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1

《出塞》

(其一 · 秦时明月)
王昌龄
作者背景
•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
安人,一说山西太原人。
•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
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
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
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
史之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 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
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简介
• 《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七言绝句。
•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
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
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
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
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
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
和平愿望。
原文 注释
《出塞》 但使:只要。
龙城:指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
秦时明月汉时关, 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
万里长征人未还。 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
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不教胡马度阴山。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
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
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译文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秦时明月汉时关
•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
关的苍凉景象。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
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
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
的关。
•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
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万里长征人未还
•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
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
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
悲愤的情感。
• “万里长征人未还”,袭自隋代卢思道《从军行》
中的“塞外征人殊未还”,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
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
死未归的人们。
• 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里的“人”,既
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
卒。
万里长征人未还
• “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
示同情。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
后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
的大问题。于是在第三、四两句,诗人给出了回答。
但使龙城飞将在
• 在旬式和意思上都本自初唐崔浞《大漠行》中的
“但使将军能百战,不须天子筑长城”,不过在使
用的语汇上有所改变 。
• 直接抒发了边防士卒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
壮志:只要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敌人的马队就不会
度过阴山。这两句写得意在言外。意思就是说:由
于朝廷用人不当,使将帅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
长燃、征人不还的局面。
不教胡马度阴山
• “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
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希望边境
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
汉代的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平凡
的悲剧,平凡的希望,都随着首句“秦”、“汉”
这两个时间限定词的出现而显示出很不平凡的意义。
这句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也足以统摄全篇。
•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抗匈名将的怀念,
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
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
• 首句从秦汉时的月色和关塞写起,点名月色、关塞
依旧,但时光流逝,朝代变迁,长期边防战争给人
民和将士带来无限灾难与痛苦。在描写景物中,给
予了深厚的感情。后两句采用以古讽今的手法,借
古代名将来讽刺当今边将的无能,语意含蓄,情感
深沉。诗中充满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激情。
• 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
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
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
好心愿的爱国之情。
平仄:此诗没有失黏、失对和其
《出塞》 他不合律的地方。
对仗:无对。
秦时明月汉时关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但使龙城飞将在
仄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不教胡马度阴山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平仄:此诗没有失黏、失对和其
《出塞》 他不合律的地方。
对仗:无对。
秦时明月汉时关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用韵:关,还,山,押韵(an
韵)。
万里长征人未还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但使龙城飞将在
仄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不教胡马度阴山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平仄:此诗没有失黏、失对和其
《出塞》 他不合律的地方。
对仗:无对。
秦时明月|汉时关
用韵:关,还,山,押韵(an
万里长征|人未还 韵)。
句式:全诗每句都是三字尾。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思考题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1. 诗歌首句和第二句的抒情方式有何不同?
2. 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
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
这句诗的妙处。
3. “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人,指的是谁?
4.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了作者
什么愿望?
5. 根据诗歌,作者把解脱人民困苦的愿望寄托于什么?
思考题
1. 诗歌首句和第二句的抒情方式有何不同?

诗歌首句以“秦时明月汉时关”起兴,描写了边塞的
壮阔,历史的古老,含有深深的历史感喟,属借景抒
情(又称间接抒情);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则
直陈边塞事,以叙事手法表达出对边塞战事还没有结
束的焦急和急于建功立业的焦急,属直抒胸臆(又称
直接抒情)。
思考题
2. 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
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
这句诗的妙处。

“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秦”、“汉”
两个时间性的限制词,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
特意境;该句运用互文手法,将秦汉两个时代联为一
体,引发读者抚今思昔。明月与关在见证着战争的发
生,这表示战争由秦汉到唐,依然不断发生。与下句
联系起来,表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
思考题
3. “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人,指的是谁?
思考题
4.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了作者
什么愿望?

诗人朝廷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
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思考题
5. 根据诗歌,作者把解脱人民困苦的愿望寄托于什么?
《山居秋暝》
王维
作者背景
•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
• 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
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 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进
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
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
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
(wǎng)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
• 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
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
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固有雅称——诗佛;体
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
《王右丞集》。
简介
•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五言律诗。
• 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当是王维
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别墅)时所作。
• 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
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
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
美。
• 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
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
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
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原文 注释
山居秋暝 暝:日落,天色将晚
空山:空寂的山 新:刚刚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也指竹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子枝叶相碰发出的声音
浣(huàn):洗 随意:任凭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春芳:春草 歇:消散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
指隐居的人,此处指诗人本人
留:居。

译文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首联整体着眼,大笔勾勒,交待季节,点明状态,
给人以身临其境,神清气爽之感。
• “空山”、“新雨”、“晚秋”,平平实实的几个
字,极易引发人们的联想,山居环境的静谧,新雨
过后的清新,秋日天气的飒爽,白日向晚的安宁,
字里行间弥漫着一股清幽明洁之气。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空山”是王维惯用的词语,耐人寻味。结合全诗
来看,“空山”包含以下四层意思:一指山中林木
繁茂,翠绿成荫,遮掩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如王
维《鹿柴》所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二
是指此处远离尘嚣,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事,
世中遥望空云山”(《桃花源记》);三是指山雨
初霁,万物一新,银辉四射,天地生辉,呈现在诗
人眼前的是一派空明洁净,熠熠生辉的灿烂图景;
四指空而不虚,静而不寂,活力无限,意趣万千,
因为山中有欢歌笑语,渔舟晚唱,有明月朗照,清
泉潺潺。可见,雨后空山带给人们的不是孤独、寂
寞,不是沉寂、死灭,而是生机活力,妙趣横生。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这个意象
往往具有枯竭衰败的悲秋含蕴。如曹丕《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零落露为霜。”杜甫《登
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白
《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清照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王维《山居秋暝》
却挣脱了悲秋的传统审美视野,营造出了一个别开
生面的“清腴yu2”(沈德潜《说诗啐语》,意谓风
清质腴)雅洁、自由轻灵的慕秋意境,颇具创造性。
• 。“晚”字亦很传神,曲折地道出了诗人盼秋之心、
慕秋之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其对仗工整、
景物明丽、章节谐和、风格灵动而卓绝千古。
• 月”是入声,“照”是去声。声调由低敛而趋向高
放,与月亮逐渐铺洒松林的景况相容。下句前四字
全为齿音,末尾“流”字是舌音,发音由细碎而圆
转,让人仿佛听到了月光照射下的清澈的泉水流经
石上的潺潺之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响起。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照”写出月光倾洒的情态。“流”字却化出了声音。
“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不仅勾勒
出了一幅恬静、淡远的秋色晚景图,还呈现出山水
画难以表现出的动态美、声音美,这是由于他在音
乐方面的造诣,因此诗人更能精确的感受到自然山
水音响的协奏。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
样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
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
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 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
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
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
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
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尾联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有
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
王孙指诗人自己,这是诗人对《楚辞·招隐士》“王
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诗意的反其义而用
之。说山居的景色特别留人。
平仄:平起式首句不入
《山居秋暝》 韵的。类型是丙丁甲乙
丙丁甲乙。此诗没有失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黏、失对和其他不合律
平 平 平 仄 仄 , 仄 仄 仄 平 平 的地方。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仄 仄 平 平 仄 , 平 平 仄 仄 平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平 平 平 仄 仄 , 仄 仄 仄 平 平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仄 仄 平 平 仄 , 平 平 仄 仄 平
平仄:平起式首句不入
《山居秋暝》 韵的。类型是丙丁甲乙
丙丁甲乙。此诗没有失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黏、失对和其他不合律
平 平 平 仄 仄 , 仄 仄 仄 平 平 的地方。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对仗:颔联是工对,音


仄 仄 平 平 仄 , 平 平 仄 仄 平 步是二二一对二二一;
颈联对得较工,音步是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二一二对二一二。
平 平 平 仄 仄 , 仄 仄 仄 平 平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仄 仄 平 平 仄 , 平 平 仄 仄 平
平仄:平起式首句不入
《山居秋暝》 韵的。类型是丙丁甲乙
丙丁甲乙。此诗没有失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黏、失对和其他不合律
平 平 平 仄 仄 , 仄 仄 仄 平 平 的地方。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对仗:颔联是工对,音


仄 仄 平 平 仄 , 平 平 仄 仄 平 步是二二一对二二一;
颈联对得较工,音步是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二一二对二一二。
平 平 平 仄 仄 , 仄 仄 仄 平 平
用韵:秋,流,舟,留,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押韵(尤韵)。
仄 仄 平 平 仄 , 平 平 仄 仄 平
平仄:平起式首句不入
《山居秋暝》 韵的。类型是丙丁甲乙
丙丁甲乙。此诗没有失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黏、失对和其他不合律
的地方。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对仗:颔联是工对,音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步是二二一对二二一;
颈联对得较工,音步是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二一二对二一二。

用韵:秋,流,舟,留,
押韵(尤韵)。
句式:全诗每句都是三
字尾。
思考题
1. 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2. 请找出本诗中直接表达主题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3. 山中明明有浣女、渔舟,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是“空
山”呢?
4. 请写出诗歌中以动衬静、声色相间的句子并对其中
的“动”“静”和“声”“色”略作分析。
5. 尾联中“王孙”指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考题
1. 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
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
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
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
烘托。
思考题
2. 请找出本诗中直接表达主题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春芳虽然自然而然的消歇了,但秋光一样美丽迷人,“王
孙”自可不必离去了。貌似劝人,实则自勉。王孙指诗人
自己,这是诗人对《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
兮不可以久留”的诗意的反其义而用之,是说春天的芳华
虽歇,秋景也佳,隐者自可久留。作者喜归自然,厌恶宦
海之情溢于言表。“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
离官场污浊而洁身自好;“山中”比尘世好,纯洁空灵,
可以远离世俗庸碌而修养性情。诗人对山中生活的迷恋之
情,跃然纸上。
思考题
3. 山中明明有浣女、渔舟,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是“空
山”呢?

这里的“空”应作静解释,诗人来到山林,远离了嘈
杂烦扰的市朝,山居给他的突出印象就是非常的寂静,
因此,才听到山泉流动声,浣女欢笑声,荷叶摆动声;
另外,由于山中林木的茂盛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
所以作者说是“空山”。
思考题
4. 请写出诗歌中以动衬静、声色相间的句子并对其中
的“动”“静”和“声”“色”略作分析。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
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
致的山间月夜图。明月的清辉从松林间隙照射下来,
林地上洒满了斑驳的光点;清冽的山泉,在山石间淙淙
流泻,诗人以动写静,以有声写无声,巧妙地写出了
山林的幽静。
思考题
5. 尾联中“王孙”指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王孙”是贵族子弟的通称,这里借指诗人自己。诗
人曾为王孙、来自官场,而今隐居山间;表达了诗人
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也
是他高洁品质的写照。
谢谢

You might also like