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0

中国散文美学

1.1 散文语言的美
1.2 散文的审美特征
抒情散文
• 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长,着力点
在于准确表达感情色彩的语言运用上。最大特点就是“形散而
神不散”。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
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
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
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简介
抒情散文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抒情散文是作者激情的鲜明表
现,换句话说,就是“文中有我,重在抒情”。2.诗情画意,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3.立意清新,精心结
构。4.抒情语言表达方式的运用,具体地说,即: ①托物抒
情; ②因事(人)抒情; ③借景抒情。5.语言有准确、简
练、形象、生动、音律优美的特色,是诗一样的语言。
分类
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

参游式
套路模式:参游起因→参游见闻。代表篇目《难老泉》
特点:作者是文中的穿线人,由作者的目击联想来描写景物、抒
发感情。
注意:一要注意众多的景物应以作者行踪为线串联起来,移走换
景,景不离步;二要注意每进一步,地点要交代明确,描写要虚
实相间,这样才能清晰而深广;三要注意描写手法的使用,众多
的景物要详略得当,详处着力描写,略处简要概述。
静赏式
套路模式:进入景点→依次静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代表篇目
《荷塘月色》
注意:一要注意进入景点的缘由要自然,最好能点到主题上;二要注
意多角度写主要的景物,至少要有三个角度;三要注意使用联想,旨
在与开头所交代的缘由相照应,用抒发情感的方式来深化主题。

象征式
套路模式:物的概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代表篇目是《白杨李
赞》。
特征:一用物来象征人,形在写物,旨左象征之人;二是卒章显志,
篇末点旨。
情索式(并列式)
套路模式:情的缘起→情的积蓄→由情至人→情的归结。所谓情索,
就是以情为线索,来连缀景物。代表篇目朱自清的《春》
特点:看似处处写景物,实是处处借景抒情,只是为情感找一个假托
物而已。关键是要善于将景物特征分解成若干个方面,从若干个点上
来抒情。

叙史式
套路模式:一语统篇→分叙史实→抚今抒情。代表篇目《土地》
怀念式
套路模式:睹眼前景→思从前景→抒怀念情。代表篇目郑振铎的
《海燕》
特点:借联想来写怀念中的景物,表达寄寓在这一景物上的情思。
应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从一景联想到相关、相似或相同的另一
景。另一景中寄寓着作者的主要情感。这样就使文章内容的含量
增大。运用这一式抒写怀念家乡、母校、亲友之情均可。
说理散文
• 说理散文,就是具有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又有一定议论说理
特色的散文形式。说理散文往往拥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
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某个观点,一般都会阐
述一个道理,也有人叫它哲理散文,理中含情,情中有理,意
蕴深广,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情感的熏陶!在现实生活中所体
现出来的,来讲述哲理的散文叫说理散文。
说理散文艺术特点
• 在现实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来讲述哲理的,说理散文。哲理,是感悟
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
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
思维领域万千景观。 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
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
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
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
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把握哲理散文体现出的思维
方式,去体悟哲理散文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
象征思维

1.哲理散文中 的象征思维:哲理散文因为超越日常经验的意义和自
身的自然物理性质,构成了本体的象征表达。它摒弃的是浅薄,而
是达到一种与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 灵气往来的境界,我
们从象征中获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畅快,由心灵的平静转到灵魂
的震颤,超越一般情感反应而居于精神的顶端。

2.哲理学文的联想思维:由于哲理散文是个立体的、综合的思维体
系,经过联想,文章拥有更丰富的内涵,不至于显得单薄,把自然、
社会、人生多个角度进行了融合。
3.哲理散文中的情感思维:哲理散文在本质意义上是思想表达对
情感的一种依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由于作者对生活的
感悟过程中有情感参与,理解的结果有情感及想象的融入,所以
哲理散文中的思想,就不是一般干巴巴的议论,而是寓含了生活
情感的思想,是蘸满了审美情感液汁的思想。从哲理散文的字里
行间去读解到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义。这就是哲理散文艺
术美之所在。
《论语》
作先秦理论文的萌芽,也是语录的典范.语言的精鍊.含蓄是<<论语>>的突出
成就.其写作特点如下:
• 1. 语录成文:本书用语体的方式记录文字浅显,近於口语,称为语录体
• 2. 语言含蓄精鍊:本书辞简短,文字精鍊,每章篇幅不长,但含义极丰,发
人深省,书中的嘉言训语,如「学而时习之」,「岁寒,然後知松柏之後也」
,仍为现代人所习用.
• 人物言行真实:书中描写部份,颇能表现人物的生动形象,使人感到神淡和
平的对话.
《孟子》
孟子一书现存七篇,是孟子弟子记录孟轲与时人论辩的文字,是孔子以後,儒
家的最要典藉,其作品特色如下:
1.气势雄放:孟子最浩然之气,文如其人,宏放好辩,说服力强,後世韩,析之
文,受孟子影响极大.
2.善用比喻: 书中 「杀人以梃人以刃」等比喻,极有力地抨击那些不仁的
统治者.
3.寓言说理: 书中如「揠苗助长」,「 齐人有一妻一妾」等故事,生动有趣
,寄意深远.
4.造句不凡:孟子虽是语录体,但和论语的短篇不同,每能用对话方式,纵横
议论,并且善用排句,偶句,使议论文的成就迈进一步.
5.用字精妙:孟子长於论辩说理外,亦善於刻物心理,突出人物形象个性,如
在<<庄暴见孟子章中>>中,用「变乎色」三字,即将齐宣王奢言好乐尴尬神
情表现无遗对.
《庄子》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为先秦文学中最富想像力的文学作品,现略述
其写作特色如下:
• 1、想象力富浪漫色彩: 庄子的想象力丰富,构想奇特,行文如天马行空,不可勾
勒,正如他在逍遥游中所写巨鲲化为大鹏,遨游天际,了无障碍。
• 2、善用寓言说理,创造故事人物: 庄子善用寓言故事来表达深刻的哲理,如庄周
梦蝶,庖丁解牛,井底之蛙,形象鲜明,寓意深刻,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 3、词汇丰富,形容活现:庄子文笔生动,善於描绘,如在庖丁解牛(养生主)中分别
从动作、神情、声音各方面描写庖子宰牛的表现,人物生动,神情活现,足以使他
成为先秦文学的代表。
• 4、充满哲理,发人深省: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作品表现虚无玄妙的哲理, 与
战国时急功近利的思想截然不同,形成独特的题材与风格,於嬉笑怒骂中发人深省。
《荀子》
荀子是继孔、孟後具有影响力的大儒,他的「性恶论」尤其引起後世儒家的争议,但对
法家思想郤有极大的影响,现略述其作品特色如下:
• 1.论证严谨,文辞典雅:荀子论文气势不如孟子奔放,但论证严谨,而且文辞典雅雍容
,很有气度.<<劝学>> 、<<天论>> 、<<非十二子>> ,都是这方面的佳作.
• 2.长於咏物,善用排偶:荀子文章,善用排偶方式以增强节奏,声韵铿锵,声情并茂;此
外,他著有<< 礼>> 、<<知>>(智) 、<<云>>、<<蚕>>、<<箴>>五篇短赋,开咏物赋
先河.
• 3.善於评论,开创先河:诸子文章,多为发表个人思想主张或抨击个别之学派,而荀子
的<<非十二子>>,总讦各学派的思想,创学术批评总论的先河,後世文学批评之出现,
实受其影响.
《韩非子》
韩非为法家集大成之代表人物,秦王政读其作品後兴师伐韩,正为迎纳韩非
,由此可见思想议论之深度,现述《韩非子》一书之写作特色如下:
1.议论透辟,璧垒森严:韩非文章,分析力强,推理论事,能深中肯綮.《说难》
一文,所列谏说人主之困难二十项,谏说之要诀十五项,论游说之道,至为精
密,是他的代表作.
2.善於援引史事佐证:例如《说难》一文中,先後引用伊尹、百里溪、郑武
公伐胡多项史事,以巩固其立论.
3.善於运用寓言说理:例如「滥竽先数」、「守株待兔」、「买椟还珠」、
「自相矛盾」等用以说理的寓言,皆脍炙人口.
4.文句质朴,气势迫人:韩非文章,虽用字质朴,但善用排句增强气势现凌厉
之锋芒,是先秦
叙事性散文
基本解释
• 用人抒发作者主观,感情的散文。主旨:形散神聚。
• 散文的一大类,主要是叙事,抒情。与记叙文不同的是,叙事性散文只有高潮,没有结
果,没有议论部分,而多一个抒情部分,让结构更加明了,叙事性散文一般很受到大家
的欢迎。叙事性散文比抒情性散文多一个叙事部分,从头到尾是叙事部分,没有记叙文
那种鲜明的开头。
•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
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
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
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朱德的《母亲的回忆》。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
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
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
别。
•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
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
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
说的区别。
取材角度
一般地讲,叙事散文的取材有三类:
1.取材于历史故事,学生在尘封的历史深处追寻那些能够体现文化底蕴、彰
显人文精神的历史人物,捕捉那些旷古文明的碎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翻
作新声,发掘其崭新的历史价值与意义。
2.来源于现实生活的那些极能够触动人灵魂内核的动人故事,它们中有的感
人肺腑,催人泪下;有的动人心魄,震山撼海;有的发人深思,启人心智;
有的促人警醒,幡然醒悟。
3.取材是文山探宝,书海寻珍,于古今中外的名著抑或民间故事之中寻找创
作源泉,释放才情,张扬文采。或从中采撷一段动人故事;或干脆对书中人
物直接点评;或故事新编,花样翻新……不一而足。
表达技巧
1.象征: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富有哲理。
2.铺垫:显示事物发生的原因或基础,显示其发展的必然。
3.结构上:总领全文,制造悬念,线索分明,前后呼应,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先抑后扬,卒章明志等。
4.抒情方式:托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
5.表现手法:烘托、渲染、联想、想象、浪漫色彩、写实手法、正反对比、以小见大等。
6.描写:
(1)正面描写
①渲染:采用浓墨重彩的笔法描绘事物,感染读者。
②白描:运用简笔勾勒事物的轮廓的描写手法。
(2)侧面衬托(烘托、烘云托月)
①正衬:用与所描绘对象性质、特征相似的另一事物作衬托,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一般也可
就称之为衬托)
②反衬:用与所描绘对象性质、特征相反的另一事物作衬托,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
写作特点
表达的情感的含蓄和克制
• 著名作家毛姆说过:“要把散文写好,有赖于好的教养。散文和诗不同,
原是一种文雅的艺术。有人说过,好的散文应该像斯文人的谈吐。
• 叙事散文中,那些隐藏于文字后面的情与思,越厚重越真挚,就越能打动
读者,越能呈现出验和事实的力量教养”、“文雅”和“斯文人的谈吐”,
一定是要有深厚的人生经验作为支撑的,它必定暗含着对生活和存在的独
特发现,同时,它也一定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否则就不会是“文雅的艺术
”了。
真情
• 叙事散文的素材应该来源于我们熟悉的生活,人物和事件都应该是曾经使你
产生过心灵震颤或者让你记忆深刻的,你可以在行文的时候有具体细节上的
修饰和加工,但不能失去生活的本来面目。
• 国学大师余光中先生在《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一文中说:“在一切文体之中,
散文是最亲切、最平实、最透明的言谈,不像诗可以破空而来,绝尘而去,
也不像小说可以戴上人物的假面具,事件的隐身衣。散文家理当维持与读者
对话的形态,所以其人品尽在文中,伪装不得。”
• 在写叙事散文的时候,用情虚假,不是一味拔高,歌功颂德,就是情绪低落,
盲目的贬低。其实这是叙事散文行文的大忌。前苏联剧作家维·罗佐夫谈自己
写作的经验,他这样说:“按照自己心灵的吩咐”。我的理解是叙事散文应
该注重个人内心情感的真实抒发和自然流露。
细节
• 细节是事物的细部特征,在叙事散文写作中尤其要注重细节描写。因为细节不但是你形象
思维的一个展现,而且往往会成为文章中的一个亮点,对刻画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性格起
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细节包含很多种,像人物的动作刻画,人物的神态刻画,个性化语言
的刻画,当时环境的刻画,人物内在心理的描摹等等,不一而足。
• 在叙事散文中,对人物的动作描写的要求,就是要通过人物的动作表现人物的心理。这里
就涉及到了细节的典型性的话题。其实人物的举手投足都是细节,但并不是这些举手投足
的动作都能让我们印象深刻。真正打动人心的细节是具有典型性的,但又是常常被人们所
忽略的,比如有一篇散文写一个经济条件不允而被迫辍学的女孩子,全班同学为了这个女
生送行,吃饭的时候,作者描写了这个女生夹豆腐的细节,她怎么努力都无法把豆腐夹进
嘴里。这就是一个生活中常常被忽略的地方,作者把她夹豆腐的神态和对生活无能为力的
赶上描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细节是刻画人物的有力武器,通过细节刻画人物,才能
让人物鲜活有力,性格清晰可见。
• 细节一般采取白描的手法,鲁迅在谈到白描时这样说:“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
弄。”
• 在《故乡》中描绘杨二嫂的形貌时,鲁迅这样写道:“凸颧骨,薄嘴唇,两
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洗脚伶仃的圆规。
” 简单的几笔勾画就把杨二嫂尖酸刻薄的形象塑造的淋漓尽致。
• “她一面忿忿的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幅
手套塞在裤腰,出去了。” 将杨二嫂的自私,贪小便宜的性格刻画的神形
兼备。这就是细节描写的魅力。这里的细节描写,已经不再是客观地对某一
场景或特征的叙述,而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外在体现了。
• 细节如雕塑,面无表情的塑像虽然威严但生硬。要是在塑像上雕出这人微微
翘起的嘴角,这个雕塑马上便生动活泼起来。好的细节描写,往往可以打动
考官并会留下深刻印象。但是细节一定要运用有度,并不是越多越好,整篇
文章都是细节,便成了流水账,不但没有妙用,反而显得累赘。
阅读
• 叙事性散文以叙事为主,叙事情节不求完整但很集中,叙事中的
“情”渗透在字里行间。所以,阅读叙事性散文应从以下两个方
面进行:一. 理清线索。叙事性散文的情节虽不完整,但很有条
理。阅读时,我们不妨首先把握住作文的行文思路,看看作者叙
述了一件什么事,怎样叙述的。二. 巧借联想。充分展开联想是
散文叙事抒情的重要表现手法,为此,我们阅读叙事性散文最重
要的抓住联想的结合点,形与神的结合点,更好地体味散文的感
情,领悟散文的意境美。
状物散文
• 基本信息
• 【词目】状物
• 【读音】ZHUÀNG WÙ
• 【释义】描绘事物。
• 【出处】唐·欧阳詹 《建溪行待陈诩》:“空忆丽词能状物,每看奇异但
相思。” 宋·邵雍 《诗画吟》:“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
• 【示例】金·王若虚 《文辨一》:“ 左氏文章不复可议,惟状物论事辞
或过繁,此古今之所知也。”
要点
• 一般说来,写状物类文章重在突出描写对象的形状、姿态、色彩以及
其动静变化等,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认真观察
• “善于观察,细心观察”是写景、状物的必要条件。观察的目的是为
了捕捉事物的特征,获得总体认识,弄清局部情况,注意事物的动静
变化等。从中获得深刻的体验和真实感受。所以,我们无论观察什么
事物,都要有目的、有次序、认真细致地进行观察,千万不能粗枝大
叶,走马观花。
抓住特点
• 自然界中,各种动、植物,各处景色都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类物、同一处
景,也都因各种原因和时令变化而各不相同,各具特点。所以,我们在写状
物类文章时,务必抓住所描述事物的特点。只有准确把握事物的特点,文章
才能具体、真切,使人印象鲜明。例如《海燕》一文,作者是这样描写小燕
子的外形的:“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伶积利,加上一个剪刀似的
尾巴,一对劲俊轻快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一只小燕子。”作者
抓住了燕子羽毛“乌黑”、翅膀“劲俊轻快”、尾巴“剪刀似的”这三个特
点,把“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写得栩栩如生。我们有的同学在描写猪时往往
写它“撅起的大嘴巴”、“耷拉着的大耳朵”;写公鸡时便写它“大红冠子
长尾巴”的特点。这样写当然可以,我们还可以抓住其他特点写。总之,要
想把状物文章写得生动、真切,必须抓住事物的特点。
注重顺序
• 我们写文章不但要做到“言之有物”,同时还要做到“言之有序”。如果顺
序安排得不妥,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都会给人以繁杂凌乱的感觉。
写景状物的文章,顺序种种,有按时间先后顺序写的;有按空间转换顺序写
的;有按事物内部结构顺序写的;还有按总——分——总的顺序写的。《美丽的
小兴安岭》一文,是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写的:春季写“溪水、木
排、小鹿……”;夏季写“森林、花草、浓雾……”;秋季写“枫叶、野果、
药材……”;冬季写“风雪和动物冬眠”。这样按季节顺序用具体。事物来
说明小兴安岭是“巨大的宝库”,是“美丽的花园”,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
我们写状物类文章时,究竟按哪种顺序写,可根据内容,灵活安排。只有注
重了顺序的安排,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清楚。
静动结合
• 有两句古诗:“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诗上句是静中有动,
下句是动中有静。写诗能以动写静,以静写动,写状物类文章更应注意静
与动的变化。如《猫》这篇文章,先写猫的生活习性,是侧重于静态描写
的。写猫“老实”,“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什么事也不过问”;
写猫捕捉老鼠时“闭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接着,作者连用几个动词,写猫可亲可爱,“蹭你的腿,”、“跳上桌来
”、“踩印几朵小梅花”,通过这一静一动,静动结合的描写,把猫的性
格特点和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写得淋漓尽致。我们写状物类文章时,在观
察的基础上,力求把那些静态的物品、楼房、树木,动态的行云流水、飞
禽走兽等写得生动,逼真,惟妙惟肖。
鲁迅(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
•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
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笔名鲁迅(LUTION)源
于革命REVOLUTION。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原在仙台医学
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
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
授课。
•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后与《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
同收入小说集《呐喊》。
• 毛泽东主席评价鲁迅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
作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人。
• 鲁迅是20世纪中国的主要作家,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
奠基人之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之一。
• 鲁迅一生的著作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论文、散文、翻译近1000万字,其
中杂文集共16本:《且介亭杂文》《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
编》(1926)《而已集》(1927)《三闲集》《二心集》(1930)《南腔
北调集》(1932——1933)小说集:《彷徨》《呐喊》(1918——1922)《故
事新编》(1936)《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1934——1936)
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真实地讽刺了当时社会的
黑暗面。
《希望》
(出自鲁迅散文集
《野草》)
希望[1]
我的心分外地寂寞。
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
我大概老了。我的头发已经苍白,不是很明白的事么?我的手颤抖着,不是很明白
的事么?那么,我的魂灵的手一定也颤抖着,头发也一定苍白了。
然而这是许多年前的事了。
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而忽而
这些都空虚了,但有时故意地填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
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然而就是如此,陆续
地耗尽了我的青春。[2]
我早先岂不知我的青春已经逝去了?但以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坠的胡
蝶,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祥之言,杜鹃[3]的啼血,笑的渺茫,爱的翔舞……。虽然是
悲凉漂渺的青春罢,
然而究竟是青春。 然而现在何以如此寂寞?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
年也多衰老了么?
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我放下了希望之盾,我听到PE
TǑFISÁN DOR(1823—49)[4]的“希望”之歌:
希望是甚么?
是娼妓: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都献给;
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
你的青春——她就弃掉你。
这伟大的抒情诗人,匈牙利的爱国者,为了祖国而死在可萨克[5]兵
的矛尖上,已经七十五年了。悲哉死也,然而更可悲的是他的诗至今没有
死。
但是,可惨的人生!桀骜英勇如PETǑFI,也终于对了暗夜止步,
回顾着茫茫的东方了。他说: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6]
倘使我还得偷生在不明不暗的这“虚 妄”中,我就还要寻
求那逝去的悲凉漂渺的青春,但不妨在我的身外。因为身外的
青春倘一消灭,我身中的迟暮也即凋零了。
然而现在没有星和月光,没有僵坠的胡蝶以至笑的渺茫,
爱的翔舞。然而青年们很平安。
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纵使寻不到身外的
青春,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但暗夜又在那里呢?
现在没有星,没有月光以至笑的渺茫和爱的翔舞;青年们很平
安,而我的面前又竟至于并且没有真的暗夜。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注释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一月十九日《语丝》周刊第十期。作者
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说:“因为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
望》。”
[2]作者在《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中说:“见过辛亥革命,
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
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 了。……不过我却又怀疑于自己的失望,
因为我所见过的人们,事件,是有限得很的,这想 头,就给了我提笔
的力量。‘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3]杜鹃鸟名,亦名子规、杜宇,初夏时常昼夜啼叫。唐代陈藏器撰的
《本草拾遗》说:“杜鹃鸟,小似鹞,鸣呼不已,出血声始止。”
[4]PETǑFISÁNDOR裴多菲·山陀尔(1823—1849),
匈牙利诗 人、革命家。曾参加一八四八年至一八四九年间反抗奥地利
的民族革命战争,在作战中英勇牺牲。他的主要作品有《勇敢的约翰》、
《民族之歌》等。这里引的《希望》一诗,作于一八四五年。
[5]可萨克通译哥萨克,原为突厥语,意思是“自由的人”或“勇敢的
人”。 他们原是俄罗斯的一部分农奴和城市贫民,十五世纪后半叶和
十六世纪前半叶,因不堪封建压迫,从俄国中部逃出,定居在俄国南部
的库班河和顿河一带,自称为“哥萨克人”。他们善骑战,沙皇时代多
入伍当兵。一八四九年沙皇俄国援助奥地利反动派,入侵匈牙利镇压革
命,俄军中即有哥萨克部队。
[6]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这句话出自裴多菲一八四七年七月十
七日致友人凯雷尼·弗里杰什的信:“……这个月的十三号,我从拜雷
格萨斯起程,乘着那样恶劣的驽马,那是我整个旅程中从未碰见过的。
当我一看到那些倒霉的驽马,我吃惊得头发都竖了起来……我内心充
满了绝望,坐上了大车,……但是,我的朋友,绝望是那样地骗人,
正如同希望一样。这些瘦弱的马驹用这样快的速度带我飞驰到萨特马
尔来,甚至连那些靠燕麦和干 草饲养的贵族老爷派头的马也要为之赞
赏。我对你们说过,不要只凭外表作判断,要是那样,你就不会获得
真理。”
(译自匈牙利文《裴多菲全集》)
《希望》赏析
《希望》写于1925年1月1日,开篇“我的心分外地寂寞,然而我的心很平静:
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 诗人对自己的寂寞和苍老的描
写,诗人写这些诗句的时候,灵魂是在怎样的痛楚地颤抖呵。文字是苍白的,
他的心如同文字般死寂,原来是他老了,头发苍白,手在颤抖,灵魂也有颤抖。
于是他寄望于“身外的青春”——青年。正如鲁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
说:“因为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 虽然《希望》是作者因见了
青年的沉沦而创作的,是因失望才写《希望》,实际上写的是我的失望乃至绝
望。
在《希望》中我们看到,当“血腥的歌声”过后,留下的是一片空虚,然而
我为了抗拒这空虚的袭来,不得不拿起自欺的“希望之盾”: “但有时故意
填以自欺的希望。希望,希望,用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
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的暗夜。”
如果“希望”只是“自欺”,“希望的盾”压根就不能抗拒“空虚的
暗夜”,那不是失望又是什么?而当我认为“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
只能“一掷我身中的迟暮”去“肉搏这空虚中的暗夜”时,我其时已经
处于绝望之中了。
然而,在创作《希望》的时候,诗人对他的种种顾虑,也许还不能完
全理解。也许诗人是把他迟迟没有发生爱情的进一步的信息的主要原因,
归结到"我大概老了"。于是,散文诗接着描写自己的衰老。真的,诗人
也自认为十分衰老了。从"我的头发已经苍白"、"我的手颤抖着",诗人
自然是很容易发现自己已经老了的。然而,诗人竟然发现自己"魂灵的
手一定也颤抖着,头发也一定苍白了";发现自己已经老到灵魂了,这
是怎样的衰老呵!
在《野草·希望》中,鲁迅先生反复地重复这样一句话:“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
相同!”在“绝望”、“希望”与“虚妄”三者之间,鲁迅不仅表明了通常意义上关
于“希望”而“虚妄”的逻辑关系,还更深刻更深邃也更鲁迅个人化的是他同样也表
明了与“希望之为虚妄”相同的“绝望之为虚妄”,意为希望是不存在的,绝望也是
不存在的。即在鲁迅那儿,希望同样也被认知为了一种虚妄。这种状况让人无所适从,
而当我试图摆脱人生意念的束缚,以原始的生命来肉搏空虚中的暗夜的时候,竟至于
发现我的面前没有 “真的暗夜”。这种否定一切的思维至可能把阅读导向虚无。“虚
无”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在存在主义哲学家眼里,同其他物质一样也是一种存在的形
式和方式。这种虚无作为一个特殊和特定的存在,是人的对象化的虚空,即人在外在
世界“恶”的存在中所选择的一种丧失了现实自由后的精神存在,是虚空的抽象。而
这种“虚无”在鲁迅先生那儿,则是由“绝望”与“虚妄”之为的虚无。这其中便包
含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即表明“绝望”在鲁迅的精神系统中,不是最终的结果,而只
是一种情感理性的、指向虚妄的最终结果的认知态度与价值判断。因此,把“绝望”
作为分析与判断鲁迅人文精神的重要构成,也是本文写作的一个基点。
《希望》修辞美

(一)虚词的运用
• 虚词之所以为“虚词”,就在于它有时是“可有可无”的。虚词用与不用,往往并不
影响基本意义的表达。所以,虚词往往与“意义”无关,但却关乎“意思”、“意
味”、“意蕴”;或者说,虚词虽与“理”无关,但却关乎文章的“神”、“气”、
“韵”。鲁迅的文章有着“内摄兼外铄”的美学风格。而这种美学风格的形成,与鲁
迅对虚词的出神入化、神鬼莫测的运用,有着极大的关系。
• “虚词叠用”是将两个甚至更多的虚词连用,例如“甚而至于”就是鲁迅常用的表达
方式。“虚词叠用”当然是鲁迅的一种很独特的修辞方式。但“虚词叠用”,毕竟只
是偶一为之。所以,鲁迅在虚词运用上的创造性,在虚词运用上的“成就”,在虚词
运用上的神鬼莫测,主要并不体现在“虚词叠用”上,而体现在对单个虚词的出神入
化的运用上。
• 例子:
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
身中的迟暮。但暗夜又在那里呢?现在没有星,没有月光以至笑的渺茫和爱的翔舞;青年们
很平安,而我的面前又竟至于并且没有真的暗夜。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上面下加着重号的,都是虚词。从“纵使”到“也”,语音有了一次转折和推进,仿佛溪
水越过了礁石奔流向前;而紧接着的“但”又把溪流拽了回来。“以至”本来可以由“没有”
代替,鲁迅在连用了两个“没有”之后,以另一个虚词“以至”代替第三个“没有”。如果
连用三个“没有”,那就只是平铺直叙。而“以至”代替“没有”,便使语意有了波折,有
了递进之感。“而”之后,则是“又竟至于并且”这样一种奇异的虚词叠用。“竟至于”当
然可以认为是一个虚词,但也可以把“竟”与“至于”分离,作为两个虚词看待。我以为,
在这里,将“竟”单独作为一个虚词看待更合适。没有“竟”,语音很通畅,毫无文法上的
问题。插入一个“竟”字,语意反而不那么通畅了,有了受阻之感。而正是这种受阻感,使
语意得到加强。如果把“竟”单独作为一个词,那么,“又竟至于并且”就是四个虚词的叠
用了。对虚词的如此越轨的运用,不知是否能找到第二人。
(二)单音词与三音词
• 现代汉语词汇,基本是双音词,单音词和三音词较为少见。鲁迅却酷爱用单
音词和三音词。单音词的运用,至少给人一种尖新感。
• 例子:
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
仇。(《希望》)
这里的“心”、“血”、“铁”、“毒”,都是单音词。并非说,只有这些
是单音词,而是说,在这样的场合,通常我们会自然而然地选择双音词,例如
人们不会单说“心”而会说“心中”;不会单说“血”而会说“鲜血”。通常,
人们总是会习惯性地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为此甚至绞尽脑汁,感觉这样才语
意顺畅,才中规中矩。而鲁迅则与常人相反,总是把现成的双音词变成单音词。
上面短短的一句话,就有四处异于常人地用了单音词。
(三)整齐与凌乱
• 鲁迅文章,常追求一种整齐美,这通常是以对偶的
方式实现这种效果。
• 鲁迅同时追求一种凌乱的美、一种参差不齐的美。
鲁迅对过于整齐、过于呆板是有着抗拒心理的。而
在句子和段落的构成上,故意表现得凌乱和参差,
正可视作是对过于整齐的抗拒。而在造成凌乱和参
差上,单音词和三音词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 例如《希望》:“但以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坠的胡蝶,暗中的花,
猫头鹰的不祥之言,杜鹃的啼血,笑的渺茫,爱的翔舞。”这冒号后面,最短
的是一字一个逗号,最长的则是八字一个逗号,其凌乱和参差是很明显的。
• 只有对偶、整齐,则呆板、死气;光是凌乱和参差,则给人以语意的破碎感,
甚至会让人觉得有些轻佻。而鲁迅文章,则往往是对偶与凌乱混杂,整齐与参
差交融。或者说,有时候,一段话,既是对偶与整齐的,同时又是凌乱与参差
的。上面引用了《希望》中的一番话,说明《野草》中的凌乱与参差。但是,
这番话在凌乱与参差的同时,又有着对偶与整齐。“星,月光,僵坠的胡蝶”,
这列举了三样东西;“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祥之言,杜鹃的啼血”,也列举
了三样东西。前面两样,在字数上相差颇大,造成一种凌乱与参差,而第三样
“僵坠的胡蝶”与“杜鹃的啼血”则字数相等,又产生一种对偶与整齐的感觉。
而紧接着的“笑的渺茫,爱的翔舞”则是严谨的对偶了。所以,这一番话,是
对偶中有凌乱,整齐中有参差。
贾平凹
• 出生日期:1952年2月21日
• 曾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
《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 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
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
• 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
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
• 代表作品《商州》、《浮躁》、《废都》、《白夜》、《秦腔》、
《古炉》
月迹
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得满
足;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
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奶奶是会
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

“月亮进来了!”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
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
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
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
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呢。月亮还
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没
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奶奶说:

“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
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进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
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
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
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
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
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
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
西。
“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我问。
“是树,孩子。”奶奶说。
“什么树呢?”
“桂树。”

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
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
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
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奶奶瞧着我们,就笑了:

“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人了呢。”
“谁?”我们都吃惊了。
“嫦娥。”奶奶说。
“嫦娥是谁?”
“一个女子。” 哦,一个女子。我想。月亮里
,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
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有三妹漂亮吗?”
“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三妹就乐了:
“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

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看着
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儿的嫉妒。

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
的。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人倒了
一小杯儿,说:“孩子们,你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
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
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
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 奶奶说:

“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
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
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
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地像水面了。我们从
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

“月亮在这儿!”

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 “月亮在这儿!”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哪一处
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起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
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
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们就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

“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
的。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
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
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
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主旨

文章通过记叙一场饶有情趣的寻月活动,展现了美丽的月
色,赞美了孩子美丽纯洁的心灵,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
的纯真愿望。同时告诉人们:美属于每一个人,人人都应该拥
有美。
词语美

1.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
句中的“浮”用得非常生动,真切地写出了月亮轻盈的特点
2.“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好”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
来美的享受
修辞美

1.“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里,果然有了个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
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窗
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
圆便满盈了。“--拟人

2.“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
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排比

3.“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 颤,使人可怜儿的
样子。” --拟人
赏析
文中的月亮象征着一切美好的事物。作者含蓄地告诉人们:对光明
、美好的事物,只有想方设法地努力追求,才能得到它。作品通过山村
儿童追寻月迹的行踪,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中秋夜月的淡雅图画,显示
出明月的神秘而又慷慨的性格。散文从“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
鲜,……”起笔,接着细致地写了孩子们的“盼月”和“赏月”的情景
。作者不仅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娇美,也写出了孩子们对月亮的热爱及
他们天真好奇的性格,为后面的“寻月”设下了铺垫。他们追逐月亮的
踪迹,追到了院里,发生了是谁拥有月亮的争执,描写了孩子们想要得
到它的急切心情,从而将散文的思想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随着奶奶出
来倒酒、喝酒,证明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接着是他们又在院内、院外
、河船、河的上湾、下湾,以及同伴眼睛里,全都发现了月亮,于是恍
然大悟:“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这里表现出孩子们为了得到月亮而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并且使主题再
一次得到深化。最后他们的好奇心和爱美的心理都得到满足,便甜甜地
睡去。
《月迹》构思新颖、独具特色。历代有许多文人用月亮象征圣洁
、光明、美好的事物。但是把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情追求的思想感情,
浓缩到对月迹的追逐之中,则是独具一格的构思;作者用追寻月迹作为
行文的线索,既能表现自己的立意,又使《月迹》具有一种清新优美、
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月迹》的语言清新优美,含
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作者把热烈的感情倾注在画面描绘和简洁的人
物对话中。不论是“放了竹窗帘儿”的中堂,还是“玉玉的、银银的,
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都是作者用清新明丽的语言谱写出来的
“月光曲”。将作者对美好事物追逐的感情,和谐地融汇于
景物描写之中。作者还成功地运用了拟人、想象等手法,增强
了散文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文中寥寥数笔就勾勒出月的踪
迹:“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
,爬着那竹帘格儿……”作者想象那“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
,墙该是玉砌的”。对童心的描写更是既传神又逼真。正如孙
犁评价的那样“在他的笔下,客观与主观,都是非常自然的,
非常平易近人的,而其声响却是动听的,不同凡响的。”
作者既酿造出月下的空灵,也有迷迷蒙蒙的如水中月镜中
花式的空灵。在雨中:“石板路是潮潮的了,落叶浮不起来,一
时深、浅、明、暗,层次分明,远峰愈高愈淡,末了,融化入
天之云雾。”是一种如飘渺虚幻的云雾似的空灵。在月下渡口
:“夜里,船到山湾间,月显得很小,两岸黝黝的山影憧憧
沉在水里,使人觉得山在水上有顶,水下有根,但河面却铺了银,平静
静的似乎不流……”这是一种“水中月”式的空灵。云雾漫山时:“滚
着滚着,满世界都白茫茫一片了。偶尔就露在山顶,树木蒙蒙地细腻了
,温柔了,脉脉地有着情味。接着山根也出来了。但山腰,还是白的,
白得空空的”。质言之,这些意境空灵而迷蒙,使景与意无隔,现实和
幻象相融,使幽者更幽,静者更静,空者更空。如“羚羊挂角,无迹可
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意无穷。”
贾平凹以他特有的气质、个性和感受力,妙悟了禅意,并在《月迹》中
通过象征式的意象构筑了一种禅宗式的静寂空灵的意境,使他的作品读
来意蕴深远,韵味深长。毫无疑问,这种审美取向,将给当前的散文创
作提供一种别开生面的创作启示。
老海棠树原文
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窗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
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
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
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
就在那儿玩。
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
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 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
“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 非要
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
无限的天空。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阴里, 又不知从哪儿找来补花的
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 “你就不
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 树,洗莱,胡乱一洗了事。
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
一边重新洗莱一边说: “我就一辈子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 自己的工
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缘抬
起眼,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
起来去扫院子,“刷啦——刷啦——”,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那时我大些
了,正在插队,从陕北回 来看她。那时奶奶一个人在北京,爸和妈都去了
干校。那时奶奶已经腰弯背驼。“刷啦刷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
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 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
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
能那样,人家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 扫完了院子又去扫
街。“我跟您一块儿扫行不?”“不行。”
这样我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闲着。有
爸和妈养活她,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她的成分随了爷爷算地主。
虽然我那个地主爷爷三十几岁就一命归天,是奶奶自己带着三个儿子苦熬过
几十年,但人家说什么?人家说:“可你还是吃了那么多年的剥削饭”这话
让她无地自容。她要用行动证明。证明什么呢?她想着她未必不能有一天自
食其力。奶奶的心思我有点懂了: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名
正言顺的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就是那老海棠树下屡屡的迷茫与
空荒。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所以冬天,
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
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 奶奶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
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在《奶奶的星星》里我写
过:她学《国歌》一课时,把“吼声”念成了“孔声”。我写 过我最不能原
谅自己的一件事: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
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 “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
您以为把那些东西看懂,您就真能摘掉什么帽子?”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
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
法弥补。“奶 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
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目光慢慢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
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 开一切声响甚至一
切有形,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和空荒……而在我
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
着 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阴里张望复张望,
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
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作者简介
• 著名作家
• 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
•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
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 曾自称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激励了无
数人。
•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 曾任中国作家学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
员会委员。
•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老海棠树》赏析
文章写的是一棵老海棠树。作者借这棵老海棠树来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文章以老
海棠树为线索,通过写老海棠树与奶奶的物与人之间的关联点,写出自己对奶奶的思念
之情。文章用词形象、表述的意思深刻。
从满树繁花的摇动到枯枝窗棂的摩擦,从树上的东一句西一句地歌唱到无法弥补地痛
悔。巧妙的象征手法贯穿在一棵老海棠树和奶奶之间。一丝丝细腻的品味:奶奶那勤劳
质朴的精神,严于律己,或者说是对灵魂上的解脱的渴望,还有那嗜知如命的精神都一
点点从老海棠树的春夏秋冬中渗透出来。一座无形的帽子束缚了一个人一生的灵魂与肉
体,“土地改革”,谁能注意到学把双刃剑对地主阶级的一斩呢?留下那迷茫与空荒,
揭示一个时代的残暴,一个不给人改过自新、一个死板硬性的政策、一个统治阶级的疏
忽。一种蔑视与不平等的氛围,留下一些永生痛悔的伤痕,或许,在那个年代,这样的
文章会被沉封,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会被埋藏。但今日我们可将其挖掘出来,慢慢回味
那样地求知和惭愧那些黑暗、星光,那种无可慰藉的迷茫和空荒。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老海棠树 》的修辞美
• 1.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比喻)

• 2.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枒,弯曲如一把躺椅。
(比喻)
• 3.我就一辈子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反问)
• 4.冬天,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
(拟人)
听听那冷雨
作者:余光中
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台湾诗人,籍贯福建泉州市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母为江苏人,故也自称“江南人”)。
重九日生于南京,先后在秣陵路小学(原崔八巷小学),南京市第五中学(原南京青年会中学)读书,
1947年入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1950年赴
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
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当代
著名诗人和评论家。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国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
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
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
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
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
为“回头浪子”。
作品原文
听听那冷雨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
连在梦里,也似乎 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
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 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
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 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
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 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
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
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 孺慕之情。……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
可以延伸下去,不 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
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 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
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安东尼奥尼的
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 来。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 不再,剑门细雨渭
城轻尘也都已不再。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
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
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
要仓颉的灵感 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
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 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
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英文,日文,俄文所能满足?翻开一部
《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
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 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下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
衣上屋上天线 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蒙而
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 发出草和树林沐浴之后特有的腥气,也许
那尽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
也许是植物 的潜意识和梦,那腥气。
第三次去美国,在高高的丹佛他山居住了两年。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
人的眼睛, 地,红如印第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落基山簇簇耀目的雪峰上,很少飘云牵雾。一来
高,二来干,三来森林线以上,杉柏也止步,中国诗词里“荡胸生 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基山
上难睹的景象。落基山岭之胜,在石,在雪。那些奇岩怪石,相叠互倚,砌一场惊心动魄的雕塑展览,给太阳
和千里的 风看。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
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来 中国。台湾
湿度很高,最富云情雨意迷离的情调。两度夜宿溪头,树香沁鼻,宵寒袭肘,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和
万赖都歇的俱寂,仙人一样睡去。山中一夜 饱雨,次晨醒来,在旭日未升的原始幽静中,冲着隔夜的寒气,踏
着满地的断柯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一径探入森林的秘密,曲曲弯弯,步上山去。溪头的 山,树密雾浓,
蓊郁的水气从谷底冉冉升起,时稠时稀,蒸腾多姿,幻化无定,只能从雾破云开的空处,窥见乍现即隐的一峰
半壑,要纵览全貌,几乎是不可能的。 至少上山两次,只能在白茫茫里和溪头诸峰玩捉迷藏的游戏。回到台北,
世人问起,除了笑而不答心自问,故作神秘之外,实际的印象,也无非山在虚无之间罢了。 云萦烟绕,山隐水
迢的中国风景,由来予人宋画的韵味。那天下也许是赵家的天下,那山水却是米家的山水。而究竟,是米氏父
子下笔像中国的山水,还是中国的山 水上纸像宋画,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
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
大陆上的秋 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
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 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
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
上,江上, 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
魂,在窗外喊谁。
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王禹偁在黄冈,破
如椽的大竹为 屋。据说住在竹楼里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而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
的效果都特别好。这样岂不像是住在竹筒里,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 会加倍夸大,反而令人耳朵过敏吧。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
雨敲在鳞鳞千瓣 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
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 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
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先是天黯了下来,城
市像罩在一块巨 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
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雨来了,最轻的敲打 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
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
真,若孩时在摇篮里, 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
油油的桑叶被噬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雨来了,雨 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
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敲,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
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 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在旧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四月,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
舌底,心底。到 七月,听台风台雨在古屋顶一夜盲奏,千层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持,掀翻整个太平洋只
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压下,整个海在他的蝎壳上哗哗泻过。不然便是雷雨 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
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不然便
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 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一阵寒潮泻过,秋意便弥漫旧式的庭院
了。
在旧式的古屋里听雨,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
乐是室内乐是室外 乐,户内听听,户外听听,冷冷,那音乐。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
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 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
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吧那冷雨。
因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乐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着听雨的人,瓦是
音乐的雨伞撑起。 但不久公寓的时代来临,台北你怎么一下子长高了,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千片万片
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雨下下来下在水泥的屋顶 和墙上,没有音韵的雨
季。树也砍光了,那月桂,那枫树,柳树和擎天的巨椰,雨来的时候不再有丛叶嘈嘈切切,闪动湿湿的绿
光迎接。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咯 咯,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七十年代的台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
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找。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正如马车的时代去后,三轮车的时代也去了。曾经在雨夜,三轮车的油布篷挂起,送她回家的途中,篷里
的世界小得可爱, 而且躲在警察的辖区以外,雨衣的口袋越大越好,盛得下他的一只手里握一只纤纤的
手。台湾的雨季这么长,该有人发明一种宽宽的双人雨衣,一人分穿一只袖子, 此外的部分就不必分得
太苛。而无论工业如何发达,一时似乎还废不了雨伞。只要雨不倾盆,风不横吹,撑一把伞在雨中仍不失
古典的韵味。任雨点敲在黑布伞或是 透明的塑胶伞上,将骨柄一旋,雨珠向四方喷溅,伞缘便旋成了一
圈飞檐。跟女友共一把雨伞,该是一种美丽的合作吧。最好是初恋,有点兴奋,更有点不好意思, 若即
若离之间,雨不妨下大一点。真正初恋,恐怕是兴奋得不需要伞的,手牵手在雨中狂奔而去,把年轻的长
发和肌肤交给漫天的淋淋漓漓,然后向对方的唇上颊上 尝甜甜的雨水。不过那要非常年轻且激情,同时,
也只能发生在法国的新潮片里吧。
大多数的雨伞想不会为约会张开。上班下班,上学放学,菜市来回的途中。
现实的伞,灰色的星期三。握着雨伞。他听那冷 雨打在伞上。索性更冷一
些就好了,他想。索性把湿湿的灰雨冻成干干爽爽的白雨,六角形的结晶
体在无风的空中回回旋旋地降下来。等须眉和肩头白尽时,伸手一 拂就落
了。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
的自我补偿吧。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
是火成岩? 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
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
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 青苔深深的记忆。
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修辞
疊字
「雨氣空濛而迷幻,細細嗅嗅,清清爽爽新新」
「遠遠近近」、「細細密密的節奏」、「滴滴點點滴滴」、
「細細瑣瑣屑屑,口器與口器咀咀嚼嚼」、「間間歇歇敲一
個雨季」
設問

「那裡面是中國嗎?那裡面當然還是中國永遠
是中國。」
引用
牧童遙指─杜牧《清明》:「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

村。」
劍門細雨─陸游《劍門道中遇微雨》:「此生合是詩人未?細雨騎

驢入劍門。」
渭城輕塵─王維《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

新。」
笑而不答心自閒─李白《山中答問》:「問余何事棲碧山?笑而不

答心自閒。」
山在虛無之間─白居易《長恨歌》:「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缥緲

間。」

一打少年聽雨… ─蔣捷《虞美人》詞:「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
也。」

● 王禹偁在黃岡… ─用王禹偁《黃州新建小竹樓記》之典
● 嘈嘈切切─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借代
「…還是傅聰的黑鍵白鍵馬思聰的跳弓撥弦?
…」
─其中「黑鍵白鍵」借代鋼琴;而「跳弓撥弦」 則借
指小提琴。
比喻
「天, 藍似安格羅‧薩克遜人的眼睛,地,紅如印地安人的肌
膚,雲,卻是罕見的白鳥。」

─天空、土地和雲朵的顏色,各以一具體事物 來呈現

「城市像罩在一塊巨幅的毛玻璃裡」
─將烏雲密佈的天氣比擬成毛玻璃
拟人
「那些奇岩怪石,相疊互倚,砌一場驚心動魄的雕塑展覽,給太陽
和千里的風看。」
─將岩石、太陽與風擬人化

「『下雨了,』溫柔的灰美人來了,她冰冰的纖手在屋頂撫弄著無
數的黑鍵啊灰鍵,把响午一下子奏成了黃昏。」
─將雲雨擬成灰美人
「在報紙的頭條標題裡嗎?還是香港的謠言裡?還是傅聰的黑鍵白鍵
馬思聰的跳弓撥弦?還是安東尼奧尼的鏡底勒馬洲的望中?」
─長短句的交錯運用
「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
雨。」
─奇偶兼排比句的運用
「殘山剩水猶如是。皇天后土猶如是。紜紜黔首紛紛黎民從南到北猶
如是。」
─排比句、奇偶句兼長短句
「走入霏霏更令人想入非非。」

「即使有雨,也隔著千山萬山,千傘萬傘。」

「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撲來,強勁的電琵琶忐忐忑忑忐忑
忑。」

─形音通同而義轉化
「雨在他的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
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峽的船上。」
─極形象化的鍊句,摹狀雨落個不停
词汇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
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
润润的……
“料峭”“ 淋漓”“ 潮湿”固然是诉诸触觉的描写,但运用叠字“料料峭峭”“淋淋漓漓”“天潮潮
地湿湿”便同时录下了风声雨声的声响了。“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句子,被评论家 称为诗化之
笔,这些句子的诗味,在以联想的方式把自然界的雨境与内心的情思巧妙地联系起来,达到了
一种见景生情的悠远的思索,很富有诗意。另外,句式上是 匀称的对偶。
大量使用叠音词写雨,不仅具有一种和谐的音韵美,也使雨态表现得更形象。参差的韵语段落,
在诉诸读者五官感觉时着重了听觉,充分应用双声叠韵,讲究平仄,转换同音异字,创造了音
乐美。
轻轻吟诵,就仿佛将冷雨淅淅沥沥地从嘴里读出来,读出来的雨点点点滴滴打在读者审美的视
野里,多么悦耳而又多么令人不由自主地走入霏霏冷雨里而想入非非……像这样感觉交通,一语
兼摄,既写实境,又描声态,给读者感官以丰富而鲜明的印象。
读《听听那冷雨》,不仅会使你动于心,而且会让你感于形,爽于口,悦于耳,极富感性体验。本文
最见特色的另种美质就是创造了一种语言美的极致。
一是利用汉字特有的声韵特点,造成一种极富音乐感的音韵美质。他用新奇大胆的叠词组合,写雨形、
雨态、雨声、雨情,淅淅沥沥,淋淋漓漓,清 清爽爽新新。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
重重轻轻,写得情意缠绵,音韵缠绵,读起来特有韵味,品起来也特有情味。创造性的叠词连绵把一
个 雨字,从形到意到神,描画得遂情遂意,融情融意: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
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把汉族 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都寄托在这特能
代表汉字美质的雨字上。作者还巧妙地建构一种谐音辞格,风里雨里,走入霏霏,想入非非,隔着千山
万山,千伞方伞,形成妙手天成的意韵效果。将凄凉、凄清、凄楚、凄迷这样的近义词连用,也使得
词意的传情效果特别细腻、深切。嗅嗅、闻闻、舔舔这种感觉借移手法的运用,这样一种特别的词语
设置,看似无理,却特有情,都使语句产生了奇妙的艺术效果。
二是诗化的言语描述方式,更是创造了一种醉人的意境美。或将概述性语言形象化造成意境,饶你多
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
珠子串成。或用拟喻描述,把实景虚幻化,构成美妙诗境,以寄托缠绵诗思。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
敲打这座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打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
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或借用,或化用古诗词入文,也使得文中凭添几分诗意。
鉴赏
作者身逢家园之变,作品常流露浓厚的家园之思。本文以微寒潮湿的春雨象征心情,并以
雨声、雨景为引子,回忆自己半生漂泊 的经历。文中屡引古人诗词,以衬托出对故国河山
与传统文化的追思向往之情。行文时空交错,句式多变。作者借雨声雨景,回忆生平往事,
以寄托对故国河山与传 统文化的向慕之情。
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
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 宋之痛,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
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
形象密集、述写瑰丽、情 切意逍的美的境界。
《听听那冷雨》是一篇感觉性的文章,“ 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
交织而成”(柯灵语),需要读者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同时参与享受。
作者由自我感觉中梳理和抽取种种雨的意象,并从冷雨所织出的图案中去体味其美妙的神
韵,且又与传统文化和古典音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人宛若置身雨境,雨声盈耳。全文
融会古典现代,兼擅知性感性,表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生命的激情和开阔的胸襟。
参考资料
 HTTP://BAIKE.BAIDU.COM/VIEW/2214844.HTM
 HTTP://BAIKE.BAIDU.COM/VIEW/2894125.HTM#1

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79246616.HTML?FR=QRL&INDEX=2&QBL=TOPIC_QUESTI
ON_2
 HTTP://WWW.BAIDU.COM/S?WD=%E8%B5%8F%E6%9E%90%E8%80%81%E6%B5%B7%E6%A3%A0
%E6%A0%91&TN=BAIDU&IE=UTF-
8&RSV_BP=0&RSV_SPT=3&RSV_SUG3=8&RSV_SUG4=3149&RSV_SUG1=1&INPUTT=15153&PN=10
&OQ=%E8%B5%8F%E6%9E%90%E8%80%81%E6%B5%B7%E6%A3%A0%E6%A0%91
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35936480.HTML
 HTTP://WENKU.BAIDU.COM/VIEW/A48FEA6DAF1FFC4FFE47ACBB
 HTTP://BAIKE.BAIDU.COM/VIEW/1361143.HTM
 HTTP://WWW.BAIKE.COM/WIKI/%E3%80%8A%E6%9C%88%E8%BF%B9%E3%80%8B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