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20

2007 年地理高考备考讲

北京师大附中 王树声
一、应对高考挑战,体会试卷变

1 、命题思路稳中有变
通过近几年高考命题思路的变化,为每
一位有兴趣研究高考的老师提供了丰富的
素材,我们关注的不仅是每年考试的试题
与答案,而应该在学习高考改革思想的基
础上,研究 “以能力立意 ”在试题方面的体
现,从而发现试卷中所揭示的信息,对我
们在教学和复习备考方面带来的启示。
2 、当前复习方法不够科学
难以适应新高考
每一次新出现的高考试题,都会
向我们的教学提出新的挑战,迫使我们
要思考一些问题。目前在教学中脱离高
考要求,各年级 “各自为战 ”(未能从整
体上进行能力培养)的做法并不少见,
复习工作中 “投入高、负担重、方法死
、效率低 ”的不科学的备考方法还相当
普 遍 , 对新高考的不适应,困扰着不少
教师和考生。
3 、传统复习备考的不适应表现
关键在于 对高考改革的方向把握
不准,对命题思路的变化体会不深,对
能力考查的要求不甚明确,不去认真研
究高考改革的思路,因而在教学和复习
方法上仍因袭传统做法, 总想 “猜题押
宝 ”,希望从知识点上(猜重点难点)
获取点什么信息,实际这些已经不适应
今天的考试。今天高考考的是会思考、
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改进复习方法应对挑战

彻底扭转那种只相信 “猜考点、背
书本、多做题 ”的 “知识立意 ”的办法。
注意学习有关试卷分析及《考试中心》
所发表的一些指导性文件的精神。 科学
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整理加工而不是
机械照搬;选择做题而不是题海战术;
重视技能而不是只背知识。
二、根据试卷特点,剖析命题思

1 、题型题量基本稳定
题型结构稳定在单项选择题和综合
题两方面,基本形成比较固定的模式,题
量及赋分比例也基本固定,这在一定程度
上稳定了考生的备考心态,在考场上不致
感到全然陌生,有助于临场的发挥。反映
了高考不是每年变新招,让人摸不透,而
是在可能范围内增加透明度,不是以考生
为 “敌 ”,而是反映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2 、以能力立意的测试思想体现明

综合科目测试,考查考生所学相
关学科的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
度、重视思维过程,重视运用知识分析
、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强调的能力,主
要是学习能力,即选择、加工、提取与
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
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并进行描述或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
题的能力。
36 .沙尘暴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大气水平能见
度小于千米的特殊天气现象。图 5 示意我国沙尘暴主要活
动路径和强沙尘暴多发区;图 6 、图 7 依次表示 1464-
1913 年华北地区沙尘暴按月份累计次数和逐年统计次数。
( 1 )西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两大盆地是
: 盆地、
盆地。

( 2 )西北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地理区域
有: 盆地、河西走廊、内
蒙古高原、
高原和 平
原。

( 3 )说明图 5 中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
环境特点。
分析图 5 、图 6 、图 7 ,回答下列问

解题思路提示
运用心理地图进行空间思维想象西路、西北
路沙尘暴所经过的地区,然后思考沙尘暴的
景观和形成原因,得出地表环境特点。

答案:
( 1 )塔里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
( 2 )准噶尔盆地 黄土高原 华北
平原
( 3 )干旱、半干旱(缺水),沙漠
(荒漠和黄土)广布,植被稀疏。
( 4 )指出图 6 所示的沙尘暴季节分布
特点,并说明其自然原因。

( 5 )在图 7 显示的 450 年间,沙尘暴


发生次数的变化呈现出
的规律。在明王朝灭亡时,沙尘暴约
发生了 次。

提示:明王朝灭亡时的年份是 1644 年
分析图 6 中从季节分布特点思考原因
从图 7 中沙尘暴出现次数发现规律
例题:下图所示的平原地区在 20 世纪 60
年代频发沙尘暴。因沙尘中含有较多的盐尘,
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 “白风暴 ”。读图完成下
列要求:
( 1 ) R1 、 R2 两河的主要补给是
高山冰雪融水和降

气温(温度)
,影响流量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风(风力)
( 2 )图示平原地区侵蚀作用的主要外力是

( 3 ) 20 世纪 50 年代,在 L 湖沿岸地区大规模
垦荒,对土地产生哪些影响?
该地区气候干旱,垦荒会导致土地沙漠化(荒漠化、土地
退化)
( 4 )在开垦的同时 ,大量引河水灌溉。不合理
的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简要分析在该地区
不合理灌溉对土壤的影响 ,并说明其发生的过程

导致土壤盐碱化(次生盐碱化、盐渍化),当地下水位上
升至土壤层,因蒸发旺盛,水中的矿物质(或盐分)在土
壤或地表不断积累。
( 5 )大量引 R1 、 R2 河水灌溉会对 L 湖产
生什么影响?
(入湖水量减少 ,)湖水水位下降 ,
(湖岸线后退 ,)湖泊面积缩小 ,含盐
量增加。

( 6 )分析“白风 暴”中盐尘 的主要来 源



“ 白风暴 ”中的盐尘主要有两个来源:
一是开垦的耕地及其周围地区因次生盐
碱化而在地表和土壤中积累的盐分;二
是湖面缩减露出的湖底部分所含的盐分
( L 湖为咸水湖)。
试题信 息的 类型、 结构 、数 量

36 、( 36 分) 图 7 为我国亚 热带 季风气 候区
一个
小区 域的 平面图 及地 形剖面 图。 据此回 答:

36 、( 36 分) 图 7 为我国亚 热带季风气 候区一个小 区域的平面 图及地形剖 面图。据此 回
答:

AA′ 剖面图 显示的 是山 地中的 一个 宽广的 河谷 ;


BB′ 剖面图 显示的 是山 地中的 深切 河谷;
CC′ 剖面图 显示的 是丘 陵中的 河谷 。
该小区 域是山 地中 分布着 宽窄 相间的 河流 谷地。

( 1 )简 述三个 剖面 分别显 示的 地形 特征,并 综述 该小区 的整 体地 形特征 。( 16 分)


36 、( 36 分) 图 7 为我 国亚热带季 风气候区一 个小区域的 平面图及地 形剖面图。 据
此回答 :

有发 展耕 作业、 林业 、果树 业和 开发水 能的潜 力


开发 中应 当避免 陡坡 垦荒 ;防 止水土 流失

( 2 )根 据所 给信息 ,说 明该 小区域 土地利 用的 潜力及 开发 利用应 当注 意的问 题。


( 9 分)

A B C D C′ D ′
A 前置限 B 行为动 C 主题范 D 后置限
6 、( 36 分) 图 7 为我国 亚热带季风 气候区一个 小区域的平 面图及地形 剖面图。据 此回答:

降水 较多 有 足够汇 水面 积
河流 有较 大落差
有峡 谷( 形成良好 的坝址)

( 3 )扼 要说 明该 小区域 水能 开发的 有利因 素。 ( 11 分)


以近三年的全国文综卷 36 题为例看能力
要求:
全国 卷第 36 主要内容 能力 要求 备注

2004 文综 1 华北某地 地 绘图 判读 、空
形区气温 降 间思 维、 推理
水图 判断
2004 文综 2 中亚白风 暴 综合 分析 、描 经典 试题
问题 述概 括、 运用
原理 推导 分析
2004 文综 3 云贵高原 等 空间 定位 、空
高线图 间想 象、 空间
联系 、综 合分
2004 文综 4 美国农业 区 析
识记 地理 事物
及地域类 型 、知 识迁 移与
综合 应用 、归
纳推 理
2005 文综 我国 亚热 带季 判读 剖面 图、 根据提供 的
1 风气 候区 平面 综合 分析 、空 信息独立 编
图与 剖面 图 间想 象 制答案
2005 文综 西亚 及其 周边 空间 定位 、气
2 地区 图与 气候 候特 征判 断、
直方 图 分析 表述
2005 文综 我国 某地 冬季 空间 定位 、分
3 天气 系统 城市 析天 气系 统、
交通 区位 因素 区位 因素 分析
2006 文综 沙尘 暴活 动路 空间 定位 、分 根据资料 认
1 径多 发地 区及 析判 断、 原因 识规律性 问
有关 统计 分析 认识 规律 题
2006 文综 北冰 洋融 冰速 空间 定位 。综
2 度及 有关 洋流 合分 析、 知识
问题 迁移 与联 想
通过以上举例可看出: 试题在逐
步变化,能力要求层次逐年提高,能
力要求的类 型 逐渐扩大 , 提供的信
息 越 来 越 丰 富 . 有些带有方向性的甚
至是隐性信息值得注意 ( 如 从 自 然 与
人文两方面全面地认识环境的变化,
以全球变化的观点去分析环境问题,
从宏观上、多角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
境和其他地理问题等),这是仅凭单
纯记忆无法应对的。
3 、学科内综合为主,跨学科综合
为辅
综合能力测试强调学科内部及相关学
科相关内容的渗透、交叉与综合,强调理论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重视人与自然、社会
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
命题的立意多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
题同有关理论联系起来,情境设置更加真实
和全面地模拟现实。因而常以教材外的知识
为切入点,以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来呈
现。
跨学科综合所占比例很小,三科各自
提供资料,单独设问,基本上仍属学科内综
如近几年试题中涉及到的问题有
: 民工潮、引种草坪、沙尘暴、可燃冰
、气象经济、石油净进口、我国粮食生
产、印度洋海啸等。
试题中并不是直接考查这些事物
本身,而是以之作为切入点, 用所学过
的 “旧 ”知识解决未见过的 “新 ”问题,
这也是新课标所要求的探究精神的考查。
36 、读图 12 ,回答:

( 1 )指出图 示区 域柑橘冻 害分布特点,分析甲地


无冻害的原因( 6 分)
( 2 ) 简述三峡地区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
对柑橘生产的影响。( 8 分)

答案要点:
( 1 )冻害程度随纬度升高(或大致由西
南向东北)加重,受周围山地阻挡,冷
空气不易入侵
( 2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交通运输条件
改善,柑橘保鲜,冷藏等技术发展,市
场地域扩展。
按加工层次,柑橘加工业划分为以罐头
生产、原汁榨取为主的初级加工业,以饮料
生产、香精与色素提取、果酸加工为主的中
高级加工业。

( 3 )分析甲地柑橘加工业的区位优势,说
明不同加工层次的布局指向。( 10 分)

答案 :
( 3 )原料丰富,市场大,劳动力成
本低等,初级加工业是原料指向型工
业,中高级加工业是市场指向型工业
( 4 )说出图中轻冻害区存在的主要
环境问题。( 6 分)

答案:
( 4 )酸雨,土壤侵蚀,土壤和水
体污染等
( 5 )与图中严重冻害区同纬度的
大陆西岸也种植柑橘、说明其气
候 特 点 和 形 成 原 因 。 ( 6 分)

答案:
( 5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
干燥,冬季受西风影响温和多雨
4 、依据提供的信息,领会问题情境,
理解设问要求,独立思考或编制答案。

试卷上的问题是新问题,是教材
上没有、教师没有讲过的新问题(这
样才最公平);解答问题的程序不是
靠从头脑中 “搜寻答案 ”,而是根据提
供的大量资料,并综合储备的信息,
通过思考确定解题思路,再独立进行
判断(选择题)或编制答案(综合
题)。
图 1 四条曲线分别示意四地 3 月 21 日到 6
月 30 日的日出时间 。读图 1 ,回答 3 ~ 5
题。
3 .与摩尔曼斯克地区日出时间对应的曲
线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B)

提示:摩尔曼斯克位
于北纬 69° ,是北极
圈内的最大城市,俄
罗斯的不冻港。
提示:根据日出日落时刻计算昼

日出时 6时 5时 4时 3时 2时 1时 0时

日落时 18 19 时 20 时 21 时 22 时 23 时 24 时


昼长时 12 14 时 16 时 18 时 20 时 22 时 极昼

日出时刻与日落时刻: 24 -日出时刻=日落
时刻
昼长时间=日落时刻-日出时刻
根据昼长时间可判断季节,夏季昼长,冬季昼

日出日落时刻与昼长时间的计算
日出时 刻与 日落时 刻
24 -日出时刻=日落时刻
如: 6 点日出,则日落时刻= 24 - 6 =
18 点
4 点日出,则日落时刻为 20 点,为
夏季
昼长时间=日落时刻-日出时刻
如:日出时刻为 8 点、日落时刻为 16 点
则昼长= 16 - 8 = 8 小时,昼短夜长,
为冬季
日出、日落时 刻、昼长 、夜长时间 、季节
解题思维过程 3 月 21 日全球均 6 点日出 ,昼
夜等 长, 此后北 半球 昼渐长 ,
日出 时间 逐渐提 早
① 地到 3 月 30 日即 0 点日出 ,
进入 极昼 ,应在 北极 点附近 ;

② 地自 3 月 21 日后白 昼渐长 ,
至 5 月初进 入极昼,应 在北 极
圈内 ;

③ 地在 6 月 22 日这一 天昼长
24 小时, 以后开 始变 短,在 北
极圈 上;

④ 地在 6 月 22 日前后 昼最长 ,
但也 不过 18 小时多 ,未 出现极
摩尔曼 斯克在 北纬 69° 昼现
符合②
象, ,故
故在较B高纬 为正确
度,不选到
4 . ④地位于
A .南半球中纬度
B .北半球低纬度
C .副热带高压带
D .副极地低压带

(D)
提示: 3 月 21 日到 6 月 30 日白昼增长,故不会
在南半球,排除 A ;有长昼现象,达 18 小时多
,故不会在低纬度和副热带高压带,排除
B 、 C 。因此判断在副极地低压带,正确选项为
5 . 8 月 23 日,
② 的昼长约

A . 24 小时
B . 22 小时
C . 20 小时
D . 18 小时

(C)
解题思路提示: 8 月 23 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
归线以北,距秋分日尚有一个月;与这一天太
阳直射点相同的一天应在 4 月 22 日左右,距春
分日也刚过 一个 月,可知这两 天的昼长 是相同的。

3 月 21
4 月 22 日

8 月 23 9 月 23
日 日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置与
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关系
从 3 月 21 日~ 6 月 22 日~ 9 月 23 日太阳直射北半
球,思考: 4 月 22 日与 8 月 23 日、 5 月 22 日与
7 月 23 日的太阳直射点位置相同、正午太阳高度
、昼 夜长 短、日出日落时 刻、昼长 、极昼极 夜范围
等现象也是相同的。
解题思路提示
与 8 月 23 日
太阳 直射点相同的一
天应在 4 月 22 日左
右,这两天的昼长相
同。从图上可看出 4
月 22 日左右的日出
时刻在 2 点,说明
昼长 20 小时,推论
8 月 23 日昼长 也是
20 小时。故 C 为正
确选项。
由于没有现成的答案或书上的原词
原 句 可 以 应 用 , 这种 考查临场的应变能
力、迁移能力、联系能力、表述能力
(运用学科术语组织答案)、空间想象
能力的试题,正逐渐被人们所习惯与认
可,在复习指导过程中正在注意应对的
策略。
在平时(高一高二)教学过程中积
累这些潜能已经提到日程上,如: 良 好
的学习习惯,科学的思维方法,牢固的
空 间 概 念 , 严谨 的 时间观 念 , 敏 锐 的 信
息意识,清晰的表述能力等。
5 、文化素养的考查正逐渐体现在文
科综合试卷中
近些年来,在文科综合试卷中加强
了对文化素养的考查,历史、地理、政
治三科都有体现。诗词、散文、国画、
砖画、图片、商标等,内容丰富,形式
多样,主要作为命题的切入点,既从多
角度启发考生思考,又能给考生展示才
能提供机会,同时带来一定趣味性,缓
解考场紧张气氛。这 需要平时积累,知
识面广,视野开阔,思路灵活,方能适
应。
例题:古人在一篇游记中写道: “登高南
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
沙衰草 ……”。据此和图,回答下列问题
审题:试题文字材料中提供的信息有:
情境设置中的空间信息
高度信息 ——登高、俯视;
方位信息 ——南望、北顾;
时间信息 ——晴岚可爱(能见度好)、寒沙衰草(深
秋);
思考问题依据的地理事物 ——太行诸山
图像信息 ——经纬度、北京及小五台山、长城
、 200 米等高线、等温线
( 1 )图 中有 6 个经纬线交点,其中与游
记作者登临之地相距最近的交点的地理坐
标是 _______________
115°E 、 41°N 内蒙古
。作者北顾的是
__________ 高原的深秋景色。


例: 《真腊风土
记》(元)记载: ①自
温州开船,西南行,
历闽、广海外诸州港
口,过七洲洋,经交
趾洋到占城。又自占
城 顺风 可 半 月 到 真腊
; ②真腊四时常如五六
月天,不识 霜雪,半年
有雨,半年绝无; ③信
教者削发穿黄,偏袒
右肩,其下系黄布裙
,跣足。据此并结合
图 1 ,回答 1 ~ 4 题。
1 、当时从温州航海前往真腊的较佳时间是
A 、 11 ~ 12 月 B、 3~4月 C、 5~6
月 D、 7~8月
2 、真腊地区的气候属于 答案:
A 、亚热带季风气候
A
B 、热带季
风气候
C 、热带沙漠气候 D 、热带雨答案:
3 、 ③所描述宗教的起源地是
林气候
B
A 、巴勒斯坦地区 B 、阿拉
伯半岛
答案:
C 、南亚 D 、中亚 C
4 、该宗教的传播方式主要属于
A 、传染扩散 B 、迁移
扩散 答案: B
C 、刺激扩散 D 、等级
三、领悟试卷启示,思考变化
趋势
1 、新课标中学科内容的变化势必会影响
到考试内容
今日地理的学科知识已经 从过去的
区域描述逐步转向空间分析、区域发展
; 学科结构组织 从区域地理 ——系统地理
——专题研究(初中区域地理 ——高中必修
与选修模块,案例研究), 这一变化应
引起重视。
以人地协调和持续发展为主线,
学习 “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 “对终生
发展有用的地理 ”,提供未来公民必
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
能力和生存能力,这一变化的趋势,
必须引起重视,在试卷中已逐步有所
体现。
例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轿车
越来越多地进入家庭。回答下列各题题:
( 1 )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能够
答案:
A 、降低燃油消费 B 、提高交通效
C

( 2 )对大城市来说 ,大量使用家庭轿车有利于 答案:
C 、扩大居民出行范围 D 、节省城市用
D
地A 、缓解道路交通压力 B 、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C 、城市连片发展 D 、降低市中心常住人
口密度
( 3 )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答案:
D
A 、在城市上空形成臭氧空洞 B 、大范围的水
体污染
C 、大规模的酸雨危害 D 、城市大气质
39 .奥运会是跨越国界的全球盛事,是主办
国向整个世界表现自身风貌的机会,回答:

( 1 )读图 13 ,说
明历届现代夏季奥运
会举办城市的地区分
布特点。并简述奥运
文化空间扩散的特点
及意义。( 10 分)
答案要点

( 1 )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纬
度地区(或欧洲和北美洲)。
奥运文化空间扩散范围扩大
,并与其他文化区发生重叠。促
进文化的交流、发展与繁荣。
我们对高考进行研究,并不仅仅
是为了应试而不关心课程与教材的改
革,,恰恰相反,我们是从教改的整体
来考虑, 考试评估与课程教材是互相关
联的两翼,是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引力
(指挥棒的导向)和动力,二者并不矛
盾,因为都是要讲能力 ——培养能力与考
查能力。
考试内容的变化,正标志着学科
知识的发展与趋向,研究高考就必须关
注知识的前沿内容与综合要求。
课程教材 高考改革

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学习方式
2 、学科方法的变化会影响到考试
要求
新课标在学科方法上要 “摒弃机械
记忆和单向传授 ”, 强调探究和体验,
重视接受过程,注重基础性和典型性
(案例), 要向学生传授知识结构和方
法,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要
摒弃繁难偏旧 ”不在细碎的知识点上斤
斤计较,而应该 注意从宏观上把握知识
的整体,注意知识结构的质量和知识间
的有机联系。
学科方法的变化影响到考试要

事实上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已
在不断地传递着这些信息,许多
教师已经敏锐地感觉到这点,在
教学中注意 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
方法,总结知识规律,整理知识
结构,分析知识联系,构建思维
线索,获取有效信息。
据报道,哈尔滨地区 2004 年 10 月 14 日出现的日
偏食开始于 9 时 20 分,结 束于 10 时 57 分。当 哈
尔滨日食结束时,美国阿拉斯加州某地为 13 日
16 时 57 分。那里人们 看到的日偏食开 始于 13 日 17
时 55 分,结 束于 13 日 18 时 46 分。读图 3 ,完成
9-11 题。
解题思路提示
获取信息: 2004 年 10 月 14 日北半
球昼短夜长( 6 点后日出, 18 点前日落

哈尔滨日偏食开始于 14 日 9 点 20 分
,结束于 10 点 57 分,而此时阿拉斯加某
地为 13 日 16 点 57 分,进行地方时计算
,与东 8 区相差 6 小时即 6 个时区(或按
相差 18 小时计算也可),该地在西 10 区
(图中的甲地),可知该地使用西 10 区
的区时。
9 .图中阿拉斯加州的甲地和乙地
A .能够同时看到这次日 偏食的全过程
B .乙地先看到日偏食,甲地后看到日偏

C .乙地能看到日偏食,甲地看不到日偏
食 (C )
D .乙地只能看到日偏食开始,甲地只能
看到日偏食的结束
解题思路提示
从图中得知:甲地处于西 10 区,西
经 150° ,与区时相同。并在 60°N 以北,
此时( 10 月 13 日甲地昼 短夜长 ),甲地正
处于黑夜,看不到日偏食。
乙地在东 12 区, 180° 经线附近,地
方时与 150°W 相差约 30° 即约相差 2 个小
时;换算为当地时间是 15 点 55 分 —— 16
点 46 分,能看到日偏食。
10 .报道中的阿拉斯加地区使用的时间

A .地方时 B .西 10 区
的区时 (B)
C .西 9 区的区时 D .西 8B区
的区时

11 .阿拉斯加州能看到这次日偏食结束 (C)
的地区,其使用的区时与地方时相差约
A . 0 小时 B . 1 小时
阿拉斯加
解题思路提示 能看到日偏食结束的
地区为乙地,从图中
可知其所在的位置为
东经 172.5° ~ 180°
之间(理论上属于东
12 区,但却划在实际
日界线 以东 ),此时东
西 12 区钟点相同,
日期也相同,东 西 12
区与阿拉斯加统一使
用的西 10 区的区时
正好相差两小时。
3 、地理学科思想和学科价值正不断体
现在试题中
学科的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
等特点,利用图像和文字呈现地理知识
的形式,以及地理知识在 国策制定、国
土整治、区域发展、资源开发、土地利
用、生产布局、水利气象、灾害防治、
交通建设、城市规划、环境保护、人口
计划、文化研究、商业贸易、军事国防
等多方面的作用,正不断体现在试题设
计思路中。
图 2 是北半球易形成台风海区分布
示意图。读图 2 ,完成 2-4 题。

2 .日界线附近,易形成台风海区的北界可达
北纬
A . 35° B . 25° C . 20° D . 15°
( D)
3 .影响美国的飓风(台风)多形成于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 D)
4 .图示四个区域中
A . ①主要受风海流影响

B . ②主要受寒流影响
C . ③是世界著名大渔场

D 。 ④主要受密度流影响

( A)
解题思维过程
本题的解题信息全部来源于图中,看懂
图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图中阴影部分是 “易形成
台风海区 ”,其范围和界线既有与大陆海岸线一
致处,又有不一致处,须辨别清楚。
( 2 )题 ,日界线 附近即 180° 经线附近,用通过
该经线的铅垂线与其北界的交点,画一横线,
交于纵坐标的 15° 附近。
( 3 )题 ,影响 美国 的飓风 形成于加勒比海和墨西哥
湾海域,依据陆地轮廓或西经度位置可确定④海域

( 4 )从 图 中识别 ①~④所示海域名称 ,然后结 合洋
流分布予以辨别。
图 1 显示我国四个省 2004 年三种谷物
的种植面积。读图 1 ,回答 1-2 题。
1 .① 、②、 ③代
表的谷 物依次 是

A .小 麦、水 稻
、 玉米
B .玉米 、小麦
、 水稻
C .水 稻、小 麦
、玉米
D .水 稻、玉 米
、 小麦
( C)
解题思路提示
1 、从图中吉林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是 ③
,吉林在东北平原,按热量水分条件看
不会是大面积的小麦和水稻,判定 ③是
玉米;
2 、从图中江西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是 ①
,江西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热条件好
,适宜种植水稻,所以 ①是水稻;
3 、河南在华北平原,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适宜冬小麦种植,所以 ②是小麦。
2 . M 省可能是
A .山西
B .安徽
C .广东
D .甘肃

(B

提示:在前面对三种谷物正确判断的基础上,从图中提
供的 M 省 ①、 ②两种谷物播种面积相近的信息,结合试
题中四个省区的名称和位置,能够符合既是我国重要小
麦产区、又是重要水稻产区的只有安徽省。
在我们进行复习指导时,一定要
明确学科思想,认识学科价值,增强地
理意识,树立地理观点,并贯彻在备考
过程中。特别是结合当前建设中反映的
新思路,科学的发展观,人地协调理论
,区域协调发展,构建资源节约、环境
友 好 的 新 型 社 会 的 理 念 等 , 都应反映在
教学和复习过程中。
36 .资料表明,近年来北冰洋海冰融化速度
加快,流出北冰洋的洋流增强。同期,墨西
哥湾暖流较为稳定,北大西洋暖流速度减缓。
据 此 并 读图 5 ,回答下列问题( 16 分):
( 1 )图 5 中 A 处洋流流速的变化表现
为 (加快或减慢)。
( 2 ) B 处海水蒸发量增加,对同纬度
东岸陆地造成的影响及原因是

。我国可能受
此影响的地区是

解题思维过程
( 1 )流经图中 A 处的洋流为北大西洋暖
流,在此向东北方向流入北冰洋;由于北
冰洋南下冷水流量的增大 , 使其流速有所
减慢。
( 2 ) B 处位于北纬 40° ~ 60° 之间的西
风带,当海域水温升高,蒸发量加大,上
升的水汽随西风向东流动,给同纬度东岸
带来更多降水。
我国能受到西风带来水汽影响的地区
,主要是新疆北部地区。
答案要点

( 1 )减慢( 4 分)
( 2 )增温加湿(降水量增加、增
加其冬春的降水量)( 4 分),上
升水汽随西风(带)( 3 分)进入
欧洲(亚欧)大陆( 2 分)
新疆北部地区(或西北地区)
( 2 分)
4 、新的考试评价目标正在促使原
有复习方法的变革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为我国地理基础教育注
入了新的理念和内容 ,为地理教育的发展明确
了方向并提供了动力。地理高考也在逐步完善
和确定新的地理考试评价目标, 以 “有用的知识
”、“适应 社会发 展的学习 能力”为评 价核心,从 而
使原有的评价体系(以知识立意)不断向 “以能
力立意 ”的方向蜕变 。
40 .青藏高原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 814 千
米已于 1979 年铺通;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
段 1142 千米于 2005 年 10 月 15 日铺通,计
划 于 2006 年 7 月 1 日试运行。
( 1 )下图 示意格尔 木至拉萨 的地形剖面,读图 回
答:
a为 山脉, b 为
山脉;
c 、 d 两段地形变化的地形特点是

,对铁路修建的影响是

解题思维过程
本题要从图中获取解题信息。
( 1 )题,先要辩明该剖面图的走向
,从格尔木到拉萨,应略呈东北-西
南走向;其次要明确沿线依次穿过的
山脉;再根据海拔高度和地形起伏,
分析其地形、地势特征,以及对修建
铁路带来的影响。
答案要点
( 1 )昆仑( 2 分) 唐古拉( 2 分

高差大(地势起伏大)、
坡 度 陡 ( 3 分) 工程量大(土石方
、桥梁隧道等量大),造价高( 3 分
)(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 2 )下图是格尔木和拉萨两地年内
各月气温、降水量分配图。读图判断

A 、 B 两幅图中
,反映拉萨气候
资料的是
图,
因为
解题思维过程
( 2 )两幅气候图中 A 图冬季在 0℃ 以下,
降水极少; B 图冬季在 0℃ ,降水较多;
根据格尔木与拉萨的位置分析,拉萨纬度
较低,位于雅鲁藏布江的支流的河谷地带
,夏季西南季风可带来部分水汽,冬季气
温较高;格尔木纬度较拉萨高,深居柴达
木盆地内陆,故降水少,温差大。
答案要点
( 2 ) B ( 4 分)
(两地共处青藏高原,但与格尔
木相比)拉萨受(夏)季风影响,
(格尔木深居内陆盆地)( 2 分),
因此,拉萨(比格尔木)(夏季)降
水量较多( 2 分),气温年较差较小
(年内气温变化和缓)( 2 分)
从以上例题可看出: 原有的教学
与 复习 指 导 思 想 必 须进 行 变 革 , 以 适
应新的评价目标,因此相应的教学与
复习 方 法 也 必 须 在 不 断 探 索 的 实 践 中
形 成 和 确 立 , 才能逐步符合教育教学
和高考改革的需要。
复习内

运用知识的方
知识立 法
知 识为结 合 解答问题的思
意 能力 路思考问题的线

复习方 法
变教师为中心的复习讲课
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复习活动
变死记硬背为对知识的整理
能力立 加工
变记忆结论为思考过程
意 变被动做题为独立思维
变时间积累为提高效率
5 、 2007 年将出现两份《考纲》

2007 年将是原有《考试大纲
》和根据新课标新教材制订的实验
地区的《考试大纲》开始并存的一
年,从综合试卷看整体难度布局大
致持平,即不以单独某一学科衡量
试题难度;整体偏向稳定和以中等
难度题为主。
四、科学进行备考,改进复习
方法
1 、在复习 基础 知识过 程中教会 思维 方法,改变 “
就知识背知识 ”的单一复习方法

知识 类型 能力 要求 与思 主要内 容
维方 法
地理 事实 识记 、空 间定 地理名称 、地 理数据 、地理
位 时事
地理 概念 理解 、区 分、 一般概念 、特 殊概念 与集合
运用 概念
区域 特征 综合 分析 特征 中国的自 然与 经济分 区、世
与差 异 、类 比差 异 界的分区 或国 家

地理 图像 判读 使用 绘制 分布图、 原理 示意、 景观图


、分 析比 较说 、统计图 、等 值线图 、剖面
地理 事物 描述 、理 解、概 自然 与人 文要素 的空
括、 分析 联系、 间结 构、 发展变 化
说明 原因
国情 国策 知国 情、 懂国策 国土 开发 整治方 针、
、明 法规 措施
地理 原理 与规 理解 、推 导、说 成因 原理 、运动 原理
律 明事 实、 印证原 、变 化规 律、分 布规
理、 联系 实际 律
地理 信息 资料 提取 、判 断、解 图像 、文 字、数 据
读、 反思
地理 现象 比较 、分 析、评 天气 、气 候、昼 夜、
价、 联系 理论 季节
地理 学科 术语 运用 准确 、条理 文字 表述 、语言 表达
清晰 逻辑 严密
2 、在整理知识过程中教会运用知识的方
法,改变机械重复的复习模式

知识的运用不仅反映在解答问题
过程中,即使在整理加工知识过程中
,也需要运用,如 相同知识的归纳
(各种等值线的判读),不同知识的
重组(如 “白风暴 ”问题),相似知识
的迁移(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到东
南丘陵防止陡坡过度开垦),相关知
识的联系(从沙尘暴的分布到形成以
及其发生规律)。
3 、基础知识的复习,需要整理
加 工 如:
梳理系统,理清层次脉络(如各章
节各知识点之间的体系)
自然地理和地图 ——宇宙中的地球、大气、
陆地和海洋、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地图
人文地理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人口与环境、人类的居住地 —聚落、人类
活动的地域联系、文化景观与旅游活动、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人类面临的环境
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区域地理 ——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中国的区
域差异与区 域发 展、国 土开发 (山区 、农业
低产区、商品农业区)与 整治(水土流失
、荒漠化、大型水利建设 )、交通建设 、资 源
调配与海岛、城市新区开发
区域地理的复习中,要注意抓区域特征
如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海洋性显著的季风气候、
发达的 “加工贸易型 ”经济
高科技农业和海洋渔业
非洲:起伏和缓的高原大陆、对称分布的
气候类型、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差距
较大的南北经济、 “原生态 ”的黑人故乡
如中亚: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
差异明显的自然环境、
历史悠久的灌溉农业、
储量丰富的油气资源
中国的气候:冬夏气温各异,南北分布不
同; 降水时空分布,取决季风活
动;
认识气候特征,利用气候资源;
气象灾害频发,影响生产生活。
整理结构,了解组成关系(如气候
知识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气候因素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
况(地势高低、山脉走向、地面反射率)洋流

气候要素 气温、降水、气压和风等
气候特征 气候要素在一定时间的组合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在一定空间的相对统

气候分布 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及具体地

气候资源 光照、热量、降水、风等
分析联系,构建思维线索(如根据地
理事物的空间联系的因果关系,或时
间联系的递变关系)
气候类型的分布 — 自然植被的分布 — 自然带
的分布 — 土地利用类型 — 农业发展类型 —
农作物的分布 — 某些轻工业的分布
季节更替 — 正午太阳高度与昼夜长短的变化
— 气温与降水的变化 — 气象灾害的时空分
布 — 水文现象的季节变化 — 外力作用强弱
的季节变化 — 农业生产的季节性 — 不同季
节自然资源的利用 — 环境问题的季节特点
总结规律,掌握本质特征(地理事物
间的联系规律、地理时空分布规律、
地理演变规律等)
地理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 如地理环境的整体
性就是各自然要素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规
律;人文要素间相互影响、制约形成了各区域
的特征。
地理演变规律 — 反映地理事物发展变化必然趋势
的规律,如内外力作用、城市的形成
地理时空分布规律 — 可分为水平分布规律、垂直
分布规 律、日变 化规 律、年变 化规 律、年际变 化规
律等,以及由于地质条件、地表水热条件等影
响形成的各种资源分布规律等。
0
以上对知识的整理加工,都
离不开具体知识的运用, 运用知识
的过程,就是加深理解、加强记忆
的过程,也是高质量的复习过程。
因此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决不能
机械重复,必须随时组织这些知识
,建立知识网络;记忆是必要的,
但不能孤立的记忆,要在理解的基
础上记忆,理解知识的涵义和联系

4 、在解答问题过程中教会提取信息确定
答题思路的方法,改变 “单纯做题、只对
答案、不加分析 ”的做法

通过做题强化记忆、加强练习、
熟悉所学知识是必要的,但 要注意适当
适量,即不追偏难怪题,不做不符合高
考命题思路的试题,且要适量。 更应注
意要分析命题意图,了解情境设置的所
提供的信息,理解设问要求,学会确定
解题思路,然后调动储备的信息 编制
答案。
例题: 一艘由太平洋驶向大西洋的船经过 P
地(图中左上角)时,一名中国船员拍摄到
海上落日景观,洗印出的照片上显示拍照时
间为 9 时 0 分 0 秒(北京时间)。据此判
断下列各题。

南美大
● 陆


伦 火地
海 岛

( 1 )该 船员 拍摄 照片时 , P 地的地方时
为 A 、 22 时
B 、 14 时 C 、 20 时 D、
答案: C
16 时
( 2 )拍摄 照片的当 天,漠河的夜长约为

A 、 16 小时 B 、 14
答案:
小时 北半球 冬
A
( 4 )此时 世界各地可能出现 的现 象是

C 、 10 小时 D 、 12
小时
A 、美国 中部小麦黄 熟
B 、中国 江淮流域干热
C 、地中海北岸连 日阴 雨 答案:
D 、拉普拉塔河正值 枯水期 C
( 1 )该 船员 拍摄 照片时 , P 地的地方时为
A 、 22 时 B 、 14 时
C 、 20 时 D 、 16 时
答案: C
( 2 )拍摄 照片
的当天,漠河的
夜 长约为
75°W
A 、 16 小时
B 、 14 小时
P●

答案:
C 、 10 小时
A
图 3 为我国某地区 1 月、 7 月等温线图 。
读图 3 ,回答 9 ~ 11 题。

9 .造成甲、乙两地 1 月等温线闭 合且数值 低于


周边的主要因素是
A .纬度位置 B .地形
C .人为因素 D .距海远近
(B)
10 .影响 7 月等温线 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 .纬度位置、地形
B .地形、海陆差异
C .人为因素、海陆差异
D .纬度位置、人为因素

(B)
11 .下列四组地方,气温年较差相
差最大的是
A .甲地、黄河口附近 B .石家庄、黄海沿

C .丙地、乙地 D .甲地、丁地

(A)
要让学生获得解决新问题的体验
,拿到题目后, 先看情境设置,了解命
题意图,知道考查的能力点和知识点;
再看提供的信息,文字说明事物的内涵
、前后联系、陈述的特征等, 图像中地
理事物的空间定位、空间联系; 数据表
格显示的数据比较、发展变化、分配比
例,以及相对应的影响因素、原因分析
等; 随时对信息进行联想和解读。
雪线高度是指终年积雪下限的海拔。
图 2 表示全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
高度、气温、降水量的分布。读图
2 ,回答 3 ~ 5 题。
3 .表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
量的曲线依次是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②
C . ③②① D . ③①② ( A)
解题思路提示

气温分布随纬度增高而降低,
赤道附近最高,可以明显地判断 ②线
为气温曲线;雪线高度与降水量的区
别,在于赤道附近降水量多,而赤道
附近雪线低,根据这一规律进行判断
, ③为降水曲线, ①为雪线高低的曲线。
故 A 为正确选项。
4 .多年平均雪线高度
A .随纬度增高而降低
B .在副热带地区最高
C .在降水量大的地区较高
D .在南半球低纬度地区最低( B

5 .依图示资料可知
A .北半球高纬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与降水
量变 化 趋势 基本一致
B .南半球中纬地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
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C .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气温变化趋势一

( A)
D .北半球高纬地区陆地比重小于南半球
审题获取信息后,调集头
脑中储备的信息,进行构思;解
题思路的确定是答题的关键,思
路正确扣准答案,就能获得好成
绩;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编制
答案的过程就是考生综合素质展
示的过程,也是考生之间的潜能
和水平较量的过程。
5 、在有限的复习课时中一定要安排单
项能力培养与技能训练,改变忽视能力
的做法。
目前针对单项能力的培养重
视不够,要设计问题或 “分解 ”过去
的试题作为案例进行训练,如描述
气候或地形特征,比较地理事物的
差异,分析区域特征,综合区位因
素,对地理事物成因进行推理;
例如:( 1 )说明图 18 所示地区村落分
布特点,并指出地形对村落规模的影响。
( 5 分)

答:( 1 )沿道路呈带状 分布。山地村落规 模小,


平原村落规模大。
( 2 )简 述图 18 所示地区农业土地利用状况。( 5
分) 。

( 2 )答案:有荒山、林地、果园 (园地)、农田
(耕地 )、湖泊 (鱼塘 )等。
单项能力培养
对地理现象发展进行动态预
测,对地理环境予以评价,对人
地关系进行分析,对地理信息提
取应用,对原理联系实际说明,
对规律用实例印证,对国土整治
提出建议对策等。
总之单项能力的培养有助
于独立解决问题,是复习中不可
忽视的环节。
37 .图 6 表示某国略图。 ①是国首都和
最大城市。该国计划将首都从城市 ①迁
往 城 市 ②, 完 成 下 列 要 求 ( 20 分)。
( 1 )城市 ①所在的地
形区位于
气候区,
农业地域类型属于

答: ( 1 )热带季风
( 2 分)水稻种植业
(季风水田农业)
( 2 分)
缅甸新首都为内比都(彬马那)
( 2 )比较 ①、 ②两城市
区位差异,完成下表。
区位条 件 城市 ① 城市②

海陆位 置

交通

地形

在国土 中的
位置
答案要点
城 ① ②

海陆 位置 沿海 ( 1 分 内陆( 1 分)

交 铁路 、河 运、海 运交 铁路、河 运交通 枢纽
通 通枢 纽( 2 分) ( 2 分)
地 河口 三角 洲( 2 分) 河谷平原 ( 2 分)

在国 土中 南部 ( 1 分) 中心(间 、部)
的位 置 ( 1 分)
( 3 )判断(在每项前的括号内,用符
号 “√ ”表示正确项,用符号 “ ”表示错
误项)( 4 分)
该国首都如果从城市 ①迁往城市 ②,将
( ) A .加强对内陆地区的管理
( ) B .促进北部边境贸易的发

( ) C .扩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的差异
( ) D .把政治中心与经济分开
答:( 3 ) A B C D ( 4 分,每答对 1 个得
新高考反映新要求,
新思路呼 新方法;

明确要求策略准,
方法正确效率高。

谢谢大家!
解题思路提示
根据沙尘暴有关统计数据分析,得出发生季
节,结合气候特点,思考自然原因。

答案:
( 4 )沙尘暴主要集中在(冬末和)春季
( 2 、 3 、 4 、 5 月)。(地表)增温 快
、表土(地表)疏松(和植被稀疏),
降水少,大风天气较多。
( 5 )(一定的)周期性(起伏、节律
、震荡、波动等) 12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