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7

高考历史专题

(中国 古代经济史)
1 .古 代经 济发展 的原 因
2 .历 代经济 政策
古 3 .生产 工具的 改进 与发
代 展
4 .古 代著名 水利 工程
经 5 .古 代的经 济重 心转
济 移
史 6. 古代历 史上的 西部 开发
专 7 .古 代的人 口迁 移
题 8 .古 代的对 外贸 易

9 .古 代的交 通
1 .古 代经 济发展 的原 因

考 历史:发展经济 繁荣社会,
历 这是从 古至今历史 发展的一个 永
史 恒的主 题。在不同 历史时期, 经
专 济发展 的原因虽不 尽相同,但 我
们探析 古代经济发 展的共性因 素
题 ,对今 天我们进行 的社会主义 经
串 济建设 仍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

1 .古 代经 济发展 的原 因
高 古代经 济发展 的原 因主要 有以 下几个
考 方面:
历 政策: 历代统 治者 制定的 有利 于经济
发展的 土地政 策、 赋税政 策, 或者一 定时
史 期对统 治政策 进行 调整的 变法 、改革 。
专 科技: 劳动人 民改 进工具 ,提 高生产
技术; 兴修水 利, 免除水 旱灾 害;政 府推
题 广优良 品种; 历代 总结生 产经 验的著 作可
串 以指导 人们直 接把 先进的 技术 转化为 生产
讲 力。
人民群 众辛勤 劳动 :各族 人民 互相融
合,共 同劳动 ,相 互学习 ,提 高生产 技术 。
2 .历 代经济 政策

考 历史:纵观中国 古代经济发 展
历 史,统 治者如能 推行休养生 息政策
史 及发展 生产的政 策,就能调 动人民
专 群众生 产的积极 性和创造性 ,就能
促进古 代经济的 发展和社会 进步。



2 .历 代经济 政策
高 秦国:废 井田 ,开阡陌 ;奖励耕 战,禁 止弃 农经商 。
考 秦朝:统 一货 币、度量 衡。
历 西汉:实 行休 养生息政 策;士兵 复员生 产, 归还逃
亡者田宅 ;释 放奴婢 为平 民;减 轻田租 。
史 东汉;实 行休 养生息政 策;减轻 田租; 废除 王莽时
专 的苛捐杂 税。
三国:蜀 国诸 葛亮实行 减轻赋税 、奖励 农耕 政策;
题 曹魏重视 保护 农桑。
南北朝 ;刘宋 比较注 意发 展生产 ,减轻 农民 负担;
串 北魏推行 均田 制。
讲 唐朝:沿 用均 田制,实 行租庸调 制。武 则天 奖励农
业生产。
明朝;明 初奖 励垦荒, 减免赋役 ,实行 屯田 ;推广
植棉。
2 .历 代经济 政策
高 政治: 运用生 产力 与生产 关系 之间关 系
的原 理分析 认识 古代的 经济 政策: 历代 经济
考 政策 是对农 村生 产关系 的调 整,当 这种 调整
历 与当 时生产 力发 展水平 相适 应时, 则促 进当
时生 产的发 展, 推动社 会进 步。
史 运用主 现动机 与客 观效果 的辩 证关系 分
专 析认 识历代 经济 政策: 从动 机上看 是为 发展
题 封建 经济, 维护 地主阶 级的 根本利 益; 但在
效果 上则有 利于 社会稳 定和 经济发 展, 推动
串 社会 进步, 符合 人民和 国家 利益, 因此 应当
讲 给予 充分肯 定。
4 .古 代著名 水利 工程


考 历史: 我国水 利建 设历史 悠久 ,经过
劳动人 民三、 四千 年百折 不挠 的努力 ,修
历 建了许 多伟大 的水 利工程 ,并 且积累 了丰
史 富而宝 贵的治 水经 验。





4 .古 代著名 水利 工程


考 灌溉工 程:秦 国蜀 守李冰 在成 都附近
的岷江 流域修 建综 合性的 防洪 灌溉工 程都
历 江堰; 郑国在 咸阳 附近开 凿了 郑国渠 ,灌
史 溉田地 400 万亩; 汉武帝 时, 在关中 郑
国渠上 游南岸 凿了 六道辅 助渠 道—— 六辅
专 渠,又 开凿了 白渠 ;唐朝 时, 在黄河 、长
题 江流域 开凿一 系列 灌溉渠 ;王 安石变 法期
间,各 地兴修 水利 工程一 万多 处,灌 溉农
串 田。

4 .古 代著名 水利 工程

高 运河工 程:秦 政府 为解决 运军 粮的困 难


,派史 禄开 凿灵渠 ,沟 通湘水 、漓 水;隋 炀
考 帝于 605 年下令 开凿大 运河 ,加强 南北 交
历 通,促 进南 北经济 文化 交流; 元世 祖时, 为
史 解决运 粮困 难,开 凿会 通河、 通惠 河。
历代治 黄工程 :禹 用疏导 的办 法把洪 水
专 引到江 河里 再流入 海洋 ;西汉 武帝 治理黄 河
题 ,东汉 明帝 时王景 治理 黄河; 唐朝 在黄河 、
长江流 域修 筑旧渠 和堤 塘;元 世祖 征发军 民
串 治理黄 河。
讲 海塘工 程:为 防止 潮汐灾 害, 五代十 国
时,吴 越在 钱塘江 边修 筑海塘 ,使 万亩水 田
免于水 患。
4 .古 代著名 水利 工程

高 地理: 掌握重大水 利工程的 位


考 置以及 重大水利工 程的特点和受 益
历 地区的 地理状况。
联系南 水北调工程 ,明确南 水
史 北调计 划把长江流 域的水调到华 北
专 和西北 地区。并分 析华北平原供 水
题 紧张的 主要原因。
串 南水北调是对 水循环中 的地
表径流 环节施加影 响,改变水的 空
讲 间分布 ;是利用水 循环和水平衡 规
律,化 害为利。
4 .古 代著名 水利 工程

高 我国已 修筑 了“引 滦入 津” 、“引 滦入 唐”、 “


考 引黄 济青 ”工程 ,开 始改善 水资 源分布 不均 的状况 。
联系 有关 时事, 了解 要实现 黄河 的长治 久安 ,必须 努
历 力实 现四 个目标 :围 绕洪水 的威 胁,确 保堤 防不决 口
;围 绕水 资源紧 缺问 题,保 证河 道不断 流; 围绕生 态
史 环境 不断 恶化的 问题 ,实现 污染 不超标 ;围 绕泥沙 淤
专 积问 题, 确保河 床不 再抬高 。
水资源 短缺 是我国 经济 和社 会发展 的严 重制约 因
题 素。 “十 五”期 间, 要把节 水放 在突出 地位 ,建立 合
理的 水资 源管理 体制 和水价 体制 ,全面 推行 各种节 水
串 技术 和措 施,发 展节 水型产 业, 建立节 水型 社会。 加
讲 强水 污染 防治, 搞好 污水处 理和 利用。 加紧 南水北 调
等重 大项 目的规 划和 建设。
4 .古 代著名 水利 工程

高 政治 :古 代人类 治理 大河、 修筑 水利工 程,体


现人们能 够利 用对规 律的认 识指 导实践 ,改 造客
考 观世界, 限制 某些规 律发生 的破 坏作用 的范 围,
历 使人们少 受其 害,或 免受其 害, 直到变 害为 利、
为人类造 福的 哲学原 理。
史 南水 北调 工程的 实施 体现人 们正 确充分 地发挥
主观能动 性与 切实尊 重客观 规律 的辩证 关系 。
专 开发 利用 水资源 也应 按经济 规律 办事, 南水北
题 调工程的 建设 ,运行 管理机 制将 以社会 主义 市场
经济体制 为准 则,遵 循政府 宏观 控制、 股份 制运
串 作、企业 化管 理、用 户参与 的原 则。建 设南 水北
调工程体 现国 家对内 职能及 党和 政府全 心全 意为
讲 人民服务 的宗 旨和原 则。
5 .古 代的经 济重 心转

高 历史 :黄河流域 是中华民族 的主
考 要发祥 地,从战国 到两汉,这里 一直
历 比南方 发达,经济 重心在北方。 从唐
朝中期 开始,经济 重心逐渐南移 ,唐
史 宋以后 ,南方逐渐 超过了北方。 宋都
专 南迁后 ,南方成为 中国经济重心 所在
题 。
串 我国 古代经济重 心转移的 规律:
由北向 南从黄河流 域转移到长江 流域
讲 和江南 一带;由内 地向沿海逐渐 转移。
5 .古 代的经 济重 心转

经济重 心转移 的原 因:北 方长 期战乱
高 ,破坏 了北方 经济 的发展 ,南 方则相 对和
考 平稳定 ;北方 农民 大批南 迁给 南方带 来了
劳动力 和先进 的生 产技术 ;南 方统治 者从
历 维护自 身统治 出发 ,重视 发展 生产。
史 经济 重心南 移的 三个明 显特 征:北
方人民 南迁, 带去 先进的 技术 和经验 ,体
专 现了当 时生产 力的 最高水 平; 二是南 移趋
题 势往往 在国家 分裂 或封建 割据 或封建 战乱
串 时突出 ;三是 政治 中心的 南移 对经济 重心
的南移 有一定 的影 响。
讲 掌握不 同时期 江南 开发的 状况 ,江南
开发的 过程就 是我 国古代 经济 重心南 移的
过程。
5 .古 代的经 济重 心转

地理 :经 济重心 转移 的原因 还可 以从地 理角 度来
高 认识:气 候影 响,宋 代以 前粮食 主要 以旱地 作物小
考 麦、粟为 主, 这类作 物适 宜生长 的环 境是北 方的温
带大陆气 候。 北宋时 占城 稻传入 ,到 南宋成 为主要
历 农作物, 明朝 时产量 提高 、面积 扩大 ,水稻 不适宜
在温带大 陆性 气候下 种植 ,而适 宜在 江南的 亚热带
史 季风气候 区内 种植, 这里 光热条 件好 ,雨热 同期,
专 水资源丰 富, 水利工 程开 发好。
江南 多以 平原丘 陵区 为主, 土层 深厚, 易于 开垦
题 和操作。 茶树 、甘蔗 、柑 橘这些 经济 作物更 是适宜
在江南种 植。
串 北方 水土 流失严 重, 自然资 源遭 到破坏 ,环 境恶
讲 化,影响 了农 业生产 。这 种情况 主要 是人为 的烧毁
森林、滥 垦荒 地造咸 的, 结果造 成水 土流失 ,土地
面积减少 。
交通 运输 及对外 贸易 也促进 了江 南的发 展。
5 .古 代的经 济重 心转

高 政治: 经济重 心南 移是当 地所 在的自
然环 境与整 个社 会生产 力之 间辩证 关系 发
考 展的 必然结 果。
历 结合上 述原因 和联 系有关 时事 理解,
史 在我 国当前 的西 部开发 的过 程中, 开发 与
保护 生态平 衡是 辩证统 一的 道理, 应走 可
专 持续 发展的 正确 途径。
题 当前的 西部大 开发 ,不是 经济 重心西
移, 而是缩 小东 西部地 区的 差距、 走共 同
串 富裕 道路的 重大 举措, 体现 了各民 族共 同
讲 繁荣 的基本 原则 。
6. 古代历 史上的 西部 开发

高 历史: 我国古代 历史上曾进 行过


考 几次对 边疆地区的 开发,政治上 加强
历 了统一 ,经济上促 进了发展,对 我们
史 今天的 西部开发有 一定的借鉴意 义。
张骞出 使西域 ,建立了汉朝与 西
专 域诸国 的直接联系 ,揭开了中央 政府
题 开发和 治理边疆的 序幕。


6. 古代历 史上的 西部 开发

高 西汉:组织 军民进 入西 域地区 实施 屯


考 垦, 守卫边 疆; 驻扎军 民, 修建城 堡及 交
通设 施,保 证西 部边境 安全 与丝绸 之路 的
历 畅通 ;实行 宽松 的民族 政策 ,西汉 朝廷 基
史 本上 不向当 地各 族人民 征收 赋税。
唐朝:在西 域建立 和完 善军政 管理 机
专 构都 护府; 着眼 于综合 开发 ,各方 面建 设
题 相辅 相成; 实行 租佃制 和分 成制, 军事 上
串 实行 兵农合 一的 府兵制 ,实 行开明 的民 族
政策 ,尊重 各民 族利益 ,不 搞民族 歧视 。

6. 古代历 史上的 西部 开发

高 元朝:对西 域开发 治理 ,实行 全方 位


考 开发; 实行军 屯、 民屯, 促进 冶炼业 、纺
染业的 发展; 统一 货币, 并实 行轻徭 薄赋
历 政策; 还重用 少数 民族人 才。 在西藏 委派
史 官吏, 驻扎军 队, 清查户 口, 征收赋 税,
西藏正 式归入 中央 版图。
专 清朝:平定 分裂分 子噶 尔丹、 大小 和
题 卓的叛 乱,加 强并 巩固对 西域 和西北 、北
方地区 的统治 ;在 边疆地 区以 军屯、 民屯
串 等形式 大规模 开发 荒地, 发展 经济; 重视
讲 发展商 业,积 极发 展民间 商业 ,以低 关税
吸引外 商从事 贸易 ,并撤 关卡 ,鼓励 新疆
商人到 内地经 商。
6. 古代历 史上的 西部 开发

高 地理 :了 解不同 朝代 的疆域 范围以 及对 边疆


地区如何 管辖 ;了解 古代 边疆地 区少数 民族 的分
考 布、生产 生活 状况及 地理 名称的 演变。
历 联系 我国 现在实 行的 西部开 发,了 解西 部六
省三区一 市的 概况。
史 西部 地区 区域辽 阔, 占全国 面积的 55 %; 西
部地区占 全国 陆地边 境线 的 50 %以 上, 有利于发
专 展边境贸 易; 西部地 区资 源丰富 ,草原 面积 占全
题 国的 55.9 %,森 林面积 占全 国的 36 %;矿产 资
源中钛、 铜、 汞、铅 、锌 储量丰 富;煤 炭、 石油
串 、天然气 蕴藏 丰富, 水能 资源丰 富;太 阳能 资源
丰富。
讲 西部 地区 旅游的 景点 :丝绸 之路遗 迹、 敦煌
莫高窟、 秦始 皇陵兵 马俑 、都江 堰工程 、布 达拉
宫等。
6. 古代历 史上的 西部 开发

高 政治 :我 国现在 的西 部大开 发, 是由社 会主义


考 本质决定 的, 是实现 共同富 裕而 实施的 重大 战略
,体现了 国家 在经济 上的宏 观调 控职能 ,是 资源
历 配置中的 重大 经济问 题。
史 西部 开发 体现了 局部 与整体 的辩 证关系 。
西部 开发 必须改 善西 部的生 态环 境;西 部开发
专 对扩大内 需、 社会稳 定、经 济发 展具有 重大 意义
;东西部 优势 进行互 补,体 现了 普遍联 系的 哲学
题 观点。
串 对西 部开 发的同 时又 要保护 资源 和生态 环境,
体现规律 与认 识能动 性的关 系。 西部广 大人 民群
讲 众要充分 发挥 积极性 和创造 性, 又要以 尊重 规律
为前提保 护好 生态环 境,按 规律 办事, 实现 可持
续发展的 良性 循环。
6. 古代历 史上的 西部 开发

高 西部开 发体现 了政 治与经 济的 辩证关


考 系原理 ,它关 系到 西部地 区的 经济发 展
和社会 进步, 同时 也有利 于整 个社会 稳
历 定、民 族团结 和边 疆的巩 固。
史 西部开 发的实 施, 体现了 国家 组织领
专 导社会 主义经 济建 设的职 能。
西部开 发,体 现了 我国处 理民 族关系
题 的基本 原则: 民族 平等、 民族 团结和 各
串 民族共 同繁荣 的原 则。

7 .古 代的人 口迁 移


考 历史: 人口对 自然 经济条 件下 的古代
中国 来说, 有着 极为重 要的 意义。 人力 是
历 当时 生产力 的主 体,是 小农 经济的 支撑 。
史 古代 人口的 迁移 有利于 民族 融合, 有利 于
生产 的发展 和进 步,有 利于 中华民 族的 形
专 成, 同时也 丰富 了整个 中华 民族的 文化 。



7 .古 代的人 口迁 移

高 人口 迁移 的流向: 一是由人 口稀少 的荒 漠草


原地区流 向人 口稠密 的黄河 中下 游地区 。二 是北
考 人南迁, 由人 口众多 的黄河 流域 迁向人 口稀 少的
长江中下 游地 区。三 是内地 人流 向边疆 地区 ,大
历 多由政府 组织 军民迁 移,从 事戍 守、开 发、 屯田
史 等。四是 我国 古代有 很多人 由于 多方面 的原 因到
海外谋生 、居 住,形 成华人 外流 。五是 在长 期的
专 中外经济 文化 交往过 程中, 不少 外国人 来华 经商
定居,形 成外 族内流 。
题 人口 迁移 的原因: 少数民族 生产方 式的 落后
串 和中原地 区先 进的经 济文化 吸引 少数民 族内 迁;
北方战乱 不断 ,南方 相对安 定导 致大量 北人 南迁
讲 ;统治阶 级出 于政治 、经济 、军 事目的 组织 军民
迁移;统 治阶 级专制 统治、 土地 兼并等 ,也 使农
民流离失 所, 导致人 口被迫 迁移 。
7 .古 代的人 口迁 移


考 人口迁 移促进 了中 华民族 的大 融合,
历 有助于 各民族 间的 经济文 化的 交流和 发
展,提 高了各 民族 的素质 ;促 使江南 地
史 区的经 济发展 和古 代经济 重心 的南移 ;
专 也促使 人口分 布趋 向合理 ;也 促进了 中
外文化 的交流 和南 洋经济 文化 的发展 。



7 .古 代的人 口迁 移

高 地理: 现在, 国内 移民问 题的 产生主


考 要有 城市化 和国 土开发 两种 情况。
历 我国省 区间人 口迁 移的主 要方 式:一
是国 家有组 织地 从东部 地区 的城市 调出 各
史 种人 员支援 西部 和边疆 地区 的建设 ;二 是
专 东部 农村人 口移 向地广 人稀 的东北 、西 北
等地 ,农村 人口 省区间 迁移 主流是 自发 移
题 动。
串 了解我 国建国 以来 人口迁 移的 主要迁
讲 出区 、主要 迁移 方向以 及近 年来民 工迁 出
区和 流动方 向。
7 .古 代的人 口迁 移

高 政治: 联系古 代人 口迁移 和当 前民工


考 流动, 认识充 分利 用外来 劳动 力对促 进经
济发展 的重大 意义 。
历 要辩证 地分析 认识 民工流 动问 题:各
史 地组织 有序的 民工 流动, 有效 地调整 了我
专 国各地 区劳动 力的 余缺, 对促 进当地 经济
发展起 了积极 作用 ;但是 民工 盲目无 序地
题 流动, 也带来 一些 社会问 题, 如加重 城市
串 和交通 负荷, 影响 社会治 安的 稳定, 因此
需要做 好有序 的组 织引导 工作 。

8 .古 代的对 外贸 易
高 历史: 在古代 ,我 国人民 不仅 创造了
考 灿烂 的文化 ,开 拓了辽 阔的 疆域, 而且 对
外贸 易也很 发达 。古代 的对 外贸易 促进 了
历 古代 中国与 世界 经济交 流, 对人类 生产 发
史 展和 文明进 步作 出了重 大贡 献。
专 西汉时 ,由于 西域 交通的 沟通 ,中
题 国同西 亚和欧 洲的 通商关 系开 始发展 ,
串 中国的 丝和丝 织品 ,经“ 丝绸 之路” 运
到西亚 大秦。

8 .古 代的对 外贸 易
高 唐代对 外贸 易兴盛 。唐 都长安 是亚 洲经
考 济文 化中心 。对 外贸易 经陆 路和海 路与 亚洲
、欧 洲各国 往来 。唐政 府在 广州设 市舶 使管
历 理对 外贸易 。这 一时期 贸易 的重点 是亚 洲,
史 交往 对象主 要是 朝鲜、 日本 、天竺 、波 斯、
大食 等。
专 南宋造 船业 进步, 罗盘 针应用 于航 海,
题 对外 贸易大 大发 展,对 外贸 易东达 日本 、朝
串 繁荣 。
鲜, 西至非 洲一 些国家 。元 朝对外 贸易 更加

讲 明朝初 期, 郑和下 西洋 ,到达 非洲 东海


岸和 红海沿 岸, 促进了 明朝 海上贸 易的 发展。
明朝 中后期 至清 朝实行 闭关 政策, 古代 对外
8 .古 代的对 外贸 易
高 古代对 外贸易 的启 示:对 外开 放、对
考 外经 济文化 交流 ,才能 促进 社会进 步, 闭
历 关锁 国只能 造成 国家、 民族 的落后 ;加 强
联系 、互相 学习 、互相 促进 是世界 历史 发
史 展的 趋势, 适应 历史发 展趋 势者存 ,逆 历
专 史发 展趋势 而行 者亡; 政治 稳定、 经济 繁
题 荣是 对外经 济文 化交流 的重 要条件 ;和 平
友好 交往是 我国 人民同 外国 交流的 主流 ,
串 说明 我国古 代人 民是爱 好和 平、崇 尚友 好
讲 的人 民。
8 .古 代的对 外贸 易
高 地理 :了 解古代 对外 贸易的 路线: 丝绸 之路
及唐、宋 、明 对外贸 易路 线,并 能识图 。
考 在改 革开 放的今 天, 古丝绸 之路有 许多 历史
文化遗迹 ,成 为现今 著名 的旅游 景点: 秦始 皇陵
历 兵马俑、 大雁 塔、敦 煌莫 高窟、 楼兰古 国遗 址、
史 罗布泊遗 址等 。
政治 :唐 朝对外 开放 ,国力 强盛; 清代 闭关
专 锁国,积 弱积 贫。这 说明 国家政 策对经 济发 展和
社会进步 的意 义重大 。
题 联系 我国 对外开 放有 关政策 ,充分 说明 党的
串 决策的正 确性 ,改革 开放 二十几 年经验 表明 :坚
持对外开 放是 发展经 济、 振兴祖 国的必 由之 路。
讲 “ 十五 ”计 划期间 ,为 适应全 球化 趋势, 进
一步提高 对外 开放水 平, 一是加 入世贸 组织 ,二
是进一步 发展 出口贸 易, 三要努 力提高 利用 外资
水平,四 要实 施“走 出去 ”战略 ,鼓励 比较 有优
9 .古 代的交 通

高 历史: 我们伟 大的 祖国幅 员辽 阔,有


考 着发展 水陆 交通的 优越 条件, 勤劳 智慧的
古代中 国人 不仅写 下了 陆路交 通的 悠久历
历 史,而 且开 创了水 路交 通的光 辉历 程,用
史 他们的 聪明 才智和 辛勤 的劳动 谱写 出世界
古代交 通史 上最壮 丽的 篇章。
专 古代交 通事业 发展 的历程 :先 秦时期
题 我国古 代交 通初具 规模 ,陆路 修筑 许多通
串 行战车 的道 路,沿 途设 有驿站 ,水 陆交通
不仅利 用黄 河、长 江天 然水道 ,而 且相继
讲 开凿了 胥河 、邗沟 、鸿 沟等人 工运 河。
9 .古 代的交 通

高 秦汉时 期水陆 交通 形成全 国网 络,秦


考 统一 中国后 ,颁 布“车 同轨 ”的法 令, 并
建成 遍及全 国的 驰道。 挖掘 灵渠, 把长 江
历 水系 和珠江 水系 连接起 来, 汉朝开 辟了 汉
史 帝国 和罗马 帝国 的海上 航线 。
隋唐时 期,古 代交 通进入 高峰 时期,
专 唐都 长安成 为国 内外交 通枢 纽和中 心, 构
题 成了 以长安 为中 心的遍 及全 国的驿 路系 统。
贯通 南北的 大运 河和沟 通海 上贸易 的海 上
串 “丝 绸之路 ”使 水陆交 通进 入了一 个新 阶
讲 段。
9 .古 代的交 通

高 宋元时 期,古 代交 通进入 鼎盛 时期,


考 宋朝 将指南 针应 用到海 船上 ,航海 技术 大
大提 高。元 朝继 续开挖 运河 。京杭 运河 全
历 线通 航。大 都成 为全国 乃至 世界交 通中 心。

专 明清时 期,我 国古 代交通 由盛 而衰。
明代 出现造 船高 蜂,郑 和七 下西洋 ,把 我
题 国古 代航海 活动 推向顶 峰。 不久以 后明 清
串 两朝 相继实 行了 海禁, 航海 事业从 此一 蹶
不振 。

9 .古 代的交 通

高 地理: 了解汉 、唐 、元、 明四 朝对外 交


考 通的状 况,并 能识 图。掌 握秦 朝史禄 修建 灵
渠,沟 通湘水 、漓 水,接 长江 、珠江 两大 水
历 系。掌 握丝绸 之路 路线及 沿线 历史文 化遗 迹。

专 隋唐大 运河是 一条 贯通南 北的 大运河 。
连接涿 郡、洛 阳、 余杭。 长四 千多里 。由 永
题 济渠、 通济渠 、邗 沟、江 南河 四段组 成。 贯
串 穿海河 、黄河 、淮 河、长 江、 钱塘江 五大 水
系。流 经河北 、山 东、河 南、 安徽、 江苏 、
讲 浙江六 省。
元朝运 河:重 新开 挖通惠 河、 会通河 。
同学们 应能识 图。
9 .古 代的交 通
政治: 古代 劳动人 民开 凿运 河,加 强我 国的南 北
高 交通 体现 了:人 类在 认识掌 握水 流变化 的规 律和属 性
考 之后 就可 以利用 水流 的属性 和规 律造福 人类 的哲学 原
理。
历 近年来 ,京 杭运河 水位 较低 ,应通 过增 加从长 江

史 引入 京杭 运河的 水量 来提高 水位 。运河 沿途 出现乱 收


费、 超载 现象, 应通 过制定 完善 内河航 运的 法规、 行
专 政管 理机 关依法 行政 、杜绝 乱收 费现象 、规 范市场 管
理行 为来 加以解 决。
题 “ 十五” 期间 ,党中 央要 求西 部开发 要依 法把

串 亚欧 大陆 桥、长 江水 道、西 南出 海通道 等主 要交通 干


线建 设好 ,发挥 中心 城市集 聚功 能和辐 射作 用;以 线
讲 串点 ,以 点带面 ,培 育西陇 海兰 新线经 济带 、长江 上
海经 济带 和南( 宁) 贵(阳 )昆 (明) 等经 济区, 带
动周 围地 区的发 展。
中部地 区要 以主要 水陆 交通 干线地 区为 重点, 发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