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62

第九章

印刷过程现
象和印刷参
01/20/10 量 1
第九章 印刷过程现象和印刷参

•第一节 印刷色序
•第二节  印刷中的参量与现象
•第三节 印刷作业
•第四节 套印准确性控制

01/20/10 2
重点内容
•1. 印刷色序的确定
•2. 油墨的叠印
•3. 油墨的渗透
•4. 油墨的雾散
•5. 印刷过程中的静电
01/20/10 3
第一节
印刷色序
01/20/10 4
选择色序原因
 油墨本身不完全透明,具有一定的遮盖力,
先印和后印对人眼产生不同的影响,使印刷
品呈现的色彩总是偏重于表现后一种色彩
 色序不当:导致印刷品产生色偏、混色和逆
套印等故障
 色序合理:印刷品颜色更逼近原稿,甚至于
加强某种颜色气氛,使层次清楚,网点清晰
,套印准确,颜色真实、自然、协调。  

01/20/10 5
一、确定色序的原则
 1 .按原稿内容和特点安排色序
 设计图文版式时,往往已选择好版面色彩的基调,
这个基调就是代表整个色调的总体感觉,成为印刷
时支配性的颜色。
 以红、橙、黄为基调的称为暖色调;以绿、蓝为基
调的称为冷色调。
 由于油墨具有遮盖力的原因,一般以暖调为主的先
印黑( K )、青( C ),后印品红 (M) 、黄 (Y) ;
以冷调为主的先印品红,后印青色。
 画面色彩需要加强的颜色,放在最后一色印刷。如
主要表现鲜花和红色水果,应先印黑、青,后印品
红、黄。
01/20/10 6
2 .按油墨黏度安排色序
 多色平版印刷机油墨的黏度,应按照印刷
滚筒的排列顺序使第一色>第二色>第三
色>第四色,先印黏度高的黑或青油墨,
后印黏度低的黄油墨。
 如果后印油墨黏度大,则先印的油墨便被
后印的油墨 “剥走 ”,产生 “逆叠印 ”,这
样湿式印刷就无法正常进行。
 如果工艺需要,必须将黏度高的油墨放在
后色印刷,可在油墨中加入撤粘剂或调墨
油,降低油墨黏度。
01/20/10 7
3 .按墨层厚度安排色序
 油墨的密度和墨层厚度有一定的关系,一般随着墨层厚度的增大,
密度值也逐渐增加,但墨层厚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密度值不在随墨
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加。
 我国行业标准规定:精细印刷产品(一般用铜版纸印刷)的密度范
围:黄墨是 0.85 ~ 1.15 ,品红墨是 1.25 ~ 1.55 ,青墨是 1.30
~ 1.60 ,黑墨是 1.40 ~ 1.80 。
 若都按最高密度值计算,黄墨密度为 1.15 ,墨层厚度约 1.5μm ;
品红墨密度为 1.55 ,墨层厚度约 1.0μm ;青墨密度为 1.6 ,墨层
厚度约 0.85μm ;黑墨密度为 1.8 ,墨层厚度约 0.75μm 。
 采用上述密度油墨,按黑 →青 →品红 →黄的顺序印刷。湿压湿印刷中
,先印墨层厚度小的油墨,叠印效果好。

01/20/10 8
4 .按油墨透明度安排色

 透明度好的油墨,两色叠印后,下面
墨层的色光能透过上面的墨层,达到
较好的减色混合效果,显示出正确的
新色彩。
 油墨透明度顺序是:黄(透明黄)>
品红>青>黑。一般来讲,透明度差
的油墨先印,透明度好的油墨后印。
01/20/10 9
5 .按纸油墨明度安排
色序
 明度高的油墨,颜色鲜艳。
 把明度高的油墨放在最后一色印刷,能使整个
画面色彩鲜艳明亮。
 明度低,并作为画面轮廓用色较浓重的油墨,
应该最先印刷。
 黄、品红、青、黑四色油墨,其中黄油墨的明
度最大,黑油墨的明度最小。
 如果在四色平版印刷机上,第一色印黑油墨,
最后一色印黄油墨,能得到色泽艳丽的印刷品

01/20/10 10
6 .按网线角度安排色

 制版加网时,相邻两色组的网
线角度相差至少 30° ,有利于
防止色偏和龟纹等弊病。

01/20/10 11
7 .按成本安排色序
   价格低的黑、青墨先印
 价格高的品红、黄墨后印
 后印的油墨用量少,成本低
,但能达到要求的效果。

01/20/10 12
8. 风景画与人物画色序
 一般大面积风景为主导的冷色调画面,以黑
、品红、青、黄为色序。
 安排黑色先印,黑色用来勾绘轮廓,便于其
余各色套印。
 透明黄最后印,可以用来调整整个画面的明
亮度,形成有光泽、鲜艳的色彩。
 一般以人物为主导的暖色调画面,采用黑、
青、品红、黄色序。透明度差的油墨先印,
不会遮盖其它颜色。
 品红、黄后印,使人物面部红润,色彩丰富
,效果逼真。
01/20/10 13
9. 按利于套印安排色

 由于纸张可能变形,套印要求比较高的印
刷品的主要颜色安排在相邻两个色组印刷

 特别是双色平版印刷机,套印要求高的印
刷品安排在同一机组一次印刷完成,避免
由于纸张伸缩产生套印不准。
 大面积的实地,可以安排后印,避免在纸
张交接过程中产生蹭脏等问题。 

01/20/10 14
10 .按纸张性质安排色

 质量差的纸张,其白度、平滑
度低,纤维松散,吸墨性差,
易掉粉掉毛,可以先印黄墨打
底,以弥补纸张的上述缺陷。

01/20/10 15
二、单色平版印刷机的色序安
排 
 1. 顺色序、逆色序
 按 Y→M→C→K 色序叠印的方式为
顺色序,反之为逆色序
 逆色序印刷是把透明度最低的油墨
放在第一色印刷,然后再用透明度
较高的油墨叠印,即依次按油墨的
透明度大小来排列印刷色序。

01/20/10 16
2. 湿压干叠印
 单色平版印刷机的叠印为湿压干

 单色平版印刷机的色序可将油墨
黏度放在较次要的地位。
   从油墨颜色的深浅角度上来说,
单色平版印刷机按顺色序
Y 、 M 、 C 、 K 印刷,有利于换
色,容易清洗墨辊、墨斗
01/20/10 17
3. 先印黄版
 单色平版印刷机先印黄版的又一原
因是人的视觉对黄色网点不敏感
 而印浅颜色黄版时,既使略微会有
一点套印不准的现象,人眼也不容
易观察出来,因而有利于四色套印
的准确性。  

01/20/10 18
4. 调整色序
 单色平版印刷机把饱和度、耐光
、耐热、耐酸碱及耐醇性较强的
品红版、青版放在后面印,有利
于提高印刷品质量。  
 单色平版印刷色序要根据原稿、
印刷材料和机型等来正确调整色
序。
01/20/10 19
5. 与打样色序一致
 单色平版印刷机印刷四色应注意
与打样的色序一致 ,这样才不致
于使印刷品与样张偏差太大。
 假如没有打样稿,就应该根据原
稿的色彩而定,原稿偏向哪个色
,就应该把哪个色安排在最后印。

01/20/10 20
6. 保证套印准确
 单色平版印刷机套印规矩应在开机印刷前
调好,中途换色,换版,不动前规,而以
调版解决。
 另外,前规与侧规定位板应成 90 度角。
不允许在印刷中调整递纸牙和压印滚筒叼
纸牙,如果必须调整时,应将前后半成品
分开。
 印第一色时,压力可调小一些, 使网点
变形小一些,以弥补由纸张伸长造成的图
文变形缺陷,保证各色套印准确。
01/20/10 21
7. 同批产品同油墨
 印刷同一批产品,应采用同一厂家
生产的油墨,墨量不能时大时小。
 油墨不能太稀,油墨太稀会引起背
面粘脏或蹭脏,墨色不匀,着色力
降低,连结料渗透过多,印刷品不
易干燥,易出现粉化、重影、亮度
不好等现象

01/20/10 22
三、双色平版印刷
机印刷色序安排
 双色平版印刷机的叠印, 1~2
色, 3~4 色是湿压湿印刷,而
二次印刷又属于湿压干印刷。
 因此,它的套色顺序比单色平
版印刷机和四色平版印刷机都
复杂,考虑的因素也比较多
01/20/10 23
1. 双色平版印刷色序种类
 ( 1 )黑 →黄——品红 →青或青 →品红
 ( 2 )品红(青) →黄——黑 →青(品
红)或青(品红) →黑
 ( 3 )品红 →青或青 →品红——黑 →黄

01/20/10 24
2. 三种色序特点
 ( 1 )黑 →黄 ——品红 →青或青 →品红
 掌据墨色较容易,纸张质量差时,洗橡皮布的
次数相对比其它套色顺序要少一些
 由于先印黑墨,所以黑墨的用量要适当增加,
以保证暗调密度。
 第二次印品红色、青色,墨色比较容易掌握,
至于先印品红还是先印青,主要看印刷品色调
和图文面积,图文面积大颜色的放在后面印

01/20/10 25
( 2 )品红(青) →黄——黑 →青
(品红)或青(品红) →黑
 包含着四种印刷顺序。
 套印较准确,但不易掌握。
 以品红、黄为主的人物肤色和以黄、青为
主的绿色的套准性和墨色比较容易掌握
 如果纸张质量差时,洗橡皮布的次数相对
要增加。
 印刷国画时,品红 →黄 ——黑 →青的套色顺
序较适宜,可以突出以黑为主的国画风格
01/20/10 26
( 3 )品红 →青或
青 →品红——黑 →黄
 套印准确。
 但由于黄色后印,对品红、青的
墨色深淡要求高, —旦品红、青印
深了,往往没有补救纠色的办法

 此外,这种色序对纸张的要求比
较高,否则洗橡皮的次数要增加
01/20/10 27
四、四色平版印刷机印刷色序安

 四色平版印刷机印刷 —般采用
黑→青→品红→黄的色序
 但这并不是绝对的

01/20/10 28
1. 网线版按湿压湿叠印要

 首先,如果印刷品是叠印的网线版
,要遵循湿压湿叠印的要求。
 色序主要是按油墨黏度的高低排列
的,把黏度高的油墨放在前面印,
黏度低的油墨放在后面印,这样叠
印牢度高,效果好,不会引起混色

01/20/10 29
2. 色序取决于图文面积
 其次,在印刷适性的密度范围内,品
红和青墨的墨层厚度相差较少。
 两者的次序可以取决于各自的图文面
积,一般而言,图文面积大的放在后
面印刷。
 例如:以人物为主的印刷品,可采用
黑 →青 →品红 →黄;以风景为主的印
刷品,可采用黑 →品红 →青 →黄
01/20/10 30
3. 根据实际印刷品确定
 短调黑版,黑色画面的面积比较少,
可以作为游动色,先印、后印都可以
 一般而言,黑色先印,印刷品的最大
密度就会有所损失;黑色后印,高密
度处黑色的网点就会变粗,所以各有
利弊,应当根据实际印刷品确定。
 如果是长调黑版,一般采用青 →品红
→黑 →黄的套色顺序
01/20/10 31
4. 对油墨物理性能要求
 为保证叠印顺利进行,先印的油墨
黏性要高于后印的油墨黏性。
 油墨按照各组滚筒的顺序,使油墨
的粘性逐渐降低。
 降低的幅度不能太大,油墨黏性小
、丝头短.同样会影响油墨的叠印

01/20/10 32
第二节 印刷中的参量与现
 象
一、油墨的叠印与渗透
 二、油墨的剥纸
 三、印刷静电
 四、油墨的墨雾
 五、干燥和背面蹭脏
 六、网点增大率
 七、相对反差
 八、墨层厚度控制

01/20/10 33
一、油墨的叠印与渗
 1. 油墨的叠印 透
 在彩色印刷中  印刷中
,后一色油墨
在前一色油墨 Y
膜层上的附着 M
,叫做 油墨的 C
叠印 ,也叫油 K
墨的 乘载转移 纸张

01/20/10 34
( 1 )叠印率
• ① 重量表示法 • 用墨量表示
• 叠印率 ( 受墨力 ) 叠印率
:后印油墨量与先
印油墨量的比值。 y 2,1

• fD=y2,1/y1×100% y1 B y2
• y1 : 先印墨量
第一色墨 第二色墨
• y2,1 :印在一色墨上
的二色墨量 纸张
01/20/10 35
② 光学密度表示法
 fD(2/1) =D2,1 /D2 ×100%

 fD(2/1) : 二色墨在一色
墨上的叠印率 D2,1
 D2 :第二色墨密度 D1 B D2
 D2,1 :叠印在第一色
墨上的第二色墨密度
第一色墨 第二色墨

纸张
01/20/10 36
• D1+2 =D1+D2,1
改写公

• 2,1 =D1+2 -D1
D
• D1: 第一色油墨密度
• D1 + 2: 两色油墨叠印 D1+2
后总密度    D2,1
• (7-1a) 式可改写为 D1 D2

• fD(2/1) = D1+2 ×100%


- D1 第一色墨 第二色墨
  D2 纸张
01/20/10 37
滤色镜颜色
• 滤色镜(片)颜色与所测油墨成补色
• 如,测 黄油墨 密度用 蓝 滤色镜,测 品红油
墨 用 绿 滤色镜,测 青油墨 用 红 滤色镜
• 否则,测得的单色油墨的密度偏低
• 反射另二色, 吸收补色光,反射率小,密
度大

01/20/10 38
测复合色的滤色镜
• 使用与第二色成补色的滤色镜
• 如,第一色用 黄墨 ,第二色 品红墨 ,
叠印呈红色。使 绿 滤色镜。
• 品红光 由 红光 和 蓝光 混合而成,被 绿
滤色镜吸收;
• 黄光 由 红光 和 绿光 混合而成,其中 红
光 被 绿 滤色镜吸收 (见下图)
01/20/10 39
• 密度计测得的 DY + M ,即品红、黄两
色油墨叠印起来的墨层的密度

01/20/10 40
如 Y+M
• 用 G 滤色片 , 反射较小,密度较大
• 用 B 滤色片 , 反射较小,密度较大
• 用 R 滤色片 , 反射较大,密度较小

01/20/10 41
• 使用 红滤色片 可测:   
• fD(M+C) =(DM+C -DM)/DC×100%
• fD(Y+C) =(DY+C -DY)/DC×100%
• 使用 绿滤色片 可测:  
• fD(Y+M) =(DY+M -DY)/DM×100%
• fD(C+M) =(DC+M -DC)/DM×100%
• 使用 蓝滤色片 可测:   
• fD(M+Y) =(DM+Y -DM)/DY×100%
• fD(C+Y) =(DC+Y -DC)/DY×100%
01/20/10 42
( 2 )干式印刷
 干式印刷 :先印的油墨接近干燥
时,后一色油墨才印刷。
 单色胶印机进行多色印刷
 多色凹印机、多色柔印机
 叠印方式: 湿压干

01/20/10 43
油墨分裂
►印上油墨后,
墨膜代替纸面
,后印油墨在
墨层中间分裂
►印版墨层厚度
为 A ,油墨在
A/2 处分裂;

01/20/10 44
防止晶化
• 干式印刷中,印刷间隔控制得当,油
墨不 “晶化 ”。第一色墨不宜加放燥

• 若晶化,棉布摩擦使之变粗;高湿度
地方吸湿膨胀变粗;或者把油墨晶化
的半红外线照射受热膨胀变粗 ,

01/20/10 45
叠印率与印刷间隔
 隔 8h ,叠印率最高
 生产中不易实现

 不同间隔所印得印刷

品叠印密度之差不应
超过 ±0.1
 按表 7-3 ,叠印最

佳时间范围 5 ~
11h
01/20/10 46
( 3 )湿式印刷
 湿式印刷 :先印上去的油墨来
不及干燥,后一色油墨就要往
上叠印。
 多色胶印机印刷
 叠印方式 : 湿压湿

01/20/10 47
油墨分裂
• 第一色油墨未干
• 后一色油墨在两  后印油墨在
色油墨叠合的墨  (A + B)/2 处分裂
层中间分裂
• 少部分转移到前
一色湿的墨膜上
,大部分油墨仍
然留在印版表面

01/20/10 48
2. 油墨的渗透
 ( 1 )非涂料纸的油墨渗透
 高印刷压力下,纸张一定,油墨在纸
张毛细管作用力和印刷压力双重作用
下渗透,印刷压力的作用是主导。
 油墨的 渗透深度 与 渗透时间 的平方根
成正比,与 油墨粘度 的平方根成反比
,与 印刷压力 的平方根成正比

01/20/10 49
 无印刷压力时, Rγ
h= t
 2η
 有印刷压力时, R p
h= t
 2 η
 式中, R 为纸张毛细管半径; p 为印刷压
力; η 为油墨的黏度; t 为渗透时间; γ
为油墨的表面张力。
 没有印刷压力,油墨仅靠毛细管作用渗透

 高印刷压力,油墨在纸张毛细管作用力和
印刷压力的双重作用下进行渗透,其中印
刷压力的作用是主要的。
01/20/10 50
( 2 )涂料纸的油墨渗

►油墨在涂料中自由渗透的渗透深
度与油墨的表面张力和粘度有关
;与纸张的涂料层厚度有关;还
与纸张的涂料层和纸基层的毛细
管的尺度和分布情况有关。

01/20/10 51
 如果油墨对涂料纸总的渗透时间是 t ,涂
料层厚度为 l1 ,纸基层厚度为 l2 ,在涂料
层毛细管全部充满油墨的情况下,油墨在
时间 t 内对涂料纸总的渗透深度为 h ,
R2γ R24 2
h = l1 + t − 4 l2
 2η R1
 式中, R1 为涂料层毛细管半径; R2 为纸
基层毛细管半径; η 为油墨的黏度; t 为
渗透时间; γ 为油墨的表面张力。
01/20/10 52
二、油墨的剥纸
剥纸: 在印
刷过程中,
油墨墨层撕
裂纸面
粘下纸张表
面细小纤维
、填料、涂
料等,为 掉
粉、掉毛
01/20/10 53
1. 纸张表面强度与拉毛速

表面强度 T :单位纸面上垂直于纸
面的抗分层、抗撕裂的能力
拉毛速度 V 拉 :印刷过程中,纸张产
生掉屑现象的最低印刷速度
T =k · C= k·V 拉 ·ηp  
C :常数。叫做纸张的 V VP 值;
k :比例常数
ηp :油墨粘度           
01/20/10 54
拉毛速度表示强度
 纸张临界拉毛速度表示强度,这个速度
通常就叫 拉毛速度 ,仍然用 V 表示。
 V 的测定在恒温、恒湿,固定压力和墨层
厚度,用不同粘度拉毛油或油墨,以不
同速度在印刷适性机上测量纸张连续出
现填料点、涂料点、起毛、起泡的距离
,在专用的速度 - 距离图表上查出拉毛速
度。

01/20/10 55
2. 拉毛速度与印刷速度
 印刷适性试验机上发生拉毛现象的最低
印刷速度为 拉毛速度 ;
 印刷机上发生拉毛现象的最低印刷速度

是印刷中允许的最高速度为 印刷速度。
 拉毛速度 V ,印刷速度 V 。
拉 p

 印刷速度 Vp 与拉毛速度 V 拉 并不相同。

01/20/10 56
关系式
• 印刷速度 Vp 与 拉毛速度 V 拉 公式
• (1/R1 +1/R2 )V p
2
=(1/r 1 +1/r 2 )V 拉
2

• R1 :印版滚筒的半径
• R2 :压印滚筒的半径
• r 1 :印刷适性试验机印刷盘半径
• r 2 :扇形半径             
01/20/10 57
3. 影响拉毛速度的其他因

 油墨塑性 粘度 愈大,拉毛速度愈低
 油墨 粘着性 愈大,拉毛速度愈低

 墨层 很薄时,拉毛速度随墨层增加

急剧下降;随后下降趋势平缓;达
到一定值后,拉毛速度很少下降。

01/20/10 58
• 压力不足段,拉毛速度随印刷压
力的增大急剧下降;压力过大段
,拉毛速度有所上升;工作压力
段,印刷压力变化对拉毛速度影
响不大
• 温度下降,油墨粘度和粘着性增
加,拉毛速度下降
01/20/10 59
4. 纸张的湿掉毛
• 纸张的湿掉毛:由于润湿液的影响,
使纸张表面强度下降而产生的掉毛现

• 白纸表面,每和橡皮滚筒接触一次,
就被滚筒沾附的微量润湿液润湿一次
,纸张的表面强度必然下降,掉毛现
象随之严重起来

01/20/10 60
5. 减轻纸张掉粉、掉毛的
方法
• ( 1 )掉粉、掉毛原因:纸张质量
和印刷条件。
• 纸张质量是指纸张的表面强度,也
就是纸张的掉毛抗阻。
• 印刷条件包括油墨的粘着性,油墨
的塑性粘度,印刷速度,润湿液的
供给量等。

01/20/10 61
解决方法
( 2 )解决纸张的掉粉、掉毛方法:
 1 )选择表面强度高的纸张印刷

 2 )油墨中加入撤粘剂,降低油墨的
粘着性;或油墨中加入添加剂,降低
油墨的塑性粘度,提高纸张的拉毛速

01/20/10 62
三、印刷静电
 1.带电机理
 部位
 ( 1 )固体 ---- 固体:
 纸 —纸; 纸 —版; 纸 —橡 ;版 —辊
 ( 2 )固体 ---- 液体:
 纸 —墨; 版 —墨。
 时机

 接触、摩擦、撞击、断裂、破碎

01/20/10 63
 带电机理:接触、分离 ---- 摩擦起电
 载流子为电子

 载流子:乘载工具的粒子

 导体 :载流子为电子

 两金属固体接触(受压摩擦),失电
子带正电,得电子带负电 ---- 产生静

01/20/10 64
载流子为离子
 绝缘体:载流子为离子

 绝缘体表面吸水,离解成 H+ 和
OH----- 产生静电
 离子流形成后,离子的转移使相互接
触的两个物体带电,其过程与电子流
的情形一样的
01/20/10 65
  2. 放电
 物体接触时,电荷正负相当,达到平衡
,外部看不带电
 物体分离时,正负电荷互相吸引,物体
带电
 积蓄了电荷的物体成为带电体,并在其
周围形成强大的电场
 强电场还会导致空气放电
01/20/10 66
静电序列
 不同材料接触 - 分离过程中,电子 ( 或
离子 ) 的得失是有规律的
 根据实验,把各种材料列入静电序列

 序列中任何两种材料进行摩擦,靠左
的带正电,靠右的带负电,
 静电序列 如下:
尼龙 羊毛 木板 玻璃纤维 棉纱 金属
纸张 橡皮 聚氯乙烯 聚四氟乙烯
01/20/10 67
3. 静电的危害
( 1 )承印物表面带电
 ① 纸张间粘连—吸引

 ② 收纸不齐—排斥

 ③ 吸附杂质—影响质量

 ④ 空气放电—电击或起火

 聚乙烯、玻璃纸等静电比纸张严重

01/20/10 68
( 2 )油墨带

① 静电墨斑:( a )白点 --

带电荷油墨放电,与纸排
斥;( b )墨须:带电荷
油墨在印刷品线条边缘放

 ② 发花:吸附杂质

 ③ 雾散

 ( 3 )危害操作人员安全

01/20/10 69
 图 7-28
4. 静电消除方法
( 1 )接地:对导体有效,
向大地泄电荷
( 2 )离子中和法:将空气
离子化,产生正、负离子,
中和纸上静电
01/20/10 70
( 3 )湿度控制法 :提高纸张表面电
导率,加速电荷的泄漏
 ( 4 )摩擦纸面 :纸张一般带负电,
用静电序列中纸张左边物体摩擦纸面,
产生正电和负电抵消
 ( 5 )抗静电剂:将抗静电剂 ( 表面活
性剂 ) 通过添加 ( 填充 ) 技术或涂层技
术,对树脂或基材进行改性的方法,是
较为彻底和完善的抗静电技术。
01/20/10 71
( 6 )静电消除器
( 1 )电晕放电式消电器 :金属
极板,同直流电,将空气电离,中
和纸面电荷
 ( 2 )放射线式消电器 :
α 、 β 、 γ 射线辐射空气,气体
中电子飞出,空气带电,中和纸面
电荷
01/20/10 72
3 )自感式消除静电
 金属针排成行。针尖对准带电纸面,
距离 0.5cm 。
 针尖感应出和纸面相反电荷,密度大
,电场高,产生电晕,空气电离,形
成正、负离子,中和纸面电荷

01/20/10 73
四、油墨的墨雾
 油墨的 墨雾 ,又称 飞墨、 雾散 :飞
散在空气中微小墨滴
 存在于高速印刷(凸印最强)中的
一大公害
 污染印刷环境,危害工人健康。

01/20/10 74
1. 产生油墨墨雾的原


高速印刷时,油墨表现出粘性、弹性两种
性能。
 力作用极其短暂时,油墨以 弹性 为主,墨
丝易回抽不易粘附在承印物上
 油墨被拉成丝状时,以 粘性 为主, 墨丝在
断裂之前被拉成长丝,不能很快地抽回,
形成微粒飞入空气中,造成飞墨

01/20/10 75
 在墨丝断裂时,墨丝断片边缘存
在的 双电层 遭到破坏,分成正负
两种电荷,一部分电荷残留在油
墨中,而相反的电荷向空中逃逸

 残留在油墨中的电荷要集结在墨

辊和纸面上,墨丝断片则由于墨
辊上也带有同种电荷被排斥而逐
出, 形成飞墨
01/20/10 76
油墨微粒的带电理论
(2)
 残留在油墨中的电荷要集结
在墨辊和纸面上,墨丝断片
则由于墨辊上也带有同种电
荷被排斥而逐出, 形成飞墨

01/20/10 77
 墨膜在墨辊
间分裂瞬间
,内部产生
空洞,随后
转成泡核,
逐渐长大形
成墨丝,与
主体脱离,
形成飞墨
01/20/10 78
结论
 雾散在机、电双重作用下发生
 墨膜分裂瞬间,内部产生空洞,随后转

成泡核,逐渐长大形成墨丝。墨丝被拉
长断裂,双电层被破坏,油墨粘性性能
使墨丝不能很快地抽回去,形成悬浮微
粒飞入空气中,形成飞墨
 发生地点:两个相互接触、高速旋转的

墨辊所形成的辊隙的出口处

01/20/10 79
2. 影响墨雾的因素
• ( 1 )印刷速度的影响。印刷速度高,墨雾
大。
• ( 2 )墨层厚度的影响。墨层厚度大,墨雾
大。拉丝油墨多
• ( 3 )湿度的影响。湿度大,墨雾小。空气
导电率增大,中和电荷,抑制电荷聚集
• 墨路长,墨雾大。墨膜分裂次数多

01/20/10 80
( 4 )油墨的影响
►1 ) 颜料颗粒大,墨雾大 。润湿性差
,墨丝分裂断增多
►2 ) 树脂型连结料雾散轻微
►3 ) 墨丝长,墨雾大 。墨膜分裂时,
墨丝的断点增加
►4 ) 放置时间长,墨雾小 。颜料和连
结料润湿性增加
01/20/10 81
3. 墨雾的检验
► 利用油墨粘性仪进行墨雾实验。
► 油墨粘性仪有三个墨辊:直径小的墨辊是匀墨辊
,直径大的墨辊是合成胶辊和金属辊,输墨匀墨
形式与胶印机的输墨系统相似,这个系统可以模
拟胶印机检验墨雾情况。
► 实验方法:供给墨辊 1.32ml 的油墨,在 32℃
的恒温条件下,低速匀墨 1 分钟,然后把
100×150mm2 的白纸置于油墨粘性仪的横梁上
,按指定的转速开机 2 分钟,停机取下白纸,观
察纸面接受墨点的情况。

01/20/10 82
•4. 减轻墨雾的方法
• ( 1 )改进印刷机供墨系统。①
短墨路; ②加大墨辊直径; ③装金
属线通电斥电荷; ④装防护装置
• ( 2 )增加车间空气湿度
• ( 3 )改进油墨性能
• ① 加硅树脂,增加弹性; ②加电
解质,增加导电性; ③加增塑剂
,抑制泡核形成。

01/20/10 83
  五、干燥和背面蹭脏
 1. 油墨的干燥 :由流体到固体的变化
 油墨 ( 流体 ) ( 固体 ) 干燥
 ( 渗透、挥发 ) 固着 固化 ( 物、化反应 )
 两阶段
 干燥过慢 ,背面蹭脏,粘页;

 干燥过快 ,版面结皮,堵塞版纹,清晰度下

降,油墨堆积,出现 " 墨斑 " 。

01/20/10 84
( 1 )油墨干燥的形

 ① 渗透型干燥 :油墨转移到多孔
性承印物表面,在毛细管作用下,
一部分连结料渗入内部,另一部分
连结料同颜料一起固着在承印物表

 主要依靠承印物的 毛细管作用

01/20/10 85
• 印刷中,油墨在印刷压力作用下,
渗入承印物的表层,为加压渗透;
• 离开压印区,油墨依靠毛细管作用
渗入到承印物的内层,为自由渗透
• 吸收性大的承印物主要靠渗透干燥
,如新闻纸
• 凸版印刷主要渗透干燥

01/20/10 86
② 氧化聚合型干燥
• 氧化聚合型干燥:油墨与空气中氧发生
氧化聚合反应,干固在承印物表面
• 连结料:干性植物油
• 干燥时间 :一般需要几小时,甚至几天
• 吸收性小的承印物主要靠氧化聚合干燥
,如铜版纸
• 平版印刷 主要氧化聚合干燥

01/20/10 87
 ③ 挥发型干燥
 挥发干燥:油墨连结料中有机溶剂分子
向空气中挥发,剩余部分增稠、固结
 依靠溶剂挥发完成干燥

 非吸收性承印物印刷,主要靠溶挥发干
燥 ,如塑料薄膜
 凹版印刷 主要挥发干燥

 大多使用混合干燥型油墨印刷

01/20/10 88
④ UV 型干燥
 UV 油墨由预聚物(光固化树脂)、光引发剂、
颜料、溶剂和其它添加剂等配制而成。   
 在紫外光照射下,光引发剂吸收紫外光的辐射能
后分裂成自由基,引发预聚物发生聚合、交联反
应,在很短的时间内固化成三维的网状高分子聚
合物,得到硬化膜。   
 车间温度低,光固化缓慢,湿度大而承印物张力
小,油墨吸入了水分子而造成墨膜发混、发虚而
大大阻碍了辐射光能频率,影响油墨与承印物的
结合能。

01/20/10 89
( 2 )影响干燥速度的
因素
• 1 )非涂料纸以渗透干燥为主,氧
化聚合干燥为辅,干燥速度快
• 涂料纸以氧化聚合干燥为主,渗透
干燥为辅,干燥速度慢
• 疏松粗糙加速油墨固着,与氧接触

01/20/10 90
2 )纸张酸性大,阻碍氧化聚合
反应,干燥速度慢
实验: pH5.4 、 4.4 胶版纸,干
燥时间 30h 、 80h , pH 高于
8 ,迅速干燥
3 )含水量大,纤维松,部分毛
细管被水分子堵塞,油墨渗透力
减弱,氧接触下降,干燥慢

01/20/10 91
3) 温湿度
 温度高,分子运动加
快,促进氧化物生成
,氧化聚合反应加速
,挥发快,干燥速度

 湿度高,氧分子活动
性降低,延缓氧化聚
合反应速度,干燥速
度低

01/20/10 92
 4 ) 墨层厚 ,表层油墨和氧作用

,形成皮膜, 阻止中部氧 进入
,干燥慢
 5 ) 白墨 也叫 冲淡剂 ,连结料为

氢氧化铝, 不易干燥,吸附催
干剂 ,干燥慢

01/20/10 93
 6 ) 撤粘剂 不干性油和蜡类比重

小,浮于表面, 妨碍氧化 聚合
反应,干燥慢
 7 ) 成品 码成垛 , 阻碍氧 进入,

干燥慢

01/20/10 94
2. 印刷品的背面蹭脏
 背面蹭脏:墨层未干燥,与其它承印
物接触,发生油墨再转移,污染印刷
品背面现象
 背面蹭脏断面无油污,污痕可擦去

 透印断面有油污,污痕不能擦去 。

01/20/10 95
( 1 )影响背面蹭脏的
因素

 1 ) 纸张 距离小 ,二次结合力大,背面蹭脏严重
 2 ) 油墨 内聚力小 ,易蹭脏
 3 ) 油墨 触变性小 ,粘度回升缓慢,不容易固着,易蹭脏
 4 ) 纸张酸性大,印品不易干燥,易发生粘脏

01/20/10 96
( 2 )背面蹭脏的预


1 )降低码垛高度
 2 )消除静电
 3 )在印刷品之间放拒墨性间隔纸

 4 )用快干油墨,如 UV 油墨

 5 ) 喷粉

01/20/10 97
喷粉
 材料: CaCO3 ,
粒径 5 ~ 20μm
 作用: 形成 隔离层
,空气顺畅, 加速
氧化 聚合反应,干
燥快,防蹭脏
 方式: 收纸台上 喷
粉、 通道中 喷粉和
静电 喷粉
01/20/10 98
 A 转动 ,粉从 B 中喷 静电喷
出 , D ( 7000 ~

10000V 放电管 )使粉
极化 ,喷向 纸面
 C 喷出空气帘,粉末
不会飞散
 E 是刮刀,保证 A 塞
满粉末
 特点: 粉末用量少,
散布均匀,防蹭脏效
果好,价格较高

01/20/10 99
六、网点增大率
 1. 网点覆盖率
 单位面积内网点所占面积的百分比

,或称网点百分比、网点面积率
 凸版、平版印刷品墨层厚度各点相

同,网点疏密表现阶调
 高光: 1% ~ 10% ;亮调: 10%

~ 30% ;中间调: 40% ~


60% ;暗调 70% ~ 90%
01/20/10 100
2. 实地密度
 ( 1 )实地密度
 实地密度:网点面积覆盖率
为 100% ,即印张上被墨层
完全覆盖部分  
 DS=lg1/R
 实地密度不是无限增大
 达到最大值,不再增大
 油墨最大实地密度也叫饱和
密度

01/20/10 101
( 2 )干退密度
 刚刚印刷出的样张,光泽强而密度值高。
经过数小时后,光泽度减弱,密度值下降
,称为干退密度。
 一般情况下, 干燥后密度比刚印刷后的密
度低 0.1~0.3 左右,印刷条件的不同,干退
密度不同。作为对印刷品的评价,应使用
干燥后密度;作为对印刷控制,则应使用
刚印刷后的密度。

01/20/10 102
3. 网点增大规律
 ( 1 )网点增大的原因
 印刷压力:油墨在印刷压力作用下,向网点
周围扩展,压力大,扩展厉害
 滚筒包衬:包衬不合适,橡皮滚筒弹性变形
,产生相对滑移
 齿轮啮合不标准:橡皮布和印张、印版之间
相对滑移。
 印版磨损:亲油面积增大或油墨侵入空白

01/20/10 103
 双重反射:白光照射
到白纸上, 80% 以上
白光被反射,白光照
射到有网点和白纸交
界处, 10% 白光被反
射。真实网点周围增
加一圈墨迹,感到网
点增大了
 重影

01/20/10 104
 印刷过程中,
网点变形的类
型大概有几种
,主要导致网
点增大。

Ysyl9-10.jpg

01/20/10 105
( 2 )网点增大的规

 设单位面积内网点增大面
积为 A
 方网点:

 A=a2 M-a2 M
2 1
= ( a22-a21 ) N2
 a 1- 方网点原边长
a2
 a 2- 方网点增大后方边长
 M- 单位面积内网点个数 a1
 N- 网屏线数, M=N2

01/20/10 106
 设单位面积内
 网点增大面积为 A

 圆网点:

 A=πR2 M-πR2 M
2 1
= ( R22-R21 ) πN2
 R1- 原版上圆网点半径 R1
R2
 R2- 增大后圆网点半径
 M- 单位面积内网点个数
 N- 网屏线数, M=N2

01/20/10 107
结论
 1.
网点百分比相同,网屏线数
愈高,相同的网点边长增大量
所引起的网点面积增大百分比
愈大。
 即,网点百分比相同,网点数

目愈多,网点面积增大的百分
比愈大
01/20/10 108
 2. 印刷品
上网点百
分比都不
同程度的
增大了
 网屏线数
相同,中
间调网点
增大
多, 50%
的网点增
大最大
01/20/10 109
 我国印刷行业标准( CY/T 5-
1999 )推荐的网点增大率,精
细印刷品 50 %网点的增大率范
围为 10 %~ 20 %;一般印刷品
50 %网点的增大率范围为 10
%~ 25 %。

01/20/10 110
3. 网点增大率计算
 网点增大率 ZD( 网点扩大值、阶调增大
值 ) :印刷品某部位的网点覆盖率 a 和原
版 ( 底片 ) 上相对应的网点覆盖率 F 之间
差值,  ZD = a − F
    1
DT = lg 1 − 10 − DT
1 a=
1 − a (1 − )
anti lg DS 1 − 10 − DS

 玛瑞 - 戴维斯( Murray-Davies )公式


01/20/10 111
尤尔 · 尼尔森公式
 尤尔 · 尼尔森 (Yule-Nielsen) 公式
DT
1 −
DT = n lg 1 − 10 n
1
1 − a (1 −
D
) a= DS
anti lg S −
n 1 − 10 n

 修正后玛雷 · 戴维斯公式
 n :补偿系数

 n值在 1 ~ 5 之间,大部分在 1 ~ 2

之间

01/20/10 112
七、相对反差
 相对反差:也叫印刷对比度,简称 K 值
,色调差别,衡量实地是否印足墨量,
还能判断网点扩大程度    
DS − DT DT
K= K = 1−
DS DS
 K=0 (实地)~ 1 (白纸), K 大,网
点密度与实地密度比小,网点增大值小

01/20/10 113
K-DS 关系曲线
 黑、品红、青、
黄的 K 值随最大
实地密度顺次减
小而减小。铜版
纸的 K 值比胶版
K-DS 关系曲线
纸的 K 值大。

01/20/10 114
八、墨层厚度控制
 1.K-μ 曲线
 墨层厚度为 μ0 ,墨
量合适, K 最大
 μ < μ0 ,墨量不足
,网点不饱满,实
地不实, K 小 相对反差与墨层厚度的关系曲线
 μ > μ0 ,墨量过大 •K 最大时,网点
,网点增大严重, •增大率最小,
K 下降。   •墨层厚度最佳
01/20/10 115
2. DS-μ 曲线
 墨层越厚, DS 越大
,随着墨层的增加,
实地密度值也增加。
实地密度随着墨层的
增加,并不是无限增
大的。当墨层厚度增
加到一定值时,再继
续增加墨层厚度,实
地密度已达到最大值  图 9-17 实地密度和墨层厚度的关系

,不再增大
01/20/10 116
3. 最佳墨层厚度的确
 定1 )计算 K 值,

做出 K-DS 曲线
 ( 2 )确定最佳实
地密度
 ( 3 )测定墨层厚
度和实地密度
 ( 4 )确定最佳墨 K 、 DS 、
层厚度 μ 关系图

01/20/10 117
第三节

印刷作业
01/20/10 118
一、开印前的准备
 1 .纸路操作与调整
 ( 1 )输纸台调整
 ( 2 )双张控制器调整
 ( 3 )输纸板操作
 ( 4 )前规、侧规和递纸牙调整
 ( 5 )印刷压力调整
 ( 6 )齐纸机构的调整
01/20/10 119
 2 .水墨路调整
 ( 1 )配制润湿液
 ( 2 )确定油墨用量
 3 .开机前保养
 ( 1 )开机前润滑
 ( 2 )开机前检查
 4 .安装印版
 ( 1 )检查印版的质量
 ( 2 )印版版夹应按要求调好
 ( 3 )印版的中线和版夹的中线相对
 ( 4 )印版要可靠地紧固
 ( 5 )选择好包衬厚度
01/20/10 120
二、胶印机操作
 1 .纸路操作
 2 .水墨路操作
 3 .调套准操作
 4 .正式印刷
 5 .清洗水墨路
 6 .控制操作
01/20/10 121
三、印刷过程中的水墨平衡控

 1. 版面水分影响
 2. 水量控制
 ( 1 )水分大小的鉴别
 ( 2 )水量控制
 3. 墨量控制

01/20/10 122
第四节

套印准确性控

01/20/10 123
套印
 套印:两色以上印刷时,各
分色版图文能达到和保持位
置准确的套合。
 套印不准:在套色印刷过程

中,印迹重叠的误差。

01/20/10 124
印刷品套印精度的要求
 凹印套印精度(允差)( CY/T 6-91 )
  
 精细印刷品 允差 一般印刷品 允差
 部位 四开 对开 全开 四开 对开 全开
 主体 < 0.10 < 0.15 < 0.20 < 0.20 < 0.30 < 0.50
 一般 < 0.15 < 0.20 < 0.30 < 0.30 < 0.40 < 0.60

 主体部位指画面反映主题的部分,如图案、文字
、标志

01/20/10 125
CY/T 6-91 分类
 精细印刷品:使用高质量原辅
材料经精细制版和印刷的印刷
品。
 一般印刷品:除上述以外符合
相应质量标准的印刷品。

01/20/10 126
平印套印精度(允差)
 CY/T 5-1999
 套印
 多色版图像轮廓及位置应准确套合
 精细印刷品的套印允许误差
≤ 0.10mm ;
 一般印刷品的套印允许误差
≤ 0.20mm 。

01/20/10 127
CY/T 5-1999 分类
 (与 CY/T 6-91 相同)
 精细印刷品:使用高质量原辅
材料经精细制版和印刷的印刷
品。
 一般印刷品:除上述外的符合
相应质量要求的印刷品 。
01/20/10 128
凸印套印精度(允
差)
 CY/T4-91
 套印

 印刷书页中各版面正、反套印

准确,其套印允差为:
 精细产品小于 1.5 毫米,

 一般产品小于 2.5 毫米。

01/20/10 129
CY/T4-91 分类
 精细产品:用高质量原辅材料
精细加工印制的书刊印刷品。
 一般产品:除上述以外的符合
相应质量标准的 书刊印刷品。

01/20/10 130
报纸套印精度(允差)
 GB/T 14705-93
 印刷各版幅面,正反套印允差 “上下 ”“左
右 ”不大于 2mm 。
 产品种类 双色产品 多色产品
 主体部位 一般
部位
 允差 ≤ 1mm ≤0.5mm ≤0.7mm
01/20/10 131
柔印套印精度(允
差)
 纸张印刷品 塑料印刷品 纸箱印刷

 精细印刷品 主要部位 :0.2 主要部位 :0.2
 < 次要部位 :0.3 次要部位 :0.3 1.5
 一般印刷品 主要部位 :0.3 主要部位 :0.3
 < 次要部位 :0.5 次要部位 :0.5 2

 GB/T17497-1998
01/20/10 132
印刷品套印误差的变化规律
 套印误差为正态分布
 特点:
 调准后 1. 小误差出
现多; 2. 大误差出
现少; 3. 标准误差

n
 S= 1/n∑(xd-xi)2
d=1

01/20/10 133
印刷机的套印误差
 印刷机的套印误差
 续纸套印误差 ---- 输纸造成纸
张在滚筒上位置差别
 传纸套印误差 ---- 传纸造成纸
张在滚筒上位置差别

01/20/10 134
单色机四色印刷误差
 单色机四色印刷:四次续纸、四次
印刷
 若,续纸误差 0.05mm ,则,套印
误差 0.05mm
 印刷机印刷精度(套印精度)取决
于续纸,每次续纸误差相同

01/20/10 135
四色机印刷误差
 一次续纸,一个续纸误差,第一色与最
后一色无续纸误差
 三次传纸,多次交接,传纸误差各不相

 若传纸误差 0.03mm ,实际套印误差
  
 S 1,4 =(0 .03 2 +0 .032 +
0 .032 ) 1/2 =0 .00271/2 = 0.052 mm
01/20/10 136
四、定位标记
 定位标记:测定套
印准确程度的标记
 作用:检查印刷品
上下、左右、斜线
方向套印情况
 发排时标定印版底
片上,印刷后同纸
边一起裁掉
01/20/10 137
印张套印状况

 叼口辨认印刷的方向。前后套印不准多
发生在纸尾,叼口部位不发生
 左右套印不准,严重的一边是侧挡规对

01/20/10 138
二、印版的控制
 平面印版,安装到滚筒上,发生
弯曲变形
 紧固时发生拉伸变形
 为了提高印刷品的套印精度,必
须对印版的这两种变形进行控制。

01/20/10 139
印版的弯曲变形

 内层(滚筒面)缩短,外层(图文面)
伸长,中间层 长度不变,即 “中性层 ”
 印版中性层长度等于变形前印版的长度
,外层变形最严重
01/20/10 140
利用系数与伸长量
 设印版长度 L ,厚度 b ,印版滚
筒半径 R
k=   
L
b
2π ( R + )
2
 k 印版利用系数, 0.6~0.9 。
 印版版面绝对伸长量 ΔL   
            
 b  b
∆L = 2π ( R + b) − 2π ( R + ) ⋅ k = L
 2  2R + b
01/20/10 141
相对伸长率 ∆L b
=
  L 2R + b
 当 b 一定时, R 小,伸长大

 当 R 一定时, b 大,伸长大

 多层金属版镀层过厚会绷裂

 柔性版、凸版厚,变形量大

 高速印刷机滚筒半径小,为控制印版
弯曲变形,采用薄版
01/20/10 142
印版的拉伸变形
 张力作用,印版拉伸变形
 摩擦力存在,从 A 、 B 点到 C 点,印版各断
面轴向应力递减,拉伸变形也递减
 A 点和 B 点拉伸变形最大, C 点没有变形
 印版局部过量变形(靠近 A 、 B )

01/20/10 143
印版的其它变形
 套印不准,要调节印版位置,不正常敲击或
拉动印版,产生其它形式变形,甚至使印版
断裂
 印版轴向移动时,先撤消印版张紧力
 印版周向移动时,拉动印版的一端就必须把
另一端的张力撤除

01/20/10 144
印刷定位系统
定位系统也叫规位系统,利
用定位销和定位孔配合,保
证印版在印刷机上获得准确
的定位
 制版和装版的定位系统。

01/20/10 145
三、纸张变形控制
 1. 含水量与纸张的变形
 纸张的含水率:纸张含水的重量与该纸张重
量之比(百分比)
 纸张具有很强的亲水能力
 对水有毛细吸附作用
 水分来源:纸张接触时吸收水分,从潮湿空
气中吸水,向干燥空气中排水
 纸张吸水膨胀,尺寸和面积增加,机械强度
降低
 纸张脱水收缩,尺寸和面积缩小,僵硬发脆

01/20/10 146
温度对纸张含水量的影响
 一定湿度,温度升
高,含水量线性下

 温度变化 ±5℃ ,
纸张含水量变化
±0.15% 。
 含水量变化超
±0.1% 影响套印
精度
01/20/10 147
平衡含水量
 平衡含水量:
 空气中,水蒸气
压和纸张中水蒸
气压相平衡
 印刷车间的温度
变化不超过
±3℃ 。
01/20/10 148
相对湿度对纸张含水量的影响

 湿度增大,含水
量增加,纸张膨

 不同纸张,同样
湿度下含水量不
相同,产生的变
形量也不相同

01/20/10 149
温度和相对湿度与纸张变形的关

 运输储存,纸张可
能发生吸湿或解湿
 吸湿纸垛形成 “荷叶
边”,( a )
 解湿纸垛形成紧边
,( b )
 正、反两面含水不
均,纸张卷曲,
( c)
01/20/10 150
纸张含水量与伸长率的关系
 干燥纤维完全润湿,
直径增加 25% ~
30% ,长度增加 1%
~ 2%
 吸水,纵丝缕纸宽度
伸长大,长度伸长小
 横丝缕纸长度伸长大
,宽度伸长小
 荷叶边或紧边纸进
印刷机,无法定位
01/20/10 151
2. 纸张的调湿处理
 ( 1 )纸张的滞后效应
 含水量高(解湿)纸张和含水量低
(吸湿)同样湿度达到平衡,那么,
高含水量纸张含水量仍高
 一旦吸湿,即使再回到原来湿度环境
,含水量也提高

吸湿
15% 10% 9% 5%
01/20/10 152
( 2 )纸张的调湿处

 调湿目的
 ① 降低对水敏感程度,减少变
形 ---- 润湿液,边吸湿边解湿
 纸张反复吸湿、解湿,水分变化越
来越小 ( 滞后效应)
 ② 降低静电,防电击火灾 ----
中和离子
01/20/10 153
调湿方法
 ① 自然调湿法
 纸张吊晾在车间,纸张含水量与车间的湿度平
衡。
 纸张调湿一般是吸湿过程,吸湿时间较长
 ② 强迫调湿法
 将纸张吊晾在晾纸机或晾纸间的圆形晾纸机架
上,再吹送调温调湿的空气。
 吹送空气温度比印刷车间高 10 ~ 15℃ ,相对
湿度比印刷车间高 10 %~ 20 %
 套印精度不高,吊晾 2 ~ 3 天
 套印精度较高,吊晾 3 ~ 5 天
 纸张吹松,空气充分接触,只需 2 ~ 3h
01/20/10 154
 印刷过程中张含水
率的变化
 A: 未调湿,含水低,
车间吸湿,滞后效应
,含水仍低,印刷中
大量吸水,变形大,
套印不准
 B :自然调湿,印刷
前,含水已到一定水
平;印刷开始,少量
印刷前后纸张含水率变化
吸湿,变形较小
01/20/10 155
 C :强迫调湿
,含水较高,
车间解湿,滞
后效应,含水
仍高,印刷中
边吸湿边解湿
,含水量几乎
不变,变形很 印刷前后纸张含水率变化

01/20/10 156
四、滚筒衬垫厚度影响
 1. 滚筒半径与图文尺寸
的关系
 设:三滚筒半径相同
,为 R , L 排列
 假定图文分布 1/4 周
 角速度相同,同时转
过 90º
 印版图文与承印物印
迹同为 1/2πR
 图文印迹不变
01/20/10 157
压印滚筒半径 R-a
 转过 90º
 印版图文长度
1/2πR
 承印物印迹长度
1/2πR- 1/2πa
 承印物印迹缩短
了 1/2πa
01/20/10 158
印版滚筒半径 R-r
 转过 90º
 印版图文长度
1/2πR - 1/2πr
 承印物印迹长度
1/2πR
 承印物印迹伸长
了 1/2πr
01/20/10 159
2. 印版衬垫增减与图文尺寸的
关系
 传动比 1∶1 ,等角速度转动
,印刷角 α (印版图文包
角,)相等  
 α=L 版 /R 版 =L 橡 /R 橡 =L

/R 压  
 印版转到橡皮布图文宽
 L 橡 =L 版 ·R 橡 /R 版    
 橡皮布到承印物图文 
 L 压 =L 橡 ·R 压 /R 橡    
01/20/10 160
L 压 =L 版 ·R 压 /R 版

 承印物上图文宽度与印版和压印两
滚筒的半径、印版上的图文宽度有
关,而与橡皮滚筒无关
 橡皮滚筒仅起转印图文的作用,如
半径小,印迹短,再转印变长
 橡皮滚筒过大过小,图文变形,网
点扩大
01/20/10 161
结论
 1. 印版滚筒衬垫增加,承印物上图
文宽度比印版上原有图文宽度减小
 2. 利用增减印版滚筒包衬厚度,适
当控制印刷图文长度变化
 3. 滚筒系统直径的关系受滚筒配置
理论制约,包衬厚度可调范围一般
很小

01/20/10 16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