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1

汉代诗歌

乐府《孤儿行》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

Kuliah 5
• 简述汉代乐府的概念:
1.乐府现实主义精神
2.乐府机关职能
3.乐府作用、目的
• 诵读诗篇
• 列举篇章的内容要点。
• 概括篇章的中心思想
• 分析篇章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
• 分析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乐府
• 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正式设立乐府,任务
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
奏等。
• 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就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到了
唐代,这些诗歌的乐谱虽已失传,但形式却相沿下来,成为一种
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 唐代诗人作乐府诗,有沿用乐府旧题以写时事,以抒发自己情感
的,如《塞上曲》《关山月》等,也有即事名篇,无复依傍,自
制新题以反映现实生活
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
• 揭露和反抗阶级剥削和压迫
• 《妇病行》 、 《孤儿行》 、 《东门行》
• 对战争和徭役的揭露
• 《战城南》《十 五从军征》
• 反映劳动人民爱情和婚姻
• 《孔雀东南飞》《上山采蘼芜》
《孤儿行》
孤儿生,孤子遇(偶然)生,命独当苦。
父母在时,乘坚(坚实)车,驾驷马(多匹马)。父母已去,兄嫂令
我行贾(买卖) 。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腊(12月)月来归,不敢自
言苦。头多虮虱( jǐ 虱的卵 shī ) ,面目多尘土。大兄言办饭,大嫂言
视马。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儿泪下如雨。
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手为错(冻裂如磨刀石 ) ,足下无菲
(无谢)。怆怆履霜,中多蒺藜(jí lí有刺) 。拔断蒺藜肠肉中,怆( chuàng)
欲悲。泪下渫渫(xiè),清涕累累( lěi lěi接连成串)。冬无复襦(rú),夏无
单衣。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
春气动,草萌芽。三月蚕桑,六月收瓜。将是瓜车,来到还家。瓜
车反覆。助我者少,啖(dàn)瓜者多。愿还我蒂,兄与嫂严。独且急归,
当兴校计。
乱曰:里中一何譊譊(náo náo喧闹声),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母,
兄嫂难与久居。
《孤儿行》内容大意
• 第一部分概括写孤儿悲苦的命运
• 第二部具体写孤儿“父母在时”与“父母已去”两段对照
鲜明的生活
• 经商—时日长、杂务多
• 汲水—足下无菲、冬无复襦、夏无单衣:遍体鳞伤
• 收瓜—瓜车反覆、助人者少、啖瓜者多
• 第三部分发出“兄嫂难以久居”的感慨-绝望
《孤儿行》主题思想-反映种种社会问题
• 经商——哀行贾之难
• 做生意在当时的社会是最低贱的行业,不仅行程远,
而且时间长,腊月新年回来时,“目生尘” 了还要
做饭看马。
• 反映社会经济结构上商人地位的低下
• 汲水——伤孤儿之痛
• 孤儿朝行暮归,路途艰险。肉入蒺藜,锥心之痛
• 反映当代家庭制度问题,以及奴婢生活的社会问题
• 收瓜——悲人情之冷
• 收瓜车覆,相助者少
• 反映当时社会人情之冷漠
《孤儿行》艺术特色-

• 选材-详略得当
• 孤儿生之乐:惜墨如金
• 只用一句话来概括“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
• 篇幅之短亦暗示“乐”之稍纵即逝
• 孤儿生之苦:泼墨如水
• 几乎用全文,从各个角度写孤儿之苦
• 详写从商繁琐杂务之多、汲水发肤伤痛之苦、收瓜
车覆求蒂之难,不写买卖经过及众人夺瓜情形
• 篇幅之长亦暗示“苦”之漫无边际
《孤儿行》艺术特色-

• 结构层次分明
• 总-分-总
• 总学孤儿之苦/分写经商、汲水、收瓜之苦/总结兄
嫂之难以依靠
• 线性流程
• 全诗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完整地交代了孤儿失去
父母之后被兄嫂任意驱使的痛苦
• 层层递进
• 第二部分通过“经商”“汲水”“收瓜”三件事将孤儿之苦由
兄嫂逼迫写到外在环境的恶劣及整个社会人情之冷漠
• “收瓜”一事三悲:兄嫂逼迫收瓜-年幼无力车覆-旁人落
井下石
《孤儿行》艺术特色
• 表达-叙事对比
• 诗人通过孤儿自父母在时的“乘坚车,驾驷马”到父母去
后的“手为错”“拔断蒺藜肠肉中”尚“不敢自言苦”写出了
形同奴婢的孤儿之苦,不但详略得当,而且对细节的描写
也各有重点:
• 行贾:强调时间之久,空间之远,琐事之繁
• 汲水:凸显“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身体发肤”
所承受的伤痛
• 收瓜:
• 对比孤儿的困境与四围(啖瓜者/兄嫂)的冷漠
• 对比环境欣欣向荣与孤儿苦况
《孤儿行》艺术特色—语言用字
• 对白形象,语言质朴有力
• 作为叙事诗的人物语言描写,都非常形象传神。
例:“愿还我蒂,兄与嫂严。独且急归,当兴校
计。” 把一个孤苦、受人欺负的孩子的无奈和
恐惧写的跃然纸上。
• 汉乐府多来自民间,保留了许多口语,用词也
非常质朴,读来倍感亲切。例:“头多虮虱,面
目多尘。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这句话写
孤儿的面貌,不加修饰,直接道来,说头上如
何,又说脸上如何。
• 修辞朴素而形象
《孤儿行》艺术特色—语言用字
• 修辞朴素而形象
• 伏笔:开始反复强调“生”,先写“孤儿生”,然后铺
陈开“孤儿遇生”,孤儿是出生是偶然的,言外之意是,
那么一个生命的存在,可是他的悲剧却是注定的。这
个句子在音节上句子富有弹性,在内容上用强调生来
反衬他的生之不易,从而为后文的“兄嫂难以久居”在
情感上埋下伏笔。
• 对比:父母在时——父母已去
• 互文: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
• 对偶:冬无复襦,夏无单衣
• 语言浅俗质朴,句式长短不整,押韵较为自由,具有
明显的口语型诗歌的特征
古诗十九首
•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
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
• 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
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
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
• 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
格,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儒家的哲学意境。
时代背景:
•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
西
泊蹉跎,游宦无门。《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

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



古诗十九首
• 逐臣弃妇
• 《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西北有高楼》《冉
冉孤生竹》《迢迢牵牛星》《迥车驾言迈》《凛凛岁
暮云》《孟冬寒气至》《明月何皎皎》
• 朋友阔绝《明月皎夜光》
• 游子他乡《涉江采芙蓉》
• 死生新故 《去者日以疏》《驱车上东门》
刻镂交错成 四面有檐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溜的阁楼
雕花格子窗
交疏结绮窗,阿ē阁三重阶。
西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齐国大夫杞梁,战
北 清商曲音清越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死莒国城下。其妻
宜以表现哀怨
有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临尸痛哭十日,哭
塌了莒国城。《琴
高 以双鸿鹄比喻情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 曲》有《杞梁妻叹》
志相通的人,意
楼 谓愿与歌者同心,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追求美好的理想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俞伯牙善鼓琴,钟
子期善听,子期死
(双鸣鹤) 后,伯牙再不弹琴
高耸
入云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隔绝
高不 状态
西 富丽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可攀
堂皇
北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孤寂
有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听 之感
高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楼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悲哀
基调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西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北 好奇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典故
有 疑问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回答

高 借典故衍生想象,将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
“高楼”“悲音”的虚
楼 幻落到了实处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西 乐音悲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旋律疾徐有
北 凉哀怨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致低迴变化
有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高 琴歌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楼 顿歇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悲—哀
只闻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叹息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西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北 转折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点题
有 之处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之笔
高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楼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对觅得知 有我
音的盼望 之境
视觉描写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描绘高楼的建筑
精美,为人物的
听觉描写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出场创设环境。
描写搂上歌声
西 的悲凉,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北 揣度弹琴的人。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听觉描写
有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描摹琴声,表
现压抑难伸的
高 听者感受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 慷慨之情。
感慨歌者知音难
楼 觅的痛苦,表达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做知音,奋翅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高飞的安慰之情。
西北乾位 皇宫
帝王之居 御殿
西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北 壮士不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 得志也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结构层次分明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1.背景视觉描写(高不可攀的
西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楼阁)

北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2.听觉描写
• 歌声悲,揣测歌者
有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 描摹乐音与歌者之叹
高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 3.听者感受
楼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 感叹知音难寻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 愿为知音人
叙事抒情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 《西北有高楼》写一人追求名利的失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意者的心情,并没有抽象地写他如何
怀才不遇、失意彷徨,而是通过高楼
西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听曲这一具体事件的描绘,无意中流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北 露了对那位歌者的同情:“不惜歌者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有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
苦,但伤知音稀”,从而表明了主人
公对那个闻声而未见面的人来说是一
高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个旷世知音,也表明了自己生不逢时
楼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的无奈;最后希望化为双鸿鹄同她一
起奋翅高飞,表明了主人公奋发有为
而又四顾无侣的心境。
想象丰富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 流动性的听觉意象极难表现,音乐使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时间可听,连续可感但转瞬即逝的音
乐符号无法停留在眼前,而是直入心
西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灵,听觉的意象是虚的,诗人能够运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北 用典故,为抽象的概念提供一种可供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有 参照的生动情景,把“悲”字落到实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 处,并通过乐音、旋律、节奏等方面,
高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刻画了一种空灵缥缈、疾徐有致、低
楼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回变化、清婉悠扬的音乐效果,然后
由音乐转向对听曲人当下感受的描写,
揭示诗作主题。
语言特点:含蓄蕴藉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 选用大量含义丰富的意象: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 意象叠加
• 高楼、浮云
西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 象征不可逾越的阻隔和不稳定的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北 飘荡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 意象组合
有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 • 绮窗、阿阁、三重阶
高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 反衬自己的失意、苦闷、无奈
楼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 意象并列
• 高楼、弦歌、鸿鹄
• 分别指明了诗人听曲感心之所见 、
所闻和所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语言特点: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 典故引用得当
• 杞梁妻
西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 借助齐大夫杞梁身死殉国后其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北 妻哭塌城墙的故事表现乐音之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悲
有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 • 知音稀
高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 借助钟子期与伯牙的故事说明
楼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世间知音的可贵与难寻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语言特点: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 全诗五言一句,共16句,每
四句为一节,表达一个具体的
西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内容。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北 • 音韵自然流畅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有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
高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楼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Tutorial 4 《孤儿行》
• 通过互联网以自 导,自学方式寻找和阅读有关文 学篇章的资料
并进行摘要练习
• 讨论:
• 清·宋长白《柳亭诗话》说:“病妇、孤儿行二首,虽参错不齐,
而情与境会,口语心计之状,活现笔端,每读一过,觉有悲风刺
人毛骨。后贤遇此种题,虽竭力描摹,读之正如嚼蜡,泪亦不能
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也。”试论之。
• 通过分组讨论, 使用各种相关思 维图表,列出讨 论成果
• 呈报、展示图表
Tutorial 4 《孤儿行》
• 《病妇行》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
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
“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
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
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
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
从乞求与孤儿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
探怀中钱持授交。
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
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
Tutorial 4 《西北有高楼》
讨论:
1. 《西北有高楼》开头四句凸现什么样的的背景形象?所提供给我们
的气氛和感受是什么?
2. 这首诗里一共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歌者和一个听者。但是,真的有
这个歌者吗?
3. “杞梁妻”是什么意思?
4. 那哀哀弦歌于高处的“歌者”是谁?
5. 《西北有高楼》中知音难觅的主旨对我们现代人有何意义?
6. 诗中“鸣鹤”处,有版本亦作“鸿鹄”,理解两者的文化内涵,讨论何
者为佳?
7. 通过分组讨论, 使用各种相关思维图表,列出讨论成果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