侵襲。
(四)、溫帶季風氣候:分布在 30°N~55°N 之間,因大範圍海陸性質
差異所造成,較低緯區乾季不明顯,較高緯區乾溼分明;氣溫夏熱冬
寒。
(五)、溫帶沙漠氣候:分布在緯度 30°~50°之間,因為身處內陸、
距海遙遠、四周有高山屏障,因此形成沙漠氣候。本區年日溫差大,
雨量稀少,居民多半游牧維生。

基督教:
與佛教、伊斯蘭教並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基督教信奉耶穌
為救世主。分為許多派系,包括羅馬公教(亦稱天主教)、正教(亦稱東
正教)、新教(通稱基督教)三大派系和其他一些較小派系。各派系內
部亦常分成一些派別或宗派。
基督教起源於西元 1 世紀巴勒斯坦地區,相傳為猶太的拿撒勒人
耶穌所創立。信奉者稱耶穌為基督(希臘文Christos,轉譯自希伯來
文m shiah,漢譯彌賽亞,意為受膏者,原意指上帝敷以聖膏油而派
立來復興以色列國的救世主)。最初為猶太教之下的一個派別,西元
1~2 世紀間逐步同猶太教分裂,成為新的宗教。基督教一詞最初見
於西元二世紀初安提阿的伊納爵《致馬格尼西亞教會書》,指區別於
猶太教、崇奉基督為主的新教派。此後傳及地中海東部沿岸各地。西
元四世紀成為羅馬帝國國教。中世紀時在歐洲佔統治地位,是歐洲封
建制度的重要支柱。西元 11 世紀分裂為羅馬公教和東正教。16 世紀
宗教改革運動中,新教又從羅馬公教中分裂出來,出現了路德宗(亦
稱信義宗)、歸正宗(亦稱加爾文宗)和安立甘宗(亦稱聖公宗)三大新
教主流派;後又陸續分化出其他許多宗派。以後,基督教各派系逐漸
傳遍世界各大洲,對歐美各國歷史、文化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單一市場(共同市場):
國與國之間互相開放的市場,在共同市場內,貨物、資金、以及
人民的往來,完全開放,完全自由。共同市場的經濟,因此欣欣向榮。
「共同市場」之緣起主要指 1957 年成立歐洲共同體 ,是一區域
性經濟聯盟。其主要成立之宗旨是消除會員國貿易壁壘分明的界線,
提升區域經濟發展,建立對非會員國的統一商業政策。歐洲共同體後
來演變為全球最大單一市場歐洲聯盟。其後世界各地陸續採取此一概
念組成「共同市場」。例如,目前主要之共同市場尚包括:北美自由
貿易協定、東協自由貿易區、非洲經濟共同體、中美洲共同市場、紐
澳經濟密切協定與安地斯協定集團等。儘管上述經濟合作與協定不乏
基於經貿利益的驅動所形成之組織,但其政治背景與功能之意涵值得
探究。例如:二次大戰德、法兩國宿仇難解,且波及鄰國造成歷史悲
劇。德、法兩國為避免再啟戰端,遂有「煤鋼協定」,兩國同盟組成
共同市場,進而發展成為歐洲聯盟。換言之,透過經貿利益與組織架
構的整合,不僅創造經濟福祉,更對區域安全與穩定,以及避免戰爭
衝突提供實質保障。

共同關稅:
關稅,指的是商品通過關境時徵收的一種稅。通常被徵收關稅的
物件是進口貨物,其中可能是指對所有的外國商品徵稅或者只對在關
境外生產的商品徵稅。關稅有可能在邊境直接徵收,也可能通過要求
商家提前購買進口許可權或通過限定進口商品的數量來徵收。過境稅
是指關境對過境商品所徵收的一種稅。關稅為國家財政收入和地方企
業保護提供了有力支援。通過提高進口價格,可鼓勵國內的生產者提
高商品的價格,或者利用稅收優勢制定較低的商品價格,從而吸引更
多的消費者。關稅通常用來保護國家的「新興產業」和狀況不景氣的
產業。因為其影響商品價格,造成國內消費者消費升高,且該政策不
利於提高國內產業的生產效率,有時關稅政策也受到指責。關稅價格
根據各國之間的協商與簽署的協定來制定。
幾個國家共同締結的貿易協定,對內彼此實行自由貿易,對世界
其他國家則實行共同的關稅。它是介於自由貿易區和共同市場之間的
部分經濟一體化的一種形式。在自由貿易區,各成員國間可以彼此自
由貿易,無須共同對外的關稅稅則;在共同市場,除了各成員國具有
共同的對外關稅率之外,資金和勞動力等資源還可在成員國間自由流
動。著名的關稅同盟有 19 世紀普魯士領導下德意志諸邦組成的關稅
同盟(Zollverein)和歐洲經濟共同體;後者已經歷了關稅同盟階段,
正邁向更完全的經濟一體化
參考資料:大英百科
主題一:世界風情畫-歐洲與美洲

單元二:西歐概論

壹、 基本內容:西歐的地形、氣候成因及特色;人文環境、西歐各

國的經濟發展及特色。

貳、 能力指標:1-4-1 分析形成地方或區域特性的因素,並思考維

護或改善的方法。

1-4-6 分析交通網與運輸系統的建立如何影響經濟

發展、人口分布、資源交流與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

参、 重點整理:

一、 範圍:庇里牛斯山、阿爾卑斯山以北,波蘭以西的地區。

1
【西歐地形全圖】

1
國立編譯館,
《國民中學地理第四冊》,民 88,頁 41。
二、地形及產業活動:
地形 成因 產業活動 範圍
平原 大陸冰河覆蓋及侵蝕,冰河 農業 英格蘭東部、法
消退後即形成平原,地勢低 國西北、比荷低
平 地、德國北部
台地 平原南部原為古生代高 地底皆蘊藏大 法國的中央山
山,經長期侵蝕、堆積作用 量煤礦,成為重 地,德國中部台
而成為準平原,在新生代之 要工業地帶 地,英國本寧山
造山運動時,再被掀起而成
為台地
阿爾 新褶曲山地 有冰河地形,成 西歐東南側
卑斯 為觀光勝地

三、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四、交通發展:
(一) 水陸交通發達。西歐東南部的瑞士和奧地利境內,有阿爾卑
斯山橫亙,地勢雖高,但長期受到冰河侵蝕及風化作用,產生不少寬
平谷地。鐵公路多沿谷地興建,是交通的天然孔道。國際陸運網密集。
地形雖險但無阻絕性。西歐各國繼英國之後相繼興建鐵路,公路網也
隨之建立,和水路運輸相輔相成。
(二) 雨量豐穩,航運發達。萊因河是歐洲航運最盛的河川,大部
分河段流經德國西部,十八世紀開始興建運河,形成內陸
的水運網,威悉河、多瑙河、塞納河均有運河相通,形成歐洲水運網。,
增加水運的重要性。著名的河港都市:法蘭克福、漢堡(德)、倫敦
(英)、鹿特丹(荷)
(三) 海運:海岸曲折,成為發展北大西洋海運的優勢,昔日進
口殖民地的原料;今日則輸出工業產品。
五、工業發展:
(一) 西歐主要工礦資源產地:
英---煤:本寧山 德---煤:魯爾區、薩爾區
法---鐵:洛林區 石油、天然氣:北海(1969 年發現)

2 3
【德國礦產分布圖】 【法國礦產分布圖】
(二) 西歐工業化程度高 原料(礦產豐富)、勞工、技術
1.歐洲經濟核心區集中在英國東側至北義大利的狹長地帶,其中
以技術、勞工、資金集中為主。
2.北海核心區(英國倫
敦、法國巴黎、荷蘭鹿特丹間
的三角地帶):為高科技工業的
集中地,也是資訊流通、交通
最密集之處。
(三) 傳統以原料區位為主的
鋼鐵、機械工業,近年來更大
力發展技術密集的產業,例
如:電子、化工、航太、資訊
4
產業。 【英國礦產分布圖】

2
國立編譯館,
《國民中學地理第四冊》,民 91,頁 53。
3
國立編譯館,
《國民中學地理第四冊》,民 91,頁 53。
4
國立編譯館,
《國民中學地理第四冊》,民 91,頁 55。
六、主要國家
國家 特色
英國 1.「日不落國」:擁有龐大的海外殖民地。
2.工業革命發源地。
3.近年來在北海開採石油,為英國衰退的經濟注入新力
量。
4.『霧都』:倫敦 大英博物館
法國 1.香水、酒類、美食、時裝、飛機、電子通訊、核能、太
空衛星等高科技產業。
2.『花都』
:巴黎 凱旋門、凡爾賽宮、艾菲爾鐵塔、
羅浮宮、奧賽美術館;交通地位重要,是法國放射狀鐵公
路的中心。
德國 1.水運發達---南北向的河川以及東西向的運河連結而
成。
2.「魯爾區」
、「薩爾區」的煤礦可結合萊因河的運輸。
3.德國人精細、實事求是的精神,是其工業及科技產品聞
名全球。
荷蘭 1.缺乏天然資源,面積僅略大於台灣。
2.「低地國」
:與海爭地,填海造陸,海埔新生地地勢較
低所致。
3.該國面積雖小,但善用各國語言的優質人力;工業發
達;其及約耕作的圩田;並結合萊因河水運,其經濟實力
不容小覷。
瑞士 1.「世界公園」:位在阿爾卑斯山區,擁有冰河地形、高
聳的山峰、天然森林、碧綠的湖泊等天然美景及資源。
2.鐘錶工業聞名全球。
奧地利 1.位在阿爾卑斯山區,以觀光業聞名。
2.「音樂之都」---維也納,也是奧地利首都。
七、觀光業
觀光業與工業同具經濟效益,可以增加外匯、促進國際交流
∴觀光業=『無煙囪工業』

肆、 延伸閱讀:

重工業
是指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物質技術基礎的主要生產資料的工
業。按其生產性質和產品用途,可以分為下列三類:
1.採掘(伐)工業,是指對自然資源的開採,包括石油開採、煤炭
開採、金屬礦開採、非金屬礦開採和木材採伐等工業。
2.原材料工業,指向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基本材料、動力和燃料
的工業。包括金屬冶煉及加工、煉焦及焦炭、化學、化工原料、
水泥、人造板以及電力、石油和煤炭加工等工業。
3.加工工業,是指對工業原材料進行再加工製造的工業。包括裝
備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機械設備製造工業、金屬結構、水泥製品
等工業,以及為農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如化學肥料、農藥等工業。
資料來源:
http://210.72.32.6/cgi-bin/bigate.cgi/b/g/g/http@210.
72.32.26/tjzd/tjzbjs/t20020327_14284.htm
輕工業
指主要提供生活消費品和製作手工工具的工業。按其所使用的原
料不同,可分為兩大類:
1.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是指直接或間接以農產品為基本原
料的輕工業。主要包括食品製造、飲料製造、煙草加工、紡織、縫紉、
皮革和毛皮製作、造紙以及印刷等工業。
2.以非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是指以工業品為原料的輕工業。
主要包括文教體育用品、化學藥品製造、合成纖維製造、日用化學製
品、日用玻璃製品、日用金屬製品、手工工具製造、醫療器械製造、
文化和辦公用機械製造等工業。

國際貿易
商業是一種互通有無的經濟行為,如果將這種行為擴張到超越國
境互通有無的買賣,並且可以調劑盈虛將有形貨物與無形勞務相互交
易而產生國際收支的經濟活動,就成了國際貿易。
台灣地區幅員較小資源稀少,所以我們生產自己專長的東西,別人也
生產他們專長的東西,彼此互相交換。
國際貿易的主體為貿易商,係指以營利為目的而在國際間從事商
品買賣活動的公司行號而言。這種公司行號本身如不從事生產而只從
事商品的交易,是為狹義的貿易商。
簡約地說:
1.互通有無的經濟行為。
2.超越國境互通有無的買賣。
3.調劑盈虛產生國際收支的經濟活動。出口:運往國外以供銷售的商
品買賣。
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
(IndustrialRevolution)一詞始於十八世紀之末或
十九世紀之初,意指當時英國國內在經濟上及工業上極具戲劇化之大
變動。自西元一七六○至一八五○年間,蒸汽機首次普遍應用,工業
技術尤以棉紡織工業突飛猛進。其他相關工業,亦隨之革新。十九世
紀的觀察家將此種生產之劇增及隨之而起的社會變遷,視為法國大革
命一般的革命。現代學者雖難釋其具體涵義,但「工業革命」並非突
然爆發,可遠溯幾世紀以前,文藝復興時代(一三○○年代至一五○○
年代)的啟示,及其後科學之日趨昌明,可視為工業革命技術革新不
可或缺的先決條件。
綜合而言,工業革命是生產過程上應用機械代替人工的一種基本變
革,大致有下列幾種涵意:
A. 工業機械化;
B. 動力使用於工業;
C. 工廠制度的發展;
D. 運輸和交通的革新;
E. 經濟活動資本化。
工業革命之發生於英國,主要是由於農業及工商業方面的因素。
例如:在農業方面,地主與農夫自給式的莊園管理漸趨向於商業化;
在工商業方面,自由貿易的實行、分工制度的推行、生產與運輸工具
的改良、商場與原料獲取的開拓,在在都影響了人類的生活行為與社
會結構。英國首先發生工業革命之原因如下:
1. 內政因素:
(1)最早獎勵發明研究(1624年制定「專利法」
;1660年設
立皇家學會)
(2)光榮革命後,議會掌國家財政,議會政治保障私人資本。
2.對外因素:掌握海權,商業發達,擁有龐大殖民地,資金充裕。
3.歷史因素:紡織技術工人較多。
4.地理因素:
(1) 良港, 運輸便利;
(2) 煤,鐵蘊藏豐富。
雖然工業革命給全人類帶來福利,然而與之俱來的弊端亦復不少。頻
頻發生的工廠意外事件、不利於健康的工廠環境、空氣的污染、生態
的失衡、公害的產生,以及直接間接造成的其他社會問題,都是今日
學者所關注的事項。(中國文化大學英文研究所)

(一)、工業革命發展的特點
1. 1769年瓦特改良蒸汽機,被視為工業革命的支柱。
2. 蒸汽機取代了水力成為新動力能源。
3. 汽船、火車、鐵路、運河等先進的交通方式相繼出現。
4. 鋼鐵成為工業革命中實業的中堅,更奠下了近代鋼鐵工業的基礎。
5. 工廠制度興起--工業革命的特徵之一。
6. 「鋼」取代「鐵」
,成為重工業原料,煉鋼技術發展迅速。
7. 電力逐漸成為主要動力。
8. 1870年以後內燃機和蒸汽渦輪的發明是重要的發明。利用煤
氣在活塞內的爆炸作為動力,成為又一新能源。

(二)、工業革命的影響
1.社會上:
(1)工業革命加快了城市化進程。
(2)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3)社會上形成了兩種新的社會階層:資本家與勞工。
(4)產生新的社會問題:
A. 貧富不均
B. 勞工問題 (有關心理、生理、工資、教育、福利等問題)
2.經濟上
(1)農業機械化的加速
(2)各種經濟學說之發生,如自由主義 1、民族主義 2、社會主義 3。
(3)產品增加興商業擴張。
3.政治上
(1)民族主義漸成。
(2)民主制度亦漸漸確立。
(3)殖民主義出現。
主題一:世界風情畫-歐洲與美洲

單元三:北歐概論

壹、 基本內容:冰蝕地形的成因及特色、氣候特色、北歐的人文環

境、北歐各國的產業發展及特色。

貳、 能力指標: 1-4-2 分析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及其互動如何影響

人類的生活型態。

参、 重點整理:

一、範圍:緯度 55°N~71°N 之間波羅的海以北,共有五國—挪威、瑞


典、芬蘭、冰島、丹麥。

1
【北歐全圖】

1
國立編譯館,
《國民中學地理第四冊》,民 88,頁 32。
二、地形:
(一)冰河地形的成因:基阿連山是大陸冰河的中心。北歐受到冰
河覆蓋,冰河消去後,地表受到冰河刻蝕形成各種冰河地形,例如:
峽灣、冰斗、冰河谷(槽谷),利於觀光業的發展。地表崎嶇、特多
湖泊、曲折海岸是其自然景觀的特色。
(二) 東部平原區
中央半島區:古陸塊被侵蝕成平原後因造山運動而隆起。
西部島嶼區(冰島)
(三)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1.成因:
(1)四周有海洋包圍(北極海、波羅的海、北海、大西洋)
(2)西風帶來降雨並深入內陸
(3)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影響,使挪威的港口雖然地處高緯,冬
季仍然不結冰,航運發達。
2.影響:
(1)挪威沿海較同緯度地區溫暖之因為北大西洋暖流經過;同時
更使高緯度港口成為不凍港,促成漁業及航運的發展。
(2)丹麥冬季易有濃霧是因北大西洋暖流與大陸冷氣團交會所
致。
3.年雨量受到盛行西風影響由西向東遞減,豐富的雨量帶來森
林的生長以及水力資源的基礎。
4.北歐北部(北極圈內 66.5°)因緯度較高而有「永晝」及「永
夜」的現象。
三、產業:
(一)農業
1.區域:丹麥、瑞典南部
2.作物:小麥、馬鈴薯
3.丹麥作物轉形成為酪農業的因素:
(1)靠近歐洲市場(大都市),可就近提供相關酪農業產品(乳
製品、肉類) 「歐洲牧場」。
(2)北美小麥大量生產並運銷世界各國,丹麥所產小麥相較之下
失去競爭力。
(二)漁業:挪威較發達
1.多峽灣,屬岩岸地形,適合建港。
2.冬季受到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港口冬季不結冰。
(三)林業:芬蘭、瑞典
因為緯度高,為寒帶針業林的分佈地區,家具、造紙業興盛。
(四)石油:北海(1960 年代)
挪威、英國、丹麥積極開採,發展工業。
(五)通訊產業
瑞典---Ericsson;芬蘭---Nokia,因北歐地形崎嶇,交通不
甚便利,因而發展出無限通訊產業。
四、 人口老化與社會福利
(一)人口老化
人口金字塔類型屬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彈頭型金字塔,
老年人口眾多,也代表著該地區醫療衛生進步,人民的平均壽命長。
(二)社會福利
經濟高度發展,國民所得高,且人口老化問題明顯,需重視
社會福利。北歐五國教育普及、社會福利健全、健康衛生設施均屬全
歐最高水準
五、 各國簡介
(一)挪威『峽灣之國』
---漁業、海運、石油(北海)。
(二)瑞典---工礦業
1.森林面積大,用森林換取煤礦。
2.自產鐵礦,發展汽車業 SAAB、VOLVO。
3.汽車普及率高。
(三)芬蘭『千湖之國』(冰蝕湖)
---林業、工礦業。
(四)丹麥---飼牧業、工業、漁業、石化業(北海漁場)
用科學方法飼養乳牛、小麥、肉牛、猪,多外銷國外。

肆、 延伸閱讀
冰河
冰河的成因:在高山和高緯度地區,積雪終年不化,積壓成冰(雪
冰),冰層漸厚,受到重力的影響,往低處緩緩移動,形成冰河。
冰河依照所處的位置,分為:
1.大陸冰河:位在高緯區,氣候嚴寒,整片陸地形成冰河,受到擠力
的影響,冰河向四周移動。
2.山嶽冰河:位在高山區,因為重力的關係,冰河會由高地往低處移
動,到達山麓平坦地形之後,互相匯集所形成的一連串如圍裙狀的冰
河稱之山麓冰河;平頂高原或谷的頂上發育的堆冰盆地,冰河呈現大
規模的片狀分布,其間罕有被覆蓋的山頭,稱為高源冰河,小規模者
稱做冰帽。發源於高地堆冰盆地,順延山谷延長如舌狀的冰河,稱為
谷冰河。冰斗冰河是其規模最小的,存在於冰何的最上游的冰斗中。
冰河在移動過程中,對地表產生侵蝕和堆積作用,形成各種地形,
稱為冰河地形。
冰河地形依照營力的不同,分為:
1.冰蝕地形
2.冰積地形
冰河作用
1.冰河是固體冰層的移動,對冰河床的侵蝕,以磨蝕(abrasion)
為主,遇有突出的岩塊,則進行冰拔作用(plucking)
,將突起的岩
塊帶走。破碎岩塊隨著冰河移動,與冰河一起侵蝕冰河床和谷壁,產
生不同冰蝕地形。
2.當冰河進入較暖和的地區消融時,這些被冰河搬運的碎屑便產
生堆積,形成多種冰積地形。因冰河流向固定,冰床下的底岩或挾運
的冰磧石上,常因磨蝕留下與冰河流向一致的擦痕(striation)

3.冰河形成時,其底部受壓融解的水常流入岩石裂隙,因凍裂作
用使得冰河床產生破碎岩塊,破碎岩塊隨著冰河移動,與冰河一起侵
蝕冰河床及其兩側的岩層,產生不同冰蝕地形。當冰河進入較暖和的
地區而消融後,這些被冰河搬運的碎屑物便產生堆積,形成冰積地
形。這些冰積地形的特徵為大小混雜、稜角明顯、沒有層理,與一般
河流堆積迥異,其所發育的土壤大多貧瘠,不利農業發展。

冰河地形
在高緯度和高山地帶,因氣候寒冷而積雪不消,一定厚度的積雪
經過層層累積重壓後形成冰河冰,在壓力和重力的影響下開始移動,
形成冰河。冰河所到之處皆會對地表產生侵蝕、堆積的痕跡,形成冰
河地形。冰河的侵蝕地形包括高山區的冰斗、角峰、刃嶺、冰河谷(槽
谷)、擦痕;堆積地形則有端磧、外洗平原、鼓丘、蛇丘。以下將這
些地形分述如下:
1.冰斗:山岳冰河源頭因冰雪壓力和侵蝕形成的凹地,稱為冰斗
2.冰斗湖:若積水成湖,則稱為冰斗湖,如天山的天池,即為冰斗積
水而成的湖泊。
3.U 型谷:冰河自冰斗往下移動,由於下蝕與側蝕的結果,使得冰河
經過的山谷兩側,谷壁陡峭,谷底平坦呈 U 形狀,故稱 U 型谷,與一
般河流的 V 型谷顯著不同。
4.槽湖:待冰融化後,冰河槽(U 型谷)常積水成為狹長狀的槽湖,如
瑞士的日內瓦湖。
5.峽灣:冰河移動經過山谷兩側,會將山谷侵蝕成兩側陡峭、谷底平
坦的 U 字形狀,稱為 U 型谷。U 型谷如果遇到沿海陸地下沈,海水面
上升入侵 U 型谷,即形成峽灣地形。U 型谷若遇沿海陸地下沈,海平
面上升,則海水侵入 U 型谷,形成峽灣,如挪威西部索爾峽灣,長達
160 公里是世界最長的峽灣。
6.山地冰河於冰河谷頭,侵蝕形成半圓形的冰斗(cirque)
;而在冰
河谷侵蝕形成 U 字形的冰河槽(glacial trough)
7.當兩冰斗靠連時,其分界成為尖銳的刃嶺(aretes)
,刃嶺匯聚則
成挺立的角峰(horn)

冰河退去之後所遺留的冰河谷
(U 型谷)以及沖積的平原

冰河侵蝕後所遺留的冰河谷(U
型谷),右上角大量積雪處為冰
斗,兩個冰斗之間被侵蝕所遺
留的凸出物為刃嶺,此照片可
以看出刃嶺大致初期的模樣
冰河侵蝕後所遺留的槽湖(冰蝕湖)

峽灣地形

福斯冰河
(Fox Glacier)

照片來源:作者於 2006 年攝於紐西蘭。


社會福利制度
國家和社會為了增進與完善社會成員,尤其是生活困難者的社會
生活的一種社會制度。主要目的在通過提供資金和服務,保證社會成
員擁有一定的生活水平,並盡可能提高他們的生活品質。社會福利狹
義指當社會成員因年老、疾病、生理或心理缺陷而喪失勞動能力而出
現生活困難時向其提供的服務措施;廣義指為了改善和提高全體社會
成員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種社會服務措施。
社會福利的基本內容一般包括現金援助和直接服務。現金援助通
過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和收入補貼等形式實現;直接服務通過興辦各
類社會福利機構和設施實現。主要內容有:醫療衛生服務、文化教育
服務、勞動就業服務、住宅服務、孤老殘幼服務、殘疾康復服務、犯
罪矯治及感化服務、心理衛生服務、公共福利服務等。服務對象包括
老年人、殘疾人、婦女、兒童、青少年、軍人及其家屬、貧困者,以
及其他需要幫助的社會成員和家庭等。服務的形式有人力、物力、財
力的幫助,包括國家集體、個人興辦的、社會福利事業的、收養、社
區服務、家庭服務、個案服務、群體服務等。
主題一:世界風情畫-歐洲與美洲

單元四:南歐概論

壹、 基本內容:火山地形以及石灰岩地形的特色及成因、地中海型

氣候的特色及成因、南歐各國的發展概況及重要特色。

貳、 能力指標:1-4-2 分析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及其互動如何影響

人類的生活型態。

参、 重點整理:

一、範圍:北以庇里牛斯山和阿卑斯山連線和西歐為界,包括伊比利
半島、義大利半島、巴爾幹半島及其附屬島嶼。

1
【南歐全圖】
二、地形:
(一)造山運動形成的新褶曲山脈,地質年代較新,地勢高聳、破碎;
屬於火山地震帶。
(二)曾經屬於海洋沉積的環境,石灰岩遍佈。

1
國立編譯館,
《國民中學地理第四冊》,民 88,頁 44。
(三)三大半島(由西向東)的地形特色:
半島 主要地形 特色
伊比利半島 高原 麥西達高原(古老地塊)
義大利半島 山地(火山地形) 1. 亞平寧山
2. 多火山地震,地質活動旺盛
*維蘇威火山下的龐貝古城
巴爾幹半島 山地(石灰岩地形) 1. 石灰岩地形發達,地形破碎
2. 西方文明的發源地
三、氣候:
氣候類型 分佈範圍 氣候特色
溫帶地中海型氣候 地中海周圍、伊比利 夏乾冬雨
半島中南部
溫帶海洋性氣候 伊比利半島西北部 溫暖多雨
溫帶大陸性氣候 麥西達高原、巴爾幹 因距海較遠而使得氣
半島北部 候較為寒冷乾燥、溫
差大
四、傳統產業---地中海型農業
(一)限制:
1.氣候的影響,生長季和雨季無法配合(夏季是生長季但卻是乾
季,雨季則為不利作物生長的冬季)
2.石灰岩地形不利農業發展
(二)解決方法:
1.兩年輪作:農民每年耕作一半的土地,另一半休耕,隔年再替
換。
2.發展灌溉。
(三)主要作物:以耐旱的深根、厚葉的植物為主,以橄欖、葡萄、
柑橘、無花果為代表作物。
(四)畜牧業:乾季期間發展畜牧業,從事山牧季移,例如西班牙的
美麗奴綿羊。
五、主要都市:
(一)威尼斯:分布在波河三角洲,因地勢低漥、河道分歧,交通以
水運為主,有「水都」之稱。
(二)羅馬:為義大利首都,也是古文明源地,古蹟眾多例如:羅馬
競技場、萬神殿。世界上最小的國家---梵諦岡,位在羅馬境內,是
天主教廷的所在地。
(三)巴塞隆納:擁有豐富的煤、鐵、水力,為西班牙的工業重鎮;
1992 年奧運舉辦地點。
(四)雅典:希臘首都,城市歷史悠久,有許多古蹟,是著名的觀光
旅遊勝地。

肆、 延伸閱讀

石灰岩地形

在可溶性岩石地區(主要為石灰岩層),由岩溶作用所成的特殊地
形,稱為石灰岩地形或岩溶地形。此種地形因首先在南斯拉夫之喀斯
特地區做過詳細研究,故亦稱喀斯特地形(karst topography)。石灰
岩地形在中國雲貴高原和法國中央山地等地亦相當發達。石灰岩相關
的地表及地底地形於後會詳加介紹,在此亦附上圖片作為參考。
溶蝕作用
雨水和河水吸收二氧化碳形成碳酸,石灰岩中的碳酸鈣與接觸經
碳酸化作用後,變成溶於水的碳酸氫鈣,而被溶解帶走的過程稱為溶
蝕作用。
經由溶蝕作用所造成的地形,稱為石灰岩地形,和其他作用所成
的地形有別。石灰岩地形因具有獨特之發育型態,分為地表地形及地
底洞穴地形,以下簡介如下:
(一)、地表地形
1.伏流
石灰岩地形發育初期和正常河流差異不大,後因溶蝕日甚,雨水
或河水常沿著岩層的節理或裂縫溶蝕,裂隙日漸增大,雨水及河水均
向下滲漏,於是地表漸成為乾河床,河水潛入地下,成為伏流,因為
在地底流動,又稱作地下河。在雲貴高原裡,地下河相當普遍。
2.岩溝
雨水在傾斜的石灰岩坡面流動溶蝕,鏤刻地表形成長形的岩溝
(溶溝),其地表崎嶇難行。
3.滲穴
溶蝕作用產生的豎穴稱為滲穴。通常呈現漏斗狀,上寬下窄,大
小不一。
4.灰岩窪地
相鄰滲穴、岩溝擴大合併成為的窪地稱為灰岩窪地。
5.灰岩盆地
由灰岩窪地溶蝕擴大,或與相鄰合併,或經變動陷落行程之長形
而封閉的盆地,稱之。有些灰岩盆地可發育成為湖泊。
6.灰岩錐丘
灰岩盆地發達之後,溶蝕之後所餘的便為之灰岩錐丘。這些錐丘
風貌各異,或圓或挺,中國桂林的峰林即為典型代表(如下照片)。
地表石灰岩地形的縫隙,經長時間的溶蝕,形成長條形的岩溝或如
漏斗狀的圓形窪地,地表被這些岩溝與挖地分割得相當破碎,地面也
因此崎嶇不平。當溶蝕作用持續進行,地表只剩下堅硬的岩層,形成
石林或峰林。

廣西桂林的峰林地形(筆者旅遊所拍照片)

二、地底洞穴地形
雨水或河水沿著裂隙進入地下,在岩層中長期溶蝕形成洞穴。洞
穴內含碳酸氫鈣溶液從岩層中滲出時,部分的水被蒸發,碳酸氫鈣被
還原成二氧化碳和碳酸鈣,二氧化碳隨空氣逸失,碳酸鈣則在洞穴中
堆積,形成如下述的特殊地形:
1.鐘乳石
含有碳酸氫鈣的滲流地下水,經過石灰岩縫隙,達於溶洞洞頂時,
因爭發作用或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分壓減少,導致碳酸鈣沉澱,重新凝
固,自上而下,結成下垂之柱狀物,稱為鐘乳石。
2.石筍
由鐘乳石滴下的水,落至洞底,沉澱累積聚高如筍狀者,稱為石
筍。
3.石柱
若洞頂的鐘乳石逐漸長長向下延伸,洞底的石筍往上積高,最後
連結在一起形成石柱。
4.緣石
洞底窪地聚水成池,池水滿溢可使池緣處沉澱增高,成為緣石。
若洞內緣石眾多,易形成層層下降的階地,稱為灰華階地。
5.溶洞
雨水或河水言石灰岩裂隙下滲,進行溶蝕,時間久了使裂隙擴大
形成洞穴,稱為溶洞。
石灰岩洞穴裡經常積水形成小
湖泊,水質清澈,和其上的鐘乳
石、地面的石筍相映成趣,煞是
漂亮。左為筆者前往桂林蘆笛岩
洞穴所拍攝。

右為筆者前往桂林蘆笛岩洞穴所拍
攝,石灰岩洞穴經過整理開放成為
風景區,管理處打上五顏六色的燈
光,並將不同的地形賦予中國傳說
故事,讓奇形怪狀的鐘乳石、石柱、
石筍的小地形有了不同的詮釋。

左為筆者前往桂林蘆笛岩洞

穴所拍攝。地下河可通行小

船,我們航行了約近一個小

時才出洞穴。
參考資料:

石再添等,《地學通論---自然地理學概論》
,台北:固地,1998 年,

頁 139~148。

高中地理課本龍騰版,世界地理。
主題一:世界風情畫-歐洲與美洲

單元五:東歐概論

壹、 基本內容:東歐的平原地形、過渡性氣候、共產主義下的人文

環境、各國的經濟發展及特色。

貳、 能力指標: 1-4-2 分析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及其互動如何影響

人類的生活型態。

参、 重點整理:

一、位置:波羅的海、亞得里亞海、德國、奧地利、獨立國協之間的
區域。
二、地形:平原為主,包括歐洲平原東部、多瑙河沖積平原
三、氣候---過渡性氣候
1.因位置距大西洋較遠,西風影響有限,成為溫帶海洋性及溫帶大
陸性氣候的過渡帶。
2.夏熱冬冷,受地形氣候的影響,本區以混合性農業為主。
四、計畫性經濟
1.二次大戰後,東歐成為共產國家,實施計畫經濟。
2.農地、工廠收歸國有;實施集體生產與分配,造成生產意願低落。
3.重視重工業及軍事工業,輕民生工業,人民生活困苦。
五、政體改變後的經貿
1.共產主義瓦解後,各國紛紛走向經濟市場化、貿易自由化、推動
國營企業民營化。
2.近年來東歐地區致力於發展經貿,但因長期的計畫經濟使其目前
的國民所得仍低於歐洲其他地區,但其經濟成長快速亦是不容小覷。
肆、 延伸閱讀

工業化
第一級產業是所謂的農業。以台灣為例,早期台灣還屬於低度開
發國家,也就是以農業為主要的經濟來源,此時人民大部分都是以農
業維生,而工商業的人口只有一小部分。
第二級產業也就是工業。當開始發展工業時,由於工人的所得比
農人高,在加上工業的發展使得農業生產技術革新,使得生產力大
增,農業漸漸不需要那麼多勞工,那麼這些勞工則就轉向工業部門,
而農業農口慢慢的減少,工業人某慢慢的增加,等到工業人口大於農
業人口時,這個過程就是所謂的工業化。
第三級產業也就是所謂的服務業。工業化的過程中,對於第三級產業
的金融、保險、運輸等相關性服務的需求增加,以及工業化之後,人
民的所得增加,慢慢的對於休閒等發面的需求也增加許多,因此服務
業變得愈來愈重要,而就業人口也就日益增加,當從事第三級產業的
人口變成一個國家的就業結構時,也就是所謂的 "後工業化"。
因此,簡單來說,一個國家或區域在發展現代工業之前,絕大部
分的生產活動以從事自給性的農、林、漁、牧、礦等一級產業為主,
當其開始引進現代工業,並漸漸取代、超過一級產業,成為主要的經
濟活動。此種工業就業人口和產值,在整個國民經濟所佔比例增加之
過程,稱為工業化。而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國家,有人說是俄羅斯。
※以下摘錄自商業週刊第 902 期 / 歐陸的「明日帝國」:
看待俄國,絕不能如同金磚四國的其他三個國家般,帶著落後國
家的刻板印象。在八○年代冷戰時期,繼承前蘇聯絕大部分主體的俄
國,是唯一可與美國對抗的強權。現在的俄羅斯被列為八大工業國之
一,也是所有被定義為新興市場國家中,工業化程度最高的一個。
基本上所謂的「工業化」最初是只十九世紀進入工業時代,而二
十世紀初期,機械取代人力,工業化時代來臨。
工業化的更廣義的定義指一個區域的工業發展過程和水準,是現
代化的主要現象,也是國民經濟的主要力源;若第二級產業比重超越
第一級產業就是已工業化(industrialization);工業化是衡量一個
國家經濟水準的主要指標,經濟發達國家均是工業化國家,如美、日、
西歐;臺灣也已工業化。
而現代化是經由歷史的演進,到時代的潮流下所帶動的一種新的風潮,
為現代化.日常生活分割成各個自主的多元生活領域,在進入到新的
特定生活領域中,即應遵循該領域所要求的行動規範,現代社會發展
過程(即現代化)的特徵、發展趨勢、及其所面臨的問題。
基本上工業化也曾經帶動了現代化的發展,然而時代的演進,潮
流在變,也許過去所謂的現代化在在也許過時,但是在過去是如此。
而其實現在以走入「科技化」比工業化更上一層樓,然而無論潮流如
何演進,人類的生活型式一直都在改變也不斷在進步,所以也可以說
過去的工業化也造成了現在的科技化,促進了現代化。
主題一:世界風情畫-歐洲與美洲

單元六:美洲概論

壹、 基本內容:美洲的地形分布及成因、氣候分布及成因、人文條

件、北美自由貿易區。

貳、 能力指標:1-4-1 分析形成地方或區域特性的因素,並思考維

護或改善的方法。

参、 重點整理:

一、 位置、地形
美洲西倚太平洋,東臨大西洋,依照位置分為北美洲、中美洲、
南美洲。西岸因為板塊運動造成高大的新摺曲山脈,地勢聳峭,屬
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一環,多火山地震。
二、美洲分區
分區指標 區域
以巴拿馬運河為界 1.以北稱北美洲
2.以南稱南美洲
以國界為界 1. 北美洲:美、加兩國(墨西哥
以北)
2. 中美洲:從墨西哥至巴拿馬的
範圍(包括西印度群島)
3. 南美洲:巴拿馬運河以南
以語言、文化區分 1. 盎格魯美洲:美、加兩國,通
行英語及信奉基督教。
2. 拉丁美洲:中南美洲,通行拉
丁語系及信奉天主教。
三、美洲的人文景觀
1.各種移民展現了實用靈活的精神,促進美洲經濟活力,使之成為
「民族大熔爐」,人文景觀呈現多元化。
2.其人種包括:
(1)美洲原住民:因紐特人(北美極圈附近)、印地安人(美洲主要
原住民)
(2)白種人: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歐洲移民大量移入。
(3)非洲黑人:十六世紀美洲引進西非黑奴,成為美洲主要勞動力
(4)亞洲黃種人

肆、延伸閱讀

半島

三面環水,一面連陸地。較小的稱之為岬,至於像歐洲那樣巨大
的半島被稱為次大陸或大陸。目前,阿拉伯半島被認為是世界最大的
半島。

世界上面積在 10 萬平方公里以上的半島:
a.阿拉伯半島
b.印度半島
c.中南半島
d.拉布拉多半島(加拿大)
e.斯堪地那維亞半島
f.伊比利半島
g.安納托利亞半島(土耳其)
h.巴爾幹半島
i.堪察加半島
j.馬來半島
k.朝鮮半島
l.約克角半島(澳大利亞)
m.亞平寧半島(義大利半島)
n.下加利福尼亞半島
o.佛羅里達半島
p.索馬利亞半島(非洲之角)
q.尼德蘭半島
r.南極半島

中國主要半島
1).山東半島
2).遼東半島
3).雷州半島

波斯灣戰爭

波斯灣戰爭是在二十世紀,繼越南戰爭之後,最大規模的戰爭,
其緣起於伊拉克與科威特兩國,為領土、石油權利益等糾紛,以及伊
拉克對油償、租借布比揚島、瓦巴島談判破裂,導致伊拉克於一九九
O年八月二日入侵科威特。此次之侵略行動發生於歐、亞洲交界之戰
略要域上,其發展可能引起中東區域性戰爭,甚至引發世界大戰,而
遭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通過六七八號決議案,強烈要求伊拉克部隊撤出
1
科威特。事發後聯軍旋即展開部署實施「沙漠之盾」 防衛作戰,並
於 1991 年 1 月 17 日凌晨 3 時開始實施毀滅性的「沙漠風暴」戰爭,
迄同年 2 月 24 日至 28 日 8 時止,歷經 100 小時地面作戰,伊拉克無
條件投降,戰爭劃下休止符。
波斯灣戰爭,是美國在後冷戰時代的第一場國際危機,美國藉由
這場戰爭的光榮戰役,再度確立了國際領袖的地位。
波斯灣戰爭發生的原因根據各方面之資料分析,概可區分以下原
因作為說明:
1.爭奪權利:
伊拉克長期以來即想爭取阿拉伯世界領袖地位,尤於一九七八年以
埃簽訂大衛營協定,埃及遭阿拉伯國家開除會籍後,更積極爭取接替
埃及之領導地位。一九七九年胡辛掌權大肆擴充軍力,並與伊朗爆發
八年的戰爭,戰後大批武器彈藥與龐大兵力正好利用,做為達到此目
的之工具,而科威特人口少、財富多、國力弱,自然形成理想的首要
目標,而沙烏地阿拉伯更是其覬覦的大餅。
2.藉口
兩伊戰爭結束後,伊拉克迫切需要資金以圖建設,十二個會員國的
「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曾同意將石油減產以利控制原油價格,
但實際生產則為超出原本預定的產量,使得油價從原有十八美元一
桶,跌至十三美元一桶。此正與胡辛主張之高油價政策背道而馳。一
九九O年七月十七日,胡辛指責科威特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在石油生
產配額上作假,更為油價下跌的罪魁禍首,並聲稱伊拉克因此損失一
四O億美元。
3.經濟利益
一九九O年伊拉克的軍費支出為一二九億美元,其通貨膨脹率達四
十%。伊拉克為解決與伊朗八年戰爭所造成的國家經濟困頓,故亟思
掠奪科國之大量財富(科威特與伊拉克石油儲藏量約各佔中東石油的
十%)而沙烏地阿拉伯更為其覬覦的大餅。 
4.判斷錯誤
伊拉克認為美蘇兩國將不致以軍事干預其入親科國之行,蘇聯因外
1
“沙漠盾牌",運用了 70%的軍用運輸機和部分民機輸送裝備和兵力以及部隊的給養,每天空
運數十架次。另一行動是所謂的“沙漠風暴",每天空運達 125 架次,共運送了武裝士兵 41.8
萬人,貨物 38.8 萬噸。確保了兩次軍事行動的順利進行。
交政策轉變和內部政經問題困頓,無暇兼顧或介入國際事務;美國則
因當年越戰失敗陰影猶在,亦不會冒然投入大量兵力、物資,故研判
美國將會透過聯合國協調,企使伊軍撤退並以談判方式解決,以致有
恃無恐,大膽出兵侵佔科威特。
5.外交誤導
美駐伊拉克大使莉兒格拉斯於七月廿五日與胡辛晤談時,她說美國
只堅持以非暴力方式解決。格拉斯大使的保證及美國過去的溫和妥協
政策,使胡辛誤信伊國入侵科威特,最多只會受到美國的強烈抗議。
而格拉斯更在侵略前一日離開巴格達飛回華府,更讓伊方產生美國將
置身事外的錯覺。
6.島嶼糾紛
伊拉克海岸線極短,加上出海口被伊朗與科威特所控制,海軍發展
倍受限制,故伊拉克希望從科威特要回瓦巴島、布比揚兩島,或是採
取租借方式,但未獲應允 。
四、東、西方國家利益
東、西方國家在此次波斯灣危機中,各國利益互有相異,概可區
分如次:
*美國:旨在維持國際秩序,確保其世界民主陣營之盟主地位,使西
方石油能長期安全供應。
*蘇聯:為伊之武器最大輸出國,且為世界第三大產油國,在石油禁
運後,可坐收漁翁之利;對波灣危機反應不反對聯合國使用武力將伊
拉克軍隊逐車科威特,但表示不會派兵參戰。
*中共:雖認同聯合國制裁案,但暗地支持伊拉克,並表示反對大國
軍事干預。*英國:英國政府對胡辛之入侵行動表示譴責與嚴重關
切,並實際派兵支持美國之行動。
*法國:為伊之第二大武器輸出國,且七十%原油進口更與阿拉伯世
界貿易關係密切,雖派有部隊加入聯軍,但其態度相當謹慎。
*其餘各國:為避免石油問題造成經濟危機,影響本國工業發展,態
度傾向美國,有的國家派遣部隊參戰,有些國家則給予實物支助或是
人道援助。

※ 美國介入波斯灣危機原因
美國自二次世界大戰後更積極介入中東事務,主要係為填補英國退
出中東所留下的權力真空,以阻止蘇聯勢力進入該地區。
為了維持中東地區的均勢與和平,美國中東政策之經濟目標是確保
美國及其盟邦能取得該地區的石油。因此美國政策的總體目標乃是確
保美國在此區域之友邦的安全與穩定。一般來說,美國之所以重視中
東利益的消長,主要係基於中東在全球政治、經濟及戰略重要性等三
個層面作考量。
由於中東地區內部充滿根深蒂固的宗教、種族、領土及政治等紛
爭,此地區一直是世界的火藥庫之一。中東地區是世界三大宗教--
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發源地,宗教聖城之歸屬問題常導致各
國兵戎相見。中東亦是一個多種族的社會,領土的爭執更是層出不
窮。以色列建國以來,以、阿間的衝突即未曾停歇,更成為中東動亂
的根源。此種區域的不穩定性,必然會危害美國在此區域的主要的政
治目標,以及維持該地區的穩定與發展,特別是溫和派阿拉伯國家與
以色列的安全保障。
美國偏袒以色列,不僅因為美國猶太團體勢力龐大,使美國的全
球政策是圍堵共產主義,某些阿拉伯國家不願參加美國圍堵蘇聯的同
盟,致使以色列成為美國在中東地區的盟友。此外,以色列長期以來
為華府試驗美製武器和獲取重要情報的最佳夥伴,有助於美國的國防
工業與情報的蒐集。
中東是歐亞非陸塊的交匯點,也是個「七海輻輳地」。它橫跨從
烏克蘭南部,經由黑海、博斯普魯斯海峽、瑪莫拉海、達達尼爾海峽
與愛琴海通往地中海的水道。至於波斯灣灣形有如手臂,從荷姆茲海
峽可入阿曼灣,經阿拉伯海則入印度洋,又可由紅海經蘇伊士運河進
入地中海,可見其戰略地位之重要性。對美國和西方國家而言,波斯
灣正當通往亞洲之東西方石油資源運輸航線要衝;對蘇聯而言,中東
則是其通往南亞、印度洋與非洲的南北通道。
中東為全球地理上的「世界島」,位居樞紐,是歐、亞、非三洲
之屋脊,是具有極重要的戰略地位,乃兵家必爭之地。同時,中東又
是自大西洋、地中海、紅海到印度洋航線的交通孔道。對美國而言,
中東地區戰略價值極高,因為中東地處陸、海、空的交點。其中蘇伊
士運河、曼地歐海峽及荷姆茲海峽是全球的交通要衝,經由這些海峽
與運河運往全球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商品─石油。對於高度依賴中東石
油的美國盟邦而言,中東的重要性不可言喻。
由於全球經濟資源與市場分佈不均衡,且各國在經濟上互相依賴
的程度日益增加。石油變成了現代工業的血液,波斯灣地區是壓送血
液的心臟,而環繞波斯灣的海路也就是血液所要流過的喉頭。經歷兩
次石油危機的衝擊,益加凸顯石油是現代生活及經濟活動的命脈。石
油不僅造成中東地區貧富差距有如天壤之別,也成為該地區一觸即發
的潛伏性危機。
世界上 60%已經證實的石油蘊藏量在中東,其中絕大部份集中在
波斯灣沿岸各國。美國每天石油消耗量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 30%,
它每天所需的石油量約有 40%要靠進口,其中來自中東地區石油的
進口量又佔 20%強。更重要的,歐洲和日本的油源有 50%至 60%必
須仰賴中東供應。換言之,油源供應的受阻與原油價格的急劇上揚將
使美國及其盟邦經濟遭受重創。因為西歐和日本的經濟發展和政治穩
定對美國的安全意義重大。因此,如何確保波斯灣原油供應的穩定並
維持合理的油價,將是美國在中東地區的主要經濟利益所在。此外,
確保這個地區水域的暢通亦是西方的重要利益所在。
參考資料
http://www.fg.tp.edu.tw/~d2352115/report.htm
http://www.dajiyuan.com
主題二:世界風情畫-歐洲與美洲

單元七:北美洲

壹、 基本內容:北美洲地形的分布及成因、各項氣候分布及成因、

新大陸的發現及移民造成的人文條件、市場導向的粗放農業、

北美自由貿易區、重要都市特色。

貳、 能力指標:1-4-2 分析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及其互動如何影響

人類的生活型態。

參、 重點整理

※北美洲的定義:墨西哥北端以北,以美國、加拿大為主。
一、地形
西部(高山) 中部(平原) 東 部(丘陵) 最東(平原)
北 半 部 冰 河 地 形 顯 著
北美大平原為主體, 拉布拉多高原及阿
南部由密士失必河沖 帕拉契山,蘊藏豐 山脈以東的海岸平
以落磯山脈為
積而成土壤肥沃,為 富礦產資源,利於 原,為早期殖民的
主體,多火
美國主要農業帶,生 發展工業。 根據地,如紐約、
山、地震
產小麥、玉米等。 中部聖羅倫斯河航 波士頓。
運價值大,河岸低
地為美、加精華區
1
【北美洲地形圖】

二、 多樣的氣候

A 寒帶氣候
66.5°N
高地氣候

B.
溫帶海洋

E. F.溫帶大陸性氣候

40°N
落磯山

C. D G
30°N

1
國立編譯館,《國中地理第四冊》,民 91,頁 61。
2
【北美洲氣候圖】

氣候類型 分佈區 原因 特色
A.寒帶氣 北極圈以北 緯度高 夏溫低,冬寒
候 長;愛斯基摩人
B.溫帶海 緯度 40°~66.5° 西風、阿拉斯加暖流 終年濕潤,冬溫
洋性氣候 的大陸西岸 不寒
C.溫帶地 緯度 30°~40°的 風帶季移 夏乾冬雨,盛產
中海型氣 大陸西岸 副熱帶高氣壓:夏乾 柑橘類、葡萄
候 西風:冬雨
D.溫帶沙 北美洲西南側 背西風 乾燥少雨、溫差
漠氣候 大
E.高地氣 落磯山脈 地勢高 氣候成垂直變
候 化
F.溫帶大 緯度 30°N~ 距海較遠 溫差大,冬季嚴

2
國立編譯館,
《國中地理第四冊》
,民 88,頁 65。
陸氣候 66.5°N 的大陸 冬夏氣團交替 寒有暴風雪;南
東側 拉布拉多寒流使得 部在春夏之交
氣候更加冷濕 有龍捲風
G.副熱帶 墨西哥灣沿岸 緯度較低 夏熱冬暖,夏秋
海洋性氣 墨西哥灣流帶來暖 有颶風
候(中國 濕氣流
型氣候)
三、農業商品化
(一) 特色: a.因地廣人稀,機械化程度高,解決勞力不足的問題。
b.耕地面積大,總產量大,屬於粗放農業
c.便捷的交通將產品大量運往市場銷售,以換取現金
(二) 農業帶:北美洲農業人口少,但面積廣大、總產量高,每年
有大量外銷,為世界主要糧食供應地區。小麥、玉米、棉花是主要作
物。是世界小麥的主要供應地---「世界麵包籃」
a.加拿大哈得孫灣西南各省:春麥帶
b.美國中西部:玉米帶、小麥帶、棉花帶
c.美加都市郊區:酪農業(市場區位)
(三) 競爭力提升,利潤提高---大規模的生產

1.生產規模大、專業化程度高
成本相對降低
2.以高科技投入生產系統
利潤提高

競爭力提高

3.便捷的交通網路

4.市場廣大,行銷手法高明
3
【北美洲農牧分布圖】

四、工商業

(一)北美洲富含煤、鐵、石油,工礦資源豐富,水陸交通便利,為
世界主要的工業地帶。

(二)鐵路建設對於北美的工業發展及美西的開發貢獻極大。

工業特徵 工 業 基 礎 主要工業區 國 際 合 作
1.阿帕拉契山:東北部沿海到密 1994 年 美 、
煤 士失必河 加、墨三國成
美 國 1.機械化
2.墨西哥灣沿 立北美自由貿
2.自動化
岸:石油 易區,商品、
3.生產力
落磯山以東的 聖羅倫斯河河谷 資本可自由流

加拿大 草原區: 及大湖沿岸 通
石油、天然氣

8
國立編譯館,《國中地理第四冊》,民 91,頁 68。
4
【北美洲礦產分佈圖】

※美國東北部工業區的區位優勢:
A.煤鐵豐富(原料)B.交通便利 C.人口密集(勞工)D.技術
(三) 充沛的資金及技術,帶動經濟及工業的發展。如西雅圖的航太
工業;加州矽谷以及麻州 128 公路的資訊業(半導體、通訊網路);加
州洛杉磯的電影、媒體產業。其產業廣設工廠於海外,形成規模龐大、
分工精細的跨國企業,例如:IBM、福特汽車。
(四) 美國的意識形態及文化透過強大的經濟貿易與媒體傳傳播至
全球各地,例如:麥當勞、好萊塢電影,是全球化之下最佳的代言人。
(五) 北美自由貿易區(NATA):
1.由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三國組成,三國的商品、勞工、資本
可以互相流通。
2.加拿大的資金、技術可以依賴美國;美加之間的雙邊貿易關係
得以穩定發展,並且提升其產品的競爭力。
3.墨西哥提供廉價的勞工,並在美墨邊境設立加工出口區,產品
直接運往美國不需課關稅。

4
國立編譯館,
《國中地理第四冊》
,民 88,頁 71。
五、北美洲的主要都市
都市 特點
紐約 1. 位在美國東部,是北美第一大城、第一大港。
2. 目前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紐約、倫敦、東京)
3. 歐美航線的交通核心
芝加哥 1. 美國鐵公路、水運、空運中心
2. 因介在美中農業帶與東部工業帶之間,是農工業的轉運
中心
洛杉磯 1. 美西最大城,屬於地中海型氣候,適宜人居
2. 航太工業、電影製片產業(好萊塢)為主
溫哥華 1. 加國西岸最大城
2. 氣候溫溼,是加國華人人口最多的城市
六、聚落—都市化 Æ 市郊化
1.美國和加拿大因工商業快速發展,人口不斷往都市集中,此一過
程稱為都市化,目前都市化程度已達 80 ﹪。
2.都市居民享受許多生活上的便利,但過多的人口也造成都市環境
品質的惡化,加上汽車普及化、大眾運輸系統的改善、網路科技
發展,減少工作和居住同在一處的必要性,都市居民逐漸往外遷
往鄰近生活環境較好的郊區,此一過程稱為市郊化(郊區化)
3.市郊化除了造成都市的擴張,另一方面隨著郊區大型購物中心的
設立(土地便宜,提供大量免費停車位)
,亦使市中心原本的商業
活動受到打擊
七、北美自由貿易協定 (NAFTA )
NAFTA 是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的簡稱,由
美、加、墨三國組成,經過幾年協商,在 1994 年 1 月生效。協議
規定三個國家 在 15 年內須排除所有貿易障礙,讓這個人口 3 億 6
千萬的地區成為世界第二大的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 謹次
於歐盟的 3 億 7 千萬人口。自由貿易區內的國家,貨物可以互相流
通並免關稅,同時亦要合力排除其他的非關稅障礙 (non-tariff
barriers), 如配額 ( quota)、外匯管制 ( foreign exchange
control)、 進口許可証(import license)、進口保証金 ( import
deposit )等等。但對貿易區以外的國家,則可以維持關稅及障礙。

肆、 延伸閱讀

都市化
都市化是人民從農村遷移到都市地區的過程,或一個社會之人口
居住在都市社區之比例增加。現代時期的快速都市化,是在十八世紀
與十九世紀開始的,當時的英國工業革命改變了歐洲的經濟。為適應
工業革命所造成巨大生產力的成長,西歐的都市於十八世紀末開始迅
速發展。都市的製造廠招來了受教育的人口,並建立商業系統。工業
場所吸收的大量勞動力提供都市所需的新產品與服務,而促進市場的
成長。同時,農業技術的創新、生產效率的提高、農村勞力需要的減
少,也鼓勵了廣大人口遷移到都市。

都市化程度:
都市化程度=(都市人口/總人口)*100%;都市化程度的世界平均
值為 45% (1995 年資料)。都市化程度較高的地方包括歐洲和拉丁美
洲。
歐洲各國都市化程度高是由於經濟發展所致,其中比利時的都市
化程度高達 97%,英國 93%(1990 年資料)。拉丁美洲各國的都市化程
度高是由於鄉村貧窮,大量鄉村人口為擺脫貧窮而移入都市,結果造
成都市人口過多,此即為「首要型都市」

以亞洲而言,新加坡的都市化程度高於日本,此乃由於新加坡面
積小,又經濟發展程度高,國家境內幾乎沒有鄉村可言所致。

颶風
在亞洲附近又稱作颱風。通常颶風和積雨雲一起出現,是在氣
團內有深厚的不穩定層、低空有充沛的水氣,以及有引起不穩定能量
釋放的條件下產生的。大多發生在熱帶氣團內,尤其是地面氣旋的暖
區裡。颶風過境時,風向突變、風速急增、氣壓驟升、氣溫遽降,經
常伴有暴雨、雷電甚至冰雹的現象。

龍捲風
龍捲風是積雨雲中伸展出來的漏斗狀渦漩雲柱。有時懸掛在空
中,有時延伸到地面。出現在陸地上的稱為陸龍捲,出現在水面上的
稱為水龍捲。
龍捲風是一種活動地區最小但破壞力最大的天氣現象。一般來
說,龍捲風的水平範圍在幾十公尺到幾百公尺,刀肚在 800-1500 公
尺左右,一洞距離從幾公里到幾十公里都有,生存時間祇有幾分鐘最
多數小時。
龍捲風是一種強烈的低氣壓,其中心氣壓很低,與外圍的氣壓梯
度差別就很大,形成強風,具有極大的破壞力。此種低壓的行程是因
為中心附近的強烈旋轉產生很大的離心力,從而引起空氣外流和上空
強烈輻散果。龍捲風通常單個出線,但也有成雙的。
其形成的原因有一般認為其形成與積雨雲中強烈的升降氣流有
關,當升降氣流切變十分強烈時,就會發生水平狀的渦漩。根據流體
力學原理,雲忠中形成的渦漩,渦漩的兩側彎曲並伸出雲底,成為具
有垂直旋轉軸的水平渦漩。簡單來說,龍捲風形成的條件和颶風類
似,但在程度上更為嚴重,多發生在暖濕、乾冷對比的兩種氣團間的
冷鋒前部的不穩定帶附近。

大農作帶:
「農作帶」一詞出現在美國,十五、六世紀「大航海時代」以後,
歐洲人發現美國這塊新大陸,因而移民漸增。因開發較晚,人口不多,
許多貴族在分封之後形成了當地地主。於廣大的土地上開墾,自然需
要許多勞力,便從非洲、亞洲引進許多黑人作為開墾土地之用,在民
主制度尚不健全、歐洲人自以為是的心理作用下,這些從其他洲別來
此的有色人種只能成為富有人家的傭人或工人,除服侍之外亦需協助
開墾農田,而因為氣候條件不同,同一氣候條件下適合種植的農作物
大致相同,漸形成所謂的農作帶。至今奴隸問題已解決,美國農業為
降低生產成本,創造利潤,農民只選擇適合土地、氣候及市場的一、
二種作物栽種,同時也轉向大規模、專業化、科學化、機械化、企業
化的經營,發展專業化農作呈現商品性農業的特色。茲將美國五大農
作帶敘述如下:
(一)、五大農作帶
(1)東北部和“新英格蘭"的牧草、乳牛帶(酪農帶):這個農業帶是
指西維吉尼亞以東的州,共計 12 個。這個地區的特點是雨量充足,
但是氣溫較低,土壤也欠肥沃,比較適合於青貯玉米和牧草的生長。
本地區的優勢是消費市場集中,擁有美國工業最爲集中的大城市群,
因此有利於奶牛業的發展。本地區的馬鈴薯、蘋果、葡萄生産在全國
佔有重要的位置。
(2)中北部玉米帶:美國農業分區中所指的“中北部"是指大湖區附
近的 8 個州,東起俄亥俄州、密執安州,西北到明尼蘇達州,西南到
密蘇裏州。這是美國最著名的作物生産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
産區,因此有“玉米帶"之稱。這 8 個州大豆、小麥的生産在美國也
佔有重要地位,大豆農場占全國總數的 54%。1994 年,伊阿華和伊
利諾兩州的玉米産量分別爲 4902 萬噸和 4536 萬噸,占全美産量的
36.8%。玉米生産比較重要的州還有內布拉斯加。1975 年以來,美
國的玉米面積沒有明顯的變化,但是産量增加了 3/4;在這 20 年裏,
單産從每公頃 5460 公斤上升到 8830 公斤。美國的玉米産量占全部粗
糧的 90%,每年産值達 220 億美元。
(3)大平原小麥帶:位於美國中部和北部地區,北從與加拿大接攘的
北達科他州、蒙大拿州往南直到奧克拉荷馬州以及德克薩斯州的北
部,共 9 個州。這是個海拔 500 米以下的高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
沃,通稱“大平原"。這個地區的小麥播種面積通常占全國的 70%,
但近年來其比重有所下降。北部冬季寒冷而漫長,只宜春小麥生長,
北達科他州及其鄰近的 3 個州所産的硬粒紅春小麥占全部小麥産量
的 24%,其蛋白質含量高達 12%-18%。硬粒紅冬小麥主産於堪薩
斯州、奧克拉荷馬州和德克薩斯州的北部,占全部産量的 41%,其
蛋白質含量在 9%-14%之間。
(4)南部棉花帶:傳統的棉區東起大西洋沿岸,西至德克薩斯州東部。
二次大戰以後,棉花生産逐步向西發展。這裏所說的棉花帶位於平原
地區,主要有在 36°N 以南、密西西比三角洲的 5 個州,集中了全國
大約 1/3 的棉花農場,播種面積超過 160 萬公頃,産量占全國的 36
%。其中,阿肯色州還是美國最大的水稻産區,總產占全國的 43%。
棉花産量最大的州是德克薩斯州,面積約 145 萬公頃,占全國總面積
的 1/3,産量占全國的 27%。美國的西南部的植棉業發展比較快,包
括了以“陽光地帶"著稱的加利福尼亞州和亞利桑那州的河谷地
區,其産量已占全國的 22%。
(5)太平洋沿岸綜合農業區:受太平洋暖流的影響,氣候溫和濕潤,
宜於多種農作物的生長。北部的華盛頓州、俄勒岡州是最主要的小麥
産地,約占全國小麥産量的 13%。加利福尼亞州是美國農業最發達
的州,也是國家最大的“菜籃子",爲國家提供了 51%的水果和乾
果`32%的蔬菜.1993 年這個州的農業銷售收入達 198.5 億美元,占
全國的 11.34%;其種植業更爲突出,占全國的 15.54%,均名列全
國第。這個州的水稻生産也很重要,産量占全國的 18%;單産居美
國的首位,每公頃 8940 公斤,比全國水平高 41%。

(二)、美國農業發展的特點
(1)以農立國:有悠久歷史和傳統美國作爲移民國家,只有二百多年
的歷史,但其農業部在比 62 年成立的時候,就在其部徽上寫著,“農
業是製造業和商業的基礎"。美國一方面仗恃著其得天獨厚的條件,
另一方面注重農業科技的作用,因此農業一直是美國的重要經濟支
柱。隨著工業的發展,農業在美國經濟中的比重逐漸下降,但政府對
農業採取了支援和保護的政策,使農業成爲美國在世界上最具競爭力
的産業。
(2)以高度商業化的家庭農場爲基礎:美國 1826 年制定了“宅地
法",奠定了家庭農場的基礎。1994 年,美國有 204 萬個農場,其
平均規模爲 193.4 公頃;農業勞動力有 252 萬人,占全國勞動力總數
的 2%。現在“公司農場"的數量在不斷上升,大約有 7 萬個,所占
農地的面積和銷售額都佔有較大的比重。但是,公司農場的基礎仍然
是家庭農場。美國農業是高度商業化的農業,受市場供求關係的影響
很大。其糧食生産能力超過了 3.5 億噸,但由於生產過剩,政府實行
限産措施(根據政府與農場主簽訂的合同,1995 年休耕農田的總面積
爲 1474 萬公頃),加上天氣的影響,有的年景不足 3 億噸。
(3)農業專業化程度很高 美國形成了些著名的生産帶,如玉米帶、小
麥帶、棉花帶等。早在 1914 年,美國農業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
種植專業化,這種格局保持至今。這種區域分工使美國各個地區能充
分地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有利於降低成本,提高生産率。通暢的水
陸運輸網的建立更進步促進了區域分工專業化生産,而區域分工和專
業化生産也有力地推動了附近地區相關産業的發展。
(4)農業産銷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體系。 在 1991 年,美國消費
者在食品上的花費價值高達 4860 億美元,而農民所創造出來的價值
只有 1010 億美元。美國農業體系裡的就業人數占全國勞動力的 17
%,大大高於農業本身所能吸收的勞動力。如在食品的産銷系統,就
包括農業投入物的供應,農產品的收購和加工、批發、零售以及機關
單位食堂等,形成了完整的體系,也創造更多的勞動力。
(5)農產品經常出現過剩,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性很大 美國是世界上最
大的農產品出口國,它的農產品約有 1/5 供出口之用。美國農業産值
還不到國內生産總值的 3%,但 90 年代初,農業出口卻占總出口的 9
%以上。由此可見,美國農業十分依賴於國際市場。旦國際市場上農
產品供過於求,美國政府就會面臨農產品過剩問題。最爲典型的事件
發生在本世紀 30 年代初,當時因農產品過剩而引起了嚴重的農業危
機,曾使農業遭到毀滅性的打擊。
參考資料:http://www.cnsp.org.cn/hqlylw/gkusa.htm

酪農業(farming)
溫帶濕潤氣候區,農民在狹小的土地上種植牧草或飼料作物,飼
養乳牛提供鮮乳或乳製品,以供應都市居民大量需求,為酪農業。其
農場規模與牛隻數目均較放牧業小許多,也較放牧業精緻。雖然放牧
業與酪農業均以畜產品為主,但照顧乳牛較為精細費事,市郊地價亦
較高,故酪農業牧場規模及牛隻數目均較放牧業小許多。
由於鮮乳易腐、不耐久運的特色使酪農業無法遠離市場,故最早
經營酪農業的是工業化、都市化最早的西歐各國,目前則以西北歐各
國、北美五大湖及新英格蘭為重要產區。若距市場較遠的農場,則將
鮮乳送至乳品工廠製成奶粉、乳酪、牛油、煉乳等較耐久運、久藏的
乳製品,再行出售。如紐澳等地,距全球主要市場遙遠,因運輸及冷
凍設備進步,使其成為世界重要乳品輸出國。
可參考相關網站:

http://content.edu.tw/senior/geo/ks_ks/book1/industry/non_l

an/m6.htm

矽谷科學工業園區

1970 年代,北加州的矽谷以獨步全球的電子產業的創新能力贏得
世人的讚賞。當地因為有史丹福大學作為基礎的研究活動,提供矽谷
科技業所需的人才;再加上二次大戰後的軍備支出,再加上其自身的
區域優勢,因此贏得很高的產值,世界各地的決策者和產業規劃者也
爭相師法矽谷的產業模式,並提倡大學與產業建教合作的方式,複製
他們的成功經驗。
矽谷最常被拿來和美國東岸的一二八公路的科技產業相比較。一
二八公路位在美國東岸波士頓一二八公路沿岸,是美國戰後產業界心
目中的成長樂園,因為他的先天條件良好---因為移民潮較早在此地
生根,因此有著英格蘭傳統的勤儉文化;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以
及一長串的長春藤盟校在附近可作為人才培育的後盾;全美最多金的
金融奧援也在此(波士頓的保險公司和紐約的投資銀行);政治上的支
援等先天上的優勢,對於其科技產業應當是良好的基礎。
相對於一二八公路的天生麗質,矽谷在發展初期只有惠普一家比
較像樣的科技公司,還有幾家當時的年輕人所開的半導體實驗室,雖
然當地也有史丹福大學,但是放眼望去整個舊金山就只有滿山遍野的
水果園,跟現在的「銀米之丘」有著天大的差別。不過在多年後,矽
谷反而超越一二八公路,成為現代世界的科技中心。
為什麼矽谷地區能夠成功適應詭侷多變的國際競爭環境,而一二
八公路卻逐漸喪失競爭優勢?儘管這兩個地區擁有相似的起源和科
技,但自從二次大戰之後就各自演化出不同的產業體系。兩者間的差
異說明了產業在適應變化的過程中,在地的決定因素的重要。關於矽
谷之所以能夠成功的因素,以下將簡單介紹:
矽谷是個以區域網路為基礎的產業體系。專業廠商間的相關技術往
往互相牽連,因此這樣的體系能夠促進集體學習以及彈性調整。其內
緊密的社交網路以及開放的人力市場,促進市場內不斷創新與進步。
矽谷內競爭相當激烈,卻也透過這些競爭有了非正式的溝通管道,因
此很容易就打破企業內部間的藩籬,而商業與大學間的相關機構也能
夠通暢地保持聯繫。
反觀一二八公路卻沒有這樣的開放體系,它是由少數的綜和性公
司主控。產業以各個獨立的公司為基礎,公司內部及整合了各項的生
產部門,作業隱密、內部階層明確的制度也使得資訊的傳播以垂直的
方式運作。因此公司之間與內部各部門之間有著明顯的界線。
從許多研究發現,像一二八公路這樣大型、傳統垂直整合的公司
傾向把在地技術、科技和其他資源的供應內化到組織裡。相反的,類
似矽谷地區公司之間形成的水平網絡、強調公司特色與專業,和其他
專業公司保持密切關係,隨著區域的成長,這樣的公司也在區域之中
得到發展,同時也強化彼此的競爭力。
不同的區域機構以及企業模式,會形成不同的區域適應能力。通
常區域產業體系我們可以從三個面向來看:
1.在地機構與文化、產業結構、企業組織。這些機構包括各種公私立
組織,例如大學、地方政府、社團等,這些組織能夠和當地的文化、
價值觀互相緊密結合。
2.產業結構。指的是勞力的社會分工、也是垂直整合的程度。
3.企業內部組織。包括階級層面或水平協調的程度、公司的歸屬以及
工作的專門化等部份。此三個面向環環相扣,也彼此互相強化。例如
矽谷在先天自然環境上的劣勢,卻也營造出當地不任意屈服的文化與
人民,緊密的社會網絡(例如史丹福大學比起麻省理工學院更加深入
社區,協助當地公司)對於整合區域內各個公司的力量更加被突顯,
相對於其他地區的小公司可能因疏離的市場關係,矽谷在這方面倒是
做得不錯。
透過像矽谷這樣分工、分權,以網絡為體系的產業結構中,大部
分的公司能夠很快地適應快速變遷的市場與科技;其體系也有利於企
業、公司透過技術、資金的流動,發展技術,並且集體學習,彼此間
呈現著良性的競爭,因而降低了大小型公司、或是不同產業間、不同
部門間的差異。
矽谷的地理條件(狹長地域且多地震),反而衍生出一種該區的封
閉文化,使得區域內的交流更加頻繁,因此形成所謂的「科技社區」

社區內合作的氣氛、支持各種創新實驗,也開創出更彈性的體系。矽
谷人彼此之間的同質性,強調了此區的集體自我意識。因為沒有一二
八公路的包袱,矽谷的創業可以自由嘗試新的組織架構和科技,早期
的矽谷工程師都曾經在「快捷半導體」工作過,(快捷公司是在一九
六○年代崛起的半導體公司,早期其訂單有大部分是來自於美國政府
及軍方。起初創立公司的只有八個人,其中有些人也離開快捷自創新
的事業,如英特爾),共同的專業經驗持續強化著此地的「社區意識」

可以顯示出矽谷是個由群體的團結性以及利己主義的競爭性所相互
結合的複雜混合體。因為自由與創新的風氣,區內的專業和社交網絡
並不僅是科技與市場的資迅傳播而已,許多資訊經常就在下班後的閒
談間流傳,因此也造就了矽谷「創新有能量」的眾多小公司。
目前,全美自一九六五年以來創立的前百大科技公司中,就有三
分之一是以矽谷為大本營。自一九八六年至一九九九年間,這些公司
的市價增加了兩百五十億美元,遙遙領先一二八公路的十億美元。在
一九七五年到一九九○年間,矽谷的企業創造了大約一萬五千個與科
技相關的工作機會,三倍於一二八公路地區;一九九○年,矽谷的電
子產業出口值超過一百一十餘億美元,幾乎佔了全美的三分之一,一
二八公路只有四十六億美元;全美前百大成長最快的電子公司中,有
三十九家來自矽谷,四家來自一二八公路;一九九○年,南加州與德
州已取代一二八公路地區,成為快速成長的電子產業原鄉。
參考資料:AnnaLee Saxenian 著,彭蕙仙、常雲鳳譯,
《區域優勢》,
台北:天下文化

出超與入超
一國貨物要支付外匯,出口貨物可以收入外匯。當進口總值多於
出口時,叫做入超。也叫做逆差,稱為貿易負債國;反之,出口總值
多於入口時,叫做出超,也叫做順差,稱為貿易債權國。一個國家對
於甲國貿易有順差,對乙國有貿易逆差,是可以互相調整的。例如「提
高關稅」、「限制入口」、『管制外匯』等,可以減少輸入;反之,
降低關稅、減少限制、可以增加輸入。另外,本國幣值的升貶也影響
進出口,升值則顯得外匯便宜,可以鼓勵進口;貶值時則國貨顯的便
宜,可以鼓勵出口。至於兩國貿易產生順逆差時,順差國主動向逆差
國採購,不失為平衡貿易的有效方法。例如台灣和美國的進出口貿易
便為如此。
參考資料:陳伯中,
《經濟地理》
,台北:三民,民 86,頁 229-230。
聖羅倫斯河與五大湖區
由於五大湖區以及聖羅倫斯河沿岸的高度發展,建設由五大湖通往
聖羅倫斯河、可供海輪航行的運河的需求越來越迫切。但其中存在許
多難題,例如冬天结冰期長達五個月,安大略湖的高度比起其他湖泊
相對低了許多(近 100m)。19 世紀中葉便路旭建造多條運河和閘門,
以調節水面的落差。
五大湖區及聖羅倫斯河沿岸的發展,除了交通的因素,本區發展的
有利條件有四點:
1. 優良的農地:本區適於大規模的商業性農業,安大略湖因此發
展食品加工業,另外也提供了農業機械的銷售市場。
2. 茂密的森林:主要分布在加拿大盾地邊緣的森林,曾經有大量
的木材外銷,現在則是供應紙漿以及造紙業的原料。
3. 充足的動力:利用航道上水壩的水力發電,不只供應本地,更
可外送至美國,巴怕拉契山的煤礦、加拿大的石油及天然氣,
都是本區重要的動力來源。
4. 種類多且豐富的金屬礦:本區的西部以及北部是盾地的一部
分,蘊藏許多礦產,以鐵為主,支持五大湖區的鋼鐵工業以及
機械工業。
主題一:世界風情畫-歐洲與美洲

單元八:拉丁美洲

壹、 基本內容:中南美洲複雜地形的分布及成因、多樣氣候分布及

成因、特殊的人文條件、巴拿馬運河、三大古文明、重要都市

特色。

貳、 能力指標:1-4-2 分析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及其互動如何影響

人類的生活型態。

参、重點整理

一、範圍:
1.包括墨西哥及以南的中、南美洲。
2.曾為西班牙、葡萄牙等拉丁語系國家的殖民地,故稱為拉丁美洲。
二、複雜的地形
※本區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在太平洋、北美、南美三大板塊
交界處),多火山地震,且因城市人口多,往往造成重大的傷亡。
1
【中美洲地形圖】
(一) 中美洲:
西側---中美地峽:
1.是連接南、北美洲的陸橋。
2.地形以墨西哥高原和山地為主,上覆成群的火山熔岩。
3.地勢崎嶇,交通困難。
東側---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島群:
自北而南分別為巴哈馬群島、大安地列斯群島、小安地列斯群島,
統稱為西印度群島。
(二)南美洲:
1.西側為緊鄰太平洋的安地斯山。
A.屬新褶曲山地。
B.南北 8000 公里,是世界最長山脈。
2.東側為古老高地:
A.自北而南包括圭亞那高地、巴西高原、巴塔哥尼亞高原。
B.都是海拔不高的「古老結晶岩高地」。

1
國立編譯館,
《國中地理第四冊》
,民 91,頁 77。
2
【南美洲地形圖】
三、多樣的氣候
1.所跨緯度範圍大(由 32°N 到 57°S),故包含多種氣候,如雨林、
沙漠、高地、草原等氣候。
2.受陸塊形狀影響,熱帶氣候分布範圍最廣。
3.南美洲陸塊因中、高緯度區陸地狹窄,無法形成強烈的高氣
壓,故缺乏酷熱嚴寒,年溫差大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氣候類型 分佈區 原因 特色
高地氣候 安地斯山 地勢高 1.氣候、植被成垂直分
高原區 佈
2.因氣候涼爽,成為人

2
國立編譯館,
《國中地理第四冊》
,民 88,頁 71。
口聚集處
熱帶雨林 亞馬遜河流域 緯度(赤道 高溫多雨,終年潮濕,
氣候 (緯度 0°~10°之 通過) 多對流雨
間)
熱帶莽原 巴西高原及中美 緯度 高溫有雨水,有乾季
氣候
大部分地區(緯

度 10°~20°之間)

溫帶地中 智利中部緯度約 風帶季移 夏乾冬雨,盛產柑橘


海型氣候 30°~40°的海岸 副熱帶高氣 類、葡萄
區域 壓:夏乾
西風:冬雨
溫帶海洋 緯度 40°~60°的 西風 終年濕潤,冬溫不寒
性氣候 大陸西岸
溫帶草原 阿根廷彭巴草原 東南信風迎 溫暖濕潤,是南美洲重
氣候 風面 要的農牧區
熱帶沙漠 緯度 20°~30°的 副熱帶高氣 乾燥少雨,溫差大
氣候 安地斯山西側及 壓氣流沉降
墨西哥高原
溫帶沙漠 阿根廷南部的巴 盛行西風背 乾燥少雨,溫差大
氣候 塔哥尼亞高原 風處
福克蘭寒流
流經
副熱帶濕 拉布拉他河谷地 東南信風迎 溫暖濕潤
潤氣候 風處
3
【南美洲氣候圖】
四、印第安文明
1. 三大代表文明:
(1)猶加敦半島的馬雅文明(墨西哥):
A.長期觀察天體,可正確使用曆法
B.比歐洲早 800 年知道「0」的用法
C.階梯式金字塔的建築,生活空間以祭儀場所為中心
(2)墨西哥高原的阿茲特克文明:
A.依靠墨西哥高原肥沃的火山灰發展農業
B.人口多、規模大,靠武力征服其他小國,但最後終被西班
牙隊所滅
C.有社會階層
(3)祕魯的印加文明:
A.全盛時期創立許多文物及制度,但在殖民統治下,文化遭

3
國立編譯館,
《國中地理第四冊》
,民 91,頁 80。
受破壞,只留下城堡孤立於山脊上。
B.自稱「太陽之子」,鼎盛時期人口達到 2500 萬人,可見當
時帝國規模之龐大。
2. 印第安人傳統的農牧活動:
(1)農業:如甘藷、南瓜、玉米、馬鈴薯、蕃茄、可可、橡膠、
菸草、奎寧、古柯等,都原產於中、南美洲;甘藷傳入中國後,
因其適應力強,可廣泛栽植,因此有效解除各地飢荒及缺糧的問
題。
(2)駱馬:是安地斯山特有的馱獸,可適應高地氣候,善於行走。
其毛皮質地佳,可供應當地居民衣料、乳製品的需求,並是當地
早期的交通工具。
(3)今日有些用字如巧克力,地名如庫斯科,均與印第安文化有
關。

五、歐洲殖民統治的影響
1.十六世紀初葡萄牙人占領巴西,西班牙則統治其他廣大的中、南美
洲。十六世紀末,英、法、荷等侵占圭亞那高地和加勒比海的一些島
嶼。
2.語言:除了巴西為葡語之外,其餘多為西班牙語。
建築、宗教、生活習慣:多半充滿歐洲、拉丁風格
3.產生殖民地式經濟:
(1)最初歐洲人征服美洲的首要目的為掠奪金、銀礦藏。
(2)殖民者以利益為優先,在本區的低緯地區發展熱帶栽培業、在中
緯地區發展畜牧業。
A.熱帶栽培業:甘蔗、稻米---沿海地區
可可、咖啡、香蕉---山區
蔗糖、菸草—古巴
B.畜牧業:小麥、牛肉---彭巴草原(大量出口,商品化農業)
(3)現在多數拉丁美洲國家仍以輸出農工原料為主。
4.對人口變遷的影響:
(1)歐洲人殖民期間,印地安人大量死亡。
(2)因勞力缺乏,殖民者自非洲運入黑人充當奴隸。
(3)殖民多是男性,他們與當地的印地安婦女或非洲婦女通婚。
六、政治不穩、社會不安
1.政權多由軍事強人領導,政變頻傳,導致社會不安。
2.少數白人擁有多數財富,廣大人民卻相當貧困,貧富差距大,造成
社會不公,亦為導致政變原因之一。
3.政治不穩,使外資卻步、阻礙經濟發展與現代化的腳步。
七、嚴重的都市問題
1.因土地分配不均,造成農民在家鄉難以謀生,因而選擇遷移至大都
市尋找工作→ 本區都市化現象快速提高,形成一市獨大的首要型都
市(如墨西哥市)。
2.都市化的動力來自貧窮鄉村勞動人口的遷移,由於教育程度的低
下,造成無法發展工業的現象,因此各國的經濟依然落後。
3.貧農過分集中都市造成都市問題。

巴拿馬運河溝通大西洋與
太平洋,但兩側的高度不
一,因此採用多道閘門,以
4
利船隻通行 。

4
照片來源:國立編譯館,
《國中地理第四冊》
,民 88,頁 84。
肆、 延伸閱讀

港埠型都市
中美洲各國的都市分布,大多具有「首要型都市」的特色,即該
國只有一個特別大型的都市,其餘均屬中、小型都市。首要型都市大
致出現在曾經被殖民的國家,如拉丁美洲、非洲以及南亞等國,其出
現是因為鄉村地區人民大量湧入,因此城鄕差距非常大,造成發展不
均衡,首要型都市獨大的狀況。而歐洲人殖民時,大都從海港登陸,
再以發展港口商業貿易,作為深入內地的基礎,這些港口成為首要型
的港埠型都市,至今許多港口仍為中美地峽各國境內唯一的大都市。

墨西哥及秘魯文明及古帝國
在歐洲人大量移民美洲之前,印地安人曾在中南美洲先後建立文
明:
1).馬雅文明(墨西哥)
馬雅人居住的領域包括中美洲的心臟地帶,橫跨瓜地馬拉
(Guatemala)、貝利斯、墨西哥(Mexico)、宏都拉斯(Honduras)和薩
爾瓦多(El Salvador)部份地區,分別以三個互相隔離的區域為中心
──齊阿巴斯和瓜地馬拉高原的南部高地、太平洋潮濕的沿海平原與
薩爾瓦多西部、墨西哥灣伸展到貝利斯一帶及宏都拉斯的熱帶森林
區。主要人口則集中在今天瓜地馬拉的佩登省(Peten)和北猶加敦
(Yucat'an) 矮叢密佈的低窪地區。
哥倫布在一四九二年遠渡重洋,發現新大陸時,中美洲只剩一群
落後的民族,曾叱吒一時,輝煌燦爛的馬雅帝國早已不知所終。一五
○二年哥倫布在他的第四次航海中,就曾碰到乘坐獨木舟彬彬有禮的
馬雅商人。
一五一九年,西班牙人入侵中南美,殺了阿斯地加國王蒙地斯曼。
他們的目的是黃金和香料,然而他們看到一個巨大石頭所造的都市。
這座設計儼然的巨大都市,比他們所知的西班牙某個城市或是希臘、
羅馬等遺跡更壯大、雄偉。更進一步地,從宏都拉斯和瓜地馬拉的密
林中,發現阿斯地加王國的石造都市,這是馬雅族的文化。馬雅從前
曾被認為有馬德烈文明之稱的愛爾美加人存在。總之,從中美的墨西
哥和猶他敦半島的巨石文明,可看到愛爾美加─馬雅─阿斯地加的文
化發展的脈胳。
西班牙人攻佔墨西哥時,馬雅人的後裔雖然仍然使用古老而特殊
的馬雅文,卻僅是山野間的貧困居民,再也尋不出昔日光芒萬丈的雄
風。但對馬雅人而言,與西班牙人接觸卻是一個不幸的開始。西班牙
人不但將此當做殖民地,還帶給馬雅人天花、結核等疾病,兩位天主
教神父們也徹底破壞了馬雅文明。
來自西班牙的蘭達修士於一五六六年,見到叢林中如高塔般威風
凜凜的神殿時,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徘徊流連數月之後,他作
了如下的筆記:「都是用雕鑿得十分精細的石塊砌成的,儘管當地沒
有任何金屬器具可用。」
而這些馬雅文明重新為歐美所認識,是於邁入十九世紀後。一八
二二年英國人陸績著手研究馬雅文化,並推論說,馬雅文明是由舊約
聖經中的「失落的十部族」的後裔所建造的。
在瓜地馬拉東部有一大片廣大的熱帶叢林。一八四九年,有兩名
白人來到此地,一個是美國人約翰.史蒂芬生,另一個則是英國畫家
佛萊迪力克.嘉烏德。但在兩位白人探險家前來此地之前,馬雅的超
古代文明遺跡早已封閉了。當時中美洲正發生巨大叛亂,所以兩人一
開始探險就被捕,數日後兩人才被釋放繼續探險。
二人雇了當地的嚮導,經過幾天後終於發現一高約三十公尺的石
壁綻放出耀眼的光芒。渡河之後兩人看到了比想像中更為壯麗的遺
跡。巨大的雕刻、石柱、祭壇,表面都刻有人物、動物及象形文字。
另外,還有一巨大金字塔型的建築物聳立於林木之間。其次在東側也
有一高大的神殿,刻著二千五百個「神聖文字」及各種奇異又美麗的
雕刻。
史蒂芬生二人的探險工作持續了數年,新的遺跡不斷被發現,而
此文明遺跡之謎,也變得愈來愈難解了。史蒂芬生對馬雅遺跡中最美
的帕連卡遺跡作了描述:「這兒有卓越的人們所擁有的精緻文化遺
跡,但這些人在建造了黃金時代後,隨著民族的興亡完全被消滅了。」
馬雅文明以瓜地馬拉和巴里約為發展中心,幾乎波及整個中美
洲,而最繁華的地方是瓜地馬拉南部平原的貝登。這個文明於西元
七、八世紀時,繁榮到了極點,僅僅隔了一個世紀,突然的,神殿被
放棄,許多巨型建築乏人保護,紛紛淪為斷垣殘壁的廢墟,各地的祭
祀中心也完全停止活動。
參考資料:http://www.ufo.org.tw/study/fk35.htm#1

印加帝國(祕魯)
印加帝國(克丘亞語:Tawantin Suyu 或 Tahuantinsuyo)是11
世紀至15 世紀時位於美洲的古老帝國,其版圖大約是今日南美洲的秘
魯、厄瓜多、哥倫比亞、玻利維亞、智利、阿根廷一帶。首都設於庫
斯科。帝國的重心區域分佈在南美洲的安地斯山脈上。
印加帝國最早期的擴張領土是由圖帕克·尤龐基開始的,他將印加
帝國從不到二百萬平方公里的版圖,擴大到哥倫比亞的帕斯托,以及
阿根廷的圖庫曼,以及智利的毛雷河邊。然而他的後嗣因爭奪皇位引
起了許多內戰,導至印加帝國政治不安,提供了後來的西班牙殖民者
有挑撥離間的機會。
印加帝國的滅亡在1532 年,最後一任印加帝國國王阿達華巴
(Atahualpa)被西班牙殖民者法蘭西斯克·皮澤洛處以死刑,結束了
400 年以上繁榮的帝國歷史。不過,印加帝國皇室在曼科(Manco)
及其繼承人的領導下繼續抗擊西班牙殖民者,直到1572 年才被最終
消滅。
印加帝國主要信仰太陽神,並自認為太陽神的後裔。傳說中太陽
神派了他的一對兒女曼科卡帕克和馬奧克約向印加人民教導曆法、律
制等。
根據考古發掘,當時印加帝國有青銅器皿和刀、鐮、斧等勞動工
具,其冶煉鑄造技術相當精巧。印加人也有發達的農業灌溉系統,綿
延的驛道等。考古學家大都認為印加人的建築技術、醫學、織布和染
色技巧相當發達。
文學方面,印加有一首長詩《奧揚泰》
。詩中記述英雄奧揚泰在印
加王帕查庫蒂時期,愛上了印加王的女兒,並請求印加王賜婚,但被
受阻撓的故事。此詩在 15 世紀被改編成戲劇。1770 年至 1780 年間
被西班牙傳教士用拉丁文記載下來。他們唯一的家畜是羊駝。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

熱帶氣候
中南美洲擁有廣大的熱帶氣候,以下將熱帶氣候的特色及成因分述
如下:
(一)、雨林氣候:分布在赤道南北常年高溫、潮濕和多雨的氣候。
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非洲剛果河流域、亞洲和大洋洲從
蘇門答臘島至新幾內亞島一帶。熱帶雨林氣候的主要特點如下﹕
1. 常年高溫,氣溫變化小。太陽一年兩次直射赤道地面,日照強烈,
白晝黑夜長短差別很小。一年內各月的平均氣溫在 24~28℃之間變
化,最冷月平均氣溫不低於 18℃,絕對最高氣溫很少超過 35℃。氣
溫年較差一般不超過 5℃,而日較差可達 10~15℃。
2. 全年多雨。南北兩個半球的信風氣流在赤道地區輻合上昇,地面
風力較弱,濕潤氣流上昇容易成雲致雨。終年潮濕,相對濕度大,雲
量也多。月降水量不少於 60 公厘,年降水量一般為 1500~3000 公厘。
3. 氣候變化單調。在赤道氣團控制之下,全年皆夏。一般早晨睛朗,
午前炎熱,午後下雨,黃昏雨歇,天氣轉涼。
熱帶雨林地區動植物種類繁多,熱帶雨林被稱為地球「綠色之肺」

(二)、莽原氣候:分布在緯度 10°~20°之間,氣溫炎熱,乾溼季明
顯,雨量集中夏季。此區多高大草類,野生動物常作季節性遷徙。
(三)、熱帶沙漠氣候:分布在緯度 20°~30°之間,回歸線附近,因
為氣流下沉導致少雨,形成乾燥氣候。
(四)、熱帶季風氣候:大約分佈在 10°N~23.5°N5 之間,只有北半
球亞洲有季風氣候的原因是因大規模海(太平洋)陸(歐亞大陸)分布
所造成的。此地區全年高溫、雨量豐沛,乾溼分明、降雨集中夏季。

駱馬
駱馬,有些人會以為牠們是由兩種動物雜交所生出的後代。其實
並不是,駱馬是以野生的駱馬經過人類長期馴培育出來的。駱馬,在
動物分類學上和駱駝一樣,都是屬於哺乳綱偶駝科的動物,但卻不住
在沙漠,而是分布在南美洲的南部和西部,大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地
帶;駱馬站立時間高約 1.2m,重約 70-140kg,其毛皮柔軟捲曲,其
上有紅褐色以及雜色的斑點。因為其血紅素含氧量高,因此適合生長
在高山區,常見於南美洲的安地斯山上。
駱馬大在兩歲的時候才生育一次,且懷孕期長達 11 個月,因此
不容易大量飼養。駱馬行走的時速可達 40 公里;負重約 45-60kg,
在海拔 5000m 的山區一天可以行走 32km;不但體內能儲水,而且非
常耐旱,能在好幾天不喝水的情況下走很長的路,是南美地區最常用
的役使獸。駱馬的個性馴良,印地安人對駱馬可說是物盡其用,牠的
肉可食用、糞便曬乾可做燃料、脂肪做成蠟燭、毛皮可做鞋衣及繩索,
但駱馬毛不如羊駝毛有價值。駱馬是一種高冷地帶的動物,在其他地
區並不容易飼養,曾經有許多國家企圖引進大量飼養,可是都失敗。
參考資料:
http://www.socialwork.com.hk/child/read/cute_animal/cute_an
imal_211.htm

玉米
又稱玉蜀黍、包穀、珍珠米,為一年生的栽培作物。原產於墨西
哥,十五世紀傳入歐洲,十六世紀經葡萄牙傳入中國。
玉米喜歡生長在日照多、溫暖的熱帶、副熱帶地區,為一種短日
照作物,只要溫度以及溼度條件良好就能有好的收成。墨西哥高原種
的玉米就是阿茲特克人的主食。玉米的品種繁多,現在許多國家都實
行品種改良,以種出產量更高、品質更好的玉米。
玉米可提煉成胚芽油,其中含有亞油酸;甜玉米可製玉米罐頭;
玉米粉可做成濃湯芶芡的材料;玉米片是許多歐美國家的早餐;另可
做成不同種類的零食;釀酒、牲畜飼料都是玉米的多種用途。
參考資料:
http://seed.agron.ntu.edu.tw/cropsci/maize/maize.htm

巴拿馬運河
巴拿馬位於中美洲地峽,東連哥倫比亞,南瀕太平洋,西接哥
大達黎加,北臨加勒比海。其聞名於世的莫過於是巴拿馬運河,該
運河透過巴拿馬地峽溝通了大西洋與太平洋的航道,也大大縮短了
兩大洋之間的航程,與蘇伊士運河同樣具有經濟及世界戰略的意
義,因此素有“世界橋梁"之稱。每年通過巴拿馬運河的船隻約有
1 萬 3,000 艘,由於運河居世界交通樞紐地位,使巴拿馬服務業如
船舶登記、航運、自由區轉口貿易、境外金融、境外公司、保險、
律師等行業較為發達,並在巴國經濟結構中占重要地位。
1879 年,法國取得運河的開鑿權,決定在巴拿馬動工之後,建
造蘇伊士運河的負責人的菲迪南‧德‧勒塞浦(Ferdinand de Lesseps)
在 1880 年負責開始動工開鑿巴拿馬運河。但是在高燥地帶開鑿蘇伊
士運河和在熱帶叢林內開鑿完全不同,洪水、泥濘、熱帶的流行病如
瘧疾、黃熱病等造成的高死亡率迫使法國人放棄了這個計劃。緊接著
是美國接手了,當他們發現造成法國工程師死亡的黃熱病是由病媒蚊
所引起的,便著手先消滅了當地的病媒蚊,接著再著手進行運河工
程。因為地勢的關係,運河中的加通湖與東西兩端的水位高度相差
20 幾公尺,美國方面使用船閘建造梯級運河的方案,利用六個水閘
平衡水位,以利船隻通過。船隻通過運河的時間約需八個小時,比起
從前繞到南美洲需要 20 多日來說已經相當節省時間。
巴拿馬位於中美洲地峽,東連哥倫比亞,南瀕太平洋,西接哥大
達黎加,北臨加勒比海。其聞名於世的莫過於是巴拿馬運河,該運河
透過巴拿馬地峽溝通了大西洋與太平洋的航道,也大大縮短了兩大洋
之間的航程,與蘇伊士運河同樣具有經濟及世界戰略的意義,因此素
有“世界橋梁"之稱。每年通過巴拿馬運河的船隻約有 1 萬 3,000
艘,由於運河居世界交通樞紐地位,使巴拿馬服務業如船舶登記、航
運、自由區轉口貿易、境外金融、境外公司、保險、律師等行業較為
發達,並在巴國經濟結構中占重要地位。
參考資料:周伶繁,外貿協會商情周報 121 期,民 93。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
ao/2004-05/12/content_1465235.htm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7%B4%E6%8B%BF%E9%A9%AC%E8
%BF%90%E6%B2%B3
高中地理課本龍騰版---南美洲概述

拉丁美洲的多元種族
種族的多樣性是拉丁美洲的一大特色。各式各樣的居民中以混血
兒的人數最多,歐洲白人和印地安人的混血兒稱為麥士蒂索人
(mestizos),其比例最高;歐洲人和黑人的混血兒稱為穆拉托人
(mulattoes);印第安人和黑人的混血兒則稱為桑博人(zambos)。
人數次多的是白人,除了殖民時代西班牙、葡萄牙移民的後裔之
外,也有許多是二十世紀後,來自歐洲的其他移民。居民以白人比例
最高,只有哥斯大黎加、烏拉圭、阿根廷三國。
原住民印地安人的人數居第三位。在瓜地馬拉、玻利維亞、厄瓜
多、秘魯等山地國和巴拉圭,均是以印地安人的比例最高。在亞馬孫
流域和巴拿馬低地的印地安人,仍保持十分傳統的生活方式。
黑人的人數是最少的。主要分布在西印度群島,以及中南美洲溼
熱的大西洋沿岸低地。在殖民時代,他們的祖先由非洲搭乘奴隸的船
到此,擔任礦場和熱帶栽培業的勞工。
此外,還有為數不多的亞洲人。在加勒比海地區有印度和印尼人
的後裔,他們大多是在結束黑奴買賣後到此地從事熱帶栽培業的勞
工,在契約期滿之後仍定居在此地。華僑人數也在南美洲逐漸成長,
巴西、祕魯、墨西哥、古巴、巴拿馬等國都有。
羊駝(alpaca)
哺乳類,產於安地斯山,類似美
洲駝,源自野生原駝。除了脖子
的長度和頭部豎立的姿態外像駱
駝之外,其他部位都像一隻綿
羊。羊駝的個性溫和,其毛長且
柔軟,顏色多樣化,從淡黃色到
褐色、灰色、黑色、白色都有,
其纖維比美麗諾羊毛更純、更柔
軟、品質更好,光滑具有彈性,
因羊駝毛長且其特性不易沾黏水
分,常被用來製成羊駝毯、羊駝
被,據稱冬暖夏涼,也適合溼熱
天氣的低緯度國家
使用,目前紐西蘭
亦有飼養。

5
【羊駝】

5
作者於 2006 年攝於紐西蘭。
主題二:世界風情畫-非洲與大洋洲

單元一:非洲的地形與氣候

壹、 基本內容:非洲的地形分佈、南北對稱的氣候。

貳、 能力指標:1-4-1 分析形成地方或區域特性的因素,並思考維護或改善的

方法。

参、 重點整理:

一、位置:非洲位置介於大西洋與印度洋之間,北邊以地中海和歐洲相望。
二、地形分類
(一)地形以高原為主:非洲岩層古老而堅硬,蘊藏豐富礦產。
(二)三大盆地:1.撒哈拉盆地(沙漠)
2.剛果盆地 3.喀拉哈里盆地
(三)東非大裂谷
1.成因:斷層作用形成,為一地塹地形(東非大地塹)
2.東非大裂谷內有許多斷層湖,如:馬拉威湖、坦干伊喀湖
1
【非洲地形圖】
三、氣候---南北對稱
(一)因赤道橫貫大陸中部,有『熱帶大陸』之稱
(二)氣候帶和天然植物帶大致呈現南北對稱的情況
(三)氣候分類(由低緯向高緯):
氣候類型 分布 成因 特色
熱帶雨林 中非(緯度 0°~10°) 緯度 1.終年高溫、降雨
氣候 幾內亞灣、剛果盆地 豐沛
2.剛果河水力蘊藏
豐富
熱帶莽原 熱帶雨林的兩側(緯 緯度 1.降雨集中夏季,
氣候 度 10°~20°) 冬乾夏雨;離赤道
愈遠,雨季愈短
2.景觀為疏林、高

熱帶沙漠 回歸線附近(緯度 20 受到副熱帶 乾燥少雨
氣候 °~30°) 高氣壓沉降 日夜溫差大
撒哈拉沙漠(北) 氣流影響
喀拉哈里沙漠(南)
溫帶地中 非洲西北角與西南 風帶季移 夏乾冬雨,是非洲
海型氣候 角 (西風帶、副 最宜人居的地區
(緯度 30°~40°的大 熱帶高壓帶)
陸西岸)

1
國立編譯館,《國中地理第四冊》,民 91,頁 96。
左圖可看出,由於赤道橫貫中
部,非洲氣候呈現明顯的南北
對稱情形。東南方的馬達加斯
加島雨量東南邊較多,其原因
是受到東南信風的吹拂。

2
《非洲氣候圖》

肆、 延伸閱讀

風蝕作用
風對地表物質的作用,有風蝕、風搬運、風積三種作用。
風蝕作用亦即在氣候乾燥地區,由於雨量稀少且無規律,白晝日照強烈,晚
間降至零下,地表缺乏植物和水分保護,使物理風化盛行。因為天然植物稀少,
對地面缺乏保護,岩石遭受熱漲冷縮的影響,由表至裡,不斷崩解,產生許多
鬆浮的風化物,風便把較細的砂石搬運至其他地方沉積下來。經由風力的侵蝕、
堆積、搬運作用,形成各色的地形。
風對地面的侵蝕是兩方面的,一方面進行吹蝕,把砂石捲去;另一方面進行
磨蝕,用捲去的砂石對地面及岩石做摩擦及撞擊。

2
國立編譯館,
《國中地理第四冊》
,民 91,頁 98。
風蝕地形
1.風稜石
因風蝕而生稜線之岩礫,統稱風稜石。強風、多沙、裸地為其生成條件,
故多見於沙漠、海濱等地區。風稜石的特徵為具有一面或多面被磨得光滑的劈
磨面,其面、稜的方向與數目可能跟原始岩石的形狀以及盛行風的方向有關。
2.雅爾當
在乾燥區域,因風蝕作用所成,風蝕溝間之尖銳嶺脊,稱為雅爾當,
或稱白龍堆。
3.風蝕窪地
乾燥區域地面或沙丘地帶,因風吹蝕所成的窪地,稱之。
4.沙漠礫面
沙漠區地表因風蝕作用,細粒物質吹移他去,殘存的歷時稱為沙漠滯石。
5.礫漠或岩漠
沙漠滯石或岩礫廣布之漠地,稱為礫漠。中國大陸的戈壁就是典型的礫
漠。

6.蜂窩岩、蕈岩
經由風力磨蝕,經常將岩壁撞擊成蜂窩狀表面,稱為蜂窩岩;若在上下
岩質不同的岩區,由於差別風蝕作用,則可侵蝕成上大下小的蕈岩。
左邊照片可看出風力侵蝕會形成一個個小坑洞,聚
3
集多點有如蜂窩一般 。

3
照片為作者提供
風積地形
1.沙丘
因風或波浪的搬運作用堆積而成的如小山丘狀的地形統稱沙丘。風力所
搬運的大量細沙,當風速突然減低或受障礙物阻擋時,則形成沙丘。大部分沙
丘多分布在平坦地區,其成因和氣候有極大的關連。海濱、海岸平原、氾濫原、
三角洲、河岸等地也經常可見。沙丘依形狀可分:
A. 新月丘:沙丘形狀像新月狀者,稱之。代表沙丘發達初期地形,成
孤立小丘,背風坡呈凹型急坡,坡面兩端伸展成兩突角形,背風坡
超過安定角(28°~33°)即崩下。
B. 橫沙丘:與盛行風成垂直方向發達的沙丘,稱橫沙丘。當新月丘數
目增加,沙量增加,漸次在盛行風向的直角方向因互相連續而成為
橫沙丘。為沙丘發達最興盛期,由上空看有如海上的波浪。
C. 縱沙丘:與盛行風方向一致方向,稱為縱沙丘。通常遠離沙源地,
以致沙分散廣闊;或因為風力增強,橫沙丘被吹斷時,常成為平行
於盛行風向之沙丘。
D. 拋物線狀沙丘:砂層固結,以安定成型的舊沙丘。再被吹蝕成為拋
物線狀之沙丘,稱之。因為其形狀像馬蹄形,又稱做馬蹄丘。
2.黃土
第三紀末至第四季,在大陸之半乾燥地帶與其鄰接地帶,主要由風積兼
含在堆積過程中之大小雨水作用而形成的一種土層,稱為黃土。黃土的粒徑在
0.02-0.004mm 左右;在水中,因微粒懸浮而呈現混濁,顆粒有稜角,無顯著層
理;因其具有垂直壁立性,會呈現如垂直懸崖的地形。
黃土若由源地沙漠或冰河外洗區吹來的,稱為原生黃土,例如中國大陸
的黃土高原。原生黃土若再經由風或水的搬運而堆積,稱為次升黃土。
3.砂質沙漠
乾燥地區地表,大部分為砂礫所掩蓋的漠地稱為砂質沙漠。砂質沙漠為
沙漠中的堆積地區,其面積小於侵蝕型的礫漠和岩漠。撒哈拉地區稱沙質沙漠
為「耳格」(erg)。
參考資料:以上風蝕作用、風蝕地形、風積地形的參考資料來源為石再添等,
《地
學通論---自然地理學概論》,台北:固地,1998 年,p.191-197
高中地理課本龍騰版---風成地形

洋流:
(一)成因:
海洋表層的海水,常年比較穩定地沿著一定方向作大規模的流動,叫做洋
流,又叫海流。

(二)洋流的種類
根據洋流形成的原因及推動洋流的動力,洋流可分為以下幾種:
1.盛行風推動海水表層隨風漂動,從而帶動海水下層一起運動而形成的洋流,
叫風海流。
2.由於各海域間海水的溫度,鹽度不同,造成海水密度的差異,於是海水從
高密度流向低密度的洋流,叫密度流。會產生海水分層流動的有趣現象。
3.由於出發區的海水減少,相鄰海區的海水過來補充,這樣形成的洋流,叫
補償流。

(三)洋流對人類的影響:
全球的大洋環流,對全球熱量的平衡、高低緯度間熱能的輸送和交換,有
著重要意義:
1.大陸東西岸某些地區的氣候,受洋流作用的影響很顯著。
2.洋流能將海底深處的有機物帶到海水上層,供給魚類所需的餌料。世界四
大漁場:北海漁場、紐西蘭漁場、北海道漁場、秘魯漁場均是寒暖流交匯之處。
3.洋流的運動幫助淨化人類製造的污染物。
4.循著洋流運動的方向,可令航海更加省力。
總之,洋流對其流經的大陸沿岸氣候,海洋漁業,以及大洋航行等多方面
都有著重大的影響,從而影響著我們人類的生活。
四、在海水的運動中,對地球的氣候以及生態影響最大的就是洋流了,洋流
可以把它看作是海洋中的河流,因為溫度的差異而有冷暖之分。地球上南北兩
極和赤道地區接受太陽光照射的程度不一樣,造成了兩極地區海洋的水溫比較
低,赤道地區的海洋水溫比較高;冷暖兩種水溫會造成對流,也就形成了寒流
與暖流的交互流動。而正因為兩極的寒流往赤道流動,赤道的暖流往兩極流動,
才讓全球的溫度不至於差異太大。
1.暖流:洋流的水溫較所經過地區海水溫度為高(從低緯度地區流向中高緯
地區)
2. 涼流:從溫帶(中緯度地區)流向熱帶(低緯度地區)的洋流
3. 寒流:洋流的水溫較所經過地區海水溫度為低(從高緯度地區流向中緯
度地區)
參考資料:石再添等編,《地學通論》,台北:固地,頁 306-310。

http://www.ocean.org.tw/Knw.htm
主題二:世界風情畫-非洲與大洋洲非洲

單元二:非洲的水文

壹、 基本內容:非洲的水文特性、分布及對當地人文活動所造成的影響。

貳、 能力指標:1-4-2 分析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及其互動如何影響人類的生活

型態。

參、 重點整理:

一、主要河川:
(一)尼羅河:
1.世界最長的河川,發源於東非高原的維多利亞湖,由南向北注入地中海。
2.埃及文明發源地,埃及人的農業地帶。90%人口集中在此。
(二)剛果河:
1.雨量豐富,流量穩定----(熱帶雨林氣候)
2.下游多瀑布急流,不利航運。蘊藏水力世界第一
(三)尼日河:下游航運興盛。

二、自然環境阻隔,影響非洲開發
◎非洲早期被稱為黑暗大陸之因:
1.新航路發現前,除北非一帶有悠久文化,以南地區受撒哈拉沙漠阻隔,
難以深入。
2.北非海岸少曲折,缺乏良港,河川下游多瀑布,內陸有雨林、沼澤、莽

3.熱帶氣候佔地甚廣
4.住民多為黑人原住民,生活原始。
肆、 延伸閱讀

尼羅河
一、基本資料
1.全長:約 6700 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
2.流域:很廣,大約有三百三十六萬平方公里。
3.源頭:非洲中部烏甘達和坦尚尼亞境內的世界第二大湖維多利亞湖。
4.漲水期:6~9月
二、地理環境:
埃及位於非洲東北部,領土包括蘇黎士灣對面的西奈半島,使領土橫跨亞非兩 洲,
面積約一百萬平方公里,其中約百分之九十六的土地是沙漠,除去沿地中海的平原
地帶外,在尼羅河以西的高地稱為西部沙漠區,這地區大致平坦,中間有若干陡峭
沙壁及廣大的沙丘和窪地;尼羅河以東則為一個被高山所分隔開的貧瘠高原。上埃
及從亞斯文開始,一直延伸至現代開羅正南方的某一點上,大部分是荒脊地帶,只
有沿河兩岸是狹長的耕地;尼羅河三角洲,或稱為下埃及,則是從尼羅河呈扇狀展
開的那一點起,一直擴展到地中海,形成約200公里肥沃的三角地區。而尼羅河
正是聯結上埃及與下埃及的生命源流。
每年尼羅河主流都會氾濫,千萬年來並沒有發生任何重大變化。暴漲的河
水,淹過許多土地,不過當水退之後,會留下一層肥沃的淤泥,埃及人把它叫
做「黑土」,以別於沙漠裡乾燥貧脊的紅土。有了這條河,埃及人無須擔心是
否會下雨,尼羅河每年夏天都會灌溉田地,並且使土壤獲得養料,不至於肥力
耗盡,埃及因此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庶的農業地區之一。
尼羅河定期氾濫的原因,是由於四、五月間的豪雨和高山積雪融化所造成
的。其中,白尼羅河是從每年四月十五日起在上游開始漲水,到五月二十日左
右就會漲到喀土木一帶,九月二十日左右在喀土木達到最高潮。至於藍尼羅河,
是從每年六月五日左右開始漲水,到八月二十五日前後氾濫。阿特拉巴河是七
月上半月開始漲水,到八月二十日左右水位達到最高峰。因而就整個尼羅河觀
之,是九月中旬開始漲水,這種局面大約維持三週之久,到十月水位可達到最
高潮,從此水位逐漸消退,一直到次年的六月為止。
由於河水的漲落,一年分為氾濫、退水、乾旱三個季節,周而復始的影響
埃及人的生活,因此產生出一套實用的曆法:「氾濫」季節,也就是河水氾濫
的季節,大約從六月到九月;「退水季節」,由十月開始到次年二月前後,土
壤一直濕潤;「乾旱」季節,自那之後到六月,然後週而復始,這是第一套實
用的曆法。而現代人成為陽曆的曆法,是西元前 4241 年由埃及人發明的太陽曆,
把全年分成 365 日,剩餘的四分之一日每四年合成一日,特設一閏年調節。這
套陽曆也是觀察尼羅河水而發明的。經過了一些修正和傳播之後,就形成了現
在通行世界的陽曆。
三、尼羅河的源流
(一)從東非中部的大湖起而北流的主流,和從剛果盆地而東北流的赤道支流,
以及流經衣索比亞的支流。關於水源的調查,循白尼羅河而上,經前人的努力,
已經探明是亞伯特湖和維多利亞湖。其中維多利亞湖堪稱為尼羅河的第一大儲
水池,不但雨量豐富,而且湖面高居海拔一千一百三十公尺。至於亞伯特湖面
海拔約五百公尺,與維多利亞湖相距二四二英哩。
(二)從衣索比亞奔流而來,在喀土木和白尼羅河會流的,就是藍尼羅河。從
每年六月上旬開始到十月下旬為止,尼羅河的河水變成赤褐色,這是由於水中
含有大量赤褐色的泥沙之故。在喀土木北方 210 英哩處,又有阿特巴拉河注入
主流。由於這條河也是從衣索比亞奔流而至,它亦匯集了很多小支流,也是在
每年七~十月從上游挾帶大量火山岩泥沙而下,因而使得尼羅河所沉積的淤泥
更加肥沃。從此尼羅河就匯集很多支流奔馳而上,在形成廣大的三角洲後注入
地中海。
(三)在喀土木與河口之間,一共有六個急流之處。所謂急流也就是峽谷,是
由於河流經過堅固的岩石峽谷地帶而形成,河水一邊侵蝕峽谷岩石一邊奔流而
下,造成氣勢磅礡萬千的急流,其情景恰如中國的長江三峽。在這六個主要的
瀑布當中,僅有最北部的瀑布是在埃及境內,即在因水壩而聞名的亞斯文市。
四、人類適應環境的作為
(一)古埃及人建造堤防,免得村莊被淹沒;他們設計大規模的蓄水池,在退
水期間趕緊把迅速消退的水攔起來,用以灌溉;他們又從蓄水池向外開挖渠道,
引池水灌溉田地;他們還開掘水井。他們設計了尼羅河水位測定計,用以測量
河水的上升。在開羅附近裝了一個,在第一瀑布正下方也安設了一個,在疆域
拓展之後,還在往南較遠的地方設置了一個,因為法老要儘可能早地預知每年
的國運。
(二)紙莎草的用途和製成品相當豐富,其實也是古埃及科技的一些成果。其
中交通工具的用途影響重大。關於帆船最早的記載,是公元前約 3200 年一個埃
及罐子上的一幅畫。尼羅河上的船夫是發展河船的先驅,他們有用於運河上穿
行的蘆葦筏子;有可能長達二百呎、運送方尖碑用的駁船;有每天專門用來擺
渡的平底小船;有專供達官貴人使用的豪華遊艇;有載著穀物在大河裡往來的
笨重貨船,種類相當多,也展現了當時的科技已有相當高的水準。

參考資料
http://mail.apol.com.tw/~hungen/myarticles/articles/reports/%A4G%A4U
/%A5j%A5N%AEJ%A4%CE%A5v%B4%C1%A5%BD%B3%F8%A7i.htm
http://www.webticket.com.tw/Tour/Tour.asp?TNo=17
http://www.flying.com.tw/travel/trip/atlas/africa/nile.htm
http://www.ntut.edu.tw/~s1331342/new_page_7.htm
主題二:世界風情畫-非洲與大洋洲非洲

單元三:非洲的經濟發展

壹、 基本內容:非洲的人文條件、經濟發展特色、殖民式經濟。

貳、 能力指標:1-4-1 分析形成地方或區域特性的因素,並思考維護或改善的

方法。

参、 重點整理:

一、前言:現代非洲因長期受到殖民統治的結果,貧富差距大;貧窮的國家也
因戰亂、飢荒而呈現政治紛亂、軍隊治國、民不聊生的景況。
二、傳統的農牧生活:
(一)部分地區的居民如東部非洲,有些仍維持傳統的生活方式,以游耕和游
牧為主,採集植物和獵捕動物為次。
(二)游耕(火耕):
1.分布在熱帶雨林及莽原區
2 利用砍伐、燃燒樹林,在森林中開墾出小塊耕地,種植糧食作物。作物生
長期間不需施肥鋤草;一、兩年後土壤貧脊,就須遷移至另一塊林地;原有廢
棄的土地則透過休耕而得到生養,回復地力,幾年之後則可重複再耕作。
二、熱帶栽培業
1.分布在地勢低平的溼熱地區,以西非沿海最盛。
2.殖民時期,因當地氣候適宜栽種歐洲人所需的咖啡、可可等,因此砍伐雨
林,闢成農場。
3.科學化大規模種植單一作物,例如:油棕、橡膠、咖啡、可可、甘蔗等熱
帶作物。
4.特色:
(1)土地面積廣大,種植單一作物。
(2)大量勞力、資金。
(3)闢建交通設施,藉由鐵公路將產品運往港口,直接輸出海外。
三、礦業:
1.非洲是個古老的地塊,因此地底蘊藏大量礦產:石油、鑽石、黃金、鈾、鐵。
2.南非共和國:非洲工業化最盛的國家,外國資金雄厚,工業發展有潛力。
3.約翰尼斯堡:1886 年發現黃金,號稱「金都」

4.奈及利亞(西非):石油產量居非洲國家之冠,但容易因國際石油供需及價格
漲跌而產生經濟危機。

肆、 延伸閱讀

殖民地式經濟:
這種名詞的出現,大多是這個國家以前是殖民地(不論是早期的帝國主義或
是後期的新帝國主義)這些被殖民的國家長期受到殖民母國的經濟控制,殖民
國在缺乏原料的情況下,以武力戰鬥爭取殖民地,在殖民地上利用當地的廉價
勞工,開採礦產、種植原料作物(熱帶栽培業作物),以低價成本換取高額利
潤。所以他們通常會放棄糧食作物的栽種而種植經濟作物(因為糧食作物只能
維持自己不會餓死,無法有可觀的利潤。相對的,經濟作物卻可以為他們帶來
利潤。可是後來他們成為殖民地,受到殖民母國控制,真正所得到的利潤不高。
儘管如此,他們還是大量種植經濟作物,畢竟糧食作物是無法賣出,經濟作物
可以賣出。)而他們一直輸出經濟作物,相對的,他們非常需要一些民生物資,
這些就從殖民母國輸入,這樣造成富者越富,貧者越貧。
所以簡單說依賴式經濟就是依賴他們的殖民母國或是工業強國,這會造成
他們經濟產業的發展不均,而且輸入的產品都比較貴,人民所得也降低許多。
例如非洲和中南美洲的許多國家都有這種困擾,但隨後他們也已經脫離殖民,
但是經濟的部分還是需要他們國家內部的經濟改革才會有所改善。
電影『血鑽石』的寫照與省思

這部電影是由真實的事件改編而成的,故事的主角是一名白人傭兵、一名女
記者以及一個黑人家庭,因為有不肖的商人及傭兵集團的指揮官,在主導這些
走私貿易,賣武器給判軍,又受僱於非洲政府與叛軍打仗,這樣就賺了兩層的
利潤,而那名女記者就是為了要將這些內情公諸於世,好讓當時的世人知道,
他們結婚時手指上代的那顆美麗戒指,正是非洲人民用血汗所換來的不法走私
鑽石,而那名白人傭兵(李奧納多所飾演),從走私者的身分轉變為幫助那明挖
到粉紅色鑽石的黑人的正義使者,進而揭發這些非洲內戰的幫兇。因為內戰的
關係,在劇中叛軍會去抓未成年的小孩子或壯年人,去補充兵員或當挖鑽石的
奴隸,片中有一段是說,那名挖到大鑽石的黑人的孩子,被抓去當童子軍,片
中對未成年兒童的洗腦教育,血腥殘暴的灌輸,令人不寒而慄,叛軍把他們訓
練成殺人不眨眼的機器,極不人道,至今仍有這些問題存在。以下是"維基百科
"的鑽石定義及資料:血鑽(也稱衝突鑽石或戰爭鑽石)是一種開採在戰爭區域,
並銷往市場的鑽石。依照聯合國的定義,衝突鑽石被界定為產自獲得國際普遍
承認的,同具有合法性的政府對立方出產的鑽石。由於銷售鑽石的高額利潤曾
發生過被對立方將資金投入反政府或違背安理會精神的武裝衝突中,故而得
名。一般而言,這些組織派系秘密地為供給暴徒的活動經費,或為侵略軍事力
量籌措資金以發動戰爭。包括部分非政府組織聲稱,衝突鑽石帶來的利潤是 2001
年參與策劃九一一襲擊事件的資金來源。在某些情況下,聯合國曾以衝突鑽石
的貿易為對抗合法政府或實行非人道行為提供資金,對衝突鑽石的出口實行制
裁。
獅子山共和國位於西非大西洋沿岸,1808 年就成為英國的殖民地。早年有
無數的原住民被英、美的奴隸販子送上奴隸船,在美洲大陸成為任人宰割的黑
奴。直到 1787 年,反黑奴的英國左翼團體集資買下沿 海的土地,被林肯總統
解放的黑奴才得以離開美國,回到獅子山聚居。1971 年的一場軍事政變,使獅
子山脫離大英國協,成為獨立的共和國。然而,英國在獅子山仍擁有龐大的經
濟勢力,在政治動盪期間,維護其既得利益乃是首要的考量。因此,英國也正
是聯合國 1306 決議案的提案人,希望透過禁運制約叛軍的擴張。
De Beers 控制了全球 65 % 的鑽石市場,每一年度的廣告預算是 2 億 7 千
400 萬歐元,相當於 95 億台幣。在許多國家,它甚至獨占了鑽石通路,包括台
灣在內,De Beers 就是鑽石的代名詞。它的總部設在南 非,早年南非實施酷厲
的種族隔離政策,遭受到全球禁運抵制,南非 白人政府卻藉由鑽石的交易換取
得以繼續鎮壓黑人反抗運動的武器, De Beers 是主要的共犯。如今,在非洲的
主要鑽石礦藏所在國家,如 獅子山、安哥拉、剛果民主共和國,戰火綿延,砲
彈與血肉齊飛:鑽石的開採提供了打仗所需要的武器,買了武器又來搶奪鑽石
開採的權利。如此循環反覆,哪一塊鑽石能不沾上黑錢與黑人紅色的血跡?跨
國企業也將他們跨國經營的技巧運用到跨越國界的「犯罪經濟」網絡。從獅子
山走私出來的鑽石,絕大多數在鄰國的賴比瑞亞交易,光是賴比瑞亞首府門羅
維亞(Monrovia)一個城市,每一年就至少有 2 億美元的鑽石買賣。鑽石、武
器、毒品和洗錢交織成整個黑市的結構。鑽石大戶這一寶石交易系統的最大獲
利者。因為,從戰亂地區開採的原鑽,透過走私管道運出,可以讓鑽石企業財
團以最低廉的價錢購得成色最佳的商品,也因此可以控制國際鑽石市場,保有
最高的獲利空間。
獅子山的反抗軍固然靠出賣國家礦藏換取武器,政府軍也好不到哪裡去。
近 15 年來,獅子山的公民未曾從政府獲得任何福利或服務,然而它卻是一個受
到國際社會承認的合法政權,可以一筆一筆地與加拿大、美國、比利時、英國
和南非的採礦公司簽約。整個獅子山「有價值的國土」,被一平方米、一平方
米地切割出來做抵押,原鑽、紅寶石、黃金、鋁土等礦藏就這樣一點一滴地轉
讓、賤賣。

參考資料 http://iwebs.url.com.tw/main/html/south/000831a.htm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6%B2%E7%AA%81%E9%92%B
B%E7%9F%B3&variant=zh-tw
烏干達內戰及聖靈解放軍
根據英國獨立國家報的報導指出,根據一份由多個非政府組織共同合作完
成的烏干達情勢報告,該國北方戰爭肆虐,因為武裝衝突而死亡的平民人數比
伊拉克還高 3 倍,20 年的內戰更讓該國耗費 17 億美金。
在烏干達北方,因為武裝衝突而死亡的百姓人數是每周 146 人,或是,每
日每 1 萬人中,有 0.17 人死於武裝暴力衝突。在伊拉克,每一萬人中,僅有 0.052
人死於暴力衝突。烏干達的比率是伊拉克的 3 倍。
「烏國政府、反抗軍以及國際社會必須完全承認這個事實,他們必須承認
烏干達北方情勢的嚴峻與可怕。」英國樂施會(The Oxford Committee for Famine
Relief, Oxfam)的政策顧問凱西‧瑞麟(Kathy Relleen)說。英國樂施會是
該份北烏干達情勢評估報告的共同執筆單位。
北烏干達和平公民組織(Civil Society Organisations for Peace in
Northern Ugan-da)指出,過去 20 年的內戰,讓烏國內耗了 17 億美元,這項
費用相當於美國在 1994 年至 2002 年援助烏干達的總經費。瑞麟表示:「20 年
的殘酷內戰,是人類社會的傷疤。烏干達政府必須立刻拿出有效對策,並且不
能有任何遲疑。烏國必須保證平民百姓的生命不受到任何威脅,並與各方反抗
軍共同合作,以確保一個公正與和平的社會。」
聯合國人道援助計畫主席珍‧伊格蘭(Jan Egeland)在 3 月 30 日造訪烏
干達,視察該國的人道重建計畫,該份報告在她到達烏國之前,便搶先公佈。
在前往北烏干達的難民營視察前,伊格蘭便與在當地進行援助工作的非政府組
織、烏國相關部會首長以及聯合國駐烏干達辦公室官員等會面,並討論相關議
題。
20 年的內戰造成約 2 百萬的百姓流離失所,並被迫住進政府所控制的難民
營。上主反抗軍(Lord's Resistance Army)沒有控制任何地區,但是來自這
個團體的軍隊規律性地在各村落擄掠孩童。他們將男孩訓練成殺手,女孩則成
為慰安少女。該份報告指出,估計有 2 萬 5 千位孩童在戰爭期間被真主反抗軍
擄走。
國際關懷協會執行長(Care International)凱文‧費查里斯(Fitzcharles)
說,伊格蘭曾經對烏干達的國家安全單位施加壓力,希望他們有所動作,不過,
他的建議,完全不被烏干達當局採納。「現在應該是時候了,烏干達的國家安
全單位需要承認他們在處理危機上的無能。聯合國必須通過一些決議案,以迫
使烏干達政府拿出對策保護自己的人民。」
掀起烏干達血雨腥風的是一隻名為“聖靈抵抗軍"的反政府武裝,這支部
隊的領袖是一名叫做約瑟夫·科尼的男子,年紀大約在 40 歲左右,自創建伊始,
“聖靈抵抗軍"就成了烏干達成人和孩子心中的噩夢。數以萬計的孩子被綁
架,被迫淪為了娃娃兵。據基特岡姆市家長協會估計,從 1986 年至今幾年來,
至少有 1.4 萬名烏干達兒童被“聖靈抵抗軍"綁架,有 8000 名兒童或者逃跑、
或者被殘忍殺害,而在目前的“聖靈抵抗軍"中,大約還剩下 6000 多名孩子。
據悉,叛軍首領科尼從綁架來的女孩子中,挑出了最漂亮的 60 名做他的小妾。
而其他被搶來的女孩則被他用來“獎賞"手下的“勇敢戰士",令人髮指的
是,一些女孩甚至不到 10 歲,就在“聖靈抵抗軍"中被人強行姦淫。據報道,
儘管手下大多數是娃娃兵,但叛軍首領科尼卻通過“成人指揮官"來控制這些
兒童殺手,而那些所謂的“成人指揮官"當年也是被綁架來的孩子。
參考資料:
http://publish.lihpao.com/InternationalEducationNews/2006/04/10/06f0
4094/
主題二:世界風情畫-非洲與大洋洲非洲

單元四:非洲分區

壹、 基本內容:非洲各分區的人文條件、特色及區域經濟發展。

貳、 能力指標:1-4-2 分析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及其互動如何影響人類的生活

型態。

參、 重點整理:

一、非洲各分區比較
非洲 經濟發展特色 人文活動
分區
西非 * 熱帶栽培業、礦業興盛 1.和歐洲國家距離近,因此受到西
礦產豐富,氣候溼熱 歐國家殖民最早,政治環境複雜,
國家林立且面積都小
2.美國開發時期,極需大量勞工,
故從西非引進黑奴。
中非 *天然資源豐富,以石油、水力、 多為熱帶雨林氣候,人民生活以傳
森林為主。 統耕作為主。
地形以剛果河盆地為主,在地形、
氣候、水文、植被上具有一致性
南非 * 南非共和國工礦業發達 從前為白人執政,曾實施種族隔離
東南沿海迎東南信風而較濕潤;擁 政策;積極開發礦產,南非共和國
有地中海型氣候,在非洲氣候裡面 是非洲工業化最高的國家
較適宜人居。
北非 *灌溉農業為主(尼羅河) 1.阿拉伯人為主的回教世界,以埃
及為代表
2.金字塔、人面獅身像
東非 *農牧業、熱帶栽培業 近年來為了吸引觀光客,積極成立
經濟尚在第一級產業階段,農牧為 國家公園
主;地勢低窪處發展熱帶栽培業

二、非洲的都市
(一)開羅:位在北非尼羅河三角洲
頂端,是埃及的首都和空運中心,也
是非洲第一大都市
(二)約翰尼斯堡:位於南非北部,
市況繁榮,是南非的產金中心,有「金
都」之稱。
捌、非洲的展望
一、因長期受到西方國家殖民,19 世
紀民族運動盛行,二次大戰之後各國
紛紛獨立,國家數目多達五十餘
1
國,是世界各洲中獨立國家最多 【尼羅河綠洲帶】
的一洲,其國際勢力不容忽視。
二、非洲人口數僅次於亞洲,但人口
成長率居各大洲之冠。高出生率、高
死亡率、過多的人口為國家帶來內政
及經濟的問題,例如:政變、飢荒。
三、非洲地區居民儉樸原始的生活,
在地球資源耗損快速的今天,反而最
符合永續發展的概念,在國際組織的
協助下,反而可以找到一線出路。例
如:肯亞落實土壤保育以及利用當地
2
技術生產作物;辛巴威則積極參與國際保育計畫。 【非洲分區圖】
1
國立編譯館,
《國中地理第四冊》
,民 91,頁 108。
2
國立編譯館,
《國中地理第四冊》
,民 91,頁 94。
肆、 延伸閱讀
經濟作物
生產目的是為了售出賺取利益的作物。譬如:成為工業產品的原料(如:棉花
是紡織工業的原料;甘蔗是蔗糖工業的原料),或直接賣到市場換取現金(如:
花生、咖啡、香蕉、茶葉 )。

棉花
棉(cotton),俗稱棉花。栽培棉均屬錦葵科 (Malvaceae...以上 8 個主要
產棉國約佔世界棉花總產量的 85%。世界產棉區按緯度可分為北、中、南 3 帶。
50 年代後,中國、蘇聯的棉花生產有了較大發展,一些亞非國家也紛紛發展棉
花種植業與紡織工業棉花為副熱帶植物,受氣候條件嚴格支配,適宜生長在氣
候溫暖但收成季節忌雨,且須大量的勞動力,因此,一般都栽培於土地肥沃而
人口稠密的地帶。資料來源:雲五大辭典

熱帶栽培業
熱帶栽培業是指在熱帶或副熱帶地區,透過企業化的經營方式,大規模栽種
單一現金作物的農業活動,通常都分布在沿海地區以降低運輸成本,因此如東
南亞很多大城市為港埠型都市也是為了因應熱帶栽培業的發展。其主要作物有
茶葉、橡膠、菸草、咖啡、油棕、甘蔗等七種作物,各種作物的分布地區不同。
例如茶葉主要集中在中國、印度及斯里蘭卡;橡膠主產地在東南亞與南美洲;
菸草以美國維吉尼亞州及康乃狄克州較著名;咖啡以哥倫比亞及巴西為主;香
蕉以中美的巴拿馬和哥斯大黎加為主;油棕分布在巴西、馬來西亞及西非;甘
蔗則以美國夏威夷、祕魯、巴西、古巴較著名。
熱帶地區的栽培植物根據其用途和經濟性質大致可劃分為 12 個主要類別。
其中有的在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如橡膠樹所產的橡膠是經濟和國防建設的重
要資源,與鋼鐵、石油、煤炭並列為四大工業原料;咖啡、可可與茶並列為世
界三大飲料;木薯是許多發展中國家的主要糧食,又是重要的能源植物。熱帶
作物提供的各種香料、水果和各種特效藥材等的重要性也日益顯著。
熱帶作物多起源於或長期栽種於熱帶,一般要求較高的熱量條件。有些純
熱帶性植物如可可,要求年平均溫度 24~28℃,月平均最低溫度在 18~19℃以
上;輕木需要 26℃以上的年平均溫度;椰子要求的年平均溫度為 23℃,但果肉
很薄,無經濟價值。
熱帶作物一般具有多年生習性,生產上通常採取種植園方式。熱帶作物如
橡膠樹的自然壽命有百年以上,其芽接樹的經濟壽命也有 30 年;椰子的經濟壽
命可達 80 年以上;即使藤本的胡椒,其經濟壽命也可達幾十年;其他如龍舌蘭
麻、咖啡、可可以及許多熱帶果樹和藥材,也都屬多年生。這種習性決定了它
們都是一次栽種、多年收穫,但初期都有一段較長的非生產期,如橡膠樹的非
生產期長達 6 年左右;椰子為 3~8 年;油棕、龍舌蘭麻、胡椒等為 2 年。由於
種植後不宜輕易改種其他作物,且開始時的投資較大,因此栽培時需選擇較好
的地理環境條件,避免自然災害損失。為便於在育種、栽培上採取改良措施和
就地進行初產品加工、提高經濟效益,一般多用種植園方式栽種。如橡膠樹的
種植園面積有的達數十萬畝以上,油棕、龍舌蘭麻、咖啡等也類似。有的熱帶
作物則採取分散種植方式,如胡椒。
熱帶植物被馴化為栽培作物的時間一般不長。如橡膠樹只是在 100 多年前
從亞馬遜河地區引種至新加坡等地之後才開始大面積栽種,迄今不到 10 個正常
世代;油棕的栽培歷史也較短,因而對它們的研究有的還處於初級階段。有些
熱帶作物如椰子的栽培歷史雖較長,但因其經濟壽命長,育種和栽培管理等方
面研究工作的難度較大。這種狀況說明熱帶作物的開發利用還存在較大的潛力。
熱帶栽培業源於美洲是因為土地廣大便宜,同時多良港便於運輸,薪資也
較便宜。其經營特色有四:
1).大多數是熱帶作物,為單一作物而非混作,通常要有中央管理系統,而
非小農經營,生產主要供外銷之現金作物。
2).此種農業型態利潤高、資本大多來自國外,勞力也有很多是外來的。
3).作物收成後,因為不易久放,故必須立刻進行初級加工以提高產品價值,
再運銷市場。
4).通常設有研究發展單位,以使品種和技術不斷革新。
資料來源:人文地理學,何金鑄編著 p85-87
主題二:世界風情畫-非洲與大洋洲

單元五:島嶼羅布的大洋地方
壹、 基本內容:太平洋上的島嶼成因、氣候及人文活動。

貳、 能力指標:1-4-2 分析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及其互動如何影響

人類的生活型態。

参、重點整理:
一、地理位置
大洋洲泛指分布在太平洋上的大小島嶼,包括澳洲、紐西蘭及散
佈在亞洲邊緣的群島。
二、 島嶼分類
散佈在大洋洲的島嶼,依形成的原因可分為四類:
分類 特色 人口 產業 舉例
珊瑚礁島 (低島)地勢 較少 漁業、觀光 社會群島
低平 斐濟群島
火山島 (高島)地勢 較多(有肥 漁業、觀光 關島
較高 沃的火山灰 農業 夏威夷群島
可供農作) 索羅門群島
大陸島 因陸沉所形 多 新幾內亞島

古老陸塊 因大陸飄移 多 觀光、工商 澳洲(其古老生
而成為的島 業、農牧業 物因海洋隔絕
嶼 而得以保存)
1
【大洋洲全圖】

三、太平洋上三大島群:(以赤道、國際換日線為分界)
(一)分布位置

180°
密克羅尼西亞

(小島)(珊瑚礁島)
玻里尼西亞

(黑人島)(火山島、珊瑚礁島)
美拉尼西亞

(黑人島)(大陸島)

(二)人文活動:
1.島上人口分布稀疏,居民多屬南島民族。
2.島嶼面積不大,全島受到海風調節,氣候溫差小。
3.農業發展因土地面積、缺乏淡水的因素而受限,多以漁業為主。
(三) 重要性及所面臨的生態危機:
1.島嶼位置位在亞洲與美洲之間,其交通、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1
國立編譯館,
《國中地理第四冊》
,民 88,頁 117。
2.受到溫室效應的影響,全球氣溫上升,冰河融化造成海水面上
升,部分地勢較為低平的島國則國土消失,人民被迫遷移至其他國
家,例如吐瓦魯。

肆、延伸閱讀
火山島
火山島是由海底火山噴發物堆積而成的。在世界海洋底部,有廣
闊的平原,巨大的高山,深邃的海溝,還有那幾乎貫穿全球大洋底的
洋中脊山脈和大裂谷,以及密集的火山錐與海山。海洋底部的地形,
比陸地上要複雜得多。火山島按其屬性分為兩種,一種是大洋火山
島,它與大陸地質構造沒有聯繫;另一種是大陸架或大陸坡海域的火
山島,它與大陸地質構造有聯繫,但又與大陸島不盡相同,屬大陸島
嶼大洋島之間的過渡類型.火山島的形成後,經過漫長的風化剝蝕,
島上岩石破碎並逐步土壤化,因而火山島上可生長多種動植物。但因
成島時間、面積大小、物質組成和自然條件的差別,火山島的自然條
件也不盡相同。
另外也可參考
http://159.226.2.5:89/gate/big5/www.kepu.net.cn/gb/earth/oc
ean/scenery/scn305.html

火山熔岩:
火山熔岩有兩種意義:1.地下岩漿噴出後漫流於地表者,稱為熔
岩;2.地下岩漿噴出後經過急速冷卻,固結而成的火山岩,也稱為熔
岩。熔岩與原本在地表之下的岩漿不完全一樣,因為岩漿本身所有的
揮發性氣體部分在噴出時已散入大氣中,而且噴出的沿途又加入或損
失其他的固體成分。雖然如此,熔岩仍有助於科學家們了解地函上部
及地殼深淺各部的化學成分和物理性質。若依熔岩所含的二氧化矽的
份量可分為以下三種:
1. 酸性熔岩:二氧化矽含量 66%以上,噴發的溫度為 800℃~1000
℃,其黏度大,流速又慢。因此酸性熔岩容易形成厚度大,突
出於地面的火山體。
2. 中性熔岩:二氧化矽含量在酸性與基性之間,其噴發的溫度、
黏度均介於酸性與基性熔岩之間。
3. 基性熔岩:二氧化矽含量在 52%以下,噴發的溫度大約在 1000
℃~1200℃之間,黏性低,常大量噴出,能維持長久的流動性
可以流得比較遠,流速也較快。因此基性熔岩常常以薄片狀的
型態一層一層堆疊起來,堆成廣大的熔岩高原。
此外,海底火山噴發,熔岩在海中流動,由於極急速冷卻,常
形成枕頭狀團塊,大小多在一公尺左右,叫做枕狀熔岩。

火山作用
地球內部的岩漿和水氣等,沿著地殼薄弱之處侵入岩層或噴出地
表的活動稱為火山作用。一般認為火山作用和板塊運動密切相關,在
板塊隱沒處,或海洋板塊分離處,是火山運動最頻繁的地區,全球的
火山多分布於此。

火山地形
岩漿沿著地殼薄弱處侵入,在地下生成的岩石,稱為侵入岩。例
如九份附近的基隆山,岩漿侵入地層,使地層隆起,等到上方地曾受
到侵蝕,才露出侵蝕的火成岩。
岩漿通過噴道噴出地面,所凝結的岩石,稱為噴出岩。噴出的熔
岩為酸性的話,黏性較大不易流動,氣體不容易散失,內部壓力大,
所以流動緩慢,常為猛烈噴發。此類火山噴發時,常會挾帶大量形狀
體積大小不一的火山碎屑物,如火山彈、火山礫、火山灰、火山塵等。
火山灰、塵噴出時會伴隨大量氣體往外衝,形成溫度數百度高溫的火
山雲,當高溫的火山雲快速下降的時候常常造成重大的生命財產損
失。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西元 79 年的義大利維蘇威火山爆發,火山灰
掩埋其下的龐貝城,造成當地居民死亡,其中更可看見母親懷抱著小
孩的屍體。酸性熔岩噴發時,常將火山碎屑物堆積在火山口附近,形
成錐狀火山,例如日本富士山、台灣的七星山都是典型的代表。頂部
的火山口若積水成湖則稱為火口湖。
噴出的熔岩若為基性,黏度較小,容易流動,氣體容易散失,多半是
寧靜噴發。寧靜噴發的時候,火山熔岩常沿著許多縫隙噴出,因此形
成較為平坦的熔岩台地或熔岩高原,例如印度的德干高原即是如此。
參考資料:高中地理課本龍騰版---火山地形
何春蓀編,
《普通地質學》,台北:五南,頁 151-173。

珊瑚礁島
珊瑚礁島,它是分佈在海洋中水深較淺地方的一種石灰石(化學
名字叫碳酸鈣)堆積物,是由海洋中能分泌石灰石的多種動植物在生
長過程中形成的。這類動植物,人們常稱它們為造礁生物。
珊瑚蟲是海洋中的一種腔腸動物(沒有內臟,身體只有一個空
腔)
,它能捕食海洋裏細小的浮游生物為食。在生長過程中能吸收海
水中的鈣和二氧化碳,然後分泌出石灰石,變為自己生存的外殼。每
一個單體的珊瑚蟲只有米粒那樣大小。它們一群群地聚居在一起,一
代代地新陳代謝,生長繁衍,同時不斷分泌出石灰石,並粘合在一起。
這些石灰石經過以後的壓實、石化、,形成了今天世界熱帶海洋許多
島嶼和礁石,甚至在大洋上的一些海島國家的全部領土,都是由小小
的珊瑚蟲(也包括一些能分泌石灰石的藻類植物)經過千萬年努力建
造起來的。所以人們稱珊瑚蟲是海洋上偉大的建築師。
※珊瑚礁的分類
1.裙礁(緣礁)Fringing reef:裙礁生長在大陸沿岸和海島周圍的
邊緣地帶,它的分佈寬度從十米到百米,分佈範圍與形態,與沿岸水
下地形特徵和水深情況密切相關。如墾丁地區的珊瑚礁。
2.堡礁 Barrier reef:分布在陸地的外緣,和陸地間有水域(潟湖)
分隔的珊瑚礁,堡礁與陸地之間隔著一個寬度幾公里至數十公里的水
域,這個水域基本上被珊瑚礁圍著,所以稱它為瀉湖(瀉湖原指水較
淺的海灣,被泥沙淤積口門,封閉成湖泊,但漲潮時能與海洋相通)

瀉湖的水深一般為幾十米,最大可達上百米,堡礁自身的寬度從幾百
米到數公里不等。但它完全連續的,有的地方有缺口,使瀉湖與外海
相通,瀉湖裏面有時會有暗礁,航行於瀉湖裏的船隻,要特別小心,
否則會觸礁沉沒。世界上最大的堡礁在珊瑚海的西北部,也就是人們
常說的澳大利亞東海岸外的大堡礁,它從澳大利亞東北海岸一直向南
延伸,斷斷續續長達 2010 公里,離澳大利亞大陸的距離為 16—240
公里。大堡礁水下景色非常美麗,被國際組織評為世界水域七大奇觀
之一。澳大利亞已把它列為國家海洋公園和海上自然保護區,每年吸
引了世界許多遊客去觀光。
3.環礁 Atoll reef:環礁在分佈形態上與堡礁相似,但它不是圍著
陸地或在接近陸地的海洋裏生長,一般是大洋中形成一個珊瑚島礁群
的體系。發育完整的環礁,包括四周的礁環、中間的潛水瀉湖和瀉湖
裏的幾個珊瑚島組成。像環形那樣分佈的礁群,周邊的直徑從幾公里
到幾十公里不等。如果從高空的飛機上向下看去,就像那拋向碧海上
的一束花環,又像撒向海面上的一串白玉珍珠項鏈,絢麗多彩。漲潮
時礁石淹沒在水下,透過清澈的海水,人們能見到隱伏在水下的珊瑚
礁輪廓。由於礁石生長處水淺,海浪傳佈到這裡會產生破碎的浪花。
從高空看去,形成銀白色的圓環。例如中國南海諸島、東沙、西沙、
南沙群島等。
4.潟湖 Lagoon:堡礁或是環礁所圍繞而成的海水湖。堡礁與陸地之
間隔著一個寬度幾公里至數十公里的水域,這個水域基本上被珊瑚礁
圍著,所以稱它為瀉湖(瀉湖原指水較淺的海灣,被泥沙淤積口門,
封閉成湖泊,但漲潮時能與海洋相通)
。瀉湖的水深一般為幾十公尺,
最大可達上百米,堡礁自身的寬度從幾百米到數公里不等。但它完全
連續的,有的地方有缺口,使瀉湖與外海相通,瀉湖裏面有時會有暗
礁,航行於瀉湖裏的船隻,要特別小心,否則會觸礁沉沒。
參考資料:中國科普博覽
http://159.226.2.5:89/gate/big5/kepu1.sdb.ac.cn/
主題二:世界風情畫-非洲與大洋洲

單元六:澳洲
壹、 基本內容:澳洲的地形分布及成因、氣候分布及成因、人文與

經濟發展活動、經濟貿易、白澳政策。

貳、 能力指標:1-4-2 分析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及其互動如何影響

人類的生活型態。

参、重點整理:
一、地形:
1.高原為主的古老地塊,長期受到侵蝕,地形單調
2.三大地形分區:
地形 特點
東部沿海平原 1.大分水嶺以東
2.迎東南信風,終年多雨
3.為人口精華區
中部谷地(平原) 1.草原低地
2.大分水嶺阻擋水氣,氣候較為乾燥
3.主要的放牧帶
西部高原 1. 澳洲地形主體
2. 副熱帶高氣壓籠罩,氣候乾燥 3.沙漠為主,
人煙稀少
【澳洲、紐西蘭地
1
形圖】

2
【澳洲氣候圖】

二、氣候
氣候類型 分布地區 原因 特色
熱帶沙漠氣候 內陸地區 南回歸線通過 乾燥少雨,溫差大
熱帶莽原氣候 北部 因北澳接近赤道 1.降雨集中夏季,
冬乾夏雨;離赤道

1
國立編譯館,《國中地理第四冊》,民 91,頁 118。
2
國立編譯館,《國中地理第四冊》,民 91,頁 119。
愈遠,雨季愈短
2.景觀為疏林、高

夏雨型暖濕氣 東南沿海 東澳暖流 夏雨冬乾,氣候溫
候 東南信風 暖
溫帶地中海型 西南沿海 風帶季移 夏乾冬雨
氣候 南部
三、澳洲的產業
1.畜牧業:
(1)東部平原因迎東南信風,氣候濕潤,牧草豐美,以牧牛為主。
(2)大分水嶺以西的中部平原因氣候乾燥,當地居民開發自流井
飲水灌溉,以牧羊為主。
2.灌溉農業:分布在南
部墨累河地區,以種植小麥
為主。
3.礦業:生產煤、鐵、
鋁土、金,以豐富的礦產發
展工業;鐵礦並可大量出
口。
4.觀光業:因具有獨特
3
的動植物景觀及優美景色。 【澳洲自流井示意圖】
※1880 年以後,遠洋交通事業的發達以及冷凍設備的逐漸完備,
澳洲國內的農工原料皆可大量出口,例如:美麗奴羊毛供應英國的紡
織業;牛肉、鐵砂出口至各國;也間接提高國內的土地利用價值,產
品多樣化。
四、澳洲的人文發展
1.十六世紀由庫克船長發現「新南威爾士」
,繼而成為英國罪犯的

3
國立編譯館,
《國中地理第四冊》
,民 91,頁 121。
流放地,並進行開墾。
2.十九世紀中期因發現金礦而掀起移民潮,大批歐洲人大量移入
此地。
3.早期歐洲人實行「白澳政策」
,限制有色人種移入澳洲,造成澳
洲低人口密度,影響其發展。
4.澳洲因地理位置的關係,和亞洲各國息息相關。加入 APEC 成為
其會員國,建立起和亞太地區的經貿關係。
五、澳洲的特有動物---無尾熊、袋鼠
因為陸塊孤立於南太平洋上,是顧名思義的「島洲」,因此其上
的生物也跟其他大洲不同,形成特有種。

肆、 延伸閱讀
現代化農業
18 世紀工業革命以後,農業受到工業發展的影響逐漸科學化;19
世紀以後,因歐洲居民大量外移,使許多新開發地區如南北美洲、澳
洲、南非等地,成為今日現代化農業的生產區域。
耕作方式科學化,大量使用化學肥料和機械;生產專業化,產品
以供應市場為目的。農業商業化,是現代社會農業的特徵,約可分為
下列數種:
(一)、混合農業
混合農業是農場中除了種植作物之外,尚飼養牲畜所食用的作
物,以直接出售。一以作牲畜飼料,一以留做自家居民食用,這種農
業可以說是純畜牧業和純耕種業的過渡型,屬於西方國家的形式。
混合農業的農場規模很大,農場耕地通常畫分成飼料作物區、牧
草區、牧場區以及現金作物區四大部分,通常採用輪種制度,大量使
用肥料並全面實施機械化。通常因為工業革命之後,經濟發展較好,
人民的購買力提升,才能發展此種農業。此農業區以歐洲分部為主,
美國東部的玉米帶、南美彭巴草原區也有混合農業分布。
(二)、商品性穀物農業
大規模商業性農業以外銷為主的穀物生產,其生產量高度專業
化,以換取現金為主要目的。通常農場面積廣大,每人的農地面積與
產量均大(因農場土地面積大,農作總產量大),但每單位的產量並不
高(因勞力不足,無法悉心照料每一株作物,因此單位面積的產令並
不多),這是因為採行大規模、全面機械化和專業化耕作的緣故,亦
即農場經營相當粗放,完全是單作而非混作,可以採行同種作物使用
相同的肥料、農藥、器具等,當「大批」購買這些農具或是在耕種的
時候,也因為能夠專一照顧同種作物,相對就能減低成本。商品性農
業因為需要將所有作物拿去換去現金,因此需要完善便捷的交通網
絡,提供相關的運輸服務,所以商品性農業區內也必定具備完善的鐵
公路運輸網。
商品化農業區主要分布在下列區域:
1. 歐亞大陸草原帶
2. 北美洲加拿大草原區和美國中西部平原區
3. 南美彭巴草原區
4. 澳洲東南部和西南部。
參考資料:何金鑄編,
《人文地理學》。
http://etextbook.geo.ntnu.edu.tw/lesson15/main15.htm
主題二:世界風情畫-非洲與大洋洲

單元七:紐西蘭
壹、 基本內容:紐西蘭的氣候特色、活的地形教室、毛利人、經濟

活動。

貳、 能力指標:1-4-2 分析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及其互動如何影響

人類的生活型態。

参、重點整理:
一、地理位置與地形---「活的
地形教室」
1.紐西蘭座落於南半球、澳
洲東南方,為水半球中心。四
周環海,位在環太平洋火山地
震帶上,因此有火山地形。

1
【冰蝕湖】
2.紐西蘭有南島、北島之分,
中隔科克海峽。南島緯度較
高、地勢高,冰河地形為主,
多峽灣地形;北島緯度較低、
地勢低,氣候較溫暖,多火
山、溫泉地形。

2
【冰河的前緣】

1
作者攝於紐西蘭。
2
此為福斯冰河(Fox Glacier)的前緣,作者攝於 2006 年 10 月。
※因地形及位置的關係,南北島的景觀大不相同,紐西蘭因此被稱為
「活的地形教室」

二、氣候:
溫帶海洋氣候,受到西風終年吹拂,氣候濕潤,牧草豐美,放牧
業發達。
三、產業:
(一)畜牧業---放牧
氣候濕潤,使得放牧業成為紐西蘭主要的產業,所出口的肉、
乳佔世界大宗。農產品的輸出占其國內的出口值的 50%以上。
(二)觀光業
1.氣候溫和,地形多樣,人口不多污染少,使紐西蘭成為南半球
的重要觀光地。
2.紐西蘭為高空彈跳(bungie jump)的發源地。

四、特有生物---奇異鳥
奇異鳥(Kiwi),又稱幾維或鷸鴕,俗稱無翼鳥,是紐西蘭特有、
不會飛的夜行性鳥類,色褐灰,身長約七十公分,大小與家雞約當。
有長長的鳥喙、大而圓的身體、一對小小的眼睛、還有一雙強有力的
腳,紐西蘭的毛利人,根據奇異鳥的叫聲,稱其為奇異鳥(Kiwi)。
五、原住民---毛利人
(一)毛利人(Maori)為紐西蘭的原住民
(二)該民族的生活多半融入當地社會及文化中。
(三)一般相信毛利人是源自於波里尼西亞,在歐裔執政者的懷柔政
策下,現在毛利人約占紐西蘭人口總數的百分之十五,羅托魯瓦
(Rotorua)是毛利人大規模集中的最大城,毛利社區及雙語學校林
立,還有毛利電視節目。
肆、 延伸閱讀
基督城
基督城約在 150 年前開始建立, 人口約 33 萬, 城市中到處都是規
劃整齊的花園, 是有名的花園城市, 另外英國人來此, 也以「英國之
外,最像英國的城市」給了基督城一個嶄新的定義. 這裡也是進入南
極的人所必經的門戶. 由於當初前來建設該城地標「大教堂」的人士
多是英國牛津大學的基督教會出身, 因此為這個城市被取名為"基督
城".

毛利人
紐西蘭或稱新西蘭 (New Zealand) 是一個年輕的移民國家﹐自
1840 年立國至今只不過百多年的歷史。她位于南緯 33 度至 53 度﹐
介乎于赤道和南極之間﹔同時由于在經度 180 度國際變更線附近,故
成為世界上最早迎接陽光的少數國家一。紐西蘭面積與美國的科羅拉
多州相若﹐約二十六萬八千
七百平方公里﹐卻有長達一
萬六千多公里的海岸線。西
臨波濤洶湧的塔斯曼海
(Tasman Sea) ﹐東瀕風平
浪靜的太平洋﹐全國沒有一
處地方不鄰近大海﹐致使這
片擁有“長白雲
-Aotearoa"雅號的綠土
3
地﹐成為山青水秀的世外桃源。 【毛利人歌舞表演】
根據 2001 年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紐西蘭人口接近三百九十
萬,其中歐洲移民占大多數﹐約占全國人口百分之七十六點七;其次
是原住民毛利人(Maori),約百分之十四點一﹔亞裔移民居第三多﹐
約百分之六點四﹐第四是太平洋島移民,占百分之六點二。 政府對
於毛利文化十分尊重,官方語言是英語及毛利語,在威唐依條約
(Treaty of Waitangi) 的保護下,對毛利人特別優待。
毛利人最早時是亞洲居民,三世紀時向南太平洋的玻里尼西亞群
島遷徒。當歐洲人還在懷疑
地球的彼端有沒有土地
時,位於夏威夷南方的夏威
基(Hawaiki)島民,已乘著
木筏向南方探索,並在西元
八五○年來到紐西蘭。偉大
的毛利航海家庫珀(Kupe )
在星辰的導引下,率領族人
橫渡大洋,給這個杳無人煙 【毛利人歌舞表演】
的島嶼取了一個詩意的名字 可看到他們用力拍打身體並且撐大眼
──長雲裊繞之島 睛、吐舌

(Aotearoa)。公元 1200 年,
毛利人已分佈在北島和南島的許多地方。他們從豐富的自然資源中獲
取食物並有著簡單的貿易行為,所謂的“毛利文化"便日漸形成,並
在口耳相傳的文化之下一代接一代地流傳下來。
許多考古學和歷史學家認為他們是從庫克群島和玻里尼西亞地
區的來源,甚至科學家發現毛利人與臺灣原住民的脫氧核糖核酸是很
接近的,在他們語言文化上也蠻相同。現在他們的人口將近三十九萬
人。

3
作者於 2006 年攝於紐西蘭。
當聽到一聲聲「kiaora!kiaora!」,然後以鼻子碰鼻子的方式
問候對方時,沒錯,正是毛利人在向您打招呼。紐西蘭島的毛利人原
住民,屬波里尼西亞的一支,臉上獨特的漩渦刺青花紋是地位象徵。
紐西蘭毛利人種植的甘藷、芋頭、洋山芋、葫蘆、麵包樹、椰子樹等,
都是遠從故鄉波里尼西亞帶來的,平日是靠捕魚、打獵來獲得蛋白
質,他們在木雕方面具有獨特天賦,連小屋入口或柱子及身上的裝飾
品、石器和武器都刻有毛利獨特的漩渦或人面花樣,毛利的紋身亦相
當重要,凡居於重要地位的男子都在臉上、腿上、臀部刺上線條或漩
渦狀花紋,而女人只在下巴刺上花紋。
男人是優秀的獵人,勇猛的士兵,善於以歌唱舞蹈來表達情緒,
在打仗前會跳稱為「哈卡舞」的戰鬥舞,配合打擊樂器奏出壯烈戰鬥
舞,舞中吐舌動作表示不屈
服,現在則是表示歡迎之意。
毛利人可說是天生的藝術家,
木雕、音樂、舞蹈都展現出極
佳的天賦。毛利文化是紐西蘭
所獨有。全世界只有在紐西
蘭,您才能充分感受到這個古
老民族充滿活力的文化。
紐西蘭擁有特殊的地熱,
毛利人的飲食文化中,利用地
熱蒸氣便成為特有的烹調方
式。有一種傳統食物叫
「Hangi 」的石頭火鍋,先在泥窖裡放一些已烤熱的石頭,上頭放上
以新鮮葉子包好的食物,再封上泥窖,利用石頭的熱氣燜烤,很類似
台灣的烤地瓜,是毛利人的主食之一。
毛利人的宗教信仰觀念,接近於「萬物有靈論」。原住民原有的
宗教皆根源於大地萬物神靈的說法這都是頗值得玩味的現象。毛利人
的神話說『蘭奇』和『巴巴』是天(父神)和地(母神),是萬物源頭,
當時天和地未分開,四下漆黑,其兒子渴望得到光明,便用力將天地
推開,光明於是出現,一向藏在黑暗中的人類便被發現,原來他們也
是天地所生。每當父神想念母神,便會落淚下雨。母神想念父神,所
以會噴出地熱或噴泉。毛利人很尊敬一位森林之神,森林之神,又稱
為莊稼之神。因為這位森林之神在天地之間種了很多的大樹,為人類
爭取生存的空間。
紐西蘭毛利人種植的甘藷、芋頭、洋山芋、葫蘆、麵包樹、椰子
樹等,都是遠從故鄉波里尼西亞帶來的,平日是靠捕魚、打獵來獲得
蛋白質,他們在木雕方面具有獨特天賦,連小屋入口或柱子及身上的
裝飾品、石器和武器都刻有毛利獨特的漩渦或人面花樣,毛利的紋身
亦相當重要,凡居於重要地位的男子都在臉上、腿上、臀部刺上線條
或漩渦狀花紋,而女人只在下巴刺上花紋。
參考資料:http://www.epochtimes.com/b5/1/8/24/c3900.htm
http://www.shitan.net/article/sanwen055.htm
維基百科;個人旅遊資料

火山熔岩:
火山熔岩有兩種意義:1.地下岩漿噴出後漫流於地表者,稱為熔
岩;2.地下岩漿噴出後經過急速冷卻,固結而成的火山岩,也稱為熔
岩。熔岩與原本在地表之下的岩漿不完全一樣,因為岩漿本身所有的
揮發性氣體部分在噴出時已散入大氣中,而且噴出的沿途又加入或損
失其他的固體成分。雖然如此,熔岩仍有助於科學家們了解地函上部
及地殼深淺各部的化學成分和物理性質。若依熔岩所含的二氧化矽的
份量可分為以下三種:
1. 酸性熔岩:二氧化矽含量 66%以上,噴發的溫度為 800℃~1000
℃,其黏度大,流速又慢。因此酸性熔岩容易形成厚度大,突出於地
面的火山體。
2. 中性熔岩:二氧化矽含量在酸性與基性之間,其噴發的溫度、
黏度均介於酸性與基性熔岩之間。
3. 基性熔岩:二氧化矽含量在 52%以下,噴發的溫度大約在 1000
℃~1200℃之間,黏性低,常大量噴出,能維持長久的流動性可以流
得比較遠,流速也較快。因此基性熔岩常常以薄片狀的型態一層一層
堆疊起來,堆成廣大的熔岩高原。
此外,海底火山噴發,熔岩在海中流動,由於極急速冷卻,常
形成枕頭狀團塊,大小多在一公尺左右,叫做枕狀熔岩。

火山島
火山島是由海底火山噴發物堆積而成的。在世界海洋底部,有廣
闊的平原,巨大的高山,深邃的海溝,密集的火山錐,還有中洋脊和
大裂谷。海洋底部的地形,比陸地上要複雜得多。火山島按其屬性分
為兩種,一種是大洋火山島,它與大陸地質構造沒有聯繫;另一種是
大陸棚海域的火山島,它與大陸地質構造有聯繫,但又與大陸島不盡
相同,屬大陸島嶼大洋島之間的過渡類型.火山島的形成後,經過漫
長的風化剝蝕,島上岩石破碎並逐步土壤化,因而火山島上可生長多
種動植物。但因成島時間、面積大小、物質組成和自然條件的差別,
火山島的自然條件也不盡相同。
另外也可參考
http://159.226.2.5:89/gate/big5/www.kepu.net.cn/gb/earth/oc
ean/scenery/scn305.html
紐西蘭地熱公園裡的間歇

紐西蘭地熱公園裡的泥火

主題二:世界風情畫-非洲與大洋洲

單元八:兩極地方
壹、 基本內容:兩極地方的地形、氣候成因及特色、特有生物及人

種、交通及科學研究的重要性。

貳、 能力指標:1-4-2 分析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及其互動如何影響

人類的生活型態。

参、重點整理:
一、位置:極圈之內的範圍
1.北極地區:以北極海為中心
2.南極地區:以南極大陸(高原)為主
二、氣候嚴寒—極地氣候
1.日照少: (1)太陽斜射,單位面積地表接受熱量相對較少。
(2)日照時數隨緯度增加而減少
2.「乾、冷」:蒸發量少,空氣乾燥
3.年均溫低,但南極較北極冷
(1)地形差異:北極是海,南極是大陸,陸地散熱比海洋快
(2)洋流流經:北極附近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經,氣溫較溫暖。
三、景觀:
(一)冰原、冰河、冰山
(二)苔原:極圈附近,最暖月可達 10℃以上,低等植物可趁機生長。
(三)永晝、永夜:因地軸傾斜的關係,南北極地區有永晝、永夜的
現象。
四、人口分布
由於氣候嚴寒的關係,人口分布稀少,以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
為主,主要集中在格陵蘭、阿拉斯加、北歐、加拿大北部、西伯利亞,
以傳統的打獵、捕魚維生。
五、極地的生物
北極---北極熊、海豹
南極—企鵝、海豹、鯨魚,因為氣候更加嚴寒,所以無人定居。
六、交通地位重要---北極
(一)北極海被歐、美、亞三洲圍繞,靠近全球人口稠密、經濟發達
的地區。
(二)北極上空是歐、亞、美洲彼此之間聯繫的大圓線,也是最短航
道;飛機不受海冰的限制,因此北極的交通地位更受重視。
(三)北極的天然資源豐富,例如阿拉斯加的石油、西伯利亞的天然
氣,但開採較晚。
七、科學研究---南極
(一)南極大陸的地質、生物、氣候的研究,覆蓋在南極大陸的萬年
冰層,可提供科學家研究地球氣候長期的變遷。
(二)全球氣候變遷的監控,例如氟氯碳化物(CFCs)所造成的臭氧層
破洞。
(三)全球暖化所造成的冰原融化的情形。
(四)目前南極也成為熱門的觀光景點,每年有多達 20000 人的觀光
客來此欣賞極光、賞鯨。

肆、延伸閱讀
寒帶氣候
(一)、副極地氣候:分布在北極圈~50°N、60°N 左右(南半球因陸
地不夠廣大,因此無此氣候),冬溫甚低,夏季最暖月氣溫約在 10℃
以上,雨量稀少,植被以針葉林為主。
(二)、極地氣候:分布在極圈以內,氣溫極低,夏季最暖月氣溫在
10℃以下,雨量少。植被以苔原(主要在北極海一帶,夏季最暖月均
溫 0℃~10℃)及冰原(主要分布在南極洲,夏季最暖月均溫 0℃以下)
為主。
寒帶氣候分為極地氣候與副極地氣候,以下將兩種氣候的特徵整
理成為表格:
類形 分布緯度 氣溫 雨 天然植被

副 極 地 氣 北 極 圈 ~50 ° 夏 季 最 暖 月 少 針葉林
候 N、60°N 左 均溫 10℃以
右,南半球 上,冬溫甚
無此氣候 低
極地氣候 極圈以內 非常寒冷, 少 (1) 苔原:北極海一帶
夏季最暖月 ( 夏 季 最 暖 月 0℃
均溫 10℃以 ~10℃)
下 (2) 冰原:南極洲(夏
季 最 暖 月 10 ℃ 以
下)
主題三:全球關聯
單元一:全球化
壹、 基本內容:全球化的成因、時空收斂。

貳、 能力指標:1-4-6 分析交通網與運輸系統的建立如何影響經濟

發展、人口分布、資源交流與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

參、 重點整理:
世界各地的自然資源及人文條件互有不同,經濟發展程度有異,
自古以來各國之間透過貿易互通有無,隨著交通工具的日益進步,彼
此之間的聯繫更加頻繁,形成了既競爭又合作的經貿關係。
(一)時空收斂
1.定義:由於運輸改善促使運費降低和旅運時間縮短結果,各空
間距離亦大為縮短,彼此之間比從前更加接近即稱時空收斂。因此,
區域之間的交流不再受到實際空間距離所限制,旅時的長短以及資訊
交流的密度以成為兩地關係密切與否的指標。
2.發生原因:
交通運輸工具的革新與進步,大大地提升運輸的品質,縮短運
輸的時間,呈現時空壓縮的現象。全球主要的勝之間往返的頻繁程度
甚至超越了該國國內其他地方彼此之間的需求。例如:台北與美國洛
杉磯的交通聯繫遠比台北和台東太麻里的聯繫來得多。
(二)通訊網路的普及
1.增進全球產業經營的效率
2.可掌握全球及時的互動
3.縮短文化思想與交流的距離。例如:台灣與日本、韓國的交流及
通訊交通遠超過馬來西亞,因此國人對於馬來西亞的印象較少,對於
日、韓的印象較深。
(三)產業經濟的轉變
1.生產分工:隨著運輸與通訊交通的進步,不僅使得人們在日常
生活上更加緊密,也使得全球在產業及環境問題上面臨極大的改變及
挑戰。隨著全球化的日益興盛,生產者為了尋求最佳的生產地點及市
場,以求達到最佳的利潤,經營者開始在世界各地尋求最佳的生產地
點與廣大的消費市場。
2.跨國行銷:商品流通從實體的產品,擴及到文化層面,例如:
日劇、韓劇、好萊塢電影、嘻哈風或視覺系的穿著。
3.網際網路的普及:勞務性或金融性商品的銷售方便又成長快
速。例如我們可方便自網路下單購買外國基金、訂購百老匯音樂劇門
票。
4.貧富差距日益擴大:掌握資金、交通訊息及優良技術的國家,
可善用旗下的資源,做資源的整合,並獲得最大的利益;相反的,低
度發展的國家則只能提供勞力及原料,收益較少,貧富國家之間的差
距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會越來越大。

肆、 延伸閱讀
生態風險的全球化
科技之全球網絡化也形成另外的弔詭狀態,科技應用到全球各地
工業,卻形成累積性的生態環境破壞,造致全球的暖化(溫室效應)
和臭氧層破洞危機,而有趣的是,這種生態風險的全球化現象又往往
須借助於科技如環境工程技術。生態風險全球化隨著科技的進展也日
益棘手,若我們比較先前全球化不同階段的爭論,至少千禧年前夕的
全球化問題中,環境風險首次成了世界注目的焦點。
一九九二年於里約地球高峰會議所發表的「永續發展」共同宣
言,正是全球生態惡化的警鐘,同時,永續發展意義下生態風險全球
化也涵蓋了二組意義,即解決環境問題一方面必須經由國際間協調機
制不斷的努力(官方,如京都二氧化碳公約),因為全球生態風險已
逾越了任何單一國家的疆界和能力,但事實上卻貫穿式的侵蝕每一國
家、地區人民的健康,生存基礎;另一方面,全世界層出不窮的環境
災害卻愈來愈須要仰賴屬於非營利部門/非政府組織(NPO/NGO)的生
態、環境、消費者運動團體共同的把關和監督,並且,其有全球串連
的趨勢,尤其是面對世界性的議題。這也顯現在地化的行動精神。
以基因科技所帶來全球生態、健康安全的高度不確定性為例,全
球在地化意義下各國環境運動部門的結盟、擴大議題、法制抗辯行動
的努力,終於引起世人的高度重視,在二千年一月聯合國官方於蒙特
婁召開的生物安全議定書大會中,以美國為首的基因作物生產大國
(邁阿密集團)即被迫讓步,同意基因改造的動物、植物、微生物及
其相關製品的進出口,擬具相關的規範。可惜的是,反基因科技之全
球在地化運動在台灣並未興起,值得我們進一步的反省。
參考資料:
http://www.socialwork.com.hk/psychtheory/theory_psy/socpsy/
chou-gui-tian-glokalisierung.htm

當「凱蒂貓」遇上「素還真」-全球化與本土化的問題
88 年暑假,當麥當勞推出一系列的凱蒂貓加值套餐活動,共 25
萬套,立即引起消費者的瘋狂排隊搶購。根據中天衛星頻道新聞節目
所做的民意調查,凱蒂貓是去年台灣民眾心中的風雲人物第三名,僅
次於李登輝總統及各總統候選人。
當麥當勞再次推出「千禧之戀」凱蒂貓加值組合時,總共 45 萬套,
仍然在短期內就銷售一空。
此外,裕隆汽車、誠泰銀行的信用卡中華電信的電話卡、倫飛電
腦的手提電腦等,也都不約而同的以凱蒂貓為宣傳主角,魅力未見消
退。
近日,由於藝人大小 S 在主持節目時,透過媒體發表了不喜歡布
袋戲的意見,引起不少布袋戲迷的抗議,後來經過兩人的道歉與說
明,風波才告一段落。
上述的這些事件,都在不經意間,反映出了一些問題。其中,最
重要的應是凸顯出「全球化」及「本土化」間的迷思與路線之爭。
試看,時下年輕人,看的是好萊塢的「鐵達尼號」、吃的是日本
拉麵、崇拜日本偶像、西洋明星,「哈日族」、「哈港族」、「哈美
族」不計其數,雖說流行文化無國界,但不可諱言的是:我們的本土
文化哪裡去了?
首先,我們應瞭解,本土文化即是傳統民俗文化、通俗文化、大
眾文化、普羅文化的另一種稱呼。因為它來自民間,產生自民眾日常
生活的實際需要,與民眾的日常勞動、宗教、社會、精神生活等有密
切關係,因而扮演著重要的功能。但是近年來,傳播媒介拜科技之賜,
使得歐美日等已發展國家之大眾文化得以因傳播「無遠弗屆」之力
量,對發展中國家或是未開發國家形成極嚴重的影響;使得未開發國
家中原有的本土文化不再受到重視,影響所及,就更使現今的青少年
對自我的本土文化不願接觸,甚至嗤之以鼻。
事實上,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在大眾傳播媒介的無限擴張與發
展下,今日的世界已是一個大眾文化(mass culture)、文化融合的
時代。在這個時代中,世界各國雖仍能保有獨特的傳統文化及生活方
式,但大眾文化卻如水銀瀉地般的無孔不入,滲透到世界的各個角
落,各個階層。
面對這樣一個全球化的趨勢,批判學者最擔心的事,就是各種文
化因為大量產製和標準化的兩個因素,正大量流失其原有的特質。一
位加拿大行動主義者表示,「『全球化』是單一培養的輸出品,是人
類多元化的死亡」,即是對此現象最好的詮釋。
因此,
「思考全球化,行動本土化」
(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
的全球與本土「齊頭並進」的策略,並汰弱擇精的保留本土文化的優
點加以發揮,才有可能使我們的本土文化不致為全球化的潮流所淹
沒,亦才能為現今的青少年朋友所樂於親近並接受它,進而成為領導
世界風潮的國際文化,形成所謂的「哈台風」。就此而言,希望在不
久的將來,藉由更多類如「聖石傳說」幕後工作朋友的努力下,讓我
們的「素還真」、「花木蘭」,或是「孫悟空」等,有朝一日亦能取
代凱蒂貓或是皮卡丘引領世界風潮的地位。(89.3.3)
參考資料:董素蘭(世新大學講師)出處:中央日報
http://210.60.194.100/life2000/database/900523/900523_2.htm
主題三:全球關連
單元二:全球經濟互動
壹、 基本內容:全球化趨勢下所帶來的風險;WTO、APEC、EU、NAFTA

的緣起及發展。

貳、 能力指標:1-4-6 分析交通網與運輸系統的建立如何影響經濟

發展、人口分布、資源交流與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

參、 重點整理:
一、全球化所帶來的經濟風險
1.經濟依賴程度與風險相對提高:全球化之後,各國之間貿易更
加頻繁與複雜,其中的風險更加難以預測。
2.相關產業彼此受到牽連:例如石油輸出國家組織決定減少原油
生產,使全球油價大幅上漲,民生物資亦隨之漲價。
二、同盟與競爭
過去為了保護本國的利益,多半採取高關稅以及限制進口的措
施。到了全球化的時代,國家之間必須結盟合作,才能發展出更高的
經濟利益。

◎歐洲聯盟(UN)
(一)、歐盟的興起與整合:
1.二次大戰後,西歐各國國力受損,小國家的經濟更缺乏競爭力,
因此西歐各國體認到唯有彼此合作,消除貿易藩籬,保障原料來源,
擴建內部市場規模,才能強化區域間經濟的活力。於是 1948 年荷比
盧三國率先簽訂「關稅聯盟」
,開始進行合作。接著,為了提昇效益,
1951 年荷比盧德法義締結「歐洲煤鋼共同體」
,合作推動煤鋼的生產
和銷售,以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1958 年之後歐洲各國成立了
「.歐洲經濟共同體」
、「原子能共同體」
,促進加盟國之間的勞力、商
品、資金的自由流通;1967 年這三個經濟組合併成立「歐洲經濟共
同體」,是一個同時擁有議會、法院和行政機關的組織。
2. 12 個歐洲共同體的會員國在簽訂「馬斯垂克條約」後,1993
年正式成立「歐洲聯盟」
,取代歐洲共同體,簡稱「歐盟」
。歐盟廢除
貿易障礙,成立單一市場、單一貨幣;其中有共同的外交與安全政策,
並在司法及內政方面加強事務的合作。
3. 1995 年已有 15 個會員國,包括西歐大多數國家,會員國之間
的商品、貨幣、資金、勞力互相流通無礙。
4.2002 年 1 月,發行「歐元(EURO)」
,成為會員國的共同貨幣(但
英國、丹麥、瑞典三國未加入歐元體制),原有的國家分界日趨模糊。
5. 2004 年東歐地區有 10 個國家加入歐盟,會員國達到 25 國,
歐盟的勢力已接近亞洲,除有助於統合全歐洲以外,並將經濟勢力的
觸角深入亞洲。
(二)、歐盟對歐洲各國的影響:
1.歐盟的組織和功能不斷成長,不僅是經濟組織,也積極從事政
治、社會方面的整合。
a.對外:在國際社會發揮影響力
b.對內:增進會員國人民的共同福祉
2.歐盟的角色對歐洲人民而言,如同在各國政府上架設了一個跨國
的大政府,開創了各國的共存共榮的模式。

◎APEC 亞太經濟合作會議
Asian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的簡稱。鑑於歐洲共同市
場及美、加、墨自由貿易協定之成立,亞太地區的國家體認到有必要
成立一類似之區域組織,決定共同關切之經貿課題。澳洲總理霍克乃
於一九八九年提議在亞太地區創立一經濟論壇,目的在於希望經由部
長間之諮商會議,尋求亞太地區經貿政策之協調,促進亞太地區之貿
易自由化與區域合作,以維持區域之成長與發展。1989 年在霍克的
積極奔走下,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正式成立,創始成員包括汶萊、印尼、
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澳
洲及紐西蘭等十二國。爾後,我國、香港及中國大陸(1991),墨西
哥與巴布亞新幾內亞(1993),智利(1994)紛紛加入,截至目前共
有十八個正式會員體。1998 年年底召開領袖會議時,俄羅斯、越南
及秘魯加入成為新會員,至此 APEC 將有二十一個成員。

◎北美自由貿易協定 (NAFTA )
NAFTA 是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的簡稱,由美、
加、墨三國組成,經過幾年協商,在 1994 年 1 月生效。協議規定
三個國家 在 15 年內須排除所有貿易障礙,讓這個人口 3 億 6 千萬
的地區成為世界第二大的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 謹次於歐
盟的 3 億 7 千萬人口。自由貿易區內的國家,貨物可以互相流通並
免關稅,同時亦要合力排除其他的非關稅障礙 (non-tariff
barriers), 如配額 ( quota)、外匯管制 ( foreign exchange
control)、 進口許可証(import license)、進口保証金 ( import
deposit )等等。但對貿易區以外的國家,則可以維持關稅及障礙。
由上述三大經濟組織的成立時間先後順序可歐盟為最早成立、發展
也最成熟的經濟組織。

◎世界貿易組織(WTO)
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和「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的成立有關,
以下則從 GATT 的沿革來談 WTO 的成立。
(一) GATT之沿革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檢討戰爭發生之原因,除政治因素外,
經濟因素亦是主因,特別是 1930 年代世界經濟大蕭條,各國貿易保
護主義盛行,因此各國均認為亟須建立一套國際經貿組織網,以解決
彼此間之經貿問題。有鑑於此,各國除同意成立聯合國外,並進一步
建構所謂之「布列敦森林機構」(The Bretton Woods Institutions)
作為聯合國之特別機構,擬議中之經貿組織包括:世界銀行(World
Bank)、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以及國際貿
易組織(International Trade Organization, ITO)。並於 1948 年
3 月在哈瓦那舉行之聯合國貿易與就業會議中通過 ITO 憲章草案。惟
後來因美國政府將成立 ITO 之條約送請其國會批准時,遭到國會之反
對,致使 ITO 未能成立,故目前「布列敦森林機構」,僅有世界銀行
及國際貨幣基金兩個經貿組織。
ITO 雖然最後未能成立,但當時 23 個創始會員為籌組 ITO,曾
在 1947 年展開關稅減讓談判,談判結果達成 45,000 項關稅減讓,影
響達 100 億美元,約占當時世界貿易額十分之一。各國為免籌組 ITO
之努力完全白費,且美國政府參與關稅減讓部分之談判業獲國會之授
權,因此包括美國在內之各國最後協議,將該關稅談判結果,加上原
ITO 憲章草案中有關貿易規則之部分條文,成為眾所熟知之「關稅及
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GATT);
另鑒於美國國會並未批准加入 ITO,各國亦同意,以「暫時適用議定
書」(Provisional Protocol of Application, PPA)之方式簽署
GATT。雖然 GATT 之適用法律基礎係臨時性質,且係一個多邊協定並
無國際法上之人格地位,但卻是自 1948 年以來成為唯一管理國際貿
易之多邊機制。
由於 GATT 僅是一項多邊國際協定,以 GATT 為論壇所進行之歷次
多邊談判,雖係以關稅談判為主,惟在理論上均是對原有協定之修
正,因此每一次之多邊談判乃稱為回合談判。自 GATT1948 年成立以
來,迄今共舉行八次回合談判,其中以第七回合(東京回合)與第八
回合(烏拉圭回合)談判最為重要,因該二回合之談判除包括關稅談
判外,亦對其他之貿易規範進行廣泛討論。
GATT 第七回合談判(東京回合)自 1973 年開始,至 1979 年完
成,除了持續降低關稅障礙外,最大之成果在於達成多項非關稅規約
(code),使 GATT 談判之觸角伸入非關稅領域,包括:補貼與平衡
措施、技術性貿易障礙、輸入許可發證程序、政府採購、關稅估價、
反傾銷,以及肉品、乳品、民用航空器貿易等三項部門別之自由化協
議。
GATT 第八回合談判(烏拉圭回合)則自 1986 年開始,於 1993
年 12 月 15 日完成,為 GATT 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之回合談判。
談判之內容包括貨品貿易、服務貿易、智慧財產權與爭端解決等。該
回合之談判並決議成立 WTO,使 GATT 多年來扮演國際經貿論壇之角
色正式取得法制化與國際組織的地位。更重要的是,WTO 爭端解決機
構所作之裁決對各會員發生拘束力,因此使 WTO 所轄各項國際貿易規
範得以有效地落實與執行。
(二) WTO之成立

GATT 烏拉圭回合談判於 1993 年 12 月 15 日達成最終協議,決定成立 WTO。

1994 年 4 月各國部長在摩洛哥馬爾喀什集會,簽署「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

蕆事文件」(Final Act Embodying the Results of the Uruguay Round of

Multilateral Trade Negotiations)及「馬爾喀什設立世界貿易組織協定」

(Marrakesh Agreement Establishing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

依上述之設立協定於 1995 年 1 月 1 日正式成立,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以有效

管理及執行烏拉圭回合之各項決議。為利各國完成國內之相關立法程序,各國同

意 GATT 與 WTO 並存一年後,其後 GATT 功能即完全被 WTO 所取代,使 GATT 由原

先單純之國際經貿協定轉化成為實質之國際組織。在 WTO 架構下,原有之關稅及

貿易總協定(即 1947 年所制定之 GATT,又稱為 GATT 1947),加上歷年來各次

回合談判對該協定所作之增補、解釋與決議,稱為「GATT 1994」,成為有別於

GATT 1947 之另一個獨立協定,並納為 WTO 所轄之協定之一。目前 WTO 共有 150

個會員國,台灣為亞太地區的會員國之一。

參考資料:WTO 入口網:國際貿易局
http://cwto.trade.gov.tw/default.asp
肆、 延伸閱讀
◎WTO 會員國
共有 150 個會員(2007.1.17 更新)

※亞太地區 (計二十七個)

澳大利亞 [Australia] 孟加拉 [Bangladesh]

汶萊 [Brunei Darussalam] 斐濟 [Fiji]

香港 [Hong Kong] 印度 [India]

印度尼西亞 [Indonesia] 日本 [Japan]

南韓 [Korea, Rep. of] 澳門 [Macau]

馬來西亞 [Malaysia] 馬爾地夫 [Maldives]

緬甸 [Myanmar] 紐西蘭 [New Zealand]

巴基斯坦 [Pakistan] 巴布亞紐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

菲律賓 [Philippines] 新加坡 [Singapore]


斯里蘭卡 [Sri Lanka] 泰國 [Thailand]
索羅門群島 [Solomon Islands] 蒙古 [Mongolia]
尼泊爾 [Nepal] 中華人民共和國[P.R.C.]

台灣、澎湖、金門及馬祖個別關稅領 柬埔寨 [Cambodia]


域 [The Separate Customs 越南 [Vietnam]
Territory of Taiwan, Penghu,
Kinmen and Matsu ]

※西亞地區 (計十三個)

巴林 [Bahrain] 賽普勒斯 [Cyprus]

以色列 [Israel] 約旦 [Jordan]

科威特 [Kuwait] 吉爾吉斯 [The Kyrgyz Rep.]

摩爾多瓦 [Moldova] 阿曼王國 [Oman, Sultanate of]

卡達 [Qatar] 沙烏地阿拉伯 [Saudi Arabia]


土耳其 [Turkey]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United Arab
Emirates]
亞美尼亞 [Armenia]

※非洲地區 (計四十一個)

安哥拉[Angola] 貝南 [Benin]

波札那 [Botswana] 布吉那法索 [Burkina Faso]

蒲隆地 [Burundi] 喀麥隆 [Cameroon]

中非共和國 [Central African 查德 [Chad]


Rep.]

剛果 [Congo] 吉布地[Djibouti]

象牙海岸 [Cote d'lvoire] 剛果民主共和國[Democratic


Rep.of the Congo]

埃及 [Egypt] 加彭 [Gabon]

甘比亞 [Gambia] 迦納 [Ghana]

幾內亞 [Guinea] 幾內亞比索 [Guinea Bissau]

肯亞 [Kenya] 賴索托 [Lesotho]

馬達加斯加 [Madagascar] 馬拉威 [Malawi]

馬利[Mali] 茅利塔尼亞 [Mauritania]

模里西斯 [Mauritius] 摩洛哥 [Morocco]

莫三比克 [Mozambique] 納米比亞 [Namibia]

尼日 [Niger] 奈及利亞 [Nigeria]

盧安達 [Rwanda] 塞內加爾 [Senegal]


獅子山共和國 [Sierra Leone] 南非共和國 [South Africa]
史瓦濟蘭 [Swaziland] 坦尚尼亞 [Tanzania]

多哥 [Togo] 突尼西亞 [Tunisia]

烏干達 [Uganda] 尚比亞 [Zambia]


辛巴威 [Zimbabwe]

※歐洲地區 (計三十五個)

阿爾巴尼亞 [Albania] 奧地利 [Austria]

比利時 [Belgium] 保加利亞 [Bulgaria]

克羅埃西亞[Croatia] 捷克 [Czech Rep.]

丹麥 [Denmark] 愛沙尼亞 [Estonia]

歐盟 [European Communities] 芬蘭 [Finland]

法國 [France] 喬治亞 [Georgia]

德國 [Germany] 希臘 [Greece]

匈牙利 [Hungary] 冰島 [Iceland]

愛爾蘭 [Ireland] 義大利 [Italy]

拉脫維亞 [Latvia] 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

立陶宛 [Lithuania] 盧森堡 [Luxembourg]

馬爾他 [Malta] 荷蘭 [Netherlands]

挪威 [Norway] 波蘭 [Poland]

葡萄牙 [Portugal] 羅馬尼亞 [Romania]

斯洛伐克 [Slovak Rep.] 斯洛維尼亞 [Slovenia]

西班牙 [Spain] 瑞典 [Sweden]

瑞士 [Switzerland] 英國 [United Kingdom]


馬其頓 [Former Yugoslav Republic of Macedonia]
※北美地區 (計三個)

美國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加拿大 [Canada]

墨西哥 [Mexico]

※中南美地區(計三十一個)
安地卡及巴布達 [Antigua and 阿根廷 [Argentina]
Barbuda]

巴貝多 [Barbados] 貝里斯 [Belize]

玻利維亞 [Bolivia] 巴西 [Brazil]

智利 [Chile] 哥倫比亞 [Colombia]

哥斯大黎加 [Costa Rica] 古巴 [Cuba]

多米尼克 [Dominica] 多明尼加 [Dominican Rep.]

厄瓜多 [Ecuador] 薩爾瓦多 [El Salvador]

格瑞那達 [Grenada] 瓜地馬拉 [Guatemala]

蓋亞那 [Guyana] 海地 [Haiti]

宏都拉斯 [Honduras] 牙買加 [Jamaica]

尼加拉瓜 [Nicaragua] 巴拿馬 [Panama]

巴拉圭 [Paraguay] 秘魯 [Peru]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Saint 聖露西亞 [Saint Lucia]


Kitts and Nevis]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Saint Vincent 蘇利南 [Suriname]


and the Grenadines]

千里達及拖巴哥 [Trinidad and 烏拉圭 [Uruguay]


Tobago]

委內瑞拉 [Venezuela]

參考資料:

http://cwto.trade.gov.tw/webPage.asp?ctNode=633&CtUnit=128&BaseDSD=7&

CuItem=11557
主題三:全球關連
單元三:全球的環境污染問題
壹、 基本內容:了解全球的環境污染問題及因應之道。

貳、 能力指標:1-4-7 說出對生活空間及周緣環境的感受,願意提出改善建言

或方案。

1-4-8 評估地方或區域所實施的環境保育政策與執行成果。

參、 重點整理:
一、全球性的水污染問題:
(一)污染源:化肥及農藥
污染、工業及家庭廢水污染
(二)以經濟發展程度高的
地區污染情形較嚴重(歐洲
、北美洲、亞洲)
(三)經濟較落後的地區因
缺乏經費處理污水,缺乏潔
1
淨的飲用水
(四)全球各海域的污染情形,以海灣地區因形式封閉,污染情形最為嚴重
二、全球性的空氣污染問題:
(一)污染源:有毒氣體(包括:二氧化碳和氟、硫、氮化物)
、懸浮微粒
(二)主要造成動物呼吸系統及皮膚的疾病以及植物的死亡
(三)長期的空氣污染將導致酸雨、紫外線過量、全球暖化等問題
三、全球性的酸雨問題:
(一)成因:因含有硫、氮
等化合物的廢棄排入空氣中
,使得雨水的 PH 值降至 5

1
康軒文教事業出版社,施添福總編,民 93 年,
《國中地理課本第五冊》
,P59
以下,故名。
2
(二)分布:酸雨問題以工
業化程度高的國家較為嚴重
(三)影響:將導致人類毛髮掉落、建築物受損、土壤酸化、森林枯死、湖泊
酸化等問題
四、全球性紫外線過量的問題:
(一)臭氧層的功能:吸收近 99%的紫外線
(二)人為氟化物的使用,破壞臭氧的成分
,使得臭氧層濃度減少(臭氧層產生破洞),
造成紫外線入射量增加
(三)紫外線過量,將會對動物的皮膚、眼
睛、免疫系統、基因造成不良的影響,農作
3
物也因而減產。
(四)紫外線預報成為氣象預報中重要的項目
五、全球暖化(溫室效應)的影響:
(一)何謂全球暖化:指大氣中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效應氣體』
(二氧化碳、
水氣等氣體)濃度大幅增加,使得地球溫度呈現不斷增加的情況。
(二)全球暖化形成的原因:
(1)大量的燃燒化石燃料(煤、石油)所產生的溫室效應氣體所造成的
(2)森林遭濫墾、光合作用減少,二氧化碳濃度漸增
(三)全球暖化所造成的影響:
(1)因蒸發量增加,導致發生暴雨的機率增加
(2)高山冰河後退,導致乾燥地區的缺水問題
(3)兩極冰原融化,導致海水面上升、海水倒灌、海岸線後退等問題
(4)農作物分佈區域產生改變
(5)傳染病往高緯度地區移動
(四)京都議定書—溫室效應的救星!?

2
康軒文教事業出版社,施添福總編,民 93 年,
《國中地理課本第五冊》
,P60
3
康軒文教事業出版社,施添福總編,民 93 年,
《國中地理課本第五冊》
,P61
(1)京都議定書:將人為排放之六種溫室氣體換算為二氧化碳當量,與 1990
年相較,平均削減值 5.2%,同時採差異性削減目標之方式(即各國的削減比率
不一,甚至有國家是可以增加排放量的)
(2)京都議定書於 1997 年於日本京都擬定,故名
(3)京都議定書已於 2005 年 2 月生效
(4)二氧化碳『排放大戶』--美國(佔全球總排放量三分之一強)拒絕簽署,
使得京都議定書效能大打折扣
國名 1990 年排放量 1999 年排放量 增長率 需減量目標
美國 1355 1520 12% -7%
日本 269 307 14% -6%
加拿大 127 151 19% -6%
澳洲 72 94 30% 8%
德國 249 230 -8% -21%
全世界 5873 6144 5%
六、追求地球環境的永續發展:
(一)地球只有一個,人類的無情破壞常造成不可逆的嚴重後果
(二)對於資源要避免過度使用,以達到『永續發展』為終極目標
(三)大家都是在同一艘船上,對於全球性的危機,絕不可能置身事外--地球
村的觀念
肆、延伸閱讀:
水污染
所謂的『水污染』 ,是指任何進入水體的物質,對於水中生態環境產生變化。
水污染不僅會影響到人類的生產與活動,甚至會破壞水中的生態平衡。至於,
如何判定一地的水是否遭受到污染,最為基本的為視『溶氧量』此一指標而定。
水體在自然狀態中,有一定的空氣溶解到水中,是提供水中生物呼吸的主
要來源。這些氧氣溶解到水中的量一般稱之為『溶氧量』 。當有外來物質進入水
體後,會被水中的微生物分解,進而被水中的氧氣所氧化,在整個過程中都要
消耗水中一定的氧氣,這個過程稱之為『水體自淨能力』。如果外來物質太多,
水中氧氣被完全消耗,也就是超過了水體的自淨能力。當一地的水體『溶氧量』
幾近於 0 時,水中生物會因缺氧窒息死亡,或呈現中毒的情況,這就是所謂污
染的狀態。
若就污染物的性質來看,水中的污染物通常可分為生物性、物理性和化學
性污染物三大類。生物性污染物包括細菌、病毒和寄生蟲。若一地的水體遭受
到生物性污染物的污染,因為現今對於有關致病細菌和寄生蟲的研究較多,在
這方面的處理技術上比較成熟。但若是受到致病病毒的污染,則因對於病毒的
研究較不充分,在水污染的處理上也較不成熟。物理性的污染物包括懸浮物、
熱污染和放射性污染。其中以放射性污染的危害最大,幸好一般只存在於核電
廠、核廢料儲存地等局部地區。化學性污染物包括有機和無機化合物,至今從
水中檢測出的化學性污染物已達 2500 種以上。
若就水污染的來源來看,主要可分為天然污染源的和人為污染源兩種:
一、天然污染源:如森林的落葉落花;暴雨來襲時,將污泥沖入水體內;火山
噴發時所產生的熔岩和火山灰;礦泉帶來的可溶性礦物質;以及溫泉所造成的
溫度變化等。如果這些外在污染源的存在是短期的,雖會造成水中生物的死亡,
但之後水體會逐漸恢復成原來的狀態。如果是長期存在,生態系統會產生變化
以因應這種狀態。例如:黃河長期被泥土污染,不耐污的魚類就會消失,而耐
污的魚類如鯉魚則會逐漸適應這種環境,生長出黃河金色大鯉魚。
二、人為污染源:人為產生的污染性質較為複雜。人為污染物可包括在工業製
造或採礦過程中所排出含有毒的重金屬或難以分解的化學物質;農業活動中所
使用的農藥和化肥;。這些污染物質流入水體中會迅速殺死所有水中生物,並
且使水體無法恢復為正常的狀態。即使污染物的濃度不高,也會逐漸在生物體
內累積。甚至透過食物鏈累積在生物金字塔各階層的動物體內,對於生態環境
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例如在日本發生的水俁病事件,就是工業排出的低濃度
汞,在水中微生物的作用下轉化成可溶性甲基汞,並逐漸在水蟲體內累積。魚
吃水蟲後甲基汞在魚體內逐漸累積,而人吃魚後就會在人體內累積。當累積到
一定的濃度後,人類的中樞神經系統受到破壞,因無藥可醫而死亡。
至於在生活用水方面,各個家庭所排放出的糞便、油脂、廚餘等含有大量
的氮、磷等營養物質。雖然這些物質並不含毒素,但卻會促使水中藻類迅速且
異常地繁殖並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氣。同時大分子的有機物被微生物分解也會消
耗水中的氧氣。如此一來,會造成水體成為缺氧狀態,致使水中魚類大量死亡,
也就是所謂的『優氧化』現象。
地球表面雖然有 70%是被水所覆蓋,但人類可利用的淡水資源卻不到 1%。
淡水資源又是經常被人類活動污染的對象,被污染的水體要想要恢復為原狀是
非常困難的。因此,如何減少水污染,還給後代潔淨的水使用是值得大家省思
的。

參考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0%B4%E6%B1%A1%E6%9F%9
3&variant=zh-tw

海洋的石油污染
石油對於全球的產業、經濟的發展有相當大的助益,現今的世界對於石油
的依賴甚深。由於全球石油集中於波斯灣等少數地區,許多國家對於石油的需
求都得仰賴海運自海外進口。再加上陸地上石油的開採以達到極限,人類便將
石油的探明、開採的地點延伸至海底。以上種種將大大的增加石油對於海洋的
污染。
海上石油污染主要發生在河口、港灣及近海水域,海上運油路線和海底油
田周圍。經整理,可能造成海洋石油的污染源有:經河流或直接向海洋注入的
各種含油廢水;船隻的漏油、排放和油輪發生事故等;海底油田開採發生溢漏
及井噴;逸入大氣中的石油烴(表示石油以液態、氣態或固態等三態存在的總
稱)的沉降及海底自然溢油等。目前經由各種途徑進入海洋的石油烴年約 600
萬噸左右,對於海洋的環境及海洋生態具有不良的影響。
當石油排泄入海後,從海中消失的速度及影響的範圍,會依入海的地
點、油的數量和特性,油的回收和消油方法以及海洋環境的因素不同而有很大
的差異。如較高的水溫有利於油的消失。實驗證明,油從水中消失一半所需的
時間,在溫度為 10 C 時大約為 1 個半月;當水溫昇至 18~20 C 時,則為 20 天﹔
而在 25~30 C 時,降至 7 天。滲入沉積物的石油消除則較難,所需時間要幾個
月至幾年。
至於石油對於整個海洋的影響及危害包括:在海面形成的油膜能阻礙
大氣與海水之間的氣體交換,進而影響了海面對太陽輻射的吸收、傳遞和反射。
長期覆蓋在極地冰面的油膜,會增強冰塊吸熱的能力,進而加速冰層融化,對
全球海平面變化和長期氣候變化造成潛在影響。油膜也會減弱太陽輻射透入海
水的能量,降低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當海洋哺乳類的皮毛和海鳥羽毛受到油
膜的污染後,油膜會溶解其中的油脂物質,使這些哺乳類及海鳥失去保溫、游
泳或飛行的能力。高濃度的石油會降低微型藻類的固氮能力,阻礙其生長,終
而導致其死亡。油污除了降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強度,阻礙細胞的分裂、繁
殖外,還會使許多動物的胚胎和幼體發育異常、生長遲緩;油污還能使一些動
物致病,如魚鰓壞死、皮膚潰爛、易罹患胃部方面的疾病並進而致癌。油污也
會改變某些經濟魚類的洄游路線;並沾污魚網、養殖器材和漁獲物。被石油污
染過後的魚、貝等海產食品,因無法食用而喪失經濟價值。
近 20 年來﹐已發生多起超級油輪原油外洩的事件。例如 1967 年 3 月,
一輛名為『托利卡尼翁號』的油輪在英吉利海峽觸礁失事就是一起嚴重的海洋
石油污染事故。該輪觸礁後,所載的 11.8 萬噸原油除一小部分在轟炸沉船時燃
燒掉外,其餘全部在短短的 10 天內全數流入海中,近 140 公里的海岸受到嚴重
污染。受污染的海域有 25000 多隻海鳥死亡﹐50~90%的鯡魚卵不能孵化,幼
魚也瀕於絕跡。為處理這起事故﹐英、法兩國出動了 42 艘船、1400 多人,使用
10 萬噸消油劑,兩國為此付出了 800 多萬美元。至於海上油井的污染事件,截
至目前為止,最嚴重的海上油田井噴事故是墨西哥灣“Ixtoc-I"油井井噴。該
井於 1979 年 6 月發生井噴,一直到 1980 年 3 月 24 日才封住。共漏出原油 47.6
萬噸,使墨西哥灣部分水域受到嚴重污染。
最後,要談到對於海上的石油污染該如何處理及如何防制。在發生海
洋石油污染事件後,要先應用圍油欄把浮油阻隔包圍起來,以防止其漂流並進
而擴散,並利用各種機械設備儘量加以回收。至於無法回收的薄油膜或分散在
水中的油粒,可以噴灑各種低毒性的化學消油劑。即使如此,回收和消除海上
油污的技術和方法仍尚待改進。目前尚難全部消除海上油污,尤其遇上惡劣的
氣象條件,或是碰到港灣和近海地形過於複雜,則大部分污染的石油均無法回
收處置。至於該如何防制,除了禁止在海洋活動過程中非法排放含油的污水外,
並嚴格控制沿岸煉油廠和其他工廠含油污水的排放。監測海區石油污染狀況,
並改進油輪的導航通訊等設備的性能,以降低海難事故的發生頻率。
參考資料:http://134.208.10.81/cpedia/Content.asp?ID=31074&Query=1

酸雨的介紹
所謂的酸雨,正確的應稱之為「酸性沈降」,共可分為「濕沈降」與「乾沈降」兩大類。
所謂的『濕沈降』指的是原本存在於空氣中的氣體或粒狀的污染物,與空氣中的水氣結合,
並隨著雨、雪、霧或雹等降水型態而落到地面者。『乾沈降』則指的是在不下雨的日子,酸性
物質隨著落塵一起降至地面。
一般而言,由於大氣中含有大量的 CO2,與雨水結合形成碳酸的結果,造成正常雨水本
身即略帶酸性,pH 值約為 5.6。
也因此,若雨水中的 pH 值小於
5.6,即將之定義為酸雨。其實,
雨水除受 CO2 的影響之外,在自
然界中還有許多自然現象也會
對於雨水 pH 值造成影響,使得雨水的 pH 值變化介於 4.9~6.5 之間,。因此,也有另一說法,
即以 pH 值小於 5.0 作為酸雨的定義。
造成雨水酸化之污染物很多,依照污染源來分,可分為自然物質及人為物質兩大類,詳
述如下:
自然物質:火山爆發後噴出大量之硫化物及懸浮固體物;自然水域表面釋放之硫化氫;
動植物死亡後經微生物分解後所產生的有機酸;土壤中的微生物及水中的海藻所釋放的硫化
氫、二甲基硫及氮化物等物質,只要和雨水結合,都會使雨水之 pH 值降至 5.0 左右。
人為物質:人為物質所造成的酸雨現象,則是與工業化後,工廠林立、汽機車激增,大
量燃燒燃料石油、煤炭等化石然料有關。化石燃料在燃燒的過程中產生一氧化碳、氯化氫、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物質,排放至大氣環境中後,經光化學反應生成硫酸、硝酸等酸性物
質。再與空氣中的雨水結合,使得雨水之 pH 值降低,形成酸雨。
酸雨對於人體的健康、建築物、農作物等都會相當負面的影響,詳述如下:
酸雨對於人類最大的傷害就在造成呼吸系統方面的問題。造成酸雨的酸性物質,如二氧
化硫和二氧化氮等物質會引起哮喘、乾咳、頭痛以及眼睛、鼻子、喉嚨等部位的過敏。酸雨
也會溶解在水中的一些有毒金屬,一旦這些有毒物質被水果,蔬菜和動物等組織吸收,會對
吃下這些食物的人類健康產生不良的影響。此外,如果酸雨直接滴落在人的頭髮上,會有『禿
頭』之虞。
酸性物質也會沈積在建築物和雕像上,並進而造成侵蝕。尤其是以石灰岩和大理石為主
要材料的建築物,跟酸接觸後會轉變為石膏,此一容易粉碎的物質。例如建在渥太華的美國
國會大廈一直被大氣中過量的二氧化硫所侵蝕。此外,橋樑以更快的速度被腐蝕,鐵路工業
和飛機工業同樣的必須花費更多的錢來修補由酸雨造成的損害。酸雨不僅造成了經濟負擔上
的問題,而且也對一般大眾的安全產生危險。1967 年俄亥俄河上的橋倒塌,造成 46 人死亡,
據調查其原因與酸雨的腐蝕脫離不了關係。
酸雨對於土壤、農作物及森林的傷害也很大。酸雨降落地面後,會使得土壤中的養分流
失。農作物及森林生長時所需的鈣及鎂等元素流失而死亡。而酸性物質若沈降到地面,會阻
礙植物的葉子進行光合作用,使得植物的養分缺乏、葉子逐漸枯黃,並進而死亡。
雖然酸雨的成因可分為自然及人為物質兩種。但就全球而言,酸雨最嚴重的地區分布於
北美洲東北部及歐洲的西北部地區。就台灣地區而言,北部的酸雨情形也最為嚴重,『酸度』
也最高。由此看來,工業發達、人口密集、汽機車密度高的地區仍是酸雨的『好發區』 ,也可
看出人為物質與酸雨的發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這也是值得省思的地方啊。

參考資料:
1. http://content.edu.tw/junior/bio/tc_wc/textbook/ch12/supply12-2-2.
htm
2. http://hk.geocities.com/environment2001hk/rain.htm

臭氧層破洞與紫外線的問題
大氣中臭氧所佔的比例僅只十億分之一,而其中約有 90%的臭氧存在於離地
面 15 到 50 公里之間,也就是平流層(Stratosphere)的區域。在平流層的較低
層,也就是離地面 20 到 30 公里處,為臭氧濃度最高之區域,稱之為臭氧層(Ozone
Layer)。臭氧雖然含量稀少,但卻具有吸收太陽光中大部分的紫外線,以屏蔽
地球表面生物,不受太陽光中的紫外線侵害之功能。
然而,自 1970 年以後,人類大量生產使用一種名為氟氯化合物(CFCs)的
物質。該物質因具有在氣化時會吸收大量熱量,可以使密閉空間內的溫度降低,
來達到冷卻效果此一特性,可以做為冷凍庫、冰箱、冷氣中的冷媒。此外,噴
霧式的殺蟲劑、髮膠也可以見到它的蹤跡。氟氯化合物同時也是製造保麗龍、
泡棉等物品的原料。氟氯化合物的出現的確帶給人類生活許多的便利,但卻是
破壞臭氧層的隱形殺手。
氟氯化合物本身是很安定的化學物質,但當其上升到大氣層中的平流層(距
離地面 15~50 公里)後,會因溫度高並受到紫外線的影響而分解,釋出『氯』分
子;這些氯會引發連鎖反應,使臭氧(O3)轉變成氧(O2),而氧就沒有吸收紫外
線的能力了。而一個氯分子會破壞一萬個臭氧分子,如此一來,臭氧的濃度日
漸減低,就是我們常聽到的『臭氧層發生破洞』。
一旦臭氧的濃度減低 1%,直接照射到地面的有害紫外線就會增加 2%。過
量的紫外線會讓人類罹患皮膚癌及白內障的機率大幅度的增加。據科學家估
計,若臭氧層濃度減少百分之十,皮膚癌發生率升高百分之二十六,全世界亦
將有一百六十至一百七十五萬名新白內障患者。過量的紫外線除了對人類的皮
膚、眼睛造成傷害外,還會破壞人體的免疫系統,使人類罹患其他病變的機率
大增。此外,其他生物如爬蟲類的卵若受到過量紫外線的照射,孵出的健康幼
蟲減少會因此而有滅種之虞;生活在水中的浮游生物為躲避過量紫外線的傷
害,勢必要存活在水面下更深之處。如此一來,光合作用將降低百分之六至十
二,浮游生物的存活量也將減少。一旦食物鏈的最底層浮游生物減少,勢必牽
動整個食物鏈,生態系的牽動將造成浩劫。除了動物外,農作物的單位面積產
量也因過量紫外線的影響而發生不同程度的減產。
紫外線過量的情形已引起廣大民眾的注意,許多國家在氣象預報時也將『紫
外線指數』列為重點項目,詳述如下表:
紫外線指數 曝曬級數 曬傷時間 預防措施
0~2 微量級
3~4 低量級
帽子/陽傘+防曬液+太陽眼鏡+盡量待在
5~6 中量級 卅分鐘內
陰涼處
帽子/陽傘+防曬液+太陽眼鏡+盡量待在
7~9 過量級 廿分鐘內 陰涼處+長袖衣物+上午十時至下午二時
最好不外出
帽子/陽傘+防曬液+太陽眼鏡+盡量待在
10~15 危險級 十五分鐘內 陰涼處+長袖衣物+上午十時至下午二時
最好不外出
中國古代傳說『女媧補天』,然而,臭氧層破了,卻再也補不回來了。在日
常生活中,拒絕使用保麗龍和泡綿,因其原料含氟氯化合物;更何況使用完後,
其廢棄物也是永久的公害。拒絕使用以氟氯化合物為動力的噴霧式產品,改採
用機械噴霧式包裝的產品。如發現汽車空調或冰箱、冷氣機洩漏時,應先修補
好後再填充,以免氟氯化合物洩漏到空氣中,這都是我們為了保護臭氧層可以
做出的貢獻。

參考資料:
1.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205080508338
2.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10505110419

地球的溫室效應
在農業及農藝的領域上常會聽到『溫室』這個名詞。所謂的『溫室』 ,主要
由玻璃或透明塑膠布所製成,它有一個特性:可以讓太陽的短波輻射穿透,但
卻可以吸收部份長波輻射。白天的太陽光屬於短波輻射,因此可以穿透溫室的
玻璃或透明塑膠布;然而,當地球表面吸收太陽的光熱之後,便會以長波輻射
的形式反射到大氣中。因長波輻射的穿透力較弱,無法完全穿透溫室的玻璃及
塑膠布。部分能量被玻璃及塑膠布吸收,並因而使得溫室內的溫度上昇。所謂
的『溫室效應』 ,原本指的是利用此一特性,維持溫室內的溫度,以利農作物或
花卉成長。
而我們居住的地球,也就是因為擁有其他星球所沒有的大氣層,才能成為
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白天,大氣層可以吸收太陽大部分的輻射,使地球不致
太熱。但到了晚上,大氣層的存在,反而能阻擋地球散去過多的輻射熱,使地
球不致於太冷,日夜溫差因而不會太大。因這些氣體的作用跟『溫室』相當,
故我們稱之為『溫室效應氣體』 。所謂的『溫室效應氣體』
,包括、CH4、CFC11、
CFC12、N2O 及 O3…等廿多種,但全部加起來佔大氣層的比例還不到 1%。
原本這些『溫室效應氣體』佔整個大氣的比例是固定的,而地球表面的溫
度也維持在 15℃左右。但在
工業革命之後,化石燃料的使
用量與日遽增,使得溫室效應
氣體的含量,尤其是 CO2 的濃
度可以說是大幅的激增,而
CO2 更是造成地球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因為經濟的考量,大量伐林的結果,也
使得原本可吸收大量 CO2 進行光合作用的森林消失,也是 CO2 濃度激增的原因
之一。
在工業革命前,大氣中的 CO2 含量大約是 280 ppm。距離工業革命的百年
後,CO2 的含量已經增加到 350 ppm,增加量超過 30%。如果不加以控制,而
任由 CO2 繼續增加。預計在 2030 年時,CO2 的含量會超過 550 ppm,濃度會變
成工業革命開始時的兩倍多。當 CO2 的濃度增加一倍,地球表面的溫度就會上
升 3 ~ 5 度。溫室效應的影響是長久,而且是全球性的。即使從現在開始停止
排放所有的人造溫室氣體,從工業革命以後所累積的溫室效應氣體仍會繼續影
響地表的溫度。如果不管制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預估到 2050 年時,地球的平均
溫度大約會上升攝氏 2 度。
若大氣中少了這些溫室效應氣體,則地球的平均溫度會降至零下 18℃,地
球也不會如此生機盎然。然而,因為人為的過度開發,使得溫室效應氣體的濃
度增加、地球溫度上昇,也就是一般人所說的『溫室效應』 。將導致冰河融化、
海水面上昇、農作物分布重整等不可逆的結果,值得人類省思。

溫室效應的影響
大氣層本身存在著一些諸如二氧化碳、甲烷等能使地球溫度保持一定的氣
體,我們稱之為『溫室效應氣體』 。如果沒有這些溫室效應氣體,地球表面的溫
度會因過低而不適合人類等生物的生存。然而,工業革命之後,化石燃料的使
用量與日遽增,使得溫室效應氣體的含量大幅的增加,也使得地球表面的平均
溫度呈現向上攀升的趨勢。如果不管制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預估到 2050 年時,
地球的平均溫度大約會上升攝氏 2 度。地球的平均溫度上昇兩度,看似不起眼
的數值,但卻足以造成地球多處地區毀滅性的影響:
地球的溫度上昇,最先讓人聯想到的就是兩極及一些高山的冰川將逐漸融
化。兩極的冰山佔全世界淡水的比例約四分之三,若因溫度上昇而使得兩極的
冰山融化,據估計海平面將上升 15-95 公分。而現今全世界約有一億的人口住
在海拔低於一公尺的地區,這些地區的人口勢必被迫遷移他處。而荷蘭、孟加
拉等低地國勢必會消失,而『水都』威尼斯也將長眠海底。雖然現今海平面上
昇的情形尚未如此嚴重,但在南太平洋上我國的友邦-吐瓦魯,因全國由九個珊
瑚礁島組成,全國最高的地方也才 4.5 公尺。因抵擋不了海平面日益上昇的壓
力,已於 2002 年被迫舉國遷徙到紐西蘭。成為第一個因溫室效應被迫撤離家園
的國家,但絕不會是最後一個。
有看過電影『明天過後』的人就知道,全球暖化將會造成全球的氣候系統
出現異常狀態。北極冰山大量的融化,融化後大量的淡水往南方流動的結果,
將會阻擋北大西洋暖流流向西北歐沿岸。西北歐的緯度與美國的阿拉斯加相
當,能保持如此溫和的海洋性氣候,北大西洋暖流位居首功。一旦北大西洋暖
流被阻斷,西北歐各個國家的人民將面臨嚴寒的考驗。
根據 2005 年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的研究指出,該年是地球有紀錄以來平均
溫度最高,氣候也是最極端的一年。該年的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原本預測今
年有十八到廿一個颶風,結果颶風太多,該中心用來給颶風命名的羅馬字母用
完,得用希臘字母補充。而重創美國紐奧爾良市的卡崔納颶風就是其中一個十
分具代表性的例子。此外,北極海冰覆蓋面積在該年九月也創下新低,比原有
歷史最低紀錄還少一百廿九萬五千平方公里。預測資料顯示,北極海冰可能在
本世紀結束前甚至本世紀中葉就會完全消失。北極浮冰不斷融化,讓北極熊必
須游很長的距離才能找到食物。北極熊很容易因為體力不支溺斃,或體溫過低
而死亡。而原本降雨量十分豐富的亞馬孫河流域,該年卻是百年以來最乾的一
年。
溫室效應除造成全球氣候系統異常外,對於全球農業的分布區域造成影
響。對於俄羅斯或加拿大等高緯度國家,因為地球溫度的上昇,使得該國內原
本因寒冷不適合耕作的土地獲得耕作的機會,同時也使得這些國家的耕地面積
擴大。相反的,一些在非洲或印度等熱帶地區的國家,會因溫度過高或缺乏灌
溉水源,使得可耕地的面積縮小。如此一來,農作物產地的分布情況勢必面臨
重組。不但是農作物,全球森林的分布情況也將因溫室效應造成全球增溫的現
象而有所變動。
最後,地球的平均溫度上昇也將造成許多原本流行於熱帶地區的傳染病,
諸如:登革熱、瘧疾、黃熱病等逐漸往中高緯地區蔓延。在台灣,原本好發於
台灣南部地區的登革熱,近年來在北台灣也逐漸有病例的出現就是一個發生在
妳我身邊,活生生的例子。
『人為』的溫室效應帶來的影響,對人類而言,弊遠大於利。而且,溫室
效應的影響是跨國界的,全球性的,沒有一個國家、任何一個人可以免受其害。
如何減少人為的破壞,把二氧化碳濃度、地球溫度等控制機制交還給大自然,
這是我們今後努力的方向。

參考資料:
1. http://www.moea.gov.tw/~ecobook/season/sp201.htm
2.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205082321252
3.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405111213322
4. http://arts.edu.tw/webquest/show_sub.php?id=48&col=story

京都議定書—溫室效應的救星!?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於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造成大氣中二氧化碳
等溫室氣體的濃度急速增加,產生愈來愈明顯的全球增溫、海平面上升及全球
氣候變遷加劇的現象,對於地球的氣候、甚至人類自身的安全等各方面造成負
面衝擊。為了抑制人為溫室氣體的排放,防制氣候變遷,聯合國於 1992 年地球
高峰會舉辦之時,通過「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
,對「人為溫室氣體」(Anthropogenic
Greenhouse Gas)排放做出全球性管制的宣示。為落實溫室氣體排放管制工作,
1997 年 12 月於日本京都舉行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三次締約國大會,通過
具有約束效力的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以規範工業國家未來之溫室氣
體減量責任。
至於京都議定書的內容,簡而言之就是將人為排放之六種溫室氣體(包括:
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氬氟氯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及六氟化硫)的總排
放量換算為二氧化碳當量,與 1990 年相較,排放的總值平均削減值 5.2%。然而,
在減量的同時將視各國的情況,採差異性削減目標之方式;歐盟及東歐各國需
減量 8%、美國 7%、日本、加拿大、匈牙利、波蘭 6%,另冰島、澳洲、挪威則各
增加 10%、8%、1%。減量時程為 2008 至 2012 年,並以此 5 年的平均值為準。
雖然京都議定書於 1997 年草擬完成,然並未馬上獲得所有締約國的簽署通過並
開始執行,以致於 1999 年時,全球主要二氧化碳排放國家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
仍較 1990 年來得高。
國名 1990 年排放量 1999 年排放量 增長率 需減量目標
美國 1355 1520 12% -7%
日本 269 307 14% -6%
加拿大 127 151 19% -6%
澳洲 72 94 30% 8%
德國 249 230 -8% -21%
全世界 5873 6144 5%
由上表看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前五名的國家,比較 1999 年和 1990 年
的排放總量,僅只德國的排放量呈現削減的趨勢,但仍沒達到預估削減 21%的
標準(僅削減 8%)
。至於其餘四國的排放量不減反增,而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
量也增加約 5%。如此看來,各國雖有減量的共識,但卻缺乏一個強制執行的機
制,而京都議定書的通過並確實執行有其必要性。
而京都議定書想要通過必須有兩個條件:第一,是經各國國內程序批准議
定書國家需達 55 國以上。其二則是批准京都議定書國家中,1990 年二氧化碳的
排放量須至少占全體 1990 年排放總量之 55%,如此減量才有意義。然而,全球
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美國(佔全球排放量的 36%),在 2001 年卻以「減少溫
室氣體排放會影響美國經濟」、「開發中國也應承擔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義務」
以及「無法完全證明全球暖化與溫室效應氣體的增量有絕對的關係」為由,拒
絕批准京都議定書,澳洲也緊接著表達拒絕簽署的立場。
即使如此,2004 年 11 月 5 日,俄羅斯國內通過京都議定書成為該國的法律
文本,也使得京都議定書於 2005 年 2 月 16 日正式生效。截至 2005 年 2 月,全
球已有 141 個國家和地區簽署該議定書,其中包括 30 個工業化國家。這是人類
歷史上首次以法規的形式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為了促進各國完成溫室氣體減排
目標,議定書允許採取以下四種溫室氣體的減量方式:
一、兩個工業發達的國家之間可以進行排放額度買賣的“排放權交易"。即難
以完成削減任務的國家,可以花錢從超額完成任務的國家買進超出的額度。
二、以“凈排放量"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即從本國實際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
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數量。
三、可以採用綠色開發機制,促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減排溫室氣體。
四、可以採用“集團方式",即歐盟內部的許多國家可視為一個整體,採取有
的國家削減、有的國家增加的方法,在總體上完成減排任務。
不論減量的方式為何,想要將全球溫室氣體總量減量至 1990 年標準的-5.2
%,在美國這個『排放大戶』未加入的前提下會非常的艱難。因此,下一步各
國努力的重點將是如何讓美國重新回到京都議定書架構之下,在排放權交易制
度等規範都放寬之後,將可能較有機會使美國不再大力抗拒京都議定書,也使
得全球溫室氣體的減量變得更有意義。

參考資料:
1.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SD/090/SD-R-090-024.htm
2.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005022106105
永續發展
工業革命之後,日新月異的生產技術,與日遽增的人口,對於自然界中的
資源使用及耗損的速度愈來愈快,相對的對於大自然的破壞也愈來嚴重。空氣
污染、酸雨、溫室效應,已成了人類共同的環境問題。土壤以及水資源的污染,
氟氯碳化物的使用損耗了臭氧層,造成紫外線的增加,不當的開發利用土地造
成山崩與土石流甚至土地沙漠化。人類自以為『人定勝天』 ,但卡崔納颶風、南
亞大海嘯證明人類的力量之於大自然是如此的微不足道。人類必須學習如何和
大自然和諧相處,使得人類可以持續的在地球上發展,這就是所謂的『永續發
展』的概念。
為此,聯合國環境與發展世界委員會(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WCED) 在《我們共同的未来》一書中首次提出永續發展的觀
念:能滿足當代的需要,而同時不損及後代滿足其本身需要之發展,是為永續
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永續發展是建構在經濟發展、環境保護以及
社會正義三大基礎上。不要因為追求短期利益,而忽略長期永續的發展機會。
在強調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必須與地球環境的承載力取得協調。保護好人類賴以
生存的自然資源和環境,而非對環境資源予取予求,而且在發展的同時還必須
兼顧社會公理正義。因此,要在看似衝突的經濟、環境以及社會的三個面向上
尋求動態永續的平衡,使人類能夠永續發展。
至於如何做好『永續發展』 ,Lester R. Brown 在《生態經濟革命》一書中,
認為應該實踐的五大步驟:
一、轉用新的能源資源:現今人類仰賴的能源資源大多屬煤、石油等不可再生
的能源礦物,且在燃燒時會有有毒空氣的產生,造成空氣的污染。作者建議應
積極發展太陽能、風力、地熱、氫氣等可再生且乾淨的能源,以減少資源耗損、
環境污染的問題。
二、創造資源回收經濟:在日常生活中,許多東西一經使用造成損害後,就視
之為垃圾。而現今垃圾的處理,不論掩埋或是焚化,或多或少都會對於環境造
成污染。如果這些所謂的『垃圾』能夠回收再利用,並盡量做到包裝減量,做
好垃圾減量。最終以達到零污染、零排放為目標。
三、重新檢視汽車文化:汽車的方便性廣為人知,但卻也是造成污染的主要來
源。因此,鼓勵搭乘大眾運輸系統,回歸使用不排放廢氣的自行車。或是研究
發明使用其他乾淨能源的汽車等都可以有效減少對於地球環境的危害。
四、保障糧食安全:主張糧食安全的重要性高於軍事安全。各國政府應正視保
障糧食安全,重新檢視土地利用的優先順序。還有,改變目前大眾的飲食習慣。
例如:同樣生產出一公斤的牛肉和雞肉相比,一公斤牛肉所需耗損的飼料較多,
相對的對於地球上的水、土地資源耗損比較高。
五、追求人口零成長:人口遽增,對於地球資源的需求及破壞相對的就高。因
此,作者認為各國實施人口政策,控制人口數量,最終達到人口零成長的理想
目標。

參考資料:
1. http://www.gcc.ntu.edu.tw/chinese/Education/30subjects/sustainable
%20development.htm
2. 揚智文化出版社,Lester R. Brown 著,民 88 年,《生態經濟革命》
十九世紀的民族主義

壹、基本內容:拉丁美洲、日耳曼、義大利與日本四個地區在十九世
紀的民族主義發展特色與過程。
貳、能力指標:2-4-3 認識世界歷史(如思想、文化、社會制度、
經濟活動與政治興革等)的發展過程,及其
與臺灣關係的流變。
參、本課重點
一、拉丁美洲的獨立
二、日耳曼與義大利的統一
三、日本的明治維新
肆、重點整理
一、拉丁美洲的獨立
(一)獨立前的拉丁美洲

1.拉丁美洲:地理大發現後,西班牙及葡萄牙等拉丁語系國家在中南美洲從

事殖民活動,並將文化、宗教等帶入該地,故稱這一地區為「拉

丁美洲」。

2.印地安古文明

(1)中美洲有阿茲提克文明(今墨西哥)。

(2)南美洲有印加文明(今秘魯)。

3.西葡殖民:哥倫布抵達中美洲之後,西、葡兩國先後前往拉丁美洲殖民統

治。

(1)西萄兩國用優勢武力控制並奴役當地人民。

(2)歐洲人帶進許多疾病,如天花導致印地安人大量死亡。

(3)後來運進西非黑人,充作奴隸,以補充當地勞力的不足。

(二)獨立運動

1.獨立背景

(1)受到「美國獨立」與「法國大革命」成功的鼓勵。

(2)利用歐洲內部發生「拿破崙戰爭」的機會,爭取獨立。
(3)許多拉丁美洲的革命領袖深受「啟蒙思想」洗禮。

2.代表人物

(1)玻利瓦:在南美洲北部奮戰不懈,而後建立一個「大哥倫比亞共和

國」。(今之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巴拿馬、厄瓜多一帶)

(2)聖馬丁:在南美洲南部奔走革命,組織了拉丁美洲第一支艦隊,先

後促成阿根廷、智利、秘魯的獨立,和玻利瓦同被尊稱為「南

美解放者」。

(3)佩德羅一世:西元 1822 年,隨著巴西人民要求獨立呼聲高漲,他宣

布不再效忠葡萄牙國王,自行建立君主立憲政體。

3.西班牙鎮壓

(1)西元 1814 年,拿破崙兵敗,歐洲保守勢力藉維也納會議再起。

(2)西班牙王室恢復專制統治,並派軍鎮壓拉丁美洲的獨立。

(3)英、美兩國為確保其利益,皆出面反對西班牙的鎮壓行動。

4.門羅宣言

(1)西元 1823 年,美門羅總統正式發表美國的外交政策。


(2)聲明歐洲國家不得干涉任何美洲國家的事務;美國也不會干涉歐洲
國家的事務。
(3)強調美洲事務由美洲人處理,歐洲強權不應干涉。
(4)美國以本國利益出發,但間接促成了拉丁美洲的獨立。
5.獨立成功

(1)在美、英兩國影響下,拉丁美洲的西班牙殖民地紛紛宣告獨立。

(2)除了巴西為脫離葡萄牙統治外,其餘各國多是脫離西班牙獨立。
二、日耳曼與義大利的統一
(一)日耳曼的統一

1.中古時期:中歐的日耳曼民族,在西元十世紀以後出現一個鬆散的封建

邦國,稱為「神聖羅馬帝國」。

2.十五世紀以後:以南部的奧地利聲勢較大,主導著神聖羅馬帝國的政治。

3.十八世紀開始:北方的普魯士王國因開明專制的革新,開始與奧地利爭

雄。
4.拿破崙戰爭:拿破崙征服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民族主義者奔走疾呼,

日耳曼各地的民族情緒高漲。

5.維也納會議:拿破崙兵敗,德意志各地諸侯經維也納會議決議:共同成

立包含三十多邦的「德意志邦聯」(=日耳曼邦聯),推舉

南方保守作風的奧地利為盟主;但北方的普魯士則力主民

族統一運動,兩國歧見日深。

6.法蘭克福會議:西元 1848 年,受法國「二月革命」風潮波及,各地爆發

革命行動,德意志各邦在強大民意壓力下,在法蘭克福

集會商討統一大業,卻因各邦對統一形式缺乏共識,會

議沒有結果。

7.普魯士領導統一

(1)關稅同盟:西元 1818 年,由普魯士倡導取消各邦間的關稅,建立對

外的統一關稅,開啟彼此的互惠合作。「關稅同盟」成為

德意志日後統一的經濟基礎。

(2)鐵血政策:普王威廉一世任用「鐵血宰相」俾斯麥,以戰爭和外交

策略雙管齊下,決心完成統一。

①丹麥戰爭:西元 1864 年,普、奧聯手打敗丹麥,分占德意志北方

土地。

②普奧戰爭:西元 1866 年,普魯士迫使奧國退出日耳曼事務;由普

魯士成立「北德邦聯」以取代「日耳曼邦聯」。

③德法戰爭:西元 1870 年,普魯士號召各邦聯軍,對抗阻撓德意志

統一的法國,法王拿破崙三世兵敗被俘。德法簽約,

德要求法國割地賠款。

8.德意志帝國成立

(1)西元 1871 年,德法戰爭結束,普魯士完成德意志統一大業。

(2)西元 1871 年,德皇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舉行登基大典,埋下德、

法此後長期的仇恨。

(二)義大利的統一

1.中古時期:義大利半島是地中海航運的重要據點,貿易發達,經濟繁榮;
但小邦林立,容易招致外力入侵。

2.拿破崙戰爭:拿破崙統一義大利各小邦,兼任義大利國王。

3.十九世紀:奧、法等國外力掌控義大利各邦,有志之士奔走於統一運動

--「義大利建國三傑」:

(1)馬志尼:組織「青年義大利黨」,號召「恢復古羅馬光榮」,喚醒群

眾的民族意識,進行統一運動。

(2)加富爾:任薩丁尼亞王國首相,擅長外交結盟,爭取到英、法的支

持,以排拒奧國勢力。

(3)加里波底:率領由義大利人民志願組成的「紅衫軍」收復義大利南

部,並將主權交由薩丁尼亞國王伊曼紐二世;加里波底

則一介不取,繼續投身於革命運動中。

4.義大利完成統一:西元 1870 年,利用德法戰爭爆發,法軍撤離羅馬的

大好機會,收回羅馬城,完成統一。

三、日本的明治維新
(一)幕府時代

1.封建制度:日本自西元九世紀以後,封建制度逐漸發展,天皇權力受諸

侯侵奪。

2.幕府政治:自西元十二世紀起,日本出現一連串的軍閥專政政體--接受

天皇冊封的「征夷大將軍」掌控實際政權,其居處稱「幕府」

天皇朝廷喪失政治實權,淪為傀儡政府。

(1)「鎌倉幕府」:西元 1192 年,由源賴朝建立。

(2)「室町幕府」:西元 1338 年,由足利尊氏建立。

(3)「江戶幕府」:西元 1603 年,由德川家康建立。


3.階級森嚴:以江戶幕府為例,明令固定武士、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四
個社會等級,不准相互變動;此外,還有地位低下的賤民階
級。
4. 武士道:各地諸侯為了提昇戰鬥力,以「忠節」
、「勇武」
、「尚義」等信

仰要求武士,使其養成絕對服從主君、重信諾、勇於戰鬥、無

悔赴死的性格,名為「武士道」。
(二)鎖國時代

1.地理大發現:西元十六世紀,歐洲各國展開對日本的通商和傳教行動。

2.鎖國政策:大量西方商人、傳教士造成日本傳統社會的改變,西元十七

世紀,江戶幕府因此實施「鎖國」政策。

(1)驅逐西、葡兩國的傳教士及商人。

(2)嚴禁日本船隻外航。

(3)僅容許中國及荷蘭商人至長崎貿易。

(三)西力入侵

1.新帝國主義:十九世紀,西方國家展開對亞洲各國的侵略。

2.黑船事件:西元 1853 年,美國派遣艦隊橫渡太平洋,逼迫日本開放通商,

後來簽訂不平等條約,英、法等國紛紛跟進,日本的鎖國時

代結束。

(四)明治維新

1.尊王攘夷:十九世紀中期,西力的入侵,激起日本有志之士的民族意識,

引發對德川幕府的大加撻伐,末代幕府將軍德川慶喜被迫「大

政奉還」,將中央政權交還明治天皇。

2.文明開化:西元 1868 年,明治天皇親政,下令西化改革:

(1)政治:廢除封建制度,建立君主立憲政府。

(2)外交:派員前往歐美學習新知,考察各國政軍優勢。

(3)軍事:建立新式軍隊,行徵兵制。

(4)經濟:發展工商實業和交通建設。

(5)教育:建立新式學校,實施軍國主義。

(6)社會:人民一律平等,無貴賤之分。

3.脫亞入歐:日本國力突飛猛進,開始向外擴張,也成為新帝國主義的強權

國家。

(1)甲午戰爭:西元 1894 年,日本擊敗清廷,奪占台澎、朝鮮半島。

(2)日俄戰爭:西元 1904 年,日本為了中國東北與俄國爆發衝突,日

本擊敗俄國,躋身世界強國之林。

伍、延伸閱讀
一、拉丁美洲的獨立
1. 拉丁美洲一詞的由來
拉丁美洲意指中南美洲,範圍包括今美國以南的墨西哥、中美地峽、西印
度群島和南美洲大陸四部份。此一名詞起源於地理大發現後,西班牙、葡萄牙對
此地的長期殖民統治:一、以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巴西部份)為官方語言,而這
兩種語言是從拉丁語演變而來;二、積極建立天主教信仰,使當地的印地安等族
群受到濃厚的拉丁文化的影響,並與之融合。
2.拿破崙征服西、葡對拉丁美洲獨立的影響
西元 19 世紀初的歐洲局勢,進入拿破崙權勢巔峰的時代。西元 1808 年,
他進佔西班牙,西班牙國王被迫退位,拿破崙指派其弟約瑟夫擔任西班牙新王。
此時,西班牙舊政權瓦解,皇室要員紛逃各地,給予拉丁美洲民主派人士擺脫專
制統治,追求獨立的契機,於是拉丁美洲各地積極展開一連串反抗的行動。
西元 1808 年,拿破崙亦進佔葡萄牙,其國王及皇室成員避逃至巴西殖民地
另立首都。後來,葡王約翰六世回歐,長子佩德羅留在巴西成為攝政王。西元
1822 年,隨著巴西人民要求獨立呼聲高漲,佩德羅因而正式宣佈獨立,成為巴
西第一任立憲君主,稱為佩德羅一世。這個君主立憲政體直至西元 1889 年因遭
當地勢力推翻,才改行共和政體。
3.美國控制拉丁美洲
西元 1823 年,美國發表了「門羅宣言」,表明了美國不過問歐洲事務,也
不接受歐洲各國干涉拉丁美洲政治的立場。自此,美國致力於內部領土的擴張,
以完成統一北美的「昭昭天命」,並開始將拉丁美洲視為其禁臠,為美國發展所
需的軍事安全與經濟利益提供後援:如西元 1848 年美墨戰爭,美國自墨西哥奪
取今西南各州(加州、新墨西哥州、德州…)的廣大土地;西元 1898 年,因美
國支持古巴獨立而爆發美西戰爭,西班牙承認古巴獨立,並出讓波多黎各、關島、
菲律賓群島等殖民地給美國。另外,在西元 1903 年,美國為了有效縮短其國土
兩岸(大西洋──太平洋)間的交通航程,計畫開鑿「巴拿馬運河」,因受阻於
哥倫比亞政府的拒絕,故出兵支持巴拿馬脫離哥倫比亞獨立建國,以取得開鑿經
營「巴拿馬運河」的權利。
西元 1904 年,迪奧多.羅斯福總統為進一步擴張美國在拉丁美洲的利益,
使美國可以監督美洲各國事務,他提出了「門羅主義的羅斯福推論」:重申將任
何國家殖民美洲的企圖視為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威脅,並言明拉丁美洲國家遇有困
難而需要協助時,美國將義不容辭地扮演「國際警力」的角色,出面解決。迪奧
多.羅斯福總統在此聲明的最後結語為「話雖輕柔,卻手持巨棒」,展現出美國
將西半球視為其勢力範圍的決心,成為美國操控拉丁美洲的有名政策──「巨棒
外交」。不過,美國的種種作為也在拉丁美洲引發了各國的反感,故西元 1933
年代,小羅斯福總統改行「睦鄰政策」,重修與拉丁美洲關係。
二、日耳曼與義大利的統一
1.日耳曼與德意志
日耳曼與德意志是同一名稱的不同稱呼:日耳曼(Germany)是英文的譯音;
德意志(Deutschland)則是德文譯音,其位置在今德國一帶。
2.日耳曼政治的演變
時間 重 要 事 件 補 充 說 明
19 世紀前 神聖羅馬帝國 為一封建政體,境內封建邦國多達三百多個。
拿破崙攻占日耳曼,廢止神聖羅馬帝國,建立
1806 年 萊茵邦聯
萊茵邦聯,自任為「護國主」。
維也納會議後,取消萊茵邦聯,將其改組為含
德意志邦聯 三十九個小邦的「德意志邦聯」,由奧國主持
1815 年
(日耳曼邦聯) 邦聯會議,但普魯士積極爭取日耳曼統一的領
導權,兩國影響力互見。
由普魯士倡導,取消日耳曼各邦間的關稅;並
建立對外的統一關稅,開啟彼此的互惠合作。
1818~1834 年 關稅同盟
除奧國、漢諾威等邦外,多數邦國均加入此組
織,成為日後日耳曼地區統一的經濟基礎。
法國「二月革命」再度引發歐洲革命風潮,普、
奧等國皆爆發革命,代表保守主義的奧國首相
梅特涅去位,日耳曼各邦派遣國民代表集會於
1848 年 法蘭克福會議
法蘭克福,商議德意志的統一。但因普、奥各
邦之間對統一後的政府形式意見相左,會議最
後解散,並沒有結果。
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麥為首相,決心
以擴充軍備,強大普魯士來完成日耳曼統一工
作。西元 1862 年九月,俾斯麥在國會演說:
「德
俾斯麥發表 意志人民所矚目的,不是普魯士的自由主義,
1862 年
「鐵血政策」 而是它的實力。當前種種重大問題,不是經由
演說和多數票所能解決的;要解決──唯有鐵
和血。」
俾斯麥因此而贏得「鐵血宰相」之名。
1864 年 丹麥戰爭 俾斯麥以解救什列斯威、好斯敦免於遭丹麥吞
併為由,聯合奧國一同對丹麥作戰。結果,丹
麥讓出兩地主權,由普、奥共同處理什列斯威
和好斯敦主權的歸屬,為日後普奧戰爭預留伏
筆。
註:什、好兩地位於德北,為日耳曼人居住區。
俾斯麥為孤立奧國,已在普奧戰爭前成功取得
法國中立和義大利王國攻守同盟的允諾。接著
以好斯敦主權的爭奪向奧宣戰,此次戰爭由爆
普奧戰爭
發至結束僅歷經七星期,故又稱「七週之戰」。
1866 年 與
結果奧國戰敗,簽定布拉格條約:將好斯頓割
北德意志邦聯
讓普魯士,威尼西亞割讓義大利;同時承認日
耳曼邦聯正式解體,另由普魯士領導北方各邦
正式成立「北德意志邦聯」。
俾斯麥利用普、法對西班牙王位繼承血統問題
上的對立,刻意將政府內部的文件刪改為醜化
法國的羞辱語句,並公諸於眾,激怒法國向德
宣戰。(俾斯麥譏諷此事為「法蘭西蠻牛見紅
巾揮動」)不久,拿破崙三世於色當戰役中兵
1870 年 德法戰爭
敗投降,首都巴黎也接連淪陷。最後 1871 年
德、法簽署法蘭克福條約:法割讓亞爾薩斯,
洛林的大部份區域給德國;賠款 50 億法郎。
此戰役雖是德國完成統一的關鍵,卻也同時引
發德、法兩國此後長期的仇恨對立。
德意志帝國 西元 1871 年一月, 威廉一世在巴黎凡爾賽宮
1871 年
完成統一 登基,正式成為德意志帝國皇帝。
3.義大利的政治演變
時間 重 要 事 件 補 充 說 明
19 世紀前 封建制度 義大利半島維持封建傳統,小邦林立。
1805 年 拿破崙佔領 拿破崙進佔義大利,兼任義大利國王。
維也納會議將義大利半島劃分為十個邦國,除
薩丁尼亞王國為義大利人所建,其餘邦國多數
維也納會議
1815 年 受奧、法等外國貴族保守勢力操控,引發義大
回復分裂局面
利人民不滿,燒炭黨的暗殺、暴動行動迅速發
展在各地蔓延。
馬志尼青年時期曾參加燒炭黨,西元 1830 年遭
到逮捕,1831 年起遭驅逐流亡至法國,在當地
1831 年 青年義大利黨 組建「青年義大利黨」,並創辦青年義大利報,
不斷地宣揚自由主義及獨立、統一理念,以喚
起民族意識,號召義大利人民行動。
義大利北部的薩丁尼亞國王因應人民傾向革命
的壓力,下令實行君主立憲政體,同時出兵援
薩丁尼亞王國 助義大利北部其他小邦的反奧戰爭,結果因戰
1848 年 實行 敗而宣佈退位,傳位給其子伊曼紐二世。伊曼
君主立憲 紐二世接位後,雖處在奧國要求取消君主立憲
的強大壓力下,他仍然堅持立憲政體,贏得義
大利人民的崇敬,稱之為「最忠實的國王」。
加富爾出任薩丁尼亞首相,對內積極建設,厚
加富爾
1852 年 植國力;對外奔走於歐洲,尋求強國結盟,得
富國強兵
到英、法支援,以抵擋奧國的威脅。
薩丁尼亞在積極發展建設後,為驅逐奧國的勢
力,奪取北方倫巴底、威尼斯等地,故發動薩
奧戰爭。薩丁尼亞得到了法王拿破崙三世的出
兵相助,最後,奥國求和:薩丁尼亞收復倫巴
薩奧戰爭
底一地。同時,義大利中部人民發動革命,要
1859 年 與
求義大利中部四邦(帕馬、摩登納、托斯卡尼、
義大利中部統一
教皇國北部)與薩丁尼亞合併。加富爾以義大利
西北部(尼斯、薩伏衣)割法為條件,換得法
國拿破崙三世同意,西元 1860 年,薩丁尼亞完
成義大利中部的統一。
加里波底率領「千人紅衫軍」
(由各地人民組成
的志願軍)由北方熱那亞港出發,遠渡西西里
島支援當地的農民起義,結果受到義大利南部
加里波底 人民的熱烈響應。最後,加里波底攻佔兩西西
1860 年 攻取 里王國的首府那不勒斯,成功地驅逐了來自西
義大利南部 班牙的貴族政權;並基於愛國心,採行加富爾
提議的公民投票以決定南義大利的前途。結
果,由薩丁尼亞統一義大利南部。而加里波底
則一介不取,繼續投身於革命運動中。
義大利全國議會召開,宣佈成立義大利王國,
1861 年 義大利王國成立
伊曼紐二世正式成為義大利國王。
普奧戰爭爆發,義大利此時與普魯士已結為攻
1866 年 普奧戰爭
守同盟,奧國戰敗:割讓威尼西亞給義大利。
德法戰爭爆發,法王拿破崙三世為全力對德作
德法戰爭 戰,必須調回羅馬駐軍。義大利藉此順利進佔
1870 年 與 羅馬城,教皇避居梵蒂岡,不再具有世俗權力。
義大利統一 羅馬城成為義大利王國首都,統一運動完成。

三、日本的明治維新
1.幕府政治
「幕府」一詞即是「大將軍的本營」之意,意指實際操控政治大權的軍事將
領:形式上,幕府將軍尊重天皇朝廷,受天皇正式任命為「征夷大將軍」;實際
上,天皇朝廷沒有政治實權,只是傀儡。中央政權掌控於幕府將軍手中,由他負
責分封土地,以號令天下「大名」
(諸侯)
,全國各地由諸多「大名」建「藩」
(領
國)統治。
2.日本幕府政治歷代政權(1192-1867)
時間 創建將領 幕府名稱 政治中心
1192 源賴朝 鎌倉幕府 鎌倉
1338 足利尊氏 室町幕府 京都
1603 德川家康 江戶幕府 東京
3.幕府時代的社會
幕府時代的日本社會是一個階級森嚴的社會,以江戶幕府為例:下令固定
武士、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四個社會等級,不准相互變動;另外,還有「穢多」

「非人」等社會最低層的賤民。
在此階級社會中,武士形成一種以「武藝」為專業的特殊階層,更是牽動幕
府政治存亡的重要關鍵:以主從關係為基礎的武士團為了提昇戰鬥力,以「忠
節」
、「勇武」
、「孝行」
、「廉恥」
、「無慾」等信仰要求武士,使其養成絕對服從主
君、重信諾、勇於戰鬥、無悔赴死的性格,此即為「武士道」。
明治維新後,雖以立法破除階級差異,但此一思想體系透過日本軍國主義的
大力宣揚,以效忠天皇的形式,要求全體國民體現,使武士道的精神演變為日本
向外擴張的動力。
4.明治維新
日本當時在美國艦隊進逼之下,長期的鎖國體制不得不破除,也使得幕府
無能和各籓分裂等內部的不利因素顯現出來。在這種內外交迫的窘困情勢中,日
本有識之士(如吉田松陰等人),興起一股「尊王攘夷」的運動風潮,要求德川
家族必須「大政奉還」
,將政治實權交還給天皇。西元 1867 年,江戶幕府末代將
軍德川慶喜在各方倒幕壓力下正式將政權交還給明治天皇,此一政治運動又稱
「王政復古」,德川家族從此結束長達 265 年的幕府統治時代。
西元 1868 年 明治天皇率領新政府成員祭告天地,向全國人民發布「五條誓
文」:
一、廣興會議,萬機決於公論。
二、上下一心,盛行經論。
三、官武一體,以至庶民,務使各遂其志,振奮人心。
四、破除舊來陋習,一切本從天地公道。
五、求知識於世界,大振皇基。
日本自此走向以天皇為國家象徵,五條誓文為基本精神的西化改革一「明治維新」
運動。
明治維新的具體內容,列表如下
類 別 重 要 舉 措 補 充 說 明
取消各藩諸侯原本對土地(版)和人口(籍)的封
1.版籍奉還
建權力。
廢除全國各藩,重新劃分地方行政區為府縣,
政治 2.廢藩置縣
完成中央集權政體。
將天皇地位神格化,可決定軍事、外交政務,
3.建立憲政
中央政權形成寡頭政治。
派歐美使節團及留學生赴西方深入考察(稱之
外交 岩倉使團出訪 為岩倉使團),回日後,擬定三大建國方針:
「殖
產興業」、「文明開化」、「富國強兵」。
1.土地改革 允許土地私有買賣,地稅改以貨幣徵收。
經濟 鼓勵資本主義經濟,礦業、工業、交通高速發
2.產業革命
展。
鼓勵西方思想的翻譯與研究,如日本啟蒙大師
1. 開展「洋學」
福澤諭吉致力於開辦刊物,宣揚西方文明。
建立完整西式教育體系:如小學、中學、和高
文教
等教育,如軍事學校,醫學校,實業學校等,
2.發展新式教育

推行義務教育。
大量擴充兵員,並強調傳統武士道之忠誠勇武
1.實施徵兵制
軍事 以發展軍國主義。
2.建立新式軍隊 陸軍按照德訓練,海軍仿英編制。
廢除傳統社會農、工、商的階級限制,同受法
1.四民平等
律保障及規範。
社會
改行陽曆,採用星期制、標準時間制,定洋服
2.文明開化
為正式服裝…等傾向西式生活習性。
5.日俄戰爭
日俄戰爭是一場帝國主義強國之間的不義之戰,雙方站在對立的立場同時
侵略中國,以劃分勢力範圍,爭奪東北亞資源的行為引發戰爭。
日俄戰爭的遠因起於甲午戰後,西元 1895 年馬關條約原有「遼東半島割日」
一款,後因俄、德、法三國干涉的壓力下,日本被迫同意遼東半島由清政府另以
三千萬兩白銀贖回。西元 1896 年,俄以干涉還遼有功,與清廷簽訂秘密協定(中
俄密約),獲得獨佔東北經濟、交通的開發及港口租借權,日本對俄國獨括東北
之舉極為憤恨,企圖藉機「奪回」東北的殖民利益。
西元 1900 年,因北京爆發「義和團」仇外滅洋的行動,造成八國聯軍侵華
戰爭,俄國更趁此機會侵占東北全境,亦圖染指朝鮮。次年,辛丑和約簽訂後,
俄國仍拒絕撤出東北,俄此舉已引發英、美、日等國不滿。日本自明治維新後不
斷整軍備戰多年,西元 1902 年又與成功與英締結「英日同盟」(英、日共同防禦
俄國在遠東勢力擴張),無異已得到英國以強大海軍力量背書,決定放手一搏。
西元 1903 年,日俄雙方針對中國東北與朝鮮權利的瓜分進行談判,但協商
破裂,隨即正式爆發日俄戰爭。日軍雖死傷慘重,但在海、陸戰役皆獲得勝利,
而清廷面對日俄雙方在東北的激戰,只能以宣告交戰區域,任憑當地百姓遭迫害
遇難而束手無策。
西元 1905 年,日俄之戰結束,在美國調停下,日、俄兩國代表在美國簽訂
樸茨茅斯和約,要點如下:
一.俄國承認日本在朝鮮享有優越權力,俄國不再干涉阻礙。
二.俄國將旅順、大連的租借權一律轉讓給日本。
三.俄國將南滿鐵路(長春至旅順)之一切產權轉讓給日本。
四.俄國將庫頁島南部及附近島嶼割讓給日本。
新帝國主義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壹、基本內容:新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往往造成列強間的利益衝突,
因而引發國際危機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貳、能力指標:2-4-3 認識世界歷史(如思想、文化、社會制度、
經濟活動與政治興革等)的發展過程,及其
與臺灣關係的流變。
參、本課重點
一、新帝國主義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
三、巴黎和會與十四點原則
肆、重點整理
一、新帝國主義
(一)帝國主義的定義:強權國家使用軍事、外交等手段,對外擴張其政治勢

力、謀取經濟利益的態度或移植強勢文明的思想和行為。

(二)帝國主義的類別

1.舊帝國主義:西元 16 世紀的「地理大發現」(大航海時代)。

(1)興起背景:

①商業利益:歐洲國家期盼尋求通往亞洲直接貿易的新航路,以獲

取更高利潤。

②傳佈福音:西、葡等國視海外活動也象徵著「上帝賦予的使命」,
渴望將基督的福音傳向廣袤世界的另 一角。

③自然探索:西方國家配合著航海活動,廣泛地蒐集、研究並紀錄

沿途所見的一切,滿懷希望地往未知的領域前航。

④殖民佔領:各國後來為了通商的便利、安全以及資源的掠奪、農

業的生產等種種原因,開始積極佔領殖民地,成為當

時歐洲各國最主要的發展型態

(2)主要國家:葡、西、荷、英、法。

2.新帝國主義:西元 19 世紀後期,「民族主義」及「工業革命」的交互影
響作用。

(1)興起背景:

①經濟需求:工業國家為取得大量原料、廉價勞工、廣大市場及投

資機會,以擴大工業規模。

②戰略因素:為保護貿易便利、國防安全、交通順暢,列強競相
奪占戰略要地。

③種族主義:西方人採用「社會達爾文主義」等學說,強調白人

的種族優越感,來合理化侵略行為。

④強權外交:列強為爭奪有限的土地、資源而加深衝突,因此紛

紛採取縱橫交錯的結盟政策以強化競爭實力,也加

劇其侵略行為。

(2)主要國家:俄、德、法、美、日、奧、義、英、荷…。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大戰的背景

1.新帝國主義的擴張

(1)商業利益的競爭

(2)殖民地的爭奪

2.種族意識的高漲

(1)俄國高倡「泛斯拉夫主義」以掌控東歐霸權。

(2)德國主張「大日耳曼主義」結合德、奧以抵制法、俄。

3.秘密結盟的盛行

(1)三國同盟:德、奧、義三國因對法、俄的敵對立場或相近利益而結

成軍事聯盟,稱為「三國同盟」。

(2)三國協約:法、俄、英因對德、奧的強大威脅或相近利益而結成軍

事聯盟,稱為「三國協約」。

(二)大戰的爆發

1.導火線─塞城事件。

(1)由來:西元 1914 年 6 月,奧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波士尼亞(巴

爾幹北部奧國占領地)的首府「塞拉耶佛城」,被塞爾維亞的民族
主義者暗殺而死。引發奧、塞衝突。

(2)最後通牒:奧國認為這次暗殺是由塞爾維亞政府所指使,在德國的

支持下,奧國致送一分條件苛刻的最後通牒,要求塞國限期答覆;

塞爾維亞在俄國的協助保証下,拒絕奧國的要求,奧於是向塞國宣

戰,大戰從此開始。

2.參戰陣營─同盟國與協約國

(1)同盟國:德國、奧匈、鄂圖曼土耳其、保加利亞 4 個成員。

(2)協約國:塞爾維亞、俄國、法國、英國、日本、義大利、美國、中

國…先後共有 23 個成員。

3.義大利雖為「三國同盟」成員,初期採取中立,後來受到協約國利誘,

反倒戈加入協約國陣營。

(三)戰場分布─歐、亞、非三洲

1.歐洲戰場:以德、奧兩國為中心,分為東、西、南三個戰線,德國主要

採取「東守西攻」戰術。

2.亞洲戰火:日本以「英日同盟」為名,對德宣戰,出兵攻占德國在我國

山東膠州灣的租借地等。

3.非洲戰爭:同時,英國殖民地軍隊向非洲的德國殖民地進攻。

4.主要戰場:亞非兩洲的戰爭規模不大,主要戰場還是在歐洲。

(四)戰爭新型態

1.壕溝戰僵持:交戰雙方都在戰場上加緊防禦壕溝、鐵絲網等工事,作為

掩護,西線戰場從此形成僵持的壕溝戰。

2.新式武器:坦克、飛機、毒氣彈、潛水艇等新型武器的使用不僅改變了

戰爭的型態,也造成空前的嚴重傷亡和損失。

(五)戰局的轉變─1917 年

1.俄國退出:對外屢遭戰敗,民心渙散,士氣低落,社會秩序趨於紊亂。

加上俄國人民對當時俄國專制政治、經濟破敗和社會不公的

憤恨,使得西元 1917 年爆發連續革命。結果「十月革命」

成功後,俄國共產黨政府退出戰爭。

2.美國參戰:大戰期間,美國最初嚴守中立,但一般人民較同情於協約國,
因為英、美同是英語國家;西元 1917 年,德國嚴格執行「無

限制潛艇」政策,以封鎖英、法,卻危及美國的航路利益;

此時德國又搧動墨西哥反美,美國朝野震憤,因而參戰。

(六)戰爭的結束:西元 1918 年 11 月 11 日,協約國和德國最後宣告停戰,第

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三、巴黎和會與十四點原則
(一)目的:西元 1918 年,為了解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問題及戰後局勢的

安排,戰勝國各國代表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巴黎和會」。

(二)三巨頭:

1.美國總統威爾遜。

2.英國首相勞合喬治。

3.法國總理克里蒙梭。

(三)巴黎和約:

1.戰勝國對各戰敗國的多項賠償要求及懲罰性條約,合稱為「巴黎和約」。

2.對德和約:又稱為「凡爾賽和約」,要求德國割地、賠款、限制軍備並

負起戰爭罪責,引發德國人民的怨恨,埋下日後二次大戰的

禍根。

(四)十四點原則:

1.威爾遜提出:美國威爾遜總統在西元 1918 年對美國國會的報告演說,

後來成為巴黎和會處理戰後局勢的基本原則。其中,影響

最深遠的是「民族自決」與「國際聯盟」兩項事件。

2.民族自決:強調一個民族可以決定自已的命運,不受其他民族的歧視或

不公的對待。

(1)歐洲帝國的分裂: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了俄羅斯、德意志、奧匈及

鄂圖曼帝國的瓦解,原本受其統治的各民族可獨立

建國。東歐因此出現許多民族國家,如波蘭、捷克、

匈牙利等;但某些地區卻因列強覬覦龐大的資源而

未能完成獨立,如阿拉伯世界交由英、法委任託

管,造成日後長期的紛爭與衝突。
(2)亞非的民族運動:「民族自決」在許多地區都引發了熱烈的迴響,尤

以亞洲的民族運動最明顯,如中國「五四運動」
、印

度「不合作運動」
、台灣在日治中期的「社會運動」…

等。

3.國際聯盟:第一次大戰後,各國在瑞士日內瓦共組國際性和平組織,簡

稱為「國聯」,目的在於避免各國的侵略行動和秘密結盟,

以免重蹈戰爭悲劇。但因美國未加入,以及「國聯」本身缺

乏制裁實力,加上各國在戰後仍不改貪婪的作風,以致「國

聯」失去威信,無法遏止戰爭的再次爆發。

伍、延伸閱讀
一、新帝國主義
1.舊帝國主義
近代帝國主義的第一波行動起於西元 15 世紀西方的「地理大發現」
:大西
洋國家(葡、西、荷、英、法等國)的一系列航海擴張活動,我們將之稱為「舊帝
國主義」,其要點有四,如下列述:
一、商業的利益:西元 15 世紀,西歐各國不甘受制於土耳其和威尼斯商人的昂
貴轉口商品,期盼尋求通往亞洲直接貿易的新航路,以獲取商品的更高利
潤,如販售印度的寶石,中國的絲、瓷以及東印度群島的香料等…商品。
二、教廷的傳教:中古以來,堅穩的宗教權威一直是羅馬教廷特點之ㄧ。15 世
紀以來,教廷先後得面對東方回教徒的威脅及宗教改革中北方教派分裂的雙
重壓力,致使西、葡等忠於教廷的國家視海外活動也象徵著「上帝賦予的使
命」,他們渴望將基督的福音帶出歐洲,傳向未知的世界角落,以超越教廷
在歐洲面臨的教權挑戰。如:耶穌會傳教士抱持終身奉獻的信念,在全球的
佈道活動
三、未知的探索:15 世紀,歐人結合了馬可波羅遊記中對東方的狂熱和托勒密(希
臘地理學家)地理學指南的「新知」(托氏估算地球圓周為 18000 哩),加上
新近突破的航海、造船技術,滿懷希望地往未知的領域前航。配合著航海活
動,他們廣泛地蒐集、研究並紀錄沿途所見的一切,促進了西方近代科學的
進步,如:英國航海家詹姆斯.庫克船長於十八世紀中期的三次全球遠航,
即帶有濃厚的科學研究性質。
四、殖民地的佔領:歐洲地理大發現的源起雖然主要為通商貿易動機,但各國後
來為了通商的便利、安全以及資源的掠奪、農業的生產等種種原因,開始積
極佔領殖民地,成為當時歐洲各國最主要的發展型態,其中又以美洲及亞洲
的佔領為主,並開始引發歐洲國家彼此間的殖民衝突:
美洲:
1.西、葡兩國接受羅馬教皇的調停:以西經 50 度為界,瓜分中南美洲殖
民地(葡佔巴西,其餘為西班牙所有)。
2.英、法分別在北美洲建立「新英格蘭」及「新法蘭西」殖民地,並因此
多次爆發殖民地爭奪戰。
亞洲:
1.葡萄牙佔領澳門,西班牙佔領菲律賓群島。
2.荷蘭佔領東印度群島、台灣。
3.英國佔領印度。
4.俄國越過烏拉山以東,佔領西伯利亞。
綜上所論述,我們可了解:自西元 15、16 世紀的地理大發現以後,西歐國
家展開了殖民與擴張行動,而透過這些擴張,全球大部份的區域被舊帝國主義國
家逐漸拼接成一個版塊──一個「歐化」的新世界成形。歐洲成為全球航運的輻
輳中心:東行直達遠東貿易、傳教;西航可連通新大陸,更發展出一條橫渡廣袤
的太平洋「新絲路」
;也因奴隸貿易開始和非洲沿岸建立關係。且不論幸與不幸,
在這個網絡中的每一個地區都因此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不過,當時西方的經濟體
制尚未進入工業社會,生產製造仍停留在家庭作坊的手工業模式,國力與其他地
區的勢力落差較小,也因此在亞洲東部的中、日兩國當時仍能以「閉關」和「鎖
國」來拒擋西方勢力的侵入所帶來的巨大衝擊。

2.新帝國主義時代
十九世紀後期,推動新一波帝國主義浪潮的主因則顯現在「工業革命」和「民
族主義」兩股動力上,而激發工業強國對全球區域的巧取強奪,形成了「新帝國
主義時代」,其要點列述如下:
一、經濟需求:工業革命後,工業先進國家面臨攻商急速成長過程中對原料、
勞力及市場的大量需求。同時,為充沛的剩餘資金尋求新的投資地區。
二、政治競爭:歐洲各國為了追求國家光榮,19 世紀積極實現內部的統一(如德、
義)和獨立建國運動,更進一步進行權力擴張,這樣的競爭由歐洲內部急速
擴張成海外殖民地的爭奪行動。
三、戰略安全:基於貿易保障軍事國防和交通便利等種種安全上的理由,必須
獲取重要基地、戰略要點,天然疆界及交通線的控制權,以遏阻其他國家的
威脅、介入。
四、心理因素:堅信自己的種族文化優越性,足以印證接受生存進化的「天擇」,
在這樣的心態下,很多國家藉由各式學說,如經濟學、地理學、社會學(斯
賓塞「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論述以及文學家的宣揚(吉卜林「白種人的負擔」)
來強化擴張行動的合理性,甚而將侵略與擴張解釋成指導、治理和啟迪落後
種族的「昭昭天命」。

綜言之,新帝國主義的出現是一連串紛雜的因素相互交錯作用而成的結果,

從西元 1870 年代開始,它發展出對全球無遠弗屆、同時無堅不摧的侵略行動。其

中,尤以對亞洲的擴張、非洲的瓜分以及巴爾幹分贓對後來的歷史發展影響最深。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
1.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
早在西元 1879 年德、奧簽訂「兩國同盟」以共同遏阻俄國為控制巴爾幹所
發動的攻擊;西元 1882 年,義大利因與法爭奪北非突尼斯而交惡,故主動與德
國、奧匈帝國簽訂同盟條約,形成了西以抗法,東以阻俄的「三國同盟」。
西元 1890 年,德首相俾斯麥去職,德國新皇威廉二世親掌外交政策,高唱
「大日耳曼族主義」,開始積極支持同文同種的奧匈帝國向巴爾幹半島進一步發
展,俄國因此日益仇視德奧兩國。此時,原來身陷德國孤立的法國就以資助俄國
發展工業及完成西伯利亞大鐵路的建築工程,乘機向俄國拉攏。西元 1892 年法、
俄秘密訂立「法俄協約」以阻抗「三國同盟」的威脅。
後來,德皇威廉二世又主張「世界政策」和「大海軍主義」,積極添建戰艦,
亟謀擴展海外殖民地,德國的工業生產也多方超越英國。英國大感威脅,乃開始
與法、俄親善:英先與法國訂立友好協約,再與俄國訂立英俄協約。西元 1907
年完成英、法、俄三國連環關係,總稱為「三國協約」,以遏止德國的擴張。
歐洲兩大軍事集團的對立,加速了雙方擴軍備戰的步伐,也強化了雙方爭奪戰略

要地的決心:巴爾幹半島和地中海海域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從西元 1905~1913

年,兩大軍事集團為爭奪戰略要地製造了一系列國際危機,甚至引起局部戰爭。

隨著軍備競爭和外交危機的加深,各集團成員都迫切希望從戰爭中尋求勝利與榮

耀。
2.塞拉耶佛事件
西元 1909 年,奧匈帝國正式吞併巴爾幹西北部的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兩
省,致使當地塞爾維亞裔的人民深感怨恨,更引發南方塞爾維亞政府的仇視,塞
國政府透過各種管道與波、赫二省革命團體建立連繫,不斷在當地發動武裝抗爭。
奧匈帝國為維持對波、赫二省的穩固統治,並對塞爾維亞展現武力威嚇的
效果,曾多次進行大規模的軍事演習。西元 1914 年 6 月 28 日,皇儲斐迪南大公
親蒞波士尼亞檢閱演習部隊,隨即與其妻在波士尼亞的首府塞拉耶佛城遭塞爾維
亞裔革命份子普林西普等人當街狙殺。「塞城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
線:奧匈認為這次暗殺是由塞爾維亞政府所指使,在德國的支持下,奧國提出條
件苛刻的最後通牒,要求塞國限期答覆;塞爾維亞在俄國的協助保証下,拒絕奧
國的要求。奧匈帝國於是對塞爾維亞宣戰;俄國為支持塞爾維亞,宣布加入戰爭;
德國亦對俄、法宣戰;最後,英國對德國宣戰。大戰由此全面展開。
三、巴黎和會與十四點原則
1.巴黎和會
西元 1919~1920 年召開的巴黎和會,是為了解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問
題及戰後局勢的安排,卻由於「三巨頭」彼此間的利益考量及意見衝突,最後仍
淪為戰勝列強之間的分贓會議:新的蘇聯政府遭到排拒;塞爾維亞等小國受歧
視;中國在會上反而成為列強宰割的對象-日本聯合英法等國,迫使中國承認將
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導致爆發「五
四運動」。會後戰勝國簽訂了「凡爾賽和約」等分贓條約,掠奪戰敗國和宰割其
他弱小國家,雖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各國之間的關係,但沒有消除彼此之間的根
本矛盾,反而加深了戰敗國的報復心理,為日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
禍根。
2.凡爾賽條約

「凡爾賽和約」全稱為「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是第一次世界大

戰後,戰勝國對德國的戰敗要求。於西元1919 年6 月 28 日在巴黎的凡爾賽宮簽

署。「凡爾賽條約」的主要目的是懲罰和削弱德國,其對德國處置的重要規定如
下:

一、重劃德國疆域:

1.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給法國,恢復法國在普法戰爭前的疆界。

2.北什列斯威經過公投,回歸丹麥。

3.給予波蘭獨立,並給予波蘭海岸線。把原屬波蘭的領土歸還。

4.但澤由國際聯盟管理,稱為但澤自由市。

5.割讓尤本及薩爾梅迪給比利時;克萊佩達地區給立陶宛。
6.薩爾煤礦區由法國代管 15 年,然後由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 。

7.德國承認奧地利獨立,永遠不得與它合併。

8. 承認盧森堡的獨立。
二、出讓殖民地

1.山東的權益因為中日「二十一條要求」,則轉交到日本。

2..所有海外殖民地交由戰勝國分配。

三、限制德國軍備

1.萊茵河西岸由協約國軍隊占領 15 年,東西岸 50 公裡以內德軍不得設防。

2. 陸軍被限制在十萬人以下,不得擁有戰車或重型火砲,取消總參謀部。

3. 海軍員額限制在一萬五千人以下,只能保留少數船艦,禁止擁有潛水艇。

4.禁止組織空軍。

5.廢除徵兵制。

四、鉅額賠款及戰爭責任

1.德國須支付 1320 億馬克的戰爭賠款,第一期付 200 億,其餘分 30 年攤還。

2.德國必須承認全部戰爭責任。

3.威爾遜的十四點原則

西元 1918 年 1 月,美國威爾遜總統在對美國國會的報告演說,後來成為

巴黎和會處理戰後各國局勢的基本原則:

一、各國公開地進行外交關係及締結條約,不得有任何種類的祕密默契。

二、在各國領海以外的公海水域,其他國家有絕對的航行自由,只有在執行國際

公約行動的時候,可以例外的封鎖必要部分

三、消除各種經濟障礙,並建立平等的貿易來往。

四、限制各國軍備發展,減少到符合保衛國家安全的最低程度。

五、各國針對殖民地,應該以平等原則,重視當地人民的利益,做自由、開明和

大公無私的調整。

六、俄國獲得自由的空間,獨立決定其本身的政治發展和國家政策。

七、恢復比利時原有的主權。

八、法國全部的領土應該獲得自由,被侵占的法國地區應該歸還,包含西元 1871

年的亞爾薩斯及洛林的領土問題。

九、義大利的疆界必須依照民族特性加以清楚的確定。

十、奧匈帝國統治下的各個民族,他們的國際地位受到保證和確定,並給予他們

最大的自由自治的發展機會。
十一、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及蒙特內哥羅被佔領的土地應該被歸還。塞爾維亞

應被給予自由安全的出海通道。而巴爾幹諸國,應該按照他們歷史上已經

確立的政治歸屬和民族成分為原則,其政治及經濟的獨立和領土的完整,

亦應透過國際條約予以保障。

十二、鄂圖曼帝國的土耳其本部,應保有其穩固的主權;但其他民族,則應保證

他們有確實安全的生活和自治發展的機會;同時,達達尼爾海峽應該永遠

開放,成為世界各國船隻和商務進出的自由通道。

十三、應該要建立一個獨立的波蘭,她的領土應該包括所有波蘭人所居住的地

區;同時,波蘭應擁有一個自由的出海的通道,而其政治及經濟的獨立和

領土的完整,則應由國際公約加以保障。

十四、建立一個常態性的國際組織,根據具體的國際公約加以組成,以使得大小

國家同樣的獲得政治獨立和領土完整的相互保證。

由以上內容可發現,威爾遜的十四點原則對日後的國際發展影響最深遠

的,莫過於「民族自決」主張的影響與「國際聯盟」的成立。
戰間期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壹、基本內容:所謂「戰間期」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918 年)
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之歐洲戰場開打(1939 年)
之前的這二十年間,但極權國家的對外侵略行為,引
發了規模更大、死傷更多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貳、能力指標:2-4-3 認識世界歷史(如思想、文化、社會制度、
經濟活動與政治興革等)的發展過程,及其
與臺灣關係的流變。
參、本課重點
一、亞洲的民族復興運動
二、經濟大恐慌
三、蘇聯、義大利與德國的集權政治
四、第二次世界大戰
肆、重點整理
一、亞洲的民族復興運動
(一)背景:民族自決原則
此項原則不僅左右了那些瓦解帝國底下的殖民地之命運,也影響了亞洲

地區很多尚未脫離被殖民狀態的國家,在戰間期引發了一波又一波的復

興運動。

(二)印度聖雄甘地的「不合作運動」

1.方式:

(1)拒用英貨:讓英國貨物失去廣大的印度市場。

(2)不納稅:表示不願接受英國的統治,更讓英國損失龐大的收入。

(3)不任公職:癱瘓英國在印度的政府。

(4)不唸英人辦的學校:表示不接受英國的殖民教育。

(5)不在英人辦的銀行存錢:使英人損失龐大的收入。

(6)不到英人的法庭訴訟:表示不接受英國的司法管轄。

2.結果:不合作運動雖沒有使英國即刻放棄印度,但已重創英國在印度
的經濟利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同意印度獨立。

(三)凱末爾帶領土耳其邁向現代化

1.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被迫簽了喪權辱國的

不平等條約,失去很多領土及國家主權。

2.凱末爾率領土耳其人擊敗入侵的敵人。

3.變更國體為共和國。

4.當選總統後,推動一連串的改革:

(1)凱末爾主張發揚土耳其民族的固有文化,徹底推行「土耳其化」

(2)廢除政教合一的傳統-改成「政教分離」的制度。

(3)改用拉丁字母拼成土耳其文。

(4)開放婦女參政權。

(5)革除各項陋習:例如規定婦女不得包臉,故土耳其婦女不像其他

阿拉伯國家的婦女們,用長袍及頭巾把自己裹得密不通風。

5.凱末爾的種種努力果真把土耳其轉為現代化的國家形態。

(四)朝鮮的三一運動(又稱「獨立萬歲運動」)

1.西元 1910 年開始,朝鮮被日本殖民,各地都瀰漫著民族自決的思潮。

2.朝鮮國王高宗受到日本毒殺而亡的傳聞甚囂塵上。

3.3 月 1 日發表獨立宣言的活動引起了市民的呼應,高呼「獨立萬歲」,

這樣的遊行運動蔓延全朝鮮,最後因日本的朝鮮總督府予以強力鎮壓

而結束。

(五)中國的五四運動-山東問題

1.中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派人參加巴黎和會。

2.在凡爾賽條約裡,山東的權益不僅沒收回,反而轉讓給日本。

3.西元 1919 年 5 月 4 日消息傳回北京,引起北京大學生及市民的不滿,

舉行大規模的示威抗議活動,中國政府基於輿論壓力,拒絕在該條約

上簽字,史稱「五四運動」。
二、經濟大恐慌
(一)形成背景

1.美國的「孤立主義」與「供過於求」
(1)對巴黎和會結果感到失望。

(2)戰債難以收回。

(3)使美國人民普遍覺得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十分不智,萌生不願再

過問國際事務的情結,形成「孤立主義」。

(4)孤立主義反應在政治上,則有國會反對簽署巴黎和會的各項和約、

拒絕加入國聯等事。

(5)孤立主義反應在經濟上,則有「提高關稅」以保護本國產業的措

施。

(6)美國提高關稅的作法引起歐洲各國的仿傚,國際市場因而陷入嚴

重停滯。

(7) 歐洲逐漸從戰爭的混亂中恢復正常,使得美國的物資開始出現「供

過於求」的情況,價格下跌的結果,使得人們財富縮水,影響了

未來的購買力-經濟景象逐漸蕭條。

(8)戰後德國通貨膨脹的情況十分嚴重,也連帶影響了歐洲鄰近國家,

紛紛出現經濟蕭條的景象。

(二)經濟大恐慌的開始

1.西元 1929 年 10 月 24 日紐約華爾街股市突然大崩盤,引發連鎖效應,

導致了持續數年的全球性的經濟大恐慌。

(三)經濟大恐慌的危機解除-實施「新政」

1.西元 1933 年當經濟大恐慌已達到最高峰之際,富蘭克林.羅斯福當選

總統,他解除危機的方式敘述如下:

(1)對內-實施「新政」

採用英國經濟學家凱因斯提出「以消費刺激經濟繁榮」理論,以

政府的力量興辦大型公共工程,解決了就業問題,也提高人民的

消費與投資能力,促進經濟的活絡,成功地帶領美國通過了經濟

大恐慌的考驗。

(2)對外-睦鄰政策

打破孤立主義的窘境,採取「睦鄰政策」
,增進與鄰近國家的經濟

合作,恢復國外市場,刺激經濟的活絡。
三、蘇聯、義大利與德國的集權政治
(一)蘇聯共產政權的崛起與影響

1.崛起-列寧與十月革命

西元 1917 年信仰馬克思主義的列寧帶領著他布爾什維克黨(後改稱「共

產黨」)打著「和平、土地、麵包」的口號,取得政權,史稱「十月革

命」。於是俄國從一個古老的專制帝國變更國體為共和體制,並改名為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簡稱「蘇聯」。

2.蘇聯的極權統治

(1)列寧的統治

①新經濟政策:農業由農民控制,工業由政府控制

②共產國際(又稱「第三國際」)
(2)史達林的統治

①清黨

史達林上台後,對黨、國家和軍隊的領導人與幹部展開大規模

肅清,歷史上稱為「清黨」
,並把數以百萬計的人送進了勞改營。

②計畫經濟

意即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方向與策略全由最高領導人掌握,不

讓人民自由發展。

(二)義大利極權政治的崛起

1.崛起背景

(1)經濟瀕臨崩潰

(2)共產黨趁機作亂

2.墨索里尼與法西斯黨

墨索里尼所領導的法西斯黨提出「反共」及「恢復古羅馬光榮」等主

張,順利奪取義大利的政權,建立極權統治。

(三)德國極權政治的崛起

1.崛起背景

(1)痛恨戰勝國

(2)鉅額賠款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經濟瀕臨崩潰
(3)共產黨趁機作亂

2.希特勒與納粹黨

(1)希特勒帶領著納粹黨提出以下口號:

①撕毀《凡爾賽條約》。

②反共。

③恢復秩序。

(2)納粹德國:

希特勒執政期間的德國被稱為納粹德國。執政期間,希特勒作了

以下事情,奠定德國日後向外擴張的基礎:

①推動公共建設。

②重整軍備。

③實施對猶太民族的迫害。

四、第二次世界大戰
(一)背景-軸心國的成形

1.羅馬-柏林軸心

墨索里尼向希特勒提議結盟,他認為只要這兩個政權結合,不僅可以征

服西方衰弱腐敗的民主政權,更可以消滅東方的共產政權,歐洲的歷史

將隨著「羅馬-柏林軸心」而轉動。

2.羅馬-柏林-東京軸心

(1)希特勒與墨索里尼兩人在東方找到一個盟友-日本。

(2)日本軍國主義高漲,而且日本的地理位置可與德、義一起對付蘇聯,

更何況日本與蘇聯本就有很多利益衝突之處,自然十分樂意與德、

義合作。

(3)日本的軍事將領東條英機與希特勒、墨索里尼組成了羅馬-柏林-

東京軸心。

(二)英法等國姑息主義盛行

1.美國採取孤立主義。

2.英、法等國採取姑息政策,以各種退讓、討好方式來安撫希特勒的野心。

(三)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
1.亞洲戰場

西元 1937 年蘆溝橋事變發生,引爆了中國與日本八年的戰爭,但中國

以被動的抵抗之姿與日作戰,並未宣戰。

2.歐洲戰場

(1)德國併奧地利

①希特勒要求奧地利首相與德合併,並以戰爭為威脅。

②奧首相希望以公民投票方式決定。
③原首相下台,由奧國納粹黨領袖接任總理。新總理以維持秩序為

由,召請德軍進入奧國,爾後奧國併入德國。而且正如希特勒所

料,各國對此事均無反應。

(2)德國入侵捷克-慕尼黑協定

①捷克西北鄰近德國的蘇臺德區,住有約三百五十萬日耳曼人,希

特勒表示不能容忍蘇臺德區日耳曼人所受之壓迫,不惜一切保護

這些日耳曼人,也開始準備動員。

②英、法十分緊張,在英首相張伯倫的安排下,英、法、德、義在
慕尼黑達成協議:蘇臺德區由德國接管;德國不得再有任何的

軍事行動-史稱「慕尼黑協定」。

③當英法將這項協定內容告知捷克時,也要脅捷克若不同意,就終

止與捷克的軍事同盟關係,捷克無力改變這個結果,只能黯然將

蘇臺德區送給捷克。

④拿到蘇臺德區的德國很快就撕毀「慕尼黑協定」,捷克就被德國

及波蘭、匈牙利等鄰近國家瓜分殆盡。

(四)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開始

1.德國表示要向波蘭借道開築通道,由於波蘭得到英、法的支持,不肯接

受德國的要求。

2.這種對立卻使蘇聯在國際關係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因為對英、法而

言,若與德國的衝突無法避免,東邊的蘇聯可以與英法共同夾擊德國;

對德國而言,英法或許不足畏懼,但若要同時應付西邊的英、法及東邊

的蘇聯則太吃力,會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難有獲勝的把握。
3.蘇聯選擇與德國合作,簽定「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原因有三:

(1)希特勒答應給蘇聯一半的波蘭及波羅的海三小國,只要蘇聯保持中

立即可。

(2)挑起資本主義國家間的戰爭,讓共產主義坐享漁翁之利。

(3)蘇與英法合作可能性受到很大的阻礙,因為蘇與德的國土不相連,

若要幫助英法進攻德國,必須經過鄰近數個國家的領土,但鄰近國

家對於共產主義的恐懼遠勝於對德國侵略野心的恐懼,所以不願意

讓蘇聯軍隊借道而行。

(4)希特勒捏造波蘭入侵德國電台的藉口,向波蘭宣戰,西元 1939 年 9

月 1 日閃電進攻波蘭。

(5)西元 1939 年 9 月 3 日英、法對德宣戰,「軸心國」與「反軸心國」

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之歐洲戰場正式爆發。

(五)戰爭前期-軸心國節節進逼

1.橫掃西歐:波蘭、荷蘭、比利時、法國相繼投降。

2.進攻蘇聯:

西元 1941 年 6 月希特勒撕毀「德蘇互不侵犯條約」-進攻蘇聯。雖然

初期的進攻很順利,但就在準備進攻莫斯科時,連下好幾天大雨,又正

值秋天,氣溫陡降,德軍無法忍受突然而來的嚴寒,希特勒的計畫受挫,

更損失四分之一的兵力。

(六)珍珠港事件-歐亞兩大戰場合流

1.美國切斷日本的石油供應

日本對東南亞地區的野心,使得太平洋地區形成一個以美國為首的組

織,終止對日本的物資出口-包括石油在內,以示懲戒。

2.日本偷襲珍珠港

西元 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進攻美國珍珠港基地,珍珠港的美國太平洋

艦隊嚴重受創,美國正式對日本宣戰。

3.德、義與日是軸心國的結盟關係,所以德、義也對美宣戰,中國也向日

本宣戰,於是歐亞兩大戰場合流,演變成第二次世界大戰。

(七)反軸心國的反攻
1.反攻北非

聯軍選定的第一處反攻目標為北非戰場,總司令為艾森豪將軍,西元

1942 年 11 月聯軍成功登陸北非後,經過一番的激戰,西元 1943 年 5

月十餘萬的德、義軍隊被俘,聯軍全面控制北非

2.蘇聯軍隊的反攻

西元 1943 年 1 月蘇聯軍隊由東向西對德國進攻。

3.進攻義大利西西里島

西元 1943 年 7 月聯軍動員十六萬的兵力,很快地拿下西西里島,義大

利投降(為軸心國中最先投降者)。墨索里尼因此事被迫下台。

4.諾曼第登陸-史上最大規模的兩棲登陸戰

在德黑蘭會議裡決定開闢第二戰場,以減輕蘇聯對德國作戰的壓力。最

後艾森豪將軍擇定西元 1944 年 6 月 6 日從法國西北的諾曼第半島登陸。

5.德國投降

諾曼地登陸成功後,聯軍與蘇聯軍隊左右夾擊德國,甚至軍隊開進柏林。

四面楚歌的希特勒選擇於西元 1945 年 4 月 30 日自殺,德國於 5 月 7 日

投降。

6.日本投降

德國投降後,軸心國還剩下日本尚在負隅頑抗,聯軍為了儘快結束這場

戰爭,所以決定以愛因斯坦等人剛剛製造成功的原子彈轟炸日本的廣

島、長崎。遭受重擊的日本在當天就由裕仁天皇決定投降。西元 1945

年 9 月 2 日日本代表在無條件投降書上簽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伍、延伸閱讀
三、蘇聯、義大利與德國的集權政治
1.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

原名烏利亞諾夫(Vladimir Ilyich Ulyanov)的列寧在 1890 年代末至 1900

年代初期的「社會民主勞動黨」一系列大會中嶄露頭角。

這個黨在 1903 年的第二次黨大會時分裂了:列寧雖然在選舉時輸了,但在

稍後的議程中獲得了些微的多數,列寧稱他的支持者為「多數派」
(俄文中的「多

數」為 bolshinstvo,因此「多數派」為 bolsheviki,中文譯為「布爾什維克」;


列寧的對手馬托夫所領導的(實際上是黨內最大派系)成員則被稱為「少數派」

(俄文為 mensheviki,中文譯為「孟什維克」)。在列寧的堅持下,十月下旬布

爾什維克黨武裝起義,沒有經過太多的抵抗,就將臨時政府剩下的官員全逮捕,

順利取得政權。

2.社會主義

所謂「社會主義」泛指想解決社會貧富不均現象的主張與學說,馬克思主

義(社會必須先由「封建」過渡到「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然後「無產階級」

才能推翻「資產階級政府」,建立社會主義工人國家)亦屬其中一種-最激進的

一種-廢除一切私有財產制度,又稱「共產主義」。由信奉馬克思主義的列寧及

其布爾什維克黨主導的十月革命成功之後,理所當然建立的是以「社會主義」為

思想與行動準則的政府。

3.史達林

原名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朱加施維里的史達林出生在喬治亞的一個

貧困的下層勞動者家庭,十五歲時因宣傳推翻沙皇政府的思想而被教會學校開

除,隨後就加入社會民主勞工黨,屬於布爾什維克黨。他接受列寧的建議:改用

「史達林」為名,意為「鋼鐵的人」。

4.納粹黨

「納粹黨」全名為「德意志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原名為德國工人黨),

簡寫為 Nazi,音譯為「納粹黨」。

5.納粹屠殺猶太人

對納粹黨而言,猶太人是該被消滅的民族。當盟軍於 1945 年攻入德國領土

時,發現納粹有計畫地殺害六百萬名猶太人。根據倖存者的描述,較身強體壯的

人被分配去勞動,等到衰弱不堪時,就跟老弱者一樣被送進毒氣室毒死;有些人

則是被送去當醫學實驗品;女性、男孩則被強迫供德國士兵洩慾。被殺的猶太人

的屍體還可以利用,例如把脂肪刮下來製造肥皂、把頭髮剪下來填塞床墊。
四、第二次世界大戰
1.德國進攻波蘭的藉口

西元 1939 年 8 月 31 日晚,他派一群德國士兵身穿波蘭軍服,口操波蘭語

侵入德波邊境的一個德國電台,以波蘭士兵之姿作「反德」廣播,離開時還丟下
身穿波蘭軍服但實際上是德國囚犯的屍體,充作被「侵犯」的證據,企圖製造波

蘭對德挑釁之假象,於是希特勒宣稱德國遭到波蘭的侵略,隨即下令「以武力對

付武力」
,進行「反攻」-西元 1939 年 9 月 1 日拂曉前德國軍艦向波軍基地開炮

轟擊,天剛亮,德國以 160 萬兵力、2000 多架飛機及 2800 輛坦克,陸空配合,

分三路入侵波蘭。

2.反軸心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裡,與「軸心國」敵對的陣營並沒有一個正式的名稱,

通常稱為「反軸心國」或「同盟國」。此處的「同盟國」之名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時德、奧、土的「同盟國」陣營之名易混淆,請小心辨別。

3.諾曼第登陸

以美國艾森豪將軍為總指揮的聯軍選擇法國西北部的諾曼第半島為登陸

地點,時間定在 1944 年 6 月 6 日(D-day)清晨。這樣的選擇讓德國有「沙漠之

狐」之稱的名將隆美爾將軍預料錯誤,他在法國海岸辛苦建立的「大西洋長城」

(Atlantic Wall)在 24 小時之內被成功登陸的 25 萬聯軍突破了。成功登陸後

的聯軍開始在巴頓將軍的領導下收復法國,接著再向希特勒猛攻。

4.日本偷襲珍珠港

正深陷中國戰場的日本確定了「南進政策」後,趁著法國向軸心國投降

之際,強迫法國駐印度支那殖民政權允許日軍進駐印度支那南部,此舉惹毛小羅

斯福,宣布凍結日本在美一切資產,也中止包括石油在內的一切物資對日出口(除

糧食和棉花之外)
。太平洋地區迅速形成一個與日本對抗的美、英、中、荷集團。

石油若無法進口,日本的石油儲備只夠在戰爭條件下使用一年半而已,日本國內

反美情緒徒增,雙方的會談均無進展,日本遂決定開戰。

因為日本在太平洋擴張的終極目標是占領東南亞(南進政策)
,在此過程

中必然會受到美國太平洋海軍的阻礙,美國太平洋海軍(駐地為夏威夷群島裡的

歐胡島南端的珍珠港)的數量與日本海軍大約相等,但經驗與防禦布局則是美國

占上風,日本知道想永久控制太平洋,必須消滅或嚴重削弱這個對手。於是日本

對美諜報工作也加緊展開。另一方面,美國也一致認為日本很可能會發動戰爭,

情報單位也連續截獲日本人的密碼電報,裡面有查詢珍珠港軍艦情況的內容,但

卻都未引起美國情報單位的注意。終於西元 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進攻美國珍珠


港基地,珍珠港的美國太平洋艦隊嚴重受創,美國正式對日本宣戰。因為德、義

與日是軸心國的結盟關係,所以德、義也對美宣戰,中國也向日本宣戰,於是歐

亞兩大戰場合流,演變成第二次世界大戰。

美國在日本緊鑼密鼓地準備對美的戰爭之同時,其實已收到不少相關的

情報,但美國輕忽的態度引起很大的爭論。指控小羅斯總統並非誤判情勢,而是

刻意隱瞞局勢的學者們根據陸續解密的機密檔案研判:他在西元 1940 年競選總

統時一再保證除非美國受到攻擊,否則他不會將美國子弟送上戰場,但小羅斯福

總統心中一直是主戰派,至少他知道在亞太地區與日本終究不免一戰。所以小羅

斯福總統不僅切斷日本的石油進口,逼使日本加速南進政策的腳步與迫切性,更

堅持把太平洋艦隊調往珍珠港,作為誘餌,讓日本掉進這個布置好的陷阱,小羅

斯福總統接下來要做的只是消極地等待日本的軍事行動挑起美國人民的憤怒,他

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對日本作戰了。事實證明,日本果真一步步地掉進他所設計好

的圈套裡。

5.墨索里尼的下場

墨索里尼下台後遭逮捕,後來被希特勒派人救出,希特勒慫恿他另組政

黨,但後來又被義大利游擊隊攔截處死,最後被丟在路旁的水溝裡,供路人唾罵。

6.希特勒的下場

西元 1945 年 4 月 16 日蘇軍包圍柏林,希特勒四面楚歌,4 月 29 日,希

特勒覺得大限已到,與情婦愛娃舉行納粹式的婚禮,4 月 30 日希特勒自殺,同

一天蘇軍占領德國國會大廈,5 月 7 日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

7.美國向日本投下原子彈

原子彈由愛因斯坦為首的科學家們製造出來,盟軍為了解決對日的作戰

,決定在日本投下原子彈。美國總統杜魯門列出一個批准轟炸的城市名單,西元

1945 年 8 月 6 日當天天氣很好的廣島是首先中選的城市,美國轟炸機投下暱稱

為「小男孩」的第一顆原子彈,8 月 9 日長崎則是被投下暱稱為「胖子」的第二

顆原子彈。這兩顆原子彈造成日本很慘重的傷亡,日本裕仁天皇因此無條件投

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局勢

壹、基本內容: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了無數軍民死傷,戰後聯合國成
立,國際局勢隨著冷戰的結束與區域的統合,人類的
和平已逐漸實現。
貳、能力指標:2-4-3 認識世界歷史(如思想、文化、社會制度、
經濟活動與政治興革等)的發展過程,及其
與臺灣關係的流變。
參、本課重點
一、世界局勢演變
二、現代社會變遷
肆、重點整理
一、世界局勢演變
(一)成立聯合國

1.形成的根據

根據雅爾達密約(雅爾達會議的結論)其中一項:「戰後,在舊金山召

開聯合國成立大會,中、美、英、法、蘇五國為常任理事國,並享有否

決權」。

2.聯合國成立相關事項

(1)時地:西元 1945 年 10 月 24 日在美國紐約成立聯合國總部。

(2)主要機構:

①大會

開會審議世界上最緊迫的問題,每個會員國一票。

②安全理事會
簡稱為「安理會」,為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而設立。安理會共有

十五個理事國。根據「雅爾達密約」,中、美、英、法、俄五國

為常任理事國(其餘十個理事國則有大會選舉產生,任期兩年),

享有「否決權」:每一理事國一票,關於程序問題,以九票贊成

為通過;關於實質性問題,也以九票贊成為通過,但贊成票裡一
定要五個常任理事國均贊成才行。換言之,若有一個此類型的問

題之表決

,即使有十四票贊成票,若有常任理事國裡的任一國投反對票,

此案還是不通過。

③經濟社會理事會

簡稱為「經社會」
,共有 54 個成員,任期三年,負責協調國際間

的經濟和社會工作。

(3)國際法庭

又稱「國際法院」,是聯合國的主要司法機關,設在荷蘭海牙(是

唯一設在紐約以外的機構)
,由 15 名法官組成,依照國際法解決各

國向其提交的法律爭端。

(4)附屬機構

與聯合國有合作關係的機構有十四個,對於解決教育、文化、衛生

等問題做出貢獻,例如: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簡稱聯合

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衛生組織(WHO,隸屬於經濟社會理事會)、

國際勞工組織等。

(5)官方語言

在聯合國裡共有五種官方語言:中文、英文、法文、西班牙文、俄

文。

(二)冷戰時期的衝突與戰爭

1.冷戰局面的產生-核子武器的問世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與蘇聯都已經變成當時最強的兩國。雙方

在發展出核子武器之後,均意識到若再爆發全面戰爭,恐將造成全球性

的毀滅,故兩國就在儘量避免發生大規模爭端的前提下,進行政治、軍

備、科技等各方面的角逐。於是分別代表民主陣營及共產陣營的美蘇兩

大集團陷入一種「非戰、非和」
、「亦戰、亦和」的對峙局面,史稱「冷

戰」。

2.冷戰思維下的美蘇對峙

(1)歐洲復興計畫(馬歇爾計畫)
第二次世界大戰重創西歐,美國認為西歐經濟如果繼續惡化下去,

必將催化各國的革命,這將有利於蘇聯向西歐滲透。故為了遏止共

產勢力繼續擴張,國務卿馬歇爾提出以經濟及技術援助西歐的計

畫,為此,美國共投入 131.5 億美元,史稱「歐洲復興計畫」


(又稱

「馬歇爾計畫」)。

(2)圍堵政策: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VS 華沙公約組織

為抵抗共產勢力的擴張與侵略,美國採取「把共產主義圍住」的策

略,所以美國跟很多國家與地區簽公約,以確保若共產勢力有任何

滲透動作時,美國有充分的理由用軍事力量阻止之。例如美國與西

歐國家組成「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對此,蘇聯亦

不甘示弱,與東歐附庸國組成「華沙公約組織」,以求突破圍堵之

勢。

3.區域衝突-危機與戰爭

(1)柏林危機(1948.6.24~1949.5.11)

①背景:美、英、法、蘇分區占領德國

根據雅爾達密約:德國須無條件投降,接受美、英、法、蘇分

區占領。這項決定使得德國東部由蘇聯接管,西部則由美、英、

法三國(以下簡稱三國)分區占領。其中首都柏林位於蘇聯管

轄區內,柏林的處置方式也是東柏林由蘇聯管理,西柏林由三

國分區管理,為了維持西柏林市民與占領軍的補給交通,蘇聯

同意在西柏林與西部德國占領區之間設有幾條指定的鐵路、公

路及空中往來的航道。

②導火線:貨幣改革政策
三國為了穩定德國金融,實行貨幣改革政策,以 1:10 兌換比

率,用新馬克代替舊馬克。蘇聯表示反對,但三國在 1948 年 6

月 23 日逕行宣布此新制在柏林全市均通行。為報復三國的行

徑,蘇聯自隔天(6 月 24 日)起切斷西柏林之電力供應及與西

方占領區間的鐵公路交通。

③結果:
三國採取強硬立場,決定空運物資支援西柏林,持續約一年,

最後蘇聯軟化,在 1949 年 5 月 11 日結束封鎖柏林的行動,柏

林危機落幕。

(2)韓戰(1950-1953 年)

①背景

二次大戰日本投降後,韓國地區就以北緯 38 度為界,分裂為北

韓和南韓-北韓由蘇聯掌控;南韓由美國掌控,後來美蘇先後

退出南北韓。

②導火線
1950 年北韓突然越過北緯 38 度線,進攻南韓,爆發冷戰時期

第一場戰爭。

③結果

美國向聯合國安理會提案支援被攻擊的南韓,由美國名將麥克

阿瑟將軍率領聯合國軍隊支援南韓,中共則派「志願軍」協助

北韓。南韓與聯合國軍隊反敗為勝,把北韓軍隊趕回北緯 38

度線以北,南北雙方簽「停戰協定」
,韓戰結束,南北韓分裂局

面維持至今。

④影響:韓戰救了中國國民黨

韓戰的爆發對台灣有很重大的影響:1949 年底,蔣中正的國民

政府因國共內戰而退守台灣,韓戰的爆發使美國派第七艦隊協

防台灣海峽,以防止中共趁著全世界都在注意韓戰之時進攻台

灣,打破美國一手布置的民主防線,這一來使得台灣原本不穩

定的局勢暫時穩定下來,故有人認為「韓戰救了中國國民黨」。

(3)越戰(1954-1973 年)

①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共產勢力滲透到越南,法國退出越南

(1954 年),越南分裂成北越(共產勢力)、南越(民主陣營)。

②導火線
北越共產黨勢力不斷南侵,美國為了要阻止共產勢力席捲東南
亞,打破圍堵的態勢,故積極介入越南戰場。

③美國的戰術

派出當時最先進的武器、很多的士兵到越南戰場,又使用名為「橙

劑」的化學彈轟炸叢林,希望迫使越共無法藏身叢林(被轟炸之

處很多至今仍草木不生,也產生很多畸形兒)。

④越共的戰術-叢林游擊戰

越共軍隊雖比美軍人少、武器差,但善用地理環境的優勢,採取

叢林游擊戰,讓美國的先進武器、龐大的軍事陣容毫無用武之

地,彷彿一個龐然大物老是被成群的蚊蟲叮咬,卻沒辦法解決這

些惱人的蚊蟲,困擾不已。

⑤美國退出越南戰場

美國人愈來愈質疑參戰的意義究竟是什麼,不願意再讓子弟白白

送死,引發一波接一波的反戰行動,終於讓美國政府招架不住,

最後在 1973 年尼克森連任美國總統後,全面撤出越南,結束這場

讓美國灰頭土臉的戰爭。沒有美軍支援的南越,陷於孤軍作戰的

不利局面,兩年後不敵北越的攻勢,越南統一成一個共產主義的

國家。

(4)古巴危機(1962.10.14-10.28,史稱「恐怖的兩週」)

①背景

已成為共產勢力範圍的古巴離美國佛羅里達州很近,蘇聯領袖赫

魯雪夫原本宣稱裝置於古巴的武器都是防禦性武器而已。

②導火線
美國間諜飛機在 1962.10.14 進行偵查任務時發現古巴哈瓦那飛彈

基地裝置了射程幾乎涵蓋整個美國的攻擊性武器-彈道飛彈,美國

備感威脅。

③結果

美國採取「封鎖」策略,集結軍隊於佛洲,不惜一戰,最後美蘇雙

方以外交談判的方式讓這個事件平安落幕:赫魯雪夫撤回武器;美

國承諾不入侵古巴,也會從土耳其拆除飛彈。
(5)猶太人建國

①原本亡國千餘年的猶太人在美、英支持下重返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以

色列國。

②原本已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區千餘年的阿拉伯人必須被強制驅離,
③以阿衝突不斷。

④以色列與周遭阿拉伯國家因此常爆發衝突。

⑤石油危機

美英等西方國家面對這些衝突,一向偏袒以色列,讓阿拉伯國家

很不滿,曾兩度造成石油減產及禁運,造成全世界的石油危機,

影響世界的經濟景況,一再地造成伊斯蘭世界與西方基督教世界

嚴重的對立。

4.第三世界

(1)背景

原本的歐洲強權經歷兩次的世界大戰後,國力大減,對殖民地的控制

力隨之減弱,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長期被殖民的亞洲地區國家,以各

種方式紛紛獨立。

(2)第三世界概念的出現

新興國家標榜中立,彼此結盟,形成一股可與兩大集團抗衡的勢力-

稱為「第三世界」
;這個概念在 1955 年在印尼萬隆舉行的「亞非會議」

中成形。中共積極介入這個,儼然成為第三世界的龍頭。

5.共產政權的崩潰→冷戰結束

(1)背景:共產政權讓人民生活困苦

蘇聯與受其控制的東歐地區國家因實行共產主義的經濟體制,過度發

展國防軍事,忽視民生經濟,導致糧食供需失調及民生用品不足,人

民生活困苦的情況下,不斷引發社會不安的狀況。

(2)導火線-戈巴契夫上台

1985 年少壯派的戈巴契夫(又譯為戈爾巴喬夫)成為蘇聯的新領導

人。對內推動經濟與政治改革;對外改善與西方國家的關係,同時放

鬆對東歐國家的政治干預。
(3)東歐共產政權的崩潰

東歐各國利用此時機,透過民主選舉或革命手段,結束共產黨專政的

局面,共產世界逐漸崩潰。例如:

①波蘭:

在華勒沙領導下的團結工聯入主內閣,共產黨解散後成立非共政府

②德國:

1989 年柏林圍牆倒塌,1990 年東德舉行統一公投,結束共產政權,

與西德正式合併為德國。

(4)蘇聯共產政權崩潰

①八月政變:

1991 年 8 月以副總統為首的保守派發動政變,將去克里米亞渡假的

戈巴契夫軟禁,對外則宣稱戈巴契夫健康狀況欠佳,無法執行總統

職務,企圖接掌政權,史稱「八月政變」,以俄羅斯共和國總統葉

爾辛為首的各加盟共和國紛紛反對政變,八月政變流產。

②蘇聯垮台:

1991 年底在葉爾辛主導下,多數蘇聯加盟共和國紛紛獨立,另組「獨

立國家國協」,蘇聯共產黨的專政正式告終。

③冷戰結束:

美蘇之間長達四十餘年的冷戰也隨之落幕。

6.區域統合

(1)定義

所謂「區域統合」是指部分國家基於共同的文化背景或政經利益,共

同組成區域性的國際組織。

(2)重要的區域統合組織

①歐洲聯盟

1992 年,歐洲各國在累積很多年的經濟合作經驗後,決定要再加強

歐洲各國的合作關係,故簽署「馬斯垂克條約」,1993 年正式誕生

「歐洲聯盟」。2002 年歐盟正式啟用歐元為歐洲單一貨幣(英國雖

是歐盟成員,但未使用歐元)。
②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

亞洲及太平洋地區國家於 1989 年成立的區域性的、政府的經濟組

織,簡稱「亞太經合會」,台灣也是會員國之一。

③東南亞國家協會

東南亞國家在 1985 年成立,簡稱「東協」。會員之間實施零關稅,

總區域人口達六億,成為現在及未來很值得注意的區域組織。

二、現代社會變遷
(一)文化思潮的演變

1.浪漫主義-對理性主義的反動

(1)主張

人們質疑「理性」,覺得自然界與宇宙的一切並非單純用理智就可

以了解(亦即「理性」並非人類行為所須遵循的唯一標準),人們

開始強調「情感」與「直覺」的重要性,反對崇拜理性,這樣的新

主張稱之為「浪漫主義」。浪漫主義派的藝術家要求從古代的風格

及教條的束縛中解脫出來,並對大自然懷有一種至深的敬意,主張

發展個人的特色、情緒、想像力,以強烈色彩及明暗對比來呈現戲

劇性的場面。

(2)表現方式

文藝作品上常以歌頌自然、愛情、呈現民族特色與情感、崇拜英雄

等方式表現。

(3)代表性人物

例如:德國作家歌德、音樂家貝多芬、英國詩人拜倫等。

2.寫實主義-對浪漫主義的反動

(1)主張

因為工業革命,貧富差距愈來愈大的問題真實且深刻地存在著,社

會裡下層階級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所以不應再一昧地以「浪漫」

的眼光看這個其實很殘酷、真實的世界。這種以社會下層階級生活

為主題的主張稱為「寫實主義」。

(2)代表性人物
英國小說家狄更斯(著有《孤雛淚》)、法國作家雨果(著有《悲慘

世界》,原為浪漫主義,後有感社會現實而轉為寫實主義)。

3.社會主義

(1)主張

工業革命帶給歐洲社會貧富差距愈來愈大的惡果,很多想解決這種

貧富不均現象的主張被統稱為「社會主義」。

(2)派別

①共產主義

②理想的社會主義

③費邊主義

(二)藝術派別的演變

1.印象派-對寫實主義的反動

(1)產生背景

照相技術出現後,挑戰了傳統繪畫講究精細描繪、重視細節的特

色。

(2)強調「光」、「影」-捕捉瞬間,主觀感受

部分畫家企圖脫離寫實主義的束縛,轉而描繪「光」與「影」的變

化:光線無時無刻不在改變,物體、景物的顏色也不斷地在變化,

所以這派畫家捕捉對景物的瞬間印象,來表達他們對外在世界的主

觀感受。

(3)名稱由來

此畫派有此名稱是因為有一次莫內的「日出.印象」在公開展出後,

引起許多爭論,評論家甚至以輕蔑的語氣說:「他不過是在畫個印

象罷了!」於是這個畫派就以「印象」為名,成為十九世紀下半葉

以來的重要繪畫風格之一。

(4)代表畫家

例如:梵谷、莫內等人。

2.達達主義

(1)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群藝術家呼籲人們重新檢討對藝術、美

醜的觀念。

(2)主張

他們顛覆傳統的藝術法則及造型,反對嚴肅的藝術,也開始思考

「何謂藝術?」,常運用「拼貼」等創作方式來表達。

(3)名稱由來

這群藝術家將自己的藝術風格稱為「達達」
,因為這群藝術家在字

典中隨意翻到 Dada,意為幼兒玩的木馬,衍伸為「幼稚、諷刺、

無意義」之意,便以之為名。

3.立體派

此派由畢卡索及勃拉克所創,開始對物體以多視點的觀察方法,並將不

同角度所見到的造型,以幾何學的圖形重新組合,故稱之為「立體派」。

(三)科學的進展及危機

1.心理學-佛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

(1)意識與潛意識

除了「意識」之外,人類心中更潛藏著不易察覺到的「潛意識」
。「潛

意識」雖然深藏心中,但對人類行為的影響力卻不亞於「意識」
,所

以實有研究的必要。

(2)研究方法-催眠與解夢

佛洛伊德認為透過催眠及解夢可以真正了解「潛意識」,才有治癒

心理問題的可能。

2.物理學、化學

(1)居里夫婦致力於放射性物質的研究

(2)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

3.通訊、傳播

原本是冷戰時美蘇各項軍備競賽的產物,例如核能、人造衛星、電腦、

網際網路等,也都廣泛應用於通訊、傳播各層面。

4.生物科技-複製羊桃莉

以新科技培植新品種的動、植物的技術有了突破性的重大發展,尤其以
複製羊桃莉的出現是生物科技發展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揭示了複製人的

可能性。只是複製人的研究一直受到很大的爭論,因為這牽涉到很多的

倫理、道德層面的問題。

5.科學帶來的危機

(1)進步與危機-全球暖化

科學的確帶給人類很多的方便及成就感,但危機也一直伴隨著科學

進展,威脅著人類。例如目前最迫切的危機就是全球暖化的問題,

因為人類過度使用大自然的資源,過度地排放廢氣,使得全球溫度

提高甚多,自然界生物因溫度的重大變化而時序混亂,南北極的冰

也已漸漸融化中,再不好好解決這個嚴重問題,人類的未來岌岌可

危。雖然有「京都議定書」的簽定,但成效如何仍視人類的決心與

智慧而定。

(2)全球化與弱勢文化

全球化時代來臨,因為貧富差距,因為弱勢文化不敵強勢主流文化

的入侵,是否有些弱勢但珍貴的文化會在全球化的洪流下消失,實

在是令人擔心。所以如何在擋不住的全球化趨勢下,保有文化的多

元性,是另一個考驗人類智慧的重要課題。
伍、延伸閱讀
一、世界局勢演變

1.公約狂

除北約外,美國又跟亞太地區的國家分別簽很多公約,例如:美日安保條約、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美菲公約、美澳紐公約等等。美國此舉之意自然與北約相同,

希望蘇聯在亞太地區不要再擴張勢力。美國亦因此被謔稱為「公約狂」。

2.安理會通過韓戰案

北韓進攻南韓,美國希望可以由聯合國派軍隊支援南韓,所以將這個提案送

交聯合國安理會表決,當時蘇聯因中國問題而缺席以示抗議,故安理會可以順利

通過此案,否則蘇聯是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之一,依安理會的投票機制,

不可能讓這個案子順利通過。

3.麥克阿瑟與韓戰
麥克阿瑟將軍原本希望可以趁勢繼續往北進攻,一舉消滅北韓,但美國總統

不同意,在冷戰思維下,若再進攻,可能會引起蘇聯的干預,事態會更嚴重,故

麥克阿瑟將軍被調回美國。

4.古巴危機-恐怖的兩週

古巴危機時,美國總統甘乃迪與顧問群進行討論,顧問群裡主戰主和均有,

最後甘乃迪決定採取封鎖策略-他向全國報告:「我已經命令軍隊,準備應付任

何不測事件的發生」。當蘇聯頭子赫魯雪夫拒絕拆除已裝置在哈瓦那基地的武

器,20 萬名美軍在佛羅里達洲集結,局勢陷入空前的緊張局面。

5.石油危機與十大建設

1973 年,以阿衝突爆發,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很不滿美、英等西方國家

偏袒以色列,決定石油減產、禁運,對全球的經濟產生莫大的影響。台灣也沒有

倖免於難,但當時的行政院長蔣經國決定即使舉債,也要推動大型公共工程-十

大建設來刺激景氣的再度活絡。這樣的做法與經濟大恐慌時,小羅斯福總統推行

新政來帶領美國通過經濟大恐慌的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

6.第三世界-關鍵少數

在聯合國的大會裡投票制度為每一個會員國一票,故美蘇在聯合國裡的政治

角力中,不願依靠美國,也沒有倒向蘇聯的第三世界的票數就成了關鍵少數,美

蘇雙方都不能輕忽這些國家的態度與立場。

二、現代社會變遷
1.社會主義的派

一、共產主義

由馬克思所創,是社會主義裡最激烈的一派: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是社會問

題的根源,主張「廢除生產工具私有制」,將生產工具歸為社會共有的財產,如

此一來就可根本解決貧富不均的問題。

二、理想的社會主義(烏托邦主義)

代表性人物如聖西蒙、傅利葉、歐文等人。此派的主張各異,但較共產主

義溫和。

三、費邊主義
最溫和的社會主義型態。源自於蕭伯納和魏勃夫婦等人組成的「費邊社」,

他們不認為革命是必須的,也反對階級鬥爭,力主漸進地改革,以研究社會實況、

用選舉投票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主題五:全球化與世界公民

單元一:文化生活與文化交流

壹、基本內容:文化的意義與內涵、文化接觸與交流、現代社會的傳
播媒介、多元文化
貳、能力指標:
9-3-2 舉出因不同文化相接觸和交流而造成衝突、合作與文化創
新的例子。
9-4-2 說明不同文化之接觸和交流如何造成衝突、合作與文化創
新。
9-4-3 說明強勢文化的支配性、商業產品的標準化與大眾傳播的
廣泛深入如何促使全球趨於一致,並影響文化的多樣性和
引發人類的適應問題。
參、知識概念圖:

文化生活與文化交流

文化的意義與內涵

文化的意義

文化的特性:普遍性、累積性、差異性

可觀察的文化內涵層次:器物、制度、理念

不同層次彼此互相影響

文化接觸與交流

文化交流的意義

文化交流的特色

文化交流的現象

文化涵化、文化同化、文化衝突、文化合作、文化創新

早期與現代的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的影響

現代社會的傳播媒介

傳播媒介的意義

功能:提供訊息、休閒娛樂、監督政府、教育文化

閱聽人與傳播媒介

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的意涵

全球化下的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下應有的態度-多元尊重
肆、重點整理
一、文化的意義與內涵
(一)文化的意義與特性
項目 意義
文化是我們從過去到現代長期累積,並
由社會成員普遍共享,且代代相傳的生
文化的意義 活方式,包括語言、文字、科學、藝術、
信仰、道德、法律、風俗、習慣…等,
都是文化的範圍。
普遍性 任何人類社會,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
文化像土壤層一樣,一層一層地堆積,
文化 累積性 是人類不斷創造累積的結果,通常藉由
的特 語言、文字代代相傳。
性 每個社會,因其所處的時空背景、地理
差異性 位置及社會結構的不同,會發展出不
同,但各具特色的文化。

(二)可觀察的文化內涵層次:
項目 意義 例子
人類為解決各種生活上的 如汽車、飛機等交通運
需求,所發展、使用的器 輸工具,電話、手機等
器物
物與工具,屬於物質上的 溝通工具。
層次
創造,改變最為明顯、容
易察覺。
為因應社會生活的需要, 如清明掃墓的風俗習
制度 以維持社會群體關係穩定 慣、規範私人與私人間
層次 與秩序,而產生各種典章 法律關係的民事法規
制度與社會規範。 章、宗教信仰、義務教
育制度、民主法治的政
治制度等。
人類精神生活中所擁有的 如天賦人權、人皆生而
各種思想、價值與觀念, 平等的理念,使人性尊
理念 透過文學、藝術、宗教等 嚴得到保障。
層次 形式以發揚和保存,使個
人對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找到定位。

(三)不同層次彼此互相影響:
1.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中,三個層次彼此互相影響,往往形成
為密不可分的整體。
(1)如新式交通工具等器物的發明,帶動社會制定符合需
要的交通管理法規的制度。
(2)如重視環保的理念發展,促使政府推動資源回收、污
染管制等制度。
2.文化失調:
(1)三個層次在內涵變遷、發展的速度和方向不一定是一
致的,當無法配合社會生活的需要,產生不協調的發
展,就會產生文化失調的現象。
(2)如目前使用者可以輕易從網路取得許多資料,但因缺
乏尊重著作財產權、隱私權的觀念,因而導致文化失
調的社會亂象。
二、文化接觸和交流:
(一)意義:
1.分居各地,不同文化群體互相接觸、互通有無、相互截長補
短,以適應環境變遷,讓文化生命永續發展的過程。文化交
流可使國家、族群的文化成就彼此激盪。
2.近代以來,由於發達的交通工具,普及的傳播媒體,使文化
交流更加迅速。
(二)文化交流的特色:
1.文化交流是漫長的接觸與學習的過程;
2.開始時,雙方可能會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或為了獲得較多的
利益而發生衝突;
3.隨著接觸時間加長,就會考慮雙方的利益,而產生交流的意
願,彼此接納對方的語言、生活習慣…等而進行交流。
(三)文化交流的在文化交流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幾種現象:
現象 意義 舉例
文化變遷的過程中,有 台灣曾經被日本殖民五十
兩 種 或 兩 種 以 上 的 文 年,日本在台灣進行的許多
化,或多或少地持續相 政策雖然出現許多反抗的
文化 接觸,因而導致一種文 現象,但是在現存的台灣文
涵化 化接受、融合其他文化 化中,如飲食、服飾、室內
的元素,在兩文化間出 裝潢、藝術..等方面都可觀
現一邊界模糊,交叉滲 察到被日本文化影響的情
透的現象。 形。

現象 意義 舉例
不同的文化群體間經歷 中國人移民到美國,日本人
了一個由局部到全部融 移民到巴西,在文化之間的
合的過程。被同化的群 差異很大的情況下,同化就
體起初並未意識到同化 十分困難。移民本身一般不
文化 文化的優越,只是後來 會被同化,通常只是她們的
同化 迫於外力而不自覺地模 子女或再下一代子女才會
仿。同化速度開始時比 被同化。許多文化差異大的
較緩慢,被同化群體一 移民群體都不會被完全被
旦意識到所接受的文化 同化,如美國的大多數移民
優於原來的主體文化, 群體都保留她們原文化的
就主動放棄自己的文化 基本的習俗和觀念。
模式與傳統,積極學習
同化者的文化,整個同
化進程即會加快。

現象 意義 舉例
不同文化在相互接觸和 當 中 國 實 行 開 放 政 策 以
影響過程中,原有文化 後,西方文化大量湧入中
和外來文化之間所發生 國,西方文化中有不少東西
的矛盾與對抗。不同民 與中國原有文化存在很大
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往 的差別,如個人主義與集體
文化
往會在價值觀、行為規 主義,金錢與道義,競爭與
衝突
範、風俗習慣等方面存 謙讓等。這些互相對立的觀
在 很 大 的 差 別 甚 至 對 念在接觸中必然會發生衝
立。文化衝突的結果可 突,這種文化衝突在社會由
以導致對外來文化的徹 封閉走向開放的過程中表
底拒絕或適應。 現得最為明顯。

現象 意義 舉例
文建會國立文化資產保存
研究中心籌備處爲促進台
兩種或多元文化為著某
灣水下文化資產保存的發
種目的而相互合作,產
展,並進行澎湖馬公港疑似
出的作品或成品仍保有
文化 沈船遺址調查發掘及人才
各文化的特色,且因為
合作 培育。在法國在台協會的協
兩種文化的「互補、互
助下,特別邀請法國馬賽水
助」而相輔相成、相得
下 考 古 研 究 中 心 主 任 M.
益彰。
Jean-Luc MASSY 來台,進
行為期六天的水下考古業
務國際交流,期望藉此學習
國外對於水下考古的作
法,積極建立國內水下文化
資產發掘及保存維護的規
範,提供相關案例參考。

現象 意義 舉例
漢堡是西方飲食文化下的
產物,在進入以米食為主的
東方社會後,演變成具有漢
寶形式,但以米飯作為材料
的米堡,就是文化創。
歌劇「杜蘭朵公主」,以中
國公主杜蘭朵出謎徵婚,失
發揮文化的內在涵養、
敗者便得獻上人頭作祭為
文化 主體性,融合現代的、
故事背景,為了要想使這齣
創新 外來的文化元素,創新
歌劇,能夠接近中國風格,
文化的思維。
而非僅靠臆測起見,普契尼
費心蒐集了一些中國民
謠,穿插在歌劇裡,因此歌
劇裡常可以聽見這些旋
律.如「茉莉花」,即是一
種融合不同文化特質後的
創新作為。
(四)早期的文化交流與現代的文化交流的現象
1.早期的文化交流
(1)文化交流少,且影響緩慢:受到地理環境限制、交通不
方便的因素影響,文化之間的阻隔大,不易交流。
(2)容易造成衝突:不同文化的接觸、互動與交流,因為彼
此互不瞭解而容易造成衝突。
(3)在長期交流接觸或被武力征服後,文化涵化、文化同化
現象出現。如在飲食方面,除了傳統飲茶外,我們也吸
收了速食的飲料和咖啡等西方的飲食;在穿著上,不管
是日常生活,還是正式場合,我們都全盤接受了西方社
會的服裝樣式。
2.現代的文化交流
(1)交流頻繁,層面廣泛:
A.近代在交通運輸工具的進步,國家出入境限制的開
放、傳播科技、衛星電視、電腦網路的進步等因素影
響下,地球村時代,多元並存的文化現象,文化合作
與文化創新等各種關係成為重要課題。
B.在發展、變遷過程中,各地文化體系必須思索如何傳
承傳統文化的精髓,又能適應現代社會的挑戰,開創
新局。如布袋戲已揉合傳統野台戲與現代製作布景的
元素與技術,不僅擄獲台灣人的心,也將布袋戲的演
出傳播到海外地區。
(2)全球趨於一致,影響文化的多樣性:
強勢文化的支配性、商品的標準化與大眾傳播的廣泛深
入,使全球趨於一致,因而影響文化的多樣性,文化侵
略、文化殖民的現象引發爭議。如美國好萊塢電影,運
用強勢行銷、傳播方式,深入世界各地,無形中將美國
的價值觀、審美觀傳送到全世界,影響當地文化。
(五)文化交流的影響:
小自流行用語,大到社會體制,均是文化交流的影響,程度
各有不同,效果有好有壞,可能是單向,也可能是雙向影響。
三、現代社會的傳播媒介
(一)傳播媒介的意義:
傳播媒體是專門蒐集製作訊息,並且透過各種管道將訊息有
系統地傳給閱聽人的機構。所以,報紙、雜誌、廣播、電視、
電腦、網路都是傳播媒體。
(二)傳播媒介的四種功能:
功能 內涵
在現代社會中,每一個人都需要各式各樣的
資訊,以應付日常生活中的狀況,如總統、
1.提供訊息
立法委員、省市議員、縣市長那些人當選,
那些人落選,都可一目了然。
經由傳播媒介,可充足充份了解政府的施
2.監督政府 政,滿意度,人民對政府的批評、責罵等都
是由電視台、新聞、雜託、報導而得知。
傳播媒介除了報導新聞分析時事之外,也提
3.休閒娛樂
供影藝版運動版,綜藝版等。
媒介深入社會各個角落,如現在國立空中大
4.教育文化 學、高雄市立空中大學諸如之類,媒介也發
揮教育大眾的功能。
(三)閱聽人與傳播媒介:明智的閱聽人,必須注意下列三點:
關心重點 原因
1.了解媒介 傳播媒介對社會的健全發展負有重要責
的經營目 任,而且也要有收入才能來維持運作,可分
標 為民營、公營、國營三種,有的為了理想,
有的為了賺錢,有的是政黨,立場很顯明。
如三立電台、環球、TVBS、中天、台視、中
視、華視等。
2.注意事實 在忠於實事的原則下,提供資訊,當然要注
真相與媒 意自己本身的立場,如果某示威團體的政黨
介報導的 立場顯明,加上傳播媒介工作者,是屬於該
差距 政黨,那麼報告出來的事就很難相信其真實
性。
3.維護閱聽 1.媒介接近使用權:人人有公平使用媒介的
人的權益 權利。
2.隱私權:與公眾利益無關的個人行為或記
錄,有不被公布週知的權利。

四、多元文化
(一)多元文化的意涵:
一個國家由不同信念、行為、膚色、語言的多樣
定義
文化所組成,其彼此關係是相互支持且均等存在。
1.多元文化包括多樣的文化形式,尊重彼此差
異,並有權積極參與社會各方面活動,而不必
意涵 放棄獨特的文化認同。
2.藉由文化的交流,增進彼此的瞭解,學習以對
方的價值、信仰及習俗來衡量其行為和想法。
1.特殊地理環境:台灣身處東亞交通輻輳地區,
內陸資源貧乏,必須依賴國際貿易、國際市場,
加強對其他國家,尤其是強國、鄰國、市場集
中的地區之瞭解,以培養世界觀。
對台灣
2.多元的族群:台灣本身是個殖民島嶼,島內有
的意義
四大族群,可謂民族文化的大融爐,經由歷史
的洗禮,臺灣社會長期都存在文化多元的現
象,而近來隨著社會更加多元與開放,無論在
政治、經濟或文化方面,都產生劇烈的變化。
◎「保護和促進文化表達多樣性公約」簡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 2005 年 10 月 20 日
通過「保護和促進文化表達多樣性公約」
,公約並於 2007
年 3 月 18 日正式生效。在此公約下,文化多樣性應被視
為人類的共同遺產,但同時也必須保護知識產權以鼓勵創
作。
「保護和促進文化表達多樣性公約」確認下列原則:
1.文化表現多樣性必須予以保護並推動;
2.文化商品及服務具獨特性,有別於一般商品及服務;
3.會員國政府有權制定其文化政策並據以實施,以保存
文化資產及促進文化與語言之多元表現;
4.國際合作以保護並促進文化多樣性。

(二)全球化下的多元文化現象
現象 內涵
1.牽一髮而 現代的運輸與通訊體系,以及經濟和政治的
動全身的 力量,促動全球化的現象,也縮短了世界各
全球關連 地的空間距離。而各地不斷加強彼此之間的
政治、經濟、貿易、文化各方面的交流,進
一步加速全球化的進程。
2.文化驅同 1.全球化一方面可能造成文化的驅同現
文化融合 象,如服裝穿著上,全球各地幾乎都接受
了西裝、套裝為正式禮服的穿著。
2.另方面,在驅同中各地也會試圖保有各地
的文化特色。將外來文化的優點適度融入
自己的文化中,一面存續自己的傳統文
化,一面將自己的文化傳播到其他地區。
如雲門舞集融合的作品將中國傳統的文
化元素融入現代舞中,在台灣與全球各地
獲得好評與熱烈迴響。

(三)多元文化下應有的態度-多元尊重:
1.相互尊 (1)人類思想的多元化,思想的歧異也是生
重、欣賞 物多樣性不可或缺的內涵。
(2)人類不同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思想
模式或政治主張,都因當地人民的需求
而有所不同。
(3)基於尊重生命的觀念,人與人之間必須
互相尊重、欣賞不同文化的價值,建立
公平的制度,使大家站在公平起跑點。
2.交流、合 「地球村」的現象下,我們必須努力認識及
作、開放 瞭解其他文化,並接納各種不同的文化,如
心胸 果大家找不到共識,覓得互相溝通、和平相
處之道,就不免有互相衝突、戰爭、乃至全
球性毀滅的危險。

伍、生活實例探索

◎文化創新:以雲門舞集為例
黃帝時,大容作雲門,大卷… 《呂氏春秋》
根據古籍,「雲門」是中國最古老的舞蹈,相傳存在於五千年前
的黃帝時代,舞容舞步均已失傳,只留下這個美麗的舞名。
一九七三年春天,林懷民以「雲門」作為舞團的名稱。這是台灣
第一個職業舞團,也是所有華語社會的第一個當代舞團。
三十四年來,雲門的舞台上呈現一百六十多齣舞作。古典文學,
民間故事,台灣歷史,社會現象的衍化發揮,乃至前衛觀念的嘗試,
雲門舞碼豐富精良;多齣舞作因受歡迎,一再搬演,而成為台灣社會
兩三代人的共同記憶。
從台北的國家戲劇院,各縣市文化中心,體育館,小鄉鎮學校禮
堂,雲門在台灣定期與觀眾見面。近年來,每年輪流在各城市舉行戶
外演出,平均每場觀眾高達六萬,演出結束後,會場沒有留下任何垃
圾紙片,建立了美好的廣場文化。
雲門也經常應邀赴海外演出,是國際重要藝術節的常客。舞團在
台灣及歐美亞澳各洲兩百多個舞台上,演出超過一千五百場,以獨特
的創意,精湛的舞技,獲得各地觀眾與舞評家的熱烈讚賞。
中時晚報:當代台灣最重要的活文化財。
倫敦泰晤士報:亞洲第一當代舞團。
法蘭克福匯報:世界一流現代舞團。
(資料來源:http://www.cloudgate.org.tw/cg/about/index.php)
※延伸思考:
試舉出雲門舞集的一齣舞碼,分析其中融合在地與不同文化內涵之
處,並描述你的感想。

◎文化衝突:馬考人認為反對捕鯨者貶抑了印地安文化
在華盛頓州西北角的印地安保留區-尼灣苦候了將近八個月,媒
體記者終於在 1999 年 5 月 17 日上午等到了當地馬考族人捕獲灰鯨的
消息,美國主要的電視新聞網除了立即以現場連線的方式播出當天馬
考人所有的儀式和活動外,電視台更全天候重覆地播映馬考人駕著傳
統獨木舟用魚叉投擲鯨魚的歷史性畫面。這是七十年後馬考族人恢復
獵鯨傳統的歷史性一擲,這連結過去悠久捕鯨傳統的行動,展現了馬
考人企圖尋回失落已久的文化及重建民族自信的努力,獵鯨的勝利及
其背後所蘊含地對美國主流價值的衝撞,振奮了全美各地的印地安族
群。
然而,反對獵鯨的環保團體卻猶如掙扎中的傷鯨,全面地進行反
撲。反對捕鯨者認為,馬考人不應該被允許捕鯨,因為他們並不像阿
拉斯加及加拿大北部的某些部落,還有俄羅斯某些地區的原住民,需
要捕殺鯨魚謀求生存。他們把馬考人的獵捕行為描寫成運動或休閒,
並且不能相信馬考部落的訴求:補鯨對他們具有文化上的重要性。
馬考人則認為,如果獵捕鯨魚是由別人來替他們決定,這如同將
他們帶回 19 世紀,印地安人無法為自己發聲,也不能決定什麼東西
對他們有意義,非印地安人所抱持的價值優於他們的價值。對他們而
言,捕鯨與生活中經常發生或重要的部分有關連,回復捕鯨的精神價
值,有助於強化社群的共享與合作,也將部落與海洋連結起來,這是
傳統馬考人的生活價值。
在以白人為主的美國社會,美國原住民(俗稱印地安人)的議題
幾乎很少獲主流媒體的青睞,即使被報導也常是報端上最不起眼的一
角,甚至充滿了西方人對原住民根生蒂固的種族偏見。馬考族的獵鯨
頓時成為美國西北地區最熱門的議題,無非是它在生態保育、動物權
以及原住民文化保存、文化間的衝突上存在著極大的爭議和矛盾。
(節錄自,徐雨村譯,Conrand Phillip Kottak 著,文化人類學-文
化多樣性的探索,頁 77-79;台邦‧撒沙勒,傳統的追尋-美國印地
安馬考族 Makah 獵鯨記)
※延伸思考:
不同文化體系在器物使用、社會制度與價值理念上的內涵不盡相
同,若是彼此產生衝突、爭議時,該如何處理較好?在回答這個問
題時,我們必須思考:究竟那一文化應該優先?做此判準的依據、
意義為何?由誰做出決定?有沒有雙贏的解決方案?

◎強勢文化的影響力-以美國文化的影響為例
自廿世紀 80 年代起,美國文化產業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形成了
一股沛然莫之能禦的「美式力量」,向世界各國輻射;美國文化已經
成為不折不扣的全球「強勢文化」,對其他國家進行著近乎「單向」
的輸出。
就藝文時尚觀點,電影可以說是當代最強的綜合性藝術,也是影
響力最大的文化產業之一。全球電影業的「首都」─美國好萊塢處於
全球電影產業的支配地位,是美國「文化霸權」體現的最佳範例。
統計數字顯示,好萊塢電影獨占當前全球電影市場總額的
92.3%。著名影片《情人》
(The Lover)的法國導演 Jean-Jacques
Annaud 就曾悲觀地說:
「當今世界上已沒有人能製作所謂的『民族影
片』
,除了美國,因為美國文化已成為全世界的文化。」
除電影之外,我們還能看到更多的「美國製造」:福克斯新聞網
(FOX News)、美國有線新聞網 (CNN)、MTV 的流行音樂、《時代》雜
誌封面人物以及 ESPN 的體育直播等等。這些多樣的美國文化商品超
越地域時空限制,到達全球各個角落。
據統計,美國文化產業的產值已占美國總體 GDP 的 18%至 25%;
400 家最富有的美國公司中,有 72 家是文化產業領域的公司;美國
影音產業的出口額已超越航太工業的出口額,是美國創造利潤最多的
行業之一。
(摘錄自陳佩修,和平崛起與文化論述,和平論壇網
http://www.peaceforum.org.tw/onweb.jsp?webno=33333332:5&web
item_no=1516)
※延伸思考:
強勢文化,如麥當勞的食物、迪斯奈樂園式的遊樂場、Kitty 貓相
關產品、好萊塢電影…等等,我們的生活方式似乎已經「麥當勞
化」
、「迪斯奈化」
、「Kitty 化」
、「好萊塢化」
,你對這些文化現象的
看法為何?

◎全球傳媒體系
在 80 和 90 年代之前,各國的傳媒體系都以擁有本國的無線廣
播、電視和報業為特點,同時也進口一些電影、電視節目以及音樂和
圖書。而現在這一切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在過去幾年中,一個全
球性的商業傳媒市場已經形成。
當前全球傳媒市場具有兩個明顯而又互相關聯的特點。首先,這
種狀況意味著佔優勢地位的公司(幾乎都是美國公司)正在以驚人的
速度向全球擴張,世界主要傳媒公司越來越把它們自己看作全球性的
企業。其次,集中與合併已成為當今社會發展的定勢,在某些傳媒領
域裡,權力正變得越來越集中。例如,美國現在的教育出版市場僅由
4 家公司壟斷著,而在 1980 年卻有 24 家公司活躍在這一領域裡。傳
媒領域裡的合併行為現在還在以迅猛的速度發展。
僅在 2000 年上半年,發生在全球傳媒、網路和電訊領域裡的合
併活動就達到了 3000 億美元,這一數字是 1999 年上半年的 3 倍,並
高於前 10 年數字的總和。現在傳媒公司尋求發展的思想非常明確,
若非迅速擴大,否則被其他公司兼併。
幾乎沒有哪個產業裡集中的程度像傳播業這麼驚人,現在世界傳
媒市場僅由 7 家跨國公司壟斷著。這 7 家公司在 15 年前都不是傳媒
公司,而在 2001 年它們幾乎都已擠入世界 300 家最大的非金融公司
之列。它們擁有美國主要的電影製片廠、美國全部的電視網絡公司(除
1 家外)
;它們控制著全球音樂市場的 80%-85%、全球衛星廠播領域;
它們在圖書出版和商業雜誌出版業佔有很大的比重;它們幾乎擁有全
部或大部份美國乃至世界的商業有線電視頻道;它們在歐洲電視傳播
領域佔有重要的比重。

※延伸思考:
1.全球傳播媒介掌握在少數家跨國公司,有何好處與壞處?
2.你覺得台灣在全球傳播媒介體系中扮演何種角色?是主動、研
發、強勢的角色,還是被動、接收、弱勢的角色?試著從傳播媒
介的功能分析這種現象對台灣的影響為何?

◎同一事件,媒體不同的詮釋
○李登輝接受日媒訪問 首次表明與民進黨劃清界線—中國大陸人
民網 2/12
○李登輝向民進黨「宣戰」—聯合報 2/13
○李登輝民進黨劃清界線,整編台聯重建民主台灣—星洲日報 2/12
○他們只關心總統大選 李:民進黨政權已呈死體化—中國時報
2/13
○李:台聯要務 處分雜兵—自由時報 2/13

※延伸思考:
1.一則新聞如何產生的呢?為何同樣的事情,不同的媒體,傳遞出完
全不同的樣貌?
2.在接收訊息的過程中,你是完全相信媒體所言,還是不盲信媒體,
而是不斷的質問與求證,再建立自己的看法?

◎文化的全球化
今日我們可以藉著網際網路、電話、衛星、資訊傳播迅速而立即
連絡到彼此,於是有次序的時空觀念、原本的比鄰若天涯的國家,其
秩序與關係已打散與重整,透過跨國企業的擴張、世界市場的整併及
消費主義的興起等因素的推動,人們的生活形態改變了,各地在經
濟、政治、社會與文化方面變為一個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整體,這
就是全球化。
以文化而言,全球化意味著一種全球文化的誕生,也呈現兩種不
同的觀點,一是認為全球化是被西方統治的文化,本土文化有被同化
的危機,傳統價值喪失的情況愈來愈嚴重,所以文化全球化實際上就
是本土文化的西方化。地方文化和認同失去了根,取而代之的是經由
全球性廣告所包裝的商品符號。美國的好萊塢是個最顯而易見的案
例,因為它不僅將好萊塢電影成功地銷售全球,更進一步影響了觀眾
對電影的定義,影片中傳達的意念、價值與內容,影響力遍佈全球。
另一觀點指出,地區仍然有其自主性,其本土文化仍可與西方文化抗
衡,全球化雖已是不可抵擋的趨勢,但全球化不能脫離本土化,當地
獨特性、鄉土認同感與傳統文化在全球化對其衝擊中一再被提出,在
地化訴求應運而生。事實上,在地化無法自外於全球化市場,必須善
用全球化的商業行銷模式,找出足以在競爭中生存的方法,即所謂全
球思考,在地行動。例如,宜蘭的國際童玩節以傳統民俗工藝融合全
球化的商業經營,成功地將本土文化行銷於國際。

◎文化偏見-因為看得見,所以有偏見
在從紐約到波士頓的火車上,我發現我隔壁座的老先生是位盲
人。我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是位盲人,因此我和盲人談起話來,一點
困難也沒有。我還弄了一杯熱騰騰的咖啡給他喝。當時正值洛杉磯種
族暴動的時期,我們的談話因此就談到了種族偏見的問題。
老先生告訴我,它是美國南方人,從小就認為黑人低人一等,他
家的佣人是黑人,他在南方時從未和黑人一起吃過飯,也從未和黑人
上過學。到了北方唸書,他有次被同學指定辦一次野餐會,他居然在
請帖上註明「我們保留拒絕任何人的權利」。
在南方,這句話就是「我們不歡迎黑人」的意思,當時舉班譁然。
我笑著問他:
「那你當然不會和黑人結婚囉?」他大笑起來:
「我不和
他們來往,如何會和黑人結婚?說實話,我當時認為白人和黑人結婚
會使父母蒙羞。」
可是,他在波士頓念研究所的時候,發生了車禍。雖然大難不死
可是眼睛失明。他進入一家盲人重建院,在那裡學習如何用點字技巧
等等。慢慢地也終於能夠獨立生活了。他說:
「可是我最苦惱的是,
我弄不清楚對方是不是黑人。」
車子快到波士頓,老先生說:「我失去了視力,也失去了偏見,
多麼幸福的事!」在月台上,老先生的太太已在等他,兩人親切地擁
抱。我赫然發現他太太是一位滿頭銀髮的黑人。我這才發現,我視力
良好,因此我偏見猶在,多麼不幸的事!
(資料來源:摘錄自李家同,民 84 年,讓高牆倒下吧)

※延伸思考:
1.人的偏見從何而來?與生俱來的,還是後天習得的?
2.偏見往往引發後續的歧視行動,並造成社會衝突的問題,更可怕
的是,偏見背後常常是社會階級觀念作祟。我們可以怎麼做,以
避免這種現象惡化?
主題五:全球化與世界公民

單元二:科技與資訊

壹、基本內容:
科學技術與人類價值、信仰、態度的關係、科技研究和運用的風
險、科技管理與立法。

貳、能力指標:
8-4-1 分析科學技術的發明與人類價值、信仰、態度如何交互影
響。
8-4-2 分析人類的價值、信仰和態度如何影響科學技術的發展方
向。
8-4-3 評估科技的研究和運用,不受專業倫理、道德或法律規範
的可能結果。
8-4-4 對科技運用所產生的問題,提出促進立法與監督執法的策
略和行動。
8-4-5 評估因新科技出現而訂定的有關處理社會變遷的政策或
法令。
8-4-6 了解環境問題或社會問題的解決,需靠跨領域的專業彼此
交流、合作和整合。

1
參、知識概念圖:

科技與資訊

科學技術與人類價值、信仰、態度的交互影響

科技的突破帶給人類新的可能性

科技影響人類的器物、制度、理念,引發社會變遷

人類的價值、信仰、態度影響科學技術的發展方向

科技研究和運用的風險

科技發展與倫理衝擊

科技運用所產生、引發的衝突與調適

生物科技與生命倫理

資訊科技發展與資訊倫理

經濟發展與環境倫理

科技管理與立法

我們需要解決問題的政策與法令對應

科技管理的難題

法律不足

立法困難

管理不易

跨領域的專業彼此交流、合作和整合

資訊社會

形成 特色 四大倫理議題 資訊法律

2
肆、重點整理
一、科學技術與人類價值、信仰、態度的交互影響。
(一)科技發展一日千里,進步快速,科技的突破會帶給人類許多
新的可能性。
1.科學、技術 Ù 人類所持有的價值、信仰和態度
交互影響
2.科學、技術和社會生活之間相依相生,互為因果。
(二)科技影響人類的器物生活、社會制度、價值理念,引發社會
變遷。
社會變遷現象 舉例
石油科技的發展提供了人類燃料使用的
需要,並帶動各項工、商業的發展;應用
科技改善了人類
於服裝上,讓人類有便宜又實穿的衣服;
的器物生活
應用在生活用具上,塑膠製品為人類日常
生活帶來便利。
塑膠製品的發展,帶給人類便利的生活,
但塑膠不易分解,燃燒也會造成環境污
科技影響了社會 染,加上人類在日常生活中的過度使用,
制度的發展 形成嚴重環境問題。為解決問題,社會大
眾與政府推動污染防治法令、塑膠袋限
用、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等制度。
科技讓商品大量生產、價格降低,改變了
人類的消費觀念;印刷術的發明,深深影
科技的發展造成 響文化的傳播和教育的觀念;關於人類體
人類價值理念、 質和智能的研究,則促使支持性別、族群
態度的變遷 平等的價值;預防醫學、遺傳工程的發
展,對人類處理疾病的態度有很大的影
響。

3
◎補充閱讀
標準化、大量生產改變了人民的消費與生產行為
在農業社會,生產的主要資源是土地,每家農戶的生產型態是少樣少
量,管理方式靠農民彼此間的合作,土地是非常重要且稀少的,新增
土地除了靠墾殖外,就是用掠奪手段取得,也就是用武力取得。到了
工業社會,生產方法改用機器,型態是「少量的」大量生產,管理方
式是標準化;產品與管理制度標準化之後才容易大量生產。
而如今的社會,企業或國家藉由科技的日新月異,全球通訊成本大幅
降低的影響,全球各地消費者的品味趨向一致化的現象,大量生產標
準化產品,銷售到世界各國,創造一個前所未有、規模龐大的全球市
場。在這種分工體制中,大規模生產的利益增大,水平的連合和垂直
的統合效益明顯可見,產業界採用大量生產、大量銷售的方式,並導
致了大企業壟斷趨勢的出現。所以,我們可以在臺北吃到麥當勞速
食,同樣的,我們也能夠在東京、紐約喝到原汁原味的臺灣珍珠奶茶,
在世界各地喝到一樣的可口可樂,看到不同國家的學生穿著一樣的
Nike球鞋。跨國企業想盡辦法要把商品賣到世界各地,以創造龐大的
利潤。

(三)人類的價值、信仰和態度影響科學技術的發展方向,成果由
全人類承擔。
項目 例子
東、西方因為文化背景、價值觀的
差異,在醫藥方面的發展迥然不
同;受到價值、信仰的影響,有些
地區、國家(如納粹德國、中國共
科技發展的方向,受到
產黨)積極研發、投資軍事武器;
人們價值、信仰、態度
資源利用、保育科技的選擇,如臨
的選擇、判斷所影響
絕種動物的保育技術、雨林的保
育、能源的再利用技術等的發展和
人類的價值、信仰和態度息息相
關。

4
科技發展的成果,不論 如網路科技的發展,對人類生活各
好、壞,在全球化趨勢 層面都可提供助益,但濫用者卻也
的 社 會 下 是 由 全 人 類 可能利用網路科技的特性,對人類
承擔 造成傷害。

二、科技研究和運用的風險
(一)科技發展與倫理衝擊
1.科技發展的出發點是改善人類生活,提升生活福祉。
2.但人類在科技研究的動機與科技的運用、發展,受到人類的
價值觀、道德觀念所影響
→在人與人、人與物、人與環境之間的倫理關係上造成衝擊。
(二)科技運用所產生、引發的衝突與調適
項目 利 弊
生物科技 遺傳工程、基因工程 1.人倫關係、家庭倫理的疑
與生命倫 的發展,不只使我們 慮:如複製器官、試管嬰
理 活得更健康、更好, 兒、代理孕母等科技的發
也讓人類有潛力從 展,可能引發人類身體商
根本去影響我們的 品化、父母親身份不定的
未來、改變人類的命 疑慮等問題。
運,帶給人類在解決 2.對人與物之間的關係的
動、植物生理上的限 討論:如基因改造作物可
制無窮希望 能將新基因傳播給野生
的近緣品種,變得難以掌
控,並可能加速昆蟲對
Bt 毒素產生抗藥性,而
累積在土壤中的毒素可
能對土壤生態系帶來負
面影響,甚至過敏原可能

5
被引入食物中,影響人類
的健康效益。
資訊科技 資訊網路科技的發 利用網路的匿名性、隱密
發展與資 展,讓全世界的人可 性…等特質,濫用網路散播
訊倫理 以在任何時間,於任 不實訊息或盜取網路資
何地點,和任何人進 料,甚至從事犯罪行為。
行溝通與分享,改變
了人際關係的意
義,並讓知識、訊息
的交流變得容易,進
而提升人類的福祉。
經濟發展 經濟發展提升人類 在社會生產和生活發展過
與生態保 福祉,讓人類享有更 程中,消費、開發過度造成
護、環境 舒適、便捷的生活。 資源濫用,並可能製造出對
倫理 於自然生態系統或人類健
康有害的物質的環境破壞
的問題。

三、科技管理與立法
(一)我們需要解決問題的政策或法令對應:
科技發展可能產生的風險,讓各國亟思進行科技管理,透過
組織、行動、立法以因應科技應用所帶來的社會變遷。
(二)科技管理的難題:
難題 意義 例子
如是否將本國產出的核廢料
科技發展快速的結
法律 運送到國外,交由經濟較弱勢
果,面臨無適當的法
不足 國家處理一事,即使這是不符
律可進行管理。
合道德的行為,但目前全球並

6
無相關法令可以適用處理。
實務上,科學家常因
如對於複製科技技術的發
價值理念的不同,而
立法 展,醫學上、倫理上對立的立
有不同的意見,社會
困難 場,導致目前相關議題的立法
難有共識,以致立法
難以完成。
困難。
如在網路科技的發展方面,雖
然已有保護個人隱私權與智
有時法律雖已制定,
慧財產權的法律,但仍時有使
管理 但規範的內容卻跟不
用者藉著網路具有匿名的特
不易 上科技的發展,產生
性或利用新技術,侵入他人電
管理不易的困難。
腦,損害他人、國家或社會的
權益,而管理上卻不容易。
(三)跨領域的專業彼此交流、合作和整合。
社會共識的形成與建立固然不容易,但卻是維繫社會持續發展
所必要。這端賴各領域的專業的溝通、交流,並透過改良科學
技術、建立完備法律規範、行政管理體系,並積極推動相關教
育,加強個人自我約束、道德意識等方面的努力,科技對人類
正向的影響才得以發揮。
四、資訊社會
(一)資訊社會的形成
「電腦通訊科技」與「網路科技」是二十世紀人類最具爆發力
的發明,不僅改變人類的生活、工作、學習、經濟、文化、政
治各層面,還將人類從工業時代帶進資訊社會。
(二)資訊社會的特色
1.資訊數位化,簡化為位元儲存於電腦,互動式的多媒體,結
合文字、數據、聲音、影像、圖片、動畫等龐大的資料量。
2.以光的速度,跨越網路相互傳遞,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7
3.重視資訊的運用,促成資訊與知識快速成長,並造成資訊爆
增現象。
(三)四大倫理議題
資訊技術的進步,但也引發四項顯著且重要的倫理議題。
資訊倫理 內涵
什麼資訊是我們應該要透露出來?在什麼條件下
該透露出來?什麼資訊是我們可嚴格由自己保
有,別人無權干涉?在資訊時代,隱私之所以受到
隱私問題
威脅,歸因兩股力量。其一是電腦大大提高其傳
播、計算、存取的能力;另一潛在的威脅,在於資
訊在決策中愈來愈有價值。
資訊的精確與否,對我們的生活有極大影響。若飛
資訊精確 機導航電腦系統發生差錯,其提供的資訊即可能誤
性問題 導飛機走入錯誤的航道,或降落失敗,從而造成不
堪設想的後果。
資訊系統之研發,一開始可能要花上大筆研發費
用。但一旦完成,資訊本身卻很容易重製,這使得
財產權的
資訊產權的保護,遠比實物產權來得困難。燒錄機
問題
的普及、轉檔技術的進步,再加上網路之運用,使
得侵權問題日益嚴重。
在資訊時代要擷取資訊,有幾個基本前提:1.我們
要有處理資訊的技能,這又以資訊教育為前提;2.
我們要擁有或能接近、使用取得資訊的技術設備;
可接近性 3.我們要有經濟能力為取得資訊付費。然而,縱使
問題 今天電腦日漸普及,但相對而言,世界上還是有許
多人口無經濟能力養成以電腦為媒介的讀寫和溝
通能力。在世界許多地方,這仍算是許多中產和上
層階級的特權。

8
(四)資訊法律
目前台灣在資訊相關的法律,是散布在各個法律、法規條文
中,根據其性質可分為以下五大類:
類別 規範內涵
規範資訊的權利與義務,亦即我們對於個人資訊有
哪些權利?對於資訊可以存取與傳播的程度如
資訊權
何?我們有哪些權利得以應用不屬於我們自己本
身的資訊?如,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
規範智慧財產權的權利與義務,亦即誰有權擁有數
財產權 位資訊?傳統的智慧財產權所保護的部分如何在
網路世界中仍能得到合理保障?
有關電子商務中的網站架設、交易安全機制、買賣
契約責任、交易稅、買賣雙方的公平交易、傳統消
網路交易
費者保護法中規範的部分,得以在電子商務環境中
繼續得到合理保障。
政府如何針對網路傳播的內容進行管轄與制裁?
資訊內容 如,色情網站、網路廣告及其他各種侵權資訊的處
理與管制。
有關各種電腦犯罪行為的制裁。如,既有法律中有
網路行為 關色情、妨害名譽等規定如何在網路世界中得以執
行?誰有權可以管制國際間的資訊法律爭議?

伍、生活實例探索

◎網路科技的發展讓商品的產銷系統產生變革
-國中生架設網路幫媽媽賣衣服、阿公賣文旦
一個國中生,沈芯菱,善用網路科技,為自己,也為周遭的親人、
陌生人開創新的人生機會。

9
「一切只是為了想要幫家裡脫離貧窮的念頭而已」,是沈芯菱開
始嘗試利用資訊科技賣農產品、服裝的動機。看到爸媽經營小商店的
困境,並有意將商店收掉,回到過去以賣衣服的流動攤販為業時,,
沈芯菱在偶然的機會下,接觸了電子商務的相關書籍,於是靈機一
動,決定幫爸媽奮力一搏。那段時間,沈芯菱每天一下課就忙到三更
半夜,不斷地摸索與嘗試並經歷多次失敗後,終於完成架設服裝網
站,並順利收到第一筆五十件的訂單。在沈芯菱的巧思與陸續增加網
站功能後,目前網站做出了口碑,每個月超過三萬件的訂單來自於沈
芯菱架設的團體服裝訂購網站,更成為日後同業跟進的參考指標。
不只是架設服裝網站,沈芯菱也成功地幫阿公賣出文旦。
在瞭解阿公以及父母為了種文旦、賣文旦而付出的辛勞之後,她
想起以前也常收到一堆電子郵件的廣告信,於是便抱著一絲希望,開
始利用 e-mail 寄發販售文旦的消息,並表明可以運送到府的服務。
嘗試寄了上百封,隔天果然得到了回應,於是她便更寄了更多的
e-mail,回信或打電話來訂文旦的數量也越來越多,結果那年幫阿公
賣了三萬多斤的文旦。日後沈芯菱並持續幫阿公架設農產品網站,增
設文旦種植過程點滴的文字與圖片,破天荒將農產品銷售網路化的先
例,不但讓阿公網路直銷文旦創下賣出十多萬公斤的最高紀錄,後來
也再次讓同業陸續跟進。

※延伸思考:
善用科技,可以成就好事。當許多國中生還在沈迷網路遊戲、聊天
室時,沈芯菱把對電腦、網路的興趣、能力轉化為協助周遭親人的
困難的利器,架設網站,行銷阿公的文旦、爸媽的成衣,不僅開創
出新的機會與局面,也引發同業相繼學習,改變傳統產業的行銷體
系。小小年紀也能改變一切,這除了是沈芯菱個人的傑出表現,也
是拜網路科技的發展所致。

◎科技發展引起人類器物、制度、理念生活的改變與對應

10
以交通運輸科技發展為例
人類的工作、生活與休閒旅遊等活動形成了對移動的需求。而隨
著人口不斷的增加與經濟持續的成長,交通運輸的建設與管理愈來愈
龐大。而原為追求便利與繁榮的期望,往往因受到交通事故頻傳、道
路嚴重阻塞與空氣污染加劇的影響,轉而成為現代人的無可避免需面
對的惡夢。
車輛排氣是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特別是人口密集的都會地
區。台灣目前大約有 1800 多萬輛車子,數目如此龐大的車輛若能在
技術上,讓車輛排氣變得比較乾淨,而且改善速度能抵消車輛數目持
續成長的狀況,則都會區空氣污染將能獲得改善。然而事與願違,對
於已能滿足溫飽並進而追求更高空氣品質的我們,單靠車輛排氣科技
的改善往往不夠。要克服這項挑戰,必需輔以完善整體的生活圈規劃
以及個人生活習慣的改變。例如,使更多的居民願意選擇以步行或以
自行車代步;推廣視訊會議以減少實體移動使用交通運輸的需求;積
極建置大眾運輸系統,例如公車、捷運、火車等,以抑制私人車輛之
增加;透過車輛衛星定位系統的使用,提供大眾運輸工具搭乘者準確
的乘車資訊,皆是重要的解決對策。
(資料來源:節錄自劉國棟、倪佩貞「交通運輸空氣污染防制對策的
現況與未來」http://www.fengtay.org.tw/paper.asp?num=32)

※延伸思考:
交通運輸工具的進步,滿足我們行的便利性,但卻形成一些負面效
果,進而引發社會的改變。
1.請你想一想,交通工具的進步,分別帶給我們什麼好處、壞處?
2.面對這新社會的改變,做出調適是必要的,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請舉例說明之。

◎人類資源使用的選擇行為,來自我們的價值
-以號稱快樂國的不丹為例
為什麼 1/3 的台灣人不快樂,國民所得只有台灣 1/20 的小國不
丹,土地貧瘠、環境惡劣,卻有 97%的人說:我很滿足。「減」的生

11
活哲學、不迷信經濟成長率、追求平等與平衡的理念,讓不丹超越世
界大國,因快樂而偉大。
「不丹經驗提醒我們,快樂不是隨機降臨在人們身上,它來自選
擇的結果。」1989 年自願進入不丹從事教職,並嫁給不丹人的加拿
大教師潔米.惹巴(Jamie Zeppa)
,是少數持續親眼目睹不丹過去
18 年來變化的外國人,她在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指出。
不丹今日成果,來自他們清楚「要」與「不要」兩大選擇:他們
「要」追求「平等」,他們「不要」因為追求經濟發展,而出現「失
衡」的社會與環境。
所謂的「不要」,從他們對待大地的態度最能看出。
不丹多數山區,梯田垂直落差極大,農民在梯田上,常見冬、夏
雙屋,依氣候移居,夏種稻、麥,冬種馬鈴薯。以多樣性的作物,維
持地力的自然循環,他們不靠人工施肥、灑藥的惡性循環。
不丹是全世界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法令明定森林覆蓋
率,必須在 60%。在不丹發展現代化過程中,曾經一度讓覆蓋率跌破
六成,但目前已快速回升,到達 72%。
「我們不把森林視為經濟資產。」
不丹內政部長吉莫.廷禮強調。
四世國王吉莫對於經濟與環保,以及經濟與文化的平衡觀念,比
許多先進國家更先進。他為了復育森林,特別推動修法、甚至入憲。
喜馬拉雅山系是年輕地質,十分的脆弱,但在不丹,放眼望去,卻一
片蒼翠,猶如置身古老地層的歐洲瑞士,因為全國規定不准砍伐樹
林。為了保育林相,貧窮的不丹不惜放棄開採山中的珍貴礦石。甚至
連在山中溪裡釣魚都是非法的,為的是保存稀有的喜馬拉雅山系魚
種。
不丹人愛惜山、不砍伐樹木,甚至連水力發電廠的興建都為此而
遁入地下。在首都廷布南方一百公里的丘卡鎮,有一條深達一百公尺
的隧道,裡頭藏身著丘卡(Chukha Hydro power)水力發電廠。亮著
紅燈的四個巨型水輪機,24 小時不停的運轉,先進的發電設施,與
壁上彩繪的 12 幅巨型佛陀故事,恰成強烈對比。

12
這電廠工程挑戰高難度,因為需要挖透山壁數十公里,將高山奔
湧而下的雪水導入地下。不丹政府寧願放慢電力帶給經濟的好處,從
開工到運轉苦等 12 年,也要保護森林與地貌。
這個廠自 86 年開始商業運轉,目前 72%電力賣給印度。現場主
管拉姆說:「透過經營效率的提升,現在丘卡廠每年上繳給政府的稅
額與盈餘,是 1992 年的十倍以上。」苦盡甘來,電力轉變為國家歲
收,讓更多的不丹孩子能免費上學,不丹人民能得到免費醫療照護,
同時,美麗的大山也得到了完善的保護。
(資料來源:林正峰,不丹 最快樂的窮國,商業周刊第 1000 期)

※延伸思考:
雖然台灣各級政府各個部會官員近些年都把「永續發展」掛在嘴
上朗朗上口,但是實質上各項決策仍是經濟發展的考慮重於環境
保護。無怪乎「世界經濟論壇」針對全世界各國進行環境永續指
數的評比,將全球 146 個國家表現計算後排出「2005 環境永續指
標」名次,指數滿分為 100 分,台灣得分 32.7,排名第 145。縱
使台灣的經濟競爭力在全球排名前 20 名,國民所得也逐年攀升至
一萬六千多美元,相對於不丹,環境永續指標名次第六名,雖然
其國民所得不及台灣的十分之一,但比起不丹人,台灣人卻不快
樂!
台灣的許多經建、環境保護政策與計畫,長遠來看都是不永續的,
許多施政措施往往也是治標而不治本。當我們沾沾自喜於一時的
國家競爭力排行,沒有思考到這種競爭力或許是犧牲我們的環境
所換來的。

◎試管嬰兒技術對倫理的衝擊-一黑一白雙胞胎?
1999 年 7 月 16 日紐約路透社新聞指出,由於不孕症診所弄混胚
胎,使一對白人夫婦生下一黑一白兩名男嬰並引發風波後,紐約法官
於裁定將這名嬰兒的永久撫育權歸於他的黑人基因父母。曼哈坦最高

13
法院法官也批准將嬰兒姓名由約瑟夫改變成阿奇爾,約瑟夫是他的白
人父母給他取的名字。
這件烏龍事件的起因是由於一間不孕診所出錯。法薩諾太太被植
入她和丈夫的受精卵,但另外又被誤植至少三枚羅傑斯夫婦的受精
卵。這使得紐約州的唐娜‧法薩諾生下一黑一白兩名男嬰,白人男嬰
是她親生兒子,但黑嬰卻是該診所其他客戶新澤西州的羅傑斯夫婦的
兒子。這兩對夫婦都向診所及醫生提出控告。在遺傳基因檢驗證實黑
嬰的生父母是黑人夫婦後,法薩諾夫婦已在五月放棄黑嬰兒。法官說
法薩諾夫婦每隔一週可以到黑人夫婦家中拜訪四小時,俾使兩名男嬰
可以見面。
(資料來源:節錄自台灣師大生物系與羅東高中合作「生物科教學網
站」http://www.biol.ntnu.edu.tw/NSC/bionetwork/)

※延伸思考
如果類似的事情發生在我們或周遭的人身上,我們該如何解決,還
是能夠事先作準備以避免這種事情的發生呢?
1.引發對倫理的衝擊:親職關係錯亂
生殖科技上的進展,的確為許多不孕的夫妻帶來希望:精子或卵
有缺陷的夫妻,可藉由單方面提供健全的生殖細胞,另一個則由
捐贈者提供,在試管中完成受精作用後約兩天,待受精卵分裂為
2 至 4 個細胞的時期,植入母親或代理孕母的子宮中發育,而產
下孩子。問題在於此種代理孕母技術將會塑造出三種不同的母親
角色,即:遺傳上的母親、妊娠的母親及社會上的母親;以及兩
種不同的父親角色,即:遺傳上的父親與社會上的父親。若孩子
出生前代理的孕母因不堪懷孕辛苦而決定終止妊娠,或相反的因
捨不得孩子而與遺傳上的父母爭奪監護權,則到底誰才是嬰兒的
真正雙親?這種因生物科技發展對傳統倫理衝擊造成的問題,已
超越傳統倫理所能處理的範圍,也不是更新、更強大的科學技術
所能解決的。

14
2,我們應如何自處?
必須瞭解的是,科學並不一定總能給任何問題一個唯一而標準的
答案。科技發達如今日,仍有人口問題、資源分配不均及種種污
染、生態問題,不但尚未解決,甚至有更加嚴重的趨勢。我們應
使自己具備足夠的知識,確保不被錯誤、不足的訊息所蒙蔽,並
有能力作關鍵性的反省思考,澄清自己的價值,理性而自主的做
判斷,同時與社會相容,並不影響科技發展。

◎基因科技與倫理
人類在基因新科技時代的來臨需要思考兩個問題:
第一、如何規範基因科技的發展?
第二、如何在獲得基因科技發展之利的同時避免其害?
因為基因科技的發達可能隨時會引發超出人類想像、卻又不希望
存在或發生的潛在危機,尤其是不可預測的副作用。
基因圖譜解讀出來之後,人類也可能因此需要面對前所未見的危
險。我們可以想像:當人類可以透過基因而形塑不同的智商、外表和
性別,予取予求的創造合乎自己想要的身高、性別和身材時,社會是
否也會因著能力、意願而產生另一種「人為」或「後天」造成的社會
不公!例如,選美的指標不再是形貌,而可能是基因轉殖技術的競
技,因為無論內在美和才藝能力均可以透過基因來轉型。更嚴重的是
生命意義的問題。試想:當人類只是基因科技研發人員的「工具」或
「產品」時,這些被製造出來的「基因人」的主體性何在?
更可怕的是,當基因圖譜和功能發展到完全透明的地步,則當基
因科技研發人員的操守或價值觀無法規範之際,基因科技的成果可能
被扭曲、誤用或濫用。若社會對某些形象的人(性別、身高、智商或
膚色等)有所歧視,則基因工程師也可以複製出具有該形象的複製
人,其結果將導致該複製人無辜的受到不公平的對待。相對的,也可
能因為基因複製的不盡理想,而導致複製人無可彌補的缺陷。若上述
情事不幸言中,則豈是基因科學家所能完全擔負的責任?此猶如電影

15
和小說的情節一般,將來的戰爭不再是人的犧牲,而是「複製人」成
為戰爭的「代罪羔羊」

(資料來源:節錄自溫明麗,「基因倫理需要批判性思考」

http://web.ed.ntnu.edu.tw/~t04008)

※延伸思考
複製人是否具有生命?是否具有意志或意識?若意識或意志也可
以從基因複製過程中加以移除,則人類會不會成為如同科學實驗室
中任人宰割的白老鼠。

◎核能應用的風險-核廢料處理成本難以估計
核電廠的廢料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所謂的「低放射性核廢料」

實際上就是核電廠運轉或檢修時受到輻射污染的衣物、手套、鞋子及
水處理產生的廢棄物等,其輻射強度較弱,目前儲存在蘭嶼的就屬這
種廢料。另外一種是「高放射性核廢料」
,主要是發電用過的核燃料,
台電的用過核燃料目前均貯存在各核電廠冷卻池中,在最終處置場完
成前,將先建造乾式中期貯存設施 (可貯存 40 年)。
目前全球有關核廢料的最終處置,仍只有低放射性廢料的最終處
置,目前約已有 34 個國家 75 處低放射性廢料的最終處置場在運轉,
多屬於「淺地表掩埋」
,台電目前在烏坵評估的就是低放射性廢料的
最終處置場,如果台電提出的烏坵最終處置場環境說明書能順利獲得
環保署通過,還須向原子能委員會提出可行性評估報告,獲通過後才
可能動工。至於用過核燃料,不論是直接處置或經再處理後最終處
置,國際間一致採行「深地層處置」的方式,以多重障壁的設計,埋
藏在地下數百公尺的穩定地層中。
不過,理論上可行的事情,在現實世界並不一定可行,有關低放
射性廢料方面,雖然全球已有約 75 處最終處置場運轉中,但對台灣
而言,卻遭遇到寸步難行的問題,不僅境內處置無法有效獲得突破,
被逼得只好找到烏坵來評估,容量也由原先的 100 萬桶縮小為 40 萬

16
桶;同時,不僅在地人提出強烈的反彈,就連對岸的中國福建省也提
出抗議,在兩國關係敏感的變數下,烏坵能否設立一處低放射性廢料
的最終處置場,仍是大問號。
經濟部及台電對於低放射性廢料的最終處置,採取境內與境外處
置雙軌運行模式,除了在台灣尋找最終處置之外,也從境外區域合作
著手。不過,幾個合作對象紛紛喊停,馬歇爾群島在日、韓等國不參
與的情況下已形同終止,俄羅斯雖然正在修法,擬代處置國外低放射
性廢料,但國際現實如何,尚待觀察,北韓的「兩年六萬桶」計畫也
在國際壓力而陷入停擺,未來發展仍有待觀察。
目前全球缺乏高放射性廢料的最終處置場運轉實績,而專為核電
廠用過核燃料為主的最終處置場幾乎沒有,美國 YUCCA MOUNTAIN 深
地層處置場,在公元 2002 年提出建照申請,芬蘭、瑞典與比利時也
仍在進行高放射性廢料深地層處置場址取得或技術驗證實驗階段。各
國在高放射性廢料的最終處置處可以說是缺乏經驗,對台電來說,低
放射性廢料已是困難重重,未來高放射性廢料的最終處置如何進行,
值得擔憂。
除了最終處置場興建與運轉之外,對於其處理費用,同樣也是一
大問號,目前台電根據瑞典等國家的評估,認為台灣在有關核廢料的
後端 (包括除役、拆廠、最終處置等) 營運總經費約需新台幣 1,650
億元,因此,目前三座核能電廠每度電抽取 0.16 至 0.17 元不等的「後
端營運基金」
,將用於未來核電廠後端營運各項所需。不過,雖然低
放射性廢料已有可參考的依據,但在全球尚缺乏用過核燃料最終處置
經驗之前,所算出的營運費用也只是估算而已,未來需要多少經費,
其實還是未知數。
(資料來源:朱國義,2001/2/4,台灣日報第 3 頁)

※延伸思考:
核能科技的發展與應用解決了人類所面臨的許多難題,不僅在醫學
上、軍事上、科學上、能源上,核能開啟了另一種可能性。可是不

17
管哪方面核能的應用,都面臨副產品-核廢料如何處理的問題。對
小小的台灣島而言,核廢料的處理更是困難重重。
1.經濟發展需要有足夠能源作為基礎,可是核廢料問題又難以解
決,在這情況下,你認為台灣有必要繼續發展核能嗎?
2.如果是,核廢料問題該如何處理呢?如不需要,我們又要如何解
決能源問題呢?

◎專家:P2P 判決顯示下載音樂乃侵權行為
Taiwan.CNET.com記者洪夢霜╱台北報導 2005/09/09
國內接連兩起 P2P 業者侵權案結果出爐,經專家分析,相關判決
內容顯示出國內法律認定網路上的音樂下載行為,已超越著作權中認
定的合理使用範圍。
六月底經士林地方法院宣判 P2P 業者 ezPeer 無罪,並主張其所
提供之 P2P 平台為合理使用工具;今(9)日,台北地方法院則宣判 P2P
業者 Kuro 因知悉其上使用者侵權行為,因此應負侵權責任,儘管此
二起 P2P 侵權官司的宣判結果南轅北轍,然法律專家指出,其判決內
容卻已顯示出國內法律對 P2P 應用行為之責任認定規範。
明沂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簡榮宗指出,國內接連兩樁 P2P 平台業
者侵權案件儘管判決結果因法官考量重點、且兩家業者實際經營行為
差異而有不同,但可確定的是,兩宗案件之判決內容針對個別使用者
使用 P2P 軟體傳輸、或下載享著作權之軟體行為,已逾越合理使用範
圍達侵權行為。
在 Kuro 一案中,法官係由該公司所發表之廣告內容已顯示出
Kuro 確知其上使用者可利用該平台非法傳輸、重製享著作權之檔案,
因而判定侵權,簡榮宗分析道。
近日來,P2P 平台業者侵權案件在全球各地不斷上演訴訟情事,
經近來幾起法院判決結果則顯示出,各地法律逐漸認定平台業者應以
建立各式技術為責,以避免其上使用者進行非法傳輸行為。

18
※延伸思考
1.科技的發展是否是構成侵犯智慧財產權的主因?
2.網路上提供的音樂檔容易在網路流傳,對於流行音樂的廠商是否
已經構成極大威脅?
3.CD 價格不合理、樂曲無法選擇是否是引發使用者使用盜版音樂
的主因?

19
主題五:全球化與世界公民

單元三:全球化與全球議題

壹、基本內容:全球化的形成、全球化的現象與影響、全球面臨與關
心的議題。
貳、能力指標:
9-3-1 闡述全球生態環境之相互關連以及如何形成一個開放系
統。
9-3-4 列舉全球面臨與關心的課題(如環保、飢餓、犯罪、疫病、
基本人權、經貿與科技研究等),並提出問題解決的途徑。
9-4-1 評估各種關係網路(如交通網、資訊網、人際網、經濟網、
政治圈、語言等)的全球化對全球關連性所造成的影響。
9-4-4 分析國際間衝突和合作的原因,並提出增進合作和化解衝
突的途徑。
9-4-5 舉出全球面臨與關心的課題(如環保、飢餓、犯罪、疫病、
基本人權、經貿與科技研究等)
,分析其因果並建構問題
解決方案。

1
參、知識概念圖:

全球化與全球議題

全球化的形成

全球化的意義

全球化的形成因素

全球化的現象與影響

方向

現象與影響

經濟全球化

政治全球化

科技發展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

環境全球化

全球面臨與關心的議題

貧富不均議題

環保議題

飢餓議題

犯罪議題

疾病、防疫議題

基本人權議題

2
肆、重點整理
一、全球化的形成
(一)全球化的意義:
意義 內涵
世界各國、各地區加速、擴張、深入彼此間的
往來和聯繫,進行遠距離活動的機會增加,活
1.全球化的定 動速度也大幅增進,彼此相互依存、影響、關
義 連的程度益加緊密,不管是正向或是負面的依
存性皆是,形成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狀況,至於
依存性的樣貌與程度則呈現多樣性的現象。
全球化在不同時期呈現不同的面貌,今日的全
2.現代全球化
球化更為密集、更為全面、更為機動與快速,
與過去全球
特別是科技的生產更是早期所沒有的,對人類
化的差異
而言是更深刻與根本的改變。
3.日積月累的 全球化不是一天造成的,是過去幾世紀以來,
成果,並持 日積月累所形成的巨變,而這個變遷的過程亦
續影響 將持續影響人類社會。

(二)全球化的形成因素:廣義的全球化,即是從跨越國界、地域
的社會交流來說,全球化早已存在,只是近幾十年變得更顯
著。
形成因素 影響範圍
不同時期大規模的 直接或間接影響各地的交流,奠定全球化
戰爭、殖民、移民 現象的基礎。
早期零星的國際交流與全球化活動,因歐
洲人利用進步的航海技術發現新大陸,並
歐洲興起與殖民
開始以軍事侵略為手段,在世界各地建立
殖民統治下,東西方世界的貿易、文化交

3
流增加。
機器取代人力,生產力大增,而交通運輸
十九世紀工業革命 科技的發展,也促進以國際貿易為主的全
球化活動,全球化由此逐漸進入新階段。
二十世紀可說是全球化現象最大的一個轉
捩點,特別是二十世紀最後 30 年。在這
30 年當中,全球海空航運大幅成長,國際
現代科技的發展
貿易更加多邊化,網際網路、衛星電視的
用途與使用人口快速擴大,所有這些變
化,都使得整個地球成為同步互動的整體。
分隔的國際社會趨向多元互動,國際交流
冷戰時期的結束 在政治上的障礙獲得改善,民主自由成為
國基主流價值。全球單一市場也形成。
資訊科技和網際網路的發展,強化跨國性
非政府組織對於國際政治的影響力,進而
促成全球治理的國際政治新形勢,並相對
跨國組織的形成
地削弱了國家的權力,觸動以城市或經濟
區為核心的區域主義興起,使得國家的界
限和國族的認同變得模糊。

二、全球化的現象與影響:
(一)方向:
1.全球生態環境互相關連,形成一個全球關連的開放系統。
2.各種關係網路的全球化使全球關連性愈趨緊密,牽一髮而動
全身。
3.全球化趨勢與全球化進展,往往出現多重兩難的影響:一方
面,全球化帶給人們利益,解決貧窮問題,讓人們享有更好
的生活;另方面,全球化現象卻也引發一些剝削人民、資源

4
濫用等社會不正義的現象。
(二)現象與影響
1.經濟全球化:
項目 內容
A.全球經濟整合讓全球單一市場出現。
B.全球 24 小時的金融市場。
C.全球化經濟及其衝擊面向超越了國家的疆界。
D.全世界各地區都變成了此網絡架構下的一個
現象
節點,各地區依賴全球機制的建構,並學習處
理介於國家和全球之間的問題。
E.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擴張運作,正是此現
象之主要代表。
A.「經濟全球化」市場開放的國家,一般較市場
封閉的國家經濟增長率較高,消費者也可以用
更便宜的價格,消費品質更好、更多樣的商品。
B.對世界結構的改變,有其正面的影響。跨國公
正向影響 司在當地的資本投入和建廠,不僅創造就業機
會,同時其勞動條件、生產技術和環保條件皆
比當地國內企業的無效率、充滿人情關說的貪
污腐化和與政治掛勾等惡質現象來得好許
多,跨國企業可以帶動當地的學習與進步。
A.國際組織多由已開發國家主導發展方向、制訂
規則,經濟落後國家通常無力影響決策過程,
以致跨國企業和開放市場的國際貿易機制,保
負向影響 障的通常是少數的富裕人口。
B.全球化擴大貧富差距,貧者愈貧而富者愈富,
對低收入消費者尤其不利。
C.全球化經濟讓資本、勞動和商品能夠迅速、任

5
意地在全球流通,資本流向低度管制的國家進
行生產,再無設限地將商品輸向開放的各國市
場,資本家卻不須負擔生產地的社會、環境成
本。
D.企業著眼於利潤,結果是壓低工資,裁減職
位,剝削落後國家勞工權益。
E.國際金融系統的借貸與援助條款,令發展中國
家難以脫債,破壞本土經濟,令人民難以脫貧。

2.政治全球化:
項目 內容
A.政治事務的無疆界化,全球事務愈趨複雜化、
多元化,並非單一國家或地區可以獨立承擔、
解決,而是全球共同的挑戰。從愛滋病問題、
全球金融危機、全球人口流動與族群衝突,到
全球生態問題及全球文化認同問題皆然。
B.國際交流活動增加,國際政治成為一個重要的
現象
政治活動平台,但個別國家的政策,往往受國
際組織所左右。不過,重要事務、議題的解決,
更仰賴各國政府在國內的切實執行,
C.很多企業和社團都有能力以全球為基礎,在諸
多議題上策劃和組織活動,個別國家政府對本
地企業和社團的管制能力也就相對削弱。
A.自由市場有助發展出法治制度和言論自由,有
助人權確立。
正向影響
B.全球化促進民主政府,在過去十年世界的民選
政府數目差不多增加一倍。
負向影響 A.全球化只著眼於利潤,根本漠視人權。

6
B.全球化令國際貿易和金融組織的權力膨脹,大
大削弱各國民選政府管治本土的能力,根本削
弱民主。

3.科技發展全球化:
項目 內容
A.科技的發展與競爭,使全球網絡的架構成形,
全球問題的機制也進入了新的階段。
B.科技的進展為人類提供積極正面的功能,可以
現象 說,科技是驅動全球人類文明進步的核心,但
其所產生對生態的侵略性,以及相關事務的複
雜性與難以控制的危機卻形成新的問題和危
機。
A.科技帶給人類進步,提昇人類的福祉。
B.衛星電視傳播,普及世界各個角落;超大型的
客機可以從台北直達紐約,中間不必落地加
油;打國際電話越來越方便。國際訊息也越來
正向影響 越透明,網際網路更提供了訊息傳播與資料搜
尋的最大方便。人造皮與人造棉,提供了廉價
的保暖品。
C.國際媒體雖然讓我們可以便捷地接收最新的訊
息。
A.金融與資本流通便利代表著不可控制的變數和
複雜度陡增,並且可能引發造成全球性連帶的
危機。
負向影響
B.國際媒體播放內容充斥著美英主流價值,進而
侵蝕全球各地傳統文化和價值內涵,甚至引發
地區性社會認同混淆和青少年不當次文化的問

7
題,更嚴重的是大家是無意識地被影響。
C.網際網路的發展呈現全球不均的現象,科技對
目前已呈現貧富不均的地球形成更嚴重的落
差,加大了科技進步(富有國家)和科技落後
(貧窮國家)之間的鴻溝,進一步驅動全球化
所產生之新社會不平等問題。

4.文化全球化:
項目 內容
A.1990 年代冷戰結束後,全球在政治意識形態上
的差異遽然縮小,自由主義、市場經濟,世界
和平、人權等價值理念,在西方國家挾其政治
經濟之優勢下,順勢拓展至全球各地,促使全
球文化理念層次的發展趨向相似。
現象 B.全球各地多元的在地文化能夠透過新科技,向
世界散播或是表達、彰顯其文化價值與意涵。
C.通俗文化、娛樂文化利用全球大眾媒體的大量
複製,迅速且無形地散播,形成文化商品全球
化。相對的,地方性文化也可以藉著結合商品
的交易,將文化推展到世界各地。
各在地特殊文化能藉由文化策略的手段,運用全
正向影響 球化機制,進而在全球場域中彼此相互影響,全
球化不啻為文化推廣的利器之一。
凡事以西方價值為優越的發展下,全球化下多元
差異的特質將無法順利發展,文化傳播呈現極端
負向影響 不平衡現象,文化全球化最終可能的結果是變成
西方強權支配的工具之ㄧ,地方文化的特殊性將
逐漸被侵蝕而消滅。

8
5.環境全球化:
項目 內容
A.當科技應用到全球各地,大規模的生產,引發
並形成累積性的生態環境破壞,造成全球的暖
化和臭氧層破洞危機。
現象
B.全球環境問題已逾越了任何單一國家的疆界和
能力,影響層面遍及每一國家、地區人民的健
康與生存環境。
全球化帶來的經濟增長,可提供更多的資源去保
正向影響
育環境,又可發展和研究更好的環保技術和設備。
全球化破壞生態系統,只顧企業盈利,不顧對環
負向影響
境造成破壞。全球暖化就是一個例子。

三、全球面臨與關心的議題:
(一)貧富不均議題
項目 內容
1.全球化經濟體系下,全球資源分配不足且嚴重不
均,跨國企業在國際間尋求最低成本的生產,利用
自由市場、貿易保護手段,進行不公平貿易,壟斷
原因 市場利益,造成窮者愈窮、富者愈富,形成貧富差
距愈來愈大。
2.窮國因資源不足與分配不均,引發動亂,使問題更
加嚴重。
1.全球化的確加速了「世界兩極化」惡化的程度。富
國與窮國間的貧富差距愈來愈大。
影響
2.貧富差距愈大,引發衝突的可能性增加。
3.國家內部貧富差距,以中南美洲、非洲。中國…等

9
地區較為嚴重,國內問題日益嚴重。
1.政府、跨國企業、消費者道德良知的喚醒,重視貧
富不均現象,以及個人願意從自身做起、改變的力
因應 量。
之道 2.透過開放富裕國家的市場、富裕國家減少對企業的
補貼、停止富裕國家的貿易壁壘…等作為,以促進
國際間的公平貿易,。

(二)環保議題
項目 內容
人類長期以來對自然環境的過度開發與破壞,使全球
原因
的生態環境面臨嚴重惡化的狀況。
1.臭氧層的破壞。2.全球暖化。3.熱帶雨林消失。4.
類型
土地沙漠化及其他各種污染情形。
1.個人、組織與政府,應該重新思考人類帶給環境的
衝擊,改以綠色思考,做出修正。
2.必須藉由國際間政府層級的協調與持續的行動。
3.愈來愈需要仰賴地區性或是國際性 NPO、NGO 的生
因應 態、環境、消費者運動團體來共同的把關和監督,
之道 在某些世界性普遍發生的議題上,更發展出全球串
連的趨勢。
4.在這過程中,各地區如何建立並發展在地意識,關
注社區如何受到全球化的影響,似乎是避免全球化
負面影響不會擴大至無法控制的關鍵性因素。

(三)飢餓議題
項目 內容
原因 1.不公平的資源分配。 2.貧窮。

10
3.土地分配不均。 4.貧窮國家負債纍纍。
5.不公平的貿易體系。 6.窮兵黷武。
7.自然災害頻仍。
1.在 1998 年至 1999 年間,全世界生產了共 10 億 8
千 9 百萬噸穀物(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仍然有
50 個國家的人面對「糧食不足」的問題,他們不能為
自己種植足夠的糧食或沒有足夠的金錢換取足夠的
現象 食物。
2.同時,卻有很多人每天吃用超過所需的份量,以致
身體過胖或營養不均衡。每天世界上最富有的五分之
一的人口,正消耗著全球 86%的貨品與服務,而最貧
窮的五分之一的人口只消耗其中的 1%。
1.瞭解貧窮形成的原因與窮人生活的痛苦。
因應 2.資源做妥善的分配與運用。
之道 3.健全食物的生產與供應,提升生產糧食的技術增加
糧食的產量以及控制人口的無限制成長。

(四)犯罪議題
項目 內容
自古以來犯罪問題即存在,例如毒品走私、販賣人口
等更是存在已久。現在,犯罪集團更是利用便利的交
原因
通運輸、全球通訊網路,轉帳洗錢、串連各國犯罪恐
怖份子,使犯罪問題更形嚴重。
1.恐怖炸彈攻擊,如美國 911 事件、英國地鐵爆炸案、
西班牙馬德里火車爆炸、印尼巴里島爆炸案等。
類型 2.跨國走私販賣、軍火、人口買賣等。
3.跨國金融詐騙事件,如詐騙電話、簡訊、網路詐騙
郵件等。

11
1.透過國際組織、國際刑警組織、聯合國反恐委員會
因應 等,進行國際合作,共同打擊犯罪。
之道 2.宣導民眾建立防範犯罪觀念,勿貪小便宜,以免受
騙上當。

(五)疫病、防疫議題
項目 內容
現代交通運輸的快速與便捷,全球網絡的關連密切人
們可以不受拘束地四處遊走,農產品快速地以全球為
市場進行流通,如此一來,疾病的的擴散,如 SARS、
原因
禽流感、狂牛症、愛滋病等,不僅更為迅速,也完全
無國界疆域之分。當某一地區發生問題時,很快就會
涉及到其他地區。
1.生命的損失,並讓全球人民陷入恐慌。
影響 2.經濟活動遭受打擊,尤以觀光旅遊事業衝擊最大。
3.因害怕被傳染,使得人際關係愈趨疏離。
1.透過國際組織與國際合作:目前全球的疾病防疫通
告是由世界衛生組織(WHO)負責監控管制,與定
期公告。
因應 2.防疫措施需健全:事前的預防工作,以及發生後之
之道 處理機制必須配套健全,以免疫情擴大。
3.個人衛生、防疫觀念要建立:平時多洗手、定期量
體溫、有感冒症狀戴口罩、發燒先自行隔離等措施
是個人應注意且應確切落實。

(六)基本人權議題
項目 內容
原因 人權是人類發展過程中逐漸累積而成的權利概念,對

12
於人權的具體定義,以及保障人權的具體方式都存在
著相當大的爭議,甚至引發了很嚴重的衝突。而各國
政府對於人權的看法、價值、態度不同,使得人權在
各地保障的程度、範圍差異甚大。
1.儘管對人權的具體認識與實踐各不相同,但是對於
一些人權的最基本的內容還是取得了一定的共
識,例如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尊嚴權等。
2.聯合國通過「世界人權宣言」
,並受到世界普遍認
影響
同與遵守,對人類福祉的提升具有重大影響。
3.少數國家漠視人權的做法,雖然受到各國政府或非
營利組織的監督與譴責,可是實質保障效果仍待努
力。
1.國際間成立政府間或非政府人權組織,督促各國政
因應
府重視並保障基本人權。
之道
2.普遍推動人權法治教育,喚醒個人重視基本人權。

伍、生活實例
◎以全球思維,解決在地問題
生活在今天,地球村的意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真切。
首先,在今天的全球市場上,人流、物流、金流、資訊每天跨越
疆界,快速流動,無論任何領域的工作都需要具備國際視野、適應多
元文化、掌握多種語言、通曉國際運作規則的國際化人才。
其次,進入二十一世紀,全球的和平穩定出現新的威脅,恐怖主
義盛行,貧窮問題、愛滋病、環境問題日益惡化。全球人口、物種快
速流動,帶來新的傳染病和生態危機。例如在台灣,從SARS危機、
油價飆高到紅火蟻危機,事實上都是全球問題的一部份。因此,很多
時候需要具備全球視野,才能根本解決在地問題。
第三,今天的學校、辦公室或社區中,都比過去更多元化,即使

13
不出國,每個人都有機會和說不同語言,出身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
起合作。
全球人口跨越國界的流動,早已改變了許多國家的面貌。在美
國、英國、德國等已開發國家,外國出生的人口都已經佔人口總數的
十分之一以上。
而在台灣,從菲傭、泰勞、越南新娘到印度資訊人才,人口圖像
也愈來愈多元化。根據內政部統計,去年幾乎每三個新娘中就有一個
外國人,未來新移民所生下的「新台灣之子」將愈來愈多。
生活在複雜多元而又相互依存的地球村,除了掌握國際知識,具
備全球競爭所需的技能,更需要一種跨文化的理解和包容,能從不同
觀點看世界的態度。
(資料來源:節錄自,齊若蘭,2004 年海闊天空教育特刊,天下雜誌。)

※延伸思考:
全球化的形成已是不易逆轉的趨勢,在生活中我們也可感受到許多
全球化的現象。請舉出兩個生活中的例子,說明全球化究竟是什
麼?以及全球化對你的意義?

◎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
是在 1963 年,由美國氣象學家艾德華勞倫斯
(Edward
Lorenz)所提出的一個氣象學上的現象。他認為巴西的一隻蝴蝶輕拍
翅膀時,會造成氣壓的些微改變,形成日後美國德州發生暴風雨的結
果,後來科學家們將這種看似沒有關連的一個事物,卻引發重大的影
響和變化的結果,稱為蝴蝶效應。

※延伸思考:試舉一例,延伸說明「蝴蝶效應」的涵意。如巴西政府
鋪設了一條高速公路穿越亞馬遜雨林,以便運送人力、物資進出此
地區,結果因為過度砍伐、開發亞馬遜雨林,加速全球地球暖化的
結果。

14
◎自然資源的大量消耗與地球生態
全世界的森林,每一秒鐘被砍掉一英畝!在尼泊爾喜馬拉雅山區
的居民,為了因應全球對羊毛原料、製品的需求,於是大量生產羊毛
以增加收入,但生產過程需要砍伐許多原始森林,以改成可以牧羊的
草原。不過,由於地球溫室效應造成了尼泊爾北部山區的雪山與冰河
融雪,再加上森林的大量砍伐,這樣的行為造成了近幾年多次的嚴重
洪害。尼泊爾許多山谷中,已經開墾了一千多年的良田,一處處都被
洪水沖刷成砂礫遍地的河床!如果砍伐森林的動作不停止,尼泊爾的
災難還要繼續擴大。
地球的「溫室效應」,主要來自工業生產以及運輸工具所排放的
廢氣。此外,過多的廢氣,也造成了臭氧層的破洞,威脅到南北極的
自然生態。最近,聯合國的政府間氣候改變問題委員會,更提出警告,
全球暖化所造成的氣候改變,在未來一個世紀將很強烈。最大的問題
是食物供應的不可靠性。除了土地乾燥以及水災增加之外,植物病蟲
害也會擴大肆虐,影響穀物收成。海平面也會升高。海邊低窪地區將
無法居住,土地也可能因為鹽化而無法耕種。
南北半球人口分配不均,北半球為了供應廣大的人口所需要的飲
水,建造了非常多的大水壩。飲水的問題解決了,生態的問題卻發生
了。大水壩不但阻斷了北半球水資源的自然循環,而且造成了北半球
的重量大過於南半球。根據人造衛星的偵測,發現地球環繞太陽的軌
道,已經發生偏離。汽車的前輪可以修正定位,但誰有能力幫地球修
正它的軌道定位呢?
究竟還有多少改變自然的事情,正在地球上悄悄地進行,而我們
根本不明白,我們將來還要付出的代價是什麼?中國大陸正在進行中
的長江大水壩,是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水壩。這個水壩的興建,
在自然環境方面可能發生的影響,也引起很多環保人士的憂慮。然而
魚與熊掌之間究竟如何取捨,正考驗著人類的智慧。

15
地球生態的全球性轉變,已經使得「全球一家」或是「全球一村」,
成為地球上每一個人都必須直接面對的現實。
(資料來源:節錄自,游祥洲,
「論全球化,一條未定的道路」,
http://www.chibs.edu.tw/exchange/CONFERENCE/4cicob/fulltext
/yo.htm)

※延伸思考:
面對經濟上的發展,不僅一般開發中國家很難抗拒誘惑,就是已開
發國家亦然,這就是為什麼,自然資源繼續被消耗,而地球生態環
境惡化的情況一直無法改善的原因。難道我們就要眼睜睜看著這樣
的困境持續下去嗎?請你試著從決策者、生產者與消費者三種身份
角色,闡述你要如何面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選擇的
難題。

◎誰是全球製造二氧化碳的大元兇?
美國和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合計占全球 39.5%。
世界 10 大二氧化碳排放國,除了中國、俄羅斯、印度這 3 個經
濟快速發展的人口大國之外,其他都是已開發國家。諷刺的是,溫室
效應的最大受害者,反而是那些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小的國家─第三世
界的窮國。
在美國,農業生產僅占經濟總量的 4%;在馬拉威,90%的人口生
活在農村,大約 40%的經濟總量來源於靠天吃飯的農業。隨著持續的
乾旱,澳洲正利用風能和海水來生產淡水;非洲的盧安達人,只能棄
守家園,當環境難民。這種巨大的差異,已促使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
家認為,已開發國家欠發展中國家一筆氣候債。
2005 年台灣二氧化碳的總排放量占全球總量的 1%,全球排名為
第 22 位。若以人均排放量排名我國則高居第 3,達到 11.9 公噸,僅
次於美國的 19.9 公噸和澳洲的 19.4 公噸。
(資料來源:節錄自,陳雅玲、賀先蕙,
「全球暖化 燒掉你的錢」,

16
商業周刊第 1013 期)

◎全球化負面影響之實例探討-咖啡的國際貿易
咖啡是一項全球商品,它是全球交易第二多的商品。在全球的不
同角落,每天都有數以千萬的人飲用咖啡;在期貨市場,咖啡每天都
被大額炒賣。可是從一顆顆的咖啡豆,到一杯杯的香濃咖啡,期間轉
手達 150 次之多,而這其中咖啡農卻只得到約 1%的報酬。
在咖啡的供應上,全球 2500 萬名咖啡小農是主要生產者,生產
國以發展中國家為主,而這些國家很多都肩負沉重外債,咖啡出口往
往是他們償還外債的主要收入來源。自 1950 年以來,全球咖啡產量
上升了一倍之多。由於咖啡的貿易壁壘較其他農業產品低,加上世界
銀行等國際組織亦鼓勵發展中國家種植咖啡,更多貧窮國家加入種植
咖啡的行列,咖啡供應大大提高。相對的,進口咖啡的國家以已發展
國家為主,但需求遠低於供給,以致全球咖啡豆的價格下跌。
但是為什麼咖啡的零售價格沒有下跌?我們在超級市場裡買到
的咖啡也沒有減價?當中牽涉到咖啡貿易的利潤和收入分布。縱然一
般咖啡零售價每公斤可高達約 1000 元,但咖啡農只能分得 0.5%,即
使是國內採購商、加工商及出口商,也只能分到零售價的 1 至 2%。大
部分的利潤都跑到焙炒商、零售商的口袋裡。在咖啡市場中,焙炒商
多為跨國運作。單單是雀巢和卡夫,就佔了全球焙炒咖啡及即溶咖啡
的一半市場,加上莎莉 SaraLee、寶潔 P&G,以及市場主要在德國的
Tchibo,五大咖啡焙炒商總共購入了全球約一半的咖啡豆,並控制了
咖啡市場的三分二之多。
過去十年來,咖啡價格波動不已。咖啡價格固然受咖啡的供需影
響,但咖啡期貨市場的運作,以及小農和跨國企業各自的議價能力,
也會影響咖啡價格的釐定。當咖啡豆尚未種出,就已在期貨市場做大
額買賣了。小農對全球咖啡市場並不認識,也很難接觸最新的市場資
訊。而咖啡都不能存放過久的特質也促使農民急於把手上的咖啡售
出,有些農民甚至連把咖啡豆送到城市出售的能力也沒有,為了支付

17
迫切的債務和生活所需,在沒有其他選擇下,就算買家的出價低於成
本,小農仍急於把咖啡豆賣出,使買家完全控制了咖啡的定價。
咖啡豆在供應過量的情況下,價格應聲下降。那麼,咖啡農為什
麼不減種咖啡?對大多數小農來說是不可能的。因為咖啡樹一般要種
植兩至三年才會結果,五至六年才有咖啡收成。對於資金有限的小農
來說,如要改種另一種農作物,除了要投入更多的資金,還要冒新的
市場風險,更要損失已栽種的咖啡樹;再者,近年有不少農產品,例
如可可豆、糖、稻米、小麥、大豆、玉米等價格和咖啡豆的情況相似,
它們都大幅下跌超過三分一,部分更下跌達七成,小農很難找到一種
能夠獲利,又適合當地天氣的農作物去栽種;況且,工業國家對不少
農產品都設有高額關稅轉種另類產品出口亦困難重重。
在這樣小農無力改種其他農作物,咖啡售價下降令咖啡生產國和
小農的收入減少的現象下,為了維持生活和償還債項,有些發展中國
家只好劃出更多土地讓農民種植咖啡,小農亦種植多一點咖啡以作彌
補,結果導致咖啡豆的產量又再上升,售價下降更多,掉進一個惡性
循環之中。
再來看看,在生產鍊上全球五大跨國咖啡企業購買了近一半的咖
啡豆,它們的市場佔有率極高,掌握了豐富的市場資訊,它們的一舉
一動對市場來說,可謂舉足輕重。在 1980 年代和 1990 年代初,跨國
公司傾向使用 Robusta 來生產罐裝咖啡,導致 Robusta 咖啡供應大
增。1997 年,跨國公司如雀巢等開始從越南採購咖啡,迫使墨西哥和
中美洲的傳統供應者不得不降低價格。結果,在咖啡價格急跌下,跨
國公司不單不用虧本,更能獲取豐厚盈利。
這些事實,讓產地小農的收入困頓:沒有錢,沒有書讀;沒有錢,
沒有藥;離鄉別井,另覓生計。不只小農的生計堪虞,就連很多發展
中國家的經濟亦大大遭殃。不少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高負債貧窮國家
都極依賴出口咖啡,賺取外匯。咖啡價格下降所導致的外匯損失,甚
至是他們所獲得的經濟援助和免債額的數倍。
這樣的咖啡生產線,生為消費者的你,能接受嗎?

18
(資料來源:香港樂施會-無窮校園網站,公平貿易專題,
http://www.cyberschool.oxfam.org.hk)

※延伸思考
1.咖啡小農面臨了哪些問題?這些問題是如何產生的呢?這問題
又是如何影響他的生活?
2.美國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恩曾經說過:「把今天的早餐吃完以
前,你已倚賴了半個地球。這就是我們的世界組成的方式。若不
確切認知這個基本事實,世界不會和平。」。咖啡貿易上,不是
消費者輕鬆的花個幾十元、上百元買杯香醇濃郁的咖啡享用如此
而已,事實上,第一線小農生產者在世界市場進行貿易的條件好
壞,決定他們全家人能否吃飽,能否負擔得起孩子的學費,以及
他們的基本雇傭權利是否受到尊重。
身為消費者,我們可以怎麼做呢?有人提出「公平貿易」運動,
符合公平貿易生產過程的產品,給予「公平貿易標籤」,讓消費
者做選擇。如果有兩種產品,一個是「公平貿易」產品,另一個
是無任何「公平貿易」標籤的產品,你會選擇哪一個?你的考量
因素為何?(可參閱下文對公平貿易的介紹)

19
公平貿易
讓全球孩子得到基本學校教育,每年需要 100 億美金,美國人每年花在冰
淇淋的錢就不只這些。讓全球的人都享有基本健康及營養照顧,每年需要 130
億美金,美國和歐洲單是花在寵物糧食上就超過 170 億美金。為全球婦女提供
保健服務,每年需要 120 億美金,這約莫是美國人和歐洲人花在香水的錢。
面對這不公平的景象,全球興起一股「貿易要公平」運動,爭
取改變不公平的國際貿易規則。
「公平貿易」有別於傳統的國際貿易,它是一個為弱勢生產者
提供永續發展機會的貿易伙伴關係。「公平貿易」的目標包括:
• 透過加強生產者與市場的接觸、強化生產者組織的功能、以
較高價格向生產者收購及為生產者提供長期穩定的貿易伙伴
關係等方法來改善他們的生活。
• 為弱勢生產者(尤其是女性及原居民)提供發展機會。
• 保護兒童,避免他們在生產過程中被剝削。
• 給大眾了解傳統國際貿易對弱勢生產者的負面影響,從而教
導他們正確地運用消費者選擇的權力,間接幫助弱勢生產者。
• 建立一個正確貿易伙伴關係的榜樣,這榜樣需包含公平對
話、高透明度及互相尊重。
• 透過倡議運動來改變一些傳統國際貿易的做法和規條。
• 提倡社會公義、有效環保措施、經濟保障來保護人權。
消費者的態度在公平貿易中也扮演重要角色。在決定購買咖啡
時,除了考慮咖啡本身的質素、味道、價格等問題,我們的考慮不
應就此結束,我們應該一併考慮企業的營商手法是否道德。畢竟消
費的意義不單在於交易行為,而是包括如何去選擇購買一件怎麼樣
的貨物的思考過程。消費者的責任不只是付出足夠的金錢去得到所
需的貨物,其責任更包括透過本身的消費行為,去監察企業有沒有
遵守其對社會、對生產者、對工人、對消費者等的責任。
(資料來源:香港樂施會-無窮校園網站,公平貿易專題,
http://www.cyberschool.oxfam.org.hk)

20
◎21 世紀奴隸
從波士尼亞西北部城鎮普利耶多出城不遠,矗立在幹道旁的就是
舍伍德城堡。這裡是米洛拉德‧米拉科維克的事業總部,他曾任鐵路
局官員,後來成了波士尼亞惡名昭彰的奴隸販子。城堡灰泥短牆下方
的大門由幾名肌肉糾結、渾身刺青的年輕男子守衛,米拉科維克豢養
的三頭西伯利亞虎在一旁的籠內來回走動。
我在一個陰暗的春日早晨隻身抵達(因為當地嚮導或通譯沒一個
敢陪我去),見到身材魁梧的 54 歲堡主坐在餐桌旁等我,午餐餐具
已經擺上,旁邊是座水色淺碧的溫室游泳池。
舍伍德堡主對自己的事業從不感到羞恥。曾經有一位大膽的人權
運動人士,將他購買女性以供應他在普利耶多開的妓院的詳細記錄公
諸於世,他問這位人權份子:「賣女人犯法嗎?足球選手還不是有人
賣?」
米拉科維克因為這位人權分子直言無忌而威脅要取她性命,但對
我倒是換上較為和緩的態度。我們在池畔一面吃海鮮沙拉和牛排,一
面討論前蘇聯國家因為經濟崩潰而離鄉背井的大批年輕女性。米拉科
維克說,他很希望在波士尼亞推行賣淫合法的計畫—「以遏止人口販
賣,因為這些女孩每個都是人生父母養的。」
維多利亞就是這樣一個女孩,一頭金髮的她有近視、菸不離手,
年方 20 但對國際奴隸買賣早已不陌生。她曾有三年時間和全球估計
約 2700 萬名男性、女性和兒童一樣遭到奴役—也就是人身遭拘禁或
限制並被迫工作,或遭暴力控制,或在某種程度上被當作財產對待。
維多利亞的漫長旅程在她 17 歲那年展開,當時她剛從奇西瑙的
學校畢業,這個衰頹的市鎮是前蘇聯摩爾多瓦共和國的首府。「沒有
工作,也沒錢。」她簡單解釋道。因此,有個朋友(「至少那時候我
以為他是個朋友」)提議要幫她在土耳其的工廠找事做時,她馬上同
意並接受他的建議,由他開車經羅馬尼亞載她前往。「但是當我發現
我們其實是朝西行駛,來到與塞爾維亞的邊界,才知道事情不太對
勁。」

21
已經太遲了。她在邊界被轉交給一群塞爾維亞男子,他們幫她作
了一本新護照,上面寫著她 18 歲。他們領她徒步進入塞爾維亞,強
暴了她,還告訴她要是反抗就會沒命。然後他們派人一路看守,將她
送到波士尼亞;經過多年的種族滅絕內戰之後,這個巴爾幹半島的共
和國正在源源不絕的國際援助下重建。
這時候維多利亞已經變成一件財產了,在接下來的兩年間,她被
當成財產一樣由不同的妓院老闆買進賣出了十次,平均價格為 1500
美元。最後,懷孕四個月又害怕被迫墮胎的她逃了出來。我發現她時,
她躲在波士尼亞摩斯塔市,由一群波士尼亞婦女保護。
她用輕柔單調的語氣,歷數她在不同城鎮待過的俱樂部和酒吧名
稱。在那些地方她必須半裸身體跳舞,強顏歡笑,還得和任何願意花
幾包香煙錢的客人上床。「俱樂部都很恐怖,不過班雅盧卡的阿爾泰
姆迪亞最可怕——客人全是警察。」她回憶道。
維多利亞是債務奴隸。她的服務費用直接落入當時擁有她的人手
中,以支付她的「債務」—也就是這位主人從上一任主人手中買下她
所花的錢。雖然傳統形式的奴役在世界許多地方仍繼續存在,但不同
形式的債務奴隸是今日最普遍的奴役形式。
(資料來源:節錄自,安德魯寇本,「21 世紀奴隸」,國家地理雜誌,
2003 年 9 月號)

【國際人口販賣】人口販子往往鎖定遭受貧窮、失業、歧視,以及缺乏教育與經
濟機會的婦女及少女,然後用誇大或過於美好的工作條件及報酬來引誘她們,讓
被害人以為她們是到一個更富裕的國家或城市去擔任褓母、餐廳服務生、管家,
或是售貨小姐等工作。然而當被害人懷抱著滿腹的憧憬到達目的地時,卻往往發
現自己受到行動控制,證件遭扣押,莫名背負沉重的債務而必須在暴力的陰影下
被迫進入色情市場。為了加強控制以及脅迫被害人從事性交易或苦役,人口販子
常會把被害人運離她們原生的國家,使她們斷絕與外界的聯繫以及人際網絡的支
持來防止脫逃。並且會用脅迫的手段、言語或實際的暴力,如強暴或其他形式的
性虐待、身心折磨、挨餓、監禁或威脅等方式,使被害人被害人受制於這些恫嚇
而喪失了求助的機會和信心。(資料來源:婦女救援基金會網站,
http://www.twrf.org.tw/chinese/aboutht.asp)

22
※延伸思考
1.女性可不可以被當成商品進行交易?
哪些人最可能是買方?誰又可能成為賣方呢?
2.國際人口買賣是 21 世紀所面臨的最大人權挑戰以及全球化中不
為人知的一面。根據美國政府最近的調查顯示,全球目前至少有
八十至九十萬的人在國際間被運送販賣,這個數字還不包括境內
的販賣情形。在社會發展越來越進步,人類紛紛追求更好生活的
同時,大部分的國家卻漠視問題的嚴重性而未能有一具建設性的
防制或懲罰系統。在台灣,來自大陸、東南亞、白俄羅斯等地的
女孩子,不管利用合法、非法途徑來到台灣,從事自願或非自願
賣淫工作,人數有愈來愈多的趨勢,自詡人權立國的台灣,更應
正視這個問題,積極面對、處理國際間人口販賣的問題。

◎全球化問題的解決
貧富懸殊所造成的世界兩極化現象,將是一個危險的因素,因
此,如何扭轉世界兩極化的現象,應該是我們目前討論「全球化」最
重要的課題之所在。

一、對話代替對抗,是扭轉世界兩極化的首要關鍵。
「對話」是化解對立與誤解最有效的方法。東西方不同的文化圈
需要對話,不同的宗教之間也需要對話。而在貧國與富國之間,更需
要加強對話。但對話的積極內涵,並不同於談判。「談判」有利害,
有得失,有輸贏,但「對話」不同。對話的精神是相互傾聽,相互了
解,相互尊重。只要對話的精神出來了,對立性就會降低。對話可以
化除彼此的對立,對話可以促進彼此捨異求同,對話才能夠真正地創
造「雙贏」。
對話的方式很多,領袖高峰會是一種方式,區域性論壇是一種方
式,交流訪問也是一種方式。重點不在對話的形式,而是對話的態度。

23
無論是 APEC,或是亞洲論壇,這些對話的場合,都是促進區域合作的
機會。重要的是,一定要把對話的精神融進去。在 WTO「多邊協商」
的機制之中,我們也可以透過對話,進一步思考跨國企業如何自我節
制,並且適度地回饋其產銷過程中的所在國。如果 WTO 能夠好好地發
揮對話的精神,WTO 將不再只是西方資本主義者剝削弱勢國家的工
具,而是世界貿易公平的仲裁者。WTO 的路怎麼走,將考驗這一代世
人的智慧。

二、建立全球化的思維新方向。
要開創全球化的新方向,首先要建立全球化的思維新方向。全世
界貧富不均所帶來的嚴重不安,地球生態失衡所呈現的明顯危機,低
收入國家人口爆炸所激起的移民潮,在在都說明了,任何國家想要獨
善其身已經完全不可能。跨國企業的資本家們必須覺悟,歐美有著龐
大財團支持的政治領袖們也必須覺悟。這些主宰世界命運的少數人,
必須充份覺悟他們對整個地球的責任。如果地球不保,他們自己也無
處可逃。他們必須選擇新思維,思維地球是一個整體,思維「四海一
家」已經因為全球化而不再是一個夢想或理論,它是一個直接的現實。
世界銀行在它所發表的 2000 年世界報告中,開宗明義便強調「建
立發展思考的新方向」。世銀總裁沃芬森先生在哈佛演說中也反覆強
調:「我們必須改變想法!」、「不是和平共存,就是同歸於盡。」。
如果我們不能立即對此有所警愓與行動,等到沸點出現,活路已絕。

三、展開活的文化教育。
為了避免文化全球化所帶來的「普世主義」的負面影響,以草根
文化為基礎的文化教育,將是扭轉世界兩極化的第三個關鍵。文化教
育的真正內涵,是從文化傳承的實際脈胳中去體驗文化,並且活出文
化自身的精神價值來。從這個角度來說,文化教育絕不是書本上的文
字或圖片而已。

24
在世界文化交流的進行中,必須特別重視世界各地本土文化的保
存。這是一個十分精緻而浩大的工程,不但在世界各國的傳播媒體上
必須有一個世界性的規範,來節制某些特定文化背景的強勢傳播,同
時也需要透過類似聯合國的組織,來保護某些地區的傳統文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最近幾年大力提倡文化遺產教育,
的確是十分值得重視的一環。文化遺產的主要意義,不是保存某些古
跡而已,而是幫助那些生活在文化遺產周圍的民眾,真正認知到文化
遺產的價值,以及此一文化遺產在他們生活中的實際意義。文化遺產
絕對不能只是一種觀光資源,或是一種考古的目的物而已。透過文化
遺產教育,人們不但可以認識到文化遺產的歷史背景,同時也能夠認
識到文化遺產在個人精神生活中的傳承意義。目前在許多開發中國家
以及落後地區,由於文化遺產教育的欠缺,有許多文化古蹟或是遭到
破壞,或是被錯誤地與當地居民隔絕,或是被盜掘盜賣。
文化教育更重要的一層是,學習如何欣賞與尊重不同的文化。只
有虛心與謙卑,才有空間讓心靈接觸到不同文化的美。傲慢與偏見,
只會製造圍牆。

25
主題五:全球化與世界公民

單元四:世界公民素養

壹、基本內容:國際社會的組成與互動、世界公民的內涵、世界公民的
角色
貳、能力指標:
9-3-5 列舉主要的國際組織及其宗旨。
9-4-6 討論國際組織在解決全球性問題上所扮演的角色。
9-4-7 關懷全球環境和人類共同福祉,並身體力行。
參、知識概念圖:

世界公民素養

國際社會的組成與互動

利益的競爭引發國際 國際組織 台灣參與國際社會


間衝突和合作 的情況

國際交流 形成與重要性 參與的重要性


國際合作 類型 面臨的困難
國際援助 常見的國際組織 參與的現況
國際衝突

世界公民

公民知識能力 公民德行 公民行動

世界公民的角色

青少年應具備的角色概念 參與的方式 優良的世界公民:公民典範

1
肆、重點整理
一、國際社會的組成與互動
(一)利益的競爭引發國際間衝突和合作:
互動型態 意涵 舉例
國與國之間,透過政府或 一年一度的台北國際書
民間的力量,進行政治、 展;雲林縣國際偶戲節;
國際交流 經貿、教育、文化等往來 義大利雙年展、法蘭克福
交流,是國際社會互動型 國際車展、雲門舞集到海
態中最頻繁的 外地區進行表演…等。
美俄合作興建國際太空
站。
國與國之間基於共同的 國合會與歐洲復興開發
利益,運用各國專長的技 銀行合作,提供中東歐國
國際合作
術、人才、資金等,進行 家私人部門發展,並藉由
合作、協助計畫。 參與該地區之投資計
畫,提昇台灣與該區域國
家私人部門之交流。
政府或民間團體,基於對 「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
人權與人道精神的追 靠民間力量在泰國、柬普
國際援助
求、堅持,對有需要的國 寨提供教育、人道、社區
家、地區提供援助。 發展的援助計畫。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及周
國與國之間因族群、宗教
遭阿拉伯國家因為信仰
信仰、政經利益、意識型
的不同,加上領土的爭
國際衝突 態…等因素產生差異、糾
議,以及國際政治力的介
紛,引發國際衝突的事
入,引致雙方爭議不休,
件。
衝突不斷。
(二)國際組織:
1.形成原因與重要性:

2
(1)形成:國際社會互動形式愈趨複雜,為整合各國各地的利
益與資源以進行國際交流、合作或援助,或是為解
決國際間的衝突,由一些國家或不同國家的人民所
組成的各式各樣國際組織於是形成。
(2)重要性:
A.國際組織是國際社會上最重要的溝通橋梁。
B.參與國際組織可增進彼此了解並減少衝突的發生。
C.結合各種力量,以處理單一國家無法獨自解決的問題。
2.類型:
(1)依是否由官方成立、會員分佈的地區來區分:
類型 性質 舉例
會員國以某一地 歐盟、非洲聯盟亞太經
地區性 區、區域的國家為 濟合作會議、亞洲開發
政府 主的國際組織。 銀行…等。
組織 聯合國、世界銀行、世
會員國來自世界
全球性 界衛生組織、世界貿易
各區域。
組織…等。
由民間發起,不隸
屬或受政府支配
國際特赦組織、紅十字
的國際組織,是社
會、綠色和平組織、樂
非政府組織 會力、公民社會的
施會、無國界醫師組
NGO 重要象徵,全球已
織、世界展望會、世界
有數萬個非政府
保育動物基金會…等。
組織,推動著各式
各樣的工作。

(2)常見的政府組織
組織名稱 工作內容
聯合國 1.是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世

3
UN 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是聯合國的成員
國。
2.聯合國於 1945 年在美國成立。聯合國對
所有接受聯合國憲章的義務以及履行這
些義務的「熱愛和平的國家」開放。到
2006 年 12 月為止,聯合國共有 192 個成
員國。
3.主要目標在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促進
國際間的合作與發展。
4.組成部分有聯合國大會、秘書處、安全
理事會、經濟與社會理事會、託管理事
會、國際法庭等六部分。
世界貿易組織 1.在 1995 年正式成立,負責監督成員經濟
WTO 體之間各種貿易協議得到執行的一個國
際組織,前身是 1948 年開始實施的 關
稅及貿易總協定的秘書處,目前有 150
個成員。
2.主要工作在提供一個平台,解決國際間
的貿易糾紛問題,促進國際貿易自由化。
3.台灣於 2002 年以「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
域」加入 WTO。
4.近年來,服務業、農產品的市場開放、
智慧財產權等議題成為談判及協商的重
點。
世界衛生組織 1.WHO 的前身是 1946 年的「國際衛生會
WHO 議」
,經由該會議決議通過「世界衛生組
織」憲章,並獲聯合國會員國過半數政
府批准,WHO 於 1948 年正式成立,隸屬
於聯合國。

4
2.WHO 以提昇全體人類的健康品質為宗
旨,包括環境品質、食品安全、化學藥
物、衛生諮詢與醫藥技術認證等,都是
其關心與服務的範圍。
3.在全球化浪潮下,WHO 肩負國際疫情與醫
藥技術交流的角色也更顯重要,是疾病
防治與公共衛生提昇的重要樞紐。
4.台灣目前正積極申請成員觀察員,參與
組織活動。
亞太經濟合作 1.為促進亞太地區經濟成長、合作、貿易、
會議 投資的首要論壇,始設於 1989 年,現有
APEC 21 個成員經濟體。
2.亞太經合是經濟合作的論壇平臺,主要
加強會員國間的經濟互利,發展彼此的
貿易。其運作是通過非約束性的承諾與
成員的自願,亦強調開放對話及平等尊
重各成員意見,不同於其他經由條約確
立的政府間組織。
2.3.台灣也是正是成員之一。
歐盟 1.由「歐洲共同體」延伸發展而成立。現
EU 擁有 27 個會員國。
2.歐盟是世界上最有力的國際組織,在貿
易、農業、金融等方面趨近於一個統一
的聯邦國家,而在內政、國防、外交等
其他方面則類似一個獨立國家所組成的
同盟。
3.目前有統一的貨幣,歐元。

(3)常見的非政府組織

5
組織名稱 工作內容
紅十字會 1.於 1863 年由瑞士的杜南所發起,以白底紅十
Red Cross 字為標誌。
2.是一個遍佈全球的志願救援組織,也是全世
界組織最龐大,最具影響力的類似組織。
3.提供戰時、災變不分國籍的急難救助和服
(新月會)
務,並提供平時增進健康之服務。
國際特赦組 1.於 1961 年由英國律師潘納遜創立的,是一個
織 人權監察的國際性非政府組織,全球最大的
AI 人權組織。
2.主要的工作為預防及終止肆意侵犯身體以至
精神方面的健全、表達良心的自由以及免受
歧視的自由。組織目標在促進普遍性人權的
保障,保護人類生命的絕對公平和獨立原則
的價值。
3.主要活動是為政治犯爭取公平及時的審判,
反對實施死刑和不人道的待遇、要求釋放良
心犯。
世界展望會 1.世界展望會在全球約 100 個國家中都有兒童
World 服務工作的據點,每一年有超過 1 億兒童和
Vision 人群受到幫助。
2.以兒童為中心,開展社區發展、救災及重建、
教育、醫療衛生、農林環保、孤兒及有特殊
需要的兒童服務,以及城市事工等發展項
目,協助貧窮人擺脫貧窮,達致自力更生及
永續發展。
3.在台灣,辦理飢餓 30、資助兒童計畫、世界
兒童運動會…等活動。
綠色和平組 1.於 1971 年成立於加拿大,以環保工作為主

6
織 力。
Green 2.開始時以使用非暴力方式阻止大氣和地下核
Peace 試以及公海捕鯨著稱,後來轉為關註其它的
環境問題,包括水底拖網捕魚、全球變暖和
基因工程。現在的綠色和平也有反捕鯨和反
捕殺海豹的活動。
3.保護地球、環境及其各種生物的安全及持續
性發展,並以行動作出積極的改變。不論在
科研或科技發明,都提倡有利於環境保護的
解決辦法。對於有違以上原則的行為,綠色
和平都會盡力阻止。
樂施會 1.1976 年成立於英國。
Oxfam 2.以「權利為本」為原則,維護以下基本權利:
(1)確保糧食、收入、就業機會及天然資源獲
得保障;(2)讓所有人都獲得食水、居所、教
育及醫療服務等基本所需;(3)救災防災、解
決衝突;(4)讓所有人都享有公民及政治權
利,參與決策;(5)終止歧視和壓迫,令人人
享有平等權利;(6)確立「世界公民」的概念,
推動公眾關注全球發展。
慈濟功德會 1.由證嚴法師於台灣花蓮,1967 年則改稱為
「慈濟功德會」。
2.在台灣及國際間致力於社會服務、醫療建
設、教育建設、社會文化等志業。慈濟的慈
善腳步踏遍全球,被譽為「台灣的良心」

台灣路竹會 1.以組成醫療服務團,透過義診、宣導健康衛
教觀念等方式,在國內外醫療資源不足地區,
提供醫療援助,實現人道關懷的非宗教性、非
營利性之民間社團。

7
2.初期以服務國內偏遠山區的醫療為主,足跡
遍布全台各部落及九二一地震災區。1998 年
下半年開始,基於醫療無國界以及人道關懷
的理念,路竹會開始籌畫到國外幫助急需醫
療的第三世界國家。

(三)台灣參與國際社會的情況
1.參與的重要性:
(1)國際社會是一個整體,在全球化的今日,任何一個國家都無
法自外於國際社會,獨自的發展。
(2)透過國際組織,各國便於進行合作、交流,並解決衝突,是
國際社會重要的溝通平台。
(3)參與國際組織,是負起對國際社會的責任,追求人類福祉、
和平應有的素養。
2.面臨的困難:
(1)1971 年中共取代台灣在聯合國的會籍,台灣被國際社會多
數的政府組織視為非完整主權的國家,而無緣參與。
(2)中國不斷在國際社會打壓、阻礙台灣的國家地位、生存空
間,使得台灣無法以中華民國或台灣之名參與國際組織。
3.參與現狀:近幾年不論政府或民間團體,積極參與國際事務,
發展快速。
參與層面 參與情況
(1)積極參與政府組織:以各種名義參與國際政府
組織,如參與WTO、APEC,並持續努力嘗試加
入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等重要國際組織。
政府方面 (2)善盡世界公民角色:台灣雖未簽署諸多國際公
約,但我們仍致力遵守國際間通行的公約,負
起地球村成員應有的責任。如「京都議定書」

台灣也亟思在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的目標上做

8
出對應。
(3)推動各種國際交流:努力推動與其他國家、地
區、組織,在經貿、教育、文化、科技、人道
救援之實質交流。
(1)參與政府、非政府國際組織:以個人或團體名
義參與國際組織的活動,增進交流並為台灣發
聲。
(2)非政府組織蓬勃發展:台灣從早期接受國際組
民間團體 織或個人的協助,如世界展望會、基督教兒童
個人方面 基金會…等的協助,如今已發展出眾多自助甚
至走出台灣進行國際援助的非政府組織,如路
竹會、慈濟功德會、荒野保護協會…等。
(3)參加各項國際交流活動:如積極參加國際經
貿、教育、文化、科技、體育...等活動。

二、世界公民:世界公民並非單指「身為世界的一分子」
。世界公民包括
著「知識能力」、
「德行」及「行動」三個素養:
素養 意義 核心概念
1.能夠明白全球的相互依存
的關係,認識全球發展與
本土的關係,了解貧窮與 1.社會正義與公平。
不公義的成因,並且認識 2.差異性。
公民知識
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3.全球化和互相依賴。
能力
2. 具 備 有 效 討 論 、 批 判 思 4.永續發展。
考、欣賞差異、調解分歧 5.和平與衝突。
及紛爭,以及選取合適行
動方案的能力。
1.尊重不同的文化與價值, 1.認同和自尊的覺知。
公民德行
切身處地感受貧窮與不公 2.憐憫心。

9
義的情況, 3.對社會正義和公平的承諾。
2.反省個人對世界的關係, 4.對差異性的價值和尊重。
並且思索個人對世界的責 5.對環境的關懷和對永續發
任。 展的承諾。
6.人們可以讓一切不一樣的
信念。
1.身體力行,為個人行為對 1.批判思考。
世界的影響負責,願意在 2.有效爭論的能力。
社區以至世界層面作出行 3. 挑戰不正義和不公平的能
公民行動
動。 力。
2.為建設更公平、永續發展 4.對人和事物的尊重。
的世界而努力。 5.合作和衝突解決。

三、世界公民的角色
(一)青少年應備的角色概念
我們生活在一個關係愈來愈緊密和互相依存的國際社會裡,不同
地區的政局、經濟、社會環境、文化的關係千絲萬縷,甚至是牽
一髮而動全身。我們再不能獨善其身,亦不能再以固有和一成不
變的觀念、思維模式和態度,去認識這瞬息萬變而互相依存的地
球。簡單的說,現代青少年必須具備以下概念:
1.明白自己是世界的一分子,並了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及自己對
世界上其他人應負上的責任。
2.重視公義、平等、友愛等價值。
3.以開放的態度認識世界上不同的文化、性別、階層、種族,以
尊重及和平的手法處理彼此的差異及紛爭。
4.著重自省,並能批判地認識身邊的事物。
5.關注世界上貧窮和不公義情況,並願意行動起來,為締造一個
更公義、更和平,且能持續發展下去的世界而努力。
(二)參與的方式

10
1.透過團體與組織的力量:
(1)針對不同議題,如社區營造、生態環保、志願服務、民主人
權、組織網絡、衛生健康、教育、就業、人道救援…等,加
入相關的組織或團體,透過組織、團體的力量,參與國際社
會,實踐世界公民角色。
(2)例如,參與台灣世界展望會之「飢餓 30」活動,體會人飢
己飢精神,進而能付出行動;或是,加入台灣青年數位服務
協會,參與「青年出走,數位築夢」之計畫,為推動縮減泰
緬邊境數位落差的工作提供服務…等等。
2.個人參與:
(1)直接參與:
A.個人行動:個人採取行動,從事公益旅行或是參與當地
服務工作。如到落後國家旅行時,多留一些
空間放文具、書籍,在旅行過程可以送給當
地學校、孩童。
B.自行組團:擬訂行動計畫,參與如青輔會「台灣青年國
際參與行動計畫」
、「GYSD 青年服務日」
、國
際珍古德協會「根與芽」計畫…等之甄選,
組隊至國外交流,走入國際社會。
(2)善用網路做為平台:
A.網路無遠弗屆,對公民行動提供無限可能性。
B.上網至專門針對中小學生設計的,
如"The Global Program"
(http://www.globe.gov/fsl/welcome.html)…等網
站,參與討論或加入計畫。
C.發現問題Æ利用網站或部落格等平台,提供訊息與方案
Æ喚起大眾的情感,進而成為伙伴,一同參與、行動。
3.參與的意義:進能豐富個人生命、又善盡世界公民的責任。
(三)優良的世界公民:公民典範

11
曾瀕臨餓死邊緣的印度少女蘇米特拉真情許願:
「如果我是雨,我
要到沒有水的地方。我要跟那裡的人說:
『我來了。』 」。
1.潘怡寧
(1)行動背景與方式:
A.14 歲那年,潘怡寧因為家庭因素被迫離家出走,在親
戚與朋友幫助下,過著獨立生活。後來插班考上東吳大
學社會系,儘管後來被迫中斷學業。
B.2002 年帶著一本旅遊指南,隻身飛到印度加爾各答的
垂死之家去義務照顧瀕死的難民,回台後在花蓮成立了
台灣國際志工協會。
(2)行動成果:
A.從害怕到滿心滿足:赴印度加爾各答「垂死之家」前,
儘管心理上已經有些準備,但生平第一次接觸外表枯
瘦、宛若風中殘燭的老人,且要清理病人的嘔吐或排泄
物,曾讓她無法接受;但後來,她與一位愛爾蘭志工在
病床旁為病患跳愛爾蘭舞,看到病患受到歡樂氣氛而隨
著擺動,眼角洋溢的笑意,她心中有一份從未有過的滿
足感,心中也不再有遺憾。
B.回到台灣後,感受到自己做事更為愉快、與朋友家人相
處也更加融洽,而且也更加珍惜自己身為台灣人所擁有
的一切。後來她又隨志工團前往花蓮為孤苦的老年人服
務,即使把自己弄得又髒又臭,但當原住民老阿嬤從口
中擠出一句生硬「謝謝!」時,她就感覺一切都是值得
的。
2.林義傑
(1)行動背景與方式:
A.林義傑從小就偏愛一個人靜靜地跑步,除了能經驗面對
自己的心跳、脈搏的真實感,加上跑步這項運動較其他

12
運動沒有身材的限制,讓身形較為嬌小的林義傑可以有
發揮的空間。
B.從 2002 年參加台北國際 100 公里馬拉松賽男子組獲得
冠軍之後,林義傑開始轉戰國際級的賽事,陸續參加了
多項,如「撒哈拉沙漠橫越賽」,「中國大戈壁超級馬
拉松賽」、「智利阿他馬加寒漠超級馬拉松賽」以及「亞
馬遜超級馬拉松賽」、「撒哈拉超級馬拉松」、「南極
冰原超級馬拉松」等國際超級馬拉松、橫越賽,成為知
名的超級馬拉松運動員。
C.林義傑是個熱愛挑戰和冒險的人、把長跑當作人生志
業,身體力行去實踐的人。在艱困的環境中比賽,讓林
義傑藉此鍛鍊了超人般的意志力。
(2)行動成果:
A.2006 年「四大極地超級馬拉松巡迴賽」總冠軍。
B.自 2006 年 11 月 11 日至 2007 年 2 月 21 日,以 111 天的
時間,由塞內加爾出發,途經茅利塔尼亞、馬利、尼日、
利比亞,抵達終點站埃及開羅,與二位隊友查理.恩格
(Charlie Engle)
、雷伊.薩哈布(Ray Zahab)完成徒
步橫越撒哈拉沙漠的壯舉。
C.從一個小小的路跑想法為出發,林義傑透過跑步認識全世
界,也讓全世界藉由跑步認識他、認識了台灣。
3.基爾博格(Craig Kielburger)
(1)行動背景與方式:
A.12 歲那年,得知一個童工遭到殘酷殺害,驚嚇之餘,
立即採取行動,帶著另外十一個同齡小孩,成立「拯救
孩子」(Free the Children)志工組織,幫助處於貧
窮、無助、被剝削的兒童捍衛權益。
B.深入全球五十餘國、訪談無數政教及企業領袖,以及流
落街頭的孤老棄兒。

13
(2)行動成果:
A.十年下來,他領導的青少年志工,改變了全球一百多萬
兒童的命運,成為全球最大的「兒童幫助兒童」公益組
織。
B.力行「從我到我們」(Me to We)的生活哲學。
C.三度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

伍、生活實例
◎台灣國際參與多樣性
外交關係開拓與國際參與多樣性,不再是政府官員的專利及責任,
台灣旺盛與豐沛的民間力量,隨著民主開放、自由發展,逐漸成為參與
國際活動的要角。台灣透過人道援助、科技、學術、技術、文化等有限
卻多元的外交方式,善盡國際責任與義務。
1.人道援助:
在國際人道援助上,包含提供各國有關天然災害之緊急救助,如搜索
救難、安頓關懷、重建復建、災後基層醫療、衛生及營養等援助。台
灣長期以來也針對貧窮國家提供社區醫療、公共衛生建構、貧童認養
及災後重建協助等方面的人道援助。除了政府以外,台灣的非政府組
織也積極參與國際人道援助的工作。東南亞大海嘯之後,台灣在最短
時間內集結醫療人員、救濟物品的人道援助,展現「人溺己溺」的胸
懷。
2.技術合作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主要推動我國的國際技術援助計
畫。台灣在 1959 年派遣首支農耕隊赴越南,目前在非洲、中南美洲、
加勒比海、亞太及亞西等地區派駐有 30 多個技術團,協助開發中國家
發展農業、漁業、畜牧業、手工藝品製造、投資推廣、中小企業、產
品出口、交通建設、工業及醫療衛生等技術,促進駐在國的經濟發展。
技術交流活絡外交替代役、海外服務工作團人力資源,也漸由農漁合
作轉向以投資貿易為主。

14
3.經貿科技交流
台灣雖缺乏資源卻是經貿大國,自 1991 年加入「亞太經濟合作會議」
(APEC)以來,積極參與各層級會議與活動,提升我國在國際經貿領
域的影響力。由我國倡議成立的「數位機會中心」(APEC Digital
Opportunity Center,簡稱 ADOC),致力於縮短成員間數位落差。在
科技交流部份,「國家科學委員會」負責推動國際科技合作,推動績
優研究團隊國際合作計畫、鼓勵跨國創新前瞻研究開發中國家發展科
技、培訓國外科技人士與舉辦國際科技合作相關活動等,以台灣所擁
有的資訊及科技優勢,開拓國際科技交流活動空間。
4.學術文化交流
我國透過國際共同研究計畫、大型研究設施共用、頂尖科研人才互訪、
國際研討會及資料資訊互通等學術活動,參與近 40 個「國際科學理事
會」(ICSU)系統相關組織,發揮專業學會與國際對口組織的聯繫與
交流。文化交流方式則包含:政府間簽訂文化協定、民間團體之文教
交流、邀請國際文教人士訪台、國際藝術與文化交流、推行海外中文
教學等。台灣透過藝術團體出國訪問表演、出席與國外重要建築與視
覺藝術節、參與國際書展及飲食等活動,並在國內舉辦國際文化藝術
節,促進文化多樣性,增加國際文化交流,提高台灣在國際能見度。
5.NGOs 外交
台灣的 NGO 非政府組織在國際上的表現正式台灣旺盛生命力的見證。
台灣民眾投入國際的組織,如國際扶輪社、獅子會、青商會、同濟會、
路竹會、世界展望會、慈濟基金會等,擁有強大的號召力和海外服務
的熱忱,使台灣更多人士投入國際志工行列。台灣非政府組織和全球
化、民間社會同時互動發展,促進了台灣公民社會的成長,開拓公益
服務與良善治理的空間。「台灣人權促進會」、「台灣民主基金會」、
「台灣婦權會」在民主發展、社會公義、兩性平權等多方與國際進行
對話。
6.一般外交
1949 年中華民國政府遷來台至在 1971 年,曾是聯合國安理會認理事

15
國,擁有雙邊邦交近七十過。我國目前擁有 25 個邦交國,主要分佈在
中美洲、南太平洋、非洲等地區。我國並在「世界貿易組織」
(WTO)、
「亞太經濟合作會議」
(APEC)
、「亞洲開發銀行」
(ADB)等二十多個政
府間國際組織(IGOs)擁有會籍,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
,雖然仍
未成功,但在「國際衛生條例」修改之後,台灣公衛專家參與國際衛
生相關會議已大幅度增加。
(資料來源:國科會主辦,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承辦,
「多樣性台灣」特
展網站,http://www3.nstm.gov.tw/taiwan/people_c9.html)

◎世界因你而改變─12 歲女孩的傳奇演講
大家好,我是瑟玟.鈴木,
代表ECO發言。ECO是兒童環保團體的縮寫。我們是一群十二歲到十三歲
的加拿大兒童團體,為了改變世界的現狀而努力。我們自籌旅費,從加
拿大來到巴西,經歷一萬公里的旅程,只為了告訴各位大人們,必須改
變現在的世界。
今天我來到這裡,沒有任何動機。我從事環保運動,是為了自己的未來
而奮鬥。失去自己的未來,跟選舉落敗和股票慘跌是不能一概而論的。
我在此要說的內容,是為了所有活在未來的孩子,也為了世界上那些飽
受飢餓之苦卻無人關心的孩子們,以及無路可走而死亡殆盡的無數動
物。
我現在很怕站在太陽底下,因為臭氧層有破洞。就連呼吸都會感到害怕,
因為空氣中可能會有毒。
我跟爸爸常去溫哥華釣魚。直到幾年前,發現了得癌症的魚為止。而現
在,我們幾乎每天都會聽到動植物絕種的消息。牠們永遠不會再活過來
了。
我這一生當中有個夢想,希望有一天能夠看到一片叢林,裡頭有各種野
生動物和許多飛舞的鳥兒、蝴蝶。可是,到了我們的下一代,是不是再
也無法擁有這樣的夢想?你們在我這個年紀時,是否曾經擔心過這樣的
問題呢?

16
這麼重要的事情,並且事態如此嚴重,我們人類卻仍然用不以為意的輕
鬆態度來面對。我只是個小孩,坦白說,不知道該如何挽救這個危機。
可是,希望你們大人能夠明白,即使是你們也無法解決!你們不知道,
該如何填補臭氧層的破洞吧?你們不知道,該如何讓鮭魚重回變成死水
的河川吧?你們不知道,該如何才能讓絕種的動物復活吧?還有,現在
已經變成沙漠的地方,你們也不知道該如何再造成森林吧?
如果不知道該如何恢復,就請別再繼續破壞下去吧!
在座當中除了政府、企業和團體人士的代表,也許還有媒體人士和政治
家吧?你們是別人的母親、父親、姐妹、兄弟、叔叔伯伯、阿姨嬸嬸,
而你們每個人同樣也都是為人子女吧!我還是個孩子,但我知道在場的
每個人,都是同一個大家庭的一員。我們是個擁有五十億以上人口的大
家庭。不,其實,是由三千萬種生物所構成的家庭。無論國境與各國政
府如何將我們區隔,這一點仍然不會改變。雖然我是個孩子,但是我明
白,大家身為這個大家庭的一員,就必須為單一的目標團結行動。
我很憤怒,卻沒有迷失自己。我很害怕,可是,要把自己的感受傳達給
全世界,我卻不害怕。
在我的國家,我們浪費了許多東西。買了就丟,然後再買過又再丟。這
樣浪費物資的北方國家,根本無法將資源分享給貧困的國家。即使物資
充裕,我們卻害怕施捨、害怕失去自己手中的資產。在加拿大的我們,
享有充分的飲食與居家生活。時鐘、腳踏車、電腦、電視…,要數遍我
們所擁有的東西,大概要花上好幾天吧!
兩天前,我在巴西這裡遇到一群無家可歸的流浪兒。我們很驚訝,因為
其中有個孩子跟我們說:
「我真想變有錢。如果我有錢的話,我要給所有
無家可歸的孩子們,食物、衣服、藥品、房子,以及愛與溫暖。」
一個失去一切的流浪兒,都會想到互相分享,那麼擁有一切的我們,又
為什麼要這麼貪婪?
這些不幸的孩子們,年紀都和我相仿,令我無法忘懷。我們出生在不同
的地方,卻過著如此天差地別的人生。我可能也會是住在里約貧民窟的
孩子之一,或是索馬利亞的飢餓兒童、中東戰爭的犧牲者,又或許是在

17
印度當乞丐。
我雖然還是孩子,卻很清楚,如果把花在戰爭上的錢,全部用來解決貧
窮與環境問題,地球將會變成一顆美麗的星球吧!
在學校……不,即使是在幼稚園,你們都在告訴我們,該如何在這世界
上遵守規範。比如說:不要互相爭執,要以溝通的方式共同解決問題,
尊重他人,弄亂的東西要自己整理,不隨便傷害其他生物,相互分享,
及不能貪得無厭。
那麼,你們又為什麼做出這些不要我們去做的事呢?
請不要忘記,你們為什麼要來參加這場會議,還有,是為了誰而這麼做
的。
是為了你們的孩子,也就是我們。各位正透過這樣的會議,決定我們要
在什麼樣的世界裡成長。
父母總是告誡孩子,
「一切都會順利的」
,或是「我們已經盡力而為」
、「這
又不是世界末日」
。但我不認為,大人們還能再用這種話來告誡小孩了。
畢竟,你們有將孩子的未來排在第一順位嗎?
父親總是告訴我:
「你的價值是以你所做的事,而不是以你所說的話來決
定的。」可是我卻為了你們大人的所作所為在夜裡哭泣。
你們總是說愛我們,那麼,請用行動來證明。
謝謝你們聽我說完。
(發表於1992 年Rio 10 環境高峰會。)
※延伸思考:
1.背景介紹:瑟玫10 歲時便與朋友一同創立ECO環保學習團體。1992
年,瑟玟聽說巴西里約熱內盧將召開一項「決定自己的未來」的會議,
她認為「小孩更應該去參加!」
,她年僅 12 歲,卻發表了一篇讓大人
極度感動的演講。
「地球環境高峰會」之後,持續從事環境守護活動,
大學畢業後並創立了NGO「SKYFISH PROJECT」
(http://www.skyfishproject.org)
,初始的努力目標為「ROR(體認
責任)」計劃。持續堅持著「用我們每個人的力量來改變世界」的信念。
2.想一想,當你 10 歲、12 歲時,你最關心的是什麼?現在的 15 歲的

18
你,最關心的又是什麼呢?
3.國際知名保育人士珍古德(Jane Goodall)曾說:「每個人都重要,
。而瑟玟「行動」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角色,而且每個人都能有所造就。」
的原動力,似乎就是守護美好土地的這份情感。
看看我們周遭的環境、這個世界,人們依然不清掃自己所製造出來
的混亂,不面對自己的生活方式所應付出的代價,依然過度的掠取
這個環境的一切。而,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嗎?

◎培養全球社會的公民
德國北方邊境小鎮尼布爾,十四名高中生每天搭公車穿過邊界,出
國上學去,他們上課的地方是丹麥的通頓高中。半年後,換成十四名丹
麥高中生,每天跨越邊界到德國尼布爾上課。
在這個歐洲班上,兩國學生每天並肩學習,體會彼此生活環境和教
育體制的異同,也學會如何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溝通合作。
美國芝加哥近郊,伊凡斯登公立中學的學生在課堂上模擬著不同的
角色,有的扮演一八八五年參加柏林會議的代表,有的扮演全球性非營
利組織的創辦人,為自己關心的國際議題發表演說。
伊凡斯登中學的每個學生都必須至少選修兩學期的國際研究課程,
深入探索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歷史、文學和藝術。每年不同科目的
老師都一起討論,設計課程。
許多教育工作者開始在國際化教育中,強調全球公民意識。
「今天強調的全球教育和過去的國際研究不同之處在於,今天的教
育要教導年輕人了解整個世界是相互連結的,教導學生從其他人的不同
觀點來看這個世界,」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教育學院社會學與全球教育
教授瑪麗費德(Merry Merryfield)指出。
無論是當交換學生或留學,和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直接互
動,都是無可替代的學習經驗。但瑪麗費德建議,教育工作者仍然可以
邀請外國留學生、社區中的移民組織和學生互動,或透過電子郵件或視
訊會議交流,增加學生的跨文化經驗。

19
例如,英國一所小學的學生利用電子郵件和視訊會議,與南非的學
校,透過網路連結,一起設計未來的學校。學生因此了解不同國家的小
孩會重視不一樣的事情,同時對於貧富水準和文化背景不同的社會,也
有了更多的了解。
此外,要扮演好全球公民的角色,認同普世價值,關懷全球議題和
人類共同面臨的困境,也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暨南國際大學教授李家同指出,真正有國際觀的人應該對全人類發
生的事情,都有廣泛的興趣和關懷,不能夠「希望全世界的人都同情台
灣,而台灣卻不去同情第三世界。」
英國國際發展部的「全球學校計劃」就大力推動英國中小學和亞洲、
非洲、拉丁美洲的學校結為伙伴,相互交流,共同發展跨文化的課程,
而且課程中都必須包含「全球面向」
,也就是公民意識、解決衝突、多元
/平等、人權、相互依存、社會公義、永續發展等概念,強調開放、包
容的態度,重視批判性與創造性思考,以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因此在課程設計中,即使討論本土議題,也必須了解本土議題和全
球議題之間的關聯,同時讓年輕人「有機會檢視自己的價值觀和態度,
能理解不同地方的人都有共同點,能從全球觀點來看在地的生活,發展
出對抗偏見和歧視的能力。」
全球頂尖學府哈佛大學去年開始展開三十年來第一次大學部課程總
檢討,他們花十五個月的時間反覆評估討論,試圖回答:
「在二十一世紀
的頭二十五年,『受教育』的意義是什麼?」
結論是,在瞬息萬變的今天,學生迫切需要廣泛的科學知識,也必
須更了解這個世界。
「今天的世界要求我們更強調國際化。我們必須教育
學生成為全球社會的公民,這是我們的道德責任。」
(資料來源:齊若蘭,2004 年海闊天空教育特刊,天下雜誌。)

※延伸思考
1.我們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可以不具公民素養而存活,公民素養也不
是與生俱來的。可是如果大家都不具備好的公民素養,則社會的品

20
質將會每下愈況。在台灣,我們的教育體系有提供給我們相關公民
素養學習的機會與課程嗎?即便提供了,我們重視嗎?
2.有關世界公民教育的內涵,你覺得應該要有那些?

◎公益旅行
公益旅行最可貴之處,在於任何人都可以去做,我說的任何人,就
是從醫生、外交官、電腦工程師,到賣彩券、殺猪的販夫走卒都在內的
意思,不分教育程度跟專業,都在國際上能夠當一個有所發揮的義工。
……
我到了曼谷,開始跟其他有同樣想法的旅行者,提議在貧民窟裡面
租一個房子,開放給小朋友們當作圖書館,裡面有冷氣,有電腦,還有
各式各樣的書籍,借書不用登記,採取榮譽制,不還也沒有關係,反正
讀書是值得鼓勵的好事,我們這些義工們,則可以輪流去當圖書館管理
員,還可以順便教英文,唸故事,幫這些沒空照顧小孩的勞工父母們,
當作社區托兒所也沒關係,起碼這些小朋友有地方可以去,就不會到街
上去遊蕩,減少他們可能會因為無聊而過早接觸到菸酒毒品的機會。貧
民窟出來的孩子,可能因為窮而自卑,甚至被其他小朋友排斥,以至於
不願意留在學校或是外面的圖書館,但是如果有了屬於貧民窟自己的圖
書館,就在家旁邊,應該會很受歡迎才對。
有了這個想法以後,我們很興奮地去跟一些當地比較富裕的泰國朋
友說,希望他們有空可以幫我們募一些舊的圖書,還有一台冷氣機,結
果沒想到大家都很贊同,就連我們要去租房子,房東也被我們感動了,
決定免費提供一間房子讓我們當圖書館,我們只要自己交水電費就行
了,就這樣,一個屬於貧民窟的克難圖書館,就這樣在眾人的善意中落
成了。圖書館其實書不多,但是至少是一個起點。為了讓小朋友們學習
英文,我很快地發現傳統的教材,對於平常留連在網咖打線上遊戲的孩
子來說,實在是太無趣了,於是我找到一個網站叫做 REPEAT AFTER US,
顧名思義就是『跟著我們這樣念』,這個網站裡面有分詩(Poetry)、
戲劇(Drama)、小說選粹(Prose Fiction)、非文學類選粹(Prose

21
Non-Fiction)、兒童故事集(Children's Stories)、童謠兒歌(Nursery
Rhymes)、名人名句(Memorable Quotes),還有來自全世界各地的故
事(Stories From Around The World),每一段故事,都按照程度分成
初級、中級、高級,而且都是來自世界各個地方不同的義工,透過網站
錄音以後上傳的。
我總是告訴他們我在雜誌上看到的一篇報導,那就是這個網站的主
人,是一個才十幾歲的亞裔美國中學女生,叫做 Ellen Wen,她希望能
夠幫助全世界想要學英文的人,就算沒有老師在旁邊,也都能夠學習正
確的發音,結果這個想法受到很多人支持,因為只要有心幫助的人,都
可以選任何一個類型,無論是小說還是童謠,對著電腦錄音念完以後把
檔案上傳到網上,讓這個有聲圖書館的館藏,一天比一天豐富。
對我來說,這真是一舉數得,因為:1.小朋友們可以適應各式各樣
的英文發音。2.藉機學習使用電腦和上網。3.鼓勵孩子他們只要有好的
點子,就像 Ellie Wen 那樣,就算沒有很多錢,也可以在小小年紀就成
功。4.讓孩子們知道世界上到處都有許多善良的人,外國人不見得都是
他們在酒吧門口或是夜市看到的那樣,我們的圖書館,也是像這個有聲
圖書館,可以透過大家的力量,一點一點變得更好。5.適合我懶惰的個
性,因為我都不用說話,只要坐在旁邊就可以了。
當然,小朋友畢竟是好動的,光是看書,或是學習英文,也會有膩
的時候,所以我也會趁著每次到緬甸去出差的時候,帶回傳統的藤球,
陪小朋友一起玩,藤球的規則跟足球很像,但是是一項在東南亞的城市
裡快速消失的傳統,在曼谷就算買得到藤球,也都是塑膠作的,為了讓
貧民區的小朋友,也能夠玩到真正用藤編的傳統藤球,每次我都盡量多
買一些,分送給孩子們。
自從有了圖書館以後,我不敢說世界因此變得更美好,但是可以確
定的是,我的心情比起當年一個看著貧窮在我的眼前遊行而過的觀光
客,不再有那份無力感,也才意識到,原來一面在旅行的過程當中,也
一面地學會了作一點公益,當時我還沒有聽過什麼叫做『公益旅行』,

22
只知道自己參與了一件有意義的計畫,讓曼谷,這個旅行者的補給站,
變得更加有意義。
有了這樣的經驗以後,我發現旅行者可以做的事情,其實比我想像
中要來得寬廣許多,從此就在旅行中接觸了越來越多的機會,無論是在
美國印地安部落,還是柬埔寨的雛妓收容中心,九一一過後的紐約,還
是海嘯過後的泰國漁村,都有需要我的地方,累積了很多經驗以後,甚
至讓我離開在波士頓高科技相關產業的工作,從此為公益團體規劃執行
一個又一個有意義的計畫,成了我的全職工作。
像我這樣想、這樣做的台灣人,絕對不是少數,光是我的朋友中,
有人當傳教士一面在肯亞收容難民,有屏東退休的老爺爺在非洲擔任農
耕隊,有人開國際標準舞學校來資助中國大陸鄉下農村的學校,有每次
旅行多背一公斤文具沿途分給偏遠學校的,還有在高雄當房地產仲介商
的朋友同時在泰北難民營幫助小朋友,甚至還有為了做愛滋病宣導自己
下海當牛郎的社工人員,他們來自各行各業,都沒有上過媒體,也從來
沒有放棄過自己,一面工作、生活,一面旅行,一面為這個世界做一些
什麼美好事情的夢想,對我來說,這種把國際義工當作日常生活一部分
的人,才最長久,也最有意義,因為很多人每個人每天都做一點點,這
個世界每天就會少一點點悲傷,多一點點愛,離世界和平就會近一點點。
(資料來源:節錄自,褚士瑩,國際義工的迷思,PChome 名家專欄,
http://epaper.pchome.com.tw/adm/brief_left.htm?s_code=0161)

※延伸思考
1.旅行只是放鬆身心、吃吃喝喝,看看特殊的風景、文物與人物嗎?
褚士瑩親身的例子告訴我們旅行可以更有意義、更深刻、更多元!
你對旅行這件事的看法為何?有何憧憬嗎?
2.如果有機會,你願意不嫌重、不嫌麻煩地在背包中多留一些空間、
多帶一些文具物品到旅行的地點送給當地人嗎?或是在異地旅行
時,多關心當地的社會現況,甚至加入當地的服務工作?
3.請舉出兩個你可以進行、參加的公益旅行的方式。

23
◎全球志願服務的參與率節節攀高
2001 年,聯合國吹起當志工去的號角,宣示志工與公民服務的時代已然
來臨。一心一意想要致富翻身的亞洲新興國家,公益思維也方興未艾。
短短幾年內,印度出現兩百多萬個非政府公益組織(NGO);在政府嚴密
監控下,中國大陸新成立了兩千多個環保與人權志工團體,需求之大,
儼然全球志工組織的兵家必爭之地;在印尼,73%的頂尖大學生,畢業
後選擇為NGO效命。
台灣NGO組織在過去十幾年間遽增五倍;內政部統計,台灣從事志願服務
的人數,五年內成長了 39%;去年全台從事志願服務的人數,已佔總人
口的 17.5%。據天下雜誌的調查顯示,40%的民眾有做志工的打算。而
台灣民眾做公益的模式,也已漸從做慈善擴大為公民參與,使得志工人
數在短期內迅速成長。
而全球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多達三萬七千多個,比 1990 年時多了五分之
一。NGO的重要性也與日俱增,1999 年時,世界銀行與NGO的合作達 50
%,2001 年時高達 75%。

※延伸思考:
1.你曾經做過志工嗎?或是想要嘗試去做志工嗎?你的動機為何?
如果你不曾做過也不想去試,你是怎麼想的?
2.透過組織、團體參與志願工作相對上較為容易,請你舉出各五個你
知道的國際性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
,並簡述其工作
內容。

2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